论文写作文献综述

2025-0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写作文献综述(推荐8篇)

论文写作文献综述 篇1

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文献综述撰写的程序

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即选题、收集阅读文献、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1.选题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为从事某项科研、学术会议的专题、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一般是明确的,不像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撰写综述选题通常不宜过大。可选择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需要研究的问题,或者与其密切相关的课题。如果是初学,最好从一些较小的题目开始。

2.收集、阅读、整理文献 综述题目确定后,围绕题目收集和阅读文献。收集文献要求尽可能的齐全。要写好综述,收集文献是基础,阅读文献是关键。

收集和阅读文献、积累足够的文献以掌握丰富的资料,这是关键的一步。在浩瀚的医学论文中收集有关专业或专题的文献,需要掌握查阅文献的方法,以便尽快找出需要的文献。文献的检索方法有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两类:查阅方法可参阅有关检索的专著。

对查到的文献首先阅读摘要或小结,了解该文献的主要内容,衡量其对所写综述的价值。然后,根据文献的重要性对原文进行精读摘录。阅读文献时要吃透原文的精神,掌握要义。阅读文献时还应围绕主题组织整理材料,整理文献应包括:作者、文题、刊名、年、卷、期、页码及内容(如核心内容、主要资料、数据和观点),以便写综述时引用。所写文献综述质量的高低,主要由文献阅读的质量来决定。写好「读书笔记」和「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中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提供材料,而且对提高自己的思想表达能力、培养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也有帮助。

3.拟提纲 文献综述必须在精读大量文献、结合自己工作的基础上,列出较详细的撰写提纲,写出大小标题,做到有纲有目。然后将主要资料、结果及主要观点分门别类列于其下。这就是「搭架子」。应尽量做到标题与内容一致,注意逻辑性,使撰写综述的框架结构达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4.撰写 拟好提纲后,明确构思,材料齐全,就可以进一步组织材料、写成文章。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1)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2)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3)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4)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3、注意事项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5)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

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帐,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协调。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论文写作文献综述 篇2

文献综述简称综述, 与动物实验等科研论文不同。科研论文是作者亲自对某一具体课题进行研究后所做的总结。综述是对某一时期内某一学科, 某一专业或技术的研究成果、发展水平以及科技动态等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选择、提炼, 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实用文体。

文献综述的定义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首先, 文献综述反映原始文献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它反映一定时期内或是某一时期一定空间范围的原始文献的内容。其次, 文献综述集中反映一批相关文献的内容。其它二次文献如题录、索引、文摘、提要等一条只能揭示一篇原始文献的外表信息或内容信息, 且各条目之间没有联系, 而一篇综述可集中一批相关文献, 且将这批文献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予以揭示, 信息含量比二次文献大得多。第三, 文献综述是信息分析的高级产物。书目、索引等是对原始文献的外表特征进行客观描述, 不涉及文献内容, 编写人员不需了解原始文献的内容, 也不需具备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提要、文摘是对原始文献的内容作简要介绍和评价, 编写人员需要具有相关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 以识别和评价原始文献;文献综述则要求编写人员对综述的主题有深入的了解, 全面、系统、准确、客观地概述某一主题的内容。运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等方法对一定范围的文献进行深度加工, 对于读者具有较好的引导功能, 是创造性的研究活动。

2 文献综述的特点及作用

2.1 文献综述的特点

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 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 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 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 进行横向比较。只有如此, 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 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 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更有逻辑性, 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②评述性:是指专门、全面、深入、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 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 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 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 否则就不成为综述, 而是手册或讲座了。③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 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 获取最新内容, 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 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 做出评价, 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 应当是既有观点, 又有事实, 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 不同于原始论文 (一次文献) , 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 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有些学者认为科技文献综述应述而少评、述而不评, 重点在“综”。只是浓缩性地介绍己经获得科技成果的信息, 在文章中不加上编写者的见解和评论, 但这不等于作者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作者的立场、观点、学术水平主要体现在对原始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上, 即用别人的资料和观点来表明白己的想法。也就是说, 要将自己的见解寓意其中, 贯穿于内。如果文章中加上编写者的观点就变成了述评。述评的特点是“评”, 即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为读者献计献策。述评也可以看作综述的一种。

2.2 文献综述的作用

①在科研伊始阶段, 综述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课题的历史现状、当前争论的焦点及发展趋势的情报资料, 能够帮助科研人员全面了解本领域的情况, 从而选定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课题。②综述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进行知识更新。综述能让我们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对某种专题的内容、意义、历史, 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有个较完整、系统、明确的认识。③在检索中的作用:综述, 尤其是重磅级的综述 (该领域的大师级人物所写) 文后所附的参考书目、文赋, 是一种独特的“情报检索系统”。利用参考书目采用回溯检索和循环检索的方法, 可获得成千上万篇文献资料, 并可满足在检索工具缺乏情况下的族性检索。④写作综述不仅是积累科研资料的重要方法, 也是了解有关专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培养、锻炼组织材料, 正确表达思想的有效途径。

3 文献综述的结构

文献综述主要由前言 (引言) 、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四大部分组成。

前言 (引言) :简要介绍所综述的课题, 研究目的及意义。说明有关概念, 规定综述范围, 介绍本课题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的历史、现状、前景和争论焦点等, 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正文:是综述的主体部分, 对某专业、学科在某阶段的发展历史和当前实际工作水平、成就, 以及有关情况都应作较详细叙述, 还要把同行的不同看法、观点也写进去, 进行分析比较研究。

论文写作文献综述 篇3

【Key words】the process genre approach; teaching EFL/ESL writing; literature review

【摘   要】 过程体裁教学法因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在一些EFL/ESL写作教学中获得了推广。通过回顾国外关于过程体裁教学法的相关研究,可以为其在国内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启示。文章首先回顾了该教学法的基本概念与模型,随后讨论了这一领域的相关国外研究。

【关键词】过程体裁教学法;EFL/ESL写作教学;文献综述

1.Introduction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 writing is challenging. This study comes out of concerns about teaching EFL writing in Chinese university. In the English acquisition-poor environment of China, students face time constraints and depend heavily on teachers instruction in learning EFL writing. As teachers, therefore, it is our responsibility to draw on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promote students writing competence. The process genre approach (PGA), as a synthesis of the product, process and genre approaches, is advocated by many researchers for being effective in facilitating students writing in EFL/ESL contexts. To shed light on the benefits of PGA to teachi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a literature review is taken.

2.Concepts and Models

The concept of PGA origins from Badger and Whites (2000) concerns about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product, process and genre approaches. They argue that the three approaches are complementary and there is a need for synthesis. Acknowledging writing development varies between different learners and writing should be embedded in the social situations, Badger and White contribute a teaching model, in which five elements interact with three possible input sources. On this theoretical base, Guo (2005) provides specific guidelines for adopting PGA and presents a six-stage procedure for pedagogical implementation.

3.Studies in EFL/ESL Contexts

A survey of literature shows that PGA has been proposed into implementation in other EFL/ESL contexts. Theoretically, Kim and Kim (2005) state that the eclectic use of both the process and the genre approaches could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eaching EFL writing in Korean universities. Nordin and Mohammad (2006) caution that to implement PGA in ESL writing classrooms genre-based pedagogy should not replace the usefulness and power of process writing. Empirically, Pujianto, Emilia and Ihrom (2014) in their qualitative study explore whether PGA teaching steps can help promote senior high students writing competence of report text based on schematic structures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some degrees, PGA is effective in helping learners develop their writing skills of report text. Nevertheless, 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low-achieving learners should be provided with longer modeling and teacher-student conference stages. Their study contributes towards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PGA and uncovering the problems related in EFL classes in Indonesia.

4.Conclusion

As mentioned above, Chinese students are provided limited exposure to English and face numerous constraints in developing their EFL writing skills. Realizing the benefits of PGA, many Chinese researcher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theoretical base of this method by discussing its feasibility and implementation. Also, teachers have began to apply this method into their own writing instruction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China actually is in line with the foreign studies and to some extend complements those studies. However, it is still necessary and beneficial to draw on the foreign experience to provide students effective scaffolding and raise their writing competence in a productive way.

【REFERENCES】

[1]Badger, R, & White, G.(2000). A process genre approach to teaching writing. ELT Journal [J].54(2), 153-160.

[2]Guo, Y.(2005). A process genre model for teaching writing. English Teaching Forum [J]. 43 (3), 18-26.

[3]Kim, J, & Kim, J.(2005). Teaching Korean university writing Class. Asian EFL [J].7(2).

[4]Nordin, S. M, & Mohammad, N. (2006). The best of two approaches: Process/Genre based approach to teaching writing. The English Teacher [J]. 35, 75-85.

[5]Pujianto, D, Emilia, E, & Ihrom, S.(2014). A process-genre approach to teaching writing report text to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dones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J]. 1(4), 99-110.

(项目简介:本论文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2014年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高校英语教师进修奖学金资助)

文献综述写作的基本格式 篇4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往往是同学们比较困惑的问题,也存在不少的误解。不少同学把文献综述写成是论文的梗概或缩写,也有些同学是干脆罗列文献充数,个别同学甚至是在论文完成以后再开始文献综述的写作!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突出,亟待解决,为此专门写就此篇短文,希望能够对学生有所帮助。

一、文献综述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文献综述就是对特定的某一领域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而写成的一篇文章,它介于文献资料汇编和文献评述论文之间。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文献”性

与一般的论文不同,文献综述以文献为文本和素材,而不是以现实中的数据和亲自调查得来的资料为素材。它所归纳和分析的是文本中的观点和理论这样的事实,而不是外部客观世界的事实。所以这要求围绕一定的选题范围(这一范围的选择决不是不重要的。有些同学把文献综述的题目就定为“文献综述”,这就如同把论文的题目定为“论文”一样荒谬!),大量地搜集文献,包括各种类型,各种载体,以及各种历史时期的,经典以及非经典的文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献综述要求作者在浩如烟海的各种文献里面,进行“从观点到观点”的调查研究。

(二)“综”合性

文献综述要求具有全面、综合的特点,而不是要求“片面而深刻”。它重视的是归纳的方法,而不是演绎的方法。它主要关注的不是某一具体的法学观点,而是这一观点在学术谱系上的位置,即在学术研究历史过程中的逻辑地位。当然,综述的过程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高度浓缩式的阐述,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所有搜集到的文献中的观点,哪怕没有多大价值的观点。文献首先贵“精”而不贵“多”,这主要就表现在对于文献中的观点的取舍上。

(三)阐“述”性

文献综述重视对文献的叙述或描述,概括,但并不要求对文献的理论观点给以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进行论述。文献综述基本上不直接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尤其不要排斥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学者的.文献,根本不予搜集和归纳,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客观、中立的立场和角度,而不是先入为主,带着有色眼镜去搜集和概括文献资料,尽管绝对的客观是不可能达到的。

这也就是说,一篇好的文献综述不是因为具有自己的创新的观点,而是具有自己的创新的系统化的,有条理的叙述方式。

二、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和步骤

首先,开篇引言,明确所欲探讨的文献的范围或领域。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很多领域,不可能一一详细阐述,只能选取某一方面来进行探讨。这一领域就是本科学生所欲写作论文的领域。通常这一领域是比较狭隘的,以便于集中精力,搜集资料。

其次,明确写作的顺序。如可以按照文献产生的时间顺序,文献之间的逻辑顺序(某学术观念或理论的定义、性质、作用、价值等),或以学者,即文献作者的重要程度顺序等。

第三,阐述学者的基本观点和理由。这里特别需要注意不同学者观点的对比。实际上找出观点之间的差别和对立、冲突,通常比发现不同学者之间的相同之处要更加具有学术上的重要意义,因为这可以积极地促使作者去思考问题。

这里要强调的是,不仅要对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和归纳,更要对该领域问题的历史学的渊源的探究和说明。

第四,结语。学术观点之间的谱系学线索的梳理,以及必要的该学术问题进一步观点或理论的展望。说明已解决的问题,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第五,参考文献附录。写明主要搜集了哪些文献资料。

此外,具体形式格式,如摘要、关键词、注释等同一般论文的要求,并不因为是文献综述而有所降低。

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一般包括确定领域,搜集资料,归纳整理,简要分析概括,成文等几个步骤,与一般论文写作差不多(写作文献综述,可谓是论文写作的预演!)。这里不再赘述。

三、文献综述的作用和价值

作为本科生来讲,写作文献综述主要是为了:

(一)写好自己的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是给自己看的,是下一步撰写论文开题报告的必需(对于学院的要求学生只能遵守,从这一点来说,文献综述同时也是学生“必须”要撰写的),不可或缺。不了解,或不充分了解(仅仅搜集和物质性的占有文献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前人的研究进展情况,如何开始自己的写作?一切“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能写好文献综述,自然写好论文也就无从谈起。

(二)熟悉论文写作的过程,培养自己的学术素养。

文献综述表明了学术继承性的一面。文献综述可以反映论文写作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论文写作的质量。评价一篇论文是否是真正的好论文,通常只需要看一下参考文献就可以大致确定了。在现实中写作论文不一定要首先写作文献综述,通常只需要作者在脑中有一篇文献综述就可以了,未必要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而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要这样做,是由于这是一种正规的学术训练过程。现在写文献综述,是为了将来直接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实际上有些大家有时甚至可以不打草稿,一篇短的文章直接一挥而就!)做的准备。文献综述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的搜集、归纳文献资料的能力,为将来进行学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献综述及论文写作学习心得 篇5

我先把我曾经在论坛内发表的一个自己的文献综述链接给大家,然后再慢慢叙述我的写作心得。内容是关于服务外包方面的,这也是鄙人硕士论文中的一部分,鄙人于2008获得硕士文凭,不当之处请大家见谅。论坛链接:。

在鄙人本科到硕士的学习过程中,人大经济论坛一直陪伴着我的成长,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特别感谢一下人大经济论坛对我学业生涯的帮助。当时不太会续贴,所以分五部分,发了五个帖子,请大家见谅。我可能不会向很多朋友那样,有很成套路的论文写法,但是却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心得体会,是我能保留一生的财富。

下面,我就从我是如何理解一门学科,或者说当我认为我了解了某个学科时,我需要掌握这门学科的哪些内容开始,叙述我的心得。我认为,当我们能真正的了解某个学科后,文献综述就是一项水到渠成的事情。

任何一门学科,就向一棵大树,有繁茂的树叶、错综的树枝、粗壮的树干和深埋在土里的树根。

当我们看到关于这个学科的一本书、或者一篇论文时,我们也就看到了这棵大树上的一片片树叶,开始第一次接触到了这棵大树,对这棵树有了第一次的感性认识。这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阅读一些文献,尽可能多的了解这棵大树的最基本的信息,并对每一份自己阅读的文献做好详细的笔记和详实的读后感,为自己能够更进一步了解这门学科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触碰到了很多很多的树叶之后,我们对这棵大树逐渐有了一个全方位的感性认识,这时候,我们要开始整理我们所掌握的这些树叶。通过自己的不断的学习,将这些树叶整理到他们所属的枝干上面。这些枝干或代表关于这个学科不同学派的观点,或代表这门学科的不同分支,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对每个枝干都有很深入的了解,但是至少现在我们能明白哪些树叶是属于哪根枝干的。枝干之间或许会有相互交错的部分,这时候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学习和阅读,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加深自己对这棵大树的了解。

在对树叶进行了梳理之后,我们还要对这些枝干进行梳理,通过对不同学派、或者不同学科分支的分析整理,然后找到他们共属于同一棵大树、但又属于不同枝干的原因,分析出各学派或各分支的不同之处以及相似之处,这时候我们对这棵大树的了解已经又深入了一步,几乎已经能够全面的掌握这棵大树的绝大部分信息了。当我们的学习到了这一步的时候,我相信,已经能够写出一篇非常像样的文献综述了。

当然,对于一篇完整的论文而言,一篇非常像样的文献综述是必不可少的,但仅有文献综述也是不够的,这时候,我们就要开始寻觅这棵大树的根了。当我们看到一棵大树能有如此粗壮的树干时,我们不禁会问自己,能够长出如此粗壮的枝干,他的养分从何而来,他的根在哪里?这时候,我们需要通过我们所了解的这棵大树的全部信息,包括我们阅读过的所有文献、我们做的所有笔记和读书心得、我们整理出来的条理脉络,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这门学科的本质——这棵大树的根,所有的枝繁叶茂到了这里,也许只是一两句话,亦或许是几段话。也许我们不能了解每一片树叶如何长出、如何形成,但是只要我们找到了它的根,我们至少能知道每一片树叶中的养分、成分与我们在根中找到的元素、本质是相同的。

论文写作文献综述 篇6

问题:学

感到无话

周围的事

突破口,【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我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生怕上习作课,怕写作文。写作时常冥思苦想,或语句表达不清,或可写,或长篇大论却不知所云。学生无话可写主要是因为不注意观察物,缺乏生活材料的积累。针对这一问题,我想可以以记微型日记为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关键词】: 微型日记 ;日记写作;写作水平

【正文】第一部分:前言

一、《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习作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纵观当今小学生作文现状,大部分学生写作不是觉得无话可说,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

想,却没有自己的思想。学生作文大多虚假空洞,毫无新意,缺乏童真。因此,小学生习作水平尤其急待寻求提高之道。

二、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日记,既称微型,篇幅必然不大。但也并非单单指篇幅的短小。每个孩子的

实际水平不同,习作能力也有差别,所以“微型”的定位实质上指的是相对与

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要求较高的的习作而言的。“微型日记”可详可略、可长可短;选材尽可能的小,也可以相对大,只要能够把要说的话讲清楚就好。每次日记的时间尽量控制在15分钟左右。这样对课业负担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

响,学生也能愉快接受,从而能保证课题实验研究的顺利开展。而日记的长期

坚持性,就能有效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积极的影响。当然,随着时间的

时习作能

根据实

影响记录

1设计”、习惯,教 推移,学生如果自主延长写日记的时间也说明他们有倾吐的热情,同力在提高,更是一种收获。虽然一般意义的“日记”是需要每天一记的,但是“微型日记”可以际情况自主选择记录的时间和频率,以避免加大孩子们的课业负担,的热情。

三、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消除学生惧怕习作的心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2、采取“场景“画面定格”等形式由“扶”到“放”指导、启发,培养学生的观察

会学生观察方法,使得学生学会体会生活、感知世界。

3、深层目标是培养学生

习作意识,使学生形成良好习作习惯,增强学生习作敏感。

4、让学生在记录的

养。

自己、切实提高

的是使学

同时感受习作的快乐,推动他们在日积月累的良性循环中提高语文素第二部分:主题 学生日记,其内容不外乎学校、社会与家庭生活,描写的对象主要是他人、社会和环境。但是要写好日记,却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为了能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本课题实施之初即对学生指出日记之重要性,目生从一开始就正确对待日记,从而保证课题实施的长期性。

日记篇幅短小,写一两篇并不困难,写好它并不容易。学生在开始阶段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学生记得如同流水帐,把一天之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记录下来,不加任何取舍;一部分学生的日记内容单一,全部是“今天天气真不错” 之类的话;一部分学生故作深沉,过分注重以小见大;个别学生不能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针对这一现状,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如第一类日记,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写下对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事情;第二类日记则建议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努力发现生活中的多姿多彩;第三类日记就指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写出真实自我;第四类日记则鼓励学生坚持写作,采用多种激励手段如及时表扬等激发其写作的持久兴趣。具体做法如下:

一.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一)学习观察、感受生活,寻找写作素材

研究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有东西可写,结合学校和学生处于农村的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认识事物,寻找写作素材。处于美丽的大自然,学生的视野开阔,情绪激昂,思维敏捷,灵感不断闪现。雨下时,指导观察雨的不同情态;雾起了,一起体验雾的苍茫;秋霜遍野,勾起文思如泉;雪花飘飘,引发诗意无数。总之,美丽大自然凡是能入文的,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学生的生活虽然平淡,但每天都会发生不同的事,这些事情都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印象,这也为微型日记的写作提供了绝佳的素材。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体验生活,鼓励学生真实记录生活。

(二)依托学生优秀日记,用实例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有了生活,但在写作日记之初,大部分小学生尚不习惯于发现,这就需要优秀日记为其提供帮助,树立身边的榜样,让学生从一篇篇同龄人的日记中渐渐学会发现身边的素材。在此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在每天的微型日记中选择优秀日记在全班交流学习,帮助学生归纳日记的内容范围,以实例指导学生该如何观察生活,如何写好微型日记。

(三)鼓励学生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日记思想高度

学生日记往往会流于肤浅,思想性不强。为改善这一状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同时反思,反思自身言行,反思社会现实,鉴别人性美丑,弘扬社会正气,从而提高日记的思想深度。如指导学生坚持在日记中写出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或尽情宣泄自己的情感,如此种种,都是为了提升日记的思想高度,并借此提升自己作文的思想性,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二.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一)抓语感训练

作文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语感的增强上,而语感的训练则需通过不断的积累与运用。如果说大量地阅读是在积累语言,那么,日记的作用就体现在运用方面了。因此,在日记的写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日记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及时地指出日记中的错别字、语病,以及表述不准确的地方。

三.解决“如何坚持写”的问题

日记最忌一曝十寒,如果不能坚持写作,日记是不会对学生的作文水平产生任何积极影响的。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经常采用各种方法,激起学生写日记的兴趣,鼓励学生长期坚持下去。具体说来,主要采取了下列方法:

(一)提高认识,培养自觉性

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才可能有坚持写作日记的动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开始课题实施的时候,就帮助学生树立一种观念:坚持写日记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并且列举名人记日记的事例,激发起写作的热情,并由这种热情转化为持久写作的动力。

(二)循序渐进,逐步达到既定目标

学生思想上高度的重视固然能使其坚持写作日记,但如果刚开始就提出过高要求,就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从而不能坚持写作。所以实施课题时,采取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降低难度,有效地促进了课题研究的开展。

(三)积极评价,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一时激起的热情,难以坚持长期的日记写作,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也证明了这一点。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能够自主控制自己了,但他们对赏识依然十分渴望。在本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批阅学生日记的同时,随时对其中的优秀日记,对日记中的突出词句加以表扬,不但在日记的相关语句画圈,而且当众鉴赏,满足他们的“幼稚的虚荣心”。在表扬之后,其他的学生,也会在羡慕之余生模仿之心、超越之心,从而也会更积极地去写作。

新课标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的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为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之下,尽快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途径。我们认为:体验是唤起学生写作的灵魂所在,体验是学生写作的力量源泉。有了体验,何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魏书生曾说:写日记所带来的好处是难以尽述的。在学生日记中,有对某一事情的看法,有对学习焦点的研究,有对自己思想行为的审视,有对个人学习生活的总结。从学生的日记里,可以看到他们在心灵的原野上向着真善美奔跑的足迹,可以看到他们如何充实着自己的精神世界。见于以上几点,我们认为学生一旦有了体验的经历,写作的劲头被激发,于是通过日记的形式实现自主写作,应当成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叶圣陶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如源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练习生活,挖掘素材,寻找可以记录的点。这些可写之处来自平日的生活。让“微型日记”成为我手写我心的一种倾吐,让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把生活中的点滴变成文字记录下来,积攒下来,使得生活成为习作的活水之源。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的理论。杜威指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在他看来,教育应该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的生活的条件。同时,学校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学校必须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用“微型”日记展示出一个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被认可”的教育理论。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当他们在“微型日记”的习作中不断

获得自我肯定的时候,才会对习作产生真正的兴趣。

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理论。无限相信学生与老师的能力;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第三部分:总结

研究以“微型日记”的习作为抓手,让孩子们信手拈来的三五句话帮助孩他们抓住生活中的线索,有了这些线索,就有了一条走向记忆的绿色通道,可以随时提取储存在脑海中的生命印记。改变孩子们“难为无米之炊”的习作困境。为小学高年级的习作教学创造自由、安全、健康的心理环境,使习作成为学生实践语言文字能力、发展语言个性、发挥创新个性的天地。

我觉得应该加强指导学生审题、选材,上教研课,大家听课、评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多读相关的教学杂志,如《新作文—— 小学作文创新教学》,上凤凰论坛,了解并参与讨论作文的教与学。尝试学生互批互改,大胆探索作文的批改方法。还可以听听名师的经验之谈(光盘、书)等。最主要是教师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只要认为这样做是为学生好,是围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可以在课改的实验中探索总结,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论[j].华东师范大学.2007,(1).[2]廖玉蕙.写给语文老师的书[d].程度教育学院学报.2005,(6).[3]

吸毒研究文献综述 篇7

对吸毒原因的研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视角。医学主要从遗传基因, 吸毒的生理反应, 吸毒后对人的神经、大脑、血液的刺激来找原因。如研究毒品的化学物质如何作用于大脑和中枢神经以及其代谢特点等。心理学主要从人的人格特点、心理缺陷等寻找吸毒的原因。有关研究发现依赖型人格、情感自控能力弱的个体、处于负性情绪状态下的个体易于染毒。社会学主要从社会因素找原因来研究人们为什么会吸毒。主要突出人们所接触和生活的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社会空间的差异, 人们的互动效果是造成人们吸毒的原因。宏观社会学从社会失范、社会整合的角度来解释吸毒的原因。用功能主义的越轨理论解释吸毒就是社会文化与社会结构失调的产物。当社会结构不能提供足够的手段去实现社会文化所认同的目标就会产生吸毒行为。许多国外的社会学家认为人们吸毒是因为他们的社会目标不能实现, 许多实证研究也证明大多数吸毒者来源于社会下层。国内学者梅建明认为吸毒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 它是社会失范的表征之一。由于在社会结构上的位置不同——社会流动性太小, 这种位置改变的可能性也很小 (同有些人相比较而言, 拥有较多的机会) ;在吸毒者中, 有42.61%的人处于无业状态, 而西安市的数字与全国其他城市的数字相比较还算较低的。在武汉、上海、深圳, 吸毒人群中无业者高达60.0%、63.6%、56.9%。对于这些人而言, 他们缺乏足够的合理手段取得成功。这样, 在文化结构的目标与社会结构的目标之间, 产生了断裂, 这就是失范的根源。作为失范的各种表现形式, 卖淫嫖娼、青少年犯罪等越轨行为, 在这种层出不穷的越轨形式中, 吸毒即是其中之一。也有一些学者从社会整合的角度来解释吸毒。他们认为社会的解体是人们吸毒的原因。国内学者郑建文就认为社会整合对于预防复吸毒有积极的作用。而在微观社会学的层次, 许多学者用亚文化理论、拟剧理论来说明吸毒的原因。美国教授贝克认为个人卷入大麻亚文化群是其吸食大麻的关键原因。几乎每一个大麻吸食者的成长历程中, 都可以在其背后找到一个或大或小的亚文化群, 是这些群体为新手提供大麻以及角色榜样。拟剧理论认为:戏剧式表现至少企图在某种形式的越轨行为看来像是一个基本目标。在他人面前把自己表现为一个越轨者对于这个越轨者可能具有直接的价值。例如, 在“青春期反叛”过程中, 吸毒、违反宵禁令、饮酒这类越轨活动虽然有其本身的意义, 但它们的出现至少有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它们是越轨的。正如我们可以预期的那样, 男孩子的帮伙经常利用各种形式的越轨行为向彼此及外人显示他们是“男子汉”。吸毒帮伙则按照其吸毒行为所冒的违法风险程度来安排其成员的等级。毒品越厉害, 受警察干预的危险性越大, 则其社会地位越高。

2 建构视角看待吸毒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不能只研究吸毒的原因, 还要研究人们不吸毒的原因, 他们认为是社会控制的作用。

贵州瑶族文献综述 篇8

摘 要:贵州瑶族人口不多,主要分布在黔南、黔东南、黔西南州等地。目前对贵州瑶族的研究相对并不多,而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如果能够大力挖掘瑶族文化,打造具有瑶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地方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贵州;瑶族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8-0041-02

在贵州,瑶族人口为4.18万人,点状分布于贵州省黔南、黔东南、黔西南三州及铜仁、安顺两地的荔波、榕江、从江、雷山、三都等16个县的崇山峻岭之中。瑶族按支系聚居,大的聚居点为一个瑶族乡,一般都自成村寨,现全省有瑶族乡7个。瑶族支系众多、服饰各别、习俗独具、语言差异、自称不同[1]。目前,学术界对于瑶族的研究以研究广西瑶族的最多,毕竟在中国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这个省份。另外,还有专门介绍瑶族的网站,一个是中国瑶族网,由全国瑶族研究学会主办,于2009年10月28日正式开网。网站以瑶族为主要报道对象,兼顾其他民族的报道,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瑶族资讯门户网站。还有2010年12月底上线测试,2011年6月6日正式上线的瑶族网经过近两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民族地区综合门户网站。足见瑶族受关注的程度之高,被研究的范围之广。但是,对于贵州瑶族的研究相对还很薄弱,事实上还可以对贵州瑶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期对于学术界关于贵州瑶族的研究做一点补充。

一、对贵州瑶族史和总体性的研究

谈到贵州瑶族,我们当然要先找出贵州瑶族的起源、历史问题说起。吴永章教授所著的《瑶族史》[2]一书,全面地介绍了瑶族的历史,从先秦一直写到清代,每一朝都大体罗列了他们的分布,当朝对于他们的政策,同时还描写了瑶族人的社会生活史和瑶族的民族关系史。此书既是一部关于瑶族总结性的书,也是一部开拓性的书。其中在文中讲到每一个朝代时都分别列出了瑶族在贵州省的分布情况及他们的活动组织和方方面面的情况。后来孙秋云专门在中南民族学院(现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聚精撷英—吴永章教授〈瑶族史〉》评介[3],不但从五个方面赞扬了吴教授的这部书,还提出了更好的研究措施,那就是结合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考古资料、体质人类学资料等资料撰写一部纵观古今的瑶族通史幸甚。奉恒高编的《瑶族通史》(共分上、中、下三册),该书对瑶族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当然书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了贵州的瑶族,与别的少数民族通史只写到1949年不同,该书将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历史也写了进去。还有专篇叙述瑶族向海外迁徙和在海外的发展。张民主编的《贵州少数民族》[4]一书中专门有一章节从贵州瑶族的称谓、语言、族源等等作了简要的介绍。还有贵州民族研究所编的《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仫佬族、满族、羌族卷》,其中有专门的篇幅讲到瑶族,从贵州瑶族的概况、社会历史、经济、武术和音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由柏果成、史继忠、石海波三位学者所著的《贵州瑶族》[5]一书,从贵州瑶族的历史、现状、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宗教及民族风情进行了介绍,也是一部非常全面介绍贵州瑶族的学术专著。

二、对贵州瑶族文化的研究

由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黄海(瑶族)所写的文章《贵州瑶族的铜鼓文化》,该文章认为:铜鼓在贵州瑶族生活中是权威的象征,富有的标志,通神的“重器”,欢乐的乐器,并介绍了瑶族民族民间铜歌鼓舞的内容和艺术特征。其实生活在贵州的另一个少数民族布依族也有相同的铜鼓文化,并且布依族也认为铜鼓是宝物、神物,具有祈福愿望的功用[6]。具体参见罗正副、王代莉于2008年发表在《广西民族研究》第3期的文章《仪式展演与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送宁”仪式为例》[7],这里的“送宁”是指当地送铜鼓和迎铜鼓两个仪式同时举行的合称。

三、对贵州瑶族族群进行的研究

贵州少数民族纵多,有必要厘清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并对他们进行归类。侯绍庄、史继忠、翁家烈所编的《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8]在第四章中专门提到了贵州瑶族的形成问题,当然本书主要是围绕民族与阶级的关系和民族关系的主流等问题展开探讨,提出了在阶级社会里,民族不平等是民族关系的主流等新论点。贵阳医学院和复旦大学联合做的研究报告《贵州瑶族3支系Y-DNA及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分析》[9],该文认为贵州瑶族父系遗传结构单一,具有典型的苗瑶族群特征,又存在与其他族群的融合。同时该文指出贵州瑶族母系遗传结构相对复杂,9bp缺失是贵州瑶族母系遗传结构特征。由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黔南州民族事务局的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贵州8各民族6种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群体遗传学研究》[10],该文对贵州瑶族、布依族、苗族、土家族、彝族、侗族、汉族等8个少数民族的约2000人的利手、利足、利眼、叠背、叠腿等6种不对称行为特征进行活体观察,认为不对称行为特征分布具有群体遗传特征,并且存在明显的地域性,相关的不对称行为特征间的亲和特征表现为同侧组合特征行为。

四、对贵州瑶族医药的研究

于2001年发表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上的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一批学者撰写论文《贵州瑶族医药论要》[11],文章认为:贵州瑶族同其他民族一样有着自己传统的民族民间医药,贵州瑶族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预防健身的药浴,治疗跌打损伤、骨折、毒虫毒蛇咬伤等都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同时该文也提出了由于历史上的一些原因贵州瑶族民族医药的总结和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又较其他民族发展缓慢。

五、对贵州瑶族语言的研究

由张济民、徐志森、李珏伟三位学者发表的文章《贵州瑶族的语言》,文章认为:贵州瑶族讲的语言可分为两个支派。从江、榕江的瑶语应该是瑶语系统的语言,荔波、黎平的瑶语应该属于苗语系统的语言。还有李珏伟的文章《从江高忙瑶语调查》[12],该文的原标题为《发展中的贵州从江高忙瑶语》,该文对贵州从江高忙这个地方的瑶语进行了调查研究,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知道贵州瑶语的概况。

六、对贵州瑶学学科建设的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所的黄海研究员所写文章《“六山六水”调查与贵州瑶学学科建设》[13],文章说贵州的瑶学研究,始于“二战”末期,20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全省的六山六水调查中,瑶族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为瑶族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还有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两山(麻山、瑶山)扶贫攻坚。有了国家的经济支持,瑶族本民族的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瑶族文化的发展,必然会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七、结语

总的来说,目前学术界研究中国瑶族和跨境瑶族问题的多。但具体涉及到区域研究研究的少,特别是对于贵州瑶族的研究相对太少,而且仅仅局限于贵州本土瑶族的研究,没有把贵州的瑶族与其他地方的瑶族进行比较性研究,没有充分挖掘出贵州瑶族的文化特色来,也未能打造出贵州瑶族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来。望今后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到这个研究团队中来,让贵州瑶族研究热起来,特别是对于贵州本土的学者,在生与斯长于斯的地方能够比其他地方的学者体会得更深、看得更远。

注释:

[1]黄海.贵州瑶族的铜鼓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

[2]吴永章.瑶族史[MJ].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8月.

[3]孙秋云.聚精撷英—吴永章教授《瑶族史》评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4]张民.贵州少数民族[M].贵州民族出版社.第225-239页.

[5]柏果成,史继忠,石海波.贵州瑶族[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

[6]黄海.贵州瑶族的铜鼓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

[7]罗正副,王代莉.仪式展演与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送宁”仪式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8]侯绍庄,史继忠,翁家烈.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

[9]褚迅,单可人等.贵州瑶族3支系Y-DNA及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分析[J].遗传.2006.

[10]曹显明,王克松.贵州8各民族6种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群体遗传学研究[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2年9月.

[11]张朝卿等.贵州瑶族医药论要[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1年.

[12]李珏.伟从江高忙瑶语调查[J].贵州民族调查,1986年.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2024学生会工作计划下一篇:在电力工程中做好优质服务工作的汇报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