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公报(精选9篇)
(一)研究目标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是常为新的,高职院校的产生,就是高校创新的一种表现。常为新的高职院校,必能创造常为新的校园文化,常为新的高职院校,必将推动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本课题以创新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为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一个方面:精神文化建设,包括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体系、研究的范围,目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应对的措施,与先进文化的关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色;第二个方面:物质文化建设,包括环境文化、图书馆文化、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等;第三个方面:制度文化建设,管理、行政、教学等;第四个方面:行为文化建设,包括教学科研、学生社团、体育科技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等。
二、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一是开题前进一步查阅了最新文献综述,检索与本课题密切相关国内外研究资料;二是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好的经验;三是设置课题资料研究专栏;四是开展课题组研讨活动;五是与兄弟院校进行课题研究交流;六是设立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机构;七是参加课题成果校园实践推广活动。
(二)研究方法
按照“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案例实地调查—理论探索—对策研究”的思路进行。主要研究手段和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地考察,案例调查。本项目在研究中,运用逻辑推理进行理论解释和理论推导,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重点,积极研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结论与对策
(一)界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是: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着手,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形成催人奋进、学以致用的学校精神和科学、民主、实用的价值理念,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使学校文化形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办学实力、学校活力、动手能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创建高职院校师范院校和品牌学校。
(二)明确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管理文化、道德文化、人文与科技文化的综合性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既是社会变革在高校的折射,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适应时代的发展,建设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使高职院校师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学习成长,对于教育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优良的人文素质,实现高等教育造就道德品质高尚、智能结构合理、个性鲜明、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三)构建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模型
本课题理论研究的模型,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分为四个模块: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方式。
(四)拟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模块的主要内容
模块
1、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核心。它是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指针和航标,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指高职院校校园人在办学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集中体现在校园精神。模块
2、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校园物质环境,这是精神文化结晶方式的实体存在;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载体。模块
3、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主要是指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制度文化贯穿于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整个过程,体现在高职院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模块
4、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行为文化:行为文化主要由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行为环境三个要素构成,主要指校园活动形态、人际交往活动的方式;行为文化是教职工、学生在工作、学习和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高职院校精神风貌、工作作风、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高职院校精神、共同价值观的诠释和折射。
(五)研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功能
1、导向功能;
2、凝聚功能;
3、激励功能;
4、调适功能;
5、的辐射功能;
6、促进功能;
7、稳定功能;
8、展示功能;
9、调节功能;
10、继承功能。校园文化建设的这些功能,显性或隐性存在,能够即把全校师生员工引导到学校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六)剖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先进文化的相互关系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社会先进文化的整合和导向作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要特点就是教育,英国的教育家纽曼说过:“大学教育教会人们如何适应他人,如何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如何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如何相互理解,如何相互宽容,与任何人相处,他都融洽自然,与任何人相交,他都有共同之处。这是大学教育追求的目标。”
2、社会文化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文化是时代的文化,不同社会时代有不同的文化。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也不例外,它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密切联系。
3、先进文化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促进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文化变迁,我国的文化结构呈现出色彩缤纷的多元化趋势。世界文化在多样性与统一性之间不断地发展变化,直至发生文化的整合。西方文化所表达的心灵境界和精神价值的追求,给了高职学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感觉和全新的内容。其中以人为本、科学与民主相结合、自由、民主、博爱与法制相结合的思想体系,对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和发展作用。
(七)研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
1、产学研结合,定单式教育,使高职特色更为突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瞄准市场需要,合理定位,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更加重视技能训练,才能更好地寻找到自身的位置,在就业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2、创新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为了适应真正意义上的高职院的教学要求,应以市场为导向设置和调整专业。培养“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就是高职院努力和奋斗的目标。
3、继承光荣的传统,挖掘闪光沉淀,创出优良品牌。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和特点,有其光荣的传统,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着眼于如何继承光荣的传统,挖掘历史沉积的闪光点,使之发扬光大。新旧文化的更好融合,将会形成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
4、发挥独特的个性,建立各具特色的系部文化。系部是高职院的组成部分,各具特色的系部文化,将会汇集成为学院更加丰富多彩的、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5、学练并重,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创出自身的校园文化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高职院校学生所特有的思想特征和文化特征,要求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采取一些特定的方式和途径,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持之以恒,点滴积累,特色鲜明,健康向上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就一定能建成。
(八)分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时间短,基础薄,办学模式处于摸索过程。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校新兴的一种办学类型,绝大多数都存在着历史短、基础弱、起点低、缺少历史文化积淀等问题,故而高职院校的校园制度文化尤显薄弱。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少理论指导,大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特色.很多学校一味地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成为本科高校大学文化的“克隆”或“微缩”,从而使得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脱离,无从显示高职院校的特色。
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短期突击现象严重,未能持续长久发展。为了迎合教育教学评估,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或者受到学校主管部门的好评,临时编造一些特色项目,或短时间里设计几个特色项目加以突击建设,临时应付,这些特色项目在评估之后,慢慢失去了其重视的热度,久而久之,特色项目也就慢慢趋于平淡。
4、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高职特色的教学要求。目前,多数的高职院的教学模式,实际上还局限于普通中、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框框,这种在运行机制上,以学校为中心而不是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难以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
(九)探索高职院校建设良好校风的路径
目前,高职院校的校风建设远不如普通高校抓得紧、抓得好,其状况令人堪忧,建设高职院校良好校风有以下几个路径:
1、统一认识,狠抓校风建设;
2、大造舆论,强化校风教育;
3、齐抓共管,落实校风建设责任制;
4、端正教风,树立良好考风;5.求真务实,调动师生积极性.
(十)提出建设高职院校行为文化的方法
建设高职院校行为文化的方法有:
1、学术和艺术文化建设;
2、教师行为文化建设;
3、学生群体行为文化建设;
4、学生个体行为文化建设;
5、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
6、道德实践建设;
7、校园行为文化活动的组织;
8、行为文化活动的设计;
(十一)探讨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途径
1、班子和谐,形成统一价值取向;;
2、发展和谐,提升学校竞争实力;
3、教学和谐,突出高职职业特色;
4、管理和谐,打造教书育人基础;
5、环境和谐,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四、成果与影响
(一)成果得到社会认可
课题研究成果之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务》专著,已于2010年3月由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二)研究成果较丰富
课题组共完成院级课题1个,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7篇,其中核心刊物2篇,获奖论文1篇。
1、我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研究.院级课题.2007.11.结题.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研究[J].大学时代.2006.11.(获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
3、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问题探讨[J].职业时空.2007.3.(中文核心期刊)
4、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9.(经济类核心期刊)
5、高职院校校风建设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3(双效期刊)
6、高等职业教育德育创新研究[J].学理论2010.5.(双效期刊)
7、论传媒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的相互影响[J].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报.2008.2.8、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途径探讨[J].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报.2009.4.9、试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心里调适功能[J].教师.2008.10.10、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内涵、体系构架及特征分析[J].湖南工业职院学报.2006.12.1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案例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7.12
12、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教育[J].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报.2008.2.13、校园体育文化要素与传播[J].时代文学杂志(理论版).2007.7.14、浅论高职院校法制文化建设[J].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报.2010.3.15、关于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报.2010.2.16、高职院校贫困生问题浅析[J].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报.2007.11.17、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初探[J].科学时代.2008.10.18、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J].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报.2010.1.(三)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1、校园精神文化深入人心。课题组有长达7年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从2004年起,便开展了院级课题《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活动,使校园文化的理念在学校逐渐生根发芽。
2、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学院图书馆与特立公园融为一体,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尽显山水校园特色,校园绿化覆盖率高达50%。是湖南省“园林式单位”。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对外国际汉语传播基地大楼于今年5月竣工,1万多平方米的校园文化广场正在建设中。
3、促进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成立了“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以进一步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该项工作由学院党委书记亲自负责,课题组核心成员,党委副书记分管,课题主持人担任“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副主任,将课题研究成果运用于本校,大力开展多种形式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4、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实践形式多样.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艺术文化节”活动,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从而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与陶冶,提高其文化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
5、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成果。近年来,学院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先后获得“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平安单位”、湖南省“五四红旗团委”、湖南省“园林式单位”、“长沙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称号,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等级,是湖南省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和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国家对外国际汉语传播基地。
五、改进与完善
精神和文化,相对于每所高职院校来说,都是内在的,有鲜明的特色与个性。很难像生产一个产品那样,有一个严格的统一标准,如文科学校和工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就不一样。在这方面,还有待探索和研究。关于研究的方法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如何处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高职院校又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在我国更多的是指中专及以下的教育,包括职业培训,这些不同的教育类型,校园文化也是不一样的,怎样来区分,需要研究。高职院校已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还不是一个学科,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科建设问题,已经作为课题组下一步研究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学研究》作为院级重点课题,已于2009年6月立项,目前正在研究中,已经取得部分阶段性成果。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
(执笔:罗军强)
专家对课题鉴定的意见
2010年6月24日,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同行专家,对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罗军强主持的“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进行会议结题鉴定,专家组听取了课题主持人的工作报告,审阅了相关材料,实地考察了校园文化建设,并与课题主要研究人员进行了咨询交流,经过充分讨论,形成如下评审意见:
一、完成了原课题设计的研究内容并达到预期目标。从2006年开始,课题组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研究模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与先进文化的融合、建设良好校风的路径、行为文化建设的方法、和谐校园建设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全面反映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风貌。该课题构建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基本框架并立足学校同步实施,即: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互为依托,构成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其中行为文化的提法具有一定创新性。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着手的研究思路切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课题研究成果丰富。一是撰写了课题著作《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务》专著,已于2010年3月由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全书27.8万字,共分为四篇、十六章,每章分为若干小节,每一篇的四章构成一个体系,本书理论研究的基点,是针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具体现象和问题,因此,对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二是完成院级课题1个,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7篇,其中核心刊物2篇,获奖论文1篇。
三、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一是校园精神文化深入人心,课题组有长达7年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使校园文化的理念在学校逐渐生根发芽。二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校园绿化覆盖率高达50%。是湖南省“园林式单位”。三是促进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四是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实践形式多样,有力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蓬勃、健康发展。五是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学院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先后获得多项光荣称号。
四、该课题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实在,研究过程真实,研究方法得当,研究措施有力,研究结果可信。起到研究促工作,工作促研究的作用。对指导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较好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参照。
五、建议课题结题后,加强对课题成果的推广、继续课题的纵深研究,将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
经专家组鉴定,同意结题,鉴定结论为良好。
专家组组长签字:彭蝶飞
“有效教学”的研究是一个大课题, 我们根据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 将其分解为“以学定教, 以教促学”八个字:“以学定教”反映教的依据是学, 就是把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是教的起点, 学生的发展目标即是教的方向;“以教促学”反映的是教的目的。这里的教不是单纯的教, 而是促进教学互动的教,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持续提高的教, 其更高层次在于指向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策略性地改变教师的教, 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如何让学法指导和有效教学的理念“本土化”、“实践化”, 将教师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行为合理分解, 渗透到学科课程中去, 从根本上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效率, 是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从研究的范围上看, 本课题着重从我校的实际出发, 探讨有效学习问题, 具有校本特色;从研究内容上看, 本课题侧重于“教”的行为, 着重探讨的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服务 (即“教法”要为“学法”服务) , 从而解决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在研究的类别上, 本课题属微观、应用研究, 主要是借鉴相关理论指导行动研究, 在行动中验证、丰富理论。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 总目标。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上, 忽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建构有效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倡导发展多样性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最终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发展, 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锤炼。
(二) 具体目标。
1. 学生培养目标。
通过研究, 学生的学习方式会有根本的转变, 进而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 能根据自己的情况, 确定学习目标, 制订学习计划, 加强学习反馈和调控, 能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具有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思维得以拓展, 潜能得以开发, 素质全面发展, 成为一个有个性、有人格魅力的人, 其主要特征是从单一走向多样, 达到“四个具有”: (1) 具有主动的学习精神; (2) 具有灵活丰富的学习方法; (3) 具有探究学习的能力; (4) 具有合作学习的习惯。
2. 教师发展目标。
通过研究, 教师会改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在教会学生如何学的过程中, 教师也学会如何教, 促进教学行为的变化, 做到“四个学会”: (1) 学会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 (2) 学会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3) 学会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4) 学会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3. 学校发展目标。
通过研究, 学校会提高新课程实施的实效, 并提升办学层次, 实现“四个形成”: (1) 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2) 形成一支骨干队伍; (3) 形成学校优秀的学习氛围; (4) 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我校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 争创苏州市现代化小学,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
三、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操作策略
有效教学应是“三高”教学:一是从时空上看应是高效率, 即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二是从成果看应是高效益, 即教学结果能使学生有较多的得益;三是从关系看应是高效应, 即通过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能产生高效应。我们认为, 检查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只有一个, 那就是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 不论教师教得多么认真、多么生动、多么辛苦, 只要学生没有取得“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 就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
我们在研究中采取的策略主要有:
(一) 精选教学内容,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材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 教材是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 但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因此我们提出“超越教材”的口号, 引导教师从学科价值观的高度出发, 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 灵活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学习资源 (包括媒体资源) , 使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课程意识, 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首先, 把教材信息、资源信息、“课标”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 明确教材编写意图;其次, 回顾此内容先前的实践经验和反思, 进行选择性的借鉴;再次, 根据课程标准, 提出学生的学习任务;最后, 吃透文本中的“十个着眼点”, 即内容的重难点, 知识的生成点, 培养的技能点, 情趣的激发点, 思维的发散点, 合作的讨论点, 学生的质疑点, 资源的开发点, 渗透的育人点, 知识的引申点。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并做出适当的信息处理,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实施有效的教学。
(二) 注重有效备课,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课题研究, 我们深知, 要想达到高效的课堂, 那么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就要有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效, 教学设计是关键, 也就是课前预设要达到有效,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我们的做法是:第一步是解读各科课程标准。由于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 因此, 它毫无疑问的对基层的教学、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教师只有把握课程标准, 才能知道怎样进行课堂教学, 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有效。第二步是解读教材。教师要将读教材和解读教学参考书将结合起来。每位教师首先先浏览全套教材 (指某一年级所有教材) , 将教学时有利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到本学科知识中去。其次通读某一册教材, 细读某一单元的教材, 精读即将施教的具体教材。最后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第三步, 科学合理处理教材后, 自己先进行预设, 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 重难点的把握, 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 课外资源的利用, 学生可能不理解的内容, 作业设计, 以及教学策略的运用等内容。第四步是集体研讨。由备课组长召集本学科所有教师, 按照自己的预设逐一进行交流, 其他教师把自己没有预设到的记下来, 遇到有争议的问题, 通过集体讨论进行解决, 达到共识。第五步, 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 形成教案。就是根据集体讨论的结果, 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第二次备课。这样的备课具有合理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 和谐教学关系,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前党中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更在联合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问题。作为小社会的课堂, 当然也要构建“和谐课堂”, 使课堂中师生和谐、生生和谐、环境和谐、学生发展和谐等, 其中主要的是师生之间的和谐, 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我们认为, 在师生关系上的和谐, 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应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1. 尊重。
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 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 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 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 教师应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 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 不明白的允许发问, 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 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 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 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
2. 赞赏。
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 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教师在对学生赞赏的同时, 与学习评价进行整合。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实施激励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差异性评价, 把学习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把评价看成是师生互动的一部分, 使评价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促进师生和谐的杠杆。
(四) 改变学习方式,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改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课堂教学要有效, 首先就要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新课程理念体现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一是要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教学内容变成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二是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明确能力培养的目标、途径和方法, 一课一得, 得得相连;三是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严格要求, 贯彻落实;四是要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不拘一格, 因材施教。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 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我们着力让教师的教学行为达到“五变”:一是变“在听中学”为“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发现中学”;二是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自主地学”;三是变“单一个体地学”为“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地学”;四是变“机械模仿地学”为“探究创新地学”;五是变“单一向书本学”为“多提供各种经历在体验中学”。在教学中, 教师要真正地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真正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真正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五) 优化讲练策略,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讲练”策略就是“精讲精练”策略, 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 它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精讲”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 抓住中心, 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 以讲解惑, 讲清知识的纵横联系, 讲清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 讲清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通过“精讲”, 教师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 即动脑、动手、动口等。“精练”是指练习要少而精, 虽然练习对技能学习有促进作用, 但是过量的练习会产生两个消极作用:一是阻碍技能的掌握;二是导致技能的退化, 即产生练习的“高原现象”。所以教师向学生提供的练习, 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 练习方法要多样化, 提高学生练习的成功率, 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六) 引领教师探究,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的自我监控是实现课堂有效调控的前提。为了达到自我调控的有效性, 我们要有意识引导教师“一课四省吾身”, 即: (1) 我准备怎样上这一课? (2)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 (3) 我这课上得怎样? (4) 我接下来准备怎么教?让学生在思中教, 思中学, 思中进步。教师对课堂的微观调控是实现课堂有效调控的重点。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应该是教师充分而合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学习, 让学生的眼动起来、手勤起来、耳灵起来、口读起来、脑活起来, 逐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其次是教师关注教学的进程, 并作适当调控, 尊重学生的注意规律,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引领学生对问题的方向、问题的深层作进一步的思考。
当然,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为了实现系统效果的最优化, 教师还要灵活把握“因学设教, 顺学而导”的调控策略, 有时顺水推舟, 不露声色;有时旁敲侧击, 迂回前进;有时抓住机遇, 生成资源;有时主动出击, 积极控制。
(七) 坚持教学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坚持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专业化水平和教师的元认知技能。坚持教学反思, 教师会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 反思自己的教学, 质疑自己的教学, 找出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的问题, 进行研究, 最终可生成新观念、新教法、新措施, 使原来的教学走向有效教学, 使原来的一般教师变为“有效教师”。
教学要反思, 现在人人皆知, 但是在反思实践中, 出现一些倾向:一是“假反思”, 不是“真反思”;二是“浅反思”, 不是“深反思”;三是“应付思”, 不是“我要思”;四是“空反思”, 即只顾反思, 不会“决断”, 没有行动, 未解决问题。我们认为, 教师要提高教学反思的能力, 提高反思品质中的几个“度”是训练的方向, 即反思要有广度, 反思要有深度, 反思要有高度, 反思要有创新度, 反思要有灵活度。
四、本课题研究的成效分析
(一) 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在“以学定教, 以教促学”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 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明显的转变, 由此带来的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沟通, 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 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 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 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开发, 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1. 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1) 表现在教师处理教材上。教师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 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信息, 融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针对学生特点, 把一个个教材变“活”, 使之更生动、形象, 让学生乐于接受。
(2) 体现在优化教法上。教师在吃透脚本的前提下, 编排、设计、加工, 努力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 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由此, 形成了一批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如合作学习适宜性策略、异步教学策略、问题引导策略等。
2. 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由此, 学生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 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快乐学习、自律学习等。
(二)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我们通过定量及定性的分析, 发现本课题研究开展后, 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个性及特长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确立了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能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活动、交往、管理的过程, 实现师生角色的根本性转变, 建立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型关系, 在师生互动和合作性学习中提升教学合力。
例如, 课题方案实施前后课堂上有一些典型的变化:实施前, 课中教师讲授时间约占60%, 学生自主学习和作业时间约占40%;实施后, 教师讲授压缩为30%左右, 而学生自主学习和作业时间上升为70%。实施前, 课中能质疑问难的只是少数几个尖子学生;实施后, 80%以上的学生都能主动质疑。实施前, 课堂发言比较多的现象是后面的学生往往会顺着前面同学发言的思路, 不善于发散及求异;实施后, 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探求到多种答案。课堂上充满了生机活力。
(三) 营造了浓郁的科研氛围, 提升了学校的师资队伍。
通过课题研究, 许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 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 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许多教师在心目中有了自己的好课观, 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 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变得驾轻就熟, 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通过四年来对课题的实践和研究, 我校培养了一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扩大了骨干教师的群体。作为农村小学, 我校现有昆山市学术带头人2人, 昆山市教学能手5人, 昆山市教坛新秀10人, 昆山市“双十佳”教师1人, 昆山市骨干教师8人, 一批朝气蓬勃、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从整体上得以优化。
(四)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 老师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 理论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得到较大的提高。我们对课题组的老师除了学校层面上的学习外, 还分别发放有关理论学习书籍, 要求教师自学, 共同研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在课题研究实验课中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都要围绕自己的研究课题上好实践课, 在实践中体会, 在实践中检验, 在实践中总结。还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 多次与兄弟学校开展教科研活动, 并且邀请专家做课题研究的专题讲座, 使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并将其内化为外在的行为。通过长期的认识——实践——再认识, 很多教师都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并且不断总结, 不断反思, 撰写了许多高质量的课题论文、随笔反思, 极大地提高了教科研水平。
五、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的设想
经过四年多的实践研究, 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确实得到了提高, 课堂教学面貌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本课题虽然按计划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 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地研究、探索。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
(一) 教学的研究。
教师对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探索仅停留在原型模式基础上, 还须进行优化整合, 形成特色化的、适合个性的教学。
(二) 评价的建立。
一、提炼和表述研究成果的基本要求
1.严谨的科学态度
提炼和表述教育课题研究成果,必须本着对教育科学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的态度,准确、恰当地反映研究成果。不能主观臆断,不能轻率否定或随意贬低他人已取得的成果,不能夸大和拔高自己的研究成果,更不能不加注明地引用别人的成果。
2.严肃的求实精神
实事求是是科学研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提炼和表述课题研究成果,首先要做到材料真实,尤其是数据必须确凿无误。其次是在材料的取舍上,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为标准,符合自己观点的就保留,不符合的就舍弃,甚至隐瞒反证,自欺欺人。
3.严密的逻辑思维
具有逻辑性是课题研究成果最起码的要求,提炼和表述教育研究成果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比如,使用的概念要准确,概念之间的关系要清楚;判断要正确,推理要符合逻辑;要掌握探求因果联系的基本方法,了解论证和反驳的种类和规则。
4.严格的语言规范
提炼和表述课题研究成果必须使用规范的学术语言,具有朴实的文风。第一,要遵循语法规则,准确表达概念。第二,不宜使用文学色彩过浓的语言,以免影响成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第三,慎用模糊词语和比较词,用词做到准确无误。第四,评价别人研究成果或与人商榷时,注意行文分寸。
二、提炼研究成果的主要策略
1.提炼中心,挖掘新意
提炼课题研究成果的过程是一个围绕课题“中心问题”寻找理性答案的思维过程。提炼中心,首先要有本质意识。要善于抓住问题本质,从研究资料中提炼出带有规律性、富有指导性的中心话语。其次要有时代意识。要认真思考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新政策、新要求,思考教育教学的热点和难点。三是要有个性意识。成果要充分体现教育行动或经验的“独到之处”,善于把“独到之处”挖掘出来,否则就谈不上研究的新意。
2.实事求是,客观真实
提炼课题研究成果要做到“两实”:一是材料数据实。用客观真实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和数据,描述教育现象,总结育人经验,说明教学问题。不能杜撰研究资料,不能虚构教育现象,不能编造调查或实验数据,然后在此基础上得出所谓的“结论”。二是研究案例实。提炼教育研究成果必须依据真实的教育教学案例,不能捏造教育事实,不能“移花接木”地拼凑研究资料,更不能想当然地得出某种“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
3.语言简练,生动准确
提炼课题研究成果在语言方面应力戒两个倾向:一是戒花哨——片面追求文字美,或者一开始就引两句诗文,以示风雅;或者不必要地旁征博引,造成气势;或者在文字上故弄玄虚,以显深奥;或者在举例中加入过多的描写,喧宾夺主。二是戒烦琐——行文啰唆,不该介绍的反复介绍,不该描述的反复描述,不该修饰的反复修饰。华而不实、重复啰唆的文风与“提炼”成果的目的完全相悖。
三、研究成果的规范表述
1.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教育课题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
学术论文具有学术性、创造性、专业性等特点,根据研究目的可分为理论探讨与论证性论文、综合论述性论文和预测性论文三种基本类型。学术论文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等,其中正文又包括序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是学术论文的主体。
调查报告具有真实性、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等特点,按其内容又可分为概况调查报告、经验调查报告、情况调查报告、事件调查报告、问题调查报告、政策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调查报告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署名、前言、正文、结语与建议、附录等,正文部分又可分为若干章节和条目依次表述。
实验报告是公布教育实验过程与结果的书面材料,具有客观性、简洁性等特点。实验报告一般包括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问题的提出、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与附录等。
研究报告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学术性等特点,是课题结题验收的主要依据。将在下一段中对其作具体的介绍。
2.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与一般结构
一篇规范的教育课题研究报告要回答好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选择该课题进行研究?”即这项课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研究这项课题有何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是“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要着重讲清研究的理论依据、目标、内容、方法、步骤,讲清研究的主要过程。三是“课题研究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成果一般应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个方面。理论成果侧重于具有一般意义的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途径、策略、方法、模式等,实践成果主要是课题研究对研究对象或研究者自身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的实际效果。
研究报告一般包括标题与署名,摘要和关键词,问题的提出(研究的背景、意义与核心概念),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课题研究的成果与分析,结论与讨论(效果及建议),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个部分。其中“成果与分析”是整篇研究报告最为重要的内容。一份研究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充分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结果,使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主要看“研究成果”部分写得是否具体、系统、丰富、明确。
3.成果表述应注意的问题
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不能只讲实践成果,不讲理论成果,更不能以“成效”代替“成果”。不少教师在表述课题研究成果时,只讲通过课题研究,学生成绩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了,拿了什么奖,获得了什么荣誉,这显然是将“效果”当成了“成果”。研究报告当然要表述“效果”,因为正是有了“效果”,才说明“成果”的“有用”和“可行”。但是仅仅描述“效果”是不够的,因为别人无法从中学习到什么,这样的研究成果也就没有什么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第二,研究成果的表述不能过于简略。有的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撰写甚至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这些论文也许是研究成果的重要内容,在研究报告中不能简单地说“发表了多少篇论文”或者“研究成果详见某某论文”等,而应该将这些论文的观点进行归纳、整合,针对课题研究的“中心问题”形成更加全面、系统的理论成果。如果一个课题是分为几个子课题进行研究的,在成果表述中也要将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做进一步的提炼和归纳。
第三,研究成果的表述要注意文本格式的规范。一是要规范使用正文中的标题序号,做到前后一致、层级分明,序号后面不要随意使用或重复使用标点符号。二是要规范图表的呈现格式,表名在上,图名在下,并按章节或全文分别统一排序、编号。图表中的数据要准确,相关数据以百分数呈现的,一个系列的数据相加后必须是100,否则就应重新核检。三是要规范表述参考文献。研究报告或论文中引用已公开的文献时,应按照有关要求规范标注文献的出处。
刘敏杰
组长:金真政
组员:刘敏杰、张宇翔、王伟利、王升、刘畅、李朝、新时代的挑战,要具备“知识资本”,当代知识不再局限在书本上的东西,学习的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的方式也日趋多元化,知识只有被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知识只有创新,才会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
目前,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方式便是接受式学习,老师一味的灌输,学生一味的接受,缺乏主动探究、自我学习的能力,老师便成为学生的依靠,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没有老师的指导,所以说中国的教育是存在很多缺陷的,对不同类别的知识,接受式教育不一定最有效,可能是低效或无效的,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了每个人样样都好、样样统一,从小学生就训练的十分驯服,从小灌输要听大人话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特见解、个人的想法,不允许有爱因斯坦自称的那样 “离经叛道” 种种疯狂的想法,在当时是不成立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讲话。
当今时代,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学习又是较快速改变着人们命运的方式,结合目前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中度过,许多的同学共处一室,然而他们的成绩却因人而异、各有差别。比如,就目前高中生学习而言,三个三百六十五天是十分
艰难的,但又很短暂,辛苦努力奋斗三年,最终会得到意外的收获,盲目荒废溜过三年,最终获得惊人的收获。俗话说: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就是最好的诠释。目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堆积如山的书本,翻不完的试卷、做不完的试题,学生每天被卷入书的漩涡中,伏案于书本,只知道每天埋头学习,久而久之会出现分歧,有的人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会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努力应对,而有的人却无法面对现实,就会迎难而退、怨天尤人,不能从自身寻找问题所在,一味的归咎他人,父母面对如此如意的学习状态,也一味的着急、苦恼,便给孩子们请来一个一个家教,来弥补学习的不足,有漏补缺会在短时间内起到作用,可能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学习会对家教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会出现没有家教不能学习的现象,因此不能不引起我们家长的关注。
在学生学习的阶段中,请家教问题越来越普遍,突出表现在高中阶段,因为高中生的课程比较多、题量比较重、难度比较大,学生的压力也相对比较大,请家教会对学生有所帮助,但也不是看似简单的,也会带来种种不良的影响。除去会产生的依赖性,每小时几十元钱的补课费,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虽然是每周周末只补一回,才几十元钱,几个月下来就会是不可小视的数目,这对于一个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可以不在乎;但对于一个家庭条件较差的、贫困的学生来讲,这几十元钱将是他(她)一星期的生活费。
这样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在学校却不好好地学,还要去请家教,不但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在浪费父母的心血。
如果长时间的请家教,学生就会产生“疯狂”的想法,例如:反正有周末的补课,上课的时间不认真听,课下也会不认真地去完成作业,因为心里老想着有家教,如此长久下去,对知识的疑点越积越多,学习就会越来越差。犹如这般,倒不如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作业,成倒类还来的快。
我们根据目前学生学习的状况,开展了有关“家教问题”的探究,“家教问题”有利有弊,因人而异,家庭是辅助的,抓住课堂才是最重要的,学会学习更重要。虽然我们身边有许多请家教的学生,但是据我们调查了解,家教的作业并不是很大,效果有却不明显。因此,学生必须要抓住课堂一分一秒,运用本体的方法、技巧、灵活运用,进一步提高听课的效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家教问题”因人而异,有的人认为有很大的帮助,往往是上课不认真听课的一类人;有的人认为没有帮助,因为他们不需要。我们应该记住,不要拿父母的血汗钱当气撒,不要把知识当水源,要珍惜我们拥有的一切学习资源,俗话说得好“机会常常给予有准备的人”,谁抓住了机会,谁就会赢得胜利。现在的学生们拥有了该拥有的一切学习资源,却不能好好地把握,认真地努力学习。
没有家教的辅助,难道中国的学生就不会学习了吗?不然!舞是跳出来的,英语是说出来的。这又是20世纪一个疯狂的想法,一位兰州大学的毕业生,一个曾经大学英语考试不及格的学生,终于一改中国人羞于启齿的习惯,开始把英语大声的喊出来,进而形成了一场
波及全国的学习英语的浪潮。
有的东西不是不会,而是不敢去尝试着做。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既要讲方式方法、技巧,又要不懈探索,敢于挑战、敢于尝试去寻找新的发现,只有这样才会不断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
学习是我们自己的事,也是我们当前的任务,不论是自主式或接受式学习,都是为了我们的学习,都应该努力刻苦地钻研,探寻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地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拥有惊心的收获。
虢镇中学生物课题组
摘要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更新。学生的生物科学习大多是被动的学习、方法不当的学习,学习效率低下,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文化知识学习。由此我们提出了“学生生物学科听课效率低下的原因研究”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旨在探索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听课效率低下的归因分析,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具体实践进行课题研究以期使课题研究真正为教学所用,促进教学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有效地实施课题研究、推动我校的生物学科教学。
关键词
生物学科,听课效率,学习方式,调查问卷,归因分析
问题的提出
背景
高中学生课堂上听课效率低下情况已相当普遍,学生的生物科学习大多是被动的学习、方法不当的学习,学习效率低下,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文化知识学习。部分学生上课时萎靡不振,提不起精神,时有打瞌睡的现象,课上听课的注意力明显不够集中,听课效率低下,上课走神,反映出学习的精神状态不佳。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平时学习不自觉、不主动、不及时,总是想到考前搞突击,往往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更令人担忧的是:对于这种现象,许多教师已经习以为常,其危害性也就常常被忽略,以致这种隐性的“厌学”在现在的中学阶段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给孩子的未来发展做了一种不成功的铺垫。
核心概念的界定
提高听课效率,从学习方式方面即要实现有效学习。
“效率”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或指.给定投入和技术的条件下,经济资源没有浪费,或对经济资源做了能带来最大可能性的满足程度的利用,也是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的一个简化表达。
“有效学习”指帮助学生花更少的时间,收获更多的知识,让学生“学一知十”;有效学习应该是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它不应该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应该寓教于乐;有效学习应该是非常有效地布置作业,它不应该是让学生做题海,而应该是做尽可能少的题就能掌握尽可能丰富和牢靠的知识,它应该是有的放矢、各个击破。有效学习应该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在知识快速变化21世纪的挑战中成为“常胜将军”。
在充分分析学生生物科学习听课效率低下的原因的前提之下,研究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 策并加以实施,显著提高学生听课效率,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进而使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方法
(1)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并开展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归因分析。(2)收集、学习相关理论文献资料,借鉴先进经验,创新适合本地实际的有助于改善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3)行动研究法。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研究实践,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指导,帮助学生消除不良学习习惯,促进良好的学风形成。
过程
1、理论研究
开题后开展课题理论研究,布置了近阶段大家要完成的任务,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打算和设想。将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立项通知及课题研究进度计划表等有关资料印发给本课题组全体成员,以便大家能够根据课题研究方案一步一步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为下一步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作了一次很好的动员。同时从同类项目研究中吸取经验,为本课题研究所用;以及研究通过学科教学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学科教学取得成效。
2、调查研究
根据研究方案中“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设计了 “学生生物学科听课效率的调查问卷”。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电子表格软件设计了电子调查问卷,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终端完成问卷,既避免了学生对纸质问卷的反感,又减少了纸质问卷的资源浪费和无效问卷的产生,更有效的是应用软件全方面的统计功能大大减少了纸质问卷统计的人力投入。
成果的主要内容
1、阶段性成果:《学生生物学科听课效率的调查报告》。
高中学生生物学科听课效率低下原因:
客观原因。教师迫于升学压力,题海战术使学生无所适从。复习课教学方式单一,各科教学千篇一律,导致学生审美疲劳、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良好品质的养成教育,加剧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对普通班学生缺乏赏识与关爱,使师生关系缺乏和谐感,有效教学难以实施等等。
学生生物科学习课堂听课效率低下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课一开始就开始分心,整堂课都处于注意力分散状态导致听课效率低下。另一种是,课堂中途不知不觉注意力离开课堂内容导致听课效率低下。在情绪反映程度也不同,虽然两者都表现出对课堂听课效率低下表示担忧和焦虑,但后者情绪体验更强烈。个体意志努力也有差异,后者学生大都强调自己也对自己做过暗示,要好好听课和学习。但情绪上还是为此事所困扰。
2、研究成果:《学生生物学科听课效率低下的原因研究》结题报告。反思
1、由于过去课题组老师较少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课题研究、实验研究,所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学校教科室和教研组的很大支持。现在我们总算完成了课题研究,不管效果怎么样,至少,这一次课题研究使我们对如何进行课题研究了解了许多。
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报告
郭镇中心小学 黄辉 胥雅薇
一、研究背景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理念,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课程改革就是一场学习方式的革命,学习已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背景下,我校确立了“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目的
1、顺应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在如今交流工具网络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就能发现教育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了。知识一旦进入书本就陈旧了。单单让学生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很难面向未来的。人们要在一生中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因而“终身教育”已成为现代人的共识。所以我们学校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为今后持续不断的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学生一旦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与能力,知识的获取将是无限的。
2、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核心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立足于学生本位教育。教学改革的真实意义:“即是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因此,教育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存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这就必须让他们从小在“自主探究”的教育活动中锻炼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获得终身发展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3、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综观当前的教学现状,许多教学活动其实还是一种单向度的传授,而非双向度的教学交流的活动。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拿出典型和优秀的教学范例,很少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角色作用。如此,无论其教案与教学是如何出色、严谨和规范,都可能成为一种预先设置好的“教学圈套”和“教学陷阱”。而真正的“教学”,就是一种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主体的教学双边相互作用的社会作业,成为多方位沟通与互动的活动过程。我们还看到,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大都是比较注意学对教的适应,而较为忽略教对学的适应。许多教师按照经验形成自身的教学方法,很少反思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来适应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上几乎完全“依赖课堂、依赖教师、依赖书本及标准答案、依赖死记硬背。”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子,自然会残缺自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等作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三、研究假设
1、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发展人的自主性,使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活的主人和指导者。“自主学习”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主动地学,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够把握自己的学习,并通过“改革自身主观的实践”,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发展状态转变为主动发展状态的过程。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以学习者为中心”学说认为:意义或经验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即让学生学习对自己有意义、有价值、有好处的材料;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习,即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自己引导,即学生自己决定学什么并自己发动学习活动。
2、“自主性课堂教学”就是在课堂上改变学生单纯的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创造一个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发展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培植学生的主体学习观,并在教育者适当的引导下,让学生掌握探索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知识形成的流程及其发展趋向,从而形成稳定的个性化的主动发展态势,呈现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让他们在发现和寻求真理中发展起来。
3、“自主性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点: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健全的主体人格;②、让学生自主掌握观察、认识自然事物现象的一般方法。
四、研究的意义
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课题研究为提高我校办学质量,打造我校办学特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将“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作为语文课题研究的主课题,旨在以培育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为中心,不断完善新课程改革实验机制,积极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为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办学内涵,实现学校个性化发展,筑就一个新的历史平台。
五、研究的方法和举措
从一年前本课题开始实施至今,我们围绕“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结合采用调查法、经验筛选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具体实施措施是:
1、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课题的实施需要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可操作的方法,这些都需要我们课题组成员广泛借鉴已有的经验和理论。因此,我们针对课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及《新课程标准解读》等进行了学习,并通过学习相关材料、理论专著,把教师的理性和感性认识集中到“自主性课堂教学”上。通过学习,课题组每位教师真正确立了素质教育的观念、全面发展的观念、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了课题思想,丰富了课题内涵,充实了研究方法,并自觉地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视为己任,努力改进和优化教法,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提高课题活动的实效。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们先在六年级和二年级开展小范围的语文学科的研究,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后,开始在其他班级推广。采用的形式是:一是教师之间结成研究伙伴,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使我校的教科研氛围愈加浓郁。
3、突出重点,优化教学,加快课题研究的进程。
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主渠道。因此,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各项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实验目标,我们首先加大了师资培养的力度,通过各种活动,铺设一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广阔通道,为提高课题研究质量提供了人才资源保障。
六、研究成果及其分析
在课题组形成“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流程的基础上,我组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加强了以“五重”促“五性”的课堂教学特色建设研究,并建构了自主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自主性学习评价框架。
1、以“五重”促“五性”,形成课堂教学特色。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以认识和把握有效学习方式为价值取向,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重要保证。我们围绕学生学习方式的“五性”,逐步建构了以“五重”为主的自主性课堂教学特色,旨在以“五重”促“五性”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五重” 学习方式的“五性”:重情感体验性、重个性独特性、重自主独立性、重探究主动性、重实践问题性
(1)重情感——激活学生学习方式的“体验性” 体验使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重情感”,就是强调教师要巧用有情、有趣的教学语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各种灵活的组织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进入“学生”这一角色,对教材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重情感”还强调教师必须具有民主教学的思想和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尊重和信赖学生,师生对话平等而互敬互爱;善于发现和欣赏学生有价值的思维方式与独特体验,努力树立学生挑战困难的信心与勇气;精心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凭借教材解读,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使每个学生衷情于学习,热爱于学习。为此,我们要求教师走进课堂必须达到四有:有爱心、有童心、有微笑、有激情。一句话,“重情感”就是以教师的真“情”激活学生的真“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体验,在体验中学会追求成长。
(2)重个性——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重个性”,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源头来自于教师教学个性的成长。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教学有“个性化”的感同身受,对学生的个性了然于胸,他们才会懂得去真诚地、善意地对待个体差异,呵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用心发展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才会萌发教师的创造力量,萌发课堂的生命意义。因此,诱发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需要用教师的个性来唤醒学生的个性,即教学目标的制定应面向不同层面学生的发展需要,教法和学法适应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对话环境,倡导创造性的个性化教学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解读,让每个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成为“鲜明独特”的自我。(3)重自主——展示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在具体活动中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并创造各种机会,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重自主”,让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以学定教”的转化。“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我们不必怀疑学生与文本有独立对话的能力,而应当很好反思是否给予了这种“独立性”生成的机会与环境。所以,我们向教师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四有”要求: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时间,有自主思考的时间,有自主合作的时间,有自主对话的时间。目的是要强化教师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信心,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无数次的成功体验,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走向学习的独立与发展。2、整合教研、科研活动,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教研和科研是相互信赖、相互促进,不事剥离的组合体。整合分割已久的教研和科研,就是要将两项工作纳入同一轨道,提高实际工作的效率,增强课程改革的含金量。我们紧紧依靠这种事例力量,将“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置于平时的教研活动中,以构建评价标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优化。我们基本建立了包括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情感、教学个性、自主教学、合作教学、探究教学、实践教学七个块板及十二条具体细则的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第一阶段:观念引领与课题理论相结合,初步确立评价标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方式之核心理念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它与第斯多惠向我们提出的人是一种能自主思考,以追求真、善、美为崇高使命的“全人教育”观一脉相承。在这种理念和理论指导下,我们确立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自主学习的基本特点”、“在新旧课程比较中看教学失误”、“全人教育观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现实指导意义”等思考和研讨的主题,努力把教师的兴奋点和研究着力点集中到“自主性课堂教学”中。在观念引领基本到位的情况下,学科组教师遵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讨论制定适合本学科特点的“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第二阶段:展示活动与模式构建相结合,不断发展评价标准。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实际上为教师明确了新的教学追求目标,是促进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向个性化模式构建的有力导向。在组织开展各种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我们依照评价标准,一方面强调要善于发现和肯定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师要以撰写教学案例,或教学实录,或经验文章,进行总结、反思,为教学风格的形成积累底蕴;从而,初步实现了以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评价标准的实验预设目标,为自主性教学特色建设提供了教育资源保障和有力支撑。
七、研究反思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发现现实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为此,我们提出了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五大重点,以此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成果质量和实施新课程的水平:
1、要进一步引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全面促使他们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方式的变革之中,并以此为统领,有效地将“三维”目标落实于课堂教学。
2、要立足“自主”,特别关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与情感态度,切实提高自主学习、自主获得的能力。
3、要再次完善评价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使教学特色建设更加卓有成效。
2012年9月25日, 衢州市教科所在常山第一中学召开了2012年度衢州市德育课题群研讨暨优秀成果推广活动, 有来自全市的40多位课题组负责人与会, 围绕着德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柯城区大成小学介绍了课题《小学生道德教养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荣获浙江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的研究历程、成果推广和实践感悟。常山第一中学根据《班主任工作室与班主任专业化成长》课题的研究情况, 着重介绍了借助“班主任工作室”促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做法和经验, 并观摩了课题实践课《寝室是我家, 班级发展靠大家》。其他五个课题组代表团围绕着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德育活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经验介绍, 并通过与会专家的点评交流, 为下一步课程的结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市教科所吴水洋副所长作了活动小结, 着重强调了两点:一是重视德育类课题的研究, 通过扎扎实实的活动, 提升学校德育管理水平, 促进德育工作走上专业化与科学化发展的道路。二是转变教科研工作思路, 尝试“优秀结题成果推广”与“立项课题边研究边推广”并行的多元化成果推广形式, 将课题过程管理与成果推广活动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级教科研部门搭建交流互学平台、促成果转化应用的智能。本次活动精心策划、务实操作, 收到了良好的反响。
各位领导,我是“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课题主持人田杰,现就开展课题研究的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摘要
2014年3月27日,我校向丰县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申请了题为《“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的课题,并于4月22日在县级立项。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全市中小学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有了新的改进,教学质量逐步提升。但是,在农村部分学校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改变学与教的方式,仍然是教学改革面临的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在此背景下,我市本着“行政推动,全面推进,科学推广”的行动策略,在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简称“学讲方式”),旨在通过推进“学讲方式”应用,改善课堂教学生态,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有趣、活泼,使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有成效、更具教育和生活的意义,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我校从实际出发,对农村小学实行“学讲方式”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案例调查和材料分析,深入调查农村小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揭示农村地区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认知特点及教育规律,从理论和实践中探寻在农村学校教学活动中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对策,使农村教学实践也能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和谐发展。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小学教学目前主要采用的方式;
2、农村孩子需要的学习方式;
3、农村孩子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必要性;
4、农村小学实施“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需要的外部条件;
5、在农村小学实施“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的具体措施;
6、“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的实施,老师应该注意的问题。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课题组成员通过调查分析,确立课题,收集相关资料,制订课题实施方案;第二阶段:分析调查报告阶段。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的实际效果;第三阶段:实践阶段。根据课题设计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行动研究,不断实践,定期总结,每学期都有阶段性成果;第四阶段:结题推广阶段。
从确立课题至今,我们主要做了以下相关工作:
1.理论学习。组织多层次的理论学习和培训,使全体教师深刻领会“学讲方式”的意义和内涵,规范教学行为,使教与学的方式发生大转变。我们阅读了一些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文章和书籍,并书写读书笔记。
2.教研引领。加强校本教研,形成教改合力,推动“学讲方式”的实施。教务处根据学科将教师合理分组,开展集体备课、教师沙龙等活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开阔教师教学思路,让“学讲”课堂活起来。
3.赛课推动。从研究学情、提高教学设计水平着手,着力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以常规性的听课、评课、教学检查,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以“赛课”的形式,发挥能手引领作用,推动教学方式转变。开展教学效果调查活动,调研了“学讲”课的教学效果和受欢迎程度,在此基础上分别书写了教后反思、教学随笔、教学案例等。
4.典型示范。通过实施“学讲方式”,使教学观念新、改革意识强、转变教学方式卓有成效的教师脱颖而出,作为示范、榜样,带动课堂教学改革。
接下来,我们还将开展一系列的课题研究活动,如:①学讲方式调查问卷,针对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层次展开调查研究;②采取同课异构方式,调研“学讲”课与传统课不同的教学效果;③采取测试等手段,调研“学讲”方式课前、后的效果对比;④课题组成员每人读一本书,上一节课,分别写一篇读书笔记、教学故事、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⑤汇集研究成果,写一篇论文。
大丰市教育学会课题研究过程性成果报告表
成果类型为:
①研究报告(阶段总结、经验总结文章、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材料等);
②案例论文(含教学实录,包括教学案、教学实录、听评课稿等;论文等); ③课件教具;
④主题活动(围绕课题开展的相关活动);
⑤公开课及研究课;
⑥文件规定(课题研究形成的制度性规定);
⑦学生作品;
⑧调查资料(各类调查问卷、测评资料);
⑨学习笔记;
⑩反思材料(含教学(研究)反思、教育(研究)案例、教育(研究)故事、教育(研究)随笔,此项与要求提供的研究反思、研究叙事不重复)。
材料要求是原创,不得抄袭。
成果内容附下:
小学英语作业的有效设计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英语学科作业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英语作业,是小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但由于种种原因,小学英语学科作业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切实解决。小学英语学科作业是否有效,是否科学不仅影响到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而且还影响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教学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小学英语作业在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要以激发兴趣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单调、机械、重复的作业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必须进行深刻的重大改革。小学英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课内作业。通过对课内作业设计的改革,让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激发和保护,从而培养其对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构筑小学英语学科基础作业与开放作业相结合的新型的作业设计体系。
2、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
三、研究过程
第一、了解了学生不愿做英语作业的原因:
外部原因:学生平时生活中接触英语知识的机会较少,身边懂英语的人也不多。没有说英语的氛围。其次是学生家长、对于小学英语这一门学科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许多学生家长不懂英语,造成学生的英语作业无人监督,无人帮助。
内部原因:作业的布置存在许多问题:
1、单调,枯燥。不是机械抄写词句,就是死记硬背课本,挫伤了小孩子做英语作业的积极性。
2、量多质滥。布置作业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没有针对性,搞疲劳战,劳而无功。面对这样的作业,学生根本没有写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二、设计了许多吸引学生,学生也爱做的作业,有效激发学生做作业的激情。
我们设计了许多吸引学生,学生也爱做的作业,尝试用丰富的作业形式,引导学生由“要我做作业”转变为“我要做作业”“我喜爱做作业”。让学生真正做到作业目标自主选择,作业方式自己决定,学习伙伴自己协商,作业效果自己评价。
1、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分层布置个性化作业,分上、中、下三个层次来设计,让学得好的同学持续保持学习的劲头,而让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自信。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从而培养英语能力。
2、结合年级特点,设计富有创意,形式新颖的生活化作业。作业设计内容联系实际,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做作业,体验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
比如:在教学生学习了有关动物的词汇之后可以设计三种作业: 第一种作业是画出你最喜欢的动物的图片,并在下面或反面写上英文名称;
第二种作业是“写谜语”,用一句或几句连贯的英文描述你最喜欢的动物,让其他同学猜是哪一种动物;
第三种作业以“What’s in the zoo?”为题写一段话。
要求最少完成第一种作业。不硬性规定哪些学生做哪类作业,防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积极性,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我能做,我会做,我想做”,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像这样类型的作业也可用于水果、文具、蔬菜等词汇教学。)
3、创新型作业
英语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歌曲、韵律诗、故事等。可以把他们设计成如“歌词新作”、“小诗新创”、“故事新编”等要求的创新作业。
4、制作型作业
制作胸卡、词卡、标签等
胸卡:要求学生用彩色卡纸制作个性化英文胸卡,胸卡的外型图案由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包括中文名、英文名、性别、年龄、电话号码、爱好等。
词卡 :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请学生分类别制作单词卡片,如学习用品类(pen, pencil, pencil-box, ruler, eraser, blue, book...)、交通工具类、水果类、动物类等等。在比较硬的纸上画出这些单词(一张纸上一个单词),并涂上漂亮的颜色,下面或反面写上英语单词。
小贺卡:遇到重大节日是可以制作贺卡,画上一幅画写上最喜欢的话,可以把学过的问好的英语(Good morning!How are you ?)等献给老师、父母等。此类型作业操作性很强,而且充满了趣味,学生非常喜欢。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通过几个月来实践与探索,我发现只要英语作业布置得合理,有新意,有趣味,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做的,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仍存在问题:
1、仅凭个人好恶做作业:今天的作业是绘画他喜欢则做。明天的作业是编一首chant,他不喜欢就不做了。
2、布置的差异性作业,评价起来比较困难,很难展开。
【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公报】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成果公报05-24
理科研究性学习课题09-26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09-08
高二政治研究性学习课题10-14
课题研究培训学习总结06-17
公报:医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06-24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的意义07-21
“光污染”的课题研究学习报告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