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课教学方法研究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思品课教学方法研究(推荐11篇)

初中思品课教学方法研究 篇1

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我们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学的生命,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够学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考虑的。然而在当前,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教”与“学”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因此,“有效教学”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乃至整个教学生涯中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为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做了如下的探索与实践:

1、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在教学每框节内容时,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用书面形式提出本框节的知识点和疑点、难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据不同质量给予不同的评价。由此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去认真阅读、分析教材。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使老师了解了他们掌握教材知识的程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他们自己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试着分析并试图去解决,由此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在教学中,将全班学生学习分成八个小组,共同解答本组学生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让他们去思考、分析,就会使学生感到自己在理解教材和实际问题上还有这样那样的空白点,还有某些不能贯通的地方,他们就会去钻研教材,设法弥补知识的不足。经过学生自己努力解决的问题,要比死记硬背掌握的知识印象深刻得多。

3、鼓励全班学生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对于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全班学生来解答。对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组织班级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不同看法,允许争论。如在探讨“市场交易的基本精神----诚实守信原则”时,我选择了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报道过的一则案例:某消费者到一大型商场购买了一套中日合资生产的价值上千元的“非纯毛”服装用于送礼。购买时,该消费者对商场售货员说,为了送礼时能体面些,请售货员在购物发票上注明“纯毛服装,日本字样”。售货员为了做成这笔生意,就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开具了发票。时隔不久,该消费者凭发票找到商场,以售货员对顾客进行商业欺诈,要求退货并双倍索赔.商场负责人认为这个顾客是讹诈,没有答应,双方只好对簿公堂。通过这一案例,不仅让学生当回小法官,作出自己的评判,并在最后与教师出示的专家点评结论相对比,使部分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功感,促进他今后的学习。不同见解的争论,不仅使参加争论的学生受到启发,而且使没有发言的学生也能积极思考。讨论结束时,我适当进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经过学生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知识和问题答案,会增强学生学好知识的信心,会使他们认识到,只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不仅能够发现问题、掌握知识,而且也能够解决问题,提高能力。这样就能较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有效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正是从尊重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出发,建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双赢教学。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智慧的生成、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实施有效教学的方式方法很多,我们一定要注重实践,并使之保持合理的张力,有机融合、相辅相成。这样“心灵与智慧共舞”的有效课堂教学就能落实到了实处。

当然,教学实践还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政治教师的科研素质,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学质量。这是因为,具有科研素质的政治教师能使学生更具创造性,能使自己不断地超越现有水平,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具有科研素质的政治教师能更好、更快地选择和接受新的教学理论,不断将其运用到自身的教学活动中,改进教学方法。具有科研素质的政治教师,还可以利用科研能力的迁移效应,提高教学能力,从而有效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对“学科有效教学研究”课题实践中,我们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主要注意抓好以下两方面:

1、从教学中发现问题,确立科研课题

我们从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起步,将教学中碰到的困惑、矛盾提炼成可以开展研究的课题,并着力去解决。同时,在选题的内容上,我们以政治课教学内容为主体,以提高政治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为目的。在开展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研究中,我们主要抓了三方面:即深入研究教材的使用和教材的开发;研究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尤其是研究课堂教学操作的最优化选择;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2、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

行动研究是实践者对自身的实践进行的一种方式。对政治教师来说,行动研究是探讨思想政治课教学行动的变革;解决教学方面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促进自己专业水平提升的研究。我以行动研究为主要形式来提高政治教学质量。这种研究形式有以下特点: 一是为了行动的研究,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理论上的突破,而是为了实践行为的改善,提高行为的效率。

二是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研究是行动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主要特点,表明行动研究不是脱离自己的行为闭们思索,而是自己在实际行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是对行动的研究。行动研究不是对某个理论问题的思辨和探讨,而是针对行动的反思,追求的是行动的实际意义。

在科研引领下,我们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记载、整理、反思,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教学实践的感悟、理念,这是政治教师增强科研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科研和教学的结合,需要的是冷静和理性,应避免的是浮躁和功利。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科研引领是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形成独立教学风格的要求。随着社会要求的不断变化。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是政治教师科研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其没有现成的、千篇一律的经验可以模仿。事实上,绝对的教学质量是没有的,在现代社会,有特点才有质量,没有特点就没有质量。如何根据政治课教学对象、教学要求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需要没一位政治教师自己去探索、研究。而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充满了复杂性和丰富性,教学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位政治教师如果没有科研引领,没有自己对教学本质的思考,没有自己对教学的个人见解,没有自己对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孜孜追求,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是难以成为高层次教师的。所有这些,都是以科研意识和自觉的科研活动为基础的。

初中思品课教学方法研究 篇2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对于促进学习效果、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作用。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老师则是点燃学习兴趣的火炬。”有了兴趣, 才会主动积极, 执着地去探索, 使学习获得明显的成效。从实际情况看, 学生对哪门课感兴趣, 便会对哪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并萌发积极的思维意识。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 离开了一定的情景,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然而, 并不是所有的情景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激励作用, 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景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 运用多种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 设置学习障碍, 能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学习障碍干扰学生, 即“布惑”, 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辨的情景之中, 并以此激起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 有了疑问, 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并去解决问题, 并去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如我们在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时, 提到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时可向学生“布惑”: “目前我国经济还落后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 为什么还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呢?”针对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取查阅资料, 运用纵横比较的方法, 即不但比现状, 还要比起点, 比发展历史, 从而比出两种经济的发展速度, 以此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通过动手、动脑让学生比较信服, 也觉得丰富了只是, 增长了见识, 增强了兴趣。又如, 在课堂教学中, 巧妙运用那些内容深刻、耐人寻味、诙谐幽默的趣味性语言, 运用录像、表演、歌曲等创设教学情景, 激发情感等, 必然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 更有效。

教师在教学中无论采取何种方法, 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 提高觉悟。

二、稳扎稳打, 稳中求新, 落实三维目标的统一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现状是新课标、新教材、老考法。我们在积极探索新教法、活动方式的同时, 更要把重点放在三维目标的统一上。特别是知识目标一定要适时落实到位。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这个矛盾: 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 能力其次, 最后才是知识。而无论期末考试还是中考, 都要考, 而且是闭卷。情感怎么考? 没法考。目前, 我们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考核还是用学生的成绩来衡量, 所以从实际考试来看, 还是落实到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只注重课堂改革, 把课上的形式多样, 放手让学生活动, 联系时事新闻、多媒体运用等, 这样一来学生高兴了, 但往往容易忽视对课本知识的把握。或者可以说没有足够时间去把握。而只注重知识目标, 我们的课会失去吸引力, 学生丧失兴趣。我们就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思想性与实用性的统一。一方面, 要积极探索, 适应新课标要求; 另一方面, 要落实知识目标, 应对考试。

三、加强师生交往, 转变教学方法

目前, 从考试分值的角度说, 该门课程在无形之中定位了“小课”的地位, 每周就2节课, 按传统方式精打细算安排时间, 学新课的问题能解决, 往往考试、考核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 我们就必须丰富师生交往形式, 重过程, 以过程为主线, 巧妙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 整合多媒体资源, 充分发挥多向交往的功效。如: 可以充分挖掘学生课前准备的作用, 让他们课前预习, 学会收集资料等, 创设情景, 适当的让学生执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力为他们提供方便, 也可以加强交往, 共同讨论。此时, 他们觉得自己将可能会像老师那样为同学们上课就会更认真的做好预习、分析教材的工作。这些工作做细做好了, 相应的思想观念也会留在脑海中, 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可以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 进而实现该门功课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也可以适当地引入小组学习, 大组讨论, 增加些活动课, 也可把一些教学的任务安排到班会活动中。这样, 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和思维能力、判断力、表现力、组织能力等都会得到一定的增强,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能扩大学生的自主活动空间, 增强师生交往的多维性。

在所有学科中,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而思想品德课要有效地发挥德育功能, 关键在于变革创新。惟有这样, 思想品德课才能被赋予更强的影响力和更广泛的学科功能。但是, 当前的考核制度不做适当调整, 展示课很大程度上就成了表演课, 心里必须想着下节课如何复习, 或许也会影响到它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美丽就很难坚持。对课改我们怀着极大的热忱, 但大家都过着柴米油盐的日子, 谁能不食人间烟火呢? 我们都希望师生都能在考核中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在现实生活中某些学生品行端正, 学习非常刻苦, 但一考试, 就不理想, 思品课也不例外, 你说这样的学生是好还是坏? 简单甚至是唯一的考试方法, 剥夺了大部分学生体验成功的权利, “老师, 我真的很努力了, 可为什么还是这么差?”是他们发自心底的呼声, 我都不知该怎么回答他们。说心理话, 眼看着某些学生一天天对学习失去信心, 我们却无能为力, 再好的说教又有什么意义呢!

初中思品课教学方法研究 篇3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三步问题法”,相对其他学科而言能带来更多的优点,因为思想品德的课程内容大多面向道德、社会、人文等方面,而学生在对这些理论的学习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又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和分析,有更多发现问题的空间和余地。教师还可以将它与其他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比如:

一、情境教学结合“三步问题法”

情境教学结合“三步问题法”就是一种通过道德现象产生的原因,来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的过程。就拿《不以规矩,难成方圆》这一课来说,教师可以设计情境小品:

学生A将一个很漂亮的玩具放在课桌上之后就走开了,学生B路过看见了,觉很得喜欢,拿起来欣赏了一下,放回去了,学生C路过时也觉得很喜欢,但是他将玩具放进口袋里带走了。

其实在情境的观看过程中,学生就已经产生了疑惑,他们会自觉的进行提问“为什么那东西不是C的,C要把他拿走?”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玩具不是C的,但是C拿走了,这种行为是错的,B也很喜欢,为什么B不拿走?因为B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能拿走。最后教师将问题引入总结,每一个学生都有义务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学会区分正确和错误的行为,C的行为就是一个典型的错误行为,因为“不告自取是为窃!”窃是什么?就是偷。而偷窃的后果,就是违法!到这里,可能有的学生会提出不同意见“不就是一件玩具,有那么严重?”教师可以继续告诉学生,俗话说“幼时偷针,大时偷金”当偷窃这种行为因没有被发现而再三进行的时候,终究有这个行为触犯法律的一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会明白遵守规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二、案例教学结合“三步问题法”

案例教学结合“三步问题法”就是通过一些社会性的新闻,或科普故事,小说图表等,启发学生在对比或寓意中产生思考并发现问题。教师多以带有趣味性的科普和演说引入课题。以《天生我才必有用》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用“朱元璋”的事迹进行引入:

明太祖朱元璋,25岁时加入以推翻元朝统治为目的农民起义,40岁时起义获得胜利!元朝在兵荒马乱中走向结束。之后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改国号大明,为明朝开国皇帝!但他创立不世功勋之前,曾为地主放过牛,遭遇过瘟疫,甚至当过乞丐,起义时更数次与死亡擦身而过,但是他仍旧最后获得成功。

学生听完故事在产生敬佩的同时,可能也会产生疑问“这么艰苦,他是怎么坚持下去的?”此时教师将话题引入讨论,因为他能吃苦,因为他不怕死,因为他很坚强……教师收集学生的答案后进入总结:少年时的朱元璋之所以能熬过那么多苦难,是因为他拥有不畏风雨挫折,坚忍不拔,努力冲刺的斗争精神。所以他才能在历尽艰辛之后开创出新的朝代!作为祖国花朵,只有具备与他同样的精神,才有可能在长大之后,担负起祖国的未来。学生在明白了“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的道理之后,在将来的学习中,遇到挫折时,就能用这样的精神去鼓励自己。

三、活动教学结合“三步问题法”

活动教学结合“三步问题法”,就是通过教师在课前准备的各种有趣的互动或交流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的过程。在运用这个教学模式前,教师首先要做好充分准备。以《法律护我成长》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实例展开活动。

案例1: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地震爆发当天,一位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的学生独自抱着六台笔记本电脑,背着三部单反相机,提着一个小乌龟冲出宿舍,因其一人拯救了全宿舍的财产,后于微博走红,被戏称为“中国好室友”。

案例2:2010年10月16日,一学生于酒后在河北大学内飙车接女友放学,后将两名学生撞飞,导致一死一重伤,后因交通肇事罪被判6年有期徒刑。因其撞人后态度嚣张的留下“我爸是李刚”言论,给社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通过两个案例对比,学生进入思考,同样是社会实例,一个被称赞,一个违法,大部分学生可能会觉得好室友舍己为人的行为很帅!要向他学习,“李刚”仗势欺人的行为太可恶!他活该。教师通过收集学生的问题和理论展开分析探讨,好室友会被称赞,是因为他舍己为人的良好品格,而“李刚”事件则是一个典型的违法犯罪事件,肇事者不仅受到严厉惩罚,连带其家人声誉也受到影响。所以作为学生,也要遵纪守法,以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合格公民为目标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时,可能有学生会提出疑问“为什么撞死人没有判死刑,是不是法律真的会给有权人开绿灯?”教师要告诉学生,因为交通肇事罪没有死刑,我国刑法或许还存在不公正之处,但这正是需要拥有良好品格的你们在未来去改变。学生体会到法律的沉重和自己的责任,他们就会意识到养成良好品德,做合格公民的重要性。

总结

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中运用“三步问题法”教学,可以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与逻辑分析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深度都能达到一定提升,也能从获得的知识当中约束自己的行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有效率也随之大大提升。

初中思品课例分析与教学 篇4

【课例一】:男生女生——思品 “参与探究型”课堂结构初探

我将《男生女生》一课的课堂教学结构定位为“参与探究型”课堂结构,在新授课中,应用“参与探究型”课堂结构能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形成知识的过程中,以发现和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参与探究型”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模式是:问题----探究----概括----答疑。

《男生女生》一课的设计以梦幻般朦胧美为情感基调,具体针对青春期学生容易遇到的种种困惑,探讨男女生交往的恰当方式,使学生懂得男女生交往的基本言行规范。教学设计遵循“由情而理”、“由理到行”的思路,将课堂教学设计为三大部分:花季邂逅(导入)、花季感悟(认知)、花季祝福(践行)。花季感悟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又设计为花季之雨、花季思雨、花季风铃即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既有明晰的思想主题,又有开阔的生活视野。淋着青春之雨、享受着青春思雨,听着青春风铃,送出青春祝福,力求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积极探究。

接下来与大家交流下具体内容上的设计方案和处理方法。

一、花季邂逅即导入部分:

“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部分在《相逢是首歌》的美妙音乐中设计男女生握手的小游戏,将话题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可在深刻的亲身体验中明白课堂讨论的话题;在短短的一、二分钟內就能达到师生交流、建立彼此信任感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的多重功效。

接下来设计一个过渡活动:涟漪和明明童年玩乐的美丽回忆。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基于这样几点考虑:一是,导入语点出男女生在交往过程中会出现羞涩、腼腆,因为学生难免有些紧张或情绪波动,轻松的音乐和图片可以缓解学生紧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以轻松的心态进入到下面的角色互动;二是,保持故事情境的完整性,不至于情节过渡突兀;三是,为了将他们童年时代与中学时代异性交往作鲜明的对比,更好地引出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尽快引向深入。

二、花季感悟部分:

以学生的生活事件或遭遇的真实问题作为切入点,大体上以情境呈现·探究·践行为路径,动态生成并趋向“问题解决”。主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展开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

1.情境的设计。从情境设计内容上看,选取青春期异性交往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害羞交往、过密交往、面对所谓“爱”—这种美好心意表达无所适从。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将涟漪和明明的交往经历和困惑的故事情节化。这样层次清晰,既符合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贴近中学生生活实际,易于引发学生共鸣。另外让学生以旁观者的心态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可以避免学生讨论的尴尬和羞涩,跳出自我约束的圈子,老师也勿须担心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了。这样才等于把“问题解决”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学生才能最终成为“理智的决策者”。

2.问题的设计。老师问什么呢?主要问“四点”:重点、难点、疑点、思维点;怎么问?基于两个思考点:精练易答、值得推敲的问题;确保课堂没有无效问题出现。

如根据三个情境提出三个问题:面对同学们的指指点点,质疑涟漪和明明可不可以交往?交往过程中明明邀请涟漪单独去生态公园游玩,该不该接受?涟漪收到了明明“爱的小纸条”,能不能接受对方心意?这些都是针对重点、难点、疑点、考虑到学生的思考角度提出来的。通过创设两难问题,层层铺垫,清晰自然地引发讨论男女生可不可以交往以及怎样交往的问题。

3.注重对矛盾冲突的探究,尝试“问题解决”。借助情境和问题的设置,已将现实生活中复杂的情况加以提炼或缩微,接下来就是怎样让学生探究、思考、判断、选择,实施“问题解决”。因此设置了不同的探究环节。主要采取小组合作讨论;老师适时引导;对于冷场、语塞巧用过渡疏通的方式来突破。

如第一个探究活动:男女生该不该交往?并没有直接让学生讨论,一句简短的过渡语,“曾经单纯的友谊,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似乎是已逝的昨天。现在的他们面对同学们的指指点点,还要不要继续交往呢?”将羞涩的问题诗意化,激发学生大胆地说出碰撞的思想观点。

课堂上学生遇到卡壳、分歧时要巧引导。要定下神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正确的“轨道”发展,以求课堂顺利进行,求得问题的圆满解决。如对于纸条**,多次课堂尝试提问“他们是该接受还是拒绝对方的心意呢?”学生很茫然。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够防微杜渐,能够在真正遇到这样的困惑和想法时,知道该怎么做。没有老师深入的引导、学生心理上无所顾忌的放松,不会有学生思想的碰撞和真实想法的表露,也达不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目的。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以开放的心态正视并能正确处理这个问题呢?

首先,设计角色体验活动,让学生自然地讲出涟漪和明明的,其实也正是学生自己心中的想法。

其次,让孩子在中学时代的背景音乐中探究这个问题,巧借涟漪的小诗道出正确的做法。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强加的接受,学生感觉就像在课堂上和自己的贴心朋友对话一样,达到水到渠成的情感体悟和交流。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自我管理和决策能力,进而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使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和“实践性”更加彰显。

三、花季祝福部分:

花季祝福共设计两个环节:花季寄语和心灵作业。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仅仅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认知理论,它的最终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知识内化上升为实际行动,实现知识、情感、意志与行为的有机统一。接着我们就该思考我们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没法解决怎么办呢?设计青春祝福和寄语环节,将父母、老师的真正想法带进课堂,让我们的孩子真正了解父母、老师和身边的同学,排除他们的警戒心理。同时也能达到素质教育提倡的家长、学校、社会的三结合教育。

“心灵作业”环节的设计,也为同学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提供了一点解决的建议,疏导学生勇敢地面对青春期的问题,坦然地解决这些困惑。达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被动承受到主动解决的实际效用。

【附】:

《男生女生》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人版思想品德第八课《男生女生》。

【教学设计理念】

1.通过qq邮件方式创设情境和两难问题,引导学生个体体验,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预设和学生三维目标的生成相统一,构建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2.通过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归还学生表达、争论、质疑的权利,积极构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课堂。

3.正面引导为主,设计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亲和力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

4.综合灵活地采取讨论、亲身感受、角色体验等,使课堂既生动活泼,又充满理性思考,激发学生反思。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遵循“由情而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分为三个层次:花季邂逅、花季感悟(花季之雨、花季思雨、花季风铃)、花季祝福。每个层次均相应设计了学生活动,既有明晰的思想主题,又有开阔的生活视野,力求在轻松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积极探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与友谊,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交往,懂得男女生交往的基本规范,建立健康向上的异性关系。

2.知识与能力:掌握男女生交往的恰当方式,指导自己与异性的交往,能够恰当地解决自己的交往困惑与冲突,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3.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呈现青春期存在的与异性交往过程中会出现的普遍现象;通过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诗歌朗诵、音乐欣赏、优美的图片和文字、巧妙的问题设置等消除青春期孩子对敏感话题的害羞心理,让孩子们有话可说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男女生正常、健康交往的方式、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走出交往困惑,把握好男女生交往的“度”。

【教学方法】

1.角色体验法

2.小组合作探究法

3.情境教学法

4.讲授法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学课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花季邂逅)

握手小游戏导入新课。

二、新授课(花季感悟)

(一)鼓励、提倡男女生之间正常、健康的交往

1.花季之雨

(1)童年回忆:播放自制视频涟漪和明明的童年世界。

(2)情境展示:涟漪是班级的学习委员,明明是班长,工作关系他们会经常接触,可是涟漪看到他就会脸红,同学们也会指指点点的,该怎么办呢?

(3)提出问题:男女生到底该不该交往呢?理由是什么?

2.花季思雨

小组讨论。

3.花季风铃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老师概括引导男女生应该进行正常、健康的交往。

(二)男女生交往的恰当方式、方法

1.公园之约

(1)花季之雨

①情境展示:一个星期六下午,留言板上明明的头像闪动了,竟然单独约涟漪去生态公园游玩,该如何是好啊?

②提出问题:你觉得涟漪是应该接受还是拒绝呢?如果应该,应约过程中是否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如果不应该,理由又是什么呢?

(2)花季思雨

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总结:男女生可以交往,在交往过程中我们还须掌握恰当的方式。

①提倡群体交往。

②交往时注意安全。

③既要主动热情,又要掌握分寸。

④把握好交往的时间、场合和频率。

⑤自尊自爱,语言文明,举止得体。

2.纸条**

(1)花季之雨

①情境展示:今天我收到了明明的小纸条:涟漪我喜欢你,我们交往吧!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脑子里一片空白,我该如何处理呢?

②提出问题:涟漪该如何对待明明的这份心意呢?

(2)花季思雨

①角色体验:请男生来猜一猜,明明送出小纸条后,有可能有哪些心理活动呢?再请我们女生猜一猜:涟漪收到小纸条后,心里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②歌曲《中学时代》欣赏。

③歌曲欣赏过程中思考:如何正确对待异性的爱慕心意?

(3)花季心语

诗歌朗诵(所有女生一起朗诵涟漪写下的心情小诗,送给明明,也送给所有的同龄人。)

(4)花季风铃

小组讨论选择最佳拒绝男女爱慕之意的方式。

三、品味课堂(花季祝福)

(一)花季寄语

父母、老师的青春祝福(现场采访或视频形式展示)

(二)心灵作业

1.将青春烦恼写下来,向你信任的人求助。

2.将自己的点滴青春感悟写下来,珍藏在宝贵的青春纪念册里。

四、结束语

初中思品课教学方法研究 篇5

当前初中学生很多不喜欢思想品德课,都说思品课枯燥、乏味,说教的意味很浓,从心底里非常抵触,导致《思品》课教师很是头疼:一方面学校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在考试中却考得一塌糊涂。我认为导致这一尴尬局面的根源在于我们的课堂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从而使思品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思品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境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因此,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无法引起内心的共鸣,产生不了思品教育应有的效果,这就导致当前思品教育缺乏实效性。一场“课堂回归自然,回归常态化”的话题,在品德教师队伍中开始热议。我认为:课堂应该回归“常态”。因为,常态课是一种平日教学中常见的课,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课,也是一种最讲究实效的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课堂、体验活动、课堂资源、课堂评价等方面展开常态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才能感受到智慧灵动的课堂。笔者根据多年的思品课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贴近学生生活体验,让“生活课堂”常态化

“回归生活”是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品德教育的灵魂,也是新课程的生成点。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课堂,应力求让初中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其回归生活的过程。鲁洁教授也曾用“回归生活”来概括德育课程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品德教师潜意识里有“生活课堂”的理念,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还原成“生活”。生活是课程的本源,学生的常态生活更是教学的主要资源,只有走进学生生活常态,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品质。

在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让学生生活贴近常态生活。如:在上《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节日》时,我面对的是一所乡镇初中,民工子女较多,学生来全国七、八个省,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与本地的学生相比就有所差异。然而,老师如果在授课过程中,没有认真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是照本宣科地讲到:正月初一“拜年”活动,正月初五“接财神”活动„„。课堂上,有的学生坐在位置上发呆,只听老师在涛涛不绝地讲过年的快乐和喜庆。可同学们仍然很纳闷,原因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本地的这些过年习俗。这样,学生没有生活的经历,没有贴近孩子的生活,他们怎么会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呢?事后,老师进行了深刻反思。原来,老师讲的已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课后,老师进行了补充教学,在另一个班教学时就关注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让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体验。在课堂上让学生再来说他们家乡的春节是如何过的?同学们自如地说:过春节家家户户贴对联、挂彩灯、穿新衣服,向长辈拜年,有压岁钱,扭秧歌,跟父母去赶集的都有,到正月十五还有“猜灯谜”“闹元宵”活动呢?在发言中,学生就感受到春节的喜悦快乐。

再比如:在学习《我爱我家》一课时,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设计了这样一些教学环节。活动一:比一比看谁知道的多?(父母的生日和属相、爱好兴趣、喜欢吃的菜、上班所需时间、父母最担心的事等一系列内容);活动二:说一说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都为你做了些什么?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有些学生能说出一部分内容,有些学生说得很平淡,在此时播放Flash动画歌曲《母亲》,用生动形象的视听作品来感染、教育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对感恩的理解,以此总结父母的优点,达到比泛泛说教好得多的教学效果。活动三:生活体验:播放公益广告片《洗脚》,让学生谈自己给父母洗脚后的感受。生动的画面,真实的材料,使学生如临其境,形成直觉的 1

情感体验,从情感上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准则。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谈给父母洗脚的感受,叙述得很真实,也很感人,给那些没有给父母洗过脚的同学上了生动的一课,比老师说教的效果好得多。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既避免了思品课过去单调枯燥的理论说教,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堂实践,我感悟到:生动直观、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

因此,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础,而不能是书本的简单讲解,更不能回归成人的生活。只要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常态生活,让课堂源于生活,课堂教学才有生命力。

二、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让“社会课堂”常态化

活动性是品德课程的基本特征,活动是品德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宜活动的环境和条件,组织开展活动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感悟、发现、探究,从而获得认识、情感和行为各方面的发展。如在教学《消费者权益》一课时,老师事先安排好学生做好课前调查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同学们走进超市,有的购买学习用品,有的购买生活日用品,有的购买蔬菜等等。在课堂上,同学们将自己购物的经历和经验进行交流和分享。有的同学说,我在购物时注意到尽量购经济适用的物品,有的同学还介绍了购物时还要注意食品的营养。当老师提问到:购物时还要注意什么?“安全”——不购“三无产品”。师紧接着问:“什么叫‘三无产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无产品名称及生产厂家的厂名和厂址,无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的,无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的就是‘三无产品’。”同学们通过走进超市,把教学内容和要求融进了实践活动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教学七年级《规则》一课时,老师要求学生认识常见的交通安全标志和设施,了解安全常识,注意交通安全,懂得上学放学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学会自己保护自己,在收集交通标志的过程中了解交通常识。课前,老师要求学生与家长一起到街道上观察、体验、感知。学生通过听、看、学、收集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应如何过马路才安全。在课堂上,学生还当起了“小交警”,告诉同学们过马路时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要识别红绿灯的作用,行人应靠右行走等教学内容。如果这节课就按原本叙说,那么坐在教室里的学生怎么也感受不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而在课前课中,学生通过“认识交通标志”、“学做小交警”、“唱儿歌”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了知识,落实了行为。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真实地感知到什么是规则及规则的作用。这种感知不是由老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主体参与体验获得的。

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参与欲,让学生真实体验,回到自然生活,感悟常态生活,让学生真正感觉学习的快乐。

三、善于捕捉课堂资源,让“真实课堂”常态化

《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上好常态课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但也不能重用教材,照本宣读,一节课书不离手。应该挖掘生活资源、学生资源,捕捉生活中的“源头活水”。因此,教师及时捕捉到了生活中的“源头活水”,就会让品德教学焕发生活的气息、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捕捉课堂“意外”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让课堂充满活力。如,在教学《关爱生命》一课的“说说你的心里话”环节时,黄××同学泪流满面,我被这突如其来的意外“流泪”感到不知所措。立即走到他身旁,用手温柔的抚摸着他的头说:“这

位同学刚才听了我的心里话,肯定有感人的肺腑之言要和大家分享。”黄××含着泪向大家讲述了老师和同学帮助他一家度过难关的真实而感人故事。原来,他的爸爸是镇某企业的一名优秀员工,由于常年劳累过度,积劳成病,得了重病去世了。学校组织了一次“关爱他人”的捐款活动。老师听了他爸感人的事迹,并对黄××同学说:“孩子别难过,困难是暂时的,坚强些,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成员会伸出温暖的手来帮助你的。我要向你爸爸学习,你爸把自己的一身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真伟大!”话音刚落,我拿出一张百元钞票,递给这位同学。课堂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一场感人的一幕,一次意外的收获。老师巧妙地用好身边的资源,正是因为运用了真实而独特的教学资源,才有了学生发自肺腑的话语,才激发出他们心灵深处最真挚的爱。

四、善于评价学生表现,让“发展课堂”常态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评价就是要变“淘汰性课程评价”为“发展性课程评价”。课标中明确指出:“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有的课堂,老师评价的声音“虚”而“浅”。甚至,学生间相互评价也“少”,有的评价过于形式化。还有的课堂不管学生做得多么漂亮,说得多么精彩,老师送给孩子的只是“好”“不错”“你真棒!”的评价,没有启迪和激励的话语。这样有失常态课的要求,更无法激活课堂的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如,教《男生女生》一课,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找一找自己的优点。有个男生找了四个优点,教师一边高兴地说:“祝贺你找到这么多优点,我真为你高兴!”一边伸出双手与学生热情相握,学生此时相当激动,很郑重与老师握手。接着,又有一个女生说找到了八个优点,这时教师先也是笑容满面,然后却出人意料地说“怎么样,来个拥抱,祝贺一下?”随后师生亲切拥抱,顿时,教室里掌声、笑声汇成一片,不知不觉中,一个课堂高潮就这样生成了。此外,课堂上老我还经常用“你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你是敢于探索的好学生”、“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学生”„这样的赞赏和评价,激发和保护了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真实而感人评价,让课堂充满了活力,焕发了生机。

思品课有效教学研究小结 篇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学的有效性再次成为广大师生关注的焦点。我校自2009年9月始,也承担了这一课题的研究任务。下面,本人就将自己一年来的工作经历作个小结。不妥之处,肯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教学准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初始环节,也是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教学准备环节充分有效,课堂教学与课后训练辅导就有了依据和保障。教学准备的有效性是与下列问题的有效解决息息相关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和准备;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在教学准备阶段,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达成最终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唯一目的,也是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教学有没有效果,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不去思考和分析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要,只凭想当然或机械地套用现成教学目标的做法是造成教学低效的最根本的原因。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情墒状况,以及个性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最终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案。可见,提高教学准备环节的有效性应注意做到: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的教学内容所应该达到的学习水平,据此来确定科学、准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贯彻落实《课程标准》与增强有效教学的理念和意识不仅不矛盾,而且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做到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作为教师,只有牢固地树立了“效益”观念,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标准》所设置的教学目标,才能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全面分析了解学生已具备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确定主要的教学行为策略。

3)根据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和要求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择一些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鲜明时代特征的,并且时效性强的资料进行教学。

4)要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教师还要重视教学习惯的培养,特别要强调自主阅读、超前预习、及时复习、规范作业、积极思考等好习惯的培养,真正让学生想学习,会学习。

二.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所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背离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无疑是失败的。

《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从宏观上规定了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总目标以及各个年段的教学目标,而对于中观层面的单元教学和微观上的课时目标并没有明确规定,而我们的日常教学除了明确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总目标外,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中观层面的单元教学目标和微观层面的课时教学目标。只有制定出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并让所有教学行为都能依据教学目标来进行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才算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反之,教学目标制定的不清晰、不准确,不符合学生认知实际,无论采用怎样的 1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其结果总是失败的。可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就是教学目标制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水平,既不能降低,也不要拔高。

2)制定教学目标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需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3)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优化教学设计,就是要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对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度、活动组织、重点突破、巩固练习等教学环节做出科学的安排,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通过科学的教学活动设计,最终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即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领悟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学会通过网络、图书、报刊等收集资料,从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新知识的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振兴中华,服务人类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优化教学设计,达成有效教学,反对课堂教学过分追求形式,教学内容不能有效落实的教学行为。有的教师只追求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要求之间的“形似”,而不去深入思考与探究这些要求背后所蕴含的本质规律,造成课堂表面上热闹,而教学目标常常难以落实到位。

可见,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灵魂在于使教学活动的形式服从于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为此,我们应该注意做到:

1)明确教学活动设计的目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和有关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在经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弘扬民族精神,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自主、自立、自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也就是说,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最终目的在于达成教学目标,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2)教学活动设计要注意体现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要做到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坚持做到科学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知识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3)教学活动设计还要考虑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努力做到课堂教学同时事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同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其他学科教育相互支撑;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其他德育渠道在工作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四.活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教无定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其本身并不存在优劣之分。然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灵活运用却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例如,在《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这一框的教学中,有的老师运用了讨论法,让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图书等收集了有关“台湾的历史”、“两岸交流与合作”等资料,老师整理《反分裂国家法》等内容,在课堂上对“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性和灵活性”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了解了台湾历史和现实状况,明确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明确了“我国政府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器”的原因,增强了反对“台独”分裂行径,维护国家主权、实现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也有的老师根据自己的特点运用了讲授法,生动清晰地讲述了台湾的历史和现实状况,最后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首诗,老师动情的朗诵把学生带入一个情感的世界,学生深深地沉浸在两岸同胞因历史和人为原因不能团聚的悲凉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对企图分裂祖国的“台独”行径产生了声讨之情,也同样达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可见,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学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要依据学科性质和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式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

五.恰当运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之中,从录音、录像、投影、实物展示到PPT展示、动画制作到网络平台,从总体上来说,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使教学内容得到了有效整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我们也发现,不顾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滥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现象也大量存在,并且有蔓延的趋势,似乎不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就是过时落后并且无效的教学。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是否是有效教学并不在于教师采用的是何种教学手段,而在于选择的教学手段是否“合适”,如果教学手段适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认知实际,有助于学生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教学就是有效教学,反之,则是无效教学。例如,在《事物的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教学中,一位老师只选用了几张简单的漫画,几乎用了最“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了讲授法和讨论法,却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位老师结合几幅漫画,生动地讲了“印度人吃饼”“秃头效应”的例子,让学生讨论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并且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后又例举了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文名句让学生用所学的原理进行分析,其间教师还对讨论和分析中出现的错误和“闪光点”进行了恰如其分的点评,整堂课节奏明快、轻松自然,学生通过讨论既明确了哲学原理,又提高了用所学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典型的有效教学。而另一位老师却采用了全程PPT的教学手段,按部就班地从量变质量的含义讲起,一直到课堂练习和小结,其中虽然也有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分组讨论,但囿于已形成的PPT案例,对于课堂上学生出现的新的“思想火花”,教师没有因势利导地把问题引向深入,也没有进行适当的鼓励与评价,而是采用了回避的方式,整个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枯燥,教师紧张机械,学生昏昏欲睡,很明显是低效的教学。

可见,对于教学手段的运用,一定要正确和深入理解先进技术手段的优点及局限性,牢牢把握有效教学的精神实质,真正认识到教学手段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坚决克服技术和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具体操作方面,要注意做到:

1)贴近教材。多媒体课件使用上必须注意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材的贴近,需要与教材的科学性相结合,切忌随心所欲、牵强附会,撇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教材内容服务的目的。只有钻研教材,充分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传统教学需要补充什么,真正从教学实际出发,才能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发挥最大优势。

2)注意控制好课堂容量。和传统教学手段相比,现代教育手段具有有效增加课堂容量的优点,但也要注意坚持“适度性原则”,因为一味地追求课堂的超大容量,往往会形成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轰炸”,使大量的信息带有强制性地进入学生的头脑中,从而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空间和时间,这也不符合启发式教学原则,是一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新型的“填鸭式”教学。

3)坚持化繁为简原则。多媒体的运用是为了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应该化繁为简,课堂上三言两语就能够说清楚的问题没有必要做成三维动画,一张图片能表达,一个例子就能够说明的问题也没有必要出示大量重复性的资料,课本上已经有的资料要充分利用,不要再重新制作,总之,不该用时就不用,该少用时不多用,这才符合教学实际。

六.坚持有的放矢,提高课后辅导的有效性

课后辅导是课前准备、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有效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坚持教辅结合的思想,不断强化教学辅导,提高教学辅导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课堂教学作为集体教学行为,无论如何设计,都很难达到关注到每个学生及每个发展细节,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之余进行课后辅导,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后辅导重点要解决的是学生个性发展与补缺补差的问题,因此,衡量课后辅导的有效性,标准就在于能否通过课后辅导使个别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和基本达到大多数学生的平均水平,以及学生的个性特长是否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因此,课后辅导重在因为制宜,分类分层。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所反馈出的问题进行细致地分析,确定需要进行课后辅导的对象及内容,认真细致地研究辅导对象与班级平均水平的差异所在,有针对性地制定出辅导计划,行之有效地进行辅导。

可见,要真正提高课后辅导的有效性,就要求教师做到:

1)密切注重课堂教学的反馈情况,避免进行重复教育。教师要仔细观察课堂教学所反馈出的问题,针对问题来设计规划课后辅导的策略方案,补差提优,发展个性,避免把课堂教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重复,以提高课后辅导的有效性。

2)注意课后辅导的形成性测试。课后辅导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教学活动,而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弃,是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的必要环节,因此,课后辅导是否完成了预期的辅导任务,也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形成性测试来进行检测与调控。

浅析多媒体与初中思品课教学 篇7

想品德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 是要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两者关系达到和谐统一, 其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 应当是在主体意识支配下的自觉行动。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多媒体特有的形象逼真的画面, 富有情感的声音, 再加上教师适时的恰当讲解, 能充分借助视听优势,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求, 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拓宽师生互动空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 实际上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而其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用教材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新课标下, 思想品德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 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 教师不时走到学生中间, 对多媒体展示的材料不断加以指点、评价, 针对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 甚至争论, 对学生的回答, 教师还要作简要评述, 这样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 教学交流变成了情感交流、心灵交流。

二、运用多媒体, 构建新理念下的思想品德

教学体系

1、变灌输为感悟———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

《课程标准》强调“避免单纯传授和死记硬背的倾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知条件,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 从中得出正确的道德结论, 从内心引起道德动机, 自觉地履行道德准则。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 激发起良好的道德情感, 领悟道德知识, 接受道德观念, 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 自觉履行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义务, 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2、活现榜样形象———强化正面教育效应。

正面教育是《课程标准》的原则。用榜样人物来正面教育学生, 是坚持正面引导, 以真情感染学生的有效途径, 它可以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和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 让学生在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范例中, 理解某种道德规范, 并以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音像教材能直观展示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 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以达到教育要求。例如, 在教民族精神这部分内容时, 利用多媒体展示任长霞.李向群等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 从而使学生对民族精神有更深的理解。

3、充分发挥网络资源, 彰显多媒体优势。

在学校具备网络资源的条件下, 思想品德教师应开发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如利用网络音像兼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制作教学课件, 使教学内容动态化、形象化、趣味化;利用各种信息资料拓展学生视野;利用网络超越时空的特点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利用网络建立网站、资源库, 进行远程教育, 使优质资源得到交流与共享等。通过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情境创设, 为后续环节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教学基础。

4、灵活运用多媒体, 激活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开始, 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课前的某一情境上, 为使学生对新课程、新内容发生兴趣, 教师可先从“无意注意”入手, 通过多媒体中的一幅投影、一段录像、一幅画面, 都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学生注意, 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 学生“无意注意”不可能持久, 且极易受到干扰, 这时可运用多媒体教学, 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 通过促进师生互动, 让学生主动思考探求问题。在教学结束之前, 也可通过多媒体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升华, 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5、让多媒体走进活动课,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思品课导入方法浅谈 篇8

一、创设音乐情境导入

音乐对初中生来说,是非常热衷的,旋律给以美感,歌词给予感召力。用音乐感染课内情境,把师生共同带到渴求知识的意境中。根据课的内容需要,可以下载现成的歌曲、乐曲,还可以让学生演唱,或者师生一起唱。如,讲授《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中,播放歌曲《真心英雄》导入,这首歌唱出了人生中都会存在挫折,唱出了一定要坚强面对挫折才会成功的道理,从而诱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决心和信心。

二、选择喜闻乐见活动导入

活动的选择往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在教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一课时,学生做了这样的活动:把自己书包里的备品用2分钟时间整理,看谁整理得又快又有条理。此活动旨在让学生懂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能再有依赖,要学会自强、自立的道理。

三、案例导入

国内外知名人物,如明星、影星、歌星以及政坛的人物,都是学生熟知的。根据教学内容需要,介绍当中学生不熟知的另一面,会给学生带进急切想要了解的氛围中。如,讲授《肖像和姓名的权利》一课时,我用案例:范冰冰维护肖像权,诉两公司索赔450万元。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绪拉进了:要学法才会懂法,懂法才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欣赏图片导入

初中学生的理解、观察能力是很强的,在教学手段丰富的今天,需要的图片也很多。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图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欣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复杂的道理简单化,使学生知识得以提升,情感得以升华,感知、认知能力得以提高。采用这一方法很简单,需要老师掌握网络,收集各行各业各种有价值的图片,把它们分类存放,以备用。

课前导入的方法有很多,除了上述几点外,常用的还有名言、警句、诗歌、小品表演等多种形式。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式,在教学时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目的明确。教师设计导课语时,一定要紧紧贴近教学内容,必须对教学内容起引领的作用。导入的方法也要直接,语言要简练,不拖泥带水,通俗易懂,一定要吸引学生的视线,牵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情趣。

2. 恰当启发。课前导入语言要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能够激发学生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启发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紧紧围绕课标要求,引出问题,深入问题,思考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 讲究艺术。语言艺术很巧妙,导入语言设计的好,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扣学生的心弦,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既要讲究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又要讲究语言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幽默的语言会给课堂增添艺术感。

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的有效性 篇9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变,更是实际效果的变化。新课程思品课教学主要突出育人育德要求,课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它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践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成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教学效果和效率,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或教学的社会价值。那么如何提高思品教学的有效性,让思想品德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呢?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客观性。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情况而定,不能具有随意性。第二,教学目标要全面,要做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内在统一。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教学中需要优先考虑和实施的课程目标。第三,目标要有弹性,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给学生留下发挥主体的空间与时间。第四,正确理解和把握学习水平要求,准确选择和使用行为动词。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合理处理教材。其一,依据学生实际和自身教学风格重新编制教学顺序。其二,要研究如何教,教什么,把教学内容分成讲解部分、讨论部分、学生自学部分和学生活动部分。既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三,要注重以新的观点,新的知识来充实教材内容,增加内容的趣味性、生动性,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第一,教学方法多样。在实践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有: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学习和讲授式教学。而体验式学习是现在初中思品课常用而又效果较好的方式。

第二,情境体验。体验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或者一定的情景,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或亲历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常见的是“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师在实施体验教学时要注意:其一,情景设计要得当。情境设计要有真实性,确实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心临其境”的效果,并能从中获得感悟,体验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加强反思,引领感悟。第三,教学活动中设问的有效性。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设问,是指课程在提炼内容目标、呈现教学内容时通过精心设计而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必须与情境有关;设计的问题必须根植与学生的生活;教学设问要有深度:能启迪学生思维,能追问;重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四、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思想品德课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总结与反思评价结果,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其一,评价的有效性。对于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教师要仔细观察。运用中肯的语言及时点评,或者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是有效的。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评价具有激励性、增值性,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其二,归纳提升的有效性。采用情景教学,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课堂,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但是,“情境+问题”的归纳式教学中的归纳非常重要,关系着学生的正确观念的形成,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教师一定要把握这一点,如果学生归纳的不到位,教师要补充;学生归纳好了,教师要重点强调,才能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初中思品课教学方法研究 篇10

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中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的形成时期,中学生有着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求知、求美、求真、求友谊、求有价值的人生,更渴求得到理解和尊重。因此,教师若能走进学生生活,立足于学生实际需求教学,让学生“披文以入情”,思品课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就能得到有效统一。

学生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之前,都仔细思考一下“学生

在有关本节课的学习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作为教

学的铺垫?”为了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可以通过课间谈心、座谈会、民意调查、QQ聊天、互发Email等形式,多渠道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精神需求。这样在教学中就可

以有的放矢,因势利导,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愿学”。本案例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入手,通过学生自主地探究发现引出课堂教学。而且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之下,学生的心

态很自由、放松,不知不觉之中就实现了“披文入情”。这种自由开放的心态更有利于学生

主动投入和积极思维,更容易使学生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上,从而实现思品课教学“学文、明

理、导行”的三维目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

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创造的欢乐”,而学生对思品课兴趣

不高已成为提高思品课教学实效的主要障碍。因此,思品教师更应重视学生的兴趣,想方设

法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思品教师深入学生生活,弄清学生对什

么感兴趣,找到与学生的“共同语言”,让学生在教学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课堂的乐趣,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乐学”。要利

用学生喜欢贴近他们生活的兴趣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在这舞台上充

分合作、交流,尽显自我。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创造了让学生表现的机会,把道德教育

寓于趣味的活动之中,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智慧的潜能,唤醒学生创

造的天性。从中教师也会为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巨大潜能而深深折服!

有位学者曾经说过: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

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教室的空间是有限的,教材仅仅是一个载体,教师要用“活”并超

越教材,尤其需要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

向社会。社会生活赋予了思品教学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使教学精彩纷呈,生机盎然;同时

也是思品教学最大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善于发掘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听、多看、多记,从生活中提取有效信息,捕捉丰富而新鲜的教学素材为思品课教学涂上“七色彩虹”。教师

只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才能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才能引

导学生养成参与实践,走向社会,在实践中锻炼,在生活中觅道理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会

学”。思品课就是要让学生走向社会,参与实践,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达到思品课教

学的明理、导行之目标。

中学思品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思品课教学与其它学科知识的传授不同,学生学习的主要不是客体化的知识体系,更多的是充满主体选择的观念体系,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思品

课具有学文、明理、导行三大目标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去“燃情”,“煽动”每一

位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披文以入情”,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则其活跃的思维,精彩的言辞,新颖独到的观点,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想像力和创新意识将会大大地超出教师的预

初中思品课教学方法研究 篇11

一、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善于创设真实的情景,开发学生资源

让学生自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终身教育的要求,要让学生获得自主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资源,使之能不断激励或推动学生个体去学习。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尽情的搭建起学生发展的舞台,要摒弃传统思品课堂上单调乏味的说教,必须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常规,不要怕教师什么地方没讲到,学生什么内容没听到,而是要变教师主宰下的课堂教学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的课堂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自己的过程中彼此学习、彼此借鉴、彼此激励构建“学习共同体”。而教师则抓住学生课堂上呈现出来的瞬息万变的信息,如学生的学习意向,学生的偏差错误,学生的新点子好思路等,及时整合和调整补充课前预设的教学思路,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发展。

二、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开发生活资源,时政资源

学生的生活实践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分析、进一步积累对于生活的认识,进而建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时效性,因此思品教学要联系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相挂钩。如果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脱节,不能很好地为学生释疑解惑,成为空洞的说教,就难以促使其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了解身边的事情,多看报纸杂志多关注时政热点。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当代的中学生,应该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有关心了解社会,才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肩负起当代青少年复兴民族的历史重任。思想品德课正是这样的一个良好的平台,如:两会召开期间及时向学生传达两会动态,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参政议政的意识;十八大会议将”四位一体”改为“五位一体”及时地将这一精神补充到相关的教材中,政治老师的教学只有与时事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平台作用,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更好地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担负起育人的神圣职责。

三、教材资源的开发上,科学处理教材,彻底改变教师过去那种“教教材”的观念

建立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使教材成为学生发展的工具。例如:我在思想品德《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首先让学生看教材对文化的介绍,接着引导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文化,如四大发明、唐诗宋词、瓷器、茶艺、山西面食、平遥古城墙古街道等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将抽象的“文化”概念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了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是一个活的有机体。

四、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多媒体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声音、图画、音乐、视频等集合于一身,达到了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效果。结合学生实际,制作有效的多媒体课件,能使思品课抽象的说教变得直观、形象,能让学生发现思品学科的魅力,感受学习的乐趣,在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下,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计算机强大的存储、记忆、信息转化功能,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

最近,我们市教育系统开通了网络教研平台,全市的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教研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人建立自己的教研平台——教师教研工作室。广大教师积极上传材料信息,互动交流,系统中汇集了大量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教育教学的智慧,如果我们能把这一块资源开发好、应用好,我们的思品课一定会更具有活力。

总之通过对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极大地丰富了思想品德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创设更广阔的舞台。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將不断探索和总结,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好更丰富的课程资源。

上一篇:体育学习感想下一篇:春晖使者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