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2025-0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欠发达地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推荐9篇)

欠发达地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篇1

(一)创新人才、人才支撑体系等概念界定

所谓创造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创新人才的通俗特征: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

所谓人才,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人的知识和才能;其二是指有知识和才能的人。而人才支撑体系是人才的运行载体,是一个多元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的社会系统。它以人才资源位核心,通过政策、市场、资金、激励、教育、培训、服务、环境等影响因素,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健全人才使用政策,完善人才机制,达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 目的,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见下图)

(二)经济跨越发展与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分析

1、互动关系分析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经济的跨越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数量充足、质量稳定、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作支撑,人才资源越丰富,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时做好人才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枢纽和调控作用。

经济跨越发展有利于创新人才的集聚。为加快经济发展,各地区会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形成了以大企业为龙头、支柱行业为特色、产业配套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格局,使得该地区成为很多企业投资的聚集地。企业的集聚效应吸引大量优秀人才,区域人才聚集的功能初现,初步形成了从引进培养到使用流动,再到放大增值的人才链,有效促进人才集聚。人才对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作用初步呈现,使人才与经济的增长对接,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互动。

2、互动关系实证分析

(三)A市经济发展与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一、现状

A市属于经济次发达地区,身处东部地区却又不够发达,又享受不到国家对西部、中部地区的扶持政策,因此A市只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此作为解决次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内动力不足的“良药”。而与A市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是,人才资源的发展同样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以A市和B市两个地区的人才资源状况为例:

A市: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人才27.7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2万人,高技能人才2.5万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69人,国家、省、市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分别有1人、28人和254人,培养市学术技术带头人74人,73人列入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085人列入市“十百千人才培养计划”。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0.24万人,本科以上学历人才5.1万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有高级职称0.79万人,中级职称7.3万人。

B市:至2009年底,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两院院士5人,国家级专家34人,省级专家201人,市级专家23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633人,入选省“双创”计划73人,179人列入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海外留学归国人才超过6000人,16名海外归国人才入选中央“千人计划”。

在人才资源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一是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2009年,A市人才总量、人才密度和专业技术人员数均位列全省13个省辖市的第12位。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尤其缺乏在国内外、省内外有影响的顶尖的领军人物。二是人才分布和流向不尽合理。现有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等少数几个行业,工业经济、新兴产业科技人才匮乏,外向型经济领军人才严重缺乏,县区人才存量不足。三是人才积聚能力较弱。A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工作条件、物质待遇、生活环境等对人才的吸引力还比较弱,在区域人才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企业对人才的积聚能力尤其薄弱,部分企业改制后研发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严重流失。四是人才能力建设有待加强。人才培养体制不够健全,投入机制不够完善,培训资源比较分散,培训形式较为单一,产学研一体化的机制尚未形成。相当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发展意识不强,缺少创新、创业的活力和动力。从人才产出效能看,“十一五”期间淮安市申请专利2415个,授权专利743项,仅占全省2.6%。2009年A市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24.18%,与全省45.5%的贡献率相比差距甚远。

二、原因分析

国家现有政策虽然在人才教育培养、就业、科技创新等方面有许多优惠政策,但与次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求相比,在吸引、鼓励人才资源到此发达地区创新创业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一是优惠政策虽多,但没有上升为统一、稳定的税收法律规范,不利于人才长期发展的需要。目前,鼓励人才发展创业的税收政策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很多地方是财政支持多于税收支持,各级政府的支持主要停留在通过财政性出资直接扶持创业投资方面,各地出台鼓励人才发展、创业投资的各种政策规定,带有明显的地方或者条块特点,地域限制性强,不利于人才融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大都零散分布在各类文件中,没有经由国家立法机关通过法定程序制定出统一的税收法律规范。

二是过重的税负不利于创业投资市场的培育。据调查,目前我国54.4%的创业投资机构当年的税收负担占收入比例超过了10%,而其他行业的该比例一般在10%以下,过重的税收负担不利于创业投资市场的培育,不利于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三是有关税收政策不能适应人才发展、创业的具体特点。按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码,人才发展、创投机构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尚无独立的行业身份,目前是按照“服务类”项下的“投资管理”进行税务管理,按照“旅游、服务”行业适用相关政策的。由于人才发展、创业投资行业本身的特点在人才、融资、投资、经营等方面与一般的服务行业具有本质的区别,目前几乎不能享受国家在旅游、服务行业等方面的众多税收优惠。创业投资管理机构一般收取其所管理基金的2%-3%作为日常管理费。按现行税收制度规定,对这些收入必须按服务业缴纳营业税及其附加,增加了创业投资的总体税收成本。因此在现实中,出于规避税收负担的目的,一些创业投资机构宁可选择自己进行创业投资的管理活动。但从行业理性发展的角度,这不利于创业投资管理的专业化发展。

四是所得税税制结构不合理,没有给人才发展创造更大的政策空间。无论是企业所得税,还是个人所得税,在税制设计上对扶持人才发展、鼓励人才创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都很有限,税收政策没有起到引导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有效作用。

(四)解决对策

人才是强国的根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实践证明,只有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断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掌握主动。只有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才能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在人才强国的号角声中,次发达地区应该紧紧抓住历史赋予的难得机遇,把人才资源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运用各种政策手段,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欠发达地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器,商业模式,欠发达地区

孵化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通过为创业企业提供生产运营的环境、咨询服务及设备支持,包括房屋租赁、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法律咨询等,挖掘企业的发展潜力,提高其存活率和成功率。目前我国本科院校的孵化器建设工作已经得到了蓬勃发展,但相对于科研能力及政策支持力度较弱的高职院校来说还比较欠缺,随着近年来就业压力的加大,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意愿与创业比率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建立创业孵化器也势在必行。

一、大学创业孵化器的特点

1. 能充分利用大学资源。

能够充分利用学校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其中包括平台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及多学科优势。依托高校强大的研发能力及各种政策的支持,使在校学生的创业成本更低。大学具有多学科环境,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更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实现。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充满创新意识的团体,在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中,通过传承可以不断涌现出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2. 可以融教学与创业实践于一体。

大学创业园区可以为课程提供实践载体,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更好地结合起来。促进产、学、研结合和加强校企合作,开拓学生的实践空间,使大学课程项目得以有真实的企业实践项目作为载体,可以组织多学科、跨专业综合实训。

二、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运营差异化

本科院校的创业孵化器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研发能力,期待其拥有自主产权专利,通过产权专利的创新对产业的发展及调整产生重大影响。且本科院校本身拥有较多资源,如名师资源、科研资源、资金资源、人才资源等。容易得到社会风险投资或政府资金的支持。孵化器对入驻企业提供的帮助主要集中在整合资源优势,为企业创造机会和条件及创新指引等方面。

首先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及社会认可与支持力度都要弱于本科院校;其次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及创新水平上都要低于本科院校;另外,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上也更偏重职业技能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对于理论知识和学科基础知识要求较低。这也导致了高职院校在创新及系统理念知识方面没有本科院校学生那么深厚,对外界的吸引力较低。所以孵化器对入驻企业的帮助主要集中在企业的成长指导上。

三、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要面对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在校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供创业方面的帮助,特对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三所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留置调查、个别访谈、微信及QQ发放问卷等多种形式展开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30份。实地调查回来的数据显示,学生创业过程中问题相对较多。尤其是在于团队合作经验、知识积累、社会经验、企业运作、风险把控及资金募集等方面局限性较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且信心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缺乏一定的创业知识积累和创业经验。

从调查数据中看出没有参加过校园创业活动或创业比赛的学生高达78%,缺乏一定的创业经验积累;在被访问到自身拥有的创业知识及创新能力满足创业要求的程度时,认为自身条件能满足的学生不足30%,说明大部分学生缺乏创业知识及技能的积累,这将是高职院校学生成功的一大阻力。

2. 学生心理素质不强,缺乏应变经验。

调查数据显示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生认为最大的创业障碍是经验不足、缺乏社会关系,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资金短缺和面对风险心理承受不足。调查过程中发现,欠发达地区的学生生源地也多是农村,受生活环境影响,既无强大的经济实力又无可以依靠的社会背景,就业观念相对落后,在自我认知中也相对缺乏自信。

3. 高职院校缺乏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指导机构。

从希望学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哪些支持所得调查数据来看,希望学校建设创业实践基地比例最高,达到88%,其次就是设立创业指导机构服务。高需求的比例侧面反映出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缺乏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指导机构。

4. 创业者所需素质与所具备素质存在偏差。

从调查来的数据看创业者所应具备的素质选项,认可度都较高,相对较低的良好的社会关系认可度也达到了62%。这说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认为创业者需要具备比较全面的职业素质,尤其是在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和市场认知水平等方面上。同时,通过访谈了解到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所具有的素质是较低的,这就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造成创业选择时缺乏自信。

四、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器的服务期许调查情况

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在校学生对于孵化器所提供的服务期许较大。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创业导师指导服务(78%),创业导师对大学生创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在校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实践能力缺乏,导致对市场的判断可能会有偏差,这就需要专业老师的指导。其次是管理咨询服务(64%)、办公设备服务(64%)、场地租赁服务(60%)、融资服务(60%)。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更注重提升个人软实力,尤其对创业教育尤为看重,而不单单再局限于原来的硬性设备需求,但在校学生在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经验等方面不足,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服务,可以提高企业的存活率和创新力。

下面将从创业教育、创业指导课程、管理咨询服务、融资服务四个方面来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在具体提供服务方面的期许。

1. 创业教育方式。

创业教育是对创业教育、创业技能等各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创业教育方式的期许,最高的是创业实践基地,比例高达88%;其次是创业指导机构,比例占到72%。创业实践基地是让创业者通过实战的情况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也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相似。高职院校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务知识学习及技能训练,所以在提供创业教育服务时,应与本校教育情况相结合。

2. 创业指导课程。

在创业指导课程期许中,排名前三的依次为创业机会和环境分析(74%)、人际交流和沟通技巧(70%)、市场营销(66%)。创业课程是以提升创业者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为目的。所以在课程设计中,应以实践为基础,选择多种培训方法,以提升创业者的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市场判断能力等。

3. 管理咨询服务。

管理咨询服务主要是通过服务提供者对企业的深入了解及自身的知识提出解决企业存在问题的方案,以提升企业的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在访问过程中,学生对提供技术顾问服务(68%)的呼声最高,其次是市场发展战略顾问服务(58%)、市场推广与营销服务(58%)、人员培训服务(58%)。所以能不能提供较为全面的咨询服务,成为协助入孵企业形成良性循环经营体制的重要方面。

4. 融资服务。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资金链是企业正常经营管理的保障,缺乏资金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之一。在调查过程中,被访问者最期待的融资服务为孵化基金投资,依次是提供信用担保、协助申请政府基金、引入风险投资或社会投资。如何更好地吸引外来资金资助被孵企业,使被孵企业得以发展,是孵化器经营的重要方面之一。

五、基于商业模式画布下,构建孵化器商业模式画布

商业模式描述了企业如何创造商业模式画布,将商业模式可视化,通过九个模块将商业模式分解,使其更易于理解和评估。表1是通过商业模式画布的基础理论、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结合创业孵化器的基本情况所构建的孵化器理论模型。通过商业模式画布的可视化描述来理解创业孵化器的经营模式。

六、推进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器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结合商业模式画布和高职院校的创业发展及资源状况,为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器的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 与当地政府及风险投资公司合作。

缺乏资金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之一,资金问题向来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如何更好地引进外来资金对孵化企业进行支持,将会对企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创业园可以通过定期举行创业比赛,获奖团队获得投资基金方面的支持,并帮助团队获得金融机构的小额贷款等融资支持。

2. 整合学校资源,提高创新能力。

大学具有多学科背景,比如计算机专业、服装设计专业、摄影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可以多学科融合组建创业团队,跨专业进行产品的研发与设计,对产品的推广也可以用全渠道、多方融合的方式,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3.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创业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开设创业课程及提供咨询服务等为创业企业提供相关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对入园企业进行考核,符合创新创业要求的可以继续加大支持力度,而对发展各方面较差的企业则启用退出机制。组建创业导师队伍时,应重点考虑具备SYB创业培训教师资格的教师,选择时坚持多元化原则,吸收各个学院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进入团队,以满足管理咨询服务的多方面要求。通过创业导师的指导可以提升学生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孵化企业的成长。

4. 完善学校创新创业硬件及软件建设。

组建推进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及开放校园硬件设施设备及软件设施。包括校园网络、场地、办公设备及校园广播等。通过完善硬件设施,构建一个良好的创业基础条件。结合孵化器的价值主张、学校自身的情况及学生需求,有选择地确定孵化器所能提供的服务。

5. 明确在校学生入驻创业孵化器的条件及孵出条件。

明确创业学生入驻校园孵化器所需要具备的条件以及入驻企业孵出条件。使学生能够明确制定清晰的战略目标,遵循市场规律,有效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大学孵化器可以低成本地向学生开放,但绝非零成本,孵化器在经营过程中,要注重经营的利润,确保孵化器的长期运营。

参考文献

[1]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瑞士),伊夫·皮尼厄(比利时),著;王帅,毛新宇,严威,译.商业模式新生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魏江,刘洋,应瑛.商业模式内涵与研究框架建构[J].科学管理,2012,33(5).

[3]刘伟,黄紫微,丁志慧.商业孵化器商业模式创新描述性框架——基于技术与资本市场的创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5).

欠发达地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 金融产品 服务 创新

一、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在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不适应的突出问题。

(一)金融服务产品单一

在欠发达地区,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金融产品种类主要以贷款和存款为主,并办理结算和信用卡业务。贷款主要以小额信用贷款、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和质押贷款为主,而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作为抵押进行贷款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金融就以难以满足“三农”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如农民不再满足简单的存取款业务及贷款,对金融理财和消费类金融产品等业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金融知识严重匮乏

一是受环境和金融机构少的限制,农户获取金融知识的方式和机会少。如在边远山区,农民由于缺少识别假币知识,本能地对大面额纸币有一种恐惧感,农民们在出售农产品时,甚至拒绝收受大面额人民币。二是由于农村大多数农民习惯于银行柜台办理存取款业务,对金融惠农政策、新型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办理程序等缺乏感性认识,致使网上银行、银行卡等业务难以得到推广应用。三是近年来,虽然各金融机构加大了对乡镇农村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但是活动大多是运动型、突击式,“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缺乏长效性。

(三)创新成本高

一是自身基础薄弱。在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的新业务和金融工具的开发、使用和推广还存在一个过程,许多配套环节,如硬件设备、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一时难以跟上。二是存在管理体制制约。譬如,农村信用社在全国没有统一机构和网络,科技建设各自为政、品牌推广重复混乱。三是创新适用性不强。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先后开通了综合业务系统、信贷业务管理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等业务,但有些业务操作出于风险防范考虑,设置的操作环节呆板,手续繁琐,严重影响了办事效率。

(四)贷款担保创新少

一是联保贷款“联而不保”。存在联保户相互贷款,相互联保,家族式联保,造成借名贷款、“垒大户”和“联而不保”的局面,贷款风险增加。二是担保种类少。目前在农村地区开办的担保贷款,多为住房、门面等不动户及存款单等担保,收费权、股权、保险、动产质押,经营权、使用权、林权抵押等开办较少,更无其他担保品种的创新。三是落实担保抵押操作难。在农村地区,贷款担保抵押物难找,就是勉强找到,也往往要通过签订借款合同、抵押合同,分别到相关的土地、房管、工商、公证、林业等部门,经过评估、登记等环节,手续繁琐、费用高、操作时间长。

二、推动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及产品创新的对策

(一)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强化农村金融服务

一是制定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发展规划,促进城市金融资源下乡,在机构设置、产品准入、人才任用上给予支持或倾斜。二是着手发展灵活多样的营销渠道网络。可以在乡镇、行政村试点设立“金融便利店”、推广“电话银行+ATM+代理人”、“特约商户+POS+农户”的组合模式,借以增加服务厚度。三是推动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发展跨行业、跨市场的交叉型金融业务和产品,引入竞争机制,缓解在农村地区由农村信用社独撑天下的困难局面。

(二)加快信贷机制改进步伐,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一是根据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改进小额农贷管理办法,提高小额农贷覆盖面,并适度放宽小额农贷在期限、额度上的限制,推出大额农贷管理模式,开发出多样化、系列化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产品。二是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提升服务内涵、更新服务手段的基础上,要大胆引进和创新服务产品,根据农村信贷需求的新特点,进一步整合信贷产品,完善信贷服务功能,对现有的信贷产品要升级、开发,增量扩面。三是积极探索符合边远农村需要的服务品种,让边远农户更多享受到现代金融带来的便利。在扩大希望工程助学贷款、支持贫困子女入学和农村青年诚信创业贷款、支持农村青年自主创业贷款的基础上,推出农村消费贷款(大宗电器消费、建设房、保险贷款等)、农村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新产品、新业务,增强辐射带动力。

(三)积极转变经营理念,创新农村抵押担保方式

根据农村发展的新形势,积极研发和推出一些适合农村和农民实际需求特点的纯创新类金融产品,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信贷产品体系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一要拓展担保抵押范围,探索开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土地经营承包权、农户宅基地、集体用地、林权等为标的的抵押贷款业务;探索和推广林权、荒山荒滩、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方式,破解经营大户抵押难。二要针对涉农中小企业固定资产不足的情况,要创新设备抵押、仓储抵押、应收账款质押等担保方式。三要在城乡结合地区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及房产单证抵押等融资担保方式。

(四)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创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通过“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督促金融机构强化宣传的系统性、连续性、制度化问题,发挥金融窗口作用。二是金融机构可通过传单、电视、广播、报纸、灯箱等方式宣传金融知识,提高金融基础知识的宣传、普及程度。三是设立惠农志愿者服务站,广泛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需求、宣传具体金融业务,延伸服务触角。四是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户认识到失信成本,营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五)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金融业不断提升促进“三农”发展的能力

认真落实各项财税扶持政策。应通过建立“三农”发展基金,向发放农业贷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开展农业保险的保险业金融机构提供一定比例的财政贴息或者补贴,提高涉农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支持“三农”、投身“三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民银行要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再贷款、再贴现的支持力度。同时政府部门要不断改善财政资金投入“三农”的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对信贷及其他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三农”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珏.农村金融创新面临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华北金融,2009(1).

[2]王赟.优化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探析[J].经济问题,2007(2).

欠发达地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篇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宏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广泛,但由于各地农村现状千差万别,情况错综复杂,新农村建设任务艰苦,任重道远。当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一部分农民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信心不足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自信心不足的主要表现

现实的粮食价格与预期相差较大,靠种植业致富没想头。经济欠发达地区多属农业区,绝大多数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收入来源多以出售农产品为主。近年来,虽然我国对农业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农业势必要参与国际竞争,这意味着农产品价格上升空间受到限制,而补贴有限,小规模农业生产条件下,靠卖粮致富的可能性很小。

选择致富项目没有好路子,增加收入没盼头。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二三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而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缺少从事其他职业的技术、技能和经验,无论从观念、素质,还是外部条件,都难以找到合适的致富项目,“搞养殖愁思路,搞加工愁门路,搞三产没思路”,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普遍存在的难题。

外出打工不长远,务工增收没劲头。由于观念和一些体制原因,多数农民不愿外出打工。一方面,“背景离乡、抛家舍业、故土难离”的传统思维还相当程度存在;另一方面,农民对外出后的医疗、就业、就学、住房等基本保障不托底、不投心。多数农民不愿意冒风险,害怕“一着走错,满盘皆输”,一旦挣不着钱,连“翻本”的机会都没有,不如维持现状。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个体的经济现状,使他们对于自身的发展充满迷惘。“腰包不鼓,难筹大事”。所以作为主体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然会产生自信心不足现象。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自信心不足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信心不足究其根源,是经济发展滞后。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地区多数处地僻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与外界交流和沟通存在“先天性”的障碍,与地处沿海等一些边境贸易条件好的地区无法比拟。二是基本生产条件差。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水平。三是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有限。部分有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都外出打工,而且不愿再回来。四是国家支持有限。改革初期,国家优先发展沿海和东部地区,在政策和资金上都向重点发展地区倾斜,其他地区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自然有限。

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营养不良”,致使经济发展日趋滞后,与发达地区差距逐渐拉大,而这种差距仅靠自身的努力,靠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只能是追赶式的发展,无法实践跨越式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建设新农村的宣传力度。一方面,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来坚定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符合实际地在各地树立新农村建设典型,并大力宣传,用身边的典型来示范和带动,农民易于接受,更易于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加强农民培训。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素质决定新农村建设标准和进程。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供经费保障、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要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要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先进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首先是用财政支持资金加快农村的路、水、电、医、能源等容易在短期内见效果的基础性设施建设,让农民真切地真实地感受到,新农村建设不是空话,就在身边。其次是为化解县乡村三级债务提供资金支持。解除困扰,轻装前进才有必胜的信心。第三是大力扶持主导产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在于拥有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这既是区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研究制定符合欠发达地区发展实际的政策,比如对龙头企业建设、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级组织建设等从政策层面给予保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自我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欠发达地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篇5

——以云南省保山市为例

董宝梅 杨发根 杨灿华

(云南省保山中等专业学校678000)

摘要: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社会现有高技能人才现状,了解社会未来三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及培养要求,本文以云南省保山市为例,调查研究了高技能人才现状及需求,提出了边疆欠发达地区技工学校高级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的建议。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边疆欠发达地区技工学校;调研;专业建设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社会现有高技能人才现状,了解社会未来三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及培养要求,从而为确定边疆欠发达地区技工学校高级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提供依据。笔者所在的云南省保山市技工学校(保山中等专业学校)对保山市高技能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调研目的与对象

(一)调研目的。此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使我校开设的汽车与维修、电气造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烹饪、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等高级工专业能够更适应市场的需求,课程教学适合岗位需求;同时也是为了上述专业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进一步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岗位设置情况及变化趋势,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能根据就业市场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岗位群),能根据岗位要求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和教学分析,更好地培养能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具体调研目标如下:

1、掌握相关工业园区、工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及教学建议。

2、明确学生所从事的岗位的技能标准及工作职责。

3、了解毕业生或实习的工作状况。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的适应性等。

(二)调研对象。保山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保山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保山市人才市场、保山市劳动力转移促进会、保山市工贸园区、保山市水长工业园区、保山市腾冲工业园区、保山市昌宁生物资源加工特色园区、保山市龙陵黄龙玉加工贸易产业园区、保山市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保山金马中运汽车城、云维集团、双友公司、云天化国际、昌宁立得、恒源鑫茂铅锌矿、保山市立发广告公司、保山市奥新房地产集团。

(三)调研时间。2011年2-4月。

二、调研的方法与内容

1、走访保山市人才规划及管理部门,了解了保山市高技能人才现状及保山市“十二五”技能人才发展规划,了解我市及周边地区近年来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未来需求趋势。

2、参观交流。本次调研参观了上述工业园区及相关企业,与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通过参观交流了解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现状及对人才的技能水平和个人品质的要求。

3、召开专家座谈会。调研中我们分别与相关工业园区的领导和专家进行了座谈,各位领导与专家就本企业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现状及培养方向发表了各自意见。大家对人才需求的一个共同点是:人才首先是全方位的,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等;其次才是对技术方面的要求。

三、调研分析

(一)保山市人才现状及发展趋势

“十一五”期末,保山市人才资源总量为9.6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0.71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7.99%。将来我市的人才发展趋势如下:

1、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资源总量在2010年96640人的基础上,2015年达到16.1万人左右,2020年达到23.5万左右,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提高到12%以上,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是高技能人才有一些缺乏。

2、人才素质大幅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和统合竞争能力显著提高,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5%左右,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4%,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比重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分布、层次、类型和性别等结构趋于合理。

3、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竞争力不断提升。人才规模效益显著提高。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人才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在清洁能源、城市规划、经济管理、生态旅游、化工、建材、矿冶、电力、生物资源开发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建成区域性人才高地。

4、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进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资本投资占全市生产总会比例达到9%左右,人才贡献率逐步提高。

(二)工业园区及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将呈现以下四种变化发展趋势

1、文化知识高移。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便于提升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有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高技能人才。因此,技能人才的文化水平构成将大幅度高移。高级工文化水平的生产一线工人将成为高技能人才的主流。

2、复合技能型人才将占据主导。兼设计和生产于一身的人才,以及一专多能型人才,将是今后技能人才的基本发展趋势,并在技术工人总数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

3、管理技能型人才将迅速发展。随着企业管理结构的变化,企业的大量具体生产管理工作将逐步向一线转移,班组长、工段长这些生产一线的技能骨干将进一步发展为管理技能型人才。

4、高素质的服务技能型人才需求显著增加。随着社会需求的进一步增长,第三产业的规模将逐渐扩大。同时由于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高要求促使第三产业也向高技能方向转化,以金融服务、现代通讯技术服务、高科技电子产品服务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将是高素质服务型技能人才就职的主要领域。

(三)工业园区和企业对高级工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

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良好的团队意识;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社会;熟知相关行业的各项法规和条例,遵守相关行业的作业规范和

流程,具有安全生产意识,重视环境保护,能较好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具有一定的技术革新能力以及组织管理和培训、指导他人进行工作的能力,具有集设计、生产一体的复合型生产能力。

四、对我校未来三年专业建设的思考

通过对保山市人才需求调查,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调查组认为,从当前的保山市社会发展形势来看,我校未来的专业建设应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适当增设我校高级工专业。我校现有四个高级工专业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议在未来三年内新增数控机床、生物资源加工、电力三类高级工专业。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未来三年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主要以引进机械与自动化、电器与自动化、硅酸盐、生物科技、烹饪专业为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本身就应当是高技能人才。保证每年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到行(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或技术服务。在教师培养上,每年安排2-3名高级工专业的教师到发达地区企业培训参观,认真落实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实现一体化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只有动手,知识才能转化为技能,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有良好的实训条件。采用先进的办学理念,以实训替代模拟,缩小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差距。更多地培养实用型的人才,缩短在岗位上的适应期,尽快地适应岗位,产生效益。

(三)改革课程设置方案。在课程设置上要与企业充分论证,根据企业需求设置课程门类,同时也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建议在所有高级工专业中增设《企业文化》课程。力争2-3个高级工专业完全按订单模式培养学生。

(四)更新添置实验实习设备。建议在未来三年内添置数控机床5台,普通机床20台;增加PLC实训台20台,机电一体化实训台10台,机床电路实训台10台;增设电力一次设备实训室、二次设备实训室。更新发动机实训室、分析化学实训室。改造生物实训室2个。

(五)增加校企合作企业。建议在未来三年内,新增电力、生物科技、烹饪、硅酸盐类专业校企合作企业10个左右。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之我 篇6

马财

扎兰屯市蘑菇气镇地处扎兰屯市西南65公里处,东与黑龙江省龙江县接壤,南与兴安盟扎赉特旗毗邻。辖区总面积415平方公里,现辖13个行政村,8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万人,是扎兰屯市西南较大乡镇之一。这里经济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左右,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结合在蘑菇气镇多年工作中所见所闻所感,我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不足。当前,农村农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由农转牧,也就是由传统的以农业为主转为以牧业为主,实行“为养而种、为牧而农”的农业经营理念。但由于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连续多年自然灾害,农业大幅减产,农民减收,手中资金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政策性因素,农村信贷扶助资金又严重不足,年平均发放额度在1000——2000元/户之间,仅仅能够维持农业生产所需,量小面大,且还款周期短,难以提供足额的牧业发展资金,造成农牧业结构调整转型期资金严重不足,农民虽有牧业养殖意愿,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方面,当地政府这些年尽管也做了大量努力,但由于受财力制约,仍然不能取得较快进展。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就必须积极拓宽国家信贷渠道,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给予足够的贷款支持,或通过专项财政周转资金予以保障。

二、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纵观农业产业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农户+公司”、“农户+流通专业组织”、“农户+批发市场”、“农户+零售市场”、“农户+各种协会”等等。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抓好主导产业建设,突出抓好辐射面广、经济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二是加大科技投入,抓好农业研新成果推广。三是完善市场服务体系,搞好产业流通。在龙头企业建设方面,蘑菇气镇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以凯业酒精为龙头的玉米生产加工业、以绿野畜禽屠宰公司为龙头的肉羊、大鹅等养殖业、以华裕公司为龙头的色素万寿菊生产加工业三大经济产业链。但发展前景令人堪忧,一是企业终端产品加工水平低,仍局限在对原材料简单加工或出售半成品范围内,产品利润水平低。二是企业小富即安,没有创新竞争意识,品牌效应不能有效发挥,在未来严酷的市场竞争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不紧密,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有效机制。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大难来时各自飞”,产业链条将土崩瓦解,不能形成合力。发展农牧业产业化,应加大对这些方面的投入力度,在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加大对农村的倾斜,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使农村产业化项目迅速成长壮大起来。在科技投入方面,农村科技队伍素质普遍偏低,大多都是“泥腿子”出身,在适用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作用有限,对此,国家应加大农村科技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积极推动大中专院校及有关科研机构与农村的有效联合,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在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各类经济组织、产业协会、经纪人队伍建设现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今后政府应通过一定的资金、技术、政策等多方面加大对这类组织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使其在发展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加快乡镇、村基础设施建设,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村级道路改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河道疏通、大坝整修等公益性建设经费问题。税费改革以后,由于取消农业费税,加之村级集体经济困难,乡镇财政资金紧张,这些费用只能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的办法,由群众集资、出劳解决。但由于农民群众生活困难,拿不出钱来搞建设,出工出力还可以,出钱的事往往很难得到群众支持,许多事情办起来举步维艰,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期望国家能加大对农村财政资金转移支付额度,或划出专项资金,在这些方面予以保障。

四、农民就医难,看病负担重。就蘑菇气镇而言,医疗设施老化,而且严重缺乏,医疗诊治效果有限,特别缺少医疗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农民一般的病都要到市级医院就诊。应该加大国家对农村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使乡镇医院具备“大病不误诊,小病不离乡”的医疗条件,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农村医疗保障事业,采取国家、地方、个人分别负担的办法,减轻农牧民就医负担。

五、教育资源亟待整合。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师资问题,突出表现在村级学校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是1985年以前起用的民办转公办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已跟不上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教师队伍雍肿,吃饭的多,真正能干活的少。另一方面,一些正规院校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得不到有效安置,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整合教育资源,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妥善措施,让正规院校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发挥作用。

六、土地承包中存在的问题复杂,且覆盖面大。土地承包中存在的问题很多,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政策性因素造成的土地问题。二轮土地延包前,农村对土地的管理主要依靠群众自主,没有一个统一的政策法规,村、组通过群众会议便可决定土地使用权归属。各乡镇、各村甚至一个村里的几个组对土地的管理政策都不一样,有的组一年一调整,有的组三年一调整,还有的组在二轮土地延包前从来就没有调整过。而且,当时镇、村为完成市里粮食任务、甜菜任务等指令性计划,可以随意制定“土政策”,对于不能完成指令性计划的农户,村组有权抽回部分土地另行发包。实施二轮土地延包后,尤其近几年,随着国家关于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被抽取土地的农户按现行法规政策纷纷找村里要地,而村里却无地可给,形成土地矛盾纠纷。二是由于土地流转不规范,造成土地矛盾纠纷。农业费税取消以前,农民土地负担很重,农民种地投入大,收入少,再加上自然灾害,有时甚至赔钱,严重影响农民种地积极性,相当一部分农户私自弃耕外出,或为逃债,或为打工经商,造成土地闲置,无人耕种,这部分土地费税无人代交。为完成市乡两级费税任务,村组织只能将这部分土地通过社员会另行转包他人,并签订了长期承包合同。现在国家取消农业费税,并给予一定补贴,粮食市场价格也普遍上扬,农民种地积极性空前高涨,许多外出农民纷纷回乡要求种地,而村里没有任何机动地可给予调剂,形成纠纷。对于这些问题,由于历史背景复杂,涉及面大、范围广,“牵一发而动全身”,为稳定大局,很难在短期内予以全部解决。只能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然后按照国家关于土地承包的政策法规,区别情况,理顺关系,在小范围内予以调整,或归还土地承包权,或在以后土地流转中予以解决。今后,要依法加强土地管理,完善土地流转手续,杜绝新的土地矛盾发生。

七、乡、村债务大。乡村债务大多是由于过去超负荷建设留下的,对于这部分债务,由于费税改革,乡村根本已无力偿还。对涉及教育、卫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力设施、民政抚恤等政策性建设遗留下来的债务,应通过逐级上划国家有关部门或由国家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予以核消,对除此而外的村级债务通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办经济实体的办法,逐步予以化解。

农业费税尾欠情况,就蘑菇气镇而言,多年来全镇农民欠缴费税总计978.8万元,其中只有326.3万元可通过逐年清缴的办法解决,但由于对农民不能采取强有力措施,清缴难度很大。其余652.5万元,由于多年来走死逃亡,造成“呆帐”、“死帐”,已无法进行清缴。

八、村级组织建设情况令人堪忧。村级组织建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债务大,经费短缺,村干部整天被繁重的债务捆住手脚,无力搞其它建设。待遇普遍偏低,好汉不想干,赖汉干不了,相当一部分村干部素质不高,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不强,村级组织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对此,一方面应大力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选准配强村支部书记,提高村级组织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对村级组织的财力倾斜,扶持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使村级组织能干事,干成事。

九、文化建设与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在这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除了看电视以外,喝酒赌博成了农民群众的主要业余消遣。一些宗教组织趁机兴风作浪,严重影响社会。在这方面国家应加大对农村落后地区的文化设施投入,当地政府积极作为,让群众活动有场所,娱乐有设施,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

欠发达地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篇7

近些年, 党中央国务院频繁出台各项政策聚焦养老问题。从2011年国务院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 到2013年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再到2015年发改委的《养老产业专项债券发行指引》等。可见, 养老服务产业已成为全国各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而其人才队伍的建设更成为养老产业发展的关键。韶关处于广东省经济欠发达的粤北地区, 人才总量较少, 养老产业人才队伍尤其缺乏。

然而, 韶关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迫切性却更胜于其它城市,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韶关是广东省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 据市民政局统计, 预计到2020年底, 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50万。第二, 韶关在2011年被国务院列入中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2014年初, 广东省政府又审议并通过《韶关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韶关面临着政策扶持的重大转型机遇。第三, 韶关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禀赋。韶关是全国重点林区, 自然生态系统独特而完善, 森林覆盖率达72.5%, 居广东首位。第四, 韶关交通方便, 北邻江西、湖南两省, 是毗邻珠江三角洲城市密集带的一个中心城市。受到港澳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辐射, 可以吸收大量的资金和技术。

可见, 作为转型关键期的老龄化城市, 韶关发展养老服务业顺应了国家和省政府政策方向, 把握了政策扶持的重大契机, 有利于解决人口老龄化和资源枯竭的双重难题, 是有效经济转型之路。因此, 大力建设韶关养老产业人才队伍利于推动其养老产业的发展, 是欠发达地区韶关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

2 韶关养老产业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尤其是养老服务产业这一特殊行业。由于养老产业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服务内容的特殊性, 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较一般服务业有着更高要求。韶关是一个有着良好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的粤北欠发达地区, 其养老服务业人才队伍仍然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第一、人才供应不足, 流动性大。对于欠发达地区, 吸引人才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更何况是要求综合素质较高的养老服务人才。据韶关市老龄办资料, 韶关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的护理人员和老人的比例大都在1:7-1:10左右。目前韶关的养老机构对专业护理人员的招聘都较为困难。人才的流动性大多表现不是换工作地点而是直接转行。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受传统观念影响, 养老行业是“没前途”、“不体面”的行业, 干得都是“服伺人”的活, 工作环境不好、心理压力大, 没有职业前景, 不易被家人认可。

第二、人才素质普遍不高, 专业化服务水平较低。韶关目前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服务人员没有专业资质, 也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 没有形成持证上岗制度。甚至有些连基本的耐心和尊重都没有, 一旦老年人提出更多要求便恶脸相对, 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综合素质不高。究其原因在于养老行业准入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也是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普遍问题。导致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在年龄、学历、技术水平等方面严重失调, 有下岗待业的中年妇女, 有学历不高的年轻人把这当成过渡, 也有医院护理人员的兼职, 行业鱼龙混杂。

3 韶关市养老产业人才培养对策

养老产业人才的不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与政府、学校、养老机构和社会组织都有紧密的联系, 应发挥各自作用进行密切合作, 为韶关养老人才队伍提供培育成长的生态系统。

3.1 政府:对养老服务业政策和制度支持

目前, 许多城市都出台专门的市级政策规定, 支持养老产业发展、鼓励养老投资等, 但韶关市尚未出现针对养老产业的政策, 对养老产业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力度还不够。因此, 韶关市应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自然环境, 慢节奏休闲的都市生活, 从招商引资、教育投入、规范准入机制等多方面制定鼓励制度发展养老产业, 提高养老产业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 为养老服务人才提供可操作性强的、规范性的政策保障。

在招商引资上, 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可以鼓励大型养老机构进驻;在教育投入上, 政府应增加相关资金投入, 积极鼓励养老产业的专业研究和教育开发, 甚至在部分职业院校新增养老专业;在规范准入机制方面, 应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养老服务业职业体系和职业标准, 推进执行养老产业行业准入制度和职称晋级制度, 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3.2 学校:养老人才队伍的职业化教育

职业化教育有利于养老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有效人力资源的激活、开发与联盟。学校应与养老机构广泛开展合作, 建立完善的人才输出机制。如:抚顺卫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可以探索3+2和2+1联合办学模式。最后, 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如:日本“第三年龄大学”模式[2], 在职业教育领域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由于实践能力在养老服务业中非常重要, 学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开展实验实训、专业见习、假期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毕业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 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干型人才。

3.3 养老机构:加强专职队伍建设

养老机构对于人才需求有第一手的信息来源。因此, 养老机构应和政府、学校密切合作, 完善养老机构工作标准, 提高养老行业的整体水平。机构可以以社会企业的组织形式, 多吸引民间投资, 提高机构技术水平, 改善机构环境和养老人员的福利待遇, 缓解社会对养老人员社会地位低的传统偏见;同时, 加强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投入, 尤其是一线养老护理员的等级护理技能培训, 可通过技能展示、参观考察、经验交流、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使其成为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定期的福利, 从而优化养老服务人员队伍, 促进其专业化、职业化和规范化的社会养老服务队伍[3]。

3.4 社会组织:推动养老志愿队伍建设

养老服务业存在一定的公益属性, 其从业人员不仅应有专业技术, 还应有更强的职业道德和公益服务意愿, 因此志愿者队伍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中有重要作用。应加强整合各志愿者队伍, 明确志愿者服务内容和服务规范, 努力发展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志愿者队伍[4];同时, 还可以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社区人力资源, 如通过组建涉老职业教育研究机构, 让校园社团与涉老机构结对子等方式。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九部门出台意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24/c_1111297050.htm

[2]日中社会学会.日中社会学研究[M].东京:日中社会学会, 2009.

[3]陈涛, 肖云.民办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培育的障碍与对策[J].社会保障研究, 2013 (3) :49.

欠发达地区生态县建设之我见 篇8

建设生态县,是新形势下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与其他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工业科技含量低下,是生态县建设的“软肋”;农村环境差、社会生态意识不强是欠发达地区生态县建设的“难点”;生态工程难度大、资金投入短缺是欠发达地区生态县建设的“瓶颈”。怎样破解“难点”,打开“瓶颈”搞好生态县建设,是值得大家认真探讨的课题。东海县在生态县创建工作中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尝试。

东海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面积2037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2个国营场圃,1个省级开发区和1个市级旅游度假区,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农业综合实力百强县等称号。东海县是江苏省的农业大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我县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良好的自然生态、厚实的农业生产基础等优势,先后建成了万亩生态葡萄、万亩无公害草莓、万亩鲜切花等特色产业基地,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0多万亩,建成3个有机食品基地,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80多个,被列为全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整体推进示范县,并于2006年12月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在巩固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东海县委、县政府于2007年初开始着手创建国家生态县,“东海县生态县建设规划”也于2008年4月通过县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批准,由县政府组织实施。目前,全县上下正在全面掀起创建国家生态县的热潮。

东海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建设生态县,我认为,要在围绕环保部关于生态县考核验收的基本要求,以及22项指标进行全面创建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重点。

一、立足县情实际,实施“三大工程”

(一)围绕生态优先,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生态优势是欠发达地区的比较优势。在新的发展阶段,欠发达地区要赋予生态建设新的内涵,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在一起,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总量转化为经济总量,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要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根据东海实际,逐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东粮、西果、中间菜”的农产品生产种植格局。即:按照当地生态经济区的特点,在西部地区,结合丘陵地形实际,发展生态果林、无公害及有机食品经济,重点建设以板栗、甜柿、大枣、黄桃、油桃等为主的15万亩干果基地,建设1万亩有机食品示范区,食用菌基地达6000亩;在中部地区,依托农业产业化基础较好的优势,打造农果蔬菜综合型农业生态经济区,重点建设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万亩无公害葡萄园、万亩生态草莓基地,加快培养农业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水平低、规模小的硅工业企业,碳化硅企业基本退出市场,石英砂淘汰60%,融熔石英企业淘汰40%。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企业做强做大上,扶持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成为亚洲最大的照明用石英制品企业,年产石英管1800吨,高纯石英粉2000吨。同时,在开发新产品,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上不断提升发展档次,带动东海独具特色与比较优势的硅材料产业迅速崛起。

二是逐渐形成农副产品深加工板块。东海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果丰硕,被评为全省首批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县,规模较大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40多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8家,成功引进全国最大的畜禽饲养龙头企业广东温氏集团,“公司+农户”模式快速扩张;华东地区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南京雨润集团在我县的投资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链条加快延伸。

三是机械汽配板块。依托冠卓机械、临宏建筑机械以及桃林汽车钢圈等项目,逐步形成机械制造业高地,努力打造生态工业的新亮点。

四是新型建材板块,利用东海优质石材石料,以奥林石材、宏杨木业、百怡木业为龙头,加快建材板块建设。

(三)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欠发达地区,多为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多,环境脏、乱、差,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创建行之有效。一是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示范村”创建活动。按照“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着力推进“环境优美

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与污染物达标排放率。使用安全、高效的环保生态型饲料和先进畜禽养殖环境监管,在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敏感区,要严格控制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

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为推动生态县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东海县地处淮泗水系中下游,既受上游来水污染的威胁,又受下游市区饮用水保护的限制,一些效益好尾水排放量比较大的项目,往往因为保护下游饮用水的环境安全因素而不得不放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的经济发展,成为欠发达的一个因素。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了一种区域之间或经济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不均衡,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十分合理也十分重要。这是推动欠发达地区生态县建设有效之举。否则,将挫伤生态建设与保护的积极性。

推行生态补偿,要做好三个方面。一要各级政府要通过规划、政策引导、加大资金、项目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和要素流动,开展异地开发等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江苏农垦系统岗埠农场座落连云港市区,其占地3平方公里的新经济集中区,就是经连云港市政府特批,作为补偿东海从新浦区划出来的。二要尽快建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实现生态补偿的公平和规范。区域之间,对同一条河流因跨行政区域往往分段执行不同功能区划标准,给在环境敏感区域的上游设置了很高的排放门槛,而其它区域往往因为跨行政区而执行较为宽松的标准。执行标准的“紧”与“松”,也应该体现到经济补偿上的“得”与“失”。要明确生态补

欠发达地区生态县建设不能因欠发达而降低建设标准。生态基础设施一定要跟上,今年,县政府将在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要建设污水处理厂,完善城区污水接纳管网工程。为了彻底解决东海县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问题,保护连云港市区饮用水安全,东海县投资1.5亿元建设尾水排放通道,工程全长65公里,整个工程在2008年底可建成。2007年,我县投资800万元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2008年,我县将建成新农村示范点10个,同时在山左口、温泉度假区等乡镇推行农村生活垃圾组保洁、村收集、乡运转、县处理的模式,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三)加大财政投入,保证生态县建设顺利进行。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往往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缺少资金投入要建成生态县是十分困难的。今后东海县每年用于生态县建设的财政投入不少于1.5亿元,其中用于治污设施建设确保3000万元,环境基础工程建设6000万元,农田林网城市绿化建设1600万元。并逐年增加投入,东海县在建设生态县过程中,还逐步尝试多元化筹集资金的办法,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以独资、合资、BOT等多种形式,投资建设环保生态基础设施。县城污水处理厂就采取BOT运行方式,由徐州源泉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并管理,县政府从收取自来水污水处理费中支付运行费用,环保部门监督管理,投产以来运行正常,效果良好。大力兴办环保产业,我县的由稻米糠壳生产的食用油环保产业,效益十分可观,将平常丢弃的废物,变废为

外宣传牌、生态示范点标志牌。深入开展环保进学校、进社区、进村镇、进企业活动,创建绿色学校、社区、宾馆、环保教育基地近百个。通过广泛宣传,全县广大干群的环境意识明显提高,公众参与生态县建设的热情不断增大,生态利国利民等生态理念深深根植于东海百万人民的心中。

四、强化目标管理,完善内部考核体系

实施生态县创建工作目标管理,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提高管理工作规范程度,促进整体工作水平提高,保证生态县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使目标管理细则得以落实,我们重点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跟踪督办。我们把生态县建设工作列为全县重大事项推进项目,县督查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对23个乡镇场和13个创建责任单位进行跟踪督办,特别是重要生态工程、难度大的指标,做到及时了解掌握办理进程,协调解决查办中碰到的问题,从进度、质量上把好关口,保证按期、优质完成。二是检查核办。我们通过创建单位负责人例会和定期核实的方式,对年初县政府与乡镇及创建责任单位签订的目标责任状完成情况加强检查。生态县建设指挥部每季召开一次工作例会,由乡镇场和创建责任单位汇报交流生态县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指挥部提出工作要求;每季度核实一次工作进度,重点从生态工程建设进度、工程质量、指标数据方面核实,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

在总结发达地区生态县(市)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县经深入调研,制定生态县考核办法及计分办法和考核细则,细则中生态县创建责任明确,指标明了,重点突出。在

欠发达地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篇9

磐安县水务局

磐安县位于浙江中部,是全省欠发达县市之一。全县总面积1196平方公里,辖9镇10乡,人口20.84万。该县素有诸水之源之称,是钱塘江、瓯江和灵江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境内大小溪流共96条,河道总长1494公里。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财政、水利及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磐安人民勒紧腰带搞建设、只争朝夕谋发展,全县水利面貌日渐改善。一、十一五水利建设成果

十一五是我县推进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居兴县战略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期间全县水利建设以千万农民饮用水、千库保安、强塘工程、水资源保障工程为重点,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6亿元。水利在抵御洪涝旱灾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乡基本供水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坚持把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作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防汛防台抗旱工作上新台阶。

根据县委、县政府对于防汛防台抗旱工作的总体部署,五年来我们始终把防汛防台抗旱作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理念,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得到较大提高。

1、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步入规范化。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省防指《浙江省基层防汛防 1 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面完成19个乡镇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并通过省级验收。

2、防汛防台抗旱机制建设逐步完善。强化责任机制,加强对防汛防台抗旱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以行政首长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强化联动机制,加强沟通与组织协调,密切部门和地区协作,形成防汛防台抗旱合力。

3、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建立健全了分级负责、社会联动、区域互助、军民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机制。

4、着力做好防旱抗旱工作。进一步完善了磐安县防汛抗旱预案。加强旱情和蓄供水监测,统筹各方用水需求,确保重点地区供水需求,抗旱成效明显。

(二)坚持把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作为民生水利的重点,努力改善乡村饮用水条件。

1、工程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根据“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的总体计划,近几年来先后实施了新渥、仁川、双峰、方前、大盘、尖山、玉山、双溪、尚湖、万苍、窈川等12座集镇供水工程,同时完成了237个行政村(452个自然村)的村级饮用水项目改造,累计新增供水规模2.49万吨/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人口15.068万人。实际完成饮用水工程投资10617万元。

2、工程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从项目计划落实到开工建设实施,始终抓好工程建设管理,实行项目统一设计,推行饮用水管材统一采购,保证饮用水管材质量,降低原材料成本。开展农村饮用水工程建后管理调究,确立了长期承包、产权拍卖、竞标投资建设等三种长效管理模式,开创了全省饮用水改造管理经验先河。

3、饮用水水源和水质保护得到进一步提高。一是开展水源水质定期检测。08年开始对安文镇马蹄坑水库等10座水库山塘进行水质检测,受益人口近9.3万人,保障水源水质的安全。二是免费安装饮用水消毒设备。对饮用水进行消毒是安全饮用水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省厅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保证农村饮用水安全,我县自07开始累计对60多个村免费安装了消毒设备,保障了农村饮水安全。

(三)坚持把强塘固房等工程作为水利建设的龙头,全面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千库保安工程进入攻坚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保护民生,保障民安”的“强塘固房”工作精神,抓住重点,稳步推进,加快我县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五年来先后实施完成大路、长北坑、上马坑、小桥、桐背等11座小型水库和五丈岩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目前仍有茶潭、下畈、源头和日月潭等4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在建,预计在2010年底前全面完成。

2、小流域堤防加固成效显著。小流域堤防加固自2008年开始实施,已先后完成了冷水镇龙溪、方前镇方前村、双溪乡西溪和尖山镇大门坑4个项目的防洪堤加固工程。2010年度计划上马8个乡镇23个村的小流域堤防加固项目。预计到年底止,我县小流域堤防加固将完成9个大的项目共18.37公里,工程投资将达4498万元。

3、山塘安全整治工程稳步推进。针对部份山塘建成时间早、建设标准低、存在隐患多的实际情况,近年来积极开展了病险山塘安全整治工作,以汛前安全检查情况为依据,对隐患严重的优先给予安排整治,根据各山塘存在的问题,针对性进行坝体加固、坝体防渗、坝 3 坡整治、洪道整修、启闭机改建等工程建设,已累计完成40余座山塘的安全整治。

(四)坚持把小农水项目作为民生水利的抓手,有效推进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1、实施农村河道整治工程。围绕“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总体目标,力求因地制宜,倡导就地取材,注重简单修复和生态建设,提高农村河道防洪能力,美化农村水生态环境。五年来累计完成农村河道清淤整治96.95公里。

2、开展以灌区改造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入手,开展以灌区节水改造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后实施了尚湖、茶潭、双溪3个灌区改造工程,完成渠道改造55公里,新建堰坝17条,机埠改造4座。

3、小型水源工程建设有效推进。结合集镇供水、小农水、农业开发等项目,先后建成方前小坑、大盘里西坑、双溪金鸡岩、冷水小北坑、深泽西华坑、仁川东坑及东胡庄、后塘、市口、平象等10座小型水库山塘工程,目前仍有窈川奇龙坑、万苍秧田坑2座在建水库项目。预计十五期末工程投资将达2300万元,新增库容约250万方。

4、水资源百亿保障工程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好溪水利枢纽工程组织并完成了水库淹没区实物调查和复核,工程项目建议书获省发改委批复。花溪水库扩建工程项建书获省发改委批复,工可报告正在编制中。

(五)坚持把加强管理作为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推动水利新发展。

1、大力开展河道采砂和水土保持执法监督管理。加强砂场监督管理,及时查处乱倒费渣、超范围开采、乱排浑水等违法行为,确保河道堤防和防汛安全。严格落实水保方案编报审批,与部门加强协调,有效改善了水保执法的被动局面。

2、强化水资源管理。深入开展水法律法规宣传,及时做好取水许可审批和发证工作,加大对违法取水的打击力度,确保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抓好重点项目取水实时监控装置安装,规范集镇供水工程供水计量,安装集镇供水计量装置。进一步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实施取水许可、审批及有偿使用制度。

3、加强小水电行业管理。加快水电站更新改造项目实施进程,完成五丈岩、友谊、大盘等3座电站更新改造。强化水管单位管理,科学调度,统筹兼顾,确保水库安全度汛。加强行业安全生产宣传,开展水电行业安全管理年检工作,组织开展水利安全大检查,确保全县小水电安全生产无事故。

4.强化水利队伍管理。以贯彻落实中央“四个文件”精神为抓手,强化水利队伍作风和效能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全系统弘扬求真务实、防腐倡廉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和机关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注重干部业务能力的提升,组织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水利干部职工服务新时期水利工作的本领。

二、我县水利工程现状及薄弱环节

十一五是我县水利建设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成效最为明显的五年。通过十一五期间水利工程建设,我县水利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我县水利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薄弱,5 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县工程性缺水和局部地区资源性缺水矛盾依然突出。通过前几年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的实施,农村饮水管网基本得到更新改造,同时配备了饮水消毒设施,农村饮用水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比较明显不足的是,除集镇供水覆盖范围以外的大多数农村饮用水项目还缺少配套水源工程,在干旱面前,农村饮用水紧缺问题依然相当严重。

2、防洪减灾能力建设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亟待提高。流域性防洪工程还没有全面达到规划的标准,防洪抗灾的安全度不高,洪水威胁依然存在。多数集镇防洪工程没有形成有效的闭合圈,许多农村堤防年久失修,防洪标准仍然很低,防洪安全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3、病险山塘整治任务繁重,山塘度汛安全压力很大。全县山塘水库540多座,通过前几年的千库保安工程,病险的小型水库已基本得到除险加固处理,但10万方以下的山塘,从普查情况看,很大部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亟待整治和处理。

4、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比较突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不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节约的机制体制还不够健全,“重建轻管”、“重骨干轻配套”的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水利投资渠道单

一、规模较小,不能满足水利事业发展需求。水管单位体制改革任务艰巨,特别是基层水管单位机制不活,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不足,影响水利设施的安全运行。

5、水利规划和项目前期较为滞后,影响水利事业整体发展。一方面我县地处山区源头,项目工作存在先天不足。一是小项目多、大 6 项目少,境内没有大江大河,没有连片大的灌区,没有大型水库工程;二是分散村项目多、骨干项目少,我县许多水利项目单个工程量普遍较小,缺少骨干项目;三是乡村水利建设项目需求总量多、可与上级对接争取的项目又比较少,特别是乡村小溪小沟标准较低的防洪工程,解决饮水和灌溉的小型水源工程,小型山塘和防火塘的清淤整修等等,基层需求强烈,但无法上级进行项目对接,无法获得上级支持。另一方面,我县项目的规划和相关前期工作相对比较滞后,影响水利事业整体发展。

6、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筹集困难,成为水利发展的重要制约瓶颈。水利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近年来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建设任务不断加重,建设资金筹集难问题非常突出。一方面是上级配套比例依然较低。如万里清水河道,省补助资金为每公里不到3万元,农村堤防加固工程补助比例为40%,千库保安工程补助比例也仅为40%左右,地方资金配套压力很大。另一方面是我县财政安排难,乡村自筹能力低。我县是欠发达地区,县级财政非常困难,乡镇配套资金更是难以落实,村级集体经济又普遍较薄弱,资金筹集相当困难,严重影响群众建设水利的积极性,影响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

7、基层水利队伍建设与形势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科技不断进步,形势不断发展,对我们水利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现状看我县基层水利队伍还不能完全与建设现代水利工程的要求相适应,水利业务、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还有待于提高。三、十二五水利发展目标与配套政策建议

(一)十二五水利发展目标

十二五是我县水利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新要求、积极适应发展形势新变化、妥善应对发展阶段新挑战的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深化水利改革的同时,着力解决问题最突出、矛盾最集中、群众要求最紧迫的水利问题,增强民生水利保障能力,扩大民生水利成果,使水利更好地惠泽民生,造福人民群众。十二五我县水利建设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突出两个重点,完成三大任务,抓好四项工作”。

第一,就是要突出两个重点。抓好花溪水库和好溪水利枢纽两大重点工程建设。

一是抓好花溪水库工程建设。为解决云山开发新区及县城老城区双水源供水问题,计划上马建设花溪扩建工程,新建水库总库容467.5万方,正常库容378.6万方,项建阶段概算总投资为9986万元。

二是开展好溪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好溪水利枢纽磐安项目包括虬里和流岸两座中型水库建设,其中虬里水库坝高55.5米,总库容2276万方,流岸水库坝高64米,总库容3156万方。概算总投资为83740万元。

第二,加快完成三大任务。全力抓紧抓实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城市防洪工程和小流域堤防加固工程三大任务。

一是进一步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因地制宜地采用集中供水、分散供水、城乡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等方式,加快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同时要健全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按照磐安 8 县2010~2013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计划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万人,新建10座合格水源,以及落实200处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十二五期间计划总投资2200万元。

二是进一步加快小流域堤防加固工程建设步伐。目前我县还有一半左右的小河流达不到规定的防洪标准,成为防汛抗洪工作的薄弱环节。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好溪、溪炉港、西溪、玉虹溪等流域堤防加固30公里,总投资8500万元。同时,要全面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工作,落实好监测、通信、预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建成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三是进一步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步伐。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建城市防洪堤3500米,新建堰坝10座,概算投资1400万元。切实完善城市防洪体系,保障城市防洪安全。

第三,着力做好四项工作。在加快完成三大任务的同时,抓住群众期盼、成效显著的民生水利项目,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和规模。

一是大力开展新建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在上一轮的千万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建设中,受建设资金等方面的制约,我县许多农村自来水工程普遍缺少水源配套工程,乡镇集镇供水均为单一水源,无双水源保障,遇到干旱年份,饮水困难问题还无法解决。新建小型水源配套工程成为下一阶段的一个工作重点。

二是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十二五期间计划以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化灌排渠系、节水改造等工程为重点,新建渠道20公里,堰坝20座,喷微灌3000亩,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三是抓好重点屋顶山塘整治工程。根据普查结果,目前我县有300多座山塘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问题,对防洪安全构成重大隐患。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开展53座屋顶山塘整治,消除山塘险情,确保山塘防洪和兴利等功能的正常发挥。

四是开展农村水环境整治。当前,农村河道淤积堵塞、水质污染恶化、功能丧失、效益衰减等问题十分突出。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农村水系治理、河道清淤疏浚、水污染防治等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治山、治水、治污相结合,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改善水域水质,恢复河道功能,美化人居环境。

(二)配套政策建议

1、加大对花溪水库和好溪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政策扶持。花溪水库和好溪水利枢纽是我县十二五水利的工作重点,两项工程合计投资将近10亿元。特别是花溪水库工程,是解决我县新老城区饮水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项目上马势在必行。但由于我县财力有限,建议上级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建议将小型水源工程列入省级资金补助范围。我县许多农村自来水工程普遍缺少水源配套工程,遇到干旱年份,饮水困难问题还无法解决。建设小型水源配套工程基层需求强烈,积极性很高。但苦于上级部门没有资金补助,县乡村配套难度较大,工程建设非常缓慢,成为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的一个短腿。因此,建议将小型水源配套工程列入省级资金补助范围,切实推动水源工程建设。

3、建议加大农村堤防建设省级资金补助比例。我县农村堤防标准低,工程建设相对滞后,是防汛防台安全的一个重要隐患。根据《磐安县主要河道堤防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开展小流域堤防加 10 固30公里,新建农村堤防50公里,可以说基层建设需求非常强烈。而目前小流域堤防加固项目省级补助比例为40%,同时农村规模较小的堤防项目还难以列入加固项目补助范围。因此建议扩大农村堤防加固项目补助范围和资金补助比例。

4、加大源头地区水环境保护的政策扶持。我县素有诸水之源之称,是钱塘江、瓯江和灵江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境内大小溪流共96条,河道总长1494公里。近年来我县持续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庄严兑现送一江清水给下游人民的承诺。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成果。因此建议加大源头地区水环境保护的政策扶持。

上一篇:海外留学博览有感下一篇:奉献爱心教案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