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实录(精选9篇)
师:作者把春天的哪些景物写进这首诗了呢?
生:桃花,白鹭。
生:鳜鱼。
生:人。
师:能把这个人的衣着打扮描述下来吗?
在几个人的描述之后,渔翁在风雨中钓鱼的情景也很清了。我又抛出一些问题:他为什麽如此专心的钓鱼呢?
生:因为鳜鱼肥。
生:因为这里的风景太美了。
生:因为春天来了,这里的`风景更美了。
师:能说说各种景物怎麽美吗?
生:山请了,水绿了。
生:桃花开了,鳜鱼长肥了。
生:桃花红了。
师:“开”与“红”哪个更好?
生:“红”比“开”更准确。即说明花开了,又说明开的很好看。……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词作《渔歌子》。
2.借助画面,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3.诵读想象, 感受词所描绘的画面, 联系背景走近词人, 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流程
一、温习旧知巧引新
1.请学生吟诵自己积累过的词, 要求做到声情并茂。
2.简单说说诗与词的区别。
3.了解词牌《渔歌子》。
(1) 读词名《渔歌子》。
(2) 理解其字面意思:渔夫所唱的渔歌。
(3) “渔歌子”又叫“渔父”, 是一种词牌名。
设计意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的词比较少, 因此,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知词与诗的区别。
二、初读古诗要流利
1.学生初读词。
学习古诗词, 首要的是读通顺, 在此基础上还要读出一定的节奏。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首词, 读三遍, 第一遍要求读准确;后两遍读要着重体会其中的节奏。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 指名学生读, 重点检查是否读得通顺。
(2) 注意多音字“塞”的读音, 出示“塞”的三种读音, 分别组词。
3.指导学生感受词中的节奏美。
读古诗词光读通顺还不够, 还要注意节奏, 词与词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都有一定的停顿。指名读, 划节奏。
4.师生合作读:师读上半句, 指名生读下半句。
5.齐读, 注意节奏。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 首要的就是做到通顺、流利, 并感受其中的节奏美。因此,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等形式来达成初读的目标。
三、情景交融明诗意
1.理解意思。请同学轻声地读这首词, 结合课前的预习, 理解词句的意思。
2.指名汇报。重点指导:箬笠、蓑衣 (从形声字的角度理解) 、不须 (与“不需”区别) 等词语。
3.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理解整首词, 重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箬笠”、“蓑衣”、“斜风”、“不须归”等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词句和整首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由于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文差异较大, 因此, 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关键词、难懂词意思的基础上来理解整首词的意思。
4.想象, 品出词中画。
赏画:再次静静地品读这首词, 划出词中景物。
(1) 学生交流:词中共写了几种景物?
春天的景物千千万, 为何作者惟独钟情于这几种呢?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颜色美。
(2) 走进词所描绘的意境。
再读这首词, 我相信这迷人的春光中你一定还能听到些什么, 甚至是闻到些什么。
反馈交流:说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这首词, 把自己想象成悠然自得的词人张志和, 在你眼前展现的是怎样美妙的世界?
生充分交流, 身入其境!
5.联系画面, 加深理解。
静静地,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画面:斜风细雨中, 这位头戴箬笠, 身披蓑衣的渔翁正悠然自得地钓鱼呢!孩子们, 你能形容一下这位渔翁的神情吗?引导学生揣摩、想象渔人的神情。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 自由朗读、背诵。
(2) 指名背诵, 重点指导“斜风细雨不———须———归”。
7.齐读。
设计意图:在初步理解词意的基础上, 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青山、白鹭、红桃、碧水、青箬笠、绿蓑衣……”等景物来感受词中画面的美, 并通过联系画面、融情想象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作铺垫。
四、巧对词作悟诗情
1.走近词人。
通过课前预习, 你一定对词人张志和有所了解, 谁来简要地给大家介绍介绍。
师总结: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 还精通音律。16岁, 写折子给皇帝, 写的是治国良方, 皇帝很喜欢, 赐名“志和”, 后来因一些官场纠纷被免去官职, 从此不再作官, 隐居在太湖一带, 扁舟垂钓, 自称“烟波钓徒”。
2.师生和诗, 悟情。
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 就作了一首词《渔父》, 我们一起来和诗。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1) 读懂哥哥的意思了吗?
(2) 好一个“不须归”!弟弟啊, 为何不归?练习:哥哥, 因为____, 不一定要回去啊!
(3) 兄弟啊, 听说你是直钩垂钓, 也不放鱼饵, 你钓到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中, 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张志和, 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 补充完善, 由此引出本课拓展的词《渔父》, 巧妙地升华学生对“不须归”的理解, 品出钓中情。
五、当堂检测求完善
1.有感情地诵读词作《渔歌子》。
2.根据词作内容填空:
(1) 《渔歌子》这首词的作者__是___代。这首词描写了___、____、_____等景物, 抒发了词人的情感。
(2) 边读边想象《渔歌子》所描绘的景色, 把你头脑中那幅优美的画用文字描写下来:
六、拓展延伸亲经典
1.欣赏歌曲《渔歌子》。
雨中青天, 江上渔舟, 天空白鹭, 两岸红桃。山美水美生活更惬意!让我们一起醉在《渔歌子》中———歌曲欣赏。
2.这首词流传至今已一千多年, 文人墨客们都争相填写传唱。建议孩子们课后登陆相关网站, 阅读唐宋两朝诗人所写的《渔父歌》, 进一步亲近经典。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中的《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聊一聊:同学们,你叫什么名字?谁起的?有什么含义吗?
2.猜一猜:张志和是唐朝词人,你们猜一猜,他这个名字是谁起的?
3.想一想:那皇帝为什么要赐予他名字呢?(课件介绍词人张志和。)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词。
渔歌子是一个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设计意图:要真正读懂一首词,了解词人的相关背景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张志和的名字是谁起的?让同学们猜一猜,无论猜对与否,同学们都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当知道是皇帝所赐予时,都急于了解皇帝为什么要赐予他名字,避免了直接介绍作者的空洞与枯燥,激起了同学们对词人的兴趣。
二、初读、读顺
1.自由朗读: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这首词,要求读通读顺,如果能读出节奏、读出词的味道,就更棒了,同学们至少读三遍。
2.提醒字音:这首词中有四个字音提醒同学们注意:“塞”、“鳜”、“箬”、“蓑”。
3.指导朗读:同学们,读古诗词光读通、读顺还不够,还要注意节奏。词与词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都要有一定的停顿,谁来再试一下。指名读,教师及时进行点评。
我们来合作读一下,我读前面部分,你们读后面部分,注意读出词的美感。
设计意图:初读这一环节,要求同学自由朗读至少三遍,目的是自读自悟,读通读顺读正确,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同学们有了读词的感觉,此时再指名读,适时点评,最后通过与教师合作读,同学们明白了应当怎样读词,从而体会词的节奏美、韵律美,也体现了朗读指导的步步深入。
三、再读、读懂
1.质疑词语:读了这首词,你有什么不懂的词语吗?重点理解“箬笠”、“蓑衣”、“鳜鱼”、“不须归”。
2.相机解答:教师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请其他同学回答,并适当加以点拨,指导。
师:“斗笠”是用什么东西做的?你怎么知道的?那你知道“蓑衣”是用什么东西做的吗?
鳜鱼是一种淡水鱼,嘴大鳞细、肉质非常鲜美。
不须:不一定要。
3.课件出示:箬笠、蓑衣、鳜鱼。
设计意图:“箬笠”、“蓑衣”“鳜鱼”这些词语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在同学们的质疑中,在其他同学们的解答中,在教师的相机引导下,同学们通过观察字形,欣赏课件,形象而又深入地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
四、精读,读美
1.词是一幅画。
(1)体会景物多样,色彩丰富:
师:张志和的好朋友、著名大书法家颜真卿说,张志和多才多艺,他画中有词,词中有画,大家看看,在这短短的27个字中都包含了哪些景物?画面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丰富的色彩,你看到了哪些色彩呢?
(2)用心揣摩每一种景物的意境:
师:这样的美景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呢?教师配乐深情解说:连绵起伏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上下翻飞;近处,桃花盛开,河水猛涨,水中肥美的鳜鱼正在摆尾嬉戏,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一位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的渔翁,正悠闲自得地垂钓,久久不愿回去。
师:老师从你陶醉的眼神,仿佛看到你心中的画面,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好像闻到了什么呢?
再次理解词眼: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那位垂钓者为什么认为“不须归”吗?
师:请你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读这首词,看看谁读得比第一遍更有感觉。
设计意图: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通过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旨在让同学们把每个景物都想活、说透,此时不给学生任何画面辅助,让他们尽情地想,充分地说,老师在倾听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同学们表达中的不妥之处,并抓住这种“不妥”,作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巧妙地进行课堂生成。
2.词是一首歌。
师:同学们通过想象,把这首词读成了一幅画,其实这首词还是一首歌,想不想听一听?我们听两遍,第一遍同学们专注地听,第二遍可以一起吟唱。
设计意图:同学们一边欣赏着美丽的画面,一边聆听着配词的音乐和活泼轻快的配词诵读,旨在让同学们体会词的意境美、音律美。
3.词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师:我们通过想象,把词读成了一幅画;通过欣赏,把词读成了一首歌,其实这首词还有一个故事,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我们就能更深入地读懂这首词。让我们再次走近词人张志和:张志和因为才华出众,皇帝赐名,但当时官场险恶,遭人陷害,被贬。从此再不做官,隐居在太湖边,扁舟垂钓,寄情于山水,自称“烟波钓徒”。他喜欢这样的生活,可他的哥哥张松龄担心他隐居不回家,因此,帮他盖了一间草堂,还写了一首词来和他。(出示两首词)
师:谁来读读哥哥的这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这里是应和,应和弟弟的那首词。那这个题目应该如何停顿呢?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和答是应答,弟志和应该连起来,是弟弟志和的意思。
教师简单地把这首词解释一下,他的哥哥认为垂钓只是一种休闲,微风吹起水面的波纹才是真正的乐趣,走在自家门前长满松树的小路上,远远比攀登更让人流连忘返,太湖的水,洞庭的山,都是美景,但是当狂风浪起的时候,你就应该回家了。
师:哥哥劝弟弟快些回家,那我也来劝劝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中的语言来回答我。
师:贤弟啊!
生:仁兄啊!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仁兄啊,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高昂)且须还。
生:(高声)不须归。
师:为啥不归呢?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你们真是词人的知音,这里的美景吸引了他,这样的生活是他想拥有的。有人说张志和钓鱼,他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没有鱼饵是钓不到鱼的。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请问,他钓到了什么呢?
是啊,他钓到了美景、自由和那一份悠闲自得的心境。老师指着板书,这首词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张志和就是这样天天在溪流边垂钓,这溪流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镜子,想着仿佛自己和一位神仙对话。后来写成了《玄真子》。我们终于明白,张志和垂钓钓来的是清闲、飘逸,他就是用这样的一份清闲飘逸的心,写出了这样一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同学们,这首词如果是一首诗,你看,第三行应该是几个字?而现在破成了两个三字句,所以,词又有另外一个名字——长短句。
这首词是由唐诗演变成宋词的一个创举,这个首创者就是——张志和。让我们带着对张志和的敬仰,带着对美景的欣赏,在优雅的古琴伴奏下,一齐吟诵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设计意图:词人张志和的介绍是这首词学习的一条线索,介绍这个故事有利于学生理解词眼“不须归”的真正原因。“不须归”的理解也经历了三个层面:从字面的意思到想象画面的美景,到这里不想回到官场,享受这份自由与闲适,层层深入,从而理解了这首词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多地读一读,品一品,赏一赏。
桂花九年制学校学校 向伟
【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通过学习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和三首古诗词,学生能够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天优美清新的水乡画卷。全诗意境优美,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渔翁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学习这首词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四年级的学生在本学期的第一课初步认识了“词”,对于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在前三个年级的学习中,对于古诗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的方式理解诗意,但是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这首词内容浅显,描写的田园风光优美恬淡,画面感强,因此教学这首诗词主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展开想象,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诵读与想象中入诗境,悟诗情,获得审美感受。【教学目标】
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会规范书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逐步培养对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能主动积累优秀诗文。【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会规范书写“塞、鹭、笠”。
2、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2、逐步培养对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能主动积累优秀诗文。【教学方法】
学法:
朗读是最好的老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根据这一特点,设定学法:以读促悟、读中感悟,采用了自由读,齐读,指名读等一系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在读中领悟词中的色彩美、画面美。
教法:
1、以读促悟,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2、联系注释,理解词语。
3、联系诗句,加深理解和体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渔歌子》
一、语言铺前路,导入新课堂。
1、教师语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与江南风光有关的词,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
2、板题,读题。
二、初读《渔歌子》,解决生字词。
1、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2、学生自读,指名读。
3、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区分平舌音和翘舌音。
4、引导学生理解其意思,了解箬笠蓑衣和鳜鱼。
5、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三、再读《渔歌子》,感词中意境。
1、指名读,齐读。
2、教师范读。
3、引导学生再读。
4、把自己体会到的画境说给同学听。
5、全班交流。
四、细读《渔歌子》,悟词中画境。
1、引导学生描绘出春天的西塞山。(1)春天的西塞山是什么颜色的?
(2)这西塞山我们要把它画成什么样子的呢?
2、引导学生描绘白鹭。
(1)这白鹭应该用什么颜色来画?白鹭鸟可能在怎样飞?
(2)引导学生感受白鹭飞行的姿态,引出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借机引出学习诗词的方法:联系已经学过的诗句来加深理解和体会。
3、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4、想象体会“桃花流水鳜鱼肥”。
(1)教师提问:桃花和流水是什么样子的?鳜鱼又是怎么游的?(2)学生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闻到的和听到的,引出诗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4)想象一下,粉色的桃花连成一片,就像什么?(5)教师提问:这桃花的香味会把谁吸引过来?
(6)语言指导,引出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和《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6)教师提问:这春江水,你打算用什么颜色来画?
(7)学生回答,引出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写到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8)教师提问:同学们,春天来了,这鳜鱼感觉到了,它在水中怎么游着?(8)引导学生读前两句词句。
5、体会人物的悠然自得。
(1)教师提问:这里的景物这么美,这里的人是什么样的?
(2)边画边总结:头上戴着青的箬笠,身上披着绿的蓑衣,他已经和这青山绿水融为一体了。(3)我画完了吗?还少了什么?(4)质疑:“斜风”是什么样的风?“细雨”是什么样的雨?(5)教师总结,引出诗句 “子规声里雨如烟”。(6)引导学生想象:这雨都是沾衣不湿的绣花雨,想一想作者在微风拂面,细雨如诗的景致里,他可能不仅仅是在钓鱼,还可能在干什么?
(7)引导学生朗读后两句词,读出作者的悠闲自在。
五、回顾《渔歌子》,体作者情感。
1、教师提问:谁可以把这些画面连起来说一说?
2、引导学生再读诗歌《渔歌子》。
3、质疑:同学们,这首词学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斜风细雨不须归”吗?
4、读作者生平,悟作者情感。(1)出示作者生平,学生默读。
(2)思考:除了陶醉美景不舍归,怡然自得不想归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他不舍得归去呢?
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渔歌子》。
6、引导学生学唱《渔歌子》。
五、学唱《渔歌子》,明课后任务。
1、播放音乐《渔歌子》,引导学生学唱。
2、布置课后作业。
江口中心小学
李家喜
一·复旧导新,板书课题
1·师:我们已经到了四年级,古诗词也积累了不少,现在还能记得吗?老师现在来考考大家,谁能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诗词。
生:《咏柳》生《春日》生《忆江南》
2·师:同学们这些都是同一主题的诗词,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词—《渔歌子》。
3·质疑课题
师:大家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要问的吗? 生:渔歌子什么意思?
师:渔歌子是一种词牌名,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如西江月,蝶恋花等。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忆江南》就是写对江南的回忆,《渔歌子》就是写渔夫的。后来词的内容就与词无关了。会另起个题目,如菩萨蛮---大柏地·沁园春—雪。
二·初读诗词
1·师:首先请同学们听配乐词朗诵《渔歌子》播 2·生自由读这首诗,要读的正确·流利
3·指名朗读,生A 师点评:你读的很流畅,听得出你刚才一定读的很认真。
生B 师点评:你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
4·师给词标注停顿,生在读这首词,要求:注意词句之间的停顿,读得有节奏
5·指名读生A师点评:你读的有板有眼,富有节奏,不错。B)生师点评:你读的抑扬顿挫,读出了词的味道,真棒!6·现在我们大家一齐把这首词美美的读一读。三·再读诗词。1·再听配乐词朗诵。
师:同学们听得都很投入,有的甚至眯上了眼睛,陶醉在了词的美妙境界中,真了不起。你们都在词中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你似乎从词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闻到了什么?
预设一:生()我看到了西塞山前有一群白鹭飞过。
师:你是从哪行词中读出这样画面的?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师:是啊!初春的西塞山上刚刚蒙上几分绿色,远远望去更加柔美。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上徘徊,引来了成群的鹭鸶轻盈的飞翔在山间·江上,发出轻快的鸣叫。谁能用朗读把老师描述的画面再次展现出来。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青山耸立,白鹭飞翔,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一个“飞”字让我们感受到了白鹭那轻盈的姿态。
预设二:生():我看到了白鹭飞翔,粉红色的桃花,;绿色的流水还有那肥美的鳜鱼。
师:你是从哪行诗句中读出这样的画面的?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预设三:师:谁再来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桃花开得正旺盛,江中还有一条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
师:你是从那句词中读出这样画面的? 生: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粉红色的桃花开得正盛,他们都开得什么样啊?
生:有的还是花骨头含苞待放,有的刚展开两三瓣花瓣,有的全开了露出了细细的花蕊。
师:说的真美,满树的桃花姿态各异,借着春光尽情绽放自己的美丽。你闻到了花香的味道?你能读出这淡淡的幽香吗?
生: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点缀了无边的春色,淡淡的香气在山间江上飘荡,若有若无。你还听到了什么没有?
生:潺潺的流水声。
师:那清澈见底的江水还倒映了耸立的青山,优雅的白鹭,还有那桃花美丽的身姿。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朗读把如此优美的画面呈现出来吧。
师:小结上阕,青山耸立,白鹭飞翔,桃花怒放,流水潺潺,鳜鱼潜游。这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优美动人的画面。
2·读词的下阕
师:你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我看到了渔翁在小船上钓鱼。
师:渔翁的穿着如何?当时的天气又是怎么样的?、生:用头戴着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在小船上悠闲地垂钓。师:有进步,看来你是个会学习的孩子。你能再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吗/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看来你是身临其境了。大家知道箬笠和蓑衣是什么吗? 生():用箬竹叶编织的宽边帽,用草·粽叶编的雨披。师:当时的风大雨大吗?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不大。从“斜风细雨”知道的。
师:柔和的春风吹着细细的雨丝,使他们斜斜的落下。古人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描绘的正是这种意境。“不须归是什么意思?
生:不需要,没必要,不想要。
师;请同学们一齐朗读这两行诗句,想一想此时的渔翁为什么“不须归”呢?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的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张志和,少年得志,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他,赐名志和。令待诏翰林,因功授左金吾大将军。后因得罪权贵被贬。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钓鱼为趣。自称“烟波钓徒”过去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后来朝廷派人去找他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夫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这两首词。师;乐是„..且须归
生:(齐读)西塞„..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归。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归。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师:且须归。生:不须归。
师:(指着学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了。生: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生: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一会。
师:你们三个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据他的好朋友,当时的湖州太守,著名书画家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每次垂钓,他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能钓到鱼吗?
生:钓不到。师:是啊,那他为什么还要钓呢?
岑参在《渔父》这样写到“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这就是说诗人垂钓不在于取鱼而在于获得一种心境。(悠闲自在的生活情境)(闲情逸致,钓鱼的情怀)
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经上千年了,后人非常喜欢这首词。里面的一句话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大家在写文章的时候常常会用到。你们知道是哪一句吗?
生:不知道。
师:好,我给大家提示一下:如果朋友看到我在雨中散步,问我:咦,你怎么不回家呢?我可以用一句诗回答他
生(齐声)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如果一个人遇到了困难,经历了艰难。他也可以用一句诗来安慰自己。生(齐声)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安市新城区昆仑小学
王娅琳
教材简析 :
《渔歌子》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23课中的一首词。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看,雨中青山,江上渔舟,空中白鹭,两岸桃花,色泽鲜明而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同时,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脱俗的生活情趣。学情分析
依据词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教学以品读词中景,领悟词中情为主线。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抓住词眼、想象画面、联系背景、感悟情愫,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细细品味,从读中感受诗词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体会“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想象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并掌握古诗词的研读方法,体会词人的内心境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欣赏词中田园美景,感受中华文化经典,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培养诵读和积累诗词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想象,感受词中的诗情画意。教学难点: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不须归”的内涵。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了解课题
1、记得在第一课,我们就学过一首词,叫《忆江南》,结合预习谁来说说有关词的知识。了解词:词与诗不同,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词有词牌,词牌是词的曲谱。填词的人一般会根据词的内容再给词起个题目。但有时候词的内容和词牌吻合,就不需要再起题目了。比如 《忆江南》。还有我们今天要学的 《渔歌子》也是如此。
2、了解课题.词牌名:《渔歌子》是词牌名。从“渔”字我们可以猜到这首词和谁有关?《渔歌子》原来叫做《渔父》或者《渔父乐》。后来,有人给它配上了曲子,也就是渔人唱的小曲子了,所以“子”要读轻声。范读、齐读课题。
二、研读词景词情
1、提出诵读要求: 一读——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地读。二读——读出节奏,琅琅上口地读。三读——读中想象,历历在目地读。
2、完成:一读——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地读。
·自由练习度:请大家放开声音练读一下吧。读的时候读准确,要字正腔圆地读。
·指名读:谁来字正腔圆地读一读?(两名学生左右,老师相机点评)
·学习生字词。塞:还有哪些读音?(课件出示)齐读多音字“塞”的相关读音及组词。西塞山在哪?原来,结合课文的注释可以帮我们了解文章的内容啊。鳜:有一个很复杂的字“鳜”。知道什么是鳜鱼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老师范写“鳜”字)箬笠、蓑衣:见过吗?分析字形,知道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引导学生记住字的偏旁)
·齐读:学好了生字,让我们一齐字正腔圆地读一读吧!
3、完成:二读——读出节奏,琅琅上口地读。
·读出节奏。师:我们都会唱歌,我们知道,歌曲都有节奏。这是一首供渔人唱的小曲,肯定也有节奏。我们再来读一读,试试能不能在字正腔圆的基础上加上节奏。自由练习读---指名读。
·发现押韵。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诗词一般读起来都比较顺口。这是为什么呢?押韵。“斜风细雨不须归”,还有哪些字也表示“归”的意思?(回、还、返),把它们代替“回”字可以吗? 生思考并回答。师小结:古代诗词非常讲究韵律和节奏,如果我们读的时候将押韵的字拖长,再配合节奏,读起来就会琅琅上口。
·指名读出节奏和押韵。·齐读:让我们一齐琅琅上口地读一读吧!
·听歌曲,感受音乐美:这首词押韵如此动听,就像一首欢快愉悦的小曲,想听吗?(播放《渔歌子》的儿歌)
4、完成:三读——读中想象,历历在目地读。·师:好的诗词不但像一首歌,也像一幅画,在我们刚才的朗诵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生圈划出9处景物并作答。)
·师:短短27个字,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那么多的景象,这完全就是一幅画啊!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出示课件:景色插画)
·师配音范读,生想象画面。师:难怪伟大的书法家颜真卿这样点评这首词,说它“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更有人称赞这幅画简直活了,说它既有色彩,又有声音,可谓有声有色!让我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你眼前仿佛出现一幅怎样的画呢?(配乐范读)
·学生交流:看到了哪些色彩?(西塞山的葱绿,白鹭的洁白,桃花的粉红,流水的清亮,鳜鱼的淡黄,箬笠的青蓝,蓑衣的草绿。我们用成语来形容,这可真是五彩缤纷,清新亮丽)听到了什么声音?(白鹭嘎嘎,落花簌簌,流水哗哗)闻到了怎样的味道?(桃花的香味,春风送来山里百花香)同学们把短短27个字想象成这么丰美的画面!现在,就让我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将这些美妙的感觉融入到词中,美美地读一读吧!置身这样的情境,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悠闲自得,舒适自由)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写到“斜风细雨不须归”。(引导学生多说几遍)
5、引导读出意境: 师:下边,就让我们来个合作读诗吧。老师描述,你们和诗 ——宁静的西塞山苍翠葱郁,纯洁的白鹭自在优雅,请读出那份悠闲、宁静。——桃花红、溪水蓝,欢快的鳜鱼跃出水,请读出那份欢快。——春风柔柔地吹,细雨轻轻地飘,诗人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沐浴其间,流连忘返。让我们全班起立,静静地站在青山前,溪水头,任清风拂面,任细雨飘洒,任芬芳扑鼻,同学们,读出你的感觉吧(配乐齐读)
三、悟主旨。
·师: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想了解张志和吗? 了解背景,课件出示。师:所以,当弟弟流连山水时,哥哥也张松龄也写了一首词来劝他回家。
·学生齐声诵读这首词。
·师生表演:老师当哥哥,学生就是张志和。一起和诗。
师:乐是**钓是闲,生:西塞山前白鹭飞,师:草堂松径已胜攀,生:桃花流水鳜鱼肥,师:太湖水,洞庭山,生:青若笠,绿蓑衣,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你为何不归?(在充分理解、体会张志和当时的处境前提下,身临其境地说。)
师:弟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呀?(悠然自得,自由,轻松,率真)
小结:我们明白了,张志和并非真的在钓鱼!而是在享受远离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四、拓展延伸。
· 师:同学们,同样在几十年后的唐代,还有一位被贬官的诗人,也常在江面垂钓,不愿意离去,并写下了这么一首诗。(出示:江雪)他的心情是否跟张志和一样?又是什么心情呢?(凄凉,孤独)。
·另外,苏轼因为特别喜欢张志和的这首词,把它写进了自己的一首词《浣溪沙》中。(课件出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必须要学会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这样我们就能成为更多诗人的知音,在作品中与他们微笑相遇。
六、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一些关于垂钓的诗,诵读,了解作者的身世,理解他们的处境、心境、走进他们的内心,并试着写几篇文包诗,体会千古垂钓情。
古诗词时空跨度大, 加之学生知识阅历浅, 要深入理解内容, 体会情感, 应引导学生凭借书籍、影视、网络等收集相关资料, 适当了解时代背景, 明白诗歌写的是唐宋, 还是明清;诗人处的是盛世之朝, 还是衰败之代;诗人是府中之宫, 还是深山隐士;受宠信, 还是被排斥……借背景, 拉近古今距离,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能收到“转轴拨弦两三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效。《渔歌子》可让学生看诗人头像, 读背景资料, 明白这首词是作者被贬官之后, 放逐江湖时写的, 还知道志和这名字是皇帝赐给的, 希望他心志平和。走进了诗人心, 更易了解诗歌魂!
2. 解题目
题目似眼睛, 透过它能窥视到诗的风骨, 能感受到诗中五彩缤纷的世界。学习古诗应引导学生扣解课题:读通、读准课题;根据注释读懂意思, 依题预测诗文会写什么事、会描什么物;假如自己是诗人, 要写什么内容?要表达什么情感?《渔歌子》学生根据课题明白这首词是给打鱼人写的歌 (或打鱼人唱的歌) ;是一首词, 题目又是词牌;词是长短句, 分上下阕;可以配乐吟唱……学生又依题目预测诗人会写小渔船、渔翁、周围景色……读、想、猜结合, 顺应学生的心理。
3. 懂诗意
“方法大于知识。”弄懂古诗, 教师也不能逐字逐词逐句的意思硬塞予学生, 我们要做授“渔”者。让学生交流已掌握的理解诗意的方法, 再让学生运用读诗、观图、看注释、多想象的方法自行理解。能理解的诗句让学生上台解释。《渔歌子》中, 有的学生解释了前两句, 并说出是结合插图理解的;有的解释了后两句, 还知道是写渔者的;有的模拟神态理解;有的加上想象理解……
4. 明诗情
情是诗的魂。情仅寄寓于一字一词一物之中。引导学生在多读多思的基础上, 联系社会背景, 联系诗人处境寻找关键的词和重点物走进作者的心底, 体会诗情。《渔歌子》在教师的引导下, 有的学生说, 从前两句写美景中, 体会到作者热爱田园风光的情感;有的说:“后两句是写渔翁 (就是作者) ;从“斜风细雨”和“不须归”体会到作者与世无争, 心态平和, 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有的则说:“插图上画的白鹭代表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引导得法, 诗情自然迸射!
5. 想画面
“没有想象就没有生命。”在理解内容, 感悟诗情的基础上, 我们应“顺风扬帆”, 让学生带着诗人的情、带着自己的想象、带着自己的感受走进诗境中, 尽情驰骋。《渔歌子》中, 引导学生, 假如你走进插图、走进诗中, 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嗅到什么?触到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的学生说:“流水中漂着粉红花瓣, 跃着金黄色的鱼, 真是太美了。”有的说:“我听到流水哗啦啦, 仿佛在与渔者应歌”。有的说:“我感受到渔翁钓鱼不是为了美餐, 而是在钓生活”。
6. 悟表达
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古诗教学也应读写挂钩, 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 找到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并学以致用, 让学生补诗、续诗, 当一次小诗人, 过一把诗瘾。《渔歌子》中, 学生观看插图, 紧扣诗情, 写出了“白鹭悠悠飞, 渔翁静静钓”、“桃红柳绿水清澈, 风轻雨细好垂钓”、“与世无争张志和, 心境平和长寿命”……
7. 巧背诵
背诵是古诗教育的重点之一。要背得快、记得牢应寻求最巧的方法。让学生交流背记方法, 让“方法共享”。在《渔歌子》的背诵中,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背诵方法, 如看图背、理解背, 从景到人背……再让学生选择最“拿手”的方法比赛背, 看谁是背诵大王。
8. 多拓展
这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学习的一首词,小学阶段的儿童初步接触词,而且词的思想感情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较费解。要求孩子们借助词的内容想象词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应放在词的理解、体会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师切不可逐字逐句讲解。
二、学生实际分析:
小学中高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生字新词的学习完全可以放在课前完成,孩子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查阅并收集与课堂有关的学习资料。孩子们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组织、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几个环节,读出词的韵味、找出词中景物、用简笔画画出词中的景物、孩子们看着直观形象的景物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词所描绘的景象,通过孩子们自己查阅的资料和老师的介绍理解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了解作者“不须归”的原因。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
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六、教学设计:
(一)课前预习:
1、自学生字。
2、查阅并收集与词相关的资料。
(二)、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他是在钓个人——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2、唐代词人张志和钓鱼与姜太公钓鱼有几他相似之处,也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词——《渔歌子》感受他的钓鱼世界。(读课题)
(三)、初读感知,读出“词”味
1、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注意生字,把每个字读准。第二次,要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2、指名朗读。
3、结合进行生字教学。
(四)、精读感悟,悟出“词”画
1、什么叫“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
2、找出景物:
(1)导言:张志和这个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2)生标画,师巡堂。
(3)、交流:现在请同学来汇报一下发现了哪些景物?
3、想象色彩: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为什么?
假如这黑板就是一张画纸,老师想让同学们把这些景物用彩色粉笔画下来,使这幅画看起来更美。怎么画呢?(生板演画简笔画)
4、想象画面:
(1)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2)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脚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5、体会心情:你的心情怎么样啊?当你置身在这样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想说的?(读全词)
(五)、拓展延伸,品出“钓”情:
1、这么美的景象,你愿意归去吗?张志和呢?你们怎么知道的?“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样的神情呢?
2、作诗和诗: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烦来,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来自由地读一读。
哥哥这首词写什么?(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你怎么知道的?
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
3、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4、姜太公钓鱼钓的是周文王,那么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哪?(悠闲的生活、清闲飘逸的心,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
5、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读全词)。
(六)、回归主题,升华“词”情。
1、假如你来到浙江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2、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3、欣赏唱词《渔歌子》
(七)、作业:收集有关钓鱼的诗词。
七、教学反思:
1、以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引入课题,姜太公用直钩钓到周文王,为后面的张志和用直钩钓到悠闲自在的生活作铺垫。故事引入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
2、利用简笔画启发学生感悟诗情,学生通过画一画,既培养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加深了对词的意境的理解。
3、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先让学生在词中找出所描绘的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等),孩子们很容易找出来,找出来的景物的颜色和形态是怎样的呢?结合词义和孩子们的想象说出是什么样的西塞山?什么样的鹭?什么样的流水?孩子们先进行扩词训练组成句。最后用这些句子连成一段通顺的话。既把词的意境用一段通顺的话描绘并表达出来了。学生很轻松地就完成了学习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通出来。
2、认识“塞”、“笠”、“鹭”。
3、想象诗词画面,理解诗词含义。
4、通过诗句的拓展阅读,体会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词画面,理解诗词含义。
通过诗句的拓展阅读,体会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揭趣,引入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作者是张志和。
他的名字可不是爸妈爷爷取的,是皇帝给他取的。16岁时,他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皇帝封他做官,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今天,我们要学他的一首词,学生读课题。
2、渔歌子是词牌名,每一行有规定的字数。文人再把词填进去,还有的被谱上曲子加以歌唱。
二、读词,学习生字
(—)自由由读词
1、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一读字正腔圆。
2、二读,节奏鲜明。
3、三读,韵味十足。
(二)学习生字
你们看,这首词里漏了几个字。
西()山前白()飞,桃花流水鳜(gui)鱼肥。青箬(),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写“鹭”字漂亮的诀窍一一上面小一些,宽一些。师板书。
2、多音字:塞
阻塞(Se)
塞西塞山(sai)
塞车(Sai)
3、形声字:笠
4、生字障碍已扫除,现在我们齐读这首词,同时做到字正腔圆、节奏鲜明、韵味十足。
三、品诗,想象画面
(一)说画面
有一句话说得好,诗词中有画,画中有诗词。张志和这首词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拿起笔,把它圈出来。
1、学生动笔圈画。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个词语展开想象。
由“西塞山”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老师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西塞山:
(1)西塞山上长满了树木,到处都是绿油油的。
(2)在云雾的笼罩下,朦朦胧胧。
(3)西塞山郁郁葱葱,如同披上了巨大的风衣。
2、这首诗中还有画面。(出示:白鹭桃花、流水、斜风细雨、鳜鱼肥)
你们选择其中一个画面来形容形容。
(1)一群洁白的鹭鸶鸟展翅飞翔在天空。
(2)桃花张开了粉红色的笑脸,远远看去,如同彩霞一片。
(3)湖水清澈见底,如同碧绿的翡翠。
(4)风轻轻地吹着,雨儿编织着细丝飘洒洒。
(5)鳜鱼在水里欢快畅游,有时还扑腾跳出水面欣赏美丽的(二)写画面
你们说得真好,抓住了词中的一个景物展开想象。从你们描绘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提高一些要求,用心写一行或者两行诗句画面。
试试我们的默契程度,一人读自己写的画面情景,其他同学附和着读词的内容。
张志和把这景色写的如画一般足以看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板书:热爱自然
四、拓展,品诗情
这么美的景色,张志和当然不想回去。板书:不须归
哥哥张松龄,担心他被雨淋坏了,写了一首《渔父》。
课件出示:渔歌子
张松龄
乐是**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两遍。
2、会读是小本领,读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狂风暴雨且须还。
3、师扮演哥哥,学生扮演弟弟,整诗对读,整句对读。
4、因何不归?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联系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张志和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做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5、张志和根本就不是钓鱼,他钓鱼不放鱼饵,你们说他是来干什么的?
(1)可能就是喜欢这里的美丽景象。
(2)他觉得在这里很悠闲很自在。
师: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钓来清闲、飘逸,他太爱这样的生活了。让我们再来诵读。板书:追求自由
渔歌子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3、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情境。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付娜的古筝曲《渔光曲》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词两首
2、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请同学们拿出笔和本子,一起来写写这首要学的词《渔歌子》。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设计这个环节是学生初步熟悉词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写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好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高写字的能力。】
3、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三)、检查、指导: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读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最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利用多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诗词之美。读出韵味和节奏,读出自己的感觉,这正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入文本的桥梁。】
(四)、读中想象,理解词意。
1、过渡语: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能读懂词的每一句的意思吗?能不能它读成一幅画呢?
2、示范:读着“西塞山前白鹭飞”,你读懂了什么呢?
如果就让你来画这西塞山,你的山会是什么样的?你会为它涂上什么颜色呢?并试着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
生A:我会涂上绿色,因为山上有苍翠挺拔的树木,是绿的海洋。
生B:我的山是翠绿色,因为我从“桃花”一词可以知道这首词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小草发芽了,但长得还不是那么茂盛。
生C:我的山是五颜六色的,因为山上不只有嫩绿的小草,郁郁葱葱的树,还有各色各样的野花。
生D:我的山前还会有白鹭在飞翔,我想把这些白鹭画成不同形状的,有的展翅翱翔,有的在呼朋引伴,还有的正要飞翔,这些小精灵有的排成“人”字形,有的排成“一”字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为自己所作的画涂颜色,这就是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这要比那个生硬的问题“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要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更能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
3、播放轻音乐《渔光曲》,学生轻声朗读全词,理解其它三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自己心中出现的画面。
【设计意图】古筝曲的导入,可以感染到课堂里的每一个人,让学生尽情畅游在诗词所描绘的美妙画面中。
交流:自己心中的画面,尝试用口头描述或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借利用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通过自己的想象再次真切地感受诗词背后蕴涵的感情。】
4、精读,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能理解的诗句及自己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情况:a、学生自由反馈自己理解的句子;b、指名完整地说出词意。
(3)、并将自己理解词的意思写下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巩固学习效果,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诗词的认识,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写下整首词意的过程是学生将对词“碎片”的理解整合的过程,是对词整体认识的回归。】
(五)、探究设疑,领悟诗情
1、引导学生质疑、师发问:
(1)、词中那位渔翁为什么在这样一个雨天还不想回家呢?
(2)、词中描绘的渔翁到底指谁?了解词人生平,读懂词中人?
2、了解作者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再进行补充,最后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年轻时在朝廷过个官,后因仕途不顺而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与颜真卿等为好友。擅长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渔歌子》这首词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设计意图:紧扣“不须归”,引导学生质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讨,使学生释疑,从而升华主题,领悟诗情。】
三、读中感悟,升华情感
1、背诵全词。
2、总结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