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皮类

2024-12-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药鉴定学皮类(精选9篇)

中药鉴定学皮类 篇1

皮(cortex)类中药通常是指来源于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其中主要是双子叶植物)的茎干、枝和根的形成层以外的部分。它的含义不同于植物学中所指的皮层。皮类中药由外向内包括周皮和皮层、初生和次生韧皮部等部分。其中大多为木本植物茎干的皮,少数为根皮或枝皮。

性状鉴别

形 状

由粗大老树上剥的干皮,大多粗大而厚、呈长条状或板片状,枝皮则呈细条状或卷筒状;根皮多呈短片状或短小筒状。皮类药材又因其采皮剥离和皮在干燥时收缩程度而呈各种不同弯曲状态。一般描述术语有:

①平坦:皮片呈板片状,较平整。如杜仲、黄柏等。

②弯曲:皮片多数横向向内弯曲,通常取自枝干或较小的茎干的皮,易收缩而成弯曲状,由于弯曲程度不同,又有种种形状的名称。

③反曲:皮片向外表面略弯曲,皮的外层呈凹陷状,如石榴树皮。

④槽状或半管状:皮片向内弯曲呈半圆形。

⑤管状或筒状:皮片向内弯曲至两侧相接近成管状,这类形状常见于加工时用抽心法抽去木质部的皮类中药,如牡丹皮。

⑥单卷筒状:皮片一侧向内表面卷曲,以至两侧重叠,如肉桂。

⑦双卷筒状:皮片两侧各自向内卷成筒状,如厚朴。

⑧复卷筒状:几个单卷或双卷的皮重叠在一起呈筒状。

外表面内表面

外表面指皮的外侧,通常为木栓层。

①外表颜色多为灰黑色、灰褐色、棕褐色或棕黄色等,有的树干皮片外表面常有斑片状的地衣、苔藓等物附生,呈现不同颜色等。

②有的外表面常有片状剥离的落皮层和纵横深浅不同的裂纹,有时亦有各种形状的突起物而使树皮表面显示不同程度的粗糙。

③多数树皮尚可见皮孔,通常是横向的,也有纵向延长的,皮孔的边缘略突起,中央略向下凹,皮孔的颜色和皮孔分布的密度常是鉴别皮类药材的特征之一。

④少数枝干皮上有刺,如红毛五加皮,或有钉状物,如海桐皮,亦是皮类中药具有鉴别意义的重要特征。除去木栓层或部分刮去木栓层的皮片表面常较光滑,如桑白皮、川黄柏、刮丹皮等。

内表面一般较外表面色浅而平滑,常有粗细不等的纵向皱纹,纹理粗细程度常因树种而异;也有内表面显网状皱纹或平滑坚硬,如秦皮。少数树皮尚留有少量的木质部。

折断面气味

折断面皮类中药横断面的特征和皮的各组织的组成和排列方式有密切关系,因此是皮类中药的重要鉴别特征。折断面的性状主要有:

①平坦:组织中富有薄壁组织而无纤维束的皮,折断面较平坦,无显著突起物,如牡丹皮。

②颗粒状:组织中富有石细胞群的皮,折断面常呈颗粒状突起,如肉桂。

③纤维状:组织中富含纤维的皮,折断面多显细的纤维状物或刺状物突出,如桑白皮、合欢皮。

④层状:有的皮组织构造中的纤维束和薄壁组织成环带状间隔排列,折断时裂面形成明显的层片状,如苦楝皮等。

有些皮的断面外层较平坦或颗粒状,内层显纤维状,说明纤维主要存在于韧皮部,如厚朴。有的皮类中药在折断时有胶质丝状物相连,如杜仲。亦有些皮在折断时有粉尘出现,这些皮的组织均较疏松,含有较多的淀粉,如白鲜皮。

气 味气味也是鉴别中药的重要方法,它和皮中所含成分有密切关系,各种皮的外形有时很相似,但其气味却完全不同。如香加皮和地骨皮,前者有特殊香气,味苦而有刺激感,后者气味均较微弱。肉桂与桂皮外形亦较相似,但肉桂味甜而微辛,桂皮则味辛辣而凉。

显微鉴别

周皮皮层

周 皮包括木栓层、木栓形成层与栓内层三部分。

①木栓层细胞多整齐地径向排列成行,细胞呈扁平形,切向延长,壁薄,栓化或木化,黄棕色或含红棕色物质。有的木栓细胞壁均匀地或不均匀地增厚并木化,如杜仲皮,内壁特厚,肉桂的最内一列木栓细胞的外壁特别增厚,海桐皮木栓细胞壁呈石细胞状,有明显的壁孔或层纹,并强木化。

②木栓形成层细胞常为一层扁平而薄壁的细胞,在一般的皮类药材中不易区别。

③栓内层存在于木栓形成层的内侧,也和木栓细胞相似,径向排列成行,细胞壁不木栓化,亦不含红棕色物质,有的含叶绿素而显绿色,则又称绿皮层。

皮 层细胞大多是薄壁性的,略切向延长,常可见细胞间隙,靠近周皮部分常分化成厚角组织。皮层中常可见到纤维、石细胞和各种分泌组织,如油细胞、乳管、粘液细胞等;常见的细胞内含物如淀粉粒或草酸钙结晶,以上均为重要的鉴别特征。

中柱鞘韧皮部

中柱鞘部位中柱鞘部位常有厚壁组织(如纤维束)、石细胞群或纤维和石细胞群形成的环带。观察该部位有无纤维、石细胞等的存在,以及它们的形态、细胞排列情况和多少,都是具有鉴定意义的。

韧 皮 部包括射线和韧皮部束两部分。

①射线可分为髓射线和韧皮射线两种。髓射线较长,常弯曲状,外侧渐宽成喇叭口状;韧皮射线较短,两者都由薄壁细胞构成,不木化,细胞中常含有淀粉粒和草酸钙结晶。射线的宽度和形状在鉴别时较为重要。

②韧皮部束主要由筛管和韧皮薄壁细胞组成,有时可见厚壁细胞和分泌组织。筛管群在皮类中药中常压缩,不易清楚区分完整的筛管形态,故常称之为颓废筛管组织。

③注意观察韧皮部中的纤维、石细胞有无存在,注意其形状、壁的厚度、纹孔、木化程度、存在形式和排列情况。

④此外,尚须注意有无分泌组织、淀粉粒及草酸钙结晶等,明确其种类、形状。

中药鉴定学皮类 篇2

中药鉴定学专业理论课程不像文学、数理等课程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性,它更为突出分类的细分化和体系的独立性。该课程的特点是:药物品种繁多,内容庞杂;各种药材之间的关联性不大,要求记忆的内容多;每味药材都需要细分鉴别,包括药材拉丁名、基源、性状鉴别、显微横切片特征、粉末特征、理化鉴别等内容。而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特点只是让他们觉得课程纷繁庞杂、索然无味。目前的状况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较差,导致对药材的记忆更为困难及较差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有趣地牢记每个药材的主要鉴别特征、正品与伪品的区别等,是中药鉴定学教学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下面是笔者根据中药鉴定学的专业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氛围和教学效率提出的几点心得体会: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增加教学的目的性

课堂伊始,采用问题启发的方式,引入正题。问题启发的方式有很多,首先,联系和药材相关的新闻记事,启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药材人参的授课伊始,先给学生引入一则新闻,不法商贩用桔梗拼接芦头和须根来冒充野山参,此时就可以提出问题:“野山参有那些主要鉴别特征?野山参的芦头和须根有哪些特征?”等,带着这些问题,循循善诱,最终使学生掌握野山参的鉴别特点。其次,也可以在课堂上先给学生展示正品药材与伪品药材的原药材或饮片,例如,三七与伪品莪术,柴胡与伪品大叶柴胡,松贝与新疆贝母等,使学生认真观察其性状特征后,带着如何区别正品与伪品的这些疑问进入课堂学习,从而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将所有可利用的资源(网络、多媒体等)应用到理论教学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拓展知识

首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教学工作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例如,在讲述来源鉴定过程中,来源鉴定包括观察植物形态、核对文献、核对标本三个程序,此时就可以给学生推荐中国数字标本馆(www cvh.org.cn),让学生主动去检索未知植物,更全面地了解植物形态,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讲述各个药材特别是道地药材的种植以及分布情况时,可以给学生推荐中国药材网(www.ycn.cn)、药材GAP网站(www.tcmgap.com)和中国药材信息网(www.zgyaocai.com)等网站,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药材的最新发展动态、知名药材企业、药材行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就业招聘等信息,培养学生对行业的关注度,树立他们对未来职业发展的信心,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利用网络搜集关于药材原植物生长环境、药材加工、销售、混伪品情况、市场动态等各方面信息,并结合图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见识,同时也有助于巩固他们对所学药材性状特点的了解。

其次,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及伴随图、文、声并茂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和海量信息[2,3],使学生能够直观、生动、清晰地看到中药的植物形态、形状特征、显微组织特征、植物细胞形态和颜色等,来最大程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认识,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帮助增强他们的记忆力。

3 独立设计药材的质量标准,培养综合鉴定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外实践环节安排学生进行教材未收载药材的质量标准设计。我校使用的《中药鉴定学》教材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2版,总论部分详细讲述了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中药材质量标准起草说明[4]。比如,以河南产药材“墓头回的质量标准研究”为题使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学生为了制订合理可行的质量标准,使自己的小课题获得成功,就必须首先做好充分的设计,仔细查阅资料,反复筛选实验方法,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质量标准的设计包括药材的来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别、检查以及含量测定等各个方面,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的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等多门学科的基本功,学生必须查阅大量的文献、药典和地方标准等才能完成实验设计。通过整个实验过程,从开始设计到方案完成,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真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较好地掌握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进展。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要因势利导,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和实际操作能力。

4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认药能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药能力和学习兴趣。首先,参观药草园或者到野外实习认识原植物,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认识药材原植物特征、生长环境、药用部位及特征,学习药材采集和初加工方法,了解药材收购情况。并且唤起他们爱惜植物、保护环境、节约药材的意识。其次,可以组织学生到药材市场,医院药房,医院中药房进行现场学习,使学生亲眼见到各种规格的原药材或者饮片,鼓励学生要多看多闻多品尝,反复对照药材并且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各种切片和粉末,不断实践,将理论知识和药材的实际性状结合起来,加深记忆和对药材鉴定特征的理解。再次,定期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邀请有长期鉴定工作经验的老专家、教授和经验丰富的技工,针对中药材实际鉴别工作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例如野生药材与栽培药材性状的差异、不同规格药材的差异、药材不同加工方法的差异等,使学生能够借鉴老师和前人的实际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 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中药品种和质量,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学科,它关系着中药生产、销售和科研的质量,也关系着中药的疗效和品质[5]。中药来源复杂,种类繁多,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诸多问题,对每味药材进行真伪优劣鉴定是从源头上保证中药用药安全和有效性的基础。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一些药材从业人员因专业知识欠缺而造成药材误用的中毒事例。人命关天,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自己以后工作的特殊性,明白自己所要肩负的责任。同时也使同学们意识到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否则就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另外,及时给学生传达国家对中药产业的重视和科研投入的增加等相关信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对整个民族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才能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还有很多方法和途径,正确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将各种手段和信息合理运用于教学当中,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增加教学效果。

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基于中药鉴定学的特点,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提出启发式导课、有效利用网络、加强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药鉴定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药鉴定学,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周效思,魏海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医药导报,2010,7(8):113-114.

[2]王红霞,陈随清.《中药鉴定学》教学应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130):75-76.

[3]王永芳.多媒体教学利弊及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8):106-107.

[4]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2-55.

中药鉴定学皮类 篇3

茎(caulis)木(lignum)类中药包括药用木本植物的茎或仅用其木材部分,以及少数是草本植物的茎藤,实际上分为两类,即:

茎类中药

药用部位包括茎藤(caulis),如关木通;药用茎枝(ramulus),如桑枝;药用茎刺(spina),如皂角刺或其翅状附属物,如鬼箭羽;或仅用茎的髓部(medulla),如灯心草、通草等。药用草本植物的茎,则列入全草类中药,如麻黄、石斛等。

木类中药

药用部位主要采用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以内的各部分,通称为木材。一般木材可分为边材和心材两部分。边材含水分较多,颜色较浅,又称液材;心材由于蓄积了较多的挥发油和树脂类物质,颜色较深,质地亦较致密而重。木类中药大多采用心材部分。

性状鉴别

形 状

茎类中药的形状以圆柱形较多,也有扁圆柱形、方形的。有些茎的木质部较发达,商品常切成斜向横切片,或不规则段片。木质藤本多扭曲不直,大小粗细不一。

草质茎表面多沟纹,具有粗细不等的棱线,如天仙藤;表面大多为棕黄色,少数显特出的颜色,如鸡血藤为红紫色。未除去木栓层的茎藤尚可见深浅不一的纵横裂纹或栓皮剥落后的痕迹,皮孔大多可见。木类中药的表面颜色各异,多数有棕褐色树脂状条纹和斑块。

表 面

草质茎表面多沟纹,具有粗细不等的棱线,如天仙藤;表面大多为棕黄色,少数显特出的颜色,如鸡血藤为红紫色。未除去木栓层的茎藤尚可见深浅不一的纵横裂纹或栓皮剥落后的痕迹,皮孔大多可见。木类中药的表面颜色各异,多数有棕褐色树脂状条纹和斑块。

断 面

茎的断面有放射状的木质部与射线相间排列,习称“车轮纹”、“菊花心”等。中央有时尚可见有髓部,有时常成空洞状。

气 味

气味常可帮助鉴别,如海风藤味苦,有辛辣感,青风藤味苦而无辛辣味可以区别。木类药如降香、沉香等则气香。

茎类显微

周 皮(或表皮):应注意木栓细胞的形状、层数、增厚情况等(详见皮类中药),幼嫩茎的周皮尚不发达,常可见表皮组织。

皮 层:注意其存在与否及在横切面所占比例。初生构造的皮层有时具有厚角组织或厚壁组织,茎次生构造木栓形成层如发生在皮层以内,则皮层就不存在而由栓内层(次生皮层)所代替。注意观察细胞的形态及内含物等。

韧皮部:应注意韧皮薄壁组织、筛管和韧皮射线以及有无厚壁组织等,以及各种细胞的形态及排列情况。

韧皮部外方常有初生韧皮纤维束或周纤维(环管纤维),过去曾称中柱鞘纤维。

形成层:一般都成环状,注意是否明显。

木质部:注意导管、木薄壁细胞、木纤维及木射线细胞的形状和排列情况。木质藤本导管孔径较大。

髓 部:大多由薄壁细胞构成,多具明显的细胞间隙,细胞有时可见圆形单纹孔,有的髓周具厚壁细胞,散在或形成环髓纤维或环髓石细胞。草质茎髓部较发达,木质茎髓部较小。

注意点:茎类中药鉴别除应注意以上各类组织的排列、各种细胞的分布、特别是除石细胞和纤维外,还应注意细胞内含物如草酸钙结晶、碳酸钙结晶和淀粉粒的有无以及它们的形状等。对于存在于不同部位的厚壁组织如周纤维、韧皮纤维和木纤维等,应分别通过解离组织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细胞壁的厚度、有无壁孔和分隔以及木化程度等加以区别。

双子叶植物木质藤茎,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构造上和一般的茎藤有时有较大的差别:如木栓层较厚;有的有明显的落皮层;维管束常被射线分隔成明显的放射状;导管孔较大;维管束有的具异常构造,有的有内函韧皮部(included phloem)或内生韧皮部(internal phloem)。在纵向切面尚可见到射线的宽度与高度。这些在鉴定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木类显微

木类中药的组织构造在观察时,应分别作三个方向的切面(横切面、径向纵切面与切向纵切面)及解离组织进行观察组织细胞特征。

木射线木射线细胞形状与木薄壁细胞相似,但切面上的位置和排列形式则不同,射线细胞的长轴通常是半径向的,和导管及纤维的长轴相垂直。射线在三切面上的特点是:横切面可见射线的宽度和长度,径向切面可见射线的高度和长度,切向切面上所见到整个射线的高度和宽度,还须注意如果全部射线细胞都是一样的称为同型射线,倘若细胞形状不同的,则为异型射线。射线细胞中亦常含有淀粉粒或草酸钙结晶,细胞壁亦常增厚或有纹孔。

导管注意导管分子的形状、宽度及长度、导管壁上纹孔的类型。通常木类中药的导管大多为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导管分子末梢壁上的穿孔通常呈大的圆形或斜梯形,在解离组织及纵切面上易察见。此外还应注意导管中有无侵填体及侵填体的形状和颜色。

松柏科植物的木材没有导管,而为管胞。管胞不象导管由许多细胞形成长管状,而是两端较狭细无明显末梢壁(纤维状管胞),即使有斜形末梢壁,但无穿孔而只有纹孔(导管状管胞),且纹孔的膜是完整的。管胞侧壁上的纹孔通常是具缘纹孔。

木纤维占木材的大部分。通常为单个狭长的厚壁细胞,长度为宽度的30~50倍,细胞腔狭小,壁厚有斜裂隙状的单纹孔;少数细胞腔较宽。有些纤维胞腔中具有中隔,称为分隔纤维。

中药鉴定学课件 篇4

1、通过对中药商品调查和中药资源普查,结合本草考证,明确正品和主流品种,力求达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中药鉴定学课件。如《中国药典》已分别将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作为金钱草,豆科植物广金钱草作广金钱草,唇形科植物活血丹作广金钱草收载。

2、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药物品种的变迁情况,正确继承古人药材生产和用药经验。如考证阿胶的原料在唐代以前主要是牛皮,宋代、明代是牛皮、驴皮并用,清代以后用驴皮,至今沿用驴皮。

3、开展古方药物的品种考证,有利于医方的发掘与继承,为新药研究提供依据。例如青蒿素的发现,就是从研究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治疟病方,再经过青蒿历代所用品种的考证,结合科学试验取得成果。

4、对一些道地药材的品种考证,查考地方志,常能提供一些历代本草未能记载的资料,解决在品种考证中的某些关键问题。如罗汉果,遍查历代本草均无记载,最后从清代《临桂县志》、《永宁州志》查到不仅有罗汉果之名,还有其形态、性味、效用记载,这为罗汉果的药用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再如在考证鸡血藤膏时,就查考了去南的《顺宁府志》和《云南通志》等。

5、本草考证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当今有很多野生物、植物还不知道它们的用途,一旦《本草纲目》等本草上收载的药物都能考证清楚,根据植物亲源关系的线索,对药物新品种的开发利用,将会有所帮助。

6、通过本草考证与现今药材品种调查相结合,能纠正历史的错误,发掘出新品种。如虎掌与天南星,经研究并非一物,虎掌实为掌叶半夏的块茎,纠正了《本草纲目》中将天南星并在虎掌之下,视二者为同一物的错误。

总之,中药品种的的考证与整理工作对澄清中药品种混乱,力求达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从源头上保证中药质量,达到品种正确,质量优良、稳定、可控,以及继承与发掘祖国医药学遗产,开发新药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用价值。

二、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中药的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中药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它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鉴定材料《中药鉴定学课件》。“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劣”,即劣药,是指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中药。中药品种不真或质量低劣,会造成科研成果、药品生产和临床疗效的失败,轻则造成经济损失,重则误病害人,对此,李时珍早就有“一物有谬,便性命及之”的名言。

(一)中药材及饮片的鉴定

当前中药材的真伪问题仍十分突出,一些常用中药出现了伪品、混品或掺伪品。除历史根源外,究其原因还有:

1、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如种大黄时误种为藏边大黄、河套大黄;将金钱草(过路黄)误采为风寒草(聚花过路黄);市场上曾大量出售十字花科芫菁的种子,以其充菟丝子;以丝石竹的根充桔梗;以参薯的块茎充山药;在山西、四川、江西、湖北还曾出现把有剧毒的小檗科桃儿七误作龙胆,以致造成中毒死亡或致残事件等。

2、一些名称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种之间产生混乱。如防己商品中粉防己、广防己、汉防己、木防己名称或使用相混,广防己为马兜铃科植物,含马兜铃酸,只有防己科防己才可提制“汉肌松”原料。以滇枣仁充酸枣仁,川射干充射干等。

3、个别人有意作假,以假充真。如金钱白花蛇,有用银环蛇的成蛇纵剖成条,接上其他小蛇头盘成小盘者,有用其他带环纹的幼蛇伪充者,甚至有用其他幼蛇在蛇身上用白色油漆画出环纹伪充正品;有用马铃薯片加工伪充白附片;用其他动物的皮(如马皮)熬制的胶充阿胶等。

中药的质量优劣,是关系到临床疗效和中药国际化的大问题,质量是中药的生命。中药的品种明确后,必须注意检查质量,如品种虽正确但不符合药用质量要求时,同样不能入药。

除品种外,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因素有:

1、栽培条件 栽培条件不当,黄芪木质化程度增高,栽培的防风分枝等。

2、采收加工 不同的采收期和不同的加工方法,使有效成分的种类或含量不同。如茵陈,过去只用幼苗,后来通过研究发现,茵陈的三个主要利胆有效成分以秋季的花前期和花果期含量为高,为此,药典规定茵陈有两个采收期,春季幼苗高6~10cm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收,前者称“绵茵陈”,后者称“茵陈蒿”。金银花采用阴干、晒干和蒸后晒干,绿原酸的含量不同,以蒸晒法加工者含量高。

3、产地 同种药材,产地不同,质量不尽相同,如广藿香,广州石牌的广藿香气较香醇,含挥发油虽较少但广藿香酮的含量却甚微。

4、贮藏时间 如荆芥的挥发油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新鲜细辛的镇咳作用强,当贮存6个月后则无镇咳作用。贮藏不当会收起霉变、走油、风化等。

5、运输 运输中如受到有害物质污染,必然影响质量。

中药鉴定学各章总结 篇5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它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证及其他临床应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研究对象,是学习的重点,也是考核的重点,中药鉴定学各章总结。为了帮助广大参加国家执业中药师的考生更好的复习迎考,现就本学科的复习方法及考试有关问题提出以下几点,以供参考。

一、确定目标、树立信心

既然报名参加执业中药师考试,就必须报有通过的信心,相比其他学科,中药学应该说理论并不艰深,也没有特别难理解之处,只要持以之恒,付之于必要的时间,并按计划认真复习,相信大部分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虽然目前考试的通过率确实不尽人意,但究其缘由,除客观上工作较忙,平素与中药理论联系较少,所学内容因年代久远大都遗忘外,主要原因还是由于个人的主观愿望不甚强烈,信心不足,甚至抱有畏难情绪所造成的。我们认为顺利通过本学科考试的第一步应该是树立必胜信心,这是必要的前提保证。从不少高分通过考试的高年龄、低学历考生那里,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只要决心大、动力足、信心强,并付之以行动,一定会成功。

二、抓住重点,全面复习

与其它任何学科一样,中药学内容很多,但肯定有重点及非重点之分。对于应考,所谓重点,是能代表中药学特色的理论及临床运用较多的具体药物知识,也就是《考试大纲》标示的掌握和熟悉部分内容,尤其是掌握部分内容。按《考试大纲》要求,考试内容中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的内容在试卷中比例各占60%、30%、10%,自我鉴定总结《中药鉴定学各章总结》。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范围以《考试大纲》为准,一般不超过《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所以复习迎考过程中,应紧扣《考试大纲》,抓住重点。另一方面,分析历年的考试试卷,可以发现,为了全面考察考生掌握中药学的深度及广度,每次考试的内容涉及面都很广泛,卷面中也存在不少大纲只要求了解的内容。尽管这部分内容大都出现在备选答案中,并不是相关题干的答案,但非常容易干扰我们甄选答案的视线。x型题中,并不能排除不是“重点”,却具有鲜明药性及功能特点的知识点或药物原来也是应该选项之一。因此,只追求重点内容的掌握是不够的,这就要求必须有一个全面复习的过程,也就是如果以本书为主复习,必须保证经过几遍细阅全看的 “精读”,使得每个知识点都能在大脑中形成印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避免“赌输”的可能性。

三、合理安排,持之以恒

浅谈技校《中药鉴定学》教学改革 篇6

关键词:技校,中药鉴定学,教学改革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需求日益增高, 社会上涌现了大量的伪劣药品, 要求毕业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中医药知识, 而且还要熟练掌握鉴别中草药真伪优劣的技能以及寻找新药源的能力。在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参加毕业生择业时由用人单位主持的面试, 深切地体会到, 毕业生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的需要有较大的差距, 技校现有的《中药鉴定学》教学模式存在许多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内容。遵循社会需要的原则, 改革技校《中药鉴定学》教学的模式势在必行。

1 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结果的预见, 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大量的事实证明, 如果学生根本就没有对事物产生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那么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 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为。因此, 教学目标的定位, 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尤其是创新能力。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 既要有认知目标, 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

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时, 技工教育者要清楚地认识到, 目前技校的学生大多数入学分数较低, 自我约束能力差;另外, 加上家长的压力、社会的偏见和自己认识上的偏差, 使得他们内心产生一种自卑感和对学习的厌恶情绪。因此, 教育者要用高度的责任心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把工作落实到实处、细处。有人说:“要给人以阳光, 你心中必须拥有太阳。”老师是教育者、领路人, 只要我们的老师心中拥有太阳, 洞悉学生的心理, 对学生教育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持之以恒, 和风细雨, 定然润物无声, 我们的教学工作就会做得更好, 实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我们的学生就会自尊、自立、自律、自强。

2 教学手段多元化, 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

2.1 学导式教学法

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以学为主体, 导为主线, 教师改变以往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的旧观念, 树立教师为导向的新思路。在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上下工夫,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如我们在学习绪论这一章节时, 通过几课时的学习后, 要求学生思考并归纳 (1) 中药的来源有哪些? (2) 学习中药鉴定学的意义在于什么? (3)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内容与范围有哪些? (4) 你能试着说一说中药鉴定学的发展简史吗?

2.2 启发式教学法

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用多种方式,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1]。

我国“启发式教学”创始人孔子, 他就曾论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所以, 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向学生提出带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尽量利用训练的可操作性, 让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例如在制作粉末制片时, 为什么常加水合氯醛液透化?为什么透化后滴加稀甘油少许, 再加盖玻片观察?

2.3 讨论式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更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可以解决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定势和思维障碍。充分发挥群体优势, 从而取得更大的收获。比如在学习基本操作时, 我会提出 (1) 你会使用显微镜吗? (2) 怎样能规范、准确地量制

3 实践教学多样化, 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中药鉴定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学习过程中必须密切联系实际, 注重实践, 手脑并用。尤其是性状鉴定法鉴定中药的技术, 不亲自实践, 仅靠看书、背书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的。

3.1 合理调整实验内容

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 要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2]。结合教材的理论知识和技校学生的特点, 教师要认真地设计安排好每一次实践教学内容, 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变难、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安排实践课内容。

3.2 改革实践教学形式

对于技校学生中药材的鉴定技术的培养, 仍然以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为主, 充分利用中药标本和饮品, 全天开放中药标本室以供学生识别训练;用多媒体课件将整体图像与局部放大图像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显微结构的观察和鉴定。另外, 学校应根据现有实验条件开设一些比较前沿的中药鉴定技术和方法, 如气相色谱 (GC) 、红外色谱 (IR) 、高效液相色谱 (HPL) 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等。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同时这也是未来中药鉴定专业人才的必备素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不仅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而且对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潜力, 培养创新意识、独立人格和负责的态度[3]。因此, 我们应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出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德勇.启发式教学的条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 28 (6) :98-101.

[2]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中药鉴定学精品课程 篇7

本课程根据中药鉴定学的具体特点,经过不断摸索、总结与改革,形成了以下教学方法:

1、对中药鉴定学理论课教学内容采用“纵横比较、重点讲授、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讲授法”进行讲授。根据中药鉴定学信息量大、容易混淆的药物多、类似的鉴别特征多的特点,建立了纵向联系,横向比较,有重点地反复比较和复习的理论课讲授和复习方法”,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点。

2、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对中药鉴别技能进行考核

考核试既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一次机会,能全面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推动实验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果,鉴定材料《中药鉴定学精品课程》。中药鉴别技能考核包括显微鉴别技能考核、性状鉴别技能考核和综合技能考核三个方面。

3、建立了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

结合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建立了中药鉴定学理论考试试题库,任课教师不参与考试试卷的抽取与审定工作,实行教考分离,以提高教学质量。

4、运用开放式教学模式进行性状鉴别教学

“开放式”即:① 教学方法向学生自主学习转化

中药真伪鉴别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必须培养学生持久学习和自学的积极性。在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后,以辅导和讨论的方法为主,引导学生向自主学习转化,鼓励他们在课堂外多接触市场,多寻找机会鉴别中药真伪,任何时候都欢迎他们带样品和问题来进行讨论和研究。

② 教学内容面向市场,联系市场实际

中药市场的状况向中药鉴定教学提出了挑战,学生们需要了解更多市场信息,照本宣科的方法已不能适应形势。定期进行市场调查,主动地收集各种中药品种及其混淆品﹑伪劣品﹑加强与中药人员的联系,了解市场动态和信息,面向市场进行教学,将极大地增强学生应付市场挑战的能力.③ 教学时间和场所向学生开放

药材性状鉴别的学习不同与一般的理论学习,它不能靠纸上谈兵,它需要直接的感性认识,需要经常性地面对药材实物进行观察比较。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可以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他们自主学习和复习的时间,巩固学习效果。

④ 教学对象向非药学专业学生和社会开放,中药真伪鉴定工作是全体医药人员的共同任务,鼓励中医专业的学生到中药性状鉴别实验室学习;中药性状鉴别实验室和中药混伪品展馆向社会中药鉴定专业人员开放,既能向社会宣传我们发现的伪劣品种,也可虚心学习其它人员及专家的经验,对教学和中药鉴定工作是个促进。

5、制作了单机版和网络版的教学课件“常用中药真伪鉴别”

中药鉴定涉及到大量宏观和微观的形态学鉴别内容,因此,具有高质量图片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系列,对中药鉴定学的教学具有重要帮助。

中药鉴定学皮类 篇8

关键词:高职,中药鉴定学,多元化教学模式

中药鉴定学是高职药学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针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 目前已有许多报道[1], 并且有的教学经验已经被我们融入到实际教学工作中, 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中药鉴定学的课程特点及以往教学经验, 尝试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细察标本, 辅以电教

高职教育强调“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 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3 项教学目标。我院中药鉴定学一直采用将中药实物标本带入课堂的教学方法, 并且将部分中药材标本长期陈列在教室四周,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中药标本包括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标本, 具有真实性强、包含信息量大的特点, 能够直观反映药物的性状特征, 是本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具。

多媒体课件也是本课程教学所必需的。例如, 断面皮部散有“油点”是白芷的主要特征之一, 但由于“油点”直径不到1mm, 学生很难在教师讲授的同时看到其所持白芷药材标本上的相应特征, 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多媒体课件能够丰富教学内容, 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 为学生营造一个逼真的环境, 有利于难点内容的讲解。

多媒体课件的这些特点可以弥补采用单一中药标本教学的不足, 但多媒体课件无法让学生观察到药材的质地、气、味等性状特征, 因此, 不能代替实物标本。教学中只有将药材标本与多媒体课件结合起来, 才能充分发挥二者的优点, 弥补各自的不足, 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果。

2 突出重点, 授人以渔

我院中药鉴定学课程使用的是2013 年出版、林静主编的《药材商品鉴定技术》, 其理论虽不深奥, 但内容繁杂, 每一味中药均有别名、来源、产销、采收加工、性状鉴别、品质规格、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和性味功效等项目[2], 有的还有附注内容, 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职生必须在一学年内完成400 种中药材的学习。由于中药存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真伪混杂等现象, 加之不少品种存在产地差异、野生和栽培差异、加工差异、新陈差异等, 鉴定时需将中药学、药用植物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储存养护等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 难度较大, 部分学生学习困难, 学习兴趣不高。

叶圣陶先生曾说, 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因此, 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梳理, 提纲挈领, 教学中突出重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如讲授根及根茎类药材模块时, 采用项目教学法学习大黄、黄连、黄芪、甘草、人参、西洋参等代表药材。教学时先将学生分为若干组, 把药材标本、放大镜、显微镜和实验所需试剂发放给每个小组。学生观察药材标本, 阅读教材中该模块各种药材的鉴别特征, 结合本组药材或饮片, 通过观察、讨论、阅读、思考等, 找出主要特征, 然后分组发言, 确定药材名称, 教师点评、总结, 并给予鼓励,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药材鉴别和描述能力。

调查结果表明, 通过对代表药材的学习, 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中药鉴定学的学习方法, 同时培养了听、说、思等合作学习技能。

3 一般药材, 画龙点睛

学生掌握了本模块的学习方法后, 可进行其他药材的自学。对于教材中的一般药材、容易鉴别的药材, 由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课前通过观察中药标本完成, 采用抢答、讨论、课后找答等方法, 教师因势利导, 及时归纳、总结, 对没有讨论到的内容进行补充讲解, 犹如画龙点睛, 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就感。

中药鉴定学涉及的药材品种多, 对各种药材的描述平铺直叙, 千篇一律, 学起来枯燥乏味, 容易混淆。教学中我们把特征类似、容易混淆的药材联系在一起,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提炼出各自的鉴别要点, 帮助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的框架。例如, 我们把一些药名相似的药材 (如牛膝与川牛膝, 大血藤与鸡血藤, 南沙参与北沙参, 白前与白薇等) 及形态相似的药材 (如徐长卿、威灵仙、紫菀、龙胆等) 放在一起, 让学生观察、比较药材性状, 最后分类总结。这种教学方法不仅避免了讲授内容的重复, 而且使学生变被动的“听”和“记”为主动的“做”和“想”, 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印象深刻, 增强了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

4 空间教学, 拓展课堂

空间教学, 是指教师与学生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进行的一项教学活动。我院于2012 年开始建设“世界大学城”空间, 开展空间辅助教学, 师生均有实名制空间账号, 教师在“世界大学城”创建自己的教学空间, 上传教学资源, 如课程标准、教案、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测试题目、中药传奇故事等。高职生爱操作, 智能手机玩得好, 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 而“世界大学城”空间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在“世界大学城”, 学生也建立了自己的学习空间。由于师生空间都属于“世界大学城”, 学生能够很方便地进入教师空间学习相关内容, 如课前预习、与教师和同学互动、提交作业等;教师也能够进入学生空间, 查看学习情况、发表言论、批改作业及考试, 引导学生讨论, 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师生在两个空间上开展教学互动, 教师无处不在, 学生随时能学, 拓展了课堂时空, 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增进了师生感情。利用该空间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方式可以不像以前那样循规蹈矩, 教师也更有教学激情。

5 市场考察, 开阔眼界

中药鉴定离不开市场, 教学也要紧跟市场变化, 因此, 到药材市场实地考察对学习中药鉴定学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我院离长沙高桥药材大市场很近, 可以动员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考察药材市场, 与药材经营商户交流, 了解中药材商品流通中的知识和经营管理的一些政策法规。

首先, 通过对药材市场考察, 学生可以接触大量的药材商品。用于课堂教学的药材标本往往购买于1~2 家公司, 同种药材商品标本往往有局限性, 而实际上, 同种药材的性状特征因产地、加工、炮制、储存等原因, 存在一定的差异, 导致学生尽管已在课堂上学习过, 但见到市场上的药材仍辨认不出来。长沙高桥药材大市场经营药材商品两千余种, 药材新鲜, 品种全, 流通量大, 通过到药材市场考察大大弥补了学校标本单一等不足, 促进了高职生自发学习和职场能力的培养, 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其次, 通过市场考察, 学生对药材市场交易有所了解。在市场考察过程中, 学生可以亲眼看见药材采购商与批发商的交易过程, 了解各种药材的售价和药材交易中的各种技巧。学生通过与商户和企业的交流, 增强了沟通能力, 了解了社会, 积累了经验, 自信心得到了增强, 这对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来说可谓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有的学生还会尝试帮家人或亲友购买药材, 如人参、枸杞子、西洋参、冬虫夏草、鹿茸等, 并回家为父母制作简单的药膳、药酒、药茶, 这是他们第一次将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身边亲人身上, 成就感与满足感不言而喻, 也明白了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 从而更加热爱所学专业。

6 虚拟投资, 对接职场

针对部分学生毕业后将进入中药营销企业的现状, 我们开展了“虚拟投资”实训,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特别是一些对中药专业课程无兴趣的学生也被调动起来。“虚拟投资”实训是指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中药知识, 调查研究某种中药材商品的来源、资源分布、药用价值、商品规格、等级、鉴别方法、价格、市场供需状况、开发利用等信息, 预测市场前景和价格走势, 进行虚拟市场投资, 总结投资经验。

“虚拟投资”实训在课外进行, 由教师指导, 要求学生对某种药材进行市场调查, 了解药材市场中的交易情况。如药材供需状况、品质的真伪优劣、价格、来源、药用价值、开发利用前景及其他有关信息。学生重点跟踪一两种中药材, 撰写调研报告, 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种课外活动的开展,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其积极了解中药材市场现状和信息, 了解投资风险,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同时教师也能在评阅学生调查报告中获取信息, 积累素材, 补充教学内容。

“虚拟投资”实训是我们针对长沙市高桥药材大市场进行的一项探索, 学生从静态理性的第一课堂转入动态实操的第二课堂, 缩小了教材理论与药材市场之间的距离, 促进了自主学习和职场能力的培养, 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几年来, 一些毕业生自己创业, 进入了中药材、中成药销售市场, 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也进一步肯定了该创新型实训项目。

7 结语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中药鉴定学已摆脱了过去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逐步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理实一体、开放课堂”转变, 教学手段由“黑板、口授”向“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 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2], 从感官到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能积极主动思考问题, 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 提高了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晓卫, 吴立明.卫生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中药鉴定学课程的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5 (11) :89-90.

中药鉴定学习题集:动物类中药 篇9

8.001.广地龙与土地龙的区别是

a、广地龙白颈明显       b、土地龙白颈明显    c、土地龙含有蚯蚓毒素,广地龙不含蚯蚓毒素

d、二者来源相同,仅产地不同     e、以上均不是

8.002.白颈是指

a、地龙的生殖环带      b、有效成分集中的部位    c、刚毛    d、受精囊孔     e、雄生殖孔

8.003.下列何种动物的贝壳不作为石决明的来源

a、杂色鲍     b、羊鲍       c、半纹鲍    d、澳洲鲍     e、耳鲍

8.004.天然珍珠置荧光灯(365nm)下观察,显何颜色荧光

a、蓝色    b、粉红色     c、绿色    d、紫色    e、浅蓝紫色或亮黄绿色

8.005.可准确将珍珠与混伪品区别开的方法是

a、粉末显微鉴别     b、磨片显微鉴别      c、理化鉴别     d、性状鉴别

e、以上均不是

8.006.背腹缘几平行,长为宽的2-3倍的牡蛎是

a、长牡蛎     b、大连湾牡蛎      c、近江牡蛎     d、密鳞牡蛎     e、以上均不是

8.007.全蝎原动物属于

a、多足纲     b、蛛形纲     c、昆虫纲    d、甲壳纲    e、爬行纲

8.008.蜈蚣的原动物是

a、少棘巨蜈蚣      b、多棘蜈蚣     c、黑头蜈蚣     d、赤蜈蚣    e、以上均是

8.009.来源于黑蚱的蝉蜕背部开口呈

a、一字形    b、十字形    c、圆形     d、菱形     e、以上均不是

8.010.药典规定,斑蝥中所含斑蝥素不得低于:

a、0.50%   b、1.00%   c、0.35%   d、1.50%    e、2.00%

8.011.斑蝥黑色鞘翅上具黄色或棕黄色横纹的条数是

a、3条    b、1条    c、2条     d、4条    e、5条

8.012.以硫酸(比重为1.77)和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硫酸溶液检识斑蝥素,溶液应呈

a、棕红色    b、紫红色   c、蓝色    d、绿色     e、蓝绿色

8.013.白僵蚕表面的白色粉霜是

a、加工时的粉尘     b、菌丝    c、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     d、掺伪物

e、折出的蛋白质结晶

8.014.白僵蚕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棕色或棕黑色,具丝腺环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e、5个

8.015.芫菁科昆虫特有的防御攻击物质是

a、蚁酸   b、斑蝥素    c、毒蛋白     d、组织胺    e、以上均是

8.016.斑蝥薄层色谱鉴别时必须检出的成分是

a、蚁酸     b、毒蛋白      c、组织胺    d、斑蝥素      e、脂肪油

8.017.中国药典规定,按高效液相测定法蟾酥中蟾毒内酯按华蟾酥毒基(c26h34o4)和脂蟾毒配基(c24h32o4)的总量不得少于

a、20.0%     b、18.0%   c、10.0%    d、12.0%    e、6.0%

8.018.中药蟾酥中具显著兴奋呼吸和升压作用的成分是

a、脂蟾毒配基  b、蟾毒灵   c、蟾酥碱   d、氨基酸    e、蟾酥甲碱

8.019 1%的蟾酥氨仿提取液蒸干后以甲醇溶解,测定紫外吸收光谱,其最大吸收波长应为

a、245nm     b、300nm     c、365nm      d、400nm   e、425nm

8.020.蛤蚧原动物的主要采集期是:

a、3~4月  b、5~6月   c、10~12月 d、5~9月   e、9~10月

8.021.蟾酥粉末的甲醇提取液加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固体少许,再加硫酸数滴,溶液显蓝紫色,是检查:a华蟾毒配基    b、脂蟾酸配基   c、甾醇     d、肾上腺素      e、吲哚类化合物

8.022.下列成分中除哪类外,中药蛤蚧均含有

a、肌肽    b、胆碱     c、蛋白质     d、强心甾    e、肉毒碱

8.023.蕲蛇腹部灰白色、鳞片较大,有多数类圆形斑纹,习称为

a、方胜纹    b、连珠斑     c、佛指甲    d、胶口镜面    e、涡纹

8.024.区别乌梢蛇和其他蛇类药材的最佳方法是

a、凝胶电泳层析       b、硅胶g薄层层析    c、荧光鉴别    d、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e、以上均不是

8.025.下列叙述中除哪项外均为鸡内金的鉴别特征

a、呈不规则的囊片状       b、表面黄色或黄绿色    c、具多数条棱状皱纹,呈波浪形

d、质韧不易碎,断面角质样        e、含淀粉酶和蛋白酶

8.026下列药物具有强心作用的是

a、地龙     b、蛤蚧     c、鹿茸    d、蟾酥    e、麝香

8.027.下列哪种贝壳类动物能产生珍珠

a、猪耳丽蚌     b、文蛤     c、皱纹盘蚌     d、天津丽蚌       e、褶纹冠蚌

8.028. 在书写动物拉丁学名时,下列哪类其拉丁名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均应小写

a、种名及亚种名    b、属名及种名    c、亚属名及种名    d、种名及其定名人

e、亚属名及定名人

8.029.下列药用动物除哪一种外,均属于哺乳纲

a、鲸    b、蝙蝠    c、海马    d、穿山甲     e、刺猬

8.030.下列哪种动物不属于爬行纲

a、蛤蚧  b、金钱白花蛇  c、蕲蛇  d、乌梢蛇   e、穿山甲

8.031.熊胆的解痉有效成分是

a、牛磺酸     b、甘氨酸    c、鹅去氧胆酸   d、去氧胆酸    e、牛磺熊去氧胆酸

8.032.取熊胆的细粉在紫外光灯下进行观察,应呈

a、棕黄色荧光     b、黄绿色荧光    c、蓝紫色荧光   d、黄白色荧光     e、亮绿色荧光

8.033.取熊胆的乙酸溶液进行薄层鉴别,必须检出

上一篇:森林草原防火整治方案下一篇:半年总结精品开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