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词演讲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古诗词演讲(共10篇)

读古诗词演讲 篇1

学生家长:李正

深以为,读古诗,是需要静心潜读的。如品佳酿香茗,惟有细品,方得真味。心浮气躁之下,仅得浮光掠影之浅意而已。词中深意,句里佳境,行间旷远„„非静不得。

古人吟诗,大抵借景以抒怀,托物以咏志,追古以叹今,遐思以驰情。于是有比兴。情思感怀皆在心中,如何化无形为有形,不能不说是对文字运用的一道考题。滔滔白话浅显易懂,却未免流于淡,浅,无味可咂。而好诗妍词,精约简出,形神俱备,一如佳人,韵味无穷。这里且以唐人王绩的一首《野望》试析之。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点明场景,村东的一片临水高岗。(你当然可以想象成是一条小河,诗人踱步过了小桥,便登临了此处。)此处,既是视野上的制高点,也是诗人思绪上的飘散地。一切由此而起。

四野淡淡的暮烟已经在收割过的田地上袅袅升起,正是夕阳西下时。抒望眼。薄暮两字,简约之极。

这样的地点,这样的时光。若是有知己好友相与伴,那对酒当歌,低吟浅唱,不啻是良辰美景。奈何诗人独步,于是心底凄然。字面说的是那高岗之上,没有风雨亭,更无精业别馆,一片空旷萧索,徘徊之余无所依,实是暗喻内心的孤独彷徨。

眼下之景,唯美而生情。远远近近的树木,都因秋日来临而树叶

泛黄,映衬落日的融金之光,显出一片秋色的绚丽壮美;高高低低的山峰,皆因暮色而深邃缥缈,落霞余辉,披拂之上,凭添雄浑苍茫„„这是静之色。

牧人不时的驱赶着野兴未尽的牛羊,看着它们掉头又在路边啃上一口野草的模样,轻轻的来上一鞭,那分明是一种野趣。猎人骑马而归,挂在马背上的飞鸟走兽虽然死了,却随着马的奔跃也在舞动„„这是动之美。

两联精美的工对,静动结合,自然贴切地写出所望之景。暮色下,树与山都沉静了,牛马动物都回了,牧人猎人也归了。那么,诗人思绪飘飞的那颗善感的心,又将回到那儿呢?

呼应前面的欲何依。不叹也难!人生的许多妙思深悟,是需要与人共切共鸣的。可是“相顾无相识”因为,这种思想情怀上深层次的相识,绝非是那种庸常的泛泛之交。于是,就只能“长歌怀采薇“了。一片怅惘无奈之情,溢于言表。暗合暮色苍茫之境。

“采薇”两字,源自《诗经》与《史记.伯夷列传》历经积淀,已成了诗词里一种美好的意象。

读古诗词演讲 篇2

古诗美读教学就是品味性地读古诗, 欣赏性地读古诗。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改变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式, 给学生提供一个“文画音结合, 语境与意境结合, 感知、理解与想象结合”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古诗词美读主要包括熟读感知美、品读欣赏美、诵读表达美三个环节, 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有机结合。经过在我校三年级、六年级试用, 发现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降低了学生学习古诗的难度, 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

一、熟读, 感知美

古诗词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画面美。许多人把诗与画相提并论, 是很有道理的。可是, 古诗词的美是凭借语言文字间接表现的, 不是像音乐、美术那样通过具体的声音、色彩直接表现。小学生凭借浅显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符号把古诗词中的形象具体反映在脑海中, 这的确有难度。因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直观性和形象性。应用多媒体教学, 就能通过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等手段, 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背景材料, 使学生对所学古诗词有一个很好的整体感知。

1. 创设情境, 整体感知

如执教《江雪》一诗时, 我一开始就为学生提供了一幅画面:白雪皑皑的江面上, 空无人迹, 在一只孤零零的小船上, 一个老翁独自垂钓。我还给画面搭配了婉约动听的古筝曲。通过这样的创设情境, 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2. 凭借信息, 自主感知

信息是学习环境中最主要的资源, 它向学生提供要学习的领域知识和教学材料。教师出示信息 (如作者生平简介、时代背景、典故趣事等) 让学生结合注释、字词典, 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 对所提供的信息加以选择吸收, 加工处理, 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正确地理解古诗, 并将自己对诗的不同理解、感知转化为语言。

二、品味, 欣赏美

领悟意境之美是古诗词欣赏中的一个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呢?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才能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 进而领悟诗词的意境。准确领悟意境美的前提是抓住诗句或词句中关键字词理解、品味领悟意境。这是教学中较为关键的一步。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入手, 细细品读那些能表情达意的重点、难点词句, 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从原来的知识水平起步, 在认识材料的不同层面上, 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1. 启发想象, 悟诗情

如理解贺知章《咏柳》中的千古佳句“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时, 只停留在串讲句意上, 那么这句话就会理解成了:“这细嫩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剪出来的。”这样就把鲜活的诗句解释得苍白无力了。如果我们出示春风习习, 嫩绿的柳条轻柔地随风起舞的视频, 启发学生想象, 学生就能领悟到:春风轻轻地吹拂着柳条悉悉梭梭的就像是给柳树修枝剪叶。然后, 我们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是谁握着这把剪刀呢?”学生的想象被激活了, 就能领悟到:是“春姑娘”, 是“春天的使者”, 是“风婆婆”, 是“春天的力量”, 是“大自然”……学生思维的灵性和创造的活力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品味到了古诗的意境、古诗的艺术美。我们古诗词教学的“语文味”也就出来了。

2. 抓住“诗眼”, 悟诗魂

古诗词中“诗眼”是通向古诗词意境的桥梁。因此, 我们要善于抓住“诗眼”, 使文字动起来、活起来, 为通往古诗的意境铺路架桥。作为重点词语的“诗眼”突破了, 其他词句就迎刃而解了。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中, 有的教师认为“诗眼”是“挂”字, “挂”字化动为静, 充满仙气, 突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但这并不是“诗眼”, 真正的“诗眼”在最后一句, 因为七言绝句的四行分别是“启”“承”“转”“合”。“诗眼”一般落在“合”句上。这时教师可相机出示庐山瀑布的视频, 使学生感受李白望庐山瀑布时, 不仅雾的浓淡恰到好处, 而且是诗人心中的雾, 是象征着高贵的、神秘的、吉祥的紫色的雾。正是这一点, 营造了一种仙境, 于是瀑布下来的时候, 透过云层, 透过紫烟, 我们才会有一种自然的联想, 感觉瀑布真的像是从天庭上落下来的, 从而感受到李白夸张手法的妙用。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一起驻足欣赏, 才能发现文字背后的“诗魂”。而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要教的“语文点”。

3. 读懂诗人, 悟诗心

古诗的意境, 必然反映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 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加以研究, 就能读懂诗人, 了解诗心。如《江雪》, 短短的二十个字, 营造了一个独特的极品意境, 千百年来, 无数文人墨客驻足体味、深思。“诗心”何在?如果教师相机出示诗人的相关资料和创作背景, 学生就不难发现:诗人生活在中唐, 作此诗时, 他被贬为永州司马, 远离朝纲。当时, 苛政猛于虎, 重赋比蛇毒, 连大地都剥削光了, 还能“钓”什么?江中本无鱼, 也不可能“钓”。这恰恰反映出诗人被贬后的不屈精神和悲愤心情。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要教的“语文点”。

三、吟诵, 表达美

1. 烘托意境, 吟唱古诗词表达美

教师利用多媒体画面、文字、音乐有机组合、整体呈现的功能, 让学生欣赏教授诗词的表演读或快板读等视频, 再选用古典乐曲如古筝曲等为诗词配曲, 让学生配乐诵读。学生陶醉在音乐渲染烘托的氛围中, 你吟我诵, 课堂里吟诵声此起彼伏, 不绝于耳。学生尽情地将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融入反复吟诵之中, 学生的情感与作者通过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发生了共鸣, 达到了陶冶情操的目的, 从而使学生汲取了古诗的精髓, 领略了其深刻的底蕴, 也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

2. 迁移拓展, 积累知识创造美

多读古诗词 怡情又养生 篇3

我国现存最早的《诗经》中,提到可以入药的草木鸟兽鱼虫的名称有260多种。

明代《本草纲目》把大量古人诗词文赋和名言佳句信手拈来,巧妙地镶嵌在著作之中,以文载道,相得益彰。如在介绍栗子的吃法时,引用了苏辙的“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在解释当归“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时,则引出了“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胡不归”的诗句来。在形容枇杷时,又用了杨诚斋的“大叶耸长耳,一枝堪满盘”这两句诗。像这样的例子,书中随处可见。这种以诗明物的手法,起到了诗配画的艺术作用,读来兴趣无穷。

《本草纲目》还收有大量风格质朴,语言清新的医性诗歌。如:“天生灵草无根干,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梗青青飘水面。神仙一味去沉疴,采时须在七月半。选甚瘫风与大风,些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铁幞头上也出汗。”这首诗把中药浮萍能治疗各种风瘫杂症的功用、服用方法概括得淋漓尽致。妇科要药郁金香,李时珍用一首小诗概括了它的来历和药物价值。“伊有奇草,名曰郁金,越自殊域,厥珍来寻,芳香酷烈,悦目怡心。明德唯馨,淑人是钦。”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我国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和医药有着不解之缘,许多行之有效的保健养生好方法、好经验散见在他们的著作中。其中,有不少是以诗词的形式保存着。例如,明代学者邝露在他的著作《赤雅》中收载一首五言诗:“避色如避难,冷暖随时换,少饮卯时酒,莫吃申时饭。”意在告诉人们:要想健康长寿,应当节制房事,随气候变化及时更换衣裳,清晨不饮或少饮酒,日未落不要忙着吃晚饭。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著名医学家陈念祖撰写的《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时方歌曲》等医学普及读物,文字畅美,通俗易懂。如《医学三字经》中《咳嗽》一篇,用三言诗的形式将咳嗽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描绘得清清楚楚:“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痨损积,内撞鸣。谁治外,六安行,谁治内,虚痨程。挟水气,小龙平;兼郁火,小柴清。姜细味,一齐烹,长沙法,细而精。”将肺比作钟,撞之则鸣,通俗而生动,留给人的印象极深。

在赏析优秀的中华诗词作品时,我们时常会发现其中养生保健的记叙,细细读来,怡情又养生。

读古诗词演讲 篇4

我念一年级时,妈妈叫我天天读古诗。这一天,妈妈拿出古诗读本,叫我读《鹅》这首古诗。不料,我打起呃来:呃!呃!呃!谁知妈妈竟听成了鹅,鹅,鹅……,还夸奖我读得认真。我连忙喝水,止住打呃,因为再打呃,“鹅”不就太多了?

打呃还能读古诗?想起这件趣事,我就暗暗好笑。

一句话点评:

稚真的童趣,在“呃”与“鹅”的交融声中,跃然纸上

读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 篇5

我跟随橘色的灯光,溯回到盛唐,那个诗情洋溢的时代,顿悟自己原来和盛唐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两样。小时候,我们也背着“床前明月光”,却不知何为思乡,稚嫩的声音起起落落,澄澈明朗,如撒了一地的月光。长大后,自己情窦初开,回想起“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那种隐秘的情愫,通过诗中的意象,得以释放和寄托;参加工作后,会有更多忧愁与感伤,谁不会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吟着诗句,仿佛望见宽阔的江面,自己的愁绪也沿着滚滚江水,慢慢冲淡。当终将老去的时候,我们也会吟着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轻叹一声回眸一笑,想起自己一生的美好。品着人们的诗句,也才最终明白,诗是每个人心灵的寄托,其实我们身边处处有诗意,只是我们不懂如何诗意的生活。

我想,这也是于丹最想告诉我们的吧,生活中不乏诗意,只是红尘喧嚣,人们总是被时间的洪流裹挟着奔跑,渐渐忘了生活的初衷,遗失了灵魂,在国人幸福感越来越低是,诗意与恬然应该被拾起,做我们精神上的富翁。

或许我们知道的诗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看见斜阳晚钟的时候,我们看见田园林泉的时候,我们看见千古明月和旭日长虹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所思考,有所感触。无论是大悲大喜,还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诗,伴着平平仄仄的音调,伴着熟记于心的韵脚,也定会有一种况味。一首诗中所浓缩的恰是作者的感情,即诗能美好定人生也会美好,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不再是一种寄托,而是你对生活的态度。

其实,每个国人身上都有诗意,伴着生命的成长,我们就越需要温暖和美好,来于外界的冷漠与残酷对抗,我们就越需要一种激情,唤醒自己疲惫的心灵,我么就越需要一种力量,引领我们挣脱世俗的牢笼,走向真正的成熟与强大。

我们需要的这一切就是诗意。

古诗词中最容易读错的字 篇6

诗词有其格律,尤其是近体诗和词,更是规矩绵密,不可随意破格。然而不少字在古代就不止一个读音,一些字音到今天甚至还发生了平仄变化,譬如拥抱的拥字,古音仄声,然而在今天的普通话里只有一个读音yōng,是平声,平仄完全反过来了。诸如此类的情况很多,是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以下为诗词中容易读错的字。这个整理不算全面,但尽量选用知名的诗句,尽量涵括诗词中的高频字。当然了,在日常的诗词阅读中,如果想要迅速而精准地确定字音,最好的方法还是掌握诗词格律以及练习诗词写作,如此就可以掌握每个字的平仄,通晓了平仄后,判断字音就如同灶上骚除了。间: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间字有两个读音,这在今天还保留,一音jiān,一音jiàn,此处读jiān。人教版语文教材把“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字注音为jiàn,认为是间隔的意思。这是不懂诗的体现。第一,王安石这首诗是律绝,且首句入韵,间、山、还三个字都在上平十五删韵,如果读jiàn,那么第一句就是三仄尾,留意古人诗集可发现,三仄尾的情况多出现在五言近体诗里,如王湾的“潮平两岸阔”,七言近体诗极少三仄尾,苏轼的“三过门间老病死”是很罕见的例子。第二,无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绝对不能平仄通押,如果读jiàn,那就是仄声,它与平声的山、还,不免平仄通押的嫌疑。王安石究极声律,不会忽略这一声病。第三,“一水间”是成词,非王安石独创,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外还有杜甫的五律:“追饯同舟日,伤春一水间。飘零为客久,衰老羡君还。花远重重树,云轻处处山。天涯故人少,更益鬓毛斑。”这里的间字是平声,与山、还、斑押韵,只能是平声,读jiān。看:

杜甫: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看字有两个读音,一音kān,一音kàn。根据律诗格律,以上的看字平声,读kān。

陈与义: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陆游:明朝日出春风动,更看晴天万里开。根据格律,以上看字仄声,读kàn。思:

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欧阳修: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思字两读,作动词时音sī,作名词时音sì,以上思字为名词,读sì。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

此处思字为动词,本应平读。但按照七律格律,两个位置又必须用仄声。李商隐是借用了思字的仄声,因此两个思字读sì。按:借音是李商隐的常用手法,只此一家即可,今人作诗不必再开分店。欧阳修: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思家,思为动词,平读,音sī。吹:

黄庭坚:诗来清吹拂衣巾。句法词锋觉有神。

吹字两读,作名词时,如歌吹、朔吹、清吹等,仄声,读chuì。姜夔: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吹字作动词用时,平声,读chuī。拥:

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拥,仄声,读yǒng,这个字在粤语发音里仍然还是仄声。潮州人可要留意此字了。听:

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听也是两读字,一音tīng,一音tìng,不分用法,视格律而定。按照词牌《定**》的格律,首句第二字必须仄声,因此这个听字须读tìng。过:

李颀: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杜甫: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过也是两读字,一音guō,一音guî。上引两个过字均是律诗的韵脚,而律诗只能押平声韵,因此均读guō。

苏轼: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这是一首七律的第二联,过字处须用仄声,此过读guî。

醒:

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醒字两读,一音xīng,一音xǐng,此处醒字与“请君为我倾耳听”的听、“唯有饮者留其名”的名等平声字押韵,读xīng。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按照词律,此醒读xīng。

郑珍:睡醒长嘘一欠伸。茫茫洚水望无津。

这是清人郑珍一首七律的首联,首句醒字处须是仄声,读xǐng。凭:

杜牧: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凭字两读,一音píng,一音bìn,此处凭字仄读,音bìn。凭字仄读的情况,一般出现在后接一个具体事物的情况下。陈与义: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此处凭字是平声,读píng。场:

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场,古音平声,读cháng。俱:

杜甫: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俱,古音平声,读jū。教:

王昌龄: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商隐:**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教字两读,一音jiāo,一音jiào,作“使令”的意思时,平声,读jiāo。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此处教字仄声,读jiào。令:

李商隐: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令字两读,一音líng,一音lìng,作动词“使令”的意思时,平声,读líng。走传车,传字两读,一音chuán,一音zhuàn,此处仄声,读zhuàn。车字也两读,一音chē,在下平六麻韵,一音jū,在上平六鱼韵,李商隐这首《筹笔驿》押的 3 是鱼韵,因此车字读jū。李颀:存殁令名传,青青松柏田。

令字作“美好”意思或作名词“命令”时,仄声,读lìng。忘:

苏轼: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柳永: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忘字在诗词里一般作平声用,音wáng。望:

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望字两读,一音wáng,一音wàng。作名词时是仄声,作动词时两音皆可。此诗望字处须是平声,读wáng。那:

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苏轼:痴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苏轼: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那,古代兼具“哪”字的功能,平声,音nuï,不读nǎ。刘过:阴阳舒惨刹那间。刺使天高见一斑。

刹那的那,平声,读nuï,不读nà。此字读音,佛门中人可要留意了。杜牧:满眼青山未得过。镜中无那鬓丝何。

无那是成词,无奈的意思,此用法下的那,仄声,读nà。分:

龚自珍: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集今朝。分,作本分、料想的意思时,仄声,读fân。陈恭尹: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分,作动词用时,平声,读fēn。论:

杜甫: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陆游:闭门莫笑衰颓甚,读易论诗亦未疏。

论字两读,一音lún,一音lùn。作动词用时平仄均可,唐人多用作平声。根据格律,以上两个论字均读lún。

王安石:高论已嗟能听少,力行还恨赋材微。论字作名词时,仄声,读lùn。阿: 李商隐: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

阿字用作称谓时,如阿娇、阿谁等,仄声,读wù或者â。王安石:自说曲阿犹未稳,即寻湓水去犹疑。太阿、曲阿、山阿的阿,平声,读ē。中:

杜甫: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中兴的中,唐人多用作仄声,此处中字读zhîng。陆游:邦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

中兴的中,宋人亦读作平声,此处音zhōng。李白:醉酒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中圣、中圣人,酒醉的隐语,此用法里的中字,唐人多作平声,音zhōng。不:

刘过: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不。旧江山浑是新愁。表疑问的不字,平声,在下平十一尤韵,读fïu。几:

王安石:令尹犀舟失去期。怃然凭几占文移。茶几、台几、凭几的几,仄声,读jǐ。任:

顾况:老病力难任。犹多镜雪侵。

白居易:多病不任衣更薄,东风台上莫相吹。任字作承受、禁受意时,平声,读rãn。禁:

黄庭坚:劳生逆旅何休息,病眼看山力不禁。陆游:身病不禁连夜雨,家贫只挂旧年灯。禁字作忍受意时,平声,读jīn。

王维: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出上阑。宫禁、紫禁城、禁令的禁,仄声,音jìn。胜:

苏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胜字作承受意时,如不胜、难胜,平声,读shēng。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胜利、胜败的胜,仄声,读shâng。治:

白居易:已遣奔驰行药迳,兼教扫拂钓鱼船。王安石:奔驰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方回:后生如猬总能诗。骨弱瞳昏俗不治。

治字两读,一音chí,平声;一音zhì,仄声。以上平声,读chí。范祖禹:先生蹈周孔,陋巷乐仁义。新命登谏垣,四方想奔驰。此治仄声,读zhì,同义字押韵。茗:

陆游:时唤行僧同煮茗,亦逢樵叟问迷途。茗,仄声,读mǐng,不读míng。暝:

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暝,仄声,读mìng。并:

曹植: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薛能:常恐此心无乐处,枉称年少在并州。并州的并,平声,音bīng。雍:

贾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刘禹锡:新开潭洞疑仙境,远写丹青到雍州。李商隐:歌从雍门学,酒是蜀城烧。雍州、雍门的雍,仄声,音yǒng。

韩翃:江城五马楚云边,不羡雍容画省年。苏轼:中山保塞两穷边,卧治雍容已百年。雍容的雍,平声,读yōng。浪:

屈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苏轼:独掩陈编吊兴废,窗前山雨夜浪浪。沧浪,形容词“浪浪”的浪,平声,音láng。储:

杜甫: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李商隐: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陆游:旰食忧民宴乐疏。太仓几有九年储。储,古音平声,读chú。漫:

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漫漫的漫,古音平声,读mán。疏:

杜甫: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名词奏疏的疏,仄声,音shù。纵横:

龚自珍:名场阅历莽无涯。心史纵横自一家。纵横的纵,平声,读zōng。便旋:

读古诗词演讲 篇7

一、比较读:老师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初读诗文, 认识生字是必不可少的;加之古代诗文的朗读讲究节奏, 因此教师的范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帮助学生正确朗读的方法。然而, 仅仅让学生听着老师读, 照着老师的样子读, 这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 教学效果势必低下。换个方式, 让学生主动来构建“正确朗读”的方法:听老师读, 请你比比看, 老师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学生们的探知欲、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镜头回放】

师:真好, 题目读得既正确又清晰。那么今天我们的学习从倾听开始。听老师读, 请你比一比, 老师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生:老师读得很慢。

师:是的, 读诗就得边读边思考意思。你来试试。

(学生慢速有节奏地读诗。教师纠正“振林樾”三字读音)

生:老师“意欲捕鸣蝉”这一句读得很流利, 我读不好。

师:这句话的确不好读。跟着老师读读。 (教师慢速范读, 学生跟读, 其他同学同桌对读, 要求读正确) 其实你已经很了不起了。这句诗中的“鸣蝉”是个新词, 前后鼻音都读正确了。见过“鸣蝉”吗?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课件出示蝉停留在柳枝上, 并配上清脆的蝉声, 学生纷纷表现出喜爱的神情)

师:看着它, 你心里真想干什么?

生 (露出激动的神情) :我真想抓住它。

生 (做出捉蝉的动作) :我真想抓到它。

师:心里真想抓到这鸣蝉, 是哪句诗的意思?

生 (齐) :意欲捕鸣蝉。

(之后教师随机指导“忽然”“闭口”等生字新词的读音)

整个“初读感知”的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 同桌练读、个别朗读、全班齐读等平时常用的教学形式, 也显得更有实效。笔者以为, 不同的教学方法本身并没有优劣、上下之分, 关键要看学生是否乐意接受, 还要看是否能达成教学目标。在课堂上,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同桌互读这样巧妙的组合, 学生的学习劲头已经被调动起来了。

二、表演读:让我们边读边想象, 也来当一回牧童

“诗有境”, 读诗不入境, 重复读个三两遍自然就味同嚼蜡了。这首诗歌的意境恰恰都是围绕着“牧童”这一人物形象构建的。为了让学生能够走入诗歌的意境, 笔者引导学生三步走。 (1) 呈现画面:通过朗读, 将学生“所见”的人和物运用多媒体一一呈现出来; (2) 回到诗歌:将这些人和物在诗歌中找到对应的词, 画下来读一读, 边读边联想; (3) 想象意境:让一个个孤立的“东西”, 通过教师的伴乐读, 学生闭眼想象, 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动画片”。

【镜头回放】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读这首诗, 你看到的画面有些什么人、事和景物呢?

(学生分别回答:牧童、黄牛、林樾、鸣蝉,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贴画)

生:老师, 还有歌声!

师:真了不起啊!读着诗, 你不仅能看见画面, 还能听见声音。 (教师随机播放《快乐牧童》)

师:这些人和事物, 诗歌中是用了什么词呢?画出来。对于文章中的关键词, 我们要学会圈画。读读看, 能否边读边在脑中想出它们来? (学生自由朗读)

师:在你脑海中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牧童骑在牛背上, 很开心。

生:我看到牧童想抓蝉。

生:我还看到牧童在唱歌。

师:真好。现在闭上眼睛, 老师慢慢读, 你在脑海中展现看到的画面、听到的歌声。 (师伴乐朗读, 学生闭眼想象。朗读完毕, 学生睁开眼, 大屏幕出示一幅完整的画面)

师:你刚才仿佛不是在读诗, 而是在看什么?

生:我在看电视。

生:我像在看一部动画片。

师:你们想不想成为这部动画片中的牧童?那就让我们边读诗, 边把自己放进诗歌动画片里去。 (学生兴奋地齐读, 教师指名学生读, 学生读得很投入)

师:如果我们能边读边演牧童, 那就更棒了。 (教师让学生学着牧童的样子放松地坐着)

生: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

师:注意下面一句动作要变了。

(学生有的手捂嘴巴读, 有的站直了读———忽然闭口立, 俨然一副小牧童的样子)

本环节笔者创设了“你们想不想成为这部动画片中的牧童”这一情境, 引导学生表演读, 全班同学边表演边读, 想象诗歌意境。其间笔者随机采访几位学生:“你为什么不继续唱歌?”学生回答:“我想抓住鸣蝉, 我再唱, 它要跑了。”“我真想抓住鸣蝉, 我望着鸣蝉就发呆了。”课堂上出现这样的回答, 显然与学生全然进入诗歌意境是分不开的。

诗歌要读懂, 但对于低段学生来说, 枯燥的字词理解, 显然并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明白诗歌意思, 更不敢妄谈体会诗歌的情趣了。如《所见》这一类很有趣味性的诗歌, 仅仅通过想象恐怕很难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妙趣, 看画面读、表演读, 让诗歌成为自己亲身体验的写照, 学生自然读得情趣盎然。

三、交互读:其实古诗还有更有趣的读法

在学生通过自身的想象表演, 有情有趣地读懂了这首诗之后, 笔者就引导学生自个儿拍着手带着节奏来读。之后, 他们发现这样自得其乐的朗读还不够带劲, 于是在笔者的引导下, 学生开始和同桌运用交互拍手的方式来读。学生个个小脸通红, 乐乎所以地读着这首五言绝句。最后, 大部分学生都能自然而然地对这首小诗熟读成诵了。

【镜头回放】

师:其实, 读诗还可以有很多种办法。

生:就像上课之前一样, 拍着手来读。 (课前小朋友已经会拍手读诗)

师:那就让我们拍着手读读看。

(全体学生有节奏地拍着手读)

师:其实, 我们还可以同桌互相拍手读。

(同桌学生运用“你拍一我拍一”的形式拍着手读, 之后请一对同桌展示读给大家看)

师:如果拍着手, 能够你一句我一句背下来就更棒了。 (学生进行“背诗接龙”)

师:老师发现有位同学能够一个人全都背下来了。

(一生边拍手边背诗, 背完之后, 其他学生纷纷表示:我也会这样背)

其实, 《所见》一诗看似语言通俗实则情趣盎然, 读之令人不禁失声一笑。如何让学生熟读成诵?让学生自由多读, 然后背诵, 当然是一条捷径。然而对于低段学生而言, 显然这条“捷径”会让学生对古诗越来越失去应有的兴趣, 最终即便积累了也是枉然。

古诗, 作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 其中蕴涵的传统文化、经典元素自然不必赘言, 其对于培养学生语感、形成语言应用能力, 同样大有裨益。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积累这样的文学形式, 多读、熟读、背诵是必经之路。既要让学生“读好”, 还要让学生“好读”, 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努力方向。

在低段古诗教学中, 教师只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情境中阅读, 把听、说、读、演、唱等相互结合, 相互渗透, 就会相得益彰, 再给以多种评价方式, 一定会使学生对古诗、对语文产生兴趣, 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他们受益一生。

让我们读懂古诗词:明月几时有 篇8

比如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究竟好在哪里呢?我们说,关键是苏东坡在这首词里展现了一个纠结的灵魂。

“我越乘风归去”是要从现实生活中超拔出去的渴望,“又恐琼楼玉宇”则是对于红尘生活的恋恋不舍;“高处不胜寒”,是从许许多多人生顿挫中获得的切身领悟,其实也是为自己不舍红尘寻找到的很好的理由。你们看,东坡就是这样一个迟疑彷徨的中年人。这是我们也会有的人生的感慨,有时被身边的人或者事缠夹得烦恼,狠狠心想,索性抛了一切图个清静,但是随即就有了种种现实的烦恼让你选择向现实妥协,让自己沮丧地怀疑自己还是不是一个男人。这样的人生你可以认为失败,但是却异常真实。我曾经对学生说,好的文学不是“导师式”的,动不动就对读者指手画脚,扮演指路明灯的文字最可厌了;而将自己的内心的彷徨与苦闷袒裎了出来的反而打动人心。说到底,人生都是自己去过的,在苦闷迟疑的时候,最需要的不是别人的指点,而是需要一个能够一起承受的人。伟大的作品就是让每一个读者在人生的黑暗里不再感到孤单的作品。

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两股力量的对抗。比如理性的“我”和感性的“我”总是会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发生矛盾冲突,人生的选择便会因此呈现出一种张力,让人们的行为更有内涵、更为动人。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为何会无眠,因为分别的思念,弄得东坡实在无法入眠,他于是有了非常感性的埋怨:何事长向别时圆!说实在的,月自圆缺,干卿底事,但是这种无理的埋怨又恰恰是深情的流露,甚至因为情之深处,已经顾不得常识和事实了,这叫做无理而有情。不过,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理性的声音却在告诫他:“不应有很”。在这里,我们不妨细细品咂这个“不应”,它真的是一个有意思的词儿,只有面对确然发生、自己又不愿其发生的事情,我们才会说“不应”。所以,“不应有恨”,客观上已经承认了自己有“恨”的情绪,只是自己实在不愿意这样去“恨”,想勉力去从理智上排除这样的情绪。不过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你的理智越想驱逐的,恰恰是你情感上越是固执地纠缠的。这就是我们真实的心理感受——东坡也不能例外啊。

在这样的理智与情感的斗争中,东坡拼命地为自己的理性寻找现实的理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传统的中国人看来,任何人间的因果都能够找到自然界的暗示,而既然大自然已经暗示了某种必然性,人们自然也应该顺天景命,低眉顺目。不过“此事古难全”中,大家也应该能够听出东坡的无奈与慨叹。这样的表述,字面上是宽慰与坦然,但是隐藏在字面下的却是内心的无奈和寂寞。这样的句子,如饮茶,味道是有层次的,是随着时间化开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全词的结尾。这里“但愿”同样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词。“但愿”往往是不如意时候的期盼;千里共婵娟,似乎美好,但何如“并肩共婵娟”呢?所以这种借助于明月的“共”是对于“千里”相隔这样严酷的现实的一种妥协。而这种妥协,居然还需要加上一个不确定的期待(但愿),这样的无奈与伤感真的是深入骨髓的啊。

读古诗编故事 篇9

篱①落疏疏②一径③深,树头花落未成阴④。儿童急走⑤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1]

①篱:篱笆。②疏疏:稀疏。③径:小路。

④阴:树叶茂盛浓密而形成的树荫。⑤急走:奔跑。

2《游子吟》唐

孟郊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2]游子(1)吟(2)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3)身上衣。临(4)行密密缝,意恐(5)迟迟归(6)。谁言(7)寸草(8)心(9),报得(10)三春晖(11)。[

3、叶绍翁《游园不值》

叶绍翁和好朋友葛天民约定:第二天去他家花园观赏美丽的春景。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清平乐 ⑴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

我读诗词 优秀 篇10

有人说,我们每个人的心境都被古人吟咏过,寄情于景,或诗人被贬谪的落寞与孤寂、或仕途坎坷,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或深锁深宫红颜薄命女子的寂寞与情殤!或“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人生若只如初见”凄婉爱情的惆怅……如此种种!皆寄情与词。翻开书卷,袭涌而来的是巍巍大唐气势,宋的婉约与清丽!豪情万丈,几许柔情,融入血骨在四肢百骸里流淌…记得读的第一首诗是“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已是夜深人静,诗人却是辗转反恻,无法入睡。

月光如泻,直射床头反射到地上如层层冰霜,一如自己此时的心情,内心仕途不顺的苍凉与无助翻腾而起!抬头细细凝望,此时的那轮皎月似乎与往日有了许些不同,如今远离家乡却只能将思念掩藏在心底,说到这,想起了他的一句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我想李白心境多为凄凉,他虽对友人极为思念。却只能将这种思念寄之于明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此时的李白无疑是孤独的,一人站在这清冷的月下。以影为伴,那烦闷的心事只能对月倾吐。或许,此时的他也“欲上青天揽明月”与明月“畅饮共谈”人称诗仙的李白纵有满腹才华,却也逃不过宿命的安排,在那个封建社会,他注定于明月为伴、说到此处,还得出一个结论,李白与明月似乎有着不解之缘。到了中学,一次偶然于东坡相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初次读这首诗读的忘乎所以,只是觉得读者她舒心,并不知其含义,后来才知道,那是“失魂”的感觉,江山如画,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豪杰四起,风流人物不可胜数但都被大江淘尽,自己已经满头白发,却仍事无所成。他转首间便另有了一种心得:千古豪杰也都i如此,则自己的一己之辱又何足悲叹。况且人活一世,若汲汲于富贵也未免太过迂腐,人说商场失意,情场失意。东坡情场却不得意。“十年生死俩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望着那座孤坟,对亡妻的思念有增无减,心底泛起了阵阵凄凉,即使有众多红颜知己却也无法弥补他生命中的缺憾!

或许,他要的不是执子之手的爱情。而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与妻子偶尔在梦中相见,却因为“鬓如霜”而相见不识,那种凄凉无处诉说,东坡有时也是乐观的,“陪公醉卧三万场,不用诉离殇”他将这种豪放之气好不避讳的融于笔尖,刻于纸上。

后来便又喜欢上了柳永的词,柳永在文坛史上的地位是颇高的,然而也有多数人不喜欢他的词,我想或许是他的词多为艳词吧,尤为喜欢的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杨柳岸,晓风残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那种不舍得离别场面为我们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十指相扣,翕动的双唇欲言又止,只是含泪的双眸呆呆的看着对方,想要哭泣却被哽在喉咙里无法出声。“杨柳岸,晓风残月”融情入景,难分难舍。想起了他的另一首诗’“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一叶兰州,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

明月欲沉,霜天欲晓,征客欲行,美人执手相送,痴痴地望着抱怨着,而另一个却不忍心回头,没人抱怨征客只贪恋途中美色,且不知征客此时的离别愁绪,心如刀绞,这种误会给整首诗更渲染了一层沉痛悲郁的气氛!柳永诗词造诣极深,却只是出入于风花雪月之地,他贫困潦倒却仍要惹怒天子,该说他淡泊功名的高尚情操呢?还是该说他恃才傲物呢?有人说诗词的精华需要慢慢渗透。午饭过后,和着春日的温阳,一卷在手,窗外似乎有桂花的香气浮动,一时之间已忘了今夕是何年。疲惫的心灵得到了慰藉,翻开爱情的那一夜,穿越万年,看陆游与唐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悲惨爱情,“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与唐婉的爱情可谓家喻户晓。他们俩个情投意合,俩小无猜,但在当时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他们的爱情注定被湮灭,自古忠义不能俩全。

陆游身陷亲情与爱情的艰难抉择当中。他无法违抗母亲的意愿,而他对妻子的情意却又难以割舍,或者割舍不下的也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他们风雨同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生死,那些不是时间能冲淡的,我想如果是我我也会割舍不下的吧。然而最终他听从了母亲,与唐婉离异。后来由于无法忍受对唐婉的思念,他去了沈园。他们曾经相许的地方,他看着曾经那一草一木,如回到了昨日,随即满目萧然。正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时,一个梦里经常出现的人影突然闪过,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等到许久人影都不曾消失。他才知道此时不是在梦中,等他恍然醒悟眼前的人影已经不见踪影。唐婉为他留下了惊鸿一撇。陆游肝肠寸断,随即在墙上写下了。。后人万家争唱的《钗头凤》以及沈园情诗。“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唐婉回到家后,伤心绝望而死,眼前仿佛出现了唐婉那孤独无助凄美的面容,泪水就那样肆无忌惮的狂涌,却是无声的落着。“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曾经那美好的海誓山盟在耳边想起,似曾昨天。写好的情书却是无法相寄。他们也想“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但是他们虽然有了“一心人”,他们,却已经是白首不相离。他们的爱情终是如昙花般一现,虽然短暂却是绝美。他们的爱情可歌可泣,感动世人。想起了元好问的一首曲子《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世间,何为情,是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还是纣王为妲己所惑将其六百年基业毁于一旦?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有情人不成眷属,最后双双论蝶?问世间情为何物,难道真的要用生命来完善吗?世间情为何物是无数人们的疑问,却没有人能完整的.解答它。或者……爱情是被深锁深宫的女子一生的等待?

“新装宜面下红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女子经一番梳洗后,脸上的幸福溢于言表!楼下莺歌蝶舞,柳绿花红然而这些春光却被深深的锁在门内。女子的心情转为低落,院内独自一人更增添了几分落寞,顿时“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她在花丛中极慢的行着,到了中庭,看到了几朵正在争艳的花朵,他们虽然艳丽夺目,却被深锁深宫无人观赏!!“蜻蜓飞上玉搔头”女子倾城的容颜可以和花相媲美。连蜻蜓都飞上了玉搔头。女子如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这无知的蜻蜓。花似人,人如花,“一朝春去红颜老”这些深宫女子只能幽怨的在等待中过一生,她们的青春被深宫深深地埋葬。“三千宫女燕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后宫佳丽三千,可是能得帝王“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又有几人。她们得到的只是无尽的幽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一个人久久伫立在阶梯之上,玉阶上已经生了白露。浸透了罗袜。夜凉露重,罗袜都已知寒,人不说可见人的幽怨之重,

夜深,难解孤独之痛,遂而看向窗外,但看到明月孤零零的悬挂在静谧的宇宙之上,拉下帘子似乎又不忍明月孤寂。复又看向窗外,月也似乎读懂了她,写到这儿,突然想起了一句诗,“月有千种之悲,”是的其实明月也有她的悲哀。月也解她,她也知月,“玲珑望秋月”看似不怨。但不怨之怨更怨之深也。想到一句诗“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人的一生究竟是为什么?金钱?权利?名誉?爱情?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浮生若梦。自古多少人为情所困,留下了无数凄凉的思念,倒不如得一知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的痛快。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迷蒙的寒雨在也将近时,笼罩着无地的江天,也欲增添了萧瑟清冷的秋意。离别的黯然气氛加重,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俩个离人的心头。想到行人不久将隐没在这楚山之外,王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茫平野的楚山之上。“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虽然这句话是他让辛渐带给洛阳的亲友,但其实他也是用“冰心”告诫他的朋友,要和他一样时刻保持“清如玉壶冰”的节操,这句诗不只是让他给亲友传达心意也是对他朋友的一种告诫,以及对辛渐的信任。有人说“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大同社会,是陶渊明一生所渴望的理想社会,也是所有天下人的共同心愿。“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来到这个世界的人都应该成为兄弟,何必说什么血缘之亲。

高山流水的故事为我们留下了诸多遗憾,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引用岳飞的一句话真是“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满腔的心事欲吐,但如果没有人来倾听,没有人懂,就算是弹到琴弦断了,又有何意义?如果说子期的死是一种遗憾,那么伯牙的摔琴可不可以说是一种遗憾的美呢。我时常在想,如果子期不会死伯牙没有摔琴他们是否可以演绎一曲比高山流水还惊天动地的曲子。所以这是一种遗憾。琴随子期去是一种遗憾的美。闲来无会事,弹一曲高山流水为他们的情谊而曲。

后来,总是会在某个夕阳欲沉的黄昏想起这么一首诗“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暮色渐晚,澄澈的天空被无边的黑暗笼罩着,远处的云也似乎被暮色染黄,继而整个宇宙变得暗淡,一如作者的心情一样。就那样的沉重悲怆。北风呼啸的刮着,大雪纷纷扬扬下着,群雁顺着北风向南飞去。高适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怀才不遇的音乐家,此时内心悲凉到了极点,却又无可奈何。只得劝慰,“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你自会有你的天地。并不华丽的语言却是他情感最真挚的流露,他希望他的朋友不要因一次失意而止步不前。“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吧。

人活着到底为什麽?金钱?权利?名誉?爱情?金钱与权力谁是谁的附属品,在爱情与亲情冲突时,谁又大于谁。亲情与爱情舍谁取谁?国家的兴亡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取决于人?红尘中,是是非非谁又能说得清。我们是人不是神做不到无欲无求。为了荣华。富贵权利与欲望,历代以来惨死的人无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里积淀了无数血与泪,每朝帝王都说是为天下苍生,而真正使民富的又有几人,说到底还不是为了权利?权利与欲望使朝代更换成了必然,历史的路终究是用鲜血铺垫而成,为了权利不择手段,视他人的人命为草菅的人数不胜数,后宫女子为了荣华富贵而不惜赔上自己的一生,他们为了权利明争暗斗。写到这儿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后宫之中最大的赢家是谁?”我想是皇帝吧,不管他是被传承还是自己夺得。他能够坐上皇帝的宝座,可见他的能力并不一般。或许后宫明争暗斗并不是他不知道。而是他在坐收渔翁之利。、他需要有人来帮他整理后宫,所以他才是最大的赢家。他们都是为了权利。或者可以说人都是金钱与权力的奴隶。

自古红颜女子多薄命,尤其是深宫。纵使“三千宠爱在一身”但“一朝春去红颜老”等她们的韶华褪尽,青春不再,有哪个还能够得到皇帝的垂爱。有人说爱情最美,我却说爱情最廉价。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否真的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唐婉与陆游他们虽然出生入死,但最终还是离异,虽说“忠义不俩全”但如果他真的真的够爱唐婉。真的想要珍惜,他不会放弃。现实的说,他们身处封建社会,思想已被束缚。我可不可以这么说阻碍他的不是他的母亲,而是封建社会的那种习气,还有他自己的不够勇敢。在爱情与亲情的冲突下,他还是选择亲情。唐明皇宠爱杨贵妃一人,最终还不是“宛转蛾眉马前死?”那是深宫女子的悲哀。古代帝王呼风唤雨,只手遮天,他宠爱一个人可以大胆而直接,而平民呢,他们从来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盛行诗词,遇到喜欢的人相见却不能相恋,相恋却不能相守,或者说是不敢,他们只能将情寄于笔上。流露于词,所以有了那么多感人凄婉的爱情诗,或者我可不可以说这只是一种艺术,爱情只是用来提升艺术的工具,现实终究是现实。“俩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很美的一句诗,但是却只是虚幻,只是艺术表达的方式不是吗?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相恋的俩个中的男主角永远都不可能是古代只手遮天的帝王,他只是一个平民,或者有很多女孩在期望她的另一半如古代的帝王,呼风唤雨,只手遮天,但是她们忘了,我们是人不是如古人编撰的神。我们的生活是用各种语言编织的美,就好比;俩个文盲相爱,男孩不懂得写情诗,女孩不懂得欣赏情诗,他们即使是相爱,但是在他们中间仿佛还缺了点什么不是吗?就好比生活里缺少了童话的美。如果生活没有那些华丽的语言装饰那我们的世界不也是平淡无奇吗?所以同理,那些英雄人物也就是被人加以修饰而已。

从小读很多唐诗宋词。范仲淹,心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欧阳修与民同乐,他们都心系国家,他们不再乎一己之辱,他们把天下人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虽然被贬他们却心怀天下,他们的这种胸襟这种气度,这种爱国的情怀感动世人。岳飞被诬陷入狱仍然想着宋朝的兴衰,屈原得知都城被占领投汨罗江自尽,读者这些,突然读到了一个身为帝王的无奈与悲哀,国是他的国,在小人的谗言与忠臣的劝诫下,他分不清是与非,他的抉择涉及江山的兴亡,。有多少忠臣被陷害他却无可奈何,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有限。

或许国家的兴亡真的是历史的一种必然吧。

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一直被人们所称赞,精绘画,通音律。可以说是诗词书画皆有很深的造诣,他是一个皇帝,迫于无奈而当皇帝,他本应是一个文人,他应该是和知己把酒言欢而不应该是被困在深宫。他真的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他的这首《相见欢》被无数人吟唱,词的意境可想而知。无言。独上可以看出他落寞到了极点,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倚栏眺望,心中的悲凉无处细说,只能在这如渊的深宫内望月,“月有千种之悲,”本来他可以与词人结为知己,但他却只能与明月倾吐,剪不断的愁绪如潮而涌那种寂寞不言而喻,身为帝王他没有那种登上权利高峰的欣喜,有的却是无边无际的无奈与落寞,院子里的冷清与他此时的环境形成正比。他感受到的是“高处不胜寒”的孤寂。“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当时国亡。妻离子散,他被宋俘虏昔日的情景如梦一样浮现在眼前,昔日繁华的南唐已经不再,他作为一国之君能做的只是这些诗词歌赋,心中是何等的悲痛,只能任由眼泪狂泻而下,他本不应是皇帝,现在却做了亡国之君,“问君能有几多愁”一语道尽了他的亡国之痛,内心的凄凉波涛般狂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彻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春天的花开,中秋的圆月这种美好的日子是何时结束的,过去的往事又有多少还记忆尤新呢。昨天的小楼又一次被春风拂过,春花将再一次怒放。而自己的故国却是不堪回首,李煜在位时不问政事,或者此时的他也有种不可隐藏的悔意,身为一国之君却没有尽责。“雕栏玉彻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如今物是人非,昨天的小楼雕栏还在,只是人已非,那些宫女已经被换了人,国已成为别人的国,此时悲痛到了极点,不由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见他的愁到了极致,他在政治史上虽然是失败的,但他在词坛上却是成功的。想到一个人,他-出身贵族身份显赫,本应是游刃官场,却偏偏与文人结交,他本是满人却偏偏喜结汉人,他,是历史上美得一笔,他也是世上最美的情郎,他,重情重义,但是他的命运却是悲惨的,英年早逝,还有他的爱情。他就是—纳兰容若,有人说,如果李煜如果与他身在同一朝代,他们一定可以结为知己把酒言欢,有人也说,他是李煜的重生。所以想要说一说容若。

容若自小聪明绝顶,在别的孩子玩泥巴的时候他在书房作诗,在别人作诗的时候他已经在结交良才挚友,当他的父亲在朝堂之上的时候他却在书房写字,或在茶馆与人喝酒论茶。明明出身官宦世家他却不理政事,他的爱情之路并不平坦,他有个青梅竹马的表妹,俩人自幼一起玩耍写字,,“正是辘轳金井,满是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在容若少年时初遇他的表妹。这是一场他人生中最美的邂逅,但在封建王朝这种情不可能维持的长久,表妹被送入宫中,失去了生命中重要的人之一,他肝肠寸断,“人生若只如初见”是他的幻想,是他的渴求,他将他的痛表达的直接。表妹只能在他的梦里出现。期间若容难忍对表妹的思念,曾冒着危险进宫看过一次表妹

只可惜“一朵芙蓉着秋雨“的表妹与他在如此的宫廷内只得“相逢不语”静默无言的相对,“转过回阑扣玉钗”。冒着生命危险进宫见自己所爱,等到的只是她的一眼回眸。相恋不可相见,相见不可相认,这次相遇让他明白他们二人已经没有了可能,容若回到家后认命的娶了卢氏为妻,卢氏却也出身书香门第,婚后二人琴瑟相和,“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栏曲处,同椅斜阳”。然而这段爱情并没有持久,卢氏红颜薄命,婚后四年便离开了容若。卢氏死后,容若更加悲痛。“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缸。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妻子的死并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更加的悲痛“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一生一代一双人”只是他美好的构想罢了,后来便又续了官氏“彤云久绝飞琼宇,人在谁边?人在谁边,今夜玉清眠不眠对爱情,香消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他究竟对官氏是何种情,或许他自己也不明白。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材的汉语拼音的把握下一篇:展览路街道办事处2009年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