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军事装备材料的特点

2025-03-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代军事装备材料的特点(共2篇)

现代军事装备材料的特点 篇1

新材料在军事工业中的应用与发展

一 前言

新材料,又称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是指新近研究成功的和正在研制中的具有优异特性和功能,能满足高技术需求的新型材料。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材料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导,而新材料则是社会进步的里程碑。

材料技术一直是世界各国科技发展规划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它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一起,被公认为是当今社会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总揽人类全局的高技术。材料高技术还是支撑当今人类文明的现代工业关键技术,也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国防工业往往是新材料技术成果的优先使用者,新材料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对国防工业和武器装备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 军用新材料的战略意义

军用新材料是新一代武器装备的物质基础,也是当今世界军事领域的关键技术。而军用新材料技术则是用于军事领域的新材料技术,是现代精良武器装备的关键,是军用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对军用新材料技术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加速发展军用新材料技术是保持军事领先的重要前提。

三 军用新材料的现状与发展

军用新材料按其用途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主要应用于航空工业、航天工业、兵器工业和船舰工业中。军用结构材料

1.1 铝合金

铝合金一直是军事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结构材料。铝合金具有密度低、强度高、加工性能好等特点,作为结构材料,因其加工性能优良,可制成各种截面的型材、管材、高筋板材等,以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提高构件刚、强度。所以,铝合金是武器轻量化首选的轻质结构材料。

铝合金在航空工业中主要用于制造飞机的蒙皮、隔框、长梁和珩条等;在航天工业中,铝合金是运载火箭和宇宙飞行器结构件的重要材料,在兵器领域,铝合金已成功地用于步兵战车和装甲运输车上,最近研制的榴弹炮炮架也大量采用了新型铝合金材料。

近年来,铝合金在航空航天业中的用量有所减少,但它仍是军事工业中主要的结构材料之一。铝合金的发展趋势是追求高纯、高强、高韧和耐高温,在军事工业中应用的铝合金主要有铝锂合金、铝铜合金(2000系列)和铝锌镁合金(7000系列)。

新型铝锂合金应用于航空工业中,预测飞机重量将下降8~15%;铝锂合金同样也将成为航天飞行器和薄壁导弹壳体的候选结构材料。随着航空航天业的迅速发展,铝锂合金的研究重点仍然是解决厚度方向的韧性差和降低成本的问题。钛合金

钛合金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441~1470兆帕),较低的密度(4.5g/cm3),优良的抗腐蚀性能和在300~550oC温度下有一定的高温持久强度和很好的低温冲击韧性,是一种理想的轻质结构材料。钛合金具有超塑性的功能特点,采用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技术,可以以很少的能量消耗和材料消耗将合金制成形状复杂和尺寸精密的制品。

钛合金在航空工业中的应用主要是制作飞机的机身结构件、起落架、支撑梁、发动机压气机盘、叶片和接头等;在航天工业中,钛合金主要用来制作承力构件、框架、气瓶、压力容器、涡轮泵壳、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及喷管等零部件。50年代初,在一些军用飞机上开始使用工业纯钛制造后机身的隔热板、机尾罩、减速板等结构件;60年代,钛合金在飞机结构上的应用扩大到襟翼滑轧、承力隔框、起落架梁等主要受力结构中;70年代以来,钛合金在军用飞机和发动机中的用量迅速增加,从战斗机扩大到军用大型轰炸机和运输机,它在F14和F15飞机上的用量占结构重量的25%,在F100和TF39发动机上的用量分别达到25%和33%;80年代以后,钛合金材料和工艺技术达到了进一步发展,一架B1B飞机需要90402公斤钛材。现有的航空航天用钛合金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多用途的a+b型Ti-6Al-4V合金。近年来,西方和俄罗斯相继研究出两种新型钛合金,它们分别是高强高韧可焊及成形性良好的钛合金和高温高强阻燃钛合金,这两种先进钛合金在未来的航空航天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随着现代战争的发展,陆军部队需求具有威力大、射程远、精度高、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多功能的先进加榴炮系统。先进加榴炮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新材料技术。自行火炮炮塔、构件、轻金属装甲车用材料的轻量化是武器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保证动态与防护的前提下,钛合金在陆军武器上有着广泛的应用。155火炮制退器采用钛合金后不仅可以减轻重量,还可以减少火炮身管因重力引起的变形,有效地提高了射击精度;在主战坦克及直升机-反坦克多用途导弹上的一些形状复杂的构件可用钛合金制造,这既能满足产品的性能要求又可减少部件的加工费用。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钛合金由于制造成本昂贵,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近年来,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开发低成本的钛合金,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要提高钛合金的性能。在我国,钛合金的制造成本还比较高,随着钛合金用量的逐渐增大,寻求较低的制造成本是发展钛合金的必然趋势。

1.3 复合材料

先进复合材料是比通用复合材料有更高综合性能的新型材料,它包括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和碳基复合材料等,它在军事工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先进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比强度、高的比模量、耐烧蚀、抗侵蚀、抗核、抗粒子云、透波、吸波、隐身、抗高速撞击等一系列优点,是国防工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类工程材料。

1.4.1 树脂基复合材料

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成形工艺性、高的比强度、高的比模量、低的密度、抗疲劳性、减震性、耐化学腐蚀性、良好的介电性能、较低的热导率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中。树脂基复合材料可分为热固性和热塑性两类。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各种热固性树脂为基体,加入各种增强纤维复合而成的一类复合材料;而热塑性树脂则是一类线性高分子化合物,它可以溶解在溶剂中,也可以在加热时软化和熔融变成粘性液体,冷却后硬化成为固体。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制备工艺容易实现,原料丰富。在航空工业中,树脂基复合材料用于制造飞机机翼、机身、鸭翼、平尾和发动机外涵道;在航天领域,树脂基复合材料不仅是方向舵、雷达、进气道的重要材料,而且可以制造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的绝热壳体,也可用作发动机喷管的烧蚀防热材料。近年来研制的新型氰酸树脂复合材料具有耐湿性强,微波介电性能佳,尺寸稳定性好等优点,广泛用于制作宇航结构件、飞机的主次承力结构件和雷达天线罩。

1.4.3 金属基复合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比强度、高的比模量、良好的高温性能、低的热膨胀系数、良好的尺寸稳定性、优异的导电导热性在军事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铝、镁、钛是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主要基体,而增强材料一般可分为纤维、颗粒和晶须三类,其中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已进入型号验证,如用于F-16战斗机作为腹鳍代替铝合金,其刚度和寿命大幅度提高。碳纤维增强铝、镁基复合材料在具有高比强度的同时,还有接近于零的热膨胀系数和良好的尺寸稳定性,成功地用于制作人造卫星支架、L频带平面天线、空间望远镜、人造卫星抛物面天线等;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和抗磨损的特点,可用于制作火箭、导弹构件,红外及激光制导系统构件,精密航空电子器件等;碳化硅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高温和抗氧化性能,是高推重比发动机的理想结构材料,目前已进入先进发动机的试车阶段。在兵器工业领域,金属基复合材料可用于大口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托,反直升机 / 反坦克多用途导弹固体发动机壳体等零部件,以此来减轻战斗部重量,提高作战能力。

1.4.5 陶瓷基复1.4.6 合材料

陶瓷基复合材料是以纤维、晶须或颗粒为增强体,与陶瓷基体通过一定的复合工艺结合在一起组成的材料的总称,由此可见,陶瓷基复合材料是在陶瓷基体中引入第二相组元构成的多相材料,它克服了陶瓷材料固有的脆性,已成为当前材料科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方面。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热机械性能和抗热震冲击性能好的特点,是未来军事工业发展的关键支撑材料之一。陶瓷材料的高温性能虽好,但其脆性大。改善陶瓷材料脆性的方法包括相变增韧、微裂纹增韧、弥散金属增韧和连续纤维增韧等。陶瓷基复合材料主要用于制作飞机燃气涡轮发动机喷嘴阀,它在提高发动机的推重比和降低燃料消耗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4.7 碳-碳复材料 碳-碳复合材料是由碳纤维增强剂与碳基体组成的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高、抗热震性好、耐烧蚀性强、性能可设计等一系列优点。碳-碳复合材料的发展是和航空航天技术所提出的苛刻要求紧密相关。80年代以来,碳-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入了提高性能和扩大应用的阶段。在军事工业中,碳-碳复合材料最引人注目的应用是航天飞机的抗氧化碳-碳鼻锥帽和机翼前缘,用量最大的碳-碳产品是超音速飞机的刹车片。碳-碳复合材料在宇航方面主要用作烧蚀材料和热结构材料,具体而言,它是用作洲际导弹弹头的鼻锥帽、固体火箭喷管和航天飞机的机翼前缘。目前先进的碳-碳喷管材料密度为1.87~1.97克/厘米3,环向拉伸强度为75~115兆帕。近期研制的远程洲际导弹端头帽几乎都采用了碳-碳复合材料。

随着现代航空技术的发展,飞机装载质量不断增加,飞行着陆速度不断提高,对飞机的紧急制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碳-碳复合材料质量轻、耐高温、吸收能量大、摩擦性能好,用它制作刹车片广泛用于高速军用飞机中。

1.5 超高强度钢和先进高温合金

超高强度钢是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超过1200兆帕和1400兆帕的钢,它是为了满足飞机结构上要求高比强度的材料而研究和开发的。超高强度钢大量用于制造火箭发??压容器和一些常规武器。由于钛合金和复合材料在飞机上应用的扩大,钢在飞机上用量有所减少,但是飞机上的关键承力构件仍采用超高强度钢制造。目前,在国际上有代表性的低合金超高强度钢300M,是典型的飞机起落架用钢。此外,低合金超高强度钢D6AC是典型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材料。超高强度钢的发展趋势是在保证超高强度的同时,不断提高韧性和抗应力腐蚀能力。

高温合金是航空航天动力系统的关键材料。高温合金是在600~1200oC高温下能承受一定应力并具有抗氧化和抗腐蚀能力的合金,它是航空航天发动机涡轮盘的首选材料。按照基体组元的不同,高温合金分为铁基、镍基和钴基三大类。发动机涡轮盘在60 年代前一直是用锻造高温合金制造,典型的牌号有A286和Inconel 718。70年代,美国GE公司采用快速凝固粉末Rene95合金制作了CFM56发动机涡轮盘,大大增加了它的推重比,使用温度显著提高。从此,粉末冶金涡轮盘得以迅速发展。最近美国采用喷射沉积快速凝固工艺制造的高温合金涡轮盘,与粉末高温合金相比,工序简单,成本降低,具有良好的锻造加工性能,是一种有极大发展潜力的制备技术。

1.6 钨合金

钨的熔点在金属中最高,其突出的优点是高熔点带来材料良好的高温强度与耐蚀性,在军事工业特别是武器制造方面表现出了优异的特性。在兵器工业中它主要用于制作各种穿甲弹的战斗部。钨合金通过粉末预处理技术和大变形强化技术,细化了材料的晶粒,拉长了晶粒的取向,以此提高材料的强韧性和侵彻威力。我国研制的主战坦克125Ⅱ型穿甲弹钨芯材料为W-Ni-Fe,采用变密度压坯烧结工艺,平均性能达到抗拉强度1200兆帕,延伸率为15%以上,战技指标为2000米距离击穿600毫米厚均质钢装甲。目前钨合金广泛应用于主战坦克大长径比穿甲弹、中小口径防空穿甲弹和超高速动能穿甲弹用弹芯材料,这使各种穿甲弹具有更为强大的击穿威力。1.7 金属间化合物

金属间化合物具有长程有序的超点阵结构,保持很强的金属键结合,使它们具有许多特殊的理化性质和力学性能。金属间化合物具有优异的热强性,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积极研究的重要的新型高温结构材料。在军事工业中,金属间化合物已被用于制造承受热负荷的零部件上,如美国普奥公司制造了JT90燃气涡轮发动机叶片,美国空军用钛铝制造小型飞机发动机转子叶片等,俄罗斯用钛铝金属间化合物代替耐热合金作活塞顶,大幅度地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在兵器工业领域,坦克发动机增压器涡轮材料为K18镍基高温合金,因其比重大、起动惯量大而影响了坦克的加速性能,应用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及其由氧化铝、碳化硅纤维增强的复合轻质耐热新材料,可以大大改善坦克的起动性能,提高战场上的生存能力。此外,金属间化合物还可用于多种耐热部件,减轻重量,提高可靠性与战技指标。

1.8 结构陶瓷

陶瓷材料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材料,它已经由单相陶瓷发展到多相复合陶瓷。结构陶瓷材料因其耐高温、低密度、耐磨损及低的热膨胀系数等诸多优异性能,在军事工业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国内外对军用发动机用结构陶瓷进行了内容广泛的研究工作,如发动机增压器小型涡轮已经实用化;美国将陶瓷板镶嵌在活塞顶部,使活塞的使用寿命大幅度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发动机的热效率。德国在排气口镶嵌陶瓷构件,提高了排气口的使用效能。国外红外热成像仪上的微型斯特林制冷机活塞套和气缸套用陶瓷材料制造,其寿命长达2000小时;导弹用陀螺仪的动力靠火药燃气供给,但燃气中的火药残渣对陀螺仪有严重损伤,为消除燃气中的残渣并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需研究适于导弹火药气体在2000oC下工作的陶瓷过滤材料。在兵器工业领域,结构陶瓷广泛应用于主战坦克发动机增压器涡轮、活塞顶、排气口镶嵌块等,是新型武器装备的关键材料。目前,20~30毫米口径机关枪的射频要求达到1200发/分以上,这使炮管的烧蚀极为严重。利用陶瓷的高熔点和高温化学稳定性能有效地抑制了严重的炮管烧蚀,陶瓷材料具有高的抗压和抗蠕变特性,通过合理设计,使陶瓷材料保持三向压缩状态,克服其脆性,保证陶瓷衬管的安全使用。军用功能材料

2.1 光电功能材料

光电功能材料是指在光电子技术中使用的材料,它能将光电结合的信息传输与处理,是现代信息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光电功能材料在军事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碲镉汞、锑化铟是红外探测器的重要材料;硫化锌、硒化锌、砷化镓主要用于制作飞行器、导弹以及地面武器装备红外探测系统的窗口、头罩、整流罩等。氟化镁具有较高的透过率、较强的抗雨蚀、抗冲刷能力,它是较好的红外透射材料。激光晶体和激光玻璃是高功率和高能量固体激光器的材料,典型的激光材料有红宝石晶体、掺钕钇铝石榴石、半导体激光材料等。

2.2 贮氢材料

某些过渡簇金属,合金和金属间化合物,由于其特殊的晶格结构的原因,氢原子比较容易透入金属晶格的四面体或八面体间隙位中,形成了金属氢化物,这种材料称为贮氢材料。

在兵器工业中,坦克车辆使用的铅酸蓄电池因容量低、自放电率高而需经常充电,此时维护和搬运十分不便。放电输出功率容易受电池寿命、充电状态和温度的影响,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坦克车辆起动速度会显著减慢,甚至不能起动,这样就会影响坦克的作战能力。贮氢合金蓄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耐过充、抗震、低温性能好、寿命长等优点,在未来主战坦克蓄电池发展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3 阻尼减震2.4 材料

阻尼是指一个自由振动的固体即使与外界完全隔离,它的机械性能也会转变为热能的现象。采用高阻尼功能材料的目的是减震降噪。因此阻尼减震材料在军事工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外金属阻尼材料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船舶、航空、航天等工业部门。美国海军已采用Mn-Cu高阻尼合金制造潜艇螺旋桨,取得了明显的减震效果。在西方,阻尼材料及技术在武器上的应用研究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一些发达国家专门成立了阻尼材料在武器装备上应用的研究机构。80年代后,国外阻尼减震降噪技术有了更大的发展,他们借助CAD/CAM在减震降噪技术中的应用,把设计-材料-工艺-试验一体化,进行了整体结构的阻尼减震降噪设计。我国在70年代前后进行了阻尼减震降噪材料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阻尼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主要用于制造火箭、导弹、喷气机等控制盘或陀螺仪的外壳;在船舶工业中,阻尼材料用于制造推进器、传动部件和舱室隔板,有效地降低了来自于机械零件啮合过程中表面碰撞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在兵器工业中,坦克传动部分(变速箱,传动箱)的振动是一个复杂振动,频率范围较宽,高性能阻尼锌铝合金和减振耐磨表面熔敷材料技术的应用,大大减轻了主战坦克传动部分产生的振动和噪声。

2.5 隐身材料

现代攻击武器的发展,特别是精确打击武器的出现,使武器装备的生存力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单纯依靠加强武器的防护能力已不实际。采用隐身技术,使敌方的探测、制导、侦察系统失去功效,从而尽可能地隐蔽自己,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抢先发现并消灭敌人,已成为现代武器防护的重要发展方向。隐身技术的最有效手段是采用隐身材料。国外隐身技术与材料的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起源在德国,发展在美国并扩展到英、法、俄罗斯等先进国家。目前,美国在隐身技术和材料研究方面处于领先水平。在航空领域,许多国家都已成功地将隐身技术应用于飞机的隐身;在常规兵器方面,美国对坦克、导弹的隐身也已开展了不少工作,并陆续用于装备,如美国M1A1坦克上采用了雷达波和红外波隐身材料,前苏联T-80坦克也涂敷了隐身材料。

隐身材料有毫米波结构吸波材料、毫米波橡胶吸波材料和多功能吸波涂料等,它们不仅能够降低毫米波雷达和毫米波制导系统的发现、跟踪和命中的概率,而且能够兼容可见光、近红外伪装和中远红外热迷彩的效果。

近年来,国外在提高与改进传统隐身材料的同时,正致力于多种新材料的探索。晶须材料、纳米材料、陶瓷材料、手性材料、导电高分子材料等逐步应用到雷达波和红外隐身材料,使涂层更加薄型化、轻量化。纳米材料因其具有极好的吸波特性,同时具备了宽频带、兼容性好、厚度薄等特点,发达国家均把纳米材料作为新一代隐身材料加以研究和开发;国内毫米波隐身材料的研究起步于80年代中期,研究单位主要集中在兵器系统。经过多年的努力,预研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该项技术可用于各类地面武器系统的伪装和隐身,如主战坦克、155毫米先进加榴炮系统及水陆两用坦克。

目前,世界上正在研制的第四代超音速歼击机,其机体结构采用复合材料、翼身融合体和吸波涂层,使其真正具有了隐身功能,而电磁波吸收型涂料、电磁屏蔽型涂料已开始在隐身飞机上涂装;美国和俄罗斯的地对空导弹正在使用轻质、宽频带吸收、热稳定性好的隐身材料。可以预见,隐身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国防技术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四 我国军用新材料的产业化趋势

应用于军事工业中的新材料均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因而军用新材料的产业化速度普遍比较缓慢。世界范围内的军用新材料正向功能化、超高能化、复合轻量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由此看来,钛合金、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在军事工业中具有十分良好的产业化前景。

4.1 钛合金

钛是20世纪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性能优异、资源丰富的金属。随着军事工业对高强低密度材料需求的日益迫切,钛合金的产业化进程显著加快。在国外,先进飞机上钛材重量已达到飞机结构总重的30~35%。我国在“九五”期间,为满足航空、航天、舰艇等部门需要,国家把钛合金作为新材料的发展重点之一,预计“十五”将成为我国钛合金新材料新工艺的高速发展时期。

4.2 复合材料

军事高技术的发展要求材料不再是单一的结构材料,在这种条件下??国在先进复合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它在“十五”期间的发展会更加引人注目。21世纪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是低成本、高性能、多功能和智能化。

4.4 纳米材料

现代军事装备材料的特点 篇2

英、美等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起,把供应链管理理论应用于军事装备物流领域,在装备物流集成理论方面作了大量研究,主要在部队需求及时性、反应敏捷性、信息技术先进性、保障精确性等方面对装备物流进行改革与优化。极大地降低了装备物流保障费用,提高了装备物流保障能力,取得了显著的军事和经济效益。

1 基于SCM的现代军事装备物流

基于SCM的现代军事装备物流,就是在军事装备物流领域引入现代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思想和方法,优化和重组装备物资流和信息流流程,通过建立越级保障供应机制和构建“扁平网状”供应模式,减少装备器材筹措、供应、储存环节,提高装备器材周转效率,降低装备器材库存;通过集成化信息流模式,促进装备物流结构优化,实现装备物流保障“精确高效”。

2 基于SCM的现代军事装备物流构建策略

2.1 目标与思路

基于SCM的现代军事装备物流构建目标,是通过装备物流机构及装备器材生产企业的有效合作,建立一种低成本、高效率、适应性好、具有敏捷性的装备物流运行机制,以满足部队训练和作战对装备器材的需求,实现装备器材“精确高效”保障,并达到装备物流总成本最低。

基于SCM的现代军事装备物流构建思路,是通过“精确”信息流导引控制“效益”物流,科学合理地调配保障资源,确保物流和信息流的有效对接,实时掌握和预测部队的装备器材需求,充分利用军内外保障资源,实现由“定时申请”保障向“即时需求”保障转变,由纵向“树状”保障向横向“网状”保障模式转变。

2.2 主要任务

基于SCM的现代军事装备物流,要根据装备器材的需求情况、资源情况和生产能力情况,科学制定器材的筹措、储存、运输和供应计划,精确、敏捷、及时、高效地遂行装备器材保障,提高快速响应能力、持续供应能力以及平战转换能力,全面提升装备物流保障效能。主要任务包括:

一是根据装备保障需要,科学规划装备物流系统结构,合理确定装备器材储备结构、储备数量和储备布局,适时、适量、合理、配套地进行装备器材储备。二是科学、准确地预测装备器材需求,优化制定装备器材计划,适时进行装备器材筹措,缩短器材订货(供货)周期,搞好装备器材供需综合平衡。三是协调利用器材资源,有效实施库存控制,加快装备器材周转速度,减少装备器材库存积压,提高装备器材管理效益。四是建立高效仓储体系,严密组织作业管理,有效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确保储存装备器材的数量准确、质量完好。五是优化装备器材供应渠道,合理组织装备器材运输,有效征集民用力量,加强合同商保障,提高装备器材需求响应速度。六是实施装备物流总成本优化控制,从装备物流全过程控制成本,实现总成本最低。

2.3 构建原则

一是需求牵引原则,改变传统基于计划供应的推动式保障模式为以部队需求为牵引的拉动式保障模式,通过对部队需求的快速反应,为部队提供可靠、高效的器材保障。二是系统集成原则,是在不同机构之间通过信息共享,实现装备器材供应快速、高效和低成本。一方面是对军队内部装备物流机构之间进行“纵向”集成,另一方面要扩展到地方保障资源和部队最终用户,将军队外部保障资源和部队最终用户进行有机“横向”集成。三是经济高效原则,运用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思想,从系统观点出发,优化调整装备物流流程和环节,削减库存和降低装备物流总成本。四是信息共享原则,包括实现军队内部装备物流机构和地方保障资源之间信息沟通和共享,以及装备物流内部各环节之间信息沟通和共享。

3 基于SCM的现代军事装备物流与信息流模式

3.1 基于SCM的物流模式

传统装备物流采用逐级申请、分级供应的运行模式。这种模式不但需求申请环节多,时间长,需求量逐级修正,不能准确反映器材需求情况,容易出现需求放大效应。而且供应环节多,运输距离远,甚至出现重复运输和相向运输的情况,使得保障效率低下。基于SCM的物流模式,就是通过构建越级供应机制和“扁平网状”供应模式,实现装备物流“精确高效”保障。

3.1.1 越级供应机制

装备物流越级供应机制,是为了提高装备器材保障效益和效率,越过某些物流供应环节进行保障的物流运行机制。越级供应主要有工厂直供战役仓库、战略仓库直供队属仓库、工厂直供队属仓库三种模式,主要用于批量保障和应急保障。批量保障采用越级供应方式能提高保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应急保障采用越级供应方式主要是减少保障时间,提高保障效率。对于装备器材的批量供应(如大分发),一是可以采用从军工厂直达战役(军区)仓库,再由战役仓库分配到队属仓库;二是可以由军工厂到战略仓库,然后由战略仓库直接分配到队属仓库,通过这种供应方式,逐步实现由原来的逐级保障向直达保障转变,由按建制保障向按区域保障转变,提高保障效率,节省物流费用。如图1所示。

对于应急物流保障,一是可以采用从军工厂、战略仓库直接向部队进行直达保障,减少作业环节,提高保障效率;二是建立网络化保障体制,各级保障机关可以对下属仓库进行调剂保障,如总部可以在全军范围内各级仓库进行调剂,军区可以在本区范围内各级仓库进行调剂,另外根据保障任务需要,各级保障机构可以在本级所属的仓库调集力量,组成保障力量进行保障,形成物流网络。如图2所示。

越级供应,依托全军(区)统一调度、资源共享的一体化储备体系和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直达供应,减少保障层次,把部队器材保障的中间环节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器材保障的时效性。

3.1.2“扁平网状”供应模式

构建“扁平网状”供应模式,就是要压缩保障机构,减少保障环节。压缩保障机构,将原来总部、军区、军、师、团等“纵长树状”结构,向总部、军区、部队三级“扁平网状”结构转变。如图3所示。

这种保障模式下,工厂在一定条件下了解需求信息,做到准确生产,在特定条件下参与直达保障供应;战略仓库担负全军筹措、保障资源调度、战略配送、物资储备等任务;战役仓库担负区域保障任务;队属仓库实施战术级的支援配送任务。

3.2 基于SCM的信息流模式

3.2.1 建立信息集成中心

基于SCM的信息流模式,要求建立一个全军装备物流信息集成中心,主要功能有: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收集与传输。装备物流所有环节与信息中心建立实时信息通道,这个信息通道保证各环节与信息集成中心的信息实时互通,实现所有信息实时共享。

基于SCM的信息流模式,是一种与传统信息流模式完全不同的新模式。如图4所示。

3.2.2 建立集成化信息平台

集成化信息平台,一是实现部队各装备器材业务系统、仓库管理系统之间信息无缝对接和信息交换;二是实现各级装备物流系统的数据集中管理和同步更新;三是实现对全军装备物流管理数据的决策分析和物流优化调度。通过建立集成化信息平台,对各种物流信息有效地实行全系统、全过程的可视化管理,为各级用户提供信息管理、信息服务和辅助决策支持功能。如表1所示。

该模式主要优点:一是实现装备物流上所有环节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这些信息都是反映装备物流内外实际状况的原始信息,克服了信息逐级传递造成的“牛鞭效应”。二是当装备物流局部环节出现意外或装备器材需求发生变化时,保证这种信息可瞬间传送到装备物流各环节,使各环节能够及时调整,并同步作出反应,提高了装备物流快速反应能力。三是使装备物流由原先的分散系统转变为一个集中决策的集中系统,大大提高了装备物流的整体协调能力。四是面对外部需求者(主要是部队)需求结构的变化,可以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增强了装备物流的开放性和伸缩性。五是提高了信息处理的速度和质量。信息集成中心可以为装备物流上的各环节提供需要的信息,各环节可根据所得到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计划与安排,使装备物流能够更好地平稳运行。

3.3 基本特征

基于SCM的现代军事装备物流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纵向集成。纵向集成改变了目前基于职能的装备物流保障结构,把装备物流的采购、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配送以及回收等环节和过程连成一体。通过流程重组,集成装备物流上的各个环节,精简不必要的供应层次和中间环节,实现“物资流”、“信息流”的实时、快速、准确传递,降低装备物流运作成本,提高装备物流保障能力和效率。二是横向集成。横向集成主要是通过有效的集成化协作模式,加强装备物流环节中的生产厂家、各级装备器材业务机构、各级仓库以及部队用户等实体之间的合作和支持,扩大联供、通供范围,拓展保障渠道,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各实体间的同步协调运行,实现业务流程跨实体无缝链接,从而提高整个装备物流中物流和信息流的通畅和快速响应,使所有与装备物流流程相关的人员、技术、组织、信息以及其他资源有效集成,形成全局最优目标。三是信息集成。信息集成主要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集成技术,对装备物流所涉及的军内外各实体信息系统及其信息网络进行综合集成和整合,建立集成化信息平台,使物流业务和信息有效集成和共享,促进装备物流结构优化,促使物流环节间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王兵,王洪炜,李庆全,等.装甲装备器材保障供应链过程及机制优化研究[R].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2008.

上一篇:注册商标的转让是下一篇:渣土执法中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