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2024-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教学过程最优化(共9篇)

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篇1

一、作者简介

巴班斯基是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教育论专家、苏联科学学院院士,曾任苏联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

二、本书的简介

我认为本书分了八个部分,前言结语和六章构成。各章的大致内容如下: 第一章教学过程的结构,是以系统观点论述教学论所有基本范畴,表达了作者为本书标题上所注明的“一般教学论方面”的观点,也是作者有所创新的教学论思想。第二章教学过程的理论化基础,作者开宗明义提出辩证的系统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论基础。提出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来评判对所提教学任务做出的各种可能的决策,用以确保在相应的条件下选择出最优方案。

第三章对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活动中的典型困难的分析。作者首先为研究教师工作制定了大纲,然后对教师工作的典型缺点和困难进行评定和自我评定。第四章最有组织教学过程条件。根据以上两章材料,说明在实践中运用最优化思想取得成功的程度的取决条件,主要有两个条件:

1、要对教师实行有关解决教学最优化任务的科学教学法的专门训练;

2、改进研究学生的方法。

第五章为预防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措施。这点在本市中所占篇幅最多,首先分析了成绩不良的原因,然后归类,列图表。然后研究、分析最后提出了克服的途径和一整套具体建议。

最后一章是对优秀生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途径同样和分析成绩不良的学生的方法一样,从学生特点出发最后选择最优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以及开设选修课开展课外活动等方面予以最优的考虑并拟出落实措施。

三、对本书的一些思考

本人认为这书里面有些东西不合理也不合实际,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教师要求太高,教师的任务太重很多教师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

2、他对学生的各方面的分析依据不够,也就是说他的评价标准不够权威。

3、他的研究背景有局限性它是根据顿河—罗斯托夫地区的教学科学实验而受到的启发,不是每一个时代都适合的。

4、它的一些评价标准在现在的学校根本就不适合。

当然也有一些好的方面

1、以辩证的系统理论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2、引人最优化思想,符合劳动活动的普遍原则。

3、关注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重视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存在很多的不足,尤其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要把他的这套理论用于现在的学校中可能有更多的漏洞,所以我们在参考他的这套体系时要学会用辩证的眼观来看待,取其中的精华。

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篇2

研究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生活实际、精神需求和人生追求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条件。大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接受者, 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理论等素养, 培养他们正确的“三观”意识, 增强他们对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理解,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任务与目的。要完成此项教学目的, 教学就必须建立在大学生信任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教师开展好调研工作, 研究并正确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二者的关系。既需要把握他们带共性的实际需要和思想困惑, 还要对少部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暴露出来的具体问题着重进行分析, 选择好个别教育和普遍教育相结合的坐标点。在这样的基础上, 科学地设计教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以优质的课件辅助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展。

二、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根本是提高教师素质

教学的根本问题在于教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有其特殊的一面, 就是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党性原则, 并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要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使课程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自身的理论功底必须扎实。他们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更要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只有自己做到这一点, 才能讲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往往能以其高尚的精神境界、崇高的人格魅力, 给大学生以正能量。因此, 教师心中应该牢记“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人文素养和教学能力是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熟练的教学方法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 组织教学并完成对大学生的培养和引导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如何, 培养的大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关键是看教师, 这也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根本所在。

三、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关键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讲授的内容要精。当前大学生既对新事物充满好奇, 又对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产生疑惑。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上做好取舍、做好重难点分析。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准确讲授, 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二是讲授的内容要实。当前的大学生更重视事实和关注当下, 反感空话和大话。他们相信真理, 更愿意拨开层层现象看本质, 更相信自己亲身实践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做到实事求是地讲解事情发展的经过, 理性地分析现实问题, 切不可在讲授中空谈大道理。三是讲授内容要新。这里的新是指在选取的案例、联系实际的内容上要做到与时俱进。一些大学生片面地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实际的使用价值。这就需要教师严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做到与时俱进, 解答大学生心中的疑虑。通过教学, 使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是真理, 是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而不是包治百病的“药丹”。

四、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保证是改革教学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课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往往同一门课程同一个教学内容同一个教师讲授,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获得的教学效果不同。多年的教学实践, 已经形成了一种“教—学—考”的固定教学模式, 教师“满堂灌”, 学生突击式记忆然后应付考试, 考试结束也就意味着理论学习结束、思考结束。把以前“灌输式”教育改为“渗透式”“参与式”“探讨式”“启发式”教育,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 从“单向”走向“交互”, 可以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建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发展, 要求教学方法随之进行相应的改革。当前, 针对该门课程教学学时少、内容多的问题, 做到选择最优方法, 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方法的创新已经迫在眉睫。在当代, 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不断充实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只有改变原来的“灌输式”, 改变忽视大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方法, 学生才能接受这些新观点。在当代中国,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中出现了新的问题, 不断丰富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只有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解答大学生的思想疑惑, 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必须面对时代的变化发展, 必须面对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发展变化, 根据大学生所学专业的差异性,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

摘要:从充分认识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教学方法改革、调整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层面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孙少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放性教学研究[D].中北大学, 2013.

浅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篇3

【关键词】优化 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35-01

目前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延用的是多年来形成的、带有一定规律性的教学过程,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目前的语文教学过程显得有些单调和繁琐,存在着好多的弊端,已不适应当前语文教学的需要。所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程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我们要在新课导入一开始就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全神贯注的投入到教学中来。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使上课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上,激发兴趣。比如,我在教学《木偶奇遇记》时,以故事导入,说:“同学们,你们见过木偶吗?有一天,老爸爸杰佩托心血来潮,用一块顶呱呱的好木头刻出了一个‘顶呱呱的小木偶—皮诺乔。开始皮诺乔淘气、任性,还特别贪玩,一不小心,玩进了大鲨鱼的肚子里……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读读课文就知道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语文课的导入方式很多,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定,因时而变。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要简洁,精炼,自然富有启发性和艺术感染力。

二、设置疑问,激发思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可见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一位教师教《背影》,通过具有启发性的设计提问,增强了教学的节奏感。一问“文章开篇点题,作者最难忘是父亲的背影,那么,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子的?”这一提问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二问:“本文以‘背影为题,这一段已经把父亲的背影刻画的很细致了,为什么还要在描写背影之前交代家境和父亲对自己的关怀和爱护呢?”这一提问起转折作用,此时引导学生分析前两层的内容,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作者对父亲的爱的感情发展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三问:“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叙写父亲说他‘大去之期不远已的那封信呢?”这一提问起强调作用,充分抒发作者怀念父亲的炽热感情。这样设疑,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三、质疑探究,掌握规律

质疑是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比较青睐的一个环节。但如何去操作,怎样才能达到最优化的课堂效果,始终是一个盲点。直到教过《风筝》才得到些许启示。质疑不应放手随便去问,那样容易冲淡难点,而且知识不成体系,要放中有收,自由中有引导,引导中有创新,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形成体系,让学生尽快找到质疑的钥匙。讲《风筝》时,以“看到‘风筝二字使你想起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导入,学生马上联想到快乐、春光、自由、理想、飞翔等美好的字眼,这时有意识地提到作者那看似另类的感受——“见到风筝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样学生的思考点便集中在这一提挈全篇的问题上。整体感知后,在质疑中,学生大都能围绕这一中心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而且在交流时学生的见解也出乎我的意料,他们让我不自主地脱离了教案,加入到探讨中,这节课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计划,但收获的却是学生开阔的视野,富有创造力的表达。

四、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变传统的课堂讲授式为启发引导式,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以讲引导思维,以讲引导感情,并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变学生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是现代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学方法的有效改进。现在,信息技术已普遍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促进了教学方法向综合化方向的发展,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造了多层次的教学需求。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我就灵活地运用了观察法、合作法、情境教学法等。例如教学《五彩池》一课时,学生在理解五彩池形成的原因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制作了课件,为学生展现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石笋”、“树木花草”、“折射的阳光”,提供生动活泼的直观形象思维材料。学生通过看课件,五彩池形成的原因也就迎刃而解。这就是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它把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给学生创设真实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

五、强化阅读,丰富语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大量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就没有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表达,也可以说没有开阔的阅读面,就没有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现在学生升学压力大,各科题海挤占了大量课外时间,加上不少教师、家长担心课外阅读会冲击课内学习,导致学生的阅读量极大削减,所以我们只有合理利用课内时间,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如:在《走月亮》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读想象画面,然后为学生展现画面:柔和的月光下,高高的山,村头的树,林间是路,幽静、祥和、静态的山村月夜画面……。看看是否与他脑海中的画面相同,然后引导学生读书,想怎样读就怎样读,才能读出画面的境界,读出画面的情感,实现从画中再到语言文字的回环过程。

六、板书设计,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是课文思路、教师教路、学生学路三者熔铸的艺术结晶是教学过程主旋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和地位。板书的形式要灵活使用,好的板书实际上是教师对教材深刻的钻研。对学生理解能理的准确估计以及对课堂教学总体的把握,才能得心应手的花枝添叶。创设科学、美观、实用、自然的板书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七、优化练习,巩固知识

练习是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练习内容的设计关系到是否能对学生已学知识的运用,促使学生对新学知识达到巩固进而形成技能的重要保证。练习步骤,练习方法的优化、练习内容的适宜也是教师用来增强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优化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不是单就任务完成而采取的手段,理应成为育人的艺术。也只有进入艺术之境,它才能求得较好的效果和较高的效率。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传授知识、训练能力,也要注意恰当的运用各种教学艺术,从而激活语文课堂,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读《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有感 篇4

其实,我是一个挺爱看书读书的人,但自小就比较偏爱文学类的书籍或一些闲书杂书。真正踏上工作岗位后,才比较多的接触到教育教学类的专业书籍,而且看的大部分还都是学校指定的书目。说实话,对于这些书籍,我一开始抱的是畏惧心理,觉得太高深,自己看不懂。而几年下来,有了点工作经验,又有些浮躁了,静不下心来仔细学习。

这次也是如此,学校刚布置暑假的读书任务时,我就把《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随手翻了翻,很不以为然:“书里的理论我们不是早就在学、在实施了吗?新课程都实行好几年了!”暑假毕竟很长,天又热。于是,我在百无聊赖时第二次拿起了《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才第一次发现作者巴班斯基是苏联人,再仔细一看,此书竟著于1982年,而我却因学到了一些新课程理论就飘飘然了,真是井底之蛙啊。在羞愧之余,我开始认真阅读、学习《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一书。读完之后,深深感受到,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该书所倡导的教育教学观念仍有其不朽的、现实的指导意义。难怪顾明远先生会说:“前苏联虽然已经解体了,但是反映教育规律的一些前苏联教育思想却永放光芒。”

这次的读书让我收获颇丰,尤其是第四章“教学内容最优化”给我的触动极大。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当前学校现有的教学方法和物质基础的准则”,并认为“在制定标准教学大纲时必须遵循这些准则”,“可以删除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那些过于复杂的成分。” 而《课程标准》的教材使用建议中也谈到: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和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那如何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呢?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学,教师还只是停留于手中的教材。即使在教学中我们也做着这样或那样的拓展,但毕竟离不开课程的标准。而大部分教师更是满足于将教材教好。

所以,我认为首先要深入分析教材的内容,并判断它是否能够全面地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通过钻研、通读教材,如果发现必须充实教材内容,那么,教师就必须借助教学参考书和有关该学科的科普读物予以解决。与此同时,还应使教材内容现实化:即以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生活发展的最新例子、事实等,来充实教材内容。在内容中考虑学生日常的生产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特点,这是教学内容现实化的一个方面。依靠学生周围现实中所熟悉的事实、例子,探讨和完成课上所学问题的作业,可以同时完成几项教学任务:保证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的职业定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掌握知识,从而保证提高既定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而这正符合最优化的目的。

其次,教学不应完全依赖“课本”,也就是说要灵活地使用教材,“跳出教材看教材、跳出教材用教材”,新课程的环境给予了我们教师更大的自主教育空间,要把教材当作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载体,当作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抓手,让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而不是让学生围着教材转。

就拿低年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思维还未发展全面,对于一些抽象的东西,你是无法对他们解释的,也解释不清。而让抽象的词语进入脑际的最佳办法就是将其“形象化”,当然这种“形象化”的过程可能是实物性的,而更多的承载于孩子们的想象。例如低年级的词语教学,我们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让孩子们首先将自己进入图中,然后再去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想象去寻找不同的词语角色。最主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对某个事物与某个词语的一种简单的链接,而是进行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创造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是极具个性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正倡导的“人文性”。

要做到教学内容最优化,还要做好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整合,备课不但要研究课文的思路,老师的教路,还要认真研究孩子的学路。有句俗话叫“众口难调”,所以,大厨师很难当,而且吃饭的人越多,越难一致。由此,我想到我们的教育。我们现在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老师相当于大厨师,学生相当于吃饭的。客观地说,再高明的厨师也做不出让每个人都满意的饭菜;同理,再高超的老师,他的教育教学方法也不会完全适合每一个学生。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就像提水,有的孩子提一大桶水很轻松,有的孩子提半桶水却非常吃力。但是,课堂上,教师上课一人不可能上出两堂不同的课。怎么办?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是我们的老祖宗孔子提出来的。但我们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不信请看,所有的同学作业是同一个练习本;家庭作业是同样的分量和难度;目标达成是同一个标准„„还恨铁不成钢地数落着那些暂差生:“一样听的课,你怎么就不会啊?”同时自己也一脸茫然和无辜。这就和大厨师抱怨吃饭的一样:“我做的一样的饭菜,别人都吃得津津有味,你却死活不喜欢吃呢?”

因此我们教师不妨在认真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多“备学生”!学生们知道些什么,什么可以自学,什么应当小组议论,什么必须教师讲授,他们中又有多少能提动整桶水的,有多少能提动半桶水的„„然后,在上课的时候,教学目标的达成可以区别对待了,作业的布置也要分层次布置了。这就需要教师在细节上下工夫,力争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入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大有收获。

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篇5

姚广军

内容摘要:巴班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在大面积克服留级现象的基础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提出并阐述了自己的最优化教学思想。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当代的教学方法理论,而且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方法改革

巴班斯基(1927-1987),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博士。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创造了大面积克服留级现象的经验,更直接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实验材料。“巴班斯基在此基础上与1972年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预防学生学业不良的方法》一书,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原理,此后,他又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并在《国民教育》和《苏维埃教育学》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来阐述自己的最优化教学思想。”⑴

一、关于巴班斯基教学论的方法论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其方法论基础”⑵那么其方法论基础是什么呢?他把辨证的、系统—结构方法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基础,在辨证唯物主义指导下,引进“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其中又以系统论为主,包括整体观、系统观、矛盾观、综合观、联系观、真理的具体性原理、划出体系中主要环节的原理等。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巴班斯基的理论把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看成是相互联系的。”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二、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从概念上将教学过程与教学加以划分,认为教学是由师生、条件和教学过程构成的。”⑷其中“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的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⑸而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来看是最优化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⑹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其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教学的动力、教学的目的、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可能性等。

(一)关于教学的动力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的动力源于教学的‘主导矛盾’(中心矛盾),而所谓主导矛盾就是,学生在教师影响下产生的掌握一定知识、技能、技巧的需要,与学生所拥有的满足这 1 些需要的实际可能性之间的矛盾。”⑺简而言之,教学的动力就是学生的内部需要,教师在教学是要注意学生的内心体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满足起对知识的需求。

(二)关于教学目的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有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

教养性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专门技能,并能够熟练的应用这些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育性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会公德、政治和伦理道德,以便于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发展性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认知活动的一般技能,使其能在生活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

同时,他还指出这三种目的是有机地相互联系的。

(三)关于教学规律

巴班斯基运用系统结构方法研究教学过程内部各因素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得出以下几条教学规律: 教学过程受制约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及对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的需要 2 教学过程与作为统一体的教养、教育、发展过程是相互联系的 3 教学过程依从于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 4 教学过程依从于它得以进行的各种条件 5 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 6 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的、任务 教学的刺激方法、组织方法、检查方法均取决于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 8 教学的组织形式取决于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 只有具备必要的条件并保证教学过程各成分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是教学结果具有巩固性和效用性

以上九条规律构成教学的一套完整的有机联系体系,只有充分的理解、领会才有可能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效的组织教学。

(四)关于教学原则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规律高于教学原则,原则是由规律产生的,所以根据教学规律提出以下教学原则: 1 教学的目的性原则 教学的科学性以及与生活实践想联系的原则 3 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原则 4 教学的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 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认识兴趣和求知需要的原则 6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积极性、自觉性和独立性原则 7 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最优结合的原则 8 各种教学形式最优结合的原则 9 为教学创造最优条件的原则 10 教学成果的巩固性和效用性原则

巴班斯基强调,只有灵活、综合地运用各原则,才能确保教学活动有成效。

(五)关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对学生技能形成、智力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他提出以下优选教学内容的标准: 1 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标准 教学内容的诸组成部分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标准 3 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该年龄学习的可能性标准 4 教学内容符合用于学习该教材的法定时间的标准教学内容符合该方面的国际经验的标准 教学内容符合当前教师的教学的实际可能性和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的标准

巴班斯基还指出,考虑这些标准并尊重他们的先后顺序,教师就可以将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和主要的成分划分出来并使其具体化,有助于消除那些引起学生负担过重的过于复杂的和次要的成分,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成分上。

(六)关于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认为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乃是教学过程最优化这个复杂问题中的关键之一。”⑻而所谓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和学生旨在通过教学达到学生教养、教育和发展目的的一种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⑼

他还根据马克思关于劳动活动三要素的原理,按教学活动的组织、刺激和检查三个方面,把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类: 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2 刺激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3 检查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是教学过程所有基本成分的最优化组合的总和。这一方法体系包括教师的最优教授方式和学生的最优学习方式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他“强调师生力量的协调一致,从而找到在不加重师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⑽教学过程最优化方法体系包含以下八个基本方法: 综合规划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注意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2 深入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具体落实任务 3 依据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确定内容重点 4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 5创造最优化教学的必要条件

6采取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区别教学 7 根据现实需要,随时调整教学活动 分析教学效果,确定最优速度,节省师生时间

“唯有完整地运用整个方法体系,才能指望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只要切实地运用了这个体系,也一定能达到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⑾

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标准

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标准有两条:效果标准和时间标准。效果标准是指每个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上都达到符合他最近发展区的实际学习可能性的水平。时间标准是指教师和学生均应遵守学校卫生学及相关文件为之规定的用于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

“总之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把社会的具体要求和师生的具体情况、所处的环境和正确的教学原则结合起来,制定最佳的工作方案,灵活而坚决地予以实施,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⑿

五、对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思想的评价

巴班斯基的教学思想有四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是他在针对前苏联当时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留级现象严重等问题进行研究、探索之后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二是他把辨证的系统的观点、方法引入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开阔了人们的认识视野,拓宽了教育研究的范围。三是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林论是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极大的丰富了前苏联的教学论思想,丰富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活动。四是“他创立的这个理论,„„,历史地肩负着扬弃、调整、定向的特定使命。”⒀ 也可以说“这个理论具有承前起后,继往开来的意义。”⒁

虽然他的教学思想对前苏联及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由于其在关于教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原则极其分类上的混乱,以及存在着一定的机械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教学思想中的不足。

六、对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启示

从以上的简要介绍中可以看出,巴班斯基的理论是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研究、探索提出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他的理论体系、理论内涵极其研究方法对我国中小学正在进行的教学与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自觉、独立的学习要大力贯彻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具有时代精神、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要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及充分合理的利用好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 要求政府要增加对学校的投入,改善学校的软、硬件条件,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适宜的条件 要求教师要依据教学的要求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合理、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注释:

⑴单中惠 外国教育思想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91 ⑵毕淑芝 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67 ⑶单中惠 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695 ⑷田本娜 外国教学思想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32 ⑸巴班斯基 教育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74

⑹同⑶

⑺毕淑芝 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76 ⑻田本娜 外国教学思想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45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1 篇6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

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在规定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诸方面都取得最大效果。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切实做到“轻负担、高质量、优素质”,我进行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本文就此谈一些实践体会。

拟定最优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握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拟定最优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最优的教学目标具有全面性、适度性和区分性。(1)全面性。指教学要完成教养、教育和发展三大任务。在拟定教学目标时要深挖教材中的潜在因素,结合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和学生现状,定出具体教学目标,确定认识、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四级要求,区分出知识和方法、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思想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能力、建立初步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抽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良好习惯的培养等多种要求要有计划地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中,使每节数学课尽可能地完成多项任务。(2)适度性。拟定教学目标时不能片面追求全面性而牵强附会,不能因面面俱到而不分主次,不要认为目标定得越高、越全面越好。应该使教学目标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以及年龄特点相适应。如: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在不同年段有不同的目标,同一年段在不同阶段所培养的目标也不同。(3)区分性。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教材内容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存在着层次性。在拟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前后课时之间相互依存、发展、铺垫、延伸的关系,要体现出每个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和侧重点。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如果将教学目标比做骨骼的话,那么教学内容就是肌肉,教学目标要依附于教学内容,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合理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实现“省时”、“高效”。教师手中的教科书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合理安排课时教学内容,克服随意性。教师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实际,做到密度恰当、坡度适当、深度得当。对于学生刚接触到的新知识,或抽象的不易理解而需要分散难点的,内容应适当少安排。有些知识虽然是学生刚接触到,但难度不大的,可以利用旧知识迁移的方法,另外可适当多安排些内容。这样,可以从教学内容上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选择最佳教学方法。

要取得教学的“最好效果”,就要通过最佳教学方法来实现,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关键。(1)教的优化。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而开展有秩序的、相互联系的活动办法。由于活动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心理特征、学校具体条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教材中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要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坚持训练学生独立地依靠已有知识去学懂新知识,突出教学内容中核心的基本概念,达到以纲带目,以简驭繁。(2)学的优化。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要改变重教不重学的状况,就应把学法研究列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中。

小学阶段儿童思维发展最本质、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教学中运用直观演示毕竟是教师演、学生看,学生还是处于被动位置。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过程,要使学生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让学生动手做,而不是用耳朵去听。通过组织学生量一量、做一做,引导他们去探索,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心理过程内化。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 篇7

教学过程的优化是获得优异教学效果的基础, 也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前提条件。 新理念下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 从传统的教师教授学生, 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学习, 并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其中的重点是教师引导的过程。 学生的自主学习、 扩展思维、开发创造力的方法,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这个过程是教师事先对教学内容“引导”预设策略与即时课堂生成的统一, 整个过程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堂中的即时创造, 影响课堂生成效果[1]。 为此, 加强语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优化设计, 即时调节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创造有利条件, 对语文教学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优化教学过程是指通过选择教学过程中合适的教学方法, 使师生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显然, 优化教学过程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 而是教师在把握教学规律与原则的基础上, 对教学过程的一种明确安排, 一种适合于课堂教学方案的选择。

二、教学优化的方法

教学优化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课堂教学结构。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 教学目标是根基, 是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 教学目标的优化, 就是要建设一个全面、具体、适当、明确的目标, 这对于课堂教学来说非常重要[2]。

教学内容是重点, 教学内容的优化需以知识的重点、难点和连接点作为主线, 使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 最终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 教学内容的优化需着重注意对技能的训练、对智能的开发等方面, 培养学生具备多种能力; 教学内容的优化需对思想教育进行渗透, 对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养成过硬的心理素质[3]。

教学手段是桥梁, 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 我们需要将传统的教学媒体和现代化教学媒体有机结合, 合理使用,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在选定教学目标后, 根据各类教学媒体的特点和师生互动的需要, 选择最适合的教学媒体, 应用于课堂教学, 使教学手段达到最优化[4]。

课堂的教学结构是支架。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为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对各种教学因素进行排列和组合, 并对课堂教学的整体内容进行安排。 所以课堂教学结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优化导入、优化提问、优化讲授、优化讨论、优化练习、优化总结。

综上所述, 要建设一种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 通过真挚的感情启发和激励学生, 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情感, 这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追求的目标。 建立民主、公平、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 运用“亲其师, 信其道”的心理, 将爱心、微笑带进课堂, 形成平等理解、相互尊重的格调, 营造民主愉悦的气氛, 才能使课堂上的教学活动达到最好的状态[5]。

三、以学生为主体, 构建快乐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的教学要想方设法形成师生的合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 使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6]。

(一)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扬民主,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对有进步和独特见解的学生及时表扬。 教师要在学生疑难处帮助, 在问题关键处点拨, 以配合学生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者不能自居, 应与学生平等。

(二)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爱数学, 喜欢学数学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 对教学内容进行巧妙的安排, 使学生有新鲜感, 用数学教材本身的特点激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中要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 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 三) 采用各种教学方法, 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

一堂课的成败, 往往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有直接关系。 我们的教学提倡启发式, 反对注入式。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教学是有“法”的, 因为教学是有规律的, 需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是指没有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任何情况。 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材特点、 学生特点以及教师本身的素质和特点, 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把这些教学方法有机地最优组合起来, 不要生搬硬套。

(四) 提高课堂效率, 降低学生负担

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改革,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提高课堂效率关键在于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注重启发讨论, 引导主动参与, 精讲多练, 做到当堂完成, 当堂巩固。 这样才能减轻学生课后过重的作业负担, 只有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堆里解脱出来, 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到轻松愉快。

四、结语

“ 优化” 即为效率, 如若我们广大人民教师能够从每一个教学环节做起, 精心选择、组织、安排教学内容, 以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 那么在不久的将来, 即可同步更新和提高教师教学思想和学生学习方法、 教师业务素质和学生整体素质, 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教学目标。

摘要:优化教学过程是获得优异教学结果的基础, 也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前提条件, 优化教学过程可减少师生消耗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全面、具体、适当、明确地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控制, 选用最佳教学媒体来活跃课堂气氛, 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 形成师生合力, 使学生能够愉快主动地学习, 从而使智力和情感都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

关键词:优化,教学过程,学习

参考文献

[1]周晶晶, 李振宇等.浅谈如何优化教学内容[J].科技资讯, 2013 (5) :203.

[2]陈国民, 王涛等.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J].工程图学学报, 2007 (2) :187-190.

[3]周萍.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J].科学教育, 2001 (5) :57-58.

[4]潘美意.优化教学过程之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 2000 (3) :43-44.

[5]林丽娟.优化教学激活课堂[J].科技信息, 2009 (31) :598.

英语教学过程最优化问题探讨 篇8

关键词:最优化;英语教学;师生互动

巴班斯基认为在师生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着社会、心理、控制三方面的因素:社会因素即教育目的和内容;心理因素即师生双方的动机、注意力、意志、情感等;控制因素就是教师对教学的组织、方法的选择和计划的调整以及学生的自我控制。这三个方面的最佳统一,就达到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境界。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社会的、心理的、控制的三方面因素统一,要求在确定教学的目标、任务、过程、方法时,要从全面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

一、发挥语言的社会因素,确定英语教学的目标与技能,实现最优化

众所周知,英语是交际工具,又是思维工具。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交际能力,以及完成教育、教养和发展的任务。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问题的争论。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局面。学生被动地接受,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便是英语教学多年来的“高投入低产出”的症结所在。对此,应如何对待这一问题呢?

(一)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既教会学生语音、语调、单词和语法规则,又要训练学生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对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不可一味地灌输。因此,知识和能力都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乏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足以产生最佳教学效果。

(二)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多年来,英语教学的低效率正是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由于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相互对立,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能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知识的掌握。一定的能力发展水平是知识掌握的前提条件。语言能力水平的高低,制约着知识掌握的速度和质量;另一方面,知识的掌握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探寻语言的心理因素,确定英语教学的过程,实现最优化

英语教学即是认知过程,又是情感过程。认知与情感是教学目标,也是教学手段,因此,正确处理认知与情感的关系问题是英语教学实现最优化的基本问题之一。

(一)教学的认知过程及其教学意义

教学的认知过程即指学生认识事物的整个心理过程。在英语教学上,学生的认知过程表现为对单词、语法、语言习惯的掌握、理解和存储,以及对语言材料的分析、综合、加工和运用。学生个体在同样的学习条件下,却取得不同的学习结果,这正是认知因素的影响。教师要使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快捷、有效,就需要认真研究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其风格,对学生的语言加工过程给予恰当的指导,使教的活动适时、适量、适度、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教学的情感过程及其教学意义

教学同样是一个情感过程,即师生对教学活动与自己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和对教学活动的体验。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因素对教学过程起着重要影响。

教师的情感体现为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教师在教学中情感投入、教学风格等等。教师的人格特征不仅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而且影响学生的认知学习和学习态度。教师对学生信任、关怀和严格要求,有利于学生学习。课堂气氛是制约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只有全身心投入教学,与学生合拍,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情感因素指人格因素和动机因素。对学习活动影响最为显著的人格因素有价值观、意志特征、理智特征。学习目标明确的学生会有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和明确的学习动机,学习起来有恒心、毅力。不同的情感因素在学习中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结果。积极的情感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组织的语言活动,并积极参与语言活动,通过内化,最终实现迁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认知与情感相结合。

三、利用语言教学的控制因素,确定英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实现最优化

(一)教学方法的制定必须符合教学目标与任务,必须与教学内容的特征相适应,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及情感因素,必须考虑教学的现有条件和时限性等,这是英语教学控制因素的基本要求。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使用都源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都有其开创性和尚不完善之处。因此,英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选定也要随着社会对不同程度英语人才的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方法由单一传授教学法向问题教学法的转变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是英语教学的低效率的症结所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进而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尝试解答或提出假设,并指导学生验证假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获得准确的答案。问题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关注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促进学生对一些定论或有争议的观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师生互助、生生互助等合作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积极性。

(二)学习方法由被动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的转变

学生在课堂上接受老师呈现的单词、句子、语法、语言习惯等内容,只需接受、存储,并加以内化,等待随时迁移。接受学习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里掌握大量知识与信息,但这种方法不利于探究精神的培养。因此,学习方法应由被动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的转变是十分有益的。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发现发音、构词和语法规则及语言习惯,发现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发现语言材料中的情感,特征、意义或提出问题,经老师解疑而获得知识。探究学习有利于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保持好奇心;参与需要较高水平认知和技能的活动;形成积极的对待科学的态度与具体的经验。

总之,英语教学无论从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都体现了师生的双重主体性和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单纯强调教师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作用,或相反,都是片面的。在教的层面上,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既要看到“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性,又不能忽视“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既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又要看重学习的“结果”;既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基本技能的养成,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从学的层面上,学生应在教师的情感影响下,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积极学习,勇于探究,多实践,学以致用。并将师生互动原则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达到实现英语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篇9

现在普通中学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生活经历和知识掌握程序都各不相同。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应是每个学生兴趣的总和。要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首先要重视始业课和序言课的设计,知识面宽一点、浅一点,抓住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点,从而产生吸引力,激发众多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讲授比例线段时,我先讲了一则故事:公安人员一次在侦破案件时,发现在现场有作案人留下的脚印,公安人员立即取下脚印,并根据脚印推算出作案人的身高,作为侦破案件的科学依据。那么是怎样算出来的呢?原来有这样一个比例关系:脚印长:身高=1:7,学生一下就被吸引住,颇有兴致地量脚印算身高,也有学生从自己的身高推算自己鞋子的尺码来印证。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比例线段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讲授内容要贴近生活和实际,举例要生动有趣,为学生铺设好通向数学宫殿的桥梁,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用且能学好。如在等比数列这单元,我讲了借羊分羊的故事:古代一农夫临终前对三个儿子说,我仅有17头羊留给你们三人,老大得一半,老二得三分之一,老三得九分之一,讲完就去世了,怎么分呢?难倒了兄弟三人。这时来了一老农,手牵一头羊,思索了片刻说:我把这头羊先借给你们,这样一共18头羊,按比例不是好分了,老大得九头,老二得六头,老三得二头,还剩下一头仍还给我。这样分对吗?似对又不对,这就使学生对学习等比数列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紧迫感。学完等比数列,学生纷纷证明这样分的方法是正确的,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数学兴趣也明显提高。

第三,教法要多样,改变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的`被动局面。固定一种形式容易使学生听课注意力不能持久,产生单调、厌倦的感觉。围绕中心,读读议议,自学讨论不失为一好方法。如在讲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课本上有这样一题:解方程:A,我让学生自解、互议、互评,不仅要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对别人的不同看法要摆事实,找论据,在比较中取长补短。有个学生别出心裁,把原式配成A的形式,得A,所以A。这种多向信息交流,有利于灵活运用知识,激发学习上的探索和进取心。

数学的思维方法比较抽象,普通中学的学生解题时模仿老师的多,因而指导学生掌握数学方法、技巧,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去解决实际问题,从中让他们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也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我在讲完二次式定理后说:今天是星期一,从今天算起第50天是星期几?学生的思维一下凝滞住了,我接着在关键处诱发了一下:一个星期有七天,50天有多少个七天,还余几天?茅塞顿开:求余数,迅即有学生列出。前50项都含有7的因数,所以50除以7的余数是1。学生情不自禁地说:仍是星期一!这种获得成功的激情。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平面几何里黄金分割这一节,学

上一篇:原材料存放管理规定下一篇: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