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职的申请书(精选9篇)
一、选题的确定
《课题指南》是国家亟须解决和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的体现, 是在研究方向和范围上指导各学科项目申报的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的文件, 也是课题评审委员会评议立项的重要依据。因此, 申报者在确定选题时, 要注意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课题指南》完美结合, 使自己的研究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 好的选题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有吸引力, 二是能激发共鸣, 三是有可研性。“吸引力”主要体现在创新, 如在理论问题上有系统的或重大的创新、突破, 在学科建设上有新的建树, 在应用对策性问题上有新的、好的思路, 等等。有了创新才能激发评委的共鸣, “兴奋”评委的思考兴趣。可研性是指选题不能太窄太偏, 缺乏普遍性, 同时也不能太广太泛, 无法深入研究。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具备以上特征且能使自己的研究优势与《课题指南》完美结合的选题将为成功申请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论证的设计
(一) 有说服力的前期成果。
在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前要做好充分的学术准备, 所谓学术准备是指有丰富的前期积累和深入的、具有前瞻性的思考, 体现在课题论证中就是有切实的、有说服力的前期研究成果。任何创新都是在前期不断的研究、学习、积累中产生的, 前期成果是证明申报者有能力完成申报课题研究实力的佐证, 因此有直接关系的前期成果对于申报能否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项目都有与申报课题相关的, 在业内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作为支撑, 以反映申报者的深厚功底和研究实力。
(二) 课题论证要体现自出机杼的新意。
课题论证要有新思想、新观点, 具有开拓性和原创性, 切忌低水平的重复。申报者要在有限的空间内, 言简意赅地将自己在这一课题研究中的最具独到的体会, 最具吸引力的观点表述出来。“独到”或“吸引力”是指具有理论基础的创新, 是在相当高的层次上的创新。以我校某教师两次成功申报为例加以说明。90年代出现了生活审美化趋势, 亟需理论界对此做出有深度的反应, 申报者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美学生成”这一未加展开的论断中得到启发, 并联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相关论述, 发现这个论断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因而形成根据马克思的提示, 系统研究人的美学生成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特征的研究思路。该课题因其独特的视角切入点和开阔的视野于1997年获得立项。同样, 20世纪文化学术界存在着强烈的反传统的取向, 申报者与时论唱了一点反调, 从对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的观察中得到了传统仍在延续的认识, 并将对五四学人的文化学养、人格特征及学术追求的考察与中国现当代学术政治化取向的历史源流的梳理作为这一学术公案的求解锁钥。这样的论证因其显示出较强的思辨性而于2004年获得立项。
(三) 研究方法科学、思路新颖。
在国家社科基金评议表的评估指标中, “内容”的权重最大, 而内容中包括思路是否新颖、研究方法是否科学。因此, 申报者对具体问题应采用跨学科、多视角、多工具的研究方法, 同时要周密思考、精心设计, 在论证中充分阐述研究路线与方法、思想理论观点、预期设计、应用对策等, 列出预期成果的几个主要方面, 并用精彩的文字概述出有特色的内容, 以吸引评审专家, 并彰显申报者对未来研究工作胸有成竹的自信。如2001年立项的“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的经济学研究”, 申报者从国外到国内, 从建筑学、历史学、民俗学、环境学、旅游学等学科角度综述与本课题相关的已有研究及其不足, 体现了申报者广博的知识面和进行多学科、多视角问题研究的能力。
(四) 参考文献注意权威性和时效性。
参考文献可反映申报者对课题研究现状的把握, 以及其学术积累和研究眼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中限制前期成果与参考文献不超过500字, 因此, 在填写参考文献时要认真筛选, 展示精华, 将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权威性的、最新的学术成果列入参考文献, 切忌浅泛。
(五) 措辞得当。
课题设计可以说是申请人在评委面前的学术亮相, 其目的是获得评委的首肯。因此, 在填表中要特别注意措辞。整个课题设计要体现申请者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在措辞上不能不切实际的夸大、拔高自己, 慎用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等词汇, 也不能用词过谦、妄自菲薄。实事求是地将自己的才情与学养通过课题论证尽情地展现出来, 将自己的研究能力、在该领域取得的成绩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 字里行间充满自信, 才能打动评委。
三、填表的规范与技术
(一) 严格按申报要求填写。
填表规范和技术问题只要认真对待都可以做得很好。一些申请者在课题论证上下了很大功夫, 但由于疏忽了填表规范和技术问题而造成了形式审查未通过的后果, 难免产生很大的遗憾。例如, 在填写“主要参加者“时, 一定要确认每位参加者最多只能参加两个项目, 课题负责人不能作为参加人参加其他项目的申报;对于青年项目, 不仅课题负责人要小于39周岁, 课题参加人也均应小于39周岁, 等等。因此申报人在思想上一定要重视填表的规范与技术问题, 填表前认真学习“填写数据表注意事项”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以避免因形式问题造成申报失败。
(二) 书写要规范、形式要美观。
在填写申请表时, 形式与内容同等重要。内容是通过形式表现出来的。干净、整洁、美观的申请书会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其次, 行文要遵守中国人的书写习惯, 文笔要通畅。在写课题论证时要斟字酌句、反复修改, 将几千字的内容写成一篇精品文章, 坚决避免错字、漏字和语句不通。
参考文献
[1]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EB/OL]. http://www.npopss-cn.gov.cn/xiangmusb/xmshb_more.html, 2007-12-20;
[2]高贇, 王晓丽.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19) 3;
[3]王敏.对提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证书撰写质量的几点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3) 1;
事件:两年内3人被开除
根据惠阳区城管(原惠阳区城监大队)提供的2002年、2003年的调查资料显示,2002年11月7日上午,原城监大队职工张剑波与张振辉(2人均为事业编制)身着制服在惠阳淡水城区南四路执勤,2人因前一晚打麻将为欠债问题发生争执,并在街上公然打架斗殴,引起周边群众围观。随后在同事的劝阻下,2人停手,双方均未受伤。
11月15日,惠阳城管领导班子召开会议讨论认为,张剑波与张振辉严重违反了劳动纪律和原城监大队制定的规章管理制度。11月21日,原城监大队上报上级单位原惠阳市建设局,2人被辞退。
同样,惠阳城管的资料显示,2003年11月3日零时30分许,原城管职工张东强踢开单位下属公司财务室大门,撬开抽屉,盗走400元人民币(其中300元为假币)。原城管大队领导班子讨论后认为,张东强的行为是盗窃行为,影响恶劣。11月13日,张东强被辞退。
坚持:十多年来未间断上访
对于惠阳城管作出的辞退决定,3人一直不服,十多年来从未间断过上访,他们要求复职并赔偿十多年来的工资、奖金等损失,“我们当时只是一时冲动,并未造成人员受伤,而且警方也没有立案。”
根据惠阳城管资料显示,3人在原城监大队都有多年的工作经历,其中张剑波工作时间最长,超过10年,其他两人也工作近10年,“我们作为事业编制员工,怎么说辞退就辞退,不给我们一点机会。”
而张东强则表示,当晚他喝醉了酒,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踹门和偷钱,他非常后悔,“但单位应该给我一个机会,不应该辞退我。”
3人被辞退后,张剑波成为惠阳环卫局一名职工,张东强开了一家小店,而张振辉至今无业。他们认为,惠阳城管辞退他们的决定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他们一定要讨一个说法。近日,广东省第三巡察组来到惠阳后,3人向巡视组提交了材料。
[回应]
3人当年所作所为影响恶劣目前诉求不合理
惠阳区城管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接到省第三巡视组转交的材料后,该局与惠阳人社局、信访局很快重新调查了此事,并公开回应了3人的质疑。
该负责人称,“作为有事业编制的职工,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被辞退的,但他们3人当年的所作所为影响太恶劣了。根据相关条例,职工无理取闹、打架斗殴,严重影响工作的行为,是有权辞退他们且不予补偿的。另外,我们考虑到对他们个人的影响,当时也没报警,否则他们可能会被治安拘留。”该负责人认为,惠阳城管辞退3人合理合法,“无论他们到哪里上访,我们都不会让他们复职,也不会赔偿他们。”
惠阳区人社局也回应称,惠阳城管辞退3人事宜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使用政策恰当。因此,3人提出恢复劳动合约以及作出经济补偿等诉求不合理。
我已休完产假,申请复职。在休假这段时间里,虽然暂时离开了公司,但时常会想念天泽这个大家庭,所以常登陆公司网站和与同事们联系,每每得知公司的新业绩和各种新变化都很高兴和充满好奇。时时回忆起与领导和同事们一起奋斗的点点滴滴,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盼望回到工作岗位的迫切心情。
虽然生产不久,但我非常注意自己身体养护和运动保健,现在已经恢复到产前的身体状态。家人也做好了后勤工作,加上育儿阿姨的帮助,确保我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
现在我怀着真挚和渴望的心情,向领导递上复职申请书。希望能够更好的为公司服务和贡献力量。
xxx
尊敬的领导:
本人于2014年02月27日在未考虑清楚的情况下匆忙的递交了离职报告,领导及同事得之此消息后,大家真诚地劝告我,经过此后多天的认真思考,我的突然辞职是不成熟的、也是草率的,同时也给公司领导在工作上带来一些不便,我深感惭愧;在这段时间里时时回忆起与领导和同事们一起奋斗的点点滴滴。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我当时的离职是何等的仓促和不成熟,公司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培养模式,还有建立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我受益匪浅,而我竟然不明事理舍其而去。
现在我怀着内疚和渴望的心情,向公司领导递上复职申请书。无论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想法如何,我都希望能够再次为物业公司贡献我的一分力量,为把大物业逐步建立成为同行业中一流物业公司而努力发挥一分光、一分热!
请领导考虑我的申请,并再次表示我的歉意。
申请人:
曾因三鹿奶粉事件被免职的中共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原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显国,自2013年初复出担任河北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后,如今再进一步,任河北省政府党组成员。早在2011年11月,吴显国列席湖北省党代会,当时就引发舆论对问题官员复出的质疑。对此,2012年3月7日,河北省委书记张庆黎表示,党和国家任用干部程序严格,干部干得好时有褒奖,犯了错误按照党的纪律甚至国法处理,违反纪律后,会根据其处分日期和他本人的表现,安排新工作,“任用干部不能一棍子打死,不能看一时一事,还要发挥他的长处和特点”。
近年来,多名因三鹿奶粉事件去职的官员陆续复出。除李长江、吴显国之外,石家庄原市长冀纯堂复出任河北省工信厅副厅长;记过的国家药监局食品安全协调司原司长孙咸泽曾任国家食药监管局副局长,现任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党组成员、药品安全总监;被记大过的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原副司长鲍俊凯,先后任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副司长,现任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秘书长;河北省农业厅原厅长刘大群先后任邢台市长、河北省委农工部部长。
免职像“走秀”,复职成常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建设责任政府的力度不断加大,官员问责制成了政府人事制度建设的一部分。官员因为失职、渎职等非正常“下马”现象也不断增多,百姓颇有几分满足。然而,随着大批被问责官员在质疑声中接二连三的复出,这种原本受到民众普遍赞赏的举措,受到了舆论尖锐拷问。据《新京报》梳理统计,自2008年到目前为止的52起涉85名官员免职案例中,已有29人起复,占比达34.12%。如果排除生活作风问题无人起复这个特殊现象,被免官员的起复率高达50%。问责成“应对手段”,折射制度窘境。舆论认为,当问责失去实质性惩戒的内容而沦为一种掩人耳目的形式时,便会降低政府公信力,影响社会和谐,其危害不可低估。探究其失范原因,有利于从根本上维护行政秩序的严肃性。
我国官员复出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给官员复出的失范提供了制度空间。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龚维斌说,随着我国官员问责制不断规范和完善,而与之相对的官员复出机制却并不健全,相关规定十分模糊、笼统,缺少操作性和程序性,弹性和随意性很大。传统“官本位”文化作怪。我国的干部身份,无论在职还是离职、在岗或退休,所带来的待遇基本不变。“任人惟亲、任人惟近”的选拔原则也成为用人潜规则。与此同时,官官相护形成“权力联盟”,大搞暗箱操作。权力过于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的社会监督。北京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伏创宇撰文指出,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在官员复出过程中的缺失,给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留下了一块群众监督的真空地带。对实行问责制的目的理解存在偏差。主导想法大致是“无所谓”和“侥幸”:一是不太认同领导必须为此承担责任;二是认为大众兴趣点可能已经转移,不会在意“小小”违规。
复出不可怕,就怕乱复出。自2003年因“非典”启动“问责风暴”以来,行政问责制作为重塑诚信政府与责任政府的一种制度性机制,在我国的行政体制内开始逐渐建立起来。问责浪潮曾刮倒了一大批混事、误事、坏事的官员,受到舆论好评。然而,近些年不断曝光的被免官员复出现象,让民众对行政问责这项制度又充满诸多的怀疑与不信任。
现实中,几乎每次问题官员复出的消息一曝光,都会引发舆论的普遍质疑。的确,从各类被免职官员复职的案例来看,“问责-免职-快速复出”的做法,已经成为一些地方应付舆论的一种方式,像是一场“躲猫猫”的游戏。更可怕的是,各级部门似乎也在这一模式上达成了某种默契。有媒体发表评论指出“官员复出不可怕,就怕官员乱复出”。官员复出过程中,公众本当享有知情权。但从众多问题官员复出个案中,公众极少发现有哪一位官员复出,是按照我国干部任免条例有关规定,经过任前公示、民意检测、组织考察等程序。面对公众的质疑,也鲜见有部门对此做出解释。可以说,舆论对问题官员复出的质疑,是对官员复出正当性的一种集体焦虑。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许耀桐等受访专家认为,即便三成被免官员起复,也比例偏高,有损“免职”的威慑力,“出于珍惜人才方面的考虑,对免职官员固然不能一棒子打死。但现实中,不排除违规起复,比如将„免职‟作为平息舆论的„挡箭牌‟,甚至于钻法规的空子,作为日后起复的„跳板‟和过渡”。
“„免职‟实际上是个中性词”,竹立家说,《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公务员法》的处分类别中,都没有“免职”。对“免职”作出规定的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免职‟适用面很广,没犯错的官员也可以免职。即便犯了错的官员,也仅是问责,不是处分。”
对于犯了错被免职的官员,《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要求,“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
竹立家称,个别地方从这项规定中找到了腾挪空间,“几乎每一名起复的官员,特别是因为各种违纪原因免职起复的官员,都会引发质疑,但出面回应质疑的官方,都称合乎规定。因为如果是„闪电复出‟,比如两三个月就起复,那么只要比原职务低一点,就合规;如果一年后起复,即便高于原职务,也符合要求”。
一、引言
实务中经常碰到公司解散后未依法清算, 其中尤以被吊销营业执照未依法清算为典型。由于理论界、实务界和司法界对法人认识不一致, 由于控制股东 (1) 原因, 导致企业法人无法及时进行清算, 严重损害小股东利益。公司法之规定, 虽赋予股东申请解散公司的权利, 却并没有明确规定申请公司清算的权利。公司法对股东申请清算之规定是任意性或是强制性的, 实务界、司法界一直缺乏统一性, 不确定性使法律的权威性受到了质疑。本文即是以此为逻辑切入点, 展开论述。所幸在本文成文之际, 2008年5月19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二) 》, 切实保障法人退出机制的健康有序, 保护了公司股东合法权益, 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价值取向。
二、正文
涉及清算, 主要是强制清算问题, 而本文则主要是股东作为清算的申请主体来展开。据此本文首先介绍清算概述, 后重点阐述股东是否为申请公司清算主体及实务操作。
(一) 清算概述
何谓公司清算?是指处理并结束已解散公司的各项尚未了结的对内对外权利义务关系, 分配其剩余财产、消灭其法人资格的法律行为。根据公司属于资合性质还是人合性质, 一般将公司清算分为法定清算与任意清算。纯粹人合性质的公司, 由于公司本身即是依赖出资人之间的信赖和意志而建立和运行, 那么在公司解散、清算方面法律仍然尊重出资人之间的意思自治而执行任意清算, 如无限公司。而资合性质的公司一般采用法定清算, 由于我国公司法只规定了有限责任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形态, 因此我国只有法定清算。
公司清算源于法定或约定事由, 由于解散公司此时尚存在大量权利义务关系没有终结, 为了外部社会关系以及公司内部关系的稳定, 解散公司的法人资格并不立即丧失, 而是要通过清算程序终止公司各项法律关系, 最终消灭公司法人资格。除了因公司合并、分立外, 其他情况下解散的公司都应当进行清算, 理论界又将公司清算分为普通清算和强制清算 (2) 。
(二) 股东的申请主体资格
由于对公司本质是法律拟制的产物还是公司各方当事人通过合意形成的自治合同认识得不同, 影响了股东的申请清算权的司法适用问题。在解释 (二) 出台前, 对于公司的清算纠纷, 由于对公司自治和司法干预的界限存在着不明朗, 股东是否为强制清算的申请主体, 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一种意见认为, 作为以盈利为目的进行市场经济活动的公司, 自治是公司治理的主要路径, 而多数原则———少数服从多数是团体决策的基本机制, 团体的意志由多数派的意见形成, 团体的行为体现多数派的利益。公司的资合性质, 决定了公司的决策优先体现控制股东的意志。小股东可以通过诉讼途径直接追究大股东怠于履行义务的责任, 来保障自己权益, 不一定通过清算程序来保障自己的权益。由于股东之间的权利义务由股东契约自治和公司章程规定, 属于私法调整的范畴, 未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 一般不实行国家干预。且由于国家不可能比订立合同的当事人更明确自身的利益, 因此通过公司法律规范就很难以合适的方式对相关各方的利益进行恰当的保护, 所以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司法机关, 应当严格遵循《公司法》基本原则, 重视和尊重公司的高度自主权, 只有在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面临受损时才可适时的、适当的介入公司内部运作, 而不能依个别公司、个别股东的要求而随意或强制的进行清算, 否则会影响交易的安全和市场经济生活的有序, 使司法调整陷入被动。[1]由此, 对于申请公司清算的主体, 只能是公司债权人。因为对于股东而言, 其自身影响公司行为的只能是通过资本多数来决定, 而不能通过行政的、司法的形式来加以干预, 影响公司的独立人格。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 作为已解散的经济主体, 公司已陷入僵局, 为保障相对方的权益, 在公司怠于履行义务时, 要赋予小股东申请公司清算来维护自己权益。多数统治是一种决策机制, 其合理性勿庸置疑。但多数统治的意义也仅限于此, 它只是合理的决策机制, 并不能作为决策正当性的权威根据, 不管是苏格拉底的殉道, 还是雅各宾排的专政都时刻提醒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对多数决的警惕, 任由民主的激情盲目主导公共生活。资本多数决的决策机制使得控制股东实际居于控制少数股东利益的地位, 由于控制股东的僭越行为损害少数股东权利的案件频繁发生, 我们应认识到控制股东实际控制着公司, 其行使权利的行为具有支配性和外部性, 即具有少数股东不得不接受的效果, 直接影响与其关系密切的少数股东的利益, 危及小股东的地位。而小股东与控制股东形成合意、加入公司的行为意味着他们对实际或将来控制公司的控制股东寄予了信任, 加入公司时, 控制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在英美法上就产生了信义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 控制股东对小股东负有信义义务则属理所当然。根据大陆法系的法律原则, 同样可以导出信义义务。合同当事人之间不仅存在给付义务, 而且依据诚实信用原则, 还存在附随义务, 以促进实现主给付义务或维护他方当事人人身或财产上利益。控制股东与小股东之间既已存在合同关系, 则控制股东不仅应履行给付义务, 如兑现承诺的出资, 而且还应履行立基于诚实信用原则的对少数股东的附随义务, 保护后者的固有利益。这种义务随着合同关系的发展, 在通过公司章程, 公司正式注册后, 由于公司的独立人格, 而转嫁到公司上, 由此在公司怠于履行清算义务时, 应赋予小股东相应的申请权以维护权益。
笔者更赞同第二种结论。诚然公司自治为一般性原则, 但法律干预已成为公司法发展的一个无法逃避的趋势, 民法上通过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对私法自治或契约自由进行了限制, 在此背景下, 公司法的公法性也不断增强。[2]承认公司是法律拟制的, 并不代表必须通过公司法律规范调整各种类型的公司行为, 赞成公司是合同的集合, 也并不意味着一切公司实务都要纳入当事人自治的范畴。依法履行公司清算程序, 既是股东所负之义务, 也是股东享有的权利之一。针对控制股东在抽逃、席卷公司资产后, 故意不办理年检, 公司登记机关在吊销此类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 侵害了小股东的权益的行为, 应实现股东的申请权。为此, 对当事人自治在公司领域受到的种种干预, 也可以不被看作时对股东自治的否定, 而时由形式自治转变为实质自治, 其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当事人自治。为此公司法解释 (二) 已明确赋予了小股东该权利, 这不可不谓是我国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促进生产力发展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是符合历史趋势的。
(三) 司法层面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法律制度要实施, 在司法层面必须要回答以下问题。
1. 关于被申请主体和清算义务人、清算组成员区别
公司解散后, 公司治理僵局已形成, 公司依法必须进行清算, 此时怠于自动进入清算程序, 因此股东提起申请, 则被申请主体为谁?
一种意见认为, 被申请主体应为控制股东, 由于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陷入僵局后, 公司已实际不能正常运作, 公司管理层已实际不存在, 已不能正常的作出应对处理, 也不能正常有序的执行相关强制清算的判决, 因此申请公司成立清算组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 应直接跳过公司, 将义务直接加诸于控制股东身上, 直接申请其为公司进行清算。
一种意见认为将公司和控制股东列为被申请人, 要求成立清算组。公司作为怠于履行清算义务的直接行为方, 是当然的被申请主体。同时由于在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 陷入僵局后, 控制股东以自身行为, 使得公司怠于履行清算义务, 构成对小股东权益的侵害, 公司和控制股东行为已违发了公司法关于公司成立清算组的有关法律规定, 怠于履行相关义务, 使得申请人可以直接请求公司和控制股东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 股东应首先申请法院对公司进行清算, 被申请主体为公司, 若公司不履行的, 法院可经申请人申请指定成立清算组。这种意见的理论支持是, 股东在履行了出资协议的有关义务, 通过了公司章程, 公司取得了法人资格, 就意味着股东已相对地独立于公司, 公司拥有了自己的自治力。由于控制股东的原因引起公司怠于履行清算义务, 但直接的义务履行主体应为公司, 而与股东无涉, 在资本多数决的决策机制下, 控制股东违反信义义务使得小股东可申请法院对公司进行清算, 以打破公司僵局, 但控制股东该行为应由公司对该控制股东提起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方式来维护, 清算的被申请人只能为公司。
与被申请主体相关的即清算义务人、清算组成员区别问题, 公司法及解释等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区分, 这不可不谓为遗憾。传统概念里我们总将清算义务人和清算组成员相混淆, 以此造成实务理解上存在偏差。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 实务界普遍认为股东即为公司清算义务人又为清算组成员。但严格区分两者概念, 再仔细研读法条, 我们就可以得出股东仅为法定的清算组成员, 但却不是清算义务人。而且根据清算义务人之概念, 其在清算过程中, 应协组清算组进行清算。作为一个股东, 在脱离公司的日常管理实务时, 要求其履行上述义务是苛刻的, 最适宜的应为公司的董事, 其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 掌握着公司的一切资源, 其为天然的清算义务人。由于现实中身份的重合使得我们经常将两个概念加以混淆。
2. 关于诉讼请求
由于没有统一标准, 导致当事人的申请事项不一而足。[3]笔者认为根据公司法的规定, 法律明确规定了公司清算组成员, 无需法院在通过裁定书的形式再次予以确认, 法院只需裁定公司成立清算组, 故申请人的请求事项无需再要求法院指定清算组成员。股东虽为法定的清算组成员, 但并不是必然的清算组成员, 具体的人员确定应由法院在实际的审理过程中, 依据诚实信用、能力等各个方面因素来确定。
3. 关于适用程序
清算纠纷作为非讼案件, 根据最高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之规定, 却属于与公司有关的民事纠纷案由。由于其特殊性, 法院应在具体审理过程中, 区别于特别程序和一般民事诉讼程序的独立程序来处理该类纠纷。究其性质及程序, 清算纠纷宜参照申请破产清算来受理。
由此必然涉及案号问题, 作为非讼案件, 不宜用民初案号却又无类似于破产案件单列案号。对于这个问题, 温州中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建议设立民清案号来解决。
4. 关于申请费用
决定当事人是否能顺利的通过此种途径来主张自己正当、合法权益门槛, 则是诉讼费用的交纳标准问题。由于2007年4月1日起施行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对公司清算纠纷并未有明确的规定。由此存在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是以公司注册资本金为财产标的, 按照一般民事财产纠纷案件来预交诉讼费用。既然最高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规定了公司清算纠纷不适用特别程序, 则按照《诉讼费用交纳办法》之规定应属于需交纳诉讼费用的案件范畴, 而办法第十、十四条已列举式规定了按照申请费交纳标准交纳申请费的案件范围, 由此公司清算纠纷应按一般财产案件的交费标准, 以公司注册资本金为金额来计算诉讼费用自有其合理性。通过设置清算启动门槛来保障申请清算股东与其他股东之间寻求一种利益上的平衡。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 作为以申请书形式提起的有别于一般民事诉讼案件的公司清算纠纷, 在适用诉讼费用交纳标准时, 应首先排除适用一般财产案件的收费标准, 既然也没明确规定按照一定标准交纳申请费, 则在比照相应申请事项交纳标准的前提下, 通过对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的合理性解释及使用的基础上, 参照最相近的申请事项即破产案件来收取诉讼费。
笔者倾向第二种意见。通过对《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及《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理解, 第一种意见没错。但从立法本意出发, 从现状来看, 国有公司正全面改制, 成为自负盈亏的有活力的市场经济主体, 我国之所以在近两年出台大量关于企业的法律、法规, 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
从公平正义的角度, 应参照破产案件, 为什么在实务当中会存在按照一般财产案件交纳费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现阶段我国法院虽已基本实行收支两条线, 但由于利益关系, 一些法院将公司清算纠纷按照一般财产案件来收取受理费用。对此问题最高院宜尽快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加以统一规定, 以免司法门槛的高企成为公司清算的另一个障碍。
三、结语
现实中的公司法虽然在走向合同理论的一端, 但却仍处偏传统公司法理论的一侧。不能以合同自由理论, 放任公司控制股东因对公司的控制权而肆意侵害小股东的权益, 雅各宾派专政告诉我们, 法律不应使得人民一提到自由就感到不寒而栗。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 值得欣慰的是, 我国的法治正朝着这个方向渐行渐远、渐行渐稳, 有力地为经济建设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明, 宋才发.公司合伙纠纷案例.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1 (1) .
[2]王红一, 公司法功能与结构法社会学分析-公司立法问题研究.北大出版社, 2002-6 (1) :79.
高园信用社 (以下简称信用社) 与朱华借款合同纠纷一案, 法院于2006年10月14日作出民事调解书, 约定:朱华给付信用社借款本息104373.20元, 分期履行:2006年10月30日前给付20000元, 2006年12月10日前给付84373.20元。履行期限届满后, 朱华未履行义务, 信用社于2007年12月26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立案受理后, 朱华提出执行异议, 认为申请人已超过法律规定的申请执行期限。法院于2008年1月18日作出民事裁定书, 裁定执行终结。修改后的《民诉法》施行后, 信用社又于2008年9月14日向法院再次申请执行, 法院于当日立案执行。
[分歧]
本案应如何处理, 形成三种不同观点:
一是认为本案已经超过申请执行期限, 应不予受理。新《民诉法》自2008年4月1日起生效, 对修改前生效的法律文书没有溯及力, 本案应适用旧《民诉法》第219条第一款的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 双方或者一方当事人是公民的为一年。”本案信用社申请执行时显然已超过一年。
二是认为新《民诉法》对修改前生效的法律文书是有条件的溯及, 就本案实际情况, 应不予受理。必须是在新《民诉法》生效时原生效法律文书按旧《民诉法》规定的一年 (或六个月) 的期间仍没有超出才能适用。准确地说, 对于2008年4月1日前生效的法律文书, 在2008年4月1日时依据原《民诉法》的规定未超出申请强制执行期间的, 则可以依据新《民诉法》计算申请执行期间。而对于在2008年4月1日时依据原《民诉法》已超出申请执行期间的, 则不适用新《民诉法》。本案中, 至2008年4月1日新《民诉法》施行时, 早已过1年的申请执行期间, 所以不能适用新法。
三是认为本案没有超过申请执行的期限, 应予受理。新《民诉法》第215条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 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本案中调解书约定的履行期限是2006年10月和12月, 信用社在2008年9月14日申请执行, 并未超过两年的申请执行期间。
[评析]
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 理由如下:
第一, 《民诉法》修改执行期限的本意在于保障债权人权利
申请执行期限作为一项重要的诉讼时效制度, 既具有程序上的意义, 又与当事人的实体权益密切相关。该项制度的设立, 首先是在于督促权利人在合理期限内行使强制执行请求权, 避免权利人因怠于行使权利而使司法活动无法推进, 另一方面, 明确这一期限, 也在于避免因时间过长, 情势发生变更而使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难以实现。
民诉法中原来对申请执行期间规定相对较短, 对于义务人而言, 只要设法拖延超过这个期间, 就可能达到逃避履行义务的目的。这既不利于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实现, 也不利于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 早已被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所诟病。因此, 新法延长了申请执行期间, 并且增加了时效中止和中断的规定, 其目的有三:一是防止在期限内权利人因特殊情况无法申请执行而丧失请求权;二是给权利人选择最佳申请执行时机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三是也给暂无履行能力的义务人以休养生息、恢复履行能力的机会;四是为了适当减轻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压力。总体而言, 其保障债权人更好地行使权利, 促使债务人更好地履行义务的用意十分明显。
对于申请期间已届满六个月或一年, 但未满二年的债权人而言, 如果继续适用旧法, 直接后果就是债权人的实体权利无法通过法院执行程序实现, 债务人得以逃脱履行义务, 法律的权威遭受损害, 这与修改申请执行期间的本意是相悖的。而如果适用新法, 则符合《民诉法》修改以更多地保护合法权益、一定程度上缓解“执行难”的本意。
第二, 对程序的限制应当坚持“有利兼从新”的原则
不溯及既往原则并非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法不溯及既往”作为一项法律适用原则, 本身并不是绝对的, 一方面, 该原则常常可以被立法中的“有利溯及既往原则”所补充, 即在保护利益的前提下, 以特别规定的形式将更为有利的新法有条件地溯及既往。我国《立法法》第84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 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权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这就是该原则的体现。如前所述, 新《民事诉讼法》延长申请执行期限, 旨在更好地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符合“有利溯及原则”中“可溯及的法律应为更有利的新法”的条件。故应当适用新民诉法。另一方面, “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更多地适用于实体法, 实体法遵循的是不溯及既往原则, 而程序法遵循的是溯及既往原则, 即所谓“实体从旧, 程序从新”。对于程序法而言, 新法更能适应新的情况, 解决新的操作性问题, 并且程序法一般不会使民众产生实体上的信赖, 即使产生信赖, 一般而言, 也不会对民众的实体权利义务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所以, 《民诉法》作为一种典型的程序法, 一般应采用从新原则, 即使是法院在新法施行前就受理的案件, 在新法生效后仍应依照新法的程序、制度、原则、步骤、要求来进行审理操作, 从而能更有效地保障法院合理、公正、高效地审理执行案件。
第三, 执行法律应当与民众的直接理解保持同步
法律作为应当为公众所知晓、服从和遵守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首先应当让普通老百姓而不是法律专家所理解。修改后的《民诉法》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 第215条关于“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的规定自该日起适用。普通民众的理解即是, 2008年4月1日这个时间就是开始适用新法律的一个时间节点, 即从该时点申请执行, 对申请执行期限在审查时应以“二年”为限, 只要还在两年期限内, 权利人有申请执行的权利, 除非权利人自己放弃。也就是说, 在民诉法调整的范围内, 在此之前两年内生效的法律文书, 义务人未履行义务的, 权利人依据生效法律文书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 人民法院就应当受理。事实上, 修改后的民诉法施行以来, 不少法院对申请执行的案件, 只要在履行期限后二年内的一般均予以受理。
第四, 本案应如何处理
出于节约和精简会议的考虑, 今年我省未再举办推广鉴定技术培训班。有些企业尤其是新上产品的企业由于对推广鉴定申请的有关内容、程序不清楚、不明白, 对相关要求的理解不到位, 甚至存在歧义和误解, 为帮助企业顺利申请推广鉴定, 现就有关问题做些说明。
一、关于申请范围。
根据《山东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第三条规定, 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局 (以下简称省农机局) 主管全省农机鉴定工作, 组织制定并定期调整、发布全省农机鉴定产品种类指南、计划, 公布鉴定大纲、发布鉴定公告等。第七条规定, 申请农机鉴定的产品应当是列入农机鉴定产品种类指南或计划的产品。为此, 我省自2011年起连续四年在山东农机化信息网上对《山东省农机鉴定产品种类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进行了公告。随着我省农机化发展重点的调整和推广目录管理要求的变化, 《指南》的相关内容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 《指南》的基本内涵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一是农机产品推广鉴定由生产企业自愿申请, 申请鉴定的产品应在省级推广鉴定能力认定范围内的基本要求没有变化。《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 (以下简称《鉴定办法》) 第三条规定, 农机鉴定包括部级鉴定和省级鉴定, 由农业机械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自愿申请。《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 农机鉴定工作原则上由省农机鉴定站独立完成, 特殊情况下也可与其它符合规定要求的农机鉴定机构合作完成, 省农机鉴定站及其合作完成机构应当通过省级以上农机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鉴定能力认定, 并在认定范围内实施鉴定工作。二是已通过部级推广鉴定的产品, 不再进行省级推广鉴定的法规规定没有变化。《鉴定办法》第三条规定, 通过部级鉴定的产品不再进行省级鉴定。
二、关于申请条件。
根据省农机局公告的《山东省农业机械推广鉴定申请受理条件暂行规定》, 申请受理条件包括申请鉴定企业应符合的条件和产品应符合的条件。申请鉴定企业应符合以下条件:一是企业应在山东省境内注册、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生产企业。二是根据国家推广目录申报要求, 插秧机、谷物联合收获机械、轮式拖拉机的生产企业注册资金应在1000万元以上。其中, 大型谷物联合收获机械 (喂入量4.0kg/s) 企业注册资金应在2000万元以上, 150马力以上的轮式拖拉机企业注册资金应在5000万元以上。其他生产企业的注册资金应在500万元以上。三是企业占地面积原则应在2000m2以上;用于生产的厂房建筑面积一般应在1000m2以上, 其中生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的应在2000m2以上。四是企业应具备与所生产产品配套的生产线及生产设备、检验仪器设备等必备生产条件。五是花生、薯类、棉花、三辣蔬菜等大宗经济作物种、收等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产品生产企业注册资金可适当放宽, 但不能低于100万元。
申请鉴定产品应符合以下条件:一是应在省农机局发布的《指南》范围之内。二是应在《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之内。三是应有相关的产品技术标准且按规定办理备案手续。四是国家实施生产许可和强制性认证管理的产品应获得相应证书并在有效期内。申请产品所装配的主要部件 (如所装配的发动机) 也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五是应当是定型产品, 稳定生产一年以上, 有一定的生产批量, 在两个以上市地销售。累计销售量满足如下要求:小型农业机械产品不少于500台, 中型农业机械产品不少于100台, 大型农业机械产品或成套设备不少于30台 (套) , 对重点推广、农业生产急需或创新型等农业机械产品销售量应不少于10台 (套) 。
三、关于申请时限。
山东是一个农机生产大省, 申请鉴定的产品每年都在递增, 因此, 为便于推广鉴定实施计划安排, 所有产品推广鉴定申请受理都规定了一个受理截止时间。受理截止时间, 是指符合受理条件的企业和产品的申报截止时间, 如果首次申报不符合受理条件, 那么是指整改后的截止时间。因此, 要求企业一定要按规定要求认真准备相关材料, 尽量提前申报。申报过程中还应注意, 一是去年年底已提交推广鉴定申请但还未实施的, 要重新按照规定的截止时间提交申请;二是根据国家和省推广目录申报条件的有关要求, 为避免已在目录中的产品因到期未重新进行鉴定而被撤销目录, 《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在次年3月31日前到期的, 也应在规定时间前提出申请;三是《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在次年3月31日后到期的个别季节性产品, 考虑到到期复查时需要提前进行作业性能试验的, 也应当在规定时间前提出申请。
四、关于申请材料。
推广鉴定的申请材料很多, 但均在鉴定站公共邮箱内挂出, 格式要求明确, 联系方式清楚。申请材料包括:一是山东省农业机械 (推广) 鉴定申请表;二是山东省《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复印件;三是产品使用说明书;四是三包凭证;五是产品定型证明文件;六是采标文件原件和复印件;七是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和复印件;八是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九是国家法律、法规有许可或强制认证要求的产品的生产许可证、3C认证证书等许可证书和强制认证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十是山东省农业机械推广鉴定企业必备条件自查结果表;十一是符合要求的用户名单;十二是企业基本情况表;十三是企业组织机构图;十四是企业各部门职能分配表;十五是产品照片4张 (前、后、左、右) ;十六是产品主要技术规格参数表;十七是山东省农业机械鉴定委托企业确认书。
五、提请注意事项。
一般而言, 技术开发之后要及时申请专利保护, 这样才能实现技术垄断和市场垄断, 并为技术贸易提供可靠保障。但并非所有的技术都要申请专利, 因此, 专利申请战略, 主要解决三个问题:是否所有的发明创造都要申请专利?什么时候申请专利?申请什么样的专利?
1 不申请专利的战略
虽然专利是知识产权保护最有力的手段, 但并非所有的技术创新都适合申请专利, 专利权的时间期限、专利的公开制度, 都是专利制度对申请人不利的一面, 如果一项发明创造确有可能以技术秘密的方式加以保护, 则可以不申请专利, 如云南白药。下面的3种策略可分别针对不适宜申请专利保护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
1.1 保密
若作为技术秘密 (Know-how) 来保护更为有利的, 就不申请专利。如龟龄集等名牌药品均未申请专利, 而是以“技术秘密”方式进行自我保护的。或是一件发明中的部分技术申请专利, 另一部份作为技术秘密保护。
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作为技术秘密保护有一定的优点, 企业不需要办理任何手续, 也不需支付任何费用, 而且不受保护时间的限制。一般而言, 下面的情况适合采用技术秘密的形式进行保护:一是明显不适用专利法保护的技术创新成果;二是虽然可以获得专利保护, 但专利保护风险大, 从技术、市场或经济方面考虑, 申请专利可能对竞争对手有利, 或对自己并无多大益处;三是通过保密技术, 可以明显得到长期的、无国界的独占市场, 而该技术很难被他人通过反向工程或其他途径“破译”。
1.2 公开
公开技术创新成果适用于不适于申请专利、也不适宜于作为技术保密的情况。它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战略手段加以运用, 即通过公开成果使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失去新颖性, 阻止他人获得专利权。对自己不用又不想让竞争对手获得专利的技术, 可公开之。为了破坏竞争对手正在进行的研究, 也可公开部分有关技术。而且, 公开这种技术时, 应当选择影响小的、发行量少的或小语种出版物, 让竞争对手不知道或晚知道公开的事实。1.3掩盖即避重就轻, 就次要的技术申请专利, 以掩盖重要技术。重要技术不申请专利或者在申请文件中含糊其辞。商业生命周期短的技术, 也不必申请专利。
2 申请专利的战略
由于我国实施专利法的时间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很短, 因此我国从事中医药科学研究和开发的单位与技术人员, 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相对比较淡薄。不少科研人员仍然认为只要领取了国家新药证书, 就取得了垄断权, 根本就没有想要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 更不用说到国外申请专利了[1]。殊不知, 随着我国入世, 早已看准了中医药市场的跨国公司则是迫不及待地希望通过专利权认证等手段将我国的中药配方和中药创新技术据为已有, 以建立大型中药企业, 挣取最大的利润。这样的被动局面时有发生, 如我国近年来生产的一种治疗癌证的特效中成药“金龙胶囊”, 由于泄密而被外国一家公司以“格里维克”注册了商标。又如青蒿素本是我国为世界卫生组织所承认的一类新药, 对疟疾的治疗比奎宁有更高疗效, 并且不易产生耐药性。但由于当时未建立专利制度, 而有关科研人员又连续发表了二十几篇论文, 因此再向国内外申请专利已不可能。近年开发的青蒿素两个衍生物, 疗效更显著, 但也因为没有及时申请国内外专利, 导致该药的开发得不到有效法律保护, 使得美国可以肆意仿制青蒿素, 并与我国形成竞争。据估计, 我国由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2亿~3亿美元[2]。因此, 我们必须学会用专利这个武器保护自己, 对于适合的技术和产品积极申请专利保护。
2.1 抢先策略
抢先策略, 即为了防止他人模仿而抢先申请, 在实行先申请原则的国家, 对于容易被仿制的产品, 特别应当抢先申请。一项新药研究开发, 待其技术或方法基本成熟达到申请专利的条件要求, 且也适宜采用专利对其进行保护时, 就应及时申请专利。对于同一新药, 不论其产品本身还是生产该药的技术 (工艺) 、方法或专用设备及用途, 可能有不少人独立地进行着研究开发, 若未能正确利用好抢先策略, 可能使自己痛失应有的专利权。
2.2 控制策略
控制策略, 是为了控制他人申请, 具体有控制他人改进技术和控制他人开发技术两种目的。例如美国休斯公司得知我国发射的一颗气象卫星因天线朝上而不能向地面发送信息, 立即向我国申请了四项有关天线的专利, 企图控制我改进天线。控制策略有垄断策略、防卫策略、防御策略、拦截策略等。
3 专利申请的有关决策
专利申请的决策除了决定是否申请专利、申请什么用途的专利之外, 还需对专利的类型, 申请时机、申请国别进行决策。
3.1 申请时机的决策
申请时机之所以成为专利申请的一个战略因素, 是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在获得专利权上都实行先申请原则。但是, 并非所有的专利技术都是申请越早越好, 过早申请, 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因此根据实际情况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模式: (1) 立即申请。市场急需的, 他人易开发的产品, 要立即申请专利; (2) 成批申请。核心技术开发成功后, 一般可以等到配套技术和周边技术研究成熟后, 成批申请专利; (3) 伺机申请。不易被重复发明的技术, 应当根据经济效益原则选择最佳时机提出申请。利用现有技术充分获利, 甚至在旧技术找到买主之后再暴露新技术。
3.2 申请国别的决策
中药专利申请的国际化, 是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尽管目前绝大部分申请人只是申请了中国专利, 而没有向国外申请。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目前大部分的中药专利申请发明技术含量比较低, 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差, 在国外生产或国外出口的可能性不大, 因此没有向国外申请专利的必要;另一个原因是向国外申请所需费用较多。但是随着科技进步, 中药专利申请的国际化是其发展趋势[3]。
为了确定适宜的专利申请国, 一般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有关国家的专利制度状况是否对申请有利;二是企业有无在该国活动的计划;三是适合在该国申请专利的产品和技术领域是那些。从占领市场的角度看, 开拓性的重要发明宜向多国申请专利, 一般性的发明创造, 则依据产品被竞争对手利用的情况确定。3.3技术储备策略为了加强竞争实力而将专利技术作为一种技术储备的策略。研制者并非急于将该专利技术开发成新产品投放市场, 而仅仅是为了加强后劲而作技术储备来申请。
3.4 索赔策略
有些人申请专利既不是为了垄断生产、使用权, 也不是为了转让技术, 而是为了有朝一日通过打官司获取巨额赔偿金。如出于这一目的, 最好请一位既懂技术, 又懂专利, 还懂诉讼法律的专利律师代为申请专利。有诉讼经验的律师往往会从打胜官司的角度帮您撰写专利文件及其权利要求书, 且从申请专利开始就为您策划发现侵权行为后如何打赢官司, 并能设法索赔。
3.5 专利类型的选择
专利类型的选择: (1) 申请基本专利, 又称基本专利战略。基本专利是独创性非常高的发明, 它具有广泛应用的可能性和获取重大经济效益的前景。申请基本专利发明时, 在申请前、后应及时重视外国专利保护, 形成保护网 (专利网) ;对于产生基本专利的技术要进一步储备技术, 取得改进专利, 以便在基本专利到期后, 仍能起到保护作用。 (2) 申请外围专利, 又称外围专利战略。外围专利战略是日本企业最擅长的战略, 是指在只依靠基本型专利不能很好保护自己时, 采用具有相同原理并环绕基本专利的许多不同专利来加强自己, 与基本专利权人进行对抗的战略。 (3) 申请防卫专利。有的发明虽然是本企业暂时不实施的, 但作为一种技术储备或将来实施更新发明的基础, 应当申请防卫专利, 以免被其他企业抢先申请而形成对自己的限制。 (4) 申请迷惑专利。在同行之间竞争非常激烈时, 为了不让对手清楚地掌握本企业的技术发展方向, 故意将一些并非本企业所需的技术申请专利, 让对手无法追踪自己的发展。
摘要:专利申请战略, 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是否所有的发明创造都要申请专利?什么时候申请专利?申请什么样的专利?文章从三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论述, 即不申请专利的战略, 申请专利的战略以及申请专利的有关决策等。
关键词:中医药,专利,申请战略,运用
参考文献
[1]张军, 吴贵生, 彭翔.21世纪我国中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9) :30~34.
[2]方波.中医药忽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悲剧和教训.首都医药[J].2003; (23) :45~46.
【复职的申请书】推荐阅读:
申请夜班补助的申请书06-18
裁员申请书的05-31
救助申请书的09-19
撤诉申请书的10-12
医院申请加薪的申请书范文09-16
护士申请加薪的申请书范文10-04
请病假的申请书06-06
的美德少年申请书06-07
的大学入党申请书06-15
协会的辞职申请书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