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寓言故事 四字成语(精选10篇)
有一户富贵人家,家有五兄弟,其中有一人犯了法要去受刑,其余四个兄弟却不闻不问。为了不丧失自己既得的权利和富贵,他们竟互相攻击,丑态百出。于是《鸡鸣》作者借百姓之口讽刺这帮没心没肝的兄弟,全诗如下:
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
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
树林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诗的意思是:桃树生长在露天的水井旁,李树又傍依在桃边生长。虫子来咬吃桃树的根。李树挺身而出,替代桃树忍受虫子啃咬,不惜生命而死去枯僵。树木尚会以身相代,而人类却将兄弟情义相互忘掉。诗人热情赞扬桃李共患难的美德,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讲兄弟情义的人。
南朝齐国官员张融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说他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一次派人给张融送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现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会合身的。张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齐太祖的知遇之恩。
量体裁衣: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杯弓蛇影
晋朝河南人乐广十分好客,见一朋友好久不来家里,十分奇怪,就去拜会他,朋友说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喝后回来后就生病。乐广不解,回到家便查原因,原来是挂在墙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所至,朋友闻知后就病愈。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螳螂捕蝉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要攻打楚国,并禁止大臣提反对意见,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听说后,带上弹弓到王宫花园去打鸟。吴王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看螳螂捕树上的蝉,而黄雀在后面等着吃螳螂。吴王觉得自己的处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计划。
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
人面兽心
杨朱特地请老子到家里请教问题,老子给他将各种各样的为人,圣人都是看心智的而不是看外表,凡人则看中人的外表。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都是蛇身人面,牛头虎鼻,没有人的外表。而夏桀、殷纣、鲁桓、楚穆这些人面兽心的家伙危害人间。
人面兽心:面貌虽然是人,但心肠象野兽一样凶狠。形容为人凶残卑鄙。
无价之宝
战国时期,魏国一农民锄草时发现一块玉石,拿回家请邻居鉴定。邻居知道是宝石就骗他不是吉祥之物,让他放回原处,自己则偷偷拿回家里,担心获祸或获罪,就进献给魏王。经鉴定为无价之宝,魏王一高兴就赏他很多金银珠宝。
无价之宝:无法估价的宝物。指极珍贵的东西。
曲高和寡
战国时期,楚襄王问文学家宋玉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宋玉有意见,怎么没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个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里》《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阳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见“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曲高和寡: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囫囵吞枣
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庖丁解牛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讲一个故事: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术十分娴熟,刀子在牛骨缝里灵活地移动,没有一点障碍,而且很有节奏。梁惠王看呆了,一个劲夸他技术高超。厨师说他解牛已经了,对牛的结构完全了解。
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奇货可居
战国时候,有个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的京城邯郸作生意。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路上他发现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有人告诉他,说:“这个年轻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名叫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
当时,秦赵两国经常交战,赵国有意降低异人的生活标准,弄得他非常贫苦,甚至天冷时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吕不韦知道这个情况,立刻想到,在异人的身上投资会换来难以计算的利润。他不禁自言自语说:“此奇货可居也。”意思是把异人当作珍奇的物品贮藏起来,等候机会,卖个大价钱。
吕不韦回到寓所,问他父亲,说:“种地能获多少利?”
他父亲回答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贩运珠宝呢?”
他父亲又答说:“百倍。”
吕不韦接着问:“那么把一个失意的人扶植成国君,掌管天下钱财,会获利多少呢?”
他父亲吃惊地摇摇头,说:“那可没办法计算了。”
吕不韦听了他父亲的话,决定作这笔大生意。他首先拿出一大笔钱,买通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结识了异人。他对异人说:“我想办法,让秦国把你赎回去,然后立为太子,那么,你就是未来的秦国国君。你意下如何?”
异人又惊又喜地说:“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报答你。”
吕不韦立即到秦国,用重金贿赂安国君左右的亲信,把异人赎回秦国。
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但他最宠爱的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吕不韦给华阳夫人送去大量奇珍异宝,让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嗣子。
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史称孝文王,立异人为太子。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太子异人即位为王,即庄襄王。
庄襄王非常感激吕不韦拥立之恩,拜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并把河南洛阳一代的十二个县作为封地,以十万户的租税作为俸禄。庄襄工死后,太子政即位,即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权倾天下。
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孔子的弟子曾参居住在卫国的时候,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他穿的是用乱麻絮做的袍子,破烂不堪,分不清表里。由于吃的很差,脸上浮肿,带着病容,手掌脚底都长满了老茧。曾参经常一连三天不生火做饭,揭不开锅,十年之内没做一件新衣服。他戴的帽子也太破旧了,以致正一正它系帽的绳带就断了;一拉衣襟,就露出了肘;一穿鞋,鞋后跟就裂开。虽然如此穷困,但他并不因此而忧愁,时常拖着破鞋,高歌《商颂》。他声音洪亮,充满天地,好像是从金石制作的乐器中发出的一样。就这样,曾参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天子不能使他为臣子,诸侯不能和他结交朋友。所以庄子说,注意培养心志的人会忘掉形体,注意养身的人会忘记利禄,而致力于大道的人会忘掉心机。
祭遵,字弟孙,东汉初年颍阳人。他从小勤奋好学,知书达理,虽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后来他投奔了刘秀,担任军中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任职期间,他严明执法,不徇私情,大家都很佩服他。有一次,一个刘秀非常宠信的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相后,依法将他处以死刑。刘秀非常生气,责怪祭遵处罚他亲近的人,要降罪于他。但刘秀身边的大臣马上劝谏说:“您曾要求过军中应军纪严明,秉公执法。如今祭遵依法办事,并没有错,您为什么要处罚他呢?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才能号令三军,统率军队呀!”听了这番话,刘秀也觉得很有道理,不但没有治祭遵的罪,反而还封他为征虏将军、颖阳侯。祭遵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他常常把刘秀给他的赏赐分给下人,自己分文不取。他的生活十分俭朴,家里也没有多少财产。祭遵死后多年,刘秀对他仍十分怀念。
肝脑涂地成语故事
汉高祖五年,刘邦身经百战,建立西汉王朝。为了大展宏图,开创基业,他决定在洛阳建都,以继承周氏的礼乐大业。 这时,一位叫娄敬的人前来投奔刘邦。他一见到刘邦,就毫不掩饰地说:“你想在洛阳建都,是不是想和周朝一比盛况呢?” 刘邦点了点头,说:“我正是这样想,建立一个同往昔的周朝一样强盛的国家。” “陛下,你错了!”娄敬直言不讳地说,“你怎么能和周朝相比呢?周朝以德行治理天下,而你是从丰沛起兵,发动的战争大的有七十场,小的也不下四十场。天下百姓的肝脑涂染了土地,荒郊野外到处都是男人们的尸骨,数目多得数也数不过来。生者的哭声还没有停止,受伤的人还没有养好伤,你又怎能与周朝相比呢!在洛阳建都,我认为不合适,还是把国都建在秦地的长安比较好。那里环山傍水,易守难攻,可以容纳百万之众,直可谓是‘天府’之地。” 刘邦听了娄敬的话,并没有生气,又问军师张良,张良也赞同娄敬的意见。刘邦很是高兴,于是封娄敬为郎中,号称奉春君,并赐姓“刘”,娄敬从此变成刘敬。
投笔从戎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楚平王杀了大臣伍奢,又追捕伍奢的第二个儿子伍员。伍员得到凶讯立即乔装改扮,直奔昭关,准备到吴国去。可是,昭关已有重兵把守,伍员出不了关。伍员正在走投无路之际,巧遇父亲的好朋友东皋公。伍员在东皋公家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夜间熬得须发全白。后来,伍员在东皋公的帮助下,终于被他混出关去。
伍员逃到一条大河边,他怕追兵赶来,就隐藏在芦苇丛中。过了一会,他见一只渔船溯水而来,急忙叫道:渔夫,渔夫,快快渡我!渔翁见他气度不凡,就问他的真实姓名,伍员照实说了。渔翁很同情他,不仅帮他渡过大河,还拿来麦饭、鱼羹给他吃。
唐代有人写成《伍子胥变文》,用风吹草动,即便藏形来形容他逃亡时的情景。
成语风吹草动,风稍微一吹,草就摇晃起来。比喻一点点动静,轻微的动荡或变故。
风声鹤唳成语故事
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晋对立。
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汉人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国家变得十分强盛。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心愿,苻坚就带着八十万大军攻打南方。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偷袭前秦的军队。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要打来了,非常的害怕。在这场战役中,前秦的士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的局面。
分庭抗礼成语故事
有一天,孔了领着学生在河边游玩,碰见一位见解很深刻的渔翁,于是孔子虔诚地向他求教,他说:我从读书起至今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高深的教诲,今天碰到您这样的圣人,怎敢不虚心求教呢?渔翁被孔子的诚心所感动,就讲了一大套有关政治哲学及人生修养等方面的道理,孔子深感佩服,要求渔翁收自己为徒。渔翁拒绝了孔子的请求,他走后,几个学生请孔子上车,孔子呆呆地望着渐渐远去的船,一动不动。一个学生实在不平,忍不住说道:先生今天真是太过分了,连那些拥有万乘战车的天子、千乘战车的诸侯,您都和他们平起平坐,可是却对一个渔你这样毕恭毕敬。
分庭抗礼:表示双方地位相等,以平等的礼节想见。现引伸为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权宜之计”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王允传》,参考《后汉书·董卓传》。
东汉末年,军阀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废掉汉少帝,另立9岁的汉献帝,窃居相位,权势烜赫一时。董卓有一个部将名叫吕布,精通武艺。2人专横跋扈,任意杀戮朝臣和百姓,弄得民怨沸腾。
司徒王允见董卓祸害日深,曾几次秘密召集几个大臣商议诛杀董卓,决定用计策动吕布来杀死董卓。公元192年4月,汉献帝久病初愈,在未央殿大会群臣。董卓命令吕布等带领卫队护卫。这时候,王允设下的伏兵,突然朝董卓冲杀过去,董卓从马车上掼下来,大声疾呼:“吕布在哪里?”吕布怒喝一声:“皇上下令诛杀你这个逆贼!”喊声刚落,一戟将董卓刺死了。
董卓被杀死后,王允认为大患已除,天下太平,做事就不因时因事而采取变通办法(原文是“不循权宜之计”),所以好多部下对他逐渐疏远了。不久,董卓的旧部郭汜、李傕攻入长安(这时汉献帝已西迁长安)杀死王允,赶走吕布。后来,郭汜、李傕又争权夺利,互相火并起来,关中地区出现军阀混战的局面。
后来,人们引用“权宜之计”这个成语,来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变通办法。
曲尽其妙成语故事
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出身于三国东吴的世族大家庭,祖父当过丞相,父亲当过大司马。晋朝建立后,他与弟弟陆云一起到京城洛阳,两人的文章倾倒了当时的士大夫,被称为“二陆”。陆机写了许多诗,但大部内容空虚,感情贫乏,过分追求文字技巧。不过。他作的《文赋》,是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在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上有一定的贡献。《文赋》前有一篇序,序的开头是这样的:“每当我看了才智之士的著作,对他的用心私下有所领会。文章意用的表达、辞汇的运用,变化很多,但文辞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论述的。每当自己写文章,尤其能体会才士们写作时的用心和心情。我常常怕自己的意思和所要表达的事物不相符合,文辞也不达意。这不是因为难以知道它,而是因为难以掌握它。所以作《文赋》来讲述前辈才士丰茂华美的文章;并通过这些文章讨论写文章时为什么这样写有害的原因。待到写成后将来看时,也许可以说,它竟然将事物的妙处全部生动细致地表现出来了。
齐大非耦成语故事
【出处】三国·魏·曹丕《典论》。
北宋时,张耒是苏东坡的学生。有一次,张耒做了首诗送给苏东坡过目,没想到苏东坡尖锐地说:“哈哈———天边赵盾益可畏,水底右军方熟眠。这不是热汤清炖王羲之么?”
张耒被羞得面红耳赤,心中不服,反问道:“老师的诗句有独看红,倾白堕,不知白堕是什么东西?”
“噢!刘白堕善酿酒,这是有典故的。有一出《洛阳伽蓝记》,你读过没有?”
张耒反驳道:“刘白堕既是一个人,怎么能够倾呢?”
苏东坡争辩说:“你记得魏武帝《短歌行》中有这样的句子么?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康也是酿酒人的名字啊。”
“毕竟是用得不当。”
“那你先跟曹操吵赢了,再来见我。”
张耒辞别出来,仰脸对着长空叹了一口气说:“他是权威。他嘴大,我嘴小,这种死无对证的事情,叫我怎能说清楚呢?”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中早就有这么一句话:“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户限为穿成语故事
【出处】唐·李绰《尚书故实》。
智永禅师是南北朝时的一个和尚,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的永欣寺。他本来姓王,是东晋时期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世孙。他继承了祖先的书法传统,字写得非常好。
他善于写各种字体,尤其擅长写草书。他平常练习书法非常勤奋,每天都要写上几个小时。据说,他把练字写秃了的毛笔用大瓦缸装着,到后来,他用过的秃笔竟然装了整整十大缸!
功夫不负有心人,智永的书法达到了非常精熟的境地,他的名声也大了。他曾经手写了八百多本《真草千字文》,分别赠送给浙东的各个寺院。他的字在当时可是很珍贵的,那些寺院得到他的字,挂在寺庙里,顿时给整个寺院增色不少。
许多人都希望得到智永的字,前往永欣寺请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因为前来求字的人太多了,寺院的门槛竟然被踏穿了。寺中的工匠见木门槛根本不耐磨,就只好用铁皮把门槛包了起来,人们把它称为“铁门槛”。
计功行赏成语故事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虞翻传》。
在东汉末年,会稽余姚出了个名人,叫虞翻,他忠厚耿直,学识渊博,颇有些名气。会稽太守王朗听说后很是赏识,召来并任之功曹。
孙策征讨会稽,虞翻知道孙策深受百姓拥戴,就劝王朗不要与孙策对抗。王朗不听,结果失败了,只好逃亡。孙策占领会稽后,仍让虞翻当功曹,并以友相待。
后来,孙策打算夺取豫章。华歆当时任豫章郡太守。孙策想如果与华歆动武的话,一方面于自己实力有损,另一方面又听说华歆是个明智之人。于是想到让华歆来献诚,理由是于百姓不利,伤及无辜。便派了虞翻前去游说。
虞翻奉命前往。到豫章后,虞翻问华歆:“听说您和王府君(王朗)齐名,我虽在东边,也非常敬重您。”
华歆答道:“我不如王会稽。”
虞翻趁机问:“不知道豫章兵力和会稽相比怎么样?”
华歆答:“大大不如。”
虞翻于是道:“孙将军智谋盖世,用兵如神,平定会稽的情况您一定听说了。您要守一座孤城,力量悬殊,孙将军的大军离这儿很近了,不早早打算,恐怕后悔来不及呀!”终于说动华歆答应投诚。
据说,李贺做诗,通常不是先立题目,而是注重观察生活,积累资料。他每天早上骑着一头小毛驴,背上书囊,带着一个书童,四处游览。遇到好的题材,就马上写成诗句,先放进书囊,回家以后,再整理成篇。李贺的身体一直都不好,他的母亲很心疼他,所以每天李贺回到家后,他母亲便让侍女查看他的书囊,如果发现里面写的诗句太多,就生气地说:你这个孩子,想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原文是: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李贺在他短暂的二十六年生涯中,给我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就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
各得其所成语资料
【汉语文字】各得其所
【汉语拼音】gè dé qí suǒ
【成语解释】每个人或每件事都得到适合的位置。
【字词解释】所:位置,场所。各自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
【成语性质】中性词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构成】主谓式:各得其所
【近义词】各得所需、各行其道
【反义词】适得其反[1]
见利忘义成语故事
郦商曾同汉高祖刘邦在高阳一同起兵,他看刘邦很有才干,便将自己手下四千兵马交给他统率,自己却去冲锋陷阵,并屡建战功。因此,刘邦当了皇帝以后,任命他为右丞相。刘邦死后,皇权落在吕后手中。吕后野心很大,她让吕氏家族来执掌天下,封自己的侄儿吕产、吕禄为王,掌握了朝廷大权。吕后的这些倒行逆施,遭到了群臣的反对。等吕后一死,周勃和陈平一些老臣便秘密谋划,打算彻底清除吕氏家族的势力。但是,吕禄掌管北军的兵权,周勃无法实现自己的目的。在这紧要关头,他想起了老丞相郦商。因为郦商的儿子郦寄是吕禄的好朋友,可以用调虎离山计把吕禄骗出京城,然后设法把他除掉。当时郦商正在家中养病,周勃便去看望郦商,要他协助灭掉吕氏家族。郦商见吕氏家族大势已去,只得同意,并让儿子郦寄按计去欺骗吕禄。吕禄受到郦寄的邀请,便随其一起出城打猎。乘此时机,周勃领兵控制了北军,随后便把吕氏家族余党全部清除。不久,郦商病死,郦寄被封为将军。史书上记载此事时,说郦寄的行为是出卖朋友。出卖朋友的人总是在有利可图的时候,就不顾道义了。 吕后篡权 吕后,名雉,刘邦之妻。刘邦称帝,立吕雉为皇后,她在帮助刘邦剪除异姓诸王侯中起了很大作用。刘邦死后,吕后欺惠帝年少,便策划诛杀朝中旧臣,获取实权;又毒死刘邦次子赵王如意,砍断他母亲戚夫人的手足,使她变哑,并置之厕中,名为“人彘”。惠帝不满吕后所为,忧郁而死。吕后遂临朝称制,成为中国帝后专政的第一人。
天经地义成语故事
公元前5周景王姬贵死后,按习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敬继位。但是,景王生前曾与大夫宾孟商讨过,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长子姬朝为世子。这样,姬朝也有资格继位。于是,周王室发生了激烈的王位之争。
在这种情况下,晋顷公召集各诸侯国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讨如何使用王室安宁。参加商讨的有晋国的赵鞅,郑国的淤吉、宋国的乐大心等。
会上.晋国的赵鞅向郑国的游吉请教什么叫“礼”。
游吉回答说:“我国的子产大夫在世时曾经说过,礼就是天之经,地之义,也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动的依据,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
赵鞅对游吉的回答很满意,表示—定要牢记这个道理。其他诸侯国的代表听了,也大都表示有理。接着,赵鞅提出各诸候国应全力支持敬王,为他提供兵卒、粮草,并且帮助他把王室迁回王城。后来,晋国的大夫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帮助敬王恢复王位,结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争。
中流击楫成语故事
【神话寓言故事 四字成语】推荐阅读:
童话、寓言、神话的区别11-29
古希腊神话寓言故事3个10-30
四字成语寓言故事集10-12
神话传说的成语06-24
神话故事07-09
国外神话故事09-15
民间神话小故事09-26
短篇神话故事10-26
北欧神话传说故事06-25
民间神话传说故事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