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教学设计(精选5篇)
自主学习”的古诗文教学模式探索2008-08-10 18:20
新大纲明确地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且新大纲后面还附录了80首“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可见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呢?多年来,我致力于探索古诗教学的模式,探索古诗的学法指导。我认为:古诗的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古诗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于是,在古诗文教学中我尝试用“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的尝试,这种模式以学生有组织有步骤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提高了古诗教学
质量。
“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分为五步:课前查询知诗人--介绍背景解诗题--质疑讨论明诗意
--想象诵读悟诗情--迁移运用背诗文。
一、课前查询知诗人。
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困难。于是,我让学生各自去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学生们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去图书馆查询,有的问大人,有的从诗书上找……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二、介绍背景解诗题。
新大纲十分重视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用老师介绍,而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学生在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时,便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又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质疑讨论明诗意。
这个环节中,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多让学生交流、评议。从诗中的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句
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而我只起到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联系诗句、结合生活实际、向别人请教……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的情感。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放声朗读几遍,再以老师的提问:请你们想想一下,如果你就是此时此刻的诗人,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体会感情,受到作者的感染和教育,同时学到了有语气朗诵古诗的方法,那就是要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当时意境。
这个环节还要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朗读和背诵在诗的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练,琅琅上口的这些特点都要让学生去欣赏、体会。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另外,我放了几首乐曲,让学生选择一首合适的给诗歌配乐,然后进行朗读。我只对学生在诗的节奏方面进行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这样,变着法子让学生读,学生在读中受到热爱大自然情感的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五、迁移运用背诗文。
课后作业体现自主性,拓展学生诗文学习的范围。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学了古诗后,你最想做些什么?唱一唱,画一画,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我们都知道:发展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学生参与活动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而应该课内外结合。这个作业就是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
总之,古诗教学也要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证明,“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了言简意赅的文风。古诗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使学生真正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诉衷情》教学设计
学校:仙霞高级中学
班级:初二(4)
执教者:邱友发
时间:2008.11.19
一、教学目标
1、品读词句,鉴赏词作中的人物形象。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对姐妹花,是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在我古代众多的诗人中,现存诗歌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是谁?(陆游)哪一位同学背一背所学过的陆游的诗作。
学生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学生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学生三:《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种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情感在陆游的词作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下面打开课文朗读《诉衷情》。
(二)先听范读,再朗读全词:
戊(wù戊戌变法)
戍(shù戍边)
戌(xū)戎(róng投笔从戎)
戒(jiè戒严)
(三)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请同学们说说你对词人陆游有着怎样的了解?可以简洁地介绍一下他的生平经历。明确:陆游:南宋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父离开中原南下,少年时就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中年入蜀抗金。在仕途中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退居山阴,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诉衷情》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正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
(四)再读全词,思考问题:
1、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鉴赏诗词作品?
引导学生:从作品背景、分析字词、分析语句、作者思想感情等等角度入手。
2、师:我们还可以从分析诗词的形象入手。例如,前三首诗刻画一个至死不忘收复中原的爱国诗人形象。
★诗词的形象:是指诗词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物、景、人或事件等。
(1)人的形象。例如,《石壕吏》中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
(2)物的形象。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花”形象,诗人用梅花的特性来比喻个人品格的高尚、节操的坚贞和爱国之心至死不变。
3、那么,本词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全词刻画了一位胸怀报国之志,却壮志未酬的抗金英雄形象。(1)“报国之志”主要体现在哪些词句中?
明确:“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再现了词人往日壮志凌云,奔赴前线抗敌的勃勃英姿。
①“当年”,指乾道八年(1172),48岁的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
②“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里,何等自负、自信。③一个“觅”字表现了词人当年的自负、自信的雄心壮志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而“觅封侯”则是词人借班固投笔从戎,建立功业的典故表明自己当年报效国家,收拾旧河山的壮志。
可是好景不长,陆游抗金才半年就被调离了,壮志终不得实现,雄心无人能理解。这种“悲凉”的心情主要体现在以下词句中。(2)“壮志未酬”主要体现在哪些词句中?
明确:
①“壮志未酬”体现在“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两句,一个“断”字明言杀敌梦想破灭,一个“暗”字,写出了词人看到当年战袍积满灰尘,不由地感慨万分的心情;这里还借用苏秦典故,表现了词人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的悲愤之情。
小结:运用典故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手法。使用典故能够增加诗词表达的内涵,增添语言的厚重感和趣味性。(见文本P89页)
例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中运用了“八百里駮”的典故,反映军队给养充足,抒发了词人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准备杀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还借用了“的卢”马、“霹雳”弓两个典故,生动地描绘激烈的战斗场面,刻画了一位英勇杀敌,报效国家的英雄形象。
②“壮志未酬”还体现在“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三句直抒胸臆,金兵还在,壮士已老,一个“未”,一个“先”,一个“空”,时间上的对比,写出了词人对南宋王朝偏安一隅,群臣尽醉,苟且偷生,根本没有收复失地的决心和准备的失望和悲痛之情。
③而“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句对比强烈,“心”在抗金前线——想以身报国,收复失地,以洗国耻;“身”在绍兴三山——66岁时的陆游被人弹劾罢官,归隐故乡绍兴,报国之志未能实现,这对曾经是一位踌躇满志,驰骋疆场的将领陆游来说是何等的痛苦。不仅如此,陆游至死都念念不忘抗金报国,收复中原,直至85岁临终时还吟出《示儿》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是明证。他虽然被贬后的20年闲居山阴,再也不能过问政治但壮心不已,依然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谆谆教诲子孙不忘北定中原的大事。
4、全班集体朗读全词。
5、小结:
总之,理想中渴望报国立功,但现实中却遭冷落闲置,被迫退隐山中,导致身心分离的矛盾,只能万般无奈,这三个短句正是饱含着年迈苍苍的陆游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全词塑造了一位一生都不忘抗金报国,收复中原的爱国形象。
(五)鉴赏人物形象
1、诗词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物、景、人或事件等。
形象(意象):
①人——诗词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作者自己。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③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2、那么,在试题中又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事件或人的神态、动作、心理等。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概括诗词展现的形象;
(2)结合语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表达诗词中形象所寄寓的情感。
例如,简析下面这首宋词陆游《诉衷情》的人物形象。
• 词中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一)
• 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二)
• 词作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步骤三)
3、课堂练习:从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和《青玉案·元夕》、张孝祥《西江月·皇陵庙》、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李之仪《卜算子》、李清照《如梦令》等词作中选择一首分析词作中的人物形象。
4、小结:这一类诗词可以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个角度去鉴赏,当然鉴赏诗词的方法很多,不同的诗词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去鉴赏。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词,作者是宋代著名词人陆游。这首词是词人晚年闲居山阴所作。他 一直坚持抗金主张,但屡遭当权投降派的打击,不能施展雄图,晚年虽退居乡里,仍然壮志未衰。这首词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慨。本词语言晓畅平易,化典灵脱,不事斧凿。前人评为“清空一气,明白如话”,风格苍凉悲壮,慷慨沉郁。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通过阅读,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愤 慨。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了解陆游生平,查找资料,初步了解这首词的意思,并了解陆游的其他表现爱国 情怀的作品。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两个字需要注意:“衷”要和“哀、衰”等字区别清楚;“侯” 和“候”要区分清楚。2.朗读指导
本词的朗读注意体现两种情感,即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愤慨。尤其是诗词 的后一小节,诗人满怀报国之志,要驰骋疆场,冲锋陷阵,收复失地,但却被罢 了官,壮志难酬。而如今入侵的胡人还没有被消灭,自己却已衰老,只能对天长 叹。这悲凉的感慨要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后再进行深情地朗读,从而进一步体会作 者的爱国情怀。3.阅读教学
(1)了解了陆游的生平,就能够体会到这首词所蕴涵的情感。“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可以作为理解和学习这首词的切入点。教学过程中可以先介绍词人的 生平,然后出示上述的3个句子,从而引出对整首词的理解。
(2)陆游45岁之前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46岁入蜀从 军,65岁被弹劾罢官,66岁以后在山阴隐居20年。这首词就写于他隐居山阴时期。
作者首先追忆往昔,描绘了一幅早年征战的场面,踌躇满志,抱着为国效力的远 大志向驰骋疆场,冲锋陷阵,多么豪壮的青壮年时代啊!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他愿 意为国捐躯。如今年事已高,在梦里常回边关,醒来以后,看见的是跟随自己多 年的貂裘,它由新变旧,落满了尘土,可是自己终身为之奋斗的北伐事业,还是 没能实现,胡人没有被消灭。再看看自己,鬓发早已斑白脱落,回想一生的志向,到头来只落得一场空,闲居为民,纵然想为国杀敌也没有机会了,伤心落泪也 是徒然。最后,老人发出一声悲凉的感慨:“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没有想到,心里一直想要报效祖国,可是只能在山阴闲居到死了。收复中原是 陆游一生的情结,在这一声感慨中蕴涵了他多少遗憾,多少对于南宋王朝的失望,多少对于闲居为民的无奈啊!
这首词之所以动人,首先是词人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早就有“上马草军 书,下马击狂胡”的壮志,他参加科举考试,遭到秦桧的嫉恨,直到秦桧死才得 以走上仕途,后来又因为两次力主抗金而被免职。绍兴议和之后,很多人都已经 对收复中原失去信心,而陆游始终坚持复国夙愿。写这首词时,陆游已经被罢了 官,他心愿未了,壮志未酬,从他的满腔遗憾中也可以读出他不灭的希望。词中的对比颇为成功。青壮年时代驰骋疆场,老来闲居为民;过去有力杀敌而不 能实现夙愿,如今夙愿还在却无力杀敌,只能隐居。对于理想的执著追求和这种
理想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在陆游身上打下了深深的悲剧烙印,这种崇高 的人格力量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开头两句暗用汉朝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写自己当年壮志与戍守边防的情形。“ 万里觅封侯”见《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少有大志,曾经投笔叹息说,“大丈 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后来投笔从戎,在西域立了大功,封定远侯。此处词人借以表达了自己要像班超 那样为国平定外患,建功立业的志愿。“匹马戍梁州”,指词人48岁时在南郑川 陕宣抚使王炎手下任“干办公事”时的生活,他曾单枪匹马地往来前线。“匹马 ”一词,描绘出当年雄姿勃勃的形象。“梁州”,此处指陕西南郑一带地区,治 所在今陕西汉中市。“戍梁州”不仅写了他当年从军戍守边城,而且也写出了他 的雄图大略。他曾在《平戎策》里指出,要恢复中原,必须建立一个可以制金人 于死命的军事根据地。他计划在川陕打下一个稳固的政治、军事基础,这样不仅 可以取得和金人斗争中在长江上游的优势,而且可以恢复关中,进一步收复中原,实现中兴宋室的壮举。在戍梁州时,他曾向王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则攻,无则守”。可是这 个计划始终未能实现。因此,怎不使他悲叹“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呢? 自己的雄图大略不能实现,驻守边塞的往事也像梦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闲 居山阴,当年裘皮征衣也已积满灰尘而显得陈旧了。这两句借眼前衣物来书写长 期被投降派打击罢黜闲居的情况,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愤慨。
下阕继续抒发报国无方的郁愤情怀。“胡未灭”三句,写自己时时思念报国,完 成统一大业,然而壮志难酬,令人无限悲愤。“胡”字,指占领中原的金人。“ 鬓先秋”指白发早如秋霜,颇有“一事无成两鬓斑”之慨。“泪空流”,一个“ 空”字,带出多少感慨与悲痛。
结句概括了词人晚年生活与思想的矛盾。“心在天山”的“天山”,亦即祁连山,古战场,这里借指前方。陆游《新年》诗:“稽山剡曲虽堪乐,终忆祁连古战 场。”《秋思》诗:“慨然此夕江湖梦,犹绕天山古战场。”可见他总是惦念着 边防战事。“身老沧洲”中的“沧洲”,犹言江湖,喻高士隐居之地。扬雄《檄 灵赋》:“世有黄公者,起于沧洲,怡神养性,与道浮游。”此处写他被黜家乡,老于山野,对国事无能为力的愤慨,这是一位爱国者的血泪之歌,令人难以卒 读。
(3)古诗大意:
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觅封侯,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 塞的从军生活已成梦中之景,梦一醒知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
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 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4.活动提示(1)思考与交流
觅:寻找。
戍:(军队)防守。
暗:光线不足,黑暗。
首先要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再选词填空。填完后再从词中找到能表现所填词 语情感的内容。(2)拓展与运用
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再指导学生用一段话写出自己对陆游的印象。不要写得千 篇一律,要有个性特点。5.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本首词感情沉郁,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无奈。其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是 诗人情感的集中体现。教学中教师要着重从“空”突破,体会情感,引发学生对 全词的情感的体会。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理解文本内容,紧扣文眼感受春色秀丽的水乡风光,体会词人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生活之情。
3、改写练笔,丰满文本。
教学重点:紧扣词眼,整合资源,体会意境和情感。
教学过程
一、基础板块——朗读背诵,理解词句。
1、背诵朗读:学习首先是自己的事,要自己学。通过预习,这短短的27个字的《渔歌子》一词能背下来吗?
(背诵——指导——朗读)
2、了解词牌:
古时候,词作为一种文体,以词牌为曲填词,可以歌唱。《渔歌子》又名《渔父歌》,顾名思义,应该是歌唱谁的歌?(渔夫的歌)
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可了不起,说起张志和就该想起《渔歌子》,说起《渔歌子》就会想到张志和。此词吟成后,影响深远不仅大词人苏轼、黄庭坚等用《渔歌子》填词,唱和者甚众,还流传到日本,当时的蹉峨天皇仿作5首《渔歌子》。
3、整体理解:这么著名的《渔歌子》究竟讲了什么?谁能告诉大家?(渔翁在一个秀丽春日里垂钓。)
4、理解词句: 字词:箬笠、蓑衣
句子:连起来说说意思
【设计意图:直接从检查预习背诵入手,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教师适当追问、指点,直接理解诗句的意思。因为古诗短小,学生一般在课前就能背下来,教学没必要从零起点开始。再朗读、背诵。】
二、核心板块——紧扣词眼,体景悟情。
1、找眼:古诗词一般都有一个关键性的最精彩的字词,或表达情感,或意味深长,叫着“眼”。你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不须归)
2、扣眼,入画,感受春色美。
(1)什么情况下还“不须归”的?(斜风细雨,该避雨而归却说不须归,说明喜欢雨,与风为友,与雨为伴。)
(2)仅仅是因为喜欢春风春雨吗?(秀丽的春色:青山、绿水、白鹭、桃花、鳜鱼)入画:这是一幅美丽如画的春色图,那画中该画些什么?怎样着色?
题名:着秀丽春色图该题一个什么名字呢?(秀丽春色、水乡春色、春)(3)小结:爱春光,不须归。(板书)
3、抓“垂钓”,入情,感悟自由情。
(1)白鹭:春山、春水、春花、春风、春雨入画很自然、平常,张志和为什么将白鹭、鳜鱼入画呢?(自由、快乐)
(2)生平:赐名“志和”,心志平和之意;隐者,自号“烟波钓徒”,可见追求自由、快乐的生活。
(3)小结:爱自由,不须归。
(4)命名:又该给这幅画题什么名呢?
(5)类比:可见张志和钓的是自由快乐。说到垂钓图还让你不由地谁在钓? 儿童垂钓图:钓的是乐趣、专注。寒江垂钓图:钓的是高洁、志趣。姜子牙垂钓:钓的是志向
4、感情朗读:读出春色的秀丽、作者的快乐。
【设计意图:感悟诗情,体会诗意是古诗教学的灵魂所在,是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所在。教学中,可以或抓“诗眼”,或抓细节,或抓关键,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神韵,使古诗教学充满魅力。】
三、发展板块——指导练笔,丰满文本。
1、分组描写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
2、交流,合起来就是一篇改写版的《渔歌子》
渔歌子(改写版)
春天到了,唐代著名的诗人张志和趁着这美好的春光,来到了西塞山前观赏美丽的景色。
关键词:陆游;爱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1-0058-03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卜算子·咏梅》写于宋孝宗赵昚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陆游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之后。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六月,宋高宗赵构把皇位交给了太子赵昚,当上了太上皇。赵昚(宋孝宗)即位之初,尚有收复中原之志,于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正月,起用了抗金老将张浚为右丞相,都督江淮路军马,将东南一带的军政大权完全交给张浚掌握,这对统治着北方沦陷区的女真侵略者来说,构成了强大的军事震慑力量。这时,陆游博得“小李白”的美名已在社会上广泛传开,加上宰相史浩、黄祖舜又在宋孝宗面前推荐他“善辞章,谙典故”,孝宗赵昚便亲自召见了他。陆游趁此机会把如何巩固国家防务、怎样创造条件收复中原失地等见解与主张都说给皇上听。孝宗赵昚听了非常高兴,特赐给他进士出身,并在他原有职务之外,另担任了太上皇圣政所检讨官的职务。
可能因陆游得到宋孝宗赵眘赏识的原因,本应由中书舍人撰拟的《代二府与夏国主书》和《蜡弹省札》两个文件却是由他起草的。二府是中书省和枢密院,蜡弹是封缄秘密文件的蜡丸。为了收复北方沦陷国土,当时中央的军政大臣集议,准备在外交上联络西夏,争取得到西夏的帮助,共同抗击女真。同时又准备对沦陷区的军民散发秘密传单,发动他们武装起义。这就是上述两个文件中的重要内容。就在这一年的四月份,由李显忠、邵宏渊率领北伐大军,兵分两路正式北伐。战争发动之初,进展十分顺利,两路大军顺利渡淮,很快收复了宿州。种种迹象表明,形势的发展对陆游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是非常有利的。然而,李显忠、邵宏渊在如何犒军的枝节问题上发生了意见分歧。小肚鸡肠的邵宏渊因此耿耿于怀,不顾北伐战争的大局,在敌人进行反扑,李显忠遭到围困的紧急关头,他竟然按兵不动,致使李显忠率领的部队成为孤军,不得不放弃收复了的宿州,于二十四日溃退到符离集一带。北伐战争的失利,投降派马上在朝中又抬头了,他们包围了孝宗赵昚。迫于投降派的压力和对北伐的悲观失望,孝宗赵眘于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四月撤销了江淮都督府,罢免了张浚,即刻起用秦桧余党汤思退为丞相,正式与金人议和,并签订了“隆兴和议”。即位时一心想奋发图强的赵眘一时又变得苟且偷安了。那些平时视陆游为眼中钉的卖国求荣的主降派,也趁此机会加给他一个“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在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免掉了他的职位。
陆游政治上遭到罢免后,闲赋老家山阴,寂寞度过四年时光。《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真实地描写了陆游受打击后的心境:梅花在寒冬风雨交加的黄昏里孤独地开放。词中被恶劣的自然环境所摧残的梅花,不正是词人在政治上惨遭不幸的一种形象化写照吗?词人以“春”、“群芳”隐喻表达了自己矢志不移、坚持理想的高尚品质。词的结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其寓意更为深远。它既表现出陆游洁身自好,不迎合投降派,即使自己被碾成了齑粉、化作了尘埃,自身固有的清香却永存。这里更表现了词人为了追求理想,无论遭受到怎样的不幸,其人格与政治情怀永远都不会改变。
陆游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少有的杰出爱国主义诗人。爱国主义内容是他作品的主弦侓,也是他人生观中的主弦侓。陆游所处的家庭环境,以及当时面临着国家山河破碎、大汉民族倍受女真人凌辱的社会背景,对他人生中爱国主义最终定型都不无关系。陆游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兼学者的家庭,祖父陆佃官至尚书左丞(宰相的次官),一生著述颇多,因受到奸臣蔡京的排挤,贬为亳州知州,上任不久就死了。父亲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阁,是一个著名的藏书家,先后调任淮南计度转运副史、京西路转运副史,在金兵入侵时积极投入到反侵略的斗争中。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两路入侵的金兵按照预订的侵略计划顺利会师,并于年底攻陷了北宋京城汴京(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恒二帝。北宋王朝覆灭不久,宗泽等大臣将领兵在外的康王赵构拥立为帝,尊他为高宗皇帝,建都临安,改年号为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史称南宋。诞生于战乱之中的南宋王朝,面对强大的敌人不抵抗、一味逃跑。这种逃跑政策所带来的恶果就是广大难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抗战初期,陆游的父亲陆宰本在泽、潞一带供应军需,不久遭到一个尚未暴露汉奸身份的御史徐秉哲的弹劾而被免职。加上当时战事连连失利,陆宰不得不带着家眷,一大家人在兵荒马乱中历尽千辛万苦,逃难到了故乡山阴老家。后来,陆游把这段逃难的情景写入诗中:“我生学步逢丧难,家在中原厌奔窜。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儿时的逃难生活,陆游目睹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空前灾难,幼小的心灵里刻上了对侵略者的深仇大恨。而当时他家乡义军领袖陈彦声的豪侠义勇、保境安民的爱国行动,也让他受到了爱国主义的熏陶。
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金兀术率领金兵大举南侵,被南宋王朝主战派的将领打得落花流水,刘錡大败金兵于顺昌(安徽阜阳),吴璘大败金兵于扶风(陕西扶风),岳飞击败金兀术于郾城,直追到朱仙镇,距离汴京(河南开封)仅四十五里。北方的起义部队也到处击败金兵,北方父老乡亲都焚香膜拜,欢迎岳家军渡河北伐,赶走金人。就在岳飞准备乘胜渡河追击、金兀术就要仓皇逃遁的关键时刻,宋高宗赵构和秦桧却恐慌起来。他们一是害怕岳飞建立的战功太大,不受朝廷的控制;二是害怕北方的起义部队和岳家军合力战斗壮大起来,成为南宋王朝的威胁;三是害怕金兵俘虏的徽宗赵佶、钦宗赵恒回来以后,会动摇他们的帝相位置。基于以上的担心害怕,他们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令岳飞退兵。按照当时的惯例,见到金牌如同面君,迫使岳飞不得不放弃所有的战果而撤军回到鄂州(湖北武昌)。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父子下狱,并杀害在风波亭,为他们卖国投降扫清了最大的障碍。当时陆游的父亲陆宰闲赋在家,无可奈何地过着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隐退生活。但参知政事李光、士大夫周侍郎等好友都到他家中拜访他。在政治上,他们都是反对投降的主战派,大家在一起谈论到北方沦陷、人民生灵涂炭时痛心疾首;谈论到投降派迫害忠良,屈膝乞和、不惜丧权辱国时怒火中烧,恨不得与之拼命。年少的陆游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知道是秦桧一伙葬送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也开始懂得只坚持主战、广大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抗击女真侵略者,才能拯救风雨飘摇的大宋王朝。
人生中最值得陆游留念的抗战斗争生活,莫过于他在南郑前线工作的一段时间。在陆游出任夔州通判时,抗战派领袖王炎以参知政事的身份出任四川宣抚使,并将刚刚任满的陆游聘任到南郑担任干办公事的职务。王炎是一位政治、军事才能都很出色的长官,驻扎在南郑抗敌前线,并掌管着西北一带的军事、财政和人力大权。陆游这次参军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从事军事工作,为国捐躯的志愿只能是一种空想。这次意外地从后方调到了前方,并得到了长官王炎的信任,他精神振奋。他把这次参军作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大好时机,平时积极地为王炎出谋划策,处理日常公务,骑马到前沿了解军情,还刻苦锻炼身体,钻研兵书。然而好景不长,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九月,朝廷颁令把王炎调回中央,一切反攻的准备工作不得不搁置下来。朝廷的错误决策,致使陆游的理想又不能够实现,他只能“悲歌仰天泪如雨”!这时,他觉得特别对不起的是受尽煎熬、企盼王师解放的沦陷区人民。他痛心疾首地唱出了“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的悲愤之音。
王炎走后,陆游也很快被调离了南郑前线。虽然抗敌机会人为地丧失了,但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却没变。随着年龄逐渐衰老、精力不断衰退,陆游自此之后将战场杀敌、收复中原失地的理想只能寄托于梦境,寄托于剑侠,寄托于朋友和后代子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的就是他年老病卧山阴老家梦中为国戍边的情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对于社会上的剑侠朋友,陆游鼓励他们仿效古代刺客杀敌:“荆轲、专诸何足数,正昼入燕诛逆虏。一身独报万国仇,归告昌陵(宋太祖的陵墓)泪如雨。”同僚有了杀敌报国的机遇,他更是欣喜异常。宁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春天,与陆游十分投契的辛弃疾,以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的名义召赴临安,征询他对北伐的意见。陆游知道后特写长诗相送。结句“深仇积愤在逆胡,不用追思灞亭夜。”他用李广的典故嘱托老友辛弃疾以驱逐金人为首务,不必计较个人的恩怨。即使与农民朋友交往,陆游念念不忘的还是自己的政治理想:“吾侪虽益老,忠义传子孙,征辽诏倘下,从我属櫜鞬。”他想到的是自己这一辈人老了,要把忠义传给子孙,朝廷一旦发出北伐命令,大家都要跟我拿起武器去战斗。陆游直到逝世的那一天,即宁宗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仍未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弥留之际,他把自己的理想写成遗嘱托付给儿子:“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首绝句是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对陆游所作出的高度评价。陆游一生满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满怀着对民族压迫的愤恨不平,为了收复北方沦陷的国土,他不计个人安危,不管前行的道路多么艰辛,仍矢志不移,最终带着王师北定中原的牵挂走完人生的历程。纵观陆游的一生,他的人生不可谓不伟大,他的爱国主义情怀不可谓不悲壮!
参考文献:
[1]齐治平.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刘艳(1972.5—)女,汉族,讲师,在省部级杂志发表论文10篇,研究方向:旅游文化。
《诉衷情》这首词以轻快的笔调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秀丽风光,清新俊美,富有生活情趣。此词上下呼应,脉理分明,语言沉着有力,意境风神曳,情景兼备,堪称佳作。全词如下:
小桃灼灼[1]柳鬖鬖[2],春色满江南。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3]。
山泼黛[4],水挼蓝[5],翠相搀。歌楼酒旆[6],故故[7]招人,权典青衫。[1]
【注释】
[1]灼灼:形容花朵颜色鲜明亮丽。
[2]鬖鬖:音sān sān,植物枝叶下垂貌。
[3]醺酣:形容天气温暖困人。
[4]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
[5]挼蓝:浸揉蓝草作染料,诗词中用以借指湛蓝色。
[6]酒旆:旆字读作pèi,也可写作“斾”,酒旆即是酒旗。
[7]故故:常常;屡屡。
【赏析一】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此词描写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上片开头追忆作者昔日戎马疆场的意气风发,接写当年宏愿只能在梦中实现的失望;下片抒写敌人尚未消灭而英雄却已迟暮的感叹。全词格调苍凉悲壮,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赏析二】
词的开头一句就把最足以作为春天表征的桃花盛开,柳条垂拂这两种典型景物描写出来。第二句“春色满江南”,用个“满”字似乎表明不必再写其他景物了,其实这是承上启下,着意于过渡。一切景物都是相互关联着的,美景还要有良辰衬托。如果碰到风雨如晦的天气,即使是盛开的桃花,扶疏的柳条,看起来也会令人黯然魂销。所以接下去转向对天气的描写:“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这里边包括四种意思:宿雨初晴,惠风和畅,烟霭澹淡,着人如酒的天气。这样的天气,使人心旷神怡,正可以游目骋怀,饱览自然风光。
下片前三句“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连贯而下,以浓重的色彩,绘出了江南山水的`春容。“泼”字,“挼”字用得很有魄力,非崇尚纤巧者所能办。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前言】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为宋代词人晏殊所作。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小令,上片写景,下片景中抒情,在节气将近重阳的时候,芙蓉和金菊争芳斗妍。远处的乡村,秋色如画中一般的美丽,树林间叶子红红黄黄,鲜亮可爱。秋水清浅无波,碧空万里无云,原野上的小路茫无尽头。登高远望,鸿雁飞过之时,引起妻子对边远丈夫的“无限思量”,这是古诗词中的极平常的主题。晏殊此首小令以疏淡的笔墨泼抹一幅秋景图,透露出淡淡的情思。
【注释】
①芙蓉:荷花;金菊:黄色的菊花;斗:比胜;馨:散布得很远的香气。
②天气:气候;重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③红树:这里指枫树; 间:相间,夹杂。
④流水淡:溪水清澈明净。
⑤碧天:碧蓝的天空。
⑥茫茫:广阔,深远。
⑦目断:指望至视界所尽处,犹言凝神眺望;凭高目断:依仗高处极目远望,直到看不见。
⑧鸿雁:即“雁”。大的叫鸿,小的叫雁。
⑨思量:相思。
【翻译】
在节气接近重阳的时侯,芙蓉和金菊争芳斗妍。远处的乡村,秋色如画中一般美丽,树林间从浓密的红叶中透出稀疏的黄色.真是鲜亮可爱。
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澈明净;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平原仰视,上天宽阔没有边际,前路茫茫,把握不住。登高远望,看到鸿雁飞来,引起头脑中无限的思念。
【鉴赏】
此词以写景为主,上片点明“天气欲重阳”,下片以“凭高目断”相照应,可知此词为重九登高所作。词中通过对节令、景物、环境的描写,烘托出重阳佳节倍思亲的气氛,最后以“无限思量”点出主题。
词起两句:“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近重阳。” 选出木芙蓉、黄菊两种花依然盛开、能够在秋风中争香斗艳来表现“重阳”到临前的季节特征。接着“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两句,从近景写到远景,从周围写到望中的乡村,从花写到树。秋景最美的,本来就是秋叶,这里拈出树上红叶来写,充分显出时令特征。红树中间还带着一些“疏黄”之色,树叶之红是浓密的,而黄则是稀疏的,浓淡相间,色调更丰,画境更美。
下片“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三句从陆上写到水上,从地面写到天上。着一“淡”字,写出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光澄净之景致;而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平原仰视,上天宽阔无际,于是,又用一“长”字状天。这两字看似平常,却很贴切。上面景语,用笔疏淡,表现作者的心境是闲适的。至“路茫茫”三字,则带感慨情绪:前路茫茫,把握不住。接下去:“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写久久地登高遥望,看到鸿雁飞来,引起头脑中的无限思念。
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边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唯有(自己在军中穿过的)貂皮裘衣,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匈奴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凭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沧洲!
注释
选自《放翁词》。陆游(1125年-12),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的爱国诗人。
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出使西域,被封为定远侯。
梁州:仅陕西南部汉中地区。陆游在48岁时在汉中川陕宣抚使署任职,过了一段军旅生活,积极主张收复长安。
关河:关塞河防,指山川险要处。
梦断:梦醒。
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这里比喻多年没有披挂上阵,甲胄尘封,不能立功边陲。
胡:本为古代对北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金兵。
鬓先秋:鬓发早已斑白,如秋霜。
天山:在今新疆境内,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抗金前线。
身老沧洲:陆游晚年退隐在故乡绍兴镜湖边的三山。沧州,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处。
觅:寻找。
戍:防守。
暗:形容词作动词,变得暗淡。
貂裘:貂皮裘衣。
秋:白。
空:白白的。
【诉衷情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诉衷情·眉意12-30
诉衷情 陆游 鉴赏01-30
《诉衷情·眉意》翻译赏析06-08
体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故事07-18
字母教学教学设计07-15
朗读教学教学设计11-07
写字教学教学设计12-22
有效教学教学设计01-12
《教学设计》教学大纲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