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结构特色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琵琶行》结构特色(通用10篇)

《琵琶行》结构特色 篇1

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

元和十年,我贬官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天,到湓浦口送一位客人,夜里听见船上有弹琵琶的,听琵琶音调,铮铮然有京城曲调的韵味。问弹琵琶的人,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向穆、曹二位大师学过琵琶,年长色衰,嫁给了一个商人。我命令手下人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弹完后,她面容忧伤。她述说了自己年轻时的欢乐生活,又说如今漂泊沦落,悲愁苦楚,四处飘流。我出京做官二年,心气和平,舒适安逸,受她这番话的触动,这天晚上才感觉到了贬官的滋。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吟咏给她听,赠送给她。全诗共六百一十六字,题名《琵琶行》。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送朋友到浔阳江边,

枫叶,芦花,在秋风中索索响个没完。

我和朋友下马登上了即将远行的舟船,

举杯饮酒,可叹身旁没有歌妓弄管拨弦。

酒喝醉了,仍没有乐趣,分别时这样凄惨,

只见那初升的月亮沉浸在茫茫的江水里边。

忽然,江面上传来了阵阵琵琶声响,

我听得忘记归返,我的朋友也无心开船。

我俩探寻琵琶声何处而来,低声问是谁奏弹,

琵琶声停了,可是弹者想说却迟迟没有答言。

我俩急忙把船划过去邀请弹琵琶的相见,

斟满了酒,拨亮了灯,重新摆开了酒宴。

千呼万唤,琵琶女这才羞怯怯走了过来,

怀中抱着琵琶,还遮住了她半个脸面。

她转动旋轴,轻轻地试弹了三两声,

还没有成什么曲调,便流露出无限的深情。

她用掩按抑遏的指法奏出了低沉忧郁的声调,

声声哀怨幽思,好象在诉说着她一生的不幸。

她落落大方,挥洒自如,连续不断地弹奏,

仿佛要道出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无限苦痛。

她轻轻地叩弦,慢慢地操弦,娴熟地抹、挑,

先弹名曲《霓裳羽衣曲》,再弹舞曲《六幺》。

大弦嘈嘈,声音沉重舒长如阵阵急雨,

小弦切切,声音急促细碎如声声私语。

嘈嘈切切,是她把大弦小弦交错地拨弹,

声音圆转清脆,就象大小珠子落在玉盘。

音调轻快流畅,象黄莺在花丛中啼叫,

忽而变得沉痛遏塞,象冰下滞涩不畅的小泉。

音调越来越低沉,丝弦好象凝结、断绝,

四周冷冷静静,一切声音都暂时停歇。

《琵琶行》结构特色 篇2

诗歌的小序中已简要概括三线:感情线———琵琶女漂沦憔悴,诗人曲罢悯然,忧郁伤感,精神上的同乡;生平线———琵琶女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转徙于江湖间;都来自京城,少年得志,现实零落,现实中的同乡,相似的经历;音乐线———铮铮然有京都声,音乐上的同乡,有共同的心境。这三条线在正文中的起伏变化总体一致。

诗歌中的“感情线”是三线的核心,诗人和琵琶女的相遇相识相知都是围绕这条线展开。跟生平线和音乐线跌宕不同,感情线是一以贯之的,低沉压抑,难以排解。诗人方面“浔阳江头夜送客”,被贬九江,跟好友道别,孤独飘零;“谪居卧病浔阳城”,疾病缠生,闷闷不乐;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压力,想听音乐消遣都是奢望。此时诗人遇到身世相同的琵琶女,听到朝暮思念的京音,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喟叹,这声喟叹是情感得不到排解的出口,这时琵琶女不仅是作者的慰藉且是一根稻草。琵琶女方面情感相似,在湓浦口孤独的弹奏着只有自己能读懂的故事,没有人倾听她的思绪,在意她的喜怒哀乐,就连她最亲的人也“重利轻别离”,留下她“江口守空船”,所以在接受诗人邀约弹奏时迟疑,是长时间没人理解的戒备。在压抑难熬的岁月里这样的相遇才惺惺相惜,难能可贵。感情经历的相同为下文叙述音乐上的知音、生平上的倾诉奠定基础。

“音乐线”是联系“感情线”和“生平线”的纽带,同时也是诗歌中最精彩的部分。诗歌中的音乐响起过三次,第一次音乐响起相遇;第二次相知;第三次相慰。详写部分是第二次音乐,这段音乐不管对琵琶女还是诗人而言,都有各自目的———诗人想要找寻京都的味道;琵琶女想听者读懂她的故事,“未成曲调先有情”,“说尽心中无限事”。诗人用大量比喻描写这段音乐的跌宕起伏、“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节奏时急时慢,象征生命中的起起落落;“间关莺语花底滑”节奏变得轻柔舒缓,象征以前的岁月的从容美好;“幽咽泉流冰下难”节奏变得低沉,象征生活的压抑;“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声调降低,节奏停顿,象征内心的孤苦无依;“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节奏突然急促,象征内心的情绪宣泄。整个音乐线的起伏是:平缓舒快———低沉压抑——冷涩沉默———高昂激越。所有的感情、故事都呈现在音乐的弹奏中,只有相同经历的人才能完全读懂,令她欣喜的是诗人完全读懂了,遇到知音,谈及下文更深程度的个人经历才不突兀。一面之缘的两人能完全放下戒备袒露自己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

“生平线”是三线的基础,因为相似的生平经历,才能读懂彼此的感情,在音乐上听懂彼此的表达。琵琶女的生平详写,诗人的略写,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联系起来,诗人是想借琵琶女的自述表达内心的愤懑与不甘,得意与失意的转换,内心失衡与寻找平衡的艰难。曾经他们才华横溢,春风得意。现在他们一样没人理解,处境凄凉。激起彼此共鸣的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与“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有着至高精神追求的两个人,在意的不是荒凉的处境,而是没人理解、倾听的郁郁寡欢。“生平线”的起伏是:得意明朗———挫折失意———抑郁难排,跟音乐线的不同是没有“高昂激越”,但他们的相遇就是感情的迸发,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般。高昂过后的沉寂正是他们内心得到慰藉的回味。

超越身份的相互尊重与关怀是让三线结合的重要因素。在诗人眼里琵琶女并不是简单的艺人,他对琵琶女的理解超越她的身份,她只是一个孤独无依的有丰富内心世界的女子。在琵琶女眼里诗人并不是从京城来到九江的落马的高官,而是一个可怜的需要安慰的同道中人。这首诗的可贵在于以平等尊重视角看待彼此,让音乐的演奏没有任何杂质,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

《琵琶行》三线合一结构解析 篇3

诗歌的小序中已简要概括三线:感情线——琵琶女漂沦憔悴,诗人曲罢悯然,忧郁伤感,精神上的同乡;生平线——琵琶女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转徙于江湖间;都来自京城,少年得志,现实零落,现实中的同乡,相似的经历;音乐线——铮铮然有京都声,音乐上的同乡,有共同的心境。这三条线在正文中的起伏变化总体一致。

诗歌中的“感情线”是三线的核心,诗人和琵琶女的相遇相识相知都是围绕这条线展开。跟生平线和音乐线跌宕不同,感情线是一以贯之的,低沉压抑,难以排解。诗人方面“浔阳江头夜送客”,被贬九江,跟好友道别,孤独飘零;“谪居卧病浔阳城”,疾病缠生,闷闷不乐;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压力,想听音乐消遣都是奢望。此时诗人遇到身世相同的琵琶女,听到朝暮思念的京音,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喟叹,这声喟叹是情感得不到排解的出口,这时琵琶女不仅是作者的慰藉且是一根稻草。琵琶女方面情感相似,在湓浦口孤独的弹奏着只有自己能读懂的故事,没有人倾听她的思绪,在意她的喜怒哀乐,就连她最亲的人也“重利轻别离”,留下她“江口守空船”,所以在接受诗人邀约弹奏时迟疑,是长时间没人理解的戒备。在压抑难熬的岁月里这样的相遇才惺惺相惜,难能可贵。感情经历的相同为下文叙述音乐上的知音、生平上的倾诉奠定基础。

“音乐线”是联系“感情线”和“生平线”的纽带,同时也是诗歌中最精彩的部分。诗歌中的音乐响起过三次,第一次音乐响起相遇;第二次相知;第三次相慰。详写部分是第二次音乐,这段音乐不管对琵琶女还是诗人而言,都有各自目的——诗人想要找寻京都的味道;琵琶女想听者读懂她的故事,“未成曲调先有情”,“说尽心中无限事”。诗人用大量比喻描写这段音乐的跌宕起伏、“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节奏时急时慢,象征生命中的起起落落;“间关莺语花底滑”节奏变得轻柔舒缓,象征以前的岁月的从容美好;“幽咽泉流冰下难”节奏变得低沉,象征生活的压抑;“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声调降低,节奏停顿,象征内心的孤苦无依;“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节奏突然急促,象征内心的情绪宣泄。整个音乐线的起伏是:平缓舒快——低沉压抑——冷涩沉默——高昂激越。所有的感情、故事都呈现在音乐的弹奏中,只有相同经历的人才能完全读懂,令她欣喜的是诗人完全读懂了,遇到知音,谈及下文更深程度的个人经历才不突兀。一面之缘的两人能完全放下戒备袒露自己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

“生平线”是三线的基础,因为相似的生平经历,才能读懂彼此的感情,在音乐上听懂彼此的表达。琵琶女的生平详写,诗人的略写,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联系起来,诗人是想借琵琶女的自述表达内心的愤懑与不甘,得意与失意的转换,内心失衡与寻找平衡的艰难。曾经他们才华横溢,春风得意。现在他们一样没人理解,处境凄凉。激起彼此共鸣的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与“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有着至高精神追求的两个人,在意的不是荒凉的处境,而是没人理解、倾听的郁郁寡欢。“生平线”的起伏是:得意明朗——挫折失意——抑郁难排,跟音乐线的不同是没有“高昂激越”,但他们的相遇就是感情的迸发,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般。高昂过后的沉寂正是他们内心得到慰藉的回味。

超越身份的相互尊重与关怀是让三线结合的重要因素。在诗人眼里琵琶女并不是简单的艺人,他对琵琶女的理解超越她的身份,她只是一个孤独无依的有丰富内心世界的女子。在琵琶女眼里诗人并不是从京城来到九江的落马的高官,而是一个可怜的需要安慰的同道中人。这首诗的可贵在于以平等尊重视角看待彼此,让音乐的演奏没有任何杂质,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

这三条线让这首叙事诗结构严谨,感情是核心,音乐是纽带,生平是基础,归于诗歌的主题:寻求精神同乡的渴望,渴望精神同乡的关怀与理解。文章的结尾部分,让三线归一,在相同经历的基础上,音乐让他们再次走近,把感情推向高潮: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情感 篇4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情感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可以说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三段关于琵琶女的演奏描写各有千秋。其中第二段是琵琶女弹奏琵琶曲的详细章节,也是传颂千古的精彩描写。然后,在第三段,作者笔锋一转,来了一句“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此句常常被人忽视,只当是简单的承上启下,引出人事。其实它大可玩味,本身便是乐天牵出“沦落”细腻之情的得意之句啊。看此句,最需要侧目的便是“沉吟”二字。为什么琵琶女要“沉吟”?那要看她“沉吟”之后做了什么。她“整顿衣裳起敛容”啊,很正经的,要干什么呢,要说她的身世了;而且我们往底下看就知道,她不但把身世和盘托出,还讲了自己的“心事”。这个心事是因为“颜色故”而从“欢笑”到“梦啼”的难言的失落和复杂的痛苦,可以说是对人交心了!也正因为下面的交心,我们才要说这个“沉吟”写得好,太细腻了,真是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一段矛盾斗争。看过白居易的文句,谁都能看出来,琵琶女的琵琶技艺是非常高超的。“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早先还没见面,只是远远的听见几句断断续续的琵琶声,就让像白居易这样京城来的大行家惊艳了。古往今来,有才华的人,往往都是有些高傲的,自尊心很强。琵琶女也不例外。你看,当诗人开始“寻声暗问弹者谁”的时候,她是“琵琶声停欲语迟”的,她要张口,却没说。为什么?结合下面她的身世一看,大家就明白了。她不是一下子就不想说的,她已经习惯性的`张口“欲语”了。实际上她以前那么有名,可能当年在京城的时候她都不用张口,人家都忙着给介绍:“哎呀,大人,这就是最有名的某某”了;但是现在张口说呢?没人给她介绍了,那个“最有名的某某”怎么沦落到这穷乡僻壤里来了啊?她心里这么一转念,那就说不出来了。昔日的琵琶女风光无限,现在却“飘沦憔悴”,从高峰跌到谷底的滋味不好受啊,这种落魄又怎么说得出口?所以她没说。不但没说,因为觉得惭愧,她即使“千呼万唤始出来”,还“犹抱琵琶半遮面”。可我们刚才也说了,她“沉吟”之后可就说了,而且还说得非常彻底。“沉吟”就是一个可以理解的心态转折。“沉吟”是她在想说还是不说,也是她在想要说多少,能说多少。是报个姓名点点头就算了,还是讲一场“春花秋月”的如烟过往。为什么她“沉吟”后肯说了呢?那要看她“沉吟”前后自己遇见了什么情境。在这样一个“绕船月明江水寒”的夜里,她刚刚“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守着“空船”,她只能用琵琶追忆过往,述说心事,何其凄凉。此时,她多么需要有人来倾听和慰藉她那尘封的过往啊。而这群“忽闻水上琵琶声”而“主人忘归客不发”的过客中,确实也有真正懂音乐的人。那些人知道她“弦弦掩抑”下的“声声思”“不得志”“幽思”“暗恨”,在听曲的过程中不断“叹息”。高山流水,难遇知音。如今真的遇见了,那么刚才在琵琶里又被重新触动的心事又怎么能不说呢。所以“沉吟”之前是因情而不说,“沉吟”之后却又是因情而张口。天涯沦落之感,在这个“沉吟”之中可以说是表现得再没有的细腻了。真是好一个“沉吟”,好一个乐天!

琵琶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3.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教学设计:

1.两课时。

2.借助诵读和音乐,感受诗情。

3.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 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 “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三、简析诗前小序:

1、注意几个字词: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四、听诵读录音,感受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要求:1.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感情。

2.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五、简析诗歌的内容

师生互动,依次简析各节诗歌内容。

1.第一节:诗 人:浔江送客闻琵琶

琵琶女:孤寂月夜弹琵琶

其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为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

“主人下马客在船”为互文。

2.第二节:琵琶女:月夜弹奏琵琶曲

诗 人:江心聆听琵琶曲

3.第三节:琵琶女:江心自叙身世苦

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 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

4.第四节: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 如今:谪居浔阳处境艰

诗人:同病相怜感慨多

5.第五节:诗 人:重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

感情在“满座皆泣”中达到高潮。

6.小结:

诗人 琵琶女

浔江送客闻琵琶 孤寂月夜弹琵琶

江心聆听琵琶曲 月夜弹奏琵琶曲

同病相怜感慨多 江心自叙身世苦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重闻琵琶皆掩泣

同情歌女遭遇 感伤身世时局

双线结构 虚实相生 对比衬托 深化主题

六、扩展练习:

读下面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联系《琵琶行》,选出说法错误的项:(D)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语。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C、《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叙述、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而《夜闻歌者》则基本上采用白描手法。

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注意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本课目标: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三、欣赏诵读表演录像,进一步品味感情,后有感情齐读第二节

四、分组讨论: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五、师生共同品读、分析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琵笆行》说课稿

为考生整理的《琵琶行》说课稿,希望考生能够顺利通关。

一、说教材

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1、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2、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适合学生审美的特定情境,培养学生接纳美的胸襟。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元和十年,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语、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此部分。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3、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座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座桥,读者与作者见面,不久见面,并与作者的观点相契合。”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体会作者的“三感”来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的内涵。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第一次感悟问题: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琴声时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通过环境描写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重点分析诗人和琵琶女的四个相似点:都是从京城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是才华横溢、怀才不遇的人,都有从荣至衰的遭遇,都怀有满腹的“幽愁暗恨”。两个形象心灵沟通,爱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三)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课外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选取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琵琶行》日日清 篇6

出题人:毕成林 许景华 刘达

2014年6月10日星期一

一、课文文学常识填空

1、白居易,唐代伟大的诗人。字晚年号原籍太原,出身于小官僚家庭。在文学上他主张。是运动的倡导者。他和元稹友谊甚笃,世称。晚年和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现存诗近三千首,居搪代诗人之首。

2、歌行体,是的一种体裁,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和的颇多。两者虽然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行”是的意思。

(21现实主义太白香山居士“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新乐府“元白”“刘白” 22古诗“歌””行”乐曲)

二、默写及语言运用(共2*4=8分)

3、写出上下句

(1)千呼万唤始出来。(2)嘈嘈切切错杂弹。(3)此时无声胜有声。(4)同是天涯沦落人。(5)座中泣下谁最多?。

(犹抱琵琶半遮面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相逢何必曾相识)

2014年6月11日星期二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湓.浦(pén)琵琶.(.pā)银篦.(bì)悄.无言(qiāo)B.贾.人(gǚ)遂.命酒(suì)琵琶行.(xíng)敛.容(liàn)C.虾.蟆(hā)左迁.(qiān)铁骑.(qí)恬.然(tián)D.悯.然(mǐn)迁谪.(.zhé)幽.咽(yōu)信.手(xìn)(选D,A悄无言qiao,B敛容lian,C铁骑ji)

2、下列几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曲罢悯然沦落天涯秋叶荻花 B.转徒江湖漂泊憔悴暮去朝来 C.恬然自安千呼万唤沉吟放拔D.间关莺语宁绝不通轻拢慢捻(选A,B转徙江湖C沉吟放拨 D 凝绝不通)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互文”修辞的一项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B.主人忘归客不发。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选B,主人忘记回去了,客人也忘记发船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的是哪一项()

A.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B.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C.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D.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选C)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的一项是()

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选C)

6、关于《琵琶行》写作特色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全文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然后两线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句上,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一反映民间的变化,一反映朝政**的变化,虚实相关,结构在错落中见严谨。B.该诗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琵琶女的形象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同时,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还坦露了自己的形象

C.全诗以叙事为主,主干单纯突出,情节的不断发展,使主题内容不断升华,按时空的次序来组织情节,安排叙事,使全诗显出一种变化流动的美。

D.全诗详略得当,琵琶女自诉身世时,详写过去而略写现在;写诗人自己的遭遇时,则压根不提贬谪以前的事情。这是以彼之详补此之略。

(选C,既是叙事诗,也是抒情诗.)

2014年6月12日星期三

二、重点段落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7题(20分)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每空1分,共6分)

①暗问()②掩抑()③信手()④切切()⑤间关()⑥突出()

(①轻声问②低沉抑郁③随手④形容声音轻细,⑤形容鸟鸣声⑥突然爆发出)

14、翻译下列各句(每题2分,共4分)

①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②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①低着头熟练的连续弹奏,倾诉着心中无限的往事。)

(②乐曲终了,琵琶女收拢拨片对着琵琶中部猛地一划,四根弦同时发出一种声音,就像丝帛猛地撕裂开。)

15、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这有什么作用?(3分)

(一是为下文做铺垫,看她挥洒自如的动作就可以想到她演奏琵琶时声音的感人.二是总括她演奏时的投入,情是琵琶声之所以动人的根本.)

16、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表现乐曲情调的?乐曲高潮在那里?(4分)

(主要运用了生动的比喻,逼真的摹声词叠韵,双声词,高潮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表现了琵琶女紧张激烈的心情。)

17、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3分)(是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共18分)

简答琵琶女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琵琶行》结构特色 篇7

对琵琶女这一形象, 古今多有评价, 然大都偏重于其情感价值的论证, 对于其形象意义并未作进一步分析。诗人到底为什么要塑造琵琶女这一形象呢?

不可否认, 作为“长安倡女”的琵琶女, 和白诗中的其他诸多值得同情的女性形象如“天上取样人间织, 扎扎千声不盈尺”的纺织女儿、“乱蓬为鬓布为巾, 晓踏寒山自负薪”的卖柴女、“颜色如花命如叶, 一闭上阳多少春的宫人”的宫女等一样有其不可替代的典型性;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琵琶女与白诗中其他女性相比, 还有着最明显的差异, 那就是她和诗人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

这些相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人生经历来看, 他们都经过了从春风得意到落魄不堪的过程。

年轻时的琵琶女技高貌美, 备受欢迎和推崇 (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 ;现在的琵琶女是年长色衰, 委身为贾人妇, 展转于江湖间。少年时的白居易聪慧能诗, 从青年时期直到三十六岁时都是一帆风顺 (贞元十六年中进士, 十九年中拔萃科, 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授周至县尉, 元和三年拜佐拾遗, 后任翰林学士) ;但四十四岁因武元衡遇刺上书言事被贬以后, 他的景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谓是“落花流水春去也, 天上人间”。

从人生况味来看, 他们都深味了落魄时的凄凉、无奈与孤独。

琵琶女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诗人是“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女是“去来江口守空船”;诗人是“往往取酒还独倾”。相似的经历激发了诗人同病相怜的感受, 同病相怜的感受唤起了诗人的悲叹:“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从个人与权力社会的联系来看, 他们都属于被放逐的对象。

在一个女子没有独立人格的时代, 琵琶女是没有独立于男人世界之外的人生价值的。正如尼采所说, 男人的幸福是我要, 女人的幸福是他要。对琵琶女来说, 当人老珠黄、门前冷落、无人需要之时, 也就是她的幸福结束之日。因此, 归根结底, 琵琶女所谓的幸福不过是她曾经很成功的担任了男人社会的玩物角色罢了;而现在所谓的不幸, 不过是她被这个男人社会无情地放逐罢了。

男人掌权, 他们不仅放逐女人, 也会把与自己政见不合的对手以及挑战自己权威的僭越者象女人那样放逐。高高的神权是需要祭品的, 出于某种政治原因, “越职言事”的白居易由此看来, 白居易被放逐是一点也不让人感到奇怪的。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相似本无甚奇怪处, 但如此惊人的相似却让人疑窦丛生。琵琶女真有其人吗?即便真有其人, 又能和诗人巧遇在被贬途中吗?即便真能相逢, 经历又会那样相似吗?即便经历相似, 两人又能在一船之上互诉情怀吗?当偶然接连出现时, 偶然也就不再是偶然了。

宋人洪迈认为诗人夜遇琵琶女之事未必可信, 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的“天涯沦落之恨” (《容斋随笔》卷七) 。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由此, 笔者认为作者虚构情节, 塑造“琵琶女”形象主要目的就是借一个受人遗弃、饱受冷遇的琵琶女来抒发自己政治失意后的孤独寂寞、冷清凄凉。

首先, 从《琵琶行》创作的政治背景来看, 诗人很难大胆直抒其怀。

武元衡遇刺, 白居易上书言事却被当朝权贵诬为“越职言事”, 以致被流放江州。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文心雕龙·明诗篇》云:人禀七情, 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 莫非自然。不平则鸣, 有感必发, 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原动力!因此, 白居易的满腹怨气就是《琵琶行》创作原动力!可是面对政治高压, 身在流放途中的诗人又岂敢仰天长啸, 一吐胸中块垒?无奈之下, 诗人只好以丹青妙笔绘出了自己的形象代言人——琵琶女:借其口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借其怨来抒发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气;借其境遇来抒发潜藏自己心底的孤独与悲凉!

其次, 从失意文人的一般笔法来看, 以男女比喻君臣, 以女子被弃比喻臣子失宠是较为常见的。在《离骚》中, 屈原把自己比做帝王身边的一位美女,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受到朝廷群小排挤和攻击的愤懑;在《梁甫吟》中, 曹植的《美女篇》中有:“佳人慕高义, 求贤良独难”, 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 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长地表达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

盛唐天才诗李白把皇帝身旁的奸佞臣子比做玉女“我欲攀龙见明主, 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壶多玉女”, 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君王宠幸奸臣的不满;在《太行路》中, 白居易借夫妻关系来讽喻君臣关系:“与君结发未五载, 岂期牛女为参商。…人生莫作妇人身, 百年苦乐由他人!…不独人间夫与妻, 近代君臣亦如此…”, 讽刺了君臣关系的反复无常和有始无终。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摸鱼儿》中说:“长门事, 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作者用古代宫中几个女子的事迹, 来比喻自己的遭遇, 进一步抒发其“蛾眉见妒”的感慨。词中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 来喻指自己的失意。辛弃疾这样一个慷慨磊落快意恩仇的大英雄, 把一腔报国无门的沉郁之情寄予在婉约含蓄的比喻之中。

在这样的文学传统影响下, 白居易的琵琶女形象更多的成分是一种自比。

《琵琶行》的音乐描写 篇8

一、以声喻声

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将熟悉的东西作比的话。往往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虚幻为现实。声音看不见。摸不着,很难描绘,但白居易有办法,他用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来具体形象地比喻音乐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作者妙笔描绘琴声如“急雨”般疾速重厚,如“私语”般细促轻幽,如珠落玉盘似的圆润悦耳,如“莺语”般婉转流畅。如“银瓶乍破”“刀枪鸣”似的铿锵雄壮,如“裂帛”般强烈清裂干脆。正是这一连申的熟悉的声音来比喻、描摹变换的音乐节奏和旋律,短时间内使读者情绪时而激扬、时而幽抑、时而喜乐、时而哀怨。也正是这字字玑珠的比喻使我们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充分体悟了音乐的摇曳多姿,深刻感悟了琵琶女的辛酸悲苦。

二、以感衬声

如果一味地正面描写声音,即使再形象逼真。也会使读者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产生审美疲劳。白居易这位高超的音乐欣赏者、描绘者当然深蕴此理,必须增加其他的手法。这里他运用的是听众的反映及感受,从侧面烘托,以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不是烘托了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吗?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之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萍水相逢,本是擦肩而过。但不经意的移盏相邀,几曲弹奏,不仅泪沾青衫,而且引为同调,视为知已。说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挚话语,弹者与听者情感高度共鸣,淋漓地表现了音乐的审美力量,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弹奏者的精湛技艺。

三、以无声衬有声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讲究留白艺术,讲究含蓄之美。在这篇文中白居易不仅把有声写得那么酣畅淋漓,而且又恰到好处地以无声写有声,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当琵琶声如“冰泉冷涩,绝凝不通”之际,弹者与听众都是“别有幽愁暗恨生”。当“曲终收拨当心画”时,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声停止,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如同篆刻艺术的“计白以当黑”,戏曲艺术对舞台空间的充分运用,这也是典型的虚中见实的表现方法,又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的特点。

四、妙用双声叠音词

优秀的诗人都特别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而双声叠韵词的运用最能增强诗歌的韵律节奏。此诗歌的叠音词如“弦弦、声声、唧唧、嘻嘈、切切、凄凄……”。双声叠韵词如“问关、幽咽、掩抑、嘲哳……”这些词。要么直接模拟声音,要么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的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这样准确地绘声拟音,就能给人以真切直观的听觉实感,仿佛身临其境。

《琵琶行》(节选)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孩子们,老师特别喜欢古典诗歌,刚才大家课前背诵了几首古诗,老师听得意犹未尽,还想听!

2.我想听一首抒发离别之情的送别诗(生背)

我想听一首描写景物的山水诗(生背)

我想听一首描写军旅生涯或战争的边塞诗(生背)

3.真棒!看来你们积累的诗歌真不少,这个还会吗?(课件出示)乐器 4.生读并欣赏乐器图片,最后一张图引入琵琶,生介绍这种乐器。5.生讲到指法、曲目(课件),那么,琵琶这种乐器会弹奏出怎样的声音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琵琶行》(节选)。

二、学文

1.生初读诗歌(齐读)

2.那么如何鉴赏诗歌呢?(出示课件,介绍鉴赏诗歌的方法)3.生自学(同桌之间互相帮助,结合资料完成)4.生按顺序汇报 a.题目“行” b.作者

C.了解题目和作者,还要细读注释 D.修辞

E.对诗句的理解和修辞方法结合起来就是对诗歌的赏析 5.诗意、修辞

6.请同学们再读这4句诗,感受音乐的变化

三、拓展

1.在全是忠描写音乐的不仅仅是这4句,还想理解更多的话,请看屏幕(出示课件)

2.师放音乐朗诵

3.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所表现出的旋律时而如急雨般急促沉重,时而如私语般轻柔尖细,当两种声音交错惨杂是,又如斟酌落玉盘般的清脆圆润,这旋律一会变得如莺语般婉转流利,一会变得如冰泉般冷涩凝结,一会又变得如银瓶乍破、刀枪铮鸣般低沉雄壮,而当一曲弹奏完,却是像布帛撕裂声一样戛然而止。4.从琵琶女弹奏出的这些变化万千的旋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琵琶行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情怀,领会白居易诗歌的深远影响与意义。

学习诗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的美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音乐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就象艺术孕育的联体婴儿,在《诗经》及以后的很长时期,诗歌既是文学(诗)又是音乐(歌)。虽然在后来,音乐与文学逐渐分离,但二者仍然互相影响,比如大家熟悉的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唐人的诗歌创作的,而许文学大家在自己的诗文中也给我们描画出了经典的音乐场景。我们知道的有《老残游记》中的句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一篇写音乐的名篇。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三、文体常识——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四、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五、疏通字词

六、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一)小序的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二)概括各段内容。

明确: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七、谁解青衫泪

师:我们想讨论三个问题:谁解青衫泪、谁解琵琶声、谁解风物意。本节课就第一个问题进行研究。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同:被贬浔阳。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诗。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琵琶女、诗人。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师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把它画下来)

师: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是什么作为他们之间的一个桥梁,将他们联系起来的?

生:乐妓原来是“色艺双绝,生活奢侈”;生命转折之后“饱受冷落,飘沦憔悴”。诗人原来是“在京作官”,现在是“谪居江州”。他们两人共同地方是,原来都是“风光无限”,现在都是“沦落天涯”。

生:乐妓以前是“才高貌美”,现在是“飘沦憔悴”。诗人原来是“高官厚禄”,现在是“谪居九江”。共同特征是原来都“安逸闲适,凄凉落泊”。

生:琵琶女原来是“欢笑红颜”,现在是“漂沦憔悴”。诗人原来是“高官帝京”,现在是“谪居卧病”。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从“繁华得意”到“境况凄凉”。他们认为是用“琵琶情”将“琵琶曲”与“琵琶行”联系在一起的。

生:琵琶女原来的境况是“才貌双全”,现在是“年长色衰”。诗人原来的境况是“身居高位”,现在是“谪居九江”。他们原来都显赫,现在都沦落。

生:乐妓原来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后来的境况是“年老色衰、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位至谏官、名动京师”,后来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他们相同的经历都是由“盛”而“衰”

师:那我再问一个问题。“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谁解琵琶声,谁解风物意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就“谁解青衫泪”进行了研究,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其他两个问题。

二、分析

(一)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板书: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它们

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体。

附板书设计: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三、小结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正如史君同学所说的——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琵琶行》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被贬浔阳。

三、文题背景:

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四、翻译并疏理课文思路。

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五、讲析课文:

一>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1.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2.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提示: 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乐妓: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4.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

提示:(从小序中找)铮铮然有京都声。

5.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6.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

明确: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

二>、欣赏这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

1.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翁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实乃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它。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呀。

是呀,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为何?

明确: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哀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何作用?

它给我们(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琵琶女的演奏停息了,东船西舫悄然无声,这是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的结果;在茫茫的江水上,江面微波荡漾,落花慢慢漂流,只看到倒映在水中的明月,它盛满忧愁,弥漫着凉意,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它渲染了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余音绕梁的感觉。

3.读了这一段,你能想到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

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包括如诗人一样的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请缨无路,他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凭他的才华,他本来应该是这个尘世王国中的一个宠儿,结果却成了尘世的遗弃儿。他满怀的愁怨,就算是甘醇的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即使醉了也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醒来后又只能继续走他飘泊的人生路。

4.此段关于音乐的描写,是不是直接描写?

生:是。

师:白居易对琵琶曲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生:如听仙乐耳暂明(这是对琵琶女的高度赞扬)。这么美妙的音乐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三>总结本课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明确: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第三就是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

四>课堂小作文

本文在写作中不但注意了音乐美,而且也注意了画面美。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里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请大家把它改写成现代文。

参考: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

五>联想积累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们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

参考:如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

六、小结:

上一篇:七上班级工作计划下一篇:陀螺那些事儿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