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教学工具在课堂中的应用(精选11篇)
伴随着微课和慕课在大学校园的日渐兴起,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考虑在传统教学中融入在线教学的模式。然而另一个问题又凸显了出来,当下的微课和慕课大部分都依托于在线网页的形式开展,学生无法在固定场所以外的区域利用零散时间讨论微课和慕课的教学资源并进行相应的巩固学习。基于此,速课网进行了移动教学辅助平台的设计和开发。
现在,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室和机房教学的混合教学模式。许多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开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平台,用来进一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此种模式的教学还存在一些弊端:一是必须依托电脑操作,二是功能不够完善。
基于以上原因,速课网开发了基于微信端的移动教学辅助平台,该平台包含了5个方面的主要功能:交流互动、作业管理、学习测试、课件制作和视频点播。
通过手机客户端,同学们可以在零散的时间利用论坛进行讨论,最大限度的解决课堂学习中遗留的问题;通过查阅作业评价,完成章节测试并将错题添加到错题本,进一步巩固知识结构;通过点播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学生可随时与教师互动,交流学习信息,解决自己的学习困惑。
教师则可以通过在作业系统查看学生作业,在测试系统查阅学生分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论坛反馈制作一些学生们急需的教学视频,达到教学相长。
“电路理论”课程是工科电类专业必修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 是电子信息类、电气类、自动化类与测控类各专业的主干课程, 是上述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 不仅为今后的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支撑, 也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起到铺垫作用。对“电路理论”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其他后续核心课程的学习效果[1], 因此, 对“电路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改进与探索一直是工科电类专业教改研究的重点。
二、“电路理论”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1.“电路理论”课程的特点。“电路理论”研究的是各种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其主要内容是以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KVL) 和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KCL) 为电路分析的核心, 在电阻电路分析的基础上, 将其他各种形式的电路模型转换或等效变换转化为向量方程或代数方程, 从而可以快速求解。同时, “电路理论”还对用于计算机分析电路的矩阵方程作了简单介绍。“电路理论”课程需要在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分析电路的基础上, 了解和熟悉各种类型的电路的特点和分析与求解方法。但在实际学习中, 由于电路种类众多, 其中的概念和公式也非常繁杂, 在某些电路中还要应用到高等数学知识, 如复数计算、傅立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等, 使得本门课程一直以来都被学生视作大学四年当中最难以掌握的课程之一。
2.“难以”掌握的基尔霍夫定律。基尔霍夫定律 (KVL和KCL) 是电路中电压和电流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是分析和计算较为复杂电路的基础, 电路理论中所有类型的电路最终都要依据该定律来列出求解方程。基尔霍夫定律重在面对不同结构电路时的灵活应用, 但在笔者多年教学中发现, 不少学生总是无法掌握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分析电路的基本方法。“电路理论”课程中基尔霍夫定律是在第一章, 不能及时熟练应用该定律分析电路, 就会导致接下来的章节就会越来越听不懂和跟不上, 从而失去学习“电路理论”课程的信心和动力。所以, 能否很好地掌握基尔霍夫定律可以说是学生能否学好“电路理论”课程的一个关键。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学生缺乏与授课教师互动与沟通的渠道。应用基尔霍夫电路来分析电路需要对电路中各元件的特性非常清楚, 对各种电路结构有相当程度的熟悉。因而初学时, 学生非常需要在课下复习时多次巩固教师在课上的电路分析过程, 也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各种问题与想法及时反馈。但目前大一学生的课程安排相当紧张, 通常只能在课前课后很短的时间内找老师解答问题, 几乎很难有整段的时间专门去找老师答疑, 使得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机会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往往无法及时掌握基尔霍夫定律, 从而影响接下来电路理论课程的学习。
3.电路“理论”与“实际”脱节。“电路理论”课程是讲授各种类型电路的理论分析方法, 对于初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 他们缺乏各种理论与实践经验, 对本课程中所讲的各种元器件与各种类型的电路没有感性认识, 使学生在听课时觉得兴趣索然。虽然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补充一些相关的电路应用场合, 但由于“电路理论”课程内容多课时紧, 无法占用过多课上时间来讲电路的应用。因此, 需要一个渠道, 使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 能够方便地获得相关理论知识的准确翔实的具体应用, 通过对具体应用的了解, 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加深认识, 更可以激发他们对相关课程学习的兴趣。
三、移动互联网工具在“电路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1.移动互联网工具。移动互联网是近年来国内发展最为迅猛的网络平台, 使用者只要拥有一部移动智能终端, 一张手机卡, 就可以随时随地的高速接入互联网。以移动互联网为依托的各种即时通信软件和各种应用APP深深地融入到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成为他们手机中必不可少的软件。传统的“电路理论”课程若能与这些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工具相结合, 给学生们在课堂之外创造一个可以随时回顾老师课上所讲解的内容、随时与老师沟通的平台与环境, 一个更符合学习规律的场景, 以及一个能够方便获取相关知识点具体应用的渠道, 则学习效率一定会大幅提高。
2.“随身课堂”应用程序。笔者所在的天津工业大学“电路理论”课程作为天津市市级精品课程建立了资源丰富、体系完善的“电路理论”课程页面, 但这些课程页面的访问量却不高, 需要采用更乐于让大学生接受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学习资源和渠道。鉴于此, 笔者所在的天津工业大学“电路理论”课程组专门开发了一款名为“随身课堂”的安卓平台应用程序 (APP) , 该应用程序具有三项主要功能, 播放教学视频、录制课件讲解视频以及知识点应用实例。在教学视频的后台数据库中, 存放了按照MOOC风格所录制的教学视频, 这些视频每段长度为3~5分钟, 专门对具体的知识点和相应的例题进行讲解。该应用程序与课堂教学同步推送相关知识点和例题视频, 方便学生在课下复习时随时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进行访问, 最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对老师讲解内容无法及时吸收, 课下找的资料又与课堂教学不完全相符的情况。录制课件讲解视频是该应用程序的第二个功能, 也是最有特色的一个功能。学习金字塔理论是由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的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 此项研究认为“听讲”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阅读、视听结合、示范、讨论组、实践练习的学习效率依次提高, 而给别人讲授或立即应用的学习效率最高, 可以达到90%[2]。以此理论为依据, 开发了课件视频录制功能。课堂上, 都是老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听;课下, 学生最常见的学习方式就是埋头看书, 这两种方式是效率最低的学习方式。如果学生在课下复习时, 将当前所学习到的知识点讲解一遍, 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件视频录制功能中, 使用者首先要选择所要录制的知识点, 确定对应的课件后就会打开, 使用者就可以像在课堂上讲课一样, 对照着课件来给自己讲解该知识点的内容并录制视频。录制后的视频, 将会出现录制者讲解的视频叠加出现在课件右下角的效果。通过自我讲解, 使用者就能够进一步了解自己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从而有的放矢地学习。如果录制者对所录制的视频满意, 点击上传就会将该段视频上传到该应用程序的后台数据库中, 任课教师可以利用上课时间为全体学生播放此段视频, 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自信心。“随身课堂”应用程序的第三个功能是收集了“电路理论”课程中各理论知识点的常见应用。学生在学习到哪一个知识点, 点击对应的常见应用, 就会弹出相关应用实例页面, 每个应用实例都会举出两三种应用了该原理的具体电路, 并对该电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简单解释。这样就为电路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提供了一条非常好的途径, 学生不必在网上漫无目的地搜索, 也避免了网上某些错误的内容所带来的误导。
综上, 本课程组的“随身课堂”应用程序既满足了课下学习的资源需求, 又提供了高效的学习方法, 更是补充了相关的应用实例等课外知识。
3.充分沟通的微信群。除了为学生课下学习提供工具, 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尤其是在课堂之外。通过创设积极有效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情景, 将知识内容融入互动过程中,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让学生真正成为意义建构的主体[3]。笔者每学期都会建立QQ群和微信群之类的交流或答疑群, 让学生在其中主动提问, 但效果并不理想, 经常是一周也不见有一个学生在上面提问。通过与学生沟通后得知, 想让学生多交流是需要培养的, 要不断首先发布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学生才会针对该内容进行评论或讨论, 从而逐渐养成在群里交流的习惯。学生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此时, 应用程序中大量学生自己录制的课件讲解视频就成为很好的内容, 这些视频通常都会引起热烈的讨论, 教师再在其中适时参与, 引导话题朝向课程相关的内容, 学生们就在讨论当中对相关知识点加深了认识。经过几次这样的讨论后, 学生在课堂上也更乐意与老师进行各种沟通, 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 而情感教育是课程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师生感情越融洽, 则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学习就会越用心。经过统计, 笔者当前所教授的班级学生中, 参与微信群讨论的同学已经占所有学生数的87%。
四、实施效果
在一个学期的运行中, “随身课堂”应用程序和微信群在学生当中受到了热烈欢迎, 并且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本学期的期末考试中, 本年级学生考试的及格率比上一级学生提高了30%, 优秀率由之前平均每个班2~3人提高到每个班6~7人。更重要的是, 学生们通过对电路理论课程的学习, 不仅掌握了各种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 而且也对后续课程有了更为感性的认识,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电路理论”作为电类专业进入大学后所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理论性强, 内容庞杂, 必须在充分理解后才能很好地掌握。在课堂讲授之外, 利用当今出现的移动互联网新工具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下复习与沟通的渠道,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今各种新技术日新月益, 需要相关的任课教师不断接触新鲜事物, 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想法与习惯, 才能不断创造出更有效和更符合实际的学习工具。
摘要:通过分析当前“电路理论”教学中所面临的学生掌握困难的现状,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络, 开发了一套可以与课堂教学充分对接的, 拥有视频教学资源、知识点应用实例、视频上传功能的智能移动终端应用程序, 建立了一个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微信群。利用这些移动互联网工具,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关键词:电路理论,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
参考文献
[1]于歆杰, 朱桂萍, 陆文娟, 等.“电路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2, (1) :1-8.
[2]郭爱文, 周洪.“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4, 36, (1) :11-12.
关键词 移动分组网 抓包工具 维护
1 引言
移动分组技术(GPRS/3G PS)是移动通信与传统数据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因此业务使用中常见的故障无外乎由移动信令流程或由数据通信流程异常导致。目前移动分组设备厂家所提供的维护终端主要针对移动信令的接续流程,而对于信令接续完成后的数据传输及应用层出现的问题定位则无法进行直观分析判断。然而传统固网数通抓包工具软件在数传及应用层故障分析方面具有现网移动信令跟踪终端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
本文结合深圳联通移动分组网维护中的典型案例对抓包工具在分组维护中的应用做简要的介绍及探讨。旨在引导移动分组专业维护人员了解并掌握移动信令跟踪与传统抓包工具相结合的综合排障方法,从而提高实际移动分组网维护的效率,及时发现并解决移动分组网设备、网络以及网元局数据存在的故障及隐患,进而提高我们的网络质量。
2 抓包工具在移动分组网维护中的引入
2.1 抓包工具引入背景
移动分组网维护中常见的客户应用故障为分两大类:移动信令故障、数传及应用层故障。对于移动信令部分出现的问题,无论是会话管理(SM)还是移动性管理(MM)流程异常,利用核心网GSN或无线RNC设备的维护台通过信令跟踪可很容易得到定位。但对于那些移动信令交互正常,如终端可以正常完成附着、激活流程却仍然无法访问业务的故障,依靠移动分组设备的信令跟踪工具进行排查则会变得相当麻烦。终端在完成PDP激活后的数据传输出现问题时,只有对数传的IP报文、IP通信的交换过程甚至IP报文的L7层数据做深入解析后才能最终定位问题的根由。而这正是传统固网数通故障排查中常用的抓包工具软件所独有的优势。
移动分组业务在终端完成对网络的附着、PDP激活流程后,后续的业务访问流程与传统的数据通信过程基本相同。只是在SGSN与GGSN间传递的报文需要进行GTP的封装,在GTP隧道内完成传输。
2.2 抓包工具介绍及其常用功能
抓包工具常用数通分析功能有:(1)TCP /UDP/ICMP等报文交互过程分析。这是抓包工具最基本的功能,不详述。(2)数据包传输时延分析。抓包工具支持记录每一抓取报文的时间点,还支持用任一报文与前一报文的时间差来作为记录报文抓取的时间点。据此我们可以实现对特定时间点报文的分析或者实现对节点转发报文时延的计算。(3)L3-L7层IP数据报文分析。实现对IP报文的L3层IP地址头、L4层TCP/UDP头直到L7层的内部信息进行直观分析。(4)数传丢包分析。根据某节点进出两侧的抓包对比,通过比对IP报文中经节点转发后保持不变的Identification字段;或则利用TCP通信的SEQ及ACK序列号分析节点或链路丢包情况。依据此功能我们可分析判断转发报文的设备(路由器、交换机、SGSN、GGSN)是否发生了故障或出现了报文转发瓶颈。
2.3 移动分组网中抓包文件获取方法
移动分组网中抓包文件的常用获取方法有如下几种:(1)转换工具:利用厂家提供的转换工具对移动分组设备(GSN)的维护台跟踪得到的信令文件实施转换,得到抓包文件。目前移动分组网设备厂家基本都提供了类似的工具软件用于实现对维护台跟踪文件的转换。其中华为公司提供的转包工具还支持对某台设备上跟踪到的信令文件区分IN方向(Gn接口→GGSN)以及OUT方向(GGSN->GI接口)的抓包数据分别提取转换,此功能极大的方便了对于GSN设备丢包问题的分析。(2)端口镜像:如分组设备厂家未提供此类工具,则必须自行在分组设备接入的数通设备上采用端口镜像的方式进行抓包获取。端口镜像就是将被监控端口上的数据复制到指定的监控端口,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监视。在使用抓包终端抓包时,需要将安装有抓包软件的主机的抓包网卡连接到监控端口,来捕获流经被监控端口的数据包。交换机端口镜像的配置方法会随不同厂商、不同型号的交换机而有所区别,具体方法请查阅具体设备的指导手册。
2.4 抓包工具应用条件
在实际故障排查中并非任何故障定位都需要开启抓包工具进行分析。启用抓包分析手段的前提是:利用信令跟踪排除了移动分组信令接续异常(无法附着、无法激活等MM及SM流程异常)导致的故障后,即终端成功激活并获取到了GGSN分配的IP地址但访问业务失败,需要进一步对数传过程及IP报文做深入分析才能定位故障时启用。当然在利用抓包工具分析过程中,仍然需要根据具体的通信过程是否与移动分组的信令接续有相关性,两者相辅相成全面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3 抓包工具在深圳联通移动分组网维护中的实践
3.1 L3层数传报文分析的应用
3.2 报文间转发时延的应用
实例3:09年11月陆续接到大量分组用户反映“晚上20:00以后,HSDPA上网速度不稳定,该时段上网最高速度也仅100KB/S,且经常会降至100Kbit/s。到晚上21点至23点这段时间速度则奇慢无比,连接速度只有几KB/S,终端ping公网时延约500---4000ms并伴随有丢包发生”。而正常情况下在信号覆盖正常区域HSDPA的速度应为2Mbit/s。
分析:在业务异常时段用上网卡拨测并进行了信令跟踪(图5),信令显示终端可以正常附着并激活,且GSN设备也有正常转发的上下行数据报文。由于现网GSN设备厂家的维护台所支持的信令跟踪时间粒度仅能到秒级别,因此从维护台跟踪的信令除可判断出移动分组接续信令正常外,无法分析数传慢的问题所在。
我们知道最简单用于定位导致访问时延过大节点的方法是通过逐段ping包的方式去排查,但因SGSN、GGSN设备均无可用于终端ping测的近用户侧的用户面IP,所以用户端所能ping 测的最近IP是GGSN GI接口IP(如图6)。实际测试终端ping至GI接口的时延已达500-4000ms,仅能证实故障点在GI接口以内包括无线侧、SGSN、Gn承载网以及GGSN设备的范围。由于故障复现时整网不同无线覆盖区域均有客户反映该问题,因而无线的因素可直接排除;通过自GSN的GTP用户面间的icmp包测试也很容易排除了Gn承载网的问题。
于是我们将GGSN设备跟踪的信令数据进行转包,借助于抓包工具来深入分析GGSN设备上报文报文转发时是否异常。为简化报文分析的难度,我们利用抓包工具的过滤器将我们自用户端ping Gi接口的ICMP报文过滤出(如图7)。图7中连续的包1“GTP
该问题提交GGSN厂家研发分析后得出真正的问题根结: GGSN 设备上内容计费规则匹配过大。由于计费规则误配了对所有报文实施内容计费的检测,导致在业务忙时段系统对过多的上行报文都需要进行内容计费的深度检测,使得系统业务处理卡负荷过高引起了故障的发生。而下行报文由于在GGSN内部仅是做表项匹配而不再进行深度检测,因此可以得到实时转发。在调整内容计费规则后,在业务忙时段再无异常出现。
3.3 L7层数据报文分析的应用
3.4 TCP 连接信息分析的应用
根据协议规定可知,后续服务器66.163.168.216应返回的确认报文 seq=1,ack=1+565=566。但实际后续抓包得到的服务器返回报文9—12的序列号是随机的、确认号也不符合协议规定,而且返回报文都是异常中止TCP连接RST报文。直到报文13我们才看到符合协议规定的ACK报文,但由于此前的RST报文中止了TCP连接导致后续视频信息无法得到正常传输而失败。
服务器侧为何在正常TCP握手完毕后突然发起RST报文中止会话呢?对比符合协议规定的报文13与此前TCP握手中服务器返回的SYN报文的TTL 我们会发现二者是一致的均是53(见图10)。
而“非法”报文9-12的TTL则为112、118及57不等,我们知道TTL值反映的是报文自源去往目的地中间所经过的路由器个数。通常情况下数据报文正常路由转发所经的路由器间隔是一致的,即使存在多路由的情况跳数也不会相差太多。但报文9-12的TTL与符合协议规定的报文TTL相差过于悬殊,因此可判断这几个报文并非来自真正视频服务器,应该是网络中间某种设备拦截所致。通过向客户解释该问题发生的原因,客户最终认可了我们的分析。
3.5 利用抓包工具进行节点丢包问题的分析
4 结束语
随着2009年中国3G业务牌照的发放,国内3家运营商正式逐鹿3G市场。作为3G市场最具特色产品移动分组业务必然是客户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这也对移动分组网络维护水平、维护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
文章结合深圳联通移动分组网维护中的实例,对抓包工具的几种常用功能在移动分组网维护工作中的用途、用法以及问题分析的思路做了介绍。希望为移动分组网的建设及维护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启发大家对于这一工具在分组网维护中的应用思路。
参 考 文 献
[1] Richard Sharpe 《WireShark User's Guide》 2010
[2] 张明和 《抓包软件Wireshark安装和应用指导书》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008
[3] W.Richard Stevens 《TCP/IP详解 卷1: 协议》 Addison Wesley/Pearson 2010
摘 要:移动学习有机融合了互联网技术、创新了多元教学策略,其充分利用现有教学和学习资源、将其与互联网上的资源有效结合,组成突破时空约束的共享资源,成为现阶段教学模式的补充。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有效应用移动学习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移动学习;计算机课程;教学;应用
随着无线移动技术、4G网络等的日趋成熟,具有完善功能的移动智能终端已经普及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娱乐等不可或缺的设备。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智能终端从移动互联网中获取大量的信息和资源。学习者可以自主的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学习的程度,学习的方式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移动学习应运而生。作为新型学习方式,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
一、移动学生的简单介绍
本文认为移动学习的概念可以划分为以下层面:
1、移动学习以便携式的移动终端为平台,实现学习的数字化与科学化;
2、移动学习以移动通信技术为媒介,有效地传输了教育内容、服务信息等;
3、在移动技术的支持下,移?友?习增强了“教”和“学”环节的互动程度。通过移动学习,学习者可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和掌握完整、系统的知识模块,增强学习的个性化。通过交互保障了移动学习信息资源渠道的畅通,使信息资源得以双向地流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习者的沟通能协调能力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的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
(一)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包括是否实现课程目标,还需要补充或者删除那些内容;学习内容的安排顺利逻辑结构是否符合教学实际情况和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学习内容在该课程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前后联系,以及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对于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来说,学习内容分析,更多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内容案例的准备中,而对于教师而言是如何选择和把握好案例来带动教学内容的实施。
(二)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也是教学设计环节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学习者分析,主要是从学习者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学习者所具备移动学习的能力等几方面入手,结合学习者的特征,更好的为实施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提供夯实的基础。
(三)学习需求分析
学习需求分析,从教学模式的设计者、实施者、控制者,把握全局出发,了解移动学习过程中存才的问题。分析学生实际的移动学习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学习者移动学习的愿望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现有教学条件与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实施所需条件之间的差距;分析教学实施者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模式实施所需具备的素养之间的差距;发现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所面临的问题的性质,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所有的需求分析,最终的目的都是设计出服务于学习者的教学策略,更好的完成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四)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计算机课程与移动学习相结合,在学习资源的选择设计上,融入其他元素,同时也让学习资源的选择更加多样化。除常规教学材料外,移动智能终端就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学习者可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获得学习资源以及进行实时互动沟通,极大的增强了学习的趣味和互动性。还有就是学习资源的准备,也不再是单一的由教师提供完成,学习者同样可以参与到教学材料收集和准备,也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在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中,学习资源的设计更加灵活多样,学习策略也随之改变,从而也更大了激活了学习者的参与感和兴趣。以Photoshop课程为例,教师可以推荐微信上的“Photoshop”的公众号,该公众号是每天定时的更新推送,推送的内容包括该公众号原创和翻译的优秀教程,Photoshop技巧和心得,免费的图片素材、PSD源文件、动作滤镜、插件等以及一些设计欣赏。学生可以通过该公众号下载需要的素材和相关的学习视频。
(五)学习策略制定
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中,教学资源设计针对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的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移动学习的学习策略中,主要采取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统一,多元化的教学策略适时引导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在教学推进的过程中,要避免学习者受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学习进度和效果。基于移动学习的特点,和学习者的特征,要求在移动学习的过程中应实时控制教学过程,及时检测教学效果,以便实时更新调整教学策略,从而保证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控制教学过程的主要手段,就是学生在微信发布信息次数三维记录,也会作为过程性评价的痕迹记录。
综上所述,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大面积覆盖,移动学习的应用将成为必然趋势。移动学习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学到想学的内容,同时充分利用移动智能终端上运行的学习资源,让学习者有更多的选择。在今后的研究中,要不断完善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为计算机课程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进而有效提升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成效,为社会输送更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摘要信用风险是银行贷款或投资债券中发生的借款者违约的风险。本文在分析信用风险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对象之后,总结了传统的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然后,本文系统分析了信用衍生工具的基本原理、分类及其应用,并对信用衍生工具的监管问题和管理中国市场中的信用风险做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信用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信用衍生工具
1引言
信用风险(CreditRisk)是银行贷款或投资债券中发生的一种风险,也即为借款者违约的风险。在过去的数年中,利用新的金融工具管理信用风险的信用衍生工具(CreditDerivatives)发展迅速。适当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可以减少投资者的信用风险。业内人士估计,信用衍生市场发展不过数年,在95年全球就有了200亿美元的交易量[2]。
本文系统分析了信用衍生工具的基本原理和分类应用。第一部分总结了如何测量信用风险,影响信用风险的各种因素及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如何利用信用衍生工具管理信用风险。第三部分对信用衍生工具产生的相应的风险的和其监管问题作了初步探讨。第四部分对中国银行业应用信用衍生工具思想管理信用风险的初步设想,第五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2信用风险的测量与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信用风险对于银行、债券发行者和投资者来说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响决策的因素。若某公司违约,则银行和投资者都得不到预期的收益。现有多种方法可以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但是,现有的这些方法并不能满足对信用风险管理的`更高要求。本部分对如何测量信用风险和信用风险对投资者、发行者和银行的影响作了详细说明。并对管理信用风险的传统方法(如贷款出售、投资多样化和资产证券化等)作了总结。
2.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信用风险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①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在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因为较强的赢利能力使总体违约率降低。在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因为赢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②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这种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并且与公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例如:产品的质量诉讼。举一具体事例来说:当人们知道石棉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的的事实时,所发生的产品的责任诉讼使Johns-Manville公司,一个著名的在石棉行业中处于领头羊位置的公司破产并无法偿还其债务。
国际上,测量公司信用风险指标中最为常用的是该公司的信用评级。这个指标简单并易于理解。例如,穆迪公司对企业的信用评级即被广为公认。该公司利用被评级公司的财务和历史情况分析,对公司信用进行从aaa到ccc信用等级的划分。aaa为信用等级最高,最不可能违约。ccc为信用等级最低,很可能违约。另外一个对信用风险度量的更为定量的指标是信用风险的贴水。信用风险的贴水不同于公司偿债的利率和无违约风险的债券的利率(如美国长期国债)。信用风
2011213802张紫嫣
一、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和趋势:
据去年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
同时“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应用”成为当今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关键词。终端方面,android系统被众手机制造商追捧,众手机制造商对于智能手机的重视使得智能手机性价比有效被提升,大大刺激了用户对智能手机的需求,同时移动互联网终端的竞争开始往大屏幕延伸,ipad的推出,使得平板电脑成为硬件厂商进军移动互联网市场的新机会。而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也逐渐随着应用商店的遍地开花现象而不断丰富,游戏、阅读等纯娱乐类移动应用的使用已逐渐成为用户习惯,同时移动互联网应用也开始由娱乐类往社会化应用发展,check in模式的位置服务交友应用成为服务与移动化特性结合的首例。
二、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原因:
1.小型化、高性能的终端发展,尤其是更加小型化、低功耗的芯片,专注于网络应用的操作系统、更高的电池效果等创新需求的诞生,推动高性能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高速发展和快速普及,苹果、三星、HTC、华为、小米等各类厂商都在大力抢占这块市场。
2.3G网络的普及,3G网络的技术让大规模信息量的无线传输、快速传输成为现实,3G的下行带宽达到了2Mbit/s,可以满足人们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相当省道,相对以前土路也比较宽敞了);中国移动目前正在多个城市试点的4G移动网络技术传输带宽可以达到100Mbit/ s,可以满足人员在线音频、视频、游戏等大数据量应用的需求,可以说移动信息高速公路已经快要通车了。
3.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云计算技术成为复杂的运算放在后端,我们在前端就可以像用水、用电这样轻而易举的调取各种计算的资源,我们可以在小小的终端上运行更加丰富、更加复杂的应用。
4.更加自然友好的人机交互的界面,目前智能手机在用户体验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操作便捷、应用友好,特别是苹果的产品把用户体验推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三、移动应用商店
1.App Store应用模式
苹果通过一系列绚丽的产品和应用商店的模式获得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网上商店的应用模式,整合了应用平台、移动应用开发者的利益链,使很多应用开发者(包括个人)通过在应用商店出售他们的“application”获得很好的收益,推动了应用的快速发展,目前苹果应用商店的应用个数已经突破了50万个。
2.Google Play
8月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据应用市场研究机构App Annie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谷歌应用商店Google Play的应用下载量已经超过了苹果iOS App Store的应用下载量,但是后者的应用收入仍比Google Play的应用收入高出130%。
应用下载量的快速增长预示着Android平台未来的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但是在应用收入方面,iOS App Store仍然领先于Google Play。然而值得一提的是,Google Play正在不断拉近它与App Store在应用收入方面的差距。相比之下,两年前App Store的应用收入比Google Play的应用收入高出400%,现在则缩小到了130%。
四、企业移动应用需求分析
1.信息资源整合需求
目前大型企业(包括石油石化、煤炭电力等大型央企)在“十一五”期间基本上都完成了主要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构建了企业核心业务管理系统(ERP/MIS/CRM/EAM/OA)以及专业子系统,基本满足了各专项业务的信息化管理需求。但大多数企业已有信息化系统由于历史原因基本都是分阶段逐渐建设起来的,多数系统存在缺乏统筹规划、信息资源分散、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现象。特别是对于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面,受当时信息化发展进程和环境所限,原有
各业务系统数据之间共享程度较低,缺乏信息资源的管理和信息服务机制,造成了诸多“信息孤岛”。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对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需要越来越迫切,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启动信息资源整合的工作,从而更好地面向企业不同用户提高更加精细、全面、准确的信息。
2.个性化信息服务需求
以前的企业信息化系统更多考虑的是企业的业务流程,是面向业务的信息服务。比如ERP是面向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侧重财务资金管理。CRM是面向客户关系管理,OA则面向企业办公,EAM则解决设备资产管理问题。一个真实的用户要使用各种分散的信息系统解决不同的业务问题,从而增大了用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难度。其实在企业中每个人都有相应的工作分工,需要根据每个人工作角色,个性化地去定制“我需要的信息服务”,屏蔽业务系统的概念,打造用户“终端信息服务平台”,而且这个信息服务是“随需应变”,是可灵活定制,是因人而异,个性化的,这个需求已经被现在“先行一步”的个人生活信息互联需求“社交网络”所证实。个人信息平台=“生活娱乐”+“轻松工作”。
3.精细化、优质化服务需求
以前企业构建的信息系统更多考虑的是解决企业面临管理和业务问题,重点解决的“流程优化、提高效率、数据准确”的问题,较少考虑不同用户使用系统的操作体验,存在界面复杂、操作不便等问题,导致很多企业高层领导、管理者不愿亲自使用信息系统。归根结底,问题不在用户,而在信息系统提供商的设计理念,没有花更多的精力去考虑用户的感受和体验。而这方面,“苹果”产品(Iphone、IPad等)相对其他传统厂商取得的巨大成功,是乔布斯对“谁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谁就越成功”设计理念一个很好的佐证。同样,企业移动互联应用面临的是企业领导及管理层等高端用户,“精细化、高端优质服务”是用户的一个切实需求和必然选择。
4.移动性、快捷性服务需求
企业领导及管理层由于工作需求,经常出差参加公务活动,工作地点并不固定。“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时尚信息设备已逐渐得到企业高层用户的认可,成为他们工作、生活的重要工具,特别是便于携带的智能手机,几乎是人人“行影不离”的。目前在这些设备上的应用主要是面向“生活娱乐”的,还缺少工作方面的企业应用,而如何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移动、便捷地处理
企业内部的日常工作,是用户面临的一个实际需求,也是一个移动互联潜在的尚未大规模开发的巨大市场。
5.主动信息推送服务需求
企业领导及管理层大多工作繁忙,不愿也很少采用“搜索”查询等常规的手段去获取信息。需要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简洁、灵活的“信息服务个性化定制”功能,用户定制了所需的数据信息后,由信息服务平台根据用户习惯、定时主动地把用户想要的信息推送到用户的终端桌面上,并采用恰当的方式去提醒用户查阅信息,做到“所需即可得”,让管理者对企业运营“了然于心”。
五、企业移动应用发展分析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移动信息服务需求的逐步提升,企业移动应用开发将面临很大的发展机会,但是企业移动开发也可能会面临许多困难,比如,企业用户对移动应用需求尚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关键用户对移动应用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提升,移动应用的价值需要进一步挖掘;另外App应用程序虽然在使用上有很好的用户体验,但在开发上却面临诸多困难,需要为各种移动操作系统开发不同版本的应用,这需要开发公司具备较强的技术力量,并进行较大的开发投入,才能满足不同平台下企业APP应用开发需求;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数轴、直尺、方格纸、百格图、坐标系都是基本的教学工具, 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利用好这些工具, 小学的数学课堂就可以逐步摆脱“教师讲、学生想”的抽象模式, 从而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灵活。接下来, 笔者将着重对数轴、方格纸两种数学教学工具的使用策略作一些介绍。
一、数轴的运用
数轴作为数形结合的最佳典范, 在帮助小学生认识数学基本知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数轴的概念, 可以帮助小学生认识数字。数轴上的数字是从左向右依次排列的, 借助数轴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字顺序的认识, 从而找到数字排列的规律。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中, 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之外, 也可以表示小数、分数、百分数等, 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数轴发现数与数之间的规律。例如, 数轴上同一个点可以表示不同形式的数, 借助这个功能, 帮助学生学会分数与小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从而加深对小数、分数、百分数等不同形式的数的理解。
第二, 利用数轴, 可以快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数轴是把数字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图中, 让数学运算能够更加容易理解。例如, 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本中, 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加减法的概念, 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加减法的基本概念之后, 可以教习小学生在数轴上进行加减运算:在教“2+3=?”的时候, 教师可以画出一个数轴, 让小学生在数轴上找到“2”, 再启发学生从“2”这个点开始往右边再数“3”个单位, 这样同学们很快就能得出答案;在讲解“3-1=?”时, 教师先让学生找到“3”这一点, 然后再引导学生往左边数一个单位长度, 得数自然就明了了。在学习完这些基本的运算之后, 教师可以通过总结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轴的理解, 并且使学生能够明白加和减的不同推算规律。此外,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时, 也可采用相似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2×3=?”时, 教师可以将它转换为三个以“2”为单位长度的距离的相加。借助数轴进行数学教学, 可以让学生根据形象直观的图像理解抽象的数学运算。数学运算在数轴上“移动”“跳跃”的形象特点会加深学生对运算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第三, 帮助小学生直观地在数轴上比较大小。数轴上的数都是从小到大依次排列的, 所有的数都是右边的大左边的小, 利用这个规律, 学生就能很直观地明白数的大小。除了整数, 在比较分数、小数之间的大小时, 也可以在数轴上找到它们对应的点, 准确地对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作出判断, 而且还可以通过数轴上两个数之间的距离来判断数值之间相差多少。
第四, 数轴与数轴组合而成的平面能够帮助小学生认识方向和准确定位。教师在教授“确定位置”的方法时, 可以将数轴看成一个平面坐标, 如此一来, 很多位置可以一目了然:将两个“0”点重合, 上下左右位置对齐, 从而组成一个垂直坐标系, 坐标系上的方向能够清晰地展现出来, 然后再去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就显得容易多了。
第五, 运用数轴认识时间概念。数轴上一个个的点就是钟表上显示的时刻, 任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都有其特定的时段, 这样的讲解能够让学生轻松明白时间与时刻是不同的概念, 通过数轴上的加减法运算可以准确地算出时间。有了数轴上固定的点作依据, 学生就能清晰地掌握时间与时刻之间的复杂关系。
除此之外, 利用数轴也可以辅助小学生理解因数, 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等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数轴的使用, 对小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数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起了重要的作用, 正如七年级数学教材上所指出的:“数轴的出现对数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以它作基础, 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借助图直观地表示。”
二、方格的运用
如果说数轴是“图形”的概念, 那么方格就是“空间”的概念。空间意识与空间观念的形成对发散学生的思维有促进作用。空间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目之所及的各种物体空间, 在数学中也包含各种几何物体, 平面图形的大小、形状、位置等。在教学实践中, 利用方格纸可以很简便地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概念。
第一,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方格纸确定位置。方格纸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空间的概念。方格纸中有直线表示方向的参照轴, 这就好比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学生在学习过简单的“位置与方向”关系之后,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数对”的概念, 让学生在方格纸中体会和理解数与数之间、位置与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 并理解“数对”中两个数之间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这对逐步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 在方格纸中帮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上的各种概念和运算关系。方格纸上的方格就是平面图形, 最基本的元素就是一个小正方形。学生在学习“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时, 通过观察方格纸上的图形就能清晰地认识平行线之间的关系以及垂直线之间的关系。这时, 方格纸上的图形就成了学生判断平行与垂直、理解概念的重要依据, 空间概念也在他们的意识中有了最初的印象。
第三, 利用方格纸可以进行平面图形中数量关系的运算。例如在“四边形”的教学之后, 教师可以利用方格纸帮助学生加深对四边形周长的理解, 并且可以运用方格纸进行面积的运算, 而四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关系在方格纸上也能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另外, 在进行“对边形”面积运算时, 学生还可以借助方格的叠加来计算一个多边形的面积。
方格纸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得到广泛应用是由其特征决定的, 即方格纸有着明确的方位感, 它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方位、空间、平行线、垂直线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结束语
一、在多媒体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相互统一的活动,换句话说,我们要想使得教学活动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很多的教学课件在设计的时候更多是考虑到教师如何去“教”,而很少会考虑到学生如何去“学”。这样,就使得很多教师在开展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单向的教学活动。要知道,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要想掌握这门学科,除了要有扎实的知识作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不断地交流中才能够真正地掌握这门语言,而在这种单向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交流的机会,学生只能被电脑中的内容牵着鼻子走。试想,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又怎么可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呢?
二、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过于花哨
有了多媒体工具以后,一些文字化的知识我们可以采用图片、动画、视频、音乐等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得知识的呈现方式生动有趣的多,这也是很多学生对多媒体教学兴趣浓厚的主要原因。然而,很多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时候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把教学课件的形式做的非常花哨,这样,就使得教学课件的形式大于内容而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很多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注意力完全被课件中绚烂的图画、生动的音乐给吸引住了,而忽视了真正地知识。我曾经在听一节英语公开课的时候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编辑了很多对话,并且在对话的旁边附上了很多有趣的小漫画和音乐。结果当教师用多媒体把这些内容呈现给学生以后,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过来了,然而遗憾地是,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的并不是有趣的教学内容,而是那些生动有趣的漫画和音乐,我听见很多学生在下面悄悄地讨论:“看看那个图片中的小个子多有趣啊!”“这个声音很像动画片里的人物的配音啊!”从这个教学课件的内容来看,教师在课下也的确是花了很多心思,但是由于形式太过于花哨,学生的注意力完全不在教学内容上,最后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教学课件脱离学生的实际
一般情况下,多媒体教学课件都是由一些计算机专业人员设计制作的,虽然这些人员在计算机方面的技术过硬,但是由于他们不是任课教师,因此,很难有效地把握教学内容,这样就使得这些专业人员设计制作出来的教学课件重点不突出、难点不分明。并且由于这种多媒体课件都是在课前进行信息输入,因此在上课的时候很难依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脱离学生实际的情况相当普遍,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限制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机智等有效的控制着教学行为,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课堂气氛进行调控,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科学的控制教学的节奏,同时,在师生的互动中还能进行一些情感上的交流等。可以说,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个人魅力的展示过程。然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主动把“主角”的位置让给了没有感情的多媒体工具,而几乎把所有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都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完全沦为了多媒体工具的操作工,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流,这样,就使得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要知道,每个教师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宝库,倘若我们因为多媒体的使用而把教师这座宝库给荒废了,岂不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吗?
五、多媒体工具的功能过于单一
我们知道,运用多媒体工具开展英语教学工作,其中很大的优势就是多媒体工具是一种集合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为一体的教学工具,通过多媒体可以使得英语课堂教学以图文并茂、动静皆宜、声像俱佳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然而,很多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工具的过程中,只是把多媒体当成了一块会动的“黑板”来使用,很多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存储性在课前把大量的知识制作成多媒体板书,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呈现给学生,这样,一方面给学生增加了学习的负担,同时,由于多媒体工具的快速切换,使得很多知识呈现给学生的时间非常短,从而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印象也就非常的淡薄。
[摘要]本文探讨了“翻转课堂”的概念及其应用于英语听说教学的意义,针对英语听说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分析了英语听说课的翻转课堂模型、具体应用实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为我国英语听说翻转课堂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英语听说教学;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6-0079-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起源于美国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应运而生,随即被介绍到全球,引起整个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在国内教育领域开展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鉴于英语学科本身的特点,无论是中学英语教学还是高校英语教学,英语技能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都是教学的核心。外语教学应把语言作为实际工具交给学生,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让学习者真正理解语言学习的目的,体会语言的实用价值。①翻转课堂的出现,把知识传递放到课前进行,利用得以释放的课堂时间进行语言交际和成果展示,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和吸收,为英语听说教学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
国内外的研究学者主要从实践流程与学习本质两个角度来定义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又称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是指任课教师以授课内容为基础,将课程的重点、难点和部分新知识融合,创建相关教学视频;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通过结合学习任务单,自主学习和观看教学视频等资源,完成知识传递这一过程;随后,学生根据教学视频自主完成在线测试或练习,开展互动交流,进而对新知识进行吸收内化,之后再带着初步建构的知识和未解决的疑问去课堂上参与师生、生生之间的答疑、讨论、探究、合作与共享,实现其对新知识的完全理解和熟练掌握,从而完成学习的过程。②
二、翻转课堂应用于英语听说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构建高效英语课堂,增强学习互动性
翻转课堂释放了课堂时间,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了更多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在保证实现课本“知识传递”的前提下,完成学生“知识内化”。比如说,传统课堂听说课上练习听说的时间和机会很少,往往是“少人说众人听”,没有改变学生“哑巴英语”的现状。而翻转课堂的开展,教师可以预先录制好听力课程和聊天话题,这样学生可以有更多时间在课堂上练习和应用英语。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时间和空间都较传统课堂而言更加延长和拓展了,确保学生在完成大量语言输入的前提下能够实现良好的语言输出,有助于树立学生自主深入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并发现自我价值及存在感。③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增加学生自信,实现教育人性化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掌握练习时间和练习方式,对熟悉内容跳过或粗看,对陌生知识点或重难点反复练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真正实现分层教学。初期的翻转课堂在知识传递环节中,是一样的视频,一样的学习任务单和练习,而深化成熟的翻转课堂将不再是统一的部署,而是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通过课前的反复练习和充分准备,可以使学生大胆开口,在课堂上展示较好的口语,增加了自信,有利于形成说英语的良好氛围。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通过交流互动,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建构,发现学习的重要性,实现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
在翻转课堂知识传递环节中,学生必须自主完成知识吸收,才能顺利进行之后的知识内化,这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与当今教育界倡导的终身学习教育理念相吻合。
翻转课堂的评价方式不再是传统模式中的终结性评价,而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空间,同时评价角度不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评价主体不再仅是教师,还有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评价的结果不再是一考定终身、带给学生焦虑,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成为提升学习效果的手段。
(三)多样的听说形式,良好的语音环境,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
对于听说课的教学视频,教师可以从网络获取符合自己教学的优秀资源,不用亲自录制,避免了教师错误的语音示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音环境和真实情景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教育公平。
(四)有利于创建良好课堂文化氛围,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在听说翻转课堂中,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身边的指导者与促进者;学生也从“满堂灌”中解放出来,变成“知识的主动探究者”,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这种模式有利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师生双向沟通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内化,增进情感,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
三、翻转课堂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一)翻转课堂模型
通过详细分析国内外针对翻转课堂模型的研究,以Robert Talbert的翻转课堂结构图为基础,针对英语听说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以布鲁姆的教学理论,帕维奥的双重编码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等相关理论为支撑,构建出针对英语听说教学的翻转课堂流程,如图所示。
(二)具体应用实例
以traditional festival话题为例,对上图的流程进行详细介绍。教师在课前提供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festivals 两种视频、音频和相关资料,学习任务是role-play,一名学生是外国留学生,一名是中国学生,中国学生要向这位留学生介绍某一个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的背景知识、庆祝方式、寓意等,同时留学生需要向中国学生介绍自己国家的一个传统节日。这需要学生准确、流利地掌握节日相关的单词、短语、句型以及文化背景知识。在这个任务的促使下,学生会认真观看教师提供的视频和相关资料,通过和教师、学生的交流,解决疑难困惑,做好语言表达和文化知识的准备工作。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解决共同的疑难点,树立整个知识体系,明确任务,学生通过教师的解疑,补充自己的知识漏洞,通过小组探讨,丰富和拓展自己的表达词汇和句型,了解更多的中西方传统节日信息,最终以role-play形式展示成果。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展示,发现其表达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并指出不足,总结相关语言知识点的表达,针对具体的节日,拓展相关的背景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此外,为了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以影视配音为例进行课堂的翻转。如选取《六人行》第一季第一集为例,教师课前上传影视视频片段和台本,六人一组,角色自主分配好后,学生自己反复练习和模仿其语音语调,相互交流需要注意的发音技巧和规则。课堂上,教师会把一些疑难词、词语典故和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说明,经过小组交流和自主探究后,学生成果以小组形式进行展示,教师对其语音语调、重读连读等方面进行指导和点评,最终以录音的形式把整理好的小组成果上传到QQ群等平台,作为形成性评价的参考因素之一,同时可以上传一些难度升级的拓展性资源供有需求的学生学习和提升。
四、在英语听说教学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认真选取微课,合理使用教学资源
一个好的微课必须要重点突出、生动形象,充分调动学生记忆的表象系统,同时注意选取的听说资源符合学生需求,难易程度适应学生的听说水平,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有利于顺利完成知识的传递。
(二)布置学习任务,开展互动交流,保证课前学习效益
制定明确合理的学习任务单,在观看完教学视频后按要求完成任务,上传至QQ群或者以小组形式监督完成,及时开展互动交流,解决知识传递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为之后的深度学习做好准备。
(三)科学合理的课堂设计,充分高效的课堂互动
翻转课堂精髓不是微课制作和课前的在线学习,而是怎样更好地利用得以释放的课堂学习时间,通过教师引导、答疑,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汇报,进行更多的语言交际和成果展示,顺利完成知识内化和吸收,切实提高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抓住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关注翻转课堂上教学活动设计才是重中之重。
(四)建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
翻转课堂评价方式应由传统课堂的单一性评价方式转变为多元化评价方式,以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为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任务完成情况。传统的考试无法测评学生在翻转课堂里整体的学习情况,因为翻转课堂还涉及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意识、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此外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和情感文化等方面的评价,同时寻求国家在评价政策上的支持,④努力与现行教育机制接轨。
五、结语
翻转课堂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产物,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式创新,具有独特显著的教学优势。将翻转课堂应用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能够改善我国英语听说教学的现状,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构建高效英语课堂,创建良好课堂文化氛围,实现教育人性化,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解决“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问题,从本质上切实提高我国英语听说教学的水平和学生的语言交际、应用能力。
[注
释]
①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②③崔艳辉、王轶:《 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第11期。
论文题目:“知识屏蔽”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单
位:北京市石景山区苹中分校 姓
名:丁
萍 职
称:中教一级
通信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苹中分校 邮
编:100144 电
话:*** E-Mail:dingpinghao@263.net
内容摘要:知识屏蔽,试图让学生沿着学习的线索学习一个个知识点,然后被线索引入到一个个问题的分析之中,完成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线索上的每一个教学节点都是后续内容的基础;每一个节点的信息量或难度,又只比前面多一点点,学生在每一步的学习中都会有一种有的放矢的感觉。主题词:知识屏蔽
“知识屏蔽”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读了王爽的《汇编语言》,令人对作者在书中采用的“知识屏蔽”手法而达到的良好效果体会颇深。
对初学者而言,汇编语言的命令太复杂,往往学习很长时间也写不出一个漂亮的程序,以致妨碍了学习汇编语言的兴致,因而不少人就此放弃。
汇编语言是很多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同时这门课本身也涉及到许许多多相关的基础知识。在传统的教材中,一般在开始的章节中讲CPU的编程结构等理论知识,而这些往往成为大多数初学者的障碍。
这本书为读者构造了合理的学习线索。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屏蔽、补充、分割、重组,使其成为一个个串连在学习线索上的完成特定教学功能的教学节点。
联想到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也常常遇到类似的问题。在正式讲解某一个实质性内容时先要介绍一些基础知识,理论知识,而这些内容比较抽象,令学生感到晦涩难懂,甚至成为进一步学习的障碍。
在VB教学中,我们在进入编程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要讲计算机语言,算法描述,程序基本结构。这些知识的确是计算机编程的基础知识,但对于没有接触过编程课程的初中生来说,很难做到认真倾听、理解,有时反而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枯燥,进而产生莫名的畏惧。
如果我们在授课时有意将作为铺垫的基础理论知识暂时屏蔽掉,或者说对课程内容的顺序做个适当的调整,用一个令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学习制作一个简单的程序,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第一节课上,首先展示一个同心圆的实例,把它作为新课的导入。让学生们看这个小程序的界面,在输入同心圆个数的文本框里输入一个数值,就会在界面上显示出所选个数的不同颜色的同心圆图形。当连续单击“显示”按钮时,窗口中出现的同心圆的颜色会发生随机的变化。这样,一下子就会令学生对编程的兴趣大增。这个时候,新课正式开始了。
打开VB软件,教学生动手制作第一个小程序。第一个程序讲解“Hello,world!”。窗口中只涉及一个控件:command 控件。在介绍控件箱时,只需要介绍这一个控件,学生学起来比较单一,也容易接受,容易记忆。按步骤讲解,令学生比较容易上手。
在界面设计中,把唯一的一个command控件拖放到窗口的一个合适的位置,比如右下角。
设置对象属性:右击command 控件,单击“属性”,在caption一项将“command”改成“单击出现一句话”
双击command控件,编写代码: Print“Hell,world!” 运行调试程序 运行后,每单击一次command按钮,窗体界面上就会出现一行文字:“Hello,world!”
通过以上步骤教给学生制作完成了第一个小程序,学生马上就能体验到自己编程的成果,感受到学习编程过程的快乐。
这种练习的过程,让学生既了解了编程的过程,也熟悉了VB软件环境。用到哪个控件就介绍哪个,暂时用不到的不讲,做个暂时的知识屏蔽。
关于编程练习,还可以提示学生把打印在窗口上的文字全部清除。启发学生在窗口上添加一个新的按钮,来执行清屏的命令。给出这段代码:cls,让学生自己进行编程尝试。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属性栏的介绍,启发学生改变背景颜色,改变字体、字号以及按钮的颜色。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展示空间,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发现去修改设计。
在这一讲中,学生因为课程简单而牢牢掌握了第一个小程序的编程的方法,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编程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在以后的课程中,被屏蔽掉的理论基础知识可以适时地渗透和讲解。而那个时候,这些理论知识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了。
再比如,我们讲第四章第一节 “制作逐帧动画”,以往的做法是先介绍软件界面,工具栏中的各种工具,时间轴(层操作区,帧操作区及播放指针)。然后导入几张有动作关联的图片到“库”,插入若干个空白关键帧,在每一个对应的空白关键帧上从“库”中拖入相应的图片,设置坐标„„
由于涉及的基础知识多,完成教学比较困难。如果屏蔽掉“导入”、“库”、“设置坐标”等内容,直接使用绘制工具,带着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flash动画(比如:发芽——长叶——开花),让学生通过动手绘制图形制作的逐帧动画来熟悉flash工作界面,熟悉所用到的工具,熟悉逐帧动画的制作步骤,会使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更容易实现。
计算机是一门交叉学科,一部分知识往往还连带着其他的相关内容,这些连带的相关内容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学习者对目前要掌握的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中采用了知识屏蔽的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最小化分割,力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当前唯一要去理解的东西。在学习这个知识点的过程中,其后的知识不会对当前要讲的知识造成干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一步都相对简单,学生一步一步被带入了一个较深的层次。就好象循着楼梯上楼一样,迈出的每一步都不高,结果却可以登上楼顶。
【关键词】移动教学平台 平板电脑 教与学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对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已被打破。2015年11月,学校免费引进了“小蚂蚁”移动教学平台,在我班使用平板电脑移动平台学习,引领师生走进了云课堂。自开展平板电脑授课以来,学生借助“互联网+”的移动学习,实现与当前社会生活特征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学生兴趣浓厚。课堂上,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快速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提升了教师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通过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构建智能环境,让师生能够施展灵巧的教与学,从而为学习提供最适宜的个性化服务,促进了教学过程的高效沟通和教学资源的丰富共享。那么,基于平板电脑的移动教学平台究竟如何有效应用到课堂中?它对教与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笔者将对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初步研究。
一、移动学习平台在小学数学中的设计和应用
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移动终端设备来获取教学资源和教育服务,它通过渗透、关联和混合传统学习方式,促进情境学习、社会性学习、非正式学习等学习理念的创新性实践。因此,从理论上讲,移动学习可以应用到任何学习模式中。但是目前将平板电脑真正应用到课堂上的案例并不多见,本文以小学六年级数学《负数的初步认识》课程为例,将移动学习平台应用到课程的移动学习中,以期为移动学习的研究和探索提供案例和建议。
【课 题】
负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和作用,感受运用负数所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及其读法和写法。
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准备】
教师端平板电脑、学生端平板电脑、大屏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预习
教师通过平板电脑将提前做好的微课和预习单推送到学生端,学生在家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并填写好预习单保存提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及时批改预习单,通过对完成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并调整教学)
二、(课中)认识负数
教师利用平板电脑将练习任务推送到学生的平板电脑,学生完成任务后提交,教师从自己的平板电脑上调出学生不同记录方式,并集体评议、分析、引导(充分利用了小蚂蚁移动学习平台的秒推功能、及时反馈和双向互动功能,教师可以通过上述功能及时检测学生学习效果,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
教师利用平板电脑将不同的数逐一推送到学生端,学生点击平板举手功能进行抢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课中)达标反馈
教师端将练习题依次推送到学生端,学生完成后并提交(判断题、选择题系统会自动批改,教师可根据系统的自动统计功能,查看学生的正误率,将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和知识点重点讲解,还可将优秀作业分享到蚁巢,供学生相互学习)
四、(课后)拓展延伸
学生课后可自行浏览讲义回顾、错题集等,也可在蚁巢中建立话题分组讨论、交流分享,遇到问题还可向老师、同伴求助,在线答疑(平板的蚁巢功能让孩子们的讨论、交流、分享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真正做到了时时学、处处学、互助互学)
五、优势分析
移动学习平台在小学数学课堂的使用,延伸了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范围,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移动学习平台的优势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逐渐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支持师生远程互动,协助学习
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该移动学习平台远程交流,组建小组,以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开展讨论交流和资源共享;同时教师也能远程开课,发布话题,参与讨论,实时观察小组学习进展,为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供个性化辅导。
2、课堂互动及时,学习过程可视化
教师可将资料、视频等通过网络平台上传、分享给学生,使学生课前预习更加到位、有实效;课堂上教师可以随时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或需要展示的内容链接转移到大屏幕上,供大家分享与交流;同时,还可以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快速调研和作业评判。
3、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教师可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远程开课,答疑解惑;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不再被限制在教室或电脑桌前,只要随身携带平板电脑,就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蚁巢发起话题并分组讨论、交流,共同进步。
六、结语与启示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学习平台在数学课堂上的良好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移动学习提供了新途径,从某种意义上开辟了移动学习的新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诸如怎样评价Android平板电脑在教学中的有效性和效益性?如何真正有效地利用它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服务?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供示范和参考?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在学校的支持下不断的在实践中探索,在科技进步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獻】
[1]李广文,严佩宜.Android平板电脑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应用与未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4).
[2]赵琦.基于平板电脑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和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2,10.
【移动教学工具在课堂中的应用】推荐阅读:
移动通信在高速公路信息化中的应用11-09
情景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07-10
情境教学法在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07-26
课堂教学策略在初中英语差异教学中的应用10-28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06-09
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07-26
浅议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10-30
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1-09
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课堂实践中的应用研究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