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文选材(精选8篇)
我发现,老师在批改高年级的作文时,符合大纲要求的学生作文老师未必能给评一类文,只有“选材新颖、描写生动”的文章才有可能获得一类文的成绩。
选材新颖的确非常重要。一次小升初的考试,作文题目是《生日》,很多学生写的内容都是吃生日蛋糕,一天下来,老师要批改几百张试卷,想想看,翻开一张卷子是吃蛋糕,再翻开一张卷子还是吃蛋糕,那感觉就像一块块大蛋糕迎面扑来,腻得没地方躲!忽然发现一个孩子写的生日礼物是一个小闹钟,家长的目的是让这个小闹钟提醒自己珍惜时间,这个学生的选材给人非常清新的感觉。还有一次小升初的考试,作文题目是《我受到了表扬》,很多孩子写的是坐公交车给人让座、捡手表等,忽然发现一个孩子写的是在楼道里打苍蝇得到居委会大妈的表扬,语言也生动,像打一场空战,老师们喜出望外地互相传阅。分数也立马超群。20多年了,至今我还记得这件事情。
我对学生谈选材时,常说一个道理:你写作文,就像做菜,如果大家都选白菜做(当年冬天都是吃大白菜),你就是做出熬白菜、炒白菜、拌白菜,都没有一点新鲜感,即使你把白菜做成馅,也是白菜味儿。忽然有一个人选的是大虾,无论是炸,还是油焖,或者清蒸都是美味佳肴,因为材料不是一般化的白菜了。让学生在选材时千方百计躲着“一般化”来写。这需要培养非常敏锐的观察力。有一次,我在我班的“写作文玩儿”的练习中,让学生写一件让人着急的事情。一个学生写了这样一篇文章,自定题目是《一场虚惊》:
奶奶行动迟缓,还老往大街上跑。人家都说吃一堑长一智,可奶奶都挨了两次撞,吃了两次堑了,也不长一智。还常常去逛大街。
有一天,全家人都在睡午觉,三点起床时,发现奶奶“不翼而飞”了。爸爸说,她可能交电费去了,可是到了四点半,在门口等待奶奶的我连奶奶的影子也没有看见。全家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爸爸往嘴里擩了一根香烟,点了半天没点着,他在院子里走来走去;叔叔急得直出汗,把帽子有节奏地摘下来又戴上去;妈妈在包豆角,总不安地看着大门外面,豆子撒了一地,盆里却掺着豆皮。等了一会儿,我们决定分头去找,找了一大圈也没有找着。回到家里,只见奶奶一个人悠闲地坐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嗑瓜子。一问才知道,她是去邻居家串门了。
爸爸把奶奶叫进里屋,屋里又传出爸爸一阵阵讲大道理的声音。
我把这样的小文在全班读给大家听,一是对作者的肯定,也是引导学生如何观察生活,如何选材。而且,上面这篇文章主题也是很鲜明的,就是全家人对老人都是非常孝敬和关心的。一般说来,我不大规定学生作文的长短。我不提倡学生写作文凑数,反而希望他们能够做到,能一句话把事情说明白的不说第二句,就像画白描,能一笔画完的不画第二笔。
这个班,十多个的学生的作文登在了报刊杂志上。
需要说明的是,低年级看图说话或看图写话,不怕千篇一律。为鼓励孩子说话和写话,一定以鼓励为主。我刚工作时,北京市模范教育工作者郑宝鋆老校长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否定孩子说的话。一个一年级孩子说:„今天有一个法国阿姨来我们班参观,这个法国阿姨是女的。‟别说孩子,你不是废话吗!阿姨本来就是女的。这样会打击孩子积极性。”
但是,我鼓励孩子在千篇一律的同时,有自己的创造性。比如,看图写话的图中,画着一只小白兔坐在草地上吃草。一般孩子说:“一只小白兔坐在草地上吃青草。”如果一个孩子说:“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坐在草地上津津有味地吃青草。”就要大加表扬。
鼓励和欣赏是培养孩子写作兴趣的关键。
有一年,学校让我在本年级组辅导一个作文班,谁愿意主动报作文班啊?只有8名学生报名,大部分是我自己班的。我把写作文当游戏一样来做,结果,没几个星期,报作文班的人数竟然达到22人。一个外班的学生有一天告诉我:“孙老师,我们老师出一个作文题,我写不出来。后来我就想,这篇作文是作文班孙老师让写的,我立刻就写出来了。”说明老师的欣赏和鼓励就是孩子写作的巨大动力!
平时,家长和孩子在一起时,可以提醒孩子哪样的事情值得一写,哪怕当天只在日记上写几句,等有时间时再做详细的描写。这实际上是在帮助孩子观察生活。
我上作文课,帮助学生选材要占多半节课的时间,有时,我会一个一个地帮助学生确定他写的内容。当然,我特别了解我的学生的生活。我接一个班,常常一直教到毕业。
很显然, 作文选材雷同、陈旧应该是这段文字的关键词。这个问题不仅仅高考作文中存在, 平时写作训练、考试作文中也存在。为什么呢?学了那么多年的知识, 有了一二十年的人生经历的高中生怎么还会像小学生使用作文材料一样呢?可能很多人会说是掌握的材料少, 积累的素材不够。这固然是原因, 但我以为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 关键是两个因素造成了这种局面:一是思维定势;二是对材料的联想角度不够。
试想拥有大量的素材你就一定会用吗?不一定。高中生学了那么多年的知识和拥有一二十年的人生阅历就很能说明问题。那到底为什么呢?我的一次教学经验很能回答这个问题。高三一次复习提到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时, 我突然提一个问题:爱国是一个经典的主题, 大家要写的话会用什么素材?结果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屈原、陆游、杜甫……当我问课文中有没有时, 学生们睁大眼睛愣愣地看着我, 半天才有人试探着回答:烛之武行不行啊。我说行, 并顺势提到:廉颇可以吗?刘和珍可以吗?信陵君可以吗?……慢慢学生的思路打开了, 开始肯定地说行。我问学生为什么不说这些呢?学生说:没想到!“没想到”太经典了!这恰恰说明学生思维定势, 对材料联想不够, 造成了作文选材的陈旧雷同!可见学生写作文内容不充实不丰富, 根本不在材料积累的多少, 而在他们思维的问题。简而言之, 即思维定势, 联想障碍!
为什么学生作文时会有思维定势、联想障碍呢?我想跟学生的作文过程和作文学习过程有很大的关系。
一、作文审题时对立意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缺乏必要的分析
作文审题时对立意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的分析, 有助于确定作文的取材方向:概念外延和内涵分析越透, 作文立意与积累材料之间的联系就越明显, 作文思路就越开阔;反之, 则会使作文立意与相关材料之间的联系处于模糊状态, 写作者就会觉得掌握的材料用不上。例如爱国这个主题, 它有广阔的外延和内涵。学生习惯了文学上的爱国作者, 就想不起来文学作品中的爱国历史人物了, 更想不起历史中众多各行各业的爱国人士。这就是对作文命题立意的外延和内涵分析不透, 联想不够造成的。
二、对积累的材料缺乏科学有序地梳理
对学过的素材进行科学有序的梳理, 能帮助学生从记忆仓库里迅速地调取切合题意的材料。如果材料不分类整理, 那它就一直处于零散状态, 写作时就不能迅速找到合意的材料, 有时甚至根本不知道哪些材料跟命题有关。多数学生根本就没这个习惯, 所记的笔记也是流水账似的, 到作文时找不到素材, 很自然。
三、对材料内涵缺乏深入充分的挖掘
许多材料有丰富的内涵。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 我们至少可挖掘出这样几种立意:提意见批评要委婉;胸襟开阔是接受意见的先决条件;不能凭借表象认识事物, 否则把握不住事物的真相;有比较, 才有鉴别;情人眼里出西施;好口才对成功的作用。
许多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老认为此文就是纳谏, 而不能深入充分的挖掘材料的其他内涵, 因而老觉得自己积累的材料用不上, 作文时出现思维定势, 联想障碍的现象。
四、对生活缺少细致的观察、深切的体味和深刻的思考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 但是又有几人真正的去体验观察思考生活了呢?所以学生学过或熟悉一个材料后, 印象中就一直是这一个材料。殊不知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 一件事发生于社会中, 都不是偶然的, 人们的思想是从生活中来, 作文的材料也需从生活中提炼。我们要装上科学家的显微镜和望远镜, 以评论家的眼力来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分析生活, 我们才能找到更多新鲜的与众不同的写作材料。
关键词:化学教学;校本教材;选材误区;选择原则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育教材改革的宗旨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其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实现此目标,对教材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教材管理,改变国家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给地方和学校教材留有一定空间,以增加教材对地方和学校的适应性,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利于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培养”。由此,校本教材的开发被提到了教材改革的核心地位。
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虽然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了,有的学校和教师也积极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和研究,同时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就教育的整体发展来说,校本教材的普及和落实情况仍然没有达到所预想的效果。有很多的教师依然不知道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什么,甚至他们还产生了不少误解;有些学校的领导只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对校本教材的开发没有认真地对待。因此,我们对校本教材的选材的意义、校本教材选材的理念、校本教材的选材组织、校本教材的选材落实的评价如何进行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使我们改变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化学教学以及我校校本教材的选材经历,谈一下化学校本教材如何选材。
一、校本教材选材的意义
“它的意义在于可以选择现行的初中化学教材中没有的,但和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的实例,从而增加教材对学生的适应性,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多元化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校本教材选材的误区
1.选材的无目的
现在有些学校的教师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随便无目的地选择一些素材,这样就失去了选材的意义。
2.选材不切合学校的情况,选材没有针对性
选材时不考虑自己学校的条件,又不考虑师资力量和学校学生的能力。如果学校不能很好地选材而只是使用别人的现有的素材,就会因别人开发的素材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的具体情况而缺乏针对性。
3.选材不具可进行性
学校对一些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见得少的、用得少的、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好处的内容;还有一些不利于学生学习,教师也不能实施的材料,也作为选材的内容。这样不仅浪费了人力和物力,还浪费了教师和学生非常的宝贵的时间。因此,只有认真对校本教材的选材的探索和实验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找准思路,才能走出选材的误区,实现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三、校本教材选材应遵循的原则
1.突出本地区的特色
校本教材的选材是对现行教材起到补充作用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能够突出本地区的特色是校本教材之所以能成为学校现用编教材补充的必要条件。通过“生活中的化学”这本校本教材的编写和学习,对我校粤教版化学教材的教学起到非常大的帮助。例如:粤教版九上化学第四章第一节“我们的水资源”,教材中选用的实例都与南方城市有关,我们在校本教材中则选用了本地的河流和水资源的分部以及污染情况,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更深切知道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适合学生现有的能力
校本教材的选材,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为此,在选材时,我们遵循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都能够获取知识的原则,教材素材可参考教师设计的具有本地区特色文化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把这些问题都融入校本教材中,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坚持选材以学校及周边环境为主
校本选材要以学校为中心,以学校的特色为本。因此,在校本教材的选材上,一定要坚持以学校周边取材的原则。例如,在我校的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化学》有关环境污染的知识,我们所选的实例就是畜牧业带给周边环境的影响,因为额尔古纳市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城市,很多学生都有这个体验。
4.选材要有实用价值
校本选材的过程是一个研究、探讨、交流、反思、拓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修正的过程,在选材的过程中,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因此,在初稿确定以后,可通过有关校本教材的公开课对校本教材进行实验,并认真听取相关专家、教研室领导和师生的意见,对所选的素材进行筛选,以此使所选的素材能够更完善。
5.体现选材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很快乐的事。所以,教师在选材时要选用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同时教材版面设计尽可能采用以图代文,图文并茂等形式直观地呈现校本教材中选材的内容,作业要以化学手抄报、调查活动报告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实践。这样,不仅突出了教材主题,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教材内容,又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校本教材的选材不是一种短期的个人的工作,而是一种长期的集体工作。校本教材只有在开发过程中,注重教材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性,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使教材在修订中不断加以完善,才能真正体现出校本教材的特色。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郭.新教材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韩和鸣.课程目标问题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
[3]钟启泉,高剑男,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立意
要使文思畅通,关键在于立意。
何谓立意?简单地说,就是一篇文章的主题,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明确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我们在选材,布局,语言的选择,感情的倾向上才有方向性,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如文章的灵魂,它统领全文,贯穿首尾。
一般来说,初中生的记叙文大都是表现出赞同、赞美、欣赏、歌颂什么,或者是反对、批判、揭露、讽刺什么,当然也有表达自己的怀念、感叹、倾诉、情趣等等的。应该说,写文章的立意是比较自由的。但是,中考作文的立意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它是有很多的限定的,它也是有很多的评价标准的。作为一名学生当然也应该有一个受教育的方向,而在中考作文中也体现了这个方向性,所以,我们的中考作文立意也符合这些方向标准。
所以,好的立意应该力求做到:
一、方向要正确
所谓正确,就是立意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健康、积极向上。一般来说,我们的立意要与我们目前国家社会倡导的公德相一致,要与当前的时代精神相一致。如:歌颂真、善、美,抨击假、丑、恶,提倡以人为本、爱国、诚信、环境保护、无私奉献等等。决不能表现一些厌世消极的思想,或者是为那些腐败分子、迷信分子歌功颂德。
二、情感要鲜明
情感的鲜明是指在文章中的情感指向要明确,该批判的批判,该歌颂的歌颂,并且在你的语言中要饱含感情。最好不要出现那些让读者都想不透的模棱两可的情感倾向。这不仅仅会减弱对主题的表现,也会伤害到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感情的鲜明最忌的是故作姿态,夸大其辞,没有分寸,这样反而会让人感觉作呕。所以说,我们的感情表达真实可信才会感人,才会打动人。
三、思考要深刻
深刻的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能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思考出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能在一般人认识上再进一步,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那一点,并能给人以启示。思考的深刻需要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作仔细深入的思考,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并能用文章的语言表达出来。
深入的思考也不能随意引申,更不能无原则地提高和升华。它必须结合生活实际,要具体、真实、可靠。对于记叙文的深刻更多地是关于人生社会的启示与感悟。
四、思维要创新
思维的创新是指克服以往的思维定势,打破常规去思考、分析,找到我们自己独特的创见,给人以启迪。考场作文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一般都会给考生以思想驰骋的余地,我们就可以突破常规的思维习惯模式,从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方向思考,进行有积极意义的创新思考,拿出与众不同的立意,再用自己充满个性化的语言,向我们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察、感受、思考和认识,让读者也从中得到启示。
但是,创新决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标新立异的胡编乱造,它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这样才能让人感到入情入理而眼前一亮。
具体的立意内容:
一、符合当今社会公德和时代精神的如:歌颂真、善、美,抨击假、丑、恶,提倡以人为本、爱国守法、诚信、环境保护、无私奉献、敬业、自强、与时俱进等等。
二、表达个人感情的如:爱戴、崇敬、怀念、赞美、爱好、情趣、愿望、讽刺、批判、抨击等等。
三、思考生活内涵的主要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的感悟与启迪。
四、追求个性表达的主要是表达个人独特见解的。
立意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盲目跟别人的风,无论是怎样的题,选择立意时,一定要选自己熟悉的平时训练过的内容从小处切入。切忌一时心血来潮写一些不熟悉的东西,勉为其难,这是写不出优秀作文的。
如何精深立意
1.由表及里,开掘深意。
如鲁迅在《风筝》里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对弟弟放风筝的粗暴干涉行为。事件的表层意蕴是:“自己的行为是对儿童自由精神的虐杀”。可是,当他有一回向弟弟“叙述到这一节,说自己少年时代的胡涂”时,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对于这一件兄弟之间的平常事,似乎没有什么深意,而鲁迅却由受虐者这种忘却地麻木,感到心情非常沉重和悲哀,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就是:这不单单是兄弟间的宽恕,而是受虐者对自己正当权利被粗暴干涉的逆来顺受,它将造就麻木、沉默和甘心受虐的民族心态。这便是《风筝》最后确定的主题。
2.由此及彼,转换角度。
所谓转换角度,就是从新的方位审视思考所写的事物,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
3.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文章的立意并不决定于题材的大小,有时从一些小题材、小问题落笔,通过引申发挥,往往更能揭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
《中国青年报》上曾经登过这样一篇文章,说的是件小事:
青岛市一个广场上,有位50岁左右的女侨胞,在地上用水果刀剜一枚贰分硬币。那硬币与沥青紧紧地粘在一起,非常结实。女侨胞用水果刀先把硬币四周的沥青一点一点地掏出来,费了好大的劲才把硬币取了出来。她把硬币放在手心吹了吹,掏出洁白的手绢,小心地包了起来。许多人目睹了这一过程,却不知女侨胞这样做为什么。女侨胞向大家解释说:“我看见那上面有国徽,整天被人用脚踩来踩去的,心里觉得挺不是滋味的。”到此,文章意旨跃然纸上,小行为表现了一个大主题——爱国。
例文:《那一刻,我怦然心动》
4.对比嫁接,引人思考。
如果仅仅用“有一个小学生在马路上捡到10元钱交到交警手里”这一情节,表现拾金不昧的主题,一显得陈旧,二显得肤浅和幼稚。而一位考生把这一情节与另一情节组合嫁接在一起:交警接过小学生交上来的10元钱后,当面表扬了几句,而等到小学生走了以后,这位交警却拿着那10元钱到执勤岗旁边的一个小卖部里买了两盒香烟。由此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孩子的纯真无瑕常常被大人的私欲所玷污。
5.由实到虚,附情于物。
有些文题具体而实在,既可从实立意,又可以从虚立意。我们以2007年广东卷的话题作文“传递”为例,讨论如何由从实立意到从虚立意。
“传递”有两种类型:一是实在的物与物间的传递,如接力棒的传递、信息的传递、话语的传递,奥运圣火的传递等等;二是虚化的传递:如爱心的传递,孝心的传递等。
面对文题,不直接从它本身引发联想,而联系它的比喻义、引伸义等,然后展开想象,就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例如:以“水”为话题的作文。如果只从“水”的本义展开思考立意,大多会有这样的思考:
1、面对水灾,化害为利;
2、爱护环境,防止水污染;
3、珍惜用水,否则“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但是,如果我们从水的比喻义、引伸义去联系呢,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了:
1、由“水是生命之源”得到水与生命的联系;
2、由“温柔似水,暴戾如洪”,会得到水与性格的联系;
3、由“水滴穿石”得到与恒心的联系;
4、由“君子之交淡如水”会得到水与人际关系的联系;这样的联系使得思路异常活跃,写出的文章也会更有深度。
选材
在精心审题和确立文章主题之后,就要对自己已有的材料进行一番的挑选抉择,这个过程就是选材。选取的材料的好坏与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效果密切相关,选材要围绕中心进行,材料要服从中心的需要同学们在选材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材料要真实
真实,就是说选择的材料应是实实在在的真事,而不是道听途说甚至无中生有地编造,最好要选择自己
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经历过的事情。选材要坚持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能反映事物本质意义的材料。只有真实的材料才能被读者接受和认可,才能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材料要新颖
所谓新颖,就是说选择的材料要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要反映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风貌,要能代表时代精神。同学们要注意,选择新颖的材料并不是追求希奇古怪的事情和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要选择那些有特色的材料,能表现出新的认识、新的感受。
三、材料要典型
典型材料是指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在选材时,要从可以表现中心思想的大量材料中进行选择和提炼,力争做到少而精,材料要以一当
十、以质取胜,而不是以多求胜。魏巍说《谁是最可爱的人》之所以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从大量的生动事例中选择了三个“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
四、选材要具体
选材具体就是说选择的材料要具体,要让事实说话,用真实说服人、打动人。如果一篇文章只有空洞的说教而缺少具体的事例,或者空发议论,文章就会有骨架而没有血肉,是不可能具有表现力的。
材料是作文的核心,同学们在选材时一定要精心挑选、严格选择,确保材料的真实、新颖、典型、具体。
剪裁
材料的选择与取舍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只有平时注意从生活和书本中积累材料、作文时又能从丰富的材料中精选出最恰当的来表现中心,文章才能写得好。选材之后又如何剪裁呢?
一、选料和剪裁要避免误入歧途。
误区之一:贪全求最,不知取舍。(圈地的故事)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选一瓢也许总有对三千弱水的遗憾,但只一瓢,也许足够了。
误区
二、动机不纯,抄套范文。
误区之三:胡编滥造,有悖常理。
为了追求所谓感人的效果,赚取作文高分,有些学生胡编滥造:明明父母健在,却说“父母双亡”;明明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却说自己独自一人背着行囊四处流浪„„他们想当然地编造故事,自然是漏洞百出,不能自圆其说。
误区之四:幼稚可笑,格调低俗。
有很多学生总走不出“低幼化”选材的怪圈,如一写生日,就一定离不开“蛋糕、蜡烛、生日歌”;有些学生老把“老师雨天送伞”“扶盲人伯伯过马路”挂在嘴边„„还有个别考生爱写初恋,舞弊,打架,恶作剧、偷东西等题材,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却是畸形的情感体验和无聊庸俗的生活情趣。理所当然地只能归到四、五类作文的行列中。
二、选材和剪裁的常用方法
在占有一定数量的材料后,还要善于提取精华,从而写出具有新意的佳作来。
1、反弹琵琶,新颖脱俗:
选择材料时要力求做到新颖妥贴,避免陈旧乏味。(例子:宋.绘画 深山藏古寺)一个主题往往可能用这样的题材来表现,也可以用那样的材料来说明,但是,不同的材料对同一主题的表达效果是不同的。(例文:《告别不是悲伤》)
2、铺排巧妙,引人入胜
我们选择材料时,就要力求做到离奇巧妙,设置悬念,引人注目。当然,能突出意旨,揭示本质,具有时代性、代表性、典型性的材料都是好材料,然而在应试写作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却是那些无人涉足的新奇材料。(例文:《一罐子孝心》)
3、主题高雅,言之有物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选用什么样的材料,对文章境界的高低至关重要。文章要有高的境界,材料也必须要有高尚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趣味。(例文:《历史瞬间让我怦然心动》)
此外,选材和剪裁还要做到“四写”“四不写”:写有用的,不写没用的;写典型的,不写一般的;写新颖生动的,不写陈腐呆板的;写具体的,不写空洞的。
请同学们读下列所示的立意与选材,谈谈你的看法:
例:人生难免有离别。离别是一种难舍的情绪,总是那样令人伤感、令人回味。请你以《送别》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A、材料:每天早上我去上学,妈妈都送我出家门。
A、立意:表现妈妈对我的关心。
B、材料:我的一个亲人或朋友将要到远方去,我到车站送他。
A、立意:表现出亲人或朋友之间真挚难舍的感情。
C、材料:我的一个好友因犯罪去伏法,我为他送别。
A、立意:表现好友的后悔和对我的教育。
D、材料:我去远方读书,临行时我心爱的小狗送了我一段又一段路。
A、立意: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情。
E、材料:我爷爷死了,在下葬时,我为他送别,忆起过去种种情景。
A、立意:表现亲人之间的“死别”悲情。
学生自由发言评价(2—3人)教师小结:
A、答案不太正确,审题不清,作者没有领会题目的真正含义。
B、答案正确,但是选材、立意太普通,缺乏新意,多数人会这样写。
C、答案较深刻,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D、答案较新颖,一般人不会想到。
E、答案虽平常,但写得好,容易写出真情,打动人心。
例:我们有些同学常常这样立意:
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错误)
②“我们应该尽量帮助别人,这样你有困难时,别人才会帮助你。”(功利)
③“我们一定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以便将来能找到轻松的工作,过上舒适的日子。”(自私)④“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个社会上没有一个好干部,全是坏东西。”(偏激)
例:一位学生写自己精心呵护水仙花,最后终于开出了花朵,文后立意:“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啊,没有耕耘,哪有收获?没有汗水的付出,哪有水仙花的馨香啊!
事情很小,但有真情实感,立意新颖,有深度。
联想:就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相关或相类、相似、相对的事物的心理现象。
发散联想:多点、多层面、多角度地联想。
让学生做联想(发散思维)的练习:
①“书”:有字的书:一般意义上的书籍:新华书店的书、书包里的书等。
古代:竹简、木牍;现代:磁盘、光盘。
无字的书:社会之书、人生之书。
②“桥”:有形的桥:水上桥、独木桥、石拱桥、长江大桥、陆地桥(立交
桥)等。
无形的桥:心灵之桥、友谊之桥。
③“读”:读书→读人→读社会、读人生。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合理选择材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经过审题、立意,明确了‚任务‛、确立了‚主旨‛和‚方向‛。下一步应当考虑的就是‚行动路线‛——文章结构的问题了:写什么、不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多写什么、少写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
写什么、不写什么,用作文的术语来说,就是:选材与剪裁。
选材,是指写作时材料的选择;剪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写作中材料的取舍。
我们说,写记叙文必须要有一个鲜明的中心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然而,文章的中心怎样才能表达出来呢?这就要谈到材料了。材料的选择与取舍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只有平时注意从生活和书本中积累材料、作文时又能从丰富的材料中精选出最恰当的来表现中心,文章才能写得好。
一、常见选材上的误区
1、材料低幼化 一部分学生由于写作水平差,写作时选材总把思维拘于家庭、学校、班级等领域,定调于亲情、友情、等主题上。记叙平铺直叙,没有细节,没有波澜;描写缺少修饰,形象不生动,意境不优美;抒情缺乏真实体验,显得干瘪、牵强;议论总是堆砌事例,触及不到问题的本质。
2、材料陈旧化 由于学生阅读面狭窄,选材往往跳不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材料缺乏时代气息。
3、材料单一化 600字左右的字数虽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仍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显得很单一,紧紧抓住原材料不放,或就原材料进行扩充,或以话题故事为原型杜撰,或对原材料就事论事,折腾不休。
4、虚构现象严重 作文是严禁抄袭的,但多数作文的‚三自‛原则(自定立意、自择文体、自拟题目)又为极少数学生投机取巧提供了可能。于是写作中偷工减料,把平时阅读中遇见的类似文章进行剪贴,文章呈现出一种克隆或变相克隆现象。
5、选材杂乱,只为凑字数篇幅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全然不顾话题要求、写作中心意图,一味堆砌材料,只求凑成600多字。结果思路不清,中心不突出。
二、怎样选材和剪裁呢?
1、写有用的,不写没用的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人民的勤务员》一文,记叙的是雷锋的事迹,六个平凡的小故事,都是紧紧围绕中心来写的。这些故事虽各有特点,却共同表现了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2、写典型的,不写一般的要选用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典型材料。这样的材料最有说服力和表现力。魏巍同志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历最能说明这一点的重要性。他写这篇文章的初稿题目是《自豪吧,祖国》,文中用了二十多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这些事例虽然都能围绕中心,但由于‚例子堆得太多,好象记流水帐‛,所以效果不好。于是作者对材料做了果断取舍,只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这样,笔墨集中、主题突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传世佳作。
3、写新颖生动的,不写陈腐呆板的要选用新颖的、有特点的材料。材料不落俗套,才能使读者赏心悦目,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写学生学习刻苦都以‚开夜车‛作材料、写老师的奉献精神总是写‚带病上课‛,就未免太俗,没有新意。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功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
4、写具体的,不写空洞的要选用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材料,而不能选用空洞的、‚有影无形‛的‚材料‛。比如要写一个人不辨是非,只讲哥们义气,选用朋友说他‚够哥们‛、‚真心‛做材料,就比较空洞;而选用一件能反映他这个特点的具体的事(如帮人打架被拘留),就比较具体。要记住:具体的小事胜于空洞的大事。
三、选材的要求
1、思想健康,力避禁区
每年考场作文都会出现一些考生作文思想偏激或消极情形,思想健康与否直接影响作文的质量。‚文以载道‛,文章一定要有一个上进的思想,能体现你的道德价值取向。在考场上,为求稳妥,最好不要涉猎思想禁区、道德禁区、恋爱禁区。
2、新颖典型,力避陈腐
现实生活是最丰富的,当今社会,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层出不穷,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比比皆是。写作时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来选材,要求新颖、典型。或挖掘历史素材的时代内涵,或抒写时代青年的风采,或展望美好未来前景等。千万别把眼光盯在历史的故纸堆上。围绕中心选材是选材根本要求,但根据写作意图、话题指向来选择具有代表性、有说服力、有感染力、有针对性的材料是很难的。因此写作时要仔细审视现实生活,要认真甄别积累的知识素材。做到选材,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3、贴近生活,避生就熟
中学生各自的背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阅读面各不相同,写作时对素材的把握不一样。有些学生总是眼高手低,总觉得这个素材不够典型,不够新颖,这山望着那山高。结果是浪费了时间,耗尽了真气,仍觉无话可说。放下架子,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写自己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或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这样文章才能体现出真善美,才有个性。
四、选材的方法
作文选材的范围很广,正因如此,有些考生反而失去了方向,要么抓耳挠腮,一时不知从何入手;要么选材流于空洞,缺少真情实感。那么,究竟如何选材才能获得高分呢?可采用以下方法:
1、选真实的素材
“感人心者在乎真”,真实是文章的生命。也就是说,作文要立足于现实,从自己身边的、亲生经历的事写起,写出切身的体验,说出内心的感悟与震撼,如此,内容才会具体,感情才会真挚,从而感染人。
片段一:
屋门口,坐着一对父子。
父亲右手夹着用儿子用过的作业纸卷的烟卷,一口一口地抽着。每抽一口,烟头都一亮,发出的红光映照着父亲紧皱的眉头,深深地额纹和不停抖动的胡须。接着,便是‚吧嗞吧嗞‛声混合着重重叹息声中的刺鼻的浓浓旱烟味。(表现家庭贫困的‚用过的作业纸卷的烟卷‛细节真实)
儿子坐在父亲的对面,头埋在双膝中,两只手在地上划来抹去。划出一个圆,用另一只手抹去,又划出一个圆……(人物外貌描写真实,铺垫设臵真实)
点拨:文段兵没有使用是么华丽的词藻,但是读来却让人感到真实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从柜角和墙脚的夹缝中看到两只小爪子,接着,是一对可怜巴巴的眼睛。这是一只小老鼠,它悄悄地出来,小心地嗅着什么。
‚姐。它准是饿极了!‛
弟弟的话使我心里一动,我竞可怜起这只老鼠来了——饿的滋味毕竟不好受呀!一只小小的老鼠能吃多少?我干嘛非要打死它呢?想到这,我放下火钳子,从弟弟手里拿过丰块饼干,轻轻地放在老鼠刚才露头的地方,走开了。一会儿,只见老鼠咬起饼干慌慌张张地离去……
过了些天,我拉开抽屉时,惊呆了:抽屉里一片狼藉,崭新的作业本被啃去一角,旁边还有不少老鼠屎。
唉,老鼠,毕竟是老鼠啊!(选自《灭鼠记》)
点拨: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来写老鼠的可怜与可恶,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我们在赞赏小作者心地善良的同时,也为老鼠的劣习不改而痛恨。
2、选小巧的素材
据说,宋朝有个姓马的画家,他画山,画水,画庙宇……总是画其中一部分,从不画全景。然而他的画,山水灵动,人物鲜活,人们干脆叫他‚马一角‛。马一角的聪明之处在于选材以小见大。其实,作文何尝不是如此呢?大凡文学大家都善于从小口切入,以看似平凡的琐事来反映重大题材,达到一滴水见太阳的效果。
片段二:
还是在两年前吧,那时的我还是个孩子,爸爸在小院中央摆了张小桌子,上面列着水果和月饼,在你那黏黏的光辉下,他们是那样的诱人,粘住了我的眼睛和心。还记得有时会趁奶奶不注意时捏个苹果裹在衣服里,然后叫着‚肚子疼‛躲在别处把它吃光。最妙的事放火焰棒啊!那些有着美丽火焰的短棒被我们握在手中尽情的划着圈儿,空气里溢满了幸福……我一幕幕地在脑中回放着这些藏在心底的快乐,如同电影的慢镜头,不愿放过每一个细节。月儿啊,你帮我去看看,我的爸爸妈妈此刻是否也在庭院中,望着桌上的月饼,在烟花棒华丽而寂寞的光芒中,思念女儿,泪眼婆娑?(选自《让我悄悄地告诉你》)
点拨:作者通过对孩提时‚偷吃苹果‛和‚放火焰棒‛两件小事的细致描述,传神地写出了小作者想家的情愫。
我从爸爸手里接过针,犹豫起来:怎么挑才好呢?用劲大了,怕妈妈叫疼;用劲小了吧,又怕刺儿挑不出。要是不赶快把刺儿挑出来,妈妈的手指就会发炎脓,那样她会更痛苦。于是,我让爸爸紧紧捏住妈妈手指的两侧,我看准刺儿的部位,沿着刺儿的周围拨开皮层,使藏在里面的刺儿露出来。我小心翼翼一针一针地挑着,拨着,刺儿终于露了头,我用针尖朝上拨一次,妈妈便咬一次牙,眉头拧成了疙瘩……经过一阵忙活,该死的刺儿总算被我给挑了出来,最后我在妈妈的手指上摸了摸,捏了捏。
(选自《第一次给妈妈挑刺》)
点拨:亲情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而小作者就是选取给妈妈挑刺这样细小的琐事来写,通过‚我‛的心理、动作刻画,彰显了对妈妈的爱。事件虽然细小,但表达的亲情主题却是深刻的。
3、选有趣的素材
每个人的生活并不仅仅是每天刻板地工作与学习,许多时候,正是一些情趣让我们沉醉于生活中,乐此不疲。老师诙谐的批评,同学善意的嘲讽,朋友无理地取闹……诸如此类的情趣正像是我们生活中的调料,让我们的生活有滋有味。假如我们把这些闲情趣事用生花妙笔记录下来,必会感染每一个生活在平凡中的人。
片段三:
一日,老政正在讲课,本班男生‚老大难‛却云游中,嘴角甜笑蔓延,还有口水溢出,真可谓睡得酣畅漓。老政笑眯眯地走下讲台,轻敲‚老大难‛的脑:‚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口气温柔俨然‚大‛里的唐僧。同学们都已经忍笑憋到内伤,但显然‚老大难‛未曾感受到老政的温柔,依然酣然梦中,面泰然。只见老政抬起手掌,用尽全力拍了下去,这下去非死即伤,我们都替‚老大难‛担忧。没想到掌竟然落到了桌子上,声如雷震。‚老大难‛猛然醒,霍然起立,嘴里不停地嘟囔着:‚下雨了?这雷声这么大……‛众人捧腹大笑。(选自《老政》)
点拨:作者定格了这样一个精彩的瞬间:‚老大难‛在课堂上云游梦中,老政最终用‚降龙掌‛拍打桌面,惊醒‚老大难‛,从而才有了令人忍俊不禁的一幕。到此,不得不佩服老政的幽默风趣,文章也因此而生动起来。
4、选能触发感情的素材
人是充满感情的动物,而且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是相通的,所以作文要想动人,就要选择那些能触发人感情的素材来写。它可以是一句激动人心的话语,一个爱意浓浓的动作,一个温暖的眼神;也可以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狗,一株不屈的小草,一棵摇曳多姿的风景树,一场突如其来的冬雪等,它们有时与人的心境相契合,于是便进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片段四:
刚上完体育课,我干渴万分,于是到饮水房,抽出一个杯子,倒好茶叶,正准备倒开水时,王老师进来了。她见到我,笑着放下水杯,帮我拿起开水瓶,说:‚丽,我帮你倒吧!这壶太重。‛我惊讶地呆立在那儿,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的?待我缓过神,她已经打开盖,往杯中倒水了。王老师用纤细的手扶住我的杯子,另一只手稳稳提着壶,冒着热气的水涌出来,细细的水柱缓缓地注入到杯中,也似乎注入我的心,像涓涓小溪,抚平了我的浮躁,汗似乎也没了。老师笑着将水杯递给我。我双手接过,道了谢,便跑了出去。茶叶在水中闹着,我觉得这杯茶好重,都端不动了。我喝了一口,真甜。
(选自《一杯浓茶》)
点拨:小作者抓住老师给自己倒水这一细节,通过细腻地刻画,表达情感。
每一朵玉兰花绝美得像下凡的仙子,身着一袭洁白的素衣,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她们气质高雅,超凡脱俗,还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如果你深深地吸口气,你会感到那股幽香从鼻腔慢慢地渗入到你全身的血液。每个花瓣静静绽放着,无论开得多么浓郁,散发出来的花香也是清清淡淡的,淡到极致却又沁人心脾,令人闻之欲醉。不管你用多么美丽的词句来形容她,非但不嫌过分,甚至总觉不足。因为她是把一冬的积蓄都化作了美,来装点春日的。(选自《我爱玉兰花》)
点拨:作者笔下的玉兰花之所以绝美得脱俗,是因为它‚洁白的素衣‛,它‚淡淡的香气‛,它的端庄素雅,这些正是作者自我的写照。以玉兰花来言志,是文段的高超之处。
5、选历史经典素材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乏风流人物、志士仁人,更不乏英雄事迹、动人‚史诗‛。司马迁忍辱负重,著成《史记》;唐玄宗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岳飞精忠报国,赢得世人景仰;文天祥威武不屈,丹心一颗照千秋;谭嗣同舍身求法,用鲜血为后继者铺就道路……
这些人和事是生动的教科书,或点燃信心,鼓舞斗志;或激起共鸣,催人泪下;或发人深思,启人智慧。作文时,准确扣住题目要求,生动演绎其中一个或几个精彩故事,以事寓情理,定能让你的作文熠熠生辉。
片段五:
当吴王夫差的人马攻入越都,当五湖大战以越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会稽山上的五千残兵败将令勾践掩面长叹,拔剑自刎欲以死谢罪。但大夫文种苦苦的哀求、贤将范蠡坚定的眼神、五千将士不屈的斗志让他明白:不能轻言放弃。他登高远望国土,那是他祖先的土地、子民的家园啊!回首,他毅然脱下龙袍不顾一国之君的尊严,主动向吴国求和。当他那高贵的双膝跪在冰冷的地上,当夫差的双脚踏在他坚硬的背上,当吴国的士卒把他当奴仆一样地使唤,他心中有恨,眼中有痛,但脸上却挂着笑。(选自《选择》)
点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向来为大家所熟悉。以上片段就是撷取了其中的一个瞬间,作精彩演绎——越国与吴国交战兵败,在自己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面前,勾践选择了后者——把我们又带到了那个兵荒马乱、诸侯争霸的年代,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6、选时事新闻素材
文章和诗歌要反映时事,为现实生活而作。的确如此,古往今来,那些脍炙人口的佳作都是因为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而永垂不朽。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学会从时事新闻中开掘写作素材:我国西南五省干旱,玉树遭遇地震,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嫦娥二号‛卫星的成功发射……这些时事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由身边的人和事写出对时事的看法,这样的文章才有看点。
片段六:
这里,全国人民的潺潺爱心汇聚成了大爱的汪洋大海。有这样的大爱心,玉树,永远挺立。
在玉树,在这里,有温总理始终和我们在一起,有子弟兵和我们心连心,有全国人民无私的关爱和帮助,玉树就不会倒下,玉树就不会放弃,玉树抗争救灾精神将会发扬光大。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明天。一个崭新美丽的玉树将会重新站立在世界屋脊之上。
(选自《在这里》)
点拨:本文以玉树地震为题材,用小标题的形式结构全文,从整个玉树抗争救灾的大海中摘取了三四朵小小的浪花吗,从多方面表现了各界人士对玉树地震的同情和灾后重建美好家园的决心。文章真挚感人,富有时代气息。
就这样袭来,没有任何征兆,灾难就这样笔挺挺地躺在我们面前。瞬间,天堂与人间,白天与黑夜分界模糊不清。那张张惊慌的面孔,那饱含辛酸的泪水.那双双无辜的眼睛,把人们的心拽得生疼,不可名状的痛已深深地植根于汶川这片土地上,更永远地烙在四川人民善良的心田里。废墟、尸体、泪水……不知道这痛苦有多深。
温家宝总理来了……
救援人员来了……
无数志愿者来了……
文化艺术界人士来了……
就这样默默地伸出你的手,把更多的阳光给予那些受难的人们。
我们昂起头,不哭!
我们手牵着手,心连着心,灾难定会过去。抬头望天,依然是湛蓝湛蓝的。
(选自《昂起头颅,我们不哭》)
点拨:本文以汶川地震为题材,生动地刻画了温总理、救援人员、志愿者、文化艺术界人士等支援灾区的感人镜头,富有时代气息。
典例精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诗意的怀念,它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来自未来世界的美好呼唤和对历史的应答。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是不能缺失的,当我们队生活怀有一颗诗意之心时,我们的内心常常会怀念一个人或一段动人的故事。历史常常是沉睡着的,甚至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当我们怀念它时,我们的激情,我们的人生坐标,会在瞬间明朗起来,对人生的认识也会迅速地得到提升。
你相信心中美好历史的存在吗?我们该如何找到它,并唤醒它?让它成为人生的牵引?
请以‚怀念‛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病文展示】
我家的‚总管‛
一个家庭,柴米油盐、吃喝拉撒、亲朋故友、迎来送往、一家老小,大事小事,千头万绪,琐琐碎碎,总得有一个人来打理,这个人就是家里的‚总管‛。
我家的‚总管‛是我妈。事无巨细,她无一不管。
每逢新学期开学前几天,妈妈每晚都管着我,只肯让我看一会儿电视,然后叫我回房睡觉。妈妈说她想让我提早进入学习状态。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是爸妈想独享‚电视之乐‛。想着想着,我进入朦胧状态中,依稀听见爸爸的鼾声,而妈妈却在独‚管‛电视。
每天晚上,妈妈反复唠叨的一句话就是:‚别看了。快去做作业吧!‛
‚这‘总管’真行,看一会儿电视都管。‛我心想。
‚好啦好啦,别再看了。‛
‚我的好妈妈呀。‛我边说,边暗示爸爸,‚让我再看一会儿吧。‛
‚是啊.就让她再看一会儿。‛真好,我的好爸爸,我心里暗喜。
‚唉,我亲爱的妈妈,这下总不要再管了吧!‛我的嗓门大了起来。
‚嗯——不行。这样吧,明天星期六,放假看电视.好不好?‛
‚明天?‛我又向爸爸投去求援的目光,爸爸也很无奈。
我家的‚总管‛,里里外外一把手,大事小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前天一同学过生日,我准备买件礼物送去。但‚总管‛认为这是一种浪费,让我亲手做一张精致的生日贺卡送给同学。
我家的‚总管‛忙得很,一日三餐,营养搭配;一年四季,衣服加减;日复一日,卫生清洁……哪一方面都有‚总管‛操不完的心,哪一天都有‚总管‛管不完的事。
在‚总管‛的教育下,我走出失意的低谷,重新找回自我;在‚总管‛的严厉批评下,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让我傲然崛起……
病情诊断
这篇习作以‚我家的‘总管‛’为题,从妈妈‚事无巨细,无一不管‛的角度切入,比较有新意。但是全文读下来,总觉得‚总管‛的个性特点不够突出,人物形象也不够丰满。
一是选材不够精准,不能多角度凸显‚总管‛的个性特点。文章用较多的笔墨写了‚总管‛不许‚我‛看电视这一材料,并以‚开学前几天每天只让我看一会儿电视‛和‚开学后只许我星期六晚上看电视‛这两件事为例,来表现‚总管‛对‚我‛学习的关心,笔墨过多。为能全面反映‚总管‛的个性特点,建议删去其中一件事,再从其他角度精选一事来写,例如对家里其他人生活上的‚管‛,从而突出‚总管‛关心照顾家人的性格特点。
二是开篇比较啰嗦,点题迟缓无力。建议删去一些无关紧要的话,甚至可开门见山,直接交代中心人物,并概括揭示其个性特征。
三是结尾稍显拖沓,缺少点晴之笔。文末两段罗列了一些事,虽切题,却给人冗赘之感,有蛇足之嫌。修改结尾,以写好点睛之笔为主,尽量做到言虽少而意无穷。
【成功升格】
我家的‚总管‛
谁说只有宫廷里才有总管,我家也有一位‚总管‛。这‚总管‛就是我妈。(开篇留有悬念)
我家的‚总管‛那真是名副其实,可谓事无巨细,无一不管:上管‚太后老佛爷‛——奶奶,下管‚七品芝麻官‛——我,而且一管就灵,管即有效。(语言风趣幽默)在人们的印象中,谁都招惹不起‚太后老佛爷‛,但在我们家,‚太后老佛爷‛却像下了岗一样,没什么特权。
‚老佛爷,这个不能吃,已经变质了,应该扔掉啦!‛细细一听,又是‚总管‛与‚老佛爷‛的对话。
‚这就不能吃了?扔掉太浪费啦。‛
‚我的老祖宗呀,这可不是什么浪费,吃下去是要生病的!‛
‚怎么,连我的话都不听啦!‛
‚老佛爷呀,不是我不听您的话。您老看,这都发霉啦,今天吃下去明天就得去请大夫。您老知道吗?‛
‚总管‛真够厉害的,一向说一不二的‚老佛爷‛还真的不吃剩饭了。我家‚总管‛说出的话就是‚最高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得照办。
(写‚总管‛管奶奶吃剩饭)
劝‚老佛爷‛有高招,管我这个‚七品芝麻官‛,‚总管‛同样得心应手。
‚别看了,快去做作业吧!‛
这‚总管‛啥都管,看会儿电视都不行,好像‚自由‛跟我没关系似的。我在心里暗自嘀咕。‚好啦好啦,别再看了。‛
‚我的好妈妈,‛我边说,边暗示爸爸,‚让我再看会儿吧,我的好‘总管’。‛
‚是啊,就让她再看一小会儿吧。‛真好,还是爸爸好,我在心里暗暗感激。
‚我亲爱的妈妈,2比l,这下总可以让我再看一会儿子吧!我先发制人。
给同学,说什么从小就要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和动脑动手的能力。(略写‚总管‛管‚我‛送生日礼物)瞧,这就是我家的‚总管‛。
亮点扫描
升格作文在材料的选择上提升了很多,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妈妈对老人、对孩子在生活和思想上的关心和照料,点面结合,详略有致,使妈妈这个‚总管‛的形象活灵活现。在写法上,作者主要以对话表现人物性格,比如对奶奶就用商量、劝说的语气,表现其对老人的耐心和尊敬;对‚我‛则果断、坚决、不可通融,表现出一个母亲的严厉。作者将这些分寸掌握得很好,使‚总管‛这一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升格解密
通过上文的升格实践,我们可借鉴一些写人作文的方法与技巧:
1.选材要巧妙。这类作文看似易写,实则难写。但是,我们还应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因此,只有关注这些不同于别人之处,才能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这点上,上边的习作做得就很好:在看似令人厌烦的管教和唠叨、看似平常琐碎的生活小事中,挖掘出含蓄而深沉的母爱。细细体味这种母爱,运用欲扬先抑、对比烘托等手法从反面切入,是写好这类作文的关键。
阿尔伯特三岁多了还不会说话,父母担心他是哑巴,还曾带他去医院检查过。后来,阿尔伯特总算开口说话了,但是说得很不流利,而且他讲的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吃力的思考之后才说出来的。
后来,阿尔伯特上学了。同学们都不愿意跟他交往,老师甚至毫不客气地对他父亲说:“你儿子智力迟钝,不守纪律,他将来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阿尔伯特因此极度自卑,在学校里几乎抬不起头来,整天只想着逃学。
一天,父亲带他到郊外散心。父亲指着两棵树说:“你知道那是两棵什么树吗?”
阿尔伯特迟钝地摇摇头:“不知道。”父亲说:“高的叫沙巴,矮的叫冷杉。你觉得哪棵树更珍贵?”阿尔伯特想了想说:“应该是沙巴树吧,你瞧,它长得那么高大。”
“错!”父亲说,“长得快,木质一定疏松。长得慢,木质坚硬,才珍贵呢。而且,贪长的树很难成材,你别看沙巴树现在长得快,三年之后就不长了,很少有沙巴树能长得超过十米。冷杉却不同,别看它长得慢,但它始终如一地坚持生长。而且,它的寿命极长,活上万年都不成问题。”
说着,父亲把他领到冷杉面前,这棵直插云霄的千年古树至今仍然生机勃勃。阿尔伯特仰着头,若有所思地说:“爸爸,你是想让我做一棵树,做一棵虽然长得慢但是永不放弃的冷杉树,对不对?”父亲满意地点了点头。
从此,阿尔伯特不再逃学了。有一天,在手工课上,阿尔伯特费了很大的劲做出了一只难看的小板凳,结果遭到了全班同学的嘲笑。但是,父亲没有嘲笑他,因为通过这只制作粗糙的小板凳,父亲看到儿子身上已经具备了一种难能可贵的韧性。
你可能已经猜到阿尔伯特是谁了。没错!阿尔伯特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全名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人生寄语
月亮姐姐:好的。小的时候我也和你一样,写出的作文干瘪枯燥,没人喜欢读。现在我送你三件宝,你在写作文选材时,不妨从“新”、“奇”、“趣”这三个字上动动脑筋。
洋葱头:什么是“新”呀?
月亮姐姐:新,就是写作文不要千人一面,而要通过动脑,自己独立思考,做到千人千面。即使是照葫芦画瓢,也要画得奇形怪状,这样才会体现出人或物的个性,文章才会有感染力,让人一看就喜欢。
洋葱头:咦!前些时候我曾经写了一篇《老师向我认错》的习作,你看看有没有一些新意吧!
月亮姐姐:咳!我一听你这个题目,就被吸引了。快说给我听听吧!
洋葱头:那是一次考试后,老师把我试卷上做得正确的试题批错了,我便对老师产生了不满情绪,并说了老师“有毛病”之类的气话。被同桌告密后,我心里又显得忐忑不安。当老师主动向我认错时,虽然心里轻松了许多,但压力也很大,毕竟自己也有错啊!老师这样宽容自己,又令我心里不舒服……一
月亮姐姐:是啊!这就是“奇材”啊!因为这是你独特的经历,别人没有感受过啊!这样的选材能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吗?这样的题材是最能出真情实感的!
洋葱头:那您赶紧送我第二宝吧!我还想让老师用我的作文做范文呢!
月亮姐姐:这第二宝嘛,是“趣”。就是选择的材料要生动有趣,读起来才会吸引人,听起来是一种享受,嚼起来别有风味,而且会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我嘴里长了“瘤”》一文写道:妈妈买了一大篮子葡萄,等到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又偷偷摸摸地挑了一大粒葡萄放在嘴里,可舍不得吃掉,含着,含着,我就进入了梦乡。等到清晨起床后,我感到嘴里发胀,用手一摸,发现我的腮帮子上鼓起了一个圆圆的大包儿。我慌慌张张地找到妈妈。一时被弄得不知说什么才是,只是连连喊道:“包——包——”妈妈也被我这突如其来的模样吓得不知所措,还以为嘴里长了“瘤子”之类的东西。这样的文章写出来,就连我自己都忍不住笑了,更别说小读者了。
洋葱头:哈哈!真是太有趣了,我在写作文时也得琢磨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这么有趣的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那么第三宝呢?
月亮姐姐:哦,这第三宝是“奇”。平时大家写作文在选择材料时,基本上都是围绕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或所见所闻去写, 但大都以写正面材料为主,很少写反面材料。有时为了表达需要,适当选取反面材料是相当必要的。如《一套运动服》一文,写了一位中队干部,担心在集体发服装时挑不到合适的,便来了一个先下手为强,趁老师不在的时候选了一件十分合适的运动服,同学们得知后都觉得中队干部的举动令人不可思议。这样的材料写入作文,敢于抨击不正当行为,特别对小学生来说,必定起到感染教育的作用,令人难忘。
洋葱头:月亮姐姐,你真了不起!根据我的理解,您说的这三件宝是不是这么个意思呢:只有选材新颖、稀奇、 )有趣,写出的文章才会吸引读者。
月亮姐姐:洋葱头真聪明,不仅理解得快,而且归纳得精一当!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选材出新意呢?
一、要有“观察”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就会发现有价值的材料,另外观察要全面、细致,注意角度和顺序,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透过现象去看本质,即可获得深刻而新颖的材料。
二、要有“积累”意识。我们不可能处处亲自体察,许多材料要靠从知识的海洋中去汲取。可以通过读书笔记、日记和札记的方法,把所见所闻的典型事例记录下来并分类整理,为作文积累丰厚的素材。
三、要有“多角度”意识。材料出新,并非要考生去挖空心思,奇思怪想,怪异并不是新,其实说到底,作文材料不外乎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人、事、景、物、理,而要出新主要表现在选材的角度上。
写文章如同拍照,取景的角度往往决定着一幅作品的成败,同样的主题,同样的背景,同样的事物,如果角度取得不落窠臼,那么,一般的“俗”的材料也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例如,我国足球破天荒地获得亚洲出线权,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在这种情况下描写足球健儿的文章已经很多,如果我们再以此题材来写作文,怎么还能写出新意来?有位同学就改换了选材角度,他在写 《破例》一文时,拋开了许多文章所写的“奋战过程”“比赛场面”“平日苦练”等内容,而是把镜头转向了周围的人和事:决定足球能否有出线权的那场比赛的傍晚,妈妈破例让“我”看电视,“书呆子”爸爸也破例坐在电视机前流下泪水,还有邻居的华侨老爷爷,都有跟平常大不相同的心情。他写的材料平凡,但能够“小中见大”地体现文章主题——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时代迸发出新的火花。由于此文角度新,所以,虽然是写大家所熟知的事,却写出了独具一格的新意。
即使是陈旧的题材,也应注意换个角度去写。如写《一次成功的喜悦》,最常见的是学生写学习上、生活上的成功,若写一次主动地“重新打量世界”的社会实践,那定然使人耳目一新。要做到角度新,还要避免雷同。有些记叙文表现中心时不止用一个材料,那么这些材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一个中心,因此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毫不吝啬地删去那些雷同的材料。
四、要有“个性”意识。叶圣陶先生说,写作就是想心思,其实就是在别人司空见惯、觉得“毫无疑问”的生活表象中发现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做适当的思索、研究,得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结论。所以以独特的眼光,发人之所未发,也是写作出新意的一个法宝。
【关于作文选材】推荐阅读:
初中作文选材10-16
如何选材作文教案11-22
例谈作文选材的方法10-08
作文指导_选材教师10-08
初一作文指导——选材篇11-03
如何指导小学生作文选材09-29
关于良心作文06-01
关于冬至作文09-11
关于作文题记09-29
关于经历作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