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专项资金监督办法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财政专项资金监督办法(精选8篇)

财政专项资金监督办法 篇1

一、总则

二、管理职责与分工

三、项目申报、预算与审批

四、收支执行与曰常管理

五、基建工程项目管理

六、项目调整、撤销与验收结算

七、信息共享与定期报告

八、监督检查与责任追究

九、绩效考评

十、附则

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与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切实保障财政专项资金运行安全,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根据•预算法‣、•会计法‣、•审计法‣、•行政监察法‣、•政府釆购法‣、•招投标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湖南省财政监督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以及中央、省、市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有关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县行政区域内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的部门,适用本办法。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上级人民政府拨付本行政区域和本级人民政府预算安排的以及政莳蚀融资借款和各单位通过非税收入征集的(包括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中指定特定用途的)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经济建设以及政策性补贴等

方面具有指定用途的资金。具体包括:国债资金,水利、公路等一般性基本建设资金,征地拆迁与移民安置资金,退耕还林、粮食、农资补贴资金,农业开发与土地治理项目资金,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项目与扶贫资金,养老、工伤、医保、低保、救灾、农业保险理赔、助残等社会保障资金,政府融资借款、各级政府捐赠、援助资金,防洪保安与应急资金,计划生育抚育费、卫生保健、禽畜防疫与义务教育补助及校舍改造资金,安全生产与煤炭维简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与环保资金,家电下乡与扩大内需项目资金,廉租房建设资金,彩票公益金、价格调节资金,等等通过各种渠道安排的各类专项资金。

第四条财政专项资金按照是否需要进行再分配的原则,划分为需要进行再分配的专项资金和不需要进行再分配的专项资金两大类。需要进行再分配的专项资金是指中央、省、市财政下达的及县级财政预算内外安排的没有直接到单位、到项目的专项资金。不需要进行再分配的专项资金是指:中央、省、市财政下达的及县级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定到单位、到项目的资金。

第五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零基预算”的原则。打破“基数法”和部门所有的管理模式,实行“零基预算”管理。

(二)专款专用的原则。财政专项资金必须按规定用于经批准的项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三)整合使用的原则。在不改变资金性质、用途的前提下,以政府为主导,以规划为引导,以产业为平台,以统筹为核心,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统筹安排、集中投入、规范管理的县涉农项目整合办公室为主的新的运行机制。以优化配置财政资源,放大财政资金效应,提高财政资金整体效益。(四)国库集中支付的原则。所有专项资金(除国家政策有特别规定的从特别规定外)拨付一般都应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资金拨付除项目管理费、前期费等资金可拨付到项目管理部门外,其它用于工程、货物、服务类等资金支出由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到承包商、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直接到村的单个建设项目资金,条件成熟的地区,县可以直接支付到村。

(五)打卡发放的原则。凡支付给个人的补助支出,一般应打卡发放到人,各级各部门在发放过程中不得强行代扣各种款项。

(六)基建项目投资评审的原则。财政专项资金投资在1075元以上的工程预结(决算‡项目,必须送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进行评审,未经评审不得开展工程招投标和办理工程结(决)算。

第二章管理职责与分工

第六条县人民政府领导全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研究解决专项资金立项、分配、使用、监管过程中的重要事项。第七条主管部门职责:县财政部门和业备主管部门按各自职能对专项资金的曰常使用管理工作负责。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负责编制项目及其预算草案、可行性方案并向上级申报,组织项目实施并具体提出用款计划,按规定合理、有效使用财政专项资金,收集、汇总、定期报送资金使用管理信息;财政业备部门负责审核下达项目预算、组织调度财政专项资金,定期报告财政专项资金的收支结佘和使用与管理情况等。

第八条监管部门职责:县财政局财政监督检查局、县审计局、县监察局对专项资金的管理活动全过程依法进行检查监督。涉及专项资金管理重大问题,各职能部门应当向县政府报告。县财政专职I督柃杏局

监管的主要职责是:监管财政内部各业务机构曰常的收支活动,参与审核各单位银行账户立户、撤并的核批,专项资金库存的稽查,项目库建设的督查,联合县监察局督查补贴发放项目的公示情况,参与预、决算的审核,机构撤并的清算监交等。工作重点是对一事一项问题在事前,事中开展内外督查,进行规范指导。县监察局监管的主要职责是:对项目的招投标、大额支出的政府采购、基建完工的验收与预决算的投资评审、项目公示情况等进行曰常监管,全面落实政府追责制度。着重对违法、违规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查处。县审计局监管的主要职音是:按照县政府安排的专项资金审计项目,全方位地开展审计监督,对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和救灾、社保等重要领域的专项资金进行跟踪审计和绩效评审,着眼于审计结论的落实和审计成果的应用。第三章项目申报、预算与审批

一、立项申请

第九条县发改委、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公开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向、重点,以及申请使用专项资金的条件。第十条申请使用专项资金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业务主管部门提交申请文件及有关资料,对不符合条件的不应受理。第十一条县发改委、各业务主管部门应当于收到申请文件之日起7日内进行审核,并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当面或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对已经受理的申请应及时组织财政、项目建设资质管理等单位进行审查。投资数额较大、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应当组织专家成立评审论证小组或者委托有专业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论证。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当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依法应当进行听证的,应当组织听证。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下建设项目,由分管县级领导定,常备副县长审核,县长、书记批。500万以上的由县委、政府集体研究定。

第十二条属于涉农项目整合范围的资金,各相关部门要按照“集中建设项目、集中建设地点、集中资金投入’’的原则,择优选择申报玄农资金项目,按照上级对口部门和单位的要求完善项目申报各种手续,由县涉农项目整合办公室审核同意后上报。

第十三条实行项目申报备案制度。主管部门或项目单位在向上级申请项目资金前,应将相关申报材料提交县财政部门和县政府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超过50万元的,主管部门需请示主管县长后,根据上级要求上报,经审核需县政府举债的专项资金,经政府主管县长、常务副县长审批后,报县长审批,县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根据县长批示意见办理相关手续。

第+四条申报、实施项目所需的项目前期赛、规划费、专家评审费及项目公示费等经费,上级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其佘部分由县财政酌情安排,前期费用参照•关于鼓励支持争取项目及资金的若干规定‣办理。

第十建议设立的县级财政专项资金,由主管部门与县财政局联合审核后行文报县政府审批,经县政府主管县长、常务副县长、县长批准后列入预算。

二、资金分配与预算编制

第十县财政安排和非税收入形成的专项资金预算的编制,应当按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各主管部门每年应编制项目申报与收支计划,纳入部门预算管理或专项预算管理,审批程序由县财政部门按照部门预算或专项预算管理的规定办理。

第十七条财政专项资金列入预算后,在执行过程中发生的特殊性、临时性事项需要县财政专项资金玄持的,按照县政府•临时预算管理审批办法‣办理。上级下达专项资金需要县政府配套增加专项资金预算的,经主管县领导批准后须报县政府常务副县长、或县长审批。对各单位申报的应由专项资金预算中解决的临时预算支出,在专项资金预算中列支,原则上不再追加预算。

第十八条专项资金的分配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专项资金的分配方案、分配方法和分配数额。第十九条对需要进行再分配的专项资金,20万元以下的由分管县领导审核,常务付县长审批;20万元以上的由业务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拿出资金分配的初步方案,经两个部门主要领导签字盖章后,(涉农整合项目的须县涉农整合办签字审批后‟,由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各自主管县级领导、常务付县长审核,县委书记、县长审批。100万以上重大资金分配方案交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后,再递交县委常委会议审定。第二十条因职能交叉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实施的项目,由县财政部门提请县人民政府确定荦头部门,落实、安排专项资金,不搞重复安排。

第二十一条对不需要进行再分配的专项资金,在收到上级的指标文件后,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将下达到单位、到项目的资金数额向各自主管领导及常务副县长报告。对数额5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原则上应向县委书记和县长报告。对直接由主管部门支付,需财政部门监管的专项资金,主管部门应将指标文件送财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通过非税收入组织的专项资金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及时、足额地将专项收入缴入县财政国库,不得隐瞒、截留、占压、坐支和挪用。第二十三条所有专项资金一般应通讨财政国库单一账户体糸集中收付。„一‟、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明确规定必须单独在银行开设专户的专项资金,财政国库部门可在银行开设特设专户进行核算,业务主管部门及项目用款单位要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保证资金封闭运行;(二;)、对不需要单独在银行开设专户的专项资金,财政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主管部门或项目用款单位都要设立专门会计账簿,进行明细核算,做到项目资金来源清楚、去向明白,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三;)、对要求在财政实行报账制管理的专项资金,由财政部门的职能股室在银行设立专户,建立专账,所有原始凭证等会计档案资料由财政部门的职能股室保存,业务主管部门和项目用款单位不再设立会计账簿。(四;)、下拨到乡镇的专项资金,特别是农户个人补贴,一般应纳入乡镇财政结算户统一核算,再从“结算专户”拨付“支出专户”支报。

第二十四条财政专项资金„包括需要进行再分配和不需要进行再分配的资金‟的拨付程序是:由用款单位填写申请拨款单,并附有关会计资料,经项目业务主管部门签字、盖章后送财政部门审核,财政部门根据上级财政指标文件及已审批的资金分配方案,认真核实项目实施情况及有关会计档案资料,按进度提出具体拨款数额,经县财政局分管领导、主要负责人签字后,按规定及时将款拨付到财政专项资金专户或主管部门及项目单位。

第二十五条各级财政部门及业备主管部门在支付过程中,必须履行法定手续,手续不全的应当拒付资金并说明原因。对基本建设项目中要求要履行招投标、政府釆购、预决算及基建投资评审程序的必须凭完整的手续方可办理拨付与结算。农业、林业、水利等受季节

影响较大的专项资金的拨付和下达应当适应其特点,在不违背上级相关规定的情况下经政府领导同意后,实行预拨付、下达,项目定成后按实结算,多退少补。因突发公共事件等原因急需支出的专项资金,按规定随时拨付、下达。第二十六条有偿使用的专项资金拨付时,必须按程序办理合法的借款担保手续,同时,项目实施单位或业务主管部门必须与财政部门签订借款合同或还款协议书,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报常务副县长审批,再按本办法第条拨付程序办理资金拨付手续。

第二十七条专项资金支出中涉及大额物资(含民政救灾物资供应、学校危房改诰、政法设各购置及维條项目)政府釆购项目的,必须按政府釆购管理程序办理。政府釆购手续不完备不予办理。

第二十八条政策性补助到个人的专项资金必须遵照上级财政有关规定,本着讲求效率、科学合理、高效运行的方针,并在公开、透明、公正的原则基础上,认真履行各项审批程序以及划拨、使用、核对、发放手续,严禁弄虛作假。发放必须由业务主管局、镇(乡)负责登记造册,公开发放,签字盖章,张榜公布,资金直达个人账户(存折〗和农户。第二十九条非建设性专项资金要建立完整的操作、监控体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操作程序与监督手段,完善管理办法,形成一整套完整的项目档案资料,详细记录专项资金运行的过程和效。

第五章基建工程项目管理

第三十条专项资金支出项目涉及基本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的,业务主管部门(包括建设业主单位〗应按照上级专门文件的要求、依据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政部•财政投资评审管理规定‣和•湖南省财政性基本建设投资审查监督办法‣、•湖南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办法‣、以及•财政性投资基本建设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开展项目的融资、预、决算、招投标及工程施工费用开支控制、完工结算与投资评审等工作。未经招标的建设项目不得施工,财政拨款均以招投标等各项法定必须的完备手续予以办理,否则不予办理。

第三十一条专项资金中建设性工程项目实行谁主管谁负责。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及单项工程投资在30万元以上的项目,按照工程预算一律实行公开招投标,5万元以上工程、货物、劳务实行政府釆购,5万以下可通过协商比选。建性设性工程项目一律实行合同制、工程监理制和项目保证金制度。项目保证金不得低于工程预算的51财政、监察等相关部门要参与公开招投标工作。所有项目不能留下投资缺口,人为因素造成“半拉子工程”,或出现“豆腐渣”工程,严格追究业主和相关人员责任。第三十二条专项资金中建设性项目实行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有含同英籽辄定妫接含同执籽,但不得葚子本规定‡。工程项目预拨款不超过预算总额307。,工程开工后进度拨款不能超过807。,工程完工后经验收,凭验收质量等级或绩效考评等级预留57。一157。的质保金。

第三十三条工程项目单项设计变更需增加投资额的,金额在175元以上必须经建设单位(含指挥部)、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县财政部门等有关人员共同签证后,按程序报批。金额10万元以下,主管部门批复,金额10万元-30万元,报项目分管县导审批,30万元以上报县城建领导小组批准。凡10万元以上变更项目必须附有变更部分重新编制的工程预算方案。

第三十四条某建项目业主单位费用开玄标准实行总额控制„除上级有专门文件的规定标准外;)。管理费控制数是:20075以下不超过工程决算总额57。;200万-500万3乂;500万-1000万1.5乂;1000万-5000万不超过1.;5000万-1亿元不超过”/。;1亿-5亿不超过!).8乂;5亿以上的不超过0.57。业务招待费不得超过管理费总额的107。,其它如工程设计、勘测、监理等工程直接、间接费用按财政部•建设单位财务管理规定‣标准执行。工程支出一律使用正规合法支出发票„应税行为须遵守税收的属地管理原则,不得在属地以外的税务机构缴税)方可在专项资金管理专户中报销。业主单位(包括各级政府协调指挥部〗内部管理人员经费的开支标准一律按现行财政部门文件规定执行,凡在原单位领取了部分工资的,业主单位只按政策规定发给未补足的部分工资、奖金和津、补贴等,奖金、津补贴、物资等发放无政策依据视为违规乱发,一律收缴。管理费超支部分政府按进行调控。

第六章项目调整、撤销与验收结算

第三十五条专项资金项目存续期限届满确需续期或在存续期间需要调罄使用范围和规模的,业务主管部门应以正式文件向县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变更申报表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县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应当会同业务主管部门按照设立程序报请政府审批。已经政府批复的专项预算或项目计划,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不得擅自更改。

第三十六条县立顼目在存续期间内,因客观情况发生变化需撤销的,由业备主管部门会同县财政部门上报县政府审定。县属顼目的绩效达不到预期目标,并被审计部门在审计中发现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存在严重问题,县财政部门可以直接报请县政府撤销该项目。专项资金存续期限届满或被撤销的,业务主管部门和县财政部门必须做好专项资金的清理回收工作和其他必要的后续管理工作。

第三十七条建设项目完成后,应当及时皿并出具验收报告。主管部门、财政、项目实施单位、涉及乡村的应有镇、村等为法定验收成员单位,重点工程应邀请监察或审计为駿收成员。工程完工验收成员应当在验收报告上签字,拒绝在验收报告上签字的,应当以书面形式说明意见和理由。拒绝签字又不说明意见和理由的,视为同意验收报告内容。第三十八条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到行政事业单位形成的资产,要及时办理资产交付和行政事业单位产权登记手续。基本建设项目竣

工结算必须取得财政投资评审报告后,财政部门才能办理竣工决算财务批复,批复后建设项目应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

第三十九条专项资金结佘,视不同情况釆取以下管理方法:对项目完成、项目撤销形成的净结佘,各部门应及时向财政部门提出项目结佘安排使用申请,经财政部门审核后纳入本单位综合预算管理。对结佘未提出申请而动用的单位经检查发现收缴财政。专项结佘在预算安排中应首先用于本部门的项目支出,并优先安排新增项目支出。项目当年执行但未完成,以及项目因故当年未执行需要推迟到下年执行而形成的专项结佘,可以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但不得自行改变资金用途。

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事项外,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应当通过大众媒体、政府公告、政府网站、部门专业网站等形式公开专项资金政策、管理、使用等有关情况。

第四十一条坚持一月一报告制度。每月终了各项目实施单位、各业务主管部门应及时将专项专项资金使用进展情况及资金结佘状态向财政部门报表,涉及管理方面重大事项应随时向政府主要领导报告。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第一季度将上一专项资金计划的执行、公示情况和绩效自评向县政府报告,并抄送县监察、财政和审计部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应接受媒体、公众的监督。

第四十二条业备主管部门应建立内部网上查询数据库,随时接受民众依法申请查询。必须为财政监督、审计、监察部门提供内部网上稽查便利。涉及政策性个人补贴资金,到农户的要公示到组,公示期不少于3天,村应建立发放清册,镇政府建立发放信息数据库,公示期结束后各有关部门都应随时接受民众依法申请查询。

第四十三条业务主管部门、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专项资金各项管理制度,实施内部监督。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对其管理的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四十四条财政、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实行联席会议制度’由监察局牵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编制全县专项资金总的检查计划,研究解决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并加强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第四十五条监督检查部门应当协调配合,互通信息。有关监督检查部门出具的检查结论能够满足其他监督检查部门需要的,其他监督检查部门应当加以利用,避免重复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属于其职权范围的事项,应当依法移送。受移送机关应当及时处理,并将结果书面告知移送机关。第四十六条专项资金执收单位、项目管理、使用单位(含各级指揮部)或受惠单位,在管理、使用、取得专项资金过程中,―有下列行为:

(一)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不予受理的:不符合条件申请给予受理的;

(二)出具虛假验收报告的;

(三)不按用款时间要求拨付专项资金的。

(四)以虛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专项资金;(五)截留、挪用(财政‡专项资金;

(六)滞留应当下拨的(财政丨专项资金;

(七)擅自扩大专项资金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

(八)其他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

(九)疏于管理,严重失职,导致管理混乱造成损失和重大浪费的(十)出现问题整改不力的第四十七条建立资金管理责任递究制度。对所有专项资金实行法人负责制,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对专项资金使用要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对因工作不力、管理不严、出现任意变更项目和资金用途,挤占、挪用、滞留、贪污专项资金等行为,要视情节轻重,缓拨、停拨专项资金。同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单位负责人、项目责任人及相关人员依法进行处理。

第四十八条对专项资金管理中的违规单位和个人,经济上除责令将资金归还原渠道或收回财政部门外,将依据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并严格追究主要责任人的纪律责任和单位负责人的领导责任;严重的违纪违规行为,由县监察部门立案查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十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违反专项资金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并对举报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第五十条对财政专项资金遂步实行绩效评价制度。主管部门在完成项目的基础上,要自行组织实施对专项资金支出的效益分析,选择性地开展项目绩效评价。

第五十一条纳入财政部门绩效评价范围的专项资金,财政部门应当会同业务主管部门按要求进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财政专项资金监督办法 篇2

一、三个办法出台的背景

近年来, 各级各部门在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 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我省经济快速发展, 财政资金的规模不断扩大, 财政专项资金现行管理模式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日益暴露了出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项目设置偏多, 资金分散。清理整合前, 省级专项资金就达300多项, 设立的项目大到上亿元, 小到几十万元, 且一经设立, 难以撤销, 基数固化, 无法整合, 不能发挥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效能。二是预算编制不到位, 约束力不强。多年来形成的传统做法是, 从第四季度开始编制下年度专项资金预算, 人代会后下达执行预算。由于时间仓促, 编制不到位, 许多专项资金在年初批复预算时, 能够明确到具体项目的只有20%左右, 导致执行中频繁追加, 预算约束力不强。三是执行进度慢, 绩效不佳。由于专项资金年初预算到位率低, 导致资金拨付缓慢, 支出进度低, 严重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的发挥。四是职责不清, 监管乏力。一些专项资金在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清, 监管责任难以落实到位的问题。重分配、轻监管, 重项目、轻绩效的现象普遍存在。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 在2011年印发了《关于清理整合和规范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的意见》。去年以来, 省财政厅新一届党组多次召开会议, 对当前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剖析。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调研分析后, 进一步理清了思路, 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革的目标, 即以资金整合为突破口, 以项目库建设为核心, 以绩效评价为资金分配的依据, 完善管理制度, 创新管理机制, 努力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当前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要在预算编制上突破。即要早编细编预算, 改变专项资金有预算无项目或有项目而项目不实不细的现象, 为预算早执行, 项目早实施奠定基础;二是要在项目管理上突破, 所有专项资金都实行项目库管理, 通过建立规范化、程序化的数据库系统, 规范项目的申报审核、批复执行和监督评价, 通过择优储备项目, 实行滚动管理, 彻底解决“资金等项目”的问题。三是在绩效管理上突破, 推行涵盖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绩效管理制度, 强化支出责任和效率意识, 优化财政资源配置, 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这三个方面是专项资金管理的关键点, 也是难点, 只有抓住、抓牢、抓好, 才能真正从机制和制度上实现专项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的目的。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向省政府报送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改革的意见》, 已由省政府印发执行。与此同时, 我们对专项资金管理现状从管理流程、管理职责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分类, 以项目库管理改革为基础, 提出了四万多字的需求分析和改进管理的意见, 制定了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管理办法、项目库管理办法和预算绩效管理三个办法, 研发了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下一步还要制定一些配套细则, 比如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专家和第三方评审管理办法等, 通过这些措施, 逐步建立起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制度体系。我们相信, 随着这些办法的逐步实施, 我省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水平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三个办法的主要内容

(一) 《陕西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办法》

该办法共七章三十条, 分为总则、管理职责、预算编制、预算分配、预算执行与调整、预算绩效管理和附则。办法的主要内容是:

1、明确了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原则。

办法提出, 专项资金预算编制要遵循保证重点、早编细编、项目管理、整合使用、绩效管理等基本原则。要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 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 淡化“基数”, 整合安排, 早编细编, 实行项目库管理和绩效管理。

2、明确了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在专项资金管理活动中的主要职责。

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和指导专项资金预算编制, 按规定程序审核、报批、批复、调整专项资金预算;监督专项资金预算执行, 组织和指导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 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负责财政项目库的管理。主管部门是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与执行的责任主体, 主要职责是会同财政部门发布项目征集指南, 提出专项资金绩效目标, 按要求编制专项资金支出预算;负责部门项目库的管理;按照绩效目标对专项资金实行绩效管理, 对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明确了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内容和编制程序。

专项资金年度预算编制的内容包括:预算资金的来源总额及明细、支出总额及明细、支出项目信息、绩效目标等。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程序为:每年从6月份开始布置下一年度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工作。7-10月份, 由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厅发布项目指南, 征集审核确定入选项目库的项目, 编制项目计划, 于10月底前向省财政项目库报送。11-12月份, 省财政厅对主管部门报送的专项资金项目计划进行审核, 并结合财力, 依据审核通过的项目编制完成专项资金支出预算建议, 按程序报审批准后, 下达实施。

4、明确了专项资金下达时限。

规定专项资金安排用于省本级预算单位使用的, 要编入部门预算, 随同省级部门预算一并批复;安排用于补助市县或非省级预算单位的, 于5月底前批复下达到市县或项目单位。同时, 规定如无特殊原因, 逾期未下达的, 安排下年度该专项资金预算时要予以扣减;截至9月底仍未下达且无正当理由的, 要由财政收回预算统筹安排;连续两年逾期下达且无正当理由的, 要报请省政府批准撤销该专项资金。

5、对预算执行中的追加、调整等事项作了明确规定。

除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另有规定外, 不得追加和调整预算。要调整、追加的, 需按程序报批。在预算执行中, 如遇突发事件或省委、省政府新出台涉及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 经报省政府批准同意, 财政部门可统筹安排使用和调度各项专项资金, 并会同主管部门对年初预算确定的支出项目计划进行调整。调整后, 原确定项目中当年无法安排的, 可顺延至以后年度优先实施。

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办法是对现行公共财政预算编制制度的补充和完善。通过实施这个办法, 使项目计划和预算下达至少提前半年以上时间, 且预算细化到具体项目, 实现了早编细编预算, 将彻底改变公共财政预算中专项支出不具体、无绩效目标的现象。

(二) 《陕西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办法》

该办法共七章二十八条, 分为总则、项目库的建立与项目分类、项目的申报与审核、批复与实施、清理与滚动、监督检查与绩效评价、附则。办法的主要内容是:

1、明确了项目库管理的基本原则。

办法提出, 项目库管理要遵循“统一建设、分工负责, 保证重点、滚动管理, 全程监管、跟踪问效”的基本原则。即由省财政厅负责统一制定项目库管理的规章制度、办法, 统一建设项目库管理信息系统。省级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及权限分工负责管理本部门项目库。项目库项目要保证重点, 滚动管理, 并实行预算分配、执行、监督和绩效评价全过程管理, 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

2、明确了项目库管理的范围。

所有财政专项资金都要实行项目库管理, 并要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各级联网、数据共享。项目库分为省级部门项目库和省财政项目库。省级部门项目库由省级主管部门设立, 对省级相关单位申报的项目和各市县对口部门汇总报送的项目进行审核、筛选、排序等入库管理。省财政项目库由省财政厅设立, 对省级部门项目库报送的项目和各市县财政部门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汇总、排序后, 结合财力, 编制专项资金项目预算。

3、对项目申报与审核作了规定。

对项目申报类资金, 办法提出, 要通过发布项目指南, 征集审核项目, 形成项目计划, 编制专项资金预算。按因素分配管理的资金, 由省财政厅按照相关因素数据测算分配后下达预算, 市县或省级相关部门要将资金项目的实施结果报送省财政项目库进行管理。

4、对项目的清理与滚动管理作了规定。

办法规定, 要设专人负责项目库管理, 定期开展项目库项目的清理工作, 对撤销或被有关部门勒令终 (中) 止的项目、因不可抗力影响无法继续实施或被发现有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为的项目、入库三年仍未安排资金的项目、验收或绩效考核不合格的项目, 都要及时清理出项目库。并规定清理后保留的延续项目和备选项目, 滚动转入下一年度省级部门项目库, 在以后年度安排项目时优先给予安排。

5、对项目的监督检查与绩效评价作了规定。

规定各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对项目的申报、实施和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程监督、检查, 项目实施完成后, 要及时组织验收, 同时, 实行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项目审批立项和安排预算的参考依据。项目库管理办法规定了所有财政专项资金都要实行项目库管理, 改变了以往只有单项资金项目库或无项目库管理的现状, 使所有专项资金在同一平台、同一办法的约束下, 按规范的程序进行运作, 为实施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项目库管理, 将项目准备和储备前移, 改变了长期以来先有预算后有项目或有项目但项目不细不实的状况, 避免了因项目不具体而导致资金被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

(三) 《陕西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办法》

该办法共七章三十九条, 分为总则、绩效管理的职责分工、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管理、绩效评价、绩效结果应用和附则等。办法的主要内容是:

1、明确了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原则。

办法提出, 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要遵循全面系统、目标管理、科学规范、结果导向的基本原则。将绩效管理贯穿于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全过程, 以绩效目标为导向, 科学设计评价指标和标准, 客观、公正地实施绩效评价, 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完善相关制度的重要依据。

2、明确了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内容。

以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为主线, 从四个方面实施绩效管理。一是对预算绩效目标的申报、审核和批复进行管理;二是对预算绩效运行过程进行跟踪、纠偏, 确保绩效目标的正常实施;三是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四是开展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

3、对绩效目标管理和绩效运行管理作了具体规定。

部门单位在申报专项资金预算时, 要按规定提出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审定后, 随同专项资金项目预算一并批复。在预算执行中, 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要建立绩效运行跟踪监控机制, 对项目绩效实施跟踪管理和监督检查, 并采取措施及时纠正绩效执行偏差。

4、对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作了规定。

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要对专项资金绩效进行自评。财政部门对自评情况进行审核和再评价, 也可对重大项目进行直接评价。绩效评价可委托第三方组织实施。评价结果按“优、良、一般、差”分为四个等级。

5、对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作了规定。

办法提出, 要建立专项资金绩效奖罚机制, 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今后安排专项资金和项目的重要依据。绩效评价结果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接受监督。

预算绩效管理办法规定的全过程绩效管理, 改变了以往只在项目实施完成后进行监督检查、总结验收和绩效评价的做法, 为绩效最大化提供了可能。办法规定的绩效目标管理, 将绩效以目标指标的形式落到了实处, 成为项目单位使用财政资金的“军令状”, 同时, 也成为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实施事后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办法规定要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制度, 通过绩效结果反馈、绩效结果通报、绩效信息公开、绩效结果运用、考核奖惩和处理处罚等形式, 实行绩效评价结果和预算管理挂钩, 改变以往专项资金管理只管安排少问效果或不问结果的现象, 使绩效管理有安排、有实施、有结果、有应用。

三、贯彻落实三个办法的几点要求

三个办法是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革的基础, 是对专项资金管理具体业务的规范和约束。三个办法包含很多新内容, 如专项资金预算编制、项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等, 都是对现行管理方式的变革。在坚持专项资金“管理权、分配权”两不变的前提下, 进一步理顺了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的职责分工。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 认真学习领会, 扎实贯彻落实。

第一, 要加强学习和培训。认真学习、理解和领会三个办法的相关规定, 组织好本地区、本部门的学习和培训工作, 对专项资金规模大或二级以下基层单位较多的部门, 除了参加省上统一培训外, 还要专门组织对本系统的再培训, 真正吃透三个办法的各项规定, 掌握各环节的具体流程, 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水平。

第二, 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三个办法与原有相关制度办法的关系。三个办法与原有专项资金办法是相辅相成的, 共同构成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体系。中央专款和我省配套资金, 已有明确管理办法的, 原则上以执行原办法为主;省级各专项资金的原有办法, 与这三个办法规定内容有不一致的地方, 要对原办法进行修订完善或重新制定, 没有的, 要以这三个办法为依据制定实施办法。各市县要依据这三个办法, 结合实际, 制定本级专项资金管理的相应办法。二是要处理好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与部门预算编制的关系。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 部门预算编制内容和“两上两下”编制程序已经基本成熟, 而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从制度上来说是一件新事, 但二者并不矛盾, 共同构成公共财政预算。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办法规定, 专项资金预算中明确由省本级部门使用的, 要编入部门预算, 随部门预算一并批复;安排用于补助市县或非省级预算单位的, 由财政部门会同各主管部门, 于5月底前批复下达到市县或项目单位。

财政专项资金监督办法 篇3

关键词:专项资金;监督;管理

前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企业管理中资金的管理与监督是核心内容,若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与管理出现异常,会造成企业无法合理地运营[1]。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与管理是依照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进行的关于财务管理的制度,涉及到重要的财税政策,能够保证企业资金运作的安全性,形成合理的经营模式,提高效率和依法理财的水平,也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本文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监督与管理工作做了相关的分析与思考。

一、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与监督中的问题

(一)专项资金存在的挤占现象。虽然专项资金的预算有指标数,但并未详细列出培训费、招待费、会议费等费用的控制数。尽管财政专项资金是采用单项核算,但大多数的专项项目仍然是被招待、培训、会议等名目占据,存在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没有依照专款专用的规定执行的问题。基本支出内容中的商品、服务支出被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挤占,而原本应为基本支出内容的如会议费、差旅费、水电费、车辆运行维护费等商品、服务支出则挤占了专项支出[2]。

(二)专项资金的执行率较低。企业中存在上一年结转使用的专项资金执行率低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或是因为上面的拨付不及时,或是因为下一层级没有及时使用。归根结底,是由于该项专项资金已列支在其他的专项资金内容中;或者是该专项资金属于虚报内容;或是补助拨款资金滞后,地方对配套资金已做了全额的安排。

(三)重资金分配忽视了管理。分配和审核专项资金、拨付资金的环节虽然有财政部门进行监督,但具体实施时,管理和监督资金使用方面的工作却不到位,缺少动态的监控,形成给予资金分配足够的重视却没有实施有效管理的现象,成为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四)专项资金的使用率较低。目前在财政专项资金的支出方面,监督和管理的方法较单一,专项性、突击性的检查较多,事前与事中的监督较少,对专项资金支出的绩效监管不足,缺少有效的跟踪与评价。此外,还存对违规事项的处置力度不足,削弱了财政监督应有的有效性与权威性。

二、深层原因分析

(一)对财政专项资金的认识不足。财政专项资金是上级拨付的、应用于特定用途的资金,资金的安排与执行都存在普遍的约束力,不论任何单位、任何部门都不能变动更改这一原则。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部分企业忽视了这一原则,认识不够充分,造成支出不合理,甚至发生追加预算的现象。此外财政政策的不断更新,下属部门随之改动使得财政专项资金面临调整甚至追加的问题。

(二)监督管理工作配合不当。财政内部的监督、预算与执行不规范,缺少有效的方法和制度,无法完整掌握各项专项资金的编制与执行状况,不能全方位地监督整个资金的运作,使得监督工作远远落后于管理工作,而不能形成良好的配合关系。监督力度不足,方法单一,主要是事后监督,而没有建立完整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性的监督;在监督内容上,只注意核对量,忽略了对质的深层分析。

三、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与监督的方法

(一)完善制度建设。依法理财才能将财政法制化,完善专项资金的相关管理机制,将管理办法详细化。把财政专项资金中的使用范围、支出标准、监督机制、预算绩效管理、奖惩措施和预算的编制与执行等问题明确的制度化,使专项资金的监督与管理工作有确切的依据,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财政资金的运行具备安全性和有效性,将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造成的损失最小化,保证资金拨付的及时,保证项目的实施。

(二)改革预算管理方法。改革预算管理方法,最重要的第一步,是明确财政专项资金的界定,正确认识其定义以及内涵,才能进行正确的分类,进而有效地管理。第二步,编制预算时需做到科学、合理,结合资金需求测算进行编制,使预算编制达到具体细化、方向明确并且合理可行。做到项目支出的范围、相关标准和使用情况透明化。第三步为加强预算绩效的管理,不仅要做到预算编制有具体的目标,积极跟踪预算的执行,还要做到对预算完成后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完善预算绩效的运行管理机制。第四步,完善财务内控制度,使管理规范化,明确审批专项资金的权限,确保资金的使用做到专款专用。最后,完善绩效的评价机制,对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全程式、综合性的评价。跟踪项目进展,出现问题时及时处理并解决,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此外,专项申报时费用预算需细化,避免专项资金中人员经费所占比例过大,提升预算编制的严肃性以及权威性,提高使用专项资金过程中的效益。

(三)加强绩效监督。首先,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注意跟进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时的绩效目标,掌握绩效目标的支出情况、项目的实施进度以及完成的具体情况。预算执行完成后,及时对绩效进行评价,重点在于对产出以及结果的有效性、效率性、经济性和完成程度进行评价。其次,财政监督需转变方式,检查财政专项资金具有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特点,要想做好监督检查的工作,需转变方式。改变以往主要采用突击检查的方式,转变为将专项检查和日常监督相结合的新方式。同时放弃从前只注重事后监督的方法,转向将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监督完整结合的方法,使财政监督管理实现制度化、日常化。再次,需加强财政监督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财政监督工作人员进行业务与职业道德的培训,建立高素质的监督与检查队伍,带着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心进行监督、检查的工作,克服困难,团结一心,把工作做好。最后,对监督成果进行有效的利用。财政监督所获得的资料对于资金安排和预算管理有重要的意义,有效的利用甚至能够成为制度建设、财政改革以及财政管理的依据。有效的利用监督成果方可令财政监督充分发挥在财政管理与改革中的作用,提高财政监督的成效。

(四)重视对财政监督的领导。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监督和管理需得到各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同时尽快完善监督信息系统,早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监督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此外,明确财政监督中的具体职能,工作方法、工作手段都应做到规范化,执行时每一步都做到有据可依,对于违规现象坚决给予处理,提高财政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结语:综上所述,在使用财务专项资金时要确保其安全、高效的运行,就必须加强运行中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使运行项目的整个过程都有保障、有依据;监督需结合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进行完整的监督,再对项目完成后的成果及时进行分析总结,为项目运行中资金运营情况提供依据。衡量经济效益的发展现状,对不同的项目使用对应的专项资金,提高使用效益,不仅有利于自身的长期发展,还能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艳.财政专项资金安排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经济视野,2015(01):291.

济源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河南省预算监督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市级财政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为适应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要求,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实现特定事业发展目标,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由市级财政在一定时期安排,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以及中央、省对我市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不含行政事业单位工资福利等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业务费等维持机构运转支出,一次性补助支出、具有公用支出性质的专项支出,以及市对产业集聚(开发)区、镇(街道)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

第三条 专项资金的设立、调整、撤销、预算编制、执行、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等适用本办法。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章 设立、调整和撤销

第四条 专项资金应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我市有关规定或实际需要设立,体现统筹安排原则,不得增设与现有专项资金使用方向、用途相同或相近的专项资金。属于产业集聚(开发)区、镇(街道)支出责任的事项,市级原则上不安排专项资金。

第五条 设立专项资金,应由业务主管部门向市人民政府提

— 1 — 出申请,市人民政府批转财政部门审核提出意见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或由财政部门直接提出申请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有关部门起草规划、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原则上不得要求设立专项资金,确需设立的可由业务主管部门单独向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

第六条 申请设立专项资金,应提供设立背景、政策依据、绩效目标、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执行期限和资金规模建议。财政部门会同业务主管部门对专项资金设立的必要性、可行性、绩效目标和资金规模组织论证;必要时,可通过组织听证等方式听取公众意见。

第七条 中央财政、省财政转移支付办法明确要求市级财政按比例或额度配套的,按照《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济源市财政配套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济政办„2014‟53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 专项资金执行期限原则上不超过5年,期满撤销。确需延长的,由业务主管部门向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市人民政府批转财政部门审核提出意见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九条 专项资金批准设立后,财政部门应会同业务主管部门制定具体资金管理办法,包括资金使用范围、绩效目标、部门管理职责、执行期限、分配办法、资金拨付、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内容。必要时可由业务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项目管理办法,包括申报程序、评审程序、分配程序、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

— 2 — 第十条 专项资金在执行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财政部门商业务主管部门报请市人民政府调整或撤销。

(一)根据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全市工作重点,需对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向、用途和使用范围进行调整的;

(二)执行期间需增加资金规模且数额较大的;

(三)对使用方向和用途相同或相近的专项资金,需要归并整合、统筹安排的;

(四)专项任务已完成或中止,以及管理使用中出现严重违法违规问题,需要撤销的;

(五)根据绩效考评结果,需调整或撤销的;

(六)其他需要调整或撤销的情形。

第十一条 专项资金实行目录管理。财政部门每年年底编制下一专项资金目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预算执行中原则上不新设专项资金。

第三章 预算编制和执行

第十二条 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应体现综合预算、突出重点、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实事求是的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专业规划、政策要求、客观因素等编制。

第十三条 各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工作重点,在清理整合现有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提出专项资金预算安排建议。财政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绩效考评结果和财力可能,提出专项资金预算审核意见和统筹使用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 3 — 第十四条 年初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除国家政策调整、年初预算留有缺口或发生突发事件外,执行中不调增资金规模。

第十五条 专项资金应严格按具体管理办法分配使用,坚持“先定办法,再分资金”。涉及补助个人的专项资金,应建立健全发放手续,实行公示制度,做到公正、公开、透明。

第十六条 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管理的专项资金,由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具体管理办法,组织项目申报和评审,提出分配方案,会同相关部门按规定程序报政府审批,财政部门负责监督具体管理办法执行情况和下达资金。财政部门负责管理的专项资金,由财政部门提出分配方案,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后,按规定程序报政府审批。专项资金安排中属于政府投资公共投资项目的,应由投资主管部门下达投资计划。

各部门不得从专项资金中安排工作经费。除国家有明确规定外,项目实施单位原则上不得从专项资金中计提项目管理费。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所需经费纳入部门预算。

第十七条 专项资金的分配方式,应根据资金使用效益和实际管理需要,由业务主管部门商财政部门确定。对普惠性专项资金,实行因素法分配;对竞争性项目,通过竞争性分配择优确定实施主体;确需核定到具体项目的,实行项目法分配。逐步形成以因素法分配为主、竞争性分配为辅、项目法分配为补充的分配格局。

第十八条 专项资金采用因素法分配,应选取直接相关、数— 4 — 值客观的因素,合理确定权重,设计科学规范的分配方式,必要时征求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相关部门的意见。

第十九条 专项资金实行竞争性分配的,应事前明确准入条件,通过发布公告、公开答辩、专家评审、集体研究、部门会商等程序从申报项目或区域中择优确定。

第二十条 专项资金实行项目法分配的,除涉密事项外,应在分配前向社会公开发布申报指南,通过评审建立动态项目库。补助企业的资金,应主要采取贷款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间接和事后补助的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门应建立企业项目信息共享机制,对同一企业的同一项目不得重复补助财政部门专项资金。

第二十一条 项目评审要充分发挥有关组织和专家的作用。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要分别建立评审专家库,并加强评审专家管理,组织项目评审时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确定项目应充分考虑专家评审意见,并注重运用绩效评价、监督检查结果。

第二十二条 各部门应规范专项资金分配流程,建立健全分工协作和制衡机制。部门内部应建立岗位责任制,重大资金可吸收监督检查机构参与。两个以上部门共同管理资金的,牵头部门应征求并充分考虑其他部门的意见,分配方案应联合会签报批。

第二十三条 除涉密项目外,项目评审结果和最终分配方案应在网上公示。资金分配文件应抄送相关部门、审计部门和财政

— 5 — 监督检查机构。

第二十四条 强化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项目实施单位的责任,若在项目申报中把关不严、资金使用中出现重大违法违规情况的,有关部门对同类项目可在一定期限内压减其补助数额或暂停其申报资格,项目实施单位弄虚作假骗取财政资金的,除收回财政资金外,有关部门可在一定期限内取消其申报资格。

第二十五条 专项资金原则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必须按政府采购管理程序办理;跨项目按项目进度安排资金。

第二十六条 财政部门应按规定时间批复、下达、拨付专项资金。对以收定支、据实结算、与中央配套等特殊项目、重大项目和跨项目,可分期下达预算,或先预拨后清算。

业务主管部门和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应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执行国家有关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规定,按项目进度提出用款申请,按规定用途和标准开支款项,不得滞留、截留、挪用;预算执行中如确需调整用途,应按程序报批。

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的专项资金,由项目实施单位提出拨款申请,财政部门按规定程序将资金直接拨付劳务提供者或供货单位。

第二十七条 财政部门商业务主管部门每年对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对当年难以支出的,提出调整方案;专项资金结余年终统一收回财政,结转资金经财政部门审核后可编入— 6 — 下部门预算。

第二十八条 专项资金按规定形成固定资产的,应及时办理验收、财务决算、产权和财产物资移交、登记入账等手续,纳入单位资产管理范围。

第四章 绩效管理

第二十九条 各部门应加强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财政部门负责对部门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再评价,并直接对重点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

第三十条 业务主管部门要科学确定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和考评指标,财政部门审核后批复绩效目标。预算执行中要加强绩效监控,项目实施效果与原定绩效目标发生偏离的,应及时纠正,情况严重的暂缓或停止项目执行。

第三十一条 结束后,业务主管部门应编制绩效报告报财政部门备案,内容包括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绩效成果等。专项资金执行期限届满,业务主管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按要求进行绩效评价,对项目实施内容、项目功能、资金管理效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进行全面、综合考评。

第三十二条 有关部门应及时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给被评价单位,督促整改发现的问题;加强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预算安排的参考因素;推进绩效评价结果信息公开,逐步建立绩效问责机制。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 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应加强管理,确保专项资金安全、合规、有效使用。发挥内部审计和监察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和内部监督检查机制,切实履行内部监督职责。

业务主管部门应加强专项资金监督检查,每季度将专项资金监督检查情况报财政部门,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

第三十四条 财政部门应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监督检查机制,对违法违规情况,要及时采取通报、调减预算、暂停拨付、收回资金等措施予以纠正;专项检查和日常监管结果作为编制专项资金预算的重要因素。

第三十五条 审计部门和监察部门依法对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实施审计检查和行政监督,财政、审计部门和监督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建立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机制,保障专项资金安全运行。

第三十六条 单位、组织或个人违反专项资金管理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286号)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法律、法规处理。

第三十七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专项资金管理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凡以往我市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符的,按本办法执行,并相应修改完善具体管理办法。

— 9 — — 10 —

主办:市财政局 督办:市政府办公室一科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武部,驻济有关单位。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中级法院,检 察分院,市法院,市检院。

财政专项资金监督办法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考核专项资金的绩效状况,牢固树立财政支出绩效观,根据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指导思想是:开展对专项资金的追踪问效,强化各部门、各单位管理使用资金的责任意识,以解决重资金分配轻使用效益的问题,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益。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及结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评定。第四条 专项资金评价的范围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项目、农业支出项目、教育支出项目、科技支出项目、文化支出项目、社会保障支出项目、行政管理支出项目、公检法司支出项目和其他类支出项目等。

第五条 财政专项资金评价的主要依据:国家相关领域或行业的方针政策及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项目申报书及立项报告;项目预算及预算的批复文件;项目完成后的验收报告、决算报告、以及涉及项目执行的有关财务会计和其他相关资料。

第二章 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内容

第六条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分为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两大类。第七条 业务评价指标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的立项情况,项目的实施情况,项目的验收情况,项目实施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状况。

(一)项目的立项情况。主要评价项目目标完成的可能性和项目目标确定的合理性等内容。

(二)项目的实施情况。主要评价项目实施质量达标、项目实施的进度与计划的对比、项目实施对今后业务开展的保障程度等内容。

(三)项目的验收情况。主要评价项目的完成程度,项目验收的有效性,项目验收的及时性等内容。

(四)项目实施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状况。主要评价业务活动经费自给率,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业务活动的综合排名,业务开展对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善和影响等内容。

第八条 财务评价指标内容主要包括:资金落实情况、财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状况等。

(一)资金落实情况。主要评价项目资金总额及来源、资金到位率、资金配套及资金到位及时性等。

(二)实际支出情况。主要评价项目实际支出构成的合理性、超支或结余情况等。

(三)财务信息质量。主要评价与项目单位财务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全面性等。

(四)财务管理状况。主要评价项目单位财务制度健全性、财务管理有效性、财务制度执行状况等。

第三章评价的组织实施

第九条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按照“统一规划、积极稳妥、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思路,由财政部门统一组织,具体评价工作由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分级实施。

第十条 财政部门是绩效评价工作的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制定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和工作规范;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各部门绩效评价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质量控制;审核各部门绩效评价报告;直接组织实施对重要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综合应用绩效评价的结果与相关信息,研究提出改进专项资金管理的办法及措施。

第十一条 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系统)的绩效评价工作。主要职责是:按照财政部门的统一规定和要求,制定本部门的绩效评价实施办法;组织实施对本部门所属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审核本部门所属单位绩效报告,向财政部门汇总报送本部门绩效评价报告;根据本部门绩效评价结果和相关信息,提出加强本部门预算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第十二条 项目单位负责组织本单位的绩效自评工作。向主管部门报送绩效报告,并按照财政和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改进本单位的预算及项目管理工作等。

第十三条 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组织实施项目评价时,可以直接组织专家组或委托具有法人资格和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

第四章评价的方法及标准

第十四条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方法采用指标考核因素分析法。即分别从业务评价指标和财务评价指标的各个方面,依据评价标准和该项分值进行考核评价打分。对定量分析指标达到评价标准的该指标得满分,未达到标准的按比例给分,最低为零分不实行倒扣分。对定性分析指标达到评价标准的该指标得满分,未达到标准的不得分。

正向指标的计算公式:某项指标得分=该评价内容标准分值×该评价内容的实际数÷该评价内容的标准值;

逆向指标的计算公式:某项指标得分=该评价内容标准分值×(该评价内容的标准值-(该评价内容的实际数-标准值))÷该评价内容的标准值。

第十五条 绩效评价标准由财政部门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确定各指标的评价标准。

第五章评价的程序

第十六条 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从确定评价对象至完成整个评价工作,具体包括以下程序:

(一)成立评价机构,制定工作方案,确定评价对象,下达评价通知书。

(二)搜集基础资料,组织实施评价,撰写评价报告。

第十七条 评价工作方案是评价机构开展评价活动的工作安排。主要包括:评价对象、评价目的、评价依据、评价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工作时间安排,以及评价方法及标准的选用、评价资料的搜集、准备等内容。

第十八条 评价通知书作为评价机构出具的行政文书,也是项目单位接受评价的依据。评价通知书要载明评价目的、评价依据、评价工作人员及负责人、工作时间安排和项目单位应提供的各种基础资料及相关要求。

第一十九条 评价机构完成全部评价工作后,必须出具评价报告。评价报告是对评价对象所作出的综合性结论文件,具体内容包括:项目概述、评价目的、评价依据和过程、评价结果和结论、有关情况说明等。

第二十条 被评价单位除提供项目申报文件、立项评估报告、项目批复文件、项目中期报告或完成后的验收报告、项目预决算报告,涉及项目执行的有关财务会计资料、项目绩效情况介绍及单位自我评价情况,同时应提供近三年来的审计报告(含法人代表离任审计报告)、单位的职能任务、管理、人事等综合情况。

第二十一条 建立评价工作档案。评价工作完成后,评价机构应及时进行工作总结,将评价背景、时间地点、工作基本情况、初步结果、审核认定的评价结论、评价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工作建议等形成书面材料,按项目建立评价工作档案。

第六章 评价结果及运用

第二十二条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以百分制考核,依据不同的评价对象、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设定不同的指标权重,通过综合计算分析得出评价结果。

第二十三条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按评价得分划分为五种类型。即:得分在85分以上为优(A)、得分在70分—85分之间(含70分)为良(B)、得分在50分—70分之间(含50分)为中(C)、得分在40分—50分之间(含40分)为低(D)、得分在40分以下为差(E)。

第二十四条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在适当范围内公布,作为下一部门预算的编制和项目资金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为项目单位提高专项资金支出效益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实施细则,根据本办法分别制定。

第二十六条 在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各类违规违纪行为,应视不同的情况分别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一)对评价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弄虚作假、玩忽职守、违规操作,依据《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办法》(汉财办〔2002〕8号)和《汉中市财政专项资金监管考核办法》(汉财发[2002]20号)等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过错责任。

(二)对使用专项资金的项目、单位和部门提供虚假数据资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追究项目、单位和部门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七条 县区财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从发布之日执行。

附件:汉中市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报告(文本)汉中市财政专项资金 绩效评价报告

(文本)

评价类型

实施过程项目评价□

完成结果项目评价□ 项目名称

项目单位

(公章)

主管部门(单位)

评价方式: 专家评价□ 中介机构评价□

****年**月**日 汉中市财政局 制

项目负责人

联系电话

单位地址

邮政编码

项目负责人

姓名:

性别:

职务:

联系电话:

项目类型

1.设施建设

项目起止时间

开始时间

年 月 日

截止时间

2、设施修缮3.设备购置 年 月 日

项目总投入金额

万元

其中:省市财政拨款

万元

项目实际到位金额

万元

其中:省市财政拨款

万元

项目实际支出金额

万元

其中:省市财政拨款

万元

业务评价(60分)

业务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该项分值

评价得分

1.项目的立项情况

(1)项目目标完成的可能性(8分)(2)项目目标确定的合理性(7分)

15分

2.项目的实施情况

(1)项目实施质量达标率在98%以上(5分)(2)项目实施的进度符合计划安排(5分)

(3)项目实施对今后业务开展的保障程度(5分)

15分

3.项目的验收情况

(1)项目的完成程度在98%以上(4分)(2)项目验收的有效性(3分)(3)项目验收的及时性(3分)

10分

4.项目实施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状况

(1)业务活动经费自给率在50%以上(5分)(2)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在95%以上(5分)

(3)业务活动的综合排名在前 5名以内(5分)

(4)业务开展对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善和影响(5分)

20分

财务评价(40分)

财务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该项分值

评价得分

1.资金落实情况

(1)资金到位率95%以上(5分)(2)自筹资金配套率95%以上(5分)

10分

2.实际支出情况

(1)支出比例与项目实施进度的协匹配情况(5分)(2)项目支出与计划、预算的匹配情况(5分)

10分

3.财务信息质量

(1)真实性(3分)(2)准确性(4分)(3)完整性(3分)

10分

填 报 说 明

一、本报告由评价机构填写,所有内容必须客观真实。

二、封面编写说明 1.“评价类型”:在项目所属类型后的方框内划√。2.“项目名称”:须与项目批复文件中的项目名称一致。3.“项目单位”:项目单位名称用全称填写,不能省略。4.“主管部门(单位)”:主管部门(单位)名称用全称填写,不能省略。5.“评价方式”:在项目评价所属方式后的方框内划√。6.“评价时间”:评价时间为接受项目评价通知书或提交绩效评价报告的时间。

三、报告内容编写说明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类型”:在项目所属类型后的方框内划√。2.“项目名称”:项目名称与项目批复文件中的项目名称一致。3.“项目概况”:对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项目执行情况、项目效益及影响等进行总结性描述。

(二)业务评价

根据确定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以及计算方法,将各指标的评分结果填写在“评价得分”栏。计分举例:某一评价内容要求达到95%以上得5分(满分5分),某单位该项内容的实际数为92%,则该项得分=5×92÷95=4.8分。

又如,某一评价内容要求达到前5名以上得5分(满分5分),某单位该项内容的实际名次为前8名,该项得分=5×(5-(8-5))÷5=2分。

再如某一评价内容要求达到前5名以上得5分(满分5分),某单位该项内容的实际名次为前12名,该项得分=5×(5-(12-5))÷5=-2分,根据“最低为零分不实行倒扣分”的规定,该项得分为0分。

(三)财务评价

根据确定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以及计算方法,将各指标的评分结果填写在“评价得分”栏。计分举例:同上。

1、资金到位率的计算公式:资金到位率=项目资金实际到账额÷项目资金计划额×100%

2、自筹资金配套率的计算公式:自筹资金配套率=自筹资金实际配套数额÷自筹资金计划配套数额×100%

(四)评价工作人员

涉农专项资金监督办法终稿通知 篇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涉农专项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和发挥应有效益,明确涉农专项资金监督管理责任,切实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依据《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河北省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县使用涉农专项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对涉农专项资金的监督,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涉农专项资金,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拨付用于农村社会管理、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经济建设以及政策补助、补贴等方面具有指定用途的资金。

第四条 财政部门负责全县涉农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其他业务主管部门按各自的职责做好涉农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对不需要提交申请文件的个人和家庭补助类、补贴类专项资金,各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要做好相关数据的调查、统计和测算工作。测算结果要在乡镇政务公开栏和村务公开栏上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第六条 申请使用的涉农专项资金,要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的申报程序提交申请文件和有关材料;项目的立项、审核以及批准后资金拨付、组织实施要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

第七条 国家、省、市的专项资金项目一经批准,要按照项目建设计划,及时组织实施,不得随意调整实施地点,缩小或扩大建设规模,更不得改变资金用途。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变更项目内容或者调整预算的,应当按规定的程序报批。

第八条 涉农专项资金项目管理费用要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未规定提取管理费用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提取。

第九条 涉农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公开招标、政府采购、工程监理等规定,需要土地部门办理手续的按其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条 涉农专项资金要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滞留、截留、挪用、贪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举报违反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第二章 监督责任

第十一条 涉农专项资金的监督实行严格的责任制。乡镇党委、政府,县直业务主管部门,村党支部、村委会,根据各自在涉农专项资金监管中担负的职能承担监督责任。

第十二条 村级党支部、村委会负责村组专项资金项目的选址、可行性研究、材料申报,负责将村组项目建设地点、建设内容、资金计划、实施进度和验收情况在村务公开栏上进行公示,负责对家庭补助、补贴类专项资金申报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并公示,接受全体村民的监督。负责对本地其他使用专项资金的对象提供的申 报材料初审把关。村两委班子要将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涉及本村的项目实施情况列入“双述双评”和“民主议政日”的重要内容之一,进行专题报告。

第十三条 乡镇党委、政府对本辖区内的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管。负责对项目申报材料审核把关和非项目补助、补贴的相关资料审核把关,对所辖区域内资金使用、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对专项资金按时公示,村两委班子和有关人员履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所辖区域内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反馈;受理人民群众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方面的质疑、投诉、信访;查处违反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方面的案件。

第十四条 业务主管部门对职责范围内的资金和项目负责监管,负责对申报资料的审查把关;根据涉农专项资金使用的性质、范围和原则,制定使用方案;组织专项资金项目实施,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管,定期检查项目执行情况、对项目工程进度进行确认;在项目实施中按照政策规定组织招标、采购、监理、竣工验收、固定资产移交。

第十五条 项目监管部门负责对项目实施中执行各项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对违反专项资金使用规定的单位和施工企业进行查处。

第十六条 财政部门负责根据专项资金的性质和有关规定,对支付方案或工程预算进行审查,确定专项资金的支付方式、支付进度;负责资金支出手续的审查。

第十七条 财政、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专项资金监督检查中发现的管理使用 方面的有关问题,互通相关监督信息。

第十八条 纪工委、监察分局负责所辖乡镇和部门的专项资金检查工作,监督各单位每年进行一次自查,组织一些资金项目的抽查。

第十九条 县委农工委、农业局负责村务公开规范化管理和日常监督检查,对涉农专项资金公示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十条 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健全专项资金各项管理制度,制定科学严密的防范机制,实施内部监督。各级各部门对专项资金进行检查,要形成检查报告,由检查组长和被检查单位负责人签字并加盖被检查单位公章存档备查。

第三章 责任追究

第二十一条 各乡镇、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对所监督的工作领域、环节、事项终身负责。专项资金检查人员对检查报告终身负责。

第二十二条 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直业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及主管领导,对涉农专项资金监督不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追究责任,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对所辖范围内涉农专项资金应公开不公开,造成资金被截留、挪用、贪污的;

(二)所辖范围内涉农专项资金项目不按规定进行招标、采购、监理和验收,造成资金浪费和工程质量问题的;

(三)不按规定程序拨付资金、审核结算造成资金被套取的;

(四)对所辖范围内的涉农专项资金不按检查,当年的违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的;

(五)所辖范围内涉农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落实,一年内两次及两次以上被相关职能部门查出违纪违法案件的;

(六)对群众反映的违规问题不及时查处,造成问题继续扩大或者酿成群体性事件的。

第二十三条 乡镇人民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在提供涉农专项资金相关资料、申报材料时把关不严甚至弄虚作假的;

(二)对批准的项目擅自改变实施地点、范围、施工要求、项目规模的;

(三)违反规定提取项目管理费用的;

(四)违反财政管理规定改变资金支付进度、支付方式的;

(五)在资金发放,工程发包、监理、竣工验收、物资采购、工程结算中,违反规定、弄虚作假的;

(六)贪污、截留、挪用专项资金的;

(七)在专项资金检查中失职的;

(八)在专项资金申请、管理、检查、审计等环节收受钱、物的。

第二十四条 村级两委班子成员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是中共党员的给予党纪处理,不是中共党员的,交有关部门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在提供专项资金相关材料、资料中弄虚作假的;

(二)不按程序公开应公开的专项资金内容的;

(三)在发包、承包专项资金项目中谋取私利、弄虚作假的;

(四)套取专项资金挪作他用或贪污专项资金的;

(五)不按规定的手续拨付、支取专项资金的。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财政、审计、监察部门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预算或者用款计划核拨专项资金的;

(二)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专项资金的;

(三)截留、挪用专项资金的;

(四)滞留应下拨的专项资金的;

(五)扩大开支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的。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县纪委监察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主题词:印发 涉农专项资金 监督办法 通知 中共宽城满族自治县纪委办公室 2009年9月20日印

财政专项资金监督办法 篇7

一、林业基本建设投资项目渠道及资金来源

目前, 林业企业基本建设会计核算主要是按照投资项目渠道及资金来源进行核算, 主要分为两种, 一是企业自筹资金进行基本建设投资的核算, 它是根据林业企业自有资金的来源渠道进行核算和编报决算。二是由国家及地方财政投资的基本建设专项资金的核算, 它是根据国家及地方财政无偿拨付的专项建设资金, 单独核算, 单独上报于国家及地方财政部门。因此, 要认真做好建设单位会计工作, 首先要分清基本建设投资的渠道及资金来源, 才能更好地进行会计核算, 有效地使用基本建设资金, 提高基本建设投资效益。

(一) 投资项目渠道

林业企业基本建设投资项目渠道主要包括中央及地方财政专项投资和企业自筹资金投资两部分。财政专项投资近几年主要是针对林业企业实际状况, 切合实际, 对林业企业的学校、林业职工医院、森林防火、饮水改造、森林生态、环境治理等工程进行了投资建设。企业自有资金投资项目渠道包括育林基金、折旧基金、伐区道路延伸费投资以及国家财政性投资需企业配套的部分等。

(二) 投资项目资金来源

基本建设投资的资金来源, 是指建设单位资金的取得或形成渠道。它体现了建设单位与国家以及其他方面的经济关系。按照取得或形成的渠道不同, 投资项目资金来源主要有财政性资金、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利用外资及其他资金。就林业企业而言, 主要是财政性专项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财政专项资金是指列入国家预算支出, 由中央及各级财政部门无偿拨给建设单位的基本建设资金。企业自筹资金是指不纳入国家预算, 由企业在国家规定的原则和范围内, 自行筹集并批准无偿拨给建设单位的基本建设资金。

二、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的内涵及具体范围

财政投资基本建设资金是由中央财政预算和地方财政预算安排指定用途、专款专用、专户存储、单独核算无偿拨给建设单位的基本建设资金。财政部以财建[2003]724号文件《〈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执行中有关问题的通知》, 明确了财政性资金的具体范围, 主要包括:①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②财政预算内其他各项支出中用于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资金;③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专项建设基金中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④财政预算外资金中用于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资金;⑤其他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

三、林业基本建设财政专项投资的会计现状及问题

为加强对林业基本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的管理及会计核算, 国家林业局及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的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的文件, 为林业专项资金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化核算提供了保障。但是由于部分建设单位领会文件精神不够透彻, 相关业务部门指导不到位, 部分建设单位在资金使用和会计核算上不够规范等现象, 导致林业重点工程项目财政专项资金核算及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一) 林业基本建设财政专项投资会计的现状

国家林业局及财政部分别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资金暂行规定》、《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中明确规范了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具体要求, 要求“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每个基本建设项目都必须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不得以任何方式挤占、截留、滞留、挪用、违规抵扣建设资金”等。现在财政专项资金种类繁多, 我们应该根据每一类资金的性质和制度要求, 严格控制开支标准, 规范核算手续, 这就要求我们财务人员认真学习国家下达的各项投资制度及规定, 掌握各类财政专项资金来源、运用、会计核算的要求。按制度要求核算财政专项资金, 实现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的制度化、规范化。但在实际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暴露出财务人员没有认真学习掌握财政性资金的使用范围, 体现出对财政资金的随意性和“不严肃”性, 加上单位领导有意无意地限制会计人员对项目的关注领域和知悉范围, 致使单位会计人员失去了会计职能作用, 造成了资金管理混乱, 会计核算不规范现象的发生。

(二) 林业基本建设财政专项投资会计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财政投资基本建设在资金管理、使用及会计核算中的检查,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不执行项目预算。

一些单位没有意识到专项资金使用的严肃性, 在项目实施中不按照上级部门批复的预算执行, 擅自改变或调整项目内容和标准, 在财政专项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之间相互调剂、混合使用, 还有的扩大支出范围, 提高开支标准, 弄虚作假, 套取工程资金, 导致项目达不到预期规模。

2.建设项目工期不及时。

有些单位项目实施中不按批复的建设工期进行实施, 项目迟迟不能竣工, 严重影响了投资效益。

3.资金不能及时拨付到位。

财政投资基本建设资金是由国家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支付, 直接支付到省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 省级财政部门收到基本建设专项资金后, 再给项目实施管理单位下发建设项目预算指标文件, 项目实施管理单位接到预算指标文件后, 再履行拨款手续进行拨款。这样的流通渠道造成资金流通时间长, 流通渠道多, 不能及时到位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季节性施工比较短的企业的建设, 延长了项目的建设期, 导致资金及项目不能及时发挥效益。建议加快建设项目资金到位, 减少中间环节, 积极探索并试行“直通车”的资金拨付办法。

4.单项计划超支严重。

受建设资金到位迟、气候条件等客观原因和各种主观原因影响, 存在当年的建设项目没有施工建设, 有可能在下一年或第三年进行施工建设, 购买以前计划规定的设备或其他建筑材料, 在现时市场中的设备已更新, 为了保证建设项目的完成, 造成了单项计划超额比较大, 提高了建设标准。

5.不按规定的会计科目核算要求核算。

《基本建设财务制度》和《基本建设会计核算办法》明确规定会计科目, 并详细说明了各科目核算的内容, 而有的单位虽然按照规定的会计科目核算各项业务成本, 却张冠李戴, 如“待摊投资”科目应核算的内容包括:建设单位管理费、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勘察设计费、可行性研究费、监理费、设计费等等。按照规定对于能够确定应由某项交付使用资产负担的待摊投资, 应直接计入该项交付使用资产成本;对于不能确定的, 则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分摊计入受益的各项交付使用资产成本中。可在实际工程项目核算中基本上“待摊投资”发生的费用支出都是不能确定某项资产来负担的, 那么就应按规定分摊计入交付使用资产价值中。但往往有些单位却将发生的“待摊投资”费用直接列入工程项目成本“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或“设备投资”中, 虽然直接进入了交付使用资产成本, 但是却造成了某些成本的不实, 违背了会计核算要求。

6.会计资料不齐全、不真实。

有的单位存在会计报表与会计账簿严重不符, 建设项目当年根本未施工或已施工未完成, 在会计账簿实际反映建设资金的节余, 可会计报表却按照计划和投资反映全部列决, 并且还有的存在会计报表中反映的应收款或应付款余额与会计账簿中所反映的余额严重不符。建设工程项目的列决, 原始凭证必须齐全, 不仅要有工程结算, 还要有工程预算、发票、工程施工合同、工程竣工验收等相关手续。

7.挪用、串用专项资金。

有的单位将企业自筹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相互串用, 将财政专项资金顶企业配套资金, 有的转作企业生产周转金, 有的改变资金用途。

8.不按规定拨付工程进度款和办理竣工结算。

有的单位在给施工单位拨付工程进度款时, 以单位领导说了算, 按领导意志办事, “领导指示就拨付”。没有按照规定由施工单位申报有施工部门、监理部门、主管项目领导签署意见的“工程进度拨款单”所批复的金额拨付。在办理工程结算上, 有的单位工程已全部完工并交付使用, 可工程款滞留在建设项目管理单位, 迟迟不给施工单位进行资金结算, 有的虽然及时地为施工单位办理了工程结算, 但是没有按着规定预留5%的工程质量保证金。

四、林业基本建设财政专项投资会计核算的规范

财政投资基本建设专项资金在使用、管理、核算上有严格的要求, 为了规范基本建设专项资金会计核算行为, 提高核算水平, 确保财政专项基本建设资金会计核算制度化, 国家结合林业行业实际情况, 按照建设资金专款专用, 专项管理, 单独建账, 单独核算的原则, 专门制定了专用会计核算办法《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会计核算办法》 (林计发[2004]223号) 和基本建设财务制度。项目实施单位应严格执行本办法的各项核算要求, 并依据国家下达的年度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批准的工程实施方案 (含作业设计) 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1.规范财政投资基本建设的会计核算。

首先借助会计电算化技术, 选择专用或通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 如“金蝶软件”、“用友软件”等, 设置一个会计核算账套, 按照资金的来源分户核算。同一类财政专项资金有不同资金项目的, 按资金项目名称进行项目明细核算。分户核算确保各类专项资金封闭运行, 杜绝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的行为发生。项目明细核算确保了不同项目的资金核算清晰、明了。分户核算与项目明细核算相结合, 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其次, 应根据《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和《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会计核算办法》的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 也可在不违反财务制度, 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和会计报表指标汇总的前提下, 根据实际情况, 作必要的增加、减少和合并。这样以来, 可以对会计核算规范建立良好的基础。

2.加强财政资金和项目的管理。

①要提高领导对财政资金的认识, 落实领导责任制, 实现资金拨付审批制度, 建立资金使用违规违纪问题的责任追究制度;②要实行资金跟踪检查制度, 上级主管部门从资金下拨之日起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项资金到位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对稽查中查出的问题要依法处理, 对违规单位坚决调控管理, 对有关责任人要进行责任追究;③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批项目、拨资金这是第一步, 最重要的是项目实施过程。要监督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责任制、监理制、报账制等。④严格执行项目管理的各项规定、制度等。为管好用好林业项目资金,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及林业企业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各项目建设单位一定要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 做到执行有关规定时不走样, 执行项目投资不变样, 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一套, 严格按照国家下达的林业投资计划, 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⑤要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 提高会计基础工作, 规范会计核算, 提高财务人员监督职能, 财务人员应以《会计法》、《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赋予的权利, 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

五、发挥会计职能, 确保发挥基本建设财政投资的效益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和财会制度是做好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先决条件。经济政策是国家实现一定时期的任务而制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的具体化, 是指导财务工作的法规和依据。2004年国家修订了《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资金会计核算办法》以及出台了相关的林业重点工程实施与财务管理的办法和规定, 这些经济政策是指导林业企业财务工作和经济工作的法规和依据, 必须正确理解执行这些经济方针政策, 才能规范林业企业的经济行为, 指导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我国2006年又修订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 形成了企业会计准则的完善体系, 其主要目的是支持会计人员按照准则要求强化会计核算, 参与经营管理和决策, 提高业务水平及职业判断能力, 建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的内在机制。

2.增强基本建设会计的专业素质是实现基本建设会计核算与监督的保证。基本建设会计核算是林业企业财务工作中的一部分, 它是依据《企业会计准则》 和《基本建设会计核算办法》进行核算。要想有效地、正确地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 首先财务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业务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能运用业务知识来解决会计核算中的复杂问题, 对企业的基本建设进行核算、监督、预测、分析、评价, 从而使建设资金有效地运用, 建设项目保质保量地顺利完成;其次财务人员不仅要具有丰富的财会知识, 还应具有基本建设方面的有关知识。如果财务人员只懂财务知识, 包括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只能起到会计核算的作用, 不能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作用。为什么这么讲, 会计人员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应全过程参与建设项目管理中去, 实现事前参与、事中监督、事后分析评价。事前参与的工作, 包括项目建议书的编制, 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设计与预算等环节的编制。会计人员应当直接参与项目建议书的编制, 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与论证并对项目建议书中财务分析和预测结论的可靠性发表具体的书面意见。投资概算编制及经济效益评估要得到会计部门认可, 提高投资概算的精确度, 严禁人为恶意调整投资概算。加强对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设计与预算等环节的控制, 建立合理的概预算程序管理和审查制度。管理和审查建设项目的工程概预算, 是加强基本建设项目财务资金管理, 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手段。事中监督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参与审核标底计价内容, 计价依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审核标底是否在批准的投资限额内;参加评标委员会, 对潜在投标人的财务情况进行综合审查;参与合同签订, 审核合同金额、支付条件、结算方式、支付时间等内容;根据工程监理和合同要求, 严格控制项目各类款项的支付。事后分析评价, 就是要运用财务有关知识对项目投资的实际执行和预算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评价, 总结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 为项目管理和决策提供所需的信息, 为以后项目建设和管理提供努力方向。

3.加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 是做好会计核算与监督的重要基础。财政部为规范基本建设投资行为, 加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和监督, 提高投资效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会计法》和《政府采购法》等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制定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该规定主要是针对使用财政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项目, 明确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任务和会计核算与监督的主要内容。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任务是指导会计工作的理论基础, 了解会计理论才能够深刻认识到会计工作在项目建设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其职能作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内容包括各建设成本核算的内容和经济业务处理的程序, 它是具体指导会计据以反映和监督的对象, 只有了解和全面掌握其内容才能够全面系统地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4.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是做好基本建设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基本要求。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 是以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为要求, 指导财会人员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 要求财会人员在工作实践中, 自觉履行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随着国家对林业企业建设项目投入的增加, 财务人员的核算与监督范围、内容也越来越广阔、越深刻, 财务人员要搞好基本建设会计核算, 提高经济效益, 就必须以其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行为。如在审核建设项目预算、概算, 以及建设项目竣工结算、验收等工作中, 应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反对损公肥私、以权谋私的思想行为, 做到诚实正值, 廉洁奉公, 保障建设资金良好的运行和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是我们正确履行财务人员工作的职责所在。

5.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关系, 是做好会计核算与监督的主要环节。工作的协调关系, 实际上是一个思想工作方法的问题, 作为一名财务人员, 如果只满足于一般的会计核算和传统的管理方式, 尽管有完成使命的主观愿望, 依然难以做好会计工作, 所以必须协调好与各职能部门工作关系, 如计划部门、基建部门、勘察设计部门、监理部门等, 杜绝各自为政。因此, 要求我们财会人员要有广阔的胸怀和良好的工作方法, 严于律己, 平等待人, 积极主动的协调好各部门工作关系, 从而加强会计核算与监督, 确保资金的安全运行, 为林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摘要:为了进一步加强林业企业基本建设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规范会计核算与监督行为, 提高会计核算水平, 更好地贯彻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和会计制度, 在阐述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的内涵及具体范围的基础上, 针对当前林业企业财政性基本建设投资会计核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结合工作实际对基本建设财政专项资金在使用、管理、会计核算及监督谈一些粗浅认识。

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研究 篇8

【关键词】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存在问题;管理措施

从项目的角度来说,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是地方政府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医疗、教育、社会保证等用途的资金。从性质的角度来说,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主要分为两类,分别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专项资金与地方政府用于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的专项资金。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对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如果管理不当,也会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是当前政府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安排不合理

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安排不合理,不同区域差距大。比如,2011年北京西城区的财政支出为260亿元,教育经费为38.7万元,学生人数为10.5万人,人均教育经费为3.68万元,然而,2011年延庆县的财政支出为60亿元,教育经费为7.4亿元,学生人数为4.2万元,人均教育经费为1.76元,二者相差1.09倍。

2.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需完善

首先,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向的管理制度规定不明晰,行政费用和项目资金区分不明确,造成项目资金使用混乱。其次,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法律制度依据不统一,执行过程中易导致偏差。比如,教育经费安排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而文化经费安排的法律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

3.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缺乏预算约束

首先,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审核缺乏约束,体现在预算审核控制依据支出总额,预算不超过年度支出总和就不再进行明细审核,预算审核不严谨。其次,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审核主体模糊。各级人大是财政专项资金的审核的实际负责人,然而在预算审核过程中,地方政府承担了主要责任,预算审核主体不清,预算审核缺乏法制性。

二、完善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措施

1.规范法律制度和国家政策

首先,财政政策的制定要以当地的发展水平为依据,将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当地公共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建设,提高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其次,统一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执行标准,避免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现象,缩小区域差异。最后,规范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考核标准,加强人大对地方政府的监督,确保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真正落到实处。

2.创新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首先,创新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向的管理制度,将行政费用和项目资金分开,避免出现项目资金使用混乱的现象,确保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社会最需要的领域,实现地方经济社会会的全面发展。其次,创新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具体项目管理标准,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划分具体事项的管理标准,实现预算和运行的有效统一。最后,创新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包括资金用途、效益评价等,实现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规范管理。

3.加强地方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约束

首先,加强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审核。在保证预算不超过年度支出总和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明细审核,确保预算审核的严谨性。其次,明晰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预算审核主体,各级人大和地方政府要充分履行自己的责任,确保预算审核的法制性。最后,加强地方政府监督,审核预算执行是否与预算编制一致,确保财政专项资金真正用到实处。

4.强化政府引导基金管理

首先,明确地方政府的责任,突出地方政府的权利,提高地方政府对财政专项资金的调度能力,从而提高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运营效率。其次,加强对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考核评估,建立具有可行性的评估体系,不同项目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从而对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进行监督。最后,加强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预算管理,根据财政专项资金的运行情况实施奖惩,提高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是运行效益。

三、结束语

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对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当前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给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很大困扰。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该引起重视,规范法律制度和国家政策,创新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地方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约束,强化政府引导基金管理,使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能够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谋福利。

参考文献:

[1]王志刚.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问题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3(2):103-107.

[2]徐新.浅析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问题及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80-81.

[3]张泽丽.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财税纵横,2012(14).

作者简介:

上一篇:私立学校辞职报告下一篇:大班游戏拔河比赛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