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章程修改问题(共7篇)
1、大股东滥用“资本多数决”,损害小股东利益
修改公司章程属于特别决议事项之一,即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同意方能通过,及所谓的“资本多数决”的原则。资本多数决原则是民主表决机制在公司领域的应用。它以“一股一权”为基础,体现了股东形式平等原则,是股东形式平等原则的必然逻辑延伸。该原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公司决策变得高效,但实质上这种规则使得具有控制权的大股东在股东(大)会中处于支配地位,导致其意志常常上升为公司意志,从而对公司和小股东的利益产生一定的约束力或影响力。可见,资本多数决导源于股东平等原则,却又因内在的缺陷导致其易被大股东滥用,从而妨碍股东实质平等的实现。因此,“资本多数决”原则只实现了股东的形式平等,而并不能体现股东实质上的平等,实质上甚至可能使得股东民主的基础丧失。
“资本多数决”原则的滥用,是指大股东为实现自己或第三人所追求的某种利益,损害或限制其他股东利益或公司利益,而行使其表决权或运用其基于大股东之资格所具有的影响力。由于公司法强制性规定,对章程的修改必须通过三分之二以上多数决定才能通过,因此,在公司章程修改的过程中,大股东很可能基于“资本多数决”原则而随意修改公司章程,或者在公司章程中添加或变更对小股东或者公司不利的条款,这种资本多数决的滥用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影响小股东的利益甚至是公司的利益。实践中,大股东滥用资本多数决原则损害小股东或者公司的利益的情况是很普遍的,也被学者或法律实践工作者所重视。
2、小股东滥用“否决权”,损害大股东及公司利益
公司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公司法》的颁布至今已走过了20个年头, 在这20年间,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猛, 从政府干预经济色彩浓重逐渐转变为强调市场主体自由竞争、发挥自主功能。由此, 《公司法》亦经历了数次修改, 为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与此同时, 公司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其自治功能也成为了备受瞩目的问题。
公司章程作为规定公司组织运营的规范性文件, 是公司的“宪章”, 一部完善的公司章程对于公司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自治功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在实践中, 公司章程总是不为人所重视, 人们更多地将其视为成立公司所需要的一个形式要件, 草草制定、“束之高阁”, 正因如此, 在制定或修改公司章程的过程中往往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公司章程的效力存在瑕疵, 导致公司章程的整体或部分无效。本文拟通过在走访调研中获取的相关案例结合有关理论, 探讨有关公司章程效力存在瑕疵的情形、后果及其救济途径。
2 公司章程效力瑕疵的情形
公司章程的效力瑕疵是指公司章程因欠缺法律规定的要件, 或者违背程序上的要求而导致公司章程全部或部分无效、可撤销的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 1 公司章程的制定或修改主体不适格
公司章程由股东 (发起人) 达成合意而制定, 因而公司章程的制定或修改行为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范畴, 法定程序上要求制定或修改公司章程的主体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能够明白制定或修改公司章程所包含的内在含义, 并能够接受因该事项而产生的法律约束力, 公司章程的制定或修改主体因欠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必备要件, 将会导致公司章程的效力瑕疵, 法律依据主要来源于《民法通则》及《合同法》中的一般规定。
大陆法系中也有国家将其直接规定在《公司法》中, 比如说《法国民法典》第1108条和《法国公司法》中的规定, 公司章程被界定为一种契约, 正如一般民事主体在缔结契约时需要具备缔约能力一样, 公司股东在缔结公司契约时亦应具有缔约能力, 否则不得缔结有效的公司章程[1]。
如果某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基于特定法律事实的发生而成为公司继受股东时, 必将导致公司章程的修改, 此时公司章程的修改是否会引起章程效力的瑕疵问题呢? 以下一案例可供研讨。
案例概述: 上海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于2000年3月经工商注册登记设立, 该公司初始股东为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胡某, 其中胡某持股70% 。2002年10月, 胡某因病去世, 生前胡某未留有遗嘱, 也未有遗赠抚养协议, 故胡某遗产适用法定继承, 其法定继承人为其母亲郑某、妻张某、胡某与张某的未成年婚生女胡某春以及胡某与前妻育有的未成年之子胡某飞。2003年, 张某与胡某春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法提起诉讼, 要求继承胡某的遗产, 该遗产范围包括胡某在上海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持有的70% 股权。因上海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章程没有对自然人股东死亡后的股权继承作出规定, 胡某法定继承的事实发生在2002年10月, 现行《公司法》第七十六条尽管对自然人股东死亡后股东资格的继承作出了规定, 但现行《公司法》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 》第二条规定: “因公司法实施前有关民事行为或者事件发生纠纷起诉到人民法院的, 如当时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没有明确规定时, 可参照适用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据最高人民法院该司法解释的规定适用了现行《公司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 而依据现行《公司法》的规定, 基于上海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章程没有对自然人股东的股权继承作出规定, 为此判决: 上海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股东胡某的股东资格由张某、胡某春、郑某、胡某飞继承。判决生效后, 上海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基于生效判决而变更了原有股东结构, 因股东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上海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对公司章程按照法定程序作出了相应的修改。
通过此案例可见, 尽管未成年人基于特定法律事实的发生而成为公司股东, 但是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 民事行为能力欠缺者, 其法定监护人可以代为行使法定的相关权利, 同时履行法定的相关义务。因此, 当公司章程法定的制定或修改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 只要其法定监护人代为行使法定的相关权利, 同时履行法定的相关义务, 制定或修改的公司章程, 其效力并不一定存在瑕疵。如若其法定监护人以外的相关行为人代为行使或民事行为能力欠缺者直接行使公司章程的制定或修改, 必将导致公司章程产生效力上的瑕疵。
有学者认为, 股东形态瑕疵及股东国籍瑕疵也是导致公司章程产生效力瑕疵的原因。但笔者却认为, 股东形态及股东国籍的瑕疵, 其产生的法律后果是直接导致公司设立的不合法性, 而不是简单的公司章程效力瑕疵问题。如: 我国有关组织法明确规定公务员、检察官、法官等不得作为股东从事对外投资行为, 而党政机关、军队等根本就不允许从事任何经商活动, 因此他们作为特殊的股东形态从事经营活动, 将不被我国法律所接受。
2. 2 公司章程制定或修改主体意思表示不真实
公司章程的制定, 其契约性十分明显, 因而公司章程是公司股东 (发起人) 意思表示的集中体现。意思表示真实为我国法律所要求, 如若公司股东 (发起人) 在公司章程的制定过程中意思表示不真实, 必将导致公司章程的效力产生瑕疵。
意思表示不真实, 民法理论上一般认为主要有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等情形。而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 以上三种情况下所实施的行为均为无效。但我国《合同法》却又规定,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 损害国家利益”的, 该合同无效, 此外, 则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如乘人之危的, 行为无效。
我国《公司法》规定, 公司章程的制定或修改必须通过股东会决议, 股东有权对股东会决议提出无效或可撤销之诉。公司股东 (发起人) 基于欺诈、胁迫的手段而制定或修改公司章程, 只要该行为不损害到国家利益, 股东有权以股东会决议违法为由, 向法院提起撤销股东会决议之诉, 进而纠正公司章程中的效力瑕疵问题。
意思表示不真实最为典型的就是由于受了欺诈、胁迫而为之, 这对意思自治原则构成了破坏。
公司章程因其契约性而要求公司股东 (发起人) 在制定过程中必须反映其真实的意思表示, 但是, 我国对某些公司章程的制定, 其内容还是有强制性的规范要求, 如: 中国证监会就多次发布《上市公司章程指引》, 要求上市公司按照《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制定和修改其公司章程, 且仅允许其做文字和顺序上的修改, 如果修改了实质内容, 则中国证监会将不予受理该上市公司有关报批事项的申请。
2. 3 公司章程内容违反国家的强制性规定
公司章程虽是公司内部从事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法, 是公司股东 (发起人) 意思表示的真实体现, 但是, 公司章程的制定仍需遵照国家强制性法律规范的要求, 公司股东 (发起人) 不能以依据公司自治权为由制定出与国家强制性法律规范相违背的公司章程, 违背国家强制性法律规范规定而制定的所谓公司章程, 其法律后果将直接导致已制定的公司章程, 其效力的全部或部分无效。
导致公司章程全部无效的事由包括已设立的公司所从事的经营活动危及国家、集体及个人的利益, 或者公司的组织形式超越法律规定等事项, 但是该种情况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现中发生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因为, 公司章程的制定依附于公司的设立, 而我国任何公司的设立必须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核, 该等审核包括对公司章程的合法性及有效性的初步审核。
对于公司章程的部分条款无效主要起因于: 公司的名称、股东权利义务的约定、公司经营管理制度的设定、公司的解散、清算等条款违反国家禁止性规定的情形。公司章程的部分条款无效, 其结果只是导致该等条款自身的无效, 并不影响公司章程其他条款的有效性。
关于公司章程内容的强制性规定, 在我国《公司法》上, 主要体现在有关公司章程绝对必要记载事项的规定方面。
虽然在理论界有关于《公司法》强制性规定的种种诟病[2], 认为《公司法》的强制性规范使公司的自由性降低, 降低了公司的效率, 加大了公司的成本。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 《公司法》修订的趋势是给予公司更多的自主权, 在现阶段, 任何与《公司法》强制性规范相冲突的公司章程都是确定无效的。
2. 4 公司章程欠缺必要的记载事项
公司章程的记载事项分为: 绝对必要记载事项、相对必要记载事项以及任意记载事项。其中绝对必要记载事项是指由法律规定, 在公司章程中必须记载的内容; 相对必要记载事项是法律授权公司章程可以规定某些事项, 但公司章程是否记载该类内容, 由公司章程的制定者自行决定; 任意记载事项是指法律没有规定, 但是公司制定者认为有必要在公司章程中予以记载的内容[3]。
我国《公司法》第25条要求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必须记载的事项有: 1公司名称和住所; 2公司经营范围;3公司注册资本; 4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 5股东的出资方式、出资额和出资时间; 6公司的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议事规则; 7公司法定代表人; 8股东会会议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
我国《公司法》第82条要求股份有限公司的章程必须记载的事项有: 1公司名称和住所; 2公司经营范围;3公司设立方式; 4公司股份总数、每股金额和注册资本; 5发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认购的股份数、出资方式和出资时间; 6董事会的组成、职权和议事规则; 7公司法定代表人; 8监事会的组成、职权和议事规则; 9公司利润分配办法; 10公司的解散事由与清算办法; 瑏瑡公司的通知和公告办法; 瑏瑢股东大会会议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
公司章程的绝对必要记载事项虽然是由《公司法》明确规定的, 但是绝对必要记载事项中的部分内容, 其本身在法律上也有很多的强制性要求。如: 关于公司的名称, 其字号不得与已有公司的字号相同或类同, 不得与他人已经合法取得的商标名称一致; 关于公司住所, 法律上强调公司经营地与注册地的一致性; 公司组织形式的确定, 不同类型的公司, 法律上同样有不同的要求, 等等。因此, 公司股东 (发起人) 在制定公司章程中涉及绝对必要记载事项时, 不仅要按照现行《公司法》的规定记载全部内容的绝对必要记载事项, 而且绝对必要记载的事项还要符合其他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范规定。
公司章程中没有记载法律规定的必要事项或没有完全记载法律规定的必要事项, 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公司章程的效力产生瑕疵, 该等瑕疵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正常经营管理活动。针对相对必要记载事项及任意记载事项, 只有其条款与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相冲突, 该等条款的效力才会被确认为无效或可撤销, 但该等条款效力的瑕疵并不影响公司章程其他条款的有效性。
公司章程中只记载了绝对必要记载事项而未记载相对必要记载事项以及任意记载事项, 则并不必然导致公司章程的无效性, 公司股东 (发起人) 针对该两项记载事项有是否记载的决定权。
2. 5 公司章程的制定或修改未经法定程序
制定公司章程是要式的法律行为, 我国《公司法》规定, 初始设立的公司, 股东应履行在制定的公司章程上签名或盖章这一必须的程序, 然后由公司将章程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备案。而公司章程的修改, 我国《公司法》也规定需要经过有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的股东同意才能够通过, 公司章程修改后, 公司也应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备案。如果公司章程的制定或修改违反了公司法的强制性程序规范要求, 其结果必将导致已制定的公司章程效力归予无效或者已修改的公司章程条款效力归予无效或可撤销。
3 公司章程效力瑕疵的后果
关于公司章程因效力瑕疵而引申的后果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商讨, 一方面是公司章程因效力瑕疵而引发的章程有效性问题, 另一方面是公司章程因效力瑕疵问题而引发的相关行为人的法律责任问题。
3. 1 公司章程的有效性
公司章程存在效力瑕疵将导致公司章程效力的整体或部分无效, 如果公司章程仅仅是部分条款有瑕疵, 则将导致公司章程部分条款的无效性; 如果无效的原因涵盖于公司章程的全部内容, 则将导致公司章程整体效力的无效。如: 公司股东 (发起人) 在制定或修改公司章程时, 针对章程中相对必要记载事项或任意记载事项规定与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相冲突, 该等记载事项必将导致公司章程部分条款的无效或可撤销, 但该等条款的无效或可撤销并不影响公司章程其他条款的有效性; 又如民事行为能力欠缺者, 若其法定监护人未依法行使其应有的法定监护职责, 而法定监护人以外的相关行为人代为行使或民事行为能力欠缺者直接行使公司章程的制定或修改, 则由此而产生的公司章程为无效。
3. 2 公司章程效力瑕疵的法律责任
对于公司章程效力瑕疵的法律后果, 除了公司章程本身全部或部分条款的无效性外, 还会涉及相关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 2. 1 公司章程效力瑕疵所导致的民事责任
英美法系对公司章程瑕疵通常以民事赔偿的方式来追究相关行为人的责任。如美国《统一有限责任公司法》规定: “如果本法授权或者要求申报的记录所载内容失实, 因信赖该失实记录而遭受损失的人可以从签署该申报记录者或被指使代表其签署记录, 且在签署时明知该记录失实的人获得赔偿。”[4]
我国《公司法》第215条概括性的指出: “公司违反本法规定,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 其财产不足以支付时, 应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应该讲, 公司在经营活动中违反《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而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是有法可依的, 而“公司违反本法规定”, 该规定应当包括《公司法》关于公司章程的效力范畴。我国《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 停止侵害; (二) 排除妨碍; (三) 消除危险; (四) 返还财产; (五) 恢复原状; (六) 修理、重作、更换; (七) 赔偿损失; (八) 支付违约金; (九) 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十) 赔礼道歉。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可以单独适用, 也可以合并适用。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 除适用上述规定外, 还可以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 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处以罚款、拘留。”基于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在我国《民法通则》中已有明确的规定, 而《公司法》又是商法的范畴, 必须与其他部门法相结合来调整社会经济秩序, 故公司章程效力瑕疵所导致的法律后果, 其民事责任的承担也是有相应法律规定的。
3. 2. 2 公司章程效力瑕疵所导致的行政责任
公司的设立需经登记, 公司章程是公司登记所必备的要件, 公司章程的效力若存在瑕疵势必也导致相关的行政责任。我国《公司法》第209条规定: “公司登记机关对不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登记申请予以登记, 或者对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登记申请不予以登记的, 对直接负责的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这是针对行政机关不应为而为或者应为而不为两种违法情形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
公司登记是行政许可的一种, 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 行政机关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进行许可的, 行政许可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可以根据利害关系人申请或依职权, 撤销许可。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 应当撤销许可。因此, 若因公司章程的效力存在瑕疵而使申请人不符合法定申请条件, 又或是申请人隐瞒公司章程存在效力瑕疵的情况, 提供虚假材料, 从而获得行政许可的, 都有可能导致业已被登记设立的公司依法予以撤销的行政后果, 这是行政相对人, 即申请登记设立公司之人所承担的相应行政责任。
3. 2. 3 公司章程效力瑕疵所导致的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在英美法系的公司法规定中有严格的适用条件, 如美国《示范商业公司法》中规定: “一个人如果有意在一个文件上签署而他明知该文件的某些实质性方面是有错误的并且明知这一文件是用来送交州长官的, 则该人便构成犯罪。”[5]从该条得出在美国因公司章程瑕疵承担刑事责任的前提是行为人主观上存有故意。但大陆公司法对刑事责任的适用作出了宽泛的规定, 如台湾地区《公司法》第9条规定: “公司设立登记后, 如发现其设立登记或其他登记事项, 有违法情事时, 公司负责人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并科二万元以下罚金。”[6]
在我国违反《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而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同样也是有法可依的, 因我国《公司法》规定, “违反本法规定,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违反本法规定, 该规定同样应当包括《公司法》关于公司章程的效力范畴。至于如何追究刑事责任, 如前所述, 基于《公司法》是商法的范畴, 必须与其他部门法相结合来调整社会经济秩序, 故针对违反《公司法》的规定而构成犯罪的行为, 如何定罪量刑应严格遵循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予以执行。
4 公司章程效力瑕疵的救济途径
4. 1 公司内部救济
公司章程具有契约性, 章程的制定体现了公司股东 (发起人) 的共同意志, 当公司章程效力的瑕疵显露出来时, 公司股东之间完全可以通过协商机制予以解决, 一旦通过协商机制就公司章程效力的瑕疵事项达成解决问题的合意时, 则公司股东按照《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 经过法定程序, 实施公司章程的修改并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备案。
4. 2 提起决议无效或撤销诉讼
在公司内部救济无法排除瑕疵条款的情形下, 认为自身权利受到侵害的股东可依《公司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以欺诈或显失公平为由, 直接请求法院撤销公司章程的相应条款, 或基于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为由, 请求确认公司章程的某些具体条款为无效。通过公力救济的方式来维护利益。
4. 3 解散公司
当股东之间针对公司章程的效力瑕疵不仅经协商无法达成一致, 而且因该效力瑕疵引发的矛盾造成公司严重经营困难, 并直接导致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形成僵局, 依照《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的司法解释规定, 相关股东可以依法提起诉讼, 请求法院依法判决解散公司。笔者在调研过程中获以下一案例供研讨。
案例概述: 中国某博物馆与浙江某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就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某地块的旅游开发商签署了《合作开发协议》, 根据协议约定, 协议双方共同设立了浙江某文化中心 (该中心为依据《公司法》之规定而设立的项目公司) , 协议双方针对如何合作开发旅游项目以及如何共同营运浙江某文化中心, 在浙江某文化中心的章程中已做了详尽的规定。根据章程约定, 中国某博物馆将经过评估的项目土地作价投资于浙江某文化中心, 而浙江某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则根据章程约定的投资比例将注册资金注入浙江某文化中心。双方在合作开发该旅游项目过程中因政策性原因而导致规划的变更, 为此双方就如何调整规划的变更进行了多次协商, 终因双方就分歧的协商机制及各方在合作项目中有关权利义务的约定与公司遭遇危机处理的解决方案在公司章程中缺乏相应的规定, 而双方针对公司章程的缺陷如何进行弥补也无法经过协商达成一致, 最终导致浙江某文化中心的经营活动处于僵持状态, 在此前提下, 中国某博物馆依法提起诉讼, 要求法院判决解散浙江某文化中心。
通过此案例可见, 当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两条途径都无法解决由公司章程效力瑕疵所引起的争议时, 最终可能导致公司走上解散的道路。当然解散公司必须由股东以诉讼的方式向法院提起, 由法院依法判决公司解散。
5 结 论
导致公司章程产生效力瑕疵的情形, 或因公司章程欠缺法律规定的要件, 或因其违背程序上的要求, 笔者在上文中列举了五种常见的情形。此外, 笔者认为, 公司章程欠缺绝对必要记载事项毋庸置疑地会导致公司章程的效力瑕疵, 然而公司章程中对相对必要记载事项及任意记载事项规定不明, 可能在形式上对公司章程的生效没有影响, 但是, 在实质上却存在着颠覆整个公司章程效力的可能性。如上文中提到的第二则案例, 由于双方就分歧的协商机制及各方在合作项目中有关权利义务的约定与公司遭遇危机处理的解决方案在公司章程中缺乏相应的规定, 而导致公司解散的结果, 公司都不复存在, 那么此时谈公司章程又有何意义可言?
参考文献
[1]张民安.公司瑕疵设立效力研究[J].比较法研究, 2004 (4) .
[2]董慧凝.论公司法强制性规范与公司章程自由[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7 (6) .
[3]王保树.商法原理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4]
[5]卞耀武.当代外国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
关键词: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章程 股权转让
公司法第72条第4款授权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行规定,但未对限制的内容、形式、范围以及该种限制与法定限制不一致或相冲突的情形下如何协调处理等问题进行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在处理此类争议时往往难以把握裁判尺度,由此导致的最直接后果是,使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效力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具有很大的法律风险,不利于保护公司、股东以及第三人的利益。
一、公司章程对有限公司股权转让限制的理论基础
(一)公司法第72条之立法意旨
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特别规定的性质问题,学界观点比较统一,认为此类规范属于公司法中关于公司组织机构的规则,是公司内部的规范,只涉及股东和公司本身的利益,因而,应主要定性为任意性规范,出于尊重当事人意愿的考量,公司法不应剥夺和过分限制当事人的自治权利。①美国学者艾森伯格也认为,封闭公司股权转让限制的规则属于公司相关决策权的规则,应当是以赋权型规则和补充型规则为主,而不应是强制型规则。②
从法律规范的性质上看,有限责任公司关于股权转让的限制性规定属于任意性规范,公司法第72条第4款对此也给予了肯定,股东可以通过讨价还价的方式对之进行选择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做出非同于法律规定的限制。
(二)公司法第72条的逻辑结构
公司法第72条4款分别规定了股东之间转让股权、股东向第三人转让股权和股东优先购买权以及股权转让的另行规定。从逻辑上来看,前三款的内容与第四款属于并列关系,对于前三款规定的事项,公司章程可以进行特别规定,即公司章程对股权内部转让、外部转让和优先购买权的行使等方面,都可以做出不同于前三款规定的特别规定,甚至对于前三款没有规定的内容,如股权转让的对象、时间、价格等,也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加以规定。根据公司法理,在公司章程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范的前提下,公司章程的规定优先于公司法适用,只有在公司章程没有明确对股权转让事项做出规定的情况下,才默认适用公司法的规定。
(三)公司法基本原则与有限责任公司性质之间的平衡
人合性是有限责任公司最显著的特点,公司自治和股权自由转让是现代公司法的基本原则,保障公司和股东的合法权益是公司法的立法目的,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轉让如何体现这三者的平衡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障公司及其股东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必须对股权自由转让原则加以改良,对股权转让的行为进行限制。公司自治通过公司章程来体现,所有股东都应当受到公司章程的约束,但公司章程就难以体现小股东的意思,最终影响部分股东的利益。为了维护公司股东的利益,在尊重有限责任公司自治性的基础上,还应对公司通过章程对股权转让做出特别规定加以一定的限制。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限制的理论基础应是在尊重公司自治的基础上,实现股权自由转让与维护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之间的平衡,维护公司、转让股东和存续股东的利益。
二、国外法律关于公司章程限制股权转让的规定
美国公司立法授权规定了可供选择的限制条款,包括:(1)使股东首先有责任向公司或其他人提供获得受限制股份的机会; (2)使公司或其他人获得受限制的股份; (3)要求公司、任何类别股份持有人或其他人同意受限制股份的转让,只要此等要求非为明显地不合理; (4)禁止向特定之人或特定类别之人转让受限制的股份, 只要此等要求非为明显地不合理。③美国公司立法概括承认了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限制性条款的效力, 并且对限制的具体类型作了列举。
法国商事公司法第47条规定,公司章程可以对股权的内部转让做出限制性规定,但这种限制性规定只能降低立法对于股权对外转让的限制条件,即降低多数标准或缩短限制的期限④。公司章程可以对股权内部转让进行限制,但这种限制应不高于法律规定的股权对外转让的限制。韩国《商法典》第556条规定,“转让股份,以意思表示来进行,但是转让给他人时,受须经大会的特别决议之限制。此限制,可以根据章程加重,而不得缓和。但是,社员之间相互转让时,可以在章程中另行规定”⑤,亦即公司章程对股权外部转让的限制,应不低于法律规定的对股权对外转让的限制,体现了维护公司的人合性。可见,大陆法系大部分国家的公司立法都原则性规定了公司章程可以对股权转让做出限制,且将公司章程的这种限制分为对内部转让的限制和对外部转让的限制分别进行规定,体现了公司自治和维护公司人合性的立法理念。
三、有限责任公司章程限制股权转让规定的立法完善
(一)限制股权转让的自治边界
一是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股东制定公司章程应符合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的条件,其中之一即不能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具体体现在,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的限制性规定,不能违背法律原则、立法宗旨、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否则就应认定为无效。二是不能禁止股权转让。资产受益是股权的一项重要权能,其主要是通过公司存续期间股利分配、优先认购新股、股权转让收益、公司解散时的剩余财产分配实现,⑥如不允许股权转让,资产受益权能不完整,必将影响股权的财产价值。公司章程虽不直接规定禁止股权转让,但通过其他条件和程序的设置,使股权转让实际不能实现,这属于变相禁止股权转让,也应认定为无效。⑦三是股权转让的限制。与国外相比,我国公司法只是笼统规定“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这样的规定没有看到内部转让和对外转让的本质区别,应区别开来, 分别加以规定。
(二) 限制股权转让规定的约束主体
一般认为,公司章程对公司和全体股东均发生法律效力,但公司通过后续章程修改设定股权转让限制条件的约束主体问题,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从公司法第44条第2款的规定可以看出,公司章程的修改适用资本多数决原则,不能体现全体股东的意志,极易导致个别股东通过自身优势地位侵害中小股东利益情况的出现,而“股权转让作为股东的一项基本的固有权利,一旦章程对股东的固有权利做出处置则必须得到股东的同意,否则对该股东不产生法律效力。”⑧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简单认定股权转让限制条件对股东是否有效,笔者认为,应借鉴美国特拉华州普通公司法第202条的规定,公司章程对于股权转让限制性规定仅对章程制定后加入公司的股东或在修订该条规定时投赞成票的股东有效。⑨对在章程修改时投反对票的股东不产生约束力。
(三)限制股权转让条款的司法审查标准
由于公司章程可以对股权转让进行限制,而章程的规定优先于公司法的规定适用。在面对纷繁复杂的股权转让纠纷案件时,对限制股权转让条款的效力认定将直接影响裁判结果,因此,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必须先行对公司章程限制股权转让条款的效力进行司法审查。司法审查的标准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主观上, 是否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 是否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客观上, 是否符合有限责任公司章程限制股权转让的自治边界要求;涉及章程修改的, 还应审查章程的修改是否出于促进公司发展的需要, 是否存在个别股东利用优势地位侵害其他股东权益, 章程的修改对转让股东是否产生约束力等。通过司法审查认定公司章程限制股权转让条款无效的,法院应排除公司章程的适用, 直接引用公司法第72条前三款的规定作出裁判。
参考文献:
①赵旭东. 公司法修订的基本目标与价值取向[J]. 法学论坛,2004(6)
②奚庆,王艳丽.论公司章程对有限公司股权转让限制性规定的效力[J].南京社会科学,2009(12)
③虞政平.美国公司法规精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④李萍.法国公司法规范[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96
⑤吴日焕,韩国公司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753
⑥施天涛.公司法论(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24—225
⑦古锡磷,李洪堂.股权转让若干审判实务问题[J]. 法律适用. 2007(3)
⑧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二庭课题组. 股权转让若干审判实务问题研究[J].人民司法? 应用.2008(23)
⑨See Delaware General Corporation Law,202(2003).转引自奚庆,王艳丽.论公司章程对有限公司股权转让限制性规定的效力[J].南京社会科学.2009(12)
修改前
修改后
第六条 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0万元。
第六条 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40000万元。
第十九条 公司的股份总数为20000万股。
第十九条 公司的股份总数为40000万股。
第二十六条 公司的股份可以依法转让。
公司股票被终止上市后,公司股票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继续交易。公司不得修改公司章程中的前项规定。
第二十六条 公司的股份可以依法转让。
公司股票被终止上市后(主动退市除外),股票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转让。
第六十八条 股东大会由董事长主持。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不履行职务时,由半数以上董事共同推举的一名董事主持。
第六十八条 股东大会由董事长主持。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不履行职务时,由副董事长主持,副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时,由半数以上董事共同推举的一名董事主持。
第七十九条 股东(包括股东代理人)以其所代表的有表决权的股份数额行使表决权,每一股份享有一票表决权。
公司持有的本公司股份没有表决权,且该部分股份不计入出席股东大会有表决权的股份总数。
董事会、独立董事和符合相关规定条件的`股东可以征集股东投票权。
第七十九条 股东(包括股东代理人)以其所代表的有表决权的股份数额行使表决权,每一股份享有一票表决权。
股东大会审议影响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重大事项时,对中小投资者表决应当单独计票。单独计票的结果应当及时公开披露。中小投资者是指除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以外的其他股东。
公司持有的本公司股份没有表决权,且该部分股份不计入出席股东大会有表决权的股份总数。
公司董事会、独立董事和符合相关规定条件的股东可以征集股东投票权。征集股东投票权应当向被征集人充分披露具体投票意向等信息。禁止以有偿或者变相有偿的方式征集股东投票权。公司不得对征集投票权提出最低持股比例限制。
第八十一条 公司应在保证股东大会合法、有效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提供网络形式的投票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股东参加股东大会提供便利。股东大会在审议下列事项之一的,将通过交易系统、互联网投票系统等方式为中小投资者参加股东大会提供便利:
第八十一条 公司应在保证股东大会合法、有效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为股东参加股东大会提供便利。公司召开股东大会,除现场会议投票外,应当向股东提供股东大会网络投票服务。
第八十三条 董事、监事候选人名单以提案的方式提请股东大会表决。
董事会应根据《公司法》第147条、第148条、第149条规定以及被中国证监会确定为市场禁入者情形,对改选或增补董事的资格进行审查。
监事会应根据《公司法》第147条、第148条、第149条规定的情形以及被中国证监会确定为市场禁入者情形,对改选或增补监事的资格进行审查。
第八十三条 董事、监事候选人名单以提案的方式提请股东大会表决。
董事会应根据《公司法》、公司章程关于董事任职资格的规定及可能被中国证监会确定为市场禁入者的情形,对改选或增补董事的资格进行审查。
监事会应根据《公司法》、公司章程关于对监事任职资格的规定以及可能被中国证监会确定为市场禁入者的情形,对改选或增补监事的资格进行审查。
第一百零七条 董事会由9名董事组成,设董事长1人。董事长由董事会以全体董事的过半数选举产生。
第一百零七条 董事会由9名董事组成,设董事长1人,副董事长1人。董事长、副董事长由董事会以全体董事的过半数选举产生。
第一百一十二条 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半数以上董事共同推举一名董事履行职务。
第一百一十二条 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副董事长履行,副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半数以上董事共同推举一名董事履行职务。
第一百一十五条 董事会召开临时董事会会议的通知以章程规定的方式进行,通知时限不少于会议召开前五日。
第一百一十五条 董事会召开临时董事会会议的通知以章程规定的方式进行,通知时限应不少于会议召开前五日。因情况紧急需要尽快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的,可以随时通过电话或者其他通信方式发出会议通知,通知时限可少于会议召开前五日,但召集人应当在会议上做出说明。
第一百五十四条 公司实行连续、稳定的利润分配原则,公司的利润分配应重视对投资者的合理投资回报并兼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百五十四条 公司实行连续、稳定的利润分配原则,公司的利润分配应重视对投资者的合理投资回报并兼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十)公司在制定和执行现金分红政策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形的,独立董事应当发表明确意见:
(1)公司章程中没有明确、清晰的股东回报规划或者具体的现金分红政策;
(2)公司章程规定不进行现金分红;
(3)公司章程规定了现金分红政策,但无法按照既定现金分红政策确定当年利润分配方案;
(4)公司在年度报告期内有能力分红但不分红尤其是连续多年不分红或者分红水平较低;
(5)公司存在大比例现金分红;
项目
公司章程修改草案
目 录
第一项修改内容:股东会的职权(原《公司章程》中第十四条)..............2 第二项修改内容:召开临时股东会的条件(原《公司章程》中第十五条)......2 第三项修改内容:董事会职权(原《公司章程》中第二十三条)..............2 第四项修改内容:董事长职权(原《公司章程》中第二十五条)..............3 第五项修改内容:临时会议召开时限(原《公司章程》中第二十六条第二段)..3 第六项修改内容:董事会会议记录(原《公司章程》中第三十条)............3 第七项修改内容:监事会职权(原《公司章程》中第三十五条)..............4 第八项修改内容:劳动人事制度(原《公司章程》中第四十六条)............4
某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公司章程修改草案
(XXXX年XX月公司第X届股东会第X次会议通过)
第一项修改内容:股东会的职权(原《公司章程》中第十四条)
第一条 提请股东会批准,在股东会职权中加入以下三项内容:
(一)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议;
(二)根据需要,对公司聘用、解聘会计师事务所作出决议;
(三)审议代表公司有表决权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五以上的股东的提案;
第二项修改内容:召开临时股东会的条件(原《公司章程》中第十五条)
第二条 提请股东会批准,在召开临时股东会的条件中加入以下四项内容:
(一)董事人数不足《公司法》规定的法定最低人数,或者少于章程所定人数的三分之二时;
(二)公司未弥补的亏损达股本总额的三分之一时;
(三)二分之一以上独立董事联名提议召开时;
(四)《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项修改内容:董事会职权(原《公司章程》中第二十三条)
第三条 提请股东会批准,在董事会职权中加入以下七项内容:
(一)制订公司发行债券或其他证券及上市方案;
(二)在股东会授权范围内,决定公司的风险投资、资产抵押及其他担保事项,以及重大基建、技改项目、对外投资、出售资产等事项;
(三)根据董事长提名聘任或者解聘董事会秘书并决定其报酬和奖惩事项;
(四)决定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置;
(五)向股东会提请聘请或更换为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公司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事务所以及其他中介机构;
(六)听取公司总经理的工作汇报并检查总经理的工作;
(七)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规定,以及股东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四项修改内容:董事长职权(原《公司章程》中第二十五条)
第四条 提请股东会批准,在董事长职权中加入以下四项内容:
(一)签署董事会重要文件和其他应由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文件;
(二)行使法定代表人的职权;
(三)在发生战争、特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紧急情况下,对公司事务行使符合法律规定和公司利益的特别处置权,并在事后向公司董事会及股东会报告;
(四)董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并将《公司章程》中第二十五条第二款的表述由“检查董事会会议的实施情况”改为“督促、检查董事会决议的实施情况”。
第五项修改内容:临时会议召开时限(原《公司章程》中第二十六条第二段)
第五条 提请股东会批准,将《公司章程》中第二十六条第二段的临时会议召开时限由十个工作日,改为五个工作日,即“董事长应在五个工作日内召集临时董事会会议”。
第六项修改内容:董事会会议记录(原《公司章程》中第三十条)
第六条 提请股东会批准,将《公司章程》中第三十条董事会会议记录内容中增加以下一项内容:
(一)独立董事的独立意见。
第七项修改内容:监事会职权(原《公司章程》中第三十五条)
第七条 提请股东会批准,在董事长职权中加入以下两项内容:
(一)审核和验证董事会拟提交股东会的中期和年度财务报告、营业报告、关联交易和利润分配方案等财务资料,发现疑问时,可另行委托注册会计师、执业审计师进行复审;
(二)公司章程规定和股东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八项修改内容:劳动人事制度(原《公司章程》中第四十六条)
第八条 由于《劳动法》中有明确规定,故提请股东会批准,将《公司章程》中第四十六条公司职工辞职申请提出时间由提前三个月,改为提前三十日,即“公司职工有辞职的自由,但必须在辞职前三十日提出申请,经公司总经理批准后履行手续,否则,须赔偿因辞职造成的经济损失。”
章程修改文件
广州市有限公司经2007年10月30日股东会决议,对原公司章程
条款中的第三章和第四章修改,修改内容如下:
原公司章程条款中的第三章第四条:注册资本:人民币万元。
现公司章程条款中的第三章第四条:注册资本:人民币万元。
原公司章程条款中的第四章第五条:股东的姓名、出资方式、及出资额如下:
股东货币万元%
股东货币万元%
现公司章程条款中的第四章第五条:股东的姓名、出资方式、及出资额如下:
股东货币万元%
股东货币万元%
股东签名:
公司法定代表人签名:
关键词:公司章程,公司法,自治,界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后面简称为《公司法》) 第11条规定, 设立公司必须依法制定公司章程。公司章程是关于公司组织和行为的自治规则, 是设立公司的法定必备文件之一。曾有人说:“有团体须有章程, 无章程则无以为团体。”这句话充分体现出章程对公司的重要性:对内, 凝结公司的团体组织机制, 对外, 彰显公司的法律人格特质。我国《公司法》自1993年实施以来, 共经历了2005年、2013年两次修改和三部司法解释的历史沿革, 在公司制度放松管制、加强自治的时代背景下, 《公司法》正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不断完善和进步, 当然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学术界和司法界对于公司章程“另有规定, 从其规定”等就存在不同理解。接下来笔者将从对公司章程的性质的理解基础上分析公司章程的自治界限。
一、公司章程的性质
公司章程作为重要的法律文件[1], 一方面体现着公司意思自治的程度, 另一方面又体现着法律对其自治进行限制的程度, 因此, 其一直介于强行法与任意法、国家公权与市民私权的交融之处。理论界关于公司章程的性质主要存在自治说、契约说和综合说等三种学说。
(一) 自治说
大陆法系国家如日本、韩国的学者主要持自治说。自治说认为, 公司章程是公司自主制定和执行的体现公司个性的自治规则。该说强调公司的组织性、团体性, 而法律赋予这个团体“自治立法权”, 而这种“自治立法权”的体现就是公司章程。公司章程的对内效力, 不仅对公司创立时的股东和高管具有约束力, 对后取得股东资格的人也当然具有效力。自治说体现了公司法的私法性, 但是与国家立法权相混淆, 且忽略了公司章程中法定事项。
(二) 契约说
英美法系国家的学者最初提出来源于经济学家提出的“公司契约理论”的契约说, 后来被德国、日本学者逐渐吸收, 该说认为公司章程是约束公司和股东行为的股东自由意志的体现, 具有合同的性质。该说将公司法规范看成是大多公司谈判适用的标准格式条款, 实践中可以节约大量订立契约的成本, 提高效率。大陆法系学者多批判其无法说明章程对股东以外的人有约束力的原因, 因为公司章程与公司设立协议以及一般合同存在本质的区别, 不能混为一谈。相比而言, 公司章程更加接近于一种组织合同。
(三) 综合说
综合说的学者认为, 自治说和契约说都不足以全面的说明公司章程的性质和真实本质, 主张公司章程具有自制规则和契约的双重性质, 当股东关系发生纠纷时, 将其视为契约;当涉及其他事项时, 将公司章程视为自治规则。所以, 有很多学者都将公司章程称为“契约性的自治规范”。
笔者赞同第三种学说。公司章程本就是一个内容较为复杂的法律文件, 它不仅调整公司的内部关系;同时, 它还调整公司与公司以外的其他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既然上述两种学说都无法排除对方的合理之处, 也无法克服自身的缺陷。那么将二者结合不失是一个可取的好方法。其实并不一定要把章程界定为某一种属性, 完全可以在面对不同问题的时候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两种学说的融合, 使得学界对公司章程性质的学说之争也不再必要。
二、公司章程与公司法规范的关系
公司章程与《公司法》一样, 共同调整公司活动, 追溯公司章程的发展沿革, 可以看出公司章程的历史远比公司法的历史要长。所以即使有了公司法, 公司章程仍然是公司无法割舍的一部分。公司章程与公司法之间存在着相关互动、此消彼长的关系。公司法由严厉的管制到逐渐放松管制、增加公司自治, 给公司章程带来了自主规范的空间。
(一) 公司章程与公司法的融合关系
公司章程和公司法的融合关系表现在, 公司法是公司运行管理的基本法律, 公司法为公司章程的制度设定了框架和范围, 必须在公司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和框架内制定, 绝不能随意突破公司法的硬性规定。如我国公司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 公司章程的制定要以公司法为基础与依托。第25条和第81条的规定体现了公司章程的法定事项由公司法规定。第43条规定公司章程的变更程序, 第11条、20条、22条规定公司章程的效力。同时, 公司章程又不是完全的依附于公司法, 对于对公司法规范有补充、细化和替代的作用。如第50条第2款规定:“执行董事的职权由公司章程规定。”就体现章程对公司法的细化补充作用。第49条第2款规定:“公司章程对经理职权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则是对公司法规范的替代。
但公司法在对公司章程“另有规定”进行立法规范时, 未采取防御性规范, 没有区分“初始章程”和“章程修正案”的不同, 立法上的漏洞引起了司法实践中对“章程修正案”所作的“另有规定”的争议。初始章程可以视为合同, 在公司存续期间修改的章程, 即章程修正案, 暂且可以视为“不完全合同”, 初始章程的制度和章程修正案的填补间存在的实质性差别在于公司法赋予了公司股东会具有填补章程修正案的权利而不是全体股东。从中我们可以得知, 在分析公司章程“另有规定”时, 要注意时点, 因两者之间没有相同的法理基础, 因而对章程修正案“另有规定”的自由给予一定的限制是必要的。
(二) 公司章程与公司法的对立关系
理论上, 公司法规范可以分为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 任意性规范允许公司可以通过制度公司章程做出不同的规定, 因而公司章程与公司法的对立关系集中表现在公司章程和公司法强制性规范的对立冲突上。公司章程虽然不能偏离公司法中的强制性规范, 但可以对其进行具体化、明确化, 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扩展 (可以制度更加严格的规定但不能侵犯股东的基本权利) 。就目前看来, 公司法中的强制性规范呈弱化趋势, 现代公司法越来越强调公司法的任意属性, 而公司章程可以排除适用任意性规范。从静态的法条中的公司法到动态的实践中的公司法的变化过程中, 我们必须注意协调好公司法适用中自由与强制问题, 对由当事人意思决定适用的规范、由当事人请求法院适用的规范、由法院强制适用的规范必须加以明确。公司章程的法定性与契约性取决于公司法的强行性与任意性, 反过来又决定着公司章程与公司法规范不一致时的法律适用。因此, 实务中还需要相关人员能够灵活的结合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结论。
三、公司章程自治的界限
卢梭曾经说过:“人是生而自由的, 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由与限制是永远的矛盾。公司自由、任意程度的管理自我不是公司自治, 真正意义上的公司自治应是在国家法律规范下的自我调节。公司章程不仅应该是公司当事人主张权益的依据, 同时也可以为国家权力的适当介入寻求契合点。
(一) 两次修法对公司章程的自治维度的影响
2005年公司法在公司章程方面做了重大修改, 把股东意思自治扩大到了股东固有权部分, 对股权平等、资本决等传统的公司法刚性原则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甚至在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表决权和股份有限公司利润分配等方面规定了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如《公司法》第71条第4款赋予公司章程可以另行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规定, 以体现出股东的自治权, 从而排除了公司法条款的适用。该规定使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规范成为任意性条款, 因此无论是律师、法官还是立法者、学者均有不同的理解, 甚至是争论, 导致现实当中有很多同案不同判的现象。笔者认为, 公司的章程是静态的, 但它的经营环境是时刻变化的。股东的股权作为权利的一种形态, 流通性为其应有之属性。股权的自由转让为股东提供了退出机制, 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且能最大限度地反映财产的价值。
2013年公司法再一次修改, 针对公司法执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足与缺陷, 进行积极的总结和研究。新法简化了公司设立的程序, 在公司股东自主认缴出资额, 包括出资方式、期限等方面都进一步简化, 笔者认为除了融资租赁、银行、证券等特殊行业由国务院相关规定另作限制外, 公司法对于章程的限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一定会逐步减少, 以求企业最大程度的自治。
(二) 公司章程自治的限定
任何自由都不是绝对的, 自由都是相对的, 有限制的, 公司章程的法定性与章程自由并不矛盾, 缺乏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是有缺陷的, 国家为了市场经济的更好发展, 必须参与和干预市场行为。公司章程自治存在首先存在诸如契约当事人信息不对等, 理性有限的缺陷, 其次, 公司的发展存在不确定性, 公司章程在公司存续期间修改的可能性很大, 如果没有法律的公司章程的强制性规范, 极易损害股东利益, 不利于股东利益的保护, 最后, 公司章程制定、修改的程序具有局限性, 难以保证实质公平, 无论是资本多数决还是人头多数决, 都可能存在合理的压迫, 让没有经验和分析能力的小股东成为不公平章程的牺牲品。
确定公司章程自治的界限, 需要进行多角度的考量, 实际上, 公司章程自治背后反映出来的本质是对个体利益的保护与公共利益维护的兼顾, 因此, 欲找寻章程自治的边界, 必须在实践中考量公司自由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点。
四、结语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企业作为国家微观经济的基础, 关乎国民经济的命脉。我国公司起步较晚、公司法理论研究薄弱、实践操作短暂, 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健全, 因此大量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可或缺, 但如何将国外先进经验与我国实践相结合, 还需要很大努力。公司章程作为公司的“个性”, 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是体现公司自治的最好表现, 也是股东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重要依据, 更是我国公司实际情况与公司法之间最好的缓冲地带, 应当强化鼓励公司章程自治的理念, 形成崇尚公司章程自治的企业文化。但现实中对公司章程的功能认识不足, 较之《公司法》而言, 公司章程的功能显得微不足道。章程是由投资人自己制订的, 它不能违背公司法强制性规定, 但仍可以作出许多自己的决定。所以, 在市场经济下, 公司法仍要贯彻股东、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 否则会变成僵化的公司法。
参考文献
【公司章程修改问题】推荐阅读:
公司章程修改程序07-11
如何修改公司章程07-26
修改公司合同章程的说明11-17
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公司设立应注意问题11-03
起草有限公司章程十一大注意问题11-17
集团公司公司章程11-30
学校公司章程05-26
押运公司章程07-19
多人公司章程11-14
独资公司章程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