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安全感问卷
一、请问您在本地居住安全吗?(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答:安全。
二、请问您当地的社会治安状况今年与去年相比怎样?(好、一样、差)
答:好。
三、请问您当地哪些治安问题比较严重?(恶势力犯罪、杀人、伤害、盗窃、抢夺、抢劫、小偷小摸、偷窃自行车、偷窃电动车、吸毒、贩毒、赌博、打架斗殴、强买强卖、交通事故、火灾事故)
答:我们当地治安状况较好,都不严重。
四、请问您当地哪些场所治安秩序不好?(学校周围、车站码头、街道、娱乐场所、集贸市场、繁华商场、居民生活区、圩镇、村庄)
答:我们当地治安秩序良好。
五、请问您当地哪些人员违法犯罪比较严重?(外来人员、未成年人、在校学生)
答:没有发生比较严重的违法犯罪
六、请问您当地哪些矛盾纠纷比较突出?(征地拆迁、城市建设、困难居民生活保障、下岗人员再就业、医患纠纷、邻里纠纷、家庭纠纷、婚姻纠纷)
答:没有突出的矛盾纠纷,一些小纠纷当地就能解决。
七、您对政法部门的工作是否满意,哪些需要改进?
1、公安局(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
2、法院(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
3、检察院(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
4、司法局(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
答:满意
八、请问您对搞好当地的社会治安有哪些建议?
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给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根据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分析,人类使用化石能源和土地利用是温室气体上升的主要因素,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亟待进一步加强的重点工作。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不仅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从某种角度来说,一些环境问题,比如气候变化、雾霾、环境污染等原因都归根于人类行为,在这些问题背后,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有关的心理与行为根源。毫无疑问,认知情况、社会责任感都是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潜在动因,都会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行为。那么这些潜在因素如何影响公众减排行为? 如何通过加强这些潜在因素来提高公众节能减排参与度? 有何政策建议? 本文就此开展研究,尝试给出解决方案。
2研究设计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们对于某一事物的认知会影响其关于此事物的相关行为。气候变化认知对于公众减排行为的影响,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本文将气候变化认知作为公众减排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将气候变化认知细分为原因认知、环境危害程度认知和生活健康危害认知。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文将社会责任感细分为对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环境保护意识和减排意愿3个方面。除了气候变化认知和社会责任感,公众的个性特征也可能影响其减排行为,在具体的研究中,本文考虑了性别、学历、家庭收入、年龄、居住地、常住省份六个方面的特征。
3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本调查小组于2015年1月20 ~ 27日在南京火车站南站进行的 “公众节能减排行为调查问卷” 的统计数据。南京火车站南站人流量大,交通方便,能够较好满足调研需求。小组成员于每日上午9 ~ 11时、下午2 ~ 4时在南京火车站南站对过往人群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保证问卷的真实性、有效性,被调查对象共有2100人,覆盖了中国大陆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 除去西藏、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 ,问卷有效率100% 。
4公众节能减排行为分析
本文从性别、学历、家庭收入、年龄、居住地、常住省份共六个角度分析调查者的个性特征; 从气候变化原因认知、环境危害程度认知、健康危害程度认知共三个方面分析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整体认知情况; 从对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环境保护意识、减排意愿三个角度分析公众的社会责任感。从能源节约情况分析被调查者的节能减排参与情况。
4.1被调查者的个性特征分析
有效问卷的个性特征基本情况见下表。一是在性别方面,男性为1101人,女性为999人,男性参与者略多于女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口的男女比例情况; 二是在年龄上,大致分布在26 ~ 35岁,说明调查对象主要以中青年为主体,在年龄分布情况上,各个年龄段均有涉及,说明被调查者年龄分布状况良好; 三是在受教育程度方面,被调查者以本科学历为主,说明被调查者学历平均在大专和本科之间; 四是被调查者居住地绝大多数是居住在城镇,只有少部分分布在农村地区; 五是在省份上,被调查者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 ( 除西藏、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 ,说明样本分布较全面,具有代表性,具体省份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因此,从个体特征整体来看,被调查者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4.2公众气候变化整体认知分析
关于气候变化整体认知情况,包括 “气候变化原因认知”“气候变化环境危害程度认知” “气候变化健康危害程度认知”。
第一,在气候变化原因方面,78. 38% 的被调查者认为煤油天然气的使用影响气候变化,但还有21. 62% 的被调查者对此持有怀疑态度,从均值角度来看,该项均值为4. 08,被调查者在平均水平上认同该观点,说明当前我国公众基本上对气候变化原因有正确的认知,但还有少部分人对此不能正确认知。
第二,在气候变 化环境危 害程度方 面,绝大多数 ( 75. 28%) 的被调查者认为气候变化带来了非常和极其严重的危害,说明大部分被调查者能够清楚认知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危害。但是还有24. 72% 的被调查者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危害认知不清。
第三,在健康危害程度方面,在调查过程中,88. 58% 的被调查者能够认知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危害,11. 42% 的被调查者不能认知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危害。从均值上来看,此项均值为4. 17,表明在平均水平上被调查者认为气候变化对健康危害程度是比较严重的。
综上,在气候变化认知方面可以认为: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能够清楚认知气候变化。
4.3公众社会责任感分析
在社会责任感方面,本文从 “对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环境保护意识”、“减排意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统计结果中,85. 43% 的被调查者比较关心或者非常关心环境问题,14. 57% 的被调查者对环境问题关注和度较低,说明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很关心环境问题。在环境保护意识上,本文以是否注重垃圾回收为例进行设问,从统计结果来看,72. 91% 的被调查者比较注重或者非常注重垃圾回收,27. 09% 被调查者不具有较高的垃圾回收意识。 说明被调查者绝大多数是具有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减排意愿上,从统计结果来看,86. 38% 的被调查者愿意积极承担减排责任,其中,32. 81% 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愿意,说明公众自身有这种责任感去保护环境,主动参与节能减排。
综上,在社会责任感方面,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被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积极关注环境问题,对环境关注度较高; 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具有很高的环境保护意识; 被调查者愿意积极承担减排责任。
4.4公众节能减排行为分析
在公众减排行为上,本文从能源减少情况上去分析, 57. 05% 的被调查者总是或者经常为了保护环境而减少能源消耗,40. 62% 的被调查者有时、很少减少能源消耗, 还有2. 34% 的被调查者从不或者无法选择。说明在平均水平上被调查者为了保护环境而减少能源消耗介于经常和有时之间,更偏向经常。因此,从整体上来看被调查者在减排行为上不是很主动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
5提高公众节能减排参与度的政策建议
如何提高公众节能减排参与度是涉及各个方面的重要问题,牵扯面比较多,有多种因素的限制。本文运用系统论观点,从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整体角度出发,从公众、 自身政府、社区等不同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5.1公众自身
公众是节能减排的参与者、监督者,是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具体践行者和受益人,结合调研结果,公众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的树立非一日之功,公众可以积极阅读环保题材书籍,观看环保类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使得思想上首先确立节能减排意识,树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理念。第二,从自身做起,积极改变生活方式,时刻践行节能减排,比如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减少粮食浪费、减少饮酒、 合理使用空调、合理使用冰箱、坚持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等,还可以通过在家庭中张贴生活小贴士的方式提醒自己要努力节能减排。第三,勇于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节能减排实践。公众可以通过上传真实照片到微博、 微信、贴吧、网络论坛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举报违法行为, 对相关企业违法行为进行监督,也可以在掌握真实情况的背景下,向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举报。
5.2政府
公众参与往往是零散的,如果不能把他们有效的组织起来,治理效果自然微乎其微,因此有必要发挥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等有关单位和组织的积极作用。对于政府而言,政府是节能减排的策划者、总导演,应当在法律法规完善、政策制定、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进一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让公众节能减排有法可依,保障公众依法参与的权利。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虽然宪法等法律法规认可公众的参与权利,但是在实践工作中不够具体,操作难度大,妨碍了公众社会责任感的发挥,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为公众参与节能减排保驾护航,提高法律法规在公众参与节能减排活动中的覆盖面,让法律法规覆盖到政府信息公开、参与决策、求得补偿等各个方面。第二,加强信息公开力度,建立反馈机制,提高公众节能减排参与管理水平。对于公众而言,输入就是政府公开的节能减排信息; 转换就是公众对于自身利益进行衡量的决策过程,输出就是公众在作出决策之后的实际行动。因此,在整个过程中,信息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获取全面信息有利于提供公众节能减排与气候变化认知水平。所以,政府在不涉及保密问题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公开力度,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努力提高公众节能减排参与管理水平。
5.3社区
在社区方面,应为提高公众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认知,提高公众社会责任感提供切实有效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宣传教育方面,进一步增强气候变化科普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公众气候变化认知水平。总体上讲,我国公众对于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但也存在一些认知不清的问题。在今后要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提高气候变化科普和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有效性,着力提高公众对于气候变化的现象、原因、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的认知度, 引导公众形成清洁消费和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第二,在实践参与方面,提高公众环境保护责任感,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在提高公众社会责任感方面。一方面,要积极树立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模范典型,积极发挥社会知名人士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和环保活动的实践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责任感,比如植树节、地球一小时活动等。
摘要:基于2100份调查问卷,分析了当前公众节能减排参与现状,研究发现:当前公众对气候变化认知程度较高,危害程度认知明确,对环境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烈,但公众节能减排参与度较低。在此基础上,本调研报告运用系统观点,从公众自身、政府、社区等角度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市场经济本来就具有马太效应——穷者越穷,富者越富,有时需要政府和社会去调节贫富失衡。问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本身就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主体,权力和资本的结合让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再加上中国法制建设的薄弱、权力缺乏监督和制衡、特有的圈子文化,渐渐的形成了牢固的特殊利益阶层。更可怕的是,下层向上跃升的通道也被堵塞。本来教育是自古以来改变命运的最主要途径,而如今大学毕业生沦为蚁族。因教致贫的案例也不鲜见。在一个撕裂的公共空间里,穷人和富人都感受不到安全。穷人担心未来的经济保障,甚至进行一些极端的抗争。富人害怕财产被剥夺。越来越多的入选择移民。
蒙蔽——
不安全感源于未知和不确定性,当公共空间里的信息不透明。真相总是在蒙蔽中,人们就常会感到不安。同样,当市场规律常被扰乱,人们无所适从,也难以有稳定的感觉。
毒奶粉、矿难、包括非典刚爆发时的瞒报。都曾在公众中引发恐慌。由于官本位思想依然在中国根深蒂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观念导致对于突发的公共安全事件习惯于遮遮掩掩,认为控制了舆论就能避免事态的扩大。但在目前的信息社会这是不可能的,反倒会引起更大的恐慌。
挤压——
西方国家数百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被我们压缩在三十年内完成,必然造成急功近利思潮的泛滥。无度的攫取资源、破坏环境来发展经济;政府大搞GDP崇拜,一切为经济增长数字让路,民主法制和道德文明建设严重滞后。折射到个人身上就是拜金主义盛行、信仰缺失、寡廉鲜耻。
三氯氰胺、地淘油等一系列食品安全危机最能体现社会上普通存在的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的心态。为了钱。其他人的性命都可以牺牲,这完全遵从霍布斯的丛林法则。在极度压缩的空间里,人类的动物本能充分暴露。
您好!我是XX市调查队的调查员,我们正在进行一项社会公众
安全感状况的调查,需要耽误您几分钟的时间,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您回答的信息将受到《统计法》保护,谢谢您的合作!
XX市调查队
(一)近半年来,您所在地区存在哪些违法犯罪现象?(限选三项)
1、盗窃()
2、抢劫()
3、打架斗殴()
4、诈骗()
5、吸毒贩毒
()
6、制假贩假()
7、卖淫嫖娼()
8、其他(请注明)
(二)在您看来,影响我县社会治安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限选三项)
1、贫富差距过大()
2、民众法制观念淡薄()
3、警力不足()
4、对犯罪打击力度不够()
5、流动人口太多()
6、其他(请注明)
(三)请问您知道泗阳正在开展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吗?
1、知道()
2、知道一些()
3、没听说过()
(四)请问您对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是否满意?
1、满意()
2、基本满意()
3、不满意()
4、差()
(五)请问您周边或住地区所在小区出现矛盾纠纷能否及时得到排
查协调处理?
1、能及时处理()
2、不能有效处理()
3、无人处理()
4、不了解
()
(六)请问您周边或住地所在小区出现突出治安问题能否及时得到有效整治?
1、能及时()
2、得到了但反映多次()
3、反映了得不到有效处理()
4、无人处理()
5、不了解
(七)请问您所在的居住地是否经常见到民警、保安或其他人员巡逻?
1、经常见到()
2、偶尔见到()
3、从未见到()
(八)您认为当前本地政法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限选三项)
1、效率不高()
2、态度生硬()
3、执法不严()
4、以权谋私()
5、刑讯逼供()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县政法综治会议精神,准确客观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对当前社会治安状况的评价,找准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和群众关注的社会问题,总结工作经验,改进工作方法,为县党委、政府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乡综治办就全乡2011的社会公众安全感,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查方式:针对全乡9800户人民,发放调查问卷8000份。
二、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及社会特征
1、性别比例:8000户被调查对象中,男性占占68%、女性占32%。
2、年龄结构:本次调查以16岁及以上人口为对象。从被调查对象的年龄构成来看,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生活主体的中青壮年人所占比重为被调查者总体的95%,他们对社会安全措施的认知和对社会安全的真实感受,体现了民情民意。
3、职业分布:公务员、文教科卫体人员,工人、职员、服务人员、,个体工商业者、离退休人员、,无业失业人员、在校学生、务农工经商农民、其他人员。被调查对象涵盖了陈圩乡的各个社会阶层和职业群体,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三、调查内容:
1、近半年来,您所在的地区存在哪些违法犯罪现象?
2、您看来,影响我县社会治安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请问您知道泗洪正在开展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吗?
4、请问您对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是否满意?
5、请问您对周边或住地所在社区出现矛盾纠纷能否及时得到排查协调处理?
6、请问您周边或住地所在社区出现突出治安问题能否及时得到有效整治?
7、请问您所在的居住地能否经常看到民警、保安或其他人员巡逻?
8、您认为当前本地政法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四、问卷调查统计情况
调查表明,在回答问题“您对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是否满意?”时,有85%回答“满意,有15%回答:“基本满意”、在回答问题“近半年来,您所在的地区存在哪些违法犯罪现象?”92%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盗窃,7%选择的是打架斗殴,1%选择的是其他、在回答问题“ 请问您知道泗洪正在开展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吗?”75%表示知道,15%表示知道一些,10%表示没听说过、在回答问题“ 请问您对周边或住地所在社区出现矛盾纠纷能否及时得到排查协调处理?”98%表示能及时有效处理,1.5%表示不了解,0.5%表示不能有效处理、在回答问题“您周边或住地所在小区出现突出治安问题能否及时得到有效整治?”100%表示能得到及时有效整治、在回答问题“您所在的居住地能否经常看到民警、保安或其他人员巡逻?100%表示经常看到、在回答问题”您认为当前本地政法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93%表示效率不高,0.5%表示态度生硬,0.5%表示执法不严,6%表示没有。
五、问卷分析
今年以来我乡严格按照县委、政府及政法委的要求,深入开展“平安陈圩”建设,认真落实“三项排查”工作,加大了严打整治工作力度,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等工作活动,使我乡的社会治安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我乡还存在以下问题:
1、平安创建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2、群众普遍反映办事效率偏低,社会管理问题凸显,制约公众安全感提升。
3、民众法制观念淡薄,执法队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针对以上问题,主要对策与建议:
一、要倾力加大全民普法宣传教育力度。要深入开展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的全民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板报、标语、文艺节目等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形式,向全县人民宣传法律法规知识。在学校要定期为学生上法制教育课,司法部门要经常深入农村办法律讲座,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解答农民遇到的法律问题。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自觉性,促进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二、要大力提升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一是加强法制教育。坚持实行依法行政,确保执法人员知法、懂法、依法执法,坚决杜绝执法中的违法违纪现象。二是加强道德教育。积极开展执法部门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增强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世
界观和价值观,建立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三是加强业务教育。通过对执法人员的集中调训和个别培训,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的办案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全力打造一支精干的执法队伍,使他们成为陈圩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坚实后盾。
(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制度)
您好,我是安徽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访问员。耽误几分钟的时间,谈谈您对民生工程中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制度的看法。
Q1.请问今年您家是否领到了生活救助金?
1.是2.没有————终止访问
Q1-1.请问领到多少钱?
1.600元以上(包括600元)2.500元3.500元以下清楚
Q2.请问对这项政策实施满意还是不满意?(单选)
1.满意 2.基本满意 3.不满意
4.不
民生工程社会公众单项调查问卷四
(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
您好,我是安徽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访问员。耽误几分钟的时间,谈谈您对民生工程中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的看法。
Q1.请问今年您家是否有人进行了免费的白内障复明手术?
1.是2.没有————终止访问
Q2.请问对这项政策实施满意还是不满意?(单选)
一、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理论
(一) 风险感知
风险感知属于心理学范畴, 指个体对存在于外界的各种客观风险的感受和认识, 强调个体由直观判断和主观感受获得的经验对认知的影响。心理测量方式是风险感知研究的重要工具。心理测量方式的理论基础是风险特征。1987年, Slovic提出了“自愿性”、“灾难性”、“新奇性”、“可控制性”、“恐慌性”这五个具有普遍解释性的风险特征。自此, 风险感知广泛运用心理测量方式和风险特征来研究。公众风险感知则是将公众对风险各个维度的判断综合起来的社会风险的总体感知。
(二) 食品安全风险
从感知的角度来研究食品安全风险是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研究角度。从近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来看, 食品安全风险兼具客观存在性和主观构建性, 是一种复合式风险。从食品风险的源头来看, 其可分为微生物灾害、化学灾难和技术灾难三类。微生物灾害一般是由细菌引起的, 如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化学灾难主要是由食品的生产和加工等控制环节中化学物品的使用和添加引起的, 如抗生物治疗、生长调控激素等。技术灾难是由食物的技术改进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 如转基因食品、辐射食品等。近年来, 转基因食品的利弊备受关注, 至今仍未有明确结论。食品添加剂问题也成为公众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三聚氰胺”事件和“双汇瘦肉精”事件是食品添加剂安全事件的典型事例。联合国粮农组织把有关食品危害的食品安全风险分为“食品变质过期”、“假冒食品”、“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和“食品中的添加剂”四大类。
二、影响公众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因素
(一) 食品安全事件信息
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 公众就会对其产生关注。食品安全事件对于公众风险感知具有双向作用。食品安全事故中, 体现食品安全事故具有严重性后果的信息会增加公众的风险感知。食品安全事件中, 政府对于事故所采取的措施及体现有效性的信息会增加公众的可控制感。在“三聚氰胺”事件中, 这项风险危害的是婴幼儿的健康, 婴儿因此会产生一系列后遗症, 甚至有的婴儿因此而丧命。对于十分注重幼儿健康成长的中国公众来说, 这无疑大大增加了风险感知。
(二) 政府部门的失职
由于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公众对政府对于食品安全的管理失去信心。吴林海的研究证明, 有48%的消费者认为食品安全风险是由于政府监管不到位。张金荣的分析更是表明, 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责任归因, 政府管理跟不上排在第一位。
(三) 食品安全事件带来的严重后果
很多公众已经目睹食品安全事件带来的严重后果, 因而会对其产生恐惧心理, 从而增加风险感知。刘岩等的研究指出, 公众对于各类食品安全风险的总体感知趋于比较可怕和比较担忧。严重后果所带来的担忧情绪直接增加公众的风险感知。严重后果的内容概括出来包含几方面, 即损害身体健康、不易觉察性、影响下一代、后果的广泛性及深远性。
(四) 无能为力与不可控制
因为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的专业知识了解较少, 因此公众对于风险显现的时间、后果及如何解决风险都不十分清楚。但有些地区公众对于利用科学技术认识食品风险的能力和社会解决食品风险的能力基本上是持比较乐观的态度。相反, 如果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风险表现出无能为力, 则会增加风险感知。无能为力显示出公众对于食品安全无法控制的焦虑心情, 公众很难采取措施使自己和家人免受食品风险的危害。
(五) 人口统计量
女性、受教育水平越高、年龄越大、收入水平越高对食品安全的风险感知越显著。也有相关研究表明, 年龄越大、受教育水平越高的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风险的感知更为准确和理性, 这可能也是他们对食品安全风险更加敏感的原因。徐立清对牛奶的安全风险研究表明, 已婚的消费者的风险感知水平高于未婚的消费者。家庭人口在4人以上时,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风险感知水平较高。家中有18岁以下小孩的消费者对于牛奶的风险感知明显大于其他。但是, 这些对于牛奶的结论在全部食品安全风险中是否适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食品安全风险的政策启示
食品安全风险是一种复合式风险, 存在着一定的主观建构和人为放大, 因此应引导公众持有合理的风险感知。经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可供参考的政策启示。
(一) 政府要充分承担食品安全治理的责任
政府应加大对整个食品行业的整顿力度, 提高执行力与监督范围。首先, 对于企业应严格把关, 强化质量保障。不仅对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严格把关, 更应充分注意到公众对“假冒食品”风险的强烈感知。目前仍然要将监管重点放在“假冒食品”上, 同时不断提高监管的技术水平, 增强应对各种生物化学性风险和其他高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只有这样, 公众才能对未来的食品安全有很好的感知, 食品安全感知才能在公众心目中逐渐恢复。其次, 在政府层面, 应从监管者、监管对象和监管过程三个角度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尤其是在监管过程中, 要强化监管的严格性、系统性和持续性。在严格性上, 继续细化食品行业的标准, 严格界定各种添加剂的使用情况, 对不符合标准的问题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在系统性上, 应将食品安全监管的执行细节贯穿到生产、加工、存储、运输、销售的每个环节中, 控制整个食品链条的安全性, 而不仅仅关注某个单一环节。在持续性上, 坚持定期检测, 建立食品质量监控数据库等。最后, 应充分了解公众的风险感知情况, 根据公众的风险感知需求, 做出相应的措施。这样对于食品安全工作比较有针对性, 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 建立透明机制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大多处于一种“不清楚”的模糊状态, 因此有必要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的透明机制, 使大众对食品安全风险有一个相对合理的感知。对于食品安全事件, 大众媒体, 尤其是网络、电视、报纸等热门传媒, 应客观公正地向公众传递食品安全信息。公众和消费者对于食品有知情权, 大众传媒应避免夸大报道, 要传递正确的信息。此外, 还应引导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使用, 如应让公众意识到质量认证标志的重要性, 在购买食品时关注质量认证标志、食品标签、食品内容、价格、品牌等信息, 以便做出更合理的食品购买行为。但更为重要的是, 很多食品信息的质与量存在多重缺失, 而且现有少量能够反映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信息缺乏有效的传递机制。即使质量保障、政府监管都执行到位, 但信息不通畅, 消费者知情权受到限制, 则其风险感知仍较高, 消费信心仍无法立刻恢复。因此, 消费者需要更准确的信息, 甚至是食品生产全过程的信息, 这就需要向消费者传递更多、更准确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并加快推广和普及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
(三) 正确引导公众的食品安全风险感知, 进行食品安全的科普教育和宣传
研究表明, 普通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的认识不足, 因此风险感知有放大效应。风险感知一面方给政府和企业敲响警钟, 提醒政府应重视食品安全管理, 但过度的风险感知则会产生负面作用, 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正确引导公众的食品安全风险感知,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宣传势在必行。政府在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同时, 需要强化对公众的食品安全科普教育, 准确有效地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使消费者意识到消除一切食品安全风险既不科学也不现实, 只要将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程度就可以保证公众的基本健康。另外, 公众强调政府责任大于企业责任, 个体责任则是被大大弱化了。政府责任被公众放大, 使得政府面临更大的压力。政府应引导公众, 对于食品安全人人有责, 消费者也应加强维权意识, 这样才能使不法分子无可乘之机。公众积极成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理性行动是食品安全规制的内在保证, 政府应在科学全面地把握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 积极引导公众客观看待当前的食品安全形势和问题, 正确看待个案与常态、局部与整体、偶发与频发的关系, 树立客观、理性、公正的食品安全意识, 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食品安全文化氛围。
四、评述与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对国内关于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重点文献进行综述和研究发现, 国内对于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引起原因、影响因素、感知现状都有涉及。本文只总结了其影响因素, 以期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参考。目前, 对于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研究不多, 而且每一项研究都是以小样本为例, 研究深度较浅。另外, 对于不同区域的公众及不同食品之间的食品安全风险的差异还未进行深入研究, 有待以后研究者的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张金荣, 刘岩.风险感知:转基因食品的负面性——基于长春市城市居民食品安全意识的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 2012 (02) .
[2]张金荣, 刘岩, 张文霞, 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感知与建构——基于三城市公众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状况调查的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 (02) .
[3]吴林海, 钟颖琦, 山丽杰.公众对食品添加剂安全风险的感知研究:国际文献的一个综述[J].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12) .
[4]吴林海, 徐玲玲.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和消费者行为——基于江苏省消费者的调查分析[J].消费经济, 2009 (04) .
[5]范春梅, 贾建民, 李华强.食品安全事件中的公众风险感知及应对行为研究——以问题奶粉事件为例[J].管理评论, 2012 (01) .
[6]徐玲玲, 山丽杰, 钟颖琦, 等.食品添加剂安全风险的公众感知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的实证调查[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3 (04) .
[7]徐立青, 徐晓梅.牛奶安全风险感知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 2013 (07) .
[8]李华强.突发性灾害中的公众风险感知与应急管理——基于汶川地震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1 (09) .
“民以食为天”,似乎已成为食品安全事件背后的莫大讽刺。而“用美食犒劳自己”,更像是一个奢侈的叹息。近日,在中国发生的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过期肉”事件,又引发了一轮对食品安全的讨论。与此同时,媒体曝光的一块块发霉的肉制品,又继续加深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在指责不良企业的无良行为,质疑政府的监管无力之时,我们除了恐慌“还能吃什么”外,又该做些什么来保证“食以安为先”?拒绝食用是直接有效的方法吗?在食品安全这项复杂庞大的工程面前,每个“小我”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舌尖上的“霉味”2014年5月,《中国民生调查报告·2014》发布的数据显示,公众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依次为假冒伪劣、违规使用添加剂、农药残留、过期变质和转基因。其中,对政府食品安全工作的满意率为17.8%。此外,近1/3受访者表示遇到过食品安全问题。在衣食住行各项民生大事上,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排在公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前十位。刺痛神经的各类事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在其博客发表署名文章称,“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在市场经济中是非常普遍的行为。由于利欲熏心,不仅是小商小贩,连知名大厂家也涉足其中,已成为当前食品安全保障的一个重要问题。”回溯六年前中国的乳制品三聚氰胺事件,再到目前的台湾“地沟油”事件,无疑不刺痛着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那根紧绷的神经。这些因经济利益驱动的食品掺假背后,是无辜的儿童因毒奶粉患肾结石,是提及“易粪相食”的人人自危。而就在上海福喜“过期肉”事件发生后不久,媒体又曝出北京一家烤肉餐厅存在的下列行径:客人吃剩的肉,端回后厨整理后再次摆上取餐台;在过道和垃圾桶之间被来回踢的死鱼,最终变成了鱼片被顾客吃下;厨师用菜刀铲完地上的垃圾后再切菜……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实践教学教研室主任许身健教授无奈地告诉记者,“当下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谓防不胜防。”对于国外的食品安全问题,许身健用他的亲身经历举例。他表示,之前在参加国际教育研讨时,美国教授也曾自曝该国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上所历经的“长征”。“想当初,在我们美国,死老鼠、发霉的火腿,甚至机器切断的手臂都进入香肠原料,最后端上饭桌。当年老罗斯福总统在吃早饭的时候,读到开美国新闻史扒粪运动先河的辛克莱在《屠宰厂》中对芝加哥肉类加工厂上述肮脏场景的描述,气得将餐盘里的香肠甩了出去。他决心解决这个问题。美国食品安全状况得到根本改善是国会通过食品和药品法案、肉类检查法案这两部联邦法律以及成立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之后的事情。”该教授向许身健讲述。而2013年,欧洲马肉冒充牛肉事件也将食品安全问题赤裸地展现在公众面前。据外媒报道,用马肉冒充牛肉制成的肉酱千层面、肉肠和肉饼被端上了餐桌,而马肉被填入各种冷冻面、肠、饼,贴上欧洲冷冻食品巨头瑞典芬德斯公司及其供应商法国可米吉尔公司的品牌标签,在各大超市大行其道。 公众疑问的此消彼长正像前文所述,公众对于食品安全表现了极大的关切。但与此同时,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公众的一些其他观念。诸如对于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持有“地沟油还不是照吃、PM2.5还不是照吸”观点的消费者人数并不少,而“吃了这么多年都没事以后该怎么吃”的观点也有人附和,另外“连这么大的连锁店都用劣质肉,那些小餐馆更脏,还都不吃了吗”更有消费者直白地表示。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告诉记者,“看似公众对于食品安全事件持有的是无奈态度,但换言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此类事件的纵容。一些无良企业正是抓住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不惜以身试法,在监管部门的执法过程中采取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的做法。”模棱两可的意识来自某商业资讯网站对816名网民进行的“是否敢光顾有黑历史餐厅”的调查资料显示,回复“哪个餐厅不都是半斤八两,只要好吃无所谓”及“不一定,餐厅整顿好也许会再去”的比例几乎达到1/5。在陈君石的署名文章中,他语重心长地提出,“如何才能有效地打击和防止食品掺假?鉴于食品掺假确实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特点,必须全社会参与才能有效应对。消费者发现线索,要积极向监管部门举报。”但与此同时,由零点指标数据公布的调查显示,当问及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时,20.4%的公众认为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是由质检总局统一管理;仅有10.4%的受访者能回答出负责制定并公布食品安全标准,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等工作的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而2012年1月即已开通的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投诉举报电话“12331”,仅10.1%的公众表示听说过,43.6%的公众不知道投诉举报电话的存在。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仅为公众熟知,公众还可对其发起责难。其中,在震惊全美的“花生酱事件”发生后,公众对美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以及FDA保障食品安全的能力提出严重质疑,也由此促成了相关法案的修改。草木皆兵的焦虑某国企行政工作人员小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谈到了他的困惑,“究竟什么是食品添加剂?其标准是多少?是只要吃就会影响身体健康还是吃进去多少的量会产生影响?如果产生影响是不是就可以定义为食品安全事件?”像小高一样存在什么是食品安全困惑的公众并不在少数。正如前几年在中国引发的“绿豆神医”神话破灭一样,公众对保健养生、健康饮食充满了热情,但“绿豆能治百病”、“薯条能致癌”的疑问他们并不能快速地作出判断。而由此带来的焦虑在《中国食品安全舆情报告蓝皮书》(2013)中有明显指向,该蓝皮书指出,2012年媒体曝光的1942起食品安全事件中,1195起为非质量安全事件。对此,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王灿发教授于公开场合表示,按照中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在中国境内销售和生产的食品须符合中国国家标准,但以欧盟标准来判定在中国生产或销售的产品不合格,则判定依据有误,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许多所谓“食品安全事件”,绝大多数属于解读不科学、标准引用有误或是没有具体依据的推测。这些态度并不利于食品安全向健康有序方向推进。据悉,在美国,公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率达到80%。但在中国,知晓率还不足30%。而在日本,食品卫生教育从小即开始进行普及。我们,还能做什么?回溯近年来在全球各地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记者调查研究发现在政府进行“自上而下”的监管和打击,企业自身进行的自律自纠之时,食品安全风险所亟需的“自下而上”公众参与及责任意识更需由被动向主动方向转变。加强科普宣传中国国家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严卫星曾表示,“对于食品安全的风险交流,全社会都应该加大力度。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重点不是简单的信息发布,而是要将专业术语变成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语言,使大家理性看待食品安全问题。”他也强调当前中国对应机关在进行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时,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居多,而对食品安全的具体状况涉及的并不够。也正缘于科普、宣传力度的欠缺,公共事件发生后政府的交流反而让公众认为是欲盖弥彰。资料显示,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告诉公众如何保护自己免受劣质食品的危害,并定期举办食品包装知识小测验,其中测试得分高的人可以得到一定的物质奖励;在德国,食品与农业部专门开设了“我们吃什么”网站。通过浏览网站信息,公众可以及时去掉自己购物清单上存在巨大安全隐患的食物;日本电视、报刊则通过公益宣传,呼吁公众购买食物时,要“运用嗅觉和视觉来鉴别食物,而不是依赖保质期标签”。此外,在日本的小区和超市里,经常会有免费向公众发放的小册子,就食物安全和饮食卫生等实用知识进行形象讲解。增强维权意识“维权?没吃死人怎么维权?”记者在随机采访中,持这种观点的人数并不少。许身健也向记者坦承维权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使得消费者维权意识淡薄并消极。在食品安全事件最关键的举证环节,公众对留存相应消费凭证、腐败食品证据也没有足够意识。“小票?留着有什么用?我已经当垃圾扔了。”经常光顾快餐厅的白领李欣告诉记者,而“食物都腐烂了,我还留着做什么用?”的答复也不鲜见。对于在维权体系中存在的欠缺,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勇也对外表示,将着眼于探索建立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引入经济利益相关方的有效监督;着眼于调动消费者和社会监督的积极性,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和有奖举报措施,提高风险交流和信息公开的时效性、权威性,创新支持民事诉讼的行政服务手段。众所周知,让企业的行为受到监管和市场的双重惩戒方面,美国公众维权意识则显得较为强烈。有关食品中毒的官司往往是美国各州律师事务所的最爱,因为这种官司被公认为“赢面很大”。此外,律师事务所网站也会详细告知公众若发现食物中毒后应进行的索赔程序。正像警钟究竟为谁而鸣一样,对于食品的安全,是所有人的期待。但同样维护食品安全,也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nlc202309041002
问卷调查
您好!我现在向你进行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调查。①非常多 ②比较多 ③一般 ④很少 ⑤完全没有 ⑥没注意过
(此题选择“⑤”或“⑥”的不回答)对您的生活带根据随机抽选结果,您家被选为调查户。您的答卷不提供给当地政府,请您根据实际情况和亲身感受,对以下问题做出回答,我们将严格为您保密。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性别: ①男②女
2.您的年龄: ①18-35岁②36-55岁③56-65岁
二、调查内容
空气质量方面
1.您认为我地近几年空气质量改善得怎么样? ①非常明显 ②比较明显 ③一般 ④不太明显 ⑤没有变化 ⑥没注意过
2.您对我地建筑施工扬尘的控制效果是否满意? ①非常满意 ②比较满意 ③一般 ④不太满意 ⑤很不满意 ⑥没注意过
3.您对我地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控制效果是否满意?
①非常满意 ②比较满意 ③一般 ④不太满意 ⑤很不满意 ⑥没注意过
水环境质量方面
4.您认为我地河流、湖泊的水质怎么样?
①非常好 ②比较好 ③一般 ④比较差 ⑤很差 ⑥没注意过
5.您发现过向河流湖泊随意排放污水的现象吗? ①没有发现 ②偶尔发现 ③经常发现 ④没注意过 6.您对我地饮用水的水质满意吗?
①非常满意 ②比较满意 ③一般 ④不太满意 ⑤很不满意 ⑥没注意过
噪声方面
7.您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受到噪声影响?
来影响的噪声最主要是:
①交通噪声②建筑施工噪声③集市、广场等场地的生活噪声 ④商店、卡拉OK厅等场地的娱乐噪声8.您对我地噪声污染的治理效果是否满意? ①非常满意 ②比较满意 ③一般 ④不太满意 ⑤很不满意 ⑥没注意过
垃圾方面
9.您对我地生活垃圾的日常收集是否满意? ①非常满意 ②比较满意 ③一般 ④不太满意 ⑤很不满意 ⑥没注意过
10.您对我地环境卫生情况是否满意?
①非常满意 ②比较满意 ③一般 ④不太满意 ⑤很不满意 ⑥没注意过
环保宣传教育方面
11.您认为市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是否重视? ①非常重视 ②比较重视 ③一般 ④不太重视 ⑤很不重视 ⑥没注意过
12.在日常生活中,您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吗? ①经常有 ②偶尔有 ③没有
13.您认为我地的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开展的怎么样? ①非常好 ②比较好 ③一般 ④比较差 ⑤很差 ⑥不清楚
其他方面
14.您知道12369是环境投诉热线吗? ①知道②不知道
15.您对政府环保工作有何建议?
调查问卷(表一)
先生/女士:您好!
为了解本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状况,我们特开展本次满意度调查。本问卷不记名,不涉及对个人的任何评价,仅作研究之用,请您根据自身感受如实填写。
一、下列问题是关于您个人的基本情况,请在相应的□内打√。
1、您的性别
□男□女
2、您的年龄
□30岁以下□ 31-40岁□41-50岁□51-60岁
3、您的受教育程度
□小学或初中□高中或中职中专□大专□本科 □硕士或博士
4、您的家庭住址所在地
□城区(县级以上政府所在地)□农村
5、您的职业
□农民□工人□个体经营者□ 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公务员□无业
关键词:准科学评估;消费者心理;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G20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8—0106—03
一、准科学评估现状及其研究意义
准科学是指由科学实验证实或科学理论论证,具有一定科学道理,但仍存在部分争议而无法成为科学真理的实践或理论结果。而准科学评估即是运用这些准科学成果对现有事物进行的判断和分析,因此,评估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指导性,但评估结果仍存在争议,所以对准科学评估报告的利用和发布,需要慎重对待。
随着风险社会的来临,公众日益增强的消费安全意识与相对薄弱的消费风险判断、防范能力之间存在鲜明的反差,其中隐含着公众对权威、科学的消费安全评估的强烈诉求。但目前我国还缺乏系统的消费安全评估管理制度,公众消费安全评估呈现鱼目混杂、混淆视听的乱象,常常引发公众消费类心理恐慌和市场异常波动,其中尤以准科学安全评估最具诱导性,潜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此类评估一方面是将存在的安全隐患夸大,散布不全面、不准确的风险警告,往往导致一个产业的萧条。另一方面则将存在的风险缩小,甚至只谈安全,不提示风险,把消费者诱入风险的火坑。如浙江省华夏医院将尚处于试验中的医疗技术当做成熟的项目推向医疗消费市场,结果造成三十八位接受此项治疗的患者病情加重。
近年来,不断随着准科学成果的推出,在消费者群体内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间接引起市场的异常波动,然而消费者自身判断能力却无法与日益增加的消费安全意识成正比上升。鲑鱼肉质鲜美,易于烹制,且在鲑鱼肉中科学家还发现了富含欧米加3—不饱和脂肪酸,它可以有效防御心血管疾病对人类的“进攻”,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十大健康食品之一。而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披露,在英国莫里森超市出售的鲑鱼中发现了一种名为“孔雀石绿”的致癌染料[1]。该消息一经传出,引起轩然大波。可见准科学的安全评估发布对公众的消费存在着重大影响,所以需要开展消费安全评估管理研究,建设系统的公众消费安全评估及其体系和机制,有效规范公众消费安全评估,减轻因风险评估本身的乱码而发生的社会恐慌和市场波动,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食品安全预警与风险消费者心理
一直以来,在媒体和专家以及为大众所知的各类信息中,饮用牛奶的好处被不断的提及,可是过量摄取乳制品中的生长因子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确鲜为人知:可能引起体重超重甚至有肥胖症、罹患糖尿病的风险;罹患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几率的提高;过敏反应、耳鼻喉阻塞、消化系统的问题和提高罹患神经系统、皮肤、小肠、结肠及关节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风险[2]。我们不得不意识到,在食品安全风险的警示上政府职能的缺位以及风险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在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预警研究与现状较为粗略,主要由以下专家支持系统和相关国家部门组成。一是专家支持系统由相关领域学者及研究人员组成,由于预警内容涉及范围广,判断的依据复杂,因此,在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建设中,专家队伍建设进展较快。二是农业部门,作为国家负责农业的职能管理部门,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和实物安全的控制研究,是我国食品安全预警研究中起步最早、研究范围较广和进展较快的。三是国家质量角度检验检疫总局,它承担着食品生产、加工和出口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测职责,在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建设方面,颁布了相关的规定。四是卫生部,在已经建设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的基础上,又开始对信息系统之间的网络平台进行建设。以上几个部门构成了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预警系统[3]。
从中可发现,这样的划分在对于准科学这类问题的处理上,政府职能上的划分存在的模糊性,部门之间工作分配没有衔接性以及合作性,存在较多的盲区,使得此类问题的层出不穷。而消费者作为一群容易受各类信息所影响并且误导的群体,在理性和判断方面都存在着先天不足,亟需在食品方面受到保障。在面临风险消费与食品危机时,消费者一般会呈现如下几种重要心理:
1.恐慌心理。食品是直接与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相联系的商品,因此食品安全危机比其他商品的安全问题给消费者带来的恐慌要大得多。人们会迅速拒绝购买有安全隐患的食品,利用各种渠道不间断传播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不仅拒绝消费带有安全隐患的食品,而且连带性地拒绝消费其他食品,造成食品市场的跌宕起伏乃至全面萧条。
2.逃避心理。这是消费者在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时产生的一种消极退让的心理,其行为特征是在发生食品安全危机时尽量远离带有安全隐患的食品和人群,采取极端自我保护措施,有时不愿意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为缓解食品安全危机所作的努力,对他人在食品安全危机中遭受的伤害也表现冷漠。
3.悲观心理。这是行为主体丧失信心的心理表现。持这类心理的消费者为缓解自己由于悲观而产生的过高心理压力,可能采取违规性消费行为,比如继续消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由于缺乏对自己主观判断的信心,他们往往容易为市场流行的意见左右,是食品安全危机中危险性、有害性消费行为的高发人群之一。
4.逆反心理。这些消费者往往对政府、医疗界、媒体持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所采取的行为则与这些机构倡导的行为刚好相反。一般来看,逆反心理的产生与个体所受的挫折经历较少或者心理在过去受到压抑有关,有些则与消费者过去长期形成的对传媒的怀疑态度和刻板印象相联系[4]。
对于消费者来说,消息的引导性是很强的,尤其是与“科学”挂上钩的报道或者各类专家建议。目前最常见的准科学产生形式便是化学论文引起“蝴蝶效应”,某些专业论文在媒体的炒作下,使得一些捕风捉影的消息变得具有毁灭性影响。常常可见媒体对一些研究论文歪曲理解,含沙射影,引起了社会的恐慌与产业的萧条。对于涉及民生的公共安全问题的高度敏感固然是媒体责任心的表现,但是这种责任的体现表现出诸多的尴尬和幼稚。在国家相关部门尚未作出定论之时,相当多的媒体在报道和转载过程中直接将对各类问题自行定义并发表,在民众中引起恐慌。
阜阳奶粉事件、特富龙事件、苏丹红事件、高露洁等牙膏致癌事件、立顿红茶事件、SKⅡ化妆品事件……从去年至今年,一系列有关食品、日化用品的消费安全问题频频显现,媒体慷慨地通过版面和节目时间段来集中披露这些问题,有些问题的披露取得巨大的正面效应,但也有一些问题的报道与处理失之草率。比如一瓶含苏丹红的辣椒酱所造成的危害不过半支香烟,卫生部4月6日发布的《苏丹红危险性评估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
三、准科学评估信息管理中存在问题
1.政府信息发布缺位。政府在消息传递出现严重的脱节或遮蔽,使得公众在对信息的接受上产生偏差。因为信息的传递有一个特点,就是“先入为主”。公众接受第一时间的信息印象最深,对于后续却更为准确的信息,因为时间的滞后,要改变先入之见便事倍功半。政府在发布评估信息这个事项上,多半采取的是事后评估,存在其滞后性,并且与专家间的合作也存在缺陷。
2.信息交流中的专家的缺位。很多专家是严肃的科研工作者,按照科研习惯,往往不愿意公布未得到最终结果的信息。但是,公共卫生事件涉及千家万户。百姓需要知道的是眼前到底存在什么风险,应当如何回避风险。有关的科学研究最终结果,尽可以放缓,而当前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应当放在首位。如果专家不能再风险出现的时刻到位,那么各种非科学的传言或流言就可能通过各种媒介广为传播。专家应当承担起释疑解惑的责任。食品安全风险,专家的解释越及时、越到位,作用越大。需要媒体注意的是有时因记者的素养不足,有时因媒体的某种偏见,专家的正确意见常常被扭曲或表达错误。
3.媒体对风险评估过高的情况。对于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就是要加温,才能让社会广泛关注;而对一般的风险如果高估,那就会显得有失偏颇,引起不必要的震动。如雀巢奶粉的碘超标事件,各大媒体具有强烈的加温。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陈君石院士和许多专家冷静分析问题的程度,给公众减压,给媒体降温,才使风波得以平息。在对风险估计不足或估计过高的时候,专家不要为风向左右,既不迎合某些官员的错误判断,也不妥协媒体的错误判断,要用正确的意见说服官员和媒体。政府也应当认真对待专家的意见,以实施为依据,以科学为准绳。
4.群众对于媒体的过度依赖。群众在面对诸如苏丹红等与自己利害攸关的公共安全问题时往往缺乏科学、理性、冷静的判断。群众对于媒体的依赖形成所谓的“媒体拜物教”,即指公众缺乏对于新闻媒体信息以及新闻媒体运作方式的批判性认识,从而无法全面、理性解读媒体信息,导致缺乏对于媒体的使用能力[5]。公众中普遍存在的“疑罪从有”的委屈和媒体的过敏反应共同摧毁了脆弱的公共安全心理防线。在当前消费安全警钟不断的情形之下,媒体对于问题的披露应该更多一些成熟,仅仅将一个未知的问题抛给公众而没有及时到位地进行分析,所达致的结果不是知情权的天真的满足,而是解决问题的社会成本的加大。
四、对准科学评估信息的管理与建议
(一)准科学食品安全风险的信息交流管理
食品安全风险的信息交流不是政府单边的行为,而是多方互动的交流。这“多方”大致可分为“三边四方”:三边是政府、专家、媒体——信息的发布方;另外加上民众,便是四方[6]。民众并非消极的信息接受者,他同时也是信息的反馈者和行动的参与者。在提供信息的“三边”中,政府影响全局,媒体的报道,专家的意见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依赖而产生效用的。所以,政府对于信息交流有没有正确的态度,能不能善加运用,仍旧是关键。
1.政府提供安全信息。政府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提供食品安全风险的信息服务,包括风险是否存在、对风险的评估和如何控制的措施等。这些信息可以以公告、通知、文件等各种形式发布。在各种形式中,通过大众传媒发布为是最便捷、最快速、最容易为群众知晓的途径。
2.专家主要是提供风险评估方面的信息。在引导民众理性面对风险中处于主导地位。当风险出现时,专家应当对风险的来源、危险度的评估、应对的办法向政府提出决策建议,也向公众作出科学的解释。当风险被忽视的时候,专家应当敲响警钟;当风险被夸大时,专家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加以评论,引导群众理性行动。专家应当以科学为唯一准则,不能迎合或区总政府与公众或某些利益主体的任何非科学的简介。专家的意见只有被政府采纳,才能变为决策;只有通过媒体的传播和放大,才能够使广大公众从中受益,知道风险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大。比如对转基因食品的风险评估,便可以澄清各种不准确的传言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3.媒体汇总信息。媒体是信息的汇总,是三边四方信息交流的平台。从食品安全的信息传递来看,媒体并不只是被动地传播来自政府、专家的有关信息,而且还主动捕捉各种有关的信息。由于媒体的信息渠道多样、广泛,许多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是由媒体首先发现才引起各方的重视
4.民众交流并反馈信息。民众是信息交流“四方”的最终环节。来自政府、专家和媒体的有关风险存在、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的种种信息,只有为民众所接受和信服时,才能在化解风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也正是风险信息交流的最终目的。同时,民众也能对信息的正确性、准确性、及时性做一个反馈,帮助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
在信息交流中,“三边四方”既不能虚位,又不能越位、错位,只有相互接种,通力合作,才能发挥信息交流的积极作用 [7]。
(二) 准科学食品安全风险的信息管理建议
1.加强政府对消费者的引导:中国社会目前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的社会,政府在自然和社会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任何其他社会组织替代不了的[8]。在发生食品安全危机时,政府应该利用自己的权威地位加强对消费者的积极引导,为消费者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帮助,并显示战胜食品安全危机的决心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消费者心理的稳定创造基本条件。
2.完善政府公共信息发布、管理制度:如实、及时地公布食品危机中的相关信息不仅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能帮助消费者在混乱的形势面前消除各种虚假信息的干扰,协作政府作好抗击食品安全危机的工作[9]。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政府在危机期间向人们公布“双面信息”即正面和负面信息,能增加民众的信心;相反,如果仅仅公布正面信息,反而容易引起民众的猜疑,为流言和谣言的传播流下空间[10]。政府信息越透明,越有利于消费者保持心理稳定。建立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项目:在现代社会食品危机发生的高风险的严峻形势面前,该项目已经在许多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得以建立,其主要功能是定期公布国际国内食品安全信息,辅导消费者规避食品安全隐患,并提供消费者相互交流食品安全知识的平台。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隐患高于发达国家,更应该加快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项目的建设。
3.利用集体力量对消费者进行心理辅导:食品安全危机中消费者心理不健康的相对普遍性决定了对消费者进行心理辅导的必要性。而广大消费者居住的分散性、心理特点的差异性,又决定了这种心理辅导必须充分发挥我国已经拥有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成熟工作方法的优势,积极运用社区和群团的力量,以贴近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有针对性而且高效、及时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保持消费者的心理稳定。
4.建议我国尽早组建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组成食品安全委员会,专门负责组织协调政府各主管部门对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并为政府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提供建议,为企事业单位培训食品安全管理人才和提出食品安全保降机制,进行食品安全政策法规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调查评估食品安全状况并提出改进措施[11]。并且对政府在食品安全上的职能进行重新的划分:一是就监管方面存在交叉和重复之处进行明确的重新分工,只能由一个部门负责,其他部门退出。二是就无人管理的盲区进行明确的分工,确定哪个部门负责哪些尚无人监管的盲区 [12]。
5.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标准的研究为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制定合理、科学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标准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 [13]。我们要加强它的基础性研究,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利用国家在政策上加以扶持,积极借鉴国际上的科学标准,建立更科学的评估标准与风险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杨洁彬,王晶.食品安全性:第1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34-67.
[2]蒂埃里·苏卡.牛奶、谎言与内幕:第1版[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2.
[3]唐晓纯.食品安全预警理论、方法与应用:第1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6-22.
[4]青平.食品安全危机中消费者心理引导[J].商业时代,2004,(35).
[5]翟旭晟.“真相报道”背后有真相[N].新华日报,2005-12.
[6]陈四益.中国食品安全:第1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73.
[7]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中国食品安全:第1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69-178.
[8]陈锡文,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第1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87.
[9]陈岳芬.风险社会的文化特征与媒体功能之实现[J].太平洋学报,2007,(9):73-80.
[10]郭小平.论食品风险报道的价值悖谬:第1版[C].全民科学素质与社会发展———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6:16-30.
[11]焦红.谈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制度[J].管理观察,2009,(16):204-205.
[12]齐海丽.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责任定位[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2).
【公众安全感问卷】推荐阅读:
公众安全感10-03
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整治总结12-21
公众号运营思路06-13
公众演讲五大技巧07-19
公众号设计合同07-21
公众演讲演说技巧07-22
公众号宣传范文11-05
公众舆论读书笔记11-26
公众号申请情况介绍09-07
《公众舆论》心得体会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