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展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展发展现状调查报告(精选9篇)

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展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篇1

站在手,写作无忧!]农户经济基本建立的情况下,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民进入市场的必然选择。如何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成为广大农村工作者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一、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现状和作用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摆上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强领导,创新思路,规范引导,高效服务,使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出合作形式多样化、合作领域多元化、合作规模扩大化的发展态势,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区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2个,入会会员达4572户,带动农户26200户,会员户比非会员户年均增收3500多元。

一是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民进入市场方面发挥了桥梁与纽带作用,实现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如在__区司集镇蔬菜产销协会的精心运作下,我区苏湾镇“司集”芹芽畅销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年销售量达1万吨以上,芹芽销售价格每公斤高于本地市场0.3元以上,仅此一项使农民增收300多万元。

二是推动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为农民进行购销服务,传递市场信息,指导农民调什么、种什么;通过进行技术服务,指导农民怎么调、怎么种,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大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如黄麓葡萄协会统一为会员提供优质葡萄苗,提供种植技术,进行技术培训,打造“黄麓”葡萄品牌,组织人员到九江等地开拓市场,每亩葡萄园效益提高到2500元以上,使黄麓镇的葡萄种植面积突破了1万亩,年产量达2000多万公斤,葡萄成了黄麓镇农业的支柱产业。

三是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新观念、新品种、新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__区坝镇都督山茶叶产业协会成立后,先后20多次邀请茶叶专家为茶农举办茶叶种植培训班,购买了近千册茶树栽培技术科普书籍,分发给了当地茶农,发放科技明白纸1万多份。对条件困难的茶农还免费送茶苗上门,面授科学种植技术。通过协会的努力,优质高产茶叶在巢南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种植总面积达到了12000多亩,带动农户1500户,户均年增收2000多元。

四是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自有品牌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将难以立足。单家独户的农民不可能去注册品牌,而通过合作组织去创品牌,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难题。目前,全区由协会注册的商标达到9个,获得绿色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7个。在品牌效应的带动下,我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五是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了“龙头企业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完善了较为科学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架起了农民与市场、与企业的桥梁。如由安徽槐祥集团领办的巢湖市槐林富硒稻米合作社,为合作社社员提供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加工收购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行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双赢”。2005年槐祥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带动农户20多万户,亩均增收80多元。以富煌三珍公司牵头的巢湖市渔业协会,依托三珍公司的深加工能力,与养殖户签订了10万亩养殖订单。目前仅水产业上,由龙头企业、水产经销大户、养殖大户牵头成立的渔业协会发展到5家,共有会员500余名。

六是促进了农民收入稳步增长。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优化产品、标准生产、规模经营,使农民收入得到了稳步增长,真正起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的作用。据统计,2005年全区由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销售的产品产值达5亿多元,实现农户增收6000多万元,人均增收800多元。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思考和对策

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组织规模小,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资金支持等,这些都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加快发展、提升水平、注重规范”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创新机制,优化环境,真正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成引领农民致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一)抓宣传,引导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

己的组织。在发展中,一方面要坚持群众自愿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进行宣传引导,营造发展氛围。通过宣传发动,要着力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干部思想认识问题。通过宣传发动,使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摆上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二是解决农民思想认识问题。通过宣

传发动,让农民明白,新时期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确保家庭承包经营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由农民自愿建立的,绝不是“归大堆”、走回头路,解除其各种不应有的顾虑。三是解决如何创办问题。广泛宣传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础知识,重点加强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制度原则、管理体系、运作机制的宣传培训,使农民懂得如何创办、如何发展。

(二)抓提速,扩张总量。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组织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当务之急就是要创新发展思路,加快发展速度,增加组织数量。要坚持从市场需要出发,从农民的要求出发,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在发展重点上,一是围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专业合作组织,着力解决产业链脱节、连接关系松散、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不直接等问题。二是围绕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多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三是围绕科技兴农,积极推广种子工程,扶持发展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四是围绕搞活流通,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在发展形式上,可以由能人牵头兴办,可以由农副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牵头兴办,可以由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兴办,可以由农技推广部门牵头兴办。在服务内容上,可以是单项,也可以是多项;可以办服务实体,也可以不办服务实体,只要能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就鼓励其发展。

(三)抓规范,提升水平。要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市场经济法则和合作制原则,逐步加以改造,以规范促发展。一是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合作经济组织要建立内部章程,制订财务管理、民主监督、经营决策等规章制度,并通过签订合同、协议、契约等,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各自的行为。二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正确处理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分配关系,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合理让利、制定最低保护价、利润返还、预付定金、赊销生产资料等有效方式,积极扶持农民发展生产。三是全面开展清理整顿。对已登记在册的合作组织,全面进行审核。重点是审查登记手续是否完备、程序是否合法、材料是否齐全、档案资料是否完整等,对该完善手续的进行完善手续,该注销的就注销。同时,要求具备条件的专业组织建立党组织,加强党建工作,从而促进合作组织规范、持续、健康发展。

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展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篇2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成效,问题,发展思路

1发展现状

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青海省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乐都富民大蒜专业合作社)在我区成立。截至目前,全区围绕种植、养殖、林业、服务、流通等产业,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75家、入社入会成员达3.2万人,带动农户5万余户,出资总额达4.5亿元,辐射全区19个乡镇354个行政村。

2主要取得成效

一是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合作组织依靠自身优势,及时掌握生产技术和市场动态,示范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技术含量高的农业新品种,开展规模化生产,推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乐都区映山红樱桃专业合作社依托地理优势,从山东引进适合本地方栽植的大樱桃,目前合作社已栽植大樱桃12万多株,连片种植33.33多hm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激发了农民种植大樱桃的积极性。

二是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合作组织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有机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把分散的千家万户有序地带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轨道,改变了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分散和不稳定的状况,解决了农民生产经营中的产品销售,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顺利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乐都县兴农蔬菜专业合作社依托乐都兴农瓜果蔬菜恒温保鲜库和蔬菜瓜果包装生产线,对农产品进行分拣、包装,配送到西宁、海东各县超市,年购销各类农产品达5万多t,并与西宁机场签订长期供货协议,走上了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生产经营之路,实现了农超对接、农企对接。

三是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合作组织发挥联合的优势,吸纳了农村分散的资金、技术、人才、劳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经过优化组合,发展规模生产和专业化经营,避免了单家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四是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合作组织通过订单农业、设立专业市场和外销窗口,建立比较稳定和畅通的销售渠道,规避了市场风险,减少了中间利益流失,扩大了产品销售规模。2015年,开展订单农业1.69万hm2,数量14万t,涉及马铃薯、乐都长辣椒、紫皮大蒜、油菜籽等多个品种。通过集中采购销售,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降低农用生产资料、农产品的运销成本,扩大了农民的利益,提高了农民的增收份额。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挖掘了土地潜力,以新的形式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内部运行机制还不够规范。部分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高,经营运作、事务管理、账目管理等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不健全、不规范,影响了带动力。同时,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成员的服务仅停留在签订订单和提供简单的市场信息等服务上,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是辐射带动功能还不强。我区的农民合作组织虽然数量不少,但大部分产业规模小、辐射面窄,合作经营的有效半径基本上不超出村社范围,跨乡镇、县区合作的较少,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市场经营组织功能还较弱。同时,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停留在生产或技术方面的简单合作上,直接影响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是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尽管目前国家和省上都制订了一系列扶持合作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扶持力度还不够大,受益面还很小;金融机构扶持合作组织发展的贷款额度普遍较小,借贷门槛较高,合作组织通过融资实现借力发展的难度较大。

4今后的工作思路

1)强化宣传培训。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农民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作用、有关政策和成功典型,在全区上下形成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共识和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建立一支懂经营、会管理、有责任心的专业辅导队伍;通过召开现场会、研讨会、外出学习考察等形式,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批熟悉合作理论和实践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和“明白人”,提高业务素质和办社能力,提升农民专业合作整体水平,力求在效益、规模、功能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2)加大政策扶持。认真落实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各项优惠政策,继续加大扶持力度。牢固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和农民的思想,像扶持龙头企业一样扶持壮大农民合作社。同时,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进行强强联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着力培育一批经营上规模、管理上水平、业绩上层次的优秀骨干型专业合作社,形成规模优势,并进行重点资金支持,培育出一批成功的典型,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吸引力,扩大覆盖面,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实行供销、农牧、工商等部门联合评定示范社机制,分级建立示范社名录,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

3)加强人才培养。着力培养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领头人,造就一批精通合作社发展的管理人才,不断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队伍,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人才需要。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创办和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架通农民和企业、农民和市场的连接桥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4)深入开展示范社建设活动。积极帮助合作社建立健全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制度,切实发挥“三会”功能。完善成员账户、盈余分配、财务管理、社务公开、议事决策记录、档案管理等内部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展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问题;发展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深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日益加快。农民能否顺利进入市场,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和农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通过专业合作组织的中介活动,既满足了市场需要,又引导了农户不断调整自己的生产和种植结构,有效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使两者达到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架起了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

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和重要性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为农户提供服务为宗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纽带,以维护成员利益、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由农民围绕某个专业或产品自愿联合成立,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是农民进行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积累、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

农民协会的不断完善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强大,改变了农民过去单打独斗闯市场的局面,打造了增加经济效益、扩大生产规模的联合舰队,使农民与市场进行了有效的对接,把种田人增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还积极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充当品牌代言人,走公司+协会+农户的效益型路子,有效地促进了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理顺农产品流通渠道发挥了积极作用,达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了规模效益,促进了县域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发展。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

近几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已经证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它是产业化发展有效的组织载体。从全国许多专业合作组织的先进典型中可以体会出一些道理。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产业经营方式的变革,必然伴随着产业组织形式的变化,这是客观规律。新的经营方式,必然要探索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与之相适应、相匹配,这样才能形成新的生产力。专业化分工加社会化服务形成规模经济,生成规模效益,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所以能产生绩效的一个重要机理;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质上是通过交易的联合,形成规模经济,这两者的机理是相通的。所以,农业产业化和合作制的结合,是推动现代农业、市场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子。

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建设和发展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仅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和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需要,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组织形式,对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架起了小生产通向大市场的桥梁,提高了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民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把分散的科技增长要素整合起来,把分散的生产资料聚集起来,通过代购代销、联营联销、以销定产等形式,缓解了农产品分散分配比例与市场集中需求的矛盾,为农民参与市场经济搭建了广阔平台。

二是实现了基地、龙头企业、市场的链接,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加速主导产业的形成。农民专业组织以地缘为界限,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将从事同一类生产项目的农户组织起来,在区域内有效实现了“超小规模个体、较大规模群体”的生产格局。

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存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在实践过程中有了一定的发展,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尚处于发展初期,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从外部环境上看。首先思想不重视。个别领导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认识不够,态度是肯定不行动,支持不扶持。其次是法律不健全。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作用、业务范围、资格确认程序、法律责任等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第三是管理体制不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属于民办,属农民的个人行为,没有行业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行业监督。第四是发展环境不够宽松。虽然有的地区出台了一些扶持鼓励政策,但从总体上讲,还没有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有关部门和一些乡镇在提供服务、解决困难、鼓励扶持等方面做得还不够。

二是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看,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实力弱、组织散、寿命短,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其次,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再有一些乡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是挂其名,没其实,有的是村委会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很难真正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三是从农民自身看,农民既有吃苦耐劳的一面,又有自私保守的一面,文化比较低,观念:不更新,风险意识差,对加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持怀疑态度,“各顾各”“同行不同利”的思想还比较严重。

5.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第一,一是坚持政府推动,为其保驾护航。政府应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和农民需要出发,采取生产合作型、销售合作型、中介服务型等多种形式。二是督促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坚持按合作经济组织章程办事,建立自我管理机制和利益共享、風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第二,坚持规范运行,严格组织行为。在规章制度上,按照有关法律和规章的要求,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健全人会制度,规范入会程序,严格审核把关。

第三,坚持政策扶持,改善发展环境。县乡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视财力增长情况,逐步加大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为其发展壮大提供财力保障。

第四,坚持法律责任,强化约束机制。在资金管理上,其帐户内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为限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承担责任。并对盈余如何分配、以及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过程中的债权、债务关系做出明确规定。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篇4

近年来,我区坚持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出发,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政府指导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渠道和创新农村经营体制,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重点扶持,科学指导,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至目前,全区共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0家,共吸纳会员8000多人,辐射18个乡镇132个村民小组,带动农户近3万户,生产经营服务范围扩展到了养殖、制种、林果、蔬菜等主导产业及其储运、加工等领域。2004年,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实现订单化生产面积39万亩,带动发展各类畜禽养殖493.6万头只,农产品订单销售量达到55万吨,占到全区农产品生产总量的58%,实现销售收入5.27亿元,上缴税金210万元,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人均增加收入1194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5%。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积极鼓励倡导,增强发展意识

随着农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单家独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如何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需要迫切解决的突出问题。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但对于这一新生事物,在发展初期人们难免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为了切实提高各级各部门对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的认识,消除疑虑,正确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地位和作用,坚定发展信心,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和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并组织编写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典型宣传材料,多次开展了经验交流活动,注重用典型经验引导干部群众,切实提高了干部群众对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认识,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怀茂乡六分村立足本村优势,于1994年由村委会组织牵头,依托酒花开发公司成立了六分啤酒花协会,把协会变成了农民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不但使企业逐年发展壮大,而且使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目前,全村发展啤酒花560亩,脱水菜3000亩,农户累计创收1200万元,全村95%的农户发展成了酒花、蔬菜专业户。

2、注重因势利导,多种形式发展

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多样性发展,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兴起和壮大。具体工作中,注重走好五条路子:

一是积极适应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格局日益形成的良好局面,引导组建以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为主要经营项目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依托主导产业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路子;

二是紧紧抓住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时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路子;

三是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和流通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顺势而推,切实加大培育和支持力度,走依托专业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路子;

四是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的人才、土地和资金等优势,带动农民实行专业联合,走依托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路子;

三是不断完善了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了组织内部民主选举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理财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保障了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主人公地位和经济利益。2004年,我们选择基础设施较好、内部联系紧密、结构功能完善、发展势头良好、带动作用较强的四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示范点,积极争取扶持资金25万元,重点在制度建设和利益联接机制上进行探索和完善,为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树立了样板。祁雪奶牛专业协会通过建立健全会员代表大会制度、内部奖惩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理事会、监事会工作制度,使协会的健康运行和作用发挥有了完备的制度保障体系。目前,协会的生产经营服务网络已延伸到了全区5个奶牛产业重点乡镇、7个奶牛基地村和32个奶牛专业小区,加入协会的奶农已从最初的50多户增加到现在的278户,会员奶牛存栏也从最初的180多头增加到了现在的2400多头,年收购加工鲜奶8100多吨。怀茂乡黑水沟村养鸡专业协会,由于建立了股份合作机制,制度建全,保障有力,自2001年成立以来,先后吸纳股金8.4万元,并成立了鲜蛋销售服务中心和物资销售服务中心,新上了鲜蛋加工项目,创立了“王吧蛋”品牌,年购销鲜蛋1000吨以上、鸡12万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960多万元,带动发展养鸡专业户84户,全村人均养鸡纯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40%以上。

5、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服务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服务和引导。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上,我们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划制定、宏观协调和管理服务。农牧、民政、财政等部门还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各项切实有效的服务。坚持引导、鼓励、扶持、服务四为主的原则,防止行政干预和行政包办,定期举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典型经验交流会及学术研讨会,积极探索创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全面、协调发展。以信息引导为重点,利用肃州科技110网络,积极探索快捷、准确的信息发布途径,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了快捷优质的服务。

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展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篇5

一、进展情况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六大产业,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引导和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目前,全市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37家,其中2007年新发展109家,已经注册和正在注册为合作社的有135家,部、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6家,总资产9800万元,社员总数3.8万户,辐射带动农户8.7万户,年经销各类农产品100余万吨,经销额4.5亿元,占全市农产品销售总额的11%。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能人牵办型。即由当地农村能人(如农村经纪人、生产大户、致富能手)牵头,利用他们的专业技术或销售渠道优势,联合农户成立的专业社。目前全市有96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属于这种模式,占总数的29%。

2、政府领办型。即依托基层乡(镇)的人才、技术、场地、信息和设施,围绕当地的优势产业,组建成立专业合作社或协会。目前全市有4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属于这种模式,占总数的12%。

3、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组织基地农户共同参与,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而组建的一种模式。目前全市有4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属于这种模式,占总数的12%。

4、村委兼管型。即由村两委干部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目前全市有68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属于这种模式,占总数的20%。

5、基层供销社转办型。即依托供销基层社的资源优势,由基层供销人员领办,联合相关农户参与而成立的一种模式。目前全市有92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属于这种模式,占总数的27%。

(二)主要做法

一是广泛宣传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2007年7月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对宣传贯彻工作高度重视。市政府专门组织市直有关单位和各县(市、区)农业局长参加全国学习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视频会议,并连续2次召开各县(市、区)农业局长、主管局长、农经股(站)长专题会议,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50问》。据统计,全市召开各类会议86次,制作广播、电视节目12期,张贴标语5000条,悬挂模幅320余条,发放宣传资料3.8万份,制作宣传版面200幅,有力地推动了该法的宣传贯彻。同时广泛开

展培训,按照“市培训到县、县培训到乡、到社”的办法,组织举办了“洛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辅导员培训班”,激请专家辅导授课,培训县(市、区)农业主管局长、农经站长和县级辅导员及重点合作社负责人300多人;又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对县、乡业务人员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和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就法律法规、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和市场信息等相关知识进行了培训。据统计,全市共培训1500余人,使《合作社法》知识扎根基层,深入千家万户。

二是制度优惠政策。市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提出了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原则和目标,并从财政、信贷、税收、用地登记、培训、规范化建设等方面制定具体政策意见,给予扶持、鼓励。今年初,市政府又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作为农业的一项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提出要新发展100家、全面规范50家的目标任务,并为此专门安排了专项资金。偃师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要求2007年每个乡镇都要围绕特色产业新发展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年底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并全部完成工商登记注册。

三是积极规范引导。今年,我市重点选择了50家合作社进行完善、规范,专门召开了工作会议,成立了领导小组,下发了实施方案,并由市、县农业局长、主管领导每人联系2家进行规范指导。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工作中坚持“支持不干预,引导不包办,监督不越权”,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独立开展业务;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要求,帮助合作社制定完善章程、理事会、监事会、岗位等制度;引导合作社成员入股,完善内部利益互补、利润返还机制,逐步建立“二次返利”制度,保障专业合作社和社员的合法权益;帮助合作社召开设立大会,完善股金和社员名单登记造册,做好工商登记注册工作,同时印制了社员证和股金证,发放给社员;指导有条件的合作社建立培训室,积极开展对社员的技术、管理、市场等知识的日常培训。

四是加大财政支持。各级政府除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外,还拨出专项资金进行支持。市政府拿出60万元,对12家较好的合作社进行扶持。偃师市对今年新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且发挥较好作用、年终经考核验收合格的,每个奖励3000元,对引办单位奖励5000元;对被评为洛阳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每个奖励5000元;被评为省级或省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每个奖励1万元。

(三)取得效果

1、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专业合作社通过组织、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与广大社员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通过示范引导带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偃师缑氏葡萄专业合作社,为葡萄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小额贷款、物资供应、市场交易等一条龙服务,带动当地发展葡萄种植

1.2万亩,年外销葡萄1000万元。

2、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汝阳陶营农资专业合作社发展农资服务网点15个,吸收入股社员280户,统一品牌、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返利,开展农资配送及用肥指导服务,年供应质优价廉农资900万元,年终为入社农户返利近20万元。

3、培育了龙头企业。一些地方以当地支柱产业和拳手产品为突破口,把生产经营

规模大、市场潜力好、辐射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培育成龙头企业。如偃师缑氏葡萄专业合作社被市政府确定为我市重点龙头企业,宜阳县绿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被全国供销总社确定为重点龙头企业。这些专业合作社在当地都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

4、实行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各级政府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以促进产业化来推动农户的生产上规模、质量上档次、管理上水平,增加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竞争力。偃师府店养猪专业合作社建成的立体养猪标准化示范基地,使本地区养猪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初步实现了区域化、产业化、社会化,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基地被纳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

二、存在问题

1、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社会认同面较小。这次调查发现,由于宣传没有到位,社会各个层面特别是农户对专业合作社的性质、任务、作用不了解、不认识,甚至不知道专业合作社是一种什么样的组织、干什么的,很多农户处在观望的态度上。

2、发展数量少,带动能力弱。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337家,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的还不到一半,无论在发展数量、经济效益,还是固定资产规模、辐射带动能力等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3、运作不规范,合作不紧密。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有一些没有进行工商或民政登记注册,民主管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功能发挥不充分,造成部分社员关心组织发展不够,合作意识不强;还有的没有成员股份,与农户利益联系不紧密。

4、个别行政干预多,市场意识差。我市有少数地方政府指导过细,存在急燥冒进,没有正确坚持“推动而不强迫,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的办社原则,造成了合作社对政府的依赖性,影响了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

5、扶持政策力度有限,资金运作困难。我市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促进了合作社的发展,但财政扶持资金少,加上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晚、底子薄,不同程度存在着资金缺乏现象,金融机构贷款也面临诸多困难,抗风险能力较差,影响了大家办社的积极性和合作社的正常运行。

三、建议

1、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专业社工作的浓厚氛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问题,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必须广泛宣传,使他们了解、掌握专业合作社的性质、组织形式、办社原则、作用和方法,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关心专业合作社工作的局面。

2、认清形势,强化领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增收等方面已经显示出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此,市政府应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作为全市农村重点工作,列入政府目标考核,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主管领导要具体抓,业务部门要经常抓,形成一级抓

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3、加大资金扶持,积极提供支持。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支持农业,就是支持农民。各级政府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合作社的培训经费及示范合作社的奖励资金。农信社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力度,不断扩大贷款规模,促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农业、财政、扶贫、发改等部门应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项目申报的主体,争取对合作社更多的资金支持,多策并举,培育壮大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4、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经颁布实施,要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各种培训方式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龙头企业人员的培训,增强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的发展。

5、搞好协调,稳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形势下的产物,需要正确引导,避免一哄而上。要在农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结合当地资源、产业等实际情况,突出重点,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要落实责任,相关部门要同心协力,相互支持,搞好发展。

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展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篇6

赵淑敏

汤阴县地处豫北地区,总面积646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7万人,农业劳动力23.3万人,计税耕地面积55.19万亩,全县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条件优越,盛产小麦、玉米、棉花、食用菌、蔬菜等农产品。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现状

近年来,根据农业发展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汤阴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招商引资,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规模和效益明显提高。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通过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成为国家商品粮、优质棉基地县,中国食用菌行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河南省畜牧产业化先进县,安阳市优质强筋小麦产业化先进县、农业产业化示范县。

2004年,全县“三超”(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带动农户超万户)农业龙头企业达5家,新建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4家,扩建年产值超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2家,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总投资达3.6亿元,利税达2.6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规模小,缺乏带动力。该县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低、小、散、弱”现象,突出表现在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带动能力弱,加工水平不高,链条短,市场竞争力不强,扩张缓慢。2004年,国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各有1家,占全部涉农龙头企业的2%,绝大多数龙头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真正能带动一批基地,牵动一个产业,并有较强应变能力的大“龙头”还较少,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一般地说,农民组织化程度越高,制度效率和经营效率就越高,经营成本就越低。如果没有农民适度而有效的组织化、龙头企业很难直接与众多而分散的农户打交道。该县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或买断关系,没有形成真正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没有有效的保障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经常出现摩擦和矛盾,消弱了龙头企业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不能正常地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三)微薄的利润使农户失去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动力

在产业化经营模式中,农户处于被动的、依从的地位,在利益分配上无法取得更多的发言权;在产业化内部分工中,农户主要负责生产和加工,对农产品的市场信息不清楚,对整个产业链实现的全部利润更是心中无底;与中介组织相比,农户显得单枪匹马,缺乏谈判的必要信息和经验。因此,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农户签订的合同,本应是双方利益协调一致的,但实际上却变成了一方提出方案,另一方被动接受,没有农户与中介组织讨价还价的余地。

(四)农产品质量较差,监控体系不完善。我县农产品仍然存在“优的不多,多的不优”的状况,无论从结构、质量、专用化、多样化来看,还是从贮藏、保鲜、运输、加工来看,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等标准体系不健全,检验检测与监督控制乏力,严重地削弱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五)农民素质较低,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现代农业科技文化知识少,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目前,全县经过全面科技培训的农民仅占5%左右,多数农民还是传统农业当家,靠土里刨食为生,商品意识不强,对现代科学技术接受能力差,应用能力低。

(六)产业经营趋同现象严重。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信息传播渠道少,农民获取信息相对滞后,对市场、管理、技术知识掌握少,往往跟风发展,盲目追随,造成产业趋同。该县食用菌发展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种植公司很多,但水平普遍不高,没有形成联合,影响了科技含量的提升。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培育和壮大“龙头”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龙头”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明确“龙头”企业的发展思路,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打破地域界限,部门界限,所有制界限,优化资源配臵,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立足于高起点、高层次;要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龙头”企业,通过合同乃至产权联结,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一批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大力推广农科教与“龙头”企业联姻,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

(二)发挥农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环节,没有农户的加入就不能称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的利益得不到切实的保证,农业产业化就难以推进。所以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可成立作为农户授权的代表和组织与中介组织进行合作谈判,在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农户可

依托基层政府或谈判能较强,市场运作经验丰富的经济组织参与谈判或赋予农户完整的独立人格,让农户自律性组织和社会团体及经济联合体依法独立开展活动。

(三)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商品化进程逐步推进,过去那种“体力型”的劳动力要逐步向“智力型”转移,因此,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抓好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抓好农业技术培训,举办各类农民技术培训班,使每一个农民都有一技之长,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农业产业化经营知识,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帮助农民尽快富裕。

(四)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土地集约化经营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要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处理好土地使用权转让与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关系,处理好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与深化改革、提高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的关系,为土地经营集约化创造条件,为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黔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状 篇7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影响因素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 学界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方兴未艾, 提出了很多有益于合作组织发展的措施、意见和建议。但现有研究多集中在我国东南部经济较发达的省区, 西部地区的研究比较薄弱;宏观研究较多, 对组织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研究不够;针对县级区域应如何规划、完善合作组织的研究很少。因此, 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的研究, 探讨建立适合该地具体情况组织发展模式是我们应该重点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黔西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组织数量明显增加, 组织管理水平和效益也有了很大提高;但在组织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此, 笔者采取观察法、问卷调查和实地研究法等调查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对组织绩效和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法进行分析, 以期找到主要矛盾, 发现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黔西县情及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情况

黔西是国家绿色农业建设示范县,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是发展果蔬、中药材种植、农产品加工的理想之地。该县是典型的农业县, 农业人口占大多数, 全县生产总值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近六成, 发展好农业是实现地区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基础,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发展的基础。2008年底, 全县共有合作组织24个,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4份, 回收17份, 有效问卷16份。调查样本中成立于2007年以前的有3个, 2008年10个, 2009年新成立的组织4个。合作组织有会员近千人, 带动农户数量约占全县农户数的4%。

合作领域集中在经济效益比较高的蔬菜种植、养殖等行业。农民合作以农业生产中间环节与农产品销售为主, 着力解决生产销售中的困难, 约占97%以上。合作组织在农业生产前和产后环节服务较少, 仅在生产过程中组织有限的农资购买, 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产前的合作比较少, 约占3%。

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大大鼓励了各级政府和农民, 该法的颁布实施以来,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增加很快, 仅2009年一年增加的数量就是该县以前年份的总和。

合作经济组织管理比较规范。所有组织均在业务部门的指导下, 在工商和民政部门进行登记, 尤其是合作社均做到规范登记。各个组织都建立完善了组织机构、章程和财务等项管理制度。实行一人一票, 限制出资较多者的投票权, 组织决策较多地体现了“一人一票”的原则;实行成员自由进入退出, 对组织发展是个极大的激励。部分协会转换为合作社, 按照合作社的组织架构完善机构、规范管理。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足够的认识。

调查表明, 尽管合作组织管理者、基层涉农部门等对合作社法都有程度不同的了解, 但了解不够深入;基层农业部门与合作组织的管理人员对合作经济知识和组织运行管理缺乏理论认识, 不能按照合作社原则来运作管理合作组织, 一部分组织还停留在依靠个人经验管理阶段。一般认为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组织、所有者与受益者同一的特殊法人, 而调查中有约30%的受访者弄不清楚合作社是独立法人还是社会团体。对合作社的原则几乎不了解, 对组织性质认识不清, 直接影响到组织的实际管理运作、盈余分配等各项业务的开展。作为合作社的主要指导部门, 地方农业局对合作社的运行原则了解也不够深入。

2、合作组织资金不足, 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合作组织资金来源渠道少, 组织运行中资金缺口大。组织资金来源主要有成员会费和入股金, 但这两项资金的收费标准低, 从10元到1, 000元不等, 大部分都停留在百元以下, 不能满足组织在市场经济中运行的需要。政府资助的组织数量约占总数的25%, 但政府资助数量少, 从1, 000元到3万元, 对组织发展只能起到组织初成立时的一些引导带动作用。由于组织大部分规模小, 盈利和积累的自我发展能力低, 大大影响了组织工作的开展。从组织贷款难度来看, 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分析, 均值为4.1, 即贷款难度较大, 金融信用部门的支持空间还很大。

在资金的使用方面, 大部分组织都能做到由成员或成员代表来决定使用, 使用决策比较合理。但由于各组织领导管理水平不一, 管理者正确决策的能力低, 通过量化测算表明, 对资金的有效使用评价的均值仅为一般偏上, 组织资金使用效率存在隐忧。

3、组织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合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合作组织有效运转的前提之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联结机制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服务优惠, 即技术培训, 提供农资种苗等;二是契约连接, 即以稳定的价格收购农产品;三是利润返还;四是按股分红。一个突出问题, 目前该县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方式主要是服务优惠和契约连接, 大部分合作组织没有利润, 进而没有利润返还和按股分红。组织盈余分配不规范, 有近90%的组织由于盈余低, 没有开展盈余分配。会员对组织发展及收益预期低, 制约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降低了对会员的吸引力。

4、组织绩效不容乐观。

借鉴现有的绩效评估标准, 由于部分财务数据不可得, 合作组织绩效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法进行定量分析 (1分表示最差, 5分表示最好) , 通过以下指标进行衡量:盈利状况、管理者正确决策能力、为会员提供技术指导能力、为会员提供农资、为会员销售产品、会员平等程度、促进农民增收、组织适应市场情况、民主管理程度等几方面评价组织的运行绩效。上述九个方面计算得分均值分别为:2.19、3.43、3.75、2.69、3.82、3.75、3.56、3.63、3.76。从组织的单项能力来看, 合作组织的盈利状况和为会员提供农资方面不理想, 处于一般偏下水平;其他各项指标都在一般偏上水平, 说明合作组织运行初步走上正轨, 发挥了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 尽管组织在其他方面做的较好, 但由于大部分组织处于发展初期, 成立时间短, 盈利能力低, 直接制约了组织的发展壮大及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甚至个别受访者认为组织成立根本没有发挥作用。总体而言, 合作组织绩效水平不容乐观。

5、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组织发展的因素各种各样, 根据调查结果, 按照选择频率大小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缺乏资金、经营规模小、缺乏企业带动 (缺乏能人带动二者并列) 、缺乏技术、组织管理水平低。反映最大的影响因素是资金缺乏, 几乎全部组织都认为资金是制约因素, 这与前文组织资金筹措使用能力以及西部资金积累低成正相关关系。同时, 组织发展的规模效应有待提高, 而在组织发展初期企业或能人的示范带动效应还需要加大。

其他的影响因素有管理者积极性不足、成员和管理者不够信任、盈余分配不够公平、农产品质量低、政府有时干预等, 这些说明组织在规范管理、发展环境等方面还需要改进。

6、政府服务需要明确细化。

合作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指导, 但由于是新生事物, 政府职能部门在指导支持中无章可循, 指导人才匮乏, 指导效果不好, 甚至个别部门还起了不好的作用。合作组织注册审核费用高、手续繁杂、一些针对一般企业的规定应用于合作组织限制了组织的发展。从调查样本来看, 尚有1/3的组织认为政府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合作组织发展需要。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明确组织的发展定位, 抓住重点。

组织发展定位是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相对长远的发展目标或者战略规划, 借以促进指导组织的发展。该县组织应该是培育成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 培养其自我发展能力。当前, 以农业产前合作 (统一购买农资) 和产后销售加工为切入点, 以完善组织制度建设为重点, 通过完善组织各项制度, 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市场应对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增强其竞争力。围绕培育主导产业, 以政府推动、龙头企业带动、科研部门指导来成立规范组织。当前组织开展的各项工作都应当围绕这些方向努力;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和营造发展环境也应与上述目标相一致, 增强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

2、合理界定政府在组织发展中的作用。

在组织发展初期, 政府的工作重点在支持、引导和辅导上下功夫。经过近几年的初步发展, 当前政府的支持引导重点在健全组织运行机制和各项制度建设, 如利益分配机制、科学决策机制、财务管理制度等, 提高组织自我发展能力。加大对组织发展的辅导力度, 为组织引进或培养指导管理人才;着力培育组织驾驭市场的能力。为组织发展创造一个比较公平的环境, 充分尊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自主权, 真正赋予农民知情权、发言权和决策权, 使农户体会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自己的组织。在涉及烟草、茶叶合作方面, 应客观公正地兼顾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在应用支持政策时, 要注重防范支持的负面效应, 主要是组织对政府部门的过度依赖、政府对组织运行的过度干预等。

创新政府部门指导支持方式, 增加人力指导。针对合作组织的发展, 可以由农经站与农推站、果蔬站及茶桑局等一起来扶持指导, 实行项目共同参与实施。个别项目或项目一部分可以在相关部门监督下, 交由发展比较好的合作社来组织实施。也可以采取“政府+企业+科研部门+合作社”的辅导方式, 辅导合作组织发展壮大。深入组织内部调研探究组织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长期跟踪服务组织发展, 加大组织发展指导力度, 只有长期的指导和努力, 才能够使组织建设见实效、农民得实惠。

3、加大示范组织建设力度。

示范组织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 同时示范组织的培养有个过程, 可能需要二三年、甚至更长时间, 因此要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来促进组织的发展。采用科学的方法遴选示范组织, 在财政政策、税收优惠、人力扶持、技术指导、市场开发和组织规范化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倾斜。可以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奖励资金、合作基金等用于鼓励合作组织的发展, 引导社会各界参与组织的建设。建议在政府的资金支持中有重点地分批支持合作社发展, 不能“撒胡椒面”, 要集中资源, 重点培养, 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4、开展组织绩效量化评估, 分类指导组织建设。

对组织的支持不能盲目进行, 要明确支持的标准、原则和具体方法等, 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 引导推动组织发展。通过由相关方 (如政府职能部门、合作组织发展指导部门等) 组成的第三方机构作为评估主体, 制定组织绩效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 对各个组织开展定期评估, 并以评估结果进行分类指导, 增加组织加快自身发展的动力, 提高组织效益, 减少组织对外部部门的依赖性。

5、提高合作组织管理水平。

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主体地位, 在对外运作中体现市场经济主体的一般性, 即以增加盈利、服务社区为目的。对内坚持一人一票为主、以资金的有限附加票为辅的决策机制;建立农资购买、农产品购销优惠和以交易量为主的二次返利利益联结分配机制, 明确成员与组织的利益关系。加强成员 (代表) 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的制度建设, 完善组织的财务管理核算制度, 做好合作组织财会人员的培训上岗工作, 实行组织财务与业务内部公开, 组织财务与业务发展报表定期呈送主管部门等。

6、实施品牌战略, 创新发展模式。

合作组织作为特殊的准企业组织形式, 其对外运行以盈利为主要目的。黔西县县情决定了在当地有利于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为此, 全力推行品牌战略, 采用国际化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追溯制度, 统一生产、加工和销售, 实行龙头企业带动、政府扶持引导、科研部门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企业、政府、合作组织与农业科研部门通力合作, 共同打造县级、地区级或省级重点合作组织。

参考文献

[1]董进才.专业合作社农民政治参与状况分析——基于浙江省示范合作社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 2009.9.

[2]郭红东等.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 2009.8.

[3]肖立.国外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经验对江苏的启示[J].农业经济, 2009.2.

[4]苑鹏.试论合作社的本质属性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条件[J].农村经营管理, 2006.8.

[5]石敏俊, 金少胜.中国农民需要合作组织吗?——沿海地区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组织意向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3.

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展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人才缺乏;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资金短缺

中图分类号:F27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199-1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者为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乃至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基础上,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共营经济组织。作为适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组织和制度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甘肃省临洮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以及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 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农业、供销等部门本着“政府支持、部门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化、特色化、科学化”的思路,围绕我县种植业、养殖业等几大重点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到2009年底,全县已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省级龙头企业3个;创办了六大示范园区:及十大产业基地。全县共有43个合作经济组织。从总体情况上看,全县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态势良好,呈现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创办合作社的主体多元化。既有养殖种植业大户、经营能手牵头,又有龙头企业带动;既有基层农技干部和原供销社职工领办,又有村干部领办。二是全作社运作实现规范化。大部分农民合作社都按照规定制订了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度,基本做到来“民办、民管、民受益”。三是产业分布区域化。合作社的成立依托当地的四大支柱产业即:蔬菜业、畜牧业、马铃薯种植、花卉养植等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布局特点。四是服务范围一体化。原有合作社的服务领域包括单纯的农业技术咨询、服务,但新型的农民合作社已经开始向组织供应农资、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全方位转变。

2 农民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实践,临洮县农业合作社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县农业合作社的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村合作社的认识度不高,在基层工作中并没有把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工作去抓,有的基层干部只重视专业大户,忽视了将农民与生产大户的联合;也有的基层干部把合作社与一般企业相等同去对待,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2.2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影响了农民合作社的健康有序发展

由于尚未出台农民合作社的地方性法规,合作社的登记审核、建社要求、跨地区吸收成员以及组建合作社的人员等问题,均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这也不利于合作社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2.3 资金短缺

虽然现有法律对农民合作社在项目、资金、信贷、税收方面提供了保障,但尚未明确,且限于地方财力,政府扶持力度较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费多由领办大户垫资自筹,加上利润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还无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合作社的建设中来,合作社自身也无法积累足够的资金,由于政府财政扶持为度不够,又没有健全的担保贷款体系,导致部分农民合作社缺乏流动资金,运作困难。从客观上制约了合作社运营活动的发展和壮大。

2.4 人才缺乏

由于进城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较多,因此造成了农村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另外,合作社牵头人虽然是本地的一些能人或专业户,但仍缺乏全面管理经营知识,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这些都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再者,农民素质普遍不高,一些农民缺乏法律法规观念教育,法律意识不强,合同意识淡薄,在市场行情好转时,单方面撕毁合同,不顾合作社规定自行销售农产品的现象不见少数,致使合作社的合作效益不高,难以获得突破。

3 对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3.1 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宣传

农民合作社是新时期农村体制结构改革和发展在组织上和制度上的一项创新,县级各相关部门要加大发展农民合作社的宣传力度,让各级干部真正理解、认识到位,支持合作社发展壮大。并能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给农民以信心。

3.2 出台地方法规政策,保障合作社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建立合作社贷款担保机制,为合作社提供融资担保。目前,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已出台农村小额贷款,不需要抵押担保,手续简便。

3.3 加强扶持力度

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支持合作社突破地域和行业限制,扩大合作社规模。

3.4 适应合作社发展的新形势

改进管理方式,改善服务态度,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政府部门应树立起支持合作社就是支持农业、支持农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观念,需要引起政府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的一项工程。

3.5 注重发挥农民合作社作用

充分发挥其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引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的载体和示范作用,加强业务指导,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发布信息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保驾护航。

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展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篇9

肖彬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如何与国内外大市场衔接,如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帮助农民进入市场,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真正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近年来,我市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建立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促进专业化、区域化、产业化经营,取得显著成效。

一、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特点

我市把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实现了由初创时期的粗放式经营向规范化发展的转变,呈现出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加快。据调查统计,我市目前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85个,近五年来,年均增加100个;成员16.9万人,带动农户38.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40.2 %。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活动范围已由一村一乡发展到了多乡或数县,涵盖的领域也从单纯的农产品销售发展到了种植、养殖、加工、运输、信息、科技和销售等多个领域。

二是发展类型多样。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企业(公司)依托型。即由企业(公司)牵头发起,以“公司+合作社+基地”为运作模式,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企业(公司)的优势,在连接基地和市场的环节上,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结成紧密的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这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全市共24个,占总数的3.5%。二是农民合作创办型。即由种养、加工能手牵头发起,以“合作社+农户”为运行模式,其特点是依托种养、加工大户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进行带动。这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全市共有456个,占总数的66.6%。三是部门牵头引办型。即由农业、供销等部门牵头发起,以“部门、单位+合作社+农户”为运行模式,其特点是发挥有关部门场地、设备、经营管理及市场销售等优势,在统一生产、统一品牌、统一营销、统一服务等方面作用较为明显。这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全市共112个,占总数的16.4%,其中农业部门领办24个,供销社领办39个,其他部门领办49个。四是村集体组织牵头型。即由村集体组织发起,以“村集体组织+合作社+农户”为运行模式,其特点是利用村党支部、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优势,围绕本村的传统主导产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这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全市共45个,占总数的6.5%。此外,还有其他形式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8个,占总数的7%。

三是增收效果明显。2007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总收入达9.02亿元,盈余1.4亿元,合作组织成员年人平纯收入比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高出1574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的亮点,农民增收的重点,乡风文明建设的基地,民主管理的榜样,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典范。

四是发展氛围良好。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市政府成立了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大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明确扶持政策。各级经管部门加强业务指导,注重培植典型。新闻宣传部门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开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舆论宣传。广大农民群众对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愿望越来越强,热情越来越高。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带来的启示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我国农民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伟大创举,是顺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从我市发展的实际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发展

壮大,必须夯实基础,创新机制,打造品牌。

(一)必须夯实产业基础。我市发展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是与当地的产业发展密不可分的,二者互为依托,互相促进,良性发展。

一是要有好的主导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经营的农户(企业)联结起来,从资金、技术、信息等各方面开展联合与合作,使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全市几村一品、多乡一业等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比较效益大幅提高。南县部分乡镇过去一直以粮棉种植为主,经济效益不高。从2001年开始,下柴市乡蔬菜运销大户艾元满牵头成立九洲蔬菜专业产销合作社,吸收农户为社员,带领社员引种了大葱、韭菜等高效蔬菜品种,并实行滞销时按保底价收购,畅销时按市价收购,促进了蔬菜种植的大发展,蔬菜种植面积由建社前的240亩,发展到现在的基地面积30000多亩,辐射带动60000多亩,亩平经济效益比过去常年种植的棉花高出800多元。在这样一批合作社的带动下,目前,南县区域化种植蔬菜达25万亩,农民因此增收达2亿元以上。全市优质稻米、林纸竹板、畜禽水产、棉麻纺织、油蔬果茶五大产业的初步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是要有能人带头。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三分之二是由那些在某一个行业或领域的能人牵头组织、或几个能人合作组建。这些能人的共同特点是头脑灵活、市场经验丰富、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具有一项或多项特长、当地群众拥护。

三是要有龙头企业带动。现在,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在着力做大自己的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建立更为巩固的关系,可以说,强有力的龙头企业的带动,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以壮大的动力所在。我市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只有24个,只占总数的3.5%,但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龙头企业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四是要有科技支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办得是否成功,最终都要体现在产品上,即生产或加工的产品是否能卖得出去,是否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这就必须强化科技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中的支撑作用,大力搞好农村科技服务和科技推广,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努力为市场提供优质、高档的绿色农产品。目前,我市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认识到了科技的巨大作用,开展了自主技术攻关、技术培训、技术引进和与科研院所联合等有益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沅江市的“湘株王”苎麻专业合作社,近年每年从利润中拿出10%作为技术培训和推广费用,引进和推广了6个新品种,聘请了5名技术专家,近几年选送了10名社员去省农科院培训,自己还不定期组织开展培训班,对全体社员进行轮训,并常年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在基地做到了统一优质种苗、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品牌质量,生产的“湘株王”优质苎麻比常规麻亩产高75-100公斤,每亩收入高出400多元。其成功经验在于严格把好了五关,即优质种苗关,技术培训和服务关,标准化生产关,农产品精深加工关和统一销售关。

(二)必须创新发展机制。完善的运行机制,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稳定发展的保障。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之所以出现“一年入伙,二年红火,三年散伙”的现象,就是运行机制没有理顺的结果。从我市的情况看,不同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其内部运行机制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有一套切合自己实际的运行机制。这些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内部管理机制。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建立了章程,建立健全了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等法人治理机构,在社(会)员中按“一人一票”和“一股一票”相结合的办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二是利益分配机制。专业合作组织经营产生的收入,在留足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金后,大都采取按股金分配红利和按销售额计算二次返利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分配,比例额定,定期分配,结果公开,既体现了效率原则,又体现了公平原则。安化县优质果品产销合作社,每年的5月1日到7日召开股东大会进行利润分配,盈利的50%作为股金分红

和二次返利分配给社员,50%留作风险保障基金、奖励基金和发展基金,近几年来累计返利26.52万元,社员户平493.5元。

三是风险防范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每年的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基金,用于投资改善生产条件、对社(会)员农产品实行保底价让利收购和给受灾社(会)员直接补贴等方面,为社(会)员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07年,沅江市“湘株王”苎麻专业合作社就投入40多万元,对苎麻种植基地部分路、水、渠、电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南县鑫欣渔业合作社购销鲜鱼近500万公斤,向社员让利每公斤0.1-0.2元,共让利60多万元;南县九洲、裕康两个合作社部分蔬菜种植户受灾,两社分别补助社员21万元和13万元。

(三)必须打造自主品牌。自主的产品品牌,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生命力所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后,就能做到统一技术规范,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商标标识,统一协调价格,从而提升商品质量和档次,扩大规模,形成拳头,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在统一的品牌下,还有利于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凝聚力,得到迅速发展壮大。安化优质果品产销合作社注册了“阿香”柑桔品牌后,在社员中迅速统一了柑桔生产技术标准和包装设计标准,形成了产品“拳头”优势,“阿香”牌柑桔在东北等地市场成为知名品牌,每公斤均价高出普通柑桔0.5-1.0元,产品供不应求,去年该社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社员户均收入6900元。

三、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更好更快发展的几点建议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牢牢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确的发展原则和方向,才会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协调,形成合力。成立专门的指导协调机构,安排专门人员,协调处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承担起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协调职责,制订好发展规划,搞好分类指导,抓好试点示范,落实扶持政策。要充分发挥好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联合各方力量,形成扶持、推动的合力,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和舞台。

二是多方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各种手段,在各个层面广泛开展合作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有组织制度、有较大规模、有自主品牌、有明显效益”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四有示范活动”,评选“益阳市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益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和“农村社会服务组织先进单位”,“十佳单位”由市政府颁发奖牌和一定数量的奖金。要针对农民群众的各种思想顾虑,有的放矢地进行宣传教育,多用典型的例子,多用身边的人和事去启发农民,带动农民,使他们真正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过去的大锅饭的本质区别,使他们真正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唤起农民的合作意识,增强他们参与创建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还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宣传教育,使他们真正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实质内容,掌握工作方法,尊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体地位,切实做到“指导不领导,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在宣传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使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普遍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而为它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扶持引导,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步伐。

一是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和捆绑使用扶贫项目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财政支农资金等专项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二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成员开展生产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销售成员生产的农产品以及向成员供应农用生产资料等要给予税收优惠。

三是银信部门特别是农村信用社要安排一定额度的低息贷款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

织,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自有资产或成员联合的方式进行担保,不断增加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贷款额度。

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的基地建设、加工设施建设以及鲜活农产品运销等,有关部门应在用水、用电、用地和道路通行等方面给予支持,优先解决用地,执行优惠电价,享受“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

五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报品牌,申请产品质量认证,制定生产技术标准等,有关部门要简化手续、降低门槛,并在费用上给予减免优惠。

六是允许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报各级财政支持的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认证、市场营销等各类项目,并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立项扶持。

(三)加强工作指导,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能力。

一是加强业务指导。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业务主管部门,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包括章程、法人治理机构、利益分配机制等。

二是加强专业培训。这是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身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需要,要积极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管理人员、经营人员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把握合作组织基本理论和具体操作方法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管理人才。同时要分层次对主管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指导水平,着力培训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专门指导人员,逐步建立起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体系。

上一篇:启事写作的基本要求下一篇:《文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