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吃什么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清明节吃什么(精选17篇)

清明节吃什么 篇1

1、江南清明节吃青团

江南的“麦浆草”,清明而生,过则难觅,也因此,用麦浆草做成的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清明食俗中格外重要。每到清明,江南百姓必到田间揪一把“麦浆草”,回家捣烂压汁,与晾干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和好,包上细腻的豆沙馅儿。

民间诀窍还要放入一小块猪油,团好坯入笼蒸熟,出笼时再薄薄刷一层熟菜油在表面。如此,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的青团子,就婷婷于眼前了。

2、江南清明节吃艾饺

作为浙江民俗,清明食艾饺,被认为能驱邪禳毒。越谚有“清明吃艾饺,不怕陈雨浇”。意思是清明时节多梅雨天气,吃了艾饺或艾糕,有预防身体被雨淋坏的功效。此外,艾本还可做药用,有杀虫和防止植物病害的功效。

此饺用鲜嫩艾叶和米粉和匀作皮,包入白糖芝麻屑馅,捏成海燕状饺子,蒸制而成。其色泽翠绿,味道清香而略带苦味,食之别有风味。

3、江南清明节吃焐熟藕

焐熟藕酥中带糯,风味独特,也是苏州人清明的节令食品。据介绍,每到清明节前,人们从藕池中采摘隔年老藕,去节去梢,两头切下一薄片,用糯米灌实,再把薄片用牙签盖上钉牢。

将藕放入锅内,加入食碱,面上盖些荷叶,盖上锅盖大火烧煮,至藕呈褐色酥熟为止。冷却后,蘸赤砂糖浆等食用。

4、江南清明节吃清明果

浙江各地清明前户户磨糯米粉、采“清明草”或艾叶做清明果。艾叶我们都见过,“清明草”俗称绵菜、米菜、佛耳草、鼠曲草,在清明时节萌生出绵绵白毛细叶。人们采摘叶顶,洗净捣烂和以糯米粉。白色的米粉遇到绿绿的艾叶汁或绵菜汁顿时变得通体碧绿,鲜嫩欲滴。

馅儿有豆腐干和着韭菜的,有熏肥肠拌芥菜末的。有包成团子的,有做成圆饼的,也有包成饺子样但更精致些的,那皱褶的花边一个个碧绿剔透,美丽极了。

5、江南清明节吃京江齐

苏沪一带清明节的应景食品吃青团,镇江清明节的应景食品吃京江齐、麻油馓。镇江习俗,清明节必须吃京江齐和馓子,传说可以免掉死后一顿板子。清明节镇江民间早饭吃京江齐和麻油馓之由来,还另有一说。

相传是纪念春秋时代的贤哲之士介子推,因他与母亲归隐绵山介休县境,晋文公于清明节的前一日,派兵放火焚烧绵山,介子推与母亲不幸罹难,后人在清明节这天禁止烟火,只吃冷食,以示怀念,至今镇江圌山附近的居民,还有清明节上圌山“望绵山”悼念介子推的风俗。

6、江南清明节吃油煎大团子

清明节当天,常州人早饭会吃没有馅的糯米大团子。大团子是春节前就做好了的,放在冷水中泡着,要一直吃到端午节。

清明那天,拿出大团子,切成一片一片的下锅用油煎,根据自己的口味放糖或盐。也有人家会放点柳叶在里面,意为添“青”。

7、江南清明节吃螺蛳

青团本身属于甜食,人们大多用来充当早点或配餐,而螺蛳则是清明餐桌上的“重头戏”。由于清明时节气候温度适中,这时的螺蛳干净鲜美。在常熟地界,人们时不时会邀上两三好友去螺蛳馆小聚,吮着螺蛳,叙着家常,别有一番风味。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8、江南清明节吃青白团子

清明时节,吴地一直有吃“青白团子”的习俗。在无锡梅村和鸿山一带,当地人还专门用鲜肉、豆沙、芝麻做馅,寓意吴地始祖——泰伯“三让天下”的高尚品德。

清明节前麦子长势旺盛,麦叶不老不嫩,将从田里割来的麦叶洗干净后,放在石臼里捣碎,成糊状后用布包起来,用力挤压,就有青汁流出,在青汁里面加适当石灰水,颜色就更青更嫩。在做团子和糯米粉时,倒点青汁进去,揉和成的米粉就成青色了,团子放进灶头上的大蒸笼一蒸,满灶间一股麦青香。蒸熟出笼时,若用毛刷蘸上熟油在团子表面均匀地刷一刷,青团子便油绿如玉,更惹人喜欢。

9、江南清明节吃馓子

老南京吃“寒具”,就是馓子。馓子以油和麦面揉拉成细条,盘绕环状,油炸而成。春日踏青,带上寒具,边吃边游,或加糖用开水冲泡食用,自有一番风味。

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10、江南清明节吃清明泪

“清明节,做清明泪,吃清明粿……”在衢州常山、开化一带的农村,一直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尤其是常山县东案乡金源村,每年清明,“清明泪”是家家户户纪念先祖必做的寒食,习俗流传至今已经1000多年。

清明节吃什么 篇2

做孔子的太太是不容易的,因为孔子对饮食挑剔得厉害。他不光是讲究食物的新鲜,要求太太亲手做,“沽酒市脯不食”,而且对饭菜的形状和吃饭的氛围要求也高,“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至于他每饭“不撤姜食”,鲁迅考证是因为他周游列国时得了肠胃病。常常有一顿没一顿,“厄于陈蔡之间”,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时候不少,吃的粮食质量也不好(多半掺了沙土小虫),患有胃病。

其实孔子那个时代饭菜的选择很有限,做饭的方法还在草创时期。主食主要是各种谷物,最早是小米,周代末期也有了各种大麦、小麦和大米。但那时没有面粉这样的吃法,多半把整个谷物蒸熟或煮熟了事。黏性的小米或大米也用来造米酒,但不是现在的葡萄酒或高粱酒的造法,基本就是“啤酒”类。配主食的主要蔬菜最早是“菽”,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大豆;大豆的叶子也吃,叫做“藿”;后来还有“葵”,据说是一种茎叶有绒毛,开紫花的野菜;还有《诗经》里常见的“葑”“菲”,就是现在的大萝卜和胡萝卜。水果主要有桃、梅、李、柿、枣、杏等。

那时最常用的烹调方法是蒸和煮,最有名的菜式是“羹”,基本就是把肉类放进“鼎”(三足或四足,中空,下面可架火直接烧),有时也加点蔬菜或水果同煮。还有一种肉酱叫“醢”值得一提,它是用碎肉加小米浆和盐,放在米酒里发酵做成的。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是因为打仗时穷讲究,“君子死,冠不免”,俯身去捡打落在地的帽子,结果被斩成肉酱。孔子听说了子路的死法,就在吃饭时把“醢”撤了。■

清明节吃什么 篇3

在墨西哥的传说中,11月1日是孩子灵魂回家的日子,2日则是成人回魂的日子,所以这两天墓园中会挤满希望见到逝者的墨西哥人。

有意思的是,墨西哥的墓冢不像国内墓地那样素净,而是被装扮得五彩缤纷。墨西哥人扫墓时喜欢献上鲜艳的玫瑰或向日葵,而菊花、康乃馨之类的反而少见。据当地人说,传统的墨西哥人会在亡灵节这两天为死者守夜。以前,人们一般在晚上11点赶到墓地祈祷,因为他们相信亡灵会在凌晨3点准时出现,这样就可以指引亡灵回家。祈祷活动要持续到凌晨5点才结束。

如果亡故亲人的墓冢已经不在了,或者太远,不能亲自去扫墓,墨西哥人还有个折中的方法,在家里设置祭坛。祭坛有两样东西必不可少,一是“炼狱众生图”,另外还有十二支深紫色的蜡烛。摆放“炼狱众生图”是为了“指引一不小心走到炼狱的亲人逃出升天”,而象征了血液颜色的紫红蜡烛则被摆成十字,定位东南西北,好帮灵魂辨别方向寻找归路。

每到亡灵节,各地都会举行庆祝活动。墨西哥城的中心广场成了狂欢的海洋。广场上竖立起各种以骷髅和死亡为主题的大型雕塑,随处可见打扮成吸血鬼、骷髅或者僵尸新娘的人。

墨西哥人在亡灵节不但讲究玩,还兼顾吃。最有特色的食物莫过于亡灵面包和骷髅糖。亡灵面包的原料与普通面包没什么区别,但是往往在面包表面覆盖红色的糖粉,上面有一个十字架拱起的形状,也有的做成人臂骨的造型。在广场上,亡灵面包更是墨西哥艺人施展才华的最佳材料,他们用不同形状的面包拼成花里胡哨的图画,很是吸引眼球。骷髅糖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东西。

总的来说,亡灵节的主角——骷髅跟活人一样,可以饱食人间烟火,讲究穿衣戴帽,结婚生子,吃香的喝辣的,神态丰富各异,各司其职,像俗世一样,喜怒哀乐俱全,充满了令人浮想的喜剧色彩,唯一和人区别的是没有痛苦、烦恼和压力,亦不用为柴米油盐苦思冥想、日奔夜波。

对死亡的看法很“另类”

在印第安人的观念中,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结,而是去另一种生命的必经之路。墨西哥人相信,人死后不会按照他生前的行为去天堂或是地狱,他的去处是根据死的方式而决定的。自然死亡的人会去“米克特兰”,一个黑暗无光的地方,所以墨西哥人常常会给死者陪葬忠心的狗、松明火把等“帮助他走出黑暗世界”的工具。 编辑 朱国伟

死亡在很多国家都是避之不及的话题,但是墨西哥人却对死亡有着不同的认识。亡灵节就是帮助人们直接接触死亡,甚至调侃死亡的最好途径。如果说人间有多少生活状态,那么墨西哥骷髅就有多少种表现形态,他们是人世间的翻版,地狱里的天堂过客。

清明节为什么吃鸡蛋 篇4

清明节有吃鸡蛋的习俗,而且鸡蛋也是非常有营养的,不仅含有优质蛋白,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卵磷脂、固醇类、以及钙、磷、铁等营养成分。

对于煮鸡蛋,一般建议用凉水煮七八分钟为佳,尽量不要长期吃半熟的鸡蛋,以免引起腹泻等不适症状,而且一定要适量吃。

鸡蛋煮到七八成熟营养价值,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一般情况蒸、煮蛋中营养成分被破坏的最少,煎、炒次之。由于鸡蛋中胆固醇的含量很高,血脂高的人群不宜多食,常人一天的食用量也不要超过两个。

闽南清明吃什么 篇5

鼠@ 南安德化两地做法不同

昨日,家住德化杨梅乡云溪村的林女士趁着天晴,来到田间地头拔鼠草。很快,她拔了满满一箩筐,原来,这些都是做“鼠@”的材料。在德化,这是一种清明时节才会制作的小吃。

“每年清明前后,正是鼠草快速生长的时候,这时的草嫩绿嫩绿的,不会太老。”林女士说,南安也有制作“鼠@”的习俗,但是两地制作方法不同。德化做的“鼠@”不会加芥菜汁,全部是用鼠草捣碎成泥,加入用冬季稻米磨好的粉,反复搅拌。蒸熟后倒入石臼中连续捶打,直至全团柔软细腻,再放入圆形模具中。一个个圆形嫩绿的“鼠@”就做好了,做好后,整个放入油锅中煎,加调料即可食用,十分美味。与南安的“鼠@”最大的不同在于,这种“鼠@”是不包内馅的。

在南安,由于鼠草的数量不多,糕点师傅通常会加些芥菜捣汁。捣碎的鼠草泥,要加入花生油、白砂糖一同入锅翻炒成浆,最后加入磨好的糯米粉反复搅拌,方可制成拥有翠绿色泽且散发糯米香气的“鼠@皮”。鼠@的内馅有甜和咸的两种,可以是萝卜菜脯、香菇丁、肉香、笋干、虾米及花生组合成的咸香内馅,也可以是各种豆子磨碎制成的甜味馅料,咸甜不一的内馅与弹性十足的“鼠@皮”十分“合拍”。

麦馅@ 小麦做皮豌豆做馅

“以前,麦馅@只有清明期间才能吃到,三十年前,一个麦馅@才卖5分钱,如今一个卖3元。”闽菜大师程振芳介绍,清明时节恰逢小麦、甘蔗收割完成,这为制作“麦馅@”提供了天然的原料。相传,旧时劳动人民因生活拮据,只能将麦粉与蔗糖混合揉团蒸煮,以此作为祭品,久而久之,成了泉州清明节的`一样传统食物。

麦馅@的制作并不复杂,首先将小麦粉加入适量的白糖(或红糖)和水,倒入锅中烧沸,并用木棍反复搅拌,至均匀成团,放置待凉。将豌豆去除杂质后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煮制软烂后,接着用手揉擦豆去壳滤水,取出细腻的豆沙后加上白糖入锅翻炒,制成豌豆馅。将皮包入一份豆馅,再用栗子叶或竹叶绕一团包紧,蒸1小时即可食用。

日前,记者在中心市区龙宫菜市场附近一糕点摊上看到,售卖的麦馅@有咸甜两种口味,咸的外皮呈绿色,甜的外皮呈褐色,每个卖3元。

润饼菜 咸甜鲜美胃口大开

说起清明美食,闽南人第一个想到的必然是“润饼菜”。随着清明节的临近,泉州西街多家润饼皮作坊的生意也愈加的红火。

润饼菜的内馅原料大多以应季的时令食材为选择,如胡萝卜此时最甜,蒜仔、韭菜、芫荽又最适口。程振芳介绍,传统的润饼菜里大多包含了胡萝卜丝、豆腐干、绿豆芽、豌豆等食材,分别拌炒装盘。辅料方面,要挑选炒熟的花生,将其磨成粉后,与砂糖混合,制成花生糖粉。再将米粉炸至酥脆蓬松,加上砂糖与海苔拌匀。最后,再备一些蒜、芫荽和香菜。

将这些内馅按顺序齐齐铺在薄薄的润饼皮中,用手一卷一握,轻轻咬下一口,弹牙又略带咸味的饼皮被咬开,各种咸甜不一的复杂味道一起入口,咸甜鲜美的口感让人一下胃口大开。

清明节吃青团作文 篇6

第二天一大早,奶奶就起床了,我想看看奶奶是怎么包青团的。青团,看起来是青色,但上面还有绿色的东西。只见奶奶坐在凳子上揉着面团,面粉变成了绿色,这种绿色的东西是奶奶从山上采摘而来的青叶。把它切碎,并融入面团中,可以使吃青团的口感觉得有弹性。奶奶搓的很吃力头上还滴下豆大的汗珠。搓了一会儿,奶奶就把面粉放在桌子上,桌子上放着馅,馅是由咸菜、肉碎、豆腐干和笋组成的,还飘散着一股诱人的味道。

奶奶对我说:“冰晶,你来了就帮我个忙吧,帮我柔青团。”奶奶在我面前放了一大块青团,让我在上面拿下一块青团,揉圆,放在她旁边。奶奶的任务就是往里面撞馅。开始揉了,奶奶先从青团中取出一小块,让我照着这个的大小来搓,我点了点头。当我继续往下做的时候发现面粉像一个黏人的小娃娃总是粘着我的手,奶奶告诉我,用手蘸一下干粉就行了,我试了果然如此。我就这样搓着,做出大小不同的青团,奶奶往青团里装馅的时候很麻利。之间她往一个中心插入手指,用另外四只手指反复地碰着青团的四周。小小的空虚立刻就变成了大洞。奶奶就向里面舀馅,馅满了之后,奶奶就用手把口给往里推,然后捏起来,一个胖乎乎的青团就算诞生了。随着我和奶奶默契的配合,面团就被我们包完了。开始烧青团了,随着从锅里飘来的香味,我流着口水,在锅边走来走去等待着吃青团,妈妈笑着说:“你真是个小馋猫!”半小时过后,青团就烧好了。吃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青团,我高兴极了。

清明节吃什么 篇7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中, 对初中生提出了“要了解图像基本知识, 初步尝试使用一种专门的图像处理工具合成修改、调整图像、实现简单的艺术效果, 运用技术辅助创新设计、个性化表达”的要求。校本课程是挖掘学习兴趣, 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 本节课在《纲要》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着重于“设计”, 旨在使学生对平面设计有初步的认识, 为后续的独立设计打好基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悉杂志封面的组成元素;能够模仿优秀作品, 设计杂志封面。

过程与方法:熟练掌握Photoshop基本使用方法;掌握封面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优秀作品赏析, 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行为与创新:在模仿的基础上, 在色彩搭配、文字设计上大胆创新。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封面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封面中色彩的搭配、文字的设计。

三、教学过程

(一) 问题引入,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平时都看哪些杂志?

生:《读者》、《青年文摘》……

师:《读者》、《三联生活周刊》、《青年文摘》、《TIME》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杂志, 一本好的杂志, 往往有一个出众的封面, 让人有拿起它阅读的冲动。

学生欣赏不同杂志的封面。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优秀的封面设计, 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 了解封面的组成要素

师:仔细观察, 杂志的封面通常包括哪些内容呢?

生:刊名、内容提要、期号、图片。

师:封面一般由文字和图片组成, 文字包括刊名、内容提要、期号等, 图片通常是一幅主题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几幅常见杂志的封面, 归纳总结封面的基本组成要素, 为设计封面打好基础。)

(三) 封面设计的过程与方法

师:杂志的封面是如何设计制作出来的?假设我们是一个美术编辑, 要为一个杂志设计封面, 该从何入手呢?

1.了解杂志的定位

杂志是什么类型的杂志 (新闻类、时尚类、艺术类、娱乐类) , 给什么年龄层次的人阅读 (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不同类型的杂志封面, 在设计时有很大的区别。

例如:《Ambient》杂志, 它是Ambient摄影俱乐部每月出版的一份自己的杂志, 用来提升俱乐部的影响力。因此, 杂志的视觉效果要显得更加专业, 以迎合范围更广的读者。版面主要以照片为主, 文字为辅。

2.挑选素材

首先, 确定本期的主题文章, 将题目作为内容提要在封面予以展现。其次, 选择一幅与本期杂志中主题文章相关的图片。

3.设计

首先, 进行版面设计, 确定图片和文字的大小、位置。

图片一般有两种方式呈现:整版和半版。整版照片的冲击力强, 往往有震撼的效果;半版照片则留有余地, 更适合细细品味 (如图1) 。设计时, 要根据图片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选择。

任务1:教师提供三组素材, 分别是新闻类杂志、娱乐类杂志、艺术类杂志所适用的图片、文字, 学生从中选择一组模仿样例, 进行版面设计。

(设计意图:课堂前半部分主要是教师讲授理论知识, 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少, 在此时安排练习, 一是调整学生的状态, 避免疲劳, 二是为后续的色彩设计和文字设计两个教学难点做好铺垫。)

其次, 进行色彩设计, 摄影杂志的封面要突出摄影作品, 因此, 不能选用过于抢眼的颜色做背景, 比较稳妥的方法是在照片上取色。在不同区域取色会形成不同的视觉感观 (如图2) 。

最后, 进行文字设计, 使用简洁的字体与版面相呼应, 并对字符间距、字号、文字粗细、位置等进行巧妙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完整的摄影类杂志封面设计过程, 帮助学生掌握杂志封面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师:刚才我们以一个摄影杂志封面为例, 介绍了封面设计的方法, 其它类型杂志的设计步骤与之相同, 但在色彩、文字的设计上有所区别。

比如:《三联生活周刊》的目标是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 力争以最快速度追踪热点新闻的前提下, 更多关注新时代中的新生活观。其读者群主要集中在受过高等教育、关心时代发展进程的新型知识分子。以它为代表的新闻类杂志的封面就相对保守, 用色一般不超过3种, 给人高雅沉稳的感觉。文字设计也中规中矩, 易于阅读。

而《动漫前线》杂志是以传播日本动漫资讯为主的动漫杂志。读者群主要是喜爱动漫的青少年。以它为代表的娱乐类杂志的封面大多采用3种以上颜色, 在色彩搭配上非常活泼热闹。文字的设计也比较花哨抢眼。

(设计意图:在掌握了杂志封面设计步骤方法后, 再次对比三类不同的杂志封面, 帮助学生体会不同类型杂志的配色和文字设计方法, 避免思维和创造性受局限。)

(四) 模仿范例, 设计封面

任务2:在任务1完成的版面设计基础上, 对杂志封面进行色彩设计和文字设计。在模仿的基础上, 鼓励有所创新。

(设计意图:学生初次接触平面设计, 尚不具备独立设计的能力, 先模仿优秀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熟悉平面设计的思路, 为独立设计打下基础。)

(五) 评价反馈, 知识梳理

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学生作品, 作者说明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步骤, 邀请其他学生点评作品的优缺点并提出修改意见。

师生共同总结封面设计的步骤与方法, 鼓励学生多模仿, 了解设计的知识、思路、方法, 为自主设计打好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作者介绍自己作品的设计思路和步骤,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

四、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市级研究课, 在准备这节课之前, 教师一直在思考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会了各种操作和技巧, 为什么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时却无从下手呢?

(一) 学科特点及教学现状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相比有明显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并且二者要达到完美结合、协调统一, 不能简单地剥离对待。就好比我们吃饭, “吃什么”和“怎么吃”都重要。

然而, 在教学中重技法轻能力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往往非常重视操作技法的教学, 一节课下来, 学生掌握了“怎么吃”, 却不知道究竟“为什么吃”、“吃什么”。从Word、Excel、PowerPoint到Photoshop, 大多学生都知道如何操作, 但缺乏运用这些工具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策略

1.学生兴趣第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根本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学生对课堂有兴趣时, 注意力集中, 思维活跃, 求知欲强, 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能够全部发挥。因此, 兴趣是影响课堂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2.动手操作为上

信息技术课并不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 但要将操作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同步提升, 解决“吃什么”和“怎么吃”, 则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情境创设

一位学者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将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 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5克盐放入美味可口的汤中, 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 将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 犹如汤之于盐, 知识和情境需要相互融合, 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情境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创设的, 必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学习情境素材应与具体的学习目标相对应, 最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有利于学生将操作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来源于生活的情境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参与。情境要有趣味性、思考性。趣味性可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性体现情境的价值与出发点。

(2) 任务驱动

任务要具体, 有可操作性。在中学阶段,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都非常有限, 计算机操作技能、经验、理解能力、时间和可用资源上都受到很大限制。因此,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 把总目标细分成不同的小目标, 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小任务, 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任务的难度要有层次性。一个是学生基础知识的层次性, 一个是问题的层次性, 二者要相对应。任何时候, 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因此, 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 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 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任务设计时要关注任务的可思考空间。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 就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教师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与实际生活相关联、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 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教师应配合、促进学生的探索和发现。所以, 设计的任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 培养学生用“探究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师在教会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任务驱动”正好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

(3) 整合创造

什么季节吃什么菜 篇8

现代应倡导不食反季节性蔬菜,这种观点正符合道家食疗之道。这是因为四季的变化会使我们体内的情况也随之发生改变,人体就会出现春天多风病,夏天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天多燥病,冬天多寒病的症状。如果常食时令水果蔬菜,会使体内六气平和,阴阳均衡,身康体健。比如春之茼蒿、芥菜;夏之蚕豆、茄子;秋之鲜藕、肥菱;冬之白菜、萝卜等。

古人倡导的食时令菜,就是应季菜。因得天地之精气,所以形质皆备,不仅口味好,而且营养好。而反季节菜,就是指不是相应季节的食品,这种食品因为与天气阴阳的气化相違背,未得天地之精气,而是人工栽培的,形状虽像,味却不好。如夏天的大白菜脆而无味,冬天的西红柿硬而难吃。所以,用反季节菜调口味尚可,用以做主菜则不可。

反季节菜违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阴阳寒热消长的规律,以致食品寒热不调、阴阳不正,徒有其形而无其质,用于调整人体阴阳的作用不大,所以应少吃。

清明节吃青团的寓意以及来历 篇9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2021年4月4日清明节气代表什么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节日。

清明吃青团含有什么意思

清明节吃青团源于寒食节吃冷食。中国古代,每逢寒食节,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无需加热的食品。而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因其色调而得名。后来寒食节逐渐发展成为了清明节,寒食节吃的青色团子慢慢就被称为清明果了。据史料记载清明果的可追溯年代是南朝的梁代。清明民俗经国家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青团,是清明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制作活动之一。不过,现在青团可能作为扫墓祭祀的功能渐渐淡化,而更多被人用当作一种小吃。原本受人青睐的青团,无疾而终,很多地方都没有在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了。

寒食节和清明节所代表的寓意

寒食节的寓意

上海人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 篇10

清明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而今年是4月5日,农历是3月3日。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在古时候也叫三月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清明吃什么,其各地食俗也非常的有趣。

上海人在清明节前后都有吃青团的习俗,这种习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青团主要有艾叶和糯米粉制作成,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那么清明节吃青团的来历是什么呢?

一、清明节吃青团的传说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和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们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绿蒙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少洗净煮烂辩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表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菜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为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太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兵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从此流伟开来。

上海人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团的食俗,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一只老面孔。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因此,一些卖青团的店家洞察到这以点,前些年曾出现过多种甜咸馅料的青团,如猪油玫瑰青团、黑洋酥青团、金针耳鲜肉青团等,但好景不长,这些原本受人青睐的青团,竟然无疾而终,实在让人百思不解。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

在寒日节的传统食品中还有一种“青精饭”,据《琐碎录》记载:“蜀入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类槁》也说:“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二、吃青团要注意什么

1、务必先加热后食用。因为青团中的糯米冷却后容易反生,极不利于消化,而且其中的营养结构也会被破坏;

2、最好与竹笋或马兰头一起吃,这些食物在一起吃可以加快青团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

3、绝对不要和肥肉混吃,糯米这样的难消化食品如果与油脂混杂在一起则会加重肠胃负担,极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4、最好食用一些有助于消化的食品,如山楂等。因为这些食品可以减少肠胃道消化青团等糯米食品的消化负担,有利于青团在体内的吸收。

三、四类人群忌吃青团

1、老年人和小孩绝对不适宜吃青团。因为制作青团的主要材料——糯米是一种极难消化的食品。老年人和小孩的消化功能都不好,吃青团对他们来说,无疑是让消化系统“雪上加霜”;

2、胰腺炎和胃炎患者严格禁止食用青团,因为青团中的糯米会导致这些炎症的复发或病情恶化;

3、糖尿病人禁食青团,青团中含有大量的糖分,现在商家推出的新品青团所含糖分“与日俱增”,糖尿病人食用青团无疑会使病情恶化;

吃什么不一定补什么 篇11

然而,吃什么补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错觉,因为,任何食物都要通过人的消化道分解消化,并转化为蛋白质、脂肪和糖等三大类主要营养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而且,很多野味并不如经过人类驯养和种植的食物更有营养。从人们喜欢的两种比较典型的食物可以获得一些科学的解读。

猴脑猪脑无大益

信奉吃什么补什么的中国人过去热衷于吃猴脑,而且还有很残忍的活吃猴脑的作法。尽管活吃猴脑作为反文明的一种现象现在已经绝迹,但少数人仍在吃猴脑。但是,吃猴脑并不会给人带来多大的益处。

有人提出,既然猪脑能吃,而且是一种好的营养品,猴脑也是类似的食品,为何不能吃猴脑?首先,从文化和进化的观点看,灵长类,如猴是人类最亲近的表亲,因此,吃猴脑是文明人所不能容忍的,吃猴脑也如同吃人脑一样。其次,再从营养学的观点看,吃动物脑髓虽然能获得一些营养,但也有不利的一面。

动物的大脑都差不多。以猪脑髓为例,定量研究发现,100克猪脑中含有热量 131千卡、钙30毫克、脂肪9.8克、蛋白质10.8克、镁10毫克、硫胺素0.11毫克、铁1.9毫克、核黄素0.19毫克、锰0.03毫克、烟酸2.8毫克、锌0.99毫克、胆固醇2571毫克、铜0.32毫克、维生素E 0.96毫克、钾259毫克、磷294.毫克、胡罗卜素 1.6微克、钠130.7毫克、硒12.65微克、视黄醇当量78微克,但是不含碳水化合物,也无膳食纤维、维生素C和维生素A。

从这些营养成分来看,猪脑是有一定食用价值和营养功能的,再加上猪脑肉质细腻,鲜嫩可口,而且含钙、磷、铁比猪肉多,可以供神经衰弱、头晕、老人、头眩耳鸣者、脑震荡后遗症和健忘者食用。但是,一般人应少食用,因为猪脑中的胆固醇含量是食物中最高的,经常食用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病和富贵病,如肥胖、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和糖尿病等。

当然,吃猴脑之类的食物还有其他更为严重的后果。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有一个民族叫做福瑞人(Fore),他们有一种特殊的宗教葬礼仪式,在这个仪式上的一个主要活动是分吃其死亡的亲属的肉和脑髓。然而,这个部落的人多年来患一种奇怪的疾病,称为库鲁病,后来统称为普里昂病。患这种病后,病人先是情不自禁地大笑,后来变得痴呆,并早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神经学、病毒学和生物化学教授斯坦利·普鲁西纳发现,大脑中的坏蛋白质普里昂是引发库鲁病和疯牛病的重要原因。

因为,普里昂(又称朊病毒)会引起人和动物的可转移性神经退化疾病,包括库鲁病、人克雅氏病(类似疯牛病)、致死性家族失眠症(人大脑的另一种病变)以及动物的羊瘙痒病、牛海绵脑病(俗称疯牛病)和鹿、猫、水貂等的海绵脑病。这些疾病的共同特征是,生物体的认知和运动功能严重衰退,然后导致死亡。这些病的病理特征表现为脑组织的海绵体化、空泡化、星形胶质细胞和微小胶质细胞的形成以及致病性蛋白积累,免疫反应消失。

后来,经过健康教育,福瑞人停止吃人肉和人脑后,库鲁病便减少和消失了。

鱼翅不如鱼肉

鱼翅是鲨鱼、鳐鱼和银鲛鱼的鳍。供食用的鱼翅是鱼鳍中的软骨,俗称翅筋。中国人把鱼翅当成美味佳肴大约从明代开始,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鲨鱼“腹下有翅,味并肥美,南人珍之”。

一直以来中国人形成了定见,鱼翅是高级营养品,起源可能出自《本草纲目拾遗》,认为鱼翅能补五脏、长腰力,益气精。然而,这是一种偏见。现代营养学的研究表明,每100克干鱼翅所含蛋白质为83.5克,脂肪0.3克。当然,仅就蛋白质而言,鱼翅确实要比鸡蛋蛋白质12.7克、瘦肉蛋白质21.7克、花生蛋白质25克、黄豆蛋白质35克高出许多,然而鱼翅所含的蛋白质属于不完全蛋白质,主要成分是属于纤维蛋白的胶原蛋白,另外鱼翅的营养成分还有脯胺酸,具有滋补养颜的保健功效。

但是,蛋白质进入人体必须在胃肠中被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共有20种。鸡蛋、牛奶、肉类的蛋白质含有全部20种氨基酸,叫做完全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而有些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如鲨鱼蛋白,则是不完全蛋白质,因为缺少某些氨基酸,营养价值较差。

鱼翅的胶原蛋白缺少色氨酸和半胱氨酸,因此营养价值并不高,还比不上含有完全蛋白质的鱼肉。由于人体难以吸收鱼翅的不完全蛋白,所以鱼翅必须要与畜禽肉以及虾、蟹等含有较多色氨酸的食物配伍,才能体现鱼翅的高蛋白营养价值。而且,鱼翅中的胶原蛋白量还不及猪皮、猪蹄多,脯胺酸含量在很多动物软骨组织中也有。

另外,鱼翅制作非常烦琐。先要除去鳍部附着的肉,然后经过浸洗、加热、脱砂、去骨、挑翅、除肢、漂白、干燥等8道工序。从成本、价值和营养比较,吃鱼翅还不如吃鱼肉、猪肉、花生和黄豆。

另一方面,消费鱼翅还会产生更多的负面问题。首先是可能导致鲨鱼灭绝。因为鲨鱼难捕,鲨鱼肉必须尽快处理,否则高尿素含量会使一些鲨鱼肉发臭。而鲨鱼肉价值很低,渔民捕捉到鲨鱼后,会只割下鲨鱼的鳍而把鲨鱼抛回海里,以便留下船上更多空间存放鱼翅,以利渔民能捕杀更多的鲨鱼。抛入海里没鱼鳍的鲨鱼无法游动,一种是窒息而死,一种是成为其他鲨鱼或别的动物的食物。按照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统计,以全球2.5亿人消费鱼翅计算,若每人平均消费2个鱼翅,就意味着每年有1亿条鲨鱼被食用。而鲨鱼比恐龙的进化还早,1亿年前就存在,是进化的活化石。它们的灭绝不仅是生态灾难,也是人类的灾难。

另外,吃鱼翅并不一定对健康有利。由于现代工业废水不断地排入海洋,使得海水中重金属含量逐渐增高,进入海洋生物体内。鲨鱼处于海洋食物链的顶端,鲨鱼吞食了其他鱼类后,重金属会在鲨鱼体内富积,含量会达到最高。例如,鱼翅中汞和其他重金属的含量都比其他鱼类高很多。对泰国曼谷唐人街市场上的鱼翅抽查表明,10个鱼翅中7个含有高含量的汞,最高含量为允许量的42倍。对香港市场的抽查表明,10个鱼翅中8个含有高水平的汞,最高含量为允许量的4倍。所以,从某种意上讲,吃鱼翅等于慢性自杀。

如此,“鲨鱼软骨素”能够防癌抗癌看来也只是一种神话。2000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从文献中找到40多例鲨鱼及其近亲得癌症、肿瘤的报告,其中3例还是软骨瘤。尽管有研究表明在鲨鱼软骨中含有一种物质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但这并不等于说食用鱼翅就会有抗癌效果。一些临床试验表明,口服鲨鱼软骨提取物对治疗癌症是无效的。

所以,认为吃鱼翅是大补和能抗癌只是一种错觉。

【责任编辑】张田勘

男性吃什么可以增加精子数量 篇12

维生素可为精子提供原料、促进精子生成、保持性器官不受细菌浸染。这其中维生素E与生殖系统的关系最为密切, 具有防备性器官老化、使空虚的输精小管再生、加强精子活力的作用。

二、优质卵白质与精氨酸食物

卵白质是形成精液的首要原料, 富含卵白质的食物有瘦肉、猪脊髓、狗肉、牛羊肉、鸡鸭、蛋类、鱼虾、豆制品等。精氨酸是产生精子的必要成分, 缺乏时可导致少精症, 含精氨酸的食品有鳝鱼、黑鱼、海参、蹄筋、豆制品、瘦肉等。

三、一些富含性激素的食品

适当进食一些富含性激素的食品, 如羊肾、猪肾、狗睾丸、牛鞭、鸡肝等, 能促进精原细胞的分裂和成熟, 对生精很有益处。

四、各类矿物质

清明吃艾青团作文 篇13

爷爷围好围裙,带上塑料手套,做起了艾青团。先把艾青和面粉揉在一起,干了,放一些水,用力地揉,面团变成了淡绿、青绿和深绿,可漂亮了。手也痒痒了,忍不住也想揉几下,说:“爷爷,让我揉揉吧!”爷爷马上答应了,他又拿了一副手套给我。戴上手套,双手一碰到面团,感觉凉凉的,很舒服也很好玩。卖力地揉了起来。过了不久,面团终于揉好了,已经分不出哪个是叶子,哪个是面粉,青绿色。开始分面团了,爷爷把面团捏成长条形,跟油条差不多,又用手捏成一小团一小团,每团和乒乓球一样大。速度很快,非常均匀,就像变魔术一样。

青团分好了,现在要裹馅了。我们一共做了两种馅,一种是用黑豆做成的馅,叫豆沙馅,还有一种叫做咸菜笋丝馅,也非常可口。爷爷拿起一个青团,熟练地用手指把青团的中间打了一个洞,再把青团的洞变大,把馅裹进去,再一捏,一个漂亮的青团做好了。一个、两个、三个、四个,艾青团从爷爷的手里变出来,小巧玲珑,可爱极了。

清明吃鸡蛋的由来及寓意 篇14

1、每年清明节,家里的长辈准备一些鸡蛋,然后把鸡蛋涂上各种各样的颜色,这其实是有寓意的。在清明节吃鸡蛋,寓意一整年都会有好运,身体健康,不会被病痛折磨。

2、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清明节吃鸡蛋寓意圆圆满满。吃鸡蛋起源于古代的上巳节,人们为了怀孕求子,就会把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然后涂上鲜艳的颜色,号称“五彩蛋”。之后把五彩蛋投入河中,顺着水流冲走,等在下游的人j就去去捡来食用,吃了之后,怀孕更加容易。因此,蛋是生命的象征,在清明节吃蛋很吉祥。

3、长辈们在清明节当天,会带着孩子和鸡蛋去为祖先扫墓。给去世的长辈们上坟的时候,会把煮熟的鸡蛋在墓碑上打碎,把蛋壳丢在坟墓上,寓意着子孙能出人头地,将来有出息。而且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和鸡蛋“孕育生命”含义相结合,这些都是让人们在清明节吃鸡蛋的理由。

清明节吃什么 篇15

莲藕的营养价值

强健胃粘膜。维生素C和蛋白质一起发挥效用, 能结合各种细胞, 促进骨胶原的生成, 起到强健胃粘膜的作用。

预防贫血。预防贫血, 协助肝脏的运动。

改善肠胃。莲藕还有含有黏蛋白的一种糖类蛋白质, 能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 因此可以减轻肠胃负担。

止血。莲藕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一定疗效。对血热引起的出血也有疗效。另外藕粉调补脾肾、滋肾养肝、补髓益血。

接下来, 就来看看莲藕要如何搭配吧。

莲藕和什么一起吃最好

藕+章鱼+红枣:章鱼与藕、红枣搭配, 补而不燥、润而不腻、香浓可口, 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健骨、滋润肌肤的功效。

莲藕+核桃仁:莲藕与桃仁搭配食用, 有活血破淤作用。适用于妇女产后恶露排除不畅或闭经等症。

莲藕+鳝鱼:俗话说:“精亏吃黏, 气亏吃根。”黏、根食品分别指的是鳝鱼、泥鳅、贝类和山药、莲莲藕等。鳝鱼所含的黏液主要是由黏蛋白与多糖类组合而成, 能促进蛋白质的吸收和合成, 而且还能增强人体新陈代谢和生殖器官功能。莲藕所含的黏液也主要由黏蛋白组成, 还含有卵磷脂、维生素C、维生素B12等, 能降低胆固醇含量, 防止动脉硬化。两者搭配食用, 具有滋养身体的显著功效。此外, 莲藕含有大量食物纤维, 属碱性食物, 而鳝鱼属酸性食物, 两者合吃, 有助于维持人体酸碱平衡, 是强肾的食疗良方。

莲藕+猪肉:从食物的药性来看, 莲藕性味甘寒, 具有健脾、开胃、益血、生肌、止泻的功效, 配以滋阴润燥、补中益气的猪肉, 素荤搭配合用, 可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成分, 具有滋阴血、健脾胃的功效。适合于治疗体倦、乏力、瘦弱、干咳、口渴等症。健康人食用则可补中养神、益气益力。

莲藕+生姜:莲藕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补益脾胃、补虚止泻等功效, 若与有同样功效的生姜搭配食用, 对心烦口渴、呕吐不止有一定疗效。

莲藕+粳米:营养丰富的莲藕若与粳米搭配食用, 有健脾、开胃、止泻、益血等功效, 适用于年老体虚、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热病后烦渴等症。

想吃什么就缺什么吗? 篇16

真的是这样吗?可是,宝宝总是想吃麦当劳怎么办?

“想吃什么就是肚子里面缺什么”这种饮食观念在民间非常普遍,但在科学上这种观念被证明是没有根据的。你是非理性的妈妈口马?你是否也曾为了满足宝宝的欲望,而以这种方式来溺爱他呢?

“宝宝是我们的心肝宝贝,营养不良会阻碍宝宝的正常生长发育,宁可多吃一点,也不能让宝宝肚子里缺东西。”

唯恐自己的宝宝营养不足,影响了发育,于是他想吃什么,就一定要满足他的欲望。结果导致宝宝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甚至诱发宝宝心脏病、高血压、厌食等病症。

也许,会有家长问:“既然宝宝不缺乏,为什么总想吃同一种食品?比如麦当劳?”

其实喜欢吃同种食物是口味的表现,口味的形成除了一小部分来自遗传因素外,大部分都是后天形成的。而在宝宝成长过程中给他们影响最大的就是宝宝的父母。父母的错误观点和行为都给宝宝的饮食习惯和口味造成影响。

错误概念的影响

“乖宝宝,鱼肉的营养好,吃了脑子聪明,身体好。”有的家长专给孩子吃鱼肉之类的荤食,逐渐使宝宝对鱼肉有了“营养丰富就是好”的概念。同理,若家长本身就认为吃蔬菜没营养,在给孩子安排膳食时只配肉蛋,不搭或少配蔬菜,慢慢的宝宝就会形成只吃肉不吃菜的坏毛病。

有的母亲为了保持体态美对肥肉不敢问津,在宝宝幼小心灵中扎下了根,跟着大人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潜移默化地造成宝宝的偏食。

在家长错误概念和行为的影响下,造成宝宝对麦当劳等洋快餐的青睐,家长们是否记得这样的场景:在经过麦当劳的时候,有的父母就会说:“宝宝乖,要是听话就带你去吃麦当劳好不好?”这时的父母就会让宝宝觉得麦当劳是很好吃的,是只有在听话的时候才能得到的奖励,所以在潜意识里对这种食品很向往。力口之口感好、环境好,所以造成宝宝总是想去吃。

微量元素缺乏

除了家长的影响,宝宝身体内某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缺乏也会导致宝宝对食物的偏好。比如锌缺乏时宝宝会食欲下降,对油腻食物不感兴趣。当平时摄入的维生素量不足,尤其是B族维生素、维生素c缺乏时,也可以导致宝宝偏食。

数据

根据专家多年临床观察和统计分析,

有半数以上的儿童存在偏食行为。

其中70%左右是不爱吃蔬菜或水果。

有30%左右的儿童特别偏爱糖。

还有15%左右的儿童偏爱油炸食品、

洋快餐。

约10%以下不吃荤食。

如何纠正宝宝偏食?

不吃蔬菜的宝宝

可以把蔬菜打成菜泥,和成馅,包饺子包子等,或者做成羹,还可以与面混合做成颜色不同的面皮来包馅。不仅有助于营养吸收,而且非常可爱。

爱吃糖的宝宝

可以找一些对宝宝身体有好处、有甜味道的食品替代。比如蜂蜜和冰糖。用替代品给宝宝做些造型可爱的小点心,渐渐宝宝就会忘掉糖了。

偏爱油炸食品的宝宝

油炸食品对宝宝的危害特别大,最好不要给宝宝吃。如果宝宝一时接受不了,可以给宝宝一些口感酥脆的饼干来缓解。

不吃荤的宝宝

可以把肉类熬成汤然后和蔬菜一起煮,这样就算宝宝不吃肉也可以吸收到营养。也可以将肉和各色蔬菜混合做成形状各异的小丸子,加上味道鲜美,宝宝是拒绝不了的。

专家建议:在纠正宝宝的偏食问题上,应该使宝宝初步懂得什么是营养,怎么吃,吃什厶才算有营养。在必要时候可以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来改善食欲。

在宝宝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合理的膳食安排,同时也需要树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给宝宝一个良好的心理导向。

膳食安排

营养专家们提出,要给宝宝餐桌上

建一个“金字塔”形的膳食结构:

(1)底层是主食:五谷杂粮和豆类;

(2)倒数第二层:蔬菜、水果,其中

深色蔬菜应占1/2以上;

(3)倒数第三层:新鲜牛奶及奶制

品;

(4)倒数第四层是鱼、肉类、蛋;

(5)塔尖即少许油、盐、糖和调味料。

心理导向

注意培养孩子对不同类食品的兴趣,引起孩子良好的食欲;同时大人不要在孩子面前随便议论某食物不好吃,以免造成宝宝对某种食物的抗拒心理,养成挑剔饭菜的坏习惯。

小习惯大问题

清明节吃什么 篇17

——《吃什么和还吃什么》教学案例及反思

【案例背景】

长期以来,常识课的评价十分简单,实验的丰富多彩与评价的单

一、枯燥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的兴趣难以激发,更别说保持学生的探究欲望了。考试评价制度重知识,轻过程,轻技能,轻情感态度。课程改革后,常识课改头换面变成了科学课。改革科学评价方法是课程改革的需求。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为其他科目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同时,科学课的评价制度较以前的常识课得到大幅度的完善,评价出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时机全程化”的趋势。

在课程改革的这3、4年间,我也不断学习思考,下面就本人自己执教的《吃什么和还吃什么》一课来说一下自己对于学生间互动性评价的思考与做法。【案例描述】

在《吃什么和还吃什么》课上,学生们通过小组分工、合作,为学校食堂设计一份营养、经济、美味的午餐菜单。学生们的设计活动进入尾声,教师击掌示意学生停止讨论,并用课件打出“科学膳食交流大会”的字样,学生们的交流、汇报马上就要开始了。

师:哪一组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己这组的菜单设计?(请基础较好的一个小组先作汇报)

生1:我们这组设计的午餐菜单中的主菜是白米饭,它能为我们提供能量,配菜是萝卜汤煮牛肉、几小段的带鱼、哈密瓜一小盘、玉米炒萝卜丝,有粗细粮的搭配,有水果„„(汇报员按照记录单汇报,不时说明设计意图,一旁的学生也适时补充)

生1:谁有问题问?(学生看看同学,又将头转向了我。)

师:快看,有同学举手了。课堂交给你们了,这会儿我只是观众哦。生2:好吧!林嘉栋,请你评价一下我们的设计吧!生3:我觉得营养搭配合理,但是算起来应该会价钱太高,脱离实际了一点。师:你们组接受他们的意见吗?

生1:谢谢你的意见,但我觉得我们的设计中已经说明是小份的了,我们认为不会太花钱。但我们愿意再改一改的。(之后,又有两位同学对他们的设计提出了评价。然后第一组的学生回到座位。)师:给刚才汇报的小组和评价的同学们,来点掌声好吗?(全班热烈鼓掌。)师:哪一组还想上来接受同学的考验? 生:我们,我们!(学生的声音此起彼伏,充满激情。)【分析】

学生汇报的环节在我们科学课中几乎是每节课都有,以往一直是由老师说了算,“对”就是“对”,“错”更无法变成“对”。教师是课堂评价的灵魂人物,是学生活动成与败的决定者,评价中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在评价中处于被评价状态,根本没有学生能站起来对自己,对同伴甚至对老师进行评价。学生的观念里教师是唯一衡量的尺度,成就感也只能靠老师给予。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只处于“导”的位置,把学生的自主权还给了他们,课堂的气氛异常活跃,纪律相当好,点评起来也头头是道,丝毫不比老师的评价逊色。案例中的一位学生回头看我,说明他潜意识里仍然希望教师直接给答案,但老师及时退出,才引发后面一系列的精彩发言。

【思考】科学课,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互动性评价?

一、师生共同更新观念,明确各自在评价中的角色。

过去的评价中,评价人员的角色关系一直是: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被评价对象。在这种评价活动中,由于评价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很难发挥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因此,评价对他们的激励作用也很难体现。

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和其他旧课程评价的影响,过去的常识课评价强调关注学业成绩结果,强调掌握知识的多少、程度,忽视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全面素质的考查。过去重视纸笔测验,这种测验注重对书本知识的考查,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考查,如动手能力,失败后的求正能力,小组协作能力等的记载、考查。常识课的评价还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

在进行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我们明显感到由于受旧观念和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把关注的焦点对准了学习结果,即那些可以量化的东西。同时我们还发现,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进行学习时往往缺少应有的自信心和渴望成功的欲望,凡事从兴趣出发,稍遇挫折,就灰心丧气,停滞不前。而且不会与人进行交流,不能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共同分享,即使勉强能够表达出来,但是在表达的过程中总是底气不足,开始的想法很好,在实际操作中又觉得漏洞百出,最终造成了不敢想、不敢说的局面。

《标准》明确提出“评价主体的多变化”是指主持评价活动的主角可以由很多种人组成。在以往的学科教学评价中,评价人员的角色关系一直是: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评价对象。评价活动一般都由教师提出,什么时候进行,具体什么要求,学生的职责主要是听从教师的安排,做好接受评价的准备。在这种评价活动中,由于评价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很难发挥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因此,评价为他们的激励作用也很难体现。评价者的角色将由老师一人发展到教师、学生(包括他们自己和其他同学)、家长和有关课程教学的专家。教师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占很大的比重,是评价活动的发起者、协调者,有时仍然是主持者,绝对不是以前那样是衡量优劣、对错的唯一标准。而学生则是很重要的主体。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的教学观念,树立师生教与学双方相互沟通、平等友好、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念。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教师是合作者,而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逐年加快,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知识源,更不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裁判员。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很好地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他应该是学生科学学习中的伙伴、参与者、激励者,同时又是课堂教学的调控者。明确了这样一种教师角色的定位后,我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学生,把评价 的目标指向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上课不再是背写好的教案,也不再是只关心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是提出了“让教案跟着学生走”的响亮口号。鼓励学生在进行实验方案交流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断为别人和自己进行补充、修改,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方案。

二、丰富教师的评价语言,促使学生互动性评价。

要想学生能自主、自动地参与评价,教师的评价言行要精心设计,因为教师的言行能为学生日后评价提供范本,同时可以促使学生觉醒和反思。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教师要设计不同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不但使学生自主参与,而且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树立了自信心,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把课堂变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学生往往在这种情况下能激发潜能,探索出各样的创新方法。

1、学生精彩的实验设计与回答,给予及时的表扬。

你的设计很独特,操作性也很强!厉害!令人佩服啊!你的回答简明扼要真精彩!

2、对于学生富有启发性的回答,予以重复、强调。

他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谁会用自己的话解释。

他的回答给了我们一个启发,现在谁能想到新的方法了。

3、对于学生不科学的推断、不能实现的回答,予以引导性评价

你挺有想法的,但是这节课我们能用这种方法处理吗?你再想想。

对于他的发言,谁有意见?谁有补充?

当然,教师还可以辅助一些表情、动作,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成功喜悦的同时也学习到了一些评价的表达方式。教师只有敢于将自己置于“无知”的境界,不轻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才能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并且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去,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与改进,达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目的。

三、评价方式新立意,提升学生间互动性评价的参与度。a)“交流大会”形式出现生生互评的互动性评价。这种形式适用于观察课、实验课的探究活动之后的汇报中进行,正如上述案例中的活动,一组学生合作上台汇报,接受全班同学的质疑与评价。汇报中可摆证据、说道理,通过学生间的互相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参与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总会说:“你们在某些方面说的很精彩,但我对某某方面仍有质疑,你们能再解释一下吗?”学生在活动中能进行瞬时评价,从而在活动中促使自己冷静、科学得分析问题。这种评价方式,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竞争意识。

b)“给同学打打分、写写评语”式的互动评价形式。

学生中设有科学文件夹,在每课的文件夹中都设有相互评价的表格,每节课后小组内便由组长主持对组内成员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打分、写评语。项目有你认为在科学探究上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实验方案设计得怎么样?表述是否清楚?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等等,这样就促使学生能够养成倾听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同时也能锻炼自己从多方面来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许多学生都在他人的期许中有了进步。

c)“作品评价展示”式的互动性评价形式。

作品包括观察日记、小论文、小发明、手抄报等内容。这些作品来自学生,并让学生自主进行评价。你可以给你认为优秀的作品投票,写寄语。学生的积极 性很高,评价也日趋成熟、理性、客观。

此外,还可以通过“回头看”、“哪一些同学的表现最好”、“自我反思、期许”、“学生学业档案(科学文件夹)的建立”、“我为你出张卷”等系列小活动来促进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如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的形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这种思维与存在方式应当从孩童时代抓起,否则就只能产生出一批批盲从、独断、不宽容的人,他们在理智上必然缺乏独立性、自主性、批判性。通过对自己和对别人的评价,恰好可以达成这样的目标,促进学生互动评价的形成。

王苏嫦

上一篇:祝圣诞节快乐的句子下一篇:考研政治近代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