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安全教育现状(共8篇)
安全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始终。所谓安全文化,从中观层面看,即人类在安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安全物质成果和安全精神成果的总合,应该包括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制度、安全标准、安全物品、安全文艺作品、安全宣传、安全群体、安全行动、安全理性、安全社会系统、安全社会结构等等。安全文化作为当前研究和建设的重点领域,在国内外都有了它的生存基础和发展成就。
现代意义的安全文化最初是由安全科技界专家提出来的。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人为原因发生爆炸,酿成核泄露的世界性大灾难,由此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提出核电站“安全文化”概念,此后安全文化研究在自然科技界和人文社会科学界都得到了大力发展,安全文化建设也在其它企业生产和政府报告中得到了重要体现。当时,专家们的意见就是指人们不能仅仅从自然科学技术角度来维护安全,人们的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和安全政策等在维护安全方面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且需要对科技理性的副作用进行思考。无独有偶,社会科学界差不多从另外一种角度提出了如何确保安全的问题,这就是社会学界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风险社会理论”。风险问题的研究最早见于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对核能安全使用问题的思考,后来的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1986年出版的德文著作《风险社会》(RiskSociety)中,系统地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并且对“风险”的内涵作了更深刻的阐述。“风险社会”概念从一开始在外延上就比“安全文化”概念宽泛,不仅仅指安全生产领域,更广泛地指向社会公共领域的安全和风险,同时打破地域空间的界限而探索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平等、异质性和不安全问题。
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主要起源于工业化国家,远远走在中国前列,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安全文化研究首先在核工业领域重点推进。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1991年又提出了《安全文化》报告(INSAG-4),把安全文化概念得以定义并且得到世界多数行业专家教授的认同。1994年该机构又制定了评估安全文化的方法和指南(《ASCOT指南》,1996年修改),对安全文化的政府组织、运营组织、研究机构和设计部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规定。1998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又发表了《在核能活动中发展安全文化:帮助进步的实际建议》,提出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经历安全的技术与法律建设、安全目标与绩效、安全主体的责任与自我学习改进等三个阶段。亚洲地区核合作论坛(FNCA,前身为1990年成立的亚洲地区核合作国际大会/ICNCA)1997年第8次研讨会以来每年都举行一次研讨会(2000年会议在我国上海召开),对于推进亚太地区安全文化合作做出了重大贡献。[2]
第二,安全文化研究在其他工业领域的迅速推广。美国蒙特纳州1993年颁布了一部《蒙特纳州安全文化法》,以法律的形式强调雇主和雇员合作以创造和实现工作场所的安全理念。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1997年组织召开了“合作文化与运输安全”全国研讨会。澳大利亚矿山委员会1998-1999年开展了一次全国矿山安全文化大调查,并且得出了一些合乎实际的结论。[3]目前国外在矿山安全、建筑安全乃至反恐怖安全领域都有较大推广。第三,安全文化研究在高校得以大力发展,并且安全文化概念和内涵日益丰富。目前,国外许多矿山类、公共管理类、卫生健康类院校中均开设有安全管理学、安全心理学、安全经济学、环境安全学、环境法学等安全文化类课程;许多高校与政府联合组织了区域内或国际性安全文化研讨会;很多高校都设有安全文化研究专门机构、安全文化专职研究人员,出版发表了相关论著,开展了相关项目,召集了相关会议。安全理论研究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安全文化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内涵日益丰富:1991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把安全文化概念狭义为“核安全文化”;2002年5月道格拉斯?韦格曼在向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提交的安全文化总结报告中作出了它们的定义,“安全文化是一个组织的各层次各群体中的每一个人所长期保持的、对职工安全和公众安全的价值及优先性的认识”,“涉及到每一个人对安全承担的责任,保持、加强和交流对安全关注的行动,主动从失误教训中学习、调整和修正个人和组织的行为,并且从履行这些价值的行为模式中获得奖励等方面的程度”。[2]当然,安全文化定义目前有十几种,也还在进一步深化发展。
一、国外小学安全教育的措施
1. 法国。
法国政府认为:“小学是处于危险海洋中的与安全息息相关的一个孤岛[1]”, 因而, 法国非常重视小学校园的安全。
法国为维护小学校园安全提供武装力量。法国的小学划分为不同的学区, 法国政府在每个学区都设有机动队。机动队由20到50人组成, 其领导人为学区督导, 其职责就是防范小学安全事件。一旦小学发生暴力事情, 机动队会迅速出动, 平息事态。法国的小学如果认为自己学校的安全有问题, 它们就可以向警察局报告, 警察局会派遣一两名警察身着便装驻扎在校园内维护校园治安, 直到校方认为治安好转为止。法国的小学校园里设有很多醒目的报警电话亭, 按任意键都可以报警, 而且警方的电脑上还可以清楚地显示报警者所处的位置。法国小学的大门口和附近的十字路口, 在上学、放学的高峰时, 有专门的警察负责疏导交通。在警察的指挥下, 小学生可以安全地过马路, 而汽车有时候不得不等待半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法国警察的这一做法极大地避免了交通事故对小学生造成的伤害。
法国从1957年开始规定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都要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道路安全”课程, 教育学生怎样骑自行车, 怎样过马路, 让小学生系统地掌握交通法规、了解交通标志, 使交通安全意识成为学生的一种本能反应, 最大可能地避免交通事故。法国在很多城市建立了交通公园和交通法规学校。在交通公园里建设有不同类型的城市道路, 学生通过亲身实践, 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交通法规学校实际上是一座微型的现代城市, 在这个缩微城市里, 人行道、自行车道、汽车道、停车场、铁路、高速公路、快速公交专用道、立交桥、高架桥、人行天桥等现代的交通设施应有尽有, 各种交通标志也随处可见。每天, 不同的小学会带学生到交通法规学校进行实践活动, 让学生对交通安全获得具体直观的感受。
法国的小学生放学时, 老师会把学生当面交给接送的家长。在上学时, 如果到校较早, 校门还没有开, 学生不用在校外等候, 他们可以在校门旁边的一个大厅休息。该大厅可以容纳全校的学生, 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这就为学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法国小学的老师会经常与学生谈话, 从谈话中了解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从而提前做好准备。
2. 日本。
日本的小学都建立了一个立体的联动的安全保卫体系。该体系由学校、家长、警方、医院、社区、教育部门等组成, “融合了各方的力量, 可以使得孩子们在更加安全的环境中生活、学习、成长”[2]。日本在每个学期开学时, 都会召开一个安保联动会议。在会议上, 警方会通报近期释放的劳改人员及治安事件多发地带。社区会通报当地有无精神病人。日本的教育局长会身着便服悄悄地到所管辖的小学附近巡逻, 一旦发现潜在的危险便立即解决。
日本小学的安保措施做得很细致, 很到位。每个教室都配备有催泪喷雾器、盾牌、钢叉等防备武器。校园里布满摄像头, 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情都可以一目了然。校方在所有学生的书包上都安装了GPS电磁接收器, 如果学生在上学或者放学的途中遇到不测, 可通过接收器向警方求救。
除了硬件方面的安保措施之外, 日本还在软件上下功夫。在日本, 安全教育是小学生的必修课, 贯穿于整个小学教育过程中。日本的安全教育包括交通安全、家庭安全、地震逃生、受伤自救等, 内容丰富。日本安全教育的形式非常灵活, 老师不但在专门的安全教育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安全知识, 而且“还注意在其他科目的教学及道德课和综合学习的教学中, 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3]。地理老师会让学生画一幅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作为家庭作业上交, 在批改时, 会告诉学生哪些路口比较危险, 上学放学时要小心。历史老师会讲述各种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 告诉学生如何注意交通安全。在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课程中也不时地加入安全教育的内容。
日本的各个小学都组织了志愿者服务队, 在上学放学的高峰期穿着特制的服装在校园周边巡逻, 带领学生过马路。学生在上学放学途中如果遇到麻烦, 可以进入贴有志愿者标志的路边商店求助。在日本, 马路两侧的人行道是严禁车辆停放的, 如果停放, 会受到警方的严惩。
2006年日本制定了《校园安全法》, 主要内容包括:第一, 国家要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年龄特点出发来制定适合他们日常学习及活动的最低安全标准, 各级政府必须遵守这个标准。第二, 建立“学校安全职员”制度。为了给小学生提供更好的安全环境, 《校园安全法》规定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要划拨专门的经费, 建立“学校安全职员”制度, 给小学配备门卫、治安员等维护校园安全的专职人员。第三, 成立“日本学校安全中心”。该中心的职责是对学校的安全措施进行监督, 对学校发生的安全纠纷进行调解。[4]
3. 英国。
英国通过立法来保证小学校园安全。1988年英国通过了教育改革法案。其核心内容就是切实保护小学生安全。该法案要求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和安全技巧的教育, 安全教育要贯穿日常教学工作的始终, 让学生从小形成安全意识。该法案要求教师在传授安全知识时要根据情况, 灵活地进行传授。1999年英国通过了国家健康学校标准 (the National Healthy Schools Standard) , 把小学生的校园健康及安全作为考核学校的一项重要指标。
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 英国政府要求各个小学制定危险应急预案。预案的对象包括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媒体及教育主管部门等。英国小学应急预案的制定科学合理, 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学校的建筑布局。每周, 小学都会对学生进行应急训练, 使训练变得经常化。这样, 教师和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在突发事件中该怎么办,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学生就可以从容地应对。在英国, 安全课程是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该课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 锻炼他们应对危险的能力。老师在日常教学中, 不但在理论上进行说教, 而且还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对安全的切身体会。老师“鼓励学生为其他小弟弟和小妹妹树立好榜样, 并教给他们应对危险的健康的方法。[5]”由于在课堂上学习过也实践过安全知识, 所以一旦遇到安全事故, 小学生可以及时正确地做出反应。
鉴于网络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而且上面的不良信息很多, 中小学生的分辨能力和抗诱惑能力不强, 英国政府2009年12月8日宣布, 从2011年开始, 网络安全教育将成为英国中小学的必修课。届时, 英国所有中小学将全面实行“绿十字互联网安全守则”教育, 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 学校要教育学生不轻易在网上公布个人信息;第二, 学校要教会家长和学生如何识别及过滤不健康的电子邮件;第三, 学校及家长要教育监督学生不登录浏览色情网站;第四, 教育学生一旦发现不良网站, 要及时向老师、家长及警方报告。
为了切实保障学生安全, 英国小学要求学校员工注意学校周围的情况, 一旦发现可疑人员, 马上上报。英国的小学都设有专职的校警, 校警一般都有一个单独的房间, 他可以根据情况, 灵活行动。英国小学校长的办公室就设在大门口。校长认为,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监控校门口, 发现危险情况, 及时处理;另一方面, 校长每天可以第一个问候学生, 让学生感觉到校长在关心他们, 从而开心、快乐、自信。同时, 通过和学生打招呼, 校长也可以观察学生的精神状况, 对于有问题的学生, 校长可以事先提醒教师密切关注。学校的很多安全问题, 可能学生都知道, 而校方却不知道, 为了及时了解隐藏在学生中的信息, 英国小学校长的办公室布置得很卡通, 里面摆满了小学生喜欢的玩具和书籍, 这样可以吸引小学生主动到校长的办公室和校长交流。通过和学生谈话, 校长能够掌握大量的信息, 而且为学校的安全措施提供更坚实的基础。保障学生安全, 调动老师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只有关爱而不是压迫老师, 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英国小学的校长很关心老师。每个老师的办公室都配备了空调、沙发、床、微波炉、冰箱、电脑、打印机等, 使得老师的办公室很有家的感觉。英国小学的校长认为, 只有让教师在学校产生家的感觉, 他们才会为学校的发展尽心尽力。在英国的小学, 校长不会让教师加班, 不会侵占教师的休息时间和节假日。
4. 美国。
美国从立法上尽力保证小学安全。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学校安全法》, 该法律的核心就是保证校园安全,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国会的带动之下, 美国的各州及地方政府也制定了各自的校园安全法, 这就为校园安全提供了最大程度的保障。
美国的小学安全措施是立体的和全方位的。校方认为“校董会和学校行政人员不可能独自维护校园安全[6]”, 对小学生的安保工作是全社会的事情。校方的这种看法不是在推卸责任, 而是实事求是。正是因为能够清醒地认清现实, 所以美国的小学积极主动地与教育行政部门、公安部门、学生家长、社区机构、新闻媒体等合作, 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体系。教育行政部门作为美国小学的直接领导者, 经常深入小学调查研究, 与小学的师生座谈, 了解小学师生的想法, 尽可能地从人力和财力上给小学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美国小学经常聘请警察到校园进行安全讲座。警察不但给小学生传授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安全防范措施, 而且还帮助校方制定校园安全计划, 最大限度地降低非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小学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 也有警察参加, 警察通过实践活动使小学生切身体会到安全防范的重要性。目前, 美国小学和警方的合作已经形成了一项制度, 从制度上为小学安全提供了保障。
美国小学大都实行封闭式管理, 对于来访人员实行登记制度。来访人员在学校呆的时间也有限制, 不能过长。美国小学大都配有金属探测器, 可以检测出匕首、枪支等金属武器, 这对打算携带武器到校园寻衅滋事的不法分子是一个有力的震慑。美国的小学安装有一种名为“校眼” (School Lobby) 的信息系统, 不但可以存储老师、学生的相关信息, 还可以通过学生随身携带的与“校眼”相配套的磁性ID卡随时定位学生, 了解学生的安全状况。对于来访者, 美国小学配备了一种名叫“计时徽” (Timebadge) 的系统。安装这种系统的目的在于监控来访者在学校停留的时间。如果来访者停留的时间超过了限制, “计时徽”就会发出警报, 提醒校方来访者该走了。从2006年开始, 美国的小学先后都配备了虹膜识别仪, 此仪器是用来控制校门的, 比较昂贵。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及来访者只要在小学的安全网络中预留有虹膜记录, 虹膜识别仪就可以自动打开校门。反之, 只有和校警联系, 才能进入学校。虹膜识别仪为小学安全插上了高科技的翅膀。
美国小学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并且还进行演习, 比如火灾演习、地震演习、自救演习等。这样一旦发生安全事故, 学生就会训练有素地逃生, 而不至于惊慌失措。因为火灾的危害比较大, 所以学会使用灭火器是美国小学生的必修课。美国是汽车王国, 美国小学教育学生坐车时一定要系紧安全带, 并且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如何系紧安全带及系安全带的好处。对于没有家长陪伴上学的小学生, 美国的小学会传授给他们路途中自我保护的方法, 比如不吃陌生人给的食物, 不买地摊的东西, 不理陌生人的搭讪等。如果被人跟踪, 要马上呼救。美国的治安体系很完善, 小学生一旦呼救, 警察马上就会到现场。
美国小学放学时, 家长只有签了字才能把学生从学校带走, 没有家长的签字, 学生不能离开学校。美国大部分孩子上学都坐校车, 这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小学校车的运行费用由政府负担, 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由此可见美国对小学生安全的重视。美国法律规定, 小学上学、放学的高峰期, 校门口马路两侧25米之内, 任何车辆不得通过, 除了校车之外, 从而避免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美国人已经形成了共识:小学生是美国的未来, 他们的安全至高无上。
二、国外小学安全教育的启示
法国、日本、英国和美国小学的安全教育及措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第一, 小学要和家长、社区、警方、教育部门等形成联动机制, 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这样的联动机制可以使小学得到更多的安全信息, 从多方面保护小学生的安全。
第二, 小学要有常驻的安保人员。目前我国小学大多没有专职的安保人员, 尽管有些学校聘请有保安, 但是仅仅充当了门卫的角色, 一旦遇到突发事件, 保安也是无能为力。政府应该拨出专门的经费, 为学校配备安保人员, 并且还要对安保人员进行培训监督, 使他们对校园安全工作尽职尽责。
第三,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目前我国的小学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学校仅关心学生的学习, 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并不重视。尽管教育部门也要求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但都流于形式, 并没有切实执行。我们应该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 使安全教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 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应急演习。这样, 学生就会从小养成安全意识, 一旦遇到紧急情况, 就能采取正确的措施。
参考文献
[1]Julius Menacker, Ward Weldon and Emanuel Hurwitz.School Order and Safety as Community Issues[J].The Phi Delta Kappan.Sep., 1989:40.
[2]Mavis G.Sanders.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ships Focused on School Safety:The Baltimore Example[J].The 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Summer, 1996:370.
[3]张克勤.守护生命:日本中小学的安全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9 (6) :35.
[4]钱丽霞, 郭琳, 徐新容.国外中小学安全教育比较研究及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 2009 (7) :19.
[5]Deeda Sessoms.A Safety Project in Elementary School[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Sep., 2000:1289.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确保幼儿安全、健康、快乐的成长既是家长的希望,也是幼儿教师、社会和政府的责任。如何给幼儿构建一个健康和安全的成长环境,西方发达国家较早地给予了普遍重视并逐渐形成日益完善和成熟的办法和制度。
校车安全:注重校车安全质量并享有优先路权
校车是否安全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安全与否。美国的校车标准包括校车车体结构、防倾覆保护、刹车装置等36个方面的特殊要求,因此造价昂贵,提供25个座位以内的校车一般造价都在7万美元以上。2003年,英国新校车正式投入运行,也以高造价获得高质量的校车,并规定所有儿童不论有没有购买保险,从登上校车那一刻起,全部由为校车购买的保险负责。校车的固定资产成本和运营费用很高,在美国,这笔高昂的费用主要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各地方政府承担,每个孩子每年的校车补助近600美元。
除了车辆本身的坚固安全外,校车还拥有优先路权和其他“特权”。德国严格规定,校车必须设立独立车站,车站标志必须明显可辨,要在规定车位停车,在进出车站时,校车要做出明显的灯光指示,此时其余车辆一律不准超越校车。另外,要求家长让孩子有足够时间上路赶车,以防因为追赶校车而出事。在加拿大的很多州,超校车同样是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将被罚款、扣分。日本各幼儿园和小学明确规定,校车上除司机外,还必须有两名幼儿园老师照顾孩子:上车时,老师必须先下来数孩子,并送上车,自己最后上车;下车时,老师则要先下来,再清点一遍人数,最后把孩子挨个扶下车,亲手交给家长。
饮食安全:健全食品安全法规和为儿童营养立法
不健康的饮食是儿童面临的最大健康风险。在美国,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规范较为完善,如《联邦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食品质量保护法》《公共卫生服务法》《联邦肉类检查法》等,为食品安全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标准以及监管程序。法律还对于危害儿童饮食安全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规定如果生产和批发、销售假冒伪劣儿童食品,当事人除被判监禁外,还将面临25万到100万美元的罚款。法国甚至把生产假冒伪劣儿童食品的罪行与贩毒、军火走私一并列为“危害安全罪”。
近年来,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的关注集中在因不健康的饮食造成的儿童肥胖问题,调查表明美国2~5岁的幼儿有四分之一超重,低龄糖尿病患者也激增,给儿童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数次上电视节目宣扬健康饮食的重要性,致力于推动食品行业采用低价加工方式,为孩子们提供健康的蔬菜和水果。为了确保儿童饮食安全,美国、德国、英国都在为儿童的健康饮食立法。2010年美国加州众议院通过一项法案,制定少儿教育机构食品规范,将关注点锁定在学龄前儿童,规定幼儿园的“营养午餐”必须提供蔬菜,确保两岁以上儿童减少糖分摄取,严格禁止提供油炸类食物和甜味饮料。
秩序安全:幼儿园内营造稳定而和谐的教育环境
美国幼儿园最普遍的特色,无论是教室、门口、院子、停车场都布满了监视录像镜头,并跟当地警察局联网,一旦出现紧急状况,这些高科技的“眼睛”会自动报警。美国幼儿园几乎没有专门的保安人员或是“传达室”,一般都安装电脑监控监视系统。原因之一是幼儿园里遍布保安人员耗资较大,安装电脑监控监视系统更节约成本;二是考虑到四处走动的保安会给孩子的日常活动带来不便,看到保安人员或警察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也会让孩子有更多的不安全感。
教室内录像监视器镜头的方向位置都不一样,监视网很密集,这些监视器能监视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平时主要功能是保证孩子在游戏时的安全,如有意外事故发生,监控录像是最直接的目击证人,对警察侦办的效率也有直接帮助。除了教室,孩子们平时做游戏的院子也是布满小摄像头。为了防止孩子躲到无人看见的角落而发生危险,在一些比较隐蔽的角落都安装一面圆形反光镜,这样老师就能照顾到每个小朋友。幼儿园的院子都在后面,从大门是看不到一个孩子的,家长接送孩子都是从前门输入密码进入,只有家长知道密码,是简单有效又节约经费的保安措施。
情感安全: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在网上查到了这样的数据:2004年,我国生产原煤19.56亿吨,煤矿死亡事故3639起,死亡6027人。同年,美国生产煤炭近l0亿吨,煤矿安全事故中总共死亡27人。也就是说,我国的煤炭百万吨死亡率2004年约3人,这一水平是美国的100多倍。2004年,我国建筑业伤亡事故2582起,死亡2789人,相当于煤矿死亡人数的46%。有文章说,美国建筑业1999年死亡633人。更新的情况虽没有查到,但由于美国高楼大厦建造数量和比例都远低于中国,死亡率也应远低于中国。
实际上,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是在不断加强和改善的,特别是国外的安全管理经验得到了国人的深入研究,并不断充实和借鉴到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中。对于国外的主要做法,归纳起来,可以说有五个方面:国家立法、政府执法、员工培训、技术支持,还有一条是保险托底。
从国家立法看,各国在安全生产方面都比较完善。各国都颁布有完整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强制业主执行。如日本有《劳动安全卫生法》,政府发布《劳动安全卫生法实行令》,劳动省发布《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则》,细化技术措施。我国情况也是如此,2002年颁布有《安全生产法》,2004年颁布《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还有配套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行业方面,1997年发布的《建筑法》专门设有“建筑安全管理”一章,国务院发布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部发布有《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等,还有各种强制性标准,安全管理规范。可以说,在法规体系建设中,我国是紧紧抓住,不断完善。
从政府执法看,各国的体制不同,执法强度就有了较大差别。美国政府采取严格的日常检查制度确保法律的贯彻实施。尤其是对于煤矿,每天约有5000名检察员在工作场所检查;检查的时间安排可视伤害数量、员工投诉而定,亦可随机抽查。如在检查中发现违法行为,雇主将受到惩罚,最高罚款额可达700万美元。日本设立“中央劳动安全卫生委员会”,负责检查生产单位的安全措施落实情况,指导和督促生产单位履行各项责任和义务。我国则在机构上比较完善,各地建立了建筑安全监督站,有万名执法监督人员,还定期开展全国安全抽查、专项治理等。特别是监理企业要承担监理安全的责任,这是其它国家所没有的。从员工培训看,新加坡1984年起设立建筑业培训学校,开设了超过80种培
训和测试科目,对工人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测试,每一名员工平均花费5%的工作时间用于培训。香港1975年起设立建造业训练局,为建造业提供训练课程。有些国家还从财政方面给予补贴,使培训更有吸引力:荷兰建筑企业以每一个员工缴纳一定的税金作为研究与培训基金,使研究发展活动和职业培训的成本和风险由整个行业来承担。新加坡实行建筑业奖学金制度,鼓励新工人积极参加建筑相关课程学习。香港则发给参加培训的人员津贴,如参加短期全日制课程,每人每月发给2400~3300元港币。当然,这些费用来自工程总价0.25%的训练费。我国也很重视工人培训,各级建设主管部门每年都要强调施工人员培训问题。从新技术的推广和采用看,新技术大幅度降低了安全事故,如先进的盾构施工技术设备和各种措施保证了隧道施工的安全;安全高效的新型手持电动机具既提高了效率又减少了事故;信息化技术的广泛采用,增强了对安全隐患的预见性;等等。我国在施工新技术方面也在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国外先进的机具广泛使用在工程中。
从保险情况看,建筑行业安全保险广泛采用。发达国家保险公司通过与风险紧密相连的可变保金对建筑公司进行经济调节,并通过风险评估和管理咨询,促使并帮助其改进安全生产状况。安全生产的保金费率根据企业风险的大小灵活制定,工作环境不安全的代价就是支付昂贵的保险费用,而安全的工作条件将大大减少这笔支出。由于经济上的差异相当可观,在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法国的社会保险机构建立专门的工伤预防基金和专职的安全监督员,雇主缴纳的工伤保险税与其事故伤人率挂钩,这样,使雇主主动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控制事故风险,从而获得更大利润。我国建筑法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近几年,各地区都纷纷推行强制建筑意外险,有的省市的投保覆盖面甚至正在接近统计学意义上的百分之百。
如上所说,我国建筑安全也应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了。但是,我们没有做到,原因就在于建筑安全工作不仅是形式上的学习与仿效,更重要的是观念意识的超越和实际行动的落实。我国建筑安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生命第一的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关爱生命、关注安全、自我保护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中国几千年历史,除了外敌外,内战也是不断,直至文化大革
命,还在进行人与人的斗争,生命如草芥,怎能形成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工程建设习惯以大会战形式组织进行,“多上鬆人”,猛冲猛打,这种做法的安全风险一直被忽略。而美国等西方国家有上百年没有内战,生活的安定培养了人们对生命权的重视,所以人权观念得到普遍认可,安全第一、生产第二也成为西方国家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我国经过近30年改革开放的稳定发展,“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观终于被接受,并成为国家的治国方略,政府还先后签署了两个国际人权公约。但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只有人权、生命权普遍深入人心,安全法规和规定才能得到彻底落实。
二是安全文化基础薄弱。法国、德国的企业安全文化是制度至上理念,企业安全制度是员工的行为准则,任何人都不能违反的。这种安全价值理念与取向,使得法律规定的“雇员有权拒绝在有损健康的危险环境下工作”,会得到雇员切实执行。还使得雇员的行为自觉规范,违章 行为准则,任何人都不能违反的。这种安全价值理念与取向,使得法律规定的“雇员有权拒绝在有损健康的危险环境下工作”,会得到雇员切实执行。还使得雇员的行为自觉规范,违章导致的事故得到较好控制。美国自1776年独立以来,曾经有13年没有国君,国家依旧能够稳定,原因在于“宪法至高无上”深入人心。我国“人治”的传统,使得我们在赶工期、献礼工程、首长工程面前,必然会把安全放在一边,企业安全文化难以形成。三是安全生产执法监管不力。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安全生产监管力度不强;安全生产监察力量薄弱;安全监察缺乏有效的技术保障手段。尤其政府惯于采用的运动式检查,造成安全要求时紧时松:下属行政部门等待上级每年专项检查的工作安排,企业则等待上级检查时把领导应付好。这种工作惯例,使得安全管理工作无法做到长期、稳定、连续。
四是违法处罚不能落到实处。国外是以个人能力和资格为基础发展企业,如日本法律规定,一级注册建筑师可以成立一级设计事务所。所以,事故发生后,国外首先是处罚具有执业资格的负责人,甚至终身不得再涉入此行业。我们是以企业资格填充有能力的个人,如一级企业,按规定凑足和保持若干一级建造师。事故发生后只是降低企业资质等级,并不影响个人职业生涯。责任的轻重差别,直接导致责任心的大小。
五是安全生产科学技术作用远未得到发挥。一方面是建筑安全研究工作不
足,全国众多的建筑科学院,没有一家有专门的安全研究所,导致安全的技术创新落后于安全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安全投入不足,我国20世纪90年代每年平均的生产安全投入占GDP比例仅为0.7%,而发达国家高达3%以上。用万人投入率比较,美国是我国的3倍,英国是我国的5倍,日本是我国的3倍多。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安全文化素质,传播安全文化。塑造企业安全文化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细致的心理工作,它需要企业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长期的总结、提炼、倡导和强化。为此,在塑造企业安全文化过程中,要把企业安全文化所确定的价值观全面地体现在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和员工行为之中,并利用制度强化企业安全价值观,把它渗透到企业的每一项规章制度、政策及工作规范、标准和要求当中。只有员工把那些安全制度变成了自己的行动指南,从思想上接受企业倡导的安全价值理念,企业安全文化才有恒久的活力。
2.落实“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各级领导都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坚持不懈地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细、抓实、抓好。毕竟,安全工作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之一。国外政府只负责监管工程安全、环保等涉及生命和公众利益的事项,其它都交给市场和法律解决,在行政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我国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更应该大力支持发展市场力量,特别是中介服务,把自己更多的力量投放在公共利益的服务上,而不是行政审批上。安全监管工作应改变运动式检查,借鉴国外政府安全检查事先不通知的做法,加强日常巡视,实现检查常规化。
3.强化个人执业资格,弱化企业资质。我们一些规定中要求企业的注册资格人员数量,其实人员数量不应是政府管理的责任。政府对行业准入管理在于要求企业有资金能够进行运行和赔付、有注册资格的人员有能力完成任务,包括承担质量安全责任。注重注册资格人员数量,很容易发生无人担任的问题。出现安全质量问题,以处理企业为主、直接责任人为辅的做法不利于强化责任意识,并直接影响市场管理效果和力度。因此,质量安全事故应主要由有注册资格人员承担直接责任。
4.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投保。保险虽然已经推行,但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其中与保险费用直接相关。行业协会应代表建筑企业与保险行业磋商,解决
保费过高的问题。同时,实行与安全业绩挂钩的浮动费率,既要达到激励投保方主动投保的目的,也通过提高安全工作的经济压力,推动企业下气力做好安全工作。
5.提高安全生产资源保障水平,加大安全管理投入。借鉴荷兰职业培训的成本和风险由整个行业来承担、费用来自税收的经验,免费向建筑工人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应正式规定建设工程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作为非竞争性费用在招标时单列,以保证安全费用的落实。推广新型安全设备、工艺、技术,政府不但应对安全设备进行质量检查和认证,而且应不断推荐对通过技术认证的产品,强制淘汰落后安全设备和技术的应用。
可控撞地的风险预警
2012年9月23日瑞安航空(Ryanair)一架从曼切斯特飞往德国梅明根的波音737飞机降落时下降率过大,触发地形警告。据悉,该航班的飞行员为了追回起飞时晚点的时间而改变了飞机的进场着陆速率。
瑞安FR3214航班搭载135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飞行员为一名30岁的机长和一名29岁的副驾驶。该航班从曼切斯特机场起飞时晚点了大约25-30分钟。在飞行过程中,飞行员决定要使用机场的24号跑道降落,因为使用24号跑道降落后到机坪的滑行距离比较近。
机场塔台则称,空中交通管制员此前曾指示飞行员使用06号跑道进行降落,但是机组人员坚持要从跑道的另一端降落,即使用24号跑道进行降落。如果使用06号跑道进行降落,飞机在降落后则必须滑行到跑道的另一头进行调头才能进入滑行道。因此,飞行员做出一系列决定的原因全是为了节省时间。
飞行员改变飞机的下降速率后,驾驶舱内一系列的自动告警系统被触发,提示飞行员必须立刻将飞机拉起以避免飞机在到达跑道前撞地。调查报告显示,在飞机距离机场约5英里时,飞机的下降率过高,达到3000ft/m,该飞机的离地高度一度只有450英尺。
报告显示:“在离跑道很近时,飞机仍保持着很高的下降速率,并伴有较强的顺风。当时飞机的起落架已经放下,并且空中减速板和襟翼也都已经打开。之后飞机出现了下降率过大,并触发近地警告。随后,飞行员决定执行复飞。”该报告还指出当日该架飞机机载的增强型近地警告系统(EGPWS)曾发出一系列级别不断增强的警告。
在16分39秒时,驾驶舱内第一次响起语音警告,当时飞机离地面的高度为1319英尺。17秒后,飞行员解除了飞机的自动驾驶。在这之后3秒,驾驶舱内再次响起“Caution Terrain”的语音警告,而当时飞机的离地高度仅为480英尺。1秒后,飞机达到了最低高度450英尺;在这之后1秒,EGPWS再次发出“Terrain, Terrain, Pull up, Pull up”的语音警告。
该航班发生大下降主要缘于机组临时改变着陆跑道,导致飞机高度过高。机组采用多种手段下降,没能遵守稳定进近的要求,致使飞机在低高度时仍有3000ft/m的大下降率。
从别人的失误中学习经验。近期,QAR监控中发现,我公司有多起低空大速度、低空大下降率的3级事件。其中2500英尺以下速度大有21起,最大速度256kt;2000-1000英尺下降率大有5起,其中最大的下降率达到2244ft/m;10000-3000英尺下降率大有5起,最大下降率5476ft/m。
《运行手册》7.6.7低空大下降率的限制:
为防止低空大下降率引发可控飞行撞地的危险,飞行机组应对低空下降率进行有效的控制。
(1)机场标高750米(2500英尺)至300米(1000英尺),下降率不大于1500英尺/分。
(2)机场标高300米(1000英尺)以下,下降率不大于1000英尺/分。
注:空客公司不建议在低空使用开放下降(OP DES)的模式下降,机组应酌情选择合适的下降模式消逝高度。
机组应当遵守进近程序中各点的限制高度,按照要求下降,避免前面不下,后面累积高度过高,为了着陆,使用过大的下降率。低空大下降率,是可控撞地的最主要的原因。过大的下降率,可能会触发地形警告。
着陆后尽早减速的预警提醒
12月8日晚10点半左右,从羽田机场出发的全日空899航班波音737客机在山形县庄内机场着陆后冲出跑道数十米。客机越过了停机位置,长约40米的机身全部冲进跑道前方的草坪。161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无人受伤,机身也没有损伤。
据全日空称,虽然客机着陆时机长开启了刹车系统,但因无法停止而冲出了跑道。机长的总飞行时间达到4494小时40分钟,此前未发生过冲出跑道等事故。
庄内机场当时为西北风,风速约6.5米,气温约1度,并且下雪。该客机原定于8日晚9点15分抵达,因跑道进行除雪作业而在机场上空盘旋了1个多小时。
按照我公司SOP的要求,飞机主起落架接地后应立即选择最大反推(MAX REV),PNF监控地面扰流板、反推,检查飞机减速情况。若使用自动刹车工作状态,检查自动刹车并报告。《运行手册》7.8.9.10(2):刹车是着陆后的主要减速方法。主轮接地后尽早使前轮接地,并立即启用刹车。在减小反推推力前,必须确认刹车有效性。着陆后,飞机速度一般在120-130海里,速度较大,依然有很大的风险,机组人员不可因节油,而不采取任何减速措施。即使跑道长或需要较晚脱离,也建议飞行员先减速,把速度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再保持该速度直至脱离跑道。不要保持较大的速度滑跑,避免最后无法及时减速。为了提高机场的利用率,在较繁忙的机场,应当尽早减速,在可以安全脱离的第一条联络道退出跑道,降低跑道的占用率。
2012年11月1日-12月12日,共出现54起着陆后使用刹车晚的情况。之前还有部分机组落地后不使用反推减速,即便现在,仍有机组着陆后违反SOP,在机场没有限制的情况下,不使用最大反推。这些违反SOP的行为,都将是飞机冲出跑道的隐患。
现在是冬季,北方经常会遇到降雪天气,一旦跑道有冰、雪,减速效果差,机组如不按照要求使用全部减速装置,会有冲出跑道的风险,希望各位飞行员提高警惕,遵守SOP,提高飞行安全裕度。
现已临近年末,提醒广大飞行员,遵守程序,遵守规章规定,提高警觉性,保障飞行安全。
飞行部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四日
社区教育源自于美国密执安州Fliht市由Mott资助的社区学校运动。当时被称为“一种为发展人的潜能和参与地方决策的教育和社区发展措施”,在实践中它与功能主义的规律相联系。这种措施在对待种族、阶级或者性别上是平等的,在民主决策上也是平等的。公立学校为社区教育提供了资源,它通过提供经济的、教育的、娱乐的、业余爱好的等方面的帮助,推动社区居民参与。在北半球一些富裕的国家,“社区教育”往往被认为是一种以地方公立学校或临时社区大学或成人教育机构为基础的参与教育过程。通常学校对整个社区开放包括学术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娱乐和业余爱好等。
二、社区教育的性质相比而言,以社区为基础的教育持更为激进的立场,以社区为基础的教育团体定义了它的概念是通过包括经济发展、房屋修复、健康服务、职业训练、成人识字和继续教育等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为大众服务。前提是教育不能从文化和它所产生的社区中分离出来,它是与社区发展和社区繁荣紧密相连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以社区为基础的教育是为发展和繁荣社区而服务的。大众教育’北美称做以社区为基础的教育)以?@A27 1:93:9的理论为基础。它被认为是一种处于一种比教育更广阔的框架之中的社会行为,其目标是使人们自我意识政治课程,大众教育的特征由辅导者和参与者之间的共同关系决定,大众参与训练和行为的计划,并且问题及其解决均来自于社区。大众教育是对于理解自己的提问,它被用于问题提出,做出一个综合性的回答,按照回答去做。
一个即使安全也时常保持警惕的人是不会暴露在危险中的。——普布里亚斯·赛勒斯, 公元前1世纪, 古罗马作家
Early and provident fear is the mother of SAFETY.——Edmund Burke, 1729-1797, British Political Writer, Statesman
提前和有远见的恐惧是安全之母。——埃德蒙德·伯克, 1729-1797, 英国政治作家、政治家
It is better to be SAFE than sorry.——American Proverb
安全总比遗憾好。——美国谚语
Your own SAFETY is at stake when your neighbor’s house is in fl ames.——Horace, BC 65-8, Italian Poet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贺瑞斯, 公元前65年—前8年, 意大利诗人
The best SAFETY lies in fear.——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British Poet, Playwright, Actor
安全源于戒备。——威廉·莎士比亚, 1564-1616, 英国诗人、剧作家、演员
HEALTH is the greatest gift, contentment the greatest wealth, faithfulness the best relationship.——Buddha, 568-488 BC, Founder of Buddhism
健康为最好的天赋, 知足为最大的财富, 信任为最佳的关系。——佛陀, 公元前568-488年, 佛教创始人
Time And HEALTH are two precious assets that we don't recognize and appreciate until they have been depleted.——Denis Waitley, 1933-, American Author, Speaker, Trainer
时间和健康是两种直到所剩无几我们才会意识到并去珍惜的宝贵财富。——丹尼斯·威特利, 1933-, 美国作家, 演讲家, 培训师
HEALTH is the thing that makes you feel that now is the best time of the year.——Franklin P.Adams, 1881-1960, American Journalist, Humorist
美国的蔬菜种植大都是机械化集约经营,种、采、卖都严格按科学的时间表进行,一丝不苟。由于劳力价格高昂,美国蔬菜种植一般不投入很多劳力,1万亩地的菜园,通常管理人员只有五六名,但在蔬菜播种和收获季节,则会不惜重金雇用大量小时工。像蘑菇等精细的蔬菜,采摘人员会用小盒包装并打上条形码,大棵的蔬菜也在上面贴上相应的条形码。条形码也称为“追溯码”,上面记录着蔬菜的产地、生产日期、类别等信息,通过它还可以查询到蔬菜的具体档案。
日本:检验员走进菜市场
日本制订了详细的《植物检疫法实施规则》,并有专门的检验人员对蔬菜进行检测。除了在蔬菜种植或进口的过程中检测,政府还要求卫生部门派检验员去菜市场抽检。每个蔬菜批發市场都有专门的检测员,他们每天定时对每个摊位的蔬菜定量抽检,看农药残留是否超标,是否使用过禁用农药,是否有其他细菌污染等。一旦查出问题,就会立即禁止蔬菜销售,并对蔬菜来源进行追溯,严惩蔬菜种植者或供应商。
德国:人粪尿不准做肥料
德国对蔬菜的施肥控制很严格,每年都定期进行普查,根据土壤的测试结果和作物品种来确定怎样施肥,施什么样的肥料。一般来说,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有:有机肥料,包括植物沤制肥、草木灰、饼肥等;矿物质,包括钾矿粉、磷矿粉、氯化钙等。在施肥前两个月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此外,人粪尿是绝对不允许使用的,因为其中可能携带一些病菌,很容易引起疾病的传播。
【国外安全教育现状】推荐阅读:
国外食品安全问题论文10-27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体系研究01-10
国外的消防教育06-20
国外教育理念01-19
国外城中村现状02-01
国外父母如何教育孩子07-25
国外现状及趋势分析10-03
国外榜样教育研究12-23
国外垃圾处理技术现状03-23
国外教育家思想总结11-0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