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教学设计1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离子教学设计1(精选9篇)

离子教学设计1 篇1

设计

一、教材分析 ⒈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酸碱盐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高中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知识体系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标准的另一种形式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原理基础,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必备的重点知识和能力。掌握好这一内容,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进而使学习者揭示和理解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⒉ 教学目标 ⑴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对溶液导电性的分析,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水平上建立对电离的认识。

②初步了解电解质的概念;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学会常见酸、碱、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③认识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本质。⑵ 过程与方法

①化学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情景,运用有效手段,让学生体验、探究概念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③化学原理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有严密的逻辑性,引领或启发学生通过逻辑思维过程的一种探究方式而发现或总结出原理,从本质上认识、掌握原理。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科思想是学科的灵魂,学生具备了相应的学科思想,就会从本质上获得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就会具备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动力。⒊ 教学重难点

1.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水平上建立对电离的认识。2.认识电解质之间的反应本质

二、学情学法分析

初中化学已经了解了氯化钠溶液可以导电,蔗糖溶液不导电,但是对于溶液导电的本质以及还有哪些物质能导电并不是很清楚,本课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法

创设情景,使电解质等概念的教学过程化,离子反应等原理的教学逻辑化。整堂课围绕在对溶液导电的研究中,教学方法是实践法、发现法。

四、教学程序

我们学校从今年开始实行小班化,采用“两先两后---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充分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本节内容,在特定的背景中学生领悟到溶液在导电,拓宽了视野的同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溶液中什么样的溶质可导电?为什么导电?整堂课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物质导电的本质、导电的条件、探究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本质,【创设情境】

展示图片,从“家用电器—简易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引导同学获得信息。重点落实到探讨导电的液体物质是什么。【问题导入】

准备12种试剂和一套自己设计的简易测定物质导电性的装置,学生以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测定13次以上物质的导电性的实验。(目的:若简单的思维条件下,只能做12次,13次实验操作,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教师主导的切入点:不同的溶剂下物质导电性的变化或者溶液相互反应后的导电性的变化。)【设计方案】

学生的探究设计 要求:以一定的依据进行分类,每一类选择一种物质测定导电性,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本组所能解决 的问题。(目的:①如果学生设计的实验都进行测定在时间上是不允许的②培养学生在物质分类的

基础上对分类有更深的理解 ③为学习酸碱盐定义做准备)流程:学生自我思考,设计方案;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达成共识;小组汇报。(目的: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相互交流的能力。这个过程也实现了科学探究的理性化,即在一定的目的下完成实验的探究)

二、教师的探究设计

用导电装置测定CuSO4溶液的导电性,然后逐滴加入Ba(OH)2溶液,让学生观察导电装置中灯泡的变化和溶液中的现象。(目的:在学生的认知水平达不到探究的目的时,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给学生们一个探究的切入点。)【实验探究】

学生六人一组进行分组实验。

⑴ 连接测定导电性的简易装置。⑵ 测定所选试剂的导电性。【课堂纪实】

一、学生的探究设计:

学生能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得到的两种结果是: 潜意识的根据组成分类——选择的试剂有:酸、碱、盐、有机物的溶液; 解决的问题:什么物质可以导电。潜意识的根据物质状态分类——选择的试剂有:蒸馏水、固体、溶液; 解决的问题:导电的原理、条件

这些与预期的相同,在第二种分类的情况汇报时,有的组认为应该测定蒸馏水的导电性,为此学生之

间展开了讨论,并达成了共识,水是使物质电离的条件。但是学生没有认识到乙醇也可以做溶剂,教师在此给予引导,不但突破了对分散剂认知的局限性,并凸显了水在电离中的作用,还为学习离子反应做了准备。

落实知识点: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从微观、符号水平上认识电离;从本质上认识酸、碱、盐。(书写板书)

二、教师的探究设计:

学生的方案中有设计溶液相互反应后体系导电性变化的实验,但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大多数的学生因为繁琐没有做,少数同学做了也没有达到实验目的(选择的试剂不同)。所以我课堂演示了这个“高难度”的实验(方案是学生设计的,只是选择了能达到探究目的的试剂,还要提示学生控制试剂的用量)。

落实知识点:认识离子反应、掌握离子反应的本质(书写板书)

【拓展应用】

手电筒中的溶液是电解质的溶液(目的:扣题,解决了创设情景中的问题,也为电解质理论中电化学知识打下基础)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中那些是离子反应?进行分类?(目的:寻找学生学习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宏观的表现为生成沉淀、气体和水)用化学语言表示出离子反应的本质。(目的:促进学生在学习了电离方程式后会用微粒观分析电解质溶液间的反应,为下一课时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打下基础)【教学反思】

科学探究的最终目的是达成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演变过程我们是亲身经历者。从讲授、灌输到一定层面上的注重形式的探究,再到包含各种探究要素的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是一节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教学环节在应用中关注本质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提出问题的氛围,进而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得出结论——交流结果。从课堂的教学效果看,基本上达成了教学目标。但教学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有的学生提不出问题(小组学习的优势此时体现),有的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缺乏感悟(想不到测水的导电性),有很多同学对做实验的目的性不清楚,所以我感受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不可能仅仅依靠一种形式化的探究步骤来实现的,必须坚持在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必须坚持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中,还需处理好考试与教学的关系,在探究教学下,有的教师会感受到教学时间不够,知识点强化所需要的时间不够,如何解决?我的体会是:学生能自己悟到理解的并在小组交流中表达出来的不要再重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关注知识点的落实,关注典型问题的解决。

每堂课都要做到有效的教学设计,它在考验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它在考验着教师的教学功底,它在考验着教师的职业素养,它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让我们共同来实践吧。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从电离认识化合物 3.从电离认识酸、碱、盐 电解质 酸 非电解质 碱 盐

离子教学设计1 篇2

近年离子液体的发展迅速,可用于酯化[2]、氧化反应[3]、缩合反应[4]、环合反应[5]等。因此离子液体的制备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文献报道用氯代烃和甲基咪唑制备卤化烷基咪唑[6],也有文献报道四氟硼酸盐、六氟化离子[7]与咪唑进行合成,本文研究氯化1-乙基-3-丁基咪唑离子液体([BEIM]Cl)的合成方法及工艺条件。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仪器: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DF-101S),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旋转蒸发器(RE-52A),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红外光谱仪(Nicolet-8700),美国Nicolet公司;WV-2550型紫外光谱仪(ZF-1),江苏海门市其林贝尔仪器制造有限公司;薄层层析硅胶预制板(HSGF254),烟台市化学工业研究所;分析天平(PB203-N),Metter-Toledo Group;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SHB-Ⅲ),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

试剂:N-乙基咪唑(化学纯),上海凯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氯代正丁烷(分析纯),北京益利精品化学品有限公司;二甲苯(分析纯),北京益利精品化学品有限公司;乙苯(分析纯),北京化工厂;苯(分析纯),北京化工厂;对二甲苯(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品有限公司;乙酸乙酯(分析纯),北京化工厂。

1.2 实验方法

将一定量N-乙基咪唑、氯代正丁烷和溶剂加入到三口烧瓶中,加热搅拌,常压反应一定时间后,停止反应,得粗产品。静置并冷却至室温,分层,移去上清液,用乙酸乙酯洗涤,TLC检测至无N-乙基咪唑点,减压蒸馏除去微量溶剂及洗涤液,得到淡黄色、粘稠油状液体,称重,计算收率。

收率(%)=(g)(g)×100%

2 结果与讨论

2.1 产物结构确认

2.1.1 紫外光谱对[BEIM]Cl进行分析

用WV-255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采用水为溶剂,将样品溶解在1 cm石英比色皿中进行测试,扫描波长范围200~400 nm,结果如图1所示。[BEIM]Cl的特征吸收峰在210 nm,与文献报道一致,初步验证了结构的正确性。

2.1.2 红外光谱对[BEIM]Cl进行分析

为了进一步确定产品结构的正确性,对[BEIM]Cl进行红外光谱分析(FT-IR),结果如图2所示。3137 cm-1 附近为咪唑环上的C-H伸缩振动,3000~2800 cm-1范围内为饱和的C-H 伸缩振动频率区,1641 cm-1为咪唑环C-C伸缩振动,1562 cm-1为咪唑环的C-N伸缩振动,1466 cm-1为饱和C-H键的面内弯曲振动,1167 cm-1为咪唑环C-H面内弯曲振动峰,符合理论,可以确认[BEIM]Cl结构的正确性。

2.2 [BEIM]Cl的工艺条件研究

2.2.1 溶剂对[BEIM]Cl反应过程的影响

(1)溶剂种类:

在不改变其他影响因素的条件下,原料N-乙基咪唑与氯代正丁烷的摩尔比为1:1.2,溶剂的加入量为1.2 mL/g,反应温度为80 ℃,反应时间为12 h,考察溶剂种类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溶剂种类对产物收率没有很大影响。原因是溶剂在反应中只是起到分散反应物的作用,不与反应物反应。

(2)溶剂量

在不改变其他影响因素的条件下,原料摩尔比为1:1.2,反应温度为84 ℃,反应时间为5 h,考察溶剂加入量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结果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随着溶剂加入量的增加,产物的收率逐渐降低。原因是溶剂量增多时,反应物的浓度降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分子密度较低,不利于反应物分子的有效碰撞。

2.2.2 反应温度对[BEIM]Cl反应过程的影响

原料摩尔比为1:1.2,溶剂的加入量为1.2 mL/g,反应时间为12 h,考察反应温度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结果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当反应体系的温度升高时,[BEIM]Cl收率逐渐升高。但是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随着温度的升高,产物的颜色加深。可能原因是[BEIM]Cl分子之间发生聚合。综合考虑,反应时温度不宜过高。

2.2.3 温度和浓度对[BEIM]Cl反应过程的共同影响

原料摩尔比为1:1.2,反应时间为12 h,考察了温度和浓度对产物收率的综合影响,结果如图6和表1所示。

由图6可知,当溶剂加入量为0.9 mL/g时,产物收率最大。由表1可知,随着溶剂量的增加,体系的共沸温度逐渐增加。当溶剂加入量小于0.9 mL/g时,反应物的浓度较高,但是共沸温度比较低,此时反应体系的温度影响产物的收率。当溶剂加入量大于0.9 mL/g时,反应体系的共沸温度升高,但是反应物浓度降低,此时反应体系的浓度影响产物的收率。溶剂加入量为0.9 mL/g合适。

2.2.4 物料比的变化对[BEIM]Cl合成过程影响

溶剂的加入量为0.9 mL/g,反应时间为12 h,考察了原料配比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结果如图7所示。

由图7可知,当原料比例为1:1.2时,产物收率最高。反应过程中氯丁烷过量,原因是反应物中N-乙基咪唑的沸点较高,真空旋转蒸发不易除去,而且与产物结构较为相似,不易分离。当原料比例介于1:1和1:1.2之间时,随着氯代正丁烷的增加,有利于反应向右进行,产物收率逐渐增大;二者比例大于1:1.2时,产物收率逐渐降低,原因是加入大量的氯代正丁烷使N-乙基咪唑的浓度减小,不利于反应的进行,并且考虑到成本,氯代正丁烷的加入量不宜过多。在以后的实验中,原料比为1:1.2。

2.2.5 反应时间对收率的影响

原料比为1:1.2,溶剂的加入量为0.9 mL/g,考察了反应时间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结果如图8所示。

由图8可知,反应时间为18 h时,反应达到平衡,继续延长反应时间,产物收率无明显提高,因此反应时间为18 h为宜。

2.2.6 重复实验

最佳的工艺条件是:原料比为1:1.2,溶剂的加入量为0.9 mL/g,在其共沸温度下反应18 h。在最佳工艺下进行重复,实验结果如图9所示。

由图9可知,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实验的重现性较好。

3 结 论

以N-乙基咪唑和氯代正丁烷为原料合成了[BEIM]Cl,通过考察温度等因素对[BEIM]Cl的影响得出合成离子液体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乙基咪唑:氯代正丁烷为1:1.2,溶剂二甲苯量为0.9 mL/g,在其共沸条件下反应18h,此工艺条件下产物收率可达95%。

参考文献

[1]刘占辉.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功能性离子液体的研发进展[J].医药化工,2008(3):25-34.

[2]Youyuan Deng,Feng Shi,Jiajian Beng,Kun Qiao.Ionic Liquid as agreen catalytic medium for esterifications[J].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2001,165:33-36.

[3]苏策,韩丽娟,张磊等,贺俊华,等.离子液体[Bmim]PF6中醇氧化成醛酮的反应研究[J].化学试剂,2009,31(7):545-547.

[4]马琼,孙勇,周忠强.室温无溶剂条件下离子液体催化的Knoevena-gel缩合反应[J].天津化工,2009,23(5):55-56.

[5]范明明,王辉,张萍波,倪邦庆.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锌离子液体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J].无机化学学报,2012(07):9-12.

[6]阿依夏木古丽.努尔艾买提,吾满江.艾力,哈利丹.买买提.1-戊基-3-甲基咪唑离子液体的合成[J].应用化学,2007,36(5):484-487.

离子教学设计1 篇3

舌鳞癌在口腔癌中发病率占首位,虽然舌癌根治术已是成熟疗法,效果稳定,但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极差,因舌缺损可导致患者的语言、咀嚼、吞咽等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造成很大影响。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于2007年8月成功完成我国首例舌根鳞状细胞癌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杨某,女,49岁,以吞咽异物感1年,加重伴气短一个月为主诉入院。专科检查见:舌根近会厌谷处可见一蛋黄大小表面不光滑新生物,将会厌推向咽后壁,喉部情况视不见,无声嘶。甲状腺超声证实甲状腺无异位。经病理证实,舌根鳞状细胞癌(高分化)。

2 手术准备

患者及家属对癌症有明显的恐惧心理,术前需到病房探视患者,向其本人及家属作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让其了解麻醉和手术的微创性、预后等基本情况。减轻患者对疾病本身的恐惧,减少其心理负担。完善术前各种常规检查。

3 手术配合

局麻下气管切开,改全麻,常规消毒铺巾。经口插入支撑喉镜暴露舌根部并固定,见肿物呈半球性,自舌根部隆起,表面粘膜尚光滑,将会厌推挤与咽后壁相贴。使用7070#等离子射频刀头将肿物逐层消融。期间自肿物中央流出坏死液化组织约1ML。消融至舌正常肌肉组织暴露,查无肿物残留及活动性出血,术毕。

4 术后护理

术后病人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予气管切开处吸氧3升/分,术后遵医嘱予以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的监护,并记录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的情况,保持静脉输液通畅。特别应注意观察血氧饱和度,如小于95%立即报告医生。注意观察喉垫是否有渗血,有渗血,遵医嘱用止血药,更换喉垫。术后观察生命体征平稳,常规气管切开护理。①病室空气要求:保持病室湿度为60%~70%,温度18~24℃,每日进行1次紫外线消毒,消毒时勿暴露患者皮肤及眼睛。②气道湿化:每日遵医嘱给予气管内湿化液进行气道湿化,可用生理盐水40ml+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l持续24h气管泵入。③注意观察气管切开外套管固定是否良好、通畅,观察气管切开气囊处于状态,观察颈部敷料是否整洁,做好记录。应及时吸出患者气管内的痰液,并观察痰液的颜色、气味、性质及量且应及时记录,吸痰过程中注意无菌化,以防止感染。

定时口腔护理,嘱其冷流食。术后第三日拔除气管套管,呼吸平稳。 

出院时以科学的态度向患者说明病情,向患者耐心的介绍出院后的有关护理知识。饮食以软、烂食为主,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及过热食物,遵医嘱定期复查、用药,预防感冒,加强营养。

5 体会

(1)加强术前常规心理护理,癌症患者多有沉重的心理负担及精神压力,使其全面的了解病情,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结束患者的思想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麻醉和手术治疗。

(2)人员选择,这是我院开展的首例手术,思想上高度重视,选择平时工作认真,责任心强,技术熟练,心理素质稳定能随机应变的护士参加手术

(3)术后创面暴露,无需皮瓣覆盖,严格无菌操作及预防术后感染更显重要。

(4)因该手术为微创手术,创伤小,愈合快,术后即可进食,故要求护理人员及时调整传统舌部手术的护理流程,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原有的生活质量。

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舌根癌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无明显并发症,随诊2年,局部愈合良好无复发迹象。正确的做好术后护理对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患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程红霞.舌癌41例围术期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8年第14卷第18期

[2] 刘新萍.舌癌手术前后的护理.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7年4月第2卷10期

[3] 覃元华.舌癌根治加游离皮瓣修复术的护理.当代护士,2008年第4期学术

离子教学设计1 篇4

微波法合成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的研究

由1-甲基咪唑和溴代正丁烷通过微波法合成了中间体溴化1-丁基-3-甲基咪唑,考察了微波功率和反应时间对此步反应产率的影响.中间体经阴离子交换,得到标题化合物.产物的`结构和纯度通过IR、1HNMR和离子选择电极表征.

作 者:张冲 房旭彬 田丹碧 ZHANG Chong FANG Xu-bin TIAN Dan-bi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09刊 名:化学试剂 ISTIC PKU英文刊名:CHEMICAL REAGENTS年,卷(期):200729(2)分类号:O626.23关键词:离子液体 微波 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 合成

离子教学设计 篇5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情感: 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学会比较、抽象思维等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能力:培养想象思维能力1.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 教学难点:对原子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空间想象的形成的了解

教学建议:由于课程标准对本节课要求不高,所以要掌握好分寸只要能形成初步观念就可以了,教学力求直观,方法可多样计机算动画、挂图、充分利用课本图表等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教学方法:探究(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讲述、、计算机辅助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计算机多媒体显示原子的结构

设问:?:以钠、氯原子为例,说明钠、氯原子是怎样构成的。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4-4教师并计算机多媒体投影核外电子排布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学生仔细观察课本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及核外电子根据能量不同分层图师生共同讨论

归纳结论小结:从小结中引入新课钠、氯核外的电子在一定的范围空间里高速运动, 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进一步把课引深再问其他核外多个电子的原子又如何的?当钠原子和氯原子形成稳定化合物时他们核外的电子又发生什么变化?变化后是否还是原子?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遐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电子层分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层 介绍原子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

2、原子结构示意图

(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几点含义

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3、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第一层电子数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

4、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观察课本表4-4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投影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学生讨论:根据上图总结出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易失电子。元素性质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个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元素性质不稳定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除氦只有2个电子)其他都为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性质较稳定

二、离子的形成 探究离子的形成

我们知道了核外电子的排布及原子结构示意图查一查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其结构特征及元素性质讨论当钠原子和氯原子形成稳定化合物时他们核外的电子又发生什么变化?变化后是否还是原子?讨论课本4-10钠与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图或让学生以拟人化形式表演后得出

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扮演钠原子和氯原子(头上贴元素符号,身上贴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表演的形式活泼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课堂活跃起来)

《离子键》教学设计 篇6

第三节 化学键(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实验现象,从微观上分析,建立离子键的概念,形成宏观辩识和微观探析的素养。

2.通过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及形成过程,能对物质进行分类和表征。

3.通过离子键的学习,建构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模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离子键概念的形成。

难点:用电子式进行离子化合物及形成过程的分类表征。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讨论交流、归纳整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题]上学期我们学习了钠的性质,同学们想想有那些?

二、新授

(一)离子键

1.宏观现象

[视频]钠在氯气中的燃烧。

[设疑]那么NaCl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离子键。

2.微观探析

[学习任务1]建立离子键的概念。

[归纳总结]

1.概念: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静电作用,叫作离子键。

2.成键粒子:阴、阳离子

3.成键实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斥力)

[拓展]什么样的元素原子之间能形成离子键?

4.形成条件:

5.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学习任务2]用电子式表征离子键

[思考]如何形象地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板书]二、电子式

1.原子的电子式

[自主学习]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练习1]画出11-18号原子的电子式

2.离子的电子式

[强调]①阳离子的电子式用离子符号表示。

②阴离子的电子式不但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还应用[ ]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出“n-”电荷字样;

[练习2]画出硫离子、溴离子、铝离子的电子式。

3.离子化合物电子式

[练习3]画出KF、K2S、MgBr2电子式

4.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练习4]用电子式表示MgBr2和K2S的形成过程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离子键的概念,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即静电引力和静电斥力;学习了用电子式表示原子、离子及简单的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四、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离子键就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引力

B.所有金属元素与所有非金属元素间都能形成离子键

C.钠原子与氯原子结合形成离子键

D.在离子化合物CaCl2中,两个氯离子键也存在离子键

2.下列用电子式表示的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五、作业布置:创新设计-效果自测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化学键

一、离子键

1.定义: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叫作离子键。

2.成键粒子:阴、阳离子

3.成键实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斥力)

4.形成条件:

5.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

二、电子式

1.表示原子:

2.表示简单离子:

3.表示离子化合物:

4.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离子教学设计1 篇7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 8 3周岁, 职业教师, 生活自理, 于2015年1月28日来院就诊, 以“腰部烫伤继发感染”收治。伤口位于第二腰椎处 (系腰带的地方) , 系患者使用热帖导致烫伤, 伤口已形成25日, 伤口大约6cm×4.5cm, 深4~5mm, 现继发感染, 创缘周围组织红肿, 创面凹陷, 布满固着黄色分泌物, 用无菌镊子触碰不能使其脱落, 其间可见四处散在红色点状凸起 (为汗腺、毛囊周围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 曾自行使用碘伏消毒并用呋喃西林纱布外敷, 未见好转, 既往高血压病史15年, 口服降压药, 糖尿病史5年, 口服降糖药亚莫利, 现血糖控制在空腹6.5mmol/L~7.8mmol/L之间。有青霉素类过敏史, 有过敏性鼻炎, 否认其他慢病史, 3年前曾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 否认乙肝、丙肝传染病史。收治后给予藻酸盐银离子敷料换药处置, 同时积极控制血糖及饮食护理, 于15日后, 伤口完全愈合, 患者治愈出院。

2 伤口管理

2.1 伤口评估

烫伤分三级。据患者口述:烫伤当时出现一个大的水泡, 无疼痛感, 所以不经意间用手将水泡表皮带掉, 由于糖尿病体质、伤口组织直接暴露、腰部摩擦、与感染物的接触、自行换药处理不当、受伤部位皮下组织较薄、皮肤缺损等, 最终导致伤口久治不愈, 加重患者痛苦。考虑现在该创面为III级烫伤混合型慢性伤口, 大小:运用时钟法进行测量, 6cm×4.5cm, 深4~5mm;基底:布满黄色固着的脓胎及腐肉, 有脓性黄色渗液, 有四处散在红色点状凸起 (为汗腺、毛囊周围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 无潜行, 无瘘管, 无窦道, 周围皮肤红肿、发热、较硬。有痛感, 伤口位于第二腰椎处 (系腰带的地方) 。

2.2 藻酸盐银离子敷料

藻酸盐银离子敷料是由藻酸钙钠纤维制成的软性无菌敷料, 而银离子有杀灭病原微生物, 去除异味的功能, 它的抗菌作用主要是杀菌[2], 能安全、有效去除腐烂组织, 快速控制渗出液[3,4]。在换药前进行藻酸盐银离子敷料灭菌试验, 各取1cm×1cm敷料3块, 分别置于革兰氏阴性杆菌大肠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葡萄球菌培养基中, 如图1、图2分别为大肠杆菌、葡萄球菌, 在敷料周围分别出现无菌落生长现象, 结果表明, 藻酸盐银离子敷料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具有杀灭和去除作用, 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有灭菌效果。

2.3 方法

饮食护理:给予患者高维生素、低糖、高蛋白饮食, 控制血糖, 局部护理:清创、换药, 根据创面大小应用适宜尺寸的藻酸盐银离子敷料外敷, 使用自制防护圈保护局部组织、防止创面局部受压, 经多次换药处置, 至创面愈合。

2.4 控制血糖

该患者有糖尿病史5年, 血糖控制在6.5mmol/L~7.8mmol/L之间, 未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标准, 而高血糖持续时间越长, 并发感染的几率越大[5];同时血糖控制不好, 还可以导致炎症反应;慢性高血糖, 影响组织细胞的能量利用, 防御能力降低, 易诱发感染[6]。所以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 口服降糖药的同时, 严格控制饮食, 限制进食量, 禁止含糖食物 (糖制品及水果) 摄入, 每餐适量摄入瘦肉、鱼肉、豆制品等, 保证营养供应, 每日监督、指导患者坚持每餐后适度活动, 患者住院期间及时监测血糖, 血糖持续控制在5.8mmol/L~6.5mmol/L之间, 每日使用藻酸盐银离子敷料进行换药处置。

2.5 创面的管理

保护创面, 患者创面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即活动时, 创面刚好处于裤腰的位置, 经常摩擦, 将创面用自制的环形微型棉圈置于创面周围固定, 使局部与腰带等隔开防止摩擦, 保护创面。先进行局部及周围组织清创, 用0.9%生理盐水冲洗创面, 减少局部细菌数量, 范围包括伤口周围2.5cm的范围。由于创面上层坏死的组织和感染形成的脓胎, 加重周围组织红肿, 严重影响创面毛细血管、肉芽组织、上皮组织的生长、重建与再生, 从而阻碍愈合。要用碘伏棉球消毒去除坏死组织, 使创面洁净。基底部暂时无法刮除的用刀片轻轻划成网格状, 注意不要划至基底部, 然后使用0.9%的等渗盐溶液涂抹, 起到湿化治疗效果, 软化坏死组织, 防止痂皮形成的作用, 不粘连新生肉芽组织, 保证更换敷料无痛。按照创面大小用无菌剪刀剪好大小适宜的藻酸盐银离子敷料, 进行创面覆盖。每日进行换药处置。第三日可见创面分泌物减少, 脓胎变薄, 基底部开始向表面生长, 第2日周围组织红肿开始消退, 第3日创面基底部脓胎变薄, 呈现点状新生肉芽组织, 边缘出现新生的肉芽组织, 第5日周围组织红肿完全消失, 创面边缘处呈现少量脓胎, 第8日基底部脓胎基本消失, 新生肉芽组织从基底部向上生长, 并有三分之一已长平并形成干燥的瘢痕组织, 随即停止使用藻酸盐银离子敷料, 第9~10日常规换药, 创面无好转进展, 且每次换药患者均有痛苦表情, 敷料较难取下, 于第11日重新按原方法换药, 使用藻酸盐银离子敷料, 第12日瘢痕组织完全覆盖创面, 基本长平, 创面无脓胎, 为鲜红色, 换药时患者未出现痛苦表情, 于第15日患者创面完全愈合, 表面干燥平复。

2.6 心理护理

患者焦虑、恐惧担心伤口彻底不愈合, 自身高龄, 害怕伤口越来越大, 危及生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 进行人文关怀, 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并弱化疾病带来的不良影响。每次换药拍照, 为患者展示, 提高其信心, 取得配合。

2.7 疼痛管理

患者二度烫伤, 周围组织坏死, 局部神经也同时受损伤, 导致疼痛;患者年龄较大, 常年服用降压药, 换药时如出现疼痛感时应适可而止, 不能一次清创, 应增加换药次数, 减轻不良刺激, 防止血压升高和应激性血糖升高, 保证换药效果。

2.8 加强锻炼

利于降低血糖,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烫伤部位位于第二腰椎处, 局部皮肤较薄, 皮下组织较少, 加强锻炼, 每日一次户外活动, 时间为30~60分钟,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2.9 控制血压

每日坚持口服降压药, 定时测量血压, 保证局部组织供氧。

3 结果

患者换药后局部皮肤恢复完整, 创面平整光滑, 未出现过敏及其他不良反应。有较强的吸收渗液的能力, 属于湿性敷料。从海藻中提取, 和伤口渗液接触形成一层凝胶, 促进形成湿性愈合环境;吸收自身重量20倍重量的渗液, 在创面上形成凝胶[7], 释放钙离子, 直接参与凝血功能;提高表皮细胞的再生能力, 加快表皮细胞的再生, 促进创面愈合[8], 藻酸盐银离子的高透氧性有利于伤口愈合[9], 藻酸盐银离子敷料可以加速坏死组织分解与吸收, 吸收渗液;保护神经末梢, 减轻疼痛[10]。患者在家烫伤后及第9~10日换药时, 使用传统方法换药, 仅用敷料覆盖创面, 结果导致创面伤口干燥, 创面细胞脱水阻碍了创面的上皮化, 创面无屏障保护, 与外界直接接触, 交叉感染机会增多。本例换药充分显示了藻酸盐银离子敷料在治疗慢性、复杂性伤口中的显著效果, 充分体现了藻酸盐银离子敷料治疗慢性、复杂性伤口上, 伤口愈合速度优于传统敷料[11]。

4 讨论

此次换药是针对病情复杂, 患病时间长, 长时间创面不愈合者进行的临床伤口处理, 患者患病部位较特殊, 且患者高龄、高血压、高血糖, 属于个性化感染伤口管理, 因此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同时也具有显著性。藻酸盐银离子敷料是湿性敷料的一种, 不含药物添加剂, 无耐药性及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由于藻酸盐银离子敷料本身费用较高, 加之临床医保患者就诊较多, 而该产品非医保报销范畴, 使得该辅料的临床推广受到限制, 但随着社会、医学的发展, 人们会逐渐增加对藻酸盐银离子敷料的认识与使用, 增加其临床安全性与生物性研究, 提高临床使用性能。

参考文献

[1]张萍, 陈亚红, 张淑娟, 等.32例结肠造口并发皮肤黏膜分离的护理[J].吉林医学, 2013;34 (10) :1984~1985

[2] Yin H Q, Langford R, Burrell R E.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Acticoat antimicrnbial barrier dressing[J], J Burn care Rehabil, 1999;20 (3) :195-200

[3]郭春兰, 屈红玲, 付向阳.银离子藻酸盐抗菌敷料治疗Ⅲ级糖尿病足伤口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 2014;21 (19) :61~63, 64

[4]郭春兰, 邓红艳, 屈红玲.不同银敷料在慢性伤口治疗中应用效果的对比研究[J].护理研究, 2015;29 (10) 1170~1175

[5]吴德全, 魏曾曾, 王娟.创伤患者早期应激血糖升高对继发感染影响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4;29 (6) :486~488

[6]张芹玉, 吴林珠, 王红玉.老年低热烫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创面处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5;30 (1) :71~72

[7]叶溱, 陈炯.藻酸盐敷料在烧伤供皮区创面的应用[J].浙江医学, 2001;23 (4) :248~249

[8] Puma SK, Babu M.Collagen Based Dressings a review[J].Bums, 2000;26 (1) :54-62

[9] White JC, Stoppel WL, Roberts SC, et al.Addition of perfluorocar bons to alginate hydrogels significantly impacts molecular transport and fracture stress[J].J Biomed Mater Res A, 2013;101 (2) :438-446

[10] Lauchli S, Hafner J, Ostheeren S, et al.Management of Split Thickness Skin Graft Donor Site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Calcium Alginate versus Polyurethane Film Dressing[J].Dermatology, 2013;227 (4) :361-366

离子键的教学设计 篇8

1.写出下列微粒的电子式:

S Br Br- S2- MgCl2

[评价]对学生书写给予正确评价并指出易错点

倾听、思考、理解。

总结电子式的写法。

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其离子符号,非金属阴离子电子式要做到“二标”即标“[]”和“电荷数”

独立完成

初步掌握原子、简单离子和简单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的书写方法,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引入]用电子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原子之间是怎样结合的以及原子结构特点与化学键间的关系。

[板书]3.用电子式表示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离子》教学反思 篇9

《离子》教学反思1

200X年新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离子》编排的顺序与过去有所不同,新教材介绍《原子构成》以后就介绍了《离子》。学生刚刚接触原子的构成,不太适应微观概念,所以在教学中我发现了这个问题以后,就改进了书上的知识点,课本上介绍离子之前先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但内容比较少,为了学生在学习离子时更易理解,我用投影打出了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按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三大类进行归类总结,在此基础上讲解离子的形成,并逐一写出1——20号元素的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的离子符号,然后介绍离子根据带电荷不同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介绍阴阳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

课后,我又要求学生记忆常见离子符号,使学生巩固世界上千千万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

这样在讲解化合价时,我就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简单的介绍了化合价的确定,这样对成绩比较好,知识接受比较快的学生来讲,就不用死记硬背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而对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求他们记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即可。

通过实践,我认为这样设计确实做到了“既让优生吃饱,又让成绩差的学生吃好”,取得了因材施教的效果。

由此我越发感觉到,课改的任重道远,他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反思,探讨。

《离子》教学反思2

10月31日,会考复习至《离子反应》,由于复习课的枯燥,故创设了一个“诸葛亮智破哑泉”股市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在复习中,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学习生成和发展。《离子反应》的课堂复习教学,通过采用“设疑回忆—竞赛—反思—归纳—运用—释疑”的教学程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上的主动性,学习新知的创造性,并以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实践,本设计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通过旧知建立新知,多数学生接纳了书写离子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以及离子共存问题的判断,明确了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一般步骤。在尝试书写离子方程式的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取得了实效,学生对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学习表现出较好的学习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1、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有欠帐。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能不太现实,在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方法的探索上有一个循序渐进,边练习边发现,边发现边积累的过程,因而需要学生在不断练习中加深体会逐渐熟练。

2、在教学过程中,要提供给学生更多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机会,来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尝试书写次氯酸钙在空气在变质的离子方程式”这一环节中,这个离子方程式书写难度并不大,因而教师留给学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机会不多,这样对那些离子方程式书写较慢和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同学会在师生共同交流中容易被忽视,他们也往往会因为末对自已的书写结果进行反思而影响对离子方程式正确书写方法的感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用好以评价促发展是关健,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进行板演|,发言等方式来展示自已的成果,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如学生书写的2Na+2H2O=2Na++2OH-+H2↑

的结果的板演就可以使学生充分反映出学生学习情况,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效率。

3、注重学生心理需求,营造积极兴奋的学习氛围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有一种期待心理,希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改变教学方式,用丰富多彩的方式来展现不同的问题,若不适应学生这一心理,课堂就会平淡而缺乏生气。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应用练习等环节上,可以创设更富有鼓动性和竞争性的情景,如竟赛,过关斩将等方式,这样课堂就会出现勃勃生机。

4、媒体使用与板书衔接问题。幻灯片的使用给学生带来丰富的信息量,使学生学习更方便和主动。但幻灯片代替板书会削弱板书的作用,因而,在媒体上显示的内容应该是板书所无法表达的,这样就会给学生以良好的感官刺激以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当媒体所显示的内容和板书的内容各具特色时二者就会相映生辉。

《离子》教学反思3

20xx年12月7日—11日,按照学校教学计划,高一各学科公开课展示。根据教学计划和进度进行了《离子反应》一节的展示,经过授课和组内评价,我作教学反思如下: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第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离子反应,为什么要学习离子反应。所以我以学生原有的化学反应的基础为出发点,反应的本质用汉字表示,看起来比较麻烦,怎样表示看起来更形象呢?这样就引出了第二个重点——离子方程式。对于反应物在水中易溶易电离的,我希望学生用“分析溶液中的微粒存在状态及微粒间的定量关系——寻找能够反应的离子——写出离子方程式——查原子守恒、电荷守恒”这种书写方法,所以以三个探究实验为例,让学生对照表格直接用离子符号表示反应的本质,即书写离子方程式。我以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为例,

NaCO3+2HCl2NaCl+CO2↑+H2O

2Na++CO32-+2H++2Cl-2Na++2Cl-+CO2↑+H2O

CO32-+2H+CO2↑+H2O

介绍了“写—拆—删—查”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对于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这种题型就比较好应用。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选择。下面就通过一组酸碱中和反应,既是练习书写离子方程式,同时也是对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或者说为什么要学习离子方程式的归纳总结。最后通过一道高考常见习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离子共存问题对学生进行一个达标检测。

从课堂实施看,大部分学生都能投入实验探究中,在对实验结果的交流讨论、分析推理中逐步得出初步结论,部分学生得出了较为准确的结论,同时,由于没有强化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技巧与注意事项,学生一开始在书写技能上较弱,但这些可以在之后的学习中逐渐充实、巩固。通过交流和反思,我认识到,在课上缺少对学生的正确和鼓励性的评价,致使学生主动发言的不多,缺少相互交流。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以抓基础为主,才符合五中学生特点。

《离子》教学反思4

《离子反应》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有些人认为概念是个知识点,在教学中重点是把这个知识点打开,挖定义、挖定义里面的细节,不过我觉得在新课标下我们更应该思考为什么要教这个概念、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概念。概念原理内容是一种概括性认识、是一种揭示本质的认识,它是科学知识体系中非常重要而核心的内容,建立这个概念的学科价值是什么?学生学习这个概念的价值是什么?总之,我觉得概念的教学真的需要反复的去论证和思考概念的价值、概念学习的价值、概念教学的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第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离子反应,为什么要学习离子反应。所以我以学生原有的化学反应的基础为出发点,将课本后面探究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三个实验提到最前面,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形象感知后,再从微观离子角度分析溶液中离子的变化以及变化原因,即反应的本质,从而得出电解质溶液反应的共同特征——电离出的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对离子反应便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形成离子反应揭示反应本质的印象。反应的本质用汉字表示看起来比较麻烦,怎样表示看起来更形象呢?这样就引出了第二个重点——离子方程式。对于反应物在水中易溶易电离的,我希望学生用“分析溶液中的微粒存在状态及微粒间的定量关系——寻找能够反应的离子——写出离子方程式——查原子守恒、电荷守恒”这种书写方法,所以以三个探究实验为例,让学生对照表格直接用离子符号表示反应的本质,即书写离子方程式。并且这种方法也便于学生理解离子共存的问题。但是对于反应物中有难溶难电离物的反应,用前面那种方法就不太好分析,所以我以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为例,介绍了“写—拆—删—查”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对于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这种题型就比较好应用。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选择。下面就通过一组酸碱中和反应,既是练习书写离子方程式,同时也是对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或者说为什么要学习离子方程式的归纳总结。最后通过三道高考常见习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离子共存问题对学生进行一个达标检测。课后思考题就是联系实际,关于离子反应在污水检测、医疗环保方面的应用。

本来我是准备将哪些物质拆哪些物质不拆作为一个难点让学生讨论,不过在上课的过程中没有讲,结果做练习时发现学生对微溶物的处理不清楚,所以放在讲解练习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在引入的时候我用了一个铜离子与碱反应的故事设疑,不过忘了以解决这个问题来结束。课后思考我留了一个污水中离子检验的题目,下课后有很多学生问我这个题目,可见学生对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很感兴趣的,所以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联系实际。在上课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离子》教学反思5

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用实验说明,比较抽象。但是这部分是初中化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基本化学素养的核心环节,而且本课中谈到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排列的规律、“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联系”,“离子是如何形成的”都是中考中必考的内容,一节好的新授课对中考复习的帮助巨大。

虽然对于“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解释,书本上没有做任何解释,但考虑到学段衔接的问题,我想介绍一下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不同分层排布。电子有能量,电子层有能级,这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考虑到之前抽象的概念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就想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如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好,他能跑很长的路,若身体素质不好,只能跑较短的距离。同样电子的能量高,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且这个运动区域就像我们的跑道一样,但不像行星一样有固定的轨道。

在备课过程中,我把本课的主要类容安排为对元素周期表的探究,分为3个学生活动展开:(1)画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找单个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3)找出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的位置,分析结构对性质的影响,为下节课讲离子的形成做铺垫。在黑本上写出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引着学生讲解各符号和数字的含义,让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出原子结构示意图,且分三组。

第一组写出Li、Mg 、A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尤其是最外层的电子数。追问这三种元素属于哪一类元素?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跟数学上的4舍5如一样,在形成化合物的过程中这些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上的电子。失去最外层上的电子后计算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如Li原子核内的质子带正电荷总数即(+3),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总数即(-2)→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为(+3)+(-2)=+1得知Li原子失去最外层上的电子后带了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同样其他的金属原子失去最外层上的电子后都带了正电荷,失几个电子带几个单位的正电荷。

第二组写出O、P、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尤其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追问这三种元素属于哪一类元素?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一般大于4,跟前面一样,在形成化合物的过程中这些原子容易得到电子最后形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得到电子后计算,如O原子核内的质子带正电荷总数即(+8),和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总数即(-10)→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8)+(-10)= -2 。得知O原子得到电子后带了两个单位的负电荷,同样其他的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后都带了负电荷,得几个电子带几个单位的负电荷。思考讨论:前面我们讲过的原子不带电,现在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带了电,那么带电的原子还是原子吗?从此提出离子的概念。

第三组写出He、Ne、Ar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尤其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追问这三种元素属于哪一类元素?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等于8(氦为2个),即不易失去电子又不易得到电子,它们已经是稳定结构。巩固: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稳定,从此可知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关系很密切。在备课中重点突破放在对“元素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之间关系”的探讨,

这样在讲解离子这一部分的内容后班里的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离子的概念以及清楚地区分原子和离子,整个讲授过程中以巩固前面的相关知识的同时,教师引着学生分析,思考讨论来推出新的概念(离子)的教学方法为主,降低学生理解新的概念的难度。为此今后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引着学生推出新的概念是很重要的。

《离子》教学反思6

我通过投影打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按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三大类进行归类总结,在此基础上再讲解离子的形成,并逐一写出1——20号元素的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的离子符号,然后介绍离子根据带电荷不同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介绍阴阳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

课后,我又要求学生记忆常见离子符号,使学生巩固世界上千千万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

这样在讲解化合价时,我就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简单的介绍了化合价的确定,这样对成绩比较好,知识接受比较快的学生来讲,就不用死记硬背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而对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求他们记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即可。

通过实践,我认为这样设计确实做到了“既让优生吃饱,又让成绩差的学生吃好” ,取得了因材施教的效果。

由此我越发感觉到,课改的任重道远,他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反思,探讨。

《离子》教学反思7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课堂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而且在我用多媒体展示溶液中离子的微观图像时,好多同学很快就能明白离子在溶液中发生反应的本质,这很好地帮助了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这一知识点中,由于学生的化学用语这一关掌握的不是很好,这给他们的书写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但在我耐心的引导和鼓励下,同学们学习热情很高,他们之间也互相交流,且积极大胆地回答问题,可见这群可爱的孩儿们在学习中是充满乐趣并取得成就的。最后15分钟我给同学们布置了4道关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的课堂练习题,在他们的练习中我发现了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紧接着我着重分析与强调这些错点,帮助学生纠正与提高。

上完这节课,让我深刻领悟到教师在备课这一环节中一定要备学生,学生的已有知识、学生理解这节课内容的能力,然后要备教法,采用什么样的教法能够让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等等。

《离子》教学反思8

《离子反应》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有些人认为概念是个知识点,在教学中重点是把这个知识点打开,挖定义、挖定义里面的细节,不过我觉得在新课标下我们更应该思考为什么要教这个概念、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概念。概念原理内容是一种概括性熟悉、是一种揭示本质的熟悉,它是科学知识体系中非常重要而核心的内容,建立这个概念的学科价值是什么?学生学习这个概念的价值是什么?总之,我觉得概念的教学真的需要反复的去论证和思考概念的价值、概念学习的价值、概念教学的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第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熟悉什么是离子反应,为什么要学习离子反应。所以我以学生原有的化学反应的基础为出发点,将课本后面探究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三个实验提到最前面,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形象感知后,再从微观离子角度分析溶液中离子的变化以及变化原因,即反应的本质,从而得出电解质溶液反应的共同特征——电离出的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对离子反应便会有一个初步的熟悉,同时形成离子反应揭示反应本质的印象。反应的本质用汉字表示看起来比较麻烦,怎样表示看起来更形象呢?这样就引出了第二个重点——离子方程式。对于反应物在水中易溶易电离的,我希望学生用“分析溶液中的微粒存在状态及微粒间的定量关系——寻找能够反应的离子——写出离子方程式——查原子守恒、电荷守恒”这种书写方法,所以以三个探究实验为例,让学生对照表格直接用离子符号表示反应的本质,即书写离子方程式。并且这种方法也便于学生理解离子共存的问题。但是对于反应物中有难溶难电离物的反应,用前面那种方法就不太好分析,所以我以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为例,介绍了“写—拆—删—查”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对于离子方程式正误判定这种题型就比较好应用。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选择。下面就通过一组酸碱中和反应,既是练习书写离子方程式,同时也是对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或者说为什么要学习离子方程式的归纳总结。最后通过三道高考常见习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正误判定、离子共存问题对学生进行一个达标检测。课后思考题就是联系实际,关于离子反应在污水检测、医疗环保方面的应用。

本来我是预备将哪些物质拆哪些物质不拆作为一个难点让学生讨论,不过在上课的过程中没有讲,结果做练习时发现学生对微溶物的处理不清楚,所以放在讲解练习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在引入的时候我用了一个铜离子与碱反应的故事设疑,不过忘了以解决这个问题来结束。课后思考我留了一个污水中离子检验的题目,下课后有很多学生问我这个题目,可见学生对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很感爱好的,所以以后的教学中要留意多联系实际。在上课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引发学生的爱好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离子》教学反思9

学生刚刚接触原子的构成,不太适应微观概念,所以在教学中我发现了这个问题以后,就改进了书上的知识点,先通过复习原子的结构来让学生自然过度到核外电子排布的思考上。再介绍《核外电子排布》,书上介绍核外电子排布内容比较少,为了学生在学习离子时更易理解,我用投影打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按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三大类进行归类总结。让学生讨论总结出了,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这对学生下个节课学习离子打下一个基础。

对整体基础较好的班级,可把离子的形成过程和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讨论完,一气呵成。

《离子》教学反思10

备课中的教材分析:

1.初中已对电离、电离方程式不作要求,而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教材也没有介绍,对其溶解过程学生是未知的,因此在教学中就不能一带而过。

2.对过程学习不能忽视,教材中在实验的引导下,配合新知识又给出3幅NaCl晶体溶解图,形象直观地表达了新知识的含义,为学生自主或讨论学习提供很好的资源,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3.要不要增加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概念的教学。若讲,对第二课时学习离子方程式书写有帮助,但讲,学生接受起来有困难,对理解本节知识有难度,且这部分知识在选修4中能学习到,鉴于此,本节教学不增加强、弱电解质概念。对离子方程式书写决定给出常用弱酸、弱碱,让学生现有个印象,便于高二展开学习。

4.适当采用多媒体和学科的整合,降低教学难度。

教学后的反思:

1.学生对电解质、非电解质辨别和其导电性的辨别不够准确,在新课引入时,从复习物质分类法引入,目的在于让学生加深酸、碱、盐都属于化合物的认识,为学习电解质概念铺垫。在教学中,感觉这样教学能使知识前后衔接,取得较好效果。物质导电性的判断仍然是学生的弱点,关键是学生对导电的条件尚属机械记忆阶段,用概念去解决问题还需一个过程。

2.学生对难溶的电解质理解有困难,这不要是学生对电离的条件理解不深刻,在今后的教学中,制作熔融条件下电离的课件,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同时,而且更主要的是能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离子》教学反思11

《离子反应》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对于教学要求中的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进行教学。我认为概念是化学学习中一种应用标准,当遇到概念时如何对概念进行分析,怎样准确的理解概念并学会如何应用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需要掌握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这节课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对强弱电解质的理解,还有一个是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难点为强电解质的拆分问题。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本课从电离方程式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对物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借助溶液中离子的微观图过渡到溶液中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从而理解离子反应进行的本质。通过分析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入手,介绍了以“写—拆—删—查”四步走的方式来分析解说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同时将哪些物质要拆,哪些物质不用拆的问题对学生做了归纳,使他们的知识点有一个小结。最后采用实际离子方程式讲述了离子方程式正确与否的判断方法,并对有关的问题做了总结。

本课教学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进行教学设计。但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我将一个要拆的概念使用了不恰当的话语说成了“完全电离的强电解质”是要拆的,应该为“可溶性的强电解质”是要拆的,课后已经向学生做了更正。虽然课堂上已经把教学计划完成,但课中好像留给学生继续发展的空间不够充分,可互动的项目可有所增加,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联系不够紧密,这些问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改善。多思考如何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立足学生的主题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离子》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高一必修教材《离子反应》的第二课时。对于学生已经知道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自由移动的离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BaCl2溶液和CuSO4溶液反应的微观模拟动画,得到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本质,进而引出离子反应的概念以及离子方程式的概念。接下来通过三个探究实验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三个条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相互交流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关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则采用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向转变。最后在练习过程中探究出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以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这是我本节课的设计思路。课后使我有所感,准备这节课大约一个星期,备课过程中,思考问题更全面了,不仅仅只研究教材本身的知识点,还考虑了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师生间如何互动,以及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方面进行考虑。在此期间进行了多次备课并不断的向身边的老师请教,使课的流程更合理,内容上更清晰明了。我时常对学生说学习是件苦差事,成功一定会给予那些真心付出的那些学生。做为老师的我们,不能只拿着我们以前的家当去教不同的学生。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我的思想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和转变,今后要不断的注入新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理念,借鉴其他老师的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

《离子反应》这节课,我从网上获取了有关《离子反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相关图片、flash模拟动画等资料。在此基础上整合了本节课。对于导课这一点,没有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去引课,而是选择一张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图片,讲述蜀军因误饮哑泉水中毒,而后又喝安乐泉泉水转危为安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离子反应。这样的确收到预期的效果,一下子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课后我反思之后,觉得也有不妥的地方。如果把图片换成一个短的视频,会比教师讲述故事要好。此外,不应该直接把问题的答案告诉给同学们,应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本节课。

对于学生知识水平相对薄弱这一现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探究模式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因此,并没有简单的把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直接教授给学生。而是通过教师演示3个探究实验,并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反应前后溶液中的离子,对比反应前后的离子,进而推出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再通过实验现象推断其产物。最后得出离子方程式。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得出离子反应发生条件之一-------生成沉淀。学生通过探究实验2、3得到离子反应发生的另外的两个条件。这个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自主探究之后得出的,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记忆更牢固。与其他老师交流之后,发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较高,可以把教师演示实验改成学生演示实验,或者带学生进入实验室,分组进行实验,并发给每组学生一份学案,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体会成功获得知识的乐趣。

对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则采用的是自学方式。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互交流,得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经过一番讨论归纳出书写时的一些注意事项。为了加深认识,对简单离子方程式进行补充练习,由此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和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在课的结尾部分,课堂上是做两道练习题结束本节课。课后反思之后,还是感觉这个部分处理的不好。这个部分应该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升华,反思之后,觉得采用一种讨论的方式较好,讨论离子反应在生活中的意义。

以上就是我对《离子反应》这节课的一些想法,在今后工作中我会更多的进行反思,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离子》教学反思13

我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个问题:将硫酸氢钠滴入氢氧化钡中和将氢氧化钡滴入硫酸氢钠中,其反应实质相同吗?

旁边我画出了一只烧杯,在烧杯上画了一只滴管。烧杯旁标着硫酸氢钠,滴管旁标着氢氧化钡。

有的学生很快叫起来:相同。我追问:为什么呢?答道:因为反应物相同的。

我继续问:只要反应物相同,生成物也是相同的吗?

学生们低下头来。过了一会有的学生回答:不是的。我说: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有的学生找出来了。提出碳与氧气反应,可能生成一氧化碳,也可能生成二氧化碳。我再问:大家能分析一下原因吗?有的学生思考很积极:因为氧气的量不同。

我在黑板上分别写下了碳与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方程式。说:你们看,当反应物的量不同时,我们得到的生成物也是不同的。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量”的问题,大家在分析化学问题时,也一定要有“量”的观念,进行深入地思考。大家能否用“量”的观念再去看看我们提出的问题。

学生们开始在草稿纸上写了起来。但很多同学仍然是不知怎样动手。

我想这是学生在方法上存在问题。也就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的问题。怎样去将“量”的观念成为一种具体可操作的知识呢?

我开始引导学生。

大家分析一下在烧杯中大家会“看到”哪些微粒?学生们马上回答:钠离子,氢离子,硫酸根离子,水分子。我又问:在滴管中有哪些微粒?学生回答:钡离子,氢氧根离子。看来,学生们在分析微粒这方面掌握得不错。

我接着问:如果将他们混合,你们说这些微粒哪些将“打仗”?学生回答: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学生们在定性分析离子反应方面也挺好的。这是上节课的内容了。

我说:好了。现在我假设,如果滴管中滴下了一个钡离子,你们觉得会同时滴下多少个氢氧根离子?学生们回答:两个。

我在滴管旁边标出一个钡离子,两个氢氧根离子。

我继续说:下面烧杯是氢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的海洋,里面有足量的氢离子与硫酸根在哪儿“守株待兔”,你们想想,这一个钡离子,两个氢氧根离子一旦闯入进去,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们笑着说:氢离子来消灭氢氧根离子,硫酸根来消灭钡离子。我追问:将用去多少个氢离子,多少个硫酸根离子?

学生们说:两个氢离子,一个硫酸根离子。

我在黑板上写出两个氢氧根离子,一个钡离子,两个氢离子,一个硫酸根离子。我说:你们看,参加反应的离子我们清楚了,他们的量我们也分析出来了,你们能用离子反应式表示出将氢氧化钡滴入硫酸氢钠中反应的实质吗?大家自己动手试试。

学生们写了出来,一个钡离子,两个氢氧根子,一个硫酸根离子,两个氢离子反应生成了一个硫酸钡和两个水分子.但有一个细节问题我强调了一下,有的学生硫酸钡忘了标沉淀符号。

我说:你们看,我们分析微粒在水溶液中行为有三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分析微粒的种类;第二个过程是分析哪些微粒间发生反应;第三个过程是分析这些微粒是按怎样的量进行反应的。现在大家再来自己分析一下将硫酸氢钠向氢氧化钡中滴加的反应,也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出来。

学生们有了这种程序性知识后,他们分析还是很快的。我检查了一下,大部分学生写得很好。

我又抛出我的第二个问题:将硫酸氢钠向氢氧化钡中滴加,请大家写出下面离子方程式:一是氢氧化钡溶液刚好呈现中性的离子方程式,二是刚好将钡离子沉淀完全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们都低下头,在纸上画了起来。我看到有的学生在滴管边标出一个氢离子,一个硫酸根离子,下面画出了大量的钡离子和氢氧

根离子。有的学生问我:这不是与上面的一个反应实质是一样的吗?氢离子完全反应,硫酸根也完全反应。

这说明,他们理解题意上存在偏差。

我问:下面烧杯里有大量的钡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你一个氢离子滴入进去能够使溶液呈现中性吗?

学生们开始明白了,原来这里滴入的氢氧化钡的量是不个同的。

我说:假设这时烧杯里有100个氢氧根离子,有多少个钡离子?学生回答:有50个。

我说:好,现在我们如果要使溶液呈现中性,需要滴入多少个氢离子?学生回答:100个。我追问:同时滴入了多少个硫酸根离子?学生答道:100个。

我在黑板上写出:100个氢氧离子,50个钡离子,100个氢离子,100个硫酸根离子。

我问:大家说,这样的量反应的结果是怎样的?

学生们说:有50个硫酸根离子过量。

我请学生们自己写出离子方程式。学生们写了出来,也知道将50去掉,使方程式最简化。

还有几位同学马上把第二种情况的离子方程式也写了出来。看来,学生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是很强的,反应也极快。

这节课的任务我也觉得完成了。还有一点时间,我请学生们自己整理笔记。

《离子》教学反思14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者不仅对纷繁复杂的化学物质的性质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就必须深入到各种单质、化合物的微观世界,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研究构成不同结构物质的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也是构成化学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由于这部分内容非常抽象,既摸不着,又看不见,学生更多的只能凭借想象、推理、思考和理解。因此,学生习得知识的难易直接决定了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这就对一线的化学教师提出了不小的考验:如何让学生轻松地理解这部分内容呢?我制作了动态的幻灯片,通过形象化的视觉感受,学生非常明了地理解了离子键的形成。

本节课围绕着两个核心的问题展开教学:一是离子键是什么?二是微粒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学键进而相互作用的?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精心地设计教学情境,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或问题链。首先,为了让学生形象化地感知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导学生分析NaCl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并最终得出离子键的概念。为了检测学生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理解,随后设置了一组问题链,并将离子键的表示方法——电子式的书写融于问题链中。让学生在具体的宏观世界感知中体会微观世界同样存在着类似的现象,进而引出从电子的得失和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键的形成过程。

作为一个教师,我常常在想:如何才能让我的课受到学生的欢迎呢?我想可能要获得学生的认可,我得做好两件事:一是认真地对待每一节课,负责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二是我必须常常思考我的教学方法是否陈旧,有没有更好、更灵活的教学形式?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愉快?

我不喜欢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我也不愿看到沉闷的课堂氛围,所以我喜欢在教学中有点变化,比如:一些幽默、诙谐的话语;一些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形式等,平时我确实这样做了,做的还远远不够,但确实体会了这其中的快乐,学生的反映也很好,常常会看到学生愉快的微笑,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我因学生快乐而快乐着,这种快乐的情绪可以说是互相影响的。何乐而不为呢?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本节课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基本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应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及概念。在学生深入理解离子键的知识后,以及化学反应的本质。

使学生理解离子键的概念,通过离子键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通过学生对离子键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

化学键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学生不好理解,在整个教学中,主要是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的教学方式。从上课情况来看,师生间的交流能够顺利完成,效果明显比以前的教学感觉要好。课堂上,学生能根据教师对知识的铺垫,较顺利地理解知识点及知识的形成过程,完成问题的分析讨论并能在不断的改进中,完成简单的电子式的书写。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课下我在想我能不能采取一种,大家都快乐的方式去学习哪?我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学习,让他们之间去讨论,去研究。然后我们在一同去分享学生的结果,不对的我去给改正。是不是学习兴趣会更高,我也会很快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能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教师起到一个主导作用哪?

由于而由于时间限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有些结论就由教师直接给出,也有的地方缺少总结性的内容或没有及时总结到位。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离子》教学反思15

新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离子》编排的顺序与过去有所不同,新教材介绍《原子构成》以后就介绍了《离子》。学生刚刚接触原子的构成,不太适应微观概念,所以在教学中我发现了这个问题以后,就改进了书上的知识点,课本上介绍离子之前先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但内容比较少,为了学生在学习离子时更易理解,我用投影打出了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按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三大类进行归类总结,在此基础上讲解离子的形成,并逐一写出1——20号元素的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的离子符号,然后介绍离子根据带电荷不同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介绍阴阳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

课后,我又要求学生记忆常见离子符号,使学生巩固世界上千千万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

这样在讲解化合价时,我就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简单的介绍了化合价的确定,这样对成绩比较好,知识接受比较快的学生来讲,就不用死记硬背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而对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求他们记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即可。

通过实践,我认为这样设计确实做到了“既让优生吃饱,又让成绩差的学生吃好” ,取得了因材施教的效果。

由此我越发感觉到,课改的任重道远,他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反思,探讨。

上述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不太成熟的做法,写出来希望同行们给予点评。

上一篇:六一儿童节经典祝福短信下一篇:一颗核桃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