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比较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精选8篇)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 篇1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中国文化重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重物,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从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建筑是多种矛盾的综合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建筑是历代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它是一种凝固了的文化,是能够让当代的人亲眼看到,长期保存的一种文化状态;另一方面,建筑是一种超前的文化,它要求建筑师要有预见性,有超前的眼光,各种具体的规划设计都要留有余地,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如果缺乏远见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广阔角度探索建筑,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范畴间的交流。接下来主要针对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四方面来介绍两者之间差异!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还有就是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对建筑色彩的影响

从中西建筑的装饰色彩上来看,中国以一种色彩为主,其它几种颜色并用;西方则是极其丰富,不同时代以不同的色彩为装饰的主色调,但没有一个单一的色调贯穿始终,对比也不是非常强烈。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色彩的生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在五行学说的影响下,色彩成为天意的象征,人们用色彩表示对自然的尊重;另一方面,中国建筑的色彩被赋予了浓厚的伦理观念,以颜色作为区分社会等级、确定社会地位的手段,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建筑的色彩缺乏变化,虽然丰富,但是又显得单一,并形成了一定模式。西方建筑的色彩,因为处于多元变化的社会文化中,所以变化多端,异彩纷呈,时而华丽浮艳,时而灿烂夺目,时而又光怪陆离。同时受西方“个人本位”观念的影响,色彩非常张扬、热烈、激情,甚至富于非理性的迷狂。

对建筑空间布局的影响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 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这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对建筑造型的影响

中国传统造型特别强调“线型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中国的梁、柱、屋檐等都能表现“线”的艺术感染力,如,在歇顶山的建筑中,屋檐有意做成微微的向两侧升的形高,而屋角部分做成明显的起翘,形成“飞”的意境;而屋顶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平缓,这样既便于雨水排泄,又有利于日照与通风。追求意境和重伦理的思想在中国古建筑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在建筑造型时,往往把其社会内容和象征意义放在显要突出的位置,同时,还注重实用性,西方传统造型强调“形式美”,发源于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思想认为“美在物体的形式”,我们从古希腊的建筑中感受到一种对形式美的强烈的追求。如,仿男体的多立克柱式强壮雄伟,仿女体的艾奥立柱式柔和端庄。

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差异浅析

作为石头与木头构筑的史书,建筑的发展深刻地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历史的变迁。中国传统建筑有着辉煌灿烂的往昔,然而近百年来,在东西方文化剧烈。

古埃及建筑的特点及典型建筑

古埃及建筑在艺术象征、空间设置和功能安排等方面,有着深刻的文化印迹和浓厚的宗教意

涵,反映了古埃及独特的人文传统和奇异的精神理念。

据史料记载,古埃及位于尼罗河谷,周围的高山阻挡了外界的骚扰。温暖而又安定的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之后,留下了肥沃的耕地,带来一年又一年的丰收。这样古埃及文明持续了3000年,光辉灿烂,从而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其稳定的自然和社会秩序似乎达到永恒和静态,使理性也静态的。在建筑艺术中其空间也同样体现了永恒和静态。如正方形,三角形一些稳固的几何形体经常被用在建筑设计中。从昭塞尔陵墓建筑群到著名的古萨金字塔,都是其方形平面而获得最稳定的空间造型,并象征永恒的主题,许多太阳神庙的幽暗,神秘的空间石柱如林,排列密集,光线透过高窗落在巨大的柱子上,光影斑驳,给人神秘的压抑感,同时也表现了古代埃及理性的局限,技术上的限制,是神庙内部空间非常狭小和压抑,这种空间感是原始的宗教功能需要,也是一种非常幼稚的宗教空间。

金字塔是古埃及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由于原始的宗教不能满足皇帝专制制度的需要,必须制造出对皇帝本人的崇拜来。这就必须把他们的陵墓发展为纪念性的建筑物,而不仅仅是死后的住所。于是,第一王朝皇帝乃伯特卡在萨卡拉的陵墓,就在祭祀厅堂之上造了九层砖砌的台基,向高处发展的集中式纪念性构图萌芽了。

公元前三千纪中叶,在三角洲的吉萨,造了三座大金字塔,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大金字塔,在今开罗近郊,主要由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及大狮身人面像组成。周围还有许多“玛斯塔巴”与小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是其中最大者。形体呈立方锥形,四面正向方位。塔原高149米,现为137米,底边各长230米,占地5.3公顷,用230余万块平均需约2.5吨的石块干砌而成。塔身斜度呈51°52´,表面原有一层磨光的石灰岩贴面,今已剥落,入口在北面地17米高处,通过长甬道与上、中、下三墓室相连,处于皇后墓室与法老墓室之间的甬道高8.5米,宽2.1米,法老墓室有二条通向塔外的管道,室内摆放着盛有木乃伊的石棺,地下墓室可能是存放殉葬品之处。这座灰白色的人工大山,以蔚蓝天空为背景,屹立在一望无际的黄色沙漠上,是千百万奴隶在极其原始的条件下的劳动与智慧结晶。据希罗多德《历史》记载,为建造该座规模巨大的陵墓,法老胡夫征召了三直余万民工和军工,先后用了33年才完成。吉萨金字塔群中的狮身人面像,人们称它为斯芬克斯,第四王朝法老哈夫拉命令工匠仿照自己的面目琢造了这座长45.7米,高19.8米,仅面部就宽4.1米,口大2.6米的巨型狮身人面像。该巨型石像建成后,被埃及人尊为神,历代都进行维修。

卡纳克的阿蒙神庙是在很长时间陆续建造起来的,总长336米,宽110米。前后一共造了六道大门,而以第一道为最高大,它高

43.5

米,宽113米。主神殿是一柱子林立的柱厅,宽103米,进深52米,面积达5000平方米,内有16列共134根高大的石柱。中间两排十二根柱高21米,直径3.6米,支撑着当中的平屋顶,两旁柱子较矮,高13米,直径2.7米。殿内石柱如林,仅以中部与两旁屋面高差形成的高侧窗采光,光线阴暗,形成了法老所需要的“王权神化”的神秘压抑的气氛。在卡纳克神庙的周围有孔斯神庙和其他小神庙,宗教仪式从卡纳克神庙开始,中国古代建筑

一、造型的基本形式

贡布里希在《秩序感》中提到:在公元2 世纪,托勒密(Ptolemy)写过一本名为《光学》的书,其中有一段很有趣的话,可以被认为是很隐晦地证明了知觉习惯在我们对建筑的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在讨论由误推造成的错觉时,作者说道,建筑中较高的部分看上去比实际宽度要宽些,因此标准的长方形大门或建筑近看上去好像是越往上越宽。

他认为,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是由于我们总是在期望找到越往上越窄的安排,因为一般说来,只有当建筑的底部比上面宽时,建筑才能逐渐建成锥形的。大概由于托勒密是埃及人,所以他才会产生这种奇想。因为在古埃及,不仅金字塔是锥形的,就连寺院塔门一般也是这种形状。我不敢肯定这种推论是否适合于一切场合(所谓的巴台农神殿的视觉矫正据说也是根据这一推理而得出的),因为要准确地说出我们是怎样“看”外形熟悉的物体,那是件再难不过的事了。尽管我们不能证明亚历山大时期托勒密的同时代人所受的视觉训练使他们一定会产生这一错觉,但我们可以肯定,知觉习惯能决定人们的视觉快感或不快感。

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例子,它揭橥了知觉习惯与视觉印象的对应关系:特定的知觉习惯对特定的视觉印象有巨大影响。毫无疑问,这种影响在中国古人接受其居所时同样存在。托勒密长年累月地面对金字塔,积淀起他看待锥形体的知觉习惯,判定长方形的大门会给人带来越往上越宽的“错觉”;同理,中国古人也会在似水年华的流逝里不断强化他们所习见的建筑样式,并继而深入作用于他们的视觉乃至心理体验。那么,中国古人所习见的建筑样式究竟是怎样的? 是否也包含了锥形? 答案是,中国古人所习见的建筑样式里非但没有锥形,而且,他们甚至在刻意地排斥曾经广泛使用的斜材,不断消解斜撑、斜置结构;成为中国古人知觉习惯的建筑样式只是方以及圆。汉宝德说:“中国建筑基本的结构观念,是矩形的架构。虽然我们没有发明真正的椼架(truss)系统,但是实际上广泛地使用斜撑,这可以在汉朝的建筑明器上看得出来。到了后期的建筑,斜撑逐渐由斗栱系统所取代,实际上就是用矩形的结构系统取代了斜撑结构。

从六朝一直到唐朝,斜材逐渐都被替换掉了。实际上,我们是盖一个三角形的屋顶,却全部使用水平垂直的木料。

建筑规划方面,也不再有对角线(diagonal)这种东西。我们样样都喜欢方的,以方正的关系取代斜面的关系。中国传统的建筑群是矩形的组合,不但没有斜置的建筑,如古希腊的神庙或古罗马的广场的殿堂,即使一条歪斜的道路都没有,巴洛克式的规划是中国人难以理解的。”我们无法了解,中国古人是否曾经意识到,取消倾斜可能会降低建筑的动感与张力,但方圆的的确确是中国古代建筑造型的基本形式。

二、四方与生态

中国建筑中的方与西方建筑中的方是否有区别? 显然,并不是只有中国有方形建筑。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西方建筑中的方是围绕中心展开的;而中国建筑中的方则是一种四方概念的系统化结果。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 篇2

目前,企业合并已经成为企业扩大规模、攻占市场、提升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据证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4 年全年度并购交易总量高达6 001 起,较2013 年环比增长33.15%;企业并购交易规模总值达到3 557.9亿美元,较2013年同期增长18.82%。愈发频繁的企业合并,带来合并商誉的迅速增长,2014年,A股市场已经有1 245 家企业确认并购商誉,占同年上市公司总数的43%,确认商誉的总额也达到2 140亿元,与2013年相比增长了30%左右。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对商誉的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规定比较抽象,商誉的快速增加,导致许多企业规模虚增,利润虚高。有些企业甚至利用商誉减值准备的计提来操纵利润,这些活动误导了大批投资者,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威胁到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基于此,确定科学合理的商誉管理方法十分迫切。本文通过比较中国、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商誉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的方法,分析三者之间的异同,指出中国会计准则中关于商誉处理的不足,对如何改善中国商誉管理进行探讨。

二、商誉会计准则的国内外对比

目前,关于商誉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国际上总共有三种观点:

立即注销观:该观点认为合并商誉在确认后应当立即冲减当期损益或留存收益,而不应作为资产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其原因是形成商誉的因素很难被企业洞悉或控制,因此商誉的价值很难确定,确认商誉不符合会计谨慎性原则。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企业合并时,合并方付出的成本,大于其通过合并应享有的,在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中的部分不应被确认为“收益”,而只能被确认为费用。这种观点主要在商誉刚被人们所认知时比较流行,现在已随着商誉的发展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定期摊销观:该观点认为商誉应当被单独确认为一项资产,且定期进行摊销冲减净利润或留存收益。其原因是企业在合并时确实取得了若干年度的超额收益,这就证明商誉确实存在。该观点将商誉看作一项长期资产,认为应当按照匹配原则,将合并时取得的超额收益与发生的超额费用进行配比,分摊到各个年度中去。但由于商誉并不同于普通的具有形态的长期资产,该种观点并没有被长期采用。

减值测试观:该观点认为商誉不应当如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那般被摊销,而只能在有价值下跌的证据出现时才能进行减值。这种观点认为外购商誉的价值不会减少,企业会通过后期运营不断提升外购商誉的价值,从而把商誉确认为企业的永久性资产。目前,这种观点已经被各国家广泛接受。

用国际上影响力比较大的两个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进行比较,以观察我国会计准则中关于商誉计提减值准备的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差异,探究产生不同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一)美国商誉会计准则的发展

美国会计准则最早见于1959 年,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年发布的APB17《无形资产》文件中,该文件对ARB43 中有关无形资产(包括商誉)的内容进行了修订。规定为:

1.商誉只有在取得时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后续计量只能从费用中扣除。

2.只允许商誉后续计量采用摊销的方法,而不能长期保留在账户里。

3.摊销期最长不得超过40年。

4.公司一般采用直线法摊销商誉,但公司认为有更合适的方法除外。

该文件将商誉记为一项资产,对其摊销方法和摊销年限进行规定。但准则颁布实施后,人们仍对其非议不断。主要是因为APB17 将商誉摊销期限强行规定为40 年,缺乏理论与实务依据,而且APB17 否定了立即注销法和永久保留法,学术界相关人士认为,这样做会忽视企业合并和商誉的经济实质,导致商誉计量不准确。

成立于1973年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于商誉问题,很长时期内没有正式表述过自己的立场。直到1999年7月,《企业合并与无形资产(征求意见稿)》横空出世。这份征求意见稿对之前APB17 关于商誉会计问题的处理方法做了重大修改,第一次提出了“核心商誉”(core goodwill)的概念和组成商誉的六种要素,将外购商誉的本质定义为“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在收购日的公允市价大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较之APB17,该修改意见稿不仅将商誉重新定义为一项资产,还重新定义了商誉的计量标准。FASB通过该修改意见稿,规定并购方收购成本的公允价值,超过被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那部分溢余应当计入商誉,同时还规定:成本要被准确地计量确定;收购被并购方的净资产,应按照市场上公认的价值,即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将以前未确认的无形资产与商誉区分开来,避免把这些项目混同于商誉。

对于后续计量,FASB规定仍采用摊销法。对于摊销期间,FASB决定要求企业要对其确认商誉使用期限的方法进行披露,并对其中的关键点进行确认。2001 年6 月,FASB 141 号公告《企业合并》发布,将商誉后续计量,由摊销改为进行年末减值测试,对商誉减值准备计提方法进行了进一步改进。

(二)国际商誉会计准则的发展

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商誉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1983 年第22 号国际会计准则(IAS22)。IAS22 规定了合并商誉的处理原则:立即注销法。其规定外购商誉或确认为资产后立即注销,或逐步摊销并进行资本化。IAS22 发出后,遭到很多国家的一致抵触,因为立即注销法否认了商誉的存在。因此IASC在后来对准则修订,新准则于1995年1月1日生效。修订后的IAS22把商誉确认为资产,规定摊销方法和摊销年限。至此基本上把商誉确认为一项可以计量的资产。

1998 年10 月1 日,IASB颁布新准则,对前准则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IAS在商誉摊销计提处理方面做出了如下调整:规定商誉摊销期为20年,除非情况特殊可以延长,至此国际会计准则对商誉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仍然采取摊销法。

2000 年7 月11 日,第22 号解释公告的征求意见稿Sl C-D22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该准则对商誉的后续计量再次进行调整。规定入账的、能够识别出的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调整金额,应该以公允价值为基础加以确定,即合并发生日的市场公认值。对商誉的摊销也改为从购买日开始调整。但是,对商誉账面价值的调整而增加的部分,不应超过其可收回金额。从这里可以看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开始意识到商誉可以为企业持续带来收入的本质,对商誉的摊销中也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成分。

2004 年3 月,《国际会计准则第三号——企业合并》(IFRS3)的颁布取代了第22 号解释公告,将对商誉的处理已经完全从摊销法改为减值准备计提法。规定总结如下:

1.企业应当在每个会计报告日,以及减值迹象出现时,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如有减值,则一方面将商誉的账面价值进行冲减,另一方面在相关期内确认减值损失。

2.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在同时满足以下情况下可以转回:

(1)商誉的损失是由于预计不会发生的不可抗力例外性质的特定事件造成。

(2)随后发生的事件抵销了例外事件的影响。

综上所述,国际会计准则对商誉的处理历经了立即注销观、定期摊销观到减值测试观这样的过程,对商誉的认知也逐渐从“确认商誉毫无价值”到“一项可以持续给企业带来收益的永久性资产”,对商誉的本质有了更透彻的认识。

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化趋势与美国会计准则基本一致。此外,英、法、德、意等欧洲国家关于商誉处理会计准则的变化也都经历了由系统摊销到减值测试的过程,这反映了“商誉是可以给企业带来持续收益的永久性资产”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

虽然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们的对商誉的认识不断加深,但是减值测试法也存在着一定缺陷。其中最大的缺陷就是公司可以利用减值测试操纵利润,制造盈利或亏损的假象来欺骗投资者或达到上述的目的,从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进而危及整个资本市场的稳定。新准则发布后,美国多家公司宣布亏损,其中最大亏损可达540 亿美元,而商誉占比高达90%。美国尚且如此,新准则对中国的影响可想而知。

(三)中国商誉会计准则的发展

对于外购商誉,2006年以前,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并购时应当将商誉确认入账,入账价值为并购方在购买企业支付的对价综合,减去其享有的被收购企业能够识别辨认的净资产(资产减负债)公允价值部分后的余额确定,确认的外购商誉应在10 年内进行等额摊销。2006年新会计准则颁布,企业6号会计准则和第20号会计准则将商誉的后续计量由摊销法改为减值测试法;准则规定无论是否有迹象表明商誉价值减损,企业都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即将结束时,将商誉进行减值测试,一旦发现商誉存在减值迹象就要确认减值,且减值损失不得转回。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是也有不同之处:

1.对于转回的规定不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商誉减值准备不可转回,而国际准则允许转回。

2.对于资产组的定义不同:我国会计准则对“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并无明确规定,而国际会计准则却对“现金单元”进行了明确规定。

三、对几种会计准则的分析与比较

综上所述,我国会计准则基本与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但是也有自己独特的部分。减值准备确认方法抽象复杂,增加了商誉后期管理的困难程度。很多企业因此不对其进行确认,其结果是商誉占总资产的比重较高。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也造成企业一旦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就必须面临规模缩减,利润下降的窘境,削弱了企业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的动机。所以针对中国会计准则而言,将商誉的后期管理规范化、详细化,对商誉会计处理作出具体要求,是很有必要的。

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商誉后续计量的规定都经历了由摊销法变为减值测试法的过程,这是由于国际市场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制度比较完善的缘故。准则中原来的关于摊销法的规定,有利于准确衡量商誉的价值,避免企业利用商誉操纵利润,但是却强行把商誉定义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并规定了具体的使用年限,一来不符合商誉的本质,二来使用年限的规定未免过于死板,也不太客观,总体来说是优劣参半的。后来的减值测试法,虽然把商誉认定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定义接近商誉的本质,但却容易给企业留下操纵利润的空间,但因国际市场制度完善,企业操纵利润后遭受到的惩罚也较为严厉,所以这种计量方法对于外国企业来说是可行的。

而对于我国会计准则而言,则完全按照美国和国际市场的变化轨迹,把商誉由在10 年内摊销完改为定期减值测试,结合引言中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商誉减值准备计提方法抽象复杂,这么做给企业留下了很大的操纵利润的空间,不少企业利用计提商誉减值准备来操纵利润,这样不仅违反了市场法规,也欺骗了投资者,造成整个资本市场的震荡。归根究底,是因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不健全的缘故。我国应制定适合自己的商誉制度,以维护投资者利益和资本市场的稳定。

四、结论

本文通过商誉会计准则的对比,发现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为了顺应资本市场的变化,对商誉的定义一步步细化,使其定义更接近商誉实质,后续计量方法也更科学,我国的会计准则对商誉的处理在借鉴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同时,又考虑了我国具体实际,对我国现阶段有着特殊的意义。但我国会计准则对商誉的处理也存在不足之处。

为了规范这一行为,笔者建议,我国会计准则应当将商誉的管理规范化、详细化,具体定义商誉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减少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从而提升企业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维护投资者利益和整个资本市场的稳定。

参考文献

[1]许家林。商誉会计研究的八十年:扫描与思考。会计研究,2006(8).

[2]张鸣,王明虎.对商誉会计理论的反思.会计研究,1998(4).

[3]周旻.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商贸,2010(9).

[4]Chen,C.M.Kohlbeck,and T.Warfield.2008.Timeliness of Impairmet recognition:Evidence from the Initial Adoption of SFAS 142.Advances in Accounting,24(1):72-81.

[5]Chauvin,K.W and M.Hirschey.1994.Goodwill,Profitability,and Market Value of the Firm.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pp.159-180.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 篇3

一、中外现代纤维艺术的艺术形式比较

20世纪上半叶以来,纤维艺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下,经历着由传统文化至现代文化的传承、交融和演化,呈现出文化互动的繁荣。

(1)国外现代纤维艺术的艺术形式发展。现代纤维艺术的真正蓬勃兴起,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那时在欧美国家新文化运动正在兴起。在新文化运动中所产生的大量作品,成为传统与现代设计之间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受到当时欧洲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东欧的纤维艺术家比西方更早地认识到纤维织物表达现代艺术的可能性,他们大力开拓材料的形态、色彩和各种表现技巧赋予纤维艺术的丰富的艺术语言。他们对纤维材料和技法的挑战性尝试突破了传统的局限,使纤维作品跨出了传统的染织范畴,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艺术。

进入二十世纪,艺术思潮分歧不已,在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思潮下产生了对艺术新的阐释,提倡应用艺术新精神的设计运动接踵而来。

(2)国内现代纤维艺术的艺术形式发展。而我国对现代纤维艺术的研究与创作开始于文革结束。在这一时期,中国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织锦业,发展了许多新品种。新中国成立后,纤维艺术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地毯行业。运用传统的栽绒工艺,在艺术作品中还原生活的真实原貌。

文革时期,由于长期的文化禁锢,使得这一时期的作品显得那么的机械和乏味。人们还没有摆脱绘画设计的方法,对材质与形式的感召力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对材质与内容、形式与肌理、艺术与技术还不能很好的表现和把握。

80年代,直到国外现代纤维艺术的传入,我国的现代纤维艺术才逐步发展起来。我国现代纤维艺术从时间、名称和艺术创作风格上,可分为“编织艺术——平面创作时期”、“软雕塑艺术——立体表现时期”、“装置艺术——空间塑造时期”。到90年代末,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认识有所改变,开始对系列配套产品的需要,注重对场景和空间环境的利用,这都使得现代纤维艺术开始转化为装置艺术。

二、文化对现代纤维艺术的价值影响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是艺术的根基,任何国家的任何艺术,都有着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影子。

早期的欧洲,文化传播主要以宗教文化为主,艺术品以能体现宗教内容为最美。到了近代,随着文化运动的进行,人们的审美情趣由宗教故事转投到对现实生活的描绘,纤维艺术作品的创作内容也转向自然题材。

在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既有着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也有着高雅的文人文化,因此带来了艺术风格的不同,纤维艺术也是如此。由于受到“中庸”、“保守”的文化影响,人们的突破性较弱,以至于今天的纤维艺术创作还留有传统壁挂的风格和情调。

西方现代纤维艺术虽然只有50年的历史,但它改变了人们对毛、麻等天然纤维的传统认识和运用,并结合化学纤维、金属等人工材料创造出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纤维艺术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将更多不同的现代纤维艺术作品展现在世人面前,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从现代纤维艺术形式看中外文化性的差异

从远古至今,纤维艺术就蕴涵着深沉的民族和民俗文化积淀,作为流传千古、且生生不息的文化艺术,其自身的文脉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1)从现代纤维艺术形式看国外文化发展。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揭开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序幕,现代纺织也由此开始。

在以往以平面为主的基础上,纤维艺术又出现了崭新的形式。编织艺术从平面形态转为立体,走向结构,走向空间,追求材料的质感、独特的工艺、肌理的表现……这就有了雕塑的意义。但与传统的雕塑不同,它还有编织物的软性和伸缩力,于是人们称它为“软雕塑”,“软雕塑”的产生成为现代编织艺术的显著特征。

(2)从现代纤维艺术形式看国内文化发展。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纤维染织工艺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传入是在1981年,美国女艺术家RUTH.KAO教授随行带领15位美国学习纤维艺术的学生来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留学。当时美国留学生的纤维艺术作品,无论是在纤维材料的选择上、作品表现形式上、还是设计构思上,对于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奇特的。它开启了我国艺术家、设计师的思路,使大家真正认识到,艺术作品可以运用任何材料进行创作。

中外行政体制比较 篇4

我国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一向最重要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我过现行选举制度所贯彻的基本原则是:选举权的普遍性、平等性、直接选举、无记名投票,以及代表想选民负责并受选民监督,选举的物质保障等。选举制度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行使以及整个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因而,选举制度中的问题和不足就极大的选民积极性。所以,发现我国选举制度中的问题与不足,并且找到改革方向是我们现在希望的。

关键字:选举制度问题改革方向

一、选举制度的必要性

选举制度不能超越社会发展的阶段。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很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这些客观条件决定社会主义选举制度的也处在初级阶段,是一个不成熟、不完全的社会主义选举制度。

落后的经济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限制。一次相对公正的选举要经过几道程序,以村委会选举为例,至少要召开四次以上的村民代表大会,需要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的投入。全国直选的花费就更大,以每个选民每次选举的成本十元计算,我国的选举费用就达上百亿。

人口文化素质的限制也是非常明显的。解放之初,由于很多老百姓不识字,很多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采取举手、站立、鼓掌的情况,无法实行秘密投票。当前,我国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还不发达,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还比较低。

人才匮乏更是我们选举碰到的巨大障碍。当前社会中狐疑建设的任务依旧极其繁重,形式非常复杂,非常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领导人,她们的一举一动个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领导人不仅要会选举更要会治国。在各级选举中,我们都会遇到人才匮乏的问题。这并不是我们的要求过高或者其他的外部原因,是因为我们会比较,懂得在矮子里找高个的。

二、我国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选举的平等性无法完全实现

根据我国现行选举法规定,一人一票制,每一票有相同的权利,但在不同的群体之间每一代表所代表的选民数量不同,特别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这就导致了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选举权实质上的不平等。根据2004年修改的选举法规定,自治州、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镇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在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中,人口特少的乡、民族乡、镇,至少应有代表一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镇的人口特多的,或者不属于县级以下人民政府领导的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人数在全县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大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同镇或者企业事业组织职工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可以小于四比一直至一比一。直辖市、市、市辖区的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多于市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很明显,从法律规定上看,我国农村居民的选举权和城市居民的选举权是不平等的。这一规定影响了我国关于选举权平等性的贯彻。

(二)直接选举的范围过窄。

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我们社会主义的选举应当实行直接选举。但从建国后,直到2004年选举法的修改,也只有在县级以下(包括县级)实行了直接选。只所以这样做,用邓小平的话说是“因为我们有十亿人口,人民的文化素质也不够,普遍的实行直接选举的条件不成熟。”[1]

毫无疑问,直接选举相对于间接选举而言,无疑是更为民主的选举形式。目前,我国选民与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关系不够密切,不能不说与我国的直接选举范围过窄有着密切关系。直接选举范围的过窄,已显然成为我国选举制度的一大缺陷。

三、我国选举制度的改革方向

第一,关于实现选举权的平等性。建国初期,鉴于我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数量上的巨大悬殊性,国家做出了对城市人口在选举权上进行照顾的制度安排。这在当时,处于巩固新生政权和统一战线的需要,也许是必要的,但我们不能理直气壮的认为我们的做法是符合法治精神和民主原则的。我们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样是新生政权的缔造者,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主体,理

所当然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民主权利,特别是作为民主权利之基础的选举权利。五十多年来,这种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选举权的不平等性,导致了我国城乡发展上的失调。城乡居民选举权的不平等性也为我国“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最终形成埋下了伏笔。如今,我国的城市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以农村的凋敝为代价的,农村居民的贫困,最根本的是权利的贫困,并且是制度性的权利贫困,这必然导致农民的声音和利益诉求很难通过国家的权力机关表达出来,农民的利益也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

当然,也有人说,由于我国人口构成的工农比例相差悬殊,按照统一标准分配代表名额,农民代表所占的比例就大大超过工人代表的比例,就不能保证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其实这种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工人阶级对农民阶级的领导,不是靠数量取胜的,而是靠质量,靠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靠的是工人阶级的先进觉悟。这种从制度上对农民阶级的限制,也不利于农民阶级民主素养的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农民的贫困,这样,我们的联盟是越来越牢固,还是越来越疏远呢?如今,“三农”问题困扰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点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这就要首先解决农民权力贫困的问题。

幸好,十六大之后,我国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城乡协调发展,首先是民主权利的协调发展,是给农村居民平等选举权的时候了。

第二,关于逐步推进直接选举有一些人,一提起直接选举就下意识的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东西,全盘否定,这种态度是很不应该的。其实,直接选举本来就是社会主义的东西,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者早就已经论述的十分清楚,只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程度较低,才不得已采取了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暂时性制度,但必须明白,直接选举制度才是我们选举制度改革的方向。刘少奇同志当年针对我国的选举制度的不足,曾经无奈而忧虑的说:“我们的选举制度是要逐步地加以改进的,并且在条件具备以后就要实行完全的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投票的制度” [2]。我们的选举制度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最初的乡级直选,扩大到县级直选。随着我国的实现直接选举的条件的逐步成熟,及时实行直接选举乃是我们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

四、总结

选举制度不能超越社会发展的阶段。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很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这些客观条件决定社会主义选举制度的也处在初级阶段,是一个不成熟、不完全的社会主义选举制度。

落后的经济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限制。一次相对公正的选举要经过几道程

序,以村委会选举为例,至少要召开四次以上的村民代表大会,需要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的投入。全国直选的花费就更大,以每个选民每次选举的成本十元计算,我国的选举费用就达上百亿。

人口文化素质的限制也是非常明显的。解放之初,由于很多老百姓不识字,很多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采取举手、站立、鼓掌的情况,无法实行秘密投票。当前,我国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还不发达,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还比较低,文盲和半文盲还占整个人口的近1/5。

人民群众的民主知识、民主习惯还不够,人们对民主程序不熟悉,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也相当淡漠,民主选举中大量充斥着崇富意识、家族意识、地域意识、拳头意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仍然具有极大影响,家长制作风、官僚主义、特权思想仍有很大市场。加之,西方敌对国家仍然不择手段地西化、分化、淡化、腐化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这些因素,都阻碍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健康发展。公正的选举需要理性的高素质的选民,否则选举极易被别有用心的人误导,台湾选举后出现的严重的族群分裂,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韩大元、沪金广.宪法教学参考书[M].中华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46

[2]刘少奇.刘少奇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5.56

中外秘书工作比较研究 篇5

=1

中外秘书工作比较研究

21世纪以来,我国的企业纷纷进行了改革与重组,企业竞争力不断加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拥有了巨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各跨国公司竞相要在潜力无限的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随之而来的是对我国秘书工作的一轮轮挑战和新要求。国外秘书体系比较成熟,通过国内外秘书工作的比较来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找出对我国秘书工作的可借鉴之处。

秘书,是我国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会普遍设置的一种行政性质的职位;与此同时,在全世界范围内则是最广泛的社会职业之一,对全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秘书工作的发展,都有较长的渊源,但是双方各自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水平不同,这直接导致了如今中外秘书角色各具特点及存在差距的现状。国内的秘书工作的发展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历史上的秘书工作都是为历代统治阶级服务的,加上儒家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导致政府机关单位的“行政秘书”成为全国秘书的代名词,官场化的秘书工作使我国现存的秘书工作实现不了自身的突破。国外秘书的概念,形成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如今,国外秘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职业。秘书的社会职业化,已经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完全实现。秘书不是官员,而是分类众多、服务领域广阔的社会职业。

一、中外秘书工作比较

(一)从工作特点看差异 1.国内秘书工作的特点

(1)政治性

国内的秘书工作带有较深的政治特色(一般是从事公务工作)。政治特色主要表现为,秘书主要以政策的需要,秘书经过清楚领导的意思,协助领导把事情处理好,秘书应该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非常清楚,并根据法律条款为领导提供建议和意见,并协助领导处理公务;公务秘书工作的开展,大多是运用政治的方法与行政的方法结合;公务秘书一般具自己的群体的特殊组织形成;秘书的选拔工作需要严格的规程,必须是是具备党员的资格,有很好的执行能力,选拔政府系统的秘书通常要求具备国家公务员的条件,而在部队的秘书人员要有军人的资格。大部分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仅仅将秘书这一职业当作是一个过渡的平台,一个让自己获得提拔的基点,一个通往仕途的起点。

(2)从属性

从秘书的工作中可以看出,领导处于主导地位,而秘书的工作处于“从属”的地位,秘书机构主要为处于核心地位的领导服务,是管理机构的辅助组织。也就是说没有核心的领导决策机构,秘书机构也就不存在了。秘书这种从属性表现为,如果没有领导的工作,秘书的工作也就不存在了;秘书人员在工作中只能根据领导的意思来处理事务,他们没有决策权;秘书在处理日常事务时,要根据领导的意图来做,他们决不能自己做主,这样就会超越了自己的权限。

秘书工作的特性要求他们必须与领导站在同一观点上,发挥自己的服务性,要根据领导的指示,来帮助领导处理日常工作没有时间亲自完成的内容,为领导的工作提供全面的帮助。

(3)被动性

秘书的工作还存在着“被动性”,他们要靠领导的指示来办事,其具体表现为:他们的工作要在领导的指示下来进行,有时候秘书可以主动安排一些工作,但是这些工作也需围绕领导的工作进行开展,达到领导的满意的程度。

秘书工作具有被动性,但不等于他们没有工作的主动性,他们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仍然发挥自己的主动性,通过不断的努力出色完成任务。比如在领导做决策时,秘书可以适当的给出自己的意见给领导做参考,并积极提供有价值的观念给领导。

(4)综合性

秘书工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他们做事情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从全局的观点上来考虑问题,避免出现片面性;秘书工作中还有一项就是上传下达,是上司与员工的沟通的桥梁,与此同时,秘书工作还包括处理信件、撰写公文、布置会议等。

2.国外秘书工作的特点(1)社会化和终身化

国外同样存在着秘书这一行业,他们不仅在各企事业单位,而且存在于社会当中各个领域,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共有秘书性质的工作人员300余万人,在美国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队伍的壮大,秘书工作已不仅是一种职业,而且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行业。

随着秘书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很多人把秘书这一职业当成是自己一生的追求,终身秘书也越来越多。

(2)私人化

在美国,私人秘书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工作,从明星到政府官员,从老板到运动员,从律师到医生,几乎都有私人秘书,各行各业,甚至是家庭主妇。私人秘书的存在成为国外秘书工作的一大特色。

(3)主动性

由于管理人员在事业竞争中的重要性,秘书人员有了更多的参与决策过程的机会,他们的职能已经较之先前明显扩展。随着秘书私人化的普及,很多人都会直接下放一些决策的权利给秘书,使他们的主动性得以发挥,有些雇用私人秘书的人,直接将一些工作全权授予私人秘书打理。

(4)专门性

随着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秘书工作也越来普遍,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是社会各个行业的重要一个组成部分。严格来讲,每个行业都有秘书性质的工作人员,当前,许多行业秘书开始涌现出来,医疗秘书、教育秘书等已经很常见,充分地反映了秘书的专门性。

(二)从工作内容找差别 1.国内秘书工作内容

国内秘书工作内容大同小异,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各个领域的秘书分为15类,他们分别负责以下工作:文书撰写、文字处理、文本制作、档案管理、会议组织、调查研究、信息资料工作、信访工作、接待工作、协调工作、督查工作、日程安排、日常事务、办公室管理、其他临时交办事项。其中“办文、办会、办事”是秘书最主要的工作。在国内,对秘书人员的文字功底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需要秘书能够快速、高效并准确地完成公文的撰写。

虽然秘书工作内容中有档案管理这一项,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机关事业单位中,秘书一般都缺乏专业的素质,进而导致档案不能进行合理的分类、有效的保存和管理。

2.国外秘书工作内容

国外秘书工作(这里以香港为例)根据秘书分类的不同,则秘书的工作内容也不同。

(1)公司秘书

公司秘书可管理公司的相关文件,在老板的不在的时候代替老板处理公司事务;他们可以代表领导签字、有一定的发言权,在领导授权的范围内对事情进行决策,但他们并不能直接参与公司事务决策。这类秘书的工作内容可分为监督管理、参与决策、信息披露等。

监督管理。公司秘书要清楚公司章程对自己的约束力,对公司的日常事物要有明确地掌握,保证处理事务流程的合法性,在按着公司制度与章程的前提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在股东大会、公司会议的时候做好记录,监督公司人员工作情况,并负责与其它部门相沟通、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证券商以及投资者、股东之间的关系,从各方面确保公司按章程合法经营。

参与决策。公司秘书有时候也参与决策工作。在国外股票市场中,秘书要及时了解股票情况,认真听取董事会和决策者对业务的办理意见,并提醒管理者、决策者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和公司需要承担一些义务等,遵守公司的相关规定,科学、合理、及时地决策,确保上述决策信息在第一时间发布,避免公司利益受损。

信息披露。公司的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公司的信息透明度也在不断地提高,为了提高公众投资的信心,秘书负责把公司的上市信息按着公司的规定进行及时地披露,还要对中介机构进行监督,保证他们披露信息的真实性,还要防止公司的一些保密信息不要外露,做好信息安全工作等。

(2)公司商务助理

公司商务助理一般就是秘书的职能,负责帮助经理处理日常经营中的一些事务,但他没有决策权利。他的工作主要分为两类,掌握上市公司的发展动向,比如文书的撰写、转接电话、接待来宾等一些工作;还要根据公司的安排外出办事,接送与收发各类文件,还要为领导办一些私事等,比如为公司的领导接送家人,为上司的太太送鲜花等。

(3)办公室文员

办公室文员包括销售文员、行政文员、企划文员等。在这些公司中,秘书处于最为底层的位置,主要负责根据部门经理的意思起草各类文件、修改文稿、打字、复印、收发传真等;把材料及时交给领导并传达给客户,负责员工的考勤工作;公司的档案管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等一系列的工作。

(三)从工作方式看差别 1.记录方式

国内秘书做记录时一般用笔记本,但笔记本一但记上内容之后,就很难增加和减少内容,有时候只能在旁边进行添加,看起来非常不方便。当笔记本用完后就会丢进抽屉当中,如果再想找到一些有用信息非常困难,找起来也非常旨时间,不利工作效率的提高。

国外的秘书一般采用活页备忘录来记载信息,一旦需要增加内容时,就当是轻松地把信息写到另一页上,并按着顺序重新排列起来,当需要某些信息的时候就可以根据时间进行查找,非常方便。活页备忘录的质量很好,象卡片一样,写起东西来非常容易,并且能够随身携带。

从国内外秘书的工作习惯来看,国外秘书的工作效率更高一些。2.出差与应酬方式

在国内,一些公司在招聘秘书的时候必须要满足“长期出差”这一条件,而出差、应酬等都是秘书一些不得以的工作,特别是“女秘书”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秘书面临着自己爱人和上司爱人两个难题,而女秘书面临的类似问题更为突出,这也给国内秘书行业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在国内,男性秘书的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女性秘书,除了世俗的眼光认为女秘书肯定不光彩之外,还有许多人认为男性秘书做事更加可靠,办事更加方便,身体素质更强。另一方面,随同上司出差或应酬又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秘书的人脉,这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在国外,一些女秘书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就注明不与上司出差,女秘书不负责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比如应酬、出差等,这样就不会引起双方家人的误会,也避免了公司其它人员对她们的轻视。因此,在国外女秘书一样可以得到上司太太的信任,即使有的时候不得以,必须要和异性老板一起出差,他们也会让上司带上他的爱人一同前往,这样不避免了一些问题的出现。

3.时间观念与工作效率

国内秘书的工作时间一般是八小时。有时候没有什么重要的工作,打扫卫生、为领导沏茶、整理一些文件成为上班工作的主要内容。但也有的时候很忙,甚至在晚上还是加班赶材料,因此工作缺乏稳定性。

国外秘书的工作时间大部分是七小时,实际上接近八小时,秘书一定要提前上班,为领导做好工作的准备,并对当日的工作进行安排。下班的时候他们也要晚一些,这些在公司的制度上都不能得到体现。在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上司当天的工作记录在备忘录上,然后根据领导的工作安排时行准备,他们讲究当日的工作当日完成,每一件事件都不能拖拉,否则就会影响以后的工作。国内的秘书注重工作效率,工作期间的事情一般不会带回来,私人时间非常宝贵,不能被公事所占用。

(四)从工作能力找差距 1.国内秘书专业素质

国内秘书的专业差,他们的工作不够明确,非常复杂,而国内秘书的素质更是高低不齐。有调查显示,国内秘书真正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不到三分之一,他们一般都是文科毕业,以中文、经济管理、法律专业的居多,当然也包括一些理工科毕业生。近些年我国也实行了“秘书资格考试制度”,并在实际的工作中,秘书并不一定非要资格证,只要单位聘用就可以,多数单位对秘书都没有明确的要求。国内对秘书职业还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才都不愿意从事秘书这一职业,这些都因素都影响了我国秘书行业的整体素质。2.国内秘书工作能力

众所周知,国内秘书的工作综合能力不强,掌握的工作技能比较单一,且选拔进入岗位的时候大多并没有掌握作为秘书的基本工作能力,最多只掌握了比较扎实的文字功底。而经过本科四年培养的大学生们,也仅仅只是记住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并没有很好的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所以大部分秘书从业人员都是在进入岗位之后,通过在工作中学习、请教前辈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我国的秘书政策不够健全,在人事制度的调整与改革中还没有涉及到秘书工作的相关内容,所以我国秘书工作能力还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3.国外秘书专业素质

在国外,秘书的专业素质比较高,特定的秘书工作都由特定的高专业素质的人员担当,比较高等级的秘书工作都要由高水平、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秘书人员来担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对秘书工作提出了技能专业化的更高要求,使专业分工呈上升之势。高级秘书通常要具有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经济调节、系统与信息管理和特殊疑难问题的处理能力。此外还要求有多年行政管理工作经验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作风修养。在国外,要做一个称职的秘书,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

4.国外秘书工作能力

国外的秘书工作能力远远超过国内的秘书,这主要得益于国外秘书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国外突出秘书教育“职业性”。国外培养的是受过专门训练和严格技能考核的人员,是经过规范化培训和考试的具有职业技能的人才。与此同时,国外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有关职业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以香港地区为例,香港地区的秘书要一定的职业操守,对公司的信息安全负责,决不能把一些重要的商业秘密透露出去。他们的专业能力、工作经济和个人品质都非常重要。在香港的一些高校已经开放专门的秘书专业,香港城市理工学院与得法理工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目前香港还组织秘书资格考试,对一些已经入职的秘书人员要进行严格的考核,比如能够讲流利的英语、会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软件等都是他们必备的素质。对于一些与内地有来往的公司,还要有较强的汉语能力,能够进行汉字输入,讲流利的普通话等。

正是因为国外秘书职业对秘书从业人员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所以在某一程度上决定了国外秘书工作能力水平。

二、比较下的不足

(一)工作能力上的不足

国外秘书人员的工作能力比我国秘书人员的强,综合能力也很高。在综合素 质比较高的前提下,国外秘书可能也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这与国外秘书教育、培养和秘书职业化息息相关。通过对比我国秘书工作能力与国外秘书工作能力,找出我国秘书工作存在有以下不足。

1.文书管理

整理、包管好文件、资料,熟练地进行文件整理、汇集、归档,当领导需要时,立即就能提供,是干秘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同时还要掌握按英文字母顺序检索的规则等等。

现阶段,我国各个政府和单位的档案管理现状令人堪忧,档案堆积、随意存放、归档错误等屡见不鲜,这不仅与有关单位不重视档案管理有关,也与秘书人员缺少专业的档案管理能力有关,部分秘书觉得只要把所有的文书全部存放起来,不随意丢弃,当有需要时再去查找即可,但是这往往会造成查找文档工作效率低下。如今,随着办公自动化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许许多多的文档都以电子档的形式储存下来,这要求秘书不仅要熟练地掌握办公软件,还要掌握电子文档的管理方法。2.语言能力

随着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独立企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对秘书的语言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具备驾驭、使用本国语言的能力,要求秘书熟练掌握英语以及其他外语的能力。必需外语的工作场合,要求对英、法、西班牙语的能力必须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不只要求日常会话说得好,还要求有相当的语言学基础能力。对极平常的单词的准确意义及初步的语法都不明白的人,是干不了秘书工作的。

3.其他能力

用中国的一句俗语来说,秘书是“万金油”,要求各方面都要涉猎,但是我国目前的秘书工作却很局限,繁杂却没有知识技术含量,以致很多人认为秘书工作仅仅只是打杂,这需要加强我国秘书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例如在会计方面,要求秘书有一定程度的复式记账、支票、保险、税务等知识;在分析资料方面,要求有能把长长行列的数字编成图表、统计表的知识;在印刷报告书、请柬时,要有必要的编辑、校对知识。同时,秘书还应掌握必要的摄影知识、制作单位宣传报纸等知识。

(二)工作方式上的不足

国外秘书善于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服务于秘书工作,同时所有的秘书人员 都能熟练地操作电脑,工作效率非常高,在对比之下,也显示出了我国秘书工作在方式上的一些不足。1.办公自动化

现阶段,我国有一部分秘书还是不能熟练地掌握电脑办公系统,在很多的秘书工作里,还是习惯地使用传统的手写进行书写或记录,尤其是在制作和处理公文方面。即使有些秘书学会了电脑办公系统,但是由于掌握程度不够或是操作次数不多,在使用时,还是明显的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进而导致效率低下。

2.主动性

我国大部分秘书在工作主动性上还存在些不足,这跟秘书的工作态度与观念有关。大部分人觉得只要将自己分内的工作完成即可,在领导们集体讨论的时候,习惯了记录者和旁听者的角色,久而久之,秘书的工作的被动性日益突出。

3.其他工作方式

在面对上司的不理解或者错误的批评时,很多国内的秘书选择沉默,但是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人际之间需要沟通,当然秘书与领导更需要沟通。当领导做得不对时,秘书要敢于用委婉的方式指出领导的错误;当遇到领导的不理解或者错误的批评时,秘书也要耐心地与领导沟通,可以选择过段时间再与领导静下心来沟通。

三、新形势下,国外秘书工作对我国的借鉴之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进步,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快,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是未来社会的培养目标,这就向传统秘书工作提出了挑战,促使秘书工作在各个领域进行深入改革。

通过国外秘书工作与国内秘书工作的比较,找出国内秘书工作存在的不足与差距,通过借鉴国外秘书工作的优势,来加强我国秘书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秘书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秘书工作体系,促进我国秘书工作职业化。

(一)加强秘书人才队伍建设 1.建立完善的秘书工作培养体系

一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对秘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原来的秘书仅仅以处理文字、撰写一些公文为主,而现在显然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是提高人才的专业化,加强学校调和的专业化,可以开设专业的秘书课程,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培养人才,打破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对秘书工作进行系统化的整合。第一,学校开设应用类课程,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第二,依托区域的文化牲,对地方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进行全面的了解,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第三,以培养能力为主,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力求满足各类企事业单位对秘书人才的需求。

三是要是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秘书行业属于一专多能的行业,在进行培养的时候要采取灵活多变的培养方式,在教学中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况,为学生设立一定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目前国家对秘书工作也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如何强化秘书工作的实践性,在秘书课程中要有所反映,并通过教学的具体案例来进行了督导与学习。秘书课程还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应该引入实践的环节,让学生逐步适应这样独特的教学方式,并提高他们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利用各种模拟的信息、工作任务等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让他们能够得到真实的综合训练。在教学中还要积极采取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施,比如多媒体体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直观、生动的演示加强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是要加强秘书专业设置的规范化建设。由于近几年各种独资、合资企业迅速发展,对私人秘书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造成各种秘书专业培训班一哄而上,而不是根据市场预测对秘书需求量来严格、合理的设置专业的混乱局面;实际上,我国的秘书队伍的主体是公务秘书,随着政府职能的转换、机构的精减,秘书的总体需求量并不会大幅度增加,因此势必出现秘书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后果,从而使秘书专业陷入困境。因此,秘书专业的设置必须根据秘书专业自身的特点,主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供求关系的新问题、新情况,拟定切实可行的专业设置规划。专业设置层次必须明确,包括成人教育的培养也必须多层次多渠道,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的设置也必须根据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社会需要等诸多因素来合理配置,使有限的教育资金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而不能完全跟着市场跑。

五是要加强教材的规范化建设。目前,虽然国内有上百种教材,但内容交叉、体系单一,已形成了单纯化、雷同化的模式。加强教材规范化的建设,就是根据大学、中专、成人教育的对象不同,各自的培养目标及层次不同,编写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不同类别、不同内容的教材,以保证教材的示范性、趣味性、形象性、层次性和科学性。

2.提高秘书从业资格标准

造成国内秘书工作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还是因为社会用人单位对秘书这一职业的从业人员要求不高,一般只要求两点:一是用过硬的文字功底;二是熟悉电脑办公软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非文秘专业的本科学生从事着文秘工作。所以,提高秘书从业资格标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要成立全国性的有权威的秘书协会,实行全国统一标准的秘书等级考试。通过全国标准化、规范化的统一考试,不仅使各类学校依照统考这根指挥棒来加强课程和教材的规范化建设,而且使用人单位对秘书的聘用、定级有可靠依据。

第二,对从事或将要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的要求不仅仅是一张秘书从业资格证书,用人单位还需要在雇用秘书时进行对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估。要提高秘书从业人员的标准,门槛准入程度要提高。

(二)加强秘书人员综合素质

我国秘书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因为秘书工作既繁琐又复杂,所以这很考验秘书人员的综合素质。秘书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加快工作效率,促进秘书工作的顺利开展。

1.第二外语能力

如今,中国于世界经济、文化交往越来越密切。这样,懂一门外语就十分必要。现在的英语还是国际的普通话,不懂英语,看不懂英文信函,听不懂英语电话,接待不了外国客人,就达不到商务秘书的最低要求。对于企业中的秘书有能力的话,最好再掌握一门小语种,因为很多企业的客户可能是国外一些公司,这时秘书如若能够掌握这门语言,会对公司的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会促进双方的沟通,加强双方的持续合作。

2.环境适应能力

秘书的环境适应能力对秘书工作来说举足轻重,看似轻松实则比较困难。这里所说的环境不仅仅指的是秘书的工作环境,还包括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环境。秘书要能够很快的适应领导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同事待人接物的原则,要将秘书这一角色很快的融入环境中,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同时,秘书拥有敏锐的政治辨识度,清晰的经济知识,快速适应全球大环境的变化,将会对秘书工作的各个部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外企或者合资企业中,秘书直接服务的领导、朝夕相处的同事,都是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风俗与礼节。所以秘书在交际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好国际通用的礼节,同事也要了解各个国家的风俗。因为秘书不仅要处理好自己与领导的关系,处理好自己与同时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好领导与其他同事之间的关系。

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秘书可根据所在单位或企业的需求,培养自己在某一领域的专业能力。

(三)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秘书工作体系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秘书工作体系,需要在消化和吸收国外秘书工作的优势上,进行我国秘书工作的创新。

所谓的中国特色,主要指的一是实践特色、二是民族特色、三是时代特色这三个方面的特色。是在与中国秘书工作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吸收实践经验、融入民族传统、反映时代要求的必然表现。

1.实践特色

我国的秘书工作要多多实践,在实践中找经验,在经验中实践,不断提高我 国秘书工作的实践水平。要发挥不怕失败、不怕艰辛的精神,勇于将秘书专业知识运用于秘书工作实践,用秘书工作实践来不断提升理论知识。

2.民族特色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民族特色就体现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上。作为 一个中国的秘书,必须掌握一门中华民族文化,尤其是在企业的秘书,其承担的不仅仅是一项工作任务,还是发扬与传承中国文化的使者。秘书工作的民族特色就要体现在秘书日常的表现当中。

3.时代特色

中外行政制度比较论文 篇6

关键词:中外;房产制度;土地制度

房地产就是指土地、建筑物及固着在土地、建筑物上不可分离的部分及其附带的各种权益。房地产由于其自己的特点即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在经济学上又称为不动产。

一、国外土地制度

(一)土地所有制形式。

土地私有制,现行土地所有制有三种主要形式,即国家所有、公共所有、个人与法人所有。属于国家所有和地方自治团体所有的土地占国土总面积的35%,属于私有的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5%,其中,个人所有的土地占57%,法人所有的土地占8%。

(二)土地权利的设置。

设所有权、地上权、赁借权三种。后两种权利归属于借地权。

(三)土地交易管理制度

1、在城市拥有2000平方米以上土地,市区外拥有5000平方米以上土地的所有者在转移出让土地时必须事前申报,购买价格以公示地价为标准确定;

2、土地交易许可制。在土地投机活动集中、地价上涨过快的地区,县地方政府可以设立“限制区域”。凡就是“限制区域”内土地进行交易及其阶格,必须经县地方政府“许可”。如果私下成交,土地交易合同视为无效,不受法律保护;

3、土地交易申报劝告制。如果交易价格过高影响土地利用,县地方政府可以提出劝告,并向地方政府重新申报。如果交易双方不听从劝告,可将其劝告内容公之于众;

4、土地公示法。为了在宏观上管理和调控土地价格,外国制定了地价公示法,这种价格就是一种旨在控制土地的官方价格,增强政府对土地价格的控制能力,为合理进行土地交易提供依据。

二、国外住房政策

住房政策总目标与国民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家庭构成以及居住区域的特性相适应,为全体国民提供居住环境良好的住宅。

(一)特点

1、重视住宅管理。外国私房率较高,住宅经济主要由市场机制调节,但就是政府仍然比较重视对住宅的管理。政府的建设省及下属住宅局对全国住宅建设实行政策,法令、计划、设计、资金、生产、技术一体化管理。

2、政府大力资助住宅建设。国外政府为住宅的建设开辟了多种集资渠道,提供住宅补贴就是其住宅政策的核心。此外,政府还为一些住宅建设机构提供担保,由这些机构发行债券,以筹集住宅建设资金。

3、重视住宅建设的立法。为了保证住宅建设的发展,国外政府制定了众多的有关住宅的法令、法规,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住宅法律体系。这些法律按其不同性质,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就是政府制定的住宅建设的政策与计划,以及有关机构组织的立法依据;另一类就是对住宅建设和交易的全过程规定的具体规范和标准。

三、国外住宅市场的产业化

(一)定制服务。

技术发展使住宅产业化成为现实,薄板钢骨体系的运用使房屋开发由现场建造向工厂大规模制造转变,开发商可普遍提供定制服务。

(二)部分别墅开发商功能角色转变。

开发商拿地后只需做好规划和景观,将地分割后出售给住户,由住户网上定制所需别墅风格,再由工厂制做好装配件后运至现场装配房屋,建造及维护均由工厂负责。

(三)环保节能、绿色建材、智能技术、生态住宅成为潮流。

反观中国,土地与房屋的所有权并不一致。房屋可以属于你自己,可就是土地永远也不属于你。国家宪法明确规定,在符合公共利益的情况下,可以对土地进行征用,并给房屋所有者一定补偿(法律条款写得不太对,但大意如此)。而且房屋的产权只能归个人所有70年,70年以后国家可以将房屋收回。说白了,房子不过就是暂时租给你的,与次相对,美国的房产土地归私人所有,而英国土地的使用期限为999年。另外在中国银行按揭贷款合同的风险与收益根本就不对称,可以说就是一个对消费者极为不利的合同。按下关于一些收费的细节不提,我来谈一谈对我们按揭购房者影响巨大的利率问题。

在发达国家,房地产贷款利率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固定按揭利率,一种就是浮动贷款利率。我想这个不需要我多做解释。问题在于,在美国,大多数的私人购房者都以固定按揭利率来贷款买房。虽然在低利率的时候需要多付一些利息,但就是在高利率的时候却可以规避风险。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能提前知道自己未来的财务负担,并能判断自己就是否能够购买。一般来说,这样的贷款以10年一期,10年以后必须重新商定利率条件。这样实际上也减少了贷款者的风险。反观国内,绝大多数贷款都就是以浮动利率的形式出现的。当前的低利率使很多的年轻人尝到了甜头,他们以比较低的利率买到了房子,提前开始享受有家的乐趣。可就是,这些享受就是有代价的。一旦利率上升,由于本来借款利率较低,他们的每月还款额就会急剧上升。对于一次性或者已经付清房款的人来讲,最大的缺陷就是,中国的房产市场缺乏兑现房产价值的渠道。也就就是说,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讲,无论你的房产怎么升值,你的房产的价值永远也兑现不了,只就是纸上富贵而已。与此相对,房产价格飙升,那么相应的房屋支出反而增加。也就就是说,你的房屋永远就是你的负债而不就是资产?

中外档案教育培训模式差异比较 篇7

关键词:档案教育,培训模式,欧美,差异

一、档案培训发展历程

档案教育的缘起, 开始于古代两河流域的奴隶制国家。19世纪, 随着各国文本信息资源管理的需求, 档案教育逐步开始衍生出来, 档案教育和培训的发展是与近代社会各国的经济发展能力并行不悖的。我国的档案教育起步晚于欧美发达国家, 20世纪30年代, 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了档案管理特种教席, 这可以算做中国档案教育的雏形。我国档案教育的发展是在沿袭欧美经验基础上进行的, 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是我国档案人才教育的主要模式, 在恢复高考后的教育体系建设中, 我国的档案教育更倾向于学历层次教育发展。1985年6月, 由原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召开了全国档案学专业教育改革座谈会。这次会议以《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参照, 对我国档案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规划, 确立了档案教育发展的新方向。相比欧美国家我国的学历教育发展的优势是层次更丰富, 学历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缺点也很明显, 就是多学历人才培养中同质化的状况也比较突出。

档案教育培训是中外档案人才培养一直探讨和不断深化的重要命题, 在经历了阶段性的发展过程中, 各国均形成了与其社会需求相匹配的培训教育方式。社会培训是档案从业人员最为普遍的培训模式, 因为其主题的新颖和培训方式的灵活性, 在各个国家中一直是提升档案类人才素养的通选法则。社会培训可以细化为两种方式, 一种是以周期培训为参照的短期或定期培训, 另一种是依托从业人员的岗位服务需求的培训。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是由档案工作者协会提供短期或者定期的继续教育培训支持, 在对社会人员阶段性从业评估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欧美国家中大型的档案馆和各类档案机构更为细化地提出对应岗位的在职培训, 更为侧重的是从业人员档案管理和日常工作实务的培训。对于大学颁发文凭的院校性的档案教育起步和发展不如社会培训的历史长, 从人才培养的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实训、设施配备等诸多方面都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系统化建构思路的, 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也较早施行, 并取得了较为先进的办学实践和积累。国外的继续教育比重大, 我国的定期岗位实训是频率较高的培训手段, 这种培训思路和实效的差异, 体现了国情特色以及档案教育战略规划特点差异。因此, 在中外档案教育模式的比较中, 总结欧美国家的先进办学实践经验, 对我国档案教育必定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二、档案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的“出口”决定了档案教育的定位和目标规划, 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口径是锻造高等院校和学历教育机构的前提。从我国情况看, 目前我国有30多所院校开设了档案专业课程, 截至2002年统计, 一次性就业率达89.7%。我国的档案教育与欧美相比, 学科构建相对独立, 人才培养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构建也突出体现以档案学为主的特征, 主要培养从事档案管理、档案行政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生源的毕业去向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教育和科研机构。欧美国家的档案教育, 经历了学徒式培养、职业教育、高等院校教育三个培养阶段, 毕业去向集中在政府机构、非营利性部门、营利性部门几个大方面, 第一种去向与我国基本吻合, 在各行政级别的档案馆、历史、图书管理机构工作, 后两者中的基金组织、协会、宗教机构、民间研究组织、档案咨询服务公司、出版业、信息服务公司也为欧美国家的档案专业毕业生提供了较为广泛的职业选择空间。欧美国家档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可以概括为服务于信息行业延伸的多元领域。欧美国家在档案专业建设中, 体现出较强的学科资源共享特点, 历史学、文献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的知识是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支撑, 在本科阶段学习中, 学生在接受档案教育的同时就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相邻学科知识, 就业方向更为宽泛。

笔者在我国档案学学历教育的“重镇”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专业论坛中获取的数据中发现, 人民大学档案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100%, 并且就业地区都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武汉大学、中山大学该专业的就业数据显示也非常乐观, 这不禁让我们想到是否是我国院校档案人才供不应求, 是否档案学历教育极度繁荣呢?事实上我国的档案学专业学生多数生源是调剂生, 在报考中一直处于冷门位置, 正因为报考人数少, 面对就业市场需求, 就体现出供不应求的表象。就业单位和去向正像前文所指还较为局限, 尽管工资水平不是很高, 但是毕业生的志愿选择还是到企事业单位获取较为稳定的工作。从人才培养理念上看, 各院校不断调整的档案教育内涵, 并没有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职业服务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拓展。以美国的实践来看, 美国把档案教育培养中引入了专业评估标准制度, 利用较为客观的评估尺度对学历教育进行评价, 推动档案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标准体系即是学科独立审核的准则, 是由档案专业教育指南、档案从业者资格认证标准、社会机构评估指标以及社会和档案从业界自身对办学评估标准组成的。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 档案学科专业标准已经形成制度规范体系, 为档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带来了与时俱进的实践方向。相比较而言, 欧美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训练和理论知识学习的结合, 在校期间, 已经将到档案机构参观和互动方式固定为学分制的重要采分点, 而我国的素质拓展教育行为还缺乏实际的贯彻能力, 实践的环节还多局限在学生四年级的毕业生产实习阶段, 人民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院校现在已经作出一定程度上的改革, 将大学生的实践和实习环节逐步向低年级阶段融合, 取得了较好的反馈和收效。

我国现阶段, 档案人才教育还未进行专业化的职业评估标准的引进, 但是已经对档案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内涵作出了调整。随着现代技术手段走进档案管理系统, 社会信息环境的变化使档案信息本身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档案储备形态上看, 技术手段贯穿到文件管理中, 电子文件和数据库使用频率日益增加, 文件管理和档案日常业务密不可分。档案文件的管理已经不再局限于小范围的保密控制中, 具有电子属性的文件要在多种管理过程中承担着满足业务需求和保密职能的使命。在档案信息系统的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 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和整合已经成为检验档案职业的重要标准, 同时也就对档案教育提出了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另外, 对于档案学学科建设一直依附管理学科的状况, 也引起了较多学界研究者的注意, 对于专业建设和专业资源依托的关系, 直指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等多个环节。

三、档案教育课程和教学能力

1. 课程设置。

从档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根源看, 我国存在与欧美国家对“档案”语汇理解的偏差, 决定着我国的课程教学和国外的差距。欧美国家在档案教育中将文件资源均整合为档案管理进行学科界定, 而我国将文件和档案在理解上做以区分, 使得我们理解的档案教育仅局限在档案层面, 使文秘课程、信息课程、管理课程没有很好的融合在档案专业的课程布局中。国内档案专业近年来的专业核心课程有管理学原理、信息管理导论、信息组织、信息检索、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网页设计、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知识管理、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等课程, 已经将欧美国家的理念进行了融合与借鉴。

加拿大和美国等欧美国家在档案学历教育中, 以课程体系支持的多是研究生阶段的教育, 本科阶段的教育与继续教育往往是一并进行的。但是从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到共性的特征是, 将档案教育作为从事专业活动的基础和提高职业技能的手段、鼓励在校期间的档案研究、强调实践课程比重、将记录管理和历史文件管理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中给予课程中实践和论文写作安排, 鼓励在校期间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 并不局限于档案学的主干课程, 将历史、文化等人文课程引入课程体系中, 使学生先成为人文学者, 其后才是档案管理者。这种课程设置观念使欧美国家档案人才在报考和就业中体现出统一的方向是, 学生具有自主专业选择和兴趣就业选择的主导性。“在英国最近五年刊登在《档案工作者社会》‘就业机会’专栏中的人才招聘广告比以前多了三倍, 社会对专业档案人员的需求数量已经超过现有实际人才的供给, 出现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1]117。

我国非常重视院校内的学历人才培养, 一直以学分制度改革作为调整人才培养课程布局的重要举措。在一些院校中为了突出档案人才的素养和应用能力, 已经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通过知识和技能模块拓展方式进行改革, 使文化素养教育、实践评估考核与公共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相对接, 依据各院校原有办学资源进行模块定位。在安徽大学、上海大学等院校此类课程改革已经率先试点, 上海大学更是将课程建设与生源招生挂钩, 以学院为招生单位, 学生入学时部分专业属性, 用学科融合的方式为档案学专业课程做铺垫, 在本科二年级的时候根据学生学习兴趣选择以及人员比例, 安排继续学习课程和学分管理体系, 着力将培养学生的管理素养和技能作为课程安排的重心,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 教学能力。

“据1984年的统计, 世界上已有120—150所档案院校, 它们提供了大约6000个培训名额”[2]59。从档案教育教学人员构成来看, 我国的档案教师基本上是专职教师, 与档案从业者的联系和交流仅能通过有限的会议和活动进行。欧美国家的档案教育中由于有档案协会和从业机构的办学力量支持, 使档案教育部门和档案服务单位关系和沟通非常密切, 院校的人才培养除了有一定比例的专职教师外, 很多在档案岗位上具有资深业界经验的工作者也在档案专业从事教学工作, 师资队伍的职业阅历和求学经历都较我国的状况具有丰富性。这在根本上会给学生素养和知识培养一种指向性引导, 即与社会职业需求和专业研究相结合, 使教学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更高。

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内容的信息资源共享能力, 在我国部分院校开始陆续试行了, 在多数院校还并未将档案学科课程的信息资源现代性特征作为一种教学转变机制来考虑, 认为多媒体教学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是较为领先的应对措施了。事实上, 档案学科教育是以文件和历史数据管理作为对象的学科, 信息型的数据资源变化理应成为档案学科教育顺应时代需求的改革依据。而以美国为例, 信息素养教育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 在维古尼亚大学图书馆里, 人们就已经用Flash演示信息检索的技巧了, 将教学资料和较为直观的视觉效果对课堂学生呈现。在这种意识的推动下, 美国也成为开展档案学科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较早的国家, 除了在教学手段上提高现代化手段使用, 更是提高了课程有关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互动性,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本世纪以来, 我国的档案教育者, 在欧美国家经验的借鉴中, 也逐步建成了档案技术实验室和信息技术实验室, 但仍然局限在校园“把关”前提下的小范围局域网内和实验室课程教学的使用上。

参考文献

[1]夏义堃.西方国家档案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 2009 (1) .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 篇8

关键词:男子体操;单项;体适能

中图分类号:G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1004-03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Chinese and Foreign Men Gymnastics Athletes’ Physical Fitness Differences in Apparatus Competition

GUAN Zhao-yang1,WANG Qiang2,FU Dao-hua3,MENG Xian-lin3

(1.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Henan,China;2.Shandong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Rizhao 276800,Shandong China;3.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gqiu Normal College,Shangqiu 476000,Henan,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on Athens Olympic Games and two previous world gymnastics championships,this article made a research on Chinese and foreign men gymnastics athletes’ physical fitness in apparatus competi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ese men gymnastics athletes have small advantages in pommel horse,parallel bars and horizontal bar,whereas they have not enough physical fitness in rings,vaulting horse and free exercises.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to increase physical fitness in our weak apparatus competition by the way of inheriting good traditions and scientific training methods.

Key words:men gymnastics;apparatus;physical fitness

竞技体操是一项以承担自身体重的力量为基础,以达到极限幅度的柔韧性为纽带,以准确、灵活地控制身体各个环节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某种动作或成某种造型为艺术特征的身体练习活动。由于男子竞技体操的6个单项的器械结构不同,完成动作的时空条件和动作特点各异,其所需要的主导体适能也不尽一致。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体适能训练,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仅对重新确立我国体操的领先地位和更好地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我国竞技体操的可持续发展也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雅典奥运会和第36、37届世锦赛男子团体前8名、个人全能决赛前24名和个人单项决赛前8名的运动员。

1.2研究方法

1.2.1观察法间接观察雅典奥运会和两届世锦赛的现场直播和录像资料,搜集各个国家的整体实力、个人全能实力和单项实力等资料。

1.2.2文献法通过多种途径搜集、阅读、整理相关文献资料。

1.2.3分析统计法对定性资料做逻辑分析,对定量资料做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由于团体资格赛采用6-5-4赛制,运动员之间的比赛成绩可以互补。因此,从各队的单项得分及其排名,以及进入单项决赛的人次与成绩等,就可以了解世界各国运动员在各个单项上的总体水平。我国男子体操队在雅典奥运会团体资格赛各个单项的成绩与排名如表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国内外男子选手在专项体适能方面的优势与差距。

2.1我国在鞍马、双杠和单杠等项目上主导体适能的优势

2.1.1鞍马专项体适能的优势较大

鞍马整套动作主要是由在水平面上以分腿或并腿全旋的形式,连续不断地完成各种转体和移位等动作组成。其动作特点主要是借助运动惯性维持身体的动态平衡。因此,其主导体适能是上肢控制身体各部分的稳定性、灵活性和协调性。

从表1可知,雅典奥运会资格赛中,我国鞍马得分高居榜首,日本排在第二位。同时,滕海滨、黄旭和日本的鹿岛丈博、富田洋之等4名选手取得鞍马决赛资格。最终滕海滨一扫团体决赛失误的阴影而夺魁,鹿岛丈博获得季军,显示了我国(及亚洲选手)在鞍马主导体适能方面的优势。此外,我国的肖钦也是当今世界顶级的鞍马高手,他们二人的整套动作无论在难度与编排,还是在完成的质量和稳定性方面,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选手。随着罗马尼亚名将乌兹卡的退役,滕海滨和肖钦继雅典奥运会之后,将会继续称霸世界。

2.1.2单杠和双杠专项主导体适能的优势较小

单杠整套动作主要是由身体围绕旋转轴回环的基础上,连接各种转体、换握、空翻和飞行等动作组成。其动作特点主要是借助动作惯性,连续、准确地完成身体的摆动和抛接。因此,其主导体适能同样是上肢控制身体各部分的稳定性、灵活性和协调性。从单杠动作特点和所需体适能角度来看,中国(乃至亚洲)体操运动员适合此项目,具备一定优势,近来体操大赛的成绩印证了这一点。奥运会资格赛中,日、中、韩三队的单杠成绩分列第一、二、三位,肖钦和日本的米天功、中野大辅进入了决赛且米天功最终获得铜牌;37届世锦赛团体决赛中,我国单杠成绩列第一位,日本选手单杠夺金。然而,由于对最能代表单杠难度的飞行动作的掌握和开发上,我国选手落后于欧美选手二三年(教练组组长陈雄语),以及对项目发展方向和对规则导向认识上的偏差,致使我国选手在单杠专项体适能方面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我们的紧迫任务是正确把握项目发展方向和规则导向,突击提高飞行动作难度,利用我们在单杠主导体适能方面的优势取得更好的成绩。

双杠整套动作类似于单杠,不同的是双杠是从支撑、挂臂撑和悬垂(包括屈体悬垂或直体悬垂)等不同的姿势开始,完成各种转体、空翻和飞行动作,且在完成动作过程中视觉很难发挥作用,但动作之间允许有一定的间歇。因此,其主导体适能也是上肢控制身体各部分的稳定性、灵活性和协调性。我国的双杠在奥运会资格赛中列第三位,日本队排名第一。李小鹏、富田洋之、中野大辅闯入双杠决赛,最终富田洋之夺得银牌,李小鹏由于下法不稳屈居季军。此前,李小鹏曾连续获得第36、37两届世锦赛双杠冠军,杨威和黄旭也都曾取得过较好的成绩。这表明我国(和日本)选手在双杠主导体适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2.2我国在吊环、跳马和自由体操等项目上主导体适能的差距

2.2.1吊环专项体适能的差距较大

吊环整套动作主要由用各种方法完成的高难度静止姿势和慢用力动作及其连接等组成,其主导体适能主要是静力性力量――上肢和上体的等长收缩。雅典奥运会资格赛中,我国吊环成绩排名第11位(表1),是团体决赛队伍中最差的。吊环主导体适能较好的国家主要在欧洲,几乎是欧洲选手“一统天下”(表2)。即使雅典奥运冠军汤姆帕克斯(希腊)已经退役,但在较少受到年龄限制、且需要强大上肢力量的近似于“体能类”项目上,亚洲和美洲选手要想撼动欧洲吊环的“集团优势”仍相当困难。虽然日本也有冢原直也和富田洋之参加了决赛,但动作质量并不高。中国也曾出现过“吊环王”董震,但由于后继乏人,要想再次涌现出高水平的吊环选手,还需要假以时日。

2.2.2跳马和自由体操体适能的差距较小

跳马动作的结构是由“脚跳”过渡到“手跳”两部分组成的。而动作最根本的动力由下肢的速度力量提供,再配合两臂的快速有力推撑来完成。因此,跳马的主导体适能是下肢的速度力量。欧美选手在体型及力量上明显更加适合此项目。尽管近几年李小鹏、陆斌两位跳马高手成绩显赫,而且表1也显示我国选手奥运资格赛中跳马排名第一,另有李小鹏进入跳马决赛,但从最近两届世界大赛的成绩来看,参加这项主要依靠下肢力量完成动作的选手,除李小鹏外,其余全是欧洲和美洲选手(表3)。虽然“李小鹏跳”领先世界二三年,但随着规则的修改——“欲参加和参加决赛的运动员必须试跳两个不同类型的动作且动作的第二腾空不能完全相同”,因此,掌握多度转体和多周空翻两种类型动作,是未来参加跳马决赛的必备条件。但目前我国优秀跳马选手完成多度转体类型动作较好,而完成多周空翻类型动作欠佳。若不及时“补课”,我国在跳马项目上的优势也将不复存在。

自由体操整套动作主要是由各种高难技巧动作及其连接所组成。因此,其主导体适能首先与跳马相近似――需要下肢的速度力量。同时,每套自由体操要在50~70s内完成3~4串高难技巧动作,还需要一定的速度耐力。从表4可以看出,当今世界自由体操高手集中在美洲和欧洲。获得雅典奥运会和37届世锦赛金牌的谢菲尔特(加)和保罗?哈姆(美)是两名美洲选手;取得其他名次的有德拉古莱斯库(罗)、约夫切夫(保)、德费尔(西)等欧洲选手。而日本的中野大辅和米天功、中国的杨威等亚洲选手,尽管有时也能进入决赛,但由于专项体适能较弱,欲与美欧选手争霸还有一定的差距。

2.3增强我国选手专项体适能的建议

2.3.1继承我国优良传统

我国男子体操运动员在吊环、跳马和自由体操等项目中的专项体适能与外国选手的差距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因为我国曾经出现过多位叱咤风云的选手,如:黄玉斌、李宁、董震等多次获得过吊环世界冠军。自由体操也曾是我国男队的强项,相继出现过李月久、李宁、童非、楼云和李小双等众多高手,在世界大赛中屡建奇功。特别是李小双以“团身后空翻三周”勇夺奥运金牌,迄今尚无人匹敌,使我国自由体操水平曾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男子吊环和自由体操的水平却出现了“掉队”现象。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把我国原来优势项目体适能训练的光荣传统继续发扬光大,尽快提高落后项目的体适能水平,是我国男团再创辉煌的一项重要任务。

2.3.2采用科学训练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运动训练规律认识的提高,有关增强体操运动员专项体适能的训练方法也在不断更新。除了继承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手段和方法之外,还必须不断吸取国外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例如:肌肉功能电刺激可以成为体操专项力量训练的新途径(肖光来等,1998年)。因此,在新形势下结合我国男子体操运动员的具体条件,采用先进、科学的训练方法,将有助于提高专项体适能水平,为掌握运动技术奠定坚实的基础,争取比赛的胜利。

3结论

1)男子竞技体操6个单项所需主导体适能不尽一致。鞍马、单杠和双杠等项目的主导体适能是上肢控制身体各部分的稳定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吊环的主导体适能是上肢的静力性力量;而跳马和自由体操的主导体适能是下肢的速度力量(和速度耐力)。

2)我国男子体操选手与欧美选手比较,上肢控制身体各部分的稳定性、灵活性和协调性较好,表现在鞍马、双杠和单杠项目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上肢的静力性力量和下肢的速度力量(和速度耐力)较差,表现在吊环、跳马和自由体操项目上还有一定的差距。

3)继承优良传统,采用先进、科学的体适能训练手段和方法,是不断提高体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季浏,等.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2]邓树勋,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

[3]唐画琴,等.大学体育健康教程[M].香港:香港新闻出版署,2001,8.

[4]肖光来,等.利用肌肉功能电刺激对中国体操队运动员进行专项力量训练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21(1).

[5]翁家银,孟宪林.试论新北京奥运周期世界体操发展的格局[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2).

上一篇:机修车间工具管理制度下一篇:08级5班--1学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