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室管理措施

2025-0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镜室管理措施(精选6篇)

内镜室管理措施 篇1

一、标准

1、诊疗操作按照相关消化内镜技术操作规范和流程执行。

2、检查室必须配备必要的抢救药品和设备。

3、消毒灭菌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执行。

4、检查报告及时、描述准确、结论科学,有活体组织病理检查者以病理报告为准。

5、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施。

二、措施

1、操作医师必须了解相关病史把握检查的适应症、相对禁忌症,检查前必须进行必要的准备:如心理、胃肠道等。

2、每天工作结束后必须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台面及地面进行清洗消毒。接污袋、口垫等用具应为一次性一人一用。每天监测使用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并记录。

3、对发现异常组织必须进行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

4、对个别高危病员必须进行此检查应在临床科室做好充分的现场抢救准备征得病员及家属同意并报有关部门和领导后进行。

5、检查前必须履行告知义务签署检查知情同意书和相关医疗文书。

内镜室管理措施 篇2

1 内镜中心医源性感染的风险及防护措施

1.1 经使用后的内镜如果第一时间未能彻底清洗, 会直

接影响到消毒效果, 最终导致医院内的交叉感染。使用消毒不彻底的内镜能传播的病原菌有肝炎病毒、真菌、革兰阴性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影响清洗消毒的因素包括: (1) 医院感染意识淡薄, 不能充分认识到内镜交叉感染的危害性; (2) 医院配备的内镜数量与就诊患者的数量不成比例, 致使内镜清洗消毒质量难以保障。

1.2 防护措施

重中之重是必须要从根本上重视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 (1) 在医院感染科和科领导的带头和监督下, 认真掌握和落实卫生部颁布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2004年版) 》及《消毒技术规范》中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实际工作中按步骤逐一落实。 (2) 在酶洗过程中充分应用多酶清洗剂:酶能够使污垢中的蛋白质等高分子物质分解成可溶性小分子物质, 使不溶物质变为可溶物质, 对于去除血迹、分泌物、体液等具有良好的效果, 充分应用多酶洗剂, 能有效提高消毒合格率。 (3) 严格遵循清洗消毒流程:使用后的内镜清洗要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刷洗, 禁止使用非流动水, 然后在1∶200浓度的多酶洗液中充分浸泡、刷洗, 多酶洗液要求一镜一更换。二次清洗后的内镜使用高压气枪吹干内镜的内腔及外表面, 然后在2%碱性戊二醛消毒液中浸泡10 min, 当日工作结束后不再用的内镜浸泡消毒延长至30 min, 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对已消毒后的内镜需再次浸泡消毒20 min方可使用。 (4) 内镜附件的消毒:使用后的内镜附件 (如活检钳、细胞刷、导丝等) 必须一用一灭菌。内镜附件清洗消毒须按照流动水清洗—酶洗—清洗—超声清洗机震荡—高压蒸汽灭菌或2%的碱性戊二醛浸泡10 h的流程达到灭菌效果后方可使用。 (5) 彻底冲洗:消毒后的内镜必须使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干净, 使内镜的内腔及外表面不再残留戊二醛才能使用。 (6) 当日工作结束后, 必须对操作间的物体表面、各个清洗槽、引流瓶、空气进行清洁消毒;对当日不再使用的内镜清洗消毒完毕后用75%乙醇对各管道进行冲洗、干燥, 存放于储存柜内。

2 清洗消毒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及防护措施

目前消化内镜最常用的消毒剂是碱性戊二醛, 如果内镜表面及腔面的戊二醛冲洗不彻底可使人体产生较大的不良反应, 表现为:接触性皮炎、结肠炎、鼻炎、头痛、咽痛和哮喘[1], 也有报道指出会引起结肠炎[2,3]。

做好自身防护, 加强标准预防:工作人员操作前必须洗手, 穿工作服, 戴口罩、手套, 操作完毕后立即更换手套。内镜中心工作人员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 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 均应加强防护措施, 穿工作服, 戴工作帽、口罩、手套、眼镜, 规范洗手等, 做好感染的预防工作。

3 护理人员身体被危害的风险及防护措施

3.1 物理损伤

噪声、紫外线。内镜消毒室内各种清洗设备会发出噪声, 长期在噪声下工作, 可引起心情烦躁、身体疲乏, 注意力分散, 从而使工作效率下降;紫外线对空气消毒是非常有效的, 但直接照射皮肤会造成红斑、水肿, 直视还会引起眼炎。防护措施:设备科要对内镜室的设备定期检修, 噪声大的设备与工作间分开放置, 工作时间禁止大声喧哗;室内空气消毒时, 禁止直视灯管, 关闭门窗后禁止入内, 一切治疗工作应避开消毒时间, 消毒完毕后及时通风。

3.2 利器损伤

在协助治疗及诊疗的过程中使用的注射针、安瓿等容易引起意外刺伤, 可直接引起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防护措施:损伤后立即采取严格的清创, 在流动水下用肥皂液反复彻底冲洗, 同时立即在伤口旁向远心端挤压伤口, 必须挤出伤口处的血液, 然后用75%酒精进行消毒。使用后的输液器、注射器、针头等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 由专人收集集中处理, 为保护高危人员的健康应定期进行预防接种, 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3.3 消毒灭菌剂损伤

我院内镜室使用的消毒灭菌剂是北京四环牌2%碱性戊二醛, 由于戊二醛对皮肤及黏膜有刺激性和致敏性, 戊二醛暴露在空气中会引起过敏、咳嗽、胸闷气短等不适。防护措施:在清洗消毒工作期间必须戴口罩、帽子, 穿工作服, 接触时应戴橡胶手套, 防止溅入眼内或吸入;所有戊二醛的浸泡槽必须加盖, 工作时打开稀释开关, 消毒间安装排风扇, 经常开窗保持通风良好;接触戊二醛时应戴橡胶手套和口罩, 防止溅入眼内或吸入。

3.4 加强标准预防

工作环境及性质决定了内镜室的护士每天都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等, 这些体液中可能会有多种致病微生物, 如:结核分枝杆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最主要的是幽门螺杆菌, 其与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及胃腺癌关系密切, 其主要传播方式为口-口传播并与人口密度和卫生状况有关[4]。防护措施:认真做好标准预防。

3.5 生理因素

长时间站立是内镜室护士工作时的基本姿势, 因而会引起下肢静脉曲张、肌肉疲劳、局部血液循环不良, 从而导致颈椎病、腰肌劳损等。同时, 因工作时间无规律, 长时间空腹工作会导致低血糖、胃肠功能紊乱等。防护措施:平常要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在配合医师操作时, 采取正确姿势, 穿舒适的鞋子和宽松吸汗的工作服, 工作间隙适当抬高下肢;饮食上重视营养, 合理安排生活。

参考文献

[1]沈伟, 朱仁义.戊二醛消毒剂的暴露危险与安全使用[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8, 25 (2) :184-186.

[2]黄晓波, 郑立国.几种消毒剂的毒性试验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2, 12 (3) :290-291.

[3]丁利群.宫腔镜、腹腔镜的消毒与保养[J].中国内镜杂志, 2001, 7 (2) :64.

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3

1、内镜诊疗区域应当布局合理,设登记室、候诊室、独立的清洗消毒室、内镜诊疗室及内镜储存(室)柜。

2、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洁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接收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正确掌握内镜的清洗和消毒、灭菌技术,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实施标准预防。

3、内镜的清洗消毒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室进行,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必须独立设置,并保证通风良好。

4、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上、下消化镜不能分室的应当分时间段进行。

5、灭菌内镜诊疗应当在达到Ⅱ类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手术区域的要求管理。

6、进行内镜诊疗前需对病人做HBsAg、抗-HCV、抗-HIV筛查,并有记录。凡检测阳性者、已知特殊感染患者等,应使用专用内镜或安排在每日检查的最后。

7、内镜及附件数量应当和接诊病人数量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达到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8、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设备应当分开,不得混用。

9、内镜凡能拆卸,内镜及附件用后应立即清洗消毒或灭菌(具体方法见流程图)。采用机器清洗消毒的内镜,机洗前须先手工清洗。

10、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灭菌时间应当使用计时器控制。

11、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12、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附件及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等必须灭菌。

13、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须进行高水平消毒。

14、消毒后的内镜储存前先干燥处理,再悬挂保存于专用清洁柜内。储存柜内表面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每周清洁消毒一次。灭菌后的内镜及其附件等必须置于无菌物品柜内存放。

15、弯盘、敷料缸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注水瓶及连接管采用高水平以上无腐蚀性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消毒后用无菌水彻底冲洗,干燥备用。注水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每天更换。

16、每日监测使用消毒剂的有效浓度,记录并保存,低于有效浓度应立即更换。定期做好内镜及附件、器械、消毒剂的生物学监测。

17、每日诊疗工作结束,须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冲洗槽进行清洗消毒、刷洗干净后备用。

内镜室管理措施 篇4

科室 检查日期 年 月 日 得分 内容要求 评价方法 扣分 得分 存在问题

一、制定和完善内镜室管理的各项规章无相应制度或有制度未落实扣0.2分

度,并认真落实。(5分)

二、工作流程符合环境卫生学和医院感

1、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分室或分时间段进行。染控制要求。(10分)

2、清洗消毒设备应当分开。一项不符合要求扣0.2分

3、室内布局分诊查区、清洗区、洁净区。

三、医务人员定期进行相关的医院感染科室每季度进行培训,查看培训记录。组织院感学习以及感染知识考核,每季度一次。

管理知识培训。(5分)一次不合格扣0.2分

四、配备合适的手卫生设施,手消毒符

1、配备速干免洗手消毒液,流动水洗手或手消毒。洗手肥皂要干燥、清洁存放。合要求,以监测为主。工作人员清洗消毒

2、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内镜时,应当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10分)一项不符合要求扣0.2分

五、配备基本清洗消毒设备和清洗消毒包括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负压吸引器、高压水枪,与所采用的消毒、灭菌方法相适应的必备的消毒、灭菌器械、剂。(10分)各种刷子、纱布、棉棒等消耗品,多酶洗液、适用于内镜的消毒剂(戊二醛)、75%乙醇。一项不符合要求扣0.2分

六、内镜室应当做好内镜清洗、消毒、1、记录内容至少包括:就诊病人姓名、使用时间、使用内镜的型号或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或灭菌时间,多酶使用 灭菌的登记各种。(10分)量、操作人员姓名等关键环节记录。不符合要求扣0.2分

2、试剂的耗量与诊疗量相符。

七、查看内镜清洗、消毒或者灭菌方法

1、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是否正确;采用消毒剂时必须符合《消毒

2、清洗纱布一次性使用,清洗刷一用一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15分)

3、多酶洗液每清洗1条内镜后更换。一项不符合要求扣0.2分

4、内镜从消毒槽取出前,更换手套。5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的内镜,使用前必须彻底冲洗。

6、当日不再使用的需要消毒的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消毒时,应当延长消毒时间至30分钟。

7、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必须对当日使用的消毒类内镜进行再次消毒。

8、灭菌后的内镜按照灭菌物品储存要求储存。

9、每治疗一位患者更换手套。

八、内镜附件的消毒与灭菌方法符合要

1、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一用一灭菌;弯盘、敷料缸采用压力蒸汽 求。(15分)灭菌。一项不符合要求扣0.2分

2、非一次性使用的口圈采用高压水平化学消毒剂消毒后,用水冲净残留消毒剂,干燥备用。

3、注水瓶及连接连接管采用高水平无腐蚀性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后用无菌水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

4、灭菌后的附件按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

九、诊疗区域内环境整洁,定期消毒。

1、储柜内表面应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每日诊疗工作结束,用75%的乙醇对消毒

2、每周清洁消毒一次,有记录。后的内镜各管道进行冲洗、干燥,储存于

3、紫外线强度监测合格。专用洁净柜内。(5分)

4、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100%,一次不合格扣5分。一项不符合要求扣0.5分

十、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10分)

1、消毒剂进行化学监测。一项不符合要求扣0.5分

2、消毒剂浓度必须每日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

3、消毒剂在使用期限内使用,无沉淀。

十一、医疗垃圾处置符合要求。(5分)

1、医疗垃圾必须放入黄色医疗废物袋内,有效封口,有标识(科室名称、日期、时间)不符合要求扣0.5分

2、各种污物放置合理,禁止与生活垃圾混装。

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 篇5

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修订)

根据(《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技术规范》、《医院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结合我院准备近期更换消毒液,特修订本制度。

一、内镜室设病人候诊区、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内镜储藏室。清洗消毒室应设置专用的洗涤水槽清洗内镜及其附件,室内应保持良好的通风。诊疗室设紫外线或空气动态消毒机消毒,确保室内空气物表清洁。

二、保持各区的清洁。诊疗室、清洗消毒室操作结束后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三、内镜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预防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包括内镜的清洗、消毒或灭菌、使用中消毒剂浓度的监测、记录和保存、个人防护措施等知识,获得省、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的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从事内镜诊疗时,医护人员应戴好口罩和帽子,防止呼吸道疾病的感染。

四、工作人员清洗和消毒内镜时,应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五、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时间应当使用计时器控制。

六、内镜的消毒用邻苯二甲醛消毒液,消毒时间必须在5分钟以上,消毒后用无菌蒸馏水充分冲洗;进入无菌组织器官的内镜如胸腔镜、腹腔镜、活检钳必须使用2%戊二醛溶液浸泡灭菌,浸泡时间必须达到10小时方可使用,或者使用过氧化氢低温灭菌器、环氧乙烷灭菌器灭菌后才能使用。活检钳可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对HBsAg阳性病人、结核杆菌、其它分枝杆菌等特殊感染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诊疗操作,其使用后的内镜浸泡消毒时间不少于10分钟。

七、当日不再继续使用的内镜彻底清洗后采用邻苯二甲醛浸泡消毒时间不少于10分钟。

八、、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必须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内镜进行再次消毒,消毒时间不少于5分钟,冲洗、干燥后,方可用于病人诊疗。

九、消毒后的内镜,储存前先干燥处理,再悬挂保存于无菌柜内。储柜内表面应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洗,每周清洗消毒一次。

十、一次性接口、抽吸管、弯盘做到一人一用,用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吸引器每次用后送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后备用。

十一、无菌镊、棉球罐、纱布罐、治疗碗、弯盘及器械等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用后送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置。内镜室应当做好交接登记工作。

十二、每日监测使用中的消毒剂的有效浓度,记录保存,低于有效浓度应立即更换。消毒剂使用的时间不得超过产品说明规定的使用期限。

十三、治疗床上的床单、枕套,随脏随换。如检查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或被呕吐物、分泌物污染时必须及时更换。

内镜室管理措施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于我院行鼻内镜鼻窦炎手术患者90例, 均符合鼻窦炎诊断标准[4], 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中男25例, 女20例, 年龄25~78 (44.2±2.5) 岁;对照组中男23例, 女22例, 年龄23~79 (45.5±2.0) 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依据鼻内镜鼻窦手术护理方式, 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复诊综合管理措施。医护人员为患者制定复诊时间, 出院1个月内复诊4次, 出院第2个月复诊2次, 出院第3个月后1个月复诊1次[5]。复诊综合管理措施具体如下: (1) 院方组建综合管理小组, 成员由科主任、护士长及医师和骨干护理人员组成, 负责患者的复诊。包括准备器械物品, 进行复诊随访记录。针对各个患者设计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健康教育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 负责管理人员选择高年资专科护士, 针对内镜设备固定位置摆放及内镜清洗消毒流程等关键环节都依次进行控制。 (2) 设置爱心指导卡[6]。在指导卡中, 将患者相关信息记录在内, 具体涵盖以下内容:责任医师姓名, 内镜室护理人员姓名, 联系方式, 诊断情况, 复诊情况, 患者术腔情况, 患者注意事项。爱心指导卡越简洁越方便患者日后查阅。 (3) 对于行鼻内镜鼻窦手术患者, 建立复诊管理档案。以电子档案为准, 将患者出院各项信息统计清晰, 便于规范管理复诊患者资料。 (4) 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在患者出院之前, 责任护士指导患者出院后的各项事宜, 即进行健康教育。尽可能提升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 在进行健康教育时, 侧重于讲解规范内镜换药的相关流程, 及其对治愈疾病的重要性。主管医师与内镜室护士需相互配合, 把出院健康教育和复诊指导工作做到位[7]。由于手术治疗属于治疗的第一阶段, 术后定期随访和术腔换药处理是第二阶段, 患者应对遵医嘱更加重视[8]。在复诊过程中, 询问患者自身恢复情况, 查看患者术后是否定期进行术腔换药。对于患者出院后出现的问题逐一解决。通过有针对性干预和适当指导, 帮助患者提升自我保健意识, 确保患者遵医嘱行动。同时, 询问并督促患者保持正确的日常生活方式。

1.3 疗效评定标准[9]

通过鼻内镜检查, 确认患者疗效。显效:无异常症状, 内镜检查窦口开放无异常, 窦腔黏膜上皮化, 未见脓性分泌物;有效:症状缓解, 经内镜检查, 窦腔黏膜存在轻微异常, 存在轻微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 脓性分泌物较少;无效:症状无变化, 术腔粘连, 窦口狭窄 (闭锁) , 脓性分泌物较多。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 高于对照组的75.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14,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鼻内镜技术与传统的手术方式相比存在不同之处, 具体表现为, 既保证彻底清除病灶, 又不会伤害鼻腔鼻窦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鼻窦炎的有效手术方式, 属微创手术和功能性手术, 但是不能一次性达到根治鼻窦炎的目的。鼻窦炎发病一般因鼻窦黏膜上皮结构、功能的破坏造成, 要治疗该疾病, 也只能由此入手解决问题。在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后, 患者可能会出现黏膜水肿、血块凝固、分泌物潴留和纤维渗出等不良情况。术后护理极为关键。及时冲洗鼻腔是术后护理关键环节, 主要是为了避免窦腔引流不畅, 冲洗鼻腔是有效控制感染, 预防鼻腔粘连的重要步骤。及时冲洗鼻腔可避免黏膜息肉样变、囊泡形成、术腔粘连及窦口堵塞。为避免鼻窦炎复发, 该环节不可忽视。另外, 术后鼻窦黏膜上皮化在出院后6个月左右才可实现。因此, 出院后及时复诊非常重要。通过复诊, 一方面可了解鼻腔功能的恢复情况, 另一方面医师可查验患者是否遵医嘱每天用鼻腔清洗器冲洗鼻腔。如此, 便能降低术后鼻窦炎的复发率。鼻内镜手术主要通过改善鼻窦的通气和引流, 以缓解和消除黏膜的炎性反应, 最终治愈鼻窦炎。手术过程结束, 代表着上皮恢复和再生阶段的开始, 为免被保留下来的病变黏膜影响临床治愈率, 还要规避不良因素, 需要合理有效的术后综合护理。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患者采用复诊综合管理措施后, 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 针对鼻内镜鼻窦炎手术出院患者进行复诊综合管理, 可提高手术治愈率。

摘要:目的 观察复诊综合管理措施对鼻内镜鼻窦炎手术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鼻内镜鼻窦炎手术患者9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给予复诊综合护理管理, 比较2组患者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 高于对照组的75.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复诊综合管理措施可提高鼻内镜鼻窦炎手术患者的疗效, 值得推广。

关键词:鼻内镜,鼻窦炎,手术,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胡明霞, 张剑利, 夏燕萍.定期复诊手册用于鼻内镜术后患者的管理[J].护理学杂志, 2012, 27 (10) :58-59.

[2]卞丽杰.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23) :236.

[3]黎金梅, 吴雪坚.实施复诊综合管理对鼻内镜鼻窦手术患者术后远期治疗效果的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 37 (12) :1576-1578.

[4]黄翠霞, 刘艳平, 黎燕红.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115例护理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 6 (6) :60-61.

[5]杨伶俐.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处方药, 2014, 12 (6) :142-144.

[6]梁淑芬, 杨武彬.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 (11) :280-281.

[7]罗倩, 张丽平, 许佳, 何丽.对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鼻窦炎患者进行围手术期临床路径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 (20) :7-8.

[8]戴劢琼.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116例护理体会[J].现代养生, 2015, 7 (14) :152-153.

上一篇:目标教学法的教学案例下一篇:公司整体营销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