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诉申请书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不起诉申请书(精选10篇)

不起诉申请书 篇1

不起诉决定申请书一:不起诉决定申请书

申请人(王x的父亲):王xx,男,汉族,20XX年3月5日出生,重庆市忠县人,务农,住忠县xx乡插花村4组。身份证号码:512223196703xxx439。联系电话:15095xxx583。

被申请人:王x,男,汉族,20XX年7月20日出生,重庆市忠县人,未成年人,住忠县xx乡插花村4组。现羁押于丰都县看守所。

请求事项:请求丰都县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犯罪嫌疑人王x作出不起诉决定。

事实和理由:嫌疑人王x于20XX年3月21日丰都县公安局以其涉嫌抢劫罪将其刑事拘留,20XX年4月21日被贵院批准由丰都县公安局执行了逮捕。现丰都县公安局已经将此案移送贵院审查起诉。现我要求贵院对王x作出不起诉决定。其理由如下:

1、嫌疑人王x是未成年人,是初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犯罪,也没有主管犯罪的恶意,比如,他找同学拿了50元,还退还了他同学45元;

2、嫌疑人王x原来在忠县庙垭小学、拔山中学读书,表现很好,经常参加集体活动,而且还获得奖品,也就是说他人本质并不坏。后到丰都县xx镇中学校读书,该学校接收后读了近2个月,就不让他读书,强行将其引出教室,才导致这样的不良习惯;

3、王x现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要求读书,给他一个学习改造的机会;

4、我们家长愿意加强对王x的教育管理,负起监护责任,让他成人成才,不危害社会;

5、王x的行为情节不严重,并没有造成其他同学身体伤害或不敢上学。而且他并没有到社会上强行要钱,也不是伙同其他人强行要钱,其行为社会危害性不大。

6、我们家长积极赔偿了损失,有部分损失我们家长找学校、派出所要求赔偿给其他学生,他们拒不接受。

综上所述事实和理由,犯罪嫌疑人王x的行为及其轻微,社会危害不大,是初犯,又积极认错,悔改。根据我国《刑法》第61条、《刑事诉讼法》第15条、第142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4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第2条、第20条等的相关规定,请求丰都县人民检查院依法、及时对犯罪嫌疑人王x作出不起诉决定。

此致

丰都县人民检察院

申请人:王XX

>不起诉决定申请书二:不予起诉申请书>>(1421字)

申请人:刘洪涛 北京市凯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88号SOHO现代城D-1708

电话:***

案由:申请人因XXX人民检察院对陈X涉嫌故意伤害致死案审查起诉一案,提出以下申请:

请求目的:

对陈X涉嫌故意伤害致死案做不予起诉陈X的决定。

事实和理由:

申请人受故意伤害致死案嫌疑人陈X和其父亲(法定监护人)委托为陈伟的辩护人,经过查阅查阅XXX公安局对本案的《起诉意见书》和本案法医鉴定《四川华西医学鉴定中心法医病理学报告》(法会20XX-287),以及会见嫌疑人陈X,和调查了解了部分知情人员;现提出以下辩护意见做为对申请不予起诉陈X的事实和理由。

一、据陈X供述,因陈X于20XX年9月8日被钟XX殴打,邓XX(本案另一嫌疑人)等就自发到何XX家门口找钟XX为陈X说理。陈X并没有召集他们去打本案受害人何XX,那时陈伟根本不认识何XX,完全不可能召集人去打受害人。受害人出来是跟邓XX争吵,陈X并没有和受害人争吵,受害人是和邓XX扭在一起,陈X并没有和受害人扭在一起,反而是想劝架,更是没有任何殴打受害人的行为。XXX公安局对本案的《起诉意见书》对是谁与受害人争吵和扭在一起描述不清,是谁如何殴打受害人的什么部位和将其打死更是描述不清。

二、据本案法医鉴定《四川华西医学鉴定中心法医病理学报告》(法会20XX-287),没有任何受害人任何部位有被殴打致使红肿淤血和其他被殴打外伤的描述与鉴定结论,因此认定陈X有对受害人进行殴打的关键证据没有,此对此不能构成陈X有对受害人故意伤害的客观行为的证据锁链,对陈X涉嫌故意伤害的证据明显不足。

三、法医鉴定《四川华西医学鉴定中心法医病理学报告》(法会20XX-287)认为受害人与人争吵和肢体接触是死亡的促进因素是不客观的;受害人与人争吵和肢体接触只是XXX公安局送检时的描述,该法医鉴定不能认定受害人与人争吵的事实,尸检上也没有受害人与嫌疑人肢体接触的痕迹描述,当然也不能认定有肢体接触。而且假如有争吵和肢体接触的事实,法医也因在该情形导致受害人有什么样的生理变化,特别是有什么样的病理变化的基础上才能认定是否该情形促进了被害人死亡,而该法医鉴定并没有这些生理病理理由依据。根据常识很容易理解与人争吵和肢体接触一般是不可能致人死亡的,受害人的原有疾病和饮导致而心源性猝死是无疑的死亡原因。

四、就算与人争吵和肢体接触是死亡的促进因素,显然争吵不属于故意伤害;肢体接触也不一定是殴打,所以肢体接触与故意伤害是两个概念。本案当时除了嫌疑人与受害人有肢体接触外,受害人的儿媳张XX、120抢救的医生等都有和受害人都有肢体接触,根据XXX公安局的意见岂不是他们都要涉嫌被追究对受害人故意伤害致死的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申请人认为本案起诉嫌疑人陈X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而且该嫌疑人案发时不满16周岁,且故意伤害致死的认定和量刑的刑级很高,因此在本案的事实和证据都模糊的情况下起诉和追究依法陈X本不应有的刑事责任,对陈X是很不公平的,甚至是一种将影响他一生的一种伤害。申请人也了解到受害人的家庭背景和在XX县的关系网与影响力,以及政府部门人员与领导对司法机关工作的干涉与影响,希望你处能尽力保持司法的独立与公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5条第1项对嫌疑人陈X作出不予起诉的决定,以维护陈X的合法权利和维护正常的司法秩序和社会秩序。

此致

XXX人民检察院

申请人:刘洪涛

20XX-11-3

>不起诉决定申请书三:附条件不起诉申请书>>(1206字)

尊敬的公诉人:

我受受北京市XX律师事务所指派,担任被告人李某某审查起诉阶段的辩护人,依法为其辩护。辩护人详细地查阅了本案全部卷宗材料,并依法会见了被告人,对本案有了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辩护人认为被告人李某某在本案中具备以下法定、酌定从轻、减轻情节。根据本案事实,从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出发,建议对被告人李某某作出予以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理由如下:

一、李某某具有法定从轻、减轻情节

被告人李某某系未成年人犯罪。根据《刑法》第十四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依法从轻、减轻处罚。被告人李某某出生于20XX年6月29日,在20XX年10月份作案时,才16周岁,系未成年人。《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这是我国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处理的基本方针。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处罚只是手段,教育保护才是目的。

因此,李某某属于未成年人犯罪,符合法定从轻、减轻的条件。

二、李某某具有酌定从轻情节

被告人李某某是初犯、犯罪主观恶性不深,且被告人李某某归案后能如实供述犯罪事实,没有拒绝、阻碍、抗拒、逃跑的行为。无翻供表现,认罪、悔罪态度较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若干意见》第九条,人民法院对自愿认罪的被告人,酌情予以从轻处罚。辩护人认为:被告人李某某的认罪态度完全符合相关法律规定。

三、李某某具有立功表现

李某某归案后,除了如实供述自己的罪刑外,还带领公安人员前往同案犯王某某的家中。因王某某在与李某某交往时,一直使用的假名,如果李某某不带领公安人员找到王某某的家中,查实其真实姓名的话,王某某很难被抓获。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根据刑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犯罪分子到案后,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具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的,应当认定为有立功表现。另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

五、关于“协助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的具体认定:犯罪分子具有下列行为之一,使司法机关抓获其他犯罪嫌疑人的,属于《解释》第五条规定的“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3.带领侦查人员抓获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的;4.提供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其他案件犯罪嫌疑人的联络方式、藏匿地址的。”根据上述规定,辩护人认为,李某某符合立功的条件,应认定为立功。

综上,鉴于本案被告人李某某是初犯且到案后认罪态度较好,主观恶性小,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较小,且有立功表现,根据我国对未成年人的刑事处罚采取能轻则轻,能减则减,能免则免,最大限度的降低对未成年限制人身自由的原则,及《刑事诉讼法》271条之规定,建议对被告人李某某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

此致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

辩护人:王律师

不起诉申请书 篇2

1995年, 湖北随州市民宫保贵开发出了花生奶饮料, 他向国家专利局 (现更名为知识产权局) 在当地的科技部门递交了专利申请书, 该部门受理了申请。但直到2008年12月, 他既未收到专利证书, 也未收到专利申请驳回通知书。2009年2月23日, 他向知产局申请行政复议。知产局查询后表示, 他申请专利号为95105211.x的档案已于2002年依法销毁, 2 d后, 知产局以“超过复议期限”为由不予受理。

宫保贵认为, 由于知产局未及时办理专利, 导致自己研制的技术秘密泄露, 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他遂起诉知产局索赔10亿元。日前他接到了北京一中院的传票, 将于7月23日参加庭审。

有律师认为, 知产局没有发给宫保贵《专利证书》, 也没有驳回其专利申请, 是违法的。但目前尚没有行政附带民事赔偿的法律规定, 且知产局的违法行为不符合《国家赔偿法》的赔偿条件, 因此宫不能得到赔偿。

不起诉申请书 篇3

一:邮局办理邮寄:经济实惠,但丢失不予赔偿

如果邮寄材料的时间非常充裕,大家可以选择平信、挂号信、全球优先这三种方式,时间会比较慢但是价格相对优惠。

平信最大的特点就是便宜,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慢,价格在20—50元左右,邮寄时间快则一星期、慢则可能一个月。平信是最便宜的选择。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平信的丢失率相对的低一些。缺点在于不能随时查询邮件的跟踪记录,安全性比较低。

挂号信相较于平信来说价钱贵了8—10元,但优势在于可以查询邮件的跟踪记录。

相较于以上两种方式,中国邮政的“全球优先”的价格稍贵,大约40-70左右,优势在于可以优先处理,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Deadline也不是太近的话,全球优先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大家必须注意:此三种方式如果材料意外丢失是不会获得任何赔偿的。

二:快递邮寄:价格贵,但比较安全

除却使用邮局的三种方式邮寄申请材料,各位还可以选择快递寄送。

寄送留学申请材料最快最安全的就是通过快递进行寄送。当然快递也是其他几种寄送的途径中最贵的一种。快递邮寄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速度快(大约2—3天即可),可随时查询快件跟踪详情,快件丢失可要求相应的赔偿。兆龙留学专家曹老师建议,如果马上就要到deadline了,比较急,当然用快递。目前比较常用到的快递有:国内:邮政EMS,价格稍贵,500g内是180元。国外:FedEx、UPS和DHL这三种快递是比较常用的,FedEx、UPS是美国快递公司,DHL为欧洲公司,这三个公司都在各自的网站上提供快递的追踪记录,价格会根据时间段变动,一般在150-240左右。

如果家里经济条件还允许的话,我还是鼓励用快递,因为这差不多是申请的最后一步了,为了不要前功尽弃,还是稳妥一点为好。寄快递安全又快速。

三:快递到美国,再用美国邮政:快捷、安全

有条件的学子可以采用另一种快捷又省钱的方式:先将申请材料用快递寄到美国(约3-4天),然后让美国的亲戚朋友用美国邮政的平信或挂号信(约2-3天)寄到学校,基于美国的平信和挂号信速度快安全性高,整个流程下来大约一周内就可以完成了。

由于秋季申请的截止日期一般会赶上美国的圣诞节或感恩节,美国邮局、快递公司会有1-2天的放假时间,且学校也会安排假期。点课台教育提醒大家,要根据时间提前寄送,如果申请材料不能及时到学校,大家要尽早与学校联系说明情况

海外吃货必看

出国必备手册

高B格英口语

世界大学排行

国外爆笑趣闻

留学必备知识

热门行业解析

大学薪资排名

歪果奇葩习俗

揭秘大学规则

美国留学申请

海外血拼必看

美国留学费用

国外旅游圣地

海外生存手册

留学实用建议

●点课台教育官方微信号

点课台教育官方微信号:关注TPO188或扫二维码;

点课台君每日推送学习内容,用手机也可以轻松学习;

刑事不起诉制度初探 篇4

摘要:刑事不起诉制度是刑事诉讼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新《刑事诉讼法》对不起诉制度作了重大修改。笔者对刑事不起诉制度的性质的界定、概念的表述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刑事不起诉制度的理论价值和意义,对现行的不起诉制度的利弊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完善的意见。

关键词: 刑事诉讼 不起诉制度 立法缺陷 完善意见

中图分类号:D 文献标识码:A

刑事不起诉制度是刑事诉讼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项符合诉讼发展规律和方向,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的制度。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在这个修正案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废除了检察机关的免予起诉权,取而带之以扩大了范围的不起诉制度,使我国在法治化进程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然而,由于制度本身设置上的一些失误以及在具体操作中的.偏差,刑事不起诉制度的内在价值无法得到充分的实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刑事不起诉制度作深入的探究,充分认识这一制度的重大意义,同时检讨现行的不起诉制度的缺陷,以期对立法和司法实践有所帮助。

一、刑事不起诉制度的本质、概念的再认识

在新刑诉法颁布了四五年后的今天,当前一些实际部门的同志仍认为不起诉制度里的“有罪不诉”与免予起诉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差别,只不过是换了个说法而已。正因为持这种看法的同志并非少数,使得我们很有必要重新界定不起诉的性质和概念。

(一)不起诉体现的是检察机关的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我国现行的不起诉制度的三种情况中除了绝对不起诉规定的六种情况(刑诉法第142条第一款和第15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从而排除了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外,在另两种情形中(相对不起诉、存疑不起诉)检察机关都拥有相当的自由裁量权。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前,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中也拥有自由裁量权,它是通过免予起诉制度体现出来的。对于免予起诉制度所含有的裁量主义的功效,无论学术界、立法机关还是司法实践部门都持肯定态度。因此,在刑事诉讼法修改期间,立法机关采纳了关于取消这一制度的立法建议,同时将其部分纳入不起诉范围,使其所包含的起诉裁量的精神得以通过扩大了范围的不起诉得到发挥。

应当看到审查起诉中的自由裁量,存在着一定的价值冲突,主要是惩罚犯罪、维护秩序与诉讼经济、以宽大方式实现一定的刑事政策或者保障一定的政治利益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起诉法定原则,即只要符合起诉条件必须起诉,不容检察机关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裁量的作法,有利于惩罚犯罪、维护秩序,但事无巨细一律起诉容易导致诉讼成本过高、案件积压、效率低下,诉讼往往是不经济的;容许检察机关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裁量,则反之。如果裁量权范围过大、权力行使中又缺乏节制,容易导致国家刑罚权在一些案件中难以得到落实,在有被害人的案件中往往不利于维护被害人的利益,满足不了被害人要求追究犯罪、惩罚犯罪人的愿望。因此正确理解不起诉制度中的自由裁量是保证其在实际的操作中发挥最大的作用的首要条件。

(二)不起诉是检察机关对案件所作的程序上的处分,而非实体上的处分

检察机关对某一案件作出不起诉的处分,表明检察机关将不向法院请求进行审判,放弃对犯罪嫌疑人的控诉。实质上是检察机关依其职权从程序上对案件所作的不予追诉的处分,而非对案件进行实体处分。检察机关的职能决定了其无权对案件进行实体处分,即检察机关不能处分当事人的人身和财产。不起诉对案件程序上的处理,是基于对案件实体的认识,但并非实体上的处分,更不能是有罪处理。

(三)不起诉意味着刑事诉讼程序的终止

根据“不告不理”原则,对未经起诉的刑事案件,法院不得受理和审判。因此不起诉的处分决定就表明刑事诉讼将不会进入审判阶段,阻断了刑事审判的继续进行,意味着刑事诉讼程序的终止。这也是不起诉决定的直接法律后果。

(四)不起诉终止诉讼的法律效力是相对的

根据台湾学者蔡墩铭、朱石炎的观点,案件虽经不起诉处分,无非追诉权之不行使而已,对于同一案件不过限制其再行起诉而已,该案之起诉权依然存在,并未因而消失,遇有发现新事实或新证据,或者原处分所凭证物已证明其为伪造或变造,或所凭之证言,鉴定以证明其为虚伪,或所凭之法院之裁判已经确定裁判变更,或参与侦查之检察官因该案件犯职务上之罪已经证明者,得再行起诉。〖1〗

因此检察机关不起诉决定的法律效

浅析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篇5

今年3月14日, 全国人大通过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 其中专门规定了未成年人犯罪适用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该制度是我国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点, 设立的用于指导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方针、原则、各个诉讼环节的特别规定, 对于加大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附条件不起诉的概念、特征

根据新修改条文的规定, 并且有悔罪表现的, 由人民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在考验期内进行考察监督, 通过考验期的, 由人民检察院做出不起诉决定的相关程序。其具有以下特征:

(一) 附条件不起诉适用的对象局限于未成年人, 成年人犯罪的, 不适用该程序。这是附条件不起诉与原有不起诉程序的最本质区别。

(二) 规定了适用该制度的条件

是未成年人犯上述三种罪, 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 并且其主观上具有悔罪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 人民检察院根据情况做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

(三) 对于适用对象设立了一段时间的考验期, 由人民检察院进行监督考察, 如果被监督对象能够安分守己, 遵守规定, 人民检察院就应当做出不起诉决定, 相反地, 则应撤销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 提起公诉。这正是该程序之所以成为附条件不起诉之原因。

二、设置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目的

(一) 主要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权益这一准则出发地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我国的个别省份对于犯罪的未成年人, 封存或者不登记其犯罪记录以及本文所探讨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内的只适用于未成年人的专门程序, 也是为了与上述相关法律相协调, 以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包括主体改革和配套改革两个方面, 主体改革的内容是在保持在设置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目的。所有权不变的条件下, 要把主体确定下来, 主体确定下来后主体所拥有的权利和职责才会确立下来, 也就是说要确定的主体。

(二) 刑罚的一个主要功能是预防犯罪, 经过相关的实证研究证实, 并非处罚越重的社会犯罪率越低, 也并不是说只有将犯罪人员关押起来才能更好的预防再犯罪, 只有相应的给予犯罪人必要的人道关怀, 并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才能达到一定的犯罪预防目的。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 我们更应如此。

三、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条件

(一) 根据条文规定, 必须是未满十八周的未成年人犯罪, 并且已经达到人民检察院的起诉条件。作为人民检察院案件的承办人, 应站在事实证据的角度上全面审查案件, 查清犯罪人是否未成年人, 是否有确实的证据证实。

(二) 必须满足几类定性的案件。才能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程序

这就要求案件承办人在审查清楚犯罪事实的基础上要对案件准确的定性。实践中存在犯罪人一个行为触犯两种罪名, 另外还存在牵连犯、想象竞合犯的情况。这就要求了我们承办案件的人员要严格分析犯罪构成, 准备定性, 正确区分是否可以适用该程序。

(三) 最重要的是犯罪的未成年人要具有悔罪表现

但是, 这里面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如何正确的去认定犯罪嫌疑人有悔罪表现。个人认为, 不能简单的认为犯罪嫌疑人认罪就是具有悔罪表现, 这只是一个前提, 另外还要根据其平常的表现来判断:一、如果犯罪的未成年人在押的, 则应通过了解其平时在看守所里面的表现, 从其是否服从管教, 是否有认真的进行改造, 并了解其对于涉嫌犯罪的行为时的态度来判断。二、如果未被羁押的, 则应通过所在学校、家庭等对其进行了解, 了解其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表现来判断其是否有悔罪表现。

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一) 草案规定的附条件不起诉适用的条件将犯罪的种类规定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侵犯财产罪,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这四大类罪名。但是我国现行刑法中有一部分罪名, 未成年人是不能达到其主体要求, 如贪污贿赂罪、渎职罪等, 也有些一小部分罪名, 属于危险犯、行为犯, 其对于社会的危害性比较大, 只要有这样的行为, 就会被起诉, 对于这种情况是否可以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如果不能适用, 是否可能留下弊病。因此, 个人认为, 可能在今后的修改中不应该规定犯特定罪才能适用附条件不起诉, 对于符合条件的 (犯某种类罪的条件除外) , 均可以考虑适用。都应该准许适用。因为, 能够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就说明涉嫌犯罪的人是初犯、偶犯, 且有悔罪表现, 其在人生态度及其他方面还具有教育挽救的可能性, 对其适用附条件不起诉比对其定罪量刑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改造效果, 更有利于社会稳定。近年来, 由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我国政府对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 有关的立法和司法解释日臻完善, 但关于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等涉及犯罪的基础理论研究却相对薄弱、滞后, 尤其是经常处理犯罪的公安对犯罪的犯罪构成理论几乎没有研究。以下将结合制度改革背景下罪进行重构。

(二) 应增加对于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人设置禁止令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要求人民检察院对于适用的未成年人进行监督, 让其接受教育、活动矫治, 但并无具体、补充的规定, 这无形中将会增加案件承办人的压力, 消退适用附条件不起诉这一制度的积极性, 及时适用了, 也不易操作, 易流于形式。大部分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心理不够成熟、分辨是非能力较低。迪厅、酒吧等娱乐场所或者禁止其接触特定的人, 实现监督效果、矫正效果、预防效果的统一。

关键词: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大未成年人权益

参考文献

[1]黄学贤, 赵中华.农民平等权的学理分析[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2]黄学贤, 赵中华.从农民到公民:宪法视野中的农民平等权及其保护[A].“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卞建林, 高家伟, 谭秋桂, 孙锐.中国诉讼法学三十年 (1978-2008) [A].中国法学三十年 (1978-2008) [C].2008年.

简论证据不足不起诉 篇6

●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实体要件是案件的证据达不到起诉所必须具备的证明标准的要求

●补充侦查是证据不足不起诉的程序条件

●对于证据不足不起诉案件的赔偿责任,应分别情况区别对待

一、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含义及诉讼价值

证据不足不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典所确立的一种不起诉类型,它同法定不起诉和酌定不起诉一同构成我国的不起诉制度。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四款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原则是证据不足不起诉的法理基础。根据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无罪推定是指:“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依法证实有罪之前应当视为无罪。”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了“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对于经两次补充侦查证据仍然不足的案件及时作出不起诉决定,能够使公安司法机关从积案中摆脱出来,这也体现了不起诉的诉讼效益价值。

与无罪推定直接联系的是证明责任问题。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诉讼原则,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有罪或无罪的责任,证明责任严格地由控诉方承担。如果证据不充分,事实不清楚,使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处于不能证实的悬疑状态,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二、证据不足的界定标准

(一)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实体要件

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实体要件是案件的证据达不到起诉所必须具备的证明标准的要求。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检察机关决定提起公诉的案件必须具备:“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

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二百八十六条对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四款所规定的“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作了解释。也就是说,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证据不足,不能确定犯罪嫌疑人犯罪:

1.据以定罪的证据存在疑问,无法查证属实。当然这种疑问或者是根据常识推断出来的,或者是根据其他证据事实而形成的,即应当是合理的怀疑,而不是无根据的怀疑。

2.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缺乏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犯罪构成要件事实具有三种作用:一是确认存在犯罪;二是将此罪与彼罪区分开来;三是衡量罪轻罪重。缺乏确认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的必要的证据的,应当被认为是证据不足。这种缺乏还包括因取证行为严重违法而导致证据被排除使用所造成的证据欠缺。

3.据以定罪的证据之间的矛盾不能合理排除。据以定罪的证据之间存在矛盾,必然造成疑罪,应当本着“罪疑从无”的原则作出不起诉决定。

4.根据证据得出的结论具有其他可能性。这主要指犯罪人是谁而言。

(二)证据不足不起诉的程序要件

补充侦查是证据不足不起诉的法定条件。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部门在审查起诉中发现案件证据不足时,不能径行作出不起诉决定,应当退回补充侦查,补侦是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必要条件。退回补充侦查的次数以两次为限。

三、证据不足不起诉与刑事赔偿问题

从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的三类情况来看,酌定不起诉是在犯罪嫌疑人有罪的前提下作出的一种终止诉讼的决定,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对此意见比较一致,但对证据不足不起诉,国家是否承担赔偿责任,意见却不一致。我们认为,检察机关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四款规定作出不起诉决定的,国家是否承担赔偿责任,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区分刑事案件具体情况,分别对待。

根据法律规定,刑事赔偿的前提条件是:遭受错误羁押即被错误拘留和错误逮捕;或者虽未被羁押,但司法人员在刑事司法程序中实施刑讯逼供或者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殴打等暴力行为致使犯罪嫌疑人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此外,对于财产被错误查封扣押造成财产损失或灭失的,也应给予赔偿。据此,针对证据不足不起诉决定所提起的赔偿请求必须首先存在错误逮捕的情况。

这里必须明确的是,逮捕的证据要求和起诉时的证据要求是显然不同的。绝大多数刑事案件在采取逮捕措施后需要进一步侦查取证才能满足起诉时的证据要求,逮捕错误的案件必定不能提起公诉,但逮捕正确并不意味着该案一定能够提起公诉,能否起诉,关键看证据收集的情况,不能以该案在后来的审查起诉阶段作出了证据不足不起诉这种结果来反推侦查阶段的逮捕一定错了。

此外,我们还须注意到一个事实,对于证据不足不起诉是否应当对被不起诉人进行刑事赔偿问题,我国的国家赔偿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相应规定存在矛盾。由于国家赔偿法颁布在先,刑事诉讼法修改在后,新的刑事诉讼法对逮捕条件作了实质性修改,批捕条件已较原刑事诉讼法放宽,即从“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清”放宽到“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而按照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逮捕的”,应予赔偿,因而容易将赔偿条件理解成“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已经查证属实”。在把握逮捕这一条件时,应当注意有证据证明与证据充分是有区别的,前者的证明程度显然低于后者。国家立法机关应适时地根据现行刑事诉讼法关于逮捕的条件,重新修正或重新解释有关错捕赔偿的规定。因为检察机关按照刑诉法规定的“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逮捕条件批捕的,即使后来出现证据不足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的情况,也不承担错捕的刑事赔偿责任。

不起诉公开审查的思考 篇7

随着中国加入WTO,司法的透明化已提到议事日程,高检院提出的改革措施之一――检务公开即是此目的。不起诉公开审查既是公诉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检务公开的内容之一。不起诉公开审查,也称为不起诉公开听证,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时欲对一定范围内的案件做出不起诉决定前,公开审查过程,充分听取相关机关和有关诉讼参与人的意见,从而为正确做出决定提供重要参考的程序。该程序目前正在试点中,因而有必要对其适用的法律依据和利弊进行一番探讨,以期能对司法改革有所裨益。

一、不起诉公开审查的法律依据

检察机关作为司法机关,其行为必须依法进行。那么,我们进行不起诉公开审查的法律依据何在?

1、法律依据之一,我国宪法第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那么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如何行使法律监督权?我国的刑事诉讼构造在起诉和审判之间没有预审法庭来防止不当起诉和滥用追诉权,因此检察机关必然对侦查活动与结果有审查监督的权限,以此保证刑事追诉的公正性和准确性,防止将无罪的人或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人,以及指控犯罪证据不足的人提交审判,保障公民的权益,那么审查起诉就是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的应有之意。而审查起诉的功能之一就是案件过滤,适时终结部分不应起诉和不必起诉的案件,提高诉讼效率,所以审查起诉中包括对不起诉的审查。同时法律并没有对审查起诉的方式进行限制,因而检察机关有权视情况决定是否公开,这并未违反有关法律的精神。

2、法律依据之二,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3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委托的人的意见。由此可见,无论检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做出起诉与否的决定,该听取相关当事人意见的程序都是必须进行的。现在检察机关进行的改革试点是以不起诉公开审查为契机将刑事诉讼法第139条具体化,使其更据可操作性。之所以选择可能做出不起诉决定的部分案件进行公开审查,是因为不起诉决定对于被不起诉人来说会使他的诉讼地位不稳定,如果有新的证据可以另行起诉,使被不起诉人成为被告人。对于被害人来说,他可能对不起诉决定产生不满情绪。那么,我们在做出决定之前提供一个机会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并且将其过程公开,在一定程度上能化解上述不利益。

二、不起诉公开审查的意义

1、有利于加强诉讼监督和诉讼民主。

我国宪法赋予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权,其通过审查起诉对公诉案件的侦查活动进行监督,那么谁来监督被监督者呢?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将其向社会公开,由人民监督。公开是保障诉讼民主性和公正性的重要措施。我们将审查起诉的过程向社会公开,允许公民旁听,新闻记者采访,首先它有利于公民对审查起诉活动的监督,增加司法活动的透明度。侦查活动是否合法,检察人员的审查起诉活动等都展示在社会公众面前,都要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这将促使检察人员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增强工作责任心,注意廉洁自律,严格依法办案。其次,有利于有利害关系的诉讼参与人参与到决定自己利益的程序中,检察机关要广泛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一方面体现了诉讼民主,另一方面也使公正不仅得以实现,而且是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因为只有参与,利害关系人才能摆脱仅仅作为一种客体被动地承受别人意志的`命运,才能作为一个积极的道德主体通过具体行为促使程序产生符合自己真实意愿的结果,从而使参与者确信自己受到了公正的待遇。

2、有利于保障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知情权、辩护权)

首先,不起诉公开审查作为司法听证的一种方式,其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事实调查,通过利害关系人的陈述,有利于决定机关认清事实,并以此为基础上做出合理合法的决定,从而充分保障有关人员的合法权益。其次。不起诉公开审查为侦查机关、被害人及其代理人、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提供了一个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使他们积极参与到程序中,这样他们就有机会获知程序的进程,决定结果的内容以及决定据以形成的理由和根据,在此过程中就能有的放矢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不起诉申请书 篇8

关键词:存疑不起诉,思考

对于存疑不起诉案件, 检察机关是否应作为赔偿义务主体, 各界众说纷纭, 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存疑不起诉案件的特征

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86条规定, 证据不足不起诉的案件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 据以定罪的证据存在疑问, 无法查证属实; (2) 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缺乏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的; (3) 据以定罪的证据之间有矛盾不能合理排除的; (4) 根据证据得出的结论具有其他可能性的。总之, 存疑不起诉案件都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第一, 存疑不起诉案件中有一定的证据证实有犯罪事实发生;第二, 证明发生犯罪事实或者该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证据不够充分。在司法实践中形成存疑不起诉案件主要有如下原因:一是审查批捕阶段, 证据、事实就存在疑问, 但检察机关在审查时, 未能很好地履行职责, 人为放宽逮捕条件。

审查批捕阶段未存在疑点, 但批捕以后, 在公安机关继续侦查或移送审查起诉阶段, 证据发生变化, 形成疑问。

二、存疑不起诉案件赔偿问题的现状

由于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不具体, 司法实践中对理赔的标准很难掌握。对于检察机关对存疑不起诉案件是否承担赔偿义务, 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都存在较大争议和分歧。

(一) 理论界的争鸣

在理论界, 对存疑不起诉案件, 检察机关是否应作为赔偿义务主体各执己见, 主要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 存疑不起诉案件检察机关应承担赔偿义务。其理由是, l、根据疑罪从无原则, 存疑案件是不能在法律上认定为有罪的, 而且刑事诉讼法第12条明确规定, 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 对任何人都不得定罪, 对无罪的人进行逮捕, 自然是错捕;2、存疑不起诉案件是人民检察院退回补充侦查两次以上, 仍然认为证据不足, 也就是说, 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有犯罪事实的发生, 或者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已发生的犯罪事实是嫌疑人所为, 还存在有其他可能性, 不符合逮捕应具备的严格条件, 属于错捕。

第二种意见认为, 存疑不起诉, 检察机关不应负赔偿责任, 理由如下:1、存疑不起诉案件不能完全排除具有犯罪事实, 只是认定上不充分;2、存疑不起诉案件很有可能过后发现新的犯罪证据, 可以重新起诉;3、在刑事诉讼中, 逮捕标准含糊不清, 过于原则, 审查逮捕的标准较审查起诉和审判要求低;4、从我国国家赔偿法的立法宗旨来看, 国家赔偿的只能是完完全全无辜的人。

第三种意见认为, 对存疑不起诉的案件不能简单确认该赔或不该赔, 应根据国家赔偿法的立法精神和原则, 对具体案件进行具体分析。

三、司法实践的现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梁钦申请兰州市人民检察院赔偿一案请示的批复》的有关规定, 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过程中, 根据刑诉法第一百四十条第四款规定作出的不起诉决定, 应视为对案件作了无罪的决定。检察机关在批捕时, 即便有部分可以证明有罪的证据, 但如果在起诉时仅凭这些证据仍不能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并作出不起诉决定的, 在法律上不能认定有罪, 应按无罪处理。由此可见, 最高人民法院已明确, 存疑不起诉案件检察机关应当承担赔偿义务, 成为赔偿主体。

四、存疑不起诉案件的理赔原则

对存疑不起诉案件, 检察机关是否应承担赔偿义务, 理论界众说纷纭, 司法实践中也存有争议, 对一部法律为何出现如此大的争议, 关键是对法律的理解。国家赔偿适用的是归责原则, 对存疑不起诉的理赔也毫不例外适用此原则。赔偿法中的归责原则既有结果原则又有过错原则和违法原则, 三者要综合考虑。如果案件是在移送审查起诉阶段或审查起诉过程中, 证据发生了变化, 而这种变化在审查批捕阶段是无法察觉的, 因此造成的存疑不起诉不可归责于检察机关, 检察机关没有过错责任, 不符合刑事司法赔偿的归责原则, 检察机关不应赔偿。理由如下:1、我国制定国家赔偿法就是为了使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同时也为了促进国家机关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依法行政。让没有过错责任的机关承担赔偿义务, 不符合国家赔偿法的立法宗旨。2、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 人民检察院在审查逮捕期间不另行侦查, 只对移送的材料作书面审查, 那么检察机关对取证的背景不得而知, 在审查时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一些专业性的司法鉴定, 检察机关审查的局限性更大, 这些都是客观因素, 是检察活动中天然具有的危险性, 因此有些存疑不起诉案件是人为不可避免的。3、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对逮捕条件的要求较1979《刑事诉讼法》有所放宽, 这意味着逮捕阶段所要求的证据不如起诉阶段严格, 逮捕的标准与起诉标准或多或少存在不一致。基于上述理由, 笔者认为, 属于下列存疑不起诉的案件, 检察机关不应承担赔偿义务。

l.逮捕时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 符合逮捕条件, 但经进一步侦查、审查后确定证据不足。

2. 逮捕以后, 主要证人翻证, 导致证据不足, 存疑不起诉。

3. 审查逮捕阶段未发现有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收集证据的情况, 犯罪嫌疑人翻供而导致证据不足。

4. 重新鉴定得出的结论使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发生变化, 导致证据不足的。

5. 由于公安机关的过错导致证据发生变化, 最终不起诉, 并且检察机关经过书面审查不可能发现错误的。

人民检察院不起诉决定书 篇9

人民检察院不起诉决定书

一、概念及作用

不起诉决定书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侦查终结的刑事案件经审查后,认为依法不应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或者经退回补充侦查仍证据不足的,作出不将犯罪嫌疑人移送人民法院进行审判的决定时所制作的法律文书。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适用不起诉决定的案件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4款规定的“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二)《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1款规定的“犯罪嫌疑人有本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第十五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三)《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规定的“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不起诉决定书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划清罪与非罪,体现法律的公正。第二,体现了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在诉讼制度上的应用。第三,结案迅速,实现诉讼经济的原则。

二、格式、内容及写作方法

不起诉决定书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一)首部

1.标题

在文书顶端正中分两行书写检察机关名称和文书种类。

2.编号

在标题右下方写上:“()×检刑不诉字第×号”。

3.被不起诉人的基本情况

同起诉书中被起诉人基本情况。

4.辩护人基本情况

包括姓名、单位和通信地址。

5.案由和案件来源

本文由搜律网法律咨询服务中心提供

(1)如果是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写明被不起诉人姓名、案由、案件来源。如“犯罪嫌疑人×××抢夺一案,由××公安局侦查终结移送本院审查起诉。

(2)如果是本院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写明被不起诉人姓名、案由及案件来源。如“犯罪嫌疑人×××贪污一案,由本院侦查终结”。

(3)如果属于上级检察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或者因审判管辖变更而由同级人民法院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在写这部分内容时,要将案件移送过程写清楚。如“犯罪嫌疑人×××伤害一案,由××公安局侦查终结,经××人民检察院交由本院审查起诉”,或者“犯罪嫌疑人×××杀人一案,由××公安局侦查终结,× ××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人民法院经××人民法院移送本院审查起诉。

(二)正文

这部分包括事实和证据、不起诉的理由和法律依据两项内容。

1.事实和证据

事实和证据是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的客观依据。不能因为是不起诉决定,而有意缩小或略写案件的事实与证据。不起诉决定书中的事实必须是人民检察院审查认定的,符合法律规定的事实(如前述法条中规定的情况。)。所以,围绕不起诉决定书适用的范围,针对案情实际,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叙述,才能使所叙事实与不起诉的处理结果之间产生法律上的必然的联系。如查明行为人的行为事实虽然属实,但不构成犯罪的,应着重把情节显著轻微及危害程度较少等情况写清楚;如立案侦查时认定是犯罪的事实,经审查表明没有犯罪事实,或者与原认定出入很大,不构成犯罪的,应在写清全部事实的前提下,侧重写明纠正错误后的事实和证据。

不起诉决定书在叙述事实时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写法。对于检察院自行立案侦查的案件,侦查终结后决定不起诉的,应将被起诉人为什么不构成犯罪的事实材料写进不起诉决定书里。对于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人民检察院经过审查认为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时,公安机关认定事实的不当之处可以用概括的语言写出来,着重写经人民检察院审查认定的事实。对于根据法律规定应当不起诉的各类情况,要根据不同的情形来书写事实,例如被起诉人是属于未达刑事责任年龄或者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要写清楚公安部门对被起诉人年龄问题的证明和有关部门证明被起诉人确系无刑事责任能力的鉴定材料;又如被起诉人属于正当防卫的行为,那么应该写清楚非法侵害和对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被起诉人采取正当防卫方面的事实材料。

2.理由和法律根据

这一部分在前面事实、证据的基础上,阐明被起诉人无罪的理由,同时否定或纠正原控告、告发或不当的认定。既要写得简明得当,又要阐述得充分准确。具体来讲,应当通过对被起诉人行为事实的高度概括,说明其行为的性质、后果及在法律上的意义。应当注意的是,这一项内容虽比起起诉书来说应写得简单些,但本文书是不追究被起诉人刑事责任的法定文

本文由搜律网法律咨询服务中心提供

浅谈检察实务中的“存疑不起诉” 篇10

摘 要:存疑不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4款规定的不起诉形式之一。当然,也是“疑罪从无”原则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从检察实务角度探讨存疑不起诉案件的产生原因、存疑不起诉制度存在的缺陷及提出完善存疑不起诉制度的有关建议,有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存疑不起诉;产生原因;缺陷和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3-0164--02

所谓存疑不起诉是指在一个证据有疑问或证据不足的案件中,证明犯罪嫌疑人犯罪的证据尚未达到足以排除一切合理怀疑的程度,如果将此类案件起诉到法院,人民法院可能做出无罪判决。法学界称之为“存疑不起诉”。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40条4款的规定,适用存疑不起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案件经过补充侦查。这是程序要件。未经补充侦查的不能适用存疑不起诉。刑事诉讼活动是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体,既要有力地惩治犯罪,又要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权,二者不可偏废。证据不足的案件,都存在犯罪的嫌疑,对其不起诉确有放纵犯罪之虞。经过补充侦查,让侦查机关或检察机关在获取犯罪证据、证实犯罪上作再一次努力,就有可能使一些原证据不足的案件变成证据确实充分,符合起诉条件,从而最大限度地惩治犯罪,最大限度地保证不起诉案件的质量。(2)案件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这是实体要件。首先,这里的“证据不足”,是指定罪事实的证据不足,而不是量刑事实的证据不足,因为量刑事实的证据不足不能作不诉处理。下面本文将从存疑不起诉制度的法律价值、适用情形以及存在的缺陷及补救措施展开论述。

一、从检察实务分析存疑不起诉案件产生的原因

《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4款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这为检察机关正确行使起诉裁量权提供了保证。近几年来,存疑不起诉率不断增高,我们在保证起诉裁量权正确行使的同时,也应该对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予以关注。

(一)侦查环节的原因

1.侦查阶段收集证据不及时、不全面,证据缺失不可逆转。在存疑不起诉的案件中,由于侦查工作不得力,造成存疑不起诉的主要表现:(1)侦查人员未能及时把握时机,从而造成侦查困难,如在办理某国有企业负责人涉嫌贪污一案中。由于办案人员没有及时对企业的账目及时提取和查封,致使涉及案件的账目被盗,失去了重要书证。(2)侦查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致使证据灭失。如孙某投放危险物质案,因侦查人员未能妥善保管从现场提取的药瓶,导致该重要物证丢失,造成投放毒物性质无法确定,无法认定作案的方法和手段,而这是该案成立的必备要件。(3)侦查人员证据意识不强,收集证据不全面,将本应收集的证据简单收集,甚至不予收集,使证据链条出现缺口,客观上给犯罪嫌疑人、证人翻证提供了可乘之机,造成证据不足而存疑不诉。如在李某涉嫌投放危险物质罪一案中,侦查人员竟然将犯罪嫌疑人用来投毒的药瓶,由被害人家属送检,致使在起诉环节,嫌疑人的律师以重要物证来源不合法,质疑检验报告的真实性,导致该案重要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2.补充侦查的针对性不强,盲目性较大。存疑不起诉是以移送起诉的案件经过退回补充侦查仍不符合起诉条件为前提的,因此退回侦查机关和自侦部门补充侦查是一个关键环节。有的检察人员所列的补充侦查提纲缺乏针对性,对于定性起决定作用的关键证据没有通过补充侦查加以完善和充实。导致此问题发生的原因在于有的承办人对于法律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缺乏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对那些修订后刑法新规定的罪名的构成要件缺乏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在承办此类案件时只是凭过去积累的那些经验审查、分析、判断汪据,因此对案件中存在的问题把握不准,导致补充侦查的盲目性较大,造成“时限用尽,关键证据仍未补充”的被动局面,最终作存疑不起诉处理。

3.对犯罪嫌疑人的翻供,未采取有力对策,使案件的事实无法再继续查清。由于犯罪嫌疑人在案发后处于将要和可能要被处以刑罚处罚的地位,因此,为了减轻或规避法律对其惩处,在审查起诉阶段推翻前供或时供时翻的现象经常发生,从而给案件审查带来困难,特别是在那些口供与其他证据“一对一”的案件中(如受贿案),口供的变化有时会给案件的审查判断带来阻碍,甚至使案件处理处于进退两难境地。犯罪嫌疑人“时供时翻”或“一翻到底”的原因很复杂,除犯罪嫌疑人反侦查、反讯问等因素外,与侦查阶段的调查取证和审查起诉阶段提讯的方法、策略等都有一定关系。

(二)检察机关在司法实践中的价值取向

无罪判决是我国检察实践中一个极受重视的问题,由于传统司法观念的影响,一个检察机关如果存在无罪判决,就意味着检察机关没有准确把握案件证据,办了错案,同时,也使得检察机关的权威受到社会质疑与挑战,因此,检察机关在提起公诉时,追求的是百分百的有罪判决率。在司法实践中,许多适用存疑不起诉的案件,往往是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后,因法院表示坚持诉则判无罪的情况下,撤回后做存疑不起诉处理的。还有一类案件,检察机关x~--些定罪证据有缺陷、无胜诉把握的案件,为避免起诉后判无罪,往往也采取存疑不起诉的方式来结案。

二、现行存疑不起诉制度存在的缺陷及相关建议

(一)现行存疑不起诉制度存在的缺陷

1.在配套制度的设计上,仍体现了强烈的追诉倾向,使存疑不起诉制度承载了其不应有的追诉职能。

从立法逻辑上讲,存疑不起诉制度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解决案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犯罪嫌疑人罪与非罪无法确定,检察机关又不能拒绝作出判定的问题。,从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侦查、控诉、审判分工来看,在一般情况下检察机关并不具有侦查权力(职务犯罪侦查、审查起诉阶段的补充侦查等除外)。一般情况下,未经公安侦查机关侦查终结并将案件穆送审查起诉,检察机关主动启动刑事诉讼程序于法无据。检察机关作出存疑不起诉决定,从法律上即推定被不起诉人无罪,是终结诉讼程序而不是中止诉讼程序,此后,未经侦查,检察机关直接提起公诉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第287条规定检察机关在作出存疑不起诉决定之后,在发现新的证据,符合起诉条件时,仍可以提起公诉,并且没有规定是否受诉讼时效的限制。这就相当于一方面宣告被不起诉人在法律上是无罪的,但又同时告诉公众检察机关把无罪的人仍当作犯罪嫌疑人对待。无罪的决定已经作出,却无法解除犯罪嫌疑人有罪的束缚,这是自相矛盾的。同时没有追诉时效的限制,相当于虽然形式上宣告了被不起诉人无罪,但又没有限制地将案件挂了起来,又似乎回到了以前的“疑案从挂”的老套路上,使存疑不起诉的公信力受到严重影响。

2.对存疑不起诉案件被害人的权利保护规定的比较充分,而未规定被不起诉人的救济权利。

无论是刑事诉讼法还是《规则》都没有规定被不起诉人的救济权利。在实践中,存疑不起诉的被不起诉人有些确实是无罪的,对其作出存疑不起诉决定,从法律角度上来讲,他就是无罪的。但从社会事实层面上讲,他仍然戴着“犯罪嫌疑人”的帽子,《规则》第287条的规定使这顶帽子变得更加沉重。从法的感情上来讲,被不起诉人对存疑不起诉决定是无法认同的。但法律并未赋予被不起诉人的救济权利的途径,这明显是不公平的。

(二)存疑不起诉制度的完善

1.应当赋予被起诉人申诉权

检察机关作出存疑不起诉的决定虽然意味着诉讼程序的终止,但是,检察机关在发现新的证据之后,如果符合起诉条件的,仍然可以提起公诉,所以诉讼程序并未实际终止,被不起诉人的法律地位也没有最终确定。刑事Vv-V~法中有关于被害人的权利救济之规定,但被不起诉人作为可能受到刑事追究的对象,其权利尤为需要保障,同时也避免了被害人和被不起诉人权利过于失衡的不合理局面。被不起诉人如果认为自己根本没有犯罪事实或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因而不服检察机关的不起诉决定的,就应有权向检察机关申诉,通过此途径来寻求救济,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关于“可以”不起诉的规定

《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4款中,规定了检察机关在作出不起诉决定时的自由裁量权。对条文中的“可以”我们应当作何种理解?有学者认为,可以不起诉既是指可以起诉也指可以不起诉,由检察机关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来作出决定,是起诉或是不起诉,也有学者分析认为可以不起诉应该理解为应当不起诉,是与疑罪从无的原则相一致的。因为存疑不起诉是与疑罪从无相协调一致,体现了无罪推定的基本精神。如果法律赋予检察机关遇有此类情形时,既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也可以作出起诉的决定,将会侵犯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另外,证据不足的案件,属于疑罪案件,从疑罪有利于被告的原则出发,也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因此,笔者认为,这里规定为“应当”不起诉似乎更合理、更准确,也便于实践中操作。

上一篇:爆破器材十七种管理制度下一篇:小学四年级语文颐和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