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与绝缘体说课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导体与绝缘体说课(精选8篇)

导体与绝缘体说课 篇1

二实验小学 郭英欣

一、说教材、说学情

教材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教材共两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检测区分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第二部分是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教材的重点是检测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实验过程,难点是究意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现在的四年级学生,年龄还小,对电的知识还很陌生和缺乏,时于电路的知识组织的材料等都没有很好的科学认识。学生前面几课已初步认识了电与我们生活联系,电的形成,电路等相关知识,本课继续围绕生活中有些地方希望有电,有些地方不需要有电,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有些物质、容易导电,它们被称作导体。有些物质不容易导电,它们被称作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制定小组研究计划——进行实验检测猜想——整理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准备

1、每组学生一份材料: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材料,如电路检测器、玻璃、橡胶、钢管等25种待检测的物体和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有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准备,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说教学策略

1、说教法

①利用多媒体进行引导学生教学。四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具体形象。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并运用课件图。让学生置身于本课所描述的情景之中,缩短了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也更容易接受。

②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日常经验出发,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让学生有自己真实的,可行性研究。这个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收集事实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过程,着重训练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找出结论。

2、说学法

①猜想质疑探究。教学时遵循重视学生个体参与,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潜能。

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展示交流,主动探索,构建新知,体验收获。

五、说教学过程

1、情景激趣,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二幅动画图,图1的内容是:一个工人叔叔修理带电的电器时,用钢丝钳剪断一根带电的电线;图2的内容是:一位农民伯伯好心地捡起地上的裸线。接着出现二个问题:“工人叔叔会不会触电,为什么?”“农民伯伯呢?”围绕这两个问题,引出课题:《导体与绝缘体》。(并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 采用这种方式引出课题,唤起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

2、引发矛盾,合理推测。

①课件出示物体材料,让学生分别找出并说出它们的名称,从而熟悉实验材料。

②我出示一块橡皮,让学生猜测一下它属于导体还是绝缘体。

③学生开始交流,有的说是导体,有的说是绝缘体。没有谁能说服谁。在学生互动对话中生成问题。

④总结引导:大家都猜测非常好!究竟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只靠猜测是不行的,要靠科学的事实来证明一切,那么,怎么证明呢?教师的总结引导,从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探索研究,观察现象

①我以橡皮作示范,演示检测过程,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实验步骤。

②以小组形式对物体材料进行检测的实验活动,并在科学检测记录表上作好记载。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激情,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和互助学习的乐趣。

③实验结束后,根据学生预测和实验汇报的结果,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对照,帮助学生选择有价值,可研究的信息。

④让学生回答课件上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很自信地回答:“工人叔叔不会触电,因为钢丝钳的柄上套有橡胶,而橡胶是绝缘材料不会导电”。“农民伯伯可能会触电,是因为裸露的导线是导体材料会导电”。

4、归纳定义,强调重点。

让学生通过归纳出导体与绝缘体的定义。(并板书)强调“能通过”、“不能通过”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归纳根据时,所用到的科学术语可能是多种多样。教师不必强求一律,尽可能选用既通俗又说明问题的科学术语。

5、联系生活,应用知识。

①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我们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学生交流,讨论。

②收集学生信息汇报交流,讲解安全用电事项。

6、活动拓展,作业布置。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篇2

我在本课采用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等手段,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从 “观察推测——制定计划——实验求证——归纳总结——学以致用” 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纵观整堂课,我觉得比较满意的地方是:

首先体现在“用教材教”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比如在材料的准备上,通常情况下,都是教师直接提供20种材料给学生进行检测物体的导电性,我认为这个检测的面过于狭窄,而且在时间上,由于基础不同小组间的差距会很大。所以我统一给学生提供了橡皮、回形针、塑料、铜钥匙、铝线、纸板、铅笔芯,而其它的材料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准备(不需要太多但也不能少于10种),这样“有收有放”的准备材料,课堂上研究起来学生就会更加感兴趣,就可以更多地、较直观地感知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从而更具体地理解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始于教材而不止于教材,这始终是我努力的方向。

其次体现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引导学生“亲历亲为”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导体和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来说,绝非只是让学生记住两个抽象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这两个概念“诞生”的过程,才是重中之重。

鉴于此,我首先是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橡皮导电性”的检测方法,制订检测计划,然后设计了“检测老师提供材料的导电性”和“检测小组自己带的材料的导电性”的两个层次的分组实验,目的就是通过尽可能多的实物的检测实现由实物到概念的概括,学生理解起来更水到渠成。我想这是我以后上课一直追求的境界。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篇3

第一,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课堂中学生突然出现的不同声音不能以一句简单的话语轻描谈写地放过。教师要设法机敏地抓住那些产生于动态中的问题,将一个学生的问题化为全班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样才能使课堂具有探究性,富有创意和动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的价值,产生不断创意新的求知欲望。

第二,是教师要善于引导,使课堂上产生思维的碰撞,必要时将其引向解决,正如“学生在课堂上无法用实验证明人体和湿木是导体”时,教师不是一下子把电流放大器搬出来,而是逐步将其引导,使其自己去探究,找出解决方法,这样学生感到的不只是自己积极的思维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得淋漓尽致,使教学活动步步深入,富有活力。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又有效地运用可利用的资源及科学方法去进行学习和研究,在行为参与的过程中,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这正是“思中做,做中思”的理念的所在。

4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篇4

本节课是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72页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电池》、《怎样控制电路》、《设计电路》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对学生学习以后的《电与我们的生活》、《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用实验的方法检测各种材料是否容易导电。

2、多次经历猜想、实验检测是否容易导电的探究过程。

3、能够认识一个电器的各部分有哪些材料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有序的展开检测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

2、愿意与同学交流导体与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知识:

1、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2、了解导体与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电路、演示文稿、易拉罐、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学习目标,指生读。

师:有了学习目标,我们就有了学习的方向。

2、一个简单的电路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

3、怎样才能使小灯泡发光呢?(合上开关)

讲述:电从电线、开关等物体中流过这种现象叫导电。

二、探究易拉罐的秘密

1、引导学生观察,易拉罐是由哪些材料做成的?

2、学生预测:如果我们把这个易拉罐接入电路中,小灯泡会怎样?

a、两根导线都接在易拉罐的金属部分。b、两根导线都接在易拉罐的油漆部分。

C、一根导线接在易拉罐的金属部分,另一根接在它的油漆部分。

3、教师演示连接检测。(检测前要先检查电路是否联通)

4、引导:同一个易拉罐连接方式不同,检查的结果不相同,这是怎么回事?

5、交流解释:金属部分容易让电通过,油漆部分不容易让电通过。

三、预测检测物体的导电性能

1、在我们身边有些物体容易让电通过,也有些物体不容易让电通过,你都准备了那些要检测的物体呢?(学生汇报)

2、学生预测,汇报结果。

3、你想知道自己的预测结果是否正确吗?得通过什么来验证呢?

4、出示实验步骤,指名读。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四、交流汇报

1、学生到台前展示汇报检测结果。

2、观察检测出的容易导电的物体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它们都是哪些材料做成的?

3、引出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

4、学生交流讨论:人体、大地、水是不是导体,为什么?

5、小结。

五、拓展应用

1、观察教室内有哪些使用了导体材料?哪些物体上使用了绝缘体材料?

2、出示导线,电工用具。观察它们的构造,为什么这样设计?

3、想想,各种电器的内部和外部都使用了什么材料?利用了这些材料的哪些特性?

4、小结导体有让电通过的作用,绝缘体有防止触电的作用,可见导体和绝缘体是我们使用电时离不开的两种材料。

5、触电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那在日常生活中,怎样用电才是安全的呢?

(学生交流汇报)

6、欣赏安全用电歌。

五、总结:

安全用电的知识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利用好导体和绝缘体材料,做到安全用电,合理用电!

附:板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

人体

塑料

大地

纸片

橡胶

导体与绝缘体说课 篇5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研究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电》这一单元是四年级第一个单元,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是从调查家中的电器入手,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电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谨的结构,从调查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导体、绝缘体的概念,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最终指向对电的概念。

本单元由七个内容组成,分别是《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导体与绝缘体》、《做个小开关》、《不一样的电路连接》。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对生活中的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导体和绝缘体对学生来说都是模糊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检测多种物体,让学生在感性经验充足的情况下,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特性。

《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性课文,内容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检测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二是: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我将《导体与绝缘体》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有足够的感性经验,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导体和绝缘体基本概念。具体表现在:

科学概念: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过程与方法:经历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检测橡皮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推测、科学检测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检测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

2、教学难点:学会分工与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

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推测、检测物体是否导电,是学生有足够的感

性经历从 “实验观察――推测――制定计划――证实――归纳总结――学以致用” 的科学

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纵观整堂课,我觉得比较满意的地方是:

首先体现在“用教材教”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比如在材料的准备上,通常情况下,都是教师直接提供20种(或十几种)材料给学生进行检测物体的导电性,也或者是统一要求学生带什么什么材料。我认为这个检测的面过于狭窄,而且在时间上,由于基础不同小组间的差距会很大。所以我统一给学生提供了橡皮、回形针、塑料、铜线、铁丝、铝线、白纸,而其它的材料在课前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准备(不需要太多但也不能少于10种),这样“有收有放”的准备材料,课堂上研究起来学生就会更加感兴趣,就可以更多地、较直观地感知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从而更具体地理解导体、绝缘体的概念。

始于教材而不止于教材,这始终是我努力的方向。

其次体现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引导学生“亲历亲为”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习得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勤于动脑、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对于《导体和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来说,绝非只是让学生记住两个抽象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这两个概念“诞生”的过程,才是重中之重。

鉴于此,我首先是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橡皮导电性”的检测方法,制订检测计划,然后设计了“检测老师提供材料的导电性”和“检测小组自己带的材料的导电性”的两个层次的.分组实验,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尽可能多的实物的检测实现由具体实物到抽象概念的概括,学生理解起来回更自然。我想这应是我以后上课努力追求的境界。

第三是课堂上有机地融合了“安全用电”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巩固练习“我知道”中的“不要用湿布擦拭电器、插座和开关,也不能用湿手触摸它们”及“我还知道”(拓展部分)中的“天空正下着雨,一根裸露的电线掉在路中间,小明随手从地上拿起一根木棒,想挑开电线。他这种做法对吗?”,都很好地结合了安全教育,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达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同时下面几点不能不说有些遗憾。

一是:给学生准备的电路检测器居然有两组是不正常的,老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对所有的器材重新认真地进行测试。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 篇6

一、课程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区分各种材料是否能导电。2.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各种材料是否导电。

3.能说出对实验材料分类的依据,并进行分类和记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的方法及安全用电的方法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

◆科学知识目标

1.能分别举例说明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进行区分。◆STSE目标

1、能鉴别常见行为是否符合安全用电的要求,并说出理由。

2、能辨别一种电动玩具的各部分由那种材料组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物体的导电性。难点: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用具

各种不同导电性的材料;测试用的电路;一些导体、绝缘体的应用材料;一份科学检测记录单。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的主动学习与讨论交流的互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播放儿歌《放风筝》

师:同学们,儿歌中提到放风筝时要远离高压线和雷雨天,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回答)是呀,生活中有些物体容易导电,有些物体不容易导电。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探究那些物体容易导电,那些物体不容易导电。大家说好不好?

(二)目标探究

活动一:测试物体的导电性

1、出示电路板(教师演示)师:同学们,要测试物体的导电性,需要一个测试电路。(出示电路板)我们知道,只有将电源与小电珠通过一些组件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闭合的电路,小电珠才能发光。但是老师做的这个电路,小电珠没有亮起来,老师感到很困惑。同学们愿不愿意帮老师查找一下原因?(小组检查电路板,发现电路板有一处是断开的)学生汇报

师:谢谢同学们帮助老师找到了原因,但是现在我们没有导线将断开的电路连通,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将电路连通呢?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帮老师想了这么多办法。现在老师手里有两样材料,一种是金属片,一种是塑料尺,同学们猜想一下那个材料能让小电珠亮起来? 学生猜想

老师演示(每种材料检测2—3次)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老师总结:金属片容易让电通过;塑料尺不容易让电通过。

2、实验探究(学生动手操作)

师:大家手中有很多材料,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验证一下那些物体容易导电;那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师:同学们设计一下,本组怎么做才能即有序又快速的进行实验? 小组交流

(1)师归纳出示实验要求: ①先检测一下电路检测器是否完好。②进行恰当的分工与合作。

③我们在检测每样物体时一定要按照检测过程严格检测,先预测;检测、再检测;如果不一样,还要进行第三、第四次的检测,然后才能做出判断。④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记录在记录表上。

⑤如果检测好了老师提供的材料以后,可以自己寻找材料做研究。并在记录表上做好记录。

⑥把检测完的物体分类放置。(2)学生小组实验(3)教师巡回指导

(4)小组汇报交流:各小组成员将探究的结果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的分类依据

(5)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师板书)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6)延伸与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导体或绝缘体?

学生交流

3、拓展活动:检验水、人体和大地的导电性能

师追问: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学生猜想 实验验证:

(1)(视频演示)水的导电性。

得出结论:不纯净的水是容易导电的物体。(2)、用验电棒做人体的导电游戏。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吗? 请几个同学到前面来,手拉手。

老师请两个在一起的同学松开拉着的手,将松开的手握住验电棒的两端,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验电棒发光)

师:这说明什么道理呢?(人体也能够导电)

师拓展:人体导电功能在生活中有很多运用,例如感应开关,人接触开关,电流经过人体,流入大地,形成通路,感应开关就亮了。

过度:电流经过人体可以流入大地,形成通路,这又说明什么? 学生交流:(大地容易导电)

得出结论: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是导体。

4、探索研究:绝缘体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容易导电吗? 学生猜想

得出结论:绝缘体是指不容易导电的物体,而不是“不能导电”的物体。有些绝缘体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导电。比如,干布是不导电的,而湿布导电;非常纯净的水不导电,带有杂质的水就导电;平时不导电的空气,如果比较潮湿也能导电。因此,物体容易导电或不容易导电不是绝对的。活动二:导体与绝缘体的应用

师:导体和绝缘体在导电的性能上截然不同。那么,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它们有着怎样的应用呢?

师:展示一些常见的电工用具。

提问:大家说说,这些电工用具的哪部分是用导体做成的?哪部分是用绝缘体做成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见,导体和绝缘体是我们使用电离不开的两种材料。请大家结合自己家的电器安装谈谈怎样正确使用它们?

小组成员讨论,交流各自知道的使用方法。然后,展示汇报一下自己的讨论结果。

承接:大家都知道,触电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现在,我们知道了导体和绝缘体的作用。那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用电时,如何才能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呢?

活动3:安全用电

1.教师出示一些安全用电的图片

2.学生对插图中的行为进行评价,说说为什么。3.相互交流各自知道的安全用电的方法。4.对于新的安全用电的方法进行记录学习。

师: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几条建议,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把对你有帮助的记下来。

总结:安全用电的知识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利用好导体和绝缘体材料,保证自己和他人的用电安全。

(三)巩固训练

这节课我们探究了这么多内容,现在让我们练一练吧。

(四)谈收获体会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下拓展活动:以自己的一件电动玩具为对象,探究它的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想想为什么要使用这种材料?并把你的发现和想法记录下来,和同学进行交流。

六、板书设计

13、导体 与 绝缘体

导体与绝缘体说课 篇7

2、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趣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请一个学生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

学生观察:说说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你能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吗?

生:将电线重新接上就可以了。

生:我用回形针将电线连接起来。

生:我用钥匙圈将电线连接起来。

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

二、检验活动:哪些物品连接在两条电线间也能使小灯泡发亮?

1、探究:简单电路演示中,灯泡亮与不亮的原因分析是什么?

学生交流答案。

2、预测:同学们带来的物品中,哪些能连接电线使小灯泡亮起来呢?

3、学生操作:实际检测。

小组长拿出老师课前为同学们准备的检测器材。

(1)将所带物品有序地放到桌子的左边。

(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亮。

(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实验物品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

(4)重复检测一次。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减少失误。

(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记录在记录表上。

(6)检测其他物体。

4、讨论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5、交流探索结论:像铁钉、硬币这样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像木头、塑料、橡皮泥这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三、探究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1、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师:你能举几个例子分析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吗?打开我们带来的导体或绝缘体,分析推测各种材料的作用。

2、探索导体和绝缘体不同的用途。

在电器中,凡是需要电流通过的部分,都要用导体,导体外部或导体间需要隔离的部分一定要用绝缘体,以防漏电。因此,在各种电工工具中,凡是直接与人体接触的部分必须用绝缘材料做成,这样人在操作时才能安全。

四、拓展延伸: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请以少先队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教育大家都来安全用电,好吗?

导体与绝缘体说课 篇8

硅:1.12eV锗:0.67eV砷化镓:1.43eV氧化锌:3.3 eV

绝缘体:

金刚石:6-7eV,金属的功函数: 一些金属的功函数

单位:电子伏特,eV

【导体与绝缘体说课】推荐阅读:

绝缘子06-16

半导体公司管理条例06-05

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红头)07-01

上一篇:牵着你的手的初三作文下一篇:妈妈我想对您作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