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物理教学方式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转变物理教学方式(推荐8篇)

转变物理教学方式 篇1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学的目标。笔者认为,科学素养的内涵十分广泛,她不但包括科学知识,也包括科学能力、科学态度以及情感和价值观。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在此阶段能否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对待科学的情感与态度,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涯与日常生活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也逐渐被广大教师所认识,初中物理教学越来越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本文结合工作实践经验就初中生科学素养及其培养对策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1 初中生科学素养概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物理教学逐渐从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向方法的教育与能力培养转变,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势在必行。结合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初中生科学素养应包含以下内容:1)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具备一定的科学技能,能够掌握基本的科学概念、基本原理及其规律;2)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索能力,能够自主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实验能力,具备收集科学信息,处理科学信息并对其做出解释与评价的能力;3)具备健康的价值观,热爱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善于与人交流和合作,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4)能够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了解技术与技术之间的区别与练习,关注社会大事尤其是环境、资源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二、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策略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笔者对如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这一问题展开

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结合初中物理课程设置特点和自身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加强物理基础知识的教育

任何科学研究要做出真正有意义的东西,都必须基于一定的科学原理和基础知识,只有牢固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才能做到举一反

三、学以致用,并在其基础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因而任何一项学科的教学都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初中物理课程内容大多是一些基础性的物理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加强物理基础知识的教育,笔者在教学中不是要求学生会背诵概念和规律,而是努力让他们搞清楚概念和规律的“来龙去脉”具体来说就是要达到以下要求:1)为什么要引入该物理概念和规律?2)怎样进行研究的?运用了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或得到了什么数据?3)该物理概念是怎样定义的?规律是怎样叙述的?得到什么数学表达式?4)该物理概念、规律的单位是什么?物理意义是什么?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是什么?5)该概念和规律有什么应用?。可以这么说,基础知识是学生未来学习生涯的基础,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基础。

(二)重视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教育强调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而自主探索能力作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笔者应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对此,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以下手段:结合课程内容多进行实验教学,并尽量将实验设计成探索实验,以吸引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同时,在基础知识教学环节也增设一些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试验现象所蕴含的物理原

理做出设想,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思考、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如“液体压强”这一节,研究“液体压强的特点”教师可以把它设计成探究性的实验,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讨论,并总结归纳出液体压强的特点。

(三)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学生是否能够在课外将自己学到的物理知识、技能有机的运用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物理课外科技和实践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决定着。因而,教师在开展物理科技实践活动时要有效的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具体方法如下:1)进行专题讲座。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为了让学生熟知当前社会的一些新的科技动态,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适当给学生补充一些科技资料,当然所拓展的资料必须紧密联系初中物理教学。如进行“超导材料及其应用前景”“磁悬浮高速列车”“纳米科技及其应用”“载人航天与空间技术”专题讲座;如目前多数家庭所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器,这不仅是“讲解太阳能的利用”的好素材,也便于学生更加了解光学力学知识及其应用;2)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调查。根据与教材同步的原则,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参观调查。例如讲解完《家庭电路》一节后,可以组织学生观察教室照明电路的连接和控制,各个用电器元件如保险丝、灯座、插头等的构造及连接、控制方式、电路组成,引导学生观察用电是否安全,对于不安全的地方详细的讲解解决问题的措施;3)切实加强操作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要结合实际教学适当的创设一定的情景和条件,发挥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从而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的方法如:①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小实验和小制作,让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实验仪器及模型。如利用医院的空盐水瓶和饮料吸管让学生自制温度计,气压计等。结合所学的知识,及相关的资料写一些小论文等活动。②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开展实践活动课。例如:学生学

完《声现象》中的乐音和噪声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噪声污染的调查活动”,调查日常生活中噪声的主要来源,及噪声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怎样有效的控制噪声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在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四)关注科学信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与利用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信息素养也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学会获取、处理、利用科学信息也已经成为现代初中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对此,初中物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科学信息的关注,引导学生学会捕捉信息、理解、处理和利用可续信息,进而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此应采取以下对策: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科学的研究进展,倡导学生关注物理科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相关理论,促使学生关心生活中一切与科学知识紧密相连的事物,培养他们发现科学信息的意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在课堂讲解联系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有用条件,在日常教学中同样应引导学生对身边庞杂的科学信息进行筛选,及时吸取一些对自己有用的科学信息,从而更有效地掌握信息和利用信息;3)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信息,将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科学信息与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联系其来,学会学以致用,并通过举一反三等手段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知识和更加灵活的利用信息,以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与信息素养。

三、总结

综上所述,如何改进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对此,广大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应在深刻理解初中生科学素养的内涵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结合初中物理课程设置情况及实际教学需要改进教学方式,包括强化基础知识教学,推广探索式教学,积极开展

科学研究活动以及关注科学信息等措施来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科学素养。参考文献:

转变物理教学方式 篇2

学习方式就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 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方式。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应的学习方法, 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可以说, 学习方法、手段、途径是学习方式的外在表现, 学习态度、品质、精神是学习方式的内在表现。

传统学习方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师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为载体, 学生大都是以被动接受为主, 学习的手段、途径单一, 老师讲什么, 学生听什么, 老师让学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这种学习方式割裂了学习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关系, 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 忽视了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很重要, 但仅局限于此是不够的, 也是很危险的。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他人的认识成果, 对于学生来说, 并不是他们亲自得来的。它是一种间接知识, 是一种偏于理性的、尚未和感性认识结合的、不完全的知识。学生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转化为能够理解运用的东西, 还必须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能更好的凸显新课程理念的学科, 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却也不尽如人意。高中通用技术课程, 要求学生的学习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 通过技术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仍然站在“教师本位”的立场上, 只注重“教师教什么”, 至于学生的能力是否切实发生变化, 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新课程改革致在由注重“教”切实地转向注重“学”, 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学习者在经历我们的教学活动之后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一种新的观念或追求, 它需要寻找到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技术路径。在教学中, 本人认为通过有效载体的创设来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无疑就是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技术路径。

二、对有效载体创设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利用有效载体的创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有必要了解影响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这样可以有利于我们在大框架来看待有效载体的创设。学习方式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及学校教育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学校教育对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方式形成与表现有着主要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中, 教学对学习方式转变起着关键作用。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关系, 没有交往, 没有互动, 就不存在教学。教是前提, 学是目的, 教师的教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教师怎样教直接影响学生怎样学, 教师的教法不同, 学生的学法就不一样, 获得的情感体验和知识的意义就不同。教师只有“导之有方”, 学生才能“学之得法”;最终期望达到不需要教师教而进入“自求得之”的境界。因此, 如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就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有效载体的创设就为教师教学方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三、如何创设有效载体转变学习方式

1、以共同的主题为载体, 向合作者和参与者转变

学生的学习是从“学会”到“会学”、从量变到质变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存在两个心理变化过程:一个是以感觉、思维、知识与技能运用等组成的智力活动过程, 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与性格行为等组成的非智力活动过程, 两者紧密联系, 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兼顾, 学生的学习才能成为合理有效的学习过程。相较于其它的教学载体, 以共同的主题为载体的学习方式能很好的体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共同的主题下, 学生能树立参与、合作意识, 从课堂教学的接受者向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转变。合作、参与的过程是学生的学习从量变到质变的互动过程;合作和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也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建立在以共同的主题为载体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 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参与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 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 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合作性学习。在合作和参与的过程中, 每一位学生都要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 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 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 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

例如:《第五章第一节方案的构思方法》中对“人、物、环境”三要素这种共同主题认识的拓展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在“人”、“物”、“环境”三个大组的基础上, 让前后四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对要求的要素进行集体讨论, 最后派一位代表来回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积极踊跃, 充分发挥了每位同学的合作、参与精神。

2、以学生个性为载体, 向自主者和创新者转变

个性化的学习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每一位学生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品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真实状况和实际需要, 选择和采用学生喜欢并有效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在一定条件下, 必须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趋异”、“求新”、“创新”和“自信”、“自主”、“进取”等品质的训练和培养;要加强学生敢于认识和研究自己所不知道的问题;要加强学生善于将新的学习内容灵活变通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 从而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 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另外, 要注意的是我们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但不是推崇“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在集体与组织中, 有时学生的学习要受到一定的制约。

例如:在课堂检测或测试中, 成绩达到一定要求的同学, 可让其到通用技术实验教室进行活动甚至可以做其它自己感兴趣的事。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学生要善于摆脱对他人的依赖, 合理确定学习目标, 主动规划学习进程, 科学制定学习策略, 主动调节学习情绪, 客观评价学习效果。在小制作小发明活动中, 学生制作出了简易电动机、自发电手电筒、声控灯等, 促进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

3、以试验为载体, 向问题提出者和实践解决者转变

现代社会的很多发明创造越来越多是从技术研究和技术试验中得来。技术研究和技术试验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还有可能获得灵感、体悟, 进而发现新的问题, 激发发明创造的火花。本质上说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问题为起点, 到解决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的学习, 不仅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 还要看学生发现了多少;不仅要看学生是否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 还要看学生是否有勇气面对问题、实践解决问题。

例如:在《纸张的结构造型与强度的关系》试验中, 学生比较了不同结构造型的纸张的强度。在试验过程中, 同学们提出了大小不同的纸张、不同的测试方法、纸张不同的干燥度等情况下强度不一样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试验实践后, 同学们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获得了很好的解决。

4、以课题为载体, 向研究者和探索者转变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以自己现有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为基础, 能动地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改造, 最终以自身的方式将知识吸纳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这种学习过程其实质就是一种研究和探索的过程。

教学中, 只要真正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去研究和探索, 就可能形成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教学中以课题为载体的学习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究过程。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 从中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向研究者和探索者转变。

例如:生活中很多废弃物可以拿来做成很好的工艺品, 如用易拉罐做成精美的车辆模型、用一次性筷子做成一座宝塔等。《扑克牌建筑模型的制作》这一活动可以以课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 让同学们在制作中探析影响稳定性和强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种探究活动, 我们要特别注意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追求其结果。

另外, 利用网络为载体进行学习的方式也可以渗透到教与学的整个过程。网络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快捷地为技术教学提供崭新的平台, 成为广泛交流与共享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为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服务,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同时也要积极的参与网络的建设。

四、反思与结论

通用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们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进行改进。在转变学习方式过程中, 有效载体的创设也有很多种选择, 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灵活选择。新课程倡导的学习理念, 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也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 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 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 而是要点燃火炬。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有效载体的创设和实施, 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凸显新课程理念的学科。我们要积极利用学科特点, 创设有效载体, 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教无定式, 我们要灵活安排课程进程,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师只有转变思想, 拓展知识面, 掌握好原则, 才能开展高效高质的教学活动。

摘要:过分依赖以教师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为载体的学习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教学的要求。在转变学习方式过程中, 有效载体的创设有很多种选择。在通用技术教学实际中, 笔者认为以共同的主题、学生个性、试验、课题、网络等为有效载体的创设可以更好的凸显新课程理念, 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笔者通过问题的提出, 对有效载体创设的认识, 如何创设有效载体转变学习方式, 反思等几部分的阐述, 希望对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所启示。

关键词:通用技术,有效载体,学习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转变教学方式 提倡创新教学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方式;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145-01

语文教师在课改中要转变方式方法,突出课标新理念“积极倡导新型的教学方式。”而对语文学科,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教者如何实施新的教学方法。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我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学的点滴作法和体会。

一、用新理念活用语文教材,采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为落实课改精神,教师的教法要灵活多样,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我采取让学生观看碟片,同样能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纹丝不动,严守军纪的精神所感动,有的同学看到邱少云活活的烧死流下了眼泪,同学们的心这时正如“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和作者心心相印,也感受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可见活用语文教材,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要以读代讲,并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可见,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师要根据文本给学生创设阅读的氛围,使学生学会阅读。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激发学生一道同作者去浏览鸟的天堂,就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的去读去想,你将会感悟到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见到了什么,第二次见到了什么。

同学们在读中感悟,然后合作,探究,学生争着举手回答,程飞同学说:“第一次去鸟的天堂中,作者见到的是一株大榕树,作者抓住了树的干、根、枝、叶的描写,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突出了大榕树的茂盛和美丽,并没有见到鸟。”当同学们读第二次浏览鸟的天堂的段落,读后讨论,邓丁华同学说:“鸟栖息了一夜,早晨正是起飞的时候,从作者的描写中知道了鸟多、种类多,也感悟到鸟生活的自由、快乐。”这样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汇报,如身临其境,收获颇丰。不但落实了课改精神,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三、在语文教学中贯穿赏识教育,使学生体验语之妙,文之美

略读课文要放开让学生自学,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贯穿赏识教育。如我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一课时,先让学生自读,读后讨论,探究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索溪峪的“野”,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

在讨论中同学们抓住课文2至4自然段的首句“山是野的,水是野的,野物是野的。行人是野的。”“野”在何处?描写山,水之“野”采用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而逼真,使读者放佛身临索溪峪。抓住具体描写野性美的语句,如“一位女同志从树下经过时,一只调皮的猴子竟恶作剧地撒起尿来。”这一描写就突出了野物“野”性十足。在学生的阅读和讨论中,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的描写语言流畅,用词丰富,语之妙,言之美的确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创设语文生活情景,为学生营造学习语文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会学语文。

小学语文第十册回顾、拓展三“日积月累”内容是对联,教学时我认为张贴春联是民间农家户户喜爱的一件乐事,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书上的四副对联学完之后,我认为既是回顾拓展就应该让学生收集和创作对联,并练习书写。于是布置课后作业:1、让每个学生收集过春节的对联两副;2、今年过春节时你打算写一副什么内容的对联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并练习书写;3、今年过元旦,你为我们学校编一副对联,渲染节日气氛。同学们完成的非常好,第二天检查时,奇迹出现了,同学们收集的春联中,离不开福、禄、寿、喜及描写春景的内容。其中一个学生打算今年过春节他写出的春联内容是:“云程有路志为梯,学海无涯勤是岸,”我表扬这个学生选的对联内容很好,有奋发学习的远大志向,值得大家学习。还有一个学生说他在家长的指导下为学校庆祝元旦编了一副对联,内容是:“呕心沥血育英才,刻苦学习振中华,”受到全班同学的赞赏。可见教师放开让学生自学,可产生乐学。其收获是丰硕的,可靠的,同时也体现了“培养学生搜集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式的转变与高效课堂 篇4

学习新课标,实施新课程,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头戏。新课程带给我们新的观念、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只有通过理论的学习才能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的实施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特别是教学一线的教师,更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那么,面对新的课程和新的理念,我们应该如何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把新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呢?如何进行数学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又如何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当前全国各个学校都在开发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已经有九大成功的教学模式,“循环大课堂”,“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336”模式,“271”模式等等,他们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新课程下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模式,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才能创建高效课堂,总结了这些成功的教学模式的共同点,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1.换位思索,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考虑过多的是自己怎么上这堂课,如何在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课内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的教学中,如果在教学时,教师能够常常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遇到问题后,又该怎样思考、如何分析?这对我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尤其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一种很好的促进。

2.鼓励尝试,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潜在能力的开发。

在教学之余,常有学生就学过的或者没有学过的内容与我进行交流,所以我萌发了让学生当老师的想法。我把一些学生的问题交给另外一个学生,让他负责解决一些问题。记得在讲“用样本估计总体”那一部分内容时,我生病发不出声,有三天的课我都是采用学生自己备课、讲课的方法上的,没想到学生的情绪很高,学习效果也不错。讲课的学生在讲课、课堂提问上丝毫不比老师差,甚至有的讲课方法还独特新颖呢!而在课后的检测中,也反映出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掌握得还很牢固。

3.就地取材,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学习情感的融入。

数学课程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首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后是能力,第三位才是知识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尽量做到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学习。

4.提供空间,实施自主探索,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要有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的实践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实现由“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的转变。

5.提倡互助,实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课堂时间的有效高效利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45分钟的学习效率,这对于刚刚接触高中教学的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1.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

首先要让学生认清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特点上的变化,特别是语言、思维、课堂容量等方面的变化。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课前要预习,提倡合作预习,提高听课的针对性。课后做好复习与小结。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2.活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3.教师角色转变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转变物理教学方式 篇5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伴随着“轻负高质”的强烈呼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把课程改革的焦点聚集到了教学的核心――教学模式的变革上来。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下面结合教学实例,从情景互动、先学后教、活动式教学三方面探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方式,以期能让课堂教学丰富多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转变。

一、以情境互动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通过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吸收和理解。它避免了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学习语言一贯给人的枯燥乏味之感,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因此,教师可以情为经、境为纬,将教学内容设计成现实主题,以支撑学生的知识习得,这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智力背景,同时也能给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空间。

例如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 3“Finding your way”中的Main task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问路指路”的英语对话的情节,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加深他们对英语对话的理解。然后,我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我们泰兴城的景点图,请学生自己扮演导游的角色,随意确定港城的任一景点作为目的地,尝试着用英语介绍这一景点并将游客带到目的地。最后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情景对话演示。在这一“听―说―演”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课堂气氛甚是活跃。

这种有别于常规的教学方式,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不再觉得学习英语是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而是活泼有趣的生活乐章。

二、以先学后教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导学案是指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应付、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的转变,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并逐步升华为一种学习能力。我们教师应通过“导学”这一手段,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5“Birdwatchers”的Reading为例,我编制了如下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

1.通过课本和工具书学习新词汇,如“麻雀、鹤、海鸥、燕子、天鹅、金雕”;翻译并熟读词组,如“去观鸟、在市场上、鼓励某人做某事、参加观鸟俱乐部”等。

2.自主阅读漫画,注意语音语调,并回答下列问题:What is Eddie going to do? Does he really love birds? What kind of birds does he like best?

3.到目前为止,你学过哪些鸟类的英语名词?结合组内收集的鸟类图片,尝试用英语对鸟的各个部位进行描述。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课堂学习也将变得更有针对性,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检测,让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文章内容。通过让学生结合学案在课前自学,不仅体现了“抓住了学生,也抓住了课堂”的新理念,也使学生在自主阅读、认真思考、小组合作中提高了教学效益。

三、以活动式教学倡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教师还应积极利用其他资源来充实课堂。活动式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时空的天地,把英语学习从课本延伸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例如,我发现班上有很多同学喜欢打电脑游戏,尤其是网络游戏。考虑到如今家庭拥有电脑已不是稀罕事,网吧亦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大街小巷,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处在急剧变化的阶段,一旦迷恋上电脑游戏,往往难以自拔。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电脑游戏的危害,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电脑游戏,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调查学生常玩哪些电脑游戏,搜集人们对电脑游戏的看法,用英语表述怎样玩这些游戏,搜集并结合电脑游戏受害者的有关情况,分析其危害,让学生在实践调查活动中去感受、体验,受到教育。然后再由学生整理内容,进行总结,并写成活动实录,以PPT展示。

以初中生身边较为熟悉、比较典型的青少年问题为题材,让学生在这一主题活动中清晰地认识到电脑游戏的危害,走出沉迷电脑游戏的误区,不仅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更能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实现以人为本,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泥潭里解放出来,彻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构建更科学、灵活的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我们教师应积极探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转变物理教学方式 篇6

语文课题研究小组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现代语文教学学习方式的切入点,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张扬。以下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谈一下教学中的研究体会。

一、以激趣为先导,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获得。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教师既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传统学习方式,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表现为“要我学”而在现代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表现为“我要学”。学习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内在需要,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内驱力,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使学生真正自主参与探索和解决问题。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探究的动力。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上课伊始,老师问:“同学们喜欢钓鱼吗?”“如果你用了很长时间才钓到一条大鱼,你愿意把它放回水里吗?”“有一个小朋友用了很长时间好不容易才钓到一条大鱼,却要把它放回湖里,这是为什么呢?”教师的一席话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中呈现了学习内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新课程还强调: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多次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会慢慢地、自觉地承担起学习的责任,使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又如在学习古诗时,在读熟古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学生或说或画或唱,兴趣盎然,纷纷参与,自主探究学习。最后展示学习成果时,讲的同学讲得动听,画的同学画得生动,唱的同学唱得婉转悠扬,课堂完全成了学生的学习阵地。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中,由于转变了学习方式,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鼓励独立学习,重视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中国古代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国外教育家也说:“教学是教师借以尽快摆脱学生的过程”。这里所说的“摆脱学生”实际上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而趋于独立,最终完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从而成为不仅在学习上能够自主,而且在性格上、意志上以及人格上都能够真正自主的人。从知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从情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和教师一样,有独立的性格,有自由意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新课程改革就是要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为学生创造独立学习的时空。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就表现为我能学。虽然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体的事,但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合作交往能力。教师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向对方学习,向优秀学生学习。如《观潮》一课教学中,在学习重点部分时,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小组同学听,并说一说自己喜欢这句子的原因。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就能发现自己喜欢的句子,也乐意读给大家听,更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在听取了别人的意见后,又能够取长补短,真正读懂课文。学生不仅在合作中学到知识,还培养了独立学习能力。

三、以尊重为前提,注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学生有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不同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所需要的帮助不同。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创造空间。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具有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如在阅读教学中,一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他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读课文的学生会尽情地表现自己,其余学生在认真听的基础上,都愿意当当小老师,给他指出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这样不但读课文的学生朗读水平得到提高,也训练了其他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评价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师生平等相处。由于生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所以交往最放松。学生在交往中进行知识碰撞,在争论中得到启发。在这种自由的、学生主动参与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四、开发资源,以实践为重点,体验为渠道,发展学生能力。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过:“用一小时的实践操作所得到的收获,要比用一整天的说教所得到的收获大得多。”学习活动正是如此。实践出真知。任何学习活动都离不开实践,也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学懂。如教学一年二册口语交际《找春天》时,我带领学生到校园里的各个角落去找春天,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去说。因为身体的经历,眼睛的发现,才有心灵的感悟。有如教学《坐井观天》时,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读熟小鸟和青蛙的对话,获得多种体验,学生能很快地通过读课文知道青蛙的话错了。接着会进一步探究青蛙的话到底错在哪里,也是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寓意。学生从收集、揣摩课文的“显信息”中去挖掘出课文的“隐信息”(寓意),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把反复诵读课文与自主探究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合作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学生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所唤醒与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识与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充满创造性色彩。

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篇7

一、教学理念有效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实现.因此, 教师、学生及数学课堂都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而数学课堂必须成为数学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 我们必须要通过教学反思, 积极地转变教育理念, 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同时,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创设有利于有效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环境, 着力探究开展有效数学活动的途径和办法, 把课堂教学有效性改革引向深入.

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 要通过学生来体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 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 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进行课程和教学设计时, 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 不能为追求形式而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3.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 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 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 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 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有效

1.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 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 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的人际关系.

2.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 在知识获取过程上下工夫.对于探究结果中的偏差, 要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 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获得合理的解释, 以充分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价值, 增强学习信心.在获取知识与技能方面, 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要把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

3.要倡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 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立性.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一般可以抽象为5个基本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师生谈话、学生讨论、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探究.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有效

1.面向全体,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提高教学效率

课改的灵魂是“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要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要面向全体学生, 创设合情合理的情境,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提高课堂效率.

(1) 从“疑”到“动”, 激发学习欲望, 调动学习积极性.“疑”是学习的需要, 是思维的开端, 更是创造的基础.有疑问才有活动的动力、创造的激情,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 以“动”促“动”, 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应是多向的, 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 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 一节好课就是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 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以顺利地直观地完成预设目标.

2.关爱学生, 重视情感, 提高学习效率

(1)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重视体验, 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 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 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 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让学生从数学教学活动中真正感受到知识的乐趣.在民主的氛围中, 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 而不是排斥和打击, 学生的创造性才会得到尊重和保护, 学习的有效性才会得到提高.

(2) 精心设计练习, 调节学习气氛, 提高学习有效性.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 给每一名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 设计练习时, 形式要多样, 注意学生的覆盖面, 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 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辅导有效

1.“点”的辅导——个别辅导

不仅在课堂上, 课后也特别注意对学生的辅导训练.所以选题是关键, 搜集和编制了双基训练题、中等解答题, 适当布置一些附加题 (变式题、加深题) .针对班级情况确定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主要是课堂的关注, 练习的面批、订正等.当然这些人员、人数、时间可以根据掌握情况而适当调整、变化.

2.“线”的辅导——小组辅导

主要是中等生, 按照他们的特点进行分组.例如, 女生对立体几何图形的识别有障碍, 男生的学习习惯不好, 散漫、怕烦不愿意计算, 不肯主动做练习.分组后来个组与组的比赛, 以此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

3.“面”的辅导——班级整体辅导

采用先练后批再评讲的方法.教师做好试卷分析工作, 针对题型进行发散, 举一反三解题, 通性通法, 各类题型的多种解法, 重点讲解学生易接受易想到的方法, 从学生的认知情况出发.

4.“体”的辅导——年级交流辅导

转变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发展 篇8

关键词:教学方式;小组合作;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2—0121—02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挖掘与提升,促进学生自主的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必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新课程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而且是关键之关键。

1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1.1师生共同制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改变传统的化学教学方法。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好学生个性发展的做法;要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特别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的发展。针对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尽量鼓励学生参与目标的设计,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每堂课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评价。例如,在学习催化剂的概念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就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理解催化剂的概念;在学习化学方程式中计算杂质问题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了解这一类的计算在实际生产的重要意义,并了解他的价值。

1.2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究性,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化学的学习特点对学生设施探究性教学。

在学习水的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通过查阅报纸、报刊杂志、书籍以及利用网上资源收集我国目前淡水资源的状况,实地调查当地饮用水的质量和污染状况,针对学生收集的信息写出研究小论文或调查报告,鼓励学生将此报告发表或递交给当地的有关部门。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到了相关知识,还培养了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的责任感。

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将此实验设计成探究式实验。在学生进实验室之前,不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通过查阅资料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教师收集、查阅学生的设计方案,并将方案类似的同学分为一组,在小组内再讨论、修改、补充、完善方案。允许多种方案同时实验,要认真做好观察记录,在实验的基础上,可以由各小组展示他们的实验情况。并汇报探究的结果。通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模式,学生自己探索出实验室制取氧气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1.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人手,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展开探究,不但使学生获得有关化学知识和经验,而且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成功的喜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所发生的化学变化,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了解防止金属锈蚀这些简单内容时,要求学生观察一下自己家中使用的那些金属;比较一下自己家中的电饭锅的颜色与超市新电饭锅的颜色有何不同;观察妈妈炒菜的铁锅刷完后,第二天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发生不同的现象?充分使学生体会到化学无所不在、化学在日常生活中有用、自己也可以应用化学知识解释甚至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成就感、受到他人赞赏的感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1.4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采用探究式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学科的研究、发展以及教学过程中,实验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化学课程开展探究式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实验的独特功能,以实验为突破口。这样不仅能体现在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究过程。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对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2教学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策略

2.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统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相信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在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甚至是学习的伙伴参于到学生的学习小组中,成为小组中学习的一员。

2.2创建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轻松、自由、平等、安全,没有任何顾虑。通过自主学习、采取实验探究等多种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培养学生“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发展思维,充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显现,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2.3根据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例如,在化学教学设计中,涉及到某些基本概念或基本理论方面的内容,有的还比较抽象,像原子、分子的概念等就适合采用被动的、消极的听讲方式开展。实际上,学生围绕一定情景或问题开展的主动搜集资料的过程(提出问题后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资源,以便了解有关的已有知识)。或教师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出发设置问题或参与直观的现代教育技术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虽然是接受式

学习,但却是主动的、积极的探究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因此,也应该提倡以主动积极的探究方式来学习大量的间接知识,把间接知识的学习纳入多样化的探究过程之中。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因此,应根据具体内容,采用最佳的教学方式,使其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

2.4充分挖掘和利用学习资源。因地制宜开展探究活动

要充分利用社区、科研等单位作为学生和学习资源。例如,当我们学习水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到当地环保部门,查阅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有关数据和资料,在技术方面还可以征得他们的帮助。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弥补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还可以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这样既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节约和环保意识。例如,用贝壳或鸡蛋壳替碳酸钙;用家庭使用的“板碱”代替碳酸钠;用家用小苏打代替碳酸氢钠;用鲜花或蔬菜(紫萝卜)等制作酸碱指示剂,利用废弃的饮料瓶和小瓶作反应容器等。

在我们看来,如果教师不是把绝大部分时间花在计划规定的课程、讲解、练习和考试上,而是把适当的时间放在富有想象国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上,那就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一种他们可以选择的最能满足需求的学习资源。

2.5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评价

2.5.1重视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

在小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评,将个体之间的竞争化为组内合作和组间的竞争,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如何对待他人的评价,如何接受他人的评价,还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鼓励学生根据确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教学自我评价。如那部分内容采用了自主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或探究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对自己的学习有何影响和帮助,有哪些收获和体会等,再如,每次考核的试卷、成绩及自我总结等。

2.5.2在活动中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活动表现评价是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水平以及口头部分交流、通过文字交流的能力等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价、例如,在“通过实验探究来理解催化剂的概念”这一主题活动中,从学生参与收集资料的积极性、收集资料的方法、方案的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实验技能、出现特殊的应变处理能力、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进行实验总结和书写报告的能力、学生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答辩的情况等做出多方面综合评价。

2.5.3在纸笔测试中注重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通过具有实际背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问题的书面考核。既了解了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程度,又体现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考核,对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允许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作答,可结合自我报告、小组讨论、学生互评与学生答辩的情况相结合的方式给予评价。

2.5.4既关注对学生量的评价。又要注重对学生质的评价

上一篇:高中语文作文素材之哲理故事下一篇:如何写文明城市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