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学习方法:小学升到初中如何适应学习的转变

2024-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学习方法:小学升到初中如何适应学习的转变(精选2篇)

七年级语文学习方法:小学升到初中如何适应学习的转变 篇1

“他们容易忽视预习的重要性,课前预习是对学习进行自我提前授课的过程,课前熟知课文内容是一种超前学习,为后期学习减轻负担。” 黄雄认为,这个阶段的学生会凭感觉听课,对于自己喜欢的课程会认真听讲,而对不喜欢的科目会摒弃不顾,这就造成偏科存在。

“死记硬背、一知半解、资料成堆、重量轻质等等,更是在无形中加重学习压力。”兼任初三科学课程的黄雄说,对于这一点,他特别有感悟。因此,他时刻督促学生,注意学习常规的落实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总结出“四环一步”学习法

什么才是好的学习习惯?黄雄从教学中总结出“四环一步”的学习方法。

“预习、上课、整理和作业,这‘四环’环环相扣。预习贯穿着复习旧知和查清新知,在找重难点和尝试练习中提前熟知课文内容;在上课时必须理清思路,在课堂上弄懂问题、抓住知识的关键点;课堂结束时,不要急于写作业,而应该先尝试回忆整理课堂上的知识点;写作业时必须先审清题意,寻找出正确的思路解答题目。” 黄雄说,“四环一步”的“一步”是指复习总结,它起着融会贯通的作用,在查漏补缺中强化记忆,总结出学习规律。

“把‘四环一步’学习法渗透到教学模式中,在日常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他们学习自主认知能力,学习效率也得以提高。”黄雄校长说,在他带的班级中,有不少学生学习了“四步一环”的学习方法后,感觉学习事半功倍。

初一语文学习方法全面指导

一、学会利用语文书不要单纯认为读书就是念字,泛泛而读,作用不大,收效甚微。因此有必要首先下一番功夫,学会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认真研读课本。

学期初,新书一到手,先要看目录看说明,甚至插图、附录。明确本学期的任务和重点,然后逐单元阅读单元提示,明确各单元的具体任务。还可以摘抄或列表格来加深印象,随时参照。在每一课的课文阅读上学会“读提示——做预习——提问题——解疑难——做练习——写总结”六步读书法。做到读通、读懂、读好。

在利用课本的同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阅读语文书的同时,还要注意勾画出文中的重点句、生字词及疑难问题。鲁迅先生就喜欢边读书边在书上勾画,浓圈密点、脚注眉批,当有人向他借书时,他总是另外买一本借给别人,因为他的书经过勾画批注已变成他的服务工具了。再如老师的教科书,也是如此,这种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勾画读书法,既可以使我们读书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利于我们复习,复习时只要翻翻书,重点难点一目了然。

学会利用书,还应做到把文质兼美的课文当作自己学习写作的范文,尤其是初一写作文应从有意识的模仿开始,然后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二、学会上课听讲

在校学习,听课是获得知识,转变能力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提高听课效率呢?我认为要做到:看、听、记、问、思五点:

1、眼看

科学实验表明,从记忆的保持速度上说,“看”的记忆为最好,上课时看老师讲课,看黑板上的板书,挂图、投影等,看课文内容。课堂上老师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要注意看老师的表情,手势等各种体态语言,板书是老师精心设计的一课的重点内容,要一字一句看明白,力争做到过目不忘,在老师的指导下看课文内容,边看边思边记。眼、脑、手并用,学习效果好。

2、耳听

七年级语文学习方法:小学升到初中如何适应学习的转变 篇2

造成七年级学生数学, 学习吃力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首先,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制扭曲了新课程改革的本质灵魂, 由于是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 造成了对小学数学成绩评价的不严格和不科学, 产生了学生小学数学成绩虚高的现象, 而现行的教育评价体制在小学就已经在一点点地抹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中, 教材的编排和课程设置已日趋合理科学, 但在实际工作中, 一切以成绩说话, 重应试教育, 轻素质教育还是目前普遍的教育教学现状。多数小学将学生无情地绑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上, 牺牲学生宝贵的时间, 在老师和家长的功利场上疲于奔命。枯燥、机械的数学学习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在初中学习数学所需要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

其次, 学生小学六年的有些不良学习习惯也不利于初中数学学习的需要, 如依赖性学习, 缺乏独立和自主探究等, 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引导。

最后 , 有许多初中数学教师不注重兼顾教材的连贯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机械地进行初中数学教学, 使得学生形成了数学思维上的断奶, 积重难返, 学生学习就自然吃力了。

七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数学教学, 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需要?

一、和谐过渡, 衔接自然是让学生更好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需要。初中代数知识是在小学算术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七年级刚接触代数时, 学生经历了由算术到代数的过渡, 这里的主要标志是由数过渡到字母表示数, 是在小学的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的抽象。字母虽然代表数, 但它不代表某个具体的数, 这种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正是七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所在。因此, 教学中要特别重视“代数初步知识”的教学, 搞好初中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把握好全章的深度, 从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入手, 尽量用一些字母表示数的实例, 自然而然地引出代数式的概念。使学生感到升入七年级就像在小学升级那样自然, 从而减小升学感觉的负效应。

二、贴近生活, 以旧带新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尽快融入初中数学的学习。教学中, 教师应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为标准, 用学生熟知的生活为素材实施教学, 加强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和交替, 达到知识升华的目的, 始终以小学所接触过的代数知识为基础, 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纳与复习, 并适当加强提高。如在讲形如3a+2a=?时, 可让学生回顾小学一、二年级的填空题:3+2= ( ) , 同时教师可情景再现:小明剪了3朵花, 小文剪了2朵花, 两人一共剪了多少朵花?用这些学生熟悉的例子, 将抽象的合并同类项知识讲得通俗易懂, 也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潜移默化的锻炼和提高。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源于学生生活的素材和案例, 就会无形中勾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 初中数学的教和学就能得以成功展开, 学生也就愉快地融入了数学学习之中。

三、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七年级学生年龄大都是11~12岁, 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 如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列方程解应用题将是学生的一大难关。通常,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会遇到预想不到的困难。这是由于学生在小学学习数学时, 已经接受并习惯了一套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思维模式, 形成定势思维, 在解题的时候不善于对问题进行分析, 思想方法简单、呆板, 题目稍微有一点变化, 就会无计可施。七年级讲授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时, 要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因为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 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参与进去, 从而形成和发展具有思维特点的智力结构。要教会学生通过阅读题目、理解题意、进而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之形成“观察—分析—归纳”的良好习惯, 这对于整个数学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告诉学生, 有些问题虽然可以用算术法解决, 但是步骤繁杂, 费时费力, 在这种情况下, 应当意识到需要进行思维方法的转换, 使用代数解法, 这才能得到较为简捷的解决方法。对于一些典型的训练题, 在帮助学生运用代数方法解出后, 可同时与算术解法作比较, 使学生有更清晰的认识。这也逐渐转换思维方式, 逐渐摒弃用算术解法做应用题的思维习惯。

四、规范的数学语言是每位数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也是学生学习数学最有力的工具, 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七年级就应以规范的数学语言来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通过驾驭规范的数学语言正确剖析数学概念、定理, 强化数学语言的转换, 运用各种转换原则训练和重视数学语言的规范书写。引导学生应用规范的数学语言, 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教师不规范的数学语言势必使学生感到茫然, 陷入数学的海洋苦苦挣扎, 将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所以数学教师应将规范的数学语言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能掉以轻心。

上一篇:炼钢专业知识下一篇:物业小区维修工岗位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