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改革创新方案

2025-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德育工作改革创新方案(推荐10篇)

学校德育工作改革创新方案 篇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以人为本、德育为首”,我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并以此为契机,促使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并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并力求在抓好各项日常工作的基础上有所改革创新,为创建国家示范校添砖加瓦,夯实基础。基于此,特制定本草案。

一、转变德育工作理念,达成德育工作目标。

(一)树立一个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1、中心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学校的一切工作,如教育教学、技能实训、后勤服务等工作都围绕着学生开展。没有学生就无所谓学校。

2、关键词:成长。(1)理论支撑: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智能结构不尽相同,有优势智能与弱势智能之分。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有的学生思维能力较强;有的学生社会适应性较强,有的学生合作精神较好。应关注、发展学生优势智能,树立信心、扬长避短,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成长,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

1园。(2)具体内容:“四个学会”。学会求知。要求学生尽可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可能学好专业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会做人。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懂得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懂得尊重老师的劳动,遵守课堂纪律;懂得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增强自律意识。要求学生在家期间懂得尊重长辈,团结同辈,关爱小辈;懂得父母劳作的艰辛,珍惜每一分钱;懂得自己也是家庭一分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要求学生在校外期间懂得注重自身学生形象,不给学校、家庭带来负面影响;懂得遵纪守法,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学会做事。在学做事过程中,应讲究办事方法、提高办事能力、提升

4学会合作。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意识。在办事效率。○

校期间,学会与同学、老师和谐相处;走上社会,懂得和同事、领导密切合作,开创美好职业生涯。

(二)锻造两支德育队伍。即学校德育队伍、学生干部队伍。

1、学校德育队伍。多年来,学校致力于打造一支以学生处、各专业部辅导员、班主任、德育老师、生管和保卫人员为中坚力量的德育工作队伍。

2、学生干部队伍。主要由学生会、团委会、班委会、各学生自治小组构成,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培育三种工作机制。即各尽其责、及时高效、尊重和谐。要求全体德育工作人员明确各自工作职责,站好各自岗位,及时高效地完成各自的本职工作,不拖拉、不推诿,同时在工作

过程中形成互相尊重,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

(四)达成四个基本目标。即保稳定、抓常规、求突破、促发展。

1、保稳定。即力求确保和谐稳定。学校应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通过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学生处、实训处、后勤处、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具体抓,班主任、生管老师、保卫干部等全体教职员工共同抓,家长、政府相关部门配合抓,从而形成齐抓共管的学校安全网络,把可能发生的事故降到最低程度。力争为学校的发展、师生的安全提供一个稳定的秩序、和谐的氛围。

2、抓常规。根据中职学校大部分学生文化素质较低、行为习惯较差、理想目标迷茫的基本情况,学校德育工作应把学生仪容仪表、日常行为习惯、纪律、卫生、安全、出勤、法制、亲情、感恩、心理健康等教育纳入常规工作,反复抓、抓反复,长抓不懈。

3、求突破。在确保稳定、抓好常规的基础上,力求德育工作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如心理健康工作:中职学校学生心理问题普遍存在,如自卑失落心理、攻击型人格障碍、理想目标缺失等等,而又没有引起大部分学校的充分重视。学校对学生心理问题应多关注、多疏导,应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多开展相关活动。如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热线,制作心理健康网页、心理小报,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主题班会等等。又如学生

活动:应根据学校师资、场地等实际情况,结合专业部特点、学生兴趣爱好,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尽可能丰富多彩。如学生处的专业部、班级活动,实训处的兴趣小组、技能比赛活动,教务处的第二课堂活动,团委会的社团活动,学生会的自我管理、课外活动等等,让大多数同学参与进来,在活动中有所投入、有所收获,既激发了学生潜能、培养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技能,又增强了学生集体荣誉感、个人成就感。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学校真正重视的基础上,必须给予真正的政策倾斜和必要的经费保障。

4、促发展。通过前面三个目标的达成,促进师生的成长、发展,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

二、创新德育工作机制,落实德育工作任务。

(一)修订并进一步实施《班级管理月评估方案》、《班主任管理月评估方案》。从纪律与安全、卫生、出勤、财产、班容班貌、文体活动等对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进行动态跟踪、管理评估;

(二)改革学生宿舍管理机制,实行委托管理制度。针对学生宿舍管理压力大,为进一步规范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学校决定对学生宿舍管理进行改革,委托相关人员进行管理,期望能够有效遏制学生违纪高发事态,学生秩序能明显好转;

(三)开办“成长教导班”。针对部分学生恶性违纪及常规屡教不改情况,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筹备,通过聘请部队退伍军人任教导员,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实施方案、工作职责、学员

守则、课程安排、作息时间等内容,逐步端正学生思想认识、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四)建立违纪学生处理机制。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为了更好、更快处理各种学生违纪情况,经学校研究,成立训导室,每天安排学生处主任、辅导员带班、值班,处理学生违纪事宜;

(五)贯彻实施“爱生六个一要求”(即

1、熟悉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情况;

2、每天到教室看一看;

3、上好每节班会;

4、每周到宿舍走一走;

5、每周最少一次家访;

6、每月至少一次班级活动)。充分肯定学生优点、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等等。

(六)实行违纪学生预警听证制度。本着“以人为本、教育为主”的原则,我校对个别违纪学生在进行处分之前,由学生处、专业部辅导员、班主任、违纪学生家长及学生、学生代表组成听证会,让违纪学生反思犯错过程、表明态度、承认错误,听取学生代表、家长、班主任意见,同时也让其他学生从中受教育,既处理了学生,又使其能欣然接受。

(七)实行助理班主任制度。针对我校实际需要,学校实行校务委员兼任助理班主任制度,协助部分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八)抗拒外来滋扰。我校地处市区东区、城乡结合部,治安情况较为复杂,校外闲杂人员多次进校滋扰,学校采取务实措施,争取教育局执法科、派出所、家长多方支持,有效抗拒了外来滋扰;

(九)贯彻缺席通知制、家校联系制。值日辅导员、科长、班主任每个午别对缺席学生及时通知,同时每学期进行定期不定期、各种形式的家访。既防范学生出现突然情况,又密切了家校联系。

(十)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要求学生处从新生入学开始,即为每一个学生分别建立档案,记录学生平时表现情况,肯定优点、闪光点,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德育工作改革创新方案 篇2

1 我区高职院校教科研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科研定位较模糊, 地位有待提高

(1) 近年来, 自治区各高职院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有了明显提高, 但在科研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上认识模糊。 (2) 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专职科研人员偏少。 (3) 科研时间、经费紧张。

1.2 教师总体科研素质偏低, 科研氛围尚未形成

(1) 科研意识淡薄, 科研氛围不浓。 (2) 科研知识贫乏, 科研能力偏低。

1.3 科研管理不够规范, 思路不明确, 工作重心亟待改进

(1) 科研缺乏宏观指导和长期规划, 随意性较强;科研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奖励制度和约束制度不到位;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成果的监督力度不够;缺乏科研方面的专题培训与指导;科研经费不足;对成果转化重视不够。 (2) 在科研选题方面, 重一般, 轻特色;重理论, 轻应用;在成果方面, 重数量, 轻质量, 重成果取得, 轻成果转化;在过程中, 重申报, 轻研究;结题的课题中, 应用技术研究成果欠缺, 与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专业建设不协调, 课题研究定位欠准确, 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脱节, 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2 以管理创新为基石, 研究与探索科研工作, 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服务

2.1 明确定位, 充分发挥科研工作的研究、指导、服务功能

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的定位应是以技术应用研究为主线, 引导教师从事 (岗位、岗位群) 实用技术研究和技术应用创新, 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 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实用技术开发和业务能力的要求, 从人才培养、科技应用、社会服务上提高社会贡献率。

2.2 强化科研队伍建设

(1) 教师科研量化管理, 提高其科研意识。将科研工作量纳入到教师业务考核体系中, 进行量化管理, 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 激励教师从事知识应用、技术应用研究, 培养和提高教师技术应用开发水平和业务能力。可以针对行业、企业的实用技术以及即将应用的新技术、应用创新成果, 依据水平高低、经费多少, 折合成科研工作量, 这样做也有利于科学全面地评价和考核教师。 (2) 注重指导和培训, 提升教师科研能力。通过定期开展科研培训, 让教师了解科研的诸多程序, 包括开题、结题的方法、技巧, 科研方法的具体操作程序等等。在培训环节上,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 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指导, 同时发挥“传帮带”作用, 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3) 注重科研团队的建设。应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各专业领域的科研骨干, 通过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平台, 为他们创造外出学习、进修、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制定激励政策, 以科研促进专业课程建设。还应以国家或自治区课题或校本重大问题的研究项目为平台, 着力营造环境、打造团队、健全机制, 在重点领域形成有影响的成果, 鼓励科研工作全面发展。

2.3 健全科研管理制度, 激励和约束相结合

(1) 加强科研机构建设, 健全科研管理制度。从建章立制入手, 规范科研管理。针对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相应的操作细则, 建立起适应学院科研工作发展的管理机制和模式, 确保其稳定运行。 (2) 加大科研创作奖励力度, 建立激励机制。在科研成果量化的基础上, 重点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激发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另外, 在岗位聘用时, 以科研能力作为评价指标之一。 (3) 严格科研业绩考核。学院应建立健全教师及管理人员科研业绩考核制度, 明确科研业绩考核标准, 并将教师的科研业绩纳入到业务考核体系中, 将教学和科研创作有机结合起来, 相互促进。

2.4 加强合作研发, 逐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1) 加强地方行业企业联系, 突出高职科色。成立校企合作机构, 对产学研结合进行强化。分析跟踪地方企业、行业的岗位技术发展动态, 使其成为技术应用性研发课题的研究基础。加大技术应用性课题的奖励力度, 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寻找技术应用性课题, 并以兼职教师为纽带, 解决企业生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达到校、企双赢, 推动产学研结合。 (2) 促进实训基地建设与技术应用创新有机结合, 做好“学”与“研”的对接。学院可以以现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平台, 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 既能提高经济社会效益, 也能为科研工作提供很好的实验场地。可以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和教师资源, 进行专业岗位 (群) 的基础技术与核心技术的应用研究, 培养队伍。这样做, 既可以将科研经费转变成实训基地硬件, 又可以培养一批技术应用型骨干教师。因此, 应推动实训基地建设与技术应用创新有机结合, 做好“学”与“研”的对接工作, 解决校企在产学研一体建设上的瓶颈问题, 更好地服务社会。

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 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科研工作的性质和定位也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 科研是高职院校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是学校上水平、上质量、上品牌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所以, 逐步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新理念, 在科研定位、教师科研素质提高、科研管理等方面深入剖析, 不断探索实践, 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一定会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

参考文献

学校德育工作改革创新方案 篇3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创新型 人本德育 改革策略

“教育要想成为一个拥有生命力的机体,就必须克服教育观念和内容的墨守成规,要不断对教育的内容、目标和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去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由此可以看出,任何教育的发展都必须进行创新与改革,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中,时刻保持德育目标是与时俱进的,也要不断德育进行革新,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改革中,要“以人为本”进行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实现德育的创新化实践。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改革所遵循的原则

(一)中职德育创新要做到与时俱进

中职德育改革与创新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能及时将国家和党的最新信息和举措传授给学生,中职的德育改革和创新要有一定特色,并能将改革的进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做到德育工作的稳定性与创新性。

(二)中职德育改革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进行中职德育改革和创新的基础,就是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既要有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又要将创新的理论经过实践的检验,正确处理好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之间的关系,保持中职德育改革与创新的科学性与方向性。

(三)中职德育改革要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中职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关键,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看做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面进行个性化创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人格和价值,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中职“人本德育”的目标创新

(一)中职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人本回归”

“人的最高本质是人本身”。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人的最高需要就是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人的一切价值追求都是为了将自己锻造成一个真正的人,因而,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本质回归,在中职德育目标中,就是要实现学生对于人本身价值的追求与回归。

(二)中职德育创新的理念是在德育生活化中发展学生的人格

“人本德育”的发展理念要从人的生活实际出发,遵循人的生活规律,德育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的,实现“人本德育”生活化,在实际生活中促进学生发展,形成学生的三观,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三)中职德育目标要对人本化的德育目标进行创新

继承了人本化的中职德育目标,还要考虑到德育的传统性和时代性、层次性与延展性等特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发展特点,不断分化德育的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德育创新时,要从学生和个人的发展实际出发,不断对人的内在追求进行条件创新,形成个体的自觉性和长期性的德育目标。

三、中职“人本德育”的内容创新

(一)实现德育内容的个性化创新

由于学生的思维意识形态和心理状态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要加入个性化的创新,让学生在共性知识内容的学习中,可以学到个性化的“人本德育”。

(二)实现德育内容的职业化创新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职业化的改革和创新是中职德育工作的一个特点,将职业教育作为学生发展和就业的中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各种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是实现中职德育职业化创新的关键,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形成具有职业指向性的德育内容。

四、中职“人本德育”的方式创新

(一)构建“双主体”的德育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中职德育教学模式中,通常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展开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因此,在“人本德育”教学方式上要向“双主体”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是课堂主导,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运用于“人本德育”中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适应能力强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方面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可以为学生进行自主发展提供有利的外在环境条件,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此外,还要借助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化优势,不断创新和发展“人本德育”的实施方式。

五、结语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中职学校的德育改革,要实现创新型的“人本德育”,要不断对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中职德育改革的实效性,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四有人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磊,张弛.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型“人本德育”改革研究[J].职教论坛,2015,13:71-74.

学校德育工作改革创新方案 篇4

根据“改革创新年”工作方案,为深化学生管理工作,形成学生管理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学院“校企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学院“改革创新年”工作指导意见及工作方案为指导,以深化颠覆性教育改革为统领,坚持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宗旨,以学生为本位,实现在多元、开放条件下对学生的有效、高效管理,切实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实现学生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二、工作目标

1.形成“工学交替”开放模式下学生管理新体系。

2.强化制度管理,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3.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作用,实现学生管理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4.通过班主任能力的提升,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5.建立各具特色的院(系)学生管理模式。

6.建立班主任和学生多元考核评价机制。

三、组织领导

成立“改革创新年”工作学生工作小组,具体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工作职责:负责对各院(系)贯彻落实“改革创新年”学生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指导,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目标。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

制定出台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制度、顶岗实习学生班主任跟班制度、顶岗实习学生、班主任评价考核制度,建立多元的考核评价机制,在学生评价和班主任工作的评价中增加企业的评价。同时制定学生学习规范、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及检测标准。建立对各院(系)学生管理工作调研制度,每学期一次,建立班主任和学生访谈制度,将每学期一次定期访谈与平时随机访谈相结合,深入了解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方案与措施,形成学生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建立“工学交替”开放模式下学生管理体系 指导推动各院(系)根据本院系学生实际和专业特点,建立符合本院系特色的学生管理模式。如机电学院、化工学院,冶金与资源学院、纺织系等院系建立学校加企业的管理模式,将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引入学生管理中,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而对于学生分散实习的院系,如交通工程系、电子学院、人文学院等院系实行班主任加企业加师傅的管理模式,打造特色院系。在冶金与资源学院建立“工学交替”学生管理示范区,以此在全院推广。

(三)强化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认真研究学生特点,制定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管理办法,将文明行为规范化、具体化,制定详细的标准,注重教育、培养,做到组织得力、措施有效、监督到位,同时重视效果评价。通过在电子学院建立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示范区,在全院推广,实现学院高技能、高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建立以“四大组织”为主的学生自我管理体系 以院(系)为单位建立“四大组织”为主的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四大组织建设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前哨”“纽带”“桥梁”作用。通过“四大组织”作用的发挥,实现学生由他律向自律、由被动管理走向主动管理的转变,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培养目标。

(五)加强班主任、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

全面落实“班主任、辅导员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对班主任的培训、培养力度,规范班主任工作考核管理,尤其是提高班主任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能力。建立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能力强的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同时加强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培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六)加大推优扶弱力度

通过开展多个层面的经验交流、研讨及现场观摩,将学生管理工作突出的、有特色的院(系)的好经验、新做法在全院推广,以此带动学生管理工作较薄弱的院(系),实现全院学生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七)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理论研究。

加强对“工学交替”开放模式下学生管理体系研究,通过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形成理论成果。积极鼓励班主任、辅导员总结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经验,撰写论文。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经验丰富的人员编写相关教材。

五、工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该项工作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5月1日至5月20日)

根据学院“改革创新年”工作指导意见和方案,结合学生管理工作实际和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学生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并对各院(系)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各院(系)根据此推进方案,结合本院(系)实际,制定相应的推进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确保此项工作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5月21日至11月20日)各院(系)根据制定的具体的推进工作方案和细则,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突破,建立健全适应“校企结合”办学模式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形成多元的班主任、学生评价考核机制,各院(系)建立各具特色的学生管理模式,深入推进学生管理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表彰。(11月21日至2011年12月10日)

对 “改革创新年”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总结,评出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上报学院“改革创新年”工作办公室。

六、基本要求

(一)各院(系)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做到领导重视、责权到位,扎实有效的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生管理模式。

(二)各院(系)要按照本方案,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突出自身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三)各院(系)按照方案的要求,结合工作职能,把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实行定人员、定责任、定进度,确保该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各院(系)鼓励班主任、辅导员积极撰写关于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论文、论著,同时积极申报院级、自治区级以及国家级课题,形成学生管理的优秀成果。

“改革创新年”工作学生工作小组

学校德育工作改革创新方案 篇5

【 字体:大中小 】【打印此页】 【返回】【关闭】

为加快我市基础教育工作发展步伐,推动基础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再有新突破,按照局中心组学习会议要求,结合我市基础教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教育工作会议和《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市教育局总体工作部署,以创办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为宗旨,坚持求真务实,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我市基础教育整体水平。

二、工作目标

按照“改革促发展,管理求质量,创新促和谐”的工作思路,构建一个框架(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教育框架),打造一个课堂(高效的、生态化的“生命课堂”),义务教育实施“1421”工程,高中教育开展“两个创建”活动,学前教育启动三年行动计划。围绕项目,以十个创新为抓手,不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三、基本原则

(一)统筹兼顾、整体推进

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把握全局,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一是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我市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通过改革,促进我市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要妥善处理规模、效益的关系。基础教育发展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大、外延的扩张,更要注重结构的优化、质量效益的提高、内涵的升华。三是要统筹城乡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形成合力,整体推进。

(二)开拓进取、勇于实践

必须正确处理破与立、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局部与全局、现实与长远等各方面的关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引导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实现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工作目标。

(三)以点带面、典型引路

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工作涉及面广,在实施过程中,会触及到很多深层次矛盾,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必须采用试点引导,循序渐进的工作策略与方法,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四、工作任务及措施

(一)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以改善办学条件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资源配置的均衡为突破口,认真实施“1421”工程,全面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终使我们县(区)域内的学校达到“四个一样”,即: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

(1)开展一项创建。继续指导和推动各县(区)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创建工作。

(2)实施四项工程。一是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按照《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指导和推动各县(区)启动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二是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按照就近入学、相对集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继续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实施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三是实施残疾少年儿童和留守

儿童关爱工程。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关爱活动,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做好三类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与管理,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残疾少年儿童”系列活动,确保残疾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四是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工程。完善国家、地方、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体系,确保不使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3)进行二项探索。积极探索建立县(区)域内校长交流机制和教师轮岗机制,加大优质学校校长、教师向薄弱学校交流任职的力度,推动校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工作。探索大校区管理模式,采用“强校托管、联合办学”等形式,实行“强校引领、师资互派、资源共享、捆绑考核”,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规模,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4)实现一个提升。拓宽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加大校本研修工作力度,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

(二)抓高中教育课程改革,促进高中教育内涵发展。

以省、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特色校创建为抓手,促进内涵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我市普通高中办学水平。

(1)深化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工作,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省、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对薄弱高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提升普通高中办学的整体水平。

(2)开展“普通高中特色校”创建活动。以科学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办学理念为先导,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主线,以良好的教风、学风为基础,突出教育创新,致力特色发展,合理规划学校的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形成学校特色,打造我市普通高中教育品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现代化进程,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

(三)抓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提高,促进学前教育快速发展。

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开展县区级示范性幼儿园创建活动,构建“三个体系”,全面提升我市幼儿园保教质量和办园水平。

(1)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扶持规范民办幼儿园。结合城乡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将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资源优先用于改扩建幼儿园,促进公办幼儿园合理布局。同时,依托新型农民社区建设,规划一批农村中心社区幼儿园,使农村适龄儿童能够享有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

(2)依托“三个中心”,构建“三个体系”。第一、以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中心,构建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体系。第二、以创建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构建省、市、县三级示范幼儿园支持乡、村幼儿园发展的帮扶体系。第三、以建设县级学前教育教研组为中心,构建覆盖市、县、乡(镇)三级学前教育教研网络体系。

(3)全面启动县(区)级示范性幼儿园创建活动。召开幼儿园管理现场会,推广幼儿园管理先进经验。开展幼儿园园长培训工作,培养一支职业道德素质好、管理能力强、业务水平高、适应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园长队伍。

(四)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以推进“十个创新”为抓手,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推动素质教育取得更大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1)创新德育工作途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

学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师培训计划,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活动课,建设规范化的心理咨询室等,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继续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创建、评选活动,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强舒心小屋(心理咨询室)建设,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舒缓学生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心理调节能力。二是开展鹤壁市第一届中小学“校园之星”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才艺、运动、学习、阅读、环保等方面的先进典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实施中小学生“雨露读书工程”,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阅读习惯,提高中小学生的人文修养。四是启动“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校”创建活动,评选表彰一批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倡导学校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和特色,构建和谐校园,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

(2)创新课堂教学理念与方式。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打造“生命课堂”。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市教育局关于构建和谐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意见”精神。继续认真落实课堂教学“三突出三提高”和“五度六化”的基本要求,优化教学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大力倡导有效教学,切实增强广大教师研究有效教学、开展有效教学的意识,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以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教科研课题成果展示课评比活动和课堂教学改革观摩研讨活动为重点,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学实效。二是打造高效的、生态化的“生命课堂”。“生命课堂”即:生命课堂是以教育应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发展、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等生命教育的理念为指导,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以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为教育目标,顺应生命的整体性、现实性、体验性、自主性、创造性、生成性、多样性、独特性等特性,选择学习内容,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课堂氛围,进行教学评价。生命课堂既是课堂教学的一种价值理念,也是课堂教学行为的落脚点和行为表征。它不仅体现一种教学的风格,更体现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追求境界。要建立多元化的“生命课堂”模式,以“三勤四环节教学法”实验为推手,做好丰富、完善、提升和推广工作。同时,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培育新的典型,努力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3)创新教学监控体系。总结基础教育课改先进经验,着重发现培育一批实施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和先进教师,推出一批生命课堂“好课”。完善各类教学评比,进一步提高评比的导向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发挥教学评比对课程改革和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认真开展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研究和实验,逐步建立一套与课程改革相适应、操作性强且符合我市实际的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为新课程实验提供正确导向。

(4)创新教育科研方式。以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研究为中心,倡导以校本行动研究为基本范式,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改进行动,注重对具体教育情境、教育案例和师生体验的分析解释,并通过反思进一步改进教育过程,使研究能更真实地理解和更有效地改进教育实践。课题研究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课题研究实施优质教育,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成长。

(5)创新中小学生评价机制。一是建立并完善全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依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档案,实现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二是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自评与他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强调评价指

标的多样化,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注重对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激发学生乐观向上、努力成才。

(6)创新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形式。组织中小学生进驻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参加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实践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一争一赛”(争创劳动实践教育示范校、开展中小学劳动技能比赛)活动,促进我市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健康发展。

(7)创新体育艺术教育活动平台。围绕“一个目标”(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两节两会一赛”活动(中小学生合唱节、中小学学生戏剧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欢乐鹤壁教育专场演出会、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系列比赛),实施“三项工程”(中小学生“春晖”体育锻炼工程、校园高雅艺术文化工程和学校食堂等级量化管理工程),丰富素质教育内涵,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8)创新教育装备管理机制和实验操作能力培养途径。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三项工程(即推进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工程、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程、开展实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推进学生实验能力建设,开展好六个一活动(组织一次科技节活动、组织一次开展实验教学观摩周活动、开展一次实验室建设规范化学校创建活动、开展一次中学生实验技能操作竞赛活动、开展一次论文评比活动、组织一次送教下乡活动),积极探索实验教学的新形式,充分发挥学校实验设施使用效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锻炼动手能力,增强科技素养。

(9)创新现代教育技术课堂应用模式。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课堂应用水平,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努力为学生构建全新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把推进一项工程,完成三项任务,开展“十个一”活动作为工作的重点:推进一项工程,即全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提升工程;完成三项任务,一是推进全市“班班通”工程的实施,二是利用争取省厅资金117万元为15所农村中小学配备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三是在我市教育网实现中国教育电视直播、开通教师网上沙龙;开展好“十个一”活动,即每季度组织一次现代教育技术送教下乡活动;每季度组织一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交流活动;每年组织一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技能竞赛活动;每年组织一次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评比活动,每年组织一次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活动;每年组织一次现代教育技术观摩周活动;每年组织一次农远工程协作交流活动;每年组织一次优质教学资源遴选活动;每年组织一系列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每年树立一批典型。

(10)创新扶持和规范民办学校发展的工作机制。依托鹤壁教育信息网,建立全市基础教育阶段民办学校信息库,实行民办学校年审公示制度,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形成政府依法管理,民办学校依法办学,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管理格局。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机构。

成立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职责是领导全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工作,制定实施相关政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具体负责制定并落实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工作方案,组织召开责任科室联系会议,督促各科室落实责任。

组长:王荔

责任科室:基础教育科基础教研室人事科监察室督导室发展规划科师训科财务科装备办勤俭办体卫艺站电教馆

(二)明确工作职责。

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工作,由基础教育科牵头,基础教研室等11个科室共同参与,各科室要按照任务分工,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制定工作推进计划,打造工作特色和亮点,最终形成标志性成果。各科室要将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人,责任到人,务求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取得实效。

(三)保证工作实效。

学校改革方案 篇6

一、依据: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的全方位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有关学校安全管理相关文件精神,以《中西部万名农村寄宿制学校校长远程培训》为契机,结合我校管理实际,特制定本改革方案。

二、指导思想:本改革方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更好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同等最优质的教育,更好的促进农村教育和农村学校发展,根据全国中西部地区万名寄宿制学校校长远程培训的相关内容和总体要求,结合我校实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的管理,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现存差距:

1、学校领导班子总体现状和认知水平情况:我校拥有一支素质较高、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率先垂范的领导班子队伍,班子年龄结构合理,能够以积极的工作态度投入到学校工作之中,各项工作能够做到齐抓共管,共同商讨,共同找出最佳工作方法和途径。领导班子成员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校长深知自己是学校各方面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能够始终把学校管理相关责任落实到位,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但由于寄宿制学校管理纷繁复杂,涉及方面宽泛,工作精力有限,经验不足等原因,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管理上的疏漏和不足,对于一些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这都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加强。

2、学校管理现状:学校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如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宿舍管理相关制度,食品卫生管理制度,教学方面管理制度,校园校舍管理制度,教师评价制度等一应俱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发生着更大的变化,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由于受经济发展和地域等方面的影响,学校虽然在各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走在了全县的前列,但与发达县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规范,促进学校的全方位又好又快发展。

四、改进目标:

1、整体目标:学校将以此次校长远程培训为契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加快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在国家各项倾斜政策的关怀下,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各方面管理,让学校更规范化,现代化。让学校在短期内建成现代化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尽量缩短城乡差别,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城里孩子的教育,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努力创办平安学校,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2、阶段目标:

(1)2010年学校改进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彻底消除安全管理死角,进一步加大消防演练和防震演练,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加强学校安全检查,排除一切安全隐患。

(2)2011——2012年,进一步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学校细节管理和建设,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根据本校实际打造学校品牌。

(3)2010-2012年,利用三年时间在完善相关常规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的力度,加强教师专业引领和发展,让每一位教师都有足够的空间和舞台去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学校整体发展。

五、改革重点:

六、本次培训的重点是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我们学校管理的改革重点也是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我们将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校由于诸方面原因在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些许疏漏,这将是改进的重点。

七、具体措施:

1、将把学校安全管理作为改进工作的重点,加强学校安全自查力度,找出安全漏洞,细化到每一个细节,从学校校舍建筑、用电线路、用火用电、体育器械等全方位进行检查,找出管理中的不足,加以改进,不要因为管理出现安全事故。加大资金投入,在学校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将抽出一定资金保证学校校舍维修、设备更新、消防器材购进等投入,保证设施的完好。

2、加强教师专业发展,这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将尽最大努力的去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创造一切条件让每一位教师得到发展。

学校德育工作改革创新方案 篇7

一、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突破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重要职能。作为一所有着62年航空系统办学历史, 也是国内最早独立设置的管理院校,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 全校师生员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学校既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 提高教学质量, 凸显学科特色,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新校区建设、社会服务、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

一是学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2010年,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已达2.2万余人, 设立教学院 (系、部) 19个, 开设本科专业44个。二是办学条件大大改善。2010年, 学校校舍总面积发展到74万多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额增加到8.79亿元, 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平台相继投入使用, 办公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图书馆纸本藏书从70万册增加到130万册, 并拥有110多万种电子图书、3万多种中外文电子期刊、100多万册硕士及博士学位论文、20多个大型数据库。三是学科建设快速发展。会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情报学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点, 会计数据挖掘实验室、生产中心虚拟现实实验室获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立项建设, 航空制造及装备研究中心、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列为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 学校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 会计学、工业工程、审计学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档案学、工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市场营销学、统计学等6个专业被列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会计学、工业工程、经济学、财务管理等4个教学团队为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此外, 管理工程、会计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建成河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还建成基础会计学等8门省级精品课程。五是师资力量日益雄厚。到2010年年底, 全校教师总数增至915人, 其中教授、副教授增至330人, 博士增至150人。教师中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4人, 全国优秀教师8人, 省级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83人。学校还聘请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5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作为兼职教授。六是科学研究水平大幅提升。“十一五”期间, 全校教师共承担科研项目1934项, 其中, 国家级科研项目14项, 省部级项目42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41项, 发明专利5项, 省部级鉴定成果82项;出版专著304部;发表论文4645篇, 其中, 319篇获省级优秀论文奖励, 318篇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七是人才培养成绩斐然。毕业班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70.65%, 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竞赛中成绩优异;在国家级和省级工业设计、电子设计、软件设计大赛中获得十余项大奖;女排、健美操、航空模型三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在全国大学生比赛中屡创佳绩;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 位居河南高校前列。八是对外合作交流日益广泛。组建了国际学院, 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十一五”期间, 学校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等3所国外高校合作设立了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总之, 学校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显著提升, 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抢抓机遇, 深化改革, 开拓创新, 锐意进取, 努力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要求我们必须抓住新的机遇, 主动适应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积极把学校今后的发展融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战略, 放在全国高等教育的大格局中去思考和定位, 围绕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以创新精神深化改革, 将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 着力在优化结构、打造特色上下工夫,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 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 与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

一是注重实施“质量立校”工程。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 “人才是第一资源, 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 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 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在谋求数量增长的同时, 更要重视质量建设, 而高校是否具有创新性、能否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则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我们将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 了解和运用人人成才、全面发展、多样化人才培养等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 深化教学改革和课堂改革, 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 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培养具有鲜明专业优势和创新意识人才的摇篮。

二是注重实施“学科引领”工程。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一项根本性任务, 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龙头。我们遵循“可行性、创新性、发展性、系统性”的原则, 以学术队伍建设为核心, 系统、全面地进行学科建设。整合学科建设资源, 优化学科结构, 认清自身特色, 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和航空工业发展情况, 重点发展优势学科。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与培养并举, 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团结合作的高素质、高水平学科队伍, 形成若干结构合理、有较好发展潜力和前景的学术梯队。强化学科基地建设。以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为依托, 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实验技术平台。重点抓好硕士单位建设, 在切实做好硕士单位立项建设中期检查的基础上, 努力高起点规划实施研究生培养教育。加强硕士生导师队伍建设, 统筹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资源, 探索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 形成有利于激发研究生创新热情和创新实践的培养机制和奖励机制。

三是注重实施“科研兴校”工程。德国学者认为, 高等教育好比一座拱门, 教学和科研就是它的两根支柱, 只有当两根支柱都强大时, 拱门才能承受住张力。为此, 我们始终坚持“教育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实施“科研兴校”工程, 突出航空特色, 努力把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办成地方政府和企业以及中国航空工业的科学研究基地。加大对国防智能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和航空材料实验室的建设力度, 力争将其建成具有军工保密认证资格的重点实验室, 并具备独立承担国防项目与型号、技术改造研究能力的“航空”特色研究平台。积极促进学校科研机构与航空系统、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联系, 切实推进校企合作, 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四是注重实施“人才强校”工程。人才强校战略, 即依靠人才来实现学校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战略。人才资源是高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高校拥有的人才数量的多少和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和社会服务水平的高低, 体现着高校的实力大小和办学水平的高低。在“人才强校”工程实施过程中, 我们注重教授治学, 积极搭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平台, 调动广大教师特别是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发挥他们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中的主体作用, 努力把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办成一所“充满活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高校。

五是注重实施“开放办学”工程。“开放办学”是高校提高自身办学实力, 促进师生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继续探索开放式办学新模式, 不断拓宽对外合作交流渠道,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 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向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过渡。

六是注重实施“管理提升”工程。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重要作用, 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稳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层次清晰、科学规范的校、院 (系) “二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进一步提高、强化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 改进作风, 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

七是注重实施“立体育人”工程。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不断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加强学风建设, 发扬学校优良传统, 坚持严格管理, 完善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纪律要求, 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与在校生规模相适应, 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专兼职干部相结合, 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工作队伍。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积极推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使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河南省高校前列。

八是注重实施“党建创新”工程。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 坚持校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 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建立科学规范的任用、退出与淘汰机制, 加大干部培训力度, 切实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和监督体系。

农村学校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 篇8

一、在新课改的模式下,教师如何运用多媒体来改进教学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多变性和趣味性,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学生缺乏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来为学生展示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使实验更加生动形象、立体。学生也可以使用计算机网络,了解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实验的正确步骤,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积极性。此外,生物实验中有一部分需要时间比较长的实验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实验室中难以完成,这种实验的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实验现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实验现象中的科学原理,这就能够弥补实验室的不足。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信息技术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教师应该注意信息也不能代替实验。实验是直观的,我们生物课的实验更能体现实验的个性。所以多媒体教学有他的好处也有他的不足。

二、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处理在课堂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重视对学生教育工作的研究,学生是知识接受的主体,也是认知和学习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我要学”“我会学”“我怎么学”等问题展开。由此可见,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这样一来也就明确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同时也明确了教师的定位,即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辅导者参与其中。

在明确了教育教学的主体和客体之后,我们就要将这种关系在实际的生物课程教学中落实。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进行教学关系的处理上作出相应的改变,进而进行相关课程的设计和安排,例如: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关系等,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通过相关的问题设计来共同分析探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只负责“学”的简单层面上。双方之间的关系需要在此基础上真正建立起来,从而创设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更好的配合老师,把自己融合在这一节课里,这样就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性,从而达到我们教师所教的目的。

三、如何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加强对实验的实践能力。

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生物界的一些基本现象,增加对生物的认识,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不够全面,对生物实验中的某些知识不甚了解,在实验中产生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学生和教师都应正视这种错误,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故意犯一些错误,引发学生对错误的思考,并进一步对生物实验展开自主探究,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思维和能力。但是教师还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防止这些错误成为学生学习的阻碍,如果这些错误降低了他们的自信心,那就得不偿失了。这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动手,让学生知道在实验台上只有按照正规的操作步骤去做,都会是安全的。这样就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实验环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实验探究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对于锻炼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知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树立实验教学探究的思想意识,并且为学生设置开放的实验室传统的生物实验内容陈旧,很难提起学生兴趣,学校可以根据当前教学内容,结合基础性实验,增加一部分设计性实验。这样,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生物知识,设计出各种各样的生物小实验。例如:制作动物细胞膜”学生可以开动脑筋,可以用塑料袋、果脯、橡皮泥等设计性实验。向学生开放实验室,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当前学习内容,自主进行实验,满足其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培养他们从小爱科学的态度。

五、如何重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以应用。例如:在多媒体技术方面,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地利用其画面、音乐、图片的交互演示功能开展教学,这样可以實现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使得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一些相对枯燥的知识在轻松愉悦的教学过程中度过。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个性,同时也有着不同的才能和长处,我们进行和谐教学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给予学生自主发挥和展示的空间,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例如,学生在面对同一问题的时候,要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问题,或者展开分析和辩论,从而进行探究,只有这样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才会活起来,从而富于朝气和浓烈的求知氛围。

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篇9

一、指导思想

为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顺应教育教学形势发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全面提高教师整体队伍综合素质,结合我结合我校发展现状,遵循“成就教师,发展学生,打造名校”的办学思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目标,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转变教学方式,优化学生学习过程为重点,逐步完善以“导学案”为载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小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鉴于我校实际,本在课改工作方面,我们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以学校为主阵地,以课标为突破口,逐步转变教师原有的旧的教学观念,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组织领导

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教导处为核心,成立课改业务指导组。具体成员如下:

长:段春辉

副组长:王硕浩

袁英才 组

员:全体教师

四、具体措施和要求

1、召开课改专题会议,明确课改的重要性,要求各科任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课改,积极响应课改号召,从自身做起,提高业务素质,探究教育教学新模式。

2、召开教研组长会议,研究制定课改教研 计划,分工负责,落到实处。

3、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习新课标,谈体会。

4、要求教师以新课标为准绳,建立以“问题设计---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展示交流”为特征的新的教学模式认真备课,科学撰写教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确保课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5、以新一轮继续教育为配合,提高教师整体业务水平和能力,认真写好课改心得体会,和教学反思,并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

6、在课改业务指导组的督导下,以教研组为单位,抓好教师互相听课,互相评课工作。

7、抓好本校示范课和公开课工作,要求每个教研组,安排两节公开课,并做好评价记录。

8、以备教改检查为依据,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师在课改中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实施情况,比如各科任教师在课堂上角色的转换、教学方式变化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等,并做好会议记录,及时向教师反馈。

9、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具体的评价措施,为课改服务。

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南 社 中 学

红枫小学学校课程改革实验方案 篇1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它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及保障支持系统等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工作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为了使我校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特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明确课程改革的工作目标和思路

1、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课程改革教师是根本。课改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冲击,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要通过岗位培训、任职培训、脱产培训等各种方式构建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机制,整体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理念新、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培养一批名优教师。

2、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原有的常规管理制度已有很多地方不适应课改的要求,我们面对着一系列非常实际的急需调整的管理问题,并且要实践中及时总结、提炼好做法、好经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有活力的校本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3、建立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制度。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使教师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

4、建立新的评价制度。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建立新评价制度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课程评价改革应体现以下特点:①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②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③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④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⑤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5、完善三级课程管理,强化校本课程开发。学校课程的出现,使学校真正拥有开发课程资源的余地,使学校能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学校要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了实现我校课程改革的工作目标,我们要根据课程改革全员性、长期性的特点,形成一个整体课改氛围。我们的工作思路是全员启动、全员参与,人人明确学校是课程改革的第一线,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所有教师都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二、落实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措施

课程改革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改革实践过程,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富有创造性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各项工作。

1、加强学习,更新理念。要充分估计转变教育理念的难度,认真组织学习《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相关文件、材料,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决定》和《纲要》上来,为课程改革做好准备。

2、加强领导,强化管理。课程改革工作政策性、业务性很强,领导小组要明确课改的思路和自己的工作思路,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确立课改的方案、阶段目标、评价体系,为教师实践新课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

3、加强教师培训,为实施新课程做好师资准备。要坚持“先培训,不培训,后上岗,不上岗”,将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

4、加强课改实验的科学研究。课改实验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过程,要建立培训、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实验工作方式,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课改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那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过程,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经历、获得知识体验,以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是我校课改实验工作的关注点。课改实验工作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的关键是教学。新课程必然会引起教学的变化。只有这些变化,才能促进课程改革的发展。

1、要注意课程性质的变化。每位教师要明确义务教育课程的性质,即①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的教育的基础教育,应提供均等的就学机会,课程应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保障儿童法定的受教育年限。国家课程标准应当是一个基本标准,是绝大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②义务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选拔教育。因此,它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③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不是终结性的教育。课程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2、注意教学目标的变化。教学的目标的变化必然引起教师、学生的课堂行为的变化。新课程要求我们将这个目标落实到教学行为中。要达到这三方面的目标,课堂教学必须重过程、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3、注意观念的变化。课改的全过程都需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管理者要带头更新观念,坚持观念先行。观念不变,勉强行为跟进,还会出现不理解、不积极,遇到困难和问题就会裹足不前的现象。

4、注意制度的变化。建立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制度,是课改深入发展的保障。因为没有制度的改革是难以持久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教师们遇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时,他们最初的热情便渐渐消退了。如果这个时间一些重要的新机制没有建立起来,那么新课程改革就难以向纵深推进。所以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改方案、阶段计划、推进措施,建立符合课改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培训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等等。

5、注意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在为学生奠定必备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能。不同的教学方式将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影响,而且教学方式也将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意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要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6、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由此给学生真正意义上收获可能不一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有可能不同。所以,课改的重头戏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最后会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新课程与新学习方式不仅仅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它也会对教师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为前提的。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

7、注意对知识教学要求的变化。课程改革要改变原课程内容中的“难”、“繁”、“偏”、“旧”和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状况,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的联系,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这就意味着要在知识的理论性降低难度,不必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严谨性。在课堂

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基本知识的应用。要完成这样的变化,教师必须认真领会课标的精神,转变知识的、观念。

8、注意组织教学的变化。在传统教学中,组织教学一般只是呈现于课的开始,目的是为集中学生思想和注意力,维持教学的秩序。以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组织教学的内涵更注重于组织学生学习,如组织观察、组织搜集信息、组织讲座与交流、组织评价等,因而它将贯穿于课的始终。如果学生对学习的感受是快乐的,那么他的学习行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

9、注意教学过程的变化。传统的教学过程多是传授知识技能、灌输方法的过程。新教学方式下的教学过程是学生探究知识、体验学习经历、获得知识体验、领悟学习方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开放式教学形式,放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教师要放手,学生要放胆,这是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完成这一变化的关键是教师的观念要更新。

10、要注意教材处理的变化。新课程提倡教师自主运用教材、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要求教师用教材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增加自己认为生动有力的材料,在推理知识结论时可以采用独特的方法,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匠心独运。当然,其前提是首先必须保证其科学、准确,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博览群书。

11、要注意课堂评价的变化。在传统教学中,课堂评价是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多集中在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运用上,评价也集中在结果的对与错上。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是发展性评价。它要求:①评价主体互动,即教师可评价学生,学生也可评价学生,学生也可自己评价自己。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既要评价对与错,还要在激励学生时说“好”、“非常好”,更要依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答问的具体情景、学生的特质进行简明而生动的评价。③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但要在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还要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

12、注意课堂语言内容的变化。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多为牵牛式,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多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只是关于知识的呈现、推导、分析、强调等。在新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主要作用于创设情景、组织教学、引导体验、评价激励等。

13、注意设问、答问的变化。在新的教学方式中,老师的设问主要是为了启动一项活动、发起一项探索,也可是为了启发或思考一个问题、一个道理,而学生可自由地向老师和同学提出问题。教师的提问、答问涉及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的把握。

14、注意课堂板书的变化。传统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只是板书结论,要求板书工整。新教学方式要求过程结论并重。对板书的要求应科学,有启发性、较工整。因此,教师必须在备课时作精心设计,充分考虑。

15、注意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要推出一批教学新秀,也不仅仅是要评出多少节优质课,而更重要的是改变所有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使每一个学生受益。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应该再有其它任何附加的目的,如果追求教学质量以外的东西,把上课作为获得某种奖励、荣誉的机会或者作为晋级、提升的政绩,课堂就肯定会走样,甚至变质。

上一篇:《小渔篓》教学反思下一篇:湘教版忆江南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