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端午作文

2024-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走进端午作文(推荐15篇)

走进端午作文 篇1

我们先到一张桌子边,那里的阿姨拿出包粽子用的材料,有泡过的绿豆、五花肉、蛋黄和糯米。

开始包粽子了,我先拿出两片粽叶,把它们交叉起来,做出一个漏斗形,在里面放入一层糯米,接着放入五花肉、蛋黄和泡过了的绿豆、再放入一层糯米,把粽叶叠好,最后用白线把粽子绑起来就完成了一个粽子。

开始包第二个了,我重复着步骤,包完了,我要检查一下哪里不好看。可能是一条线没绑紧吧,我不小心把那一根线给抽了出来。这时,糯米四散纷飞,有的落在了阿姨的脸上,同学们的头上、衣服上、脸上和嘴边。我连着说了好几个“对不起”,还给他们弄干净了身体。

走进端午作文 篇2

一、留心观察, 丰富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学生应“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教学中, 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增强观察能力, 交给他们认识世界的钥匙, 让学生在观察中积累, 在观察中感悟。

1、激发兴趣, 培养观察的自觉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年龄小, 对事物敏感, 好奇心强, 尤其对自己不理解的事物有较浓厚的探究兴趣。直观具体, 色彩鲜艳, 形式新颖的事物, 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针对这些特点, 我常常给他们提示一些具体的观察范围, 指导他们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他们所能理解和感兴趣的事物, 如观察花开花谢等景象, 观察鸟、兽、虫、鱼等小动物, 观察春、秋、冬四季变化等。通过内容丰富的观察训练, 激发了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对生活的关注、热爱之情。

2、教给观察的方法, 提高观察的质量。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兴趣后, 我就逐步把随机观察变为定点观察, 增设观察指导课, 在课内外渗透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比如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观察, 放大局部进行观察等, 分项训练, 逐步落实, 这样就使观察目的更明确, 观察重点更突出, 观察更精细化、具体化, 观察时更能抓住事物特点。

3、利用天时地利, 拓宽观察面。

不同的季节, 大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春天百花盛开, 生机盎然;夏天似火, 热浪逼人;秋天硕果累累, 金黄一片;冬天寒风刺骨, 冰天雪地。不同的时间, 天气也会瞬息万变, 或是晴空万里, 或是大雨倾盆, 或是大雪纷飞, 老师要善于抓住时机, 引导学生体验, 捕捉创作灵感。有一次降了一场大雾, 我让学生走出教室, 置身其中, 尽心体会, 学生因而写出了一篇篇优秀习作。

每个人生活的周围都有一些特殊的地理优势。有的靠山, 有的临水, 有的可览名胜, 有的可观古迹, 有的可参观高大的建筑, 有的可亲近潺潺的小河, 无论如何, 教师都要因地制宜, 让学生用眼去观察, 用耳去聆听, 用心去感受, 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去感受体验。比如我们镇上的花场、果园风景如画, 我就在不同的时间带领学生前去参观, 观察那儿一年四季不同的美景。学生回到教室, 交流起来有声有色, 兴趣盎然, 产生了用笔表达心声的强烈愿望。

二、参与实践, 体验生活

小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 每天从家到学校, 再回家, 所见所闻有限。大自然中很多景物学生从未见过, 大千世界中许多事情, 学生闻所未闻。这对学生素材的积累极为不利。我们必须尽力创造机会, 让学生体验, 拓展创作视野。

1、在大自然中体验。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无奇不有。那新颖别致的建筑, 生机勃勃的田园、鬼斧神工的石刻、鲜艳夺目的花朵、寓意深刻的雕塑等, 无不令人赏心悦目。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观游览, 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远足,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领略那美不胜收的景色,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触发写作灵感和激情。

2、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可引导学生开展“今天我当家”、“我是家庭小主人”、“我当孝顺的好孩子”、“我是家庭调解员”等活动, 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体验长辈的甘苦, 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又能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要求学生写好体验笔记, 让家庭生活体验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3、在社会生活中体验。

社会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教师可与社区相关部门联系, 组织学生开展“当一天小门卫”、“义务清洁工”、“我是小记者”、“我是社区小主人”、等活动, 引领学生走进社会, 了解社会, 参加各种综合实践, 接触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 树立正确人生观, 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丰富生活积淀, 丰富写作素材。

4、在学校生活中体验。

小学生天真活泼, 好奇心好胜心强, 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兴趣。在学校, 我们结合各科教学, 开展各式各样的班队活动,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动起来, 做科学实验, 写科学小品文;饲养小动物, 种植花草, 写观察日记;开展运动会, 写活动场面;开展干部竞选, 写演讲稿;开展献爱心活动, 写倡议书;观看电影, 写影评……活动充实学生生活, 陶冶学生情操, 增长学生才干, 积累写作素材。

三、创设情景, 再现生活

作文从生活中来, 作文时, 必须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去。除了引导学生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说一说、议一议, 还可适当通过不同方式, 创设情景再现生活, 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1、图片再现。

如教学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时, 我先给学生出示一组图片:有中国女排奋力拼搏, 夺得第二十七届奥运会金牌的场景;有羚羊飞渡时的惊险瞬间;有舍身救落水儿童的老人……一幅幅图片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拉回到真真切切的现实生活中, 引发他们对自己所经历过的令人感动的场景的回想。

2、音像再现。

如在写想象作文“梦中的月亮城堡”时, 我先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 边听边想象情景。乐曲开始清新悠扬, 后来伴着各种鸟鸣, 曲调逐渐欢快, 激烈, 澎湃, 时起时伏, 然后再舒缓, 最后到宁静。学生借助音乐展开丰富想象, 一篇篇很有创意的、充满童趣的想象作文顺利写成了。

3、文字再现。

有时也给学生提供相关文字资料, 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 在阅读中内化, 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产生写作需求。如一次作文教学, 我提前一天给学生提供各种关于人类破坏环境、伤害地球的资料, 让学生认真阅读。在作文课上学生先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然后再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 这样学生就会有感而写。

让生活走进作文 篇3

要想写好作文,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走进生活中去,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没有生活的体验,就没有真切的感受,也就没有丰富的情感。叶圣陶先生曾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作文教学必须立足课内,面向课外;立足课堂,面向生活,充实学生的语言材料,拓宽学生的写作范围。《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农村的生活说单调却也丰富多彩:山村小路上与牧归的老牛作伴;山里溪边戏水抓鱼;菜园田野嬉耍玩闹;爬山摘果、下河游泳;春季踏青、秋季野炊等等,这些都是农村学生宝贵的经历,也是最好最真实的写作素材。

教师不可到教学作文时才让学生搜肠刮肚地想素材,而是在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有趣的事,并记录下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庞大的“素材库”。最简单的方法,是写日记。这是学生写作上自由耕耘的一块园地,让他们写自己的话,写实在的话,见什么写什么,干什么写什么,读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每人每周写作的最低量度。有了量度要求,便于教师全面总结,可起到督促检查作用。因为学生还不善于观察,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细节的观察习惯尚未养成,导致“可写的事儿满街跑,瞪着眼睛看不到,竖着耳朵听不着”。因此,给学生“任务”,让学生带着“观察”的目光去寻觅,就能找到很多新颖的写作素材。

如何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老师要对学生授之以渔。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组织学生开展“我佩服他(她)”“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平时组织学生郊游,深入农村,扎实上好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的表现意识得到培养,才华得到展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写作文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庄稼,让他们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甚至讽刺打击时的愤慨……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4.指导学生描绘生活。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因而学生能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以“新颖”为前提,去描绘那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心”,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老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步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就会发现平静的湖面下,荡漾着动人的激情,雄奇的深山里孕育着鸟语花香;汩汩的流水中,倾诉着无尽的愁思……感悟后的生活原来是那样丰富多彩,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

总之,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体验自己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件,逐步形成“生活对于我有意义”的生活态度。学生只有从生活出发,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作文时才会有话可说。

走进端午班会 篇4

【活动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走进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活动一】端午说由来

(一)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二)端午讲故事

1、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故事传说很多,你们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吗?

2、学生讲述端午节故事:《屈原投江》。

3、主持人小结。

【活动二】端午话习俗

(一)赛龙舟

1、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自由交流)

2、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多媒体课件:赛龙舟)

3、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学生交流)

(二)话粽子

1、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学生介绍粽子的由来。)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多媒体课件:粽子)

3、我国各地方的粽子还各有特色,请几个外地学生介绍他们家乡的粽子。

(由三名来自浙江、江西、山东学生介绍。)

4、主持人小结。

【活动三】端午赛诗会

1、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

2、请几位学生朗诵端午节的诗篇。

(1)《端午》唐 文秀

(2)《五月五日》梅尧臣

(3)《端午节的怀念》

3、主持人小结: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国有关端午节民俗文化领域中,大家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活动四】谈感受,激发情感

1、今年端午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过的?(学生

交流自己的感受。)

2、你想对地震灾区的小朋友说些什么?(学生交流)

3、主持人总结: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

走进端午主题班会主持稿 篇5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两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他的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迎端午,缅故人,扬传统”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有很多,谁能告诉大家?(请同学们交流)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俗,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传说故事,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还有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吃粽子。让我们了解一下粽子的来历。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花色品种琳琅满目。如果有喜欢吃粽子的同学,不妨学习学习。看看这些粽子,是不是让你胃口大开呢?

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有人把端午节还称为“诗人节”。下面有请几位同学朗读大屏幕上的诗句。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国有关端午节民俗文化领域中,大家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那今天,我们的端午节又是如何过的呢?今天,我们的粽子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我们现在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看待中华的每一个传统佳节吧!因为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

传统节日背后流传的是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明,积淀的是广博的底蕴和千年不变的民族精神。从七夕的金凤玉露,到重阳的登高赏菊,从秦腔的底蕴悠绵,到京剧的唱念打坐,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华夏浩繁的历史中显得那样熠熠生辉、璀璨夺目。

走进端午传承文明的发言稿 篇6

大家好!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等等。

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必不可少的活动,门上插上艾草、吃粽子、佩带香囊、赛龙舟等。今年x月x日是农历五月初五,我们即将迎来中国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那么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据说,两千多年前,楚国的大夫屈原关心人民疾苦,受到人民的爱戴。他投江自尽后,楚国人民纷纷赶到汨罗江边,向他表示哀悼。人民划着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遗体,这就产生了赛龙舟的习俗。吃粽子的习俗是人们把包着楝树叶和彩丝的饭团扔到河里,以表达对屈原的祭奠。所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挂上艾草,佩带香囊,赛龙舟,举行诗会,纪念屈原,庆祝节日。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曾经热闹的节日已逐渐被人们遗忘,我们似乎不再关心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西方节日,如“圣诞节”和“愚人节”。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方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20,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端午节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听了这些,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一些庆祝活动,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保留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可以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但是现在,这个我们度过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却成为了其他国家的民族遗产,我们是多么的尴尬和无助。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文化内涵丰富,保留了先民独特的文化记忆。我们应该感激和敬畏祖先创造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同学们,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中华文明需要共同传承,发扬光大。希望大家不要冷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中华文明在中国的土地上铸造辉煌!

引领学生走进作文乐园 篇7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快乐作文

作文教学可以利用生活、实物、图画、音乐、语言、表演等途径, 创设丰富的、形象生动的情境, 然后引导学生对情境进行细致的观察, 既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又使学生获得情况的感受, 激发强烈的表达欲望。

充满情趣的活动情境, 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手、脑、口, 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活动过程中。我常常会和学生一起过一些自创的节日, 如“帽子节”“广告节”“面具节”, 在玩中实现趣写。探究情境也别具情趣。快过年了, 我让学生回忆过年的一幕幕———吃饺子、吃大鱼大肉、拿压岁钱、贴春联、蒸年糕……于是一个个小课题出现了, 比如, 过年为什么蒸年糕?年糕怎么制成?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对联的由来是什么?为了能提交研究报告, 学生上网查询, 四处采访, 用日记的形式记下了自己的探究过程。有时可以创设畅想情境, 让学生放飞想象, 在想象中感受作文的快乐。欣赏钢琴曲《蝴蝶》时, 教师播放乐曲, 指导学生倾听、欣赏。伴着音乐, 教师启发描述, 学生展想象。音乐给学生畅想的空间, 给了学生表达的灵感。

二、巧拟题目上, 让学生“爱你没商量”

只有让作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把作文题目具体命到学生的心坎上, 我们的学生才会“爱你没商量”, 我们的作文课堂才会童心闪烁, 文采飞扬, 焕发生命的活力。在“趣”字上下功夫, 是我们出好作文题目的法宝之一。有趣的话题自然引起学生探寻的欲望, 他们到动物园里观察, 在网络上浏览, 到刊物上摘抄, 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心中充满着表达的欲望, 他们体验着下笔从容的快感。此外, 教师还可以常常更换作文题目, 为学生设置有趣的习作练习。

三、创造生活, 展示新天地

1. 设计生活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 更是生活的主人。因此我们要注重为学生创造契机, 让他们自己设计生活, 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2. 设计人物角色

我们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未来的老师、厂长、医生、工人、农民……去设计符合自己愿望和理想的社会、生活、职业、工作、成果。学生在作文中的每一细节, 都是未来社会的格局, 他们的敢想敢做, 令人惊叹!

3. 设计班队活动

班队活动怎样搞才能更有趣味性、生动性、艺术性, 我们让学生出谋划策, 大胆想象。于是从主题到形式, 从内容到过程, 一份份活动方案新颖别致, 让人看了拍案叫绝。

4. 设计美化校园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 怎样使校园香化、绿化、美化, 我们发动学生仔细察看校园环境, 针对地形位置勾画创建方案。画廊的安排、雕塑的造型、花坛的装点、喷泉的分布、假山的式样……学生的设计充满童趣, 又具有现代气息, 俨然以学校主人公的身份面对现实, 着眼于未来, 在构思着学校的宏伟蓝图。

另外, 我们还让学生设计课文学法、设计班级园地、设计报刊、设计服装、设计家具、设计房屋……通过动眼、动耳、动手、动脑, 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 同时让他们充实了生活, 美化了生活, 创造了生活, 成了全面发展的“小能人”。

让音乐走进作文课堂 篇8

一、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音乐让作文标题靓起来

文章的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颖独到的题目,可以使读者耳目一新;一个好的题目既能透出内容的风格和品位,又能唤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现在的考场作文,一般要求自拟标题。好的标题能一下子吸引住阅读者,令其饶有兴味地把文章看下去。利用一些歌词,就能够巧妙地拟立出新颖别致的标题。

如表现家人亲情,可用“常回家看看”;呼唤见义勇为的美德,可用“该出手时就出手”;抒发远大的志向,可用“少年壮志不言愁”;评说服务的态度,可用“同志,请把你的微笑留下”;谈论上网的利弊,可用“上网,让我欢喜让我忧”。这样的标题无疑胜人一筹,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此外引用或化用歌词还可拟出“同桌的你”、“平平淡淡不是真”、“好人一生平安”、“父爱绵绵无绝期”、“都是电话惹的祸”等精彩作文题目。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音乐让作文情感真起来

将音乐引入作文教学,通过音乐渲染氛围,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中,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与写作思路,从而写出情真意切的美文。

記得有一次作文课,我给学生播放歌曲《亲情电话》:“我多想天天/天天打电话/常常听到妈妈那边声音有点哑/儿是一阵酸哟/不知还说啥/只听妈妈轻轻说/家里挺好的”唱出了满文军真挚的情意。

一根电话线牵扯了两地母子的深情,简单的言语、朴素的情怀,寄托着母子间深深的眷念。学生听着听着慢慢进入歌曲的情感世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并跟着轻轻唱起来,有的同学眼中还闪现出了晶莹的泪花,这时我满怀深情地将学生引到要写的话题作文《我的父亲母亲》上来,学生借着歌曲情感的传递作用,写出了一篇篇真挚的美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我在《青春》、《童年》、《幸福》等话题作文教学中运用了相关的歌曲,也取得了不凡的收获,教学实践证明音乐能让学生的作文情感真起来。

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音乐让作文想象飞起来

利用音乐能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

教完《你一定会听见的》后,学生学习了作者“用语言描绘声音形象”的写法后,我播放了二胡名曲《听松》,乐曲如泣如诉,让人听得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学生跟随音乐,用心感受,尽情陶醉,渐入佳境,思如泉涌,很快就写出了三四百字的作文来。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因为有创造性的想象,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写作灵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写作的快乐,从而更加热爱写作,“闻歌而情动,情动而辞发”。

因听歌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也能成为写作的一种契机。如大家熟悉的《潇洒走一回》,笔者曾用为作文的材料。先是启发学生讨论:人生难道能醉生梦死吗?能否拿青春赌明天?什么才是真正的潇洒?然后再让学生动笔。最后带来的是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有感而发,学生普遍写出了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的好文章。

四、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音乐让语言美起来

1.用在行文中,体现出作文的亮点美。

巧妙地引用歌曲的歌词,可给作文的语言带来形象生动、活泼机智之感,使得文章有文采。请看几个成功的例子:“朋友,‘要生存,先把泪擦干,走过去,前面是个天’,从挫折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吧!”“那些唱着‘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浮躁的人们,或许忘记了婚姻是一份幸福的契约,更是心灵的契约,只有用心守护,才能获得幸福的果实。”

引歌词入文,用歌词行文,别有一种生动新鲜之感。

2.趣味仿歌词,提高整体语言表达能力。

仿照原歌词进行改写,要求学生能够改动不多的一些字词,使新歌词与原歌词在思想、意蕴、情调或风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给人以新的情趣和新的启发。

例如在笔者上的一节《趣味改歌词——音乐作文游戏》课上,学生把老歌:“请把你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明天明天这歌声,飞遍海角天涯;明天明天这歌声,将是遍野春花”进行了五花八门的改写。

学生A编出新歌词——趣味篇:“请把你的狗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小猫留下。明天明天再见面,就在海角天涯;明天明天再见面,小狗小猫春花。”

学生B编出新歌词——童年篇:“请让我的梦回到我的家,请把我的童年留下。伙伴伙伴梦中见,就在海角天涯;童年童年多美好,笑声野花一片。”

学生C编出新歌词——父母篇:“请把你的火带回你的家,请把我的安静留下。爸爸爸爸老抽烟,污染海角天涯;妈妈妈妈打麻将,我的头皮发麻。”

有趣、好玩、文字、写作……这就是音乐作文游戏,乐中学,学中乐,快乐作文,快乐情感,快乐表达,在作文游戏中提高了整体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把音乐引进作文教学课堂,学生原本被动接受的禁锢的心灵得到了解放,学生的作文思路打开了,他们会学得更加轻松、更加有味。音乐,飞扬的音符;音乐,作文课飞翔的翅膀。只要运用合理,音乐一定能奏出一片美丽的作文天空。

家乡端午节作文家乡端午节作文 篇9

端午节作文:

端午节到了。

香喷喷的粽子熟了,黄澄澄的雄黄酒酿好了,赛龙舟的船也准备好了,端午节也就随风而来了。

端午节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传说是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位著名的大臣,名叫屈原。他不仅诗词写得好,还有相当的谋略;既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政治家。屈原出身于楚国的贵族,起初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进谗言使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就在农历五月除五投汨罗江自尽。屈原写了很多不朽诗篇,比如有:《离骚》、《天问》等等……

端午节还有许多别名,有:浴兰节、女儿节、五五节、端阳节等等……

端午节作文,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篇10

小的时候,我对端午节的记忆,是从吃粽子和黏米饭开始的。

说起粽子和黏米饭还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那是大约我3岁的时候,那一年的端午节,幼儿园的小朋友“鹏鹏”神神秘秘的对我说;我会包粽子了,我和妈妈一起包的。我说;那有啥呀!下学后我也和妈妈包粽子。晚上我迫不及待的把想包粽子想法说给了妈妈,妈妈真就买了江米、小枣、苇叶、马莲等等包粽子的东西。恰巧姥姥去太姥姥家了.我们倍感无助。

多亏妈妈还算懂行,先把米用水泡好,把苇叶.马莲.小枣煮了。我们就开始包了,心想这有啥呀,不就是把米和小枣往里包吗,由于妈妈也没包过粽子,就出了洋相,妈妈不是把苇叶弄坏了就是捆不住米和小枣。我就更别提了用挺大的苇叶就捆了一小点米,连小枣都没放进去。就这样我们两个人包了半天都没弄成,妈妈说咱们这样吧!把苇叶平铺在笼屉上,把泡好的粘米和小枣放在上面蒸。

当然粽子是没包成但是蒸了黏米饭,味道也不错。粽子吗还是姥姥从太姥姥家回来后,她老人家给包的,那天我在姥姥手把手的指导下,终于包成了像样的粽子。

小小的粽子,看似简单其实这里面有大的学问,做人做事都是一个道理。看似简单的事是要认真地对待的。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二)

因为我出生在农历五月初五,同为教师的父母就给我起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名字——端午。

于是,从我记事起,我每年都要在端午节这一天过生日。每年端午节这一天,我都感觉是我最幸福最快乐的一天。端午节到了,我的生日也就到了。

我13岁的那年,妈妈教初三,每天早出晚归,有时我一整天都看不到妈妈。偶有时间,妈妈就会问起我的学习情况。我总是抱怨地说:“妈妈,你不要自己的儿子了吗?”妈妈也总是带着歉意的目光看着我说:“妈妈怎么能不要自己的儿子呢?可我在学校里还有四十几个孩子要管啊!”

这年的端午节马上要到了,我不知道多少次翻看日历,盼望着自己生日的到来。可是,就在端午节到来的前一个星期,妈妈却告诉我一个让我愤怒的消息:她不能陪我过生日了!

为什么?我大声呼喊。你真的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要了吗?妈妈看着我,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一会儿,她才哽咽着说:“今年的端午节,我要带领学生们去参加中考。妈妈不能扔下学生们不管啊!”

“我不管!你必须留在家里给我过生日。你必须在家过端午节!”我坚定地说。

可妈妈还是带着她的学生们在端午节前去市里参加中考了。我很失望,我很无奈,我很无助。妈妈呢!她的心中是怎样的感受?

端午节到了!爸爸一大早就把我喊起来:“祝你生日快乐!”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放学回到家,我期望着妈妈为我准备好生日蛋糕。可是,我看到的是书桌上的一封信:

妈妈祝你生日快乐!妈妈知道,你长大了,你一定会理解妈妈。你一定能比较出来,是你一个人的生日重要还是四十多个孩子的前途重要。我是你的妈妈,我还是四十几个学生的班主任老师,我是他们的主心骨啊!你一定希望妈妈的学生都能考上重点中学!

妈妈知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等妈妈回家再给你补一个生日吧!

看着妈妈的信,我忽然感到自己太自私了!我后悔自己和妈妈怄气!我拿起了电话……

记忆中,那个端午的味道是孤独的。但我知道:我长大了!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三)

端午,是勤劳纯朴的村民们的小憩的日子。这天,全村男女老少早早的吃完饭,在晒谷上围城方阵。年轻的小伙子、小姑娘尽情的跳舞、对歌,给平静安宁的村庄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晚上,乡亲们会在晒谷坪上燃起篝火,在火的旁边围成一个圆圈。火光照亮了村庄,点缀着夜空。乡亲们各自从家里拿来粽子,鸡蛋,煮蒜互相品尝、赠送。那热闹的场面,那淳朴的风情风俗令我至今忘怀。当送出最后一个粽子时,自己的身边已堆了一大堆。这种古朴纯正的民风一直保留在遥远的村庄甜了一代的山民。

记忆最深的是我8岁那年的端午节,那年,不知怎的,我全身长满了又大又紫的脓包,疼的我不的安宁。这时,爷爷说:“望博,你等着,我去弄些狗栆叶和老鼠刺回来”直到下午,他才回来。我听人家说,这玩意放在水里沸腾后,用水洗澡能治百病,我洗完澡后,过了几天真的不疼了。第三日就好了。

事后我问爷爷。他说“你小子走运,逢上端午节,要不,够你受的!”我至今也不明白他的意思。大概是由于恰逢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节日!

其实我最喜欢吃粽子了,有甜有软,每一次过端午节,我就要求爷爷给我买粽子。

哎,现在长大了,不怎么吃粽子,总觉得小时候是那样地幼稚。我是多么想回到小时候,回到童年是的端午节。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四)

记忆中的端午节,是孩提时的那一份宁静美。早晨起床,揉开睡意朦胧的双眼,趁着缕缕的朝霞,邀上三五伙伴,去村旁的小河里尽情地洗浴嬉戏,一时间笑声,打闹声,搅乱了村庄的宁静。正所谓:晨起洗浴奔走忙,霞光璀璨碎河床,欢声笑语九霄外,端午洗浴人无恙。

如今,那些童年的趣事,早已悄悄地流逝,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端午节的含义,让我思索了很多很多……

端午节我想到了缅怀。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各地都会以不同的习俗来缅怀屈原。其内容主要有:插艾草,佩香囊,绑五线绳,赛龙舟,荡秋千,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爱国诗人屈原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却时时激励着我们。此正是:“淡然如菊,浩气冲霄撼乾坤,山河破,乱世风云渡经纶,汨水拍岸泪四溅,江河叹英魂……”

端午节我想到了爱国。“爱国”之情自古有之。在我国特别是汉唐以后,爱国成了民众情感世界中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就说屈原吧,“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给予屈原“瑾瑜比洁,日月争光”的极高评价。他的爱国情怀,个人气节,历久弥新,为国人所景仰和热爱。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言,激励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勇于探索真理。

记忆中的端午节作文 (五)

时光,总是不留情面的带走些什么,与此同时,她又带来些什么。看!又是一年端午节即将来临!尽管如此,但这个端午始终比不上那年我在家乡过的端午节!

前些日,几场雨滋润着大地,纷飞起舞的云彩还是那样的捉不住影儿!心情更是烦躁不安,因为我不喜欢雨一直连绵不断的下。清晨,被阳光惊醒后觉得轻松了了许多。往年五月的天是闷热得让人焦躁不安的。睁开朦胧的睡眼,并不十分愿意马上起床。醒后懒懒地在床上闭着眼睛躺个二十来分钟,想些与现实不怎么接近的事物几乎成了我多年的习惯。仿佛这成了我生活地一种乐趣。不觉中神思已回到我久别了的家乡地端午节!

又是一年的端午,好多年都没有在老家里过个自己怀念的端午节了!温州的端午节在我看来和平时的日子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并不是这里的节日没有家乡的热闹,而是自己没有了在家里过端午节的那种特别的情愫罢了!这些年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在心里泛起无数小时候端午节的画面。我不知道自己以后还能否在家乡过个像小时候一样的端午节,所以只要到这个时候我便会不自觉地想到那些年珍贵的回忆!也许在我,睹物思情的日子会时常有之,但没有哪个时候有今天这般来得真真切切!

前些日子,家乡的外公打电话来,问我端午能不能回去。妈妈想了想老家离温州还是有些远的就算了吧。外公听到这个声音好像有点哽咽,我连忙安慰他我暑假会回去的。外公告诉我,外婆很想我。听到这话,该轮到我的声音哽咽了。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外婆是被我忽略次数最多的人,但到现在我才知道她是很喜欢我的,至少她很想我......

让作文教学走进儿童 篇11

一、贴近儿童生活——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其目的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消除小学生恐惧作文的心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鼓励学生放开种种束缚,进行自由表达,写出个性。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贴近学生生活。

1.少些教师命题,多些学生拟题

让学生自主拟题,实质是把作文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不受约束,开拓思路,发散思维,让学生自主选材、自主立意。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富有个性化色彩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才会出现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绚丽多彩的景象。

2.少些教师说教,多些学生观察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师不要专门向学生大讲、特讲作文技法,而应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勤于思考。学生作文时,不仅有内容可写,还会表现出独特的感受。

3.少些过时练笔,多些及时练笔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练笔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练笔习惯,不让学生有等待、依赖心理。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抓住生活中出现的人、事、物,鼓励学生主动练笔,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教师还可抓住刚学的课文,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练笔。

二、走进儿童生活——活动化

1.重视生活实践

在课外,教师要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如组织游戏、观赏、采访、调查、编童话故事、介绍新书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生活,积累生活素材,产生习作的欲望。这样,学生习作时,才能表达真情实感。

2.丰富阅读生活

作文教学向来强调“厚积而薄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后著万言文。因此,教师除了着眼于学生课内阅读、积累课内书本语言和思想内容外,还要在课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做好读书笔记。儿童语言贫乏,长于记忆,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就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同时还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

3.创设生活情境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活动,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合理利用图像、音响、实物、表演、动手创作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鼻、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生活,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观察、体验、感受,获取习作素材,引发习作动机。

4.鼓励学生之间合作

由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成人相比是有区别的,所以,教师要从儿童的认识和语言实际出发,不可以用成人的目光和语言习惯去苛求学生。另外,由于学生的个性有差异,能力有高低,可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多边合作、全班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习作前和习作后,进行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思维空间得到拓展,个性差异得到互补,探究热情得到互促,使学生之间共同分享习作的快乐。

三、进入儿童内心——儿童化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情感态度对写作的影响,提出了“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其实质是还小学生作文以本来的面目,进一步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让学生自定写作方法,自由谴词造句,畅所欲言,表现出儿童自身纯朴、烂漫、率真的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想象,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用心去亲近自然,关心社会,品味人生,咀嚼知识,作文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要潜心研究儿童的心理特征,采取多种途径开掘童趣、激活童言、唤起童真。在批改作文时,要尊重学生的原意,关注儿童的心理,呵护儿童的心灵,让儿童解除戒备心理,勇于敞开心扉,在文中真诚地袒露童心、童趣、童真。

作文教学要走出课堂走进社会 篇12

一、作文教学病态:形神分离

很多作文课上, 教师过多重视作文模式和技能的训练, 没能给学生一些机会去感受和参与真正的社会生活。很多学生思维枯竭, 为了凑足字数而言不由衷、东拼西凑。很多时候, 写作被看作是一种应对考试的技巧而不是一种将来面对社会工作时应具备的能力。

二、作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笔者在模拟考试阅卷过程中, 每每在备受生动的套话、大话折磨时感慨:挑不出几篇文质兼美的佳作, 质朴真实的反映生活、触动人心的作文更难以寻觅。因此我在这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1. 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和关注的生活中积累材料

作文必须植根于自己的生活, 这个生活不是一天到晚、吃饭睡觉的生活, 而是除了个人人生经历之外包括社会生活和我们的见识等等。

教师除了利用课文内容适时地点拨、启发外, 还需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广泛接触了解社会生活, 利用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触角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观察、积累、尝试、体验, “见多识广”是日常积累的最终结果。

2. 唤回学生的本我与个性, 放飞思想情感

很多学生面对作文题时, 觉得无话可说, 从而为了完成作业任务就组织一些套话空话凑足字数交差了事。作文中的很多想法和情感显得莫名其妙, 言不成理。

特级教师王栋生指出:“作为教师, 我不怕学生的幼稚, 只怕他们不像个老老实实的人, 只怕他们戴着面具……如果有一天, 我们能把这一切都颠覆, 还作文本来面目, 让我们每天接触到学生的真情实感, 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作文教学需要唤回学生的本我与个性, 还作文“我手写我心”的本来面目。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感受自己身边熟悉的一切, 并能抒写个人的感悟, 阐明自己的观点, “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 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 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 并在放飞思想与情感的同时找回原来就存在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3. 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 关注和思考社会问题

新时代新的选拔人才的标准给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文老师不仅要不断激励学生课堂作文的兴趣, 还要鼓励学生创造机会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各方面的生活, 关注某一方面并做些思考。笔者在初中的作文教学中, 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做某一方面的社会调查, 或者参与一项社区活动, 通过调查亲朋乡邻、查资料、上网咨询交流等方式充分搜集素材, 写出调查报告。布置亲情互动作业并写出相关作文, 与同学、老师、家长互相交流, 为自己创造吐露心声的空间。这让学生拥有了更多思考的机会, 思想情感从而逐渐深刻而丰富起来, 语言表达也随之丰厚起来。很显然, 从今年各地的中考作文来看, 都强调这方面的要求。

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 培养学生的目标, 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学生了解一些基础常识、手法, 而应当在教授书本知识的同时,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加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辨析,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会随之增强。

家乡端午节作文家乡端午节 篇13

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这阵阵儿歌声中,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佳节——端午节。

要问端午节的来历,可有很多故事呢。就给大家讲其中一个吧: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位爱国诗人叫屈原。屈原在楚王的身边做官。昏庸的楚王总是听信那些奸臣、小人谗言,不听屈原的忠言。后来楚王竟把屈原削职流放了。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都城被敌军占领,百姓遭殃,惨不忍睹,屈原非常悲愤,于是跳江自杀。人们非常伤心,划船找屈原的尸体,还包粽子给鱼虾吃,希望鱼虾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于是,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就把这一天作为“端午节”,用包粽子、赛龙舟的形式表达对屈原的缅怀之情。

端午节还有很多习俗呢!包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则是为了避邪。粽子几乎是每家每户过节必不可少的物品。奶奶在包粽子前,总是要先把粽叶泡上很长时间,再煮一煮。包粽子时,先取三片煮好的粽叶,围成一个圆锥形,然后往里面放些糯米,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添加不同的馅料,诸如:花生米、红豆、肉、蜜枣等等。再用棉线捆起来,一个玲珑可爱的粽子就诞生了。但现在还不能吃,还要把包好的粽子煮上一天,到第二天我们就可以大享美味啦。解开一个热腾腾的粽子,蒸汽直冲天,而粽子活像个老爷舒服地躺在粽叶里。糯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晶莹剔透,就像一颗颗璀璨的钻石。糯米的浓香夹杂着缕缕草叶的清香,沁人心脾,我顾不上烫,咬了一口,含在嘴里,越嚼越有滋味。

端午节作文:五月初五:端午节 篇14

从前,有一位爱国诗人屈原。有一次,当他去北京做生意时,他看到这个国家正在衰落,就投河自杀了。死前,他还写了一首诗。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人们每年将农历五月初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的主要内容是划龙舟和包粽子。

龙舟比赛非常热闹,河岸挤满了人。只听到枪声,船上的人拼命向前划,而河岸上满是油。

包粽子就是用竹叶和糯米做馅包粽子。包包的时候很粘,不是专业的,但是不好!

在端午节,人们必须清理他们的房子,在厨房里喷洒雄黄水来杀死有毒的昆虫。

走进端午作文 篇15

一、教师批改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 首先要明确批改的目的。我认为批改作文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学生指出改正作文中的错误, 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作文时, 教师要来回巡视, 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以及构思方面的毛病, 及时指导学生改正。这样不仅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表达能力有利, 还减轻了教师批改作文的负担。教师批改作文时, 要特别注意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对作文中的好词、好句, 教师要帮他们画出来, 使学生看到自己写作上的进步,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寄予的希望,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写作热情。而对学生作文中的错误和不足, 应该从鼓励学生写作、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目的出发, 适当降低一些要求, 不能狠批狠改, 要用商量的口吻提出:“这里换上这个词是否更恰当”“如果能……就好了”等, 让学生从商讨和亲切的语气中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如果刻意求全, 动辄大加砍伐, 甚至一概否定, 无异是当头棒喝, 掐尖扼芽, 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作文一无是处, 害怕作文, 从此失去作文兴趣。

这当然不是说应该改的地方也不去改, 而是要有所选择地去改, 当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作文修改的地方越来越少时, 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心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这样做, 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使学生感到温暖、亲切, 慢慢地萌发一种写作的激情。

二、集中批改

教师在“粗批粗改”全班作文的基础上, 从中选出一两篇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作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让全班学生共同讨论、修改。集体讨论修改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要肯定作文的优点, 也就是要学会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 然后再讨论不足, 提出修改意见、建议。也可以由教师抓住几处有代表性的错误, 当众进行修改, 再由学生自己归纳修改。让学生知道, 作文中遗漏缺少的内容要“增”, 多余的内容要“删”, 凌乱的地方要“梳理”, 错了的字、词、句和标点符号要“改”。通过集体修改, 要让学生掌握修改的基本方法, 为以后自己修改作文做好铺垫。最后要让学生把修改后的文章再读一读, 大家就会发现一篇十分普通的习作, 经过修改后居然也会成为不可多得的佳品。这种集中批改的方式, 除了给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起示范引领作用外, 还能勾起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欲望。

三、自己修改

学生从集体批改作文的形式中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技巧后, 就会有自己动手修改作文的欲望, 教师要引导学生检查作文中是否存在集体批改作文时类似的错误等, 要不失时机为学生修改作文当好参谋, 教师可以把要求和步骤抄写在黑板上, 建议的方法有:

1. 仔细阅读。发现作文中的错别字和遗漏的字词, 加以纠正和添补。

2. 感情朗读。靠语感来修改文中的病句。

3. 认真默读。从整体上着眼, 对全篇作文的中心、结构、选材作深入的思考和推敲,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并尽力改好。

4. 将批语和修改符号相结合, 修改时从内容、篇章到词句、标点逐层考虑, 使原文从内容到形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5. 分享成果, 作出总评。

教师要鼓励学生把优秀习作读给大家听。对听的学生也要提出要求, 读完后要求学生各抒己见, 如可以问:你最欣赏这篇文章的什么部分, 好在哪里?你认为这篇文章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最后, 教师再对文中的某些写作知识和技巧, 精彩的片断, 恰当的过渡, 巧妙的修辞, 做一个指导性的点评。教师的指点, 激励了学生的比劲, 提高了学生修改作文的水平, 激发了学生写好作文的动力。

全文改好后, 教师再将文章从头到尾看一遍, 根据总的印象, 肯定文章的优点, 指出存在的不足, 并把它写在习作后面, 作出总评, 告诉学生这就是作文的批语。

四、学生互相批改

互相批改作文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批改方式。“互改”是同学间最乐意做的一项练习, 大家有新鲜感、兴致高, 认真劲并不亚于老师。学生互相批改可以是甲改乙、乙改甲, 也可以是甲改乙、乙改丙、丙改丁、丁改甲等形式。我认为学生互相批改作文的益处是非常大的, 学生在“互改”中, 既能扬己之长, 又能取长补短, 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学生在批改其他同学作文时, 随时摘记个别同学作文中的精彩片断, 寻找机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充实自己的文章内容。还有, 学生看到同学对自己的作文批语, 特别有新鲜感。这样, 不仅调动了每位同学的积极性, 提高了每位同学发现错误的能力, 而且使同学之间的研究写作的风气更浓。学生互相批改的方式, 比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不与学生交谈, 只顾埋头批改, 把学生当成“局外人”的效果好多了。

五、尝试BBS批改

现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 为中小学教学提供了一个极为便捷的交流平台。作文教学中可充分发挥论坛 (BBS) 、三人行网络班级等使用方便, 交互性强的优势, 运用发帖、跟贴的形式批改作文, 可以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评改作文的积极性。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输入电脑并传送到指定的BBS论坛, 如三人行网络班级, 要求每个学生在看了别人的作文后以跟帖的形式, 发表自己对文章的感想、意见和修改建议。同时, 要求学生随时关注别人对自己文章的点评, 对各种帖子进行归纳整理后, 再来修改自己的作文, 往往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上一篇:太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5年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下一篇:大课间二十分钟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