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和美育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和美育(共8篇)

语文教学和美育 篇1

摘要:审美教育使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塑造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目前,美育中小学教育中属于薄弱环节,与当下提倡的素质教育和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差距。加强美育,宣传正确的审美取向、培养健康的审美态度和加强审美的正能量影响,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中小学教学;美育;高尚人格;综合素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是对当前许多有违人才培养规律和审美规律现象的纠正。加强中小学美育,发挥其跨学科的桥梁作用,对改进教学方式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美育,宣传正确的审美取向、培养健康的审美态度和加强审美的正能量影响,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周末画报》的撰稿人邵忠指出:“我们这个世界里,从来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能力。而发现美的能力与学问和知识无关,更重要的是心灵与视觉的修养与感受,审美和视觉品位的提升,已成为当今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紧迫的教育首要任务。”

美育不仅仅是一项单一的教育,不是简单地教会孩子绘画、弹琴的技巧,更是对孩子启智的 过程,引导孩子寻找美、发现美,把美渗透到孩子的内心世界里,才算是真正成功的美育教学。让我们停下来花时间用心感受和更细心一点去观察这个世界,到那时,世界就会像鲜花一般绽放,出现我们从未察觉到的丰富色彩和形态„„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对美的感受的教育,也是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教育。美育内容上包含艺术之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文化之美。美育形态上是对艺术、自然、社会和自我美的一种感知。这种感知是一种态度和审美趣味的倾向。培养人类知识文明的审美态度就是最高度、最生动的人文教育。这种审美的态度影响一个人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以及对自我的态度,它关系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美育包含审美和教育两个部分。所谓“审美”,首先,它是以人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审,是一个动作,有审视、判断、辨别、发现和认识的含义。其次,这种实践活动反映的是主体对客体对象一种美的认识和感知。它体现为一种发现美、审视美、辨别美、判断美的能力,甚至还是一种创造美的能力。美,则泛指美的事物、美的画面、美的感觉、美的思想,是具象与抽象的综合,包含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是和谐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有机组合和呈现。因此,审美 本身就是一种选择,选择的结果反映出一个人综合知识和文化感知的水平。由此可见,美育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审美实践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引导人潜在的审美感知,去发现美、审视美、辨别美、判断美和创造美的过程。

美育所蕴含的旨趣是对人格对象按照心理规律,从内心陶冶性情出发,激发人的向善、向美的积极性态度。

加强中小学美育,就是除了培养学生的一般审美能力以外,还应通过美育更加珍视生命的质量、自然资源的保护、历史的尊重和美的欣赏。美育是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高尚精神情操,进而提升人的社会责任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成为新时代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关系全民素养。当前的美育已经不是简单的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它是各个学科的综合体现。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美育,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除了从美的画面、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还要从生活中、学习中发现美,这才是真正的向美教育。向美教育是培养美感、提高素养和驱丑去恶的重要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儿童通过周围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美育实施的是人文教育范畴,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最崇高的人文教育是培养人对人类历史知识文明的尊重和审美的态度。审美教育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让审美成为教育的基础、纽带,让审美教育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

学校美育程度将影响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影响其对客观世界的价值判断,甚至影响其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我们身边经常听到、看到的典型例子很多,比如新城建设、旧城改造等所涉及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的问题。如果一个城市的决策者不具备很好的审美素养,它有可能会毁掉一座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池。

好的课堂教学总是充满美的享受,它包括课件制作的视听觉美感、教师的发音抑扬顿挫的听觉美感、板书书写和版面布局的艺术美感。同时,它也包括教师的整体穿着打扮和生动的肢体语言,以及教室内部空间的装饰等等。哪怕是一个微小的细节都能产生很好的视觉美感,进而达到美的教育。改进美育教学,就是要求将美育渗透到所有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到校园文化中,让学生在学习各门学科中都能感受到美的存在,使学习过程不枯燥。

中小学审美教育的实施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它包含教师的言传身教、校园文化教育、学校教材教育等。应把审美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艺术活动和校园文化之中,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美的浸染。同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是中小学生美育的延伸。家庭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美育的第二课堂。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审美水平和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美育发展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深远。社会教育则是一个开放式的巨大空间,包罗万象。

目前美育在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学中还是处于比较薄弱的环节,与当下提倡的素质教育和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主要原因与应试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关系。应试教育比较严重地倾向为一种较为单一的文字性教育,是以左脑思 维开发为主的教育,而右脑的形象思维的潜能往往受到忽视。事实上,一个人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恰恰主要是依靠右脑的开发来实现的。

中小学审美教育的本质,不但要通过培养学生和谐的审美情感,促使其塑造高尚的人格,而且还要通过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态度和审美人生观,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审美水平,使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艺术家。

总而言之,美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小学教育的基础。

美育的实质,就是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以艺术之美促进学生自由成长、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自觉成长。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部分特别强调“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为我们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立德树人不能离开美育,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美是教育的本质”,美育是立教之本。叶圣陶认为,“美育正是帮助学生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也是生命质量自然形成、自然提高的最好方式”。

一是美育是立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美育的实质,就是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以艺术之美促进学生自由成长、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自觉成长。

二是美育是寓于全面的教育。“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充分的全面发展。”美育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渗透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蔡元培强调“美育代替宗教”。美育以它独特的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美育是伴于终身的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德,成于乐”,王国维认为孔子治学之道就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

四是美育是隐于具体学科的教育。每一门学科尽管研究对象有所不同,但每门学科所展示学科的知识之美、境界之美、人生之美,无时无处不在,给学生以启迪和激励。

五是美育是显于艺术的教育。柏拉图说,“艺术是教育的基础”。艺术就是“呈人之美”,艺术教育就是“成人之美”,那么教师就是善于“成人之美”的人。

改进美育教学应着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是增强审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自觉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梁启超曾说:“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制淘汰下去。这种功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文化修养。马克思认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生态度。一方面发掘教育生活中固有的美来启迪学生,培养学生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在帮助学生提高艺术生活能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二是增强学生审美能力。首先,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是学生进行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学生审美感受能力不是天生的,一靠教育,二靠实践。如果缺少对美的敏锐感受能力,就不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其次,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辨别是审美的关键,理解是审美的核心,评价是审美的升华。再其次,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应在帮助学生树立审美理想、提高创造美的心理素质、发挥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创造外界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的内在美,从而造就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新人。

改进美育教学应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流淌在学生心中的一股清泉,既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气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把美育寓于各门学科教学之中,并使之相互渗透,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美育,是指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受教育者应该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并没有异议,但在实际教育中,人们往往对美育的价值与作用认识不够。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论文摘要】:教育是人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围绕“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来切实改进美育教学,是美育内涵建设的根本,也体现着人的建设基础工程的时代要求;是审美教学革新、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也是提高美育教学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一、教学方法要“灵活”,与生活并行,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与生活并行,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与生活并行,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四、美术教学中材料利用的“多样化”。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六、教师现场示范的时机选择

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缺少审美素养,人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人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如果美特别是内在美被轻视,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是民族的灵魂。

一、教学方法要“灵活”,与生活并行,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听过许多特色的展示课,课堂表面的热闹非凡、花枝招展,难道这就代表了让学生体会到美术课的快乐吗?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趣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在知识的传授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高兴还是冷漠呆滞,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对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种关注应有机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更要关注学生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创造,妙在灵活。对于外来经验,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运用、发展。对不同的教材可 采用不用的方法,让学生对教师的教法常有一种“新鲜感”,以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让美术课更接近生活。

二、鼓励、引导学生创作方法要“多变”

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创造性思维训练能有效地开拓和更新

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具有明显的效用性,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为美术课堂练习注入了新的活水。低年级学生较侧重“联想”训练。方式一:图形联想训练。教师在宣纸上用各种颜色晕染形成肌理效果,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纸上变出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岛屿,有的说变成老鹰、鹿角??还可以利用图形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如白色的背景上画上几个五彩的小圆圈,由此让学生展开联想:由这张画你会想到什么?有的学生说:天空上放飞热气球;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绿色的海洋里鱼娃娃们吐的小水泡??这样,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情想象,去享受图形的变化带来的快乐。方式二:添画联想训练。教师提供一些不完整的线条或图形,让孩子们大胆地进行联想添画、补充画面,比比谁完成的作品更生动、更有创意。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年龄阶段,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能想到成人不能想到的东西,如奇形怪状的建筑、五颜六色的天空、漂亮的精灵等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的事物或没有见过的东西,他们的这种创造能力是不可多得的。现代社会正需要这种不拘于格的创造意识,需要孩子们把想象运用到创造上,而美术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活跃的氛围中体会美术学习的乐趣

在玩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创造玩的条件,使其享受玩带来的快乐,将枯燥的知识转变为有趣的游戏,如智力抢答、讲故事、变魔术等。在书中看到一位老师的《色彩的世界》一课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在桌前放了一杯无色的水,调动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教师以魔术师刘谦的形象出现,搅动杯中的无色水,谁知水在老师的搅动下慢慢散开变出很多种颜色,让学生初步体验色彩变化。像这样的导入,提高了学生的

兴趣,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感到无比快乐,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除此之外,在学生艺术创作的实践中,我们还可以换换环境来教美术,而不一定让孩子仅仅在教室这个单一的环境中创作。教师可以引导性的,让他们自发地组织、设计、分工、讨论,可以在音乐室、实验室、操场上、校园里,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到学校附近的乡间或小溪边,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美术、参与美术活动,让学生走进美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享受美术的快乐,表达个人的情智,获得审美体验。

四、美术教学中材料利用的“多样化”,尝试多角度的个性组合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较差,如果提供的工具材料是单一的、固定的,久而久之,会使他们感到乏味,降低学习积极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变拓展工具材料的新鲜性和独特性,引发学生兴趣。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引导孩子从多角度去联想和制作,逐步养成从多思路创作作品的好习惯。如学习《装饰画》一课,有的学生带来了麦杆、稻草、麻绳、鹅卵石,有的带来了匾、贝壳,纽扣、啤酒瓶,有的还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花瓣、花生壳、废纸板??通过粘贴制作,一个个别具风格的装饰画就这样诞生了。又如第五册《植物籽粒拼图》的教学,提早让学生收集各种植物籽,包括小的饰品(纽扣、珠子等)。在教学中,学生就可以自由地去粘贴图片,获得学习的乐趣。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善于选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增强“变废为新”的创新意识,如把生活中常见的废纸板制作成个性化的镜框、小画夹等手工作品;并且还可以启发孩子多角度地去思考利用这张废纸板,如用彩绘的形式、水粉画装饰的形式、线描的形式。

作为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师,应该注重所学知识的滚动性,培养孩子把书本知识用“活”的意识,把课堂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如上《植物写生》这堂写生课时,发给孩子不同的植物种子宝宝,让孩子们当一回农民伯伯,体验植物宝宝生长的乐趣,并且要求孩子们把每个阶段植物的不同变化描绘下来。

这就是生活中的美术,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让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让我们的美术教学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美术带来的魅力,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后的课堂教学对学校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直观地感觉教材,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学生们喜欢活动的画面,有趣的情节。而多媒体的直观具体、变换灵活,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正符合学生的要求,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就需要老师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凭借自身的感受、观察、思考、体验、发现、讨论、搜集、尝试、反思等学习完成学习目标。把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摆脱教师和课本的思维圈子,在美术的天地里展开联想的翅膀。

六、教师现场示范的时机选择

教师课堂示范的内容与形式有了恰当的安排,示范的时机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形式,示范的时机不对,仍然会阻碍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曾在书上看过一位教师上《梦中的我》,开始用动画导入,引出“梦的话题”,然后引导学生追忆“梦中的我”,最后指导学生描绘“梦中的我”。经过前两个环节的引导、挖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他们争先恐后地用语言、动作来描述自己梦中的情景,想象如小鸟一样在蓝天上自由自在飞翔。到第三个环节指导学生描绘“梦中的我”时———教师:老师昨天做了一个有趣的梦,说给你们听听,好吗?教师引导学生评析范画,指导学生描绘“梦中的我”。很显然,这节课学生的作品全是“教师的梦”。

教师在课堂现场示范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教学“中国画”时,对墨色浓淡的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干湿的衔接等等,教师在课堂上亲自挥笔做具体详细的

示范指导,学生目睹了作画的关键,则心领神会。学生在练习中还会不时提出作画的种种问题,教师均当场示范,其效果远远超过任何口头上的解答方法。

“美是教育的本质”,美育是立教之本。叶圣陶认为,“美育正是帮助学生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也是生命质量自然形成、自然提高的最好方式”。一是美育是立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美育的实质,就是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以艺术之美促进学生自由成长、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自觉成长。二是美育是寓于全面的教育。“没有美育,就不可能 有个性充分的全面发展。”美育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渗透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蔡元培强调“美育代替宗教”。美育以它独特的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美育是伴于终身的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德,成于乐”,王国维认为孔子治学之道就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四是美育是隐于具体学科的教育。每一门学科尽管研究对象有所不同,但每门学科所展示学科的知识之美、境界之美、人生之美,无时无处不在,给学生以启迪和激励。五是美育是显于艺术的教育。柏拉图说,“艺术是教育的基础”。艺术就是“呈人之美”,艺术教育就是“成人之美”,那么教师就是善于“成人之美”的人。

美育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外在美、形式美,但更应侧重的是对于内在美的揭示和培育。

语文教学和美育 篇2

一、美育在教育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美育是指社会、学校或其他有教育责任的群体与个体, 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 对受教育者进行良好心理和品质的教育引导, 从而让他们健康的成长。

美育实施可伴随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学生一生的成长中家庭美育、学校和社会美育是美育实施的基本形式, 而学校教育中, 美育不仅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且也给其他各育以有力的帮助, 还可以把各育的成果综合升华成整体性的富于生气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认为, 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 使没有美就不能生活, 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揭示了学校美育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感受美, 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他们丰富而高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使学生成为按美的方式生活的人。只有这样, 学生日后才会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语文教学在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同时, 也在引导学生审美和向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不管是在传统的教材中还是在新课改的教材里, 没有一篇是仅做语文方面教育的文章的;不管是古时的诗词歌赋, 还是今日的美文小品, 均注意了语言的典雅、结构的精巧、情感的真挚和文理的晓畅。语文教师, 应充分挖掘出教材中审美教育的元素。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 进行美的创造,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崇高的审美理想。

二、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施方法:以美育美

大纲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美育的实施应遵循它自身特殊的规律, 在语文审美活动中以感受美为主要活动方式, 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对美的评价标准, 才能为学生鉴赏美, 以及创造美奠定基础。

(一) 选择美的语文教学载体

要选择能够作为审美教育载体的语文材料来对学生进行语文课堂上的审美教育。明确新编语文教学大纲对培养学生品质情趣及审美能力的要求, 以此为标准来推行语文教学中的学生的赏美、创美能力的培养, 以培养出具有高雅情趣和高尚情操的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实现语文教学和育人的目标。

(二) “美”的语文教学方式

选择具有艺术的、符合学生欣赏和品味能力、与所选材料内容情调一致的方式和方法, 这样既可以做到增多一个美育的途径, 又可以对学生进行身教, 收到逐渐感染、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美育实施的具体途径

(一) 语文教师应有的美育素质

教师素质将直接影响美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和实施效果。因而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要具有审美的感知力。要做到这些, 语文教师必须注意平时积累生活, 丰富阅历, 把握作品的形象美, 感悟语言的音乐美, 品位词语的意蕴美, 领会句式的变化美, 领悟整体的风格美, 为美育的实施提供认知性方向。

(二) 联系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冶情

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材料的基础上, 适当引用课外素材, 如名言警句、诗词楹联、成语典故、名胜古迹、轶闻趣事等为辅导, 通过有意识地加工, 进行美育构思, 实现课堂教学美育化。艺术作品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它能使人在感受美的过程中逐步地净化心灵。

(三) 引导学生发现美, 感悟美, 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 结合自己的经验, 去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景观, 在美的体验中, 提高发现美, 感受美的能力。布置作文时, 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发现美。例如写写景状物的文体时, 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去领略千姿百态的自然美。例如写记人叙事的文体时, 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 感悟万般情态的社会生活美。让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捕捉。然后让学生用文字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成作文, 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

语文教学和美育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德育 美育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38-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德育和美育的渗透有诸多益处,比如可以很好的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可使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获得思想的熏陶和净化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德育和美育是很有必要也是很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1.通过情感熏陶的方法渗透德育

众所周知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观点、思想的表达和抒发,语文课文当然也不例外,教师可巧妙利用文章所具备的这种特质,积极在课堂创设相应的情感情境,通过情感熏陶法对学生进行德育上的渗透,以此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和心灵上的净化,比如在教学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时,为了营造出文章传达出的悲伤、庄重、爱国的情感,教师可在课前将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放置于讲台的一角,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报效祖国的名曲,相信当充满情感、豪放激励人心的音乐响起时,必定能够深深感染学生的心灵,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之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敬佩狼牙山五壮士的所作所为及其高尚、无私的爱国情怀。

2.通过阅读渗透德育

古语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在加深文章理解方面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力量,教师可通过阅读教学加强对德育的渗透,我们这里所指的阅读主要涵盖两方面,一方面是课内阅读;一方面是课外阅读,下面我们就一一进行详细阐述,首先是课内阅读,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内容,科学合理安排阅读形式和方法,比如在学习课文《小抄写员》时,教师可把阅读精心设计成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具体来讲就是找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小抄写员和父亲,并根据角色性格特征模仿相应的口气进行朗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了解文章所传达出的情感,深刻认识小抄写员孝顺、顾家、照顾父亲的优秀品质,进而自觉在生活中向小抄写员学习,这种教育方式远比教师反复的语言说教效果要好得多,也来的更有力量和影响力;其次是课外阅读,毋庸置疑广泛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开拓眼界、增加知识面,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至关重要的,鉴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辨别能力尚弱,教师可切合学生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书籍,并传授必要的读书方法,使学生能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和启迪,比如针对部分学生读书只注重情节的现象,教师可有意识的引导他们关注作品思想内容,深切感受其所传达出的社会意义等。

3.在丰富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管对学生传授多少德育理论,如果学生不能将它贯彻落实到实践活动之中,那么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还是没有得到真正提高,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德育的教育是很关键的,建议教师可周末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或去做环保志愿者,又或者要求学生清明节去烈士林园祭拜,并把自身扫墓感受记录下来等等,这些都利于升华学生思想情感和境界,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途径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手段,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等特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其理解知识的难度,还能帮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因此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美育渗透是很有必要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针对不同题材的课文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面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录音朗读,或是播放于此相关的音乐进行气氛渲染,这样有助于学生捕捉课文传达出的情感信息,加深学生审美感受,又或者在面对写景状物的文章时,教师可通过朗读、讲解、多媒体图片、视频、录像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雄壮广阔和自然之美,进而激发为建设祖国而好好学习的勇气和决心。

2.通过教师优美的语言渗透美育

课文讲解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承担着向学生传递信息、启迪学生心智的重要职责和使命,而教师生动、优美、富于变化的语言讲解则可大大提升这种效果,使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审美享受和情感体验,就拿《月光曲》这篇课文来说,文章本身并没有刻意描写琴声、节奏及旋律,但是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通过语调由舒缓、柔和、快速、强烈、高昂激荡等的变化来朗读文章,让学生通过老师声音的变化感受和想象琴声节奏,进而获得美的音乐享受。

3.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渗透美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大自然是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绿色课堂”。因此教师要想使学生审美感受和品味得到提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自然活动是很重要的,让孩子们在野外活动中真切体会“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或者在金秋时节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丰收的喜悦等等,这些都是帮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有效举措之一。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德育和美育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作出多方面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教师做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就一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审美品位。

参考文献:

[1]刘秀君. 浅议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28)

[2]于书海. 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 新课程学习(下). 2011(09)

剖析美育和德育关联 篇4

一、美育思辨“美育”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和使用的。他认为美育是通过人们对美的形象的观照,培养对美的情感,纯洁人的心灵,以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美育在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近代可追溯到王国维、蔡元培著作中的阐述。在理论界和教育实践中,很长时间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一种视美育为智育、德育等教育形态的辅助手段或途径的观点。多数人简单地理解为在课表上开设一两节音乐课和美术课就是美育。近几年来,应试教育这根无形的指挥棒又把千军万马引向升学的独木桥,于是,美育在许多的学校已形同虚设,甚至被忘得一干二净,原因是考试一般不涉及美育的内容。因此,重新审视美育,界定其内涵,恰当地认识其特质和功能,确立现代美育观念,并以此为基础指导美育实践是相当必要的。首先,美育具有情感净化功能。美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通过美育实践,不但可以丰富人们的情感,同时,还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和发展积极、健康的情感,抑制和克服消极、邪恶的情感,使人的思想纯洁化、高尚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人格。具体地说,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要求受教育者通过对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充分感受,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激发他们的美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使他们变得高尚、积极,在思想上全面地健康地成长。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认为“乐(yue)”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他在《论语·泰伯》中说人的品性“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也同样强调美的教育,他在《荀子·乐论》中说:“乐(yue)者,圣人之所乐(le)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yue)而民和睦。”近代史上,著名教育家王国维、蔡元培都曾大力提倡美育。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蔡元培也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1]他还提出了学校要“体、智、德、美”四育并行的教育宗旨,对近现代的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其次,美育是一种能力教育。学校美育虽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但是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感受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思想家、美学家的言行都充分证明了。古罗马的贺拉斯提出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实际就是美育与道德教育统一的思想。蔡元培在1912年担任民国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时,就把美育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1917年,担任北大校长期间,他又响亮地提出了“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近几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对重知识而轻能力的教育观的否定,对我们该如何对待美育以极大的启示。特别是如今坚定地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更证明了学校美育不仅仅只是一两节美术课、音乐课,也不是个别学科的简单渗透所能替代的,而应该作为一门与德、智、体、劳既有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重要课程。因此,加强学校美育势在必行。

二、德育及当今学校德育的困惑所谓德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灌输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教育,使人们能从理智上对客观社会现象进行正确评价。它主要是通过说服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言行产生一定的规范性,最终使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走向“内化”,成为受教育者观念意识的组成部分,并在行为上自觉服从之、遵守之。德育包括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三项内容。道德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既是行为准则,又是善恶标准。大则表现为对某种价值观、人生观标准的遵从,如我们赞扬张海迪“身残志坚”,是“生活的强者”、“青年的楷模”,以及重义轻利、廉洁自律等观念;小则体现为对日常行为准则的遵守,如不能随地吐痰、公共场所不应大声喧哗、讲究文明礼貌等。然而,走进各类学校,简单地进行一下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想状况着实令人担忧:学习差的学生不思学习、不求上进,或沉溺于网络、或结伙斗殴;而学习好的学生不少是只顾学习、不问他事,以至于教室无人扫,垃圾成堆,自私和势利充斥着他们的心灵。学校的一位老师不幸患病住院,诊断为肝癌晚期,当校长把这一不幸告诉给学生时,这个老师教的班级的学生第一反应是:他们的课谁来上?却没有一个学生询问老师的病情,更无人提出要去看望老师,这种冷漠、自私的心态难道不是德育的失败吗?虽然像这样的孩子不会是多数,但这也给教育者敲响了一次警钟。学生的思想状况堪忧,原因何在?一是由于应试教育的误导,使有些学校淡化或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教育。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学校德育的内容死板、方法单一,偏重于苍白无力的说教,很难被学生接受,更难抵御社会、家庭中的一些负面教育的影响。现今的小学、初中,乃至大学大都开设了思想政治课,也制定了诸如学生守则、行为规范等,但其内容大多是要学生怎么样做,不许或严禁做什么等。这样,学生往往无法接受、不愿接受,或者表面接受而内心反感。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彻底改变德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三、德育与美育的区别和联系(一)德育和美育的区别。首先,两者性质不同。德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注重培养人和对社会的服从。美育是一种解放性教育,注重发展人的个性。德育强调的是人的意志品质与道德修养方面的规范性教育。它关注的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一般道德原则,通过社会舆论和社会习惯来实现对个体言行及内在意志品质、价値观念的约束,使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高尙情操。如学生守则、校规、诚信观念、道义观念等。从总体上来说,德育侧重的主要是对受教育者理性方面的培养,使受教育者以理性的精神力量对个体作出符合逻辑的判断,并决定付诸行动与否。因此,我们的德育工作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维护作用,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而美育强调的是一种感性的教育,在审美实践活动中,使受教育者的感性生命领域得到表现和升华,同时在作为人的感性生命力得以自然舒展之时还可以自由地张扬个性,使个体的审美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和提升。其次,两者的实践过程不同。一般来说,德育主要是靠灌输和说服来实现的。即通过令人信服的观点和逻辑严密的阐释过程,以及生动、形象的恰当例证,使受教育者明了是非曲直、善恶正邪,从而接受教育者倡导的观点,确立符合社会一般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晓之以理”的教育过程。而美育则是一个“动之以情”为主的教育过程,它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对象诱发受教育者的各种审美功能,从而获得个体心灵的满足和升华,是受教育者对教育的内容自然而然的发自内心情感的认同过程,这一过程拒绝以任何强制手段达到目的。第三,两者的教育形式不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德育最好采用形象化、艺术化的方式来进行,并在其中融入更多的情感因素,以避免说教的单调、枯燥。而美育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和具体可感的形象与形式,在审美感受中,使受教育者获得审美体验、感动、领悟的同时,也获得了思想境界的提升。如果说有效的德育活动方式是“寓教于乐”,使受教育者发掘出“乐”背后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那么成功的美育活动应当是“以乐为教”,在受教育者获得对审美对象美的内涵、美的形式的创造性感受、体验、领悟的过程中,教育目的已经获得了实现。如果片面地将艺术作品当作“思想教育的教材”向受教育者强行的灌输,这本身既违背艺术实践的规律,又抹煞美育的特点,片面挖掘、强调思想道德意义很可能导致受教育者的厌倦和逆反心理,正是“欲速则不达”。第四,两者的社会功能和原则不同。德育主要是着眼于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它要建立和维护整套社会伦理、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美育主要是着眼于保持人(个体)本身的精神的平衡、和谐和健康。德育强调的是现实功利性原则,侧重于对社会价值尺度遵从的教育,使人适应社会现实,培养人的责任感、义务感,在规范中求得个人、团体、社会的和谐一致,实现个体与集体的利益。美育倡导的则是理想性原则,侧重于具有个性的理想主义的超越精神,使人在超越现实的前提下追求理想,推动现实的发展。如在欣赏音乐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欣赏者会为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感动不已,但其目的并不是引导人们去“殉情”,而是感受对纯洁、美好的爱情追求,使个体的灵魂得以净化,产生对高尚、纯洁的情感生活的赞美、向往和珍惜,以及对一切反人性的封建婚姻的唾弃。因此,视美育为德育的工具与手段,或将二者混为一谈,以德育代替美育,以美育取代德育的观点和作法都是片面的。在明确二者差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功能而共同完成人的完善发展的教育目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的最后目标却在种种境界的综合,就是说,使各个分立的课程能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块儿,构成了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2](二)德育和美育的联系。德育和美育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前者主要通过说教、灌输实施;后者主要通过诱发、引导实施。教育手段不同,目的是一致的。首先,德育给美育以丰富充实的内容,保证美育的正确方向;美育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过美并利用美进行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美育本身也包含着荣辱观、羞耻感等德育因素,但并不等于德育。再说,审美作为一种高级的情感活动,本身虽包含着必不可少的伦理道德的因素、善的因素,特别是对社会美的评判,往往同善恶的道德感紧密相联,因此,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另一方面,美育的强烈的感染力是一般的理论教育所不具备的,它具有独特的情感优势。因为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容易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次,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审美状态是道德状态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为道德实践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情感基础上,一个连最基本的美丑都不分的人,是不会有高尚的道德观念的。柏拉图说过:“整个心灵的和谐就是德行。”[3]因此,在他的美育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视以音乐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从幼年的成长时期就培养出和谐的心灵状态及恰当的情感世界,这样对儿童成年后理性世界的发育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使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趋于完整和谐。狄德罗曾说过:“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必然会堕落。”[4]反之,一个内心充斥了低级趣味的人,很难在道德人格的发展上达到高境界。第三,美育和德育在培养个体的人的感性与理性协调、平衡发展方面具有协同作用。感性与理性协调和平衡的人才是正常的人、健康的人。情感过分压抑或不能得到正常满足、发展,极有可能导致心理变态、精神异常和人格扭曲。负面情绪或畸形欲望恶性泛滥,正常理性丧失,终将走向道德人格的严重残缺。几年前发生在北京骇人听闻的“蓝极速网吧纵火案”中,三个少年犯罪人都生活在情感生活极不正常、极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长期以来,情感世界的缺失导致了阴暗的心理和病态的人格,最终只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置道德、法律于不顾,坠入犯罪深渊。从道德角度看,适当约束人的感情世界(包括情感)是正常的和必须的。青少年的情感世界丰富、敏感、易变,而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他们认识事物有相当明显的情绪化色彩,对此,一方面需要必要的德育说服和引导;另一方面,美育应充分发挥其情感净化功能,通过美育实践,帮助人们培养和发扬积极、健康的情感,抑制和克服消极、邪恶的情感,使人的思想纯洁化、高尚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人格。青少年由于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发育,往往有对异性产生微妙的情感变化,这是青春萌动的正常现象,是走向成熟的开始。但是,他们毕竟从感性到理性世界都处于相当不成熟的时期,无法达到对自我或对周边一切较为全面、清晰的认识,也无力承担这种情感变化背后负载的责任,甚至情感失败后的伤痛。面对这些问题,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去指导学生以更理性的态度审视情感,正确对待、约束自我情感,从而走向成熟。例如:一位教师通过以含蓄优美、富于哲理性的语言和学生笔谈,以自然恰当、充满爱护和信任的谈话与学生沟通,在无伤害教育中,使学生将朦胧的“早恋”情感以理性的方式重新审视、约束,转化为正常的友情。[5]这里,教师是使学生的感到世界和理性世界走向平衡的疏导者和提升者。有的教师对此采取的方式是简单而粗暴的,不是采取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相结合的疏导方式,其后果不是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就是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美育宗旨相悖的。第四,美育追求的最终功利性目的是高尚的善。“真实的善是每个人的心灵所追求的,是每一个作为他一切行为的目的。”[6]在这一点上,美育与德育的要求体现了高度的一致性。美的最终目的是体现为善,善代表了人类普遍的追求,德育对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意识的培养,也无一不是指向“善”这一目的。因此,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美和道德是亲姐妹。”[7]马克思也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的利益有关。”[8]这种功利性不是以立竿见影的效果显现,更不是以物质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培养人性普遍“善”化的高尚情操为终极。

语文教学和美育 篇5

试论美育对学生右脑和智力的开发功能

人的右脑是一个亟待开发的智力世界。这一智力世界的开发,美育的有效实施是一项重要的措施。现代脑 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约占全脑的四分之三,分为左右两半球。两个半球具有同样的高级智力功能。左半球 控制右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侧重于抽象、分析、计算和求同,是人脑处理语言、数字,进行逻辑思维、分析 思维、辐合思维等的智力活动控制中枢,被称为“优势半球”。它支配着人们的说话、阅读、写作、计算、排 列、分类、语言回忆和时间观念,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性等功能,因而形成语言的、分析的、数字的、程序的、符号的、直线的思维模式;而右半球则控制着左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着重于想象、虚构、感受和求 异,是人脑处理表象、知觉,进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的智力活动控制中枢,被称为“次要半球” 或“艺术型半球”。它支配着人们的图形识别、音乐感知、形象记忆、情绪调节、艺术欣赏等完形知觉以及想 象、梦幻、摹仿、感受等,具有不连续性、弥漫性、整体性等功能,因而形成非语言的、形象的、直觉的、具 体的思维模式。可见,理论思维主要定位于左半球,形象思维则主要定位于右半球。如下图所示[

医学临床实验也证明了大脑两半球的不同功能:左脑的损伤会引起感觉性或运动性失语症、文字不识症和 抽象逻辑思维方面的障碍;而右脑的损伤则会造成相貌不识、结构性失认等现象和空间定向思维方面的障碍。如果将“铅笔”两个字分别投射在病人左、右眼半视野内,铅在左,笔在右,那么病人能说出“笔”,不能说 出“铅”,这是因为“笔”投射在左半球,所以能命名,而“铅”投射在右半球,因而不能用言语描述。如果 把一支铅笔放在病人左手上,他可以用动作表示铅笔的用途,但不能用语言描述它。如果把铅笔换到右手上,病人马上就能用言语做出报告。如果让病人根据积木的颜色来排列某种图形,那么他可以用左手而不能用右手 完成任务。[(2)]这说明,两半球确有不同的功能。但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二者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比如,语言虽然主要由左脑管其词义和连续性,但右脑也分管其情感和声调;而图案设计虽然主要依赖于右 脑的视觉和想象,但也依赖于左脑的分析和排列。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由于教学内容的偏颇,人们对 大脑左半球的功能较为重视,使之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对右脑的开发则始终未能落到实处,所以 忽视甚至压抑了右半球的“能动性”,使其潜在功能长期以来未被人们所充分了解。而美育,则可以激发和调 动“右半球”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使两个半球平衡协调地发展,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全面开发学生的智能,特别是注重开发学生的右脑智力潜能。美国著名教育家艾德勒教授曾设想了本世纪末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型。他特别强调设置“美育”课程,以提高学生对人类艺术活动作品的观察力、理解力、鉴赏力,最大限度地拓 展儿童智力活动的广阔空间。[(3)]加拿大温哥华教育委员会研究员拉脱尔也指出:人的左脑管抽象逻辑 思维,右脑管具体形象思维。他在如何训练大脑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长时间坐在教室左侧座位上 而不得不经常把头和眼珠转向右侧的学生,在那些语言和分析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学习成绩较为出色。反之,坐在教室右侧的学生,在那些形象化和整体性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学习成绩高出一筹。这是大脑左右两半 球活动不均匀、发展不平衡的一种必然结果,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开发右脑、善用左脑,使两半球协调开发的重 要性和必要性。

语文教学和美育 篇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15〕7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学校美育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经过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学校美育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为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在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基础教育阶段美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考虑地区差异,重点关注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美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因校制宜,鼓励特色发展,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局面。

坚持改革创新,协同推进。加强美育综合改革,统筹学校美育发展,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整合各类美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会互动互联,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美育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氛围。

(三)总体目标。2015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二、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

(四)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重视美育基础知识学习,增强课程综合性,加强实践活动环节。要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科学定位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

幼儿园美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懂得珍惜美好事物,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使幼儿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课程要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发展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普通高中美育课程要满足学生不同艺术爱好和特长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特殊教育学校美育课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注重潜能发展,将艺术技能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为学生融入社会、创业就业和健康快乐生活奠定基础。职业院校美育课程要强化艺术实践,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普通高校美育课程要依托本校相关学科优势和当地教育资源优势,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学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逐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普通高中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职业院校要在开好与基础教育相衔接的美育课程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好体现职业教育专业和学生特点的拓展课程。普通高校要在开设以艺术鉴赏为主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基础上,开设艺术实践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等方面的任意性选修课程。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和加强艺术经典教育,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

(六)实施美育实践活动的课程化管理。美育实践活动是学校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纳入教学计划,实施课程化管理。建立学生课外活动记录制度,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欣赏高雅文艺演出、参观美术展览等情况与表现要作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内容。各级各类学校要贴近校园生活,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美育活动形式。要以戏曲、书法、篆刻、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重点,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传统。中小学校应以班级为基础,开展合唱、校园集体舞、儿童歌舞剧等群体性活动。任何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学生参加以营利为目的的艺术竞赛活动,严禁任何部门和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商业性艺术活动或商业性庆典活动。

三、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

(七)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建立以提高学校美育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按照国家规定的不同学段美育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以及内容要求,切实强化美育育人目标,根据社会文化发展新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育资源,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拓展教育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积极参与中外人文交流。依托现有资源,加强学校美育实践基地建设,取得一批美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成果,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学校美育的整体发展。

(八)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融合,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挖掘不同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美育资源,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深入挖掘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中的美育价值。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发挥各个学科教师的优势,围绕美育目标,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

(九)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艺术院校要注重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专业设置应与学科建设、产业发展、社会需求、艺术前沿有机衔接。加强社会服务意识,强化实践育人,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培养高素质、多样化的艺术专门人才。遵循艺术人才成长规律,促进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专业课程教学与文化课程教学相辅相成,坚持德艺双馨,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造就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素质全面、专业扎实的艺术专门人才。

(十)建立美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美育教育资源覆盖面。以国家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为契机,加强美育网络资源建设,加快推进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和辅导教师用好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将优质美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农村学校。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联合建设美育资源的网络平台,大力开发与课程教材配套的高校和中小学校美育课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结合“互联网+”发展新形势,创新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方式,加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学习的平台建设。

(十一)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教室、走廊、宣传栏等,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田,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进一步办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各地要因地制宜探索建设一批体现正确育人导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美育环境示范学校。

(十二)加强美育教研科研工作。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设立美育专项课题,并予以一定倾斜。以服务决策为导向,整合资源,协同创新,深入研究学校美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打造高校美育综合研究的高地和决策咨询的重地。研究制定高校和中小学校美育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深入开展美育教学研究和教材研究,形成教材更新机制。加强基础教育阶段艺术类学科教研队伍建设,建立教研员准入制度,严格考核要求。探索建立县(区)美育中心教研协作机制,发挥学科带头人在美育教学研究上的引领作用,促进美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四、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

(十三)采取有力措施配齐美育教师。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普通高校要根据美育课程开设需要,加快公共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各地要制定时间表、采取有效措施破解中小学校美育教师紧缺问题,根据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要求,通过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综合改革实践,建立农村中小学校美育教师补充机制,重点补充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美育教师。实行美育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采取对口联系、下乡巡教、挂牌授课等多种形式,鼓励城市美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十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美育师资整体素质。各地要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中小学校协同培养美育教师的新机制,促进美育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切实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师资水平。鼓励成立校际美育协作区,发挥艺术学科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美育师资队伍均衡发展。鼓励教师参与美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支持教师合作开发开设美育课程,倡导跨学科合作。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和新老教师互帮互助机制。搭建美育课堂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培训平台,加强经验交流与培训,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中加大对中小学校教师特别是乡村美育教师培训力度,带动各地开展农村美育教师培训。

(十五)整合各方资源充实美育教学力量。教育部门要联合和依托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组织选派优秀文化艺术工作者积极参与文艺支教志愿服务项目,鼓励和引导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艺术院团专家和社会艺术教育专业人士到中小学校担任兼职艺术教师,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积极探索组建美育教学联盟、文艺工作者援教联盟,依托联盟搭建农村美育支教平台。继续鼓励和支持专业文艺团体、非专业的高水平文艺社团有计划地赴高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组织专家讲学团开设专题美育讲座。聘请艺术家和民间艺人进校园,因地制宜成立相关工作室。专业艺术院校要积极在中小学校建立对口支持的基地。

(十六)探索构建美育协同育人机制。以立德树人、崇德向善、以美育人为导向,加强对家庭美育的引导,规范社会艺术考级市场,强化社会文化环境治理,宣传正确的美育理念,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育人作用,转变艺术学习的技术化和功利化倾向,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推进美育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教育与宣传、文化等部门及文艺团体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部门间协调机制。

五、保障学校美育健康发展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美育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认真履行发展美育的职责,将美育发展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部署,切实抓紧抓好。建立健全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美育工作机制,明确责任,按照职能分工,落实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

(十八)加强美育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教,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美育综合改革。研究完善学校美育工作有关规章制度,使美育制度规则体系能够及时适应实践发展需要,为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十九)加大美育投入力度。地方政府要通过多种形式筹措资金,满足美育发展基本需求,建立学校美育器材补充机制。各地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场馆建设,将更多的文化建设项目布点在学校,促进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互动互联,推动校内外资源设施共建共享。鼓励各地筹措和利用社会资金对农村中小学校美育走教教师给予专项补贴。中央财政通过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地方尽快补齐学校美育的短板。

(二十)探索建立学校美育评价制度。各地要开展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抓好一批试点地区和试点学校,及时总结推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施中小学校美育工作自评制度,学校每学年要进行一次美育工作自评,自评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纳入校长考核内容,并通过当地教育部门官方网站信息公开专栏向社会公示自评结果。制定符合高校艺术专业特点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建立学校美育发展报告制度,各级教育部门每年要全面总结本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工作,编制报告。教育部应委托第三方机构研究编制并发布全国学校美育发展报告。

(二十一)建立美育质量监测和督导制度。中小学校美育课程开课率已列入教育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各地要将其作为对学校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要在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每三年组织一次学校美育质量监测。鼓励各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对美育质量进行监测。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美育纳入督导内容,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工作。

语文教学和美育 篇7

一、运用数学哲理培养正确价值观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数学是现实生活的抽象与模型, 许多的教学内容, 都可以从生活入手, 充分利用数学来源于生活, 把数学知识的本质还原到生活中, 在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到乐趣和成就感, 从而激励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

例如, 我们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章数学内容是丰富的图形世界, 有一节内容是几何体的三视图, 对于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把握其精髓和实质, 因此我举“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例子, 这首诗让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为什么同一个几何体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就不相同, 学生把握了三视图的本质, 同时认识到了解人和事需要从多角度进行观察, 才能正确全面掌握本质, 防止以偏赅全.

二、善于运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在人类探索知识和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数学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沧桑岁月, 它的发展影响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 对此, 教师应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有关材料, 向学生介绍数学家对知识的发现和严密的推理、分析过程,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热烈的向往和探索.

例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时, 先让学生查阅资料, 搜集这个定理的产生过程和不同的证明方法, 以及它在生活上的应用, 让学生自己撰写小论文, 给他们提供一个自主探究的机会, 使学生在学会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还能受到良好的数学文化教育.

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 首先将它最本质的内涵传达给学生, 它通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形成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 由它的两个坐标 (横坐标、纵坐标) 确定下来.因此有了直角坐标系以后, 人们才得以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 从而达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而这种巧妙的方法和技艺是谁创立的呢?这时候同学们的好奇心就完全被吸引过来了, 专注的神情表明想和我一起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创始人是笛卡儿, 他用平面上的一点到两条固定直线的距离来确定点的位置, 用坐标来描述空间上的点, 使几何问题不仅可以归结成为代数形式, 还可以利用代数变换来发现和证明几何性质, 把曲线看成点的运动的轨迹, 不仅建立了点与实数的对应关系, 而且把“形”和“数”两个对立的对象统一起来, 建立了曲线和方程的对应关系.让学生知道任何一个定理、公式的形成均来自不断的思索和实践, 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敢于探索的习惯.还可以把我们的人生比做一个无形的坐标系, 在这里每一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 因此在我们整个人生发展的最关键时期, 要确立远大目标, 用自己的努力和踏实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

三、寓数学课堂教学于美育

数学家罗素说过:“数学中有至高的美.”数学的美真实地存在于我们所学习的每一个知识点中, 很多老师对于概念课的讲授都有同样的感受, 就是学生经常对概念和定义的理解模糊, 因此在讲解定义和概念时, 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启发学生体味其语言的精炼、准确,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语言的简洁美, 有意识地分析和挖掘蕴藏在公式、定理、法则背后的数学美, 深刻感受数学内在奇妙结构的完美的和谐统一性, 例如三角形虽然形式千变万化, 但内角和始终不变.从而达到启迪学生的审美意识, 形成强烈的认知趋向和身心满足,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在讲授黄金分割时, 我先给同学们展示了几幅蕴含了黄金分割知识的漂亮图片, 再把黄金分割的概念给学生, 但是对于这个概念和比例式学生经常会混淆, 很难扎实掌握, 因此我给学生们讲述了黄金分割的神奇魅力:

1. 古埃及胡夫金字塔:文明古国埃及的金字塔, 形似方锥, 大小各异.但这些金字塔底面的边长与高都是黄金比例.

2. 蒙娜丽莎的微笑:

蒙娜丽莎的头和两肩在整幅画面中都完美地体现了黄金分割, 使得这幅油画看起来是那么的和谐和完美.

3. 我们的国旗上就有五颗星, 还有不少国家的国旗也用五角星, 这是为什么?

因为在五角星中所有线段之间的长度关系都是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

有了以上生活中的实例, 让学生理解黄金分割的实质是一种比例关系就很容易接受了, 同学们听着这些知识的讲解时兴奋不已, 就在这个时候我对学生说:“心动不如行动,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线段, 然后利用你所学习的知识, 自己找出这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四、数学德育与美育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 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该强化德育和美育意识

“身正为师, 学高为范”, 因此一定要加强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底蕴, 才能站在较高的认知水平上分析和处理教材.以前对于教师有这样一种要求:“如果你想要给学生一杯水, 那首先你自己应该有一桶水.”然而在当今的新时代背景下, 我想现在的教师应该是一眼灵动的泉, 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汩汩流淌, 滋润和浇灌着每一名学生的心田.

2. 进行德育和美育的渗透要注意把握一个“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也要注意策略性, 不能喧宾夺主, 有些教师为了教育而教育, 生搬硬套, 不能与教材的实际内容相联系, 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 还可能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障碍.我想在教学中, 多思考多学习, 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 适时地、适当地渗透德育和美育, 与学科内容做到和谐统一, 才能收获春雨般“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数学是“人类精神最精致的花朵之一, 是世世代代一砖一瓦建造起来的一座永恒的知识的大教堂”,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数学课堂教学的德育与美育的渗透,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形成扎实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也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达到课堂教育教学和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本文从数学哲理、数学史、教师文化素养等方面阐述了一些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美育

参考文献

[1]朱美玉.浅谈数学的德育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9.9.

[2]百度笛卡儿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704.htm.

[3]百度黄金分割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4179603.html.

[4]魏衍军.科教导刊, 2010 (1) (上) .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 2001.

语文教学和美育 篇8

关键词:高中音乐;美育教学;审美素养;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0-001-01

高中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培育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在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美育教学是我国音乐教育教学一以贯之的重要教育方针之一,特别是近年来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将音乐美育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层次,要求广大一线高中音乐教师紧密结合高中学生正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道德观趋于形成这一重要特点,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增强,不断加强和改进高中音乐美育教学模式、方法、手段与策略,以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和全面发展。

一、加强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形象美

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在乐曲的具体创作过程中,非常关注音乐作品构建的外在场景,以创设出某种景物形象、人物的外在形体与自然背景轮廓,促使音乐演唱者或音乐欣赏者更好地让自身心绪与内心情感融入于音乐作品之中,促使他们的精神需求得到极大满足,让他们的思想境界至于某一特定层次与水平,达到陶冶他们情操,提升他们精神品质的目标,以至于培育和增强他们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因此,广大高中音乐教师,要充分理解音乐创作者的音乐创作的原始意图,加强引导学生积极感受音乐作品的原汁原味的形象,体验音乐作品所突显的形象美,让音乐作品中的良好形象来引导学生自身形象的构建,让学生在对音乐形象的审美过程中得到良好人文素养的培育,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例如,在《1812序曲》的教学过程中,我牢牢抓住这组交响音乐所构建的形象美,引导学生一起感受俄国民众在教堂里宁静的气氛祈祷和平与安宁的良好形象,弹性十足与紧密的节奏的序曲显示俄罗斯骑兵的无限生力,由此体验俄国军队运筹帷幄应对俄法之战的英雄形象,他们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制定战略方针与策略,将入侵的法军引入圈套,进而交战,接着撤退郊外,接着骚扰与交战,然后短暂地在郊外荒野扎寨驻营,继续一股作气地大战法军,并取得辉煌胜利,后续便是大庆功,民众热烈欢迎俄军凯旋归来,在欢呼声、鼓掌声、礼炮声等声音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俄国军队的英雄气概。课堂教学中不少学生深深地被音乐作品的形象美所感染,让他们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和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二、加强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传统美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源于某种审美时的精神享受和情感体验,被尊为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产生于独特的景与独特的情之间的交融聚合中生成的艺术想象,具有较为深邃的精神启示与灵魂触动作用。音乐作品是一种非语义性的艺术,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音响形式与手段来构建艺术意境,具有非常感情的特质。因此,引领学生在音乐课程教学中进行美育教学,就必须注重加强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意境美,引导学生通过较为感性的方式从人的内心体验出发,从而让他们的情绪融入于音乐作品意境中,让唯美的乐曲意境感染他们思绪,增强他们对音乐中的丰富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意识,培育他们良好的音乐素质与人文素质。

三、加强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美

音乐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作品创作者对某一事件或某一事件的情感构件艺术,蕴含于音乐作品的情感是其它任何人类交流形式无法比拟的,具有非常明显的丰富性、深度性、喻意性、感染性与氛围构建作用。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广大音乐教师,必须注重引领学生感受音乐作品中蕴藏的深厚情感,引导他们体验优秀与经典音乐作品中潜藏的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展露,并让他们由此产生出对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共产党、平凡的现实生活,以及身处的大自然与身边的所有事物产生趋善趋美的情感,从而增强他们对我们的祖国、人民、共产党、现实生活与大自然的热爱,构建他们更加美好善良的情感世界,促进他们高尚道德情操的陶冶,促使他们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增强他们的人文素质。

例如,在《天鹅湖》教学中,为把握好作品中的音乐节奏、旋律、和声、力度、音色等诸多音乐元素所衬托出来的情感表达,通过播放音乐艺术团的演唱录像,为课堂教学营造“场景音乐”情感氛围,引导学生感受歌词“乘着歌声的翅膀,亲爱的随我前往,去那恒河的岸旁……”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融入那开满了鲜花的花园里,渗透情感于放射光辉的露珠儿,一同分享玉莲花的那份等待……,让他们对音乐的美感具有更深层次的认识,由此增强课堂繁体的质量与效果,提升音乐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四、结语

俄国大文豪契可夫说:“歌声是太阳,没有歌声的生活就像没有太阳的生活一样苍白、淡化。”在音乐教学中,加强与改进音乐美育教学方法和策略,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形象美、意境美与情感美,由此促使学生的高尚情操得到陶冶,纯洁、善良、美丽的精神得到升华,促使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得到增强,并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更加有效地促进他们人文素养的厚实,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武杨.浅谈职业中学音乐教学的德育、美育、创新能力的培

养[J].音乐时空,2014(12).

[2] 周丁盛,丁厢乐.美育和德育在中学音乐中的作用[J].校园歌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宝宝饼干屋》含反思下一篇:县农业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