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七夕节有关的诗词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与七夕节有关的诗词

与七夕节有关的诗词 篇1

2、世间离恨何年罢。――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3、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4、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5、抛梭振镊动明,为有秋期眠不足。――王建《七夕曲》

6、箸点歌唇,葱枝纤手,好个卿卿。――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7、婺星为情慵懒,伫立明河侧。――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8、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赵以夫《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9、奈南墙冷落,竹烟槐雨。――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10、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李嘉v《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

11、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12、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13、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I女。――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14、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15、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16、庆人间七夕佳令。――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17、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18、干鹊收声,湿萤度影,庭院深香。――刘镇《柳梢青・七夕》

19、凭新凉半枕,又依稀、行云消息。――张浮抖峤醣辍て呦Α

20、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21、流苏翠帐星渚间,环佩无声灯寂寂。――王建《七夕曲》

22、香袖凭肩,谁记当时话。――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23、问欢情几许?早收拾、新愁重织。――张浮抖峤醣辍て呦Α

24、崔徽休写丹青,雨弱云娇,水秀山明。――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25、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李商隐《壬申七夕》

26、忍记穿针亭榭,金鸭香寒,玉徽尘积。――张浮抖峤醣辍て呦Α

27、笑倩谁扶,又被春纤,搅住吟须。――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28、谁念文园病客?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张浮抖峤醣辍て呦Α

29、宫漏未央,当时钿钗遗恨。――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30、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31、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32、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王建《七夕曲》

33、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34、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徐凝《七夕》

35、夜色银河情一片。轻帐偷x,银烛罗屏怨。――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36、问别来、解相思否。――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37、玉纤暗数佳期近,已到也、忽生幽恨。――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38、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柳恽《七夕穿针》

39、天如水,团扇扑流萤。――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40、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41、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罗隐《七夕》

42、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43、轻帐偷x,银烛罗屏怨。――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44、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45、听窗前、泪雨浪浪,梦里檐前犹滴。――张浮抖峤醣辍て呦Α

46、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7、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48、风轻惟响,日薄不嫣花。――李商隐《壬申七夕》

49、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与七夕节有关的诗词 篇2

关键词:七夕节,文化遗产,活化

中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绚丽多姿, 如春节、元宵节、上巳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人类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产物, 其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文化模塑过程。传统节日是传统民间文化生命力的集中展示, 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展示与传承, 更是民族文化情感的凝聚与价值观念的体现与强化。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今天, 我们的民族正在大量、迅速地流失着自己的传统文化, 而这些文化遗产正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的精神基础。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人文文化和民俗文化, 是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更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创新与发展的基础与凭借。

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给节日的定义是:“岁时节日, 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 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不同的节日, 有不同的民俗活动, 且以年度为周期, 循环往复, 周而复始。”[1]中国经历了上千年的农业社会阶段, 传统节日都被打上了深刻的农业社会的烙印。“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以阴历计算, 亦被称为, 岁时节日-, 源于古代历法纪年和季节气候的计算排列。”[2]七夕节以其独特的浪漫色彩在世界民族节日画卷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对中国的民族文化和习俗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七夕节的起源与牛郎织女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牛郎织女故事的发展完善对七夕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七夕节经过了长期的发展, 其流传下来的习俗也是多种多样的。总体看来, 大致可以概括为乞巧、乞愿、乞子三大类。七夕节又名“乞巧节”, 顾名思义, “乞巧”便成为七夕节最为传统也最为重要的习俗。七夕节、牛郎织女传说都有着浓厚的农耕社会经济的特点。

然而, 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农业社会时期的岁时节日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需要与情感需要。在现代社会, 传统节日日渐失去了特有的文化内涵。以往对吃饺子、穿新衣、乞求心灵手巧等等节日的期待已经无法带给现代人以足够的兴奋和刺激, 传统社会节日中升腾起来的幸福感也变得越来越遥远。其次, 传统的岁时节日因其自身在人性化、娱乐性、公共性等方面的局限性, 加上西方节日的冲击, 许多传统节日都无法逃脱日渐式微的命运。时至今日, 有很多年轻人对七夕节并没有深入的了解, 对七夕节的习俗亦是了解甚少, 更谈不上喜爱。为了保护传统节日, 彰显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与地位, 充分发挥传统节日的作用, 我们需要付出一系列的努力来传承与发展七夕节、“活化”传统、“活化”附着其中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 挖掘七夕节日内涵, 改造传统节日以适应时代需要

七夕文化是一种确认女性社会性别的文化, 其中包含了许多积极的成分, 如它具有维护家庭稳定、宣泄女性情感的功能, 同时也弘扬了恒久的爱情主题。一些民俗学家如汪玢玲、贺学君等就干脆称它为中国的情人节。为了有效的弘扬传统文化、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 针对七夕节, 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我们需要对其永恒、人性化的爱情主题进行弘扬。

这不仅契合了牛郎织女传说的本源, 也符合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也是对西方“快餐”爱情的一种反驳。我们要弘扬牛郎女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要充分体现对家庭团结稳定的维护。在每年的七夕节到来之际, 可以组织一系列的活动来加强夫妻之间、年轻人之间的感情。比如:可以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为主题举办活动, 让年轻的夫妻来体会一下牛郎织女相会的情形, 在浪漫的情境中增加二人的感情;同时, 也可以以“七夕相会”为主题, 举办相亲类的活动, 让未婚的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同龄人, 增加彼此的了解, 更进一步的能够牵手走到一起。这样一来, 不仅能够增进人们之间的情感, 也能够让人们对七夕节的来历、牛郎织女的故事的情节框架有大致的了解, 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既收获了感情又促进了传统节日的传承。

2、对繁琐的乞巧形式要进行改造, 增强其适应性与娱乐性。

中国地大物博, 历史源远流长,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形式的七夕节习俗。总体看来, 大致可以概括为乞巧、乞愿、乞子三大类。七夕节又名“乞巧节”, 顾名思义, “乞巧”便成为七夕节最为传统也最为重要的习俗。“七夕”传统活动大都是在乡村进行的, 如祈祷祭拜、穿针引线, 这些都难以适应城市男女青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因而要适当地对乞巧的形式进行改造, 使之简洁而不失趣。同时, “从民俗学的角度, 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 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团圆, 许多年轻人便觉得厌烦与累赘, 像是一种负担, 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了解、体会、感觉这传统节日;”[3]中国传统的节日很多非常注重人际交往、伦理教化, 而且多是在家庭、家族范围内进行的私人领域内的活动。相对而言, 轻松浪漫的娱乐活动、在公共场所举行的大型庆贺活动就比较少。七夕节, 我们可以开发一些轻松浪漫的娱乐与情感表达方式, 开发大型的娱乐活动与一些有趣浪漫的节日产品。如七夕这一天在大型娱乐活动中, 男女双方可以对歌、跳舞, 可以互赠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礼物, 如女送男情人结或荷包等, 情人结代表有情人之间永结连理、永结同心, 荷包则是古代女子送给男子的定情信物;男子则可以送给女子百合花, 代表爱情长久, 百年好合。

从以上看, 只有对七夕节有了准确的定位, 对其表现的主题有了充分的把握, 并且有了明确的节日载体, 七夕节的传承才会稳步推进, 其它传统节日的传承也应该是这样。

(二) 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 大力传播七夕节文化

自现代社会转型以来, 中国的传统节日面临这越来越大的挑战, 其衰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以至于有的学者提出“保卫春节”的口号。此前后, 不少民俗学者如贺学君、乌丙安、陶立、刘魁立、叶兆麟等纷纷接受媒体的采访, 对传统民俗节日如春节、七夕节、清明节等的保护与传承谈了自己的看法。传统节日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学大家、南师大教授常国武先生提出:“传统的民族节日被冷落和西方的‘洋节’被追捧并非偶然事件, 这说明我们对自己传统的节日保护得不够, 宣传得不够, 尤其是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得不够。特别是在未成年人中几乎不知道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就很难激发起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4]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要充分发挥传媒的功能, 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途径加大节日文化的传播。因为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生命力所在。在当下,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传媒手段来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 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合理正确的引导民众自觉的爱护和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

1、影视媒介。

即将民间的传说、风俗文化, 以影视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影视作品来表现传统文化, 宣扬传统节日, 这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带动力。近些年来, 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 比如, 《牛郎织女》、《白蛇传》、《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 这些影视作品在娱乐大众的同时, 宣扬了传统文化、民间传说的文化内涵。具体到七夕节来说, 即是通过大量的考证和搜集资料, 拍摄高质量、高水准的影视作品或者人文记录片来反映牛郎织女的传说, 引导民众加深对七夕节的了解。

2、网络媒介。

网络技术发展到今天, 它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的分量越来越大, 它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同样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作用。比如, 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站来宣传我们的传统文化, 以生动的影像、图片等形式展现我们的传统节日;可以开发与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相关的网络游戏, 比如说《三国》、《倩女幽魂》等等, 但在游戏开发、运行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加强监督和引导, 不能单纯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篡改传统文化, 要做好虚拟与现实的结合。

3、广告媒介。

在当下, 做任何事情都要进行适当的舆论宣传和引导,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在弘扬传统节日的过程中要适当发挥好广告传媒的作用, 尤其是传统节日、习俗的起源地。发挥好了广告传媒的作用, 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 而且也可以带动人们去增加对民间文化、民间习俗的了解, 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就七夕节而言, 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可以大力的加强宣传, 着力建设良好的旅游环境和硬件设施, 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

(三) 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知识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 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节日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当下, 我国对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教育还是比较薄弱的, 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比如学校教育的不足, 家长知识体系的不完善以及社会的不够重视等。针对这些原因, 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

1、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 是帮助学生树立价值观的场所。在平常的学校教学中, 要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课, 只有学校重视了才会有效的推进传统文化在校园的传播与弘扬, 也能引导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文化产生系统、科学的认识。

2、发挥家长的作用。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师,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样, 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 家长要充分发挥好其作用。家长可以在子女放假期间, 带子女去参加一些民俗文化活动, 可以带子女到七夕节及其它节日的发源地进行旅游、参观。这样, 不仅会增进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 也能让子女学到知识, 增长见识, 拓宽视野。

3、加强社会的重视。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 要加强社会群体的重视程度。比如说, 要适当的进行教材改革, 在选取中小学生的教材时, 要适当的选取一部分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籍, 要选取一些能够反映中国节日习俗的篇目, 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能增宽教材体系。

(四) 加强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交流

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不能闭门造车, 要加强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借鉴。要借鉴西方文化建设的经验, 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先进元素。在加强与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 可以从一下两个方面着手:

1、坚持“引进来”, 即加强与西方文化的交流, 要以开放的胸襟接纳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近些年来, 西方的一些节日在传入中国后, 受到了民众的喜爱, 比如, “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等, 这些节日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社会的稳定。

2、坚持“走出去”, 即是说积极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推向世界, 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 分享中国的节日习俗。现在, 西方国家出现了“汉学热”, 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孔子学院, 这有力地加强了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 促进了中国文化向世界的推广。同时, 中国的京剧、武术、杂技、中餐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 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异国游客的青睐。

在今后的文化交流中, 应该采取费孝通主张的“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策略, 既要充分彰显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增强民族自豪感, 又要虚心学习西方的文化因素, 共同分享人类的文化成果。在西方圣诞节、情人节走向中国的时候, 我们也要力争把中国的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推向世界。

(五) 政府立法的介入, 提高民众节日文化意识

民俗节日文化本是民间传承的传统文化, 和官方是一个相对的范畴, 但在现代中国, 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民俗节日的传承与保护问题上处于一种缺位的状态, 在此背景下, 有专家、学者、人大代表等呼吁把清明、中秋、七夕、端午等民俗节日定为法定节日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些节日具有深厚历史传统的且被民众广泛认可, 政府立法确定其为法定节日, 易于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政府立法的介入是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保护的最后一步也是迫不得已的措施, , 我们要做的最主要的事情还是要唤醒民众的节日文化意识。

另外, 我们可以采取官方民间合作的方式, 合理提取商业价值.传统节日的商业化是适应现代生活的必经之路, 但如果缺乏官方或民间组织的合理监管, 传统节日就会沦为商家促销的工具。对七夕来说, 乞巧工具与仪式展演、相亲派对、手工制品、甚至是应节食品巧果, 都是值得合理开发的商业元素。我们在进行商业活动的同时, 也应当将七夕文化元素附着于商品或商业形象之上, 向顾客宣传七夕文化, 在顾客买到一份精美的过节用品时, 也能买到知识。传承与发展传统节日, 必然离不开节日消费, 我们只有将节日文化与消费文化的结合, 让节日在消费中实现节日与消费的双赢, 这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千年文明, 生生不息。在今天, 我们要大力弘扬与发展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发与保护好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 提高我们的文化创新能力, 增进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为我国民族文化和民族节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切实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以使中华民族更好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节日的保护及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所有中华儿女为之作出努力。

注释

1[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

2[2]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

与吴江有关的诗词 篇3

垂虹亭秋日遗兴 元·宋无

满袖玉皇香案烟,彩霓背上俯晴川。红黄霜树珊瑚海,黑白云花玳瑁天。玄圃空离楼十二,丹墀罢对字三年。吟豪醉蘸吴江水,写与骑鲸李谪仙。

游吴江桥 明·王世贞

吴江长桥天下稀,七十二星烟霏霏。桥上酒胡青帘肆,桥边浣女白苎衣。桃花水涨月初偃,莲叶雨晴虹欲飞。北客风尘初极目,倚阑秋色澹忘归。

五律 宋·张楷

吴江枫叶冷,独客谩悉多。月落汀烟晓,天晴海气秋。萍踪随雁鹜,乡梦越汀洲。回首青云路,低头愧白鸥。

点绛唇(水饭)宋·曹组

霜落吴江,万畦香稻来场圃。夜村舂黍。草屋寒灯雨。玉粒长腰,沈水温温注。相留住。共抄云子。更听歌声度。

思吴江歌 西晋·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

和袭美寒夜见访 唐·张贲

云孤鹤独且相亲,仿效从它折角巾。不用吴江叹留滞,风姿俱是玉清人。

旅泊吴门 唐·张贲

一舸吴江晚,堪忧病广文。鲈鱼谁与伴,鸥鸟自成群。反照纵横水,斜空断续云。异乡无限思,尽付酒醺醺。

唐·章碣

东南路尽吴江畔,正是穷愁暮雨天。鸥鹭不嫌斜两岸,波涛欺得逆风船。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眠。今古若论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

《鹦鹉洲》 唐五代·李白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 南宋·辛弃疾

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

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满意否??

历代诗家吟鲈鱼

《三国演义》中有一章写“左慈戏曹操”的有趣文字,说的是曹操设宴,叹息宴席上缺少鲈鱼羹。左慈说:“这不难,我可以从厅前水池里钓出鲈鱼来。”曹 操听了说:“我池内原有鲈鱼,不足为奇。”左慈说:“我钓的是松江四鳃鲈鱼,不同他处鲈鱼。”于是抛下鱼钩,随手钓出10余条,请大家观看,果见鲈鱼有四 鳃,相互称奇。烹后上席,鲜美无比。

这“松江四腮鲈鱼”就是我们吴江的鲈鱼,其名气非同一般!

这还要说起晋代的一位吴江人———张翰。张翰,字季鹰,吴江莘塔人。张翰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苑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志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自张翰秋风一叹,遂成美谈。历代名家纷纷以吴江鲈鱼为题材,说尽了风流雅事,这其中有位高权重的宰相,也有失意落魄的平民诗人,有名满天下的大文人,也有前来一抒胸怀的出道之人,形形色色的人写不尽鲈鱼的鲜味肥美,说不尽吴地的遗韵古风:

范仲淹的鲈鱼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陈尧佐的鲈鱼使吴江从此因鱼而有了好听的别名———“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 吴地状元吴宽的鲈鱼和洞庭的金橘色味俱全———“湖上客来金橘熟,桥头人卖玉鲈肥”;

陆游大诗人路过吴江也钦慕“莼鲈之思”的名气而来了———“今年菰菜尝新晚,正与鲈鱼一并来”; 得道高人葛长庚一来顿使吴江鲈鱼沾染了仙气———“白酒黄柑洌以妍,鲈鱼买得一双鲜”; 豪爽热情的苏轼甚至将鲈鱼称为“水中仙”了———“不须更说知机早,直为鲈鱼也自贤”。

以上六首鲈鱼诗,吴江人还是比较熟悉的。其实,从遥远的千年前走来,历经唐、宋、元、明清个个朝代,世事沧桑,时移世易,可关于鲈鱼的情怀不变,有读不完的诗,说不完的话题,各大名家自有他们心中的鲈鱼诗篇:

崔颢有七绝《维扬送友还苏州》:“长安南下几程途,得到邗沟吊绿芜。渚畔鲈鱼舟上钓,羡君归老向东吴。”

白居易《偶吟》:“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 皮日休《西塞山泊渔家》:“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 元稹《酬友封话旧叙怀十二韵》:“莼菜银丝嫩,鲈鱼雪片肥。”

辛弃疾的《水龙吟》中有名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欧阳修为张翰写过很有感情的诗:“清词不逊江东名,怆楚归隐言难明。思乡忽从秋风起,白蚬莼菜脍鲈羹。”

米芾赞美鲈鱼的书画至今犹存:“玉破鲈鱼霜破柑,垂虹秋色满东南。” 宋敦儒的《好事近·渔夫词》中,有这样的描写:“失却故山云,索手指空为客。莼菜鲈鱼留我,住鸳鸯湖侧。”

此外还有很多,如下: 松江 宋 叶茵

占得中吴第一清,莼鲈里社可鸥盟。七层灯火重湖影,千尺阑干两市声。鹧鸪天 宋 辛弃疾 梅似雪,柳如丝。试听别语慰相思。短篷炊饭鲈鱼熟,除却松江枉费诗。汉宫春 宋 辛弃疾

千古季鹰犹在,向松江道我,问讯何如。白头爱山下去,翁定嗔予。人生谩尔,岂食鱼、必鲙之鲈。还自笑,君诗顿觉,胸中万卷藏书。

秋水系舟图 元 张庸

小姑山到彭郎矶,老树含风黄叶飞。何人泊舟秋色里,钓得鲈鱼三尺肥。松陵晚泊 明 唐寅

自古三江多禹迹,长涛五夜起秋风。鲈鱼味老春醪贱,放箸金盘不觉空。三白荡 明 沈啓

唤客春愁三荡草,可人秋味十斤鲈。方舟不竞怀先德,推让遗风独在吴。垂虹晚兴 明 沈清友

与爱情有关的古诗词 篇4

1)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文天祥《满江红·和王夫人满江红韵》

2)空劳纤手,解佩赠情人。——牛希济《临江仙·柳带摇风汉水滨》

3)自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辛弘智《自君之出矣》

4)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史清《溪佚题》

5)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李煜《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6)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陈叔达《自君之出矣》

7)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孟郊《列女操》

8)寄相思,寒雨灯窗,芙蓉旧院。——吴文英《宴清都·秋感》

9)绣袂捧琴兮,登君子堂。——贯休《善哉行·伤古曲无知音》

10)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宋祁《落花》

11)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

12)怀春情不断,犹带相思旧子。——吴文英《丁香结·夷则商秋日海棠》

13)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1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15)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司空图《酒泉子·买得杏花》

16)薄幸郎君何日到,想自当初,莫要相逢好。——施耐庵《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杳》

17)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18)屏山遮断相思路,子规啼到无声处。——高鹗《青玉案·丝丝香篆浓于雾》

19)问别来、解相思否。——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20)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楼梦》

21)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欧阳修《玉楼春》

2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2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24)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欧阳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25)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26)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2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28)君门一入无由出,唯有宫莺得见人。——顾况《宫词》

29)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牋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二》

30)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一词。——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

31)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32)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江淹《古离别》

33)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圞月。——纳兰性德《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34)诚知此恨人人有,贫寒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35)人如风後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彦《玉楼春》

36)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37)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黄増《集杭州俗语诗》

38)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武则天《如意娘》

39)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

40)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41)掩妾泪,听君歌。——李白《夜坐吟》

42)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43)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苏轼《贺新郎·夏景》

44)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45)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曹雪芹《红楼梦引子》

46)画船捶鼓催君去。——舒亶《菩萨蛮·画船捶鼓催君去》

47)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李白《长相思·其一》

48)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晁补之《摸鱼儿·东皋寓居》

4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50)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51)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52)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乐婉《卜算子·答施》

53)君王选玉色,侍寝金屏中。——李白《怨歌行》

54)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一》

55)盈盈一点芳心,占多少春光,问卿知否?红妆莫斗。——顾太清《玉烛新·白海棠》

56)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57)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58)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59)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生《千秋岁》

60)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6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62)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63)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64)春未足,闺愁难寄,琴心谁与?曲径穿花寻蛱蝶,虚阑傍日教鹦鹉。——岳珂《满江红·小院深深》

65)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66)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67)劝君频入醉乡来,此是无愁无恨处。——晏几道《玉楼春·雕鞍好为莺花住》

68)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曹植《明月上高楼》

69)蛮姜豆蔻相思味。——吴文英《杏花天·咏汤》

70)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击鼓》

71)梦断刀头,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72)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王维《西施咏》

73)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王国维《点绛唇·屏却相思》

74)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75)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陈端生《寄外》

76)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77)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78)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79)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胡适《生查子》

与七夕节有关的诗词 篇5

在历史上长廊里,我们到处可寻觅到茶的踪迹,可见其之重要。它最早出现于辞书,也最早出现于中国,中国的丝绸之路将其走向了世界。翻阅史书典籍,可发现许多文人雅士均爱品茶,在许多诗词作品中都可以他们对茶的高度赞赏,如唐代诗人钱起对于茶就尤为喜爱,曾在诗中写道:“竹下忘言对紫笋,全胜羽客醉流霞,”可见他对紫笋这种茶叶的喜爱不一般。然而,由于茶独特的清香吸引了大家,随着科学领域的发展,人们对茶进行科学探索上发现它里面含有茶多酚、黄酮等成分,从而能够有益人的身体健康,例如:人们可以通过合理饮用茶水来调节血压血脂;茶多酚的成分可以抗衰老;饮酒过多导致的头晕等不适可以通过饮茶解决等,它成为了一条健康养生的捷径。

由古至今,它一直伴随人们左右,为我们不论在文学之美上还是日常的实用上都留下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因而对于历史留下关于茶的诗词歌赋文学作品,静下心来细细的赏析,探索其中的实用性和文学性,我们定会发现一个世外挑源。

1品味唐诗文学中的茶文化

1.1文学性

谈到唐诗中茶的文学性,我们就可以谈谈柳宗元的《巽上人以竹间自采茶见赠酬之以诗》这首诗,诗中开篇就写道;“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描绘了一幅茶树隐现在翠绿的湘竹中,茶树的叶子上凝结着晶莹的水珠的唯美画面,一句诗便将茶的美展现,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中又写到:“呼儿爨金鼎,馀馥延幽遐。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这两句可将茶的神韵传神的展现,其幽香清久不散,扑鼻而来如沐春风,这股清香涤荡了内心,让灵魂得以净化,这句话既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与赞美,用其功效之大侧面衬托茶的清香。他的诗仿佛带人走进了一个茶香飘过,春风吹来,清新宜人的舒心画面,在春风拂面,阳光撒进屋内,静坐于室内,品一杯茶,写一首诗,感受友人的关怀的环境中,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令人舒心不已。

1.2实用性

据历史记载,茶最初是被使用源于他的药用功能。从现代科学角度发现他确实因为含有一些微量的物质能够提神醒脑,而在唐代的《咏茶十二韵》中,齐已就曾写道:“嗅觉精新极,尝知骨子轻”,他认为人在饮用茶水后,会变得亢奋,精神极佳,有曾说“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可见这茶不仅能够给生活带来以雅致的享受,同时也是具有一定实用性,能够提神醒脑。

对于古人而言,茶的实用性不仅能够提神醒脑;同时它还能够醒酒,而且这种做法与观点一直沿用至今,在《西山蓝若试茶歌》中,白居易就曾说过“白云满碗花徘徊,悠扬喷鼻

宿酲散”,意思是讲闻闻茶叶,就可以解酒,醒宿醉。温庭筠也曾在他的《西陵道士茶歌》中写道:“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点点疏香便能够提神清心,还能在心境上历练自己,达到无尘的境界。

茶,不仅能在生活中有着实实在在的功能,从诗中我们也可以寻觅到古代文人骚客用它来寄情,由他来传意。在《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中,钱起写道:“玄谈兼藻思,绿茗代榴花”,他描绘了自己与友人聚于长孙宅的画面,查阅史书典籍,钱起在做此诗时,正处朝堂之上,然而相聚中却无行酒令等画面,而是品茗,与有朋友聊人生,极为的舒心,怡然自得。可见茶也是情感的寄托,朋友相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品味宋词文学中的茶文化

2.1文学性

郑板桥,清朝为人熟知的清朝诗人,他曾经说过“: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这句词,格式整齐,通俗易懂。然而这一句词的来源却与苏东坡颇有渊源,据说,苏东坡曾被调往杭州任职,在前往杭州的路上途经一个寺庙,苏东坡进去向和尚询问路途,且稍作休息喝上一盏茶水,然而在刚开始时,苏东坡并未被对方礼仪相待,和尚仅对东坡说了一个字眼:“坐,”并对跟在一旁的小和尚说:“茶。”时间已久,苏轼的言语之间展现的不凡,让和尚感到震惊,便转换了字眼,坐变为了请坐,并嘱咐小和尚上茶,并询问苏轼的身份,发现原来坐在自己对面的是鼎鼎有名的诗人苏东坡是也,态度有当初的冷漠发生了180°的转变,变成请上座,同时立即叫来小和尚,说:“上香茶。”此后,这个典故被世人所知,泛而流传。

此人前后态度的对比,在郑板桥的对联中被极致的展现,老和尚的丑态委婉地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虚与委蛇、表里不一的状态。

2.2实用性

在郑板桥的这副对联与典故中,表面传承的是一种礼仪态度,然而在典故之下,实际上是委婉的展现世人为人处世态度表里不一,阶级观念下导致的阿谀奉承,用有色眼睛看人的世态炎凉。这是当时阶级统治下社会的病态,然而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处世方式,不仅出现在故事背景下的宋朝,在当今的社会,依旧比比皆是这种现象。究其缘由,我们倘若需要改善这种病态的现象,还需从幼儿启蒙时的教育开始,都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因而对幼儿的施教固为重要。《三字经》中曾说“人之初,性本善,”那么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培养成就了孩子将来的变化,是恶是善皆在与此。人若有才固然好,然而没有一份好的品性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什么有益之事来,所以说知识是把双刃剑,若想只取其好处,必然首先心存善念,也就是说成人为先。不论我们作为老师抑或是父母都应当首先学会给予孩子一份好的品性,注重孩子的品行,人文素质的培养,避免典故中老和尚的处世态度的悲剧在孩子的身上上演,做人不该用有色眼睛去看待,应带表里如一,对人以诚相待。

在如今的教学事业上,我们在注重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拓宽孩子的知识面与世界接轨上,在课堂效率上有所改善的同时,也不可以忽略学生品行的培养,三观需正,人文观点和素养要不断提升,培养的学生品学兼优才是真正改革,才算真的成功。

3品味明朝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

3.1文学性

在明朝有本旷世奇书,名曰《金瓶梅》,虽然其内容中含有许多淫秽不堪的东西,但当我们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去审视它时,也可以发现里的精华,其中文中就写道:“闲是闲非休要管,渴引清泉闷煮茶”。意思是说过于好奇探究世间的是非,收起自己的好奇心,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倘若觉得口渴,饮用泉水煮茶饮之,切勿干涉别人的事。这句诗简明扼要,直接的表明自己的态度:做自己勿问是非,如此简洁明了,也具有一种别致的魅力,让人看了便一目了然,心中也很舒坦。然而除了赏析诗句的文学魅力,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出现了:都说每本小说里塑造的背景都和作者所处的年代的背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那么作者这样的处世的态度,究竟是何原因呢,作者所处的年代背景也许就是原因所在了。

3.2实用性

作者的态度衍生到今天,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第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第二就是不要多管闲事。就当初作者所处的时代而言,那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做法,而就如今的社会时代背景而言,这句话不可全而取之,这种处世的态度过于极端了。如今的社会在不断的进步,然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却变得越来越冷漠,很有可能明明两人是邻居然而却互不相识,远亲不如近邻早已消失殆尽,助人为乐之事越来越少,态度越来越麻木,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早已变得一文不值。

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文化水平在提高,然而却成就了这么一个病态,防人之心过剩,人人心知肚明,却也无可避免。在这个社会中各种是非过多,真真假假早已无从辨别,但是如果我们是出于理性的认知,不扭曲事实的情况下发表公正的看法,也并无可厚非。比如说:在社会中,新闻联播便是一个最可观的平台,而且他的影响不是其他媒体可比拟的,这时候,公正理性的态度就很重要的,都要有理有据,用事实说话,不能感性说事,这样的态度下关于这种事情的评断还是要值得推崇的,倘若人人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我们的新闻将从何而得知呢?因此这种过于置之不理的态度还是需要摒弃的,但对于许多八卦娱乐新闻就勿要过于关注,对他人的做法过于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识与态度来加以评判。

4结论

从古至今,茶一直都与历史相融,一直不可或缺;人们都爱它独特的清香,品它时给人在心境上给予的宁静,心灵上予以的放松,味蕾上以美的享受。回放历史,茶一直受文人才子的推崇,各种对茶抒发赞美之意的诗词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可见他在文学历史上的位置不一般,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浓厚文学色彩的它,站在科学角度来说,茶也有一定的实用性,如今生活快节奏的社会,人们的身体可以通过茶来调理。我们历史留下的诗词作品中很容易找到茶的身影,对它的赞美之意更是不胜其数,虽说与现代人科学的角度相比,虽然缺少理性认知,却更为的浪漫唯美,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份无法取代的独特之处,成就诗词文学作品独特的历史地位。文学的气息下实用性被现代气息衬托的更是淋漓尽致,坦然平和的心态,为人处世的认知,为人师表的态度等等,在这充满浮华的社会仍值得我们重视,取其精华,用之于自身,以文学为辅助手段将精华延续下去,为中国文明的传承出力。

参考文献

[1]施叶.中国诗词中的茶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3(32):116-117

[2]梁彤.茶诗,中国茶文化的明珠[J].老年人,2015(8):132-134

与七夕节有关的诗词 篇6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词

(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

(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 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 年年并在此宵中。

秋夕

(唐)杜牧

红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

(宋)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七夕

【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

【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七夕

【唐】崔国辅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

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七夕宴悬圃二首

【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时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

【唐】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七夕

【唐】窦常

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

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

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

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

七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

【唐】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七夕

【唐】杜审言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七夕赋咏成篇

【唐】何仲宣

日日思归勤理鬓,朝朝伫望懒调梭。

凌风宝扇遥临月,

,映水仙车远渡河。

历历珠星疑拖佩,冉冉云衣似曳罗。

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

七夕

【唐】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

【唐】李峤

灵匹三秋会,仙期七夕过。查来人泛海,桥渡鹊填河。

帝缕升银阁,天机罢玉梭。谁言七襄咏,重入五弦歌。

同赋山居七夕

【唐】李峤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七夕歌

【唐】刘言史

星寥寥兮月细轮,佳期可想兮不可亲。

云衣香薄妆态新,彩輧悠悠度天津。

玉幌相逢夜将极,妖红惨黛生愁色。

寂寞低容入旧机,歇著金梭思往夕。

七夕节诗词 篇7

《七夕》

年代: 宋 作者: 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鹊桥仙·纤云弄巧》

年代: 宋 作者: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鹧鸪天·当日佳期鹊误传》

年代: 宋 作者: 晏几道

当日佳期鹊误传,

至今犹作断肠仙。

桥成汉渚星波外,

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

别多欢少奈何天。

情知此会无长计,

咫尺凉蟾亦未圆。

《七夕曲》

年代: 唐 作者: 王建

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

抛梭振镊动明珰,为有秋期眠不足。

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

流苏翠帐星渚间,环珮无声灯寂寂。

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

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

《惜秋华》

年代: 宋 作者: 吴文英

露罥蛛丝,小楼阴堕月,秋惊华鬓。宫漏未央,当时钿钗遗恨。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相逢,纵相疏、胜却巫阳无准。和处动凉讯。听露井梧桐,楚骚成韵。彩云断、翠羽散,此情难问。银河万古秋声,但望中、婺星清润。轻俊。度金针、漫牵方寸。

《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年代: 清 作者: 顾贞观

玉纤暗数佳期近。已到也、忽生幽恨。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

七夕节古诗词 篇8

2、露蛩初响,机杼还催织。——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3、彩云断、翠羽散,此情难问。——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4、听窗前、泪雨浪浪,梦里檐前犹滴。——张埜《夺锦标·七夕》

5、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张埜《夺锦标·七夕》

6、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李商隐《辛未七夕》

7、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8、牵牛织女,莫是离中。——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9、谁念文园病客?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张埜《夺锦标·七夕》

10、河汉女,巧云鬟。——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11、露泫低珠佩,云移荐锦衣。——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12、两情缠绵忽如故。——王建《七夕曲》

13、定不嫌秋驶,唯当乞夜迟。——唐·卢殷《七夕》

14、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劳飞。——毛文锡《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15、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16、鹤钩空带蛛丝卷。——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17、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18、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唐·崔国辅《七夕》

19、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20、箸点歌唇,葱枝纤手,好个卿卿。——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21、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徐凝《七夕》

22、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李商隐《壬申七夕》

23、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24、西风吹鹤到人间。——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25、倚楼起把绣针小。——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26、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孟浩然《他乡七夕》

27、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2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29、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李贺《七夕》

30、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唐·李商隐。《马嵬其二》)

31、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权德舆《七夕》

32、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李商隐《辛未七夕》

33、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李商隐《壬申七夕》

34、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李贺《七夕》

35、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唐·祖咏。《七夕》)

36、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37、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唐·权德舆。《七夕》)

38、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祖咏《七夕》

39、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七夕的美好的诗词 篇9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月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刘禹锡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上,同到牵牛织女家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有关七夕节的故事传说 篇10

据文献记载,南阳周代已有养蚕业和丝绸业。西汉年间,南阳郡为全国八大蚕丝产地之一。东汉时,张衡《南都赋》中记载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阳,名扬天下。牛郎织女传说的诸多版本中,都离不开织女的纺织技术。盘古开天发源地的民间传说中,描述了织女如何传授养蚕、缫丝、织绸技术。这与很有名望的南阳丝绸有着渊源的关系。由七夕节衍生出的乞巧风俗活动,主要因为织女是“天帝之女”,心灵手巧,为人间少女所崇拜。今人谈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荆梦岁时记》的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B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据河南大学出版社《楚国史》记载“荆楚北从今河南南部,南至衡阳,东至九江一带……。而西周之前文献所指的‘荆楚’当在今河南南阳盆地至江汉平原一带。”据此可知,南阳位于荆楚之地,由此形成了乞巧风俗,此盛况有民歌一首为证:

以上见证

了“奇巧”中的织女与南阳丝绸的渊源关系。

上一篇:诚信为本构建和谐下一篇:我太幸运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