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许可协议(精选6篇)
版权所有者享有_________(作者姓名)(以下简称作者)所著_________(书名)第_________版的版权(以下简称作品),现双方达成协议如下:
1.根据本协议,版权所有者授予出版者以自己的名义,以图书形式(简/精装)翻译、制作、出版该作品中文(简体)版(以下简称翻译本)的专有权,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发行,不包括香港和澳门。未经版权所有者的书面同意,出版者不能复制版权所有者对该作品的封面设计,也不能使用版权所有者的标识、商标或版权页。本协议授予的权利不及于该作品的其他后续版本。
2.出版者要按照本合同第18条的规定向版权所有者支付下列款项,即:
(1)合同签订之时支付根据本合同应当支付给版权所有者的预付金_________元。如果在该协议履行期间,出版者有任何过错,这笔预付款不予退还。
(2)出版者根据中国图书定价对所有销售图书支付版税:①销售_________千册,版税为_________%;②销售_________千册至_________千册,版税为_________%;③销售超过_________千册,版税为_________%。
(3)对于出版者以成本价或低于成本价销售的库存翻译本,无需支付版税;但是在该翻译本首次出版后两年内不得廉价销售此类库存书。
3.至版权所有者收到第2条所列款项,本协议生效。
4.出版者将负责安排一位合格的翻译者,保证准确无误翻译该作品,并将译者的名字和资历报告给版权所有者。未得到版权所有者的书面同意之前,不得对作品进行省略、修改或增加。版权所有者保留要求出版者提交译稿样本的权利,在其同意后,出版者方可印刷。
5.如需要,翻译本出版者应取得原作品中第三方控制的版权资料的使用许可,并应当为这些许可或权利支付费用。直到版权所有者收到出版者书面确认--出版者获得了许可,版权所有者才会向出版者提供生产资料用于复制该作品中包含的插图。
6.出版者应确保翻译本的印刷、纸张和装帧质量,尽可能达到最高标准。
7.出版者所有翻译本的封面、书脊、护封(如果有的话)和扉页上都必须醒目的印上作者的姓名,并在扉页背面注明下列版权声明:_________(原书版权详细信息)以及下列声明:_________。出版者也将对翻译文本进行版权声明。
8.翻译本出版后,出版者应向版权所有者提供_________本免费样书,并说明该翻译本的实际出版日期和定价。
9.如果出版者未能在_________日前出版该翻译本,该合同中的所有授权将由版权所有者收回,而不影响出版者向版权所有者支付的或应付的任何款项。
当翻译本已绝版或市场上已脱销,出版者在接到版权所有者再印的书面通知后,6个月内仍未再印,版权所有者将有权终止合同,该合同中的所有授权将由版权所有者收回,而不影响出版者向版权所有者支付的或应付的任何款项。
10.未事先征得版权所有者的书面同意,出版者不能处分该翻译本的任何附属权利。
11.每年_________日前,出版者对翻译本的销售结算一次/两次,并自结算之日3个月内付清按合同应支付的款项。结算报告包括:
(1)在本会计初期若有库存,其具体册数;
(2)本会计内印刷的册数;
(3)本会计内销售的册数;
(4)本会计内免费赠送的样书的册数;
(5)本会计末库存册数。
销售结算与版税要按照本合同第18条支付。如果本合同规定的任何款项逾期3个月未付,本合同许可的所有权利立刻丧失,所有转让的权利自动收归版权所有者,无需另行通知。
12.未事先通知版权所有者并征得其书面同意,出版者不得自行重印该译本。
13.版权所有者应向出版者保证其有权利和能力签订本合同,根据_________国法律该作品决不会侵害任何现存版权,或违背任何现存协议,该作品中不含有任何内容会引起刑事或民事纠纷造成损失,否则因此而给出版者造成的损失、伤害或开支,版权所有者应给予赔偿。
14.未得到版权所有者书面同意之前,出版者不得将所获得的版权许可转让或惠及他人,也不能以出版者以外的任何名义出版该翻译本。
15.除本合同中明确授予出版者的权利外,该作品的其他所有权利由版权所有者保留。
16.出版者应将翻译本的详细情况向中国国家版权局登记以得到正式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依相应法规尽一切努力保护翻译本的版权。出版者还同意对侵犯翻译本版权的任何个人或组织提起诉讼,费用自理。
17.如果出版者宣布破产,或不遵守本合同的任何规定,且在接到版权所有者书面通知(用挂号信寄到本合同第一段所写地址)后的一个月内仍不纠正,本合同即自动失效,授予出版者的版权许可将收归版权所有者,而不影响出版者向版权所有者支付的或应付的任何款项。
18.本合同规定的应付给版权所有者的款项都应按付款当天汇率以_________/_________支付,不得以兑换或代办费为由扣除。付款可以支票或银行汇票支付,寄至_________(外国出版社银行的名称和地址)。如果出版社依法应扣税,他们应声明并提供相应扣税凭证。
19.本合同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约束,双方因本合同而发生的任何争议或分歧,将提交中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仲裁委员会,该委员会的裁决是最终决定,双方必须遵守。但本合同任何条款不限制版权所有者采取必要措施,包括提起诉讼,以防止该翻译本在本合同第1条所限定的市场范围外发行。
20.如果版权所有者全部或部分业务被收购,版权所有者可以不经出版者的同意转让本合同。
本合同包含了双方充分而完全的共识和理解,取代了之前就本合同有关事宜达成的所有的口头的、书面的协议与承诺,除双方书面协商,不得改变。
只有出版者在本合同制定之日_________星期之内签字,本合同才被视为具有法律效力。
出版者(盖章):_________版权所有者(盖章):_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代表(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在网络环境下, 纷繁复杂的网站不断扩张, 为了吸引用户访问, 网络服务商与数字图书馆总是尽其所能将网站内容设计得丰富多彩, 这就必然要使用大量作品, 可以说, 数字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灵魂就是海量的作品。而绝大多数作品都处于版权保护期内, 数字图书馆制作人要针对每一部作品取得著作权人的同意、取得使用许可、逐一支付使用费绝非易事, 也是不现实的, 有时甚至因为无法找到权利人而使请求获得授权许可变得不可能。海量作品的版权许可问题与数字图书馆的生存、发展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为了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壮大, 针对数字图书馆的海量作品版权许可问题, 有学者提出对现行的版权制度进行改良, 尽快建立特许性法定许可制度, 长远引进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笔者认为, 这一观点有待商榷。
一、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 (extended collective adminis-tration) 概述
著作权集体管理是相对于著作权个人管理言的。个人管理是行使著作权的传统方式, 即在可以直接操控的情况下个人直接行使权利。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作品的形式与使用方式也日益复杂多样化, 个人对自己作品的权利无法或难以实现和维护, 作为一种新的协调与保护方式, 著作权集体管理应运而生。
著作权集体管理主要是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来进行管理的, 在通常情况下,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仅能管理会员 (即向其授权的著作权人) 的著作权。但近年来, 北欧国家出现了所谓“延伸性集体管理”, 即在法律特别规定的范围内, 集体管理组织也能管理非会员的权利。例如北欧国家就对“影印复制权”采取延伸性集体管理, 集体管理组织可以授权影印复制机构有权复制不在该集体管理组织管理下的特定种类的作品。也即即使某一作品的著作权人未加入该集体管理组织, 集体管理组织也有权许可使用人使用其作品。
集体管理组织的会员数目是有限的, 使用人需要使用的作品不可能都在其管理的会员作品之内, 此时, 只能由使用人与拟使用作品的权利人进行谈判协商取得使用许可。若拟使用作品的数量少、权利人容易找到, 那么取得使用许可并不困难, 但是如果拟使用的作品数量非常多, 相关权利人又难以找到, 使用人要对海量作品取得许可, 几无可能。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允许集体管理组织在特定条件下有权代表非会员向使用人发放使用许可, 大大方便了使用人取得著作权授权许可, 有利于促进作品的广泛使用和传播。这也是有学者主张在我国通过建立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来解决数字图书馆面临的版权许可问题的理由。但是, 笔者认为这一制度本身就缺乏理论基础, 而且从著作权保护的现实状况看, 会助长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蔓延。
二、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理论缺陷与现实弊端
1、理论上违背了著作权的私权属性
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即Trips协议) 开宗明义明确规定:知识产权是私权。著作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 当然也属于私权范畴。私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由权利人自主自愿地行使, 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行性规定, 他人无权干涉。随着经济、技术的迅猛发展, 在当今媒体多样化、信息多样化的时代, 传统的由权利人个人管理、行使权利的方式已经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著作权集体管理在著作权人与作品使用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著作权集体管理是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基于著作权人的授权对其著作权进行集中管理的方式和制度。著作权人将自己作品的有关著作权交由集体管理组织行使, 由该组织以自己的名义授权作品需求者使用作品, 对其发放作品使用许可证, 并向作品的商业性使用者收取使用费, 然后以一定比例向著作权人分配。此外, 其还以组织的名义向侵权者提起诉讼、进行索赔等。著作权集体管理是保护著作权的一种有效手段, 也有利于使用人, 让使用人能以合法的方式利用大量的国内外作品, 降低了使用成本。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与著作权人之间在法律上是信托关系, 著作权人通过信托的方式将自己著作权的某一项或几项权利委托给著作权管理组织行使。作为信托机构,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基本职能就是受人之托、替人理财。作为受托人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 其权利来源于著作权人的授权, 没有著作权人的授权, 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利就成为无源之水。著作权集体管理虽然改变了传统的由单个著作权人自行管理、行使权利的方式, 但其并没有否定、剥夺著作权人所享有的著作权。
在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中, 集体管理组织可以就未加入该组织的著作权人的著作权向使用人发放使用许可, 显然违反了信托的一般原理, 也与著作权是私权的法律属性相违背。
2、现实中极易助长著作权侵权行为
著作权作为无形财产权的一种, 其保护对象是不具有物质形态的作品, 其保护范围源于法律的规定, 作品一旦投放市场, 权利人很难像有形财产权人管领、控制自己的有形财产一样对作品的使用进行控制。相对于有形财产权而言, 著作权侵权更为容易, 也更为隐蔽。所谓著作权侵权行为是指未经著作权人的同意, 又无法律上的根据, 擅自对著作权作品进行使用以及其他擅自行使著作权的行为。在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中, 使用人可以不征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就使用其作品, 如果又不属于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形, 那么就属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 数字图书馆使用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并不属于法定的例外情形, 因此, 有学者主张为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而建立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 这实际上是以侵犯著作权人的著作权作为代价的。随着复制、传播技术的高度发达, 非权利人对作品进行复制、传播变得越来越容易。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盗版侵权行为愈演愈烈, 形式层出不穷, 国家有关部门打击盗版侵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但却屡禁不止。在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中, 使用人可以不征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就使用其作品, 为某些侵权行为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 更助长了本来就难以制止的侵权行为。
三、法定许可制度是解决数字图书馆版权许可问题的可行途径
数字图书馆因其优越性而备受用户青睐, 其存在和发展是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但是, 数字图书馆的制作因海量作品的版权许可在事实上几无可能而受到了阻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有学者提出建立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 以使数字图书馆制作者可以在不取得著作权人授权许可的前提下使用其作品。然而,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 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本身就缺乏理论基础,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助长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发生, 其并不具有可行性。但是, 从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含义及其目的来看, 延伸性集体管理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非自愿许可。所谓非自愿许可, 简单地说就是著作权许可不是基于著作权人的自愿, 在现行著作权法中具体体现为合理使用制度、法定许可制度和强制许可制度。在这几种制度中, 使用人只要符合法定条件, 即可不经过著作权人的许可而使用其作品, 而且这种使用不构成侵权。
为了解决数字图书馆面临的海量作品版权许可问题, 笔者认为, 与其突破现有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只能管理会员的著作权) , 不如根据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实质, 将数字图书馆对作品的使用直接作为非自愿许可的一种方式。这样一来, 既不会出现理论上的尴尬, 也可以名正言顺地解决数字图书馆面临的难题。
在涉及著作权的三种非自愿许可制度中, 合理使用制度过分限制了著作权人的利益, 而强制许可制度对数字图书馆而言, 并无用处, 惟有法定许可制度较好地平衡了著作权人和数字图书馆制作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数字图书馆制作人可以不经过著作权人的许可使用其作品, 但应该向其支付报酬并尊重其权利。这样一方面解决了数字图书馆难以取得海量作品版权许可的问题, 另一方面又使著作权人的利益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和体现, 可谓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解决方式。
我国《著作权法》中明确了法定许可制度, 其第23条、32条、39条、43条对法定许可的情形作了明文规定, 虽然其中并不包括数字图书馆使用作品的情形, 但完全可以通过修订, 增加一种法定许可的情形。如可增加一条:数字图书馆使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 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 但应当支付报酬;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使用的不得使用。这比突破著作权法的一般理论另行建立一种制度要有效、经济得多。
至于有学者提到, 在建立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之前可先建立特许性法定许可制度作为过渡, 对于这一观点, 笔者也不敢苟同。其指出的特许性法定许可, 是指在现行著作权法上的一般法定许可的范围之外, 经过国家著作权行政部门或其指定的组织审查批准后, 特别允许极少数具有一定资金实力和信用保障的使用人, 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许可, 而使用其已发表的作品, 但应当向著作权人支付适当报酬, 并尊重其权利。如果著作权人明确反对, 可排除使用人的特许性法定许可使用。并认为特许性法定许可是介于一般法定许可与强制许可之间的一种许可制度。相对于一般法定许可 (即现行著作权法上的法定许可) , 特许性法定许可增加了一个特许程序, 即需由一定的有权机关审查批准, 这就决定了获得特许性法定许可是有严格条件限制的。相对于强制许可, 特许性法定许可不要求使用人应先与著作权人协商, 在著作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达成许可协议后, 才能向特定机关申请许可使用, 因而特许性法定许可有效降低了使用人在需要海量作品时的交易成本。笔者认为, 没有必要在法定许可和强制许可以外再增设一个特许性法定许可。特许性法定许可要求有权机关按照法定条件进行审查批准, 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数字图书馆制作人的任意使用而侵害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 其实只要在法定许可的情形中设定相应的较为严格的条件即可达成。另外, 专门为此增设一道审批程序, 不仅增加了使用人的交易成本, 甚至还会滋生腐败。
摘要:针对数字图书馆面临的版权许可问题, 有学者提出引进“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但是, 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本身缺乏理论基础, 也容易助长版权侵权行为, 因此, 本文认为建立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不具有可行性, 并对如何解决数字图书馆的版权许可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版权许可,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徐海霞、袁真富:论数字图书馆版权许可问题的立法对策[J].情报杂志, 2005 (4) .
[2]戴波:著作权集体管理与数字图书馆[EB/OL].http//www.zslib.com.cn/90th/nnhy/db.doc.
[3]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 (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关键词】微信;新媒体;版权;法定许可
【作者单位】惠强,周口师范学院。
我国网络转载法定许可制度始于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1月发布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3条之规定。然而,网络转载法定许可制度不仅备受争议,而且与此后经过修订的《著作权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相悖,于是,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在2006年11月的第1406次会议做出了从《解释》中删除该条款的决定。但是,关于网络法定许可制度适用性的讨论并未停止,反而变得更加全面、深入和理性。特别是随着微信等自媒体的迅速崛起,版权矛盾日益突出,法定许可制度进一步受到关注,社会上出现了恢复网络法定许可制度,为微信等新媒体提供适宜法律政策的呼声[1]。本文将分析微信传播的版权制度困境,探讨法定许可制度的适用性,就立法提出建议。
一、微信传播的版权制度困境
微信使用者在行为受到指责时,往往会最先寻求合理使用制度主张行为的正当性。比如,有的微信公众号使用者就辩称,自己只是“搬运作品”,而非“生产与创造作品”。有学者指出,从我国现行版权制度分析,如果不借助合理使用的一般原理进行扩张适用,微信使用者的上传或转载行为很难界定为合理使用,而如果借助合理使用的一般原理来解释微信对作品的利用行为,又将违背立法本意,造成司法对立法的超越[2]。但是,对照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6条、第7条的规定,部分微信使用作品的行为属于合理使用无疑。然而,大多数微信传播行为当属不合理使用,因为不符合相关的反限制条件。或者说,合理使用抗辩在微信传播中的适用空间非常有限。
“约定优于法定”是版权保护的基本原理之一。法律行为所践行的乃是私法中最为根本的“私法自治”(privatautonomie)原则[3]。从理论上讲,微信对作品的部分利用行为处于法律规则的边缘,具有模糊性。但是,在微信传播中,权利人呈现出大众性特征,作品是“碎片化”与“海量化”的。同时,微信使用者也是泛化的。在这种条件下,由于信息的不對称,微信在传播中很难达到“一对一”谈判的理想授权状态。特别是“微内容”的版权管理信息容易被篡改,更增加了权利人与微信使用者彼此“失联”的可能性,即便双方能够互相识别,取得联系,但是付出的成本往往是高昂的。尽管权利人可以采取技术措施或者“点击合同”等手段对其作品施以“刚性管理”,迫使微信使用者向其取得授权,但是如果微信使用者于无奈情形下放弃授权,那么权利人的利益同样无法实现。
强制许可制度在我国尚未得到立法,尽管《著作权法》及其配套法规中包含了部分默示许可的内容,但是这项制度在我国版权制度中也没有法律地位。所以,通过强制许可或者默示许可制度解决我国微信传播的版权问题几乎无可能性。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对《解释》第3条规定的否定,以及2015年4月国家版权局在《关于规范网络转载版权秩序的通知》第2条第2款对网络媒体适用“报刊转载法定许可”的明确排除,意味着微信传播同样无法得到法定许可制度的支撑。
现实的法律环境迫使微信传播必须遵循可操作性极低的“授权许可”法则。然而,微信不可能因为版权的阻击停止不前,授权不能使“侵权者生,不侵权者死”的理念成为许多微信使用者的生存理念,“普遍性违法”成为一种潮流,而权利人的维权似乎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4]。据2016年1月腾讯发布的《2015年微信知识产权白皮书》显示,2014年第四季度至2015年第三季度,微信平台收到针对公众号的投诉超过2.2万件,其中涉及版权的有1.3万件,占比高达60%[5]。微信侵权是小规模、分散的,而微信维权存在举证困难、认定侵权复杂、维权成本高和赔偿额度低等问题,所以绝大多数权利人选择“忍气吞声”,任由侵权行为持续。有学者认为,微信传播的“普遍性违法”与版权制度的不科学不无关系,普遍违反的是不合时宜的法,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法理学上所讲的“恶法”[6]。面对愈演愈烈的微信侵权,我们固然需要施以“重锤”打击,但是更重要的措施是对法律制度进行检讨并做出调整。
二、法定许可制度对微信传播的适用性
与以往任何新的传播媒体一样,微信引发的版权问题的实质同样是由于改变了财富流通和分配模式而对既有利益平衡关系的扰动与冲击。“合理使用”和“授权许可”作为使用版权的两种“极端”制度,无法平衡微信传播中的利益关系。立法对微信使用者创新合理使用诉求的一味满足,或者对授权许可的固执坚守只能使版权矛盾终不得解。解决微信传播的版权问题,与其强调合理使用或者授权许可,不如转而适用既能维护权利人经济利益,又能保障微信传播自由的更具利益平衡功能的法定许可制度。
相对于传统媒体,微信传播的优势之一就是“病毒式传播”,瞬间可以覆盖社交圈内的所有成员,具有极高的传播效率。如果让微信传播适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授权模式,那么就会出现市场效率的损失,微信的传播特点就无从彰显,使用价值将大打折扣。传统的授权模式环节较多,受制因素复杂,从寻找、联系到确认权利人,再到谈判、支付费用的任何节点出现问题,都会使授权搁浅。比如,假若一段微信内容既包括文字,又有图片,还涉及视频,授权就需要首先鉴别哪一种微信内容具备版权条件,然后界定是否为同一权利人,如果不是,还要分别向每一位权利人取得授权,其中任何内容的权利信息不明都会发生授权“梗阻”。特别是有的微信内容已经被转发多次,权利信息或者已经丢失,或者已经被篡改,很难确认其权利人并向其取得授权。如果微信使用者抱着侥幸心理,忽视任何权利人的存在,那么随时有受到指控侵权的风险。法定许可由于采用“法定授权”而非“意定授权”,提高了微信传播的效率,微信使用者只需按照既定规则行事,就无侵权之虞,无须事先征得权利人的许可。
nlc202309081519
如果微信传播按照传统的授权模式取得授权,还存在很高的授权成本,包括寻找权利人的成本、谈判磋商的成本、签订协议的成本、履行协议和处理纠纷的成本等。对权利人来讲,这些成本同样不可避免,而且微信传播迅速,使用者删除之后少有痕迹,权利人对其作品的管理和监督使用的成本都较高。即便权利人或者微信使用者中的某一方希望达成协议,但是由于交易成本对其中一方存在更大的不利益性,那么授权的成功率较低,版权资源无法达到最优配置状态。法定许可能够避免传统版权许可的交易成本问题[7]。因为,微信使用者按照法定许可规则使用作品无须权利人授权,省去了诸多费用,另外法定付酬也排除了权利人利用其强势地位自主定价、随意要价或者不合理定价的可能性。虽然部分国家的法律允许版权交易双方协商定价,但是由于法定付酬标准实际起到了“最高限价”的作用,所以,意定交易价格也往往不会过高。
获得报酬权是权利人依法享有的因作品的使用或转让而获得报酬的权利[8]。微信版权制度建构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保障权利人的获得报酬权。法定许可制度之所以被一些学者主张适用于解决微信版权问题,原因也在于此。一方面,在法定许可制度下,微信传播的对象是权利人已经发表或者公开的作品,不会损害权利人的发表权;另一方面,既然权利人将其作品发表或公开,就希望以经济回报作为微信使用者使用其作品的对价。美国学者指出,法定许可的实质是以包括强制性命令和其他强制手段在内的法律救济为后盾,换取经济上的回馈,以便使用者提出的经济补偿数量与权利人的期望值尽量一致[9]。为了保障权利人的获酬权,法定许可制度赋予了权利人享有的“保留权”,建立了“选择退出”和“多次付酬机制”,还构建了报酬转付体系。
法定许可制度适用于微信传播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能够确保信息的顺畅流通,保障公众的信息获取权与知情权。信息传播与版权垄断从来都是对立与矛盾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没有合法的垄断就不会产生足够的信息,但是有了合法的垄断又不能使大多的信息被使用[10]。我们需要借助法定许可制度来打破版权垄断,促进作品广泛传播,增加社会的文化消费产品总量[11]。法定许可的本质是权利限制,迫使权利人放弃对作品传播的控制权,向社会让渡部分权利,使专有权降格为获得报酬的权利。法定许可体现的就是作品传播价值高于版权垄断价值的制度安排。
三、微信传播法定许可制度的构建
法定许可制度诞生于传播技术创新的背景,又受到传播技术不断变革的挑战。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出现,某些国家的版权法逐步增加新的法定许可,或者在版权法修订时新增法定许可[12]。网络传播作品的全面法定许可应当成为世界通用的“交通规则”与国际惯例,这是由網络科学背景与技术条件下信息扩散的新特点决定的[13]。综合考量各种版权制度,我们可以确定法定许可制度是解决微信等新媒体版权冲突的最佳途径[7]。我们与其让微信使用者在严厉的法律制度下由于忽视版权的存在而胆战心惊地享受违法“红利”,不如因势利导创设网络法定许可制度,将微信传播纳入法治化轨道,使其从“野蛮”生长向“文明”发展。
微信传播构建法定许可制度也存在质疑的观点。该观点认为,在传统技术条件下,报刊转载法定许可制度未能充分保障权利人的获酬权,如果微信传播适用这项制度,那么权利人的经济利益将受到更大的打击。所以,建立微信法定许可制度的关键是要保证版权交易的安全,确保权利人能够真正获得报酬。法定许可的付酬标准是“由法而定”,排除交易双方意定付酬标准的可能性。尽管法定付酬标准有其优点,但是无法适应网络版权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可能加重市场失灵。基于此,目前,许多国家的版权法都在法定付酬标准之外,允许交易双方通过谈判协商付酬标准。当然,法定付酬标准不可或缺,一方面其可以作为意定付酬的参考标准,另一方面其可以作为非意定付酬情况下的必然选择。但是,如何制定付酬标准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一方面,微信传播的速度、范围理论上较之传统的报刊、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要大得多,对权利人利益的影响随之增大;另一方面,微信使用者众多,法定许可的多次付酬又可能使权利人得到比传统法定许可制度下更多的经济收益。2014年8月,国家版权局颁布的《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第14条第2款规定,除合同另有约定,数字或网络环境下使用文字作品,参照本规定执行。但是该规定的付酬标准并非针对法定许可,而且只适用于文字作品,不适用图片、视频等作品。
有学者提出创制反向适用的“版权网上主动声明授权机制”,由立法规定或者政策明确“不上网声明授权使用时,就适用法定许可”的规范[1]。建议的本质是沿用传统法定许可制度赋予权利人享有“保留权”。与此相反,有学者建议取消“保留权”,因为“保留权”与法定许可节约交易成本、促进作品流通的制度目的相违背,如果每一位作者都声明不许他人使用自己的作品,法定许可将形同虚设。何况,“保留权”的规定也同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不符[14]。但是,出于利益平衡的考虑和网络环境对权利人利益的现实威胁,结合目前法定许可付酬机制与法律救济不完善等情况,关于“保留权”的规定暂时不应被取消。我国《著作权法》及其配套法规对报刊转载法定许可制度中保留权的行使时间无明确要求,这是由传统报刊通常一次出版发行特点决定的,一般只能在报刊首次刊登作品时行使。但是,微信传播与传统报刊传播不同,微信内容可以多次反复地被权利人通过网络传播,同时他人可以无数次转发。法律如果不规定保留权的行使时间,就会使微信使用者感到茫然。
法定许可制度的实施与版权集体管理制度建设具有内在的联系。从国际实践看,法定许可报酬大都是通过版权集体管理组织转付,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也有相关规定。一方面,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应在法定的时间内将报酬转付权利人;另一方面,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保障权利人对其作品被微信传播以及报酬获取情况的知情权。对于无法转付的报酬,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应在合理期限后退还微信使用者,也可以学习借鉴域外立法经验,在法定期限过后,将未能转付的报酬归入公共基金。另外,版权集体管理组织还负有研究版权市场动态,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微信法定许可付酬标准和分配办法调整建议的义务。有学者建议,以微信公众平台建立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设想,值得更深入的研究论证[15]。
nlc202309081519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微信法定许可制度的落实与执行情况的行政监管,尤其要把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使用者和信息聚合网站当成重点监管对象,对于传播他人作品不注明出处、不支付报酬或者改头换面利用作品等侵权行为,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同时对微信侵权,相关部门要完善司法救济措施。比如,相关部门要提高微信侵权的赔偿标准,引入惩罚性赔偿机制,消除权利人对诉讼维权存在的“得不偿失”的“厌讼”心理。我国《著作权法》第47条规定“应当支付报酬而未支付的”行为只承担民事责任,这不足以对侵权者形成威慑。关于这方面,《著作权法》应适时引入行政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
[1] 陶鑫良. 互联网及新媒体传播的授权许可制度改革探讨[EB/OL]. http://www.yangqiu.cn/cpahuangjia/549470.html.
[2]王春梅. 微信公众号传播他人作品行为辨析[EB/OL]. http://www.zhazhi.com/lunwen/whls/xxcb/88381.html.
[3] 熊琦. 网络著作权授权使用之合理性初探[J]. 电子知识产权,2006(12):12-15.
[4]吴伟光. 版权制度与新媒体之间的裂痕与修补[EB/OL]. http://www.lawtime.cn/info/minshi/changshi/201112147.html.
[5] 秦文卿. 微信公众号文章已成知识产权侵权高发领域[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603/15/c128801418.htm.
[6]丛立先. 网络时代转载摘编法定许可制度遭遇困境[EB/OL] . http://www.100ec.cn/detail-6199864.html.
[7] 蔡元臻. 新媒体时代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的完善[J].法律科学,2015(4):43-51.
[8] 刘海明. 网络时代报刊的版权保护探究[J]. 中国报业,2014(5):60-62.
[9] [美]保罗·戈尔斯坦.国际版权原则、法律与惯例[M].王文娟,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302.
[10] 吴汉东. 关于知识产权基本制度的经济学思考[J]. 法学,2000(4):34-41.
[11] 胡开忠. 廣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作品法定许可问题研究[J]. 知识产权,2013(3):3-11.
[12] 张曼. 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研究[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97.
[13] 陶鑫良. 网上传播的“法定许可”适用探讨[J]. 知识产权,2000(5):17-21.
[14] 杨利华,冯晓青. 中国著作权法研究与立法实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149.
[15] 杨淑青. 数字作品的著作权管理探讨[J]. 中国版权,2015(6):34-37.
承办方(乙方):_________
乙方按照甲方要求设计出公司logo后甲方应尽快安排新设计logo的商标注册事宜(为期_________个月)。
甲方如在商标注册过程中碰到被商标事务所退回而不能注册的情况,乙方负责为甲方无条件 重新设计满意的logo方案。
若乙方为甲方设计的logo在作商标注册后,如在使用过程中碰到被其他公司状告侵权的情况而导致不能使用时,乙方负责为甲方无条件重新设计满意的logo方案,但不承担任何因侵权而导致的法律责任。
甲方采用的logo,乙方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甲方拥有完全的使用版权,但乙方保留用于参展,评选的权利。若因logo未注册成功所造成的诸如画册,vi手册及vi前期应用等损失,皆由甲方负责,同时甲方依正式合同支付乙方所有费用。
此协议一式_________份,签字后双方各执_________份,均具同等法律效力;本协议在甲乙双方代表签字盖章后,以双方最后签字日期为生效日;本协议的解析生效和履行受中国法律法规管辖。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进行对图书资源的二次开发,建设数字图书馆,加大图书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共同推进和繁荣我国的数字化网络出版和基础教育事业,甲乙双方就甲方将其指定作品的数字化版权许可乙方使用的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甲方授予乙方对其作品数字化版权的使用权(包括简体和繁体字),在协议有效期内,乙方可以以电子图书形式主要在学校、教育科研单位_________等全球范围内制作、传播、发行上述作品的非专有使用权。以电子图书形式使用是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着作权法》和国家版权局颁布的《关于制作数字化制品的着作权规定》等有关规定,将作品转换为数字代码形式,并利用软件技术设置各项阅读功能,以非纸介质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信息网络传播和制作发行电子出版物等数字化制品的方式使用。
2.甲方保证拥有其所提供的图书的版权所有者授予的对图书数字化版权的独家使用权,并拥有授权乙方以本协议约定方式使用图书的权利;保证其所提供的图书和所授予的数字化版权没有违反国家的有关出版管理的法律和侵犯第三方的权利。如因授权图书或上述授权与第三人包括有关国家管理部门发生任何争议,争议的解决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均由甲方负责和承担,并应补偿乙方由此受到的一切损失,乙方并可以终止协议。
3.本协议签定之日起_________日内,甲方向乙方提供首批授权图书的样书_________种和电子文档_________种;全年甲方向乙方提供授权图书总数量样书不少于_________种和电子文档不少于_________种(电子文档是指s2、s72、ps2、ps、doc、pdf等其中一种格式文件)。
4.甲方向乙方授权后,甲方可以享有以下权利:
(1)甲方享有乙方免费为其在_________网站上宣传甲方的权利,具体形式双方协商确定;
(2)甲方有权索取相关图书销售和浏览信息;
(3)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按双方约定支付其应得收益;
(4)享有和承担本协议其他条款规定的权利义务。
(5)甲方有权要求加入_________数字图书馆版权使用分配理事会,经审定合格,可以成为理事单位,并享有监督执行分配的权利。
5.甲方指定_________作为合同执行人及联络人。
第二条 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享有甲方作品数字化版权的非专有使用权,即乙方享有将甲方作品转换为数字代码形式,并利用软件技术设置各项阅读功能,以非纸介质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信息网络传播和制作发行电子出版物等数字化制品的方式使用的非专有使用权。
2.乙方对作品进行数字化使用的具体技术、方法以及乙方推广数字化作品的方式均为乙方的商业秘密;乙方有权许可或禁止他人使用其对作品数字化的具体设计,包括但不限于数字化作品的版式设计、技术设计、独特的阅读功能的设置和组合等,法律另有规定除外。
3.根据市场形势,乙方有权决定授权作品的宣传、包装、价格和销售形式;乙方为实现使用甲方授权作品的目的,有权委托第三方将授权作品按甲乙双方约定的使用方式进行制作、传播和销售。
4.乙方为甲方在_________网站进行宣传,具体方式根据情况另行商定。
5.乙方每年将根据销售收入的15%来支付甲方作品的电子版使用费(计算公式:项目销售收入×15%×甲方作品的使用数量/项目所有作品的使用总数量×系数一)。系数一是指:
(1)书面授权(不提供样书或电子文档),比例系数是80%;
(2)书面授权+样书,比例系数是85%;
(3)书面授权+电子文档,比例系数是95%;
(4)书面授权+样书+电子文档,比例系数是100%;
6.每年12月31日为版权使用费结算截止日,1月_________日为版权使用费支付日期。我们将通过_________网站公布分配报表,把有关的详细分配信息通过邮件、传真或邮寄等方式提前10天通知有关的合作单位。对于分配中有不清楚的问题,可以通过理事会的秘书处进行电话咨询,秘书处有义务对全部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第三条 特别约定
1.对于甲方授予乙方的非专有使用权不具有排他性,乙方不得限定甲方与第三方签定类似的使用协议;甲方在本协议有效期内不得许可其他任何第三人独家使用本协议涉及作品的数字化版权或将作品数字化版权转让给任何第三人,否则,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损失。
2.双方应对本协议内容和在本协议履行过程中获知对方的商业秘密承担保密责任,包括对方经营信息、销售数据和技术方案等商业秘密,非经对方的书面的、特别的授权以及在法律有强制要求的情况下,获知对方商业秘密的一方不得擅自使用或授权他人使用或泄露给他人,或有其它不正当使用的行为,否则应赔偿对方因此受到的损失。
第四条 违约责任
1.甲乙双方应全面认真地履行本协议的各项规定,如发生违约,应赔偿由于违约给对方造成的相应损失。
2.违约方因其违约行为而应赔偿对方的损失包括对方因违约方的违约行为而引起的直接的经济损失及任何可预期的间接损失及额外的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对方因违约方之违约行为而支出的律师费用、诉讼及仲裁费用、财务费用及差旅费等。
3.如甲方违反本协议第三条第一款约定,应将乙方所付报酬全部退还乙方。此外,甲方应向乙方承担本合同项下之作品着作权使用报酬总额十倍之违约金。
4.如乙方逾期支付甲方着作权使用酬金,每逾期一日按报酬总额的万分之一向甲方支付违约金,在本合同终止日前必须将所有未付清款项付给甲方。
第五条 其他事项
1.未尽事宜双方另行协商解决,双方另行协商签定书面备忘录或补充协议,作为本协议的有效组成部分。
2.任何由本协议引起争议,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双方同意最终由_________仲裁委员会依其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结果对双方均具有法律约束力。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3.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两份,自双方签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_________年。
甲方(公章):_____________ 乙方(公章):____________
授权代表(签字):_________ 授权代表(签字):________
乙方:《________》编辑部
第一条 甲方的论文文题“________”(稿件编号:________)经专家审理和修改后,拟安排在《________》发表。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签署版权转让协议,签署后方能刊出。
第二条 自签署之日起,甲方将上述论文的版权(包括各种介质、媒体的版权)转让给乙方,并同意该作品被国内外相关文摘与检索系统收录。本文在《________》发表后,由乙方一次性酌情给付稿酬,以后不再支付其他报酬。
第三条 本作品发表后,作者享有除版权以外的其他所有权。甲方可在本单位或本人著作集中汇编出版以及用于宣讲和交流,但应注明发表于《________》年月和卷期。如有国内外其他单位和个人复制、翻译出版等商业活动,须征得《________》编辑部书面同意,编辑部支持这种汇编活动。
第四条 本作品及相关科研项目获得奖励或取得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时,作者应主动向《________》编辑部通报,并提供相关证明(证书)复印件。
第五条 作者承诺:本文是独立取得的原创性成果,享有自主知识产权,无抄袭问题,未曾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两投;本文内容无泄密之处,署名及排序无误且无争议。本文一旦出现上述问题,责任由作者承担。若有作者的增减或变更,需通讯作者出具亲笔签名的许可信。
第六条 作者同意本文在“_______”(栏目名称)栏目中发表。
第七条 根据北京市有关文件规定,支付稿酬、审稿费等劳务开支时,必须提供收款人的身份证号码,并代扣个人所得税。因此请务必提供稿酬收款人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否则无法发放!若文章发表后的3月内,收不到稿费汇款,请与我们主动联系,逾期不补!
第八条 甲方全部作者签名后复印留存一份,原件寄回编辑部,效力相同。
甲方全部作者签名:________
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乙方签章:_________(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