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3年)

2024-1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3年)(精选8篇)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3年) 篇1

(2010—2013年)

随着远程教育工程的不断发展,为使我校远程教育在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发挥先导作用,结合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特制定《阳江中心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规划,注重实效,创新发展,着力培育全镇基础教育发展的信息化整体优势,为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逐步实现校园信息化、无纸化,扎实实施学校教育现代化,促进学校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模式的现代化。

(二)具体目标

1、硬件建设

(1)、逐步升级网络配置不达标的计算机,保证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需要和课堂教学的需要。

(2)、三年内建成功能较为齐全的校园网,逐步实现班班通和任课教师人手一机。加强校园网的管理,过滤有害信息,为青少年创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3)、学校将协调资金在教室内逐步增设班班通设备。

(4)、增配图书,三年内达到上级规定要求。

(5)、筹集资金,购置音体美器材,基本满足教学要求。

2、软件建设

(1)、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坚持“统筹规划、分工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一线教师的作用,健全资源建设、应用、管理制度,制定教学资源征集、筛选、开发和奖励等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建设的积极性。

(2)、逐步购置必要的网络管理、教学应用软件,以满足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

(3)、建立教师教研博客群,加强网络教研。

3、队伍建设

(1)、加强对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培训,提高教师驾驭信息化的水平。按上级要求,完成计算机中、高级培训,同时加强校内培训,开展课件制作比赛,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电子作品比赛。

(2)、以活动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坚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优秀课件和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和应用能力。

三、具体措施

第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德育、教学的整合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

(1)学校要组织有关德育骨干、学科骨干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组成课题组,开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德育、教学成效的专题研究。为了有效促进研究工作的开展,学校将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师资的培训,并且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研究活动。希望通过一个周期的研究,能为全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积累一定的经验,创造良好的条件。

(2)要继续引导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堂课教学,努力发挥学校现有多媒体教室的作用。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活动,力争在活动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要加强与兄弟学校的合作,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堂课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学校应定期开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载体的课堂

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定期组织开展优秀自制课件评比活动,调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第二步:以校园网为平台继续推进学校管理的网络化

校园网建设是体现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强校园网建设,是全面推进学校管理现代化、学生学习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的途径。

(1)建设好学校博客,进一步将资源分类设置使之更科学合理、便于操作、内容丰富;二要使博客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丰富博客的内容,进一步提升博客的吸引力;三要建立监督机制,对博客内容和更新速度等进行有效的监管;四要鼓励行教师在学校博客上发布相关的信息,如校园动态、教学资源、学生习作等。

(2)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平台。让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成为体现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的平台,成为激励教师自主发展的平台,成为促进相互交流、促进共同提高的平台。要求信息管理人员开发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所有教师要定期充实该平台内容。同时,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必须建立个人博客。

(3)要保证信息科技课正常开展。信息科技教师要认真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学生的上网学习能力。

第三步:以规范管理为抓手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效益。

(1)加强信息化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学校信息化设备要专人负责管理,专人负责维护,确保正常使用。校外出借必须经校长同意后方可。加强学生机房的管理和维护,要保障有足够的电脑用于课堂教学,学生进入教室活动必须在教师的陪同下进行。

(2)加强网络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积极实施《校园网管理制度》,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学习资源,远离网吧、游戏。努力提高学校网络安全的管理水平,制定《校园网安全防范措施》,加强网站的安全防控,利用杀毒软件对全校计算机的病毒发病情况进行监控,及时查、杀病毒,减少校园网内病毒的传播,保证学校网络畅通。

(3)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相关规章制度,努力使教育信息化真正成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进步的有效载体,成为现代学校管理、教师成长不可或缺的良好平台。

(4)加强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分步购买各种正版教育教学软件,加大软件的投入比例,用足用好教育信息化经费。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3年) 篇2

1 江西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滞后的教育观念制约着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因为“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所以观念问题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最大制约因素。当前,广大农村中小学校“以考试成败论英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一天”的现象仍旧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足。当问道“你们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都有哪些举措”时,大部分教师会说他们拥有多少台计算机、有哪些设备等,却很少提及怎么用。虽然一些农村的中小学已经完成了建机房、购设备、布网络线等硬件建设,但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有的教师仍然沿用“满堂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不能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有的甚至通过播放下载的“同步课堂”或“优秀实例课”来代替自己的教学,从“人灌”走到了“电灌”的另一极端。这是我省部分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始终处在“打字练习”和“学科课堂演示辅助教学”的低级阶段的症结所在。

1.2 可持续发展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经济发达地区财政尚有能力给予支持,但我省贫困、偏远地区的许多学校办学条件还相当困难,更谈不上教育信息化了。即便依托项目的部分资金投入,但经费的最大部分都用于购置硬件设备,很少投资在软件和教育资源建设上,人员培训和后期管理、更新维护、运行和技术支持的经费更少。例如,有的学校依托项目资金为教师建立了电子备课室,但由于无力支付昂贵的上网费和电费而被迫停止使用;有的学校卫星节目接收设备遭受雷击而受损,却无力支付维修费用,以致设备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甚至还有的学校怕设备用坏了没钱修而限制不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成为江西省农村教育信息化继续推进的瓶颈之一。

1.3 教育资源结构性短缺严重影响着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教育资源包括素材类资源(各类题库、课件库、教材库等)、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管理系统、教学系统支持平台。随着信息化建设力度的加大,我国教育资源在很短时间内就实现了“从无到有”,而且从数量和种类来看已经比较丰富了。但是仔细分析这些资源,可以会发现,我们正经历着另一种短缺———资源结构性匮乏。一是企业针对中小学教育所开发的资源不适应教学需要,教师们觉得不好用;二是低层次的重复建设,提供给学习者的资源覆盖面狭窄,缺乏针对性,不适合农村学校,与新课程缺乏配套性;三是在我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开始的同时,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也同时起步。因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力度较大,出现了很多新教材、新版本,在按照新的教育观念和授课方式来组织教学时,数字化资源就显得非常不足;四是资源缺乏吸引力。一些教育资源的内容是将教案的文字材料以网页形式放在网上,或附以教师授课的视频图像,教学形式单一死板,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而且由于资源标准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难以实现共享。

1.4 农村教育信息化人才严重匮乏使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后劲

适应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师资力量短缺是束缚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江西省相当多的农村学校还没有配备信息技术教研员,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和教师配备同样不被重视。目前农村中小学校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普遍存在缺乏专业教学人员及设备维护人员的问题。队伍问题、人才问题是严重影响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最大难题,也是短时间难以解决的最大难题。

1.5 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不好,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缺乏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要有信息化教学设施、教育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教师作保证。调查表明,在当前江西省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只有少数是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多数是其它学科教师在接受项目培训后承担本校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还有些学校认为信息技术课不在升学考试范围内,平时教学敷衍了事,学生也不够重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学科教师由于缺乏信息技术的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还远远不够,学科的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缺乏整合,从而影响学科的教学效果。

1.6 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欠缺

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就是在实现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为“三农”服务。这一服务是跨行业、跨部门的工作,需要调动相关部门的人力、资源,但由于相关政府部门协调力度有限,对农民所需资源的了解程度有限,亟需建立完整的信息收集、整理、传播等管理体系。目前江西省农村教育信息化服务于“三农”的意识还比较淡薄,缺乏相应的具体措施;大多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是满负荷的,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从事“三农”服务;且农村师资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农村教师对农业知识只有粗浅的了解,不具备农业专业水准。所有这些造成农村教育信息化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显得困难重重。

2 江西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 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观念建设

观念层面的变革应当成为我省当前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全社会、各级教育部门、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以及学生都必须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充分认识农村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事、是尽快改变农村教育落后面貌的好事、是迫在眉睫的急事。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我省农村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切实加快发展我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缩小同发达地区的距离。

2.2 加大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投入

农村教育信息化要落实可靠的资金渠道,保证有可靠的经费来源,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力度:一是国家在农村教育信息化项目设计和规划阶段,应考虑今后维护、运营、管理、维修等持续投入的经费,并设计好其良性运转的机制。在项目实施期内,要有常规性经费支持,项目实施结束后,要作为国家对农村教育常规性投入的一部分。二是必须明确农村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的投入机制。农村教育信息化所需经费应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一样纳入县以上各级政府财政专项预算,并根据经济发展逐年有所增加。三是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四是现有经费不应都用于硬件建设,要有一定比例的资源内容、教师培训、应用效果奖励的经费,要以应用效益为核心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

除了加大国家投入外,还应拓宽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的投入渠道。首先,争取社会捐助。在众多的企业、机关和高等院校中,有许多淘汰闲置的电脑,其中有些可以使用或经维修后能正常运行。这些电脑汇集起来就能够改变众多的农村中小学校电脑台数为零的纪录。其次,通过结对联姻,进行对口支援。江西农业大学前不久整修了40台闲置电脑,送到会昌县8所小学,帮助他们进行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再次,注重民众支持。民众支持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宝贵财富,是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

2.3 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

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是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潜件环境等有机结合的综合系统,缺一不可。除了硬件和软件之外,还应包括教学实践环境,例如电子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实验室、技能训练室、劳动实践基地等教学环境。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教室物质环境和教室文化环境、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和谐的师生同学关系,能适应教师和学生信息化教学需要,也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

2.4 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师资建设

教育部“九五”规划规定,省、市、县3级教研室均要配备专、兼职教研员,以负责计算机的教学指导和监督,各农村学校要配备信息技术教研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到最基层的农村中小学担任信息技术教研员,而且要保证这支队伍的稳定性,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外出考察学习等方面对他们有所倾斜,采取各种措施使他们快速成长,成为农村学校的信息学科带头人,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定城镇中小学教师要评聘高级职称的必须有到农村基层学校服务两年的经历,这种做法有利于扩大城乡师资交流,有助于促进农村学校教师的观念更新,有助于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当务之急是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全面启动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这是农村教育信息化最主要的工作。

2.5 加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同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两者的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进行学科教学改革,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把计算机作为新的教学媒体使用,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加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使学生自主性和教师主导性增强。

2.6 农村教育信息化工程与农村信息化工程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农村信息化是当前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应该与农村信息化相结合,使各级政府部门在关注农村信息化的同时也对农村教育信息化给予足够的重视,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提供的农业信息资源,对农民开展农业信息化教育,引导农民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农民的信息意识提升了,必然会积极支持农村教育信息化。此外,农业的信息化必然会为农民带来经济的增收,从而使农村教育信息化有了更多的资金筹集渠道。

农村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发展农村教育信息化应以建构社会的需求与可能和人的需求与可能的契合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缩小城乡差距(城乡知识差距、城乡文化差距、城乡资源差距和城乡环境差距),坚持扫平“信息鸿沟”,致力于缩小城乡信息资源差距和网络建设差距,立足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创新,服务于农村人口素质全面、迅速、持续的提高。

摘要:本文分析了江西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快江西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农村教育信息化,江西省

参考文献

[1]王素荣.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徐光明.明确目标精心规划我省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J].江西教育,2003,(4):10.

[3]姚春玲.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技术导刊,2005,(2-3):71.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3年) 篇3

收入这个七年规划的选题总数约为一千八百种,其中中、外语文工具书、语文学术著作、教材、教学参考书、通俗读物约八百种;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约一千种。

语文工具书的规划是在完成了《辞源》四册(修订本)、《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新华词典》、《四角号码新词典》(修订本)、《古汉语常用词词典》等大、中、小汉语词书的出书项目后制定的。在今后七年内,除了对属于缺门的语文词典进行适当的补充外,侧重于扩充词书的种类,如出版《简略语词典》、《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汉语外来语词典》、《汉语搭配词典》以及《辞源成语熟语篇》、《辞源订补篇》、《辞源资料篇》等。

在外语工具书方面,近年来已出版《英华大词典》(修订本)、《新西汉词典》、《简明日汉词典》、《简明汉英词典》、《简明汉日词典》、《简明汉西词典》等词书,《新日汉词典》、《汉日词典》、《德汉词典》、《俄汉大辞典》等中型或中型偏大的外汉、汉外词典也正在排版中。根据这种情况,规划提出在今后七年内除再编辑出版某些属于缺门的大型辞书外,侧重出版各种语文专题词书,如新词、搭配、外来语、同义词、谚语、典故、地名、人名等词典,并对科技和小语种词典给予较大的注意。

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著作主要是根据现有力量,有选择地补缺配齐,使某些门类较为系统化。

哲学方面,侧重于出版有关古典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自然科学中哲学问题的重要著作,兼顾与哲学关系比较密切的心理学、科学史和宗教思想史等门类的著作。对出书品种一直较少的中世纪哲学著作,做了一些增补。对近、现代各流派的著作,如实证主义、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则拟选择出版其代表著作。

经济方面,古典政治经济学一类除了继续出版曾出有中译本的一些代表人物的其他重要著作外,增加了休谟、米拉波、利米尔、奈木尔以及富兰克林等人的代表作;现代经济学,则注意反映各派最近的理论动态,列入了小卢卡斯的《商业循环理论研究》、贝格的《宏观经济学的合理预期革命》、摩根的《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以及卡莱茨基的若干著作。

政治学和法学方面,着重出版有关政法理论、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史和国际法等门类的著作;关于现代重要政治理论选列了美、苏等国三十位政治思想家的三十三部著作。社会学一类除列入社会学创始人孔德的重要著作外,还选收了现代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等派别的代表作十多部。

历史方面,增加了文化史、民俗、传记、工具书和资料书;历史小丛书收列了三百多个选题。地理方面,以人文地理和中国地理类的著作为主,并适当翻译出版古典和近、现代的代表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的编辑出版工作在今后七年内将占重要地位。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3年) 篇4

1、科学泰斗 钱伟长

钱伟长(1912-2010),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获奖名片】赤子

【颁奖词】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

2、信义兄弟 孙水林 孙东林

孙水林,男,1960年生,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建筑商。孙东林,孙水林弟弟。2010年2月9日,腊月廿六。在北京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决定赶在封路前,赶回武汉,给先期回汉的民工发放工钱。当晚,孙水林提取26万元现金出发了。次日凌晨,由于路面结冰,20多辆车连环追尾,孙水林一家五口遇难。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在大年三十前一天,将工钱送到了农民工的手中。

【获奖名片】信义

【颁奖词】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

3、康巴铁汉 才哇

才哇,男,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扎西达通村第三社社长。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才哇在废墟里刨挖的双手一直没有停歇下来„„,在紧张运送了近30多名受伤的各族群众后,他急急忙忙赶回家去。可那个时候,呈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亲戚们帮助他料理亲人后事的场面。

【获奖名片】铁汉

【颁奖词】对乡亲有最深的爱,所以才不眠不休,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离不弃,铁打的汉子,是废墟上不倒的柱,不断地梁。他沉静的面孔,是高原上最悲壮的风景。

4、雷锋传人 郭明义

郭明义,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们称他是“郭菩萨”、“活雷锋”。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他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不到40平方米的斗室里。

【获奖名片】传人

【颁奖词】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5、舟曲之子 王伟

王伟,武警甘肃总队甘南藏族自治州支队舟曲县中队副中队长。2010年8月7日晚,王伟带领25名官兵冒雨冲入泥石流现场。没有任何工具,王伟和救援官兵徒手掀开瓦砾,他与战友营救20多个小时,让23条生命逃离了死神的威胁,而自己怀孕2个月的妻子和岳父母一家四口人却遇难,被浑浊的泥石流无情吞噬。

【获奖名片】砥柱

【颁奖词】大雨滂沱,冲毁了房屋掩埋了哭喊。妻儿需要你的肩膀,而人民更需要你的脊梁。五百米的距离,这个战士没有回家,那个最漆黑的夜晚,他留给自己一个永远不能接起的电话,留给我们一种力量。

6、草原曼巴 王万青

王万青,男,汉族,66岁,上海人,中共党员,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2003年退休。1968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自愿到条件极为艰苦的玛曲县工作,在贫穷落后的玛曲草原一呆就是42年,书写了一段藏汉水乳交融的民族团结佳话。

【获奖名片】仁者

【颁奖词】只身打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万里,不再回头,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流年似水,磨不去他对理想的忠诚。春风今又绿草原,门吧的故事还会有更年轻的版本。

7、英雄翁婿 王茂华 谭良才

王茂华,男,1983年11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中学教师。谭良才,男,1966年4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冷水村村民,系王茂华的岳父。面对大火的无情,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们三入火海,舍生忘死,救出六个孩子。生与死关头,他们义无反顾,用朴实的行为、无声的壮举诠释了什么叫崇高、什么叫伟大。

【获奖名片】炽爱

【颁奖词】烈火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测试,生命是一道良知大爱的考验,你们用果敢应战,用牺牲作答!一对狭义翁婿,火海中三进三出,为人们讲述了什么是舍生忘死,人间挚爱!

8、枪王 何祥美

何祥美,男,汉族,29岁。江西崇义人,现人民解放军73653部队73分队上士。从农家子弟到具备特种爆破、深海潜水、伞机降等30多种作战本领的军事尖子,从普通一兵到“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南京军区战士何祥美,用青春、热血和忠诚,把自己的军旅生涯书写得既精彩又壮美。

【获奖名片】神兵

【颁奖词】百折不挠,百炼成钢,能上九天,能下五洋,执著手中抢,百步穿杨,胸怀报国志,发愤图强。百战百胜,他是兵中之王!

9、最美洗脚妹 刘丽

刘丽,29岁,来自安徽颍上县的农村姑娘。14岁就辍学外出打工,挣钱为弟弟妹妹交学费、贴补家用。2000年至今,刘丽一直在厦门一家足浴城当“洗脚妹”,为了“生计”打拼的刘丽,把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大部分积蓄都捐助给了那些贫困学生,她自己却仍然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刘丽资助人数现在固定有37个。

【获奖名片】姐姐

【颁奖词】为什么是她,一个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惫的肩膀。是内心的善良,让她身上有圣洁的光芒。她剪去长发,在风雨里长成南国高大的木棉,红硕的花朵,不是叹息,是不灭的火炬。

10、警界保尔 孙炎明

孙炎明,男,1962年10月出生,浙江省东阳市看守所任监管民警。从警28年来,孙炎明同志立足本职,恪尽职守,教育挽救了一大批失足人员。2004年被查出患脑癌,6年来三次做手术,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是他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与病魔抗争,并坚持战斗在公安基层一线。

【获奖名片】活着

【颁奖词】重犯监室年年平安,而自己的生命还要经历更多风险。他抖擞精神,让阳光驱散铁窗里的冰冷,他用微笑诠释着什么是工作,用坚强提示着什么是生活。人生都有同样的终点,他比我们有更多坦然。

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获奖名单、事迹、颁奖词

1、朱光亚

一生就做了一件事

【简历】20世纪50年代末,朱光亚被任命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他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研究,地下核试验的攻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及军备控制问题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还参与了“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获奖名片】中华之光 【推选委员评价】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章良这样评价朱光亚:纵览全局,心系祖国,中国核事业的领航人,保卫的是家,捍卫的是尊严,显示的是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

推选委员阎肃说:肃然起敬,卓越功勋,他代表的群英,使我们的民族——自强,自信,自力,自尊!

【颁奖词】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胡忠谢晓君夫妇

坚守藏区12年支教

【简历】 在去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念头,得到妻子的支持。3年后,谢晓君带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2006年8月,一所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

【获奖名片】 高义薄云

【推选委员评价】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这样评价胡忠、谢晓君:他们的高原红,是阳光的沉淀,也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新鲜最健康的红润。这一票我要表达向他们的敬意和赞美。

推选委员于丹说: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颁奖词】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吴孟超

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

【简历】吴孟超是世界上90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唯一一位医生。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肝脏科临床医生,更是一位杰出的医学研究者,我国肝脏外科医学奠基人。50年间,吴孟超推动中国的肝脏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他的成就令全球同行瞩目、敬佩。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吴孟超正是这样一位好医生。他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要求医生用最简单、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为病人治疗。

【获奖名片】 肝胆春秋 【推选委员评价】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胡占凡这样评价吴孟超:吴孟超总以无尽赤忱善待病人,以赤子之爱对待肝胆外科事业。医者仁心,一个伟大的医者,不仅凭医术,更凭仁爱感动世人。吴孟超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医学泰斗。

推选委员任卫新说:吴老以九十高龄,与患者肝胆相照。作为医生,作为军人,他都是一座丰碑。

【颁奖词】 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刘伟

无臂钢琴师刘伟

【简历】 “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是无臂钢琴师刘伟的励志名言。

刘伟10岁时因一场事故而被截去双臂;12岁时,他在康复医院的水疗池学会了游泳,2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枚金牌;16岁他学习打字;19岁学习钢琴,一年后就达到相当于用手弹钢琴的专业7级水平;22岁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分钟打出了233个字母,成为世界上用脚打字最快的人;23岁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

【获奖名片】隐形翅膀

【推选委员评价】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易中天这样评价刘伟:无臂钢琴师刘伟告诉我们:音乐首先是用心灵来演奏的。有美丽的心灵,就有美丽的世界。

推选委员陆小华说:脚下风景无限,心中音乐如梦。刘伟,用事实告诉人们,努力就有可能。今天的中国,还有什么励志故事能赶上刘伟的钢琴声。

【颁奖词】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杨善洲

好书记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简历】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20万元特别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

【获奖名片】公仆本色

【推选委员评价】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孙伟这样评价杨善洲:杨善洲的六十年告诉我们:大公无私、坚守信念、一生奉献依然是党员干部的根本。

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6、阿里木

烤羊肉串的阿里木 8年资助上百名贫困生

【简历】40岁的阿里木10年前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以烤羊肉串为生。毕节有不少穷孩子上不起学,阿里木便决定用烤羊肉串挣来的钱资助贫困学生。8年来,阿里木卖出30多万串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钱,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很多网友被他的故事所感动,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获奖名片】义侠巴郎 【推选委员评价】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崔永元这样评价阿里木:阿里木的义举告诉我们,慈善没有门槛,哪怕一米见方的铁皮家当,你也可以为慈善扇风点火。阿里木,草根慈善,用人间烟火展现善良情怀。

推选委员陈菊红说:传说贵州晴天很少,阿里木的行动给这里带来了照亮人内心世界的热烈的阳光。

【颁奖词】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7、张平宜

“希望之翼”张平宜让麻风村孩子受教育

【简历】 张平宜曾经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2000年,为了采访大陆麻风康复村的现状,她来到了四川省西部一个叫大营盘的小村庄。2002年,她履行自己的承诺,为村庄小学兴建了崭新的教室。此后她辞去百万元年薪的工作,在海峡对岸开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大营盘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11年来,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 5

西县,张平宜将一个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教学点一点点地建成为完善正规的学校,2005年至今已培养百余名毕业生。

【获奖名片】希望之翼 【推选委员评价】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这样评价张平宜:一只希望的青鸟,飞过海峡,落在大山中被遗忘的角落。当人们看到久违的笑容和自信浮现在麻风村人的脸上,就会明白希望之翼的真正含义。

推选委员彭长城说:为了一个底层群体的生活和尊严,为了打破这个群体的宿命,她勇敢地去挑战去行动。她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已到了捍卫的程度。

【颁奖词】 蜀道难,蜀道难,台湾娘子上凉山。跨越海峡,跨越偏见,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她看起来无比坚强,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

8、孟佩杰

孝女孟佩杰8岁起照顾瘫痪的养母

【简历】孟佩杰有着一个不幸的童年:5岁时父母相继去世,由养母刘芳英照顾。3年后养母因病瘫痪,养父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8岁的孟佩杰开始为生计而操劳,承担起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不离不弃。2009年,孟佩杰被距离家乡百公里外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不放心养母的她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继续悉心照料着养母。

【获奖名片】孝女当家

【推选委员评价】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丁俊杰这样评价孟佩杰:孝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孟佩杰,付出的是孝心,赢得的是尊重,一个感动中国人的平凡女孩。

推选委员王振耀说:童稚的年岁,她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是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

【颁奖词】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着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了四千多个日子,可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9、吴菊萍

“最美妈妈”吴菊萍 奋不顾身托住小生命

【简历】 2011年7月2日下午1时30分,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个住宅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小女孩得救了,吴菊萍却手臂骨折,受伤严重。在网络上,吴菊萍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

【获奖名片】最美妈妈

【推选委员评价】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阿来这样评价吴菊萍:倏(shū)然之间事情就发生了!没有犹豫与权衡的空间与时间,不假思索就伸出双手,这是本能,是善良的本能!

推选委员朱玉说:她有一双最柔弱的臂膀,也是2011年中国最有力的臂膀。

【颁奖词】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10、刘金国

忠诚卫士刘金国 两袖清风,一心为公

【简历】刘金国担任领导职务几十年,亲手审批过近20万个“农转非”指标,可自己的亲属,却无一跳出“农门”;他经常深入基层调研,但从不提前打招呼,吃饭除了在机关食堂就是路边小店;从不接受各种宴请,从不接受任何礼品,哪怕是一瓶酒、一盒茶叶;经常出席重要场合,却没有一件名牌衣服;配有工作用车,家属从未用过。“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前年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火灾事故现场,都有他临危不惧的身影;去年公安部门的“亮剑行动”“清网行动”,由他直接组织指挥。

【获奖名片】烈火金刚

【推选委员评价】

【颁奖词】贼有未曾经我缚,事无不可对人言。是盾,就矗立在危险前沿,寸步不退。是剑,就向邪恶扬眉出鞘,绝不姑息。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

2011—特别奖 白方礼们 【获奖名片】挚爱永恒

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

1、林俊德:纵死终令汗竹香

【颁奖词】: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胡占凡:把能够拥有的时光都献给了岗位,最后还在向目标冲锋。这是一位真正用信念撑起生命尊严的军人。

张瑞敏:以智殉国,铸就成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致死攻坚,绽放成死亡之海的倔强马兰。

【简介】: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2012年病逝。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2、陈斌强:孝更绝伦足可矜

【颁奖词】: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杜玉波:陈斌强自身的朴实行为给他的学生,也给整个社会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他是一个真正有师德的好老师。

吴孟超:陈斌强付出的孝心,不仅抚慰母亲,也抚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这种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可以作为社会的良药。

【简介】:陈斌强,38岁,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陈斌强9岁时父 7

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3、何玥:何处春江无月明

【颁奖词】: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时文朝:12岁的小女孩坦然面对生死已属难能,在病痛中还不忘善济他人。这一场生命最后的告别,不知敲动了多少人的心灵,平凡善举,可以开启一个有爱的未来。

阿来:今天,当我们怀着悲伤提起这个名字时,却又怀着欣喜,为她的生命与另外的生命合二为一,仍在这个世界上熠熠生辉。

【简介】:何玥,女,12岁,广西桂林人,小学生。2012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却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住院进行了第一次手术。9月初,病情突然复发二次入院,肿瘤已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11月17日,小何玥脑死亡,父亲根据她的遗愿将她的肾和肝捐给了三个人。

4、陈家顺:动人以行不以言

【颁奖词】: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于丹:在办公室当局长是本分,吃苦受累冒险卧底当局长是情份。用情份去担当本分的官,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彭长城:主动为民生奔波,体恤民生艰难,小可帮扶一家一户,大则微而不弱,烛照未来。

【简介】:陈家顺,54岁,男。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云南沾益县是劳务输出大县,陈家顺担任副局长后,积极组织家乡农民到浙江义乌等地务工,并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为他们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5、高淑珍:爝火燃回春浩浩

【颁奖词】: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陈彤:14年的奉献让爱变成了接力赛。志愿者让爱心小院更幸福。这一切都缘于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

王振耀:十几年如一日为一群不幸的孩子挡风遮雨,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怀使她成为最伟大的母亲。

【简介】:高淑珍,56岁,河北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普通农村妇女。14年间,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却从未收过一分钱。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但是高淑珍精力有限,8

家里地方有限,还债务累累,但是“不”字她始终说不出口。无论多么艰难,她总是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们的生活过得好一些。

6、张丽莉:冰雪为容玉作胎

【颁奖词】: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

陈雨露:她播撒下的大爱种子,必将被无数的奔跑接力,从黑土地传向四面八方。只有教师心中有爱,孩子的世界才会绽放光芒!

孙伟:危急时刻,她凭直觉挺身而出。那直觉的背后是最具魅力的纯正师德。

【简介】:张丽莉,女,28岁。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初三(3)班班主任。2012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倒了。

7、李文波:能受天磨为铁汉

【颁奖词】: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

童年:位卑未敢忘忧国,大浪孤胆守海疆。

刘姝威:李文波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选择人生。

王晓辉:从意气风发到两鬓斑白,整整坚守二十年,他一个人就是一条国境线,就是中国军人的象征。

【简介】:李文波,男,48岁,山东平度人,中国海军南海守礁士兵。李文波21岁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当年入伍,三年后赴南沙永暑礁守礁。为了守礁,李文波亏欠家里太多。他新婚5天后回到南沙,20多年来,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3年。李文波说:“南沙守礁是我一生的荣耀,就算下辈子坐轮椅,也没什么后悔的!”

8、高秉涵:悲莫悲兮生别离

【颁奖词】: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阎肃:这海峡好浅好浅,深不过我的遗憾。抱回的岂止百十个骨灰罐,抱回来的人心啊,成千上万上万。坚信着亲情骨血相连,谁也隔不断隔不断。

张会军:75岁的老兵老人,用微薄的力量牵动所有游子的梦回家乡的愿望。我们敬佩他的无私和亲情。

【简介】:高秉涵,台湾律师,老兵。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20多年间,先后抱回了54个老兵的骨灰罐,帮助他们完成遗愿,回归故乡的怀抱。

9、周月华、艾起:清香传得天心在【颁奖词】: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漫漫的升起。

李小林:无论是纯粹的爱情,还是无私的奉献,他们都让我们泪盈于睫。

陆小华:看了周月华的行医路,谁还好意思再说行路难。古人说,医者仁心。她这医生小而仁心大。丈夫背上的女村医,一对普通中国夫妇,合拼成了大写的人。

【简介】:周月华,女,43岁,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乡村医生,艾起是她的丈夫。

周月华出生后8个月被诊断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这一切并没有摧垮她生活的意志。凭着自己的执着,周月华完成了中学学业并成功从卫校毕业。二十多年来,她“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

10、罗阳:长使英雄泪满襟

【颁奖词】: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

黄宏:罗阳用生命诠释了国防科技工作者的报国情怀,你倒下了,梦在起飞。

陈小川:战机起飞和英雄的陨落,让我们的心灵受到同等的震撼。罗阳是中国知识分子报国情怀的高度凝聚,是两弹一星元勋们的精神后人。中国需要更多的罗阳。

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篇5

序言

21世纪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己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类的生产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教育体系与教学模式面临着时代变革的挑战,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巳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为此,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先后制定和实施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对教育信息化子以重视。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和软件工具,支持信息交流共享、知识建构创新、师生全面发展,促进教育文化变革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对于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提供优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乃至全面实现教育公平与构建学习型社会都具有重要作用,以教育信息化引领和支撑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覆盖全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平台基本建成;各级各类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国家数字化资源体系初步形成;信息技术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持续推进,学生的整休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学生个性发展与能力培养获得有效探索;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推进了教育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还存在着明显的发展性不足,与国际先进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及国内信息化发展较好的部分行业的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国家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主要表现在:全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作用认识不够,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不足,政策法规与信息化的推进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覆盖水平依然不高,教育信息资源数量和质量均显不足,教育管理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运行维护与信息安全保护等保障措施不健全,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今后十年是我国迈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创新动力,也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性工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专门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列为一章,从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三个方面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和路线;并将“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列为2010-2012年亟待组织实施的十大工程之一。必须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整合全社会的相关资源,着力提升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力争用十年的时间将我国教育信息化从“起步”、“应用”阶段推进到 “融合”、“创新”阶段。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现状与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自1994年启动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建设以来,经过“211工程”、“985工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西部大学校园网”、“校校通”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教育信息化得到了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得到了全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目前,我国己经建成了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为支撑的全国教育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高等学校校园网己经普及,其他类别学校也不同程度的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初步建成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高等优质教育课程资源库、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信息化在教、学、科学研究各个环节得以应用,促进了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基于网络的信息公开、招生录取、就业服务、认证服务得以应用;教育部机关建成了办公信息网和内外政务信息平台,并陆续开展了视频会议、网上合作研究、网上招生录取、网上就业服务等重太应用,初步实现了部门和学校间的政务信息联网交换。尽管己经取得显著的进展,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依然面临着很太的挑战: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覆盖不足,整体发展失衡,区域、城乡差距较大;教育信息资源仍显不足,优质适用的资源严重缺乏,资源的有效利用共享水平较低,优质教育资源的良性建设模式尚未建立,资源开发体制单一,市场力量参与不足,共建共享机制不完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亟待深入,应用水平亟待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尚未形成有效的业务系统数据资源整合、交换、共享体系,数据集中程度低,信息孤岛现象突出。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什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的总体部署,以深化融合、改革创新、支撑引领、惠及全民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

深化融合,以信息技木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为核心,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体制的全面融合,全面提升教育改革和发展水平。

改革创新,在信息枝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建立新型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育模式,推动教育改革,促进信息时代的教育创新,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

支撑引领,发挥信息技术对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作用,从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开展创新应用试点,引领教育的未来发展。

惠及全民,提升全民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全民信息化学习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层次、全方位的优质教育需求,让全民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促进者和受益者,共同建设惠及全民的学习型社会。

(二)工作方针在加快教育信息化整体进程中,确立前瞻部署、科学发展;需求导向、服务应用;统筹规划,共建共享;政府推动,多方参与的工作方针。

前瞻部署、科学发展。以促进信息时代全民教育的发展为导向,面向未来,进行前瞻部署。把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要求,作为检验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需求导向、服务应用。把握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和服务全局的关系,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对信息化的需求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强化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应用,把教育信息化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体现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之中。

统筹规划、共建共享。从宏观战略高度科学规划,加强全局性部署。在统一标准规范指导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参与建设、共享成果,促进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效率、效果和效益。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在教育信怠化中的重要作用,选择好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的抓手。在政府推动下,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形成开放合作、教育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多方共赢的良性局面。

第三章 发展目标

(三)整体目标

未来1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目标是:以保证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为宗旨,探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为全面实现《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一重大战略目标提供全方位的有力支撑。

(四)阶段目标

到2015年,实现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全面覆盖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全面应用,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教育信息化保障机制基本形成,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深度应用,并在局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

到202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居于国内各行业信患化的先进行列、整体上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的全面深层次融合,并在部分领域实现创新、变革和突破。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四章 基础教育信息化

到2020年,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是:实施基础教育信息化达标计划,建立能够促进教育公平,有效提升教育质量的信息化环境,帮助所有适龄儿童及青少年享受优质教育,培养学生更好适应信息时代生存、发展和竞争的能力。

到2020年,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部达标,实现全国所有中小学校宽带接入互联网,生机比达到6:1以上,师机比达到11,所有中小学实现班级多媒体教学,所有幼儿园配备多媒体教室,绿色、安全、可管、可控的数字化校园普遍建立,内容类、工具类、个性化和生成性数字化教学资源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要;所有中小学生达到中小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标准,所有教师达到教育技术能力中级以上标准,能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和资源促进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信息时代的创新人才。

未来1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主要发展任务如下:

(五)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制定我国中小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标准,继续完善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信息获取与加工、知识建构与表达、人际沟通与协作、问题发现与解决等能力,促使学生养成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六)运用信息拔术保障基础教育公平

制订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标准,实施基础教育信息化达标计划,逐步缩小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构建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各级网络教研支撑环境,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公平。巩固和发展“农远工程”建设成果,以应用为中心,继续推进衣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建设,形成重点面向农村、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教育信息化支撑保障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开展前瞻性、特色化的教育信息化示范应用。

(七)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发挥多媒体互动教学的优势,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创建与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相适应的智能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和远程协作学习教室等新型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学科教学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知识可视化工具,丰富生成性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的个性化。组织教师分学科、分区域探索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满足学生探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创新中小学教学模式。鼓励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针对性评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库,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八)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信息化

运用多媒体、动漫等技术开发符合幼儿特征和认知规律的智能型玩具、教具和学习资源。运用信息化手段为学前教育提供安全保障,推动家园互联和学校安全监控体系建设。实现对儿童基本健康数据、成长数据等指标的有效监测和记录,为保障幼儿身心健康提供支持。

针对残障学生的特殊需求,提供适合残障学生学习的信息化终端设备和教育资源,促进残障学生无障碍的使用信息技术学习和生活,保证其安全及受教育权利。

积极支持民族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少数民族开展双语教学,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各民族问的文化交流。

第五章 职业教育信息化

到2020年,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是: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到2020年,全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学校实现宽带接入互联网,学习终端全面普及,多媒体教室覆盖率、管理平台普及率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覆盖率均达100%;数字化教学资源覆盖所有骨干课程,虚拟实训软件系统深度应用,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体系全面建成。

未来10年,职业教育信息化主要发展任务如下:

(九)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信息化、开放性、共享型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和学校之问发展水平的差距。改革创新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管理机制和教育内容,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开展农村远程职业教育,适应职业教育的乡样化需求,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十)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实际惰况,开发演示性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实验教学软件,重点开发受益面广、标准统一、技术成熟、训练内容对接国家重点产业的虚拟实训软件系统,提高学习的趣味性、灵活性和主动性。遂选基础实力强、办学水平高、就业前景好的职业教育学校;建设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形成覆盖全国职业教育院校的国家技能培训虚拟实践公共环境。

(十一)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水平提升

制定和实施中、高级职业教育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以多种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持,配合必要的面授辅导,面向所有职业教育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等培训。各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和考核机构,实行职前培训、执证上岗和在岗定期培训制度,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的水平提升。

第六章 高等教育信息化

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信息技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深度应用与融合,构建有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有利于科研质量提高和高水平重大科研成果形成的数字化科研环境、有利于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传承创新影响力的数字化文化传播环境,为高等教育提高质量和内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0年,全国高校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所有教室装配智能终端教学设备;全国高校建成网络教学平台,80%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6D%高校建立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大学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建设进一步深入;全国高校建立各类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电子校务平台,搭建面向学校生活和社会服务的信息化环境,成立学校信息化管理部门,信息化支撑技术队伍规模达到教职员工总数的4%以上。

未来10年,高等教育信息化主要发展任务如下:

(十二)以信息化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建设开放、互动、知识共享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发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椎进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型、探究式教学模式。推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加速科学研究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融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同步跨越,形成良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数字化环境。

建立合理的统计监测与评价反馈机制,促进学校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调整,培养更多满足和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创新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模式,鼓励共建优质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共享平台,联合开展科研活动,联合进行人才培养,促进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

(十三)应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料研水平提升

构建方便易用的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色提供交流、合作、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的信息化研究环境,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支持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团队的协同工作,推动高校创新科研组织模式与方法,形成开放合作的科学研究机制,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体系。

有效整合各种计算资源、数据资源、网络通信资源以及科学研究工具,为科学研究提供更人性化的支撑和服务;全面提升科研装备数字化水平,推进大型科研装备共享,支持大规模数据采集、模拟、分析、计算与海量数据传输和挖掘,不断提高科研入员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科研领域的能力以及利用科研信息化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促进高校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

(十四)椎动教育面向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

提升高校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建设水平,依托信息技术提供科普教育、专题教育、通识教育与学科教育。构建网上文化宣传和科技咨询服务平台,传播先进的时代文化和最新科研成果,推动教育机构和教育管理机构为社会及公众提供科技与文化服务。

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推动广大师生和社团广泛的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促进形成新的校园文化和时代文化,促进教师和学生创新理念和进步恩想的形成,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发适宜国外学生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和文化宣传数字化教学资源,支持中文教育国际化及跨文化教育交流活动,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第七章 继续教育信息化

到2020年,我国继续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发适合各类社会成员的继续教育学习资源,建设继续教育信息化支撑终身教育体系,为公众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满足高质量、高水平继续教育的发展需求,实现“人人能学、时时能学、处处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到2020年,建立覆盖全国继续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和数据札心及服务体系;网络课程质量认证达标率达到90%以上;互联网和卫星网络接入覆盖90%以上的社区教育机构;建成世界一流的国家开放大学。

未来10年,继续教育信息化主要发展任务如下:

(十五)以信息化保障继续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继续教育质量监管与信誉评价体系,采取“政府监管,第三方服务,社会评价”的继续教育质量监管体系,利用信息技木实现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相结合的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机制。

(十六)以信息技术提高继续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

持续推进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来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发适合继续教育开放学习的课程资源、学习的平台、管理平台,建设数字化的考试支持体系,提升继续教育信息化整体应用水平。建立开放太学制度,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十七)以信息化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依托各类教育机构和学习型组织,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椎进企业培训创新,促进行业开放大学建设,提高企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推进社区教育等各类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促进终身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社区开放大学建设,促进惠及全民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第八章 教育管理信息化

到2020年,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是:以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为基础,以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信息化需求为导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基本建成功能齐全、简明高效、安全畅通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教育管理电子化、管理过程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

到202o年,建成各类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全部业务系统“数据互通”,支持教育管理业务流程电子化达到90%以上,部分实现“流程再造”。

未来10年,教育管理信息化主要发展任务如下:

(十八)以信息化促进政府转变教育管理职能

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与系统,形成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优化教育管理与服务流程,促进教育行政部门从业务流程管理为主向服务为导向的职能转变。完善信息发布机制,提高政府行政公开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保障学生和社会公众的教育权益,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促进建立服务型政府。

(十九)为政府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提供支持

制定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标准,规范数据采集与管理流程,建立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教师等信息的国家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为教育规划与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建立各类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系统,加强动态监测与监督检查,做好质量监测评估,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建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建立教育考试评价综合信息化支撑平台,完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新的考试模式,支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二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加快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建立电子校务平台,通过信息系统支持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的建立,积极推动财务管理信息化,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推动学校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监督。

(二十一)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与水平

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建立各类专业教育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和配套服务机制;构筑各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扩太和延伸服务领域,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拓展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各类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公开,提高公开透明度,探索公共服务新机制。

第三部分 行动计划

第九章 教育信息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计划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中小学教育网络,使全国60%以上的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具备10M以上的网络接入能力;实施CERNET升级换代,使其具备1000G以上的总带宽,各高校接入带宽不低于1G,高校接入比例达到100%;发射一颗双向宽带教育卫星,具备20G以上吞吐量,覆盖全国所有偏远地区中小学和职业教育学校;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信息化装备全面支持IPV6协议,与IPV6互联网和现有IPV4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国家教育云服务平台初步建成,基础接入带宽不小于200G,公共资源存储容量达到200TB以上。

2020年,全面建成先进、安全、可管、可控的国家教育宽带网络,100%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各高校接入带宽达到2G以上,城市中小学接入带宽达到100M以上,农村中小学接入带宽达到10M以上,通过卫星接入互联网的学校双向带宽达到2M以上,区域广播单向带宽不低于50M;全面完成CERNET主干网的升级换代,主千网总带宽达到5T以上,国内国际互联互通带宽达虽1 500G以上;全面建成省市及以下教育宽带网络,与主千网的互联带宽达到10G以上;全面完成卫星宽带网的升级换代,实现卫星宽带网同地面网的融合改造,接入带宽不小于10G,卫星带宽不小于300M,对50%单向接收站点进行更新或双向升级改造;建成由国家级教育资源与数据云服务中心和各级各类教育业务云服务平台组成的云服务体系,提供一体化、可扩展、开放式的、统一规划和管理的教育云资源与服务,实现国家教育云服务平台的基础接入带宽不小于500G,公共资源存储容量达到PB级。

计划内容:

(二十二)国家教育宽带网主干网建设工程

由政府主导投资建设包括主干冈、接入网和校园网的国家教育宽带网络,纳入国家信息化整体战略规划,形成连接全国谷级各类学校的先进、安全、可管、可控的国家公益性信息基础设施;保证充足的、持续的网络建设与运行经费投入,制定优惠政策有效解决公共通信传输资源租用、与公众网络互联互通等瓶颈间题,并自上而下建立健全保证各级教育网络健康和持续发展的网络运行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

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双向宽带卫星网组成国家教育宽带网络的主干网。高校校园网直接或经由接入冈接入国家教育宽带网络主干网,为提高教育质量、开展科研协作提供优质网络服务。主干网是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我国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础环境,需要在枝术上保持先进水平。中小学校园网经由区域教育宽带网络,部分偏远地区学校经由双向宽带卫星网,接入国家教育宽带网络主于网,保证主干网为构建公平、均衡、优质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支撑。教育卫星网络主要用于连接缺乏网络接入环境或接入条件较差的地区学校,同时提供交互学习和培训区域点播、广播服务。

(二十三)国家教育宽带网地区网与接入网建设工程

充分利用各类通信传输资源,建设省(市)级区域教育宽带网络,构成国家教育宽带网络接入冈,为本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提供接入国家教育宽带网络主干网服务。区域教育宽带网络是回家教育宽带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以青少年为主要用户群体,要特别增强网络的安全可信性,保证网络信息内容的安全,为全国青少年提供健康可信的学习交流网络环境,培养他们从互联网摄取知识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使其成为广太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平台。

(二十四)国家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采用顶层统一开发建设和区域分布建设相结合的方式,统筹规划、顶层统一设计我国教育云计算框架,以教育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现有云计算平台为依托,在整合国家、省、市等各类教育机构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资源公共存储、发布、检索、安全管理等基础云教育服务平台。通过开放共享和区域示范,建立国家教育资源与数据云服务中心,并与地方教育云对接,提供教育信息资源,形成公共教育信息资源云服务平台、终身学习云服务平台和教育公共信息服务云平台,逐步建成覆盖全国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国家教育云服务平台提供各类教育资源、终身学习和教育公共信息服务的一站式服务,构建随时随地、人人可用的教育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满足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分布存储、协同管理等各种技术需求,以及学籍管理、课程管理、教学评价、学校数字化、学分银行等各种业务需求。同时形成在公益基础上的支付和核算机制,实现资源提供者、资源使用者和服务中介的良性互动,提高资源开发和资源服务、数据汇聚与分享服务的效益。

第十章 数字校园推进计划

计划目标:

在基础教育方面,到2015年,实现85%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互联网,小学生机比达到且10:1,初中生机比达到8:1,高中生机比达到S:l,中小学师机比达到3:l所有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配备多媒体教室;80%以上学校建成安全、绿色、可管、可控的数字化校园;全部衣村中小学拥有覆盖基础教育所有学科学段的内容类数字化教学资源,80%农村中小学拥有学科工具类、个性化和生成性数字化教育资源;80%学校建立基础信息管理数据库和学生成长记录数据库。

在职业教育方面,到2015年,全国中职学校校园网覆盖率达到85%,2020年达到100%;到2015年,高职学校校园网覆盖率达到100%;网络接入带宽可以满足教学和管理的需要;到2015年,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学校生机比达到4:1,2020年达到1:1,到2015年,师机比达到1:1。到2015年,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达到85%,2020年达到100%。到2015年,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学校数字化课程覆盖骨干课程的比例达到70%,2020年达到100%;到2020年,职业技能虚拟实训软件的专业应用率达到20%,建成30个职业技能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到2015年,实现全国职业教育校务、教务管理平台覆盖率达到95%,2020年达到100%。到2015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达标率达到80%,2020年达到100%。

到2020年,实现远程职业教育对农村等偏远落后地区的全面覆盖,职业教育资源面向农村地区广泛共享,全面建成适应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体系。

在高等教育方面,到2020年,全国高校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所有教室装配智能终端教学设备;全国高校建成网络教学平合,80%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60%高校建立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大学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建设进一步深入;全国高校建立各类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电子校务平合,搭建面向学校生活和社会服务的信息化环境。

在继续教育方面,到2020年,建立覆盖全国继续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和数据中心,建成满足继续教育主要人群学习需求的优质资源,建成满足教学、管理、科研和服务的业务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世界一流的国家开放大学,对继续教育机构所有从业人员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技术和业务培训。

计划内容:

(二十五)基础教育信息化综合示范工程

实施基础教育信息化示范校、综合实验区建设工程。政府推动,分批示范,建设先进、高效、实用的教育信息化环境,支撑均衡和优质教育发展,不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增强师生在信息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为推动全国所有基础教育学校逐步达标发挥示范作用。

首批建设700所基础教育信息化示范校。构建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宽带、泛在、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推广应用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实验室、智能化探究实验室、远程协作教室,增加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数量和多形式的个人学习终端;遵循课程标准,运用校内外丰富的教育资源,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应用;保障信息技术专职教师比例不低于3%,学校信息化经费占同期教育经费投入的10%以上;实现与区域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流畅对接与互联共享。到2013年,形成一批特点显著、枝术先进、国际领先的示范校,为全国其它地区和学校提供学习借鉴和培训服务。

以教育网络建设应用和支持服务保障为重点,首批建设100个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验区。整体规划和构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体系、教育服务体系和远程枝术支持服务体系,实现区域内校园宽带网络全覆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信息化支持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运维经费投入适应发展需要。到2013年,形成一批架构合理、国内领先、实效显著、经验和成果可供全国各地分享的示范区。

2013-2015年,总结推广首批示范校和实验区的成果和经验,建设第二批示范校和实验区。形成“国家、省、市、县、校”协同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网络教育资源系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远程支持服务系统以及校园安全系统等方面,为基础教育提供高质量的环境和条件,在政策、制度、机制、体制创新方面,全面促进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达标建设,为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估和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标准的制定、完善提供重要依据。

到2015年,实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具有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验区,全国各市县均具有基础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大范围普及示范工程的成果和模式,示范引领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达标,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二十六)职业教育信息化综合示范校建设工程

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综合示范校建设,重点支持100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500所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示范校实现宽带接入,校园网全覆盖,多媒体设施全覆盖,专业核心课程数字化,并在信息化教学模式方面有突破,生产一线需求旺盛的专业实现虚拟仿真实验深度应用,全面应用电子政务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分区域的教师数字化培训体系为教师的进修和水平提高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面向校外的远程职业教育逐步开展,示范校的信息化整体应用水平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

通过示范校的建设,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西部千所职校校园网建设,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校通工程。加速开发数字化职业教育资源。以“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需求推动,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课程资源为重点,开发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构建结构合理、高效共享的职业教育资源库;基本建成国家技能培训虚拟实践公共环境,为技能型人才紧缺行业开发集应用与资源一体化的仿真实训平台,以及专业通用实训软件系统,支撑实践教学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

全面推进职业学校电子校务建设。通过全面推进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加快职业学校电子校务系统建设,推动职业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建成全国职业学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关键业务管理的数字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职业教育宏观管理和决策执行水平。

开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加快建设多层次互补、多模式共存和多样化发展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体系,尤其是建设和完善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动态、开放和共享的职业教育网络。重点支持部分职业学校建成网络学校,开展远程职业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社区教育,逐步形成具有学校、企业、行业及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

(二十七)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建设与示范工程

大力推进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建立数字化教学环境,搭建网上教学平合,建设开放课程,持续推进并优化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促进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学分互认。试点数字化专业、课程,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太力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和探究式学习,鼓励教师利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完善数字化教学支持、使用、评价等服务体系。

建立科研协作与知识创新信息化支撑平台,整合高校各类知识资源,构建一体化知识资源服务体系,建立科研数据与成果的网络共享机制,推动科研交流与协作,提高高校科研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继续实施高等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和开放实验室资源共享计划。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数据信息中心建设。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高校管理与服务水平。建立电子校务与决策支持平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管理加强高校内部治理,实现流程再造,支撑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提升高校管理决策水平和服务师生能力。完善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服务体系。构建学生就业信息化支撑和服务平台,更好地满足和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有吸引力的网络文化与生活信息服务平台,繁荣健康向上的大学网络文化,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师生恩想有效疏导和教育。

建设服务于文化传承的多语种网站群,提高高校面向社会的文化宣传与辐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推广汉语言及文化教育,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文化交流。

加强中西部高校信息化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中西部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资源建设与应用能力、教育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水平,推动高校均衡发展。

(二十八)基础教育数字校园达标计划

制定基础教育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实施达标工程。采用政府推动、示范引领,重点支持,分段达标方式,实现所有基础教育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多方位、全过程数字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促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等基本信息的数字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帮助教师和学生实现随时随地获取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到2020年,基础教育学校基本完成达标要求,学校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占总教师人数的比例不低干3%;政府投入建设的经费和生均经费中教育信息化应占10%以上。

(二十九)学习型社会支撑平台与国家开放大学建设工程

实施继续教育信息化教学及管理推进计划。在继续教育基础设施、数字化资源开发、平台建设、教学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强化信息化应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开展继续教育优质资源及精品课程的建设,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和优质资源的共享。大力推进虚拟实验室和数字图书馆、电子教材的建设与共享。开展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建立继续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探索信息化教学的规律,积累经验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建设国家开放大学。坚持“开放、共享、交流、创新”的原则,借鉴国际先进开放大学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结合我国实际惰况,探索我国开放大学办学模式,办好网络教育,采用信息化手段改造成人函投教育,推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信息化改革;构建以国家开放太学为主体,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终身教育学习网络和服务体系。对全国继续教育机构的所有从业人员,通过网络开展信息技术和业务培训。

建设国家开放大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及相关资源。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互通的网络支持体系,实现与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互联互通;研究制定基于信息技术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支持国家开放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举办高水平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开展社会化服务、科学研究和继续教育学分认证。到2020年,建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世界一流的国家开放大学。

第十一章 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提升计划

计划目标:

到2015年,完成国家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与编码规范的制定,建成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数据库,推动办公自动化,形成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完成学校信息化管理基本要求、业务管理规范与数据标准的制定,初步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初步建成高校网络信,岂安全监管体系。

到2020年,建成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完整的信息化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深化学校信息化管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基本办学支撑条件;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全面建成,形成稳定、和谐的网络使用环境。

计划内容:

(三十)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工程

制定国家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与编码规范。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建设分级管理、规范有序、来源可靠、充分共享的国家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办学机构管理、教学管理、经费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等核心业务的教育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与共享规范,完善数据采集、更新、管理与利用机制,建立数据采集与共享平台,实现数据互通,消除信息孤岛,确保数据的权威性、及时性与有效性。在中央和地方建立教育管理数据中心和统一的教育管理基础设施,支持国家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数据库的有序运转与及时更新。

(三十一)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整合教育部和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类业务管理信息资源与系统,建立分级管理的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信息化的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建立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与教学水平评估系统。构建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学科专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和毕业生就业监测反馈服务系统,完善各级各类招生管理与信息发布系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推进中小学家校交流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应用。不断完善国家教育考试题库,建立考试与评价综合服务系统。整合各类教育信息服务,建立教育公共信息服务门户。

(三十二)学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工程

制定学校信息化管理基本要求、业务管理规范与数据标准,以政府指导、学校主导、市场参与为主要方式,分类指导、协同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普及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促进学校核心管理业务信息化的深化,使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基本办学支撑条件。依托国家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学生信息管理,建立衔接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成长档案。

(三十三)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与示范工程

确保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维护高校和谐稳定、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从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网络舆论环境净化两个方面、网络内容安全和网络行为安全两个范畴、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两项任务出发,具体建设三套辅助管理体系:以网络内容安全为目标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以用户与行为安全为目标的网络行为监测与干预体系,以建立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为目标的网络互动平台建设与信用评价体系,三套体系相互协作,“一点发现、全局联动、协同分析、统一处置”,形成高校网络信息共享、协作与应急指挥平台。

第十二章 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计划

计划目标:

以填平补齐为基础,优化提高为核心,平台和机制建设为保障,推进国家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及共享服务。到2015年,初步形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质量优良和实用性强的教育资源体系。

到2020年,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门类明显增加,资源总量极大丰富,质量全面提升,适应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和所有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

计划内容:

(三十四)教育资源建设应用和机制探索示范工程

建设各类教育国家数字化资源库。开发适应多终端要求、适合各级各类教育各学科教学特点、满足教师专业发展、职业培训、社区学习需要的内容资源、学习工具和资源生成平台。充分发挥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料技馆、数字人文史迹的教育作用。引进一批国际优质资源和课程。

逐步探索建立国家引导、社会参与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机制。制定资源建设规划,确定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开发的内容及支持重点。研制内容指南、技术规范,保护知识产权,鼓励企业积极投入教育资源建设,汇聚各方力量,形成以公益性为主,资源使用者、提供者和管理服务者的叔益均得到有效维护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采取重点投入、示范引领、政府采购与学校、个人采购产品及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完善教育资源开发应用评价的相关标准。形成权威的教育资源政治性、科学性审查以及质量评价和认证制度、建立专家推荐,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教育资源评价体系。基于云服务平台,建立协同工作、分布存储的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库群。

完善基础教育资源库。提升义务教育数字化资源的质量;重点开发高中必修课和选修网络课程;开发科学育儿和保障健康安全的教育资源;开发针对不同残障学习者特点的教学资源;开发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和汉语学习资源。形成面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覆盖所有学科,适应多种学习方式的54000多学时的教育资源和20个学科的教学工具平台。

建设职业教育资源库。重点开发虚拟实验、仿真教学、形象化教学的软件和惰景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资源。以覆盖100个专业课程、10个岗位的教育资源为范例,逐步形成覆盖职业教育所有专业和岗位的教育资源。

丰富高等教育资源库。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和应用水平,推进课程公开,探索以优质思想政治课共享为突破口的校际学分互认。再建1500门网络精品课程,形成覆盖高等教育各专业和主要课程的教育资源。

依托网络教育和开放教育,整合20000门各级各类继续教育课程资源,为学习者终身学习提供选择。

建设支持教师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的资源和平台。重点开发12000学时的支持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和校本研修资源。

(三十五)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平合建设工程

建设国家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用3年时问,构建开放灵活、公平竟争、交易规范的基础教育资源服务机制和综合性信息化服务环境,形成以公益性服务为主导,市场化服务为剩、充,多种服务方式并存的资源共享机制,建成一批示范性应用地区和学校,实现学校、教师、学生能够方便和快捷地发现和获取满足教与学需要的教育资源;政府、单位和个人投入开发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交流与应用,促进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取得最大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按照“统一规划、分层建设”的原则,开发国家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公共服务应用系统。实现国家、地方相互协同,共同提供资源汇聚、资源评价、资源发布、资源搜索、资源传输、应用数据统计、资源交易和安全保障等服务。

建设分布协同的国家、地方资源汇聚、存储和传输中心,为教育科研、电信、联通和移动等不同网络用户提供高效快速的上传下载和交流分享服务。

建设国家教育资源网以及各省、市、县、校教育资源网和企业教育资源网,面向全国各地教师和学生提供教育资源应用服务。

建设国家和地方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协同工作机制。开发和完善基础教育资源相关标准;开展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交易保障,帮助资源使用者和资源提供者便捷的进行资源交易,推动教育资源开发产业有序发展;保护资源提供者的著作权,维护资源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三十六)教育资源进家庭示范工程

充分利用有线电视网,实施教育资源进家庭示范工程。整合教育系统优质视频资源,建立国家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平台与各级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的信息沟通和资源互选渠道。组织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为千家万户提供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服务,实现从幼儿到老年,人人通过收看电视,自主学习,接受教育和培训。

建立国家教育视频资源进入有线电视传送的技术标准、审查制度和管理机制;在国家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平台总体框架下,建立进入有线网络视频节目资源库,形成教育视频监审、转码、传输、发布及安全管理系统;探索基于数字电视运营模式的教育视频可持续发展运营模式。

以现有资源组织、购买与奖励为基础,以开发引进社会急需的资源为补充,丰富国家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平台视频节目内容。

第十三章 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计划

计划目标:

到2015年,形成初步完备的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中小学教师基本完成教育技术初级培训,30%的中小学教师完成中级培训;技术人员基本完成初级培训;50%管理人员完成初级培训,建成一批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发及支撑研究基地和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

到2020年,中小学教师基本完成中级培训和考试,20%教师达到教育技术高级水平;技术人员基本完成高级培训;基本完成管理人员初级培训,50%管理人员完成高级培训; 80%以上教师具备运用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各校运用教育技术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教师比例不低于60%;建成完备的教育信息化技木研发体系和战略研究服务体系。

计划内容:

(三十七)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

全面深入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适应信息技术变革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对学科教师、枝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明显提高,以学校为本建立分工合作的教育信息枝术应用团队。

深入实施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考试,并纳入到教师资格认证考核体系。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为核J心,以教师在多媒体手段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实施和管理、评价为重点,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开展技木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和运行维护能力和水平,加快实现持证上岗。

开展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升学校管理者的信息化管理能力。以提升学校管理者教育信息化规划能力、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为核心,推动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的融合创新。

制订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标准,把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和有效学习能力作为检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依据。

制定培训、指导和示范引领基地的考核办法,完善12个国家级培训基地,健全12个省级培训基地,形成以基地为辐射源的各级培训骨干和远程辅导教师团队。每个县重点建设1个县镇级示范性学习中心,构建教师远程修课和本地交流讨论的学习环境。提高基层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的辅导能力,为每一位中小学教师就近提供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培训。

提高远程学习的平台的互动性和生成性,增强交流和管理功能,实施质量监测和动态评价,以满足高质量远程培训需要。建立网上学习指导交流社区,促进短期培训与长期应用和能力提升相衔接。

开放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国家采购优质远程教育资源,免费提供给国家和省级基地及相关有资质的培训机构,鼓励各培训基地和机构采用优质资源生成课程,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免费提供给广大教师和在校师范生使用,逐步探索学习者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学习方式,通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考试,获得认证的办法。

中职学校、高等学校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作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和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三十八)教育信息化标准研发与示范计划

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实现教育信息化标准研制和推广应用工作的统筹规划、集中管理。以现有教育信息化系列标准为基础,发展和完善教育信息化技术类和管理类标准、信息化环境设备类配置规范、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估类指标等系列标准规范,形成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结构完备、内容合理的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大力推进标准应用示范,开发标准化应用示范软件,建立有效的标准评价测试体系,为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提供支持。加强教育技术标准认证与检测机构建设,开展标准符合性权威认证。广泛吸收企业机构参与标准建设和应用,加强对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宣传、咨询、指导与评估。

到2020年,新增国标30项以上,形成完整的标准咨询培训和推广应用服务体系,在政府采购、重大项目招标过程中引导标准规范的应用;到2015年,实现所有教育信息化市场的产品采标率达到60%以上,2020年达到90%以上,在政府采购项目中杜绝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进入采购目录。

(三十九)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发及支撑研究基地

建设计划

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发,建设一批支撑研究基地,研究我国教育信息化技术及装备的应用需求,开发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软件教育信息化技术装备,研究和掌握领域内核心技术,推广和普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装备研发成果,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创新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技术保障水平,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十)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建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采集、分析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数据,对比研究国内外发展情况,跟踪领域内最新发展动态,发布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发展政策的实施提供外部信息咨询、决策过程参考和实施效果评估。

第四部分 保障体系

第十四章 组织管理和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四十一)理顺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机制

建立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强化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职能,成立部际协调小组,促成多部委合作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推进教育信息化相关机构的分工与整合。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教育信息化领导机构,在高校和部分中小学、中高级职业教育学校设置教育信息化主管职岗,建设技术管理与教学应用并重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人才队伍。到2015年,60%学校设立校级信息主管,有自己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执行计划;到2020年,100%学校设立校级信息主管。

(四十二)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

完善教育信息化系列保障政策和法制法规建设,明确教育信息化投入经费额度和比例,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运维保障经费标准;明确企业在从事教育信息化商业活动时遵循强制价格优惠规则,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将教育信息化相关指标体系纳入到教育督导评估体系。

(四十三)成立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机构

成立常设的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完善专家咨询机制,明确定义专家委员会的职能,形成专家委员会的长效运转机制,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决策的科学性。

第十五章 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四十四)建立经费投入保障体系

发挥国家和各级政府在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中的主体作用,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教育信息化拥有持续、稳定的政府财政投入。

建立国家、地方、家庭、企业与社会的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通过开放教育信息化相关市场,推出合适的优惠与补贴政策,吸引和拉动社会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教育信息化良险发展的社会与市场环境。

统筹安排教育信息化经费,合理分配用途比例。提倡在保障必要基础设施投入的前提下,鼓励加大对优质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投入,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在硬件、软件、资源、应用、运维、管理与人员培训等各环节的资金使用比例均衡、合理。建立教育信息化经费使用的全程成本核算、绩效评估与审计制度,确保教育信息化经费的合理有效使用。

(四十五)建立资源质量审核与评价机制

建立教育领域数字资源的出版准入制度,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出版过程的质量评估需求,成立专门的资源质量评估和出版审定委员会,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分级评估标准和评估机制,保障和监控数字化资源质量。

到2015年,成立专门的资源质量评估与出版审定委员会,对80%的各级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实现有效的质量审核与评价,形成市场准入机制,全面提升资源制作质量。

第十六章 标准规范与战略咨询保障体系

(四十六)推进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与应用

在现有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完善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制订工作,形成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结构完备、内容合理的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大力推动标准应用与示范,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提高采标率,引导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的应用和推广,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规范发展。

(四十七)开展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建设若干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跟踪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研究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和趋势,研究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和绩效评估模型;研发教育信息化评估与决策系统;定期发布教育信息化专题战略研究报告,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信息咨询与决策支持服务。

第十七章 运维服务与安全保障体系

(四十八)建立教育信息化运维服务体系

建立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和应用服务体系,保证教育信息化各类应用和系统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共同推进教育行政部门、省级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建立以县乡为中心的信息化综合服务机构,完善中小学信息化专业教师岗位制度,核定业务范围,明确职责分工,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完整的运维服务保障体系,为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日常运行和重太项目的实施提供支撑。

(四十九)完善教育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

进一步加强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网络信息安全与文化安全建设和监管力度。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的要求,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规范,加强安全技术防范,完善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屏蔽、监测、评估、测评等方式建立立体化、全方位信息化安全措施,确保管理、教学和服务信怠安全,防止暴力色惰等有害信息对校园文化的侵害,保证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

到2015年,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信息系统实现安全定级,并达到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设要求。

第十八章 技术研发和产业保障体系

(五十)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研发体系

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创新研发体系,深入研究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基本问题。依托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设立相应的创新研究中心和技术研究基地,在学科部署和地域分布上形成布局,在研究内容上形成特色,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支持,保障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

(五十一)强化教育信息化的产业支撑

支持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实施政府管理引导、市场充分竞争的教育信息化技术市场开放政策,建立教育信息化市场准入机制,规范教育信息化市场竞争体系,积极培育教育信息化产业体系,整合产业链,实现咨询监理、装备制造、系统集成、软件开发、资源制作、祖赁维护、运营服务等多行业各环节的全面、协调发展,形成健康的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环境。

(五十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跟踪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动向,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国际交流合作与社会机构参与机制。坚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组织,大力促进双边合作。通过参与国际组织、标准共建、合作项目建设、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强人员互动等方式提升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

组织实施

强化组织领导。本规划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协调组织和督导实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以本规划为基础,制定各部分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计划和工作实施方案。

明确任务分工。教育部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和业内企业应明确各自角色分工,从政策实施、技术研发、成果推广、应用示范等各方面协作推进。

实行目标考核。按照本规划定义的教育信息化10年发展目标和阶段建设指标施行考核;健全工作督导机制,分阶段落实本规划确定的各项发展任务和建设目标。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3年) 篇6

规划和建设方案

霍山县与儿街明德小学 二0一五年九月

与儿街明德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

规划和建设方案

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是实现教育“三面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在总结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校五年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教育的“三个面向”和习近平“中国梦”为指导,抓紧县、镇办学体制改革的契机,不断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深化素质教育,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实施跨越式发展,初步形成了我校的特点,表现为理念超前、思路清晰、硬件充实、管理完善、队伍优质、应用广泛、效果优异。使明德小学永远生机盎然,朝气蓬勃。

二、具体规划

经过五年的努力,培养一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不断完善学校各种现代教育教学设施的装备、管理,不断提高应用水平,全面提高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和质量。

(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开展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全校教师要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1、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要进行广泛宣传,端正广大教师的思想,确立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整体中的位置:

(1)现代教育技术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2)现代教育技术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

(3)现代教育技术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全体教师都充分认识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真切地体会到其实效性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义,从而积极参与探索,参与到该项目的教育教学活动进程中。

2、明确工作目标,积极开展信息化教育工作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建设数字化校园,以信息化带动学校的现代化,把信息化当作学校办学特色来重点建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或利用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搭建适应现代信息教育、教学的平台,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硬件水平。

硬件现代化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因此,学校必须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必须保证现代化设施的投入。根据现有的硬件设施结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有目的、有计划的逐年添加,不断提高学校硬件水平。

1、加强学校校园网络系统建设。

计算机网络不断普及,其优越性越为凸显。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各方面综合发展,而计算机网络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师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2012年,学校要完成了校园班班通的项目建设:10M光纤接入,网络终端要连接到各个教室、办公室,部分教室配备了终端显示设备,配置一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和6个班班通教室。但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已有的设备设施已不能够较好地为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在五年内要进一步加大硬件投入。(1)不断逐步添置教师计算机和学生计算机,使师机比达到1:1,生机比达到、生机比超过8:1,更好地适应教学、办公及学习的需求。(2)不断购置各种正版软件,满足管理与应用的需求,使校园网安全、可靠运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2、加强学校校园广播站建设

学校校园广播站及电视台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学校电视台装备了双向系统、校园音响系统,制作了一系列深受师生喜爱的广播节目,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加强软件建设,使现代教育媒体充分发挥教育教学功能。

1、不断搭建平台,提高管理能力。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这一平台,利用安徽省基础教育平台网和市、县、校三级教育资料库,不断扩充其功能,开展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十三五”期间,学校各职能部门要利用网络开展教师、学生、学籍、教育、教学、德育、总务、考勤、档案等各项管理工作,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学校科研组要做好这方面工作的技术支持,全面推荐学校现代化管理手段。

2、加强教学资料库建设,推进学校数字化建设。

(1)不断加强校园网建设,要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互通信息的功能,使校园网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自我表现的广阔天地;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有力工具,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休闲娱乐的美好家园。

(2)不断开发适合本校教师、学生特点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要让教学媒体充分、合理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3)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处理,他们集中起来,分类管理,所有资源放在校园网服务器上,更方便老师、学生使用。

3、师资队伍建设。

要抓紧、抓好广大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从基础抓起,循序渐渐,多元化素养培训(美术、音乐、英语、科学),逐步提高我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由校内电脑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专题讲座。培训内容包括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WORD文字编辑系统、数据库、WINDOWS操作、课件设计培训(图片的处理、音频和视频制作与合成、PowerPoint、几何画板、Authorware)、Flash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网络运用培训、课堂设计培训(开展怎样说课、怎样上好一堂课、怎样评课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设计和评价)。

教师要在运用中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自觉学习、不断提高、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经过培训,每位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操作;每位教师都能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让现代教育媒体在广大教师的手中体现价值。

4、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加强学生信息技术教学。严格按照省计算机教材和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水平。使学生能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不断丰富知识,扩展视野。

(四)搭建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

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能为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互动探究构建良好环境,为检测教学效果、教学水平提供技术保证。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便捷的特点和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极大地提高教学过程的信息含量、科技含量、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手段现代化,与新课改相结合突出课程开发这个重点,抓好资源利用。

1.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改一线教师为了教学需要,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网络,广泛参阅有关新课改书刊文献资料,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真正实现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三维目标”。

2.加大课改调研和实验研讨的力度。学校课改领导小组及督查小组的成员要经常深入课堂进行听、评课活动,指导教师在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生活性上下功夫。对照新课标对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研讨,及时整改。并根据调研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学校及时召开新课改实验研讨会,共商实验困惑,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对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摸索出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及时交流、总结、推广、运用。

3.积极探索构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新方式。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要为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互动探究构建良好环境,为检测教学效果、教学水平提供技术保证。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便捷的特点和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极大地提高教学过程的信息含量、科技含量、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手段现代化。注重信息技术与新课程学科教学的整合,加强校本课程研发工作。

要积极探索构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新方式。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研究,通过不断探究新问题,探索新手段、发现新规律、寻求新突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与同行的交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归为以下环节来实施:课件制作,网络资源应用,专题性学习网站。这几种形式互相补充,有机结合,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程体系。学生通过专题性学习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师生通过信息平台互相研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生动。

要充分应用网络技术,在各个学科开展主题探究性学习。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评价中,都要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依赖教师的组织、安排和要求学习,处于被动地位。现代教学媒体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改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教学课件、录像带、录音带、光盘、资料库和计算机网络的帮助,知识来源渠道多了、丰富了,学习的时间、内容、进度就可以自己掌握,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得到进一步体现。

新课程改革中推出了一个新的课程——研究性学习。就是通过应用网络来研究性学习,我们要为学习小组的课题开展提供广阔的天地,如让学生在网络上查找研究性学习所需资料,写出研究性学习报告,并把研究性学习报告发布在网上,这样既扩大了宣传教育的范围,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与儿街明德小学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3年)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2013年期间, 对桂林市能够接触到的、在过去一年内有过插入性口交或肛交同性性行为的MSM人群进行调查, 共计调查1 518人。

1.2 方法

(1) 抽样:一是通过在MSM人群活动场所 (包括酒吧、夜总会、茶吧、浴池、桑拿房、公厕、公园等) 选取监测对象, 二是通过在MSM人群经常出现的网络论坛、网络聊天室或即时聊天软件上发布招募信息获得监测对象, 三是通过同伴介绍滚雪球获得监测对象; (2) 问卷调查:采用国家统一的MSM问卷, 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以匿名的形式面对面、一对一地开展调查,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学情况、AIDS知识知晓情况、性行为状况、STD就诊情况等; (3) 血清学调查:对每人采集4 ml血样用于HIV、梅毒和丙型肝炎等相关检测。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项目统一设计EpiD ata数据库进行数据双录入, 并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人口学情况

2010年调查314人, 2011年调查396人, 2012年调查400人, 2013年调查408人。2010—2013年人口统计学特征并无大的差别, 见表1。

2.2 安全套使用情况

最近6个月与男性发生过肛交, 最近1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31.4%、47.0%、62.0%和90.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15.7%、18.6%、36.6%、5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2.3 AIDS知识知晓情况

2010—2013年关于AIDS知识的8条核心问题的知晓率分别为72.0% (226/314) 、80.1% (317/396) 、82.3% (351/400) 、86.3% (352/40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6.54, P<0.01) 。AIDS知识知晓情况见表3。

2.4 最近1年做过HIV检测情况

见表4。

2.5 抗体检测情况

4年来, HIV抗体平均阳性率为2.57% (39/151 8) , HCV抗体平均阳性率为0.92% (11/120 1) , 梅毒抗体平均阳性率为5.14% (78/151 8) , 见表5。

注:MSM—男男性行为者。

注:MSM—男男性行为者。

注:MSM—男男性行为者。

注:MSM—男男性行为者;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CV—丙型肝炎病毒。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 MSM人群以青年人为主, 未婚居多, 本省汉族居多, 文化程度较高, 性取向以同性恋和双性恋为主, 这与国内其他地方所做调查类似[2,3]。

通过4年的宣传教育和干预, AIDS知识知晓率由2010年的72.0%上升到2013年的86.3%, “每次性行为时正确使用安全套能不能降低AIDS病毒传播的危险?”一题知晓率由2010年的78.0%提高到2013年88.9%, 低于文献[4-6]报道的结果, 而这一知识是促使其采取安全的性行为方式的基础。2013年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虽然高于孙小华等[7]2013年在庆阳市调查的29.44%, 但是仍然不高, 这与MSM较普遍地认为插入性交的主动方感染HIV的可能性很小, 被插入方的感染风险较高有关, 这一心理也导致他们发生插入性交时作为主动方时安全套使用率低。但是由于MSM存在普遍的多性伴的行为, 如果不能保证与不同的性伴发生肛交性行为时每次使用安全套, 则HIV传播的风险将会增加。

在调查中发现, 2010—2013年近6个月中与女性发生过性行为的比例分别为17.8%、17.9%、27.5%和50.2%, 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 而马璐等[8]在2009年所调查的MSM为双性性取向的比例是40.18%。因此, 青壮年MSM的HIV/AIDS流行并不限于男性同性恋人群, 他还直接影响到女性人群及不同性取向的男性人群, 这更加表明了在MSM人群中预防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性。

4 年的HIV、HCV和梅毒的感染率有一定波动, 但没有显著差异, 是由于4年的监测中, 既往阳性的病例并没剔除, 依然纳入每年的监测中。但是最近1年内做过检测以及知道检测结果的比例大大增加, 说明桂林的MSM已经逐渐接纳HIV等相关检测, 部分MSM已经自觉地每半年到相关部门做检测, 以明确身体状况。这对于及早地发现感染者, 并提供及时的关怀救助是很有意义的。

综上所述, 经过多年的宣传干预, 桂林市MSM已经具备了一定的AIDS相关知识, 但是无保护性高危性行为仍普遍存在, 近半数的人仍然不能每次使用安全套, 同时与女性发生性关系的比例逐年上升, 这是AIDS在该人群流行并向普通人群扩散的潜在危险因素。如何继续加强MSM人群的干预, 提高安全套的可及性及使用率, 加强对于MSM人群女性性伴的保护等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摘要:目的 评价4年来桂林市男男性行为者 (MSM) 艾滋病健康教育及干预效果。方法 每年对桂林市的部分MSM进行问卷调查及血清学检测。结果 2010—2013年其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2.0%、80.1%、82.3%、86.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最近6个月内与男性发生过肛交的人中, 最近1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31.4%、47.0%、62.0%和90.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15.7%、18.6%、36.6%和5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抗体平均阳性率为2.57%, 丙型肝炎病毒 (HCV) 抗体平均阳性率为0.92%, 梅毒平均阳性率为5.14%。结论 对MSM人群持续有效地健康教育及干预, 利于他们的相关知识知晓率的提高及性行为的改变。

关键词: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世界卫生组织,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2011.

[2]丘恣, 李跃新, 鲍武波, 等.武汉市MSM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相关行为调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0, 21 (1) :83-85.

[3]赵志杰, 李瑞, 佟伟, 等.大连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危险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12, 28 (2) :218-219.

[4]张芹, 黄毅, 吴涛声, 等.南充市男男性接触者艾滋病知识及高危行为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1) :89-91.

[5]曲琳, 高永明, 刘静, 等.805例男男性行为者HIV感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11, 18 (11) :2081-2082.

[6]王毅, 李六林, 张光贵, 等.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知识知晓及安全套使用现状调查[J].华南预防医学, 2013, 39 (2) :65-68.

[7]孙小华, 李学平, 杭小平, 等.庆阳市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梅毒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4, 28 (2) :165-167.

探索磁铁与健康20年 篇8

其实这项荣誉的产生,无非是在我行将退休之前,选择了一个“磁铁与健康”的业余探索课题罢了。这项探索,在历经10年之后,曾发表文章,引起过社会上一阵磁铁治病之风。如今又过了10年,我想有必要对这20年的探索做个交待,以免落个有头无尾的结局。

一、探索经过

1977年春,一个偶然机会,我认识了磁化水的作用,发现了磁铁的医疗效用。我用电磁的观点深入分析,认为人体是电磁物质,正常情况,构成人体各层次的电子运动是规律的,不受磁场的影响,一旦有病,规律便受破坏,而外界磁场有助于规律的恢复,使机体保持正常。基于这种认识,我查阅了《磁疗手册》《本草纲要》,坚定了探索信心。认识到古代利用天然磁石能够治病强身,当今人造磁石远胜古代,应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进行一试。于是决心利用普通磁铁,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开始探索磁铁的医疗保健功能。

通过近10年的努力,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亲身体验,写出了3万多字的文稿《让磁铁为生活服务》。我将磁铁的作用归纳为:减轻疲劳、止痛止痒、舒筋活血、安眠镇静、舒畅呼吸、帮助消化、调整血压、清除结石、提高机体活力、平衡生理功能等多种作用。使用方法是:哪里有病不适,就将磁用到哪里,让磁力透过患部发生作用,不必考虑剂量、疗程、禁忌。因而它可以充做家庭医生、健康助手。是一种经济、安全、无消耗、人人会用、值得推广的医疗保健用品。庆幸的是,我的一手资料得到知音朋友相助和《祝您健康》杂志社的支持,我的文章《磁铁·生活·健康》终于在1987年春与世见面。

文章发表之后,不少报刊纷纷报道或摘要刊登,各方来信大量涌来,有的赞扬、询问,有的求购磁铁,有的谈论用磁体验。不少海外人士在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关于磁铁治病的消息后来信询问。对所有这些来信,我都编号登记,一一作答,还对收效病例做了摘要。1年时间就接纳来信1500多封,这对我这年过花甲的退休老人来说,日子过得既紧张,又充实、愉快。使我真正体验了人生的价值。

文章发表的头2年,也有一些远道的来访者,我都毫无保留地给予介绍。然而也遇到过别有企图的不速之客,这使我大吃苦头,心身遭受严重刺激,差一点中断了我10多年的探索。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为了摆脱困境,我办理了工商咨询服务手续,继续发表了《磁铁发表以来的汇报》《关于磁铁的再汇报》《磁铁治病的有效实例》《磁铁治鼻炎》等文章,又向中国专利局报批了《磁化水水壶》《磁化水保温瓶》《磁保健器》《组合式磁保健器》《鼻炎磁夹》等5项专利。我的名字被载入《当代中国发明》《中国当代发明家辞典》《当代发明家成果辞典》,最近又被收入《中国当代医药界名人录》《中国大文化英才辞典》等书。直到今天仍断断续续有人来信咨询或求购磁铁。总计发表文章10年来,收到国内外来信5000余封,为患者邮购磁铁千余次。来信范围包括台湾在内的所有省、市、自治区,美国、前苏联、加拿大、新加坡等地也有来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春,文章介绍到了台湾,在那里也兴起了磁铁热,不少人试用磁铁治病,收效良好。

二、探索收获

我觉得发表文章的最大收获就是积累了大量收效病人的来信,涉及病痛疗效千余件。这其中也包括了刊登在《祝您健康》杂志上的有关疗效约50件。从中摘要近500条7万余字。这使我大开眼界,也引以为荣。为便于全面掌握磁铁对健康的作用,经综合整理,列出一张“磁保健器疗效评价表”可供参考。

应该说明以下四点:第一,表中所列病名,悉遵来信,可能有所重复。第二,有的病名如腰紧病,是根据患者来信“总感有绳子紧捆腰部”而起的。第三,综合一项乃指具有综合疗效百病皆治之意。在本表中这个数字最大,证明磁铁的优良保健医疗功效,已广为人知。第四,许多病名,表中只有1例,这给患者拓宽了探索范围,极有意义。

三、我对用磁的几点体验

1、我多年用磁,目的不仅在于验证磁的医疗保健功能,更重要的是观察对我身体有无损害。我原属“弱不禁风”的躯体,经常跑医院,自用磁后,情况大为改变。如今75岁,同20年前对比,眼睛花、头发白的程度,似无太大变化,步履比较轻快,很少再跑医院。但必须经常身带磁铁,否则便出现四肢乏力之感。当然,这些年也并非一点病不闹,如颈椎病、肩周炎、阿球肘、腱鞘炎、扭腰岔气、烧烫磕碰,但对这些毛病,我从未找过一次大夫,无非靠这身边磁铁,多则半年,少则一二个月或几分钟就解除了病痛。我也动过一次胃大部切除和两次疝气手术,这算是例外。不过手术中我发现了磁对减小疤痕的秘密。我的刀痕,只是一条细线,并无结梗痛麻之感。

2、能医百病的“灵丹妙药”本是没有的,但从前面的效果评价表看,磁铁确属当之无愧。由于使用中没有损耗,人人可用,则更胜一筹。关键在于相信和坚持。我有睾丸性神经衰弱症数十年,在发现磁铁之后,间断用磁8年竟无大效,差一点丧失信心。最后将磁挂在小腹下部一时不离,1周即见大效,3个月后,冷湿之感全消,性功能也大为改善。

3、我的足腕内踝上后侧,在20年前出现因静脉曲张造成的紫癜,逐年沿下肢向上发展,最后紫癜发展到膝部。求教皮肤科专家,回答是“年老了,养着吧”。专家的回答给我很大启示。我想假如磁铁有“返老还童”的本领,加紧用磁,定能生效。果然,1年之后,两腿紫癜全消。最近2年,虽有抬头,但同过去相比,颜色、痒感、皮损和发展速度极不相同。

4、初始用磁治病,效果非常明显,但如经常用磁,治病效果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例如牛皮癣,开始效果很好,一旦复发,有时会完全失去疗效。我曾用贴磁方法试治脚垫,开始时,脚垫硬皮很易软化扯掉,慢慢就不行了。这说明疾病有抗磁性。许多病友存有类似问题,但对烧烫撞碰出现的外伤疼痛,大都有不变的理想疗效。

5、很多病痛,遇磁之后疼痛加重,这是病情的转变过程,不要害怕。有人自我介绍,患腰痛病20余年,百治无效。将磁放在腰部痛处,痛得更厉害了,她想既然没有别的办法,痛也得用,1个月后,症状减轻,2个月后不痛了,3个月后各种症状消失。有人用磁时遇疼痛加重或不适,就将磁旋转一个方向或掉转极性,疼痛也可消失,这要自己摸索。关键也在相信和坚持。

上一篇:璀璨的生命作文200字下一篇:京东方顶岗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