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带一路重要性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一带一路重要性(共8篇)

论一带一路重要性 篇1

管理学院 16房管2班 20161510252 论文摘要:“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百度百科)

论文关键词:一带一路 世界形势 战略意义 地缘政治 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作为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努力实现一带一路建设良好开局》.中央政府网)

“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实现战略转变。这一构想已经引起了国内和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之所以产生了如此巨大的效果,就在于这一宏伟构想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意义。首先,“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众所周知,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1979年开始,我们先后建立了包括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开放和开发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上海浦东新区,相继开放了13个沿边、6个沿江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建立了众多的特殊政策园区。但显然,前期的对外开放重点在东南沿海,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成为了“领头羊”和最先的受益者,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始终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东、中、西部的区域失衡。“一带一路”尤其是“一带”起始于西部,也主要经过西部通向西亚和欧洲,这必将使得我国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由中西部地区作为新的牵动者承担着开发与振兴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广大区域的重任,与东部地区一起承担着中国走出去的重任。同时,东部地区正在通过连片式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依然是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其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我们亟需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因此,当初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引进外资、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主。有数据显示,1979至2012年,中国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763278个,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2761.08亿美元。不可否认,这些外资企业和外国资本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管理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说,这是一次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性产业大转移。而今,尽管国内仍然需要大规模有效投资和技术改造升级,但我们已经具备了要素输出的能力。据统计,2014年末,中国对外投资已经突破了千亿美元,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一带一路”建设恰好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新趋势。“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有利于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 “一带一路”战略的开启,有利于扩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一方面,沿线国家在吸引外资方面有较大的缺口,沿线的发展中国家根据亚行测算,未来8-10年,亚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每年将达到7300亿美元。另一方面,亚洲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机构的设立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搭建了金融平台。

最近这几年中国的海外投资经历了快速的增长,然而就投资回报而言,大部分结果都不太理想。失败的原因,除了归结于不少企业处于对外投资的初期阶段、缺乏实地经验等主观因素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客观原因就是,接受投资国本身或者该国与中国之间的地缘政治摩擦风险比较高。

论一带一路重要性 篇2

加强与沿线国家工作对接

习近平同志指出, “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 将带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结合起来, 推动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 创造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 增强各国经济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素禀赋差异明显, 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愿望强烈, 普遍制定了面向未来的发展规划, 以开放谋发展、以合作促繁荣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可以将“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与沿线国家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 推动各自市场、产业、项目有效对接, 充分发挥各方比较优势, 培育合作新支柱, 打造合作新亮点, 构筑合作新平台, 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我国与大多数沿线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双边经贸联 (混) 委会等合作机制。应充分利用好这些机制, 加强与沿线国家沟通协商, 与有意愿的国家共同编制双边经贸合作规划和产业合作专项规划。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 宜加强与沿线各国贸易投资促进机构、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会的交流合作, 建立健全合作机制, 为双方企业创造更多合作机会。我国驻沿线国家使领馆经济商务机构在协助做好政府间沟通协商的同时, 应加大对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力度, 及时解决“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提升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

习近平同志指出, “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 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各方应该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作出适当安排, 消除贸易壁垒, 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丝绸之路首先是贸易之路。近年来,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贸易领域逐步拓展、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但也面临通关、运输、物流“通而不畅”、壁垒较多等问题。我们将与沿线国家一道, 加强海关、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等方面的合作和政策交流, 改善口岸通关设施条件, 深化区域通关一体化合作, 增强技术性贸易措施透明度, 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开展贸易投资促进活动, 发挥好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广交会、厦门投洽会等综合性展会的作用, 为沿线国家企业参展提供更多便利, 促进更多沿线国家企业来华参展。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在沿线国家举办的各类国际或区域性展会。鼓励商贸物流、电子商务、供应链型外贸企业向沿线国家拓展业务范围。优化贸易结构, 在提升货物贸易档次的同时,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 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宜把沿线国家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点方向, 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及一系列自贸区谈判, 与沿线更多国家和地区发展自由贸易关系, 逐步形成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

提升双向投资水平

贸易与投资密不可分。投资作为一种经济合作形式愈来愈重要, 对于东道国经济的带动作用愈来愈明显。当前我国已进入走出去快速发展阶段, 与“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欢迎外来投资、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高度契合。沿线一些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潜力较大, 宜引导我国轻工、纺织、服装、建材等企业到这些国家投资设厂, 实现本土化生产, 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 帮助相关国家增加就业和税收、提升工业化水平。我国装备制造业综合实力快速提升, 宜引导企业通过承包工程积极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建立物流基地、售后服务和维修中心。加强与沿线国家能源资源和农业合作开发, 扩大深加工合作, 延伸产业链。在有条件、有意愿的沿线国家共建一批经贸合作园区, 吸引各国企业入园投资, 形成各国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产业集聚区。积极推进海上合作和共同开发, 以农业渔业、互联互通、海洋环保、航道安全、海上搜救、防灾减灾等领域为重点, 合作建立一批海洋经济示范区、海洋科技合作园和海洋人才培训基地。在引进来方面, 应发挥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平台作用, 吸引沿线国家企业到我国投资兴业。推动与沿线国家商签或修订双边投资协定, 加快与有关国家签订或修订签证、领事保护、司法协助、人员往来便利化等政府间条约和协定, 为企业境外投资创造有利环境。共建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先进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 帮助提升相关国家科技创新能力。

构建高效便捷安全的基础设施网络

习近平同志指出, 要同有关国家共同努力,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总体来说,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比较滞后, 多数骨干通道存在缺失路段, 不少通道等级低、路况差、安全隐患大, 一些国家之间铁路技术标准不统一, 运输周转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低, 海上航道安全问题频发, 海上运输信息合作水平不高。这种滞后状态既是“一带一路”发展的瓶颈, 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和重要内容。宜抓住关键通道、关键节点, 打通缺失路段, 畅通瓶颈路段, 提升道路通达水平, 加快构建紧密衔接、通畅便捷、安全高效的互联互通网络, 促进“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加强与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交通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 共同推进跨区域骨干通道建设。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 改善口岸基础设施条件, 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畅通陆水联运通道, 推进港口合作建设, 加强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 提高海上航运信息化水平。

发挥金融助推作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 扩大金融合作是促进区域经济融合的重要内容。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不断扩大, 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势必进一步增长。宜鼓励符合条件的中资金融机构到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 为走出去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等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宜积极探索以境外股权、资产等为抵押提供贷款, 加大对沿线国家投资的贷款支持力度。发展多种形式的境外股权投资基金, 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用于沿线国家项目投资。推动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机构加大对境外投资的支持力度。中外金融机构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加强全方位金融合作大有空间。深化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务实合作, 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 扩大与沿线国家货币互换、本币结算的规模和范围。加强与沿线国家金融监管合作, 逐步建立区域内高效监管协调机制, 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形成地方参与建设的合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 着力点之一就是以更完善、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全方位、多层次发展国际合作, 扩大同各国各地区的利益汇合、互利共赢。当前, 国内各省区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热情甚高, 纷纷提出了各有特点的思路。地方宜结合自身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 发挥各自优势, 实现错位发展、良性竞争。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地理相邻, 语言文字相通, 民间交往频繁, 宜积极建设辐射周边的出口加工基地、区域性国际商贸物流中心,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跨境旅游业, 扩大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领域和规模,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好门户作用。内陆地区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 产业体系比较完备, 工业开发承载能力较强, 宜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 加强与沿海、沿边省区市口岸通关合作, 建设沟通内外、连接东中西的物流运输体系,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好腹地支撑作用。沿海地区开放程度高, 经济实力强, 辐射带动作用大, 要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 加快向沿线国家走出去步伐, 率先形成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发挥好早期收获成果的示范带动作用

习近平同志强调, “一带一路”建设越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就越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发挥引领和示范效应。我们既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以点带面、从线到片, 也要找准重点、集中突破, 取得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早期收获成果。认真梳理正在实施的项目, 抓紧推进实施, 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已签署合作协议的项目和已达成合作意向的项目, 分析项目实施条件, 研究项目实施方式和途径, 落实资金来源, 为尽快启动实施创造条件。加强与相关国家沟通协商, 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资源合作、园区和产业投资合作、贸易及成套设备出口、自贸区建设等领域, 遴选一批各方有需求、有共识、基础好、见效快的项目, 列入双方合作项目储备库, 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 推动签订合作意向、协议, 形成项目合作梯队。

促进沿线国家的民间交流合作

论一带一路重要性 篇3

一体化理念具有可行性和吸引力

2011年,俄罗斯时任总理普京提出的欧亚联盟计划是以欧盟为基础的,覆盖独联体和泛东欧地区。欧亚联盟作为相关国家加深经济、政治合作与融合而组建的超国家联盟,其目的是通过消除成员国间的要素流动壁垒,到2025年实现商品、服务、资金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形成一个拥有1.7亿人口的统一市场。今年年初,欧亚经贸协定正式成立,给各方带来期待。亚美尼亚和吉尔吉斯斯坦申请,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希望通过EAEU实现更有效的分工从而具有可行性,也有较强吸引力。2010年开始的关税同盟阶段,成立了由俄白哈三国按照84∶6∶10的人口比重派出代表组成的欧亚经济委员会,并且各派出一位副总理负责领导委员会,在关税协调政策、竞争规则、能源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领域的协调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也涉及政府采购和移民控制领域,为EAEU作用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

对于EAEU,不少学者认为其有“重建苏联”的意愿。但实际上,EAEU的环境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即便各方愿意也难以回到从前状态,且区内区外还有非常多的不确定因素。尽管苏联时期经济受较强的计划因素影响,但各地专业化的分工多依据其资源禀赋和传统产业优势,经济整体效率较高,能够保证各加盟共和国市场的需求。苏联解体后,几乎所有的原加盟共和国都经历了长达10~20年的经济衰退,经济产业发展不平衡,使得各国国内生产无法满足需求,需要通过进口完成,而较高的关税壁垒和不畅的物流体系又形成了严重制约。EAEU的建成目前主要仍集中于货物贸易领域,消除三国间商品流动的关税,形成统一的对外关税。这有助于各成员按照市场经济模式进行产业分工与配合,大幅降低各方进行产业链配合生产时的成本,也有利于以更低流通成本更好地满足各方消费需求。在原有的产业合作基础上,这种经贸制度安排具有较强吸引力。

按期推进仍然面临较大阻碍因素

不过,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向着其他要素禀赋自由流动转变,依旧面临不少需要克服的障碍因素。无论是内部的成员国还是外部的发展环境,都给EAEU实现其设立目标提出不少挑战。

内部来看,经济主权的让渡需要稳定有效的政治推动,经济下行周期对政府开放政策的压力较大。EAEU的成员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对出口的依赖较强。尽管在联盟建立时都有着较为稳定的推动力量,但受经济危机的冲击较大,从而扩大优势商品出口、减少外部经济体竞争的压力就较大。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和本国经济的不景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贸易自由化的理念与政策取向,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政府会面临来自反对党的更大挑战。国内企业也可能对政府的开放政策提出质疑,甚至可能要求增加其在关税、竞争和市场准入政策上的话语权。与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情况相似,EAEU中的俄罗斯居于优势地位——不论经济总量、政策话语权还是在国际经贸价值链中的地位;而NAFTA中,美国和加拿大对相对弱势的墨西哥提供了单方面的市场准入等优惠政策,减少了其义务的承担。即便是EAEU的样板欧盟,对于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东欧成员也是通过多项政策倾斜提供更大支持。与之相比,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亚美尼亚可能要求一定的“过渡期”或更为优惠的政策,而非完全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外部局势不稳也对EAEU的发展提出挑战。俄罗斯所受美欧的制裁对EAEU也产生较大压力,为了适应新的国际贸易环境,俄罗斯需要联合其他成员国的支持,但这一调整超出了白俄罗斯等国的预期。在俄原油等资源商品出口受阻的情形下,俄政府可以调动的资源大幅降低,若因为必须要承担更大责任而最终进行调整也并不情愿。俄罗斯卢布贬值迅速,造成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显著提升,而进口商业的购买力受到严重削弱,在取消相互间关税的三国之间严重影响贸易平衡的状态。卢布在EAEU范围内被接受的意愿也会受到影响。乌克兰本是EAEU争取的对象。在乌克兰问题短期内难以出现明显转机的情况下,来自美欧等国的压力事实上也会对这些国家的政策决策产生影响,从而增加了EAEU发展的压力,减弱了其他原苏联成员加入的愿望。

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相契合

对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俄罗斯已表达了支持。2014年11月,俄总统普京在北京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高度评价了“一带一路”路线图的作用,认为其将有利于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的推进。EAEU的另外两个成员——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早在2012年就提出了“哈萨克斯坦·新丝绸之路”项目;白俄罗斯也以实际行动对“一带一路”进行支持并在2014年12月开始建设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海外工业园。事实上,“一带一路”和EAEU虽然在历史发展、主要原则、覆盖国别等方面差别很大,但实际上二者在理念、地理位置和产业上都有很多相似点,有可能通过配合实现更好的融合。

nlc202309051606

“一带一路”与EAEU的理念有共同点。都是由一个国家主要推动,希望各方积极参与,通过建立机制和平台,为有效发挥产业优势、满足欧亚国家需求提供支持。两个机制的主导国在进行推动时都较为积极,分别将相关理念作为服务发展对外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然而,一国主导并不意味着该国强势决定合作模式中的所有内容。两个机制都强调尊重机制下已有或未来可能扩大范围后各成员平等和自愿的权利,注重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共赢,主要通过经济、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协调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两个机制都是开放的,欢迎其他国家参与进来,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路径。

“一带一路”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从中国沿亚欧大陆向西延伸,穿越EAEU所在的地区。因此,“一带一路”和EAEU在地理上相连接,更有利于有效协同,降低跨境物流的成本。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增加EAEU的覆盖范围,为EAEU提供更有效的物流运输、市场空间和人力资源保障,在基础设施建设打好基础的同时,可以通过经贸协定实现政策联通,更好实现EAEU设定的目标。

“一带一路”与EAEU在产业上也可以更好衔接和配合。尽管当前EAEU已经覆盖了原苏联重要的加盟共和国,但毕竟还有很多国家未覆盖,在资源保障、生产技术和人力支持等方面并不完整,对俄罗斯发展航天等先进制造业来说缺乏国内的配套。相比而言,“一带一路”涉及国家众多,产业更为多元,更容易找到合作的机会,中国制造业的对外投资有助于大幅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同样,EAEU国家在能源资源产业、重工业、某些高科技领域等方面优势明显,市场容量和影响力不容忽视。如果能够将“一带一路”与EAEU形成有效的对接,必然将有效增强EAEU成员国资源配置和产业配合的能力,促进各方在经贸合作中实现更好的互补。

两大区域经济协定存在融合可能

尽管推动“一带一路”与EAEU之间的协同在各国意愿、法律流程、承诺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不少障碍,但中俄两国现有或正在推进的区域经贸协议间的融合可能性值得关注。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的经贸合作平台,中国—东盟自贸区协定业已完成并启动升级进程,而以东盟为核心、影响更广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进展较快,对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大洋洲经济整合的意义重大。亚太地区是全球经贸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而因其人口总量、经济潜力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地区。在经济危机导致的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的背景下,RCEP和EAEU所涉及的国家都在贸易政策上坚持相对开放的理念,希望通过区域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规划有效促进发展。马来西亚贸易部长在2015年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已经进行了18个月的RCEP谈判有望在2015年底前结束谈判。“一带一路”区域内的RCEP与EAEU都是正式的经贸协议,这两大经贸协定都是按照成员方在遵守主要的国际规则的要求下设定议题,明确各方的权责利,在理念、做法上较为相似,融合发展的难度相应较小。

RCEP作为东盟提出的重要协定,其覆盖面广,所涉及经贸议题多,在原有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基础上有望进一步加大在所涉领域的市场开放水平。EAEU尽管目前只涉及商品的流通,但随着其成员国经验的积累和需求的转移,未来并不排除形成更为开放的合作平台,为经贸合作相关资源要素的便利流动创造更为宽广的空间,支持服务贸易、投资、人力资源流动的发展。如果这两大协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整合,势必将形成覆盖巨大地域、众多经济主体和产业的经贸合作安排,其示范性、影响力、经济效果都将十分显著。

除了传统的经贸合作外,RCEP的成员国之间有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硬件方面的协同也是重要的合作领域,而这些领域的合作是EAEU现有机制中较为欠缺的部分。如果两大平台能够实现融合,势必能够相互促进,有利于两个协议关注度的增加、互联互通水平的提升,对于产业技术标准协调、企业影响力提升、人力资源充分有效流动以发挥更大价值等方面都有利。相反,如果未能就包括铁路轨距标准等基础设施进行有效协商和对接,就可能形成瓶颈从而制约区域发展。沿“一带一路”穿越EAEU的物流运输会付出更高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从而使得陆路运输在与海路运输相比时优势不复存在。

(作者为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论一带一路重要性 篇4

之约

“一带一路”心得体会:一带一路人才之约

“一带一路”是重大国家战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渠道,是经济转型、消化产能的重要栽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储备丰富,但制造业落后,多数处于工业化早期、中期,这与中国形成强烈的互补,xq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面向中亚,在经济互惠合作的条件下,如何发挥地缘优势,建设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输送网络,构建人才教育基地,可以成为亟待配套思考的战略之一。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从党中央到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都把xq人才发展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布局、强力推进。要加强xq人才工作,鼓励人才以各种方式为xq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论一带一路重要性 篇5

x月的北京,姹紫嫣红、绚丽多彩。今天,期待已久、世人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如约而至。这是一带一路重大合作倡议提出以来就此召开的规格的国际会议,也是今年我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将与各方携手共襄盛举,开启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航程,合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交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进程。我们向论坛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收获丰硕成果!

这是一次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的盛会。过去三年多,经济走廊建设稳步推进,互联互通网络逐步成型,贸易投资大幅增长,亚投行、丝路基金的成立为金融合作提供了坚实支撑,中欧班列驰骋在广袤的亚欧大陆上一带一路倡议迸发勃勃生机,成果惠及世界,赢得众多点赞。展望未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绘就的新蓝图引领下,必将进一步凝聚更多共识、明确合作方向、推动项目落地、完善支撑体系,通过加强协调、消除障碍,做大做好合作蛋糕,让一带一路焕发出更强大的感召力,展现出更蓬勃的生命力,释放出更独特的吸引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迈上新台阶。

这是一次冲散阴霾、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更多正能量的盛会。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投资和贸易低迷,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不确定因素增多。但与此同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双边和多边、区域和全球合作势头渐起,各国都将其视为发展的重要抓手。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题设定为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议题总体以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线,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支撑、人文交流、生态环保和海洋合作等重要领域进行讨论,就是要集众智、汇众力,共同搭建合作新平台,开辟增长新动力,探索发展新路径,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清洁能源项目陆续落地,医疗卫生合作广泛开展,科技人才交流不断加强,民间人文交流持续深化,绿色、健康、智力、和平的一带一路从规划布局到落地生根再到深耕细作,已经留下一行行坚实的足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带来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憧憬,更让我们坚信,一带一路将从这里踏上新征程,奔向更加繁荣、和谐、美好的明天,并将以促合作、求共赢、谋发展、利长远而载入史册。

2019第二届一带一路峰会观后感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强合作。

政策沟通。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政府间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设施联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

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促进国际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兼容规范的运输规则,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推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推进港口合作建设,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加强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加快提升航空基础设施水平。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

共同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畅通信息丝绸之路。加快推进双边跨境光缆等建设,规划建设洲际海底光缆项目,完善空中(卫星)信息通道,扩大信息交流与合作。

贸易畅通。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

沿线国家宜加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海关合作,以及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统计信息等方面的双多边合作,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微博]《贸易便利化协定》生效和实施。改善边境口岸过关设施条件,加快边境口岸“单一窗口”建设,降低过关成本,提升过关能力。加强供应链安全与便利化合作,推进跨境监管程序协调,推动检验检疫证书国际互联网核查,开展“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降低非关税壁垒,共同提高技术性贸易措施透明度,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拓宽贸易领域,优化贸易结构,挖掘贸易新增长点,促进贸易平衡。创新贸易方式,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的商业业态。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巩固和扩大传统贸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把投资和贸易有机结合起来,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

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消除投资壁垒。加强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磋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拓展相互投资领域,开展农林牧渔业、农机及农产品(8.630,0.01,0.12%)生产加工等领域深度合作,积极推进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工程技术、环保产业和海上旅游等领域合作。加大煤炭、油气、金属矿产等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积极推动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合作,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加强能源资源深加工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合作。

推动新兴产业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促进沿线国家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推动建立创业投资合作机制。

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建立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扩大服务业相互开放,推动区域服务业加快发展。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鼓励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中国欢迎各国企业来华投资。鼓励本国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促进企业按属地化原则经营管理,积极帮助当地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2019第二届一带一路心得体会

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来,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史册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迹,在交通物流领域同样落地有声。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项重要务实合作举措,长三角地区中欧班列开行方向、频次、运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有力助推了“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进程,构筑起中欧经贸文化交流的“黄金丝路”。

过去,我国对外开放更多强调“引进来”,更重视发达国家市场。而今,我国正在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全面加强经济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多数是发展中国家,许多国家位于我国周边。这些国家与我国存在众多互补互利机会,如很多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普遍面临资金、人才、技术短缺等问题,面临基础设施不足、市场规模狭小等发展瓶颈。我国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积累了比较明显的资金、人才、技术和产能优势,能够满足沿线国家发展的急迫需求。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各个地区、沿线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发展都大有裨益。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而言,将进一步激发与沿线国家开展多领域交流合作的潜力,极大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对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而言,有利于推动产业有序对外转移,为企业开辟广阔的海外市场。对于周边和沿线国家而言,可以分享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会,推动各国发展布局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市场的潜力,创造投资与消费需求,促进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对于全球经济而言,有利于形成沿线国家相互助推发展的动力机制,从而突破全球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困局,缩小南北差距,为全球经济平衡发展、良性发展作出贡献。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将使我国与沿线各国优势得到有效整合,激发和释放巨大潜在生产力;有利于我国与周边国家相互支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增添新动力、营造良好周边环境。

当前,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全球价值链的深化成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和利益交融程度进一步加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正酝酿深刻调整。世界各国迫切需要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一带一路”战略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将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推动区域大合作、大交流、大发展,进而增强我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话语权,在国际经济规则制定中更好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形成更加包容、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规则,进而有利于我国以及相关国家更好地分享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红利。

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始终坚持和平发展,以和平、合作、共赢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进步。“一带一路”东起发展势头强劲的东亚经济圈,西达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连接起一条纵贯东西的巨型经济带,必将成为世界上跨度最长、活力、发展前景看好的经济走廊。我国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以人文交流为纽带,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与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世界各国利益共享、共同发展,有利于形成相对一致的国际政治诉求,有利于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的新型国际政治关系,以更好管控分歧和争端,协调各国关系与主张,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世界各国持续发展平衡发展营造良好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一带一路解析 篇6

一带一路这个事情属于中美重构、中国贸易的重构,也属于欧亚大陆地缘政治关系的重构。资本市场上也对一带一路写了很多报告,但是忽略了其中的风险。一带一路的风险有三点。

1)第一点,从时间上看,这个规划的特点是非常短、非常长。非常长是我们这个规划是35年之后才能基本完成,不知道35年期间世界会发生什么,中国会发生什么。非常短,就是我们在一年时间年内就设计了一个穿越数十年时间周期、跨越欧亚大陆、涉及44亿总人口、卷入21万亿美元GDP的庞大规划。这种东西在西方国家是不可能完成的。

2)第二个,对比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其他规划,一带一路最明显的特征是我们是在中国规划别人的事情,非常难。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企业很难。虽然说我们的企业最近几年走出去从规模上看增长是非常快的,但是从能力上并不具备的。我们的企业因为习惯了在国内的生存环境,不会去引导当地的民意,更不会去融入当地的经济政治环境。软实力输出能力非常的欠缺。其次是沟通很难。改革开放三十度年了经济上跟外部交流很多,但是思想上跟外部交流很少。大家很难想象,像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他们在想什么干什么。反过来也一样的。第三个是大国博弈非常难。我们遇到三个方面的阻力。在南面,印度对一带一路是非常冷淡的。在东边,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之后,围绕阿富汗这个交通枢纽的地位,在2011年提出新丝绸之路,比我们还早。看到我们搞一带一路,美国突然就不淡定了,今年就搞大项目,花了11亿美元南亚电力网。在北边,今年俄罗斯搞俄开发,升级为欧亚联盟,积极要拉几个斯坦国家入盟。从西面来看,欧盟一直在推行东扩计划,提出东部伙伴计划,把势力延伸到黑海厉害和外高加索地带。所以我们西出欧亚大阻力是非常大的。

3)第三个风险点,对资本市场刺激最大的是一带一路里面包含的很多基建项目。但这些基建项目其实早就在了,比如中保铁路、中海铁路,推了很多年推不动,非常困难。不仅是中国,像联合国的亚贸经合委在几十年前就提出来泛亚铁路的规划,后来开发银行等机构也不断的在亚欧地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设计过自己的战略。基础设施这个东西,不仅涉及经济问题,还涉及到政治问题,还涉及到军事问题。可能不会因为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就立马开工、立马建设。所以这些项目公司的利润最终是要兑现的。如果大家一旦发现最近的预期那么长,就会产生投资转折点。

最TOP:“一带一路”基本认知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英文缩写OBAOR(One Belt And One Road)。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一带一路”打破原有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无论是早期的经济特区、还是去年成立的自贸区,都是以单一区域为发展突破口。“一带一路”彻底改变之前点状、块状的发展格局,横向看,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纵向看,连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这将改变中国区域发展版图,更多强调省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产业承接与转移,有利于我国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国际背景——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向分化的背景下。很多国家的经济可能面临困境,亟需新的经济增长点,亟需新的经济火车头来带动世界经济。中国借此机会,将有利于几乎所有国家的中国战略、政策融入到“一带一路”和APEC当中,实现共赢。中国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作出了很多战略规划,包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印缅孟经济走廊战略、中巴经济走廊战略、东北亚经济整合战略等。这些战略中,每个都是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核心的,每个都是以中国的国家战略为基础的,每个都是符合亚太乃至亚欧几乎所有成员国的战略利益。

以APEC为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美国在APEC的话语权被削弱了,因此美国一直在推动要把中国规避在外的TPP。希望通过TPP的建设,在经济上孤立中国,用TPP替代APEC。而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中国力推亚太自贸区和“一带一路”,就是要强化APEC的作用。因为APEC才更代表亚太利益,代表整个亚太的利益也就是代表中国的利益,中国的发展趋势和亚太深化合作是一致的。中国强化APEC同时能起到对冲美国TPP战略计划的作用。一旦欧亚大陆完成了经济整合,美国在亚太的力量必然被挤出,美国必然失去全球霸权。这也是全球性一个战略博弈。

因此,上述这些战略,最终都可以统合到更广大的战略——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战略当中。如今,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战略由中国提出了两个符合大方向的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即“一带一路”。中国所有区域经济战略,都可以融入到上述两个战略当中。

基于中国的国家战略,基于当前世界发展大势,中国制定了“一路一带”战略。虽然“一路一带”提出时间只有一年多,但显然已经获得包括亚太国家、中亚和欧洲国家的认可,中国这一战略很显然要和APEC这个平台对接,中国要努力推动融合欧亚大陆甚至欧亚非大陆的经济整合,走互惠互利的发展共赢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而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则是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最终可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乃至欧亚大陆经济融合,这就是中国包容性发展战略,实现合作共赢是战略的中心思想,这也是中国最高国家战略的包容性体现。国内背景——

“一带一路”作为一项重要的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其要解决中国过剩产能的市场、资源的获取、战略纵深的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及贸易主导这几个重要的战略问题。

1.中国的过剩产能的市场问题

过剩产能对经济的运行造成了很大的问题,中国传统的出口国较为单一和狭窄,美欧日占据出口的核心国位置,但这些传统的出口市场已经开拓得较为充分,增量空间已经不大,国内的过剩产能很难通过他们进行消化,在国内消费加速启动难以推进的情况下,通过“一带一路”来开辟新的出口市场是很好的抓手。中国不仅有过剩产能还有过剩外汇资产;而新兴市场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欠缺,中国利用积累的外汇储备作为拉动全球增长的资本金,同时通过资本输出带动消化过剩产能。2.中国的资源获取问题

中国的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较高,这些资源主要通过沿海海路进入中国,渠道较为单一。中国与其他重要资源国的合作还不深入,经贸合作也未广泛有效的展开,使得资源方面的合作不稳定和牢固。“一带一路”新增了大量有效的陆路资源进入通道,对于资源获取的多样化十分重要。3.中国的战略纵深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问题

我国的资源进入主要现还主要是通过沿海海路,而沿海直接暴露于外部威胁,在战时极为脆弱。我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也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的打击,整个中国会瞬时失去核心设施。在战略纵深更高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工业少,还有很大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发展潜力,在战时受到的威胁也少,通过“一带一路”加大对西部的开发,将有利于战略纵深的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

4.区域经济的贸易主导权

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而言,不仅能对冲掉美国主导的试图绕开孤立中国而推进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伙伴谈判),还能有机会在一带一路经贸中抢占全球贸易新规则制定权。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以国内外的港口为支点建设,推动各种规格的自贸协定谈判,在国内,特别是一旦上海自贸区试验成功后,就可以以上海(含宁波舟山)和泉州湄洲湾港的超级深水港为依托建设国际中转港,真正带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掌控国际贸易主导权,定价权和资源配置权。中国主动加速主导区域经济整合,提升自己的区域经济影响能力。5.通路是“一带”的抓手

“一带一路”直击了中国的三个重要的战略问题,而通路、通航和通商则是“一带一路”解决战略问题的发力点。要解决中国的产能过剩,需要通盘考虑,如前所述,“一带一路”是系统性解决此问题的最好抓手,从现实来说,考虑到西部基础设施薄弱,为了更好的外联内呼,打通顺畅的交通动脉是第一位的,也符合“一带一路”的题义,即首先着手的必将是通路、通航。“一带”主要是从通路着手,通路所推进的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提升空间更大,其对接的是西部广阔的腹地,将在交通设施建设和油气管道建设上发力。国际反应—— ——理念广受赞誉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秉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不限国别范围,不是一个实体,不再另起炉灶,不搞封闭排外机制,不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改变他国政治制度为目的,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通过“一带一路”,世界见识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襟。“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自身的战略构想,更是沿线各国的共同事业——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其互补互利互惠开启新的机遇之窗。——构想惠及各国

推动实现区域内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当丝路意识在沿线各国落地生根,各国纷纷找寻本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的有效对接,也在为“一带一路”建言献策,共同向着未来前行。——方案着眼未来

2014年11月8日,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将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并主持会议。孟加拉国、老挝、蒙古国、缅甸、塔吉克斯坦、柬埔寨、巴基斯坦等7国领导人以及联合国亚太经社会执行秘书、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应邀与会。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即将举行,各成员正积极推动制定《APEC互联互通蓝图》。

除中国外,参加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的7国不是APEC成员,但也是地区的一部分。除硬件、软件的基础设施以外,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也得到了更多重视。中国澳大利亚商会计划把澳大利亚的年轻专业人士派去中国企业短期工作,也准备为中国毕业生提供赴澳短期工作的机会。“如果签证更容易获得,通过留学教育和劳务派遣,就能极大促进区域内各国人员的互联互通,从而拉近各国之间的关系”,澳大利亚商会董事秘书长唐穆·洛克强调。

墨西哥和亚太其他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有巨大需求,中国有资金、有技术、有经验,发展基建正是中国的专长。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投资,因此,地区内很多国家都支持和欢迎亚投行。西哈萨认为,建立亚投行是很好的一项倡议,但亚投行能在多大程度上提供融资支持,取决于它的容量,“亚投行将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相互补充。”

从“一带一路”到“互联互通”,中国思路一以贯之: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同各国开展合作,让世界从中国发展中分享红利;实行包容发展,坚持各国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强调: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

@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正在实行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已经出现了市场、资源能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强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诚心诚意对待沿线国家,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同沿线国家开展合作,让沿线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要实行包容发展,坚持各国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要做好“一带一路”总体布局,尽早确定今后几年的时间表、路线图,要有早期收获计划和领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抓落实,由易到难、由近及远,以点带线、由线到面,扎实开展经贸合作,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干起来。

@习近平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尽早开花结果。要帮助有关沿线国家开展本国和区域间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规划,共同推进前期预研,提出一批能够照顾双边、多边利益的项目清单。要高度重视和建设一批有利于沿线国家民生改善的项目。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促进我国同沿线国家教育、旅游、学术、艺术等人文交流,使之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习近平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参与,同时发挥好政府作用。要重视国别间和区域间经贸合作机制和平台建设工作,设计符合当地国情的投资和贸易模式,通过机制化安排推进工作。要加大对外援助力度,发挥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的独特优势和作用,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参与。要统筹好部门和地区关系,各部门和各地区要加强分工合作、形成合力。

@习近平指出,要以创新思维办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发起并同一些国家合作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要为“一带一路”有关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合作。设立丝路基金是要利用我国资金实力直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要注意按国际惯例办事,充分借鉴现有多边金融机构长期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制定和实施严格的规章制度,提高透明度和包容性,确定开展好第一批业务。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同其他全球和区域多边开发银行的关系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将在现行国际经济金融秩序下运行。

@习近平强调,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辅相成。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

@习近平提出5点建议。第一,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率先实现亚洲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源于亚洲、依托亚洲、造福亚洲。中国愿通过互联互通为亚洲邻国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第二,以经济走廊为依托,建立亚洲互联互通的基本框架。“一带一路”兼顾各国需求,统筹陆海两大方向,涵盖面宽,包容性强,辐射作用大。第三,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的早期收获,优先部署中国同邻国的铁路、公路项目。第四,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丝路基金是开放的,欢迎亚洲域内外的投资者积极参与。第五,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未来5年,中国将为周边国家提供2万个互联互通领域培训名额。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已从理念设计、总体框架到完成战略规划,开始进入务实合作阶段。中国周边各国尽管国情迥异,文化不同,但都拥有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都希望搭乘中国列车,加快前行。正因如此,“一带一路”这一宏大构想才得以将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互连接在一起,而中国同各方一道,共商发展大计,共促和平安宁,共圆振兴之梦,也逐渐成为当前亚洲发展的最主要看点之一。

周边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和平稳定合作的周边环境,中国的发展势头也给周边国家带来重要的合作机遇。当前,中国周边外交正在进入新一轮活跃期,“一带一路”上的合作故事必将在人类史册上留下亮丽一页

讲“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深远意义,首先要从政治的高度看待“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

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

第一,中俄合作面临新的机遇。俄罗斯在乌克兰和北极通航两个方面,一下子出现了巨大的安全压力。乌克兰问题把俄罗斯的许多重要力量牵制住了。俄罗斯在历史上面临的历来是东、西、南三方面的压力,北部没有问题,如今也前所未有地面临了由北极通航带来的北方压力。2014年底俄罗斯成立北极战略司令部,一方面表明他雄心勃勃,另一方面表明该方向要耗掉俄大量国防资源,因为这个方向边界太长且不能回避。俄罗斯的人口增长又比较缓慢,这更加重了俄罗斯北面守边的压力。守边要靠陆军。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不能光靠高科技,得用人,而这又是俄罗斯国防短期内不能弥补的一个瓶颈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说,中俄在较长的时间内,有着相当宽广的合作空间。

第二,俄罗斯西面和北面的压力增大造成蒙古的战略地位发生变化,蒙古会更多地向中国倾斜。蒙古位于内陆,比较封闭,前两年欲加入欧安会组织,这两年他看明白了,欧洲连乌克兰都守不住,蒙古加入欧安会又有何用?天堂很远,俄罗斯和中国却很近。最近蒙古要跟中国铁路同轨,就说明蒙古领导人想通了。路跟心是连着的,心通则路通,蒙古的变化对中俄合作是有利的。2014年9月11日,中俄蒙三国元首会晤并合影,表明了普京对中蒙关系新变化持支持态度。第三,美国将在中国东部地区施加更多压力。中国现在的安全环境好不好呢?很好,几乎三分之二的边界是稳定和安全的。西部面临“三股势力”威胁,但是有俄罗斯的合作,问题不大。我们的压力持续增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日本自民党第47届众议院大选获胜,安倍继续执政,这表明日本国内的极右势力还在上升,并且有一定的国际财团支持,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严肃的挑战。这个挑战不只来自日本本国的右翼势力,还有国际反华势力,更多的是美国大财团中的反华势力,这明显是冲着中国来的。另外,美国防长换人往往是美外交政策出现重大调整的前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结束都是从撤换前线总指挥或国防部长开始的。小布什时期拉姆斯菲尔德下台也说明美国在中东的反恐战线将要收缩、伊拉克战争的节奏将要放缓。最近美国防长换人说明,华尔街不满意奥巴马的对华守势政策。奥巴马是有些尼克松式智慧的总统,他的攻势政策是华尔街逼的,他对华尔街的扩张政策一直在虚与委蛇,比如他始终不愿意继续攻打阿富汗和叙利亚。因此,华尔街对他不满,给他停发“工资”,制造“财政悬崖”。如今把与奥巴马配合较好的搭档哈格尔换掉,或许就是在给下一届的强势政策做铺垫,这无疑将增大中国在东部地区的压力。看“一带一路”的意义要算大账

在上述战略背景下,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可以看出它对于维护中国政治安全有着极大的意义。它的最高政治目标就是让我们的朋友多多的,敌人少少的一一这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大账。我们要从维护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高度看问题,不能用账房先生的眼光、只从狭隘的部门利益的多少来看“一带一路”的意义和作用。微信号:caffe007 网上传言有经济开发部门想通过“一带一路”搞新的“马歇尔计划”,要挣大钱、要扩张,这些都没有抓住“一带一路”的要义。我们的主要目标实际上是交朋友。交哪些朋友呢?除了老朋友外,今后的重点将是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友谊。习主席自主政中央工作以来出访了许多国家,但花时间最多的是在第三世界国家。正如有句歌词说的那样,“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一带一路”的要义就是这个。

1941年5月5日,斯大林在红军学院讲演中分析国家战前需要具备的政治条件时说:“政治上做好战争准备意味着什么呢?政治上做好战争准备,意味着要有足够的所需盟友和中立国。”没有朋友的国家是不能胜利的。比如日本,在高科技军事装备方面,它是强国,但是它没有真心实意的盟友,更没有足够的同情国,所以不具备打胜仗的条件。我们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做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准备就是要有足够的朋友。朋友多了,政治上的事就好办了。所以说,不能将“一带一路”理解为资本扩张和地缘政治扩张,而是为了与世界人民交朋友、建立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共同繁荣发展,是“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为实现党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做的重要准备。其战略意义在于不用传统的“两个阵营”的对抗方式,而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辩证方式,破解霸权压力于无形,“化危为机、转危为安”,为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20世纪下半叶,中国也是这样打破美国压力的。当时中国有乒乓外交,乒乓赛事不为输赢,只为友谊,特别是与第三世界的友谊。每次比赛结束后就会有一拨新朋友。1965年毛泽东给外事部门说,“不能靠送礼的办法拉友谊,友谊要靠政治”。用今天的话理解,就是习近平在2014年11月28日召开的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正确义利观”。习主席还说,“要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坚持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特别是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说话”。读了这些讲话再来理解“一带一路”战略,我们就会有一种在新的形势下与世界人民,尤其是与第三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

2013年习主席访问非洲,明显地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时代为我们留下的世界影响力。南非的朋友对当代中国的敬仰是与毛主席、周恩来时期的新中国相联系的——这也是一种“软实力”。在这方面我们不能“坐吃山空”,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发展这种软实力。毛主席说友谊要靠政治。同样的道理,只有懂政治才能交朋友,只有懂政治才能理解“一带一路”宏大构想的要义,不懂政治就会帮人帮出倒忙,甚至帮出仇人。当年俄国修中东铁路的出发点之一也是想帮中国,结果没有处理好双方的政治关系,50年后双方落下一大堆埋怨,一直到赫鲁晓夫时代,俄国人才极不情愿地彻底放弃东北。这段历史教训我们得认真总结汲取。

“乒乓外交”开启了中美两国的外交史。图为1971年4月13日,中美两国乒乓球运动员在北京首都体育馆进行友谊比赛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了建交公报,宣布中美两国决定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时代,我们是被第三世界“抬进”联合国的,今天我们也得靠第三世界把中国再次“抬向”世界大舞台。我们得记住中国的朋友大部分来自第三世界,当然也有第二世界。所以,习主席在谈到维护国际公平正义问题时要求中国外交“特别是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说话”。“一带一路”的政治要义就在于搞清谁是朋友、谁是对手,毛泽东说“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在今天也是中国发展必须看清的首要问题。

落实“一带一路”构想要讲辩证法 这里主要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主权国和国际环境问题。国际陆运与海运不同,海运经过的是公海,陆运则要经过一个个主权国,每走一步都很困难,光铁路反复换轨就会造成很大的麻烦。俄罗斯在本国境内修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只用三四年就修通了,相反,在中国修一条中东铁路,50多年都是没完没了的恩怨。今天我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要到人家主权国去修高铁,投资容易收益难。投资大家都是欢迎的,但长时期的重资产投入后,下一步如何互利互惠,才是我们要面对的。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汲取历史上中俄修建中东铁路的教训,考虑得更加周到一点。毛泽东说,“做好事也要商量着做”。交朋友是主要的,不能急于求成。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014年5月1日的一个封面图很有意思。图片表现的是西方眼中的中国经济西进,一群东方形象的骑兵阵容齐整地出现在丰沃的土地上,他们手握战旗,但旗上的标志显示的却是腾讯、华为、阿里巴巴、海尔等中国知名企业。意思是说西方人将今天的中国西进与当年的匈奴西进同等看待——匈奴当年是骑着马拿着刀过来的,而今天中国人是夹着皮包过来的。到人家这儿来,人家是带着“占地盘、抢利益”的疑虑看我们的。

有人说我们实行的是新的“马歇尔计划”,但实际上西方人尤其是欧洲人最怕的就是“马歇尔计划”。原因在哪呢?因为“马歇尔计划”落实的是罗斯福的分裂欧洲的政策,其要义就是保持欧洲的碎片化。1939年罗斯福考虑出兵欧洲抗击希特勒,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当时希特勒快将欧洲统一了,美国必须出兵阻止。1945年战争结束的时候,丘吉尔看清了美国的目的,决定要搞“欧洲合众国”,第二次统一欧洲。马歇尔一想,假如欧洲统一了,美国这仗就白打了,只有欧洲破碎,美国才会有从容的地缘政治环境。这是老英国的视角。老英国治理欧洲的方法,就是在其破碎中大获红利。现在美国也是这样。为此,马歇尔在丘吉尔要利用欧洲经济危机实行二次统一的当口,撒下一大笔钱。就好像在欧洲“骨折”长好前,马歇尔及时撤了一层“云南白药”,其后果就是固化了欧洲版图的破碎性。当时美国的目标造成了大西洋东岸的欧洲大陆和太平洋西岸的亚洲大陆两翼破碎。在远东这边如何呢?就是美国与苏联、英国签订的“雅尔塔秘密协定”,把中国一分为二。但是中国有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及绝对忠诚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军队,所以他们分裂中国的图谋没有成功。今天的欧洲人依然没有忘记“马歇尔计划”是干什么的,2008年欧洲陷入经济危机时欧洲人就不愿意再接受“外援”。第二个问题,就是不能再犯王明式的“笔直又笔直、纯粹又纯粹”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不能因为西进就忽视甚至触动北方的俄罗斯。俄罗斯今天跟我们有相当多的共同利益。2014年3月,习主席访欧期间,默克尔赠予我们一幅地图,称“这是1735年德国绘制的第一幅精确的中国地图”。这个地图有明显的指向,就是希望让我们多关注北方,由此造成与俄罗斯的不和。当时德国在乌克兰问题上面临俄罗斯的紧逼,德国当然希望中国在东边对俄造成牵制。但我们一定要汲取历史上东吴因贪荆州小利而造成蜀汉两家双双败亡的教训。不能因小失大,大局最重要。微信号:caffe007 实现“一带一路”要有辩证思维,斯诺曾问毛泽东为什么搞世界革命,毛泽东告诉斯诺说,“哪里发生革命,我们就在哪里发表声明,并开大会声援,帝国主义最讨厌的就是这个”。这句话很有哲理,盲目出兵是不可取的,因为出了兵就要巩固战果,同时要用更多的资源消化战果,时间久了就会透支我们的资源并拖垮我们的国力。苏联勃列日涅夫到处出兵,到处透支资源,就是犯了这个错误。我们知道,对某一军事据点控制的要义在于对其半径的控制,十个控制点上需要的就是控制十个半径面的资源。在印度洋任何一点上若没有控制南北纬30度的力量,就根本站不住脚。中国至今也没有这么多资源。明乎此,也就明白了毛泽东这句话的哲学深义。

我们今天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了什么——建立友谊。建立友谊就得有共同的话题。实施“一带一路”,各国共同搞经济建设,就相当于有了共同话题。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汲取历史上俄国在中东铁路和德国在巴格达铁路上越帮越忙、交友不成反为仇的教训,用新丝绸之路联起中国与世界、尤其是与第三世界的友谊。目前已有中非、中阿、中拉合作论坛,如果再用“一带一路”的思想将其联结起来,再造“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和“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大好环境,中国就可以行稳致远,为中国和世界的前途赢得明天的荣光。(原载《国防参考》2015年第2其/1月下,作者张文木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

亚投行的新闻,这几天频频占据中国《环球时报》、英国《金融时报》、美国《纽约时报》的头条。对于感兴趣的人来说,亚投行这两天的新闻是“划时代”的,比如《赫芬顿邮报》说“这标志着美国世纪的结束,亚洲世纪的开端”。

可是,对于不感兴趣的人来说,看到“亚投行”这三个字就有点让人头疼,因为根本不知道那些文章在说什么,那么,这篇文章将有助于一跃成为“亚投行”小达人,再也不担心餐桌上插不上话啦。

为什么这两天亚投行的新闻突然热门了?

当然是因为出大事了。

这件大事就是,几个美国的欧洲盟友,突然表示要出钱凑份子,一起加入亚投行,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

3月12日,英国向中方提交了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确认函,正式申请加入亚投行。到了3月17日,法国德国意大利也加入了进来。

本来这个组织谁加入都不稀奇。但关键是,美国此前明确向盟友们表示,不希望他们加入亚投行,很明显英法德意没有听美国的话。

《金融时报》报道称,欧洲的决定代表着奥巴马政府的重大挫折。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投行是其极力创建新国际金融和经济机构更大努力的一部分,这将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中国和美国谁将决定未来几十年经济和贸易规则的日益激烈的争论中,这一直是一个中心议题。

正当各方记者纷纷寻求欧盟与法德意等国官方表态时,正在中国进行访问的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17日在北京表示,他欢迎英法德意这四个国家加入亚投行,他称“我认为参与是件好事。参加的国家越多越好。”几小时后,法国财政部证实,法国正寻求加入亚投行。该官员还强调,德意两国也持同样立场,三国已达成一致。在德国,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与德国方面举行首次中德高层财经对话后发表共同声明称,中德认为亚投行可以为亚洲提供基础设施资金发挥重要作用。德国希望加入亚投行成为创始成员国,中国对此表示欢迎。

英国驻华使馆官员1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英国首相卡梅伦认为英国决定成为亚投行创始成员符合国家利益。英国驻华使馆18日将举行记者会就细节进一步与中国公众沟通。这名官员称,英国是第一个宣布希望加入亚投行,成为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西方大国。英国认识到基础设施投资是世界的一个“短板”,亚投行的设立有弥补这方面不足的潜力。他说,英国一直处在帮助亚洲发展的前沿,英国也是中国对欧投资的重点国家。英国希望成为处理西方与中国关系的领导者。

欧洲盟友的“背叛”让长期以来力阻盟友加入的美国不无光火。美国政府周二敦促任何国家加入中国主导的开发银行时要三思而后行,要考虑该机构在避免腐败、保障工人权利和环保方面是否能够坚持高标准。但是,除了日本明确暂不加入亚投行,韩国和澳大利亚随时可能成为“墙头草”。

美国现在怎么办?

可以说,美国现在很无奈,没什么好办法。

去年10月筹备时,中国是邀请美国加入亚投行的,但美国拒绝了这一邀请,而后还游说其盟友(包括澳大利亚、韩国、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不加入亚投行。按照美国官员的说法,没必要成立一家新的开发银行,因为已经有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

可是现在看来,当时美国的表态让自己有点骑虎难下了,盟友的表现让山姆大叔心酸。

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萨曼莎·鲍尔16日在访问欧盟总部布鲁塞尔时,批评欧洲盟友削减国防支出,在亚洲安全事务上不积极作为,不好好配合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有消极抵抗之嫌。“让美国酸楚的不仅是欧洲盟友在军事领域的表现,在经济领域欧洲盟友更是主动向亚洲靠拢。”美国《世界政治评论》16日刊文这样表示。

“看上去华盛顿精心打造的联盟逐步瓦解。”美国外交关系学会网刊登学者文章大声疾呼:“华盛顿现在该怎么办?”文章列出了以下选择:一,继续施压盟友不要加入亚投行;二,加入亚投行;三,放弃这个议题。作者认为,选择继续施压盟友显然是个亏本生意,耗费政治资本试图劝阻其他国家加入亚投行是不明智的;选择三则是让亚投行沿着自己的轨道升降,美国袖手旁观。正确的选择是第二个,因为美国只有获得了亚投行中的席位才能在里面发挥作用,同时还能确保帮助美国公司得到机会。文章称,现在加入很难不损伤美国的脸面,但美国可以从公开积极看待亚投行做起。

论一带一路重要性 篇7

肥料是粮食的粮食。中国肥料 (尤其是化学肥料) 行业的发展, 为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国内生产供应方面, 中国氮肥和磷复肥实现国内自给有余, 钾肥自给率也大幅提高。中国化肥生产技术和装备制造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不仅满足国内化肥工业的需要, 并开始输出技术和建设工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氮肥、磷复肥出口国, 传统肥料和新型肥料质量标准也已经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中国在科学施肥技术和植物营养、土壤肥料学科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1.1 中国肥料生产及出口情况

除钾肥外, 中国氮肥、磷肥和复合肥已经实现自给有余。钾肥产量逐年增长, 自给率也已经超过50%。

2015年全国共生产化肥7627.4万吨 (折纯量, 本段下同) , 较2014年增长了7.3%。分品种看, 2015年磷肥产量增幅最大, 2015年全国共生产磷肥2026.4万吨, 比上年增长11.4%;全国共生产氮肥4943.8万吨, 比上年增长了6.3%;生产钾肥611.9万吨, 比上年增长8.2%。 (具体主要肥料品种生产、进出口情况见表1)

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副产氮肥为中国相关行业的环保和减排作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度, 纯碱行业联碱法工艺副产氯化铵1201万吨, 相当于纯碱行业减少了400多万吨固体碱渣 (以干基计) 的排放。燃煤电厂等行业脱硫和除铵副产了近1000万吨硫酸铵, 减少了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的排放和废水中氨氮的排放。

中国氮肥、磷肥和复合肥国内需求增速放缓, 为保障国内供应而形成的相对过剩产能, 不得不通过出口调节开工率。中国钾肥产量逐年增长, 2015年度自给率约50%。

以实物量计, 2015年度中国共进口各种肥料1117.6万吨, 出口3548.2万吨。进口化肥以钾肥为主, 氯化钾进口了942.9万吨。出口肥料以氮肥和磷复肥为主, 其中出口尿素1374.8万吨、磷酸二铵801.9万吨、硫酸铵528.4万吨、磷酸一铵274.2万吨、肥料级氯化铵97.7万吨、二元和三元复混肥料92.3万吨。

1.2 中国肥料领域科技创新能力较强

几十年来, 中国在肥料生产、新型肥料创制、科学施肥等方面, 通过科技创新, 满足了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面的要求。

在肥料生产领域, 化肥和有机肥料的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已经达到全球先进水平。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氮肥、磷肥和复合肥生产国, 氮肥生产原料路线涵盖气头、油头和煤头, 清洁节能的非无烟煤生产氮肥近年来也在中国迅速发展。低品位磷矿的利用已经有了重大突破, 钾肥生产过程中资源综合利用也形成规模。在商品有机肥料生产方面, 发酵菌种筛选、无害化处理等也达到了领先水平。

新型肥料创制领域, 多个品种已经形成规模生产, 满足了农业需求。为了鼓励肥料领域的科技创新, 国家将用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的新型、环保肥料生产技术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目录》。目前, 包膜型缓控释肥料、抑制剂型稳定性肥料、螯合型中微量元素肥料、水溶性肥料、有机无机复合肥料、硫包衣尿素、高塔硝基肥料等, 在中国已经形成了批量生产, 部分品种已经开始出口。

在科学施肥技术方面, 农业部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配方肥、大中微量元素平衡施肥、有机无机配合施用、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这些技术不仅保证了农业高产和优质, 而且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中国农业部门已经提出了化肥零增长行动方案, 通过科学施肥技术, 进一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和有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

另外, 中国在国际肥料标准和植物营养肥料学科的影响力明显增强。中国企业主导起草的《硫包衣尿素标准》、《肥料级尿素标准》、《缓释肥料标准》ISO国际标准已经发布。中国主导起草的《控释肥料通用要求》、《水溶性肥料通用要求》

《脲醛缓释肥料通用要求》、《肥料标识内容和要求》ISO国际标准, 也在制定过程中。中国在植物营养与土壤肥料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被广泛关注, 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土壤肥料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1.3 肥料助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经验

中国人口快速增长, 决定了对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量增长。建国后的几十年里, 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 不可能从国际上进口到足量的农产品, 必须要增加国内的农产品产量。而化肥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之一, 持续几十年的化肥短缺, 成为农业产量增长重要的限制因素。大量进口化肥需要支付巨额的外汇, 建设化肥生产装置又需要引进技术、装备和投入资本。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通过组织进口和发展国内生产并行的方式, 保证了国内农业用肥的需要。发展现代农业, 也不能不重视肥料对于种植业农产品生产的贡献率。

保障农资供应、农业实现增产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业增产后, 温饱问题解决了, 农村人口消费、农村和城乡建设才会贡献更多的经济增长动力。农业技术进步了, 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才会有更多的农业人员转移至城镇, 助力工业化和城镇化。

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基本情况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已经发布, “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当前国家最重要的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下, 中国会同沿线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同推进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 共建和谐的区域秩序。这些国家和地区, 农业是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 保障质优价廉的肥料供应是一项重要工作。

2.1“三农”问题是沿线国家发展的重点

“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覆盖人口约30亿人。其中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是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程度低, 农村人口多, 贫困人口多, 农业仍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部分。沿线区域中, 人口较多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 而这些人口大国共同的特点是农村人口比例比较高。

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菲律宾、越南是人员排在前6位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6个国家的人口合计超过了20亿人口, 占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 (除中国外) 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这6个国家城镇人口比重都比较低;其中, 印度、越南城镇人员比重仅为32%, 巴基斯坦为38%, 孟加拉国为33%。城镇人口少地农村, 决定了农业在这些国家的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中国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要加大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如果能用解决“三农”问题积累的经验, 着手帮助沿线国家解决农业增产增收、农民富裕、农村建设问题, 更能促进“民心相通”, 增加互相信任。民心相通有进展后,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等方面会更有效果。

2.2 沿线区域是中国肥料出口重地

“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农业国家多, 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量也大。中亚、西亚与欧洲是国际上化肥生产国, 从其他地区进口的化肥不多。而东南亚、南亚受经济条件、装备技术等条件限制, 化肥生产相对较少, 不能自给, 氮肥、磷复肥和钾肥都需要大量进口。其中, 印度还是全球最大的尿素进口国和最大的磷铵进口国。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化肥出口国。多年来, 中国氮肥和磷复肥行业已经实现了自给有余, 钾肥自给率也大幅提升。国内化肥生产用气、用电、铁路运价和增值税优惠政策逐年减少, 有的优惠甚至已经完全取消, 而转为对农民直接补贴, 农用化肥需求不再增长。另外, 国内已经将化肥控施和减施列上议事日程, 将过剩的氮肥和磷复肥产量出口至东南亚、南亚等地区, 已经成了保证装置开工率的重要措施。中国肥料出口至南亚、东南亚, 运输距离近, 海运费较低, 是中国肥料出口的优势区域。

2.3 沿线区域是中国重要的非粮农产品进口来源地

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是中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但是, 正是国家有限的农业资料优先力保主粮生产, 其他工业用农产品则需要统筹考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供应渠道。中国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这些工业原料用农产品, 用于纺织工业的棉花, 用于能源和发酵工业的木薯, 用于橡胶工业的天然橡胶, 用于食品工业和脂化原料的棕榈油等等。

2015年度, 中国进口主要热带农产品有937.6万吨木薯干和木薯粉、590.9万吨棕榈油、270.5万吨天然橡胶和107.4万吨香蕉 (含芭蕉) 。这些热带农产品主要从东南亚和南亚进口, 印度是中国最大的进口棉花供应国, 木薯干则主要从越南、泰国和印尼等进口, 棕榈油主要从印尼、马来西亚进口。

根据中国相关工业需求预测, “十三五”期间这些工业原料用农产品需求量仍会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是, 国内农业资源有限条件和力保粮食作物的导向都不会变, 仍需要大量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进口这些农产品, 并且进口量还会增长。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在目标国家建设海外农业基地, 或者与国外种植园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 已经加入了“完善支持农业对外合作财税、贸易等政策, 落实到境外从事农业生产所需农业投入品出境的扶持政策”内容。海外农业种植基地需要大量的农业投入品, 中国相对过剩的氮肥和磷复肥出口到目标国家的种植地, 是双赢的合作。

2.4 产能合作、技术合作均有较大潜力和空间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肥料生产国和消费国。氮肥生产方面涵盖煤、油、气三种原料路线, 磷肥产品品种包含多种磷肥和磷酸铵品种, 资源型钾肥和加工型钾肥均已形成国内自主知识产权。中国到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投资建设化肥生产工厂, 中国在建设工程、生产装备制造和生产管理解决方案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中国在化工工程建设和工艺技术方面, 在氮肥、磷复肥和钾肥生产领域均有“走出去”实力和经验。

在土壤、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术领域, 中国耕地土壤类型丰富、作物种类繁多, 农业技术研究专业化程度高, 已经形成了包括高等院校、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在内的肥料相关领域科技队伍。

3.“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深度合作机遇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倡议, 平等协商, 兼顾各方利益, 并谋求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和大融合。这为中国肥料和农业领域相互贸易、投资、产能合作、技术交流等提供了机遇。

中国口粮坚持国内自给, 谷物国内也基本做到自给。但是, 工业用粮和用于工业原料的农产品需要大量进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拥有独特的土壤和光、热等农业资源, 盛产中国大量需要进口的棉花、木薯干 (或粉) 、棕榈油和天然橡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 有利于中国更稳定可靠地进口到这些农产品。

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在农业增产上, 土壤、肥料、水利、种子、植保、栽培等方面多方面都取得了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建设也了可复制的经验。

与沿线国家农业方面的合作推进成功与否, 是增强互信、推进其他领域深度合作的基础。同中国发展历程相似, 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业增高增收、劳动生产率提高后, 农村劳动力才会大量转移至城镇。沿线国家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 会促进中国钢铁、建材、装备等行业的贸易往来、产能合作等。

4. 肥料行业“一带一路”深度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倡议, 平等协商, 兼顾各方利益, 并谋求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和大融合。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 肥料行业推进与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 仍有若干问题需要推进。

4.1 肥料出口相关政策措施需要完善

主要进口国“摸不透”中国多变的化肥出口管制政策, 更不敢进一步深度合作。自本世纪初, 中国氮肥和磷复肥就已经开始将淡季富余产量出口到东南亚和南亚市场。但是, 自2004年起中国就开始控制化肥出口, 先是取消出口退税, 之后加征出口关税、季节性临时关税、滑准关税、禁止加工贸易出口等一系列限制政策陆续出台, 并且经常调整。2008年一年内调整了6次化肥出口关税, 最高曾对部分化肥品种征收过185%的从价出口关税。东南亚和南亚这些化肥进口国, 无法与中国形成稳定的贸易关系, 更不敢开展产能合作等深度合作事项。中国的氮肥和磷复肥产能已经严重过剩, 去年出口了3548.2万吨化肥, 但国内仍然供应充足。气、电、运、税优惠政策已经取消, 国内已经明确提出减施目标, 中国已经形成的化肥装备产能需要出口市场。

建议国家在取消化肥优惠政策的同时, 进一步取消化肥出口的限制政策, 用严格的环境和节能标准管理化肥生产。尽快恢复化肥普通商品属性, 取消化肥的出口关税, 恢复化肥的出口增值税退税政策;对部分深加工类肥料产品允许加工贸易方式出口, 对部分原料化肥允许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对于相关行业环保工艺副产氮肥氯化铵、硫酸铵 (以及以副产氮肥为主要原料生产的氮磷二元肥) , 取消出口关税后设定较高的增值税退税率。

4.2 配合海外农业基地建设输出肥料

中国的相关工业需要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大量棉花、木薯干 (或粉) 、棕榈油、天然橡胶等农产品。为了获得稳定的供应渠道, 部分企业已经到海外寻求深度合作, 直接投资种植园、农产品初加工基地、农产品储运环节, 或者与当地种植、初加工和储运企业合资、合作。中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也鼓励非口粮农产品统筹国内个两个市场供应渠道。海外农业种植基地需要大量的化肥、农药农机等农业投入品。适宜种植这些非粮农产品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大多缺少化肥, 对其国内化肥的补贴一般不涉及外资、合资种植园。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 已经加入了“完善支持农业对外合作财税、贸易等政策, 落实到境外从事农业生产所需农业投入品出境的扶持政策”内容。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能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对向中国直接投资、深度合作的种植基地输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以政策支持, 探讨农业投入品带料加工进口非粮农产品的贸易支持模式。

4.3 支持与沿线国家开展肥料相关标准和技术交流

中国在肥料产品标准方面, 已经形成国家标准、化工行业标准、农业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在内的较为全面和完善的体系。在氮肥、磷肥、钾肥、复混 (合) 肥料、有机肥料均有接近或等同国际标准的执行标准。部分产品已经主导起草ISO国际标准。在化肥生产方面, 有完善的环境排放、能耗、水耗标准。在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等施肥技术方面, 已经有几十年的积累。但是,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肥料标准和施肥技术上的交流很少, 还没有建立持续稳定的交流机制。

据农业部公开数据, 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1%, 粮食亩产提高到359公斤, 品种对提高单产的贡献率达到43%, 有力支撑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施肥技术等农业技术, 具备走出去的能力。

建议标准管理部门、农业部门、科技部门等响应“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中“加强科技合作”的要求, 出台鼓励中国肥料相关标准、农业、科技机构或团体与沿线国家建立持续稳定交流机制的政策。探讨成立一带一路范围内的肥料协会等非营利组织的可行性。

4.4 加强组织协调

由于种种原因, 中国与肥料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较分散。肥料生产归口工信部, 质量标准和生产许可主要归口质监总局和国标委, 肥料施用技术指导和新产品登记管理归口农业部, 肥料宏观调控、进出口政策调整建议主要归口国家发改委。行业协会分散在氮肥协会、磷复肥协会、无机盐协会钾肥分会、中国化学工程协会、农资流通协会、五矿化工商会化肥分会;与肥料相关的学会有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土壤学会、农学会等;科研机构有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各省农业科学院、各农业高等院校等。

所以, 包括工程、生产、流通、肥料施用各领域的中国肥料行业, 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包括投资、技术交流、产能合作等更深层次的合作, 必须加强组织和协调。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指导意见, 以目前贸易为主的合作主体为依托, 联合施肥技术、工程、农业走出去等相关主体, 设立跨行业的协调机制。

5. 调整化肥出口限制政策的必要性及意义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 为了推进与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共享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 恢复化肥的普通商品属性, 取消化肥出口的限制政策, 既有必要性, 又有可行性。

5.1 优惠取消后化肥不应继续做唯一征出口税的农资类货物

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承诺, 除了GATT1947第20条规定的例外情况外, 不得对出口产品征税。中国入世议定书生效后, 中国仅列名的极少部分货物征收出口关税, 农机、农药、种子、农膜、化肥农资产品均不属于征出口关税的货物。

2003年“三农”问题列为党和国家“重中之重”后, 为保证国内供应, 农药、农膜相继实施了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等限制政策。但是, 并没有对农机、农药、种子、农膜征收出口关税。唯有对化肥类产品, 因行业享受气、电、运、税的优惠政策最多, 引用GATT1947例外条款征收了出口税。

至2015年, 化肥行业取消了优惠电价、优惠铁路运价政策, 并恢复征收了增值税, 不再享受优惠政策 (而农药、种子、农膜在国内的批发和零售仍然享受免征增值税优惠) 。不应该再限制出口。

另外, 中国对部分原料、稀土出口税等限制政策, 也被WTO专家组认定为不属于例外条款而取消。化肥若不尽快取消出口暂定关税, 也有可能被认定为违反WTO规则。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建议国家对所有化肥产品取消目前的暂定出口关税。

5.2 取消化肥出口限制有利于国内化肥减施和增加税收

中国氮肥、磷肥和复合肥实现自给而有余, 并出现了产能过剩。化肥当时征出税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内供应和降低农民用肥成本。但是, 十二五末农业部进出了化肥零增长和减量增效的新目标。2015年初, 农业部还在农用化肥使用零增长实施方案中提出, 积极争取金融、保险、税收、价格等政策, 支持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之后, 国家加快了化肥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陆续取消用气、用电、铁路优惠运价政策, 并于2015年9月1日起恢复征收增值税。同时, 继续对有机类肥料实行免征增值税政策。

取消化肥出口限制, 可改善国内化肥供需, 适当稳定国内售价, 有利于实现化肥零增长和减量施用的目的。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表明, 施肥行为与化肥的价格高低相关度极高, 肥价越低、农产品价格越高, 农民施肥量越多;相反, 肥价上涨, 同样农产品价格下, 农民会减少施肥量。近年来, 国内化肥市场持续低迷, 尿素、磷肥价格等更是跌至了20年前水平。取消出口暂定关税、恢复化肥出口退税, 肯定会增加化肥出口, 国内竞争环境会有所改善, 售价会合理回升。

另外, 出口免征关税后, 会影响到出口关税的征收额, 但是化肥行业国内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税额和企业利润改善后增加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会大幅增加。

5.3 深加工型肥料产品应鼓励出口

深加工型产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 鼓励深加工型产品出口是外贸“调结构”的措施之一。现行的化肥出口限制政策, 不仅没有鼓励深加工型肥料出口, 而且对这类产品出口实施较高关税。

复合化、功能化、全营养、水肥一体化是肥料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测土配方复合肥、水溶性肥料、缓控释肥料等新型肥料生产能力发展较快。根据海关归类规则, 含有氮磷钾三种大量元素的测土配方复合肥、水溶性肥料、缓控释肥料HS编码为31052000;含有两种大量元素的测土配方复合肥、水溶性肥料、缓控释肥料HS编码为31055900 (氮磷二元) 、31056000 (磷钾二元) 、31059000 (氮钾二元) 。2016年关税实施方案中, 二元复合肥出口从价征5%关税, 三元复合肥出口从价征30%关税。“30%”税率是肥料类产品从价出口关税最高的一档, 限制了中国三元复合肥的出口, 限制中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另外, 中国2007年起对所有肥料品种禁止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出口, 使得进口钾肥与国内过剩的氮肥磷肥二次加工成生产复合肥保税出口业务无法开展。测土配方复合肥具有季节性需求的特点, 中国有2亿吨复合肥生产产能, 年度的产量仅有0.6亿吨。并且, 二次加工配方复合肥不属于高耗能范畴。所以, 建议取消所有肥料出口关税的同时, 尽快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目录, 允许钾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和二元、三元复合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

5.4 促进肥料行业降成本、调结构和增效益

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是今年全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对于中国的肥料行业来说, 市场化改革推进加快, 2015年以来取消铁路优惠运价、恢复征收增值税以及2016年4月20日起全面取消优惠电价, 化肥生产企业成本大幅增加, 更需要降低成本。对于应当鼓励出口的加工型肥料 (复合肥料、配方肥、缓控释肥、水溶性肥料等) 来说, 取消出口关税可以适当提高加工装置的开工率, 降低企业固定成本的分摊。

放开化肥出口有利于肥料行业调结构和增效益。中国复合肥生产和新型增效肥料的创制方面, 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复合肥生产工艺有团粒法、喷浆法、高塔、油冷、氨酸法等, 适合各种原料和专用肥料产品的要求。在硫包衣尿素、缓释肥料、控释肥料、稳定性肥料、水溶性肥料、硝基肥料方面, 不仅工艺领先, 还主导制定了ISO国际标准。在节能减排方面, 中国设定的化肥清洁生产标准也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发达国家控制水平。放开化肥出口限制政策, 可以促进行业充分参与国际竞争, 肥料产品结构上匹配全球肥料需求发展趋势, 多开发、生产附加值高的新型肥料, 实现供给侧的结构调整。

关税在工业调结构、稳增长和增效益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 关税调整体现了促进工农业发展、促进工业行业转型升级、鼓励高附加值及自主研发产品出口的原则。之前限制化肥出口, 主要是为了国内保供, 现在农业要求化肥施用要减量增效;现在支持农业发展已经有了新内涵, 放开化肥出口有助于化肥的减量增效施用技术的推广。

5.5 有利于维护“负责任的大国”国际形象

输出中国测土配方施肥成功经验, 帮助更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农业, 不仅有利于沿线国家的政局稳定, 更为塑造鲜明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加分。

外交、外贸等国际交往中, 中国一直塑造鲜明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几十年来, 在农业部、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的努力下, 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农业技术支持和农业物资 (含化肥) 支持, 以帮助他们发展农业, 为这些国家解决温饱问题、改善民生、稳定政局贡献了力量。

中国应把这种国际合作经验和国内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 推广到东南亚、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农业国家, 更有利于同包括南海周边邻国在内的重点区域的沟通。数据表明, “一带一路”沿线的印度、越南、巴基斯坦、菲律宾、斯里兰卡等国家对中国出口的肥料依赖度较高 (大多都在50%以上) 。取消化肥出口限制关政策, 畅通中国肥料的出口和加工贸易, 有利于开展肥料领域的产能合作。

取消易引起WTO争端的化肥出口限制政策, 为施肥等农业技术和“三农”经验输出到“一带一路”线国家扫清政策障碍, 有助于塑造鲜明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论一带一路重要性 篇8

关键词: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互联互通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四国期间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东盟期间又首次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此后,“一带一路”战略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2013年12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因此,在未来一个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成为中国建设开放经济新体制的重要立足点和着眼点。

一、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势

(一)区域性贸易协定成为区域合作的新手段。乌拉圭回合结束以来,基于WTO成员自身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和利益的多样性,在诸如技术标准、服务贸易开放、农业市场开放、投资和竞争政策、环境与知识产权保护、劳工待遇、不公平贸易及争端解决方式等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已经很难在WTO内部通过多边谈判来取得一致性。近年来,多哈回合谈判已经陷入僵局,美国、英国、巴西、印度等国家开始逐渐放弃多哈回合谈判[1]。与多哈回合下的多边贸易谈判机制不同,区域性贸易协定通过成员国之间的相互协商谈判,能以更加优惠的贸易和投资条件,将成员国的经济利益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并增强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因此,这种范围小、交易成本低的区域性协定在多哈回合停滞不前的大背景下开始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二)区域性协定加快向高标准、全面性迈进[2]。随着各国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快速发展,在市场化、开放和创新三大驱动之下的区域性协定也开始向全面性和高标准迈进。在区域性协定下,各国间商品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深度和广度均在不断提高,区域内各国之间在关税、非关税措施、服务业市场准入、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都在向更加开放和非歧视方面调整,协定内跨国间的纵向生产关系,企业内、产业内和区域内贸易投资日益成为主流,一国的企业已经无法独享本国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通过产业内和企业内贸易投资在全球进行资源及政策整合成为国际贸易投资的主导形态。如美国主导的TPP以最终完成完全消除各领域商品服务贸易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实施成员间贸易和投资的高度自由化为目标,实施全面的市场准入。

二、中国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一)应对美国TPP、TTIP带来的外部压力。以美国为主导的TPP和TTIP谈判几乎囊括了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并对中国参与国际竞争设置重重障碍,使中国有可能处于被边缘化的危险。但是TPP和TTIP所追求的高标准,并不是所有加入谈判的国家都可以达到的,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美国的传统盟友和体系中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如越南等国,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美国的高标准要求,将是美国实施TPP和TTIP战略能否成功所面临的重大考验。

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和国际合作新架构,通过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性政策,以应对美国TPP和TTIP所带来的挑战。依托“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性政策,构建亚欧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积极发挥中国在区域经贸合作中的作用。

(二)发挥中国在国际区域合作中的积极作用。近些年来,中国始终是全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坚定支持者,积极参与和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建设和区域贸易合作进程,通过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签署和实施自由贸易协定,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和经贸关系的发展。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两大核心要素。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印度等南亚国家,还是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及哈萨卡斯坦等中亚国家,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均面临着缺乏资金、技术与经验,发展能力较弱等问题。而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具有强大的生产供给能力。因此,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一是可以在产业发展上积极发挥中国的带动作用;二是可以在扩大双边投资和贸易上发挥中国的引领作用;三是可以在开放经济制度上安排上发挥引领作用。

(三)提升中国开放经济的质量。近些年来,随着人民币升值、国内生产成本上升、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以及“刘易斯拐点”的到来等,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不断被削弱,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外贸竞争力重塑的必然之路。因此,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一是优化区域开放格局;二是通过与沿线及周边国家在政策、基础设施、法律法规和文化等领域的对接,可以为中国企业及个人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过剩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利用资源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三是通过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署双边或区域性贸易投资协定,一方面有利于中国规避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一方面通过双边或区域协定建立起安全保障合作机制,确保中国在海陆两方面对外经贸交往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升政治经济影响力。

(四)促进亚欧国家共同发展繁荣。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践行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践行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逐步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 “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一带一路”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覆盖约44亿人口,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

63%和29%。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把中国的发展与沿线各国的发展对接起来,把中国梦与沿线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梦想对接起来,让周边国家从中国的发展中获益。

三、“一带一路”建设实现的重要途径

(一)加快落实同周边国家和区域的“五通”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五个方面的要求,积极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通道方面的建设。一是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南亚、欧盟等国家或地区签订相关双边或区域性贸易协定;二是提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三是依托大通道建设,进一步放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外资对华投资准入;四是进一步发挥人民币国际化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促进作用;五是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免签证工作,为促进双方之间的人员往来、经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提供便利。

(二)与“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构建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顺应世界贸易投资自由化、区域性协定迅速增长和国际贸易标准逐渐向高端化发展的新趋势,着眼于发挥中国在解决下一代贸易和投资问题中的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市场准入、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加快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为此,新的自由贸易协定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施高标准的开放性政策。推进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在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的相互开放和制造业领域的全面开放,大幅度放宽相互间在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方面的外资准入限制。二是建设全面性的制度安排。在包括货物贸易、投资保护、原产地规则、海关手续、贸易救济、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贸易技术壁垒、竞争政策、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劳工和环境、临时入境、透明度、争端解决、伙伴关系、行政制度与条款、一般与例外条款等领域,建设既顺应世界贸易标准高端化发展,又符合沿线及周边国家具体国情及发展需要的制度安排。

(三)立足重点领域,扩大国际区域合作。立足贸易的互补性,推进与东北亚、东南亚及澳洲的区域合作。依托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东北亚区域合作方面,日本与韩国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伙伴,中日韩三国都主要以进出口为导向,中间产品贸易流量较大,贸易结构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和互补性,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能够进一步提升三国之间的竞争水平和效率,提升三国间贸易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水平,加速促进三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立足能源、投资等领域,推进与中亚、阿拉伯海湾合作委员会间的区域合作。海湾地区与中亚地区均以能源的出口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均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和加工业、服务业不强的困境。中国作为此类地区能源资源出口的重要市场,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该类地区也有引进中国资本参与其工业发展的迫切愿望。

扩大经贸投资,推进中国与南亚之间的区域合作。南亚地区如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外资、扭转外贸逆差、城镇化、工业园区建设与经验等方面都有拓展与中国合作的愿望,中国也有扩宽南亚市场、深化与南亚国家经贸合作的需求,与印度的自贸区协定也正处于研究之中。未来依托陆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国与南亚之间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经济合作水平将会大幅度提升。

立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设,提升中欧合作水平。中欧分别位属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两端,是亚欧两大经济体和增长极,彼此互为双方的重要贸易伙伴,中欧加强合作,在丝绸之路两端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将能有效地推动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这一战略的实现,并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设和亚欧经济一体化发展。

(四)提升国内“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贸易投资的数量和质量。近些年,在国家区域全面协调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内陆和沿边地区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已经具备了吸引外资企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延边地区转移的条件。为此,国家应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一是适应在地区间采取差别化外贸政策和技术倾斜政策,以鼓励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向内陆延边地区企业转化和扩散;二是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向内陆沿边地区转移;三是积极鼓励内陆沿边企业加大对丝绸之路沿线及周边国家的投资力度;四是推进合作型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国内企业和沿线内陆地区依托现有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通过合作、合资等灵活方式,在境外合作建立产业园区、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各种类型产业合作区。

参考文献:

[1] 杨香琴.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及相关对策[J].上海经济研究,2003,(3).

[2] 李向阳.全球化时代的区域经济合作[J].世界经济,2002,(5).

上一篇:我是少先队员我骄傲 国旗下讲话下一篇:创造争优特色亮点工作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