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句专题训练(精选5篇)
一、什么是复句
典型的单句是主谓句,它的直接成分是主语和谓语;复句的直接成分类似单句,通常称之为分句。分句之间没有主谓、动宾等句法关系。所以,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句子。
复句当中分句和分句之间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例如下边有三个句子:
①我国目前还有不少文盲、半文盲。
②我们要加强基础教育。
③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①和②、②和③都可以组成复句:
④我国目前还有不少文盲、半文盲,所以要加强基础教育。
⑤我们要加强基础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①和③不能组合成复句,如果说成“我国目前还有少文盲、半文盲,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前后分句之间的关系就不明确了。
分句的主语相同,主语一般在第一分句出现,后 边的主语承前省略。例如:
⑨我们愿在真理面前低头,不愿在权势面前拜倒。
分句主语相同,有时并不省略。例如:
⑩你要人家怎样对待你,你就得怎样对待人家。这里的主语重复出现,加强了对比意味。
前边分句的主语也可以蒙后省略。例如: 11没有音乐和诗歌,我们将失掉生活的乐趣。
分句主语不同,通常不宜省略。例如: 12人家是说了再做,他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他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二、分句之间的关系和关联词语的运用
运用关联词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关联词语的位置
使用“不但„„而且”、“一方面„„一方面”等关联词语,如果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之后。如果分句的主语不同,应放在主语之前。例如:
他不但会写诗歌,而且会写剧本。
不但他会写诗歌,而且我也会写。
小李一方面工作,一方面学习。一方面胆子要大,另一方面心要细。
2、关联词语的搭配
成对的关联词语有一定的搭配习惯,不能任意组合。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关联词语表示的关系有多种,根据搭配的情况不同,可以加以区别。
3、关联词语的省略
复句有不需用关联词语的,有必须用关联词语的。前者如某些并列关系的复句,虽然不用关联词语,分句间的关系十分明确。
天下雨,我不去。
说话的时候,如果正当倾盆大雨,就宜加上“因为„„所以”去理解。说的话如果是一种预测,比如说话的时候晴空万里,说话人打算明天出门,那么,就得加上“如果„„就”去理解。这里之所以能够省略,是因为有语言环境的帮助。有少数句子,不需要语言环境的帮助,也能省略关联词语。例如:
好(虽)是好,恐怕时间来不及。
这种句子形成了固定的格式,“是”的两头用的词相同,省略了“虽”,听话的人不会误解。
三、复句的类型
根据复句中分句和分句的不同情况,可以归成若干类。常见的是下列各种。
1、并列复句
几个分句分别说明几件事情、几种情况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例如:
①深入不容易,浅出也难。(用“也”表示两件事有类似之处)
②我们是教师,又是学生。(用“又”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③一方面要战胜困难,一方面要战胜自己。(用“一方面„„一方面”表示两者并行不悖。)
④衣服新的好,朋友旧的好。(两事并列,不用关联词语,不用关联词语跟使用关联词相对而言,也属一种表现形式。)
2、承接复句。
分句依次说出连续的事件。例如:
⑤你们先了解情况,然后发表意见。(用“然后”指明事分先后。)
⑥他机警地向四周扫视了一下,把手一挥,命令大 家快进屋去。(不用关联词语,分句依次排列,表示先后次序。)
⑦安徽有个含山县,县城北面有座褒禅山。(分句按照从旧信息到新信息的次序排列。)
3、递进复句
意思层层递进。例如:
⑧真正美的东西不但跟自然一致,而且跟理想一致。(用“不但„„而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⑨音乐不但能使人快乐,而且能陶冶性情,甚至能移风易俗。(用“不但„„而且„„甚至”层层推进。)
⑩老将总是心系沙场的,更何况听到鼙鼓之声呢。(末句用“何况”表反问语气,使意思推进一层。)
4、选择复句
选择复句的分句分别说明几种可供选择的事项。例如:
11从上海到北京需坐火车,或者乘飞机。(两项之中只能选择一项。)
12出入校门的时候,必须佩戴校徽,或者出示工作证。(要求选择一项,但也可以两项合取。)13与其坐火车,不如乘飞机。(事理上是可以选择的,但是主观上已经选定了后者。)
14宁可坐火车,决不坐飞机。(事理上可以选择,但是主观上已经选择了前者。)
5、因果复句
因果复句的分句之间有因果关系,有说明因果的,也有推论因果的;有的先因后果,也有先果后因的。例如:
15因为生命是以时间为尺度的,所以浪费时间等于残害生命。(用“因为„„所以”说明因果。)16他一直开顺风船,以致不能成为好舵手。(用“以致”说明因果,带有惋惜意味。)
17既然知道天下没有“一劳永逸”的事,就不要相信“一劳永逸”的话。(用“既然„„就”推论因果。)
18天下没有“一劳永逸”的事,可见“一劳永逸”的话不可信。(用“可见”推论因果,强调主观判断。)
6、转折复句
转折复句根据转折意味的轻重,可分重轻与轻转两种情况。例如: 19虽然时间给任何人二十四小时,但是每个人得到的并非都是二十四小时。(用成对的关联词语“虽然„„但是”,前边分句暗示后边有转折,这属于重转。)
20聪明人不是不犯错误的人,可是他是容易纠正错误的人。(单用“可是”,属轻转。)21他虽然十六岁了,但是仍像个孩子。22他虽然十六岁了,但是已经像大人了。使用转折复句,一般地说,说话人的心目中有一种预设。比如21,说话人心目中的预设是:十六岁已经是大人了。而22,说话人心目中的预设是:十六岁仍旧是孩子。所谓转折,指的就是说出的话跟某种预设相反或不尽相合。
7、条件复句
假设条件复句表示的条件有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无条件三种。例如:
23只要改进操作技术,就能增加生产。(用“只要„„就”表示前一分句是后一句分的充分条件,着重说明的是习见的情况。)
24只有深入群众,才能做好工作。(用“只有„„ 才”表示前一分句是后一分句的必要条件,着重说明的是习见的情况。)
25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能灰心丧气。(用“不论”表示无条件,无条件也是一种条件。)
8、假设复句
26屈原如果不被放逐,就不会写出《离骚》那样的作品。(用“如果不„„就不”表示前一分句是后一分句的必要条件,着重说明的是假定的情况。)27如果我牺牲了,请把这份材料交给党组织。(用“如果„„就”表示前一分句是后一分句的充分条件,着重说明的是假定的情况。)
9、让步复句
让步复句前一分句承认某种情况,但后一分句并不产生相应的结果。例如:
28即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29纵然山有虎,也向虎山行。
四、复句的紧缩: 比较短的复句在口语中常常出现紧缩的形式,主 要表现在分句之间的停顿不明显了。例如:
①你愿意去就去。
②谁来我都欢迎。
①是“如果你愿意去,你就去”的紧缩形式,②是“无论谁来,我都欢迎”的紧缩形式。
复句的紧缩形式可称为紧缩句,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单句,不能作单句的结构分析;它没有语音停顿和书面标点,也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复句。紧缩句介于二者之间,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
紧缩句,有的保留了成对的关联词语。如:
③虽吃点苦还值得。
④不论好坏都算过去了。
有的没有成对的关联词语,只用一个起关联作用的副词:
⑤您老人家有钱就拿出来。
⑥没理也要强占几分。
⑦你们已经跑了还怎么处理?
⑧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
有些紧缩句已经形成一些格式。例如:
⑨不„„不(我们不打不相识。)⑩非„„不(语言非下苦功夫学不成。)11再„„也(狐狸再狡滑也斗不过好猎手。)12不„„也(道理不说也懂。)13一„„就(决议一通过就得实行。)14越„„越(你心里越怕越有鬼。)
用这些固定格式造成的句子有几个特点:第一,整个句子只出现一个主语,另一个主语省略了。第二,分句之间没有明显的语音停顿。第三,分句之间有假设条件或让步的关系,须通过“如果”、“即使”、“无论”等去理解。
连续用两个紧缩句充当分句,可以构成一个复句。如:
千钧一发时, 他甲, 当机立断;四面危机时, 他忍住悲伤, 乙!他和同志们双肩担起一城信心、万千生命。心系百姓、忠于职守, 凸显共产党人的本色。
2.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 从所给句子中任选一句作上联, 写出下联。
2008年5月8日, 北京奥运圣火珠峰传递登山队冲击珠峰顶峰。奥运火炬在珠峰峰顶通过火种灯点燃。此次登顶珠峰的第一棒火炬手为女队员吉吉, 她曾在登顶前表示, 这是为了实现已逝丈夫的夙愿。
2005年, 吉吉的丈夫在一次登山途中突遇山体崩塌, 不幸遇难。丈夫仁那牺牲后, 家人不希望她再接触这项危险的工作。为了丈夫和自己共同的心愿, 出发前, 吉吉向家人隐瞒了此行的真正任务。作为西藏女子登山队队长, 吉吉依靠坚韧、勇敢的拼搏精神, 终于为丈夫实现了心中的夙愿。
(1) 奥运圣火点燃珠峰峰顶
(2) 共同的心愿峰顶采圣火
(3) 吉吉精神感动中国
3. 班上准备开展题为“话说英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阅读参考资料《感动中国2008年颁奖词》 (节选) , 按后面的要求做好准备。
《感动中国2008年颁奖词》 (节选) 韩惠民———他用百姓最朴素的方式, 回答了生活中最为深奥的问题:有比爱情更坚固的情感, 有比婚姻更宏伟的殿堂, 34年的光阴, 青丝转成白发, 不变的是真情。
金晶———那是光荣的一刻!她以柔弱之躯挡住残暴, 她用美丽的微笑, 传递力量。她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的骄傲。
(1) 请你从读过的文学名著中推荐一位令自己感动的英雄人物。
人物姓名:
作品名称:
(2) 写一段简明的话, 向同学们介绍这位令你感动的英雄人物。要求像“颁奖词”一样简洁流畅, 既能概述其主要事迹, 又能反映人物的性格。
4. 叙述英雄人物的故事。
“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结果揭晓后, 初三某班召开了“我心目中的英雄”主题班会。请你在十大人物中任选一位, 用准确、流畅、优美的语言向同学们作简要介绍。
相关链接:“十大人物”有:张艺谋奥运导演团队;奔忙在冰雪、地震灾害前线的志愿者———唐山十三农民;累死在救灾前线的青年战士武文斌;带领群众抗震救灾的北川县长经大忠;冒着生命危险在救灾前线抢险的消防队员李隆;维护奥运圣火尊严的残疾人火炬手金晶;把圣火送上地球最高点的藏族火炬手吉吉;成功实现中国首次太空行走的“神舟七号”航天员团队;扎根悬崖小学18年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照顾瘫痪女友34年的苏州市民韩惠民。
5. 请你在“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任选一位英雄, 给他发一条手机短信息, 表达你的崇敬之情。
6. 黄山学校准备开展邀请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来校作“感动中国”专题报告的活动, 现请你帮助策划这次活动。
(1) 请你以“黄山学校”的名义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
(2) 请你设计一下这次报告会 (不包括会前和会后的安排) 的主要程序。 (不少于4个程序)
7. 把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 (只写序号)
(1) 山崩地裂之时,
(2) 他竖起了旗帜,
(3) 是最亮的那束光。
(4) 他26岁的青春,
(5) 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
(6) 自己却悄然倒下,
(7) 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
8. 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人的足迹, 从此印进寥廓而深邃的星空, 当他们问候世界的时候, 给未来留下了深远的回声。
这是“2008年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神七”航天员的颁奖词。读了这段颁奖词, 你有哪些感悟?请依据材料自己确定一个相关的话题, 写一篇作文。要求:立意自定, 文体自选, 题目自拟, 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甲:振聋发聩;乙:力挽狂澜
2.略。
3.示例一: (1) 孙悟空《西游记》 (2) 孙悟空———他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取经路上, 他是师傅的好帮手:“三打白骨精”, 他穷追猛打, 决不手软;“三借芭蕉扇”, 他有勇有谋, 化险为夷。他爱憎分明, 疾恶如仇, 本领高强。他是艺高胆大的神仙传奇, 更是血肉丰满的英雄好汉!示例二: (1)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 保尔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 双目失明却绝不碌碌无为, 在病床上完成了著作———《暴风雨所诞生的》, 他用钢铁般的意志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4.示例: (1) 李隆勇当救援先锋。李隆是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救灾过程中, 他和他的战友从地震废墟下挖出57名遇难遇险群众。他还先后参加灭火抢险救援战斗3100余次, 分别从火场、水中、井下、高楼救出群众760余人……他让河南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三届都有人获得“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称号的省份。13年警营生涯, 他用忠诚和果敢书写了消防官兵的壮丽人生。 (2) 残疾火炬手金晶捍卫奥运圣火。法国当地时间2008年4月7日中午12时30分, 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正在法国巴黎举行。无耻的“藏独”分子竟毫无人性地把黑手伸向了坐在轮椅上的金晶, 试图抢走火炬。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 金晶毫不畏惧, 用双手紧紧抱着火炬, 脸上流露出骄傲的神情。她用残弱的身躯捍卫着奥运精神, 这个画面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5.示例:您是中国的骄傲, 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6. (1) 要求符合书信格式, 主题明确, 语言简洁, 言辞恳切。答案略。 (2) 主持人简介李桂林夫妇的英雄事迹, 向英雄献花, 李桂林夫妇作报告, 学生代表发言, 校长作总结发言。
7. (1) (5) (2) (6) (7) (4) (3)
一、因果类复句标记
1.“故……遂……、若……则……”
此类复句的复句标记大多是“故……遂……、若……则……”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所以……”出现, 是表达因果关系的复句标记, 这类复句标记在《左传》中最为常见, 前后分句的复句标记可成对出现, 也可省略其中一个, 并不影响表达, 分句和分句之间停顿明显, 由逗号隔开, 如:
惊姜氏, 故名曰寤生, 遂恶之。 (使姜氏受惊吓, 所以取名为寤生, 因此姜氏不喜欢他。)
若弗与, 则请除之。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 就一定要把他除掉。)
2.“……, ……也、……, 故……”
还有一些因果复句的标记不是成对出现的, 少数“……, ……也、……, 故……”前一分句有省略复句标记现象, 而后一分句用末尾助词“也”来对后一分句做肯定, 表示“就……”;或者是省略前一分句的复句标记, 后一分句用“故”来表示结果, 如:
蔓, 难图也。 (一旦蔓延开来, 就难以对付了。)
段不弟, 故不言弟。 (因为段没有恪守做弟弟的本分, 所以不称之为弟弟。)
3.“……, 是以……”
前一分句依然省略复句标记, 后一分句用“是以”来表示结果, 也是《左传》一书中经常出现的因果类复句标记, 它所表达的意思是“所以……”, 如:
大伯不从, 是以不嗣。 (太伯一直没有跟从他的父亲, 所以并没有继承王位。)
敝邑以侯宣多之难, 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 (我国因为有侯宣多才造成的祸难, 所以寡君实在不能与蔡侯一起去贵国。)
4.“……, 而……”
“而”在《左传》一书中有多个义项, 能作为复句标记的也有很多, 可以作为多类复句的复句标记, 首先先看看“而”作为因果类复句标记, 它用来表示结果, 在使用时常常省略前一分句的复句标记, 如:
天祸许国, 鬼神实不逞于许君, 而假手于我寡人。 (上天降祸给了许国, 鬼神确实对许君有不满意的地方, 所以借寡人的手来惩罚他。)
5.“主·之·谓”结构
黄丽丽 (2000) 《左传》复句形式标记一文中提出了“主·之·谓”结构可以表示多种复句形式。简单地展现这一结构表示说明性因果复句的现象:
敝邑以政刑之不修, 寇盗充斥。 (敝邑因为政事和刑法不严明, 以致盗贼到处都是。)
二、并列类复句标记
1.“而”
上一节提到“而”可以充当多种复句标记, 作为并列类的复句标记也有据可循, 常常表示“并”, 是常见的并列类复句标记, 如:
遂置姜氏于城颍, 而誓之曰:…… (于是庄公将姜氏安顿在城颖, 并发誓说:……)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表示递进的“而”:
而出怨言, 不食其食。 (而且我口出怨言, 就不能再收受俸禄了)
2.“且”
“且”在《左传》一书中多表递进, 如:
公语之故, 且告之悔。 (庄公说出事情的原因之后, 并告诉他现在自己后悔的心情。)
3.“又”
古代汉语中的复句标记“又”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接近相同, 都表示再次的意思, 如:
又曰:“鹿死不择阴” (又说到:鹿在临死前都顾不上选择阴凉的地方。)
4.“主·之·谓”
这一结构作为并列类复句标记能够表达递进的语义, 其表达意思常常是“别说……, 更何况……”, 如:
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 而况能艢祀许乎? (我的后辈们别说挽救自己的生命还来不及, 更何况说替代你们许国主持祭祀呢?)
5.“既……, ……乎?”
“既”表示既然, 后一分句的句末语气词乎表达疑问语气, 如:
天而既厌周德矣, 吾其能与许争乎? (既然上天已经认为周德有不足, 我怎么能与许国相争呢?)
三、转折类复句标记
1.“而”
转折类复句最常见的标记就是“而”, 它表示有直接转折关系, 意思是“却……”, 如:
今官之师旅……, 而罪我诸戎! (如今你们这些官员们……, 现在却要责备我违背疏远了你们!)
2.“虽”
“虽”用在前分句前表示转折义的“虽然”, 后一分句常常用语气词“也”搭配, 如:
虽小, 重也。 (鼎虽然小, 但是分量很重。)
“虽”的另外一个用法, 是表示让步意义“即使”, 如果用在前一分句前, 则末尾往往是疑问语气的, 如:
虽从者能戒, 其若异客何? (即使您的随从有所戒备, 但其他国家的客人怎么办呢?)
3.“主·之·谓”
前面说到这一结构能够作为多类复句的标记, 在此, 作为转折义的复句标记, 常常省略“虽”这一有让步意义的词, “主·之·谓”结构往往在语气上对分句的语义做限定, 在语义上来讲, “之”所造成的停顿正是要提醒读者后面有重要的信息, 这种利用语流来传达信息的做法, 《左传》中是经常使用的, 如:
敝邑之事君, 何以不免? (我国如此侍奉贵国的君主, 为什么仍不能免于祸难呢?)
四、结语
由于篇幅原因, 本文没有对《左传》中的复句标记进行穷尽式的总结和分析, 按复句三大类 (因果类、并列类、转折类) 分析的复句标记举出的也只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虽然古代汉语中一些词发展到今天会发生变化, 但古代汉语中前后文 (前后小句) 的语义是能为后人所理解的, 在逻辑上也不超出因果、并列和转折这三大类的范围, 所以找出古代和现代汉语中相通复句标记来进行对比是可行的。某些无复句标记的, 但前后都有否定词作为控制的标记, 这在结构和语义上都是有相通性的, 只有利用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才能更好地对汉语语法现象进行分析。
摘要:本文根据“从关系出发”原则而得出的复句三大类型作为研究分类, 对比现代汉语中的复句标记来分析和总结以《左传》为例的一些古代汉语复句标记,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一些不具备明显标记的复句尝试进行新的论述。
关键词:《左传》,复句标记,标记省略
参考文献
[1] (春秋) 左丘明.左氏春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
[2] (清) 吴楚才, 吴调侯.古文观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3]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5]黄丽丽.《左传》复句的形式标记[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1) .
[6]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这三种分类法中,尤以“二分法”和“三分法”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较高,影响也最深远,本文主要来讨论一下二者的利弊以及它们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教学的启示。因为国内对于复句本体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复句的教学研究相对较少,较多的主要是集中在词汇和单句研究上面。做好对外汉语复句研究的工作无论是对我们进行课堂的句型教学,还是我们的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一、复句的“二分法”和“三分法”
1. 复句的“二分法”。
汉语复句“二分法”,是建立在黎锦熙先生对复句分类的基础之上,上文提到黎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一书中,最先提出了等立复句(联合复句)和主从复句(偏正复句)的概念,而后许多学者又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二分法”首先是从结构上把复句分为联合和偏正两种类型。其中,“联合”是一级复句,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彼此接近,或互相联络,都是地位平等,没有主从之分的一级复句。而“偏正”则恰恰相反,它强调分句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有主次之分。
复句“二分法”的影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语法论》等许多著作都采用的是“二分法”的分类体系。还有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著作也采用的是这种方法。
2. 汉语复句“三分法”。
汉语复句“三分法”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出发把复句大致先分为因果、并列、转折三大类,其下又分为各小类。因果复句前后分句之间存在因与果相互顺承的关系;并列复句前后分句之间存在并列罗举的关系;转折复句前后分句之间具有逆转关系。
“三分法”是从“句法”、“语义”、“语用”的角度来对复句进行的划分,特别重视分句之间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同时也兼顾了结构;同时它还特别强调了关联词语在复句句型中的作用,这些标志词在复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也有很大帮助。
二、“二分法”与“三分法”的利弊对比
“二分法”采用的是矛盾概念分类法,即“A和非A”的分类方法,肯定其一,必否定其二。而“三分法”则采用的是并列概念分类法。即“A、B、C”的分类法,三个并列对立,其一与其二其三都对立。邢福义先生认为这两种方法都是可取的,这两种分法都有自己所依据的理论与原则。
“二分法”在一级分类中是没有问题的,分为联合和偏正两种关系,但在二级复句的划分时,“二分法”就展现出它的不足。因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彼此有交叉的地方,彼此互相包含。联合复句下面分为“并列”“连贯”“递进”“选择”等关系,“递进”关系的分句强调的是后一分句,其并不符合一级联合复句无主次之分的特征。前后是矛盾的。这都是“二分法”先从结构进行划分所造成的模糊。
相比之下“三分法”就显得更为清晰、准确一些。它把复句划分为因果类、并列类、转折类三大块,即“A、B、C”型,彼此相互区别,对立性更强。而且它从逻辑关系着手进行划分,同时又兼顾了“三大平面”的研究视角,划分的标准更加严谨。邢先生在他的《现代汉语复句问题之研究》一文中同时指出:“关于复句关系类别,需要明确其分类原则和要求。复句分类,从关系出发,用标志控制—这是原则。“关系”指分句与分句之间的相互关系。“标志”指联结分句标示相互关系的关系词语。“三分法”既表现了复句分类之间的区别性,也表现了相关性。因而,是一种比较适合划分汉语复句关系的分类方法。它对于“标志”词的重视对于我们进行对外汉语复句教学也有重要意义。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复句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句型的选择和确定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复句在这一环节中也至关重要的。现在大部分的对外汉语教材采用的是“二分法”进行复句编写的,老师们在教授时大多也用这种方法。但我个人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三分法”可能会更好一些。因为“二分法”前面提到过有前后矛盾,模糊不清的弊端,这对于初级阶段的汉语留学生来讲,影响可能不大,他们可能还没有注意到这点,但随着他们汉语知识积累,语感的不断提升,本体知识的不断增加,他们可能会注意到这个不足,逻辑关系和思维的混乱可能会影响他们复句的认识和掌握。但“三分法”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它相对严谨的划分会有助于留学生的学习,而且它对于关联词的研究的重视会对我们的教学有重要作用。
复句作为一种逻辑性较强,关系比较复杂的句型,不论在本体研究中还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都具有重要地位。“二分法”“三分法”都是科学的分类方法,也都有其利弊。但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个人觉得“三分法”的优势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商务印书馆,1,51,53.
大多数日语学习者可能会将典型的假定「ナラⅢ」翻译成“如果, 那么”, 但从实际上, 并不是只有“如果, 那么”, 也有表示既定事实的“既然P, Q”。同时也存在“P, 那么 (就) Q”等汉译形式。
1 先行研究
益冈将「ナラ」分成了7种用法, Ⅰ:P是从听话人得到的情报。Ⅱ:观察听话人的样态。Ⅲ:典型的假定表现。Ⅳ:反事实条件句。Ⅴ:「タラ」的强调形式。Ⅵ:提题用法的「ナラ」。Ⅶ:P是客观事实, 现实的状态。本文只研究「ナラⅢ」的汉译倾向。
ナラⅢ:「モシ+ナラ」表示假定偏句发生的事件为真, 是典型的假定表现形式。句首可以加上「モシ」的形式也很常见。例如:
(もし) 妻が賛成してくれるなら、私は新しい仕事を始める。
(もし) 誰かお金を貸してくれる人がいるなら、私は世界旅行をしたい。
汉语中, 邢福义将因果复句分为因果句, 推断句, 假设句, 条件句, 目的句。推断句是“据实性因果推断句”的简称, 以事实为根据推断事物间的联系, 代表形式是“既然……就……”, 与日语中前分句为事实句的「ナラ」很接近。假设句是“假设性因果推断句”的简称, 以假设为根据推断某种结果, 代表形式“如果……就……”。
2「ナラⅢ」的翻译倾向
2.1“如果P (的话) , Q”
“如果”是典型的假定的连词, 表示假定语气连词“的话”常与“如果”搭配使用。与“如果”的意思相近的还有“要是, 假使, 假如, 倘若, 若”等。例如:“假如P (的话) , Q”。
(1) a.もし小学校時代の二人のあいだに何か共通項を求めるなら、それは心ならずも親の言いつけに従わざるを得なかったという一点でしかない。
b.如果说小学时代的两人间, 有什么共同项的话, 就只有不得不违背心意遵从父母的话这一点。 (『1Q84』BOOK-3)
(2) a.もし君がそういうことを考えているなら、ということだが。
b.我是说, 假如你是在考虑这种事。 (『1Q84』BOOK-2)
连词“就”放在后分句中, 与前分句的“如果”搭配使用。有时“如果P, 就Q”也可以表示为“如果P, 那么就 (那就) Q”。
(3) a.だからもし俺が脱出口を望むなら、脱出口はあるんだよ。
b.所以, 如果我要找出逃路的出口, 出口就会出现。 (『世界の終りとハードボイルド·ワンダーランド』)
(4) a.もし駄目ならそこであきらめればいい。
b.如果不行, 那就死心好了。 (『1Q84』BOOK-2)
“如果说P, 那么Q”和“要不是P, 就Q”是从“如果P, 就Q”的形式派生出来的。“与其P, 不如 (莫如) Q” (5) 是另一种的派生形式。“与其P, 不如Q”是择优选择句式, 其择优性由说话人的主观意识决定。“与其”也可以换成“要是”, “与其说”和“如果说”的用法相似。
(5) a.正確に言うなら、我々の希望に沿った決定が既になされたわけです。
b.与其说是希望, 莫如说是既成事实。 (『羊をめぐる冒険』)
2.2“既然P, Q”
“既然P, Q”是据实性因果推断句的代表形式, 是以事实为依据, 推断事物间的联系。凡是“既然”句式, 前分句都表示理由或者根据, 后分句都表示结论或断语。
(6) a.それなら、休憩所はここしかないはずよ。
b.既然如此, 休息处只有这边有啊! (『三毛猫ホームズのクリスマス』)
(7) a.もし、そんなにお金持ちなら――
b.既然她那么有钱。 (『三毛猫ホームズのびっくり箱』)
“既然P, Q”形式后分句常带有“为什么/为何”, 即“既然P, 为什么/为何Q”的形式。“为什么…呢”到底表示反问还是诘问, 往往受到具体语境的制约, 因而往往需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 (8) b表示的是诘问, (9) b表示的是反问。
(8) a.「もし、片山さんがやったんでないなら――」と、石津は言いかけて、片山の凄い目つきに気付き、「片山さんがやってもいないのに」と言い直した。
b.既然片山兄说他没有做, 为何山边美知子冤枉片山兄, 说他是犯人? (『三毛猫ホームズの幽霊クラブ』)
(9) a.『システム』が私を自分たちの好きなように扱うなら、私もまた自分の好きなように扱ってやろうと思ったわけです。
b.我想既然“组织”允许我随心所欲, 我何不随心所欲地对待他们。 (『世界の終りとハードボイルド·ワンダーランド』)
2.3“P, 那么 (就) Q”
接续词“那么”用来引出结果或结论。“那么”在表示假定时, 与“如果P, 就Q”的意思相近 (10) 。表示推断时“那么”与“既然P, 就Q”的意思相近 (11) 。
(10) a.ボクシングじゃないなら、さっきから、いったい誰に向かって声をかけてたんです?
b.不是拳击, 那么你是一直给谁打气的呢? (『三毛猫ホームズの推理』)
(11) a.なら、羽衣女子大へ行くか?
b.那就跑一趟羽衣女大吧。 (『三毛猫ホームズの推理』)
2.4“P, 就Q”
“就”的条件句表示是前后事态的“条件—结果”关系, 偏句的事态发生后, 正句的事态随其实现, 发生表示时间层面上的依存关系 (井上2003) 。接续词“就”的前面如果接不同的副词, 那么表示的意思也就不同, 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其意思。前分句表示假定时, 可以加“如果” (12) (13) ;前分句表示推断时, 可以加副词“既然” (13) 。
(12) a.ええ、空いた部屋なら構いません。捜してそこへご案内しますわ。
b.我找找看, 有空教室就不成问题。 (『三毛猫ホームズの追跡』)
(13) a.一本なら妊娠していない。
b.一条就是没有怀孕。 (『1Q84』BOOK-3)
(12) 的汉译是假设句, 则可以在前分句加“如果”。 (13) 的译文既可以加“如果”也可以加“既然”。加“如果”则表示假设句, 加“既然”则前分句为事实句。
2.5 无标形式“P, Q”
(14) a.彼女は扉を閉めるなら閉めると予告くらいはしてくれるべきだったのだ。
b.她本应该在关门前告知一声才是。 (『世界の終りとハードボイルド·ワンダーランド』)
(15) a.それは極言するなら、宗教的行為でさえあった。
b.说得极端一点, 甚至是一种宗教行为。 (『ダンス·ダンス·ダンス』)
3 结语
为了验证以上的翻译策略是否属实, 利用了中日语料库, 进行了实际的统计验证。从18部日语小说中一共找到复句「ナラⅢ」365个。日语的「ナラⅢ」在汉译中, 最基本的形式是“如果”型和无标形式。其中无标形式“P, Q”最多, 占总体的53.42%。汉语是意合语言, 即使不用“如果”, “倘若”等连词, 凭借语感也可以判断上下文的关系, 但日语是形合语言, 为了明确上下文的关系, 连词是不可以省略的。有标形式中, “如果”型是41.1%, 也出现了“既然”型, “那么”型, “就”型等多种翻译方式。
摘要:根据益冈「ナラ」的分类, 以表示假设的「ナラⅢ」为研究对象, 借助《中日对译》, 验证了其翻译倾向。以往的研究中, 「ナラ」的形式对应汉语的“ (如果/既然) P, 那么Q”。但实际的考察中发现仍有其他形式, “P, 就Q”, “与其P, 不如Q”, 无标形式“P, Q”等, 经数据统计得出「ナラⅢ」的最典型的翻译倾向为“如果”型或无标形式。
【复句专题训练】推荐阅读:
单句和复句如何区别10-21
政治专题训练06-24
民生专题训练09-06
高三语文专题训练06-05
几何证明专题训练09-09
病句专题分类训练09-22
中考化学专题训练溶液06-05
三年级阅读专题训练06-24
初二语文阅读专题训练09-11
写作专题训练之友情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