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

2024-1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历史下册《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推荐11篇)

七年级历史下册《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 篇1

本课教材上约略讲了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的不断完善与应用,并提到了宋元两位科学家的成就。总体而言内容比较简单明了,然而细究,其涉及的内容相当宽泛,包含了很多非历史知识的运用,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涉及四大发明必然需要同学们有比较广泛的历史基础知识作为铺垫,此又是另一重难度。

故此,本课容量激增,又因要向45分钟要效率,在很多环节的处理上显得仓促甚至是省略。如首要的是,本课课题是《灿烂的`宋元文化(一)》,当解决为什么以宋元文化为一体来讲的问题,当先用马克思的话,落后的野蛮的民族最后总是被其所征服的先进的民族的文化所同化,如此,宋代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文化才能前后衔接。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可能更有利于本课具体内容的讲述。

为了衔接各教学环节,本课选取了一些历史场景进行了导入、过渡。总体较顺利,却在某种程度上大大拓宽了本课历史维度,一些基础不好的同学可能会跟不上。

由于时间的关系,在讲完这三大发明之后,基本上只剩2-3分钟的时间了。故为本课小结,及总结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巨大影响时显得不够深入具体,同学们可能还不能完全西方世界如此重视四大发明的原因。且关于宋元科技成绩达到高峰的原因,亦当探究。

虎头不可蛇尾,画龙犹须点睛,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当不断调整内容,使课堂结构更加合理,使知识的传达更加富有层次性,可能效果会好些。

七年级历史下册《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 篇2

前些天, 笔者听了的一节公开课, 授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一节课.一上课, 授课教师就很快使用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就进入了“7.1.1有序数对”之概念教学.我很诧异, 授课教师忽略了这新章节的第一节课的引言部分.那么, 新章节的引言该如何处理呢?

二、教学实践与反思

恰巧的是, 笔者前两天刚讲授过这节课, 在备课的时候, 纠结了许久.要么就是采用类似这位授课教师的处理方式, 很快用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就进入了“7.1.1有序数对”之概念教学;要么在“章头” (平面直角坐标系) 好好磨一磨, 重视这新章节的第一节课———引言的教学.经过自己反复备课, 上课之后, 反思如下.

一方面, 每一章的第一节课 (以下称“章头课”) 至关重要, 因为“章头课”的全局性很重要, 需要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去感悟这新的一章要学习什么, 为什么要学这些;这一章的核心是什么,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具有帮助学生建构统领全章的作用.教师如何组织和引导?干脆就让大家翻开课本, 阅读课本第63页的这段文字.笔者认为, 这段文字和标题并不是摆设, 不是毫无意义的, 其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笔者的做法是:带领全班学生授课一边阅读, 一边用问题提醒大家:这章叫什么? (平面直角坐标系) 通过问题“为什么要学习这章”“这章有什么重要性”激起全班学生的质疑与思考, 必要时还要领着大家一起朗读, 激起感悟.山东省高密市曙光中学任得宝老师所言:“文字平铺在纸上, 既无色彩又无动感, 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 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 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 人物活了, 海中涌动着波涛, 风里鼓荡这清香.”

笔者认为, 这章头“平面直角坐标系”七个字, 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教师使用提示性问题启发学生.

例如, 问题1:这七字有没有哪些字熟悉的, 相应的概念是什么? (坐标, 这在学习数轴的时候就有这个概念.)

问题2:请大家回忆一下, “坐标”在哪个章节学习过?如何定义“坐标”? (在学习有理数的时候,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其坐标)

问题3:还学习了数轴的哪三要素? (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问题4:大家想想看, 为何又要在“坐标”后面加上一个“系”字呢?“坐标系”是什么意思呢?“系”, 可以理解成“体系”.要组成一个“坐标系”, 坐标的数量就不止一个了.到底是要几条数轴才构成这里的体系呢?在后面的学习我们就知道了.

问题5:再来看看这七个字中的“直角”二字, 我们在哪里学习了? (直角表示两条直线或线段相交的特殊情况, 90°的角称为直角) , 在这里到底要求什么构成直角?再思考:既然这里要学习直角的情况, 那是不是还有不是直角的情况呢?

问题6:最后看看这七个字中的“平面”二字是什么意思?既然这有学习“平面”, 那是不是还有非平面, 即立体空间的情况呢? (其实是有的, 三维的情况就是空间直角坐标系了, 还有更多维的情况)

我通过设计以上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在这章的学习中渐渐清晰、明了起来, 引导学生发散性地思考,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结语

引言课对于每一新的章节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切忌直接翻过各章引言进入第一小节的学习.如何上好引言课?笔者总结如下.

1. 引“全”

对于每一章节的“全貌”在引言部分就有刻画.因此在引言课的教学就需要引导学生描绘一下全章的容貌, 感受一下要学习什么内容.

2. 引“法”

数学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关联的, 尤其是在学习方法方面更是有相互联系的.例如, 在人教版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引言教学中, 需要介绍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学习方法, 类比等式和方程的学习, 从定义、不等式的性质、解法和应用几个方面学习.本章最重要的是类比的学习方法, 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等式与方程的学习过程———定义, 等式性质, 解法和应用.为学生学习新的一章指引方向, 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3. 引“源”

七年级历史下册《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 篇3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宋元的科学技术,指的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与传播,沈括、郭守敬对宋元科学技术的贡献,其核心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与传播,学生已经学过隋唐的科学技术,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政治、经济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的重点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与传播。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学生了解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及对世界的贡献。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自己的思想及特有的观点;但是,刚刚迈入初中的他们,知识结构还很零散,分析、整理、概括的能力还不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设问的角度和深度,要注意引导其分析,帮助其整理,鼓励其概括,以期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虽然他们对历史学习有着一定的距离感,在历史课堂的学习上容易僵化学习内容。如何搭建一个图文结合的平台,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挖掘和锻炼他们的观察、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他们与历史的距离,就成为了教学活动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初步了解宋元时期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应用以及向东西方世界的传播、北宋杰出科学家沈括和元朝杰出科学家郭守敬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及其贡献等。

引导学生思考“活字印刷术为什么会取代雕版印刷术?”“指南针被用于航海有什么意义?”“火药的广泛使用对人类产生了什么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思维的能力。

①通过自制指示方向的小磁针以及用萝卜、泥巴或者木头自制活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②引用马克思、鲁讯对四大发明作用的有关论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归纳宋元科技的特点,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四大发明直接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进行小探讨、小制作,给学生以更多的直观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对四大发明传播及其影响的学习,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逐步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意识。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 篇4

教学中会积攒出一些学生对教学和学习上怨言和不满,例如:觉得老师课堂上婆婆妈妈速度慢,对学生的违反纪律现象视若罔闻,对同步学习处理不彻底,在工作上做了很多无用功,作业不切实际或者过多,上课程序或步骤不适用,老师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不够熟练,等等,本星期我在课下和课上时间通过观察和找学生谈心,总结出很多教学当中出现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发现了很多学生有着很多怨言和不满,这些消极的心理因素影响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我必须找出引起这些消极因素的原因,清空教学中出现的垃圾和污浊之气,克服自己不足和不好的地方,让自己带领学生轻装上阵,逐步提高学生学习速度和效率,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挥潜能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发展平台。

七年级历史下册《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 篇5

这节课主要学习辽、宋、金等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内容,里面涉及到几个历史人物,如阿保机、赵匡胤、岳飞、秦桧等。千百年来百姓鲜明的爱憎表明了人们的价值观尺度:一心为国、勇敢正直是我们所赞扬的;谋己私利、阴险狡诈是我们不屑的。因此,在处:理岳飞、秦桧等有关教学内容时,让学生通过看图片、讲故事等多种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爱憎分。

在本课中,我补充的材料少,个别少数民族的材料不能证明全部。在教学中如何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也是一个困扰我的问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 篇6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多媒体展示:

[提出问题] 大家知道他们穿的是什么样的服装吗?各国把中国人叫什么?把世界各地中国人聚居的地方叫什么?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唐装。【生2】唐人。【生3】唐人街。

【生4】因为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人都把唐朝看成中国的象征。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设置悬念,以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讲述:唐朝时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团结共同努力创立了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今天我们就将学习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讲授新课】

总体构思: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高超的建筑水平;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光耀千古的诗坛。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首先让我们一同学习高超的建筑水平。【提出问题】隋唐时期的建筑有何特点呢?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隋唐的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提出问题】隋唐时期的建筑在哪方面有突出成就?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在桥梁工程方面,有突出成就。1.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多媒体展示:

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指出图中桥的名称、设计者,什么时候建造的?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赵州桥是隋朝时期一个叫李春的工匠设计并主持建造的,原名叫安济桥,现在叫“赵州桥”。

【提出问题】请欣赏赵州桥,指出桥的外观造型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出特点:1.科学性:桥跨度大,弧形平。上平过车马,下阔可通船。四小拱瘦身省材,水大泄洪。两端的小拱加大泄洪面积,减小对桥身的冲击。2.艺术性:大小拱相配,轻盈匀称。多媒体展示:

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了七百多年。教师小结:赵州桥在建造上有其独到的特点:桥身跨度大,而弧形平缓,既节约石料,又便于行人和四辆行走;平拱大跨度的运用,不仅增加了排水面积,减少了水流阻力,而且又节省石料,减轻了桥身重量增加了桥的稳定性;采用纵向并列砌筑法,每道拱券可独立站稳,自成一体,既便于施工,节约木材,又便于单独修补等。赵州桥不仅科学技术水平很高,而且造型艺术也很优美。它的弧形平拱和敞肩小拱,雄伟而秀逸,稳重且轻盈。桥两边的栏板和望柱上,雕刻着各种蛟龙、兽面、竹节和花饰等,刀法苍劲有力,风格豪放新颖。

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充分利用图片资源,让学生从直观感受中去体会其中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多媒体展示:

赵州桥比一比北京颐和园玉带桥云南丽江黑龙潭桥

【提出问题】这些石拱桥与赵州桥相比,有什么不同?假如你是建筑师,你会建一座什么样的石拱桥?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依据前面的问题赵州桥的外观造型特点,回答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当场设计一座石拱桥,并说明设计的原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多媒体展示:评价赵州桥的诗句。

【提出问题】诗中如何描写赵州桥?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赵州桥的造型象龙一样矫健,且姿态优美;桥象一弯新月那样美。【提出问题】请学生计算赵州桥的存在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赵州桥至今已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教师总结:赵州桥,这座具有高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准的工程技术,是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赵州桥遴选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赵州桥成为桥梁建筑史上难得一现的秀美风景,已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无数国内外旅客观光旅游。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此桥的诗句引导生认识桥的造型美观。引导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等意识。2.唐都长安和大明宫含元殿——唐朝建筑的骄傲

多媒体投影:唐都长安城平面图以及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唐唐都都长长安安 含元殿复原图上:唐大明宫玄武门复原图下:某影视城中的仿唐城门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殿基高于坡下15米,面阔11间,进深4间,殿外四周有宽约5米的“玉阶”三级,殿前有长达70余米的龙尾道至殿阶。

【提出问题】唐朝长安城建筑布局如何?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和课前准备回答。

【生1】它东西约九千七百多米,南北长约八千六百多米,是今天西安旧城面积的十倍。长安城规模庞大,“长安百万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生2】长安城市、坊分开,东西对称,城内街道、住宅规划得有如棋盘,全城街道整齐宽直,树木成行,两边有排水设施;这些都是我国城市建筑史上的新创造。

【生3】大明宫位于长安城东北的龙首原上,居高临下,唐太宗时开始修建。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皇帝每年元旦、冬至举行大朝会,以及阅兵、献俘等主要仪式,都是在此殿举行,其性质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面积也基本相当。„„

教师总结:雄伟的含元殿建筑群,充分显示了一千三百年前我国建筑工匠和设计师们的杰出的创造才能。国家预计投入为13亿至15亿元资金,将大明宫遗址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进行修复,重现盛唐恢弘气势。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资料,认知长安的繁盛和大明宫的恢弘。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认知得以提高,从而升华教学。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教师过渡:接下来我们来学习隋唐文化繁荣的第二个方面的表现,雕版印刷术。我们的祖先从盖章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提出问题】

1.唐以前的人如果要出一本书,需几千本,只能用什么方法?这一方法有什么不足? 2.什么是雕版印刷术呢?

3.隋唐时期人们用这种方法印了些什么书呢?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手抄。这一方法太慢也很花时间。

【生2】雕版印刷是把要印的文字反刻在一块块木板上,让文字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墨,覆上纸,轻轻一刷,字迹就印在纸上成了正字了。【生3】佛经、日历、诗集。多媒体展示:雕版印刷工艺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一本用雕版印刷术印的佛经——《金刚经》。多媒体展示:《金刚经》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金纲经》雕印于868年。是一部经卷,长488厘米。卷首是图册,接着是经文,画面精美,线条流畅,墨色均匀清晰,印刷技术已很纯熟。《金纲经》发现于敦煌石窟,近代被外国殖民者掠走。[提出问题] 1.请大家看最后一行字,你有怎样的发现呢?

2.继雕版印刷之后又出现了活字印刷,印刷术的发明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生2】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教师小结:从图片可以看出,这部佛经画面精美,文字清晰,可见当时的印刷技术已相当成熟。雕版印刷术来源于生活的体验,离不开人们的观察,探索及创新。继雕版印刷之后又出现了活字以刷。可以说科学发展是无止境的,要求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创新。

设计意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速学生感知和理解的进程,同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师过渡:隋唐时各族人民在前代文化基础上,不仅创造出辉煌灿烂的科技成就,而且在文学方面尤其是诗歌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提出问题] 1.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表现在哪些方面?

2.唐朝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有哪些诗人?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才华横溢的诗人层出不穷。【生2】李白、杜甫、白居易。多媒体展示:三大诗人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李白杜甫白居易 1.李白

多媒体展示:李白的画像和诗歌《望庐山瀑布》和《早发白帝城》。

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将进酒》等等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提出问题]李白的诗主要描写哪些方面内容?通过朗诵,同学们感受到其诗歌有哪些特点?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李白的诗想像丰富;非常浪漫;多歌诵祖国的大好河山......教师总结:李白作品特点: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轻快。因此被人们誉为“诗仙”。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感受李白诗歌的特点,要求同学讲出自己的真实体会,不至于去照读课本。2.杜甫

教师过渡: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是杜甫。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多媒体展示:

杜甫杜甫,字子美。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盛转衰的时代,他看到朝政的黑暗,体会到人民生活的痛苦。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沦陷,杜甫以强烈的爱国之情,悲痛至极地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感人的诗句。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还创作了不少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遭遇的名篇如“三吏”、“三别”等。770年冬,贫病交加的杜甫在湘水上的一条小船上,永远停止了歌唱,终年59岁。

有的沉郁悲怆:

[提出问题] 1.杜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特点是气魄雄浑,沉郁悲怆;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生2】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

【生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作者这样写,表达了他对统治阶级的不满。设计意图:深刻体会杜甫的爱国之情,体会杜甫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3.白居易

教师过渡:杜甫去世后两年另一位现实主义诗人诞生。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多媒体展示:白居易的画像

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年轻时家境贫寒,又逢藩镇混战。为逃避战乱白居易在外过了五、六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使他对民间疾苦有了较深的了解。后来,他在朝廷作谏官,曾当面指摘皇帝过失,因此被贬为地方官。

[提出问题]白居易的诗歌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讽喻社会,同情人民;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教师补充:白居易《红线毯》片断“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白居易对人民的同情。

[提出问题] 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什么能在诗歌上取得如此卓越成就?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刻苦学习和对诗歌的变革与创新。

设计意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欣赏三位大诗人的作品,从中品味他们不同的风格。通过谈感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小结

[提出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隋唐时期,科技、文学成就卓越,其原因是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隋唐时期,我国疆域辽阔,南北统一,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生2】隋唐科技文化处于领先地位,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生3】在科学的道路上要有变革和创新的精神。„„

下面我们回顾本课书所学的知识,总结一下我们这一节课学了些什么东西?(学生发言,利用表格总结)

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类别建筑人物(时代)代表成就李春(隋)赵州桥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印刷雕版印刷《金刚经》李白(盛唐)杜甫(唐由盛转衰)白居易(中唐)特点评价设计科学造型现存世界最古老的石美观拱桥,早欧七百年。最大城市,气势宏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文学《早发白帝城》豪迈奔放《蜀道难》清新飘逸“三吏”“三气魄雄浑沉郁悲怆别”《新乐府》《秦中吟》直白如话通俗易懂诗仙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板书设计】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一桥一城一版领先世界 李白杜甫居易光耀千古 【课堂总结】

灿烂的宋元文化 导学案 篇7

一、先周导语

同学们:历史的年轮转的真快,从三皇五帝一直发展到了宋代,宋代之后又是什么朝代呢?

下一周,老师将和你们一起踏上探索之旅!

二、探究之旅——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

1、探究目标

一、物质生活:

衣:

1、北宋初年,崇尚,后来,奢侈之风盛行,统治者的衣饰,但劳动者多穿。

2、妇女 的陋习逐渐传开。食:

1、饮食相当丰富有小吃、冷饮。肉食类中北宋多吃 宋时多吃

2、饮茶之风盛行。

住:农村:多为低矮的茅屋。城市:平民住房有草房或瓦房,较好的为四合院。而贵族官僚的宅第相当宏丽。

行: 人们多用,也有。达官贵人出门,士大夫骑_____,通比较发达,供住宿的 很多。

二、文化生活:

1、娱乐活动:东京城内有很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 ”。

2、节庆活动: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在宋代都有。春节宋代称为__________,最受重视。与今天的春节有相同的地方。

2、问题设置

1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衣服的规定出现在()

A北宋初年

B北宋后期

C 南宋初年

D 南宋后期 2我国古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开始于()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3宋代最受重视的传统节日是()

A元宵节

B 春节

C 端午节

D中秋节 4宋朝时期都市文化生活蓬勃发展的原因是()

A统治阶级的倡导

B 广大农民的需求

C 达官显贵的需求 D 城镇规模扩大和市民人口增加 5下列情景,在北宋城市中看不到的是()

A 坊市分开

B 庙开

C 夜市

D 瓦子 6宋诗里的“邸店如云屯”,形容的是()

A交通业发达

B 旅游业发达

C 旅店业发达 D 商业发达 7现在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在何时流行()A宋代

B唐朝

C元朝 D 明朝 8下列不属于瓦子出现的原因的是()

A城市的繁荣

B 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 商业发展

D 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9生活在北宋前期时东京时李某,热情接待来京赶考的朋友。他请朋友游玩时,不可能办到的是()

A带着朋友去瓦子听唱曲

B 到城里去吃冷饮

C 在酒店用交子付帐

D 乘牛车去东京郊外

三、学习反思

1、勇敢的小老师们,恭喜你顺利走过“探究之旅”!期待着你把自己的收获分享给大家!写下你的收获吧!

2、在这快乐的探究旅途中,你出现过什么困惑吗?让同学或者老师来帮助你成长吧!请在下面写下你的困惑。

四、挑战自我——我挑战,我快乐,我自信,我成功!

依据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及本课的相关插图,你能讲述一下宋代人的衣食住行及娱乐活动吗?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先周导语

同学们:历史的年轮转的真快,从三皇五帝一直发展到了宋代,宋代之后又是什么朝代呢?

下一周,老师将和你们一起踏上探索之旅!

二、探究之旅——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

1、探究目标

1、________年,________族召开大会,推举_________为大汗,尊称他为_________,_________国建立。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2、_________年,元军占领_________,南宋灭亡。抗战派大臣________ 继续抗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明他_________,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3、元世祖的政绩:

(1)元朝建立:_________年,_________定国号为元,_________年定都_________。(2)农业方面:

a、用________,重视发展_________,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_________做牧场。

b、治理_________,推广_________的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3)运输方面:

a、令人开凿_________河和_________河,粮船可以从_________直通到_________;

b、开辟了规模空前的_________,粮食运输逐步以_________为主。

(4)行省制度: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措施:元世祖在中央设_________,地方设_______,简称“_______”。

我国_________的设立,始于_________。元政府加强对_________的管辖,_________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_________的管辖。

4、元朝商业繁荣:_________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_________。

5、对外交往:意大利旅行家_________,在_________时来华,他的__________________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6、民族融合的发展:

(1)元朝时,许多_________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2)_________包括_________,大量迁入______和_______,同_________等杂居相处。

(3)原先进入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4)_________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_________人、_________人,信仰_________,他们同___、___、___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_________。

意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_________,促进了各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题设置

(1)我国历史上,西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的正式行政区是在()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2)元朝时,我国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

A回鹘 B藏族 C蒙古族 D回族(3)下列人物中,曾经统一蒙古各部的是()

A铁木真 B耶律阿保机 C忽必烈 D完颜阿骨打(4)我国历史上的元朝建立于()

A1206年 B1227年 C1234年 D1271年(5)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开始于()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三、学习反思

1、我的收获:

2、我的疑问:

四、挑战自我——我挑战,我快乐,我自信,我成功!

1、毛泽东在《沁园春·春》一词中所说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属于()

A.契丹族 B.蒙古族

C.女真族

D.党项族

2、元朝时,加强对琉球的管理。琉球就是今天的()A.新疆

B.香港

C.台湾

D.上海 A.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

B.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

3、元朝时,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的主要原因是()C.商业繁荣

D.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4、下列哪个新中国的省份名称,在元朝疆域图中不曾出现()

A.甘肃

B.福建

C.云南

七年级历史下册《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

2、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通过唐文化对各国影响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

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如此频繁的原因,以及它与当今的开放的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指出:唐朝时期,许多外国使节远道而来,向中国皇帝进献他们的珍稀宝物。上一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盛唐的繁荣气象,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唐朝的对外关系。【讲授新课】

一、遣唐使

过渡:我们首先学习唐朝时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的交往。请学生就下列问题合作学习“遣唐使”部分。

首先我们学习唐朝时与日本的交往。唐朝时与日本交往很密切,并且中国唐文化对日本产生重大影响。探究问题:

1、从什么时候开始日本有使者到中国来?

2、唐朝时遣唐使来中国基本概况。

3、遣唐使回国后对日本政治、生活有影响吗?

4、日本对唐朝是如何评价的?(从文献资料中提出问题)

二、鉴真东渡

唐朝到日本去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谁?他什么时候去的?他东渡日本第几次才成功?

教师活动:展示《鉴真坐像》:

1、针对学生关心的鉴真六次渡海,让收集了这一资料的同学复述鉴真渡海故事(或教师介绍);

2、师引导学生读20页的“曾回国‘探亲’的鉴真坐像”让学生明确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对中日文化传播使者鉴真的敬意和怀念他。塑像回国“探亲”说明中日人民传统友谊代代相传。

三、玄奘西行

过 渡:你知道玄奘哪些故事吗? 讲述玄奘决定在集纳天下名僧的法门寺——这一片莽莽苍苍(人才济济)的大林子,苦心潜修,研读佛经,终成一代名僧的故事。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①那么玄奘是何时去的天竺?他为什么要到天竺去? 他去的顺利吗?他在天竺有何成就?他回国后又有什么重大成就? 教师设置上述问题后,让学生读课文,探究这些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唐太宗时,成为那烂陀寺著名的佛学大师,带回并翻译大量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情况。内容丰富生动。)教师活动:教师让学生翻到课本21页,观看《玄奘》人物画像:①介绍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

比较探究:同学们对《西游记》这部小说非常喜爱,想一想书中唐僧的描写与你所了解的玄奘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教师引导: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取得成功,从这点上是相同的,至于小说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一系列人物和一路上经历的具体情节则都是虚构的。小结:

教师置疑:今天我们学习了唐与日本、天竺的交往事实后,想一想,为什么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如此繁盛?它与当今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区别?

(1)唐朝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通畅通

(2)唐朝对外交往十分频繁,但封建时代的交往,多在政治、文化方面,经济交往的比重还很小,相互间的赠品和回礼,与当今的国际贸易无法相提并论。

七年级历史下册《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 篇9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真正的英雄》教学反思(七年级下册《真正的英雄》教学反思文章),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下册《真正的英雄》教学反思(七年级下册《真正的英雄》教学反思文章)1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演讲的目的就在于演讲者和听众取得共识,改变态度,激起行动,推动人类社会向理想境界迈进。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始终紧扣设计之初确定的教什么的问题,突出重难点。听读,抓关键词句,体会演讲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依据演讲者情感的变化,理清课文的思路,进而把握演讲词的主题。重点的突破,同样是方法引导在先。教师讲述:诚然中国神舟飞船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飞天成功,我们称他们为英雄。“挑战者”号升空74秒后就爆炸了,为什么还说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呢?现在请大家就你圈点出的句子,去探究、发觉崇高的精神思想来证明他们绝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然后,幻灯出示两个关键句,并有教师的评点批注。以此为学生作方法引领,教学生学会如何解决问题。不仅如此,在交流中,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英雄写墓志铭,或表达对英雄的敬意,既有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也有对他们思维的训练在里面,看他们有无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力,有无对事例加以分析概括的能力,有无进行综合归纳的能力。在这些训练中,学生始终要关注英雄的行为,感受到他们所爱的事业,正是为全人类的事业,他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始终不屈不挠,英勇无畏,正体现了整个人类的精神。如此崇高的行为,也一定会影响每一个想有所作为的学生。自始至终,学生都感受着为人类进步事业献身的人文精神的熏陶。

七年级下册《真正的英雄》教学反思(七年级下册《真正的英雄》教学反思文章)2

注重了探究性阅读,引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不只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教育的价值并不是学到很多的知识,而是受到如何进行思考的训练,而这是不可能从书本上学到的。用富有活力的表达和知识去唤醒乐趣是教师的至尊艺术。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才能使学生的思考得到有效的训练,才能唤醒学生学习的乐趣。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比如学生不很理解为什么称宇航员的`牺牲是“国家的损失”时,教师可以引导:宇航员是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当的吗?杨利伟飞天成功,仅是他个人的成功吗?当学生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麦考利芙进入太空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教师还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和自由。这些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理解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时,我没有单纯停留在品析词句上,而是适时引导,回到对本单元所写到的英雄人物的事迹评说上,深入挖掘他们行为背后的巨大现实意义,唱响了一曲不单单是赞颂美国英雄的颂歌。

七年级下册《真正的英雄》教学反思(七年级下册《真正的英雄》教学反思文章)3

七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反思 篇10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种地图,在大脑中首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顺序思路,机智的调动学生,使整堂课在活跃、有序的氛围中进行,基本实现了预期的设计意图。

1、利用地图充分展示并引导学业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的读图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教学目标得到落实。

2、关注学生的学习,构建互动的教学平台。本节课经过教师的引导和交流,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展示了师生间的互动和生生间的互动,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

3、注重了学习区域地理方法的指导。本节知识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端,因此,在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我注重了学习区域地理方法的指导,在分析亚洲自然环境特征时,指导学生从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方面加以分析,并强调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同学们今后遇到陌生的区域,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和分析。

4、在学习方法的延伸和拓展上没有及时的反馈、运用和巩固,如在学习亚洲自然环境中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河流后,“,可以把教材第9页的北美洲洲图,让学生依据区域地理的方法来分析北美洲洲的地理位置,从而使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得到深化和巩固。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篇11

历史教学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尤其是以发展规律教育,教会初入中学的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潜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潜力、识图、读史料的分析潜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资料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资料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三、学生基本状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必须的学习动力。但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的较多。同时由于教材资料比上学期繁多,对于理解、分析潜力较弱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会有必须的难度。

四、教学方法和措施:

1 、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的、步骤,抓住教材的重点。课堂上体现因材施教,力争使每个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获,尽全力的开启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参与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力求知识趣味化,使学生爱学习,提高45 分钟的利用效率。

2 、在教学过程中,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传授知识。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纵横比较,穿针引线,使整个历史发展状况显得脉络清楚,思路清晰。并在课堂上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3、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渗透,坚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职责感、使命感,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以及对社会的了解及适应潜力。

4 、关心、爱护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个性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作用,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用心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五、教学进度表: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教学进度表

第 1 周 隋唐时期 第 1—3 课

第 2 周 第 4 课,第 5 课

第 3 周 第一单元复习检测、第一单元讲评

第 4 周 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 6—7 课

第 5 周 第 8 课 第 9 课

第 6 周 第 10—12 课

第 7 周 第 13 课 机动

第 8 周 第二单元复习检测、第三单元讲评

第 9 周 复习

第 10 周 期中考试

第 11 周 明清时期 第 14 课第 15 课

第 12 周 第 16—18 课

第 13 周 第 19—21 课

第 14 周 第 22 课 机动

第 15 周 第二单元复习检测

第 16 周 第三单元讲评

第 17 周 总复习

第 18 周 期末复习

上一篇:“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下一篇:环境影响评价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