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旅游发展规划专题(推荐7篇)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积极实施旅游旺县和旅游强县战略,以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打造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格局为目标,在旅游部门的全力推动下,我县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转变,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通过出让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权,极大地促进旅游项目的建设发展。,我县以出让开发经营权的方式,引进知名旅游品牌企业南湖国旅和本地能人开发经营燕岩、世外桃源景区和燕山景区、燕峰峡温泉漂流景区等旅游项目。燕岩、世外桃源景区通过南湖国旅的规划设计,投资包装、宣传策划,景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吸引了以珠三角自驾游和港澳地区团队为主的大批旅客前来游玩,旅游业绩良好。燕峰峡温泉漂流景区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2300多万元,建设酒店、温泉别墅、露天温泉、漂流及矿泉水生产等项目。景区成功举办了两届广东省漂流大赛,—间,年接待游客15—20万人次,年营业总收入平均达500多万元。
(二)积极谋划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旅游资源开发。,我县引进香港锋华实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岳山温泉旅游度假村,该项目规划建设用地为720亩,经省政府批准首期建设用地为60.6亩。作为市、县重点建设项目,6月,该项目征地工作全面展开,目前首期建设用地已征地50.6亩;二期规划建设用地也初步与农民签订了200多亩征地意向,二期规划建设用地的土地修编、用地报批等工作正有序开展。
此外,我县还引进广东国叶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六祖禅宗文化旅游区,该项目不但是市、县的重点建设项目,而且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被省政府列为我省重点建设项目。项目规划用地为1379.3亩,投资估算12亿,计划以冷坑镇上爱岭“六祖岩”为主线,向左右山岭延伸,建筑设计以“六祖禅宗”宗教场所为主体,配套禅宗文化展区、国际会议中心、居士区和服务区等区域,是一个集文化、旅游、饮食、休闲于一体的禅宗文化旅游项目。目前,已完成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和项目用地规划工作,正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用地申报、林地审批等相关工作。
(三)生态乡村游项目逐步推进,将更有效地发挥我县旅游资源的整体效应。我县的大稠顶和三岳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林木葱茏、物种丰富、景致优美,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养生、旅游探险的好去处。保护区以其清新脱俗的自然生态景观,成为我县生态养生游的亮点,正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青睐。目前保护区正努力寻求合作开发生态养生游项目。而以梁村何屋、坳仔六德堂等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游项目也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文明卫生村建设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
(四)强化旅游产业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改进旅游综合服务工作。多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旅游产业配套设施项目各要素建设,一是通过大力招商引资,目前全县拥有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5家、二星级酒店2家、一星级酒店3家,其它大小旅业87家,共有客房2790间,床位5510个,是全省50个山区县中拥有三星级以上标准酒店最多的县(区)之一,能较好满足游客住宿的需求;二是推出了以粟米鸡、石山羊、六十日黄菜等具有怀集地方特色风味菜肴为主料的“燕都风味宴”和“乡土风情筵”系列菜色,深受游客好评。此外,被称为“中华一绝”的燕岩徒手攀岩采燕窝绝技成为我县游乐观赏的一大卖点,赢得游客的普遍欢迎。还有县城不少的休闲娱乐场所和旅游商品、土特产专卖店,基本能满足各方游客到我县旅游娱乐、购物的需要。
总体来说,近几年来我县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近两年多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影响,我县已开发经营的旅游景区受到了较大冲击,出现了经营冷淡,景区旅游人数大幅减少,收入严重下滑甚至亏损,欠缴景区经营权费,经营难以为继的局面。据反映,燕峰峡温泉漂流景区就亏损了60多万元,经营陷于困境,而南湖国旅近年来累计尚欠缴90多万元景区经营权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承接产业转移到产业集群发展
昌图换热设备产业的发展颇有些“神奇”。由于地处辽吉交界, 紧邻工业重镇四平, 四平的一些工业企业已悄然盯上具有低成本优势的昌图, 而其中就有不少换热设备生产企业。这为昌图工业的发展打开了思路, 省政府主要领导拍板定夺, 利用昌图县原有的工业园区, 承接四平换热设备产业转移, 打造特色鲜明的昌图“热谷”。“无中生有”、“借力发展”, 昌图走出一着“妙棋”、“好棋”。
1. 巧打地缘牌。
昌图换热设备生产基地与四平一路之隔, 形为一家, 而在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等要素供给方面, 相比四平, 昌图却具有比较优势。为此, 昌图县利用各种渠道, 借用各种关系, 对四平市换热设备企业进行摸排考察, 了解当地很多企业需求, 同时加大宣传力度, 以最优惠的政策和贴心的服务, 吸引企业落户。园区建立初期, 落户企业由四平市转移过来的多达64家, 占园区起步阶段企业总数的66.7%。依托四平起步, 昌图迅速完成了承接产业转移到加快产业集聚的“原始积累”。
2. 抢占制高点。
从无到有, 从有到大, 一要有建设速度, 二要有产业规模。昌图以四平为参照系, 工业园区短时间内实现“七通一平”, 建成区面积达到10.4平方公里, 具备承载大项目的能力。招商引资、项目引进, 突出“早”字和“快”字, 一年登上一个大台阶。2009年, 投产换热设备企业52家, 完成工业产值22.8亿元。2010年, 投产企业则达到96家, 同比增长84.6%, 完成工业产值52亿元, 同比增长128%。到2011年9月末, 已累计引进落地项目225家。换热设备主要产品, 从开始的板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 发展到目前容积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烟道换热器、换热机组等多品种、多系列产品生产。其中由辽宁远大换热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板式换热器、烟道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为自主产品, 获国家发明专利;冷凝器为全国首创, 结束了同类产品依赖进口的历史。今年前9个月, 换热设备产业实现产值75.8亿元, 增加值16亿元, 利润6亿元, 上缴税金8501万元, 带动就业7202人。换热设备产业连续三年翻番增长, 使昌图县经济总量在全省44个县的排位, 由2006年的第21位, 前移到目前的第12位。
二、激情打造产业发展高地
换热设备产业从起步到形成集群的过程中, 昌图县体现出独特的视角、独到的思维和实干的作风。
1. 高起点制定发展规划。
坚持“科学规划、高速推进、完善设施、优化服务”的工作思路, 县委、县政府先后组织有关人员赴山东、河南等全国重点换热器企业进行考察, 并邀请中科院、哈工大、博为国际咨询集团的院士、专家帮助论证, 编制《辽宁省换热设备产业基地总体规划》《辽宁省换热设备产业基地产业发展规划》《辽宁省换热设备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营规划》等, 提出以打造具有产业发展和生活服务双重功能的园区为重点, 以建设产品先进、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为导向, 园区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 其中起步区面积10平方公里, 工业用地面积20平方公里;产业功能方面, 围绕研发平台、检测平台、产业衍生平台、融资平台等完善服务设施, 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足够空间。
2. 实施全攻略招商。
建设用地、企业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 均实行政策倾斜, 最大限度减轻投资企业的负担。由乡镇引进项目落到产业园区的, 其税收归乡镇所有, 以鼓励乡镇招商积极性。县里投巨资建设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的换热设备产业会展中心, 一方面通过会展推销产品, 另一方面为招商引资搭建平台。自2010年起, 连续举办两届中国换热设备博览会, 向国内外客商充分展示昌图产业集群发展魅力。在今年的博览会期间, 有74家国际、国内换热器及其上下游生产企业参展, 现场签约项目12个, 协议引资额23.6亿元, 现场销售换热设备及配套产品8000余台套, 交易额8700多万元, 协议销售额达15.1亿元。会展中心因此获得“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称号。
3. 着力提供全程服务。
对每一个具有投资意愿的企业, 指定1名责任人和配备1名专职服务秘书, 实施全程跟踪保姆式服务。对项目审批开设“绿色通道”, 实行“一次会议审批, 一个门槛受理, 一个公章生效”的“三个一”服务;对已开工项目建立调度会制度, 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 及时解决实际问题。产业园区实施24小时保安巡逻, 确保企业和职工的安全感和稳定感。昌图县对入驻企业的政策支持和有效服务, 被企业家们形象地总结出“七个好”, 即园区位置好, 政策制定好, 服务质量好, 招商思路好, 部门协调好, 社会治安好, 省里支持好。
4. 突出产业功能配套。
除建设产品检测中心、会展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以外, 积极搭建融资平台, 与辽宁华联担保等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与建设银行铁岭分行合作建立中国换热设备电子商务网站, 园区职工培训中心正在筹建之中。配套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建立, 为换热设备产业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继续强化服务能力和政策支持
昌图换热设备产业集群发展势头正旺, 前景广阔, “十二五”期间将新增固定资产投资330亿元, 按照千亿元产值目标打造产业集群。重点抓好两个方面。
1. 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在严格执行发展规划, 落实规划内容的同时, 根据市场需求变化, 适时调整产品结构, 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丰厚度, 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在鼓励企业自设研发机构的同时, 积极推动辽宁换热设备研发中心项目落地。昌图县已与世界知名的瑞典舒瑞普公司达成这方面意向, 相关政府部门应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另外, 各县产业园区普遍面临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 昌图也面临这方面的压力, 正在努力解决。技工培养仅靠一县之力难以支撑, 应在更高层面取得突破。
2. 强化细节管理和服务, 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
为推动旅游兴县战略的贯彻实施,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0x年工作要点的安排,常委会开展了旅游事业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9月5日至7日,在听取县旅游局关于全县旅游工作情况的汇报后,调研组深入到寺前、牛镇、汤泉、晋熙等乡镇和花亭湖景区,调查了解旅游事业发展情况,并召开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人大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征求加快旅游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为开阔视野,学习借鉴外地旅游开发和管理经验,调研组于10月中旬考察了浙江千岛湖、江西柘林湖等景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供审议时参考。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县旅游工作取得一定成绩,花亭湖景区相继被批准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安徽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今年6月,国务院重点风景名胜区专家考察组对花亭湖景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花亭湖山川秀丽、人杰地灵,自然资源、人文景观都已具备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评审条件。”
1、旅游法规宣传和花亭湖景区宣传推介方面
为保护花亭湖景区的旅游资源,景区管理处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宣传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资源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汤泉乡通过村规民约规范旧民居的改造,有效保护了别具风格的龙潭寨和蔡畈古民居。寺前镇将《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通告》印发到村、组,广为宣传。
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推介花亭湖。一是通过举办缅怀纪念赵朴初系列活动、花亭湖摄影大奖赛、钓鱼王杯和蓝光明杯垂钓赛、以“点亮花亭湖”为主题的登山活动等,着力提升花亭湖景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人气指数。二是积极参加周边地区旅游交易会、旅游博览会,免费发放景区导游图、风光文字资料和光盘,展示景区自然风光和旅游资源。三是利用现代传媒进行宣传推介,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国青年报等权威媒体进行专题宣传,并开通了安庆市旅游网太湖分站。四是与省内外旅行社建立良好的宣传推介合作关系,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旅游推介办事处。
2、旅游项目开发方面
花亭湖景区综合开发项目已列入省“861”项目规划和安庆市“三山两水”旅游扶贫项目规划,为我县旅游事业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政府补助、农户投资的形式,“农家乐”生态游开始起步,已有50家“农家乐”接待户通过验收并挂牌营业。通过招商引资推进旅游设施和旅游项目的建设开发。近几年来,累计引资3000余万元,建成了寺前庄苑(三星级)、千缘山庄、花亭湖温泉度假村、月亮湾民俗风情园等旅游设施和旅游项目。安徽省锦鹏、锦海投资公司拟投资1.6亿元的花亭湖“雕塑艺术岛”项目和海螺集团拟投资500万元的“休闲度假村”项目已进入征地、拆迁和规划设计阶段。
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近几年来,县政府加大了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近5000万元,建造了多处旅游码头,修建了西风洞盘山沥青公路,改造了景区部分景点的供电线路,完善了景区通讯设施,启动了旅游快速通道工程、环湖道路(赤百、太百)扩建工程和赵朴初生平事迹陈列馆工程。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兴县没有真正提升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旅游业总收入和旅游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相关部门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快旅游事业发展深入研究不够,旅游营销理念缺乏特色,营销水平有待提升,花亭湖旅游品牌建设的亮点不多;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抓旅游、兴旅游的氛围尚未真正形成。
2、旅游发展规划严重滞后。全县旅游资源普查尚未开展,旅游资源底数不清;旅游发展规划尚未编制,已编制的花亭湖景区总体规划定位不准、起点不高,赵朴初名人效应和禅宗文化底蕴发掘不够,景区控制规划和大部分景点详规还处于谋划阶段。
3、旅游管理体制不顺,景区综合管理亟待改进。突出表现为:①县旅游局职能缺位,花亭湖景区管理处又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②景区收费站“一间铁皮屋,一根长木棍,游客一到,木棍一拦,停车买票”,游客扫兴,大煞风景。③游船管理亟待规范,抢客、宰客现象时有发生,水上交通秩序一度混乱。
4、旅游服务水平不高。从总体上来看,我县旅游事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旅游开发层次和服务水平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为:景点的主题项目策划水平不高,留不住游客;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导游数量少,难以为游客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宾馆、饭店等旅游定点服务场所尚未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5、旅游产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构成单一,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大。
三、几点建议
旅游兴县是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提出的“五大战略”之一。全县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上来,进一步深化认识,切实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推动我县旅游事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把花亭湖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旅游品牌。针对我县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外地经验,特提出如下建议。
1、尽快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在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委托权威机构和知名专家,编制全县旅游事业发展规划、花亭湖景区总体规划、景区详规、景点项目策划及环保专项规划。规划编制要树立精品意识,兼顾近期需要和长远目标,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准确定位,彰显特色,以便更好地指导花亭湖景区的开发建设。
2、强化景区综合管理,规范景区旅游秩序。一是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县旅游局应切实担负起指导管理全县旅游工作的职责,花亭湖景区管理处应组织实施好景区旅游开发工作。强化景区管理处的管理职能,组建景区综合执法队伍,对景区实行综合管理、联合执法,从根本上净化景区环境,规范景区秩序。二是尽快改变目前景区门票收取方式,在整合景点资源,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推行“通票制”,变“景点游”为“景区游”,除了互动项目经核准可以收费外,景区景点不再收门票。三是整治游船营运秩序。可借鉴千岛湖的经验,对游船实行“六统一”(统一接待、统一调度、统一价格、统一结算、统一考核、统一服务),并切实强化监管措施,杜绝无序竞争,提高服务质量,让游客玩得舒心。四是坚持环保优先的原则,严厉打击药饵垂钓、乱砍滥伐、开山炸石等违法行为,使花亭湖生态环保良性循环,永续利用。
3、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事业的投入。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对交通等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景点资源有偿转让和政府资源入股等多种形式,引进县内外的资本投入,实现社会资本向旅游业的聚集。要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改善旅游开发条件,抓紧建设旅游快速通道、景区票务中心和旅游专用码头。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景点开发要有机结合,科学规划,相互协调,相得益彰。景区开发围绕花亭湖景区的主题,服从规划,注重品味。要量力而行,杜绝半拉子工程,做到开发一处,成功一处。对现有景点,要进一步挖掘潜力,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档次,做精做强,使其真正能引得来客,留得住客。
4、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提升花亭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加强市场调研,制定科学的旅游营销策略,革新营销理念,注重整体包装,突出品牌特色,打好“名人牌”、“禅宗牌”、“山水牌”。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对象,拓宽营销载体,创新营销方案,提升营销水平,向社会推介太湖独特的旅游资源,努力营造太湖旅游新形象。要加强旅游营销队伍和从业队伍建设,培养一批职业道德好、精神风貌佳、业务素质精的导游队伍,为游客提供周到服务。要进一步加大与县内外旅行社的合作推介力度,使花亭湖景区成为更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提案人:
内容:
某某县历史文物丰富,革命遗址众多,自然风景优美,区域文化独特,境内有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景区50多处。山川毓秀,嘉木葱茏,地下聚宝,民风淳朴,实可谓“居晋冀之要塞,揽天地之形胜”。其中以平X关战役遗址、XX灵王墓、北魏觉X寺、XX寺唐代石佛冢群、X花山天然溶洞、X子梁XX草原最为著名,红X绿三色旅游为塞北旅游一大亮点儿。但近年来,群众普遍反映旅游投资不足,导致资源品质有所下降,故在此作了些调查,望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
一、某某县旅游业发展史
1997年,某某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全面开发某某县旅游资源,发展某某县旅游业。同年成立了“某某县县立鑫旅游总公司”,为县政府直属全额事业局级单位,负责全县旅游开发建设。1998年某某县县旅游公司与文物局合并一家,对全县文物、旅游进行统一行业管理和开发建设,公司更名为“某某县县旅游发展总公司”,性质不变,名称延用至今。2001年全县旅游“十五”规划中,按资源特色提出了某某县县“红、X、绿”三色旅游发展计
划,即以平X关战役遗址、白XX特种外科医院、三X九旅旅部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觉X寺、XX灵王墓、XX寺等为代表的“古色”旅游;以XX溶洞、XX草原等为代表的“绿色”旅游。
现有旅行社两家,分别为XX市平X关青年旅行社和某某县县平X关旅行社。旅游定点购物中心一家(芳X土特产经销部)。
二、某某县旅游现状
经过十多年的开发,某某县县旅游业沿着发展“红、X、绿”三色旅游的正确路线前进,我县资源丰厚,交通便利,各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本人经过近一年来的观察,某某县发展并不顺畅,就发展模式难脱“小熊掰玉米”之嫌。现以本人近一年去过的XX草原和桃X榕洞景区为例,谈谈看法。
XX草原我于2002、2006、2011年分别去过一次,感觉一次不如一次,尤以去年七月份去的一次印象深刻,从山下到山上便道都像多年未修,山下修建的景区管理处也已废弃,门窗残破,原来洁白的蒙古包状建筑、迎宾牌楼早已荒废,成了垃圾场,甚至便溺之所;基本无像样的便利店,景区内草场大不如前,景区内管理人员、马夫等人缺乏统一管理,言语粗俗,甚至对游客恶言厉目,往往使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桃X山景区相对情况较好,但在景区人文景观设臵上远远不足,沿途阶残草荒,几无令人欣喜之处,费尽艰辛爬到山顶,也无法让人与印像中的“溶洞”、“喀斯特地貌”发生联系,唯有一点,山下红综鱼,河边小酒馆儿,还可宽慰游客,聊解旅途疲劳,境地之尴尬,完全可用“惨淡”来形容。
其余景区境况也不尽如人意。纠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是景区的后续投资不足,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某某县旅游,一个景点一次性投资后,又去开发另一处,不再或很少继续增补资金,甚至在景点开发不成熟之时都寄希望于“以景养景”,结果景区(点)数量日渐增多,但质量却每况愈下,形成“小熊掰玉米”的状况,拿起这一个,丢掉前一个,游客慕名而来,失望而归,口口相传,声誉日下,形成恶性循环,实在令人扼腕。
三、几点建议
以上所说无意自毁形象,但作为某某县县民,深深的希望自已的家乡能够成为真正的塞上明珠,引以为傲,在此,我提以下几点建议,如有不妥,请各领导及相关人士给予指正。
1、改变“以景养景”的做法。某某县旅游现在正在发展阶段,还需大量资金注入,应在景区内大量增加台阶、扶手、公厕等基础设施、修建人文景观,增强景区综合观赏性。
2、提高景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精品意识,规范并提高工作人员资质审查标准,统一管理、定期考核,从文化素质、形象、语言、精神面貌等方面严格要求。
3、完善餐饮、停车、住宿等配套设施,由公司统一管理、统一经营,规模视景区大小不等,但标准统一,收费一致,使游客每到一处景点,都能感到安全、舒适。
4、加强科技、文化产业旅游项目,提升苦荞、特色农业等
项目的文化品味。
5、提高旅行社服务能力,完善旅游线路设臵,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四周辐射的旅游资源网络。
6、加大旅游宣传力度,与省、市旅游公司进行更为广泛的合作交流,实现发展自我的目标。
7、引导本地甚至外地企业、企业家投资旅游项目也是个可以探讨的途径,既利于企业的转型发展,又减轻了政府的资金负担,还可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一举多得,值得考虑。
——以湖南靖州渠阳古城为例
靖州,全国唯一的苗族侗族自治县,地处湘西南的一个神秘地方,经历了千年岁月的沉淀,“八邦会靖”的繁荣,如今又承载着二十六万苗侗汉各族人民跨越式发展的梦想;渠阳古城,渠水蜿蜒流淌,往日“见船不见水,见排不见江”的盛况只能凭残存的码头会馆去想像。
我公司积极探索古城镇开发中传承历史文化和创新发展的辨证关系,在传承与创新中推进渠阳古城的开发。
一、渠阳古城现状分析
渠阳古城,也称靖州古商城,建于后晋,明朝时成为湘黔桂三省边界地区的商业重镇,清乾隆以后更是形成了“八邦会靖”的繁荣局面。古城是楚王与五代时期苗侗领袖杨再思交战的古战场,也是历史上湘黔桂三省(区)边界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丰富多彩的苗、侗民族文化是其一道绮丽的风景。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古城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性开发,目前古城遗迹仅剩下以土桥街为核心的三条历史街区,原真性文化承载物缺失。
古城现存的主要问题一是防洪压力大,若发生20年一遇的洪水,就会淹没老码头至街巷的区域,建设防洪设施难以保住沿河建筑;二是古城现有民居保护价值不大,除11个县级文物保护点之外,大部分建筑保护价值不大,若要全部拆迁,有一定工作难度以及资金压力;三是古城建筑风貌混乱,环境卫生状况不佳,居民居住条件差;四是土地价值不高,商业开发难度大。
二、古城开发的难点
渠阳古城的开发所面临最大的难题——是以保护为主还是撤掉重建?
若选择以保护为主,保留古城原貌,保护现存的古街区,未来发展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渠阳古城与附近的黔阳古城、洪江古城整体特色相近,且在资源品级、风貌保存方面不如后两者,很可能会被形象遮蔽,难以进行旅游开发。若选择完全拆掉重建转而发展房地产,就意味着完整地毁掉了历史,湮灭了文化,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做法。
三、问题解决方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1、开发理念
用传承与创新的理念去解决渠阳古城的开发问题,我们要传承古城的历史文脉,传承苗侗民族文化,传承古城历史街区的肌理以及建筑风貌;同时在建筑空间、消费空间、融资模式、经营模式等方面大胆创新;通过旅游产业的植入,对渠江两岸环境的整治,旧城的改造,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土地价值,创造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古城改造为具有新功能的新天地。
古城的文脉不仅指古城的传统格局和风貌,还包括古城发展的历史延续和文化特色。历史街区的效果、生活性和市俗性反映了古城某一历史时期的风貌特色,历史街区中返璞归真的居住形态——个性与交往空间的并存是一种本质性的需求,是人们追求物质生活时的精神场所。因此,应该保留古城历史街区的肌理,作为古城再造的基础。要努力寻求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商业成功结合的经营模式。在保护与开发的基础上,形成汇聚苗侗风情体验、餐饮、购物、宅院酒店、娱乐休闲、商务会议、情景再现等业态的苗侗风情之城,构成渠江两岸独特的吸引元素和靖州语汇。要实施经营城市的战略,加快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变,通过多样化的融资方式,开辟城市建设资金的新来源。
2、总体定位
古城的产业定位为发展休闲、娱乐、餐饮、购物、院落式酒店、商务、会议和旅游房地产的产业聚集区;将其功能定位为靖州的“城市客厅”、“休闲娱乐及夜生活中心”,把渠阳古城打造为靖州的“城市名片”,使之成为靖州旅游的主要承载体之一。
3、具体发展策略
(1)完善功能分区
设置入口服务区,依托渠阳古城现存历史街区打造文化观光体验区,构建苗侗风情体验区以及苗侗风情休闲带。
(2)文化价值的提升
一是文化的植入:包括古城文化的直观、静态展示,如雕塑、建筑等;二是文化的演绎,把节庆文化、民风民俗等融入到主题娱乐、参观游览、活动表演中;三是文化的延伸,将传统文化元素延伸到商业领域,构建文化商业休闲多产业模式;四是文化的创新,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伸,加入现代人对休闲生活的需求,把文化创新的价值落实到游客的生活方式中。
(3)建筑风貌的打造
对原已定为保护单位的建筑要按规定要求进行严格保护。在原有历史街区基础上,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引入多义景观概念,营造景观意象,通过挖掘该区域的文脉进行景观重塑。充分利用苗侗传统建筑元素,在传统建筑外壳中植入崭新的功能。建筑外观为传统苗侗风情,而建筑内部的结构则按照21世纪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情感世界度身定做。
利用条石构筑退台式防洪堤,防洪堤上形成休闲空间,依地势修建吊脚楼,可同时满足防洪需求、景观需求和休闲需求。沿河修建苗侗风情建筑,二重檐民居,修筑亲水平台,保持亲水环境和沿水而居的建筑形式。保持传统的街巷机理、码头空间,拓展沿河休闲空间、街巷购物的娱乐空间。营造鼓楼、风雨廊道和亲水广场等开放空间,苗侗风雨桥连接渠江两岸休闲空间,同时也增加了风雨桥上的观光休闲体验。
(4)商业业态的选择
要依靠富有文化内涵、内容丰富、风情独特的产品与业态打造,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集餐饮、购物、娱乐等功能于一身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苗侗文化氛围的复合型休闲、文化、娱乐中心。
结语——古城、古镇、古村落都是我们祖先的遗产,是我们与历史之间的“桥梁”,亦是我们传授下一代,告诉他们祖先的存在之物证。没有它们,我们只有“空间”而无“时间”。
希望渠阳古城的开发模式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成为古城镇开发的新的突破,但也需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旅游体验视角下古城古镇古村落旅游开发
——以成都市洛带古镇为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体验已经成为当今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诉求。在旅游规划与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如何设计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体验旅游产品以及对目前现有的产品进行整合和升级,是当前旅游规划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古城古镇古村落来说,由于在旅游开发中需要重点保护其建筑风貌、建筑艺术及其承载的特定地域文化与环境空间,因此,旅游娱乐项目的开发受到限制,如何在古城
古镇古村开发体验旅游产品,对国内众多的人文类旅游资源开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体验旅游是顺应体验经济发展的必然
美国未来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1970年出版的《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体验经济”这一概念。他预言,随着人们越来越富裕,一切也越来越短暂。消费者无情的摈弃了旧的占有欲,开始像收藏财富一样,自觉而又热心的收藏体验。而学者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在他们1999年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中,对体验经济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认为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经济发展阶段。
体验经济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为消费者创造一种难忘的值得回味的经历。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游客的体验深度不断加深,开始向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升华,情感的比重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大大增加。同时,对于文化的体验与消费也将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旅游者更希望通过旅游活动创造一次难忘的旅游经历。可以说体验旅游是顺应体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体验旅游正成为一种新的旅游趋势。
二、体验旅游是旅游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
中国大众旅游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正在向深度体验方式转变。传统观光旅游虽然也是一种体验活动,但是体验的深度较浅,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游览阶段,旅游活动对于旅游者来说也只是停滞在悦耳悦目的体验层面。同时市场上多数旅游产品的开发也仅仅是迎合大众旅游市场的需求,多为观光类型的旅游产品,观光山水,观光寺庙,观光古迹等。殊不知游客的需求层次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多年的大众旅游市场培育,已经使游客对于浅层观光的旅游产品感到疲惫,希望有更深一层次的体验旅游产品。而近几年城市周围乡村体验旅游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深圳欢乐谷的品牌延伸、芜湖方特欢乐世界的成功,正说明体验旅游市场的到来。
乡村体验旅游不同于传统的对优美的乡村田园自然风光的观赏,而是深入到乡村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在农事体验中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在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之间形成互动,达到更深一层次的愉悦。深圳欢乐谷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后,相继在北京、成都、上海建设欢乐谷主题公园,目前已经成为国内都市主题公园体验旅游的第一品牌。芜湖方特欢乐世界于2008年4月开业,仅去年开业当年就接待游客量150多万人次,引起全国的关注。欢乐谷与方特欢乐世界,都为主题公园旅游体验项目,通过游客的参与
为其创造一次刺激、快乐的旅游经历,体验现代科技文化与时尚文化。
所有这些正成功的说明旅游市场对于体验旅游产品的若饥似渴。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旅游供给在体验产品方面的严重不足。
三、古城古镇古村落旅游体验产品的开发——以成都市洛带古镇为例
洛带为成都市四大古镇之一,于三国时期建镇,原名甄子场。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小镇旁的一口八角井而得“落带”之名,后演变为“洛带”。经过旅游规划后,使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2008年在汶川地震的影响下全年接待游客量仍达398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达2亿元。
四百多年前,一群客家人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从沿海地区迁到了成都东郊的洛带镇。在此之后,洛带镇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西部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小镇。客家居民的迁入带来了众多客家文化的传播。1999年,现成都来也旅游策划公司的团队在为洛带编制旅游规划策划及后来的详细规划时紧紧围绕客家文化这一核心,进行深度的
挖掘和包装,在古镇推出使游客多方位体验客家文化的旅游产品。
(1)美食体验。在洛带古镇,美味可口的客家小吃让游客流连忘返,且每一种小吃都融入了其独特的客家文化内涵。客家伤心凉粉几乎成为到洛带游览游客的必尝小吃。凉粉本是云、贵、川等地普通百姓的日常食品,但是客家的凉粉加上“伤心”二字,就使其具备独特的文化内涵。“伤心”一词意在回忆客家人几百年前的迁徙和进入四川后开创新生活的艰辛。
当普通的凉粉负载了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时,便不再仅仅只是小吃,更成为一种代表,一种客家文化的象征符号。游客品味的也不仅是精彩的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历史。
(2)娱乐体验。古镇内的娱乐产品众多,体验性强,最突出的要数客家“火龙节”“水龙节”。“火龙节”“水龙节”都是几百年来被客家人传承下来的特色民俗活动,火龙是为祈福望岁,水龙是为祈雨,都是直接从古代龙舞发展而来,历史悠久,保存了较多的中国古代舞龙最原始的程序和古朴的仪式。
每年春节期间,古镇都会进行火龙表演。舞龙前,舞龙队整装待发,焚香祷告;并以鸡冠之血祭祀,祭祀完毕,龙头率领,龙灯拜年。而“烧火龙”则把整个舞龙活动推向高潮。游客可以使用预备好的焰火鞭炮任意的袭击舞龙者,双方在龙舞和焰火中你来我往,你烧我挡。游客以自己所烧的焰火越多,表示吉财越旺;而舞龙者倘被焰火、鞭炮烧起血泡、疤痕,不仅是勇敢的表现,也预示着大吉大利。
舞水龙也是客家人的又一重要习俗。由于体验性参与性强,水龙节已经成为成都市的一项重要狂欢活动,现已被称为“成都的泼水节”。
(3)购物体验。洛带古镇内众多的民族商品向游客展示这是一个客家人的世界。古镇上有特色工艺品很多,兔子耳朵、橡胶做的假排骨、椰子做的拎包、还有草编的时尚包,各种草鞋、布鞋,客家草编草帽、客家的雨伞等。既有实用的拎包、草鞋等生活用品,也有水晶、假排骨等装饰品,类型多样,可以满足各类不同需求的游客。
可以说,客家文化充满了整个洛带古镇。游客在古镇内的食、住、行、游、购、娱无不感受着客家文化。也正
是客家文化才使洛带古镇重新活了过来,在四川的众多古镇中脱颖而出,成为成都的一张旅游名片。
旅游本身就是一项体验活动,不管游客参与的是什么旅游活动,真正追求的都是一种文化体验。不论旅游项目有多么丰富,活动有多么复杂,终究也只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因此在旅游开发中,需要紧紧把握独特的文化内涵,围绕文化开展旅游体验项目的设计。在进行古城古镇古村落文化类旅游资源开发时,尤其如此。在体验经济时代的今天,只有在把握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旅游体验产品的设计,才能开发出让游客进行深度体验的旅游项目,创造一次难忘的旅游经历,才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
旅游对古城古镇的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业是带有文化性质的高度综合的服务行业,所以旅游业的社会文化作用有时更具有隐蔽性,往往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古城古镇是保留了较多
传统文化,相对封闭的空间。古城古镇旅游兴起后,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互动和碰撞,产生了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一、旅游对古城镇社区文化的积极影响
1、旅游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再建构
丽江旅游的发展不但相继推动了丽江古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而且还建成了一批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的高质量的景区景点,为当地文艺精品的创作与展示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出现了一批深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的优秀歌曲,如《丽江美》、《纳西人》、《蓝月亮》、《七个月亮》等等。濒临消亡的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借助旅游大潮的契机乘势获得一定程度地恢复与重建,纳西古乐成为誉满中外的文化精品。宁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由于前几十年的社会变动几乎造成其传统文化的完全消失,服饰日渐汉化,民族歌舞活动越来越少,就连他们最具特色的阿夏婚及母系家庭也逐渐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旅游的介入,众多旅游者惊羡于其美妙绝伦的湖光山色和独特的母系文化而纷至沓来,既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又唤醒了摩梭人的族体意识,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自身文化的独特价值而倍加珍视、百般
呵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摩梭人传统文化的保留与复兴。
2、旅游强化了接待地的民族认同意识
民族认同是民族的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民族联系的一种意识”。旅游业的发展,唤起了纳西人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再认同,引发了民族意识与民族旅游的互动。借助旅游的开发,种种已经或正在消失的象征着民族精神的文化事象由于日益得到海内外尤其是本民族的热切关注,而得以苏生和再现,从而增强了自我民族认同的内趋力。正是在丽江民族旅游的特定场景中,象征性的纳西民族意识借助其身份的再认同得以强化,并在与民族旅游发展的互动中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
3.旅游并没有影响当地居民的核心文化
旅游的发展,对当地居民的核心文化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破坏。一项通过105户摩梭家庭的调查显示,摩梭人仍然保持着其核心的传统文化。家庭成员婚姻形式只有阿夏异居婚(走婚)一种的占了47%,只有阿夏同居婚的为17%,只有一夫一妻制的为13%,另外,23%的家庭中有2种或3种婚姻形式并存,虽然这种变化体现了摩梭人的婚姻形式存
在着向一夫一妻制转化的趋势,但可以看出“阿夏”异居婚的人群比例仍然占调查家庭中的50%以上。主要原因是对摩梭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使得摩梭人开始有意识的关注自身的文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阿夏”异居婚的作用。在以旅游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落水村的调查中发现,这里摩梭人的摩梭意识、自信与文化自豪感,胜过其他地区的摩梭人。越来越多的摩梭人意识到吸引旅游者的原因是他们独特的文化,从而开始关注并研究自身的文化,这一切都对人们维持原有的婚姻观念有着促进作用。
二、旅游对古镇居民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尽管旅游者与古镇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对于古城镇居民而言,他们同旅游者接触是长期不断的,由于旅游者的不断刺激,对古城镇居民产生叠加影响,因此,旅游对主客双方文化的冲击并不平衡。再加上古城镇通常是一个较小的封闭的社会,在主客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处于弱势文化的位置,所以古城镇旅游对古城镇居民的社会文化也有消极的影响。
1、示范效应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和生活方式介入古镇社会中,引起古镇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
范效应。示范效应是旅游对目的地社会发生影响的主要途径。受示范效应影响最大的是年轻人,老一代居民虽不同程度地受到外界生活方式的影响,但仍保持着祖先们传下来的生活习惯。外来游客不论来自国外或国内,都是相对比较富裕的消费者,对接待地充满好奇而有戒心,他们无意识的行为或不同日常生活的高消费行为往往也会给当地年轻人造成较大的心理冲击而引起心理失衡。
2、对传统工艺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引起了旅游地工艺美术风格和形式上的变化,也改变了这些工艺美术品原来的意义,一些原来富有宗教和礼仪意义的工艺品现在也变成了纯粹的商品。
3、对传统习俗的影响
某些古镇的传统节日以及风俗习惯常常经过预先安排以娱乐的形式被介绍给旅游者,从而失去了其原有文化意义。传统习俗的商业化、庸俗化,带来“舞台的真实”,真正“典型”的真实风格要么变味,要么消失。
总之,旅游作为一柄双刃剑,虽然不可避免地给古城古镇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唯有确立社会性的旅游发展观,寻求一种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又能有效保护传统文化及其所依托的文化生态环境、使旅游与
毛南族也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 是岭西的土著民族。据2007年数据显示, 毛南族人口7.73万, 毛南人大部分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
毛南族历史悠久, 文化独特。宗教信仰主要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 另外还有极少部分人信仰基督教。毛南语使用人口约占毛南族总人口的不到一半, 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使用民族语言人口较少的民族。“毛南三宝”——菜牛、石雕和花竹帽, 特别是花竹帽编织工艺则是毛南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毛南族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1、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
独具特色的毛南族民族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传统的手工艺因市场需求的扩大而得到发展, 传统的戏剧、舞蹈等重新被重视和挖掘, 长期濒临灭绝的历史建筑重又得到维护和管理。
2、发展旅游业
毛南族地区有着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 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毛南族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能够展现毛南族文化独具的个性和魅力, 使毛南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优势。
三、问题
1、传统民族工艺陷入困境
花竹帽是毛南族象征, 是用竹子作材料手工编织的一种外形类似斗笠的帽子, 工艺复杂。它是传统毛南社会重要的手工艺品, 实用又美观。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 花竹帽编织工艺技术的传承面临着越来越明显的困境。首先, 是传承主体的延续出现了断裂。新的年轻一代与逝去的老艺人相比没有很好的传承编织花竹帽的手艺。其次, 编织材料使得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面临新的问题。传统毛南花竹帽的用料是金竹和墨竹, 但是, 过度采集这些木料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2、民族节日受到不良冲击
毛南族共有九大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分龙节、中元节、中秋节、祭灶王、送灶王上天和年尾“招魂”。毛南族的九个节日, 主题不同, 特色各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 毛南族节日文化的传统也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如今, 毛南族节日文化中的一些消极落后因素对毛南族的未来发展的阻碍作用显得越来越大。毛南族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 从人神崇拜、社会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 构成了旧社会毛南族从现实生活到精神世界的禁锢网络;节日文化中畸形的消费观所造成的浪费,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3、宗教信仰对生活方式产生不利影响
毛南族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信仰的神有家神和外神。宗教活动可以巩固民族情感, 延续本民族的价值和伦理观念等等传统文化精髓,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但大量的祭祀开支和精力投入、过多的生产和生活禁忌, 对于人们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4、民族语言逐渐衰退
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 但是没有本民族文字。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 毛南族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不断增多, 为了便于与外地来访游客交谈沟通, 汉语语言的使用流行, 毛南语的稳定使用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毛南族民族语言的衰退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迁移。毛南族的一些村寨分布于偏僻的大石山区, 生存环境相对恶劣, 因而为改善生活不得不搬迁他乡;二是杂居。从使用人口看, 目前还在使用毛南语的人数占全毛南族人口的不到一半。从使用人口的年龄段看, 使用毛南语的大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从使用场合看, 毛南语只在少数家庭内部的某些成员之间使用, 社交公开场合已普遍使用壮语或汉语。
5、戏剧歌舞遭遇严重断层
花竹帽是毛南“族宝”, 由它衍生的花竹帽歌舞等是毛南族文化的精髓。原始古朴、风格独特的傩戏是毛南族的民间传统舞蹈, 表演过程中始终戴着被称为傩面的木制面具。这种木质面具有72种面相, 性格、神态各有其特点, 靠毛南族艺人在民族口头文学的基础上依据个人想象创作。随着木面雕刻艺人相继谢世, 这门工艺曾经遭遇严重断层。
四、对策
1、加强保护传统的毛南族手工艺文化
政府应引导、鼓励、扶持有开发价值、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民族传统文化, 进行开发性保护, 使保护本身成为开发。要保护传统的毛南花竹帽手工艺, 就需要扩大花竹帽的销量, 提升其价值, 使之具有一定的效益,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事编织花竹帽的工作, 手工艺人也才有动力去继续延续这一传统工艺文化。扩大销售范围, 从全国甚至国际的大范围看, 即使只有很少的特殊的人群购买, 也足以维持少量艺人的生产, 使这种工艺得以延续也是对这种工艺的有效保护方式。
2、淡化消费功能, 摒弃传统观念, 引导群众发挥宗教节日活动的娱乐功能
宗教信仰和禁忌长期以来影响着毛南族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短期内无法彻底根除, 但是可以引导群众逐步改变这些文化中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内容, 对于节日和祭祀鬼神活动中大肆浪费的现象, 应鼓励群众使用替代性的祭祀用品取代以往需要宰杀牲口祭祀的习惯, 在保持传统宗教情感的同时, 节省活动开支, 从而淡化活动的消费功能。
3、毛南族文化发展产业化
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亮点。毛南族文化建设必须走产业化道路。要充分利用毛南族文化广泛的消费群体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不断拓展毛南族文化的发展空间, 千方百计提高毛南族文化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树立“文化就是财富”的观念, 运用现代管理和经营理念, 推出毛南族文化精品, 并大力宣传, 树立形象,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开展民族间的节日文化交流, 使节日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
政府有关部门要鼓励和支持毛南族人民主动敞开大门, 走出封闭的自我小圈子, 利用节日加强与先进民族地区及全国各地的交流, 在开阔视野的基础上, 使节日文化上升到更高层次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五、小结
毛南族文化绚烂多彩, 具有独特风格, 不仅是毛南族发展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和精神源泉, 而且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加强毛南族文化建设, 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应当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 促进毛南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覃立新.毛南族史志概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1]覃立新.毛南族史志概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2]莫家仁.毛南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7.[2]莫家仁.毛南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7.
[3]张华, 张周来.广西毛南族文化在呵护中传承[N].西部时报, 2005-726: (09) .[3]张华, 张周来.广西毛南族文化在呵护中传承[N].西部时报, 2005-726: (09) .
[4]戴庆厦, 主编.中国濒危语言个案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4]戴庆厦, 主编.中国濒危语言个案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5]戴庆厦, 张景霓.濒危语言与衰变语言——毛南语语言活力的类型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33 (1) .[5]戴庆厦, 张景霓.濒危语言与衰变语言——毛南语语言活力的类型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33 (1) .
“十三五”期间,蒙阴县文化和旅游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打造乡村文化振兴沂蒙样板为抓手,以繁荣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创新举措,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文化旅游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和重要成果,为全县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文化支持。现将“十三五”期间工作和“十四五”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十三五”期间文化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围绕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以乡村振兴片区村、第一书记村、村党组织书记选配试点村为重点,推进“百乡千村”示范点建设,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不断完善,开创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新局面。现有国家二级图书馆1个、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并逐步向自然村扩展。90%的村建设了文化小广场、80%的村建成乡村大舞台并配套建设文化小广场。建设历史文化展示室51个。图书馆分馆建设取得新进展,提升完善图书馆总分馆12个,建成村居服务点24个。已完成野店、桃墟、坦埠、岱崮、旧寨、东孟良崮分馆的图书编目工作。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扶贫工作,统筹有线、无线、卫星三种方式为全县77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免费电视节目。
(二)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2018年根据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安排,承接了中国儿艺会“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牵手沂蒙、同献爱心庆六一公益演出等大型活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全程播放,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山东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作了深入报道。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举办了中国算圣文化传承交流会、蒙恬文化论坛等特色文化活动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广场文化艺术节、乡村艺术节春节晚会、元宵节晚会等大型演出,深受群众好评。乡镇文化活动形成了“一乡一品”,旧寨杏花节、联城槐花节、桃墟板栗节、野店樱桃节、常路孝文化节、垛庄桂花节、岱崮桃花节等活动效果显著。每年完成送戏下乡演出近400场次、送电影下乡3500余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县图书馆每周末固定开展公益讲座、主题演讲、诗文朗诵等阅读推广活动;
县文化馆积极开展声乐、美术、书法、表演、蜡染、广场舞等免费培训活动。《小车回家》参加了全国民间文艺展演并获奖,美术作品《鹿王本生图》、《千年遗梦》等入选全国画展,《觅春》、《暝》等作品入选全省画展并获奖三名。拍摄电视剧《遍地书香》、电影《崮上情天》全方位展现了蒙阴的地方特色和老区人民的精神面貌。
(三)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硕。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10处、县级92处,馆藏文物4000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10件、三级文物73件。岱崮镇、丁家庄村分别入选全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传统文化乡镇和传统文化村落,其中岱崮镇作为全省7个传统文化乡镇之一位列榜首。《蒙山传说》、《八仙灯》等5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洪珠算文化》、《垛庄酱菜》等13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都镇入选第四批“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二、“十四五”时期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打造乡村文化振兴样板
1.突出重点打造。紧紧围绕垛庄孟良崮片区、旧寨杏山子片区、野店沂蒙六姐妹片区等三个乡村振兴片区,以及蒙山北麓划转村、云蒙湖周边、岱崮地貌核心区,高标准推进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重点突出蒙山北麓龙凤峪片区的扶持力度,促进文旅融合,打造典型样板,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对省市县派第一书记村、村党组织书记选配试点村、重点贫困村,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改造提升乡村大舞台、村情民俗展示室、文化长廊、文体小广场、农家书屋等设施。
2.突出效能提升。重点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改造提升和免费对外开放,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利用率,吸引人气,切实发挥服务效能。进一步抓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在重点社区、企业、单位合理增设一批图书借阅点、服务点,更好满足读者的需求。选择合理位置建设自助式图书馆分馆。
(二)构建更加全面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在现有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按照均衡配置、严格预留、规模适当、功能优先、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原则,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六馆一中心”文化综合体建成后,最大限度发挥服务效能。到2022年,实现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博物馆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全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文化小广场实现自然村全覆盖。
2.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法治文化等活动。继续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免费开放工作,大力扶持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发展,逐步纳入免费开放范围。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推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服务项目。
(三)开展多种形式文化活动
1.做精做细品牌文化活动。举办好春节联欢晚会、刘洪文化节、广场文化艺术节、广场舞大赛等文化活动,巩固品牌活动成果。利用重大节庆日,举办书画、摄影、剪纸等展示展览活动和歌手大赛、戏曲票友大赛、少儿才艺大赛等各类赛事。积极参加国家、省、市举办各类文化赛事及展览活动。拓宽县文化馆公益性培训内容。县图书馆充分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继续开展好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和传统文化培训。
2.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以“中国梦”为主题,以“沂蒙精神”为主旋律,挖掘蒙阴特有的文化资源,创作推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继续将文化惠民演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更好的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演出服务的方式,对公益性文化惠民演出进行补贴,扎实推进“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等演出活动,为广大城乡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的同时,做好艺术普及教育工作。
(四)完善传统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体系
1.加强非遗科学开发与保护。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普遍落实“六个一”保护行动,建设非遗项目库。加强对具有沂蒙传统文化特色鲜明、群众广泛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效利用途径的研究力度,进一步挖掘、整理、抢救。加大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的保护力度,支持其开展带徒授艺等传习活动,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形成立体展示宣传格局,积极探索与旅游等行业融合发展,扩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增强民俗旅游的吸引力。
2.加强文物保护和安全。积极争取资金,实施文物保护工程。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制定保护方案,完成一批重点文物的修缮保护工程;
加强文物巡查和库房管理,保证文物安全。完善文物管理所、博物馆藏品管理系统,实现了馆藏文物信息化。坚持把文物安全作为重点,聚焦法人违法、盗掘盗窃、火灾事故三大风险,开展日常巡查,特别是确保田野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杜绝文物保护单位遭受破坏。加大文物宣传,普及文物保护法律意识。深入开展文物保护与利用方面的学术研究,出版发行一批专业书籍。
(五)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1.加强文艺作品创作。通过自主创作、招才引智等形式,推出一批具有本地特色、能够对外展示蒙阴良好形象的文学艺术作品,并做好推广宣传。认真指导各剧团和文艺创作团体创作各类文艺节目。积极筛选提报小型戏曲创作展演和国家艺术基金的申报工作。
2.加强文化与旅游、文化与民俗、文化与资源的融合,创新文化业态。充分挖掘蒙阴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桃花节等节庆品牌为抓手,做好桃文化与寿文化结合文章,叫响山东省长寿之乡品牌。整合全县优势文化资源,建设蒙阴县文化创业产业园,发挥集聚效应。
(六)抓好文化市场管理
1.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持续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扫黑除恶”工作。组织开展净化校园周边文化市场、“绿书签”等专项文化市场治理活动。部署开展“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