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声声慢》教案(通用7篇)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
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课前五分钟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王祖贤唱的《声声慢》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一.
以《如梦令》、《醉花阴》导入 出示幻灯片1:李清照自画像
(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出示幻灯片2:〈如梦令〉文字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出示幻灯片3:《醉花阴》文字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
什么样的“愁”——离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出示幻灯片4:李清照简介
[明确]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我们来看她的一篇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出示幻灯片5:〈声声慢〉文字
二.
朗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1.生齐读 2.师范读
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在感情上,与〈醉〉的共同点是什么?——“愁” 出示幻灯片6:“愁”字
问:整体感知——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生个人自由朗读,给出自读提示 出示幻灯片7:品读词人别样愁情(品读提示:)
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略)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三.
鉴赏〈声声慢〉
1.提问一生: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出示幻灯片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出示幻灯片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分析起句)
出示幻灯片10:起句分析图 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
|
| 人的动作、神态
环境的悲凉
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开篇奠定了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①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再婚离婚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一人孤处、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空虚惆怅、失落迷茫。为了派遣这种哀愁,作者一大早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夫妻情深、甜蜜爱情?„„
②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可插入月考时“冷清”和“清冷”的区别。③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问:运用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
举列:朱自清〈荷塘月色〉
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这是李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当然“后有来者”。李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在齿舌音间来回反复吟唱,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
略析“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点明节令——秋天。秋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冷。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也睡不好,最难调理休息。并非天气原因而是人的心情。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出意象概念
让生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
同步出示幻灯片11:选取典型意象 1)详析“酒”意象的特定属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出示幻灯片12:酒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后师明确:最初饮酒是乐事,要与神灵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这在宫廷宴会谁最常见。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汉末,天下**,连年战争,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这种忧是时光流逝而未建功立业的苦痛。最终这种“忧”也不能排解“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与诗的产量成正比。“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离愁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离愁)2)“秋风”意象略讲 出示幻灯片13:“秋风”意象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自古逢秋悲寂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3)“过雁”意象分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因为“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然而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出示幻灯片14:“过雁”意象
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4)略析“黄花”意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出示幻灯片15:“黄花”意象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得出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5)略讲“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词人是位感情丰富的女子,这样守着窗儿,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如此孤独难耐惨淡愁苦可怎么捱到天黑呀!
6)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先让生思考回答
师注意引导提示 出示幻灯片16:“细雨”意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离愁)出示幻灯片17:细雨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
(亡国之愁)得出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出示幻灯片18:“梧桐”意象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 耳边,更滴向心头。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7)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四.
较阅读〈醉〉、〈声〉两种不同愁情出示幻灯片19:图表
愁情
愁情
人生经历
意象
词名
五.
小结 出示幻灯片20:小结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补充:寻秋心=“愁”)六.堂上背诵
1.在深刻理解词人愁情后深情朗诵。2.生当堂背诵全词。
七.链接高考(04年全国高考题)出示幻灯片21: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耐归期未可期。
1.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2.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示幻灯片22: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凄凉哀伤的象征。由文中“声声只道不如归”可知,其叫声象“不如归去”,联系“行人”一词,就可知本词主题是游子怀乡。
最后两句既是自言自语又是对杜鹃问的回答。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归期,生活不能自己主宰。”争奈“意”无奈“,正式游子思家而有家难归的感慨。
六.探究性作业: 七.布置作业
出示幻灯片23: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
一、引入音韵知识, 强化学生对宋词“协音律”特征的认知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 也是音韵的艺术。在教学中, 通过朗读、听读等手段, 感受语音的轻重、节奏的快慢、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 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情感。然而, 一味地听、读《声声慢》, 即便听和读的形式多样, 也只能使学生停留在感性的体验中, 止步于“缓慢”“低沉”“伤感”的感觉, 难以真正体悟李清照精于音律、巧于以声传情的才华, 难以把握词作“别是一家”的特点。适当地引入词的音律知识, 引导学生结合知识去具体感受《声声慢》的音律, 方能突破感性的体验而同时兼具理性的认知, 从而更好地把握词与诗歌不同的艺术特征。
当然, 词的音律知识繁复而艰深, 高中学生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掌握, 教师必须根据学习目标和具体学情去粗取精, 化繁为简。引入李清照《词论》中词必须“倚声填词”“协音律”的观点作为学生把握词作音韵的总纲, 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严于音律的创作理念;引入押韵和平仄的知识, 能让学生关注《声声慢》的韵脚及用字特点;引入塞擦音的概念, 能让学生认识到字词的发音方式及其音调、音色也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
知识呈现唯有结合具体的语言实例和实践才能服务于学习。如在学生圈画出《声声慢》中押韵的词后, 用幻灯片展示全词 (给韵脚注音) , 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字音的平仄规律。在学生朗读前后, 教师可以融入知识的指导:“与近体诗押韵不同, 词可押平声韵, 也可押仄声韵, 表现词人不同的心境。这首词是仄声韵, 韵脚为入声字, 古代的入声字归于现代汉语的四声, 现在已很难分辨, 但我们吴方言区的方言却保留了古音中的入声, 请同学们用方言读一下韵脚。有没有发现这些音都是降调, 特别短促?平声韵平和、动听, 仄声韵短促、有力, 更适合表达抑郁、无奈的情感。还有, 这首词李清照用叠词增加了音韵感, 也用了大量的塞擦音, 也就是声母为z, c, zh, ch, j, q的字, 发音时让气流摩擦而出, 音韵较凄清、低沉, 读来如啜泣, 如呜咽。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并感受。”
有了一定的音韵知识, 学生再读词作, 就能细细地体味音韵的抑扬起伏, 明白韵律能加深情感的表达, 再读其他词作, 也会自觉地关注音韵和情感的关系, 甚至在表达自己的忧愁烦恼时, 也会有意地选择一些不太响亮高亢的字眼。
二、拓展意象知识, 深化意象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
《声声慢》传诵不衰, 除奇妙的叠字、精雅别致的韵律外, 还在于意象选择和组合的精妙和谐。品读意象是品读诗词的一个重要抓手, 意象知识也应该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深化。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 但又不单单是意和象的融合, 它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甚至凝聚了我们民族共同的心理和文化。“淡酒”“秋风”“大雁”“黄花”“细雨”“梧桐”是当时词人所见的景物, 但又不仅仅是词人所见的带有浓厚秋令时节特色的景物, 在前人无数次的吟咏中它们已浸染了浓厚的愁情愁绪, 成为诗词甚至我们传统文化中愁思苦意的寄托和象征。品读“梧桐更兼细雨”应该联想到“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树, 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 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等诗句, 这些诗句的引入拓宽了词的意境和读者想象的空间, 增添了感伤的情绪, 让我们感到“点点滴滴”的细雨不仅打在梧桐上、打在词人的心上, 也打在敏感的读者的心上。引入一些前人及李清照自己吟咏这些意象的诗句, 以诗解诗, 能更好地感受意境氛围, 领悟寄寓其中的思绪和情感, 深化意象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
当然, 这些诗句不一定由教师展示。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 或者在课前要求学生查找搜集一定的资料;这些诗句也不一定集中呈现, 而是在品读具体意象的过程中自然融入和生发出来。而要求课后背诵这些诗句, 也可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品读意象还要关注意象间的关系。《声声慢》意象虽多, 但不是简单的叠加, 而是以时间为序, 以悲情一线贯穿, 多层排列, 反复渲染, 构成浑然统一的意境。淡酒难以排遣愁绪, 旧时鸿雁只是徒添伤感, 黄花满地堆积更令人酸楚, “秋风秋雨愁煞人”, 众多充满愁情的意象渲染出清冷凄美的意境, 使感情的表达更深沉绵远, 梧桐细雨的漫漫长夜难捱之忧便可想而知了。
三、增加结构知识, 把握慢词重铺叙层层推进的特点
《声声慢》是慢词, 论字数是长调, 其结构重于小令和中调。引入《词论》中评张先、宋祁“虽时时有妙语, 而破碎何足名家”, 评晏几道“苦无铺叙”的观点, 可看出李清照对铺叙手法、对结构完整性的重视。在结构知识的铺垫下, 反观其创作, 教师可要求学生“找出词作中的生活细节, 体悟细节背后词人的心绪变化, 概括其愁情推进的过程”。这样, 我们会发现, 词人的行为细节与各意象紧密结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展开:一开始寻寻觅觅, 若有所失却无所觅倍觉凄惨;喝酒消愁, 晚来风急愁难遣;观北雁, 心事欲寄无从寄徒添伤心;对黄花, 物是人非不堪摘;守窗儿, 强捱时光度日如年;听雨打梧桐, 一个“愁”字怎能尽心曲!词人从早到晚竭力排遣愁情, 而愁情依然由弱到强层层堆积、不断推进, 最后在喷薄而出中戛然而止, 却又余音袅袅, 撼人心扉。《声声慢》情感结构和意象结构双线结合、层层铺叙,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词人长期郁结心头国破夫亡、自伤憔悴的凄凉心境。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词作结构, 要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抓片言只语不见全篇的碎片化阅读情况, 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养成整体阅读、整体把握的习惯。
摘要:在教学中恰当地引入语文知识, 用对知识的学习带动对文本的理解, 能推动教学的进程, 让学生的阅读从感性体验走向理性认知。在《声声慢》的教学中, 引入音韵知识能强化学生对宋词“协音律”特征的认知, 拓展意象知识可以深化意象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加结构知识有助于把握慢词重铺叙层层推进的特点。
语文必修四专题三版块一苏教版最新同步教案
《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6
教学方式:
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王祖贤唱的《声声慢》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一. 以《如梦令》、《醉花阴》导入
出示幻灯片1:李清照自画像
(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出示幻灯片2:〈如梦令〉文字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
出示幻灯片3:《醉花阴》文字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
什么样的“愁”——离愁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
出示幻灯片4:李清照简介
[明确]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我们来看她的一篇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出示幻灯片5:〈声声慢〉文字
二. 朗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1.生齐读
2.师范读
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在感情上,与〈醉〉的共同点是什么?——“愁”
出示幻灯片6:“愁”字
问:整体感知——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绪)。
3.生个人自由朗读,给出自读提示
出示幻灯片7:品读词人别样愁情
-(品读提示:)
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略)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三. 鉴赏〈声声慢〉
1.提问一生: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出示幻灯片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出示幻灯片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分析起句)
出示幻灯片10:起句分析图
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
|
|
人的动作、神态
环境的悲凉
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①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再婚离婚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一人孤处、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空虚惆怅、失落迷茫。为了派遣这种哀愁,作者一大早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夫妻情深、甜蜜爱情?„„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②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可插入月考时“冷清”和“清冷”的区别。
③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问:运用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
举列:朱自清〈荷塘月色〉
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这是李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当然“后有来者”。李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在齿舌音间来回反复吟唱,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
略析“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点明节令——秋天。秋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冷。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也睡不好,最难调理休息。并非天气原因而是人的心情。
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出意象概念
让生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
同步出示幻灯片11:选取典型意象1)详析“酒”意象的特定属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出示幻灯片12:酒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后师明确:最初饮酒是乐事,要与神灵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这在宫廷宴会谁最常见。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苏轼〈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汉末,天下**,连年战争,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这种忧是时光流逝而未建功立业的苦痛。最终这种“忧”也不能排解“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与诗的产量成正比。“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都门帐
饮
无
绪,留
恋
处,兰
舟
催发”
——柳永《雨霖铃》(离愁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离愁)
2)“秋风”意象略讲
出示幻灯片13:“秋风”意象“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过雁”意象分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因为“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然而这过雁不正是以前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出示幻灯片14:“过雁”意象
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4)略析“黄花”意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
(亡国之愁)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7)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四. 较阅读〈醉〉、〈声〉两种不同愁情
五. 小结
出示幻灯片20:小结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授课时间:
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第一节 高二九班
课题章节:
必修四第二单元,《声声慢》,作者为李清照。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鉴赏李清照婉约派词作的风格;
领略李清照“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背诵;体味词的声律之美,品味李清照的语言风格,理解词的思想感情。
情感与价值观: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在词作中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方法:朗读、对比阅读、探究学习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世间有万般情感:快乐、欣喜、悲伤、忧愁„„
情感需要表达。音乐家,用声音来传递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画家用色彩来描绘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而诗人呢?用诗。词人呢?用词。于是就有了李清照和她的传世名篇《声声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婉约词名作《声声慢》,走进李清照和她的情感世界. 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的?
二、朗诵感知。
自由朗诵,体会情感。
学生朗诵,正音 ;缓慢;低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大家的朗诵水平真是一日千里啊。)
提问: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
齐读:就让我们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清照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三、具体分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投影)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词中句句皆现愁”,(分组讨论),你觉得哪句最能体现“愁”字?为什么?
要求:确定一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产生。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觅什么?往昔快乐生活,并不是生来如此孤独愁苦,她也有过快乐生活。《如梦令》:春游、饮酒。
结果如何?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为何要寻觅?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追忆往昔生活?说说生活体验。可以调换?不可以,感情逐层深入:动作——身体——心理 可以单字?叠字使情感更浓厚。
举例体会。“庭院深深深几许?”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
《听听那冷雨》“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 漓漓,时而淅淅沥沥„„”
(投影)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朗读随机。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为何喝酒? 借酒浇愁。“举杯消愁愁更愁。” 不足为奇,与其它的不一样的地方,“淡酒”说明什么?愁浓。
词人浓烈的愁绪,本以为可以解酒来消除,但酒淡压不住愁浓啊,更何况在这样一个风急得傍晚。
联系自己排解愁绪的方法谈谈体会:谈琴、散步。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急风、淡酒、浓愁的情境中,一群大雁给词人给人孤寂冷清之感。“旧相识”:曾经寄来丈夫赵明诚的信。《一剪梅》,而现在大雁虽在,而人已去。
岁月依然无情远去,抛下她一个人在孤寂中打发冷清时日。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无人共摘:联系往昔生活,明诚插花清照发,小俩口恩爱非常。当日与之共同赏菊的良人已去。憔悴损的只是菊花么?更是词人自己。女人好比一朵花,年轻时鲜丽娇嫩,嫁作他人妇,爱情滋润更是娇嫩异常,而后来世事变化,国破家亡,良人已去,晚年孤寂,千万愁绪无人倾诉时,再娇嫩的花也憔悴不堪了。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叶大。“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
兼细雨:你的感受?傍晚、细雨打在梧桐树上。不是滴在树上,是滴在词人的心里啊。
小结:真是“句句皆现愁”啊。
四、体会意境。
(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在南宋,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秋风冷雨里,一位寡居的老人,无依无靠。她寻觅着往日的美好生活,但是遍寻不着,反而更添惆怅难耐。想凭借两盏淡酒浇去心中浓浓孤寂之愁,无奈敌不过冷冷秋风秋雨。看过去所见之景:是满地憔悴之菊,是哀戚的大雁,听到的是雨打梧桐,一滴一滴,声声滴在心里啊。这样画面,怎一个“冷清”可以形容;这样的浓愁。又岂是一个“愁”字就能说得清的!(朗读体会)
1、当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
明确:情愁、家愁、国愁,愁愁似箭,钻入人心,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加深了理解后,再次自由朗读,根据我们刚刚对词的分析和理解来处理。(要求:提高)提示:除了语速舒缓外,也许我们还应该在个别字上面,加以重音、语调的处理,情感投入。(表扬)
五、写作方法指导练习
愁是抽象的情感。而词人李清照把抽象的愁化作了秋风冷雨,化作了两盏淡酒,化作了南飞的大雁,化作了满地的落菊,化作了梧桐和细雨„„把抽象的情感化作了具体的意象。
其实不仅是李清照,古往今来,很多词人都是如此传达他们的愁绪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问题:体会;回答分别是通过那些意象写愁的?写出了愁的量、形、重。
小结:抽象的愁通过意象一下子变得具体可感,愁托付给了一江春水、一川烟草、满城风絮、黄梅雨„„
现实:联系我们自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也有万般情感,何不也用自己的生花妙笔,通过具体的意象去勾勒,去表达呢?也许一不小心,一个大文豪就诞生了。(练笔)
六、板书
情愁、家愁、国愁,愁愁似箭,钻入人心,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者及作品(2分)
课前:由李清照词《一剪梅》改编、苏越作曲、童丽演唱的歌曲《月满西楼》。渲染课堂气氛。(课件1)
教师:一曲《一剪梅》道出了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无限愁情,这“愁”情使她的词在宋代,攀上了“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的顶峰。后人怎样评价她词作的艺术成就的呢?请看屏幕。
整体感知李清照的艺术成就(课件2)
教师:后人曾这样评价李清照词作的成就:“易安词在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晏殊之和婉,欧阳修之深美,柳永之绵博,苏轼之超旷,秦观之凄迷,晏几道之高秀,贺铸之瑰丽,举不足以限之。李易安词风神气格,冠绝一时,代有其人,未有如易安之空绝前后者”。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称她为“乱世中的美神”。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确定她在中国文学史中地位的奠基作品《声声慢》,让我们走近其人,品味其词、感悟其情。
课件3展示课题教者:姜紫波
通过这一阶段宋词的欣赏学习,我们概括了宋词的一般鉴赏方法六步骤欣赏法。
课件4:“知人世—品音韵赏画面品意象鉴手法悟情感”六个步骤鉴赏诗歌
知人论世:李清照及其作品。(课件5):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她早期的作品多抒写闺情相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风格开朗明快,清丽婉转;后期的词作多抒写思夫、思乡、思国的浓愁、哀愁,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过渡:李清照的词就是她的人生,她的人生就是她的词。
展示学生课外研究成果:请结合李清照不同人生阶段的词作佳句,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概括李清照人生经历。(课件6)
师生互动,教师下水:(课件7)
在李清照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她这样的人生轨迹:“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记下她少女时无忧无虑的闲适生活;“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记下她十八岁时获得的美好爱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记下了她凝重的相思之苦;据说当年南渡时,路过乌江镇,她得知这就是项羽自刎之处,于是写下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豪放之作。记下她沉沉的亡国之痛。
她的人生经历了这样几个重要阶段:欢乐闺中;甜蜜新婚;凝重相思;凄苦暮年。
李清照写作《声声慢》时,已是人生暮年,回首往事,几多欢愉、几多希冀、几多离索、几多悲戚,如今这一切都已化作她一生的“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
整体感知
1、课前背诵:
《如梦令》
《武陵春》
《醉花阴》
《声声慢》
研究成果:
学生2名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1: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向大家介绍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检查自主学习成果
步骤一:知人论世
了解李清照其人其事其词其情。
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课外隐性互动与课内的显性互动相结合。
师生互动,教师下水:(课件7)
二、朗读(3分钟)
教师:词这种文学样式最初是用来谱曲吟唱的,因此它具有音韵的美。我们就在名家朗读中品味其美吧。欣赏诗词第二步品音韵
展示成果:课件8品音韵
大家推荐2名同学进行朗读学习。
学生朗读(要求配乐:自选配曲、图片制作成PPT课件)
鼓励学生倾注感情来读,达到美读的境界。
师生互动生与教材互动
三、赏画面(分)
四、品意象(3分)
鉴手法(3)
五、悟情感(3)
结句欣赏
3)教师:俄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既是一首绝好的词,又是一幅幅优美的画。让我们进入欣赏第三步赏画面。第四步品意象。
8、请学生展示课外研究成果画面描述(2组)并进行评价。
教师设计(可做点评):
第一幅:秋寒风急图(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来急)(课件9)
提示学生把握“风”、“酒”两个意象。
介绍这个意象在古诗的作用:
“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结论:风渲染愁情凄凉氛围。
教师点评:这天气变得忽暖忽冷,我怎么调养自己呢。听着窗外瑟瑟地秋风一阵紧似一阵的刮着,哦,好冷啊,我伸出冷冷地手端起酒杯,想驱走这寒冷,可是感觉这酒淡淡地,怎么也抵挡不住这秋风带来的寒冷。哦,我知道,这心里的冷,是酒趋不走的。
第二幅:雁过心伤图(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课件10)
我抬头望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当年我和明城分别时的情景是多么相似啊。但是雁儿再也不会给我捎来锦书了,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当年的雁儿带给我的是甜蜜的爱情,而今天这大雁却带给我哀愁,啊,怎不叫我茫然心伤。
大雁意象:象征离愁
第三幅:满地黄花图(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是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那一朵值得摘取呢?当年仅仅是相思之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如今人已去,而我也青春不再,年华已老,空留伤心处。
点评: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像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落花之中了。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第四幅:梧桐细雨图(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亮啊!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树上,倒一声声打在我的心上。这情景,哪里是一个愁字说的出呢。
点评:意象:梧桐: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结论:雨是哀伤,秋思的象征。
教师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萧瑟的秋风、堆积的黄花、回归的大雁、雨中的梧桐、点滴的细雨这一组包含愁情的意象,词人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到了一起,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把词人的愁情,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生动化了。我们可以从视觉角度感受词人融入其中的凄凉哀婉。
教师:提出问题讨论:首句有没有形象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里有画面吗?(课件11)
教师明确:感受“声音形象”。如果我们从听觉的角度去感受,我们似乎看到一个老妇人,满眼迷茫,在秋风中低声呜咽,悲悲切切,泣
不成声。这是一幅以人物形象为主的画面。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
过渡:这一句运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意境呢?
教师:展示(ppt11)内容:(鉴赏手法运用叠字,创意出奇)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
后人评价:首句连下七组叠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分析层次
“寻寻觅觅”:行动
“冷冷清清”:环境气氛
“凄凄惨惨戚戚”:内心感受
小结:三层由浅入深,把满怀的忧伤哀愁一股脑儿倾泻出来,沉重郁闷,如泣如诉,给全词定下了凄苦的基调。
著名作家梁衡在他的《乱世中的美神》一文中这样写到:“从李清照的身世和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在《减字木兰花》中这样写道:‘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她有过幸福美满的爱情,但转眼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的更惨,还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只能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助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当我们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到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师:引导读出另一处运用叠字手法的句子。
词作中还有那一句运用了这种手法?
明确:“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一句则抑扬顿挫,以声衬情,表现词人的哀愁之深,之浓。
教师:欣赏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指导学生读这一句。读出不同的重音:“这”、“一个”、“愁”悟情感(课件13)
说明:“这”有总括之意,概括前文。
点评:“一个”,是内容,指出“愁”的复杂,已经不是“一个”所能表明,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真是说不尽、道不完。
“愁”,这里的“愁”愁的深沉,愁的浓烈,是心酸、是伤心、是哀怜、还是煎熬,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
1、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生平及词作背景理解作品。
2、了解词作中各意象的特定属性。
3、体会词人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二、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词中表达出的“愁”。
2、背诵全诗。
三、读书指导:
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写于李清照晚年。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四、自主学习任务: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背诵全诗。
3、思考:那些景物触动了词人的愁思?
明确:(投影)淡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孤寂落寞悲凉愁苦
五、合作探究:
(一)赏析上阕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反复品读,体会本句的表达效果。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传达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旧时相识”的雁触动了词人怎样的情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思?
(二)赏析下阙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一句描绘出词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大胆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诗意的语言还原此句描绘的情景。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具体领会苏轼作品和李清照作品的风格。
2、体会苏轼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了解个人生活遭遇和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宋词的流派
1、婉约派: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
特点:题材较狭窄,一般不出伤离送别、儿女恋情之类;多用含蓄委婉、蕴藉比兴的表现手法,曲折地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格律形式也较严密。————凄婉艳丽、缠绵悱恻、女性美、阴柔美
2、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特点:取材广泛,除儿女之情、离别之思外,多抒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表现方法以铺叙、直陈为主;风格豪放恢宏,缓迈沉郁,往往不为格律束缚。————豪迈奔放、刚健美
二、《念》作者简介
苏轼(1036 一 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 47 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抱负。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三、讲读上阕
1、第一句: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这一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江水”比喻时光。在这里,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而是滔滔历史江水的代名词。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开篇就定下了这种高昂的基调。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为下阕英雄出场作铺垫。“ 浪 ” 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 逝者如斯 ” 的嗟叹。这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第二句: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这一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这里是把前一个句子具体化了:大江”具体化为“故垒”;“千古”这里具像化为“三国”;“风流人物”这里具像化为“周郎”。
——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 人道是 ” 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
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3、第三句: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这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一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先写江岸石壁,“乱石穿空”从形的角度,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乱 ” 写出险怪,“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再写江面波涛,“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惊”的繁体字是“驚”,“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拍” 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卷 ” 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出波涛的巨大力量,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第四句: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这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江山如画 ” 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学生齐读上阕,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四、讲读下阕。
1、上阕重写景,下阕 “ 遥想 ”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阕前两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译文: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不用“周郎”避免与前面重复。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 “ 二乔 ”。“ 大乔 ” 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 小乔 ” 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 “ 二乔 ” 掳为己有的典故。“ 初嫁了 ” 就是刚嫁过去。了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这里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大家主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那么,苏轼为什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
“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雄姿英发”。描写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 “ 强虏 ” 或 “ 狂虏 ”,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
可否换成“强虏”? “强虏”突出敌军的强大,“樯橹”让人联想到曹操的水军。“樯橹灰飞烟灭”更含蓄一些,有助于诗词情境的营造,而“强虏灰飞烟灭”似乎太直白了,少了点儿韵味和美感。赤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争,如若战败,杜牧有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人钦佩。
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的话,那么,这一句就应当属于?侧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衬托他的指挥艺术。“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就是对比。前面十分轻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
这样,我们就已经把“风流人物”解释清楚了。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
2、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
苏轼面对如此壮景,不由想到了周瑜,他24岁就被孙权拜为大都督,34岁就在赤壁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苏轼反观自身,47岁了,如今被贬黄州,怎能不生发感慨呢?这里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3、最后两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译文: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故国神游 ”,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这里的“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
“神游者”应当是苏轼,苏轼从上片的来到大江边,描写长江的景观,然后又怀想英雄豪杰,怀想风流人物,也就是怀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些,都是苏轼在“神游”吧。就是苏轼的精神在这个旧战场上巡游。
“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存在两种理解:
一种理解是,倒装句,理解为“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风流人物”,太多情了。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 “ 人生如梦 ”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
第二种理解是,“多情应笑”后面应当是逗号,“我”应当归属下面,形成“我早生华发”。“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这句,也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两方面都有,不能偏重强调哪一种解释。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
4、朗读下阕,总结: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五、总结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感情。
1、艺术特点: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2、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武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 外儒内道 ”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 人生如梦 ”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 人生如梦 ” 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 “ 奋 ” 压倒了 “ 伤 ”。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3、豪放和婉约也不是绝对的,豪放的苏轼也有柔婉的作品,感受《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第二课时
一、作者简介及风格介绍
声声慢,词牌名。形式:双调,上片十句,四十九字;下片九句,四十八字,共九十七字。内容:多用来表达凄切悲凉的愁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而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这是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一首清新可喜的小词。清晨女诗人从沉睡中醒来,还带着一些酒意,隐约记得夜间曾听见急风夹杂着雨点敲打窗户,不由得担心正在盛开的海棠花。赶紧问正在卷帘得侍女,侍女回答:海棠还和昨天一样。女诗人显然不满意侍女的粗心,有些埋怨地说:“知道吗?经过一夜风雨,现在应该是绿叶多红花少啊。短短地一问一答,把女诗人对落花的痛惜、对春天的留恋表达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最后一句,诗人不说叶多花少,而说“绿肥红瘦”,非常传神。通过花的凋残,也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宛,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赵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再后来,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点绛唇》、《漱玉词》等。她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 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船都载不动这许多愁,可见这愁有多深。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
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浓愁、哀愁--沉哀凄苦
二、诵读课文,理解感情基调。
译文:我迷惘地东寻寻西找找,可怎么也找不回失去的东西,见到如此冷落凄清的环境顿觉心里冷冷清清的,心头涌出了凄清、悲惨、忧伤之情。特别是秋季骤热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生息了。本想借酒御寒、浇愁,但几杯薄酒下来,根本就抵挡不了晚上的狂风。正在我伤心的时候,只见一群大雁正往南飞过,(回想起过去曾与丈夫赵明诚雁足传书,互通音信的事来,这大雁不就是当年给我们俩传书的那只雁么!),雁却是老相识了,(如今却与丈夫阴阳相隔,家乡的音信也不可复得),真是越想越伤心啊!地上到处堆满了零落的黄花,都已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叫我怎么才能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地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尽呢!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通过描写这些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整首词的词眼是那个字?“愁”,我们来看词人怎么来展现这愁的?
三、分析文章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开篇使用七组叠词来表现心态,奇特而具有音乐美,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可谓“横绝古今”。这些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这句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这里写女词人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从“寻寻觅觅”开始,“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所以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希望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于是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最后她 “寻寻觅觅”不得,反被一种“冷冷清清”的孤寂气氛笼罩。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冷冷清清”。这是作者身处的环境,也是她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戚戚”,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哀婉凄凉的氛围中。
板书:
寻寻觅觅
动作
若有所思 冷冷清清
环境
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
感受
凄苦无依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里面的内涵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忽冷忽热的天气非常相像,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4、“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5、“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6、总结上阕:用秋风、飞雁衬托自己的孤凄,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7、“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8、“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常言说“人老伯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
此句用细雨敲打梧桐的响声来渲染凄凉的气氛。“梧桐”这一意象无数文人曾歌过,它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它带有一丝秋的凉意带着浓浓的相思之情和失意愁绪。而黄昏冷雨绵绵不断地敲打在梧桐上,更让人觉得愁思难断。词人将满腔愁绪融入到梧桐冷雨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让我们无从分辨这点点滴滴的冷雨到底是敲打在梧桐上还是敲打在词人那破碎的心上。
9、“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 “只恐双溪舴艋zemeng23舟,载不动许多愁。”
10、总结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以秋雨、黄花渲染自己的愁苦,情真语切,集中反映了词人晚年寡居时的悼亡之悲、怀乡之思和孤独凄清的生活感受。
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触景生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融情入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四、总结
/
1、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2、词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有哪些?
①直接抒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通过人的动作、神态和环境的悲凉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对前文的概括: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使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直截了当,简单直白,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等。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也就是主要描写的事物,借的什么物来抒情的?(酒,秋风,过雁,黄花,雨,梧桐)
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 《短歌行》,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秋风:“怎敌他晚来风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杜甫《登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 李商隐《无题》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结论:秋风渲染萧瑟冷凄的氛围,抒写苦恨悲愁。
过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孤苦忧愁、时光易逝、容颜衰老。
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梧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渲染萧瑟冷寂的氛围,表达凄凉、悲伤、凄苦的感情。
总结:意象——意境——渲染气氛,抒发感情。③叠字的使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高二语文《声声慢》教案】推荐阅读:
高二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07-24
细节语文作文高二06-22
高二语文教学06-28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06-30
高二语文描写作文07-02
高二语文期末模10-17
高二语文四单元11-06
高二语文作文讲评11-16
高二语文联考试卷考题06-29
高二语文作文期末预测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