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浅见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诗文教学浅见(共10篇)

古诗文教学浅见 篇1

高照宏

一、地位重要

1、传承文明: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古诗文教学主要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从而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受到传统文明的熏陶,养成高尚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有助于他们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

2、课标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在第四学段阶段目标中进一步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3、中考要求:

在历年来中考中,古诗文的权重也在逐年提高,2011滨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中古诗文占据23分之多(其中古诗文背诵默写7分,名著阅读3分,古诗词鉴赏3分,文言文阅读10分)。在人们殷殷期待着“素质教育”、大力进行语文改革的今天,搞好古诗文教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现状分析

现在初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中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古诗文教学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学生对古诗文尤其是文言文不感兴趣,许多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为令人头疼的紧箍咒,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这种古诗文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的“残羹冷炙”。

三、方法试探

由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可以看出,如能在语文教学中探索一些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既能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都具有实践意义,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体会,总结以下方法,在此抛砖引玉以供同仁们探讨、商榷。

(一)古诗文教学应高度重视诵读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绝大多数是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华。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对我们今天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多读、熟读,在读中反复体味,才能增强语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去重视诵读。宋代朱熹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必须成诵”,朱子的理论决定了“诵读”在我国古诗文教学方法中的重要地位。

从大纲的变化来看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清晰地表露出对诵读的情有独钟。对古诗文的诵读越来越成为初中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如何开展诵读教学,我的做法是:对每篇古诗文的教学都坚持利用录音带或教师范读,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参照工具书读课文,利用录像、磁带或自己和学生一起疏通完字句后(这种疏通不是老师串讲,而是学生初读基础上的“解惑”),再让他们反复朗读,直到读准、看准,读得准确无误,有感情。读得好的,给予热情的激励并通过量化考核适当加分。长期这样做,学生既提高了诵读水平,又提高了独立学习、提前预习的积极性。因为不提前读,课堂上就读不好;不提前对照注释并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做初步理解,有些句子的句读(特别是句中停顿)就读不准。而通过课前自学,学生对照注释已口译了一遍,不懂的地方已划出,并把课文反复诵读,就为老师授课节省时间和有的放矢打下了基础。

在重视诵读教学中,我经常在课堂上变换读的方式,故事性强而又有人物对话的,便让学生分角色读(老师有时也参与其中),《隆中对》、《曹刿论战》等。在教学古典诗、词、曲时,还可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先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意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主题,感悟作品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接受传统美德教育亦有帮助,如上《送元二使安西》可配《阳关三叠》的音乐,让学生感受纯洁的友谊,增进同学间的团结友爱;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可放旋律急促的琵琶曲,感受诗中反侵略的爱国感情;上《望天门山》则配上气势磅礴的钢琴曲,在音乐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二)古诗文教学应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联想和想像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时,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做一位慧眼识金的矿工,去开采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应该做一位法力无边的魔法师,去升华学生的联想和想像。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有许多都是情景交融的佳作,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并将想像的景物用彩笔描绘成具体可感,形象生动的画面。在我的办公桌里,至今还保存着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所作的图画,如:读过《桃花源记》,学生可根据武陵渔人的行踪绘制出连续的画面:渔人发现桃花林——寻找桃源(连洞口都画得惟妙惟肖)——桃花源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一派安居乐业、平静祥和的风貌——离开桃源;学过《小石潭记》,学生可画出“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水澄澈空灵之感;学生可根据王维的《使至塞上》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宏伟景象;学习《望天门山》,擅长画画的赵静同学利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现场作画,描绘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磅礴气势„„总之,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语文老师如能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将课本中的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画面,不但可以调动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这与新课改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三)古诗文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课件已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多媒体课件能展示大容量古诗文信息,图文并茂,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将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如《三峡》多媒体课件能让同学们直观感受三峡风光的秀丽与壮美,使同学们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爱莲说》课件可让同学们通过“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外在形象,感受作者高洁傲岸、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品质。

(四)古诗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近200篇文章,大多蕴含着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材料,如爱国、尊师、敬老、勤俭、公而忘私等等,其中以古诗文体现最为明显。如《愚公移山》一文,同学们可通过热烈的讨论,认识到愚公那种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克服困难的精神令人无比敬佩,从而激发自己在学习上不畏艰难,求索攻坚;《伤仲永》可让同学们认识到天资再好,如果后天不肯努力用功、刻苦学习,最终将会“泯然众人”;《论语》中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谦虚、勤学的态度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岳阳楼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人后己,天下为公的远大抱负能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辞以记之》等许多优秀诗篇中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名篇佳作脍炙人口,对人起着劝诫、警示或激励的作用,学生通过摘录相关的文言警句、诗行,不仅可以陶冶性情,感悟生活的哲理,受到传统美德的教育,同时也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

古诗文教学浅见 篇2

一.在古诗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 最为强烈的部分。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 热爱祖国的教育。

“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 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 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 其爱国之心, 感人肺腑, 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 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 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 长大后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 热爱家乡的教育。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 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 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 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 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 做一个爱劳动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 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 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 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 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 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 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 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鸟是人类的好朋友, 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 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 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 充满了一派生机, 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 骆宾王的《咏鹅》,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 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的动人美景。

3. 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

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 既写出动人的形态, 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 不仅形象生动, 而且具体直观, 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初中古诗词教学浅见 篇3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上,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古诗词方面,对提高教学效果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诗词鉴赏是一个人文熏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能让学生品赏优美诗句,还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语文知识。所以,针对当前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缺乏兴趣的现象,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有效途径,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水调歌头》该首词时,在导入新课时可用电脑播放这首歌曲,营造一种愉悦、舒适的氛围。学生在欣赏音乐时,被歌曲的旋律深深吸引,感受到音乐中体现出的情感,逐渐被带入到词的意境中,期待教师的讲解。此时教师可逐渐过渡到课本中古诗词的讲解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

二、注重古诗词诵读

古诗词言简意赅,是诗人逐字逐句经过推敲形成的作品。学习古诗词,需要对诗词反复诵读、揣摩,才能更好地感悟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领悟古诗词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虞美人》这首词时,有两句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在诵读的过程中,可通过音调转换体会到作者内心中的凄苦之情。又如,在诵读辛弃疾的《登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时,词中较经典的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可感受到作者内心的一种慷慨情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引导学生领会古诗词美感

古诗词的一大特点是语言精炼。虽词句简短,却蕴含了作者内心丰富的思想情感。所以,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通过“咬文嚼字”,使其能够感受语言的魅力,并对生活产生自己的感悟,不断提升自身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

例如,在学习《关雎》《蒹葭》时,诗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通过描写美丽的画面,寄托了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这两首诗语言朗朗上口,诗歌中也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如,《关雎》中出现了雎鸠、溪流、荇菜等植物与动物,《蒹葭》中出现了蒹葭、白露、水中沚等,给人营造出一种唯美的意境,让人神往。通过品读诗歌,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具有积极作用。

四、实施意境渗透教学

我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当中包含大量的文学理念、文学典故及文学修养,更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价值观等内容。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还是采用已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则很难培养起学生的文学素养,甚至可能让学生产生反感情绪。所以,教师应意识到营造良好的教学意境的重要性,通过再现古诗词意境美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受诗词意境,领悟其中的思想情感,提升其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比如,在学习《使至塞上》这首诗时,该诗讲述的是诗人王维在奉命去边疆途中的所见所闻,包括出使塞上的旅程及旅程中看到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其中的名句,这两句也是语言美与意境美完美结合的体现。“圆、直”这两个词,将大漠的空阔、荒凉及黄河的苍茫与悲壮勾勒了出来,是线条美的典型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中想象这一画面,若时间允许,还可让学生边想边画。

五、采用情境演绎教学

初中生大多未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与文化素质,对古诗词历史文化的了解较欠缺。若教师直接切入主题,学生可能无法体会到古诗词中的意境与内涵。为此,教师可考虑采用情境演绎教学的方法,先帮助学生对古诗词作者或创作背景等有了基本的了解,然后逐渐过渡到古诗词的主题,增加学生对古诗词文化内涵的理解,对诗人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更深刻的领悟与共鸣。

例如,在学习《过故人庄》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诗中内容为剧本,在班上找几位学生现场演绎。人物构成有:两位故人,可创意性增加一至两位仆从。演绎内容:两位故人相遇、相聊甚欢的场面。为了演好扮演的角色,学生需私下去搜集资料,了解诗中的典故与文化背景,明确诗中的菊花、重阳、话桑麻等代表的内涵。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较直观地感受到古代友人间的热情与待客之道,对古诗词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样也有利于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

六、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拓展

学习古诗词,需要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散思维、展开想象。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与修辞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诗词中省略的内容,并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填补当中的空白。

例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有一句诗为“日照香炉生紫烟”。其中,香炉为香炉峰的缩写,省略了“峰”,若缺乏这一了解,则会误认为是太阳照着香炉,香炉生出紫烟,闹出笑话。又如《天净沙·秋思》这一首词,整首词的结构主要是名词结构,如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都是一些孤立的意象,需要读者联想与判断并用线将它们联系起来,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及作者想表达的情感。采用这样的方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拓展其思维。

总而言之,语文作为初中重要的科目,是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语言表达及想象力等能力的重要途径。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古诗词在语文科目中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如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美感、注重拓展学生思维、实施情境演绎教学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内涵与主要思想情感,不断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思维课堂教学浅见 篇4

蔺玉松

思维课堂是个极大的概念,凡是和思维有关,和课堂有关的都可以划入“思维课堂”的范畴。思维的范畴有多大?课堂涉及的范畴又有多大?凡是人所想的都可以称为思维,对现实的思考和虚拟的想象都是思维。课堂则涉及所有的教师和学生,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的教师,其知识和能力又包括不同的学科,课内的、课外的知识和能力。涉及学生的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各种能力,此外还有与课堂相关学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等。总之,思维课堂的范畴大的不可想象。

我以为思维课堂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直接目的就是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能力,最终表现在提高学科成绩,更直接的讲高中教师思维课堂的终极目的就是提高高考成绩。

对于如何通过课堂思维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在此谈谈自己对思维课堂的一点认识。不论教师还是学生,他们的思维在课堂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有脑死亡的人才不存在思维,关键是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该思考什么?怎样思考效率更高?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我极赞同这个观点,就思维课堂而言,学生的思维也应该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疑问和惊奇”?现在绝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教师在设计学生的“疑问和惊奇”,根本上是教师在思考,这样的课堂本质上是教师的思维课堂,学生被思维了,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

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正处在逐渐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其心智并没有真正的成熟,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确立,正处在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从心理成熟的角度讲,他们需要体验,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在体验、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指导其具体的行为。在这个形成的过程中,模仿是高中生最基本的体验和学习的方法,在模仿中他们同自己原有的知识和身心感受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产生“疑问和惊奇”,形成了学生自己的思考,思维课堂中最应该体现的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归纳起来就是,第一步学生通过模仿,学习新的知识,体验新的感受,第二步学生同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感受进行比较,从而产生“疑问和惊奇”,第三步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和感受选择解决“疑问和惊奇”的方法,并解决“疑问和惊奇”,形成自己的体验和经验。学生就是在这个不断循环的过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从哲学角度分析,“模仿”就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模仿”的过程就是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符合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观。不论教师还是学生“模仿”就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和思维过程也不例外。从这个角度讲,教师课前设置问题实际上部分取代,甚至剥夺了学生自主模仿、体验和“疑问和惊奇”的过程,学生被“思维”了。

为什么有些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仍然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他们并不觉得枯燥,因为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可以“模仿”到大容量的知识,教师的体验,教师的感受,教师的疑问,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同自己原有的知识产生对比,“疑问和惊奇”就会自然产生,整堂课学生都在不断地模仿,不断地对比,不断地产生“疑问和惊奇”,不断地被解决,高效的课堂思维就产生了。

记得上大学时,齐世荣教授的课一天6个小时,始终都是老先生在讲,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不知疲倦,其中道理就在于此。

相反,教师设计了问题,学生却没有足够的知识内存,没有在问题与知识之间形成自发的对比,也就无法形成学生自己的“疑问和惊奇”,学生对教师的设问做答就只是在“演戏”而已,这样的课堂看似有问有答,其实和学生自身的“疑问和惊奇”没有内在的联系,无法激发学生自己的思维,自然对提高学生的成绩没有什么帮助。

在中国所有教育机构比较中,新东方的教师为什么广受欢迎,他们的学生也异常的出色,因为他们给了学生需要“模仿”的东西,而不是设置了无数的疑问。

我的历史课属于“满堂灌式”的教学,我的教育也是“模式化教育”,课堂上我讲教材,还会讲大量的课外知识,讲我的亲身经历、体验和感受,学生“模仿”后,他们自己会比较,会产生“疑问和惊奇”,会思考去实践,成功后他们就有了自己的经验,失败后他们会重新“模仿”,重新比较,重新“疑问和惊奇”,重新思考,二年后他们的高考成绩自然名列前茅。记得有一次上历史课时,一位女同学抱着一本《资本论》一定要让我听她讲完第一页,于是她非常认真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说明,谈她对《资本论》的理解。当我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她告诉我上周的历史课上我曾经说过马克思是一个伟人,他的理论非常深奥,尤其是他的经济论述,以至于读完四年大学我都没有看懂《资本论》的第一页。为了这句话她用了一周的时间读完了这一页,并且急切地希望和我共同探讨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我被她感动了,同时我也意识到“模仿”教师的行为可能使高中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并付诸实践,尤其对那些涉猎广泛的学生,有时一件很小,不起眼的事情都可能与其原有的知识或想法产生关联,诱发“疑问和惊奇”,学生对教师的“模仿”可以激发起他们学习的欲望。

在高中生成长的过程中,“模仿”教师是其最主要的学习内容之一,他们会“模仿”教师的知识、行为,甚至思维方式,因此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其所教学生的素质,他们的高考成绩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教师教育教学素质的体现。

思维课堂是学生产生“疑问和惊奇”的课堂,他们的“疑问和惊奇”源于对教师的“模仿”,教师可供“模仿”的素材(素质)决定了学生思维课堂的内容和效率。

中学体育教学浅见论文 篇5

摘要: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但当前中学体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是体育教学是为了中考提高成绩或者是为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这两种体育教育目的都是单纯地提高身体素质和对付考试,与当前倡导的中学快乐体育教育,以及当代学校体育教育目的--增强学生体质,适时地培养在校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是不相符的。

关键词:

体育教学;提高;达标

中学时期,由于学生体育基础较差,平时与体育有关项目接触较少,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次不多,加上体育设备、器材、场地等的限制从主客观两方面导致了学生对体育技术的了解和认识肤浅,而且比较单一 ,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使得大多数学生对一些技术的感受性低,差别感受能力也较低。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针对学校现有的体育器材,对体育设施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一、 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性。

体育器械的重要特点就是多功能性,这就需要学校的体育教师开放思维,充分发挥 创造力和想象力去挖掘体育器械的一物多用。对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标志杆、栏架、胶圈、接力棒、体操垫、呼啦圈等器材进行开发,发挥其多功能性。

二、挖掘体育设施资源,制作简单器材

好的器材不一定是昂贵或复杂的,重要的是它能引起孩子的兴趣。除 了现有的.体育器械,还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制作 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可乐瓶、轮胎、塑管、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 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废旧的报纸、透明胶可以制成多功能球,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网等。

三、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的利用价值

在我国,由于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学校都是竞技化的体育场地器材,这实际上是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因而未受到学生的喜欢。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竞技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大众化的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努力将体育场地器材改造成学生的运动乐园,以满足学生体育 活动的需要,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四、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

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动区。

总之,充分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可以充实和更新体育课程内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学习乐趣。

通过课外课余活动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课余、课外时间我们所从事的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丰富课余生活、培养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习惯及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良好途径。其特点是学生自由自愿地选择体育运动项目进行自我锻炼,达到增强体质、体验运动乐趣的目 的,是培养学生在无约束的情况下,靠自我意识从事体育锻炼的最佳方案。

( 1)建议开设以传播体育文化,发展民族体育特色,符合社会时尚的体育项目为课余体育运动内容。

保证学生每天活动1小时,培养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所需从事的体育锻炼是在无约束,没有时间保证和设施条件差的情况下靠自觉所进行的体育活动。所以,帮助学生选择“跑步、力量、球类、健美操、武术”等社会体育项目为课余体育锻炼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2)丰富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引导学 生形成作息制度中的体育习惯和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实践证明,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从自身的体会中认识体育的价值。培养体育兴趣,奠定终身体育基础具有很大的帮助。学校在抓课间操质量的同时,向学生推行课间跳绳、跳橡皮筋、打羽毛球、乒乓球、排球、飞环、踺球、呼啦圈,单双杠练习,散步等体育活动内容,对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避免过度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形成作息制度中体育习惯,提高自觉锻炼能力都 有帮助。

(3)适时的进行野外生存训练以及野外体育活动,培养学 生因地制宜锻炼身体的能力。

野外自然环境宁静优雅,空气清新、地形条件多变,对于开展体育活动非常适宜,组织学生开展长跑、爬山等 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因地制宜的选择项目。可以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使学生在快乐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

(4)进行极具特色且内容丰富的课外辅导或活动课。

中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较低,运动技术掌握的不够牢固,锻炼方法及运动规则知道较少。这就要求学校或体育教师不失时机的开设一些卫生保健、锻炼方法、运动技术、比赛规则为主的辅导课或辅导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增强参加锻炼欲望和自我锻炼能力。

小学语文作业教学改革浅见 篇6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我区当前课堂改革方向,综合我校实际情况和语文老师看法,整理浅见如下:

主题思路——不管是素质教育的大要求,还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都要求我们为学生松绑、减负。小学阶段应尽可能不布置或少布置家庭作业,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少了许多批改作业的麻烦,因为我们更应该花心思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多样,少而精地设计家庭作业,让学生既能减负又能提质。

一、家庭作业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课堂学习是课外学习的基础,课外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因此,我们在设计家庭作业时既要考虑当天的课堂情况,又要注意学生自己的特点,从而使学生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而又受益于终身。

(一)宜重能力培养,切忌“题海战术”。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不再是学到了什么,而更主要是学会怎样学习。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切忌“题海战术”,机械地重复只会让人产生厌烦心理。当然,有人认为,任何人想在某一学科领域内遨游,都必须牢固地掌握该门学科的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不多作训练怎么行呢?但语文基础知识浩瀚纷繁,哪些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不宜非要小学生完全掌握。我们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要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掌握活的语文知识。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就必须建立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相互融合的大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二)宜贴近生活,切忌“拿来主义”。

小学语文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教师要用心捕捉学生身边的各种现象,指导学生自觉地把学习语文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切忌把书市上的一批训练册上的题让学生上一课就做一课,这种“拿来主义”多半是“无效或低效”的,既加重了学生和老师的负担,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作用也甚微。

二、家庭作业的布置形式要灵活多样。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小学生的学习都带着浓厚的兴趣色彩,对新、异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因此,家庭作业形式的灵活多样,有利于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轻松地完成作业,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高我们作业布置的收效。

(一)口语型作业:

结合课前预习要求和提纲,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方法能力主要要求是会听、能说、读懂、善写,小语《新大纲》将过去的“听、说”分项训练改为综合的“口语交际”,目的是通过设置一些贴近生活的动态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训练“听”、“说”能力,并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待人处事的能力。因此,家庭作业中朗读与听说训练任务不容忽视。

1、读的作业: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一般都要做到听、说、读、写四合并举,朗读并不只是口的运动,它就像感性支柱,通过它保持言语视觉和其他器官之间的联系,把书面文字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学习语文“语感”很重要,有了语感才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文的直觉能力,而语感的形成必须靠多读典范作品来实现。因此,读的作业必不可少,课前可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课后布置阅读相关课外书籍。如学完了《比尾巴》,可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作为家庭作业,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小动物尾巴的特点及用途。

2、说的作业:

小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让他们把课内学习到的有趣故事在家长面前“炫耀”一番,既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又锻炼了他们的语文能力,巩固并延伸了课内知识。如读完《龟兔赛跑》的故事,不仅可让学生讲这个故事,还可让有能力的学生给家长讲《龟兔第二次赛跑》,拓展他们的思维。另外,在一些特别的日子里,可布置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比如家人的生日,让学生和他们交谈,给他人送去祝福;节假日和家长一起出游,让学生给家长当小导游等。这些说的训练,学生的身边无所不在,对其学习语文有很大的帮助。

(二)视听型作业:

可以说每个孩子都喜爱动画片,有的老师和家长为了严管学生,根本不让孩子看电视;我却喜欢提前看节目预报,告诉同学们什么台什么时间有什么精彩的动画片(当然时间不会是太晚的),布置让他们回去看,并学习里面的精彩台词和动作,我也会同时间收看。还记得那次同学们看了《猫和老鼠》,第二天我们搞了个模仿秀,孩子们学得惟妙惟肖,教室里笑声不断,我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地学习并运用着语文。

(三)观察型作业: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发展他们的智力有直接作用。比如在学了《找春天》一课,时值阳春三月,可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看看除了文中介绍的,春天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学了《夸家乡》这课后,根据我们临沂的特点,我则布置学生和家长一起逛一逛临沂,了解一些的名胜古迹,夸一夸我们美丽的家乡——蒙山沂水,学生从中学到的知识和受到的教育令人倍感欣慰。

(四)综合实践性作业: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大语文”观,融汇贯通各种知识,给学生创设综合实践性活动。比如学了《找春天》,学生找了春天,还可让学生把自己眼中美丽的春天画下来;学了《啄木鸟和大树》,可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的本领,并分角色演一演。这样,学生在愉快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了知识,拓宽了视野。

(五)限时作业

定义:限定时间在课上完成的作业,是对学生的预习效果和课上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效果的检测。

内容:限时作业以书面形式为主,要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一次备课时进行设计,在二次备课时进行修改,可以和规范作业整合,作为规范作业的一部分。内容要全面,包括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思维训练等方面。

基础知识类。如:生字词的听写、默写,多音字的运用;各类词语、优美句段的积累等。

基本能力类。如: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句子、重点段落的意思,重点词语、关键词语的作用,修辞手法的运用,课文的结构、表达顺序,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的道理,文章的价值取向等。

综合运用类。如:学习文章的写法写句子,写一段话,续编故事,运用学过的学习方法完成某项任务等。

要求:限时作业要求限定时间闭卷完成,以促进学生集中精力做作业,提高作业效率,一般在一节课结束前的10——15分钟完成,特殊情况下,时间可以适当延长或缩短。

评价:对限时作业要及时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矫正,避免知识缺陷的积累。评价的形式可以小组互评,可以教师批改,但是无论采用什么形式都要做到反馈及时,矫正到位。

英语课堂教学浅见 篇7

一、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兴趣”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教师要想上好每一堂课, 首先应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现行教材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充分挖掘其趣味性, 唤起学生情感共鸣, 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 在教学交通工具的表达方式时, 首先、用录像分类展示各种交通工具, 空中的by plane, by air, 地上的by bike, by bus, by car, by train和水上的by boat, by ship, by sea, 让学生获得第一信息。然后问一位成绩较好的学生:How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帮助该学生回答:I usually come to school by bus.再继续以同样的方式问几位学生, 并且帮助他们回答。这样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尝试心, 最后展开, 让全班同学分组练习。顿时, 同学们充满激情, 纷纷自觉地训练起来。此刻, 充分调动小组长的作用, 让他们巡视, 聆听, 帮助纠正。既培养了全体学生的能力, 又锻炼了各小组长的能力。

二、培养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表明, 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 要让学生丰富想象, 积极探索求异, 坚持独立见解,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创造性因素, 通过设疑创设情境, 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如在教过去进行时, 出示一副简笔画有关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情况, 而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 然后问:What were the children doing?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 并积极发言, 从而给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这套教学方式, 使得历届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倍增, 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既扩大了知识面又提高了英语水平和素养。学生由“要我学英语”变为“我要学英语”, 为今后学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三、综合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 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获得英语知识、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而课外活动也是学习英语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 不仅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 发展智力和个性, 而且有助于巩固课内所学的内容。教师要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各种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心理、年龄特点的课外活动, 如朗诵、唱歌、演讲比赛、书法展览、词汇竞赛、写作竞赛、短剧表演及英语晚会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习兴趣, 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把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为学生创造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和多途径的立体化语言实践环境, 达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

语文分组教学浅见 篇8

关键词:分组教学 学生参与 教师捕捉 放开收拢

要有一个适合于探讨的问题,而且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参与进来,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针对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安静的课堂,就意味着这是一堂好课?NO!课堂上,有比安静更重要的,那就是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深刻的思考。而实施分组教学这种“开放型”、“交往型”的教学方式,使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有机会发言,做学习的主人,就是达到这种效果的有效途径。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分组教学,为学生提供互帮互学的客观条件,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努力追求的一个教学高度。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要有一个适合于探讨的问题,而且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参与进来

对于探讨的问题,每一个人都要有独立的思考,不是每一个人做同样的事情,而是为解决共同的问题,每一个学生做不同的事情。“动”不应当是表面的、外在的,而应当使所有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思考问题。比如,在教每一篇新课文之前,要求同学提前在网上找有关课文的资料,课上分组研讨时,每组同学中,有负责归纳的、有筛选重点的、有记录的、有最后汇报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课堂实质上就变活了。

二、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针对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

教师在学生汇报时,应当认真倾听,待学生汇报完毕后,找出核心问题,对问题作深入研究和思考。比如,在学生汇报《论语》十则资料时,提到这十则有谈学习方法的,有谈学习态度的,教师就引导同学判断哪句谈学习方法?哪句谈学习态度?在合作中探究,课堂教学动得有序,不是热闹场面,不是杂乱无章,动中体悟文章的精妙。

三、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不要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鼓励提问,允许插嘴。但那种课堂热热闹闹,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以为戒,极力避免的。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有效进行,课堂需要纪律,课堂讨论也要有秩序、有规则,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

初中阅读教学学法指导浅见论文 篇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就要让学生对阅读活动感兴趣,只有感兴趣,才会主动而积极地阅读,否则不爱阅读,不愿阅读,阅读就失去了成功的前提。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阅读前的导入环节,以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1.问题导读: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来结合具体的阅读材料设计富有探索性与趣味性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带入求知的愤悱状态,当学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时,就会在求知欲的驱动下产生主动而积极的阅读欲望,此时展开阅读教学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音乐导读:阅读本身就是一件情感积极参与的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走进作者所描绘的世界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才能达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同时这也正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的重要手段。而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将文字所难以描述的情感用独特的方式传达出来,将音乐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这使得语文学科教学更有魅力。为此我们在学生进行阅读前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以音乐来达到烘托与渲染的效果,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的阅读打下特定的情感基调。

二、以方法为核心,传授学生阅读方法

正所谓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也。阅读也是如此,学生只有掌握阅读的方法,才能展开有效阅读,提高阅读速度与水平。为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还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渗透,要让学生学会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以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

1.精读:即深入而细致地研读。逐字逐句深入钻研,遇到重要语句和章节要透彻理解,遇到不理解的语句等要停下来,做上标记,并通过查工具书、请教他人等弄懂再继续往下读。仔细阅读、深入思考,反复钻研,以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

2.略读: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阅读速度较快以了解文章大意,提取有用的信息,这是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阅读方法。这些阅读方法是可以穿插进行的,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不同的阅读材料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实现学生阅读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阅读

1.带着问题阅读。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提纲挈领性的问题,增强学生阅读的针对性与目的性,让学生带着特定的问题来展开有效阅读,这样就可以避免许多学生漫无目的的阅读。这对问题本身具有很高的要求,如果问题缺乏价值性,那么学生的阅读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2.引导学生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只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这才是实现探究性阅读的关键所在。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勇敢地发表个人不同见解,大胆地提出问题,这样才能跳出教材与教参限制的误区,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产生更多的独特见解与感受。

四、以评价为后盾,提升学生阅读动力

学生的阅读并不是以一篇文章的结束或一个问题的解决而终结,相反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给学生打气,让学生看到自己在阅读中的进步与成功,让学生享受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这样才能激起学生不断阅读的动力,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让每一个结束都能够成为学生认知的新起点。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只重结果的单一评价方式,更加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如学生阅读的认真性,提问的积极性,思考的独立性。这样将学生阅读全过程纳入评价体系,才能对学生的阅读做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评价。同时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对学生多做纵向比较,少做横向比较,这样才能发现学生更多的进步,给予必要的表扬与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这样才能激起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热情参与到今后的阅读活动中来。

五、总结

古诗文教学浅见 篇10

一、文化史教学现状

文化史教学长期以来是中学历史教学的“软肋”,不少历史教师对文化史教学不够重视,对文化史所涉及的知识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授课时由于底蕴不足,大多只能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落后。受应试教育模式操纵,大多数教师在讲授文化史时只是采取“三点一示”式(画重点、讲难点、突出考点和典型示范),满堂灌,目的就是力求与中考或高考的方向和要求接轨,鲜活的历史教学几乎因此而窒息。这种做法表现在文化史教学中最典型的就是图表教学法,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和成就,被浓缩在一张小小的“文化成就一览表”,学生只要机械地把图表上的知识要点记牢就行,而无需关注这些成就的文化内涵。在应试教育模式下,鲜活的历史往往被人为地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能力训练,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学到的大多是一些零碎的片面的历史知识,很难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和体系;而文化史教学也往往没有个性、灵性,没有了审美情趣和生活气息,更没有了人文精神。首都师大的赵亚夫教授批评道:“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说到司马迁,只有一部书,一句话的印象。”这样的文化史教学,不要说熏陶和陶冶情操,就是其试图追求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达成。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学生往往不太容易去死记一些不能理解的东西”,由于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他们丧失了对真理的热爱与渴求,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而不像应该有的精神解放。”

二、新课改背景下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

随着新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历史的人文性与历史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得到了回归和前所未有的重视。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其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具体来说,也就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在人文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下,中学历史课程中文化史的教学基于其教学内容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无论是在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还是在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方面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此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要更加重视文化史的教学,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三、文化史教学应对策略

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使其自身的文化修为能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文化史教学与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密切相关。要重视文化史教学,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是当务之急。长期以来,中学文化史教学之所以成为历史教学的“软肋”,除了认识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教师自身文化史素养不够,难以游刃有余地驾御教材。在教育发展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还需要具备比较广博的知识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文化史涉及科技、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很多领域,如果我们没有这些方面的知识储备,就很难将学生引领到这一殿堂,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这些文化内容所蕴涵的丰富、博大深远的人文精神也很难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完成教育塑造学生人格的任务。

其次,重视文化史教学还要转变教师观念,包括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就知识讲知识。人文知识如果不是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就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因素全部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隐蔽了。德国教育家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中学历史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之下,不仅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而且要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所蕴涵的尊

1重生命、珍惜真情、弘扬个性、积极进取等人文价值,这既包括教材知识本身的人文价值,也包括这种教材知识形成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文价值。

第三,教师的人文精神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摒弃工具化、技术化的教学手段,构建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和评价环境,实现学习主题从教师到学生的真正转变。在文化史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在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探究的快乐。师生的心灵得到完全开放,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激活、丰富、浸润的过程。教师是人文教育的设计者、组织者,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交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个性,绝对不以教者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总是以欣赏的、亲切的态度激励、夸奖学生,使课堂更具有人文精神。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附:〈〈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文化史教学案例片段及分析反思

一、背景介绍:

1.课题:《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

2.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第七课

3.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之一:

通过师生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作品的共同赏析,体会其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艺术的美,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4.学生情况:

我校学生历史知识基础较好,文学素养较高,课堂气氛较活跃,反应敏捷积极,且经过一学期的规范化的历史课学习,大多已掌握了较好的历史学习方法,有浓厚的历史学习氛围。但该课是为盐城市历史学会准备的一节历史新课程示范观摩课,教师对学生情况不熟悉,未知因素较多,故在设计教学思路与具体教学程序和内容时有针对性地斟酌修改,调整问题设计,降低活动难度,在最后的课堂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授课方法:活动教学法

6.学习方法:诗句竞猜,诵读品味,列表归纳。

二、案例:(教学片段)

„„ „„

(省略部分为师生已共同探讨唐代文学中诗歌艺术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课件先后出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肖像图片)〈学生立刻被吸引,因为该知识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相应,故他们都有较强的表现欲。〉

师:同学们都知道他们是谁吧?

生:(生齐答):李白、杜甫、白居易!

师:很好!同学们都知道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代诗歌的三座高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人称其为?(生:“诗仙”)杜甫人称?(生:“诗圣”)。这是因为他们的诗歌各有其迥异的内容和风格。我知道大家从小就诵读过他们的很多诗篇,每个同学都可以信口捻来他们的诗句,下面我们进行一项“诗句竞猜”游戏,我出示诗句,你们猜出是谁的,并要说出其诗名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课件逐一出示诗句:)

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生:迅捷齐声:”李白!“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两句稍有难度,学生有点迟疑不决,教师点学生回答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生:“杜甫!〈蜀相〉”

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8.“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生中有人答:“白居易的〈琵琶女〉!”

师:“从刚才的竞猜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还是有很多的诗词积累的,似乎这些题没有难住你们,不少同学意犹未尽。所以接下来我们进行分组唐诗诵读比赛,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背的诗多,朗诵水平高。”

„„ „„

(学生表现踊跃,参与面广,活动效果好,基本把三位诗人的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都集中表达出来了)

师:“从前面老师所选的竞猜诗句以及大家刚才背诵的诗歌当中,同学们能不能说说你所感受或认识到的这三位诗人的诗歌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有着怎样的不同?又各有怎样的特点或艺术风格?”

(生:分组讨论交流,基本能准确理解三位诗人各自的内容和风格特点。)

师:我们可以学着设计一张表格,试着归纳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代表作以及各自的风格特点。

(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后教师出示课件表格,示范表格设计样式和内容,使学生掌握列表归纳的历史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填表,以巩固知识)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形成诗人各自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我们学过或看过不少文学作品,大家都知道一个作家的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往往有其社会的和自身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同学们能不能试从这三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各自的人生遭际乃至个性特点等方面谈谈他们的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呢?

„„ „„

(讨论踊跃而深入,因为学生对三位诗人的生平经历及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比较熟悉,故该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课件播放唐诗诵读欣赏:李白的〈将进酒〉,学生轻声跟读,领会感受李白诗歌洒脱飘逸,热情奔放,豪迈不羁的艺术魅力)

三、教后反思:

文化课不少老师认为不好上,内容单调枯燥乏味,其实不然。关键在于备课和设计教学时如何挖掘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他们的兴趣点,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使历史课堂丰富生动多彩,意趣盎然!同时还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本课学习有关唐诗的历史,教者就得对唐诗这一文学样式从它的形成到代表人物、典型作品、风格流派以及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区别特点等诸方面有深入透彻的了解与研究,教学才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本子目的知识教学目标意在了解三位诗人的代表作及其风格特点,能力教学目标是感受诗歌的艺术美,提高学生的古典诗歌欣赏水平,并使学生学会列表归纳的历史学习方法。围绕这些目标,为了避免平铺直叙的教学形式使课堂沉闷乏味,我设计了“名句竞猜”、“诵

上一篇:2020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专题报告下一篇:申请经费与成立工会的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