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源专业化管理培训班学习体会

2024-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税源专业化管理培训班学习体会(精选9篇)

税源专业化管理培训班学习体会 篇1

——魏民

9月1日至9月9日,我有幸参加了市局在长沙税务干部学院举办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培训班。重点学习了税源专业化管理、税收风险管理、税收征管改革、纳税评估等八方面内容。在这段紧张充实的学习期间,使我在征管理念、业务知识和具体操作上均受益匪浅,即学习了新知识、新理念,也提高了新视野、新境界。

态度是决定学习的关键。做任何事,首先要有端正的态度,学习培训更是如此。学习不仅要讲究效率,还要有正确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的决心和态度。我们经常说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容易的事做好就是不容易,这其中就包含了一种态度。所以既然市局给了我们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就要端正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培训中,在培训中开拓思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要真正学有所获,不辜负市局党组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优化纳税服务是提高纳税遵从的重要举措。在听完学院教授讲授的纳税遵从课程后,我认为,加强执法刚性,固然可使纳税人被动遵从,而通过优化纳税服务,让纳税人主动遵从税法,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始终坚持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理念,促进税收征管关系和谐融洽,实现纳税人自觉遵从税法。高度重视纳税人各种合理需求,建立收集、分析、满足纳税人需求的快速响应机制,不仅要努力满足其多层次的共性需求,也要创造条件满足不同类型纳税人的个性化需求。同时,税务机关也应更多地站在纳税人的角度考虑税收工作,更加注重以纳税人为导向优化征管流程和资源配置,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征管手段,精简涉税资料,简化办税环节,缩短办税时间,提高办税效率。真正做到为纳税人减负,让纳税人有普遍认同感,引导纳税人自觉遵从税法。

税源专业化管理培训班学习体会 篇2

一、准确把握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问题

1. 明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1) 基本目标

一是税收目标。税源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 要通过税源改革, 优化资源配置, 以最小的税收成本获得最大的税收收益, 改善税收遵从状况。二是社会目标。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在税收征管领域落实创新社会管理要求的具体体现, 税务机关必须适应纳税人规模数量、组织结构、经营方式、利益诉求的发展变化, 进一步优化服务, 公正执法, 公平税负, 促进遵从, 进而促进征纳关系的和谐, 为创新社会管理大局服务

(2) 基本任务

通过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 就是要达到税源分类管理更加科学、税源管理方式更加高效、征管资源配置逐步合理、税收管理效能持续增长的目标。具体表现在创新税源管理方式、深化税源分类管理、构建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实施信息管税等多个方面。

2. 明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要素

(1) 明确征纳边界和征纳责任, 提高纳税遵从度

税源改革要还权还责于纳税人, 凡有纳税人发起的各类涉税事项, 要突出纳税人自主纳税的主体地位, 而不需要税务机关进行包办。对习惯在新模式中为传统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寻找位置的少数同志, 应进一步转变征纳责任, 从规范纳税秩序入手, 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

(2) 实施专业化分类管理, 优化税源管理质效

可按规模+行业+风险程度等具体标准, 将税源划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小型税源, 对同一管理层级的纳税人再按行业和特殊事项进行分类, 实施税源分类层次化管理。以此为依据优化征管资源配置, 提高税源管理质效。

(3) 做强风险评估, 突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核心作用

要把风险评估作为税源改革的中枢和引擎, 专门组建纳税评估团队, 主要负责风险信息的采集, 风险特征库的建立, 日常风险的归集、识别、排序及推送。对于风险点的应对, 可把低度风险推送到服务局进行提醒应对, 把中度风险推送到税源局进行应对, 把高风险推送到稽查局进行应对, 以此实现风险差别化管理。

(4) 优化资源配置, 推行机关实体化

逐步将省市县三级管理层转化为直接从事遵从管理为主的实体化税源管理机构, 并按照税收遵从管理的要求, 设置若干专业化管理部门, 逐步将大企业、国际税收管理、跨区纳税人管理、债务重组、改组改制、关联交易等复杂事项上收至省市税务局, 属地税务机关逐步转化为中小纳税人的管理机构。

(5) 加强数据分析, 搭建信息管税平台

信息管税按照数据流向主要涉及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利用、结果转化等几个方面, 要加强业务与技术融合, 以“业务需求”推动“技术实现”。要将数据逐步向省级税务机关大集中, 下一步, 国家税务总局应尽快将国、地税数据建立在同一个平台上, 做到信息共享;对外要加强同政府其他部门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深化数据分析, 着力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建立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联动体系

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不只是一种税收管理活动在组织分工层面上的一次变革, 而且还是对现行税务机关内部业务资源的重组和征纳关系的一次系统调整, 这样必然要求建立一个联动体系, 增强管理合力。

1.“三位一体”的税源专业化运作机制

首先是纵向互动。省、市、县税务局逐级上收原由基层税务机关负责的重要、复杂税源事项, 构建以风险为主线的纵向管理体系;其次是横向联动。强化部门间协作配合, 建立“多个税种通盘考虑、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多个环节协调运作”的税源横向管理体系;另外加强与政府其他部门的税源沟通协作, 完善综合治税、协税护税、信息共享制度。

2. 简并和优化税源征管流程

简化纳税人办税流程, 压缩税务行政审批事项, 切实落实“两个减负”, 提高纳税人办税效率。改革税收管理员制度和纳税评估制度, 按照“信息采集—信息核实—风险识别—风险应对—绩效评估”基本业务流程, 科学界定各部门职责边缘, 使“征、评、管、查”各流程环环相扣, 提高工作质效。

3. 纳税服务要与税源专业化管理相适应

按照“一窗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要求, 着力打造集咨询、受理、办税、审核、审批、服务为一体的办税服务载体, 最大限度地整合服务资源, 提高服务效率, 实现纳税服务专业化、集约化。

4. 税务稽查要与税源专业化管理相适应

科学界定国家税务总局、省、市、县四级税务机关稽查职责范围, 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的稽查格局。目前可在市级税务机关层面上收稽查层级, 实行分级分类稽查, 强化执法刚性, 做到案源统一管理、检查统一实施、审理统一组织、人员统一调配;对经评估发现纳税人有逃、抗、骗税或其它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嫌疑的, 直接移送稽查处理。

5. 机关职能要与税源专业化管理相适应

重新明晰各业务部门工作职责, 形成无游离于税源专业化管理之外的部门。征管科技部门负责拟定税源管理和征管状况监控分析的规划、制度、方案;数据管理部门负责承担涉税数据信息的采集、加工、分析、提供和推送;税种管理部门牵头制定分行业、分税种的管理方法、风险预警指标、分析模型;规划财务部门负责税收经济分析和重点税源风险预警;其他部门要提供好服务与培训工作等。

三、坚持把大企业税收管理作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突破口

如果说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是点上的突破, 那么大企业专业化管理就是线上的突破, 从而带动整个面上的突破。大企业专业化管理应当为专业化改革起到引领作用。目前, 应努力做好如下工作:

1. 对大企业实施以风险控制为重点的专业化管理

要以省市局为主, 建立大企业服务、管理的专家团队, 发挥专业管理机构层级高、信息掌握全面、跨区域协调能力强的优势, 组织和指导各地开展大企业税收风险分析监控和应对处理等工作;要认真研究大企业集团的行业特点、行业背景以及它的商业模式, 根据历史的征管经验, 找出带有共性的, 而且是易发、多发、频发的税收风险点, 系统研究防控策略, 分行业研究制定征管办法, 夯实大企业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制度基础。

2. 加强信息化支撑, 提高信息管税水平

建立和完善大企业税收管理平台, 认真研究企业财务软件、物流软件及相关存储设备的报备规范及有效监管办法, 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行业特点等, 为税收分析和税源监控提供技术支撑。

3. 加强专业化团队管理

逐步提升管理层级, 上收税源监控职能, 实施专业化、立体化的团队管理, 把大企业集团跨地区的各个分支机构, 按照管理的功能和管理的规律有序地串联起来, 彻底改变过去分散、割裂、无序的管理局面, 形成一个大企业税收管理的闭环。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纳税人的数量、组织结构、经营规模等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行的属地管户、各税统管的粗放式税源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税收管理的需要。深化税源管理改革, 必须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入手, 明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涵、体系和突破方向, 以进一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

关键词:税源,专业化管理,思考

参考文献

[1]宋兰.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J].中国税务, 2011, (11) .

[2]李小平.解放思想务实创新深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J].江苏税务, 2011, (9) .

税源管理专业化 篇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多,经济全球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经营业务等发生新的变化。税源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日益加剧,税源管理难度不断加大,现行按区域“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税源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人少户多、能力不足、职能分散、方式粗放、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按照纳税人规模、行业、税种、风险等进行税源分类,有利于优化征管资源配置,找准主要矛盾,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二)体现了税收管理科技观,有利于提高管理精细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税收管理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税收管理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撑。实施税源管理专业化,是在把握管理规律和运用信息化基础上的科学分工与紧密协作,既是科学化的具体体现,又是精细化的基本前提。它以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强化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的保障作用,大力加强第三方信息等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分析比对,是提高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法。

(三)体现了税收管理风险观,有利于提高执法柔性度

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是实施创新税务管理的重要思想基础。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引入现代风险管理理念,通过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手段,预测、识别和评估税收风险,可以通过合理的管理服务措施帮助纳税人规避防范风险。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将依据不同的纳税风险类型制定相应管理战略,突出宣传辅导、纳税评估等手段的应用,更多的使用柔性执法手段,有助于纳税人规避税收风险和财务风险。

(四)体现了税收管理服务观,有利于提高纳税遵从(征纳和谐)度

1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对税务部门而言,必须贯彻肖捷局长的要求,“更加注重树立新的纳税服务理念,牢固坚持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坚持提高税法遵从度是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更好地促进纳税服务工作开展”。国外研究表明,1个单位纳税服务方面的努力,相当于50个单位税务监督打击方面的收获。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将进一步突出纳税服务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更加注重满足纳税人合理需求,建立健全满足纳税人需求的快速响应机制,更加注重以纳税人为导向优化征管流程和资源配置,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办税效率,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从而构建和谐征纳关系,促进纳税遵从。

三、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创新税务管理的科学路径

税源专业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税收工作的各个层级、各个方面,既包括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和实施专业化纳税服务,也包括设置专业化税务机构和培养专业化税务人才;既体现在对服务和管理对象进行科学分类,也体现在对工作环节和内容进行合理分工。因此,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必然带来管理制度的改革、业务流程的重组、服务方式的改进、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机构设置的调整、信息资源获取和利用方式的变革等一系列变化,是一次全新的改革。这要求我们大胆实践,力求取得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新成效。

(一)要以税源专业化为核心,分级分类科学管理

按照行业、规模等要素科学分类税源,实施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管理。根据各地的实际管征情况,在一定范围内,以纳税人行业和规模为主,兼顾税种、风险等,将所管辖的税源进行科学分类:按规模分类的,原则

上应按重点税源监控企业为划分对象,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小型税源,由不同税源管理科(分局)进行管理,也可按注册资本、投资规模和经营收入等方面考虑分类;按行业分类的,根据当地产业结构、行业分布情况,对行业税源大、行业特征明显的进行分类;还可以按照行业+片区的模式进行管理等。税源分类应充分考虑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认真分析各种分类方式的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因地制宜。

(二)要以组织扁平化为基础,重组机构规范运行

“扁平化组织”是适应现代信息化管理格局的形态。通过组织机构的扁平化,压缩管理层级,可以促进业务流程和信息传递的扁平化,提升管理效率和透明度。

在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中,应适当收缩分局设置,改设若干税源管理科(分局),按税源的规模、行业等类别设置税源管理机构,或者按照税源管理职责分类(如日常管理、纳税评估、税收特定业务)设置机构。这样就可以压缩管理层级,增加管理幅度,减少中间环节,增强对税源管理环境变化的感应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切实提高执行力。

(三)以县局实体化为重点,再造流程理顺职责

借鉴风险管理理念,扎实推进县局实体化,改革业务流程,合理调整职责,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心之一。实体化是指县级局由以行政管理为主的职能,转变为面向纳税人的执行(法)实体,直接控管税源。实体化和扁平化相辅相成,扁平化主要侧重于管理层级和流程再造,而实体化侧重于机构扁平化后的管理职能分配和岗位职责分工。

县局实体化的关键在于重组业务流程、合理划分职责。

第一,明晰横向职责划分。对税源管理,分为涉税事项受理、涉税事项审批、基础征管事务和纳税评估,分别由不同的机构负责。所有涉税事

项受理由办税服务厅统一受理;涉税事项审批由办税服务厅受理后直接送交县局有关科室审批,且不经分局初审;基础征管事务主要包括户籍管理、催报催缴、日常征收管理、发票管理及一般性纳税服务等事项,由一个专门的税源管理科(分局)负责;纳税评估由专门的税源管理科(分局)负责。这样,收缩基层分局改设税源管理科(分局)后,就改变了原来基层分局全职能地位,变为县局一个业务管理部门,工作部署直接按类分别由税源管理科(分局)或职能科室办理,不再通过综合部门中转或部署,县级局由管理机关转变为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的基层单位。

第二,理清纵向职责划分。根据税源科学分类和风险管理流程,科学分解、合理分工不同层级、部门和岗位间的税源管理职责,形成立体化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本级纳税评估、风险防控、日常检查由县级局根据税源特点和结构,分设若干个税源管理科(分局)负责;分税种专业管理、大企业税收、反避税调查和进出口税务管理由地市局对应业务部门负责专业管理。省局、市局主要负责本级风险管理工作及组织实施大企业(跨区域经营、本级重点税源、特定业务)的纳税评估。

(四)以大厅全能化为支撑,优化服务提高效率

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从创新税务管理的角度看,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优化纳税服务离不开一个功能完善的办税大厅做支撑。

一要推行服务制度标准化。明确规定每项涉税事宜的办理流程、业务描述、纳税人应提供的资料和份数以及办理时限等内容,进一步规范服务制度、服务设施、工作人员行为、窗口服务和宣传咨询等服务事项,实现全系统办税事项流程统一、资料统一、时限统一、服务统一;

二要实现服务内容标准化。认真梳理即办事项和非即办事项,实现划分标准、类别全省统一,尽可能丰富大厅即办事项。即办事项由办税服务厅“当场受理,当场办结”,非即办事项实行“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全程服务运作模式。建设全功能的办税大厅,中心市区设立统一的办税服务厅,其它地区按照“一县一区一厅”的要求建设县局办税服务厅。大力推行一窗通办和同城通办,在条件成熟后实行全市、全省通办。

三要推进服务方式立体化。大力推行网上申报、网上认证等办税方式,完善以财税库银横向联网为依托的电子缴税方式,整合提升综合纳税服务平台,推进以税务网站、12366纳税服务热线和短信服务为主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其纳税申报、税收宣传、政策咨询、申报提醒、纳税辅导等功能,努力为纳税人提供优质、快捷、高效、全方位的服务。

(五)以管理信息化为保障,行业建模强化应用

着眼于预警提醒,强化纳税评估,防范税收风险,实现执法与服务最佳融合,离不开强大的信息化手段做保障。必须贯彻信息管税的思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推动业务、制度、技术创新。

一方面,要拓展信息采集渠道。要在全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操作规范,规范电子数据的录入,把好数据入口关,提高基础数据质量。要整合现有CTAIS等各种系统的数据,拓展外部第三方信息的采集共享协作机制,形成全面的信息数据库,缓解信息不对称性。积极推行网络发票,逐步建立全国发票信息库,加强分析比对,构建发票管理长效机制。

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行业建模,加强纳税评估深化数据应用。对不同类型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模、工艺流程、经营方式、投入产出比(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费用)、基本能源耗用等情况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查找其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关联规律,建立相应的行业评估模型和行业预警监控指标体系。通过使用行业模型监控,达到突出行业税收管理重点和易于发现管理薄弱环节,使税源控管更具针对性,降低涉税风险。要积极探索依托信息化资源的 “行业建模”的方法和途径,开发信息平台和相关软件,通过数据综合管理系统,提高“行业建模”的实效性。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探讨 篇4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信息来源:句容市地方税务局 09日

访问次数: 332字 体:【大 中 小】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市场经济逐渐发展,我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税源专业化管理顺应时代需求,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发展和完善。本文借鉴经济学上的专业化分工理论和国外的先进经验,分析了我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建议。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国际经验

(一)专业化分工理论

古典经济大师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分工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分工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斯密的分工思想,他认为分工能提高生产效率是因为分工能够产生一种集体形式的生产力即协作力。新兴古典经济学家杨格、杨小凯、贝克尔、墨菲、罗默等人也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分工和专业化的作用。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在既定的组织目标下,使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最优分工水平和组织结构,是专业化分工理论在税务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二)国际经验借鉴

1以美国为代表的税源分类

一方面,美国国内收入局按照征税对象设置四个执法与服务部门即:大中型企业局、小企业局、工资和投资收益局、政府和免税组织,犯罪调查局专门负责调查涉税违法案件,并与四个业务局保持密切合作,如下图所示。另一方面,联邦税务机构并非州、郡、市层层设局,在上述四个执法与服务部门,另按经济区在全国设置5个大区办事处,下设10个服务中心和63个地区办事处。办事处主要负责税务稽查。

犯罪调查局

政府及免税组织局

工资和投资收益局

小企业局

大中型企业局

业务支持部门

执法与服务部门

美国国内收入局(IRS)

联邦总部专门职能部门

图1:美国国内收入局(IRS)机构设置模式

此外,巴西为加强对税源大户的集中统一管理,联邦税务总局、大区税务局和小区税务局都分别设有大户管理处,其主要职责是对纳税大户尤其是烟草、汽车、金融等行业的纳税大户进行管理;英国国内收入局设置了大企业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全国大企业公司所得税的税收管理及政策处理,伦敦以外的大企业也归大企业税收管理局管理,所在地的税务机关不得干预。

2.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纳税风险评估

纳税风险评估被作为很多国家税源管理的核心工作,贯穿于税款征收、日常管理等各环节。澳大利亚国税局认为纳税人实行自行申报、自行审核后,效率提高的同时风险也增大,因此必须对纳税人资料进行分析,重点是进行纳税风险评估,评估人员将来自税务当局数据信息库、银行、海关、移民局、证券市场的内、外部信息输入由专家设定的标准模型中,自动生成评估报告,主要有财务分析、欠税情况分析、征收情况分析、营业行为报表等,得出分析结论。对纳税人按风险大小分级,实行区别管理。对遵从度高的纳税人主要是自我管理、自行申报、自行审核的策略,税务机关只是简单的监督与观察;而对于抵触税法、遵从度较低的纳税人,管理具有强制性。而美国税源管理智能化程度比较高,计算机电子化系统由东海岸国家计算中心和按地区设立的十个税务征收中心组成,纳税人的报税资料输入电脑后,电脑会自动进行逻辑审核,并以此估算其税款,自动进行评估,旨在追求纳税评估的有效性、公平性和权威性。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要实现税源专业化管理,税源分类专业化是管理基础、税务事项专业化是制度保障、管理人员专业化是智力支持、税务管理信息化是条件支撑,如图2所示。

税源分类专业化

税务管理信息化

管理人员专业化

税务事项专业化

按照总局的部署和要求,各地都在纷纷探讨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科学模式,以江苏省地税系统为例,通过行业+规模的税源专业化分类、机构改革的专业化分工、以及风险管理平台的成功上线等一系列举措,走在全国税源专业化改革的前列,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

1.纳税评估作用不突出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改革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提高风险应对效能的手段之一就是突出纳税评估,按照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意见,各地确实都设立了纳税评估专职机

构和岗位,但专业化带来的效率提高并未形成。形式上优化了专业化管理流程,一事所有户,管理核查、纳税评估及日常检查等不同涉税事项分由不同税收管理员专业化负责;但实质是很多机构观念仍未完全转变,仍然维持一户所有事的模式,税收管理员包揽了管理核查和纳税评估的所有事项,不能充分发挥纳税评估在税源监控、信息管税、风险管理领域的基础性作用和保障性作用。

2.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相辅相成,实施专业化分工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解决“人少户多”的矛盾,降低征税成本;同时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又能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提高纳税遵从。按照税源分类,有房地产业税收管理岗、建筑业税收管理岗、规模以上企业税收管理岗、一般税源税收管理岗;一般税源按照涉税事项又分为税源事务岗、登记事务岗、日常事务岗、纳税评估岗。但是目前干部队伍中行业分析专家、纳税评估专家、计算机审计专家、个体税收管理专家属于稀缺资源。加上部分干部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认识不足,对人员配置的不理解、对重组流程的不适应,具体操作中存在专人不负责专岗、专岗不能胜任专职等问题。

3.风险管理不完善

税收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以纳税遵从最大化为目标,科学实施风险目标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考评,力求最具效率地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的过程。现实中由于数据采集不够完整准确,风险指标体系不够科学有效,风险排序不重视共享采集、导致风险管理体系形同虚设,人为选取高风险行业、重点行业。

三、进一步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以行业评估为核心的专业化评估机制

年初,我们对区域内4家驾培企业,开展行业专项纳税评估,评估补缴税款85.91万元(不包括由国税征收的企业所得税),效果明显,初步形成了驾培行业的风险评估指标。依托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借鉴行业评估的成功经验,应确立以行业评估为核心的评估模式。一是“面”上查找行业差异、确定评估行业:税收分析部门对全局进行全“面”扫描分析,通过宏观经济、税收指标进行关联分析,查找行业税负差异,确定重点评估行业。二是“点”上针对典型分析、构建评估指标:确定评估行业后,选取行业内代表性强、影响力大、信誉较高、财务核算比较健全的龙头企业进行典型调查与分析,了解行业的经营规律、运作模式、行业特点和纳税情况,从而获取申报信息外的行业关键数据、重点评估指标、预警值。三是“线”上全面行业评估:运用典型企业获得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行业评估发现该行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行业管理办法,进行针对性的纳税辅导,从而实现评估一行、规范一行。

(三)建立以优化配置为目标的立体化风险管理机制

税源专业化管理应坚持以风险管理为导向,采用试点加推广的模式,实施“体检式”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要求基础数据全面、技术含量高,在探索阶段,为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可综合评价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经营者素质、企业效益等宏观指标选取某区域、行业作为试点,如房地产业、建筑业,全面规范该行业的基础信息、召开针对性的税收座谈会,积极采集数据、开展对比分析、评价纳税风险、进行风险排序和应对,对试点中形成的可取经验予以推广,出现的问题及时应对,根据风险发生的规律,通过建立风险特征指标和风险特征库,对风险数据信息进行扫描、分析和筛选,找出遵从风险易发生的领域、环节和纳税人群体。

风险管理需要全系统的协调与配合,基层基础数据的准确性、信息与技术管理科数据分析与比对的合理性等都直接关系着风险管理的运作效果。为杜绝当前人为选择高风险行业、企业,忽视风险评价与排序的问题,应根据税收风险管理的需求,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机构和岗位,设置专业的人员配备,建立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作、运行顺畅的立体化运行机制,制定以“三个是否”为标准的考核体系,即是否有助于促进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是否有利于高效地降低纳税风险、是否有利于全面促进纳税遵从。

税源管理专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建立健全各级税务机关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岗职体系,还要通过新的税源管理机制建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税源管理专业化。我们相信税源专业化管理从信息化入手,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必定会形成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模式和全社会的新的税收风气。

关于税源专业化分类分级管理探讨 篇5

【关键词】税收征管改革;税源专业化;分类分级管理

税源管理是依法治税、依法征管的重要基础,是衡量税收征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起点。当前,随着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对税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顺应这一新的形势发展变化,构建信息化背景下的税源专业化管理体系,更好地提升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就成为了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课题。

一、中国的税收征管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国际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税收征管的主客观环境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如何充分发挥税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如何对现有的税收制度进行结构性优化,如何在方式、手段中加强与完善税收征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税源发展变化要求必须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对中国的纳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纳税人资产规模大,税源结构复杂。经济的发展促进企业的规模效益,现在越来越多的纳税人实行集团式的经营管理模式,财务核算实行一级核算,资金统一调配,生产经营规范,市场覆盖面广。税源包括母子公司、总分机构、跨区甚至跨国企业,税源的复杂性决定税收征管的困难度。其次,纳税人税收专业化,维权意识较强。对很多大企业,尤其是重点税源企业而言,非常重视财务管理以及税收筹划,一般都聘请了具有税务、会计和法律方面的高级人才,形成专家级的团队。这些企业财务制度相对规范,税收筹划水平很高,同时又具有较高的维权意识,对现行税收征管提出挑战。

(二)现行税收管理模式要求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我国税收管理模式与经济形势的发展、税源的变化之间存在诸多的不适应。首先,税制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我国税制中间接税比重过大,间接税方便于征管,但是不利于发挥税收调节收入的职能。其次,税制设计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我国目前国地税开征的税种有19个,在税制设计中存在对同一征税对象的重复征税,也存在对某一征税对象的漏征漏管。另外,税率级次太多给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空间,不方便税收的征管。例如,2013年8月1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在全国推行之后,增值税现有税率、征收率以及试点“1+7”行业税率一共有9种。最后,税务干部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全国税务干部的平均年龄在47岁左右,税务干部队伍严重老化,不能适应现代化税收征管的需要。尤其在信息管税模式之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等专业化的税收管理由于税务干部的素质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真正的效用。

二、以税源专业化管理为基础,实施分类分级管理

由于我国目前税收征管的现状,税务机关应根据纳税人规模数量、组织架构、经营特点、核算方式、利益诉求等发展变化,积极探索进一步有效加强税收征管的新途径――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分类分级管理,以适应纳税人需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实施分类管理

税收是由税收的征纳双方构成,征收方是税务机关,纳税方是企业。分类管理不仅是针对于纳税人,而且涉及到税务机关。因此,应当对征纳双方进行科学化分类,并在科学化分类的基础上实行专业化管理。

1.科学化分类是实施分类管理的前提。

对纳税方而言,按照行业和集约化管理的思路,税务机关根据规模和行业对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中小税源和零散税源;对征收方而言,按照工作流程和事项,对税务机关的税源管理职责划分为日常管理与服务、税源监控与评估和税务稽查三大块,同时在分清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对税务干部工作按照能力与经验进行合理的分类,分配到相应的职责岗位上。

2.专业化管理是实施分类管理的举措。

(1)对纳税方而言,建立分类基础上的立体税源管理模式。

重点税源企业经营规模较大,财务管理相对健全,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要求做内部控制,其中包括与税收相关的财务方面的内部控制,因此纳税遵从度较高。对重点税源企业税务机关推行个性化的服务,积极解决企业的合理涉税诉求,同时对企业的税收风险内部防控机制提出建议,指出税收管理的薄弱环节和涉税风险点,强化事前风险防范和事中风险控制管理,以防范重大税收风险。

中小税源企业相当于税源管理中的“潜力股”,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中小税源企业可能变为重点税源企业,要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杠作用,引导中小税源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中小税源企业推行行业化管理,行业是所有企业共有的特征,按行业进行分类管理可以对企业进行横向比较,尤其对购进货物、生产经营、市场销售等流程相类似的企业参考性更强。另外,税务机关可以运用行业指标分析工具,设置行业风险预警指标,制定动态的行业管理指南,深化对中小税源企业管理。

零散税源主要是个体工商户,在整个税源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近90%税务干部管理零散税源,而零散税源收入占总税收收入比重微乎其微。全国对零散税源管理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对零散税源放弃不管。因为大部分的税务干部投入管理,为的是较少的税收收入,投入产出不配比。同时,从税收征管角度,个体工商户由于规模不一,财务不健全,征管难度大。另一种观点是对零散税源必须要管。因为企业的纳税意识淡薄,如果对零散税源放弃不管,中小税源企业很可能将收入肢解,以避免纳税义务。如何对零散税源的管理,同样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是社会化管理,发挥市场街道的作用,实行委托代征;另一种是自我管理,对零散税源实行自我管理。对零散税源要管,但由于其实现的税收收入规模小,税收征管难度大等特点,建议对零散税源实行自我管理。个体工商户采取自我申报纳税,自我监督的方式,而税务机关从“保姆式”管理转变为“流程式”管理,通过日常管理与服务职能为个体工商户提供咨询等服务,促进零散税源自我申报纳税。同时,税务机关采用评估与稽查的方式检验个体工商户的纳税遵从度,对逃税行为加大惩戒力度,提高个体工商户的纳税水平。(2)对征收方而言,管理主要体现在职责的分工和税务干部的培养。

按照工作流程和事项,税务机关的税源管理职责划分为日常管理与服务、税源监控与评估和税务稽查。日常管理与服务主要体现在税务登记、纳税申报、信息采集、涉税审批、税款缴纳等;税源监控与评估主要体现在税收分析、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主要体现在重大违法案件的检查与审理。

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税收工作流程发生变化,税务干部工作分工也同时发生变化。专业化的管理要求具备专业化的人才。我国目前税务干部全国平均年龄在47岁左右,税务干部面临老龄化现象,并且税务干部老中青梯次不合理,很容易出现“断层”现象,不利于税收征管的需要。因此要加强对现有税务干部的业务培训,建立专业化的税源管理团队,培养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反避税以及行业税源管理的专业化人才,提高税务干部专业化的岗位技能水平。同时,要建立评价激励机制,为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创造各方面积极的条件。

(二)实施分级管理

分级管理意味着各个层级实体化的问题。目前,我国税务机关层级为:总局、省局、市局、县(区)局和分局(所)。目前,总局、省局、市局做政策的制定与指导工作,业务主要集中在县区局和分局(所),但是在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之下,各层级将分级承担风险管理责任。

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按照规模+行业划分不同层级,建议分别由总局、省局、市局管理。这种集中的管理模式提出主要是由于税收征纳双方的情况决定的。从纳税方来看,重点税源企业即大企业一般是集团性质,跨区域甚至跨国经营,关联交易较多,财务核算复杂,涉税事项多样化,重点税源企业缴纳的税收收入比例占90%以上,原有的属地化的税收征管模式已经严重不适应大企业的诉求。从征收方来看,由于征纳双方信息的不对称,重点税源企业大部分是总部决策,属地基层税务机关无法对大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管。而在税收信息化尤其是“金税三期”情况下,数据将实现总局、省局两级集中,大量信息的高度集中将方便做出有效的决策,规划税收风险管理战略,积极应对税收风险,指导和推动基层的工作实践。另外,对大企业的管理要充分发挥税务机关的联动作用,合理划分专业管理局和属地基层局之间责、权、利的划分。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建立国税、地税大企业共管机制,共同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实施风险监控。大企业税收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以提升对大企业的服务与管理水平,促进大企业纳税遵从度的提升。

县区局和分局(所)作为基层局,主要负责中小税源的管理和零散税源的监控,同时承担重点税源企业的属地性日常管理职责。

调整内设部门税源管理职责,将税收风险规划、分析识别、等级排序、下达应对任务等职责整合到相应部门,归口履行上述职能。在坚持现行财税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将现有按照划片管户设立的税源管理机构,调整为按照规模、行业、特定业务等分类的税源管理机构,主要从事纳税评估。科学界定税收管理员职责,改变目前税收管理员“分户到人,各事统管”的管理办法,设置日常管理、纳税评估等岗位,实施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培训班学习体会 篇6

一、目前税收管理员制度存在的弊端

(一) 税收管理员与纳税人职责不清

现行的管理员制度, 纳税人处于税务管理人员的保姆式管理之中, 与税务机关之间的责任与义务划分不清楚。一些考核指标的导向加重了这一倾向。例如对纳税申报、税款入库的考核, 侧重于纳税人的申报率、入库率指标, 而忽视了税收管理员对逾期申报、逾期入库的处理情况的考核。这样既加重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负担, 也不易培养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陷入了纳税人低遵从度, 管理员高工作量的恶性循环。

(二) 考核监督机制的不完善降低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目前对税收管理员的考核比较单一, 未能形成一套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管理员存在做事越多, 被追究风险的概率越高的情形。目前对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事务实行过错责任追究, 这项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形式重于内容的问题, 对承担具体税收执法工作的基层一线管理人员来说, 他们对所有的涉税事项几乎无所不管, 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形成巨大的无形压力。执法岗位容易出错被处理, 而且只有处罚没有奖励, 税收管理员的工作实绩未能得到有效衡量。由于没有设立相应一套奖优惩劣机制, 致使干多不如干少, 干好干坏都一样。

(三) 现行管理员制度不利于复杂条件下的税源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多, 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呈现多样化, 企业集团大量增加, 经济主体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相互渗透, 企业核算的电子化、团队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税源管理的复杂性、艰巨性、风险性不断加大, 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等矛盾日益突出, 现行的由税收管理员属地管户、粗放的税源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一是大企业的个性化风险应对,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依靠管理员来管理大企业, 因为是实现不了的;二是中小企业行业性风险监控, 片区内没有行业, 纳税人是树木, 行业是森林, 片区内什么行业都有, 管理员只能是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无法对行业的规律性的涉税风险进行提取;三是跨国交易税收管理、网上交易税收管理、财务电算化纳税人税收管理、总分机构之间税收管理、跨地域关联交易管理等新条件下的税收风险, 依靠管理员是不可能掌控和做到的, 中国的税收管理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

(四) 现行的税收管理员制度是管理职能分散的模式

现行的税收管理员制度规定了税收管理员六项工作职责, 涵盖纳税人办证、巡查、税种鉴定、资格认定、发票领购、优惠资格调查、纳税评估、注销调查、税法宣传、财务辅导等等诸多范围;又规定, 税收管理员负有管户责任的工作人员。也就是“管户”与“管事”结合。这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模式, 但是, 却不符合专业化分工的原理, 导致税收管理员自身定位出现混乱, 职能履行不到位, 管理力量不集中, 既管不好户, 也管不好事。管理员的工作内容非常多, 所承担的工作非常繁杂, 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税务部门几乎所有的工作事项和涉税行政责任都系于基层税收管理员一身。基层分局在明确税收管理员基本工作职责的情况下未能进一步细化各个岗位间的具体分工, 税收管理员工作内容多、工作压力大, 加上职责不清, 致使容易出现税收征管中的“盲区”、“死角”, 产生税源监控不力。

(五) 征管资源分配不均

一方面在现有的人少户多、综合素质欠佳的状况下, 征管资源不能得到很好地调配和运用, 致使管理服务工作捉襟见肘, 税收管理人员叫苦连天;另一方面在原有粗放管理模式下, 由于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管户不到位, 评估浮于表面, 管理缺乏力度、深度等现象时有发生。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监管和纳税服务方面存在质效不高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大部分基层局以20%左右的税收管理员去承担占税收总量80%的重点税源或纳税大户的管理, 80%左右的税收管理员却管理着仅占税收总量20%的小企业和个体税收, 造成管理的质效不高。

(六) 税收管理员制度存在相当大的执法风险

从现行的执法检查和征管质量考核指标等内容分析, 税收管理员的责任的确很大;可以说, “管户”责任几乎是完全的。一旦, 纳税人出现涉税问题即可以认为是管理员“疏于管理”。在如今法治时代, 每个人都要为其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税收管理员出具税务文书后, 当稽查部门再查出问题, 税收管理员自然难逃干系。不仅税收管理员要为上述行为承担责任, 相应的税务机关同样要为税收管理员的行为承担责任。税收管理员制度使税收管理员和税务机关在“法”的面前处于尴尬的、被动的地位;同时可悲的是, 在一定程度上, 这为纳税人减轻甚至开脱其罪责创造了条件。追根溯源, 症结在于“税收管理员制度。

另一方面来看, 从基层税收征管的情况来看, 税收管理员管理的户数, 少则几十, 多则上百, 加之税收管理员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其可能出现不廉政风险的机率较其他税收执法岗位也更大, 容易出现失职、枉法、渎职、徇私、贪占。需要从制度上加以防范上述风险。

二、税收管理员制度改革的原则

近年来, 国家税务总局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收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模式。因此, 税收管理员制度作为这一模式的直接体现, 在新一轮的改革中, 更应坚持以风险管理为导向, 坚持税源专业化分工为原则。

(一) 坚持风险管理为导向

风险管理这一词语, 最早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所罗门·许布纳博士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风险管理成为一门科学, 并逐渐在企业、政府部门中得到推广和运用, 并日益受到关注。

税收风险管理, 就是指税务机关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合理配置管理资源, 通过运用风险识别、风险排序、风险应对处理, 以及过程监控、绩效评估等措施, 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的过程和办法。它由风险识别、风险排序、风险应对、绩效评价4部分组成, 形成一个闭合。其中, 风险识别、风险应对是最主要的环节。

目前, 在一线直接从事税源管理的税收管理员大概只占税务部门人员的1/3, 而且税务人力资源是有限的, 但是管户每年是处于不断的增长中, 而且对税务管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这就面临着有限的税收管理员力量与税收管理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增长的矛盾。税收管理员需要管所有的纳税人, 需要管纳税人的所有方面, 最终必然导致一种没有重点的管理, 没有针对性的管理。

(二) 检查税源专业化分工的原则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 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在税务管理中, 也同样适用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当前, 税收管理员职责的高度集中, 导致了税收管理员除征收、稽查外, 面临着什么都要管, 什么都管不好的困境, 唯有按照专业化分工的原则, 以税收征管现代流程为主要内容, 重构内部分工, 方能充分体现分类管理的功效, 保证分类管理的顺利开展, 成为分类管理的良好平台。

三、坚持风险管理为导向, 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

要解决上述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应当进一步开拓视野, 大胆改革, 积极创新, 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

(一) 统一思想、更新理念

改革现有的税收管理员制度, 是对现有制度的扬弃。“扬”的是管理员对税源的动态了解, “弃”的是管理员对纳税人的“人治”的思想。

(二) 还责任于纳税人, 解放管理员

准期划分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权利义务边界, 还责于纳税人, 应该基本相信纳税人。确立纳税人自主申报原则, 为税源专业化管理开辟空间, 使各级税务机关集中精力开展税收风险分析、重点税源监控和重大风险事项的应对等专业化管理工作。同时简化前台审核工作, 加强后续的风险管理。将管理员的时间与精力从日常保姆式的服务转移到风险应对等后续管理上。

(三) 科学分类, 创新管理体制

改变目前税收管理员“分户到人, 各事统管”的管理方式, 在对税源管理事项分类的基础上, 按照“依事项设流程、依流程设岗位、依岗位定职责”的思路, 将税源管理事务置于“生产流水线”上, 按照流程节点设置专业岗位, 不同的税收管理员负责不同的流程节点, 税收管理员从负责某户的所有事项, 转变为负责某类具体事务, 在工作方式上从传统的“单兵保姆式”向现代“团队流程化”转变。

在外部税源分类上, 不同类型纳税人实行差别化管理, 把有限的税收管理员资源优先配置到遵从风险较大的领域和群体, 实行税源分类管理。

(四) 突出风险管理, 实施流程再造

随着税源结构的变化和税源规模的提高, 单纯依靠税收管理员单兵作战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税收征管的需要。应改变现有管理员管户体制下的流程, 实施流程再造。重新梳理各项业务的流程, 进行征管工作的重组和优化, 简化办事程序。把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思路贯穿整个税收管理工作, 把流程改造建立在对信息采集、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和绩效评价作全面支撑的基础上。

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总体构架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 形成与管理层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相衔接的管理员制度。合理分解税管员管理职责, 把税收风险分析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风险管理职能, 从属地管理的税收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 把制度性安排的、事务性管理服务职能保留在属地管理的职能中。把综合业务素质较好的税收管理员配置到风险等级高、业务复杂程度高、综合技术应用要求高的专业管理岗位。在专业机构或县局等更高层面上, 建立具有专业化管理能力的管理团队, 不再实行划片分户的管理模式;根据风险等级排序针对不特定纳税户, 开展大企业管理、专业评估、行业管理等。

(五) 完善税收管理员考核体系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篇7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应对新的经济税源态势、提高征管质效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近年来,临沂市国税局按照省局有关部署,以搭建专业化的征管框架为依托,着眼本地税源结构和征管现状,以“完善税收岗责体系,优化征管资源配置,构建专业管理团队”为重点,积极探索和推进具有本地特色的税源专业化管理。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税源分级管理机制。在税源基础事务属地管理的前提下,探索明确层级管理定位,强化专业团队评估,取得一定成效。

1、确立分级监控对象。将全市税源划分为“市局、区县局、基层分局”三级税源监控对象。市局层面成立预警评估工作办公室,对全市纳税评估工作统筹管理,具体负责预警评估工作的专项考核和复审复核,全市行业税源、重点税源管理情况的集中分析。其他业务科室立足自身职能,开展征管数据分析,确定疑点企业清单,经评估办统筹后下发。区县局层面由税源管理二科统筹承接上级局下发的各类纳税评估任务,对下部署分配任务并负责指导和管理,同时直接实施对重点税源企业和高风险纳税人的评估。基层分局层面具体承担上级发布疑点企业的评估,并根据自身需要开展日常评估工作。

2、组建专业评估团队。成立市、县两级税源监控评估团队,推动市、县两级税源管理职能实体化。制订完善税源监控管理的相关制度办法,明确税源评估监控横向联动制度、工作例会制度、信息发布制度、风险应对反馈制度。市级机关负责全市税源监控、税收分析、遵从风险管理,市局整合各业务部门相关预警指标,完善税源监控指标体系,开发税源监控平台,由税源评估监控团队在充分采集数据的基础上,定期开展税源评估监控,对异常情况统一下达税源风险应对任务,监督考核任务完成情况。

3、健全完善岗责体系。一是优化税源管理岗位设置,重新设立企业基础管理岗、个体基础管理岗、调查核实岗、评估管理岗和评估实施岗。其中,企业(个体)基础管理岗为基础性工作岗位,调查核实岗、评估实施岗为专业工作岗位,评估管理岗为管理性岗位,同时规定企业(个体)基础管理岗与调查核实岗不得兼岗,评估管理岗与评估实施岗不得兼岗。二是细化明确岗位职责,其中企业(个体)基础管理岗全面承担管户责任,主要负责户籍管理、日常巡查和信息采集;调查核实岗主要承担重点执法事项和评估取证查证工作,负责资格认定、优惠政策兑现核实、出口退税核实、增值税专用发票增量增额等专项调查;评估管理岗主要负责评估事项的管理工作;评估实施岗负责具体评估工作的实施。三是健全岗责体系。重新梳理和归集具体业务事项436个(其中基层286个),并对市局、区县局和基层分局三级岗责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征、管、查、评和法律救济五大类业务序列之间的衔接关系,细化岗位操作标准、时限要求、应用模块、流转方向及相关手续,搭建新的岗责体系,并配有业务流程图129个、涉税文书339个,形成职能岗责的全覆盖。

(二)建立税源分类管理机制

以“规模+行业”为基础,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建立“重点税源精细化,中小税源标准化、个体税源简约化”的税源分类管理机制。

1、科学划分税源。根据纳税人规模,将纳税人分为大企业、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特殊类企业等类别。根据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行业分布、可以将纳税人细分为若干行业,进行专业化管理。遵循“管大、控中、规范小”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探索和把握管理规律,增强管理的实效性。一是大企业管理,侧重事前风险防范,促进自愿遵从。实施税务风险管理引导,帮助其在战略管理层建立健全税收风险内控机制。二是中小企业管理,实行按户管理与按行业类别管理相结合的办法,积极探索行业管理办法,加大小规模企业核定征收和督导力度,降低小规模企业零负低税额申报率。三是个体工商户管理,做好信息采集、典型调查、定额测算工作,实现税负核定公平、公开、公正,对零散税收,推行委托代征,实现社会化管理。四是特殊类型企业的监管,研究总分机构、网上交易、关联交易、恶意税收筹划等特定纳税人群体的风险发生规律,推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五是加强所得税管理,按照企业所得税分类分层管理办法,以分类管理突出重点、分行业管理突出规律、分项管理化解风险、分层次管理提高效能为目的,根据纳税人不同类别实施相应管理,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2、合理调整征管查职责。一是做实纳税服务。在税源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按基础性管理和专业化管理要求进行职能调整,合理界定好征收服务、税源管理、税务稽查职责。将申报征收、发票管理、税种日常管理、定额管理、欠税管理、档案管理以及其他日常管理,划为依申请的日常管理和依职权的日常管理,两类管理事项前移到办税服务厅。二是做专税源管理,以市局纳税评估办公室和县区局的税源管理二科为主体,深化以纳税评估为主的税源监控和风险应对工作。三是做强税务稽查。科学界定税务稽查与纳税评估的职责,规范评估案源移送和稽查结果反馈制度,建立评估与稽查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建立以税源管理为核心的征管资源配置机制

目前,基层管理力量偏弱,事务性工作繁杂,是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瓶颈之一。为此,临沂市局提出围绕税源抓管理、以税源管理为核心配置征管资源的解决思路,采取 “职能下移或征管力量下沉”的方式,解决机关与基层的力量配置上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一是对征管力量进行重新布局,通过将机关人员下沉到基层分局,充实一线税源管理力量,实现机关“瘦身”。二是通过建立工作机制的办法,将机关职能转向税源管理,实行区县局与基层分局在税源管理上的一体化分工,做到工作重心下移。如,区县局业务科室直接参与税收分析,并将部分评估职能上收到机关科室,基层分局只负责常规性的调查核实、催报催缴等工作,使区县局与基层分局在同一层面上开展税源管理。三是着力减轻基层额外负担,使基层能够将主要精力集中到税源管理上。要求除确需基层实地调查采集的数据外,不得向基层索

要系统内已有数据信息,并尽可能地简并基层报送的各类资料,减轻基层负担,减少对基层工作的干扰。

二、对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构建专业化组织,应以县区局下设的一线管理机构为重点。应逐步考虑将按区域设置的派出机构调整为主要按纳税人规模和行业设置、少量按税源管理功能设置的“专业化”直属机构。但从操作层面看,仍将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工作面广量大。既涉及观念更新、职能重置、流程再造、人力物力资源整合等诸多内部事项,又要争取所在区域各级财政主体、各类纳税主体的理解和支持,还要做好纳税服务网点和委托代征等配套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敏感性。二是实施要求较高。必须兼顾税源管理与纳税服务的不同要求,兼顾同向、同步提升征纳双方办税效能,兼顾发挥管事、管户制的优势,同时还不能因机构整合使纳税人办税不便、增加办税费用,或是形成管理漏洞和服务盲区。

(二)推行专业化应以税源科学分类为基础,并注重税源分类的科学性和适应性。从目前的税源管理实践看,按规模和行业对税源分类,适合于将基层现有的、区域化的派出机构转型为专业化的直属机构。因为按规模或行业对纳税人进行分类和归集,并以此为基础分别构建专业化的一线税源管理机构,不仅能够体现专业化理念和实践要求,而且能够保持机构功能和职责体系的相对完整,可以支持“一个头对外”执行任务。以税源管理主流程节点,或税收风险管理流程主环节等为依据对税源进行分类,并据以改造既有的、区域化的派出机构,似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是有可能造成机构功能零碎和职责界定不清。即使构成了专业化作业模式,也可能难以保证理想的效能,更重要的是可能难以避免“多头”直接面对同一纳税人处理涉税业务的问题。

(三)注重加快税收管理职能调整。应结合实际工作,认真梳理各类基础管理事项,尽量减少前置的无差别的形式要件审核要求,把确有必要的事前调查、核查、审批等控管措施转化为事后的风险控管事项,有选择地开展风险防控,把一些基础管理事项从管理员的基础管理职能中剥离出来。

(四)注意强化部门及各环节间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实施专业化管理,前提是分工、分责,核心是合作、协作。因此,税源专业化管理,对科室部门间、管理层级间及工作流程各环节的协作配合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无论是“纵”还是“横”,都必须围绕核心目标,牢固树立并强化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找准、摆正部门和个人的工作定位,互相配合、互相协作,有效整合各环节、各层级的力量,形成专业化分工下的工作合力。

(五)稳步扎实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会对现有机构人事造成冲击,而且工作的统筹度高、对体系化的要求高,不仅需要转变思维方式,突破管理思维定势,而且各层级、各环节之间需要更长的时间,相互磨合,相互适应,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做好长期坚持的思想和准备,并本着“先难后易”的原则,结合实际,稳步推进,不能犯急躁情绪,更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鉴于此,临沂市局目前采用了相

税源专业化管理培训班学习体会 篇8

蚌埠市国税局 刘强胜

为加强税源科学管理,创新管理方式,破解管理难题,总局提出了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既是在税收管理领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也是税务部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举措,吹响了我国新一轮税收征管模式改革的新号角。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涵外延

专业化的概念是指,一个组织根据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在规律及其不同阶段的特点,把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不同阶段划分为不同的部门实施专门管理,以促进生产经营整体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指在税源管理上突破现有按属地、划片管户的单一方式,根据税源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行对外按纳税人属地、规模、行业、风险等分类,对内由管户向管事转变,探索按重要事项、环节等分工,组织形式上实行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专业化管理,核心内容是“分类”和“分工”。

从基本内涵来看,对税收管理来说,专业化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税收管理专业化探索,如从专管员“一人下户各税统管”方式到征、查“两分离”,到征、管、查“三分离”。总局这次提出的税源管理专业化 是基于信息化条件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管理专业化,就是要将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税源管理全过程,根据税收风险发生规律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按照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等要求,进行专业化职能配置。主要任务是实施科学分类,理顺管理流程,优化纳税服务,强化税收分析,整合税源监控,突出纳税评估,集约税务稽查,深化信息应用,重组管理资源,转变工作方式。其中,关键是转变工作方式,具体要求是要把省局做“实”、市局做“精”、县局做“专”,省、市、县三级国税机关都成为税源管理的实体。

从拓展外延来看,税源管理专业化是税收管理专业化的核心要件,是新一轮税收征管改革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中央多次提出要重视社会管理创新,而税源专业化管理就是社会管理创新在税收领域的具体体现。这不单纯是一个税收业务革新、税务机构设置调整的问题,更深刻的是税收管理方式的根本变化、涉及到税收行政业务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涉税后勤保障专业化等部分。

二、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理性分析

从管理理论上看,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局限性决定了社会分工的必然性。正是在社会分工过程中,人类认识了专业化的巨大优势:专业化使复杂社会劳动简单化、劳动过程流程化、劳动方式精确化,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 重要途径。社会产业分工理论、资源稀缺配置理论、流程再造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

从税制改革来看,税收征管是税收制度的实现方式,决定税制改革目标的实现程度。“十二五”期间,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科技进步创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税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税收征管的适应能力。作为落实税制最具执行力的征管因素,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是提高税制执行能力、引领征管体制改革和管理机制创新的基础性重点工程。

从征管现实来看,随着社会化大分工、经济全球化及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税源总量不断增大,种类和结构更趋多元化、多样化和复杂化,征纳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日渐突出。传统的以属地管理为主、税收管理员“按户分管、各税统管、大包大揽”的税源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和制约税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通过税源专业化管理,把有限的征管资源用于风险大的行业和企业,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从推行可行性上来看,每年稳步增加的税收收入总量和逐步合理的收入结构提供了财力支持,也给有效处置专业化管理变革可能带来的动荡风险提供了机会之窗;迅猛发展的税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征管信息化处理基本实现了省级集中,全方位、多层次税收监控体系初步构建;发达国家现代化税源管理成功经验提供了借鉴与启示,基层国税 部门多年的税源管理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专业化人员储备得到进一步加强,提供了人力资源和业务支撑。

三、科学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是要从税务管理战略高度理清工作思路。

专业化管理的出发点是科学化,落脚点是精细化,对内强调职能分工,对外强调对象分类。不能把税源管理专业化等简单同于对纳税人的分级分类管理,机械理解为仅仅是税源管理部门一家之事,必须有税务管理方式的全面转变相配合,必须运用整体观念综合解决税收工作中的具体难题,实现才能发挥综合效果。

二是要有科学的推进原则确立工作标杆。

始终坚持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对纳税人科学分类,将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优先用于遵从风险较高的纳税群体和领域;坚持以提高纳税遵从度为目标的原则,始终以不断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提升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和社会各方面满意度,降低税收流失率“三高一低”为目标,并以此作为衡量、检验这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坚持基于信息化的原则,自觉适应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税收管理带来的深刻变化;坚持统一性兼顾差别化的原则,遵循全省统一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同时充分考虑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的税源管理的差别和特点,因地制宜地探索和实践最佳的实现形式。三是要以统一的作业标准优化工作流程。

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标准化和规范化。要以流程管理为指导,建立全省统一的征管业务规程和行政管理规程,做到公开、透明、标准、规范。“梳理”。由各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现有的机构、岗责、流程、制度、资料进行全面清理、整合,从操作层面对操作事项、操作时限、传递关系等方面予以明确规定,使各工作流程更具有操作性。“简化”。在不违反税法红线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并各种业务流程,删减重复文书,重点是涉税行政审批和办税流程的标准化,减少不必要和无实际意义的业务流转、调查核查和审核审批等环节。“考核”。加强标准化运行考核和过程控制,重点是监控职能部门是否实时对已有标准的持续完善,业务操作部门是否规范运行作业标准,逐步建立与税源专业化管理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四是要以丰富实用的涉税资源夯实工作基础。专业化管理的重要导向是风险管理,而风险预警的基础是信息和数据。对内,要注重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建立以省局统一工作平台为支撑,以数据采集、信息加工分析、情报交换应用为主要环节,专业分工明确,部门联动、层级互动的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对外,要注重拓展信息渠道,建立国税部门引导,地方政府主导,多家部门参与的综合治税和协税护税运行机制,用制度形式规范第三方 信息共享,提高对税源的专业化协同控管力度。

五是要以专业的人力资源提供业务支撑。

专业化工作的成败在于是否有专业化人才,而专业化人才队伍是由科学的专业分工以及相应的专业岗位培养和造就的,没有科学的专业分工,专业化人才就失去成长的土壤。要加快建立专业化管理的岗责体系,实施基于税源专业化管理岗位需求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要探索制定税收管理专业化岗位分类标准,加快培养税源专业化管理团队领军人物,重点是在提高实战能力上下功夫。要创新培训手段和方法,建立相对固定的培训实践基地,注重采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先培训后实践等方式,增强干部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要加强与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交流沟通,聘请富有审计、会计、税务筹划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士担任师资,促进信息资源及工作技能的共享。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改革,打通税务人员专业等级发展瓶颈,切实调动广大税务干部的积极性。

关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篇9

王忠年03月22日 201

2当前,积极探索税收专业化分工的管理模式,寻找一条适应自身管理税收专业化之路,成为各级税务机关的重要课题和实践任务。更加规范的税收管理,相当程度上依赖于税源专业化管理。本文结合新源县地方税务局税收专业化管理的现状与工作尝试作探讨性的肤浅思考,认识尚待进一步深化。

一、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必要性

该局以往以管户为主的税源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制约了税源管理。一是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传统模式弊端凸显。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之前,该局实行的是属地管户的税源管理方式,税管员“一人进户、各事统管”,在工作中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税管员人均管理企业户238户,而且还要承担税收宣传辅导、信息采集、日常巡查、纳税评估、调查审批等40余项日常性工作及临时性工作任务,税管员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被用于催报催缴、资料整理等案头工作,不仅使纳税服务作为核心征管业务的地位不突出,而且容易滋生“税权寻租”的腐败行为。这种保姆式的税收管理模式,使人少事多的矛盾愈显突出,税管员常常感到疲于应付。二是监控手段落后引发税收执法风险加大。从之前税源监控管理的状况分析,多侧重于对事后静态信息的分析与评价,普遍缺乏对纳税人经营活动全部信息的掌握和对事前、事中动态监督分析。这种税收管理员制度下的纳税企业,一切涉税事项均由管理员担负,缺乏有效监管,增加了税收执法风险。三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呈现多样化,传统税源管理模式对不同行业的纳税人采取几近相同的税收管理办法,不仅难于做到重点突出,而且效率较为低下,相关的纳税服务措施也很难全部落实到位。随着企业核算的电子化、团队化、专业化不断提高,税源管理的复杂性、艰巨性、风险性也随之不断加大。总之,传统的税源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纳税人数量越来越多、经济成分越来越复杂、经营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的要求,对税源实行分类管理前提条件下的专业化管理已势在必行。

二、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通过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组织架构优化组合实施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管理,从而达到加大管理力度、拓展管理深度、提高征管质效、规范执法行为、提升人员素质的目的。近年来,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税务机关在征管体制、征管机制、征管方式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突破。在经历征、管、查三分离后,随着以专业化、信息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税源征管改革的推进,作为从事专业税源管理的基层税务局,目前税收管理的专业化水平还比较低,与建设服务型政府所倡导的高效、便捷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在这一背景下,创建高绩效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对于强化税源管理,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实现“管户制”向“管事制”转变,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是适应经济税源复杂变化、提高税源控管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税源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日益加剧,以往按区域“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形势需要,税源控管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税收流失风险不断加大。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可以通过对纳税人的科学分类,应对税源的复杂变化,明确管理导向,把握管理规律,找准管理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和服务措施,从而有效控制税收流失风险,促进应收尽收,提高纳税遵从度。

(二)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提高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的必然要求。科学化强调探索和把握管理规律,是加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精细化强调管理要精确、细致和深入,是加强管理的目的和要求;专业化是在把握管理规律基础上的科学分工与紧密协作,既是科学化的具体体现,又是精细化的基本前提,是提高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法。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能够发挥管理的最大效能。在当前已基本实现征收、稽查序列专业化的情况下,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已成为提高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的紧迫任务和重要内容。

(三)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征管质效的现实需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纳税人户数持续增加、管理工作量明显加大的情况下,以往按单纯区域划片管户的税源管理方式,使得人少户多、能力不足、职能分散、方式粗放、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就是根据税源特点实行分类管理,按照业务事项进行科学分工,在此基础上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实行按事设岗,分岗管事。这种做法既可将税收管理员从日趋繁杂、力不从心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有效解决“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又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能产生效益的领域,推动征管质效的全面提升。

(四)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是落实信息管税的重要举措。信息管税是当前税收征管工作的新思路,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理顺和落实信息管税相关职能,完善税收信息管理机制,健全税源管理体系的具体举措。通过信息化条件下的分工协作与精细化管理,可以从机制上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实现信息采集、分析、利用在各环节、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益,有效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力促进信息管税的有效落实。

(五)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是防范执法风险、优化纳税服务的可靠保障。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将目前“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管理方式,转变为以征管流程为导向,根据管理对象特点和职责事项分工实行专业化管理,可以分解过于集中的管理权力,实现有效监督制约,防范执法风险;并可有效掌握不同类型税源的管理规律,持续改进管理方法和手段,针对不同纳税人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促进和谐互动征纳关系的形成。

三、该局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具体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1、明确一个思路

税源分类专业化管理改革是按照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要求,以加大管理力度、拓展管理深度和提高管理效能为目标,以税收信息化为支撑,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根据税源户管和管理事项的不同特点,通过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业务职能的合理划分,实现对税源户管和管理事项的分类管理的一项税收管理模式的改革。因此,此次改革的思路即“建立以分类管理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共享为支撑,管事与管户相结合,强化管理,优化服务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

2、实行两大分类

(1)将税源户管进行分类。依照两条标准,将纳税人大体分为重点税源和一般税源两类:一是税源规模标准,将缴纳营业税100万元以上的营业税纳税人、缴纳企业所得税500万元以上的各类纳税人作为重点税源企业,其他作为一般税源企业。二是行业标准,结合区域经济特色,选取重点行业作为重点税源。该局将钢铁、采矿、酿酒、建筑、房地产、金融保险按行业管理作为重点税源;重点税源以外的其他纳税人作为一般税源。再者是将税收管理员管理事项进行分类。“管评二分”是将管理员管理事项划分为日常管理和纳税评估两类,分别由不同人员负责,主要针对该局钢铁、采矿、酿酒等企业纳税人及缴纳营业税100万元以上、企业所得税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对一般税源以管事为主,实行管事与管户相结合,即“管事三分”,将所有管理事项分为日常管理、综合事务、纳税评估三类实行分类管理,日常管理类管理员以税源管理职责为主,主要负责税源户巡查、催报催缴、发票管理、纳税服务等日常性工作职责;综合事务类管理员以涉税审批职责为主,主要负责与办税服务厅“一窗受理、后台复核、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业务流程进行对接,完成办税服务厅转办的限时办结涉税业务的调查审批工作;纳税评估类管理员以评估检查职责为主,专门负责完成纳税评估及税收检查相关工作。

3、坚持三项原则

(1)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该局以属地管理为原则将其管辖范围划分为七个片区,再结合重点税源企业在各片区分布特点对钢铁、采矿、酿酒、房地产、建筑、金融保险等行业实行分类集中专业化管理,从而形成纵向从管理事项划分业务流程、横向从属地划分管辖范围的纵横结合的分类管理格局,实现“户户有人管,事事有人做”的高效管理模式。

(2)管理标准与流程规范相结合的原则。分工是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标准化则是分工专业化的必然保证。只有通过设立合理的分

工及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工作模板,才能最终实现提高税收管理质效的目标。

运用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按照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绩效评估等设计税收风险管理流程。以纳税人自主申报为基础,在纳税人申报缴纳税款之前,税务部门主要负责税收政策的宣传、辅导、咨询,通过便捷的申报、办税渠道等为纳税人提供各类服务。纳税人申报缴纳税款后,税务部门主要负责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监控,全面审核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选择有疑点的纳税人开展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

①集中受理涉税事项——采集信息。负责日常事务管理的税管员集中受理纳税人纳税申报,对纳税人进行纳税辅导,对未按期申报的纳税人,通知其履行纳税申报义务;受理纳税人各类行政审批事项,根据业务类别、性质及审批权限分别做出受理即办、受理转调查核实等处理,审批结果统一反馈纳税人。

②全面核查申报信息——识别排序。纳税人完成纳税申报后,运用行业评估模型等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对纳税人的申报纳税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监控,重点做好申报数据、基础信息与相关涉税信息比对审核和案头分析工作,查找风险较高的纳税人,发布税源风险预警信息,改变无差别的平均管理,基于风险识别、等级排序,确定纳税评估对象。

③有效实施评估稽查——应对处理。根据对纳税申报的全面审核分析,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综合配套运用税法宣传、咨询辅导、提示提醒、纳税人自我修正、约谈说明、税收核定、税务审计、税务稽查等递进措施实施风险应对。

④调整政策完善管理——绩效评估。根据评估和稽查的结果及建议,完善管理对策,改进管理措施,提出税收政策调整建议,提升专业化管理能力,促进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

(3)岗位需求与个人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在税收专业化管理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坚持以人为本,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是完善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前提。该局将工作需求和人员素质重新搭配,依据每个税收管理员的自身素质、管理经验、业务特长以及所辖纳税人的管理特性,合理划片,把业务能力高、责任心强的税管员充实到重点税源和特殊税源管理方面。

4、建立四项机制

(1)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要求不同业务组之间必须既相互分离,也相互联系,即通过业务分工实现税源管理的高精度,通过信息平台实现户管信息的高共享。实现应收尽收,要以及时、准确、完整的涉税信息为保障。该局严把“户口关”,源头控管税务登记,及时准确掌握税源信息资料,通过制度的执行首先从源头上管住漏征漏管户,建立信息资料网络共享制,实现户籍管理同步。对新开业户、变更户、吊销户、注销户的信息随时掌握,对失踪户及时与国税、工商有关部门信息沟通相互协查,从源头上杜绝漏管户、减少漏征户。

(2)完善工作考核机制。结合管理方式的转变,针对分岗管事的特点,该局逐步改进完善税收执法、征管质量、工作绩效等各项考核机制;在建立岗责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州局税收征管质量考核路径和内容,细化工作标准,将工作质量、数量和完成时限等考核指标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明确工作分工,细化工作责任,将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员,实现人员、能级与岗责的有机结合。

(3)建立协调运转机制。从税收征管的角度看,专业化管理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就是从整体上把握纳税人经营、核算特点,掌握其财务税收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措施。该局通过完善各管理环节的协作机制,包括与外部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一方面建立纵向联动机制。以税源信息采集—分析评估—核查稽查—增值应用为主线,细化工作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另一方面建立横向互动机制。按照业务关联、职责明晰、衔接紧密的原则,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合理界定各部门、各岗位的税源管理职能,建立工作程序和协作制度,发挥专业优势,实现各部门、各岗位间有效的信息传导、业务衔接,整合集成各项税源管理措施,通过促进税源管理、税收分析、税收管理、征收管理、税务稽查、纳税服务、政策法规等业务间的良性互动,形成税源管理工作的一体化协作。

(4)强化人才引导激励机制。结合岗位特点和管理难易程度,积极实施分岗分类需求培训,重点在提高实战能力上下功夫,特别是对纳税评估、税源管理等岗位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切实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专业化管理的需要。该局根据业务专长和综合表

现,优先向专业化税源管理、重点税源管理等重点岗位选调,使工作与能力相匹配,并与竞争上岗、能级评定结果直接挂钩,为税源管理专业化的深入推进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取得的成效

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该局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成效初显。

初步实现了分地段管理向分行业管理的转变。对房地产、建筑安装等重点企业的集中管理,提高了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该局去年征收的与土地有关的4个税种,自实行专业化管理以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以前大户管不透,中户管不细,小户管不住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变。

初步实现了管户制向管事制转变,工作流程更加精细。税源管理方式不再是过去的“分户到人”,而是“分事到人”;税收管理员也不再是固定管户、包办各类涉税审批事项,而是按照岗位分工处理相关事项,从“单兵作战”转向“团队协作”。企业所所长赵联玉说:“以前各事统管,精力分散。现在通过瘦身减负,明确分工,使工作质效大幅提升。”

初步实现了经验型评估向制度型评估转变。通过专业化改革,该局建立了风险评估工作机制,从全员评估向专业评估转变,从随机评估向制度化评估转变,从“普遍撒网”向“精确定位”转变。截止2012年3月,共开展评估12次,通过评估补缴税款3万多元。

初步实现了由个别分散服务向专岗集中服务的转变。该局将纳税人发起的工作事项集中到专设的税源管理岗受理,通过内部流转整合办事程序、通过团队协作保障服务效能,减少了办税环节,融洽了征纳关系。据统计,集中服务以来,平均办税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一次办结率达到了90%以上。

四、加强该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要全面提高税源控管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的监控思维模式,树立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人机结合强化对税源的管理和监控。

(一)以税收管理员制度为抓手,建立和落实好“人机”结合的管理办法。一支高素质的税收管理队伍,是做好税源管理与监控的根本所在。一是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按照征管重心向税源管理转移的思路,合理充实管理员队伍,使管理力量和税源状况相匹配、人员素质与管理岗位相适应;综合考虑各单位税源数量、税源结构、税源地域分布、基层人员数量和素质等因素,对管理员队伍进行全盘考虑,优化组合,优先保证对大企业和重点税源、纳税信誉差的税源的监控管理需要,对其它税源引入风险管理机制,着重抓税源流失风险大的问题和环节,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二是要突出工作重点。要为税收管理员减负“瘦身”,让其有时间、有精力专职从事税源管理工作,切实改变税收管理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过多、疲于奔命的被动局面,减少日常的应付性事务工作,确保税收管理员有时间、有精力从事税源管理工作。

三是要强化技能培训。结合岗位的专业特点和管理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并有选择性地发现和培养一批管理上有思路、工作中有策略、应变动力强的专家型人才。

四是要强化内部管理。实行动态能级管理,定期分批适度地进行岗位轮换,在赋予管理员相应权力的同时落实好管理责任,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使其始终内有动力、外有压力、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规范基层税源监控运行机制和办法。

一是要规范税源监控机制。就税源监控的主要内容机制来看,分为:对重点税源大户的监控;对不同行业或经济类型监控;对不同区域经济的监控;对特殊税源的监控。要做到重点税源监控、中小税源监控、个体户税收监控与农村个体税收监控的统筹兼顾。在税源监控手段机制

上,要做到人工监控和计算机监控的有机结合。

二是要落实税源监控的具体措施:⑴要建立登记信息网络共享制,把住“户口关”,源头控管税务登记是掌握税源信息资料的首要渠道,也是税源监控的基础和前提,要切实用制度管住漏征漏管户,建立信息资料网络共享制,实现户籍管理同步。关键是切实把国税、地税、工商信息交换共享制度落在实处,对新开业户、变更户、吊销户、注销户的信息能够随时掌握,对失踪户相互协查,只有登记信息网络共享,综合治理,才能从源头上杜绝漏管户、减少漏征户。⑵要认真实施分类管理,分类学属现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分类管理是现代税收管理的一个有效方法。⑶要防止重申报率,忽视申报质量的方法,注重对申报质量的监控。

(三)创新手段,改进方法,实现税源管理专业化。

1、加强国地税的协作,强化户籍管理,建立国地税联署办公制度。

全面掌握纳税人的户籍信息,是做好税源管理专业化的首要环节,也是全面开展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的基础。一是严格做好开业、变更、停复业、注销、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管理工作,通过税务登记加强对纳税人的监管,加强对非正常户的认定和处理。二是强化对正常纳税人、起征点以下的纳税人和代扣代缴单位的户籍信息管理。三是定期开展年检和换证工作,摸清纳税户底数,全面核对、清理漏征漏管户。四是逐步实现政府部门间登记信息共享,解决登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五是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及时提醒未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进行税务登记。六是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掌控纳税人资料的同时,督促税收管理员根据户籍管理信息定期开展实地巡查,核实登记事项的真实性,查找漏征漏管户,及时发现和掌握纳税人的变动情况。对税务登记信息变更情况实施动态监控。税源管理部门对税收管理员巡查面、巡查次数等指标定期进行考核。

2、坚持属地原则,实施分类、分行业管理。

实行分类、分行业组织与管理,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推崇的征管组织形式。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企业存续时间、经营特点和信用等级等实行税源分类管理。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税种等“五个重点”,建立健全重点税源管理和跟踪监控制度;二是抓好房地产业、建筑业税收征管。尤其是这两行业中的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征管难度大、漏洞多,要进一步认真研究,全面落实房地产税收一体化;三是抓好个体经营大户的征收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规范个体经营大户的征管,使其生产经营的实际税负接近申报征收入库的税款,减少税收流失;四是抓好娱乐业、饮食业等高利润行业的挖潜增收。五是抓好不同纳税信用等级纳税人的管理与服务。

3、全面开展纳税评估,实施深度税源管理。

开展纳税评估是新时期强化税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要以全面开展纳税评估为核心,不断挖掘税源管理的深度,减少漏征漏管,增加税收收入,有效防范征纳双方的税收风险,降低征纳成本,提高稽查部门打击偷逃骗抗税行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提供基础信息和依据,推动建设纳税信用体系乃至诚信社会进程。要不断充实完善纳税评估“一户式”纳税信息系统,利用该系统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对纳税评估发现的一般性问题可由税务机关约谈纳税人,通过约谈进行必要的提示和辅导,引导纳税人自行纠正,在纳税申报期限内的,根据税法有关规定免予处罚;超过申报纳税期限的,加收滞纳金。

4、加强发票管理,强化“以票控税”。

大力推进“逐笔开具发票,奖励索取发票,方便查询辨伪,推行税控机”的发票管理机制创新,实行消费者监督、税控机电子监督、税务监督多管齐下,促使纳税人依法开具、使用发票,促进地税机关“以票控税”,强化税源监控。要抓住发票管理的关键环节,改进和完善发票“验旧售新”工作。积极稳妥地推广应用税控器具,要将税控机记录的开票数据与纳税申报数据进行比对,严格按规定征税,真正发挥税控器具控税作用。

(四)加强协作,多头并进,建立和完善各级协税护税网络。

上一篇:股市名言警句下一篇:棋牌游戏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