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员制度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闻通讯员制度

新闻通讯员制度 篇1

www.hkfe.hk香港经济网一、一名优秀学校新闻通讯员应做好的储备

二、学校新闻通讯员如何发现新闻线索

三、新闻写作基本知识

1、新闻稿件的基本要素

2、消息写作

3、通讯写作

4、导语写作

四、如何写出角度新颖的新闻一、一名优秀学校新闻通讯员应做好的储备一、一名优秀学校新闻通讯员应做好的储备

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

 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具有了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生活处处皆新闻了”。

一、一名优秀学校新闻通讯员应做好的储备

2、对学校工作既能“跳进”又能“跳出”

跳进:全面了解和熟悉学校各项工作和活动

 跳出:跳出自己学校的圈子,在一个新的高度和更大的范围去看待学校工作和活动

 跳进是为了深入了解要采写的新闻内容,跳出是为了更准确的把握要采写新闻的主题和挖掘新闻的意义。

一、一名优秀学校新闻通讯员应做好的储备

3、锤炼新闻写作基本功

 这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础,因为我们的大多数通讯员都不是专业出身,所以要强调这一点。大家要掌握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基本的写作技巧,通过自学都可以掌握。

 开始写稿的时候,可以先找一些类似的稿件模仿,熟悉了,就可以自如的去表现。

勤写勤练勤看,相信大家一定提高很快

二、学校通讯员如何发现新闻

1、国家当前教育热点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

2、社会热点和学校活动的有机结合;

3、市教体局工作要点和宣传重点

4、各类节日

5、学校重要活动

6、学校典型人物

7、学校的典型管理模式

8、学校的典型教学模式、教学成果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一)新闻的定义

首先,什么是新闻?历来说法不一。国内外众多资深新闻学专家和新闻工作者,给新闻下了170多种定义。

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教育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教育事实的报道。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二)新闻稿件应具备的几个基本要素

新闻稿件的基本要素之一:新闻事件具有能够满足读者好奇心的特征。

 新闻稿件的基本要素之二:新闻事件具有典型性特征。

大家都在做同样的工作,谁做得好,谁就是典型。

 谁做了大家都想做但基本上都没做好的事情,谁就是典型。

 谁做了与当前的宣传教育主题有着密切关联的事情,也可以作为特殊情况,成为一个特定时间段的典型。 新闻稿件的基本要素之三:新闻事件具有指导性特征。

 与新闻事件的典型性特征相比,新闻事件的指导性特征既需要具有典型性特征,还要具有可推广、借鉴的特征。也就是说,指导性特征是建立在典型性特征之上,并高于典型性特征。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 新闻稿件的基本要素之四:新闻事件具有焦点性特征。

 任何优秀的新闻稿件,都肯定有焦点性特征的存在。焦点性特征明显的稿件,是所有新闻媒体所追寻的稿件。

 上述四个要素可以独立存在,即只要拥有其中一个要素,就是一篇完整意义的新闻稿件;也可以二个要素或三四个要素同时存在,同时存在的要素越多,新闻稿件的价值就越高。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三)新闻稿件的基本分类

1、消息

2、通讯

3、评论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第一,消息的主要特点及写作要点

消息,以简洁的文字迅速传播新近变动的事实,包括新近发生的事实、某些将要变动的事实。它是目前最广泛、最经常应用的一种报道形式。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1.消息的特点

(1)采写发稿迅速、及时,叙事直截了当,语言简洁明快,篇幅短小。

(2)一般地说,消息具备“五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亦称“五个W”)。

(3)在结构上,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五个部分组成,有“倒金字塔结构”与“非倒金字塔结构”两大类。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2.常见消息类型实例分析

(1)简明新闻

这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新闻体裁,也叫简讯、短讯或快讯。它只报道一个事实,一般不交代背景,也不写详细内容,篇幅很小。

(2)动态消息

所谓动态消息,就是指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的简短的新闻报道。这种动态新闻比较单一,只反映一个动态。其特点是文字简短,内容广阔,新鲜活泼。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3)综合消息

所谓综合消息,它既不是对一个固定人物的描述,也不是对一个独立事件的报道,而是由许多不拘泥于时间、地点的事实,经过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而成,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很强的指导性。往往是围绕一个主题,综合较大范围,在一个时期内发生的事情。它既有面的情况概括,又有典型材料作说明,做到点面结合,反映全局。这种形式适于宣传各条战线的形势,某项工作的成就,或者反映群众运动的声势、规模、特点、趋向。它纵览全局,有事实有分析,给人们一个完整的印象。

(4)经验消息

所谓经验消息,即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概况性、经验性或典型性的报道。它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事件为中心,而是由许多事实,或者说,由一件以上的事实,经过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而成。它不是突发性的,事情的发生、发展有比较长的过程。它所选择的事实有典型意义,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某一个时期、某一项工作的全貌。它不是简单的现象罗列,而是通过纵和横的对比、分析、阐述,揭示事物的本质,对读者有启发性、指导性。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第二,通讯的主要特点及写作要点

通讯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通讯包括故事、特写、工作综述、专访、侧记、札记、巡礼、速写、集纳、散记等。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一)通讯的主要特点

1、现实性。通讯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经验,紧密配合当前形势,为现实中心工作服务。

2、形象性。通讯常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要求对人对事进行较为具体形象的描写,人物要具有音容笑貌,事情要有始末情节,以此来感染读者。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二)通讯的分类

1、人物通讯。

2、事件通讯。

3、工作通讯。

4、概貌通讯。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三)通讯的写作要点

1、选好典型,确立主题。

2、写好细节。

3、安排好结构。

通讯的结构形态较多,很难像消息那样找出一些有既成的模式。但是有通讯结构中三个要件却是值得重视的:标题、开头、结尾。首尾圆合,文情畅达。就是说文章首尾要呼应,中间的主体部分不得无故残缺,线索脉络的设置精当,主次详略的搭配完美,文气畅通,浑然一体。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三)新闻导语写作的几种技巧

1.一语破的法。

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 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 4.化静为动法

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

材。”

 5.数字对比法

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 6.速写勾画法

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 1983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 7.巧用背景法

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

 199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 8.特写镜头法

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读者。

 湖北日报1981年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的特写,很感人“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 10.提问作答法

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 11.有意重复法

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四、如何写出角度新颖的新闻

四、如何写出角度新颖的新闻

 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供我们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很多。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在学校里,它以学年度为单位,许多教育教学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生活学习方式,从时间上来说,都带有周期性循环的特点。如每年春秋两季都有运动会,每年秋季是学校招收新同学的时间,每年都有教师节,每年都有清明扫墓、学习雷锋等活动。如果每年的新闻报道,都仅仅报道活动本身,而不的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和切入点,找出一个观察人物、事物、问题的新角度,从人物、事物、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入手,给读者以新的信息,那就势必使写出来的新闻失去新意,似曾相识,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即使看了也只能是索然无味、如同嚼蜡,从而使时间失去报道的必要性。角度是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成功与否。最佳角度的选择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甚至可以变旧闻为新闻。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四、如何写出角度新颖的新闻

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学校通讯员,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校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校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新闻通讯员制度 篇2

一、善于学习, 勤于总结, 做一个有心人

学习, 对于一个人, 尤其是对我们新闻工作者, 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要养成每天看报的良好习惯, 重点篇章要认真研读, 甚至笔录下来。同时, 要勤于总结近一时期内新闻报道的关联内容, 找出近期新闻报道的趋势和规律性, 然后, 结合上级有关精神和本地实际, 努力在“结合”上作文章, 就可以写出既适应当前报道形势, 又能体现本地特点的新闻。

二、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性, 在平淡事件中发现新闻

一般说来, 高层次新闻工作者有他们经多识广、接触面大、层次高等优势;但作为县、乡 (镇) 的基层通讯员也有置身于工农之中得天独厚的优势。新闻源于生活, 生活寓于群众之中。作为基层通讯员要扬长避短, 善于发现、挖掘身边的人和事, 见别人视而不见之物, 明别人知而不明之理, 在平淡事件中发现新闻线索。

惠民县皂户李乡的张枣棍村, 发展大棚食用菌已好几年, 从首个大棚的出现到现在规模扩大到百余个, 食用菌品种由单一的香菇到如今两大类六、七个品种。随着该村食用菌的不断发展, 我从不同角度采写了数篇稿件, 在市、县报纸多次发表。按理说, 要想再挖掘点东西已不容易。

今年8月初, 我到皂户李乡采访, 又被乡宣传委员拉到该村。在与村支书张春平交流过程中, 听到他眉飞色舞的介绍今年的香菇着实让村民们发了一个“大财”。细追问下, 张春平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 因为去年引进白灵菇时时令已过, 再加上没经验, 本应春节前上市的白灵菇迟迟没有长成。闻讯而来的河南、北京等地的客商喊出60元一公斤的价格也无货可收, 只得遗憾而去。等过了春节, 张枣棍村的白灵菇大量上市, 这时客商们却不见了踪影, 结果3元一公斤的白灵菇也鲜有人问津。60∶3算一下损失了40多万元。痛定思痛, 张春平与菌农们憋了一宿才悟出其中的道理来。随后, 他们一是找来技术员加强了技术指导;二是巧打时间差, 夏季初, 不等大棚里的白灵菇、鸡腿菇等开花, 就种上夏季香菇;三是村里投资十几万元, 新上机械设备, 缩短备科时间。三招下来, 今年因为时令早, 该村的香菇卖了个好价钱。一场“教训”换来了群众对市场经济的新认识。

透过这次谈话, 我找到了一个新话题。回来后, 就以张枣棍村人的经验教训为题, 采写出了《60∶3, 催出名牌食用菌》的新闻稿, 先后在《大众日报》、《滨州日报》等省、市、县报纸发表。稿件发表后, 在当地群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 有群众说, 搞种植再不能埋头傻干了, 还真应动动脑子, 找窍门呢!

随后, 我又以该村为例, 结合群众的反响, 撰写了《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基石》的言论, 在市、县报纸发表, 这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好的反映。

三、从事新闻工作, 一定要脚踏实地, 不怕吃苦

从事新闻工作, 吃苦精神很重要。去年3月初, 惠民县上下全力抓商, 其中辛店乡因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 招商引资项目十几个, 投资额超过2亿元, 成了全县的招商榜样, 因此, 我准备采访乡党委宋书记。虽然事先已与他联系好了, 但等我赶到乡里时, 他因招商的事又出门了, 一礼拜的时间里几次扑空。但我没有放弃, 就找到乡里的宣传委员, 让她做我的耳目。一天下大雨, 接到宣传委员来电说宋书记正在乡里开党委会。一听到他在, 我立即乘车赶去。因为去辛店的路上修桥, 我连转带拐, 20里的路硬是走了近60里的乡村小路才赶到。到了以后, 又等了1个多小时才见到宋书记。宋书记被我的这种精神和毅力深深打动, 采访一直到晚上8点多才结束。期间, 我们谈得格外投机, 内容也特丰富, 了解到许多在招商过程中的感人小事, 这次采访非常成功。随后, 我写出了7000多字的长篇通讯, 在全县上下引起巨大轰动, 一时形成了辛店现象。

总之, 作为基层通讯员一定要找准自己所在“基层”的位置, 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时刻绷紧新闻弦, 吃透上级有关精神, 把握当前新闻报道动向和脉博, 克服“小地方出不了大新闻”的偏见。常思别人皆见而未思之理, 就一定能发现新闻、写出好新闻。

摘要:作为基层通讯员一定要找准自己所在“基层”的位置, 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时刻绷紧新闻弦, 吃透上级有关精神, 把握当前新闻报道动向和脉博, 克服“小地方出不了大新闻”的偏见。常思别人皆见而未思之理, 就一定能发现新闻、写出好新闻。

新闻通讯员制度 篇3

关键词:企业;宣传;新闻

企业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更大的发展?它涉及到企业的远景规划、企业管理、企业运营、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但是,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在企业发展壮大中所发挥的举足轻重作用,是一个不可否认,只能强化,不能削弱的事实。如何做好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使之服务于企业发展,是摆在企业面前的首要问题。实践证明,新闻宣传工作只有紧紧围绕企业发展规划、生产经营、和谐稳定等的主基调,才能充分显示发挥其应有作用,才能显示其特有的生命力。

一、企业新闻宣传在企业发展壮大中的特点

1、企业新闻宣传是企业的发展的动力。企业新闻宣传是一个企业的喉舌和窗口。它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新闻宣传必须服务于企业中心工作。企业新闻宣传的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保障维护企业及员工利益,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正是企业新闻宣传的社会价值所在。为此企业新闻宣传既有新闻宣传的共性功能,如教育、娱乐、劝服、导向功能,更重要的是其具有区别于一般社会新闻宣传的独特功能,这是由其企业“个性”决定的。

2、企业新闻宣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对于各个企业来说,企业尽管各有各自的个性,但其灵魂则是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和创新思维,它渗透到企业的技术、营销、管理等方面。企业新闻宣传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培育员工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通过企业新闻宣传,形成企业员工的共识,企业文化的本质就是员工的认同,被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才能转化为生产力。企业新闻宣传着力于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企业理念的宣传,通过多种形式的新闻宣传,使企业的文化理念、核心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使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围绕企业各个阶段的目标,用新闻宣传的力量去挖掘员工潜能,使之凝聚在一个共同目标上,用目标唤起员工的自强力,用方向激发员工的自强力。

3、企业新闻宣传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加速器。企业粗放型发展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只有实施战略调整,在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上下功夫,走科学发展之路,才会有竞争力,而企业新闻宣传可以在这方面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企业新闻宣传积极围绕这些重点进行系列报道,必然会推进并加快企业战略性调整的步伐。企业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新闻宣传的重点,企业新闻宣传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企业,必然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极大推动力。创新在企业包括了文化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方方面面,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这些都是企业新闻宣传的主要内容,对企业创新的新闻宣传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典型引路,抛砖引玉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4、企业新闻宣传是“和谐企业”建设的润滑剂。企业新闻宣传特点:“专”和“近”。专就是具有行业和企业特色内容;近就是“三贴近”:即贴近企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此,企业新闻宣传为企业与职工的沟通提供了渠道,为“和谐企业”建设创造了条件。群众参与,便于反映一线职工呼声。从事企业新闻宣传的通讯员、编辑往往都是本公司、本企业的一线工人,他们对公司的情况最了解,可以零距离沟通,能够反映一线工人的呼声、职工的疾苦。群众参与,便于及时报道新闻。由于企业新闻一般发生在企业范围内,往往来说时效性较高。群众参与,企业大政方针容易为职工群众理解。企业新闻宣传的内容贴近职工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日常生活,职工比较关心的企业的重大新闻事件。

二、企业新闻宣传力量的培养和提高

1、企业通讯员队伍的管理。企业通讯员队伍一般由各部门的爱好舞文弄墨的人员组成,多为业余通讯员。目前,一些企业对业余通讯员的管理比较松散、粗放,没有给他们下达明确的完成通讯稿件数量的任务;同时对业余通讯员的写作指导力度不够,因此,业余通讯员的效能并未得到最好发挥。基于此,企业新闻宣传部门要与各上级新闻媒体进行沟通和交流,邀请专家为通讯员讲课,历练通讯员队伍,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信心,全面提高宣传队伍的素质和采写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努力推进宣传报道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此外,还需理顺机制,在管理考核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提升业余通讯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企业通讯员敬业精神的培养。“严、细、深、实”是通讯员应有的工作作风。新闻写作是项艰苦的劳动,不管新闻传输手段如何先进,真正的好稿子还是“跑”出来、“挖”出来、“访”出来和“写”出来的,一句话,得来全要“费功夫”。

通讯员的工作性质决定其常要“熬更守夜”,要经常动脑筋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深入一线去了解、寻求和挖掘新闻素材;要严守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默默无闻地为党的新闻事业努力工作,要能抵挡得住“外面精彩世界”和“名利”的诱惑,不为利益所屈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讯员还要具有奉献精神、大局意识以及强烈的职业热情和敬业精神。通讯员只有切实树立责任意识,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才会认真对待每一次采访,才会在新闻采写工作中主动深入调查研究,潜心提炼主题,认真核实材料,严格把关,认真写好每一篇报道。

3、企业通讯员新闻敏感性的提高。通讯员要写出好的新闻稿件,就需要有捕捉蕴藏在现实生活中丰富而有意义的新闻题材的能力。这种新闻敏感性不是轻易就能具备的,需要通讯员有较高的思想理论修养。那么,如何培养通讯员的新闻敏感性?

首先要加强学习,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地自我补充,做一个学习型通讯员。基层企业通讯员往往集文字、摄影、录音、录像于一身,因此,需要学习各方面的新闻专业知识,包括怎样采访、写作,如何提炼主题形成观点,如何拍摄好的图片和影像等。同时,通讯员还需要与各个层面的人打交道,这也要求通讯员要对各个层面的知识和工作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否则,是无法成为一个称职的通讯员的。

其次要注意积累,只有见的多了,才能谈得上对新闻有“感觉”,新闻敏感性才会慢慢增强。拥有丰富知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要持久地努力和日积月累,最好的方法是随时摘抄各方面的知识,看报刊、读材料、听报告,发现有用的东西及时记下来,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归纳,久而久之,自己的知识就会丰富起来,就会架起一个适应通讯报道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

我县举办新闻通讯员培训班 篇4

本报讯(王玉兴 丁畅)4月19日,我县在县政府四楼会议室举办新闻通讯员培训班,全县骨干通讯员、舆情信息员、网评员参加了培训。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外宣局局长张勇就舆情信息尤其是网络舆情的应对、搜集上报以及网络宣传、网络评论等项工作进行了授课;河北日报驻沧记者站副站长周万良就新闻写作的有关知识进行了授课。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郑俊胜出席培训班并讲话。他指出,新闻宣传工作要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加快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全县新闻宣传工作者和新闻通讯员要认真贯彻落实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和全市“一进双提”活动要求。要从我县县情出发,大力弘扬“孟村人文精神”,大力宣传全县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经验举措和取得的新成就。必须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多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工作,多做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的工作,多做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工作。

郑俊胜强调,切实加强全县新闻通讯员、舆情信息员、网评员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和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是推动我县新闻宣传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的重要举措。全县新闻工作者、新闻通讯员、舆情信息员、网评员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有关新闻宣传工作的管理制度,加强学习,切实提高自身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打开新闻宣传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实力开放幸福新孟村鼓与呼。

2012年新闻通讯员培训班纪实 篇5

2012年的五月,公司开展了各种文体活动和培训授课,旨在调动青年员工积极性、灵动性和为企业出谋献策的目的性;继五一节后的五四活动后,在五月的第二周,公司又开展了2012年新闻通讯员培训座谈会。

本次座谈历时三天,从公司各级领导的期望到授课老师的演讲,再到基层通讯员之间的互动,无一不透露了公司大力发展宣传报道的初衷。

一个企业的发展,靠的是实力,某些层面也靠企业宣传的力度;本次座谈会便是企业发展和宣传一个完美的结合;从基层员工所需出发,从新闻内涵出发,由激发员工能动性继而通过企业文化宣传,来更好的为员工和企业发展提高文化修养。

本次活动摒弃以往枯燥形式,以内部人力资源为基调,以员工所需所想为根本,聘请外部老师座谈,通过资深新闻工作者的切身体会来授课并影响大家写稿投稿的积极性,加之公司领导和基层组织的大力支持,本次活动意义非凡,效果明显。

【开班仪式】

此次活动数十人参加,参会率百分之百,迟到、早退、旷课为零。此次活动为公司内部组织,但邀请了企业外的老师授课,从内容和形式上扩大了基调和水准,大家都觉得通过短短的几天座谈深有感悟。

活动受到公司领导重视,公司工会刘长龙主席代表公司党委出席培训班开班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

【内容】

公司网站是一个对内对外宣传的平台,很多人害怕写作,或者有些人

困惑不知道写什么,那么本次活动的一项意义就是如何改变和提高大家的写作解读新闻类稿件的能力;公司在企业文化宣传方面是大力支持员工多多投稿的,尤其是基层员工的宣传稿件。

本次活动公司各相关部门和个人做了大量工作,比如聘请企外老师参加演说,邀请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到会议现场言传身教,等等,可谓想员工之所想,听员工之所需,最大可能的满足了参加本此活动通讯员的要求。

此次活动,外聘老师的讲演非常到位,从一般写作技巧到新闻稿件的步骤,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可以说,大大提高了我公司通讯员的写作和理解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和上升了几个层次。

外聘老师授课内容以新闻通讯类开篇,详细、逐步介绍了新闻稿件应做和该做的具体事项,短短几个小时,便让培训班的同事们感到了本次培训不虚此行,让大家有了拔高写作水平的机会和对此类稿件在内容、修辞、文笔等方面的重新认识。

【形式】

本次培训座谈分为三部分,外聘老师的授课、公司政工部相关老师的详细讲演、通讯员的座谈,可谓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效果到位。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大家的座谈。

座谈不再拘泥以往的问答形式,而是由各个与会人员自我介绍。

新颖之处还在于邵国洲主任的提议:在介绍自己的前提把前面的朋友资料复述一下,这无疑加深了彼此的认识,更要求了自我记忆和尊重对方的能力。

如果说外聘老师的讲义是框架,那么公司相关老师讲述的就是具体内

容,而接下来的员工互动,则讲述的是内涵和真正实用的意义。

【感动】

感动分为很多种,可以笑着哭,可以哭着笑。此次活动最后的自我介绍互动环节,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员工朋友们讲述各自平凡岗位的生动事例和事迹;比如有四十五六度高温下的磨练,有零下二十度的坚持,有48小时的不眠体会,也有168小时之后的满足睡去……总之,大家以自身项目部为基础,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无不歌颂自己身边的感人事迹并推扬自己的集体,继而为公司的发展推动做更大贡献。

公司本新闻通讯员培训将分为四个阶段,此次只是开篇,而作为公司一个普通工作者的我有幸参加这类活动,感触很深。

企业发展靠技术、实力、诚信、发展的眼光,但也离不开这些为公司宣传作出默默贡献的员工们,感谢公司各级领导给职工提供这样一个展示展现并升华自我的平台,也感谢所有跟我一起参加此次活动的青年职工们,我们是公司中坚力量,是公司的未来。

新闻通讯员制度 篇6

一般来说,作为企业文化载体,企业报不仅要反映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等信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文化建设和发展服务,为员工的成长服务,同时,它还应该服务企业的市场营销,对外向公众展示企业的经营理念,向社会发出企业自己的声音,彰显企业的个性文化与自己对社会的责任、自己的主张。从这个意义上讲,办好企业报,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报通讯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企业新闻不同于社会新闻,它的受众范围局限在企业内部,范围相对较小,因此,新闻线索的收集、采访,到最后编辑,有其独特的地方。企业报通讯员以及为企业报刊撰稿的作者,既是企业报的忠实读者,又是企业报刊提供稿源的基本人力因素。其中,企业报通讯员是一支重要的写作力量,他们利用自身所拥有的便利条件,为企业报刊提供了许多连企业报采编人员也难以采写到的稿件。但是,由于受工作环境或自身新闻采写专业方面的素养、实际采访经验和技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尽管勤奋努力,积极写稿,但很多时候仍然难以写作出有深度的报道稿来,以致浪费了许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笔者有近二十年在基层担任通讯报道员的经历,并曾多年担任过国有企业党委宣传部宣传干事,后来又在国内知名中医药上市企业——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内刊《羚锐人》报主编岗位上工作多年,就如何落实好企业基层新闻报道工作方面,有一些独特体会,在此愿意与广大企业报通讯员共享。

培养新闻敏感,做一个有心人。企业报通讯员,尤其是生产经营一线的基层通讯员,直接从新闻类院校毕业或到新闻院校深造学习的很少,他们大部分是“半路出家”搞新闻报道的,相当多的基层通讯员,采写经验不足,写稿能力不强,稿件质量不高,尤其是思想性、可读性俱佳的新闻精品更是少见,需要尽快提高自身新闻业务素质。其中,多数通讯员一个共有的困惑是感觉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其实,基层通讯员处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第一线,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者、参与者,又是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践行者、落实者、推动者。无论是日常业务工作,还是临时性工作,无论是对上级重要会议、重要部署的贯彻落实,还是重大节庆活动,我们基层通讯员都身处其中,身临现场,积极参与活动,以实际工作去推动、落实。事件能否最终落实到位,其中出现的一些亮点、现实生活中反映的难点、热点以及涌现出的典型人物,都是企业报刊所需要反映和报道的新闻。因此,在我们身边,有着十分丰富的新闻资源。

关于新闻素材的搜集,这里有一个故事:有一天,某新闻版主编脸色忧郁地审视着付印单上寥寥无几的文章标题,他抬眼看了一下钟表,然后把目光落在一个引起他注意的倒霉的年轻记者身上:“现在离截稿时间还有90分钟”,主编说,“你出去采写一篇轻松活泼的特写文章,准备放在头版上”。主编语气坚决、严厉,并含有“不然的话”的弦外之音。这令年轻人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压力。年轻人匆匆奔出,不到5分钟,他发现了题材:在一栋高楼的第31层窗台上,有两个人正在擦玻璃。他立即打电话叫来了一名摄影记者,然后去采访两名擦窗工人„„文章的角度是:在31层高楼处工作,一步闪失即可招致粉身碎骨之横祸,这种工作到底怎么样?

这是丹尼·威廉森讲给我们的故事。它告知我们一个道理:新闻素材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心去探索,寻找新闻写作题材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企业报通讯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平时必须做到“五勤”:一是腿勤,多跑、多接触实际;二是眼勤,多看、多观察;三是嘴勤,遇事多问;四是脑勤,勤分析、多思考,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五是手勤,勤记、勤写,把看到、听到的各种材料,记录积累起来。新闻敏感是一个大的概念,有方方面面的知识融在里面,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际工作,在实践中逐渐锻炼和培养。

基层通讯员要搞好新闻报道工作,就应注意身边发生的每件事,随时处于采访状态中,在工作中实践,在不断实践中进行总结,摸索提高。这样,我们的新闻敏感就会不断增强。笔者以为,我们基层通讯员与其挖空心思想题目、找点子,不如融入实际工作中,关心身边发生的每件事,哪怕是一件小事,在我们摸清了其前因后果后,说不定就是一个很好的报道题材,在无意间就能抓住线索,写出新闻。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高级记者徐人仲在《要善于发现新闻线索》中曾经说过:“新闻采访线索可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个数字、一句话、一种现象;也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事。它的来源十分广泛,记者的所见所闻,都有可能成为线索。”经验之谈也告诉我们,“世事洞明皆学问”、“处处留心皆学问”,新闻线索的获取没有定式,只要我们做个细心人或有心人,处处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有的看似很平常的事情,可能就是一条很好的新闻线索。基层通讯员要充分发挥这一难得的资源优势,着力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中及时发现和捕捉新闻线索和素材,从中发掘出有报道价值的新闻来。

利用自身优势,注重新闻时效性。新闻的特点是“新”,新就新在新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但实际工作中,一些本是很好的新闻往往由于时过境迁而失去了报道的价值和意义,成为“昨日黄花”。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将新闻事件报道给受众,这既是新闻特性本身的要求,也是时下报刊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追求新闻时效,在第一时间将新闻传送给报刊社,是许多有经验的新闻写作者(包括企业报通讯员)中稿率高、上稿快的一个诀窍。快速,是新闻采写的一个特点,更是一个难点。

在新闻学中,我们一般把记者或通讯员亲自感知,不经任何中介转换而获取的材料称之为第一手材料,把记者或通讯员从当事人或目击者那儿获取的材料称之为第二手材料,把记者或通讯员从非当事人或非目击者那里碾转得到的材料称之为第三、第四手材料,因接近性与权威性的关系,第一手材料较为可贵也具备实证性,而易于使受众接受;第二、三、四手材料并非不重要,只是因为多重转移,因而往往具有“三人成虎”的嫌疑。而基层通讯员通常是新闻事件的目击者或参与者,是身处现场的亲历者,是新闻线索和新闻源的第一手材料所有者,相对报刊记者和采编人员而言,在突出新闻时效性上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基层通讯员要善于利用这一优势,不失时机地快速抢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闻,努力在突出新闻时效性上狠下功夫。利用地缘优势,以真实可靠取信于人。忠实地报道新闻事实,是采写新闻的基本要求,这是新闻工作的本质所决定的。真实性,历来被视为新闻报道的生命。但新闻线索不确定性的特点,表明新闻线索所传达的信息并不是个个可靠,其真实程度和价值大小都必须通过核实和求证,才能决定其能否成为新闻。新闻写作者决不能捕风捉影、走马观花甚至是闭门造车,必须要深入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认真核实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才能写出真实可靠、取信于读者、取信于受众的新闻。许多有报道价值的好新闻,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核实其真实性,而被报刊采编人员忍痛舍弃。通讯员身在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条件相对于报刊采编人员要优越得多,这极有利于基层通讯员对新闻线索价值的把握和真实性的核实,使他们成为对新闻事实更具有“发言权”的代言人。基层通讯员要利用新闻事件的地缘优势,接近新闻信息源的便利条件,积极主动地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采访发掘,获取和收集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从而写出真实、准确而优秀的新闻作品来。

强化现场感,以情动人。新闻报道要打动编辑从而最终赢得读者,赢得受众,无论是对人物的报道,还是对事件的报道,都不能写得平淡无味,而要写得生动精彩,具有“抓人”的魄力和魅力。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努力争取得到第一手材料。我国老一辈著名记者范长江曾说过:“报道的时候,别人提供的材料尽量少用,只能占三分之一,其余的三分之二,应该是记者自己的积累和观察。”许多记者或通讯员深入第一线,以最近的距离观察被采写对象,与他们共同生活和工作,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这种体验式的采访,有助于记者和通讯员对被采访的事物加深理解,产生感情共鸣,将记者或通讯员自己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感受传达给读者或受众,从而给读者或受众带来震撼和影响。这就是记者或通讯员自己的积累和观察,胜过无数枯燥无味的第二手材料。

基层通讯员大多与被采写对象同在一个系统或单位(即使是不在一个系统或单位,往往因工作或生活关系也彼此有交往,比较熟悉),长期同吃、同居住在一起,即经常工作、生活在一起,是他们中的一员,与被采写对象有更具体的接触,有更充分的交流,对他们的思想、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情况有更深刻的观察,更透彻的了解,更真切的感悟,或者说比较熟悉或更熟悉,这种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如果利用得好,发挥得当,就能写出生动感人、深受读者或受众欢迎的新闻报道来。

发掘差异优势,以特色取胜。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大多数基层通讯员在典型题材的处理上相对于记者或采编人员来说处于劣势。一方面表现在重大题材的素材资源上相对较薄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基层通讯员操纵大题材的驾驭能力相对较低。那么基层通讯员的优势在哪里?我们知道,企业生产车间、技术部门和行管后勤日常的、具体的工作总是与企业生产、科技研发与营销工作分不开的。所以,对生产、科研与技术创新、产品营销和后勤管理工作的改革报道成为企业报宣传的一个重头戏,而在这方面,每个基层单位都有各自不同于其他单位的特点,抓住其不同特点,就能写出有新鲜感、有特色的报道来。各基层单位或部门的生产、科研与技术创新、营销工作和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尽管不是什么“大题材”,但往往有“新、奇”的特点。而且在这一单位或部门发生的同类新闻事件,也有与其他单位或部门所发生的同类新闻事件不同的特点。因此,从“小”处入手,突出这类新闻事件的“另类”特点,这也是基层通讯员发挥自身优势写出好新闻稿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新闻通讯中的“叙事聚焦” 篇7

叙事聚焦的内涵

所谓“聚焦”, 是指“描绘叙事情境和事件的特定角度, 反映这些情境和事件的感性和观念立场”。 (1) 叙事聚焦在叙事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不同的学派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关于叙事聚焦的理论被广泛地接受, 他将聚焦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零聚焦”或“无聚焦”, 即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 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多;二是“内聚焦”, 其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某个人知道的情况;三是“外聚焦”, 其特点是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要少。 (2)

这三种叙事聚焦实际上解决的就是谁在什么角度上看某个事件的问题。不同的叙事聚焦在通讯中的运用, 实际上反映了记者不同的观察角度和对新闻事件或者人物的不同立场态度。

通讯叙事聚焦呈现的三个维度

上文所述, 热奈特把叙事聚焦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这三种叙事聚焦在通讯中的运用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零聚焦的充分使用, 二是零聚焦与内聚焦的交替使用, 三是外聚焦的大量使用。

第一, 零聚焦的充分使用。就聚焦的几种类型来看, 使用得最普遍、发展得最成熟的是零聚焦。零聚焦是没有固定点的对事件进行观察的一种聚焦方式, 它可以随意地移动, 可以管窥事件的全貌, 甚至纵观古今;也可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展示人物内心细微的心理变化, 所以零聚焦又被称为“上帝的眼睛”。零聚焦的使用能够增强通讯叙事的深度和广度, 使叙事全面、深入, 有立体感。一般情况下, 在通讯中, 记者既是观察者, 又是文章的作者和主要的讲述者。零聚焦是记者运用最多的聚焦形式, 记者从各个不同的观察点对事件进行观察、了解, 全面、深入地记录事件的不同方面。

零聚焦的充分使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聚焦移动, 一是聚焦深入。

在通讯中, 零聚焦处于移动状态, 从不同的观察点全面、立体地报道事件。《中国青年报》1982年10月7日的通讯《金杯之光———中国女排夺魁的曲折道路》, 记录的是中国女排1982年在利马夺得世界冠军的艰难历程。叙事聚焦从奇克拉约、特鲁奇略到利马, 记录女排在不同地点的比赛情况, 从女排队员移动到教练袁伟民身上, 讲述他们的不同感受和想法, 同时又写到国内不同人士的意见。读者可以跟随叙事聚焦的变化, 看到不同地点、不同人物身上发生的情况, 真切地了解到女排取得冠军的艰辛。

比如, 文章中《奇克拉约:痛苦的夜》这一部分, 聚焦从美国体育馆里中国队惨败的场面写起:“体育馆里, 美国队欣喜若狂, 她们为自己以3∶0战胜去年的世界冠军中国队而欢呼、跳跃。在比赛中为中国队鼓掌加油的观众长时间地伫立在看台上, 他们摇头叹息, 大失所望。中国女排的大多数姑娘们, 眼里满含着痛苦的泪水……” (3) 接着视角移到女排下榻的旅馆, 记录姑娘们的表现, “姑娘们还没有去洗浴, 她们都穿着汗湿的球衣静静地坐在教练的房间里。作为教练, 袁伟民、邓若曾此时只能好言劝慰大家, 他们费了好大的劲, 才使姑娘们最后走进各自的房间”。 (4) 接着记者又将聚焦点落在教练袁伟民的身上, 展示他内心的种种想法, “天快亮了, 袁伟民仍然坐在那里冥思苦想———是指导思想不对头吗?……” (5) 聚焦在不同的地点和人物身上移动, 可以使读者看到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 了解他们不同的想法, 使整个通讯呈现立体感。

零聚焦被充分使用的另外一种表现就是聚焦深入。叙事聚焦可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或者纵贯古今。一般情况下, 通讯记录的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 或者是具有典型性的人物。通过零聚焦的这种深入, 读者可以更深地了解重大事件的历史意义, 或者了解人物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使整个报道在深度上有所扩展。比如, 新华社的通讯《历史的审判》记录的是“四人帮”被宣判这一历史事件, 能够体现叙事聚焦深入的特点。记者从1981年1月25日的宣判开始写:“1981年1月25日北京时间9时18分。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 经过两个多月的审讯以后, 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的十名主犯进行了终审判决。” (6) 接着叙事聚焦穿越时空, 回到“十年动乱”的时代, 列数了当时的种种情景:“在那些日子里……农民在锄地以前要向东方致敬, 工人在车床旁要朝着画像行礼, 到处可以看到‘早请示, 晚汇报’这种无神论者做‘弥撒’的情景。” (7) 中间穿插了不少历史事件, 用这些古代的历史事件反衬“四人帮”的种种恶行。通讯最后又回到现实当中, 整篇通讯的聚焦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不断地穿梭, 引导读者进行回忆和思考。

《人民日报》的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中有大量吴吉昌内心感受的描写。比如, “他想, 不让明搞, 我就暗搞;不让在大田里搞, 我就在自家院里搞”。 (8) 记者通过零聚焦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展示他一定要将实验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 将他最真切的感受展露在读者的面前。

总之, 零聚焦是纵览天下的慧眼。通过零聚焦的运用, 记者可以全方位、立体式地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 整个报道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增强。

第二, 零聚焦与内聚焦的交替使用。内聚焦的聚焦者是通讯中的人物, 他或者是事件的主要人物, 或者是事件的目击者, 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自己的故事, 或者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人或事。内聚焦的运用, 可以增强通讯的真实感和文章的感染力。在通讯中完全采用内聚焦的情况比较少, 一般情况下是零聚焦与内聚焦的交替使用。

通常是记者首先采用零聚焦引出事件或者人物, 在文章展开的过程中, 零聚焦与内聚焦交替出现, 由零聚焦者进行讲述或评价。一般在衔接处、关键处或者开头、结尾处使用零聚焦较多, 零聚焦者作出分析, 或发表议论, 或提出思考。事件的主要人物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抒发自己的感受, 形成了在零聚焦基础上的叙事聚焦的交替变化。

《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的通讯《孤儿院不是我家》讲的是杭州一些家庭认养孤儿的事。文章开头采用零聚焦, 一开始就告诉读者, “春节没有过完, 我们来到了杭州城”。 (9) 提醒读者这是一个记者进行采访的真实故事, 中间发生的种种情况都是记者看到的。中间部分由认养人讲述认养的酸甜苦辣, 孤儿院里孩子们讲述自己被认养的经过和种种感受。每个人物讲述的都是他们自己的经历, 采用的是人物聚焦, 即内聚焦。其中《认养人之一:王宁宁的故事》是非常典型的交替聚焦。

记者首先采用零聚焦介绍王宁宁的情况, “王宁宁和她的丈夫属于标准的工薪阶层。她是一家水电五金商店的负责人, 丈夫是一个司机, 两人有一个上高中的儿子”。 (10) 接着, 认养孤儿王宁的经过和种种感受是王宁宁自己讲的, 是典型的内聚焦。“我觉得认养孩子是件很严肃的事, 不是给她点钱、带她玩玩就行了, 那首先是一种责任, 所以一开始我们就没打算认一个健康的孩子。” (11) 在这一小节结束的时候, 记者才作出评价, 用零聚焦看待这件事, “在儿童福利院所有被认养的孩子们当中, 王宁是最幸福的。她真正融入了一个家庭, 并得到了这个家庭所能给予她的全部的爱。其他的孩子和他们的认养人则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12) 显然, 王宁宁是不可能知道其他孩子以及家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 只有记者才全面地了解整个情况。

总之, 使用内聚焦, 能增强事件的真实感, 而零聚焦的使用使整个事件显得完整、全面。

第三, 外聚焦的大量使用。一般情况下, 在通讯中外聚焦的聚焦者是记者。记者就像一部摄像机, 忠实地记录事件发生的场景, 而没有对事件的其他方面进行讲述, 它是增强现场感的有效手段。在外聚焦中, 叙述者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 只提供人物的行动以及客观环境等, 而不告诉人物的目的以及思想、感情。

《解放军报》的通讯《华阳礁上补给忙》采用的是外聚焦, 再现了南海舰队155号拖船在风浪中给南海华阳礁运送补给物资的场面。

海上补给战斗开始在落日时分。华阳礁从海面升起, 礁沿处风急浪大, 拖船靠近随时有撞礁的危险, 船长命令放小艇实施补给。

……

20时20分。对讲机里传来了2号艇遇险的声音:“船舵被浪打掉!船摇得厉害王副艇长和电机长跳水推船。”30分钟后, 2号艇被6名水兵推靠礁堡, 艇上大米和面粉安然无恙。

……

海上补给战斗持续到次日4时5分。当20吨主副食和淡水、燃料一两不少全部补给齐时, 12名又饿又累的军工瘫坐在礁堡上, 成为真正的“水兵”。 (13)

通过外聚焦的观察, 海上补给的惊险场面被记录下来, 读者可以根据描述, 想象当时的惊险场面和忙碌而又紧张的战斗场面。

通讯叙事聚焦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 在通讯中记者是事件的主要聚焦者。通讯的叙事聚焦有这样的特点:

首先, 在通讯中, 叙事聚焦的使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不同的聚焦与不同的叙事效果相联系。在通讯中叙事聚焦的使用非常灵活, 不同的叙事聚焦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效应, 其目的就是能够尽量详细地报道事件和人物。

零聚焦的充分使用使整个报道全面, 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内聚焦的运用增强的是报道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而外聚焦则是增强通讯现场感的有效手段。在通讯《四百壮士战洪魔》中记者采用外聚焦, 再现了400名解放军官兵在湖北战胜洪水的场面。记者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的解放军官兵一边与洪水战斗, 一边救助群众的感人场面, 表现出当时异常危急、千钧一发的现场气氛。比如, “……戴应忠发现事态严重, 命令部队撕开篷布和伪装网准备弃车, 不料话没说完, 一排几层楼高的巨浪就呼啸着打来, 把他乘坐的延安牌重型牵引车打得连翻几个跟头, 一车人全部身陷洪流漩涡……” (14) 这一段就把当时洪水的可怕和当时情况的紧急再现出来了。

其次, 通讯的叙事聚焦增强了通讯的时空感。通讯的题材一般都具有典型性, 并且容量巨大, 有较强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通讯的聚焦与时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零聚焦的移动、外聚焦的使用, 使通讯的空间感增强, 而零聚焦的深入则强化了时间的纵深感。比如, 《横锁长江之战———葛洲坝截流纪实》采用零聚焦记录了36小时零23分横锁长江的过程, 零聚焦在截流的现场移动, 并且追溯长江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影响。整个截流的过程非常壮观, 体现出时空的纵深感。

注释

1罗钢:《叙事学导论》,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第174~175页。

2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第二版)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第197页。

3輥輱訛辛华:《新时期中国优秀通讯选》,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8年版, 第153~154页、第419~420页。

4輲輥訛郭超人:《国内通讯选 (1949~1999) 》,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年版, 第282页、第285页、第398页、第62l页。

上一篇:预制管桩技术交底下一篇:数学广角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