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化学教学之我见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职高化学教学之我见(推荐9篇)

职高化学教学之我见 篇1

笔者对此也作了一些分析,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其一,职高生源质量较低。近年来,随着“普高热”的继续升温,很多有一定基础或有些“路子”的学生纷纷涌向普高,流入职校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多数职校生学习上缺乏热情,纪律上松松跨跨,以至时常能听到这样一种感叹:现在的学生,连检讨书都写不象,更不用说写作文了;其二,缺乏有效、系统的作文训练。长期以来,多数职校教师尽管每学期都能让学生完成规定篇目的作文,但多是些随口而来的命题,不是难度偏高,就是老生常谈,缺乏一套行之有效、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

针对职高学生作文现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化整为零”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科学安排,循序渐进

巴甫洛夫曾经提出“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任何一蹴而就,急于求成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切实际的。作文要达到条理清晰,有血有肉的境界,决非一日之功,面“说话”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思维,从而对提高作文水平有所裨益。由此,笔者在制定作文训练计划时,确立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口才训练三部曲。

第一步,自我介绍。新学年伊始,笔者接手了新生班,学生由各地汇集在一起,相互之间难免因陌生而产生隔膜,彼此交流上也存在着地域差异的障碍。于是,笔者便在每堂课上安排了课前五分钟自我介绍。即由学生口头上对有关的人、事、物作介绍。一开始,学生不能进入状态,笔者便印发有关《介绍》的知识短文。让学生熟悉介绍的步骤,同时,由笔者作示范性介绍,在我激昂而又不失带有鼓动性的介绍中,我看到了学生跃跃欲试的表情。我知道我的介绍已起到了一的作用,果不其然,以后的课堂上,很多学生都能精心准备,将自已精彩的一面向其它同学作了推销,有的同学讲得颇为幽默,常常引得哄堂大笑,课堂紧张的气氛也在笑声中得到了缓解,在每一次介绍之余,笔者一般都附上一两句肯定性的简评,学生介绍地也就更欢了。

第二步,自由演讲。学生在自我介绍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拟好演讲稿,然后依次在课前上台来演讲,由台下学生指出其优缺点,以此相互提高。

第三步,抽签演讲。经过前两轮的训练,学生有了上台的经验,口头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心理素质增强了,笔者便要学生拟几道关注的论题,组成演讲题库,这些话题可以是学生周围的问题,更可以是社会上的焦点新闻,上课前由学生从题库中抽取题目,准备几分钟后上台演讲,学生打分,教师总结。经过几轮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得到了发展,更为写作打下了基础。

二、因课引导,激发兴趣

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中介体,但它同样也可成为作文教学的“导火线”。以(课)文导(作)文,不仅可以完成既定教学目标,更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例如笔者在讲授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职一《语文》第一册)时,便采用了先让学生购买几粒荔枝,在课堂上边指导边观察,写成观察笔记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的文章与课文对照,找出自己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职高学生一般自控能力较差,平时课堂上喜欢边听手里边搞些小动作。这样让他们在课堂上边动手边看,他们自然很乐意,因此,很快比较的结果便出来了,适当指正一下,一篇关于《荔枝》的文章便形成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笔者以为,找到职高学生兴趣的诱发点,激发出他们的智慧来,他们也能写出不错的文章。

三、注重积累,培本固元。

职高学生基础普遍较差,他们一般都未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有部分学生成了“武侠迷”“言情迷”。近几年,又有学生整日沉迷于卡通漫画中,由于知识面狭窄,他们的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炊”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不禁使我想起这样一个故事来,过去有一个老秀才,接到一个命题作文,趴在屋里望着梁苦思冥想了整整三天,胡子捻断了一绺子,也没憋出几个字,其妻望着他那副可怜相说:“您文人写文

章,比俺妇人生孩子还难哩!”老秀才一拍桌子说:“夫人所言极是!您女人生子,恁难,肚子里只要有,总能生出来,我肚子里空空如也啊!”

学生肚里没“货”,让他们来写文章,自然要象那位老秀才一样,卯足了颈,也写不出一字来。那么,怎样让学生肚里有货呢?笔者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1、鼓励学生看电视上网。让学生看电视上网,这或许是一般教师不允许也绝不会做的事,但笔者认为,让学生的眼光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跳出学校、家庭这一方狭小的天地,转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去摄取各种精彩的画面,捕捉各种新鲜的信息,追踪各种热门的话题,这比让学生整天捧着教科书或翱游在题海中更能拓宽眼界,积累知识。

2、设立“班级图书角”。新学年一开始,笔者在任教班级提出了设立“班级图书角”的想法,由学生自家中带一本以上藏书,登记后纳入“图书角”,供学生课余借阅,这一想法得到了学生欢迎与支持,目前,“图书角”藏书多达百多本,“图书角”丰富有益的书籍,专人专职的管理,也受到了其它老师的赞同,一些教师甚至将自己心爱的藏书提供给学生借阅。

3、充实报架栏,笔者将自己订的《新华日报》、《人民日报》、《苏州日报》及平时零买的《扬子晚报》放在班内,供学生阅读,在我的影响下,学生也将个人订的诸如《中国青年报》、《文学报》等报纸拿出来,让大家一起看,从而更新了学生知识,拓宽了眼界。

4、发行油印剪报,笔者很喜欢剪报,工作至今,一直将报纸上的精彩文章片断剪下来,将其分类贴好,通过学校现化代的一体机印发给学生,目前主要有“校园篇”、“人生篇”、“借鉴篇”三类,学生从中得益不少。尤其是“借鉴篇”中一些名家看书阅读的心得、格言更给了学生在怎样阅读出成效方面以很大启发。

学生的知识面宽了,积累的文化底蕴足了,想象的空间打开了,作文写起来也就显得得心应手了。

四、形式多样,带头示范。

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功底。笔者更以形式多样的作文来适应职高学生较强的好奇心,同时,学生写作文之前,笔者都写下水作文,阅读给学生听,并且谈写作的过程,让他们感受写作的快乐,“近朱者赤”,这样一来,耳濡目染,学生也渐渐有了写作的激情。

笔者除了采用上述作文训练方法之外,还采用了场景作文,音乐作文,影视作文,看图作文等多种形式,其中音乐作文《浪花尖上的钢琴》是听了一段抒情乐后的想象作文,学生作文写完了,但仍沉浸在音乐的意境中,以至又写了《浪花尖上的钢琴2》。

职高化学教学之我见 篇2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赏识,分组活动

阅读是人类谋求发展的第一需要,是人们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也是职高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项目。职高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侧重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扩大词汇量,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打好基础。

但时下很多家长、学生盲目追求就读普通高中,导致职业高中生源质量严重下滑,职高英语教学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大部分的职高学生都是英语差生。要想搞好职高英语阅读教学,教师要多费心思。我们既不能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地教学,也不能任其自由,那样也只能使学生对英语渐行渐远。笔者认为,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坚持情感、兴趣、知识相互作用原则,理解、信任、赏识学生,多渠道丰富教学手段,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情感引课勾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语言教学过分强调认知因素而忽略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导致情感空白,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态度包括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它具有激励、推动、调节、感染和移情功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是英语教学的一大任务,情感引课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探究的强烈动机,能勾起学生阅读的强烈欲望。

在教学课文The Great Wall时,教师先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中国的古老文明,让学生感到China is a great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China is famous for the Great Wall.(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以长城而出名),然后通过问答及资料介绍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有关长城的知识:The Great Wal was first built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 built the Great Wall under terrible conditions,without modern machines or modern technology.The amount of the bricks and stones which were used to build the Wall is believed to be enough to build a wall five meters high and one meter thick around the earth.The Great Wall is over 6,700 kilometers long.在课文学习之前,学生就树立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以及传承发展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强烈愿望,勾起了学生阅读课文内容的欲望。

二、赏识教学重燃学生阅读的兴趣

现在的职高生素质相对偏低,在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方面都有较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以往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不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任务式地实施阅读翻译教学,在学生理解受阻时,不是任其自然就是不分场合、不计方式地指责:“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来”“难道课前你没有阅读吗?”“读不出来就罚你抄课文N遍”……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差生迷路于知识森林,无人指点迷津,再也没有信心寻找太阳和出路,心态变得更自卑、更胆怯。

因此,只有转变教学观念,采用积极有效的阅读教学手段,才能重燃学生的阅读兴趣。卡耐基说:“使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赞美和鼓励。”作为一名职高英语教师,应对学生多加鼓励和赞扬,大至一方面,小至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可以成为教师激励学生的素材。我们不必等待学生取得巨大成绩时才表扬,学生看似平常的小进步都应得到教师的赏识与认可。

在英语学习中,习惯了自卑和受责备的学生突然听到“Right”“Yeah,very good”“Wel done”“You have made fast progress”,学习心情会豁然开朗,必会引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新审视及定位。阅读教学中,学生一个单词发音发准了,可以表扬;一个句子读准了,错误少了,可以表扬;一个问题回答对了,一个讨论积极参与了,应该得到表扬;一次考试进步了(即使还未及格),一次学习态度端正了,更应该得到表扬。

赏识是一枚火种,能够点燃人心中的希望之火,能够给成功插上飞翔的翅膀。试想,如果教师以赞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优点,肯定学生,而不是一味指责学生的错误,学生能不欢迎教师的课吗?赞美是学生喜欢教师以及教师所教的课的秘诀。学生会期待教师的到来,因为教师将发现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让他们看到太阳,看到出路,使他们不断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原来我在英语学习方面还真行,我还能阅读英语课文,我有这么多优点,我正在不断进步,老师很关注我,我是个受到老师赏识的学生,老师认为我是很有潜力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竭尽全力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喜欢上英语,喜欢上阅读。

三、分组活动发展学生阅读的能力

阅读是职高英语教学的难点部分,既要扩充词汇,又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职高生而言,要一口气完成阅读理解教学内容,既枯燥又吃力,必须注意分解阅读任务,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分组活动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补,组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各抒己见。分组活动打破了一个人完成所有教学任务的尴尬和无助局面,营造了相对宽松、流动性的环境,为学生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赋予学生权利,让学生在参与中发现,在参与中体验,在参与中感悟,在参与中创造,在参与中发展。分组活动非常适合在职高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

(一)分组完成教师设置的阅读任务

在教学阅读课文时,教师可以把阅读理解的任务细致化,把班级学生分为几个活动小组,指导每组学生有计划地共同完成指定任务。如在教学课文Learning English时,教师可以针对整篇课文,细化、简易地设置如下四组问题:

1.Can the salesgirls in Xiushui Market speak English well?How can the salesgirls speak English so well?

2.Which school did the salesgirls in Xiushui Market graduate from?Why do some students lose their confidence in learning English?

3.How can we practice reading English?How can we improve our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

4.What should we do in order to write well?What′s the author′s opinion about Learning?

然后,教师把班级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共同活动,共同寻找问题答案,最后由小组派出代表或教师点名回答该组问题。这样就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压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二)分组完成对阅读文段的讲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出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后,根据文段意群,把教学文段分为几个部分,发出指令,要求每个小组组织讨论一个文段,讨论文段的理解思路、重难点内容、词汇和语法结构等,把讨论结果做好记录,然后每小组推出一位学生,到讲台上充当小老师,为全班同学讲授该阅读部分的学习内容,讲完后再由教师给予评价以及补充。这种模式增加了学生课堂活动的时间,充分调动了学生探讨的积极性,发扬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大面积提高了阅读课文的教学质量。

此外,在分组完成教学任务时,教师还可以让各小组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然后让各小组在参与中竞争,看哪个小组完成任务最好,并给他们分别计分,一段时间后总结、公布成绩,以此促进学生在竞争中发展。

总之,职高英语阅读教学任务艰巨,但只要教师多想办法,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持之以恒,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黄曲.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2006.

职高学生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3

一、精心命题,使其有“不吐不快”之感

作文题目犹如制约学生思维的一道“开关”:好的文题能点通学生心头的“灵犀”,使巧妙的文思如泉喷涌,从而佳作迭现;反之,则堵塞了他们原来或许比较通畅的思路,使之苦思冥想也无所收获,结果当然只能“榨文”——这也是当前不少学生视作文为“畏途”的一个重要原因。

俗语说“言为心声”。因此命题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贴近生活,激起其思想的共鸣。学生当然有话要

说,教师如能常用、巧用、善用、精用这些命题,定能激发起学生们的写作欲望,并做出理性的思考和表达。

二、有米好为“炊”,引导学生做素材积累的有心人

积累素材首先是要以生活为源泉,强化学生的观察意识,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因此教师应力求培养学生用心去观察、分析和细致感受生活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倾吐欲望,激发写作需要。通过写观察日记、生活日记的形式,来感知生活中的人、物、事。还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读书,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启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认真积累好词好句、名人名言、优秀片断。另外,就是要他们写出读书笔记,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不难拥有自己的素材库,“有米好为炊”写作也不再言之无物了。

三、巧用批改与讲评,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荣誉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是任何巧妙措施都无济于事的。”因此,作文教学要以激发学生习作的成就动机入手,鼓励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在批阅作文时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长处,哪怕是点滴的进步,一见之得,一丝创作的火花,甚至是一句话,一个词教师都应给予鼓励、肯定、赞许。学生阅后油然而生被尊重,被赏识的强烈的感情效应,自信心增强,写作兴趣大增。

四、让学生常练笔,养成写作习惯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写作也必须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光凭作文课上练笔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多读多练,平时可以以日记、随笔、读后感,观后感等多种形式来加强写作。做到有感必记,有事必有文,做到笔耕不辍。练得多了,字、词、句段的知识就更丰腴,下笔也自有“神”。

五、尊重生活、体现自我、真情表达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停”。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觉生活,并以生活为素材来写作。毕竟真实的东西才是最感人的,最能引起人的共鸣。再加上理性与情感的渗入,文章就会有血有肉。我们应注意到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个性、情感、意志、爱好,对事物的认识也无不带有自我的主观色彩。“吾手写吾心”,教师应不遗余力地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因为只有表现有别于他人的精神生命力量的文章,才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也能够避免千篇一律,无病呻

吟,假、大、空、泛的通病。

六、多媒体引入作文教学,调动多种感官

利用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可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进课堂,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形式,直观生动地触发学生思维灵感,激发学生作文的情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写作情境,使学生在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情况下写作,从而使枯燥的作文课堂变得气氛活跃,当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七、教师以身为范,做好榜样引导

言传不如身教,一个懒惰的教师是很难教出勤奋的学生的。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也应做到。虽由于工作及生活原因的影响,我们不能与学生从习作的量上等同,但我们也应该不定时作一些范例。不求文章的华美,但求真诚的感动。写真人、记真事、动真情,昭示的是一种习惯,表明的是一种真诚与平等。这样一来学生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从而按教师的要求一步步爱上写作,并不断完善与提高。

八、改进评价体系,促进作文教学改革

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新型的课堂应是情感的课堂。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是否能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评价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元素。作文课堂具有自身明显的特点,构建以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行为相结合的课堂评价体系,将促进作文课堂的改革,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总之,学生的作文量与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老师来说也同样存在着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的过程,可谓路漫漫其修远。我坚信,只要我们认真去做,付出真心,勇于尝试、勇于创新、锐意改革,定能取得累累硕果,迎来金秋!

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之我见 篇4

内容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探究性学习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应用知识的能力。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在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更加合理的实验教学模式,引起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本文就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演示实验 学习情境 探究能力 调查 实践

在课改的大浪潮中,作为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化学教学中更好地实施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为此,笔者结合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以及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活动与探究的情境,以及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内容的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三个特点充分表明,实施化学教学,应舍弃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

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必须把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因此,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为重要。

一、精心设计演示实验,创设学习情景

学生在最初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是一种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科学是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关键,因此,在学习课题1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点不燃的手帕”、“空中生烟”、“雨落花开绿叶出”等奇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

在学习《水的组成》这一课题时,教师进行了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并验证水电解后的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后,学生深感化学变化的奇特,同时领悟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初步认识由水可以获得氢气这一理想能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还有其他很多演示实验都会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学习“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实验:一是“树叶与酸雨”的反应;二是“镁条或锌粒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认识到“酸雨”的危害的严重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也有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

二、广泛搜索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展示学习情景

在教学中,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搜集相关图片、影像资料和模型等,增加化学课的趣味性。例如学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知识时,可以展示拉瓦锡的有关实验图片,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蛋白质的图片等,让学生感受化学家的研究成果。通过观看“南极臭氧空洞”的图片,环保部门对大气检测的资料片,用高能燃料推进火箭的过程,以及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图片、工厂排放废气而产生“浓烟滚滚”的影像等,都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离不开实验,只有学好化学知识,才能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三、巧妙设置化学问题,创设学习物景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景,“设置化学问题”就是一种方法。例如,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化学问题情景:某中学组织自然科学兴趣小组针对我县某热电厂下游几十千米内河水中鱼类几乎绝迹的现象,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取得了一些资料。

1.测定热电厂使用的燃料煤含硫量为0.0058%。

2.了解煤燃烧后的气体未经处理即排放到空气中,热电厂地处多雨地区。

3.了解到热电厂发电用水未经冷却直接排入河中。

试分析鱼类几乎绝迹的原因?设置这样一个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问题,将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情境之中,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从该问题中,学习到“科学兴趣小组”的科学调查问题的方法,可以说对学生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提高。像这个“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信手拈来,如“为什么在冬天有雾的早晨,一妇骑着摩托车停在一交通路口等绿灯,而她的前面也停有很多汽车,突然,该妇女昏倒了。试分析她昏倒的可能原因?”这种问题的设置会让学生对汽车尾汽的污染加深认识,从而对改变汽车燃料有更

新的探究要求。

四、收集剪录新闻报道,创设情境

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到化学方面知识情景,例如,有一报纸报道:某市有一下水道发生了爆炸,所炸之处,下水道盖全部被炸开,并一直炸到一学校的校园内,并炸伤几名小学生及路人。据事后调查,这是一起严重事故:有一名从事灌装液化汽的人将罐内残留物倒入了下水道,后又遇到有人丢烟头掉进了下水道而发生了这起爆炸事故。学生阅读后,深感生活中化学知识无处不有,加深了点燃“一切可燃性气体或粉尘都应验纯”的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同时,也对我国很多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这里,可以进行知识拓展,设计一个“点燃不纯H2”的爆炸实验,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验证获得为什么会“爆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探究的内容是“怎样预防矿井的爆炸事故发生?”学生会感受到搞好矿井的安全是多么重要,也使学生对社会对人民增添了一份责任感。

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学生有一种新鲜感,阅读与了解其中内容的欲望比较强。因此,从中选取相关的内容,创新情景,非常方便,而且教学效果好,比如学习“燃料和热量”这一课题时,某市报道了,“天然气,会给你带来什么?”的内容,其中涉及到天然气的成份,天然气的燃烧产生的污染与煤气燃烧相比,天然气与煤气燃烧热值的大小,最后,引导市民计算了每立米的价格问题,这实际上是创设学生学习“天然气”知识的良好情景,让学生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热值与价格等多方面获得了训练,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又让他们感受到实用。日本地震核泄漏,造成的全球核恐慌和核辐射,我国的抢购食盐等事件,都可以与化学相关知识展开来讲述,这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像这种例

子有很多……

所以说,新闻报道在教学测设情景时有宽阔途径。可以达到引人人胜,立竿见影的目的。

五、注重调查与实践,设置情境

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课题时,联系我们身边的母亲河──长江已受到污染,那我们的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的呢?让学生带着要“探究”清楚这一过程的问题,亲自到县城自来水厂参观与调查,发现“水的净化”的全部过程,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又如,据报道,某地有位五十多岁的农妇、到自家地窖中拿红薯时,不幸身亡。经分析确认:农妇是因地窖中二氧化碳过多使其缺氧而窒息身亡。读了这篇报道。就可以提问,怎样测定地窖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呢?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对地窖的二氧化碳质量分数进行探究。学生准备好实验仪器后,将学生带到附近的一个菜窖进行实验,让学生真实感受菜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并且对学生以后在生活中的安全知识又添了重重一笔。

在讲授化学肥料的一课中,结合课堂知识,根据作物在不同生长期对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吸收,组织学生进行试验。如作物生长早期可施适量的氮肥,让作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生长中期施适量的磷肥,让作物根系发达、穗粒增多、子粒饱满;生长后期施用适量的钾肥,让作物的茎杆粗壮,增强抗倒伏的能力。这对用传统方法种田的农民是不大做的,对在农村成长的学生会有很大的吸引力。

我们还可以通过小故事,科学史实,实物、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景,增加学习化学的愉悦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现存的化学情景,是无处不有,扣人心弦,有待于我们去开发,去利用,为使我们的化学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总之,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中学化学教学注意联系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进行探究教学和探究性学习,并且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为发展当地经济服务,这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职高化学教学之我见 篇5

论文摘要:课堂演示实验能帮助学生体验实验的真实性与科学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也能帮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与严谨的求学态度。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掌握化学思想的重要环节。基于以上原因,在现行高中化学新教材中,就增加了较多的演示实验。化学教学的关键一环,是如何进行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演示实验;师生合作

演示实验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演示实验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想让演示实验更成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尽量多做演示实验,不打折扣

演示实验的示范性非常重要,学生喜欢多做课堂演示实验的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教材上规定的演示实验要做好(95%以上);教材上没有的实验,有条件尽量做;对于一些课后趣味实验,也尽可能地和学生一起分享。通过实验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化学课会拥有很高的热情,演示实验时全神贯注,课堂教学气氛良好,自然教学效果也不错,学生掌握知识也比较直观、深刻。

二、尽量让学生都能观察、感受到实验现象

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前,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确保药品有效,仪器正常。教师必须在课前预先做一下实验,尽量使实验现象明显。有经验的教师,会设身处地为每一个学生着想。如果我们做演示实验时,为了观察到实验现象,有的同学会站起来,后面的同学甚至跑到前面去看,造成课堂纪律不好、秩序混乱,使许多同学看不到实验现象。这样,就失去了做演示实验的作用,而且还会让学生对演示实验失去兴趣。

在演示实验时,还要尽可能与学生接近。如在切割金属钠时,由于钠在空气中非常容易被氧化而失去银白色光泽,所以在实验时,可将钠块放在厚厚的滤纸上,然后拿着小刀和镊子走近学生,让他们能在近处观察钠的色泽,并观察表面变暗的全过程。这样一圈下来,全班学生都能很好地认识钠这种活泼物质了。在试管实验中,一般可以举着试管在教室绕行一圈,让所有的学生都观察清楚,如果实验安全可靠,还可以把实验让学生传递下去观察;一些不便移动的装置就只能靠垫高了,比如钠在空气中燃烧、铝热反应等,用方凳垫高效果较好。如果是多媒体教学,还可以用摄像头投影到屏幕上,效果也不错。

三、尽量师生合作实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虽然中学化学专门开设了实验课,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亲自进行实验操作,但是中学阶段开设的实验课毕竟有限,而且由于各种原因(比如仪器设备、实验药品等条件限制),很多学校都未开足教材上要求的实验课数量。因此,学生动手的机会就更少了。这样一来,化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就显得纸上谈兵了。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演示实验还要加强与学生的`合作,甚至放手让学生代替老师来做,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使他们感觉是自己在做实验。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可以采用“申请制”,让“中标”者上台演示。比如在进行过氧化钠性质实验中,我用脱脂棉将少量过氧化钠粉末包裹住,用镊子夹好,然后邀请同学用玻璃管对着棉花吹气,做一个小魔术。同学一听觉得兴趣大增,上来的同学对着棉花不断吹气,立即,棉花着火燃烧,完成一次成功的实验。又比如铜和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做对比时,相同时间、相同状况,教师做一个,安排学生上来也做一个,和老师合作。通过合作实验,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更加浓了,每次实验都有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实验,考虑到教学时间紧和药品危险性,我让学生自己先看课本实验,然后指挥我来做,我只是他们发出命令的执行者,这样都能起到非常好的互动效果。如果比较安全可靠的,完全可以让学生代替教师来操作,效果更佳。如反应热的教学中,氯化铵与氢氧化钡吸热,镁与盐酸反应却是放热的实验等。其实,只要教师在边上指导,多数演示实验都可以让学生来做。教师做,与学生做,效果是不一样的。

四、尽量运用多媒体技术,弥补一些演示实验的不足

传统的演示实验具有很强的局限性,比如药品可能过期、质量不好,又或是浓度不符合实验要求、装置气密性不佳、反应条件不好控制等。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传统教学的不足可以得到弥补,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实验过程。用多媒体进行实验的演示,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比较丰富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增强实验效果,也便于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比如在浓硫酸的稀释的实验中,若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后面的学生难以看清实验,只有前排几个学生可以看清。假设用多媒体教学,在屏幕上可以放大温度计读数的变化,所有学生都可以看清读数的变化。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牢固。另外,实验现象确实不明显、不直观,或者时间比较长的,可以在网上下载实验视频,如银镜反应、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

总之,演示实验是我们教学过程中一个教学辅助手段,是比较常用的。而科学地使用演示实验,对提高教学效率非常有帮助。实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不要图快,不要图省事。那种将做实验简单地变成讲解实验,将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变成教师讲实验现象的做法,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我们要利用演示实验来强化教学的趣味性,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王当当.浅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新课程(上),(1).

职高化学教学之我见 篇6

职高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

作者/王国庆

摘 要: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并改造物质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其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新课改全面展开,在新课改中提倡通过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需求。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做一下浅析。

职高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 篇7

一、职高计算机专业教学所面临的

现状由于中专学校的门槛很低, 选择进入职高学校学习的学生, 大都文化课基础较差, 学习积极性不高

首先, 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目前我国农村乡镇中学计算机教学设备不够完善, 有不少学生在进人职高前甚至没有接触过电脑, 这就更谈不上实际的操作和运用了。其次, 计算机行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 其发展非常迅速。而许多学校为了节省经费开支, 校内的机房设备更新缓慢, 导致学生在学校中没有良好的硬件环境, 不能及时跟上行业的发展。最后, 就是学习的师资力量方面, 有不少职高院校的计算机教师为非计算机专业毕业, 大多是自学, 半路出家, 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 专业水平不高。

二、职高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定位当前, 社会上对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需求出现了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

一是人才需求缺口很大, 一是就业形势却与需求相反呈下滑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职高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没有特长, 普遍存在着“不软不硬、博而不精”等缺点。职高计算机专业要想解决这些实际的问题就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正确定位专业目标, 根据职高生就业社会所需要的岗位, 确定技能教学体系, 努力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质,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把学生培养成朋人单位迫切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职高计算机教学应从哪些方面

实行改革

1、面向社会, 给学生以正确的定位。

计算机专业的在校学生培养必须是面向职业岗位的, 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培养。应该选择一些适合职高生学习的课程。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网络维护等, 给学生以正确定位, 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防止盲目、乱投石。

2、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统一课程体系的设置。

学生从初中进入中专后, 学习的目标改变了, 如果说学生在中小学时是以升学作为他们的目标, 那么进入中专后他们的目标已经转向了就业。中专学生虽然没有高考的压力, 但面临就业的挑战。在为学生进行课程设定时, 就要根据目前以及将来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相应的改变, 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 为学生的将来做好打算。

3、针对职高教育和计算机专业的特点, 大胆进行课程整合。

职高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工人, 是应用型人才, 教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只有课程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相关联, 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在此形势下, 教师的教学模式就要相应地改变, 不能依照初中时传统的“板书+讲解”授课方法。而应该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 选择对应的各种软件以各种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掌握要领, 以实际项目或模块为单位, 对相关的课程进行整合, 教学内容要体现出实用性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

4、强化基础实验指导、提高实践技能。

上机实践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 而且使学生在编程、上机操作、程序调试与正确性验证等基本技能方面受到严格训练。

5、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分层教学, 兼顾不同能力的学生。

由于学生的兴趣、潜质和个性也有差异 (例如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错, 而有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好等) , 这些差异导致了学生的不均衡发展。由于上述差异的存在, 如何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方向, 难度很高, 教师的教学设计很难同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因而出现了本专业在课堂教学中特有的一个“怪现象”:成绩不好的学生不听课, 成绩好的学生也不听课。实行分层施教的优点就是能够使同一个班级学生的能力相近, 教师的教学能兼顾大多数学生的需要, 有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入良性的发展循环。

6、在职高中发展创新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的挑战, 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大力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教育。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在职高学校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创新教育:

首先, 教师可以采用交互性强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的情感;其次, 让学生自主转变观念, 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而老师只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 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必须注重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 保证专业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同时能够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形式、职业环境的剧烈变化。学生培养必须走专门化道路, 并有一技之长, 同时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有利于扩大学生的择业面, 为其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摘要:由于职高学校门槛低, 学生基础差, 当前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职高计算机专业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正确定位专业目标, 根据职高生在社会上就业所需要的岗位, 确定技能教学体系:1、面向社会;2、大胆进行课程整合;3、实行分层教学;4、发展创新教育……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职高

参考文献

[1]姜有源:《新时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考》, 《江苏省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开幕式上的报告》, 2007年5月。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中国教育报》, 2008年11月9日。

职高化学教学之我见 篇8

相对而言,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普遍偏差。入学后接触的物理力学部分学习难度较大,力、位移、加速度等一些物理概念,抽象难以理解;一些定理、定律,不仅要求学生正确理解,还要会灵活运用;在思维方式上,要求学生由形象思维转变为理论性抽象思维。这些使部分学生感到难以适应,以致丧失了学习物理的信心。针对这些问题,本人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及职高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职高物理学习、培养相应能力为后续学习做铺垫的角度,做出了以下探索。

一、调整教学目标,修改教学计划

一方面,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教育,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另一方面,将物理教学目标定位于将学生培养成既有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又具有初步实践技能的未来“蓝领”群体,对物理教学加强研究,同时根据学生实际基础情况(近几年,由于中考物理为十分制,学校许多师生轻视物理学习.),适当降低要求,改进教学。

二、转变人才观念,保持良好心态

职校学生学习基础差、信心不足,教师要正确对待:转变人才观---相信职校学生也能成才,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多一些宽容,多一份耐心。教师对学生有信心,学生自己才有信心;教师对学生希望越大,学生自信心才越强。要善于赏识学生,不仅仅看到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机会,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此外,由于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和要求他们,做到因材施教.

三、优化物理教学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在入学摸底的基础上,教师要反复研究学生,职校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对涉及经验、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具有较强的掌握能力;他们排斥概念、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通俗地讲,就是他们更多地对专业实践感兴趣,而对纯理论的课程内容兴趣不高.同时根据物理学科的学习规律和教学特点,我们要设计教学方案和程序,做到少讲、精讲,及时点拔,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善于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学习主人的姿态参与课堂研究,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同时还应采取“做中学、做中教、实践中教理论”的教学观.使学生达到会思考、会分析,会作笔记、会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兴趣培养,并贯穿学习始终,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1、回顾物理学史,介绍物理学家的动人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学是近代与现代开创的自然科学,在现代生产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物理教材中,许多物理规律和物理量名称都是以物理学家的名字来命名的。如电学中电流强度的单位“安培”,就是以勤奋好学、专心致志的法国科学家安培的名字来命名;力的单位“牛顿”和“牛顿三条运动定律”,是以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牛顿的名字命名的。牛顿一生发明创造很多,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在科学上做出那么多贡献时,他的回答是:靠的是夜以继日的思考。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介绍法拉弟,这位自学成才的物理学家,虽然出身贫寒,但他不怕困难,顽强奋斗,历经十年艰辛探索,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等等。通过回顾物理学史,介绍物理学家们的动人事迹,使学生产生正确、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物理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一是要做好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在讲电容器时,做电风扇通电时不转动,而连接上电容器接通电源后,风扇才能转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电容器,学生印象深刻,兴趣浓厚。关于电场中静电力的教学,可以把几个金属球放于绝缘的金属托盘中,通过起电器使金属托盘和小金属球带电,由于静电排斥力的作用,几个小球纷纷被弹起再落下,给学生产生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一新鲜好奇的现象,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进行学生分组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在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的乐趣,寓教于乐,逐步把学习物理变成心理需求。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可以将一些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将瞬变过程转为定格分析,将难做的实验加以模拟,并用图、文、声、动画等手段展示出来,便于学习理解,容易激发学生认识事物本质的欲望。例如,讲授自由落体运动性质时,从课件演示的动态过程可直观了解到自由落体运动轨迹图象的变化,这些动画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求知识的兴趣。讲授机械振动时,学生对回复力、加速度、位移、速度的关系不是很清楚,在平时的实验中,不可能对瞬间状态进行定格分析,但是制成简洁模拟动画,可以很轻松地实现任何时刻的定格分析。

4、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收集当今物理学科发展最新成果,展示物理科学在各领域运用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科学的重要魅力。比如,2007年,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奔月卫星,挣脱地心引力的束缚,进入到地球以外的无限宇宙空间中,实地接触了月球表面,将古老的神话变成了现实;2008年,我国又成功发射了凝结着民族智慧与光荣的“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太空行走,在浩瀚太空中铭刻下了中国人的印记。这些航天技术的重大成就,可以结合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来解释。通过引入这些问题,使高科技与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拉近了距离,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物理的信心。

五、采用多种形式,全面考核评价

要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考核与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并结合学生的态度与情感进行.

1、教师应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化、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采用笔试、实验操作、专题研究、行为观察、成长记录档案、。实践活动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水平。积极创设学生参与评价活动的氛围和条件,学生通过记录学习过程,记录有代表性的事实,展示自己学习的进步。

2评价结果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具体评价方式与 标准,可根据评价对象和内容来确定。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评价理念,更多地关注学生做了什么,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

习作教学之我见 篇9

宁强大安小学 张晓霞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在习作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较以前大有不同,堪称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餐”与“点心”,一正一辅,互为补充

教材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8道习作“正餐”,依次为: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一个熟悉的人;写一幅选的或者画的秋天的画;写一则观察日记;写一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写一个吸引人的地方;编一个童话故事;自由习作。除“正餐”外,教材还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小练笔”。这些“小练笔”都和课文内容紧密相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升华他们的思想情感,同时,“小练笔”与习作“正餐”也有密切的联系,在日积月累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作文贵在平时。如果仅仅依靠数得清的几次习作训练,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的。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的习作要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在这一点上,“小练笔”是一个积极的有益的革新。

二、荤素搭配,花色繁多,营养全面

前些年,作文教学比较讲究限定体裁和题材。新课改的来临,给作文教学吹来了一阵清新的风。吹走了许多禁锢和限定,也吹走了许多的抱怨和无奈。作文,重新开始恢复了自由身,并且日益活跃,越来越体现出它鲜活的生命力。我们从教材的8项习作训练中,就不难看出:作文教学的脸正悄悄地在改变。

(一)内容上,从单一走向丰富

8项习作训练,涵盖了写人、事、物、活动、地方、童话等多项练习,打破了许多旧教材三年级侧重写物、四年级侧重写事、五年级侧重写人的逐级排列的顺序。而且,作文的内容与同组中的课文有关联,使得同组中的课文都成了优秀的范例;作文的内容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联。

(二)形式上,从呆板走向灵活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搜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了、听到了许多许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把他们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 《语文园地五》这样的习作训练,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你讲我听、你指导我写的僵化局面,打破了课内与课外的界限,使习作成为一种综合性活动,需要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同样的,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而不单单是作文技巧。

(三)评价上,从一元走向多元

作文的评价一直是个难题。学生写,老师批的传统格局还有很大市场。教材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把习作的实际读者,从老师扩展到学生,再扩展到父母,甚至延伸到其他人。交流的方式除了读给别人听,请别人提意见修改,还有装订成习作集或者把作品展示在教室里等。学生写作文,除了要表达内心的感受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动机是获得别人的赞同。教材满足了学生展示自我和享受成功的需要,自然能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

三、就地取材,自助用餐,形式自由

做有心人,从现实中取材。三年级学生作文往往缺乏素材,没话可说,无事可写。我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多观察周边的人和事,利用课间走入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交流生活见闻。为了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我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培养观察能力。如指导《记一次活动》时,由于学生课间活动时间少,来不及开展什么活动就上课了。针对这实际,我先不急于让学生写,而是花了好几节课与学生一起搞拔河、接力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有了亲身经历,学生就乐于表达活动中的真情感受了

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或是从课文中生发出去,或是取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与相应的季节等相关事物相结合,不论哪一种形式,都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样的“大餐”,学生自然爱吃。至于“吃”的方式,也留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写一个吸引你的地方,可以写与众不同的,也可以和别人写同一个地方;可以 写曾经去过的地方,也可以写没去过但很想去的地方。《语文园地八》中的习作训练,更为开放,不规定内容和范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学生没有丝毫的学习负担,因为供选择的路多了,自然总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了这道“大餐”,的确是学生的大幸,但如何用好这道“大餐”,让它发挥最佳的功效,就需要我们教师的智慧了。

(一)加足“作料”

教材中的“小练笔”找到了课本资源读和写的结合点,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教学中要重视教材中安排的练笔,但又不能满足于此,教师要努力拓宽练笔的范围和途径。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练笔资源。如,学了《听听,秋天的声音》,教师可以提供一组声音的素材或实地带学生去野外聆听秋天的声音,写下自己所听到的和感觉到的。学了《花钟》以后,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花,引导学生写写观察日记。既然是小练笔,便可长可短,可抒可批,自由畅达。可以是续写式;可以是填补式;可以是感悟式;也可以是自由式等。不过,这也给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因为备课时必须仔细钻研教材,做好预设。

2.有效利用生活中的练笔机会。秋天到了,写写秋风、秋雨、秋果。冬天到了,写写寒风、冰块、大雪。开学了,写下对自己的勉励和希望。学期结束了,向父母汇报一学期来的学习生活。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就看你有没有发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重视观察日记的引导。观察是认识自然、走进生活最好的老师。观察的面宜广,人、事、物、景均可涉及。观察后要及时记录,不计较文章长短,不计较结构笔法,只求真实。一开始,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例如,观察人,可以观察他的相貌、衣着,也可以观察他在不同的场合中不同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等;观察事,校内的事,校外的事,家里的事,菜场的事等等,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大事小事家常事,凡事留心;观察物,上至日月星辰、风霜雪雨,下至飞禽鸟兽、花草树木,动态的、静态的,包罗万象,要懂得欣赏。当学生能有意识地将观察所得笔录下来,他们的“材料仓库”就不仅丰富而且有条理,习作时,一个个素材便呼之欲出。观察日记还要经常交流,常用的方法是,将日记本一一挂在墙上,学生可以自由查看,还可以在旁边写上评语或建议。

在加强多写的同时,还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语言的积累。教材中多处出现读读背背抄抄优美句段的练习,教学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毕竟,多读多写是写好作文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二)吊足“胃口”

没有好的“胃口”,纵然是山珍海味也是枉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作文的起步阶段,给他们一些美好的感觉。大多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认为写作文是最麻烦的苦差事。我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习作”的含义,排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告诉学生写作就像我们平时朗读课文,学习生字那样平常,取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写身边的人和事。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没有兴趣,正如“无水之源”,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决不会提高的。因此,每次揭示习作题目,我总是变样地以谜语、故事、图画出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学首次肖像描写时,我首先出现一个描写班上有显著外貌特征的同学的片断,如:“他1.20的个子,足足有60公斤重。胖胖的脸,眼睛显得格外的小,似乎整天眯成一条缝。人家胖,下巴肉有两层,可他足有三层。因为太胖了,所以肚子凸出老远,走路也慢得多。笑起来下巴也随着笑声抖动着。”让学生猜是谁,然后现场素描,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显现这个人的外貌,趁学生目瞪口呆之际相机问:谁能再写这么好的片断让我画出来呢?堂下顿时举起许多小手。所以,我认为:

1.重要的第一印象。新学期第一堂作文课,教师走入课堂必须心里有“底”,肚里有“货”。先显示同情:“写作文挺不容易吧?”继而话锋一转:“今天,不妨咱们来换个角色,你们出题,老师即兴口头作文,4 如何?”当学生搜肠刮肚想出来的作文难题都被老师化解的时候,学生发自内心的惊讶、佩服,就会转化为对老师的信任和对语言文字的兴趣。

2.经常流露对文学的爱好。课内课外,常和学生聊聊,比如说,自己小时候爱看的书,古今中外的文人轶事,自己写文章的心得体会,自己最欣赏的好词好句等等,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老师的勤奋好学与文学功底。强烈的模仿意识也会激起他们多看书的欲望。在此基础上,经常举行一些读书交流会,师生共同品味读书的乐趣。

3.表现出对学生真心的理解。习作无非是让学生把自己胸中的积蓄写出来,不说假话空话,表达真情实感。作为教师,一定要真正把学生当成朋友,倾听他们的烦恼,分享他们的快乐,让学生消除心中的警戒,信任老师,这样,他们才敢在作文中表现真实的感情。

4.善待学生的作业。教师需要处理的杂务多,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有时候一忙,就暂时搁置了,殊不知,这伤害了学生满怀期待的心。一篇作文,就是一颗真心,教师不但应该及时阅读,而且要对学生提出中肯的意见,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信任是相互的。教师的才华和责任心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师更应该信任学生,相信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作文的潜能。

上一篇:综合科任组教研工作计划下一篇:神态和动作的词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