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深度学习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

深度学习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 篇1

一、新课改两年来学校所做的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初中英语基础教育新课改工作,加大了对课程改革的投入力度,采取各种形式对新课改进行扶持。2012年10月份,梁校长,李主任和徐景元,于杰两位老师参加了县里统一组织的到凤城六中学习新课改考察和学习,回来后梁校长做了全校新课改动员会,并确定七年级六个班级中,由七年一班,和七年二班率先实行新课改,取得良好效果,同年在县教师进修学校王宝兴主任和梁校长带领下,七年级组全体教师去了朝阳娄家店中学学习。回来后决定整个七年级组实施行课改。2012年4月学校决定七,八两个年级组实施新课改。主管校长、主任经常深入教研组了解教学新课改的情况,并给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必要的指导。学校围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中心,通过培训班、现场会、推动会等手段,强化对新课改的指导和领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成立了我校新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制定了《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等相关制度。

2.加强了对全体教师的培训力度,转变观念,力求实效,进一步推进了我校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每月都要召开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会议,了解各个年级的新课改进展,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研讨解决。除多次组织教师到外校进行听课互访,进一步强化教学理念的转变外,还积极组织全校教师参加市、区培训,把通识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

3、加强转变教与学方式的研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12年我校提出了“自主学习三步走”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并提出了“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提高我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4.坚持对学校新课改工作的督导检查。校长、主任带领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等相关人员,每学月深入课堂督导检查新课改的进展情况,通过听课、座谈、问卷等方式了解新课改工作和教师的观念转变。两年以来分不同的阶段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推进新课改的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在全校初中新课改督导检查中,我组新课改工作受到学校的肯定与表彰。

二、教研组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科组重视,制度保证

教研组力求将课改工作完善,作为实现田中腾飞的又一重要举措,除了制定《学科课改实施方案》之外,还制定了《学期备课组课改实施方案》,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建立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了宣传教育;对课改工作适时的总结和评估;积累了课改专题档案材料。并且根据课改的需要,结合本校的特色,建立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以及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立了教学过程的各种规范,借以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辅导、作业处理和考试规范的考核,还建立了行政人员随机听课的制度等。以上各种措施与制度均为我校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实施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基本上做到了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不断完善。能够做到在每个学期或每学年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评估,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为进一步推动课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科组教师培训、提高都落到了实处。1)、新课程的改革,教师培训是关键。教师的才能和智慧决定着课改的质量和深度;我们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进行。在每年的暑期就会对全体初中英语教师进行集中理论培训、青年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基本做到了有规律、有计划、有责任地落实。在校本培训中教研组长是第一级,负责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备课组长是二级培训者,负责本年级同一学科教师的培训,主要是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同时还注重对教师的理念培训、新教材的培训。要求教师做好笔记、撰写随笔、教学反思、教学札记;有时还利用校本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走进新课程》、《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资料,通过学习有关文章,观看音像资料,辅导讲座,举行专题讨论等形式,使广大教师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转变,并在教学实践中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逐步转变教学行为。2)、科组讨论制定了《青年教师个人成长计划》、《师徒帮教实施方案》等多项管理机制,还组织举行了“青年教师基本功技能大赛’’等,以此激励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效果很好。

3、校本教研、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1)、在课程改革中进一步加强了教研工作和科研工作。在形式上不断规范、在内容上不断创新。使科组呈现了人人搞教研,人人有课题的局面。全科性的大型教研、备课组内的小型教研、同科教师的互动式教研,形式多样;教学内容的研讨、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理念的更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面面俱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反思—再实践”已成为我校英语教师教、科研活动中主动求索、进步成长的规律。2)、教研、科研活动均有计划、有过程记录、有总结评价。使校本教研、科研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开展了每月搞一次有特色的教研活动,开展了“骨干教师示范课”、“教学能手汇报课”、“新课改的展示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和“正常教学抽查课” 等。这些课成为全体教师共同商讨、研究、提高的一个重要载体。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积极听课评课,同时对新课改起到了推动作用。各年级备课组每周有一次集体备课活动,要求定时、定点。另外,“学案导学”式设计、“五步教学法”、“支架式教学”等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学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4、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

通过课改通识的学习培训,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统帅着教师的思想,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学会了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情感、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探索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学会了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差异,教学过程已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并创设了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环境,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在教法选择上注重实践性、开放性、多样性和活动性。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不再只是满足一种答案,而是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与众不同,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培训,教师明确了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和对教师的要求。明确了《新课程标准》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强化祖国意识,开拓视野,形成一定的学科知识运用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也为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依据和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从语法讲解和单词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同时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思想,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的“任务型”学习方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形成了学习策略,培养了合作精神,增进了对文化的理解。如今大部分教师已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更有效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更快的发展的新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模式由过去单纯知识传授变为知识探究和引导。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传统的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和促进者。基本能够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由原来独立学习变为合作学习,由原来的灌输学习变为探究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已经发生质的变化。在新课程的推进中,情境学习、快乐学习、自主学习、实践学习、活动学习、小组合作等新的学习方式也相伴而生。

5、教师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

教育理念是基础,教师的观念决定着课改的方向和性质。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师的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都是一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实践。过去大部分教师习惯于按自己的经验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即使是新参加工作的教师,也只按照自己在受教育时的印象考虑问题。比如,布置家庭作业只问有没有按时交而不问学生是如何完成的,更不关心学生花了多少时间,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等,以至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大量存在。这是我们教学质量上不去,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通过实验,广大教师认识到,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教育科研,搞调查,搞实验。边研究,边改革,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让经验在教科研中提升。

6、教研组教师评价体系的建成

建立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发挥教师创造性的多元评价体系,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专业化成长的运行机制。如今我组初步建立了这样的机制。从内容上,不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在方式上,强化自评、互评、学生评、家长评;评价体现引导、激励、公平的原则,注重过程性评价,慎重终结性评价。制定了《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综合评价表》、《教师教学情况调查表》,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全面评价。其中包括职业道德、师生关系、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交流与反思能力在内的综合评价。加强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使教师能做到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建立了教师成果记录档案,将每位教师的业绩材料积累起来,反映每位教师成长中的每一个足迹。

三、课改成果:

教研组老师能够在课改实践中做到分步实施,以点带面,不断积累和推广课改经验和成果,自进入课改以来,在学校的正确引导和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二年级组承担课改县级研究课、展示课多节。学科校本教研经验在校级活动中进行交流;开展的说课、研讨课、教学设计、课题研究,总结经验向全校其他科组推广。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实施课改实验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尤其在中考改革尚未有重大突破前提下,老师们对课改忧虑忡忡,想改革教学方式,又怕中考质量降低,迫于各种压力,导致课堂教学改革步履缓慢,个别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慢且难,出现“穿新鞋走老路”,“新理念、新教材使用旧教法”的现象依然存在。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造成课改实验不平衡。通过教师座谈,我们发现虽然进行了各级各类的培训,课改实验也进行了,但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学习精神和实验热情,教师之间在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上存在较大差别,造成学校同一备课组不同教师之间,课改实验工作开展得很不平衡。

3、校本培训,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与校本课程开发需进一步加强。

4、硬件设备跟不上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改有效进行。相关的有助于课改的规章制度还不很规范,需进一步的健全与完善。课改经费的短缺,学校的硬件设备跟不上,如多媒体教室、听力室、图书馆等建设滞后,使新教材增设的大量的学生活动、听力训练只能简单进行,学生查阅资料也很困难。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本校英语课改的前行。

五、几点建议

1、学校应更进一步加强推进课改的建设。更进一步制定有利于本校课改实施的政策导向,构建良好氛围,创设优越条件,真正把课改工作发扬光大。

2、继续加大对教师“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的培训工作。教师能否诚心接受、热情参与和有效实施是新课改成败的关键。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理论素养,才能彻底从源头上解决对课改的一些问题和困惑。同时,要继续加大课题的研究力度,以课题为契机,以课题促课改,使学校的教育科研再上一个新台阶。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和长期的工作。走进新课改,我们发现,困难还不少,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要转变观念的任务还很重,课堂教学的改革力度还要加大,教学研究还要更加深入。我们只有立足发展,推进改革,循序渐进,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超越,步入课程改革的新境界。

玲珑塔寄宿制中学课题组

深度学习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 篇2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不仅涉及记忆,更注重理解和应用,它要求对学习有一种积极态度。传统的浅层学习的学习者往往把课程材料当做与自己已有知识无关的内容,把课程材料中的章节内容孤立、割裂起来,单独地储存知识;或者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没有理解为何做如何做,只是记忆事实和模仿操作程序,把事实和程序当做权威确定的静态知识,没有对学习的意图和自身的学习策略进行联系、迁移与反思。深度学习强调了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学习,批判性的学习。更关注学生对地理基本知识的深层次建构与理解,在已有的地理知识基础上形成由地理基本观念统领的知识结构,创新或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并长期保持迁移应用。

深度学习的最显著特点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不再源自一种异己的外在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主性学习。深度学习者本能地将所学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个人经验结合起来。

深度学习并非教师教得如何深,而是学生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已有经验、心智相融合,并且主动建构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的基本理念是:教学应当把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作为基点,深度学习是有效学习的前提。深度学习理论的提出为深化有效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操作的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强调坚持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强调基础的重要性,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提倡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要求中还规定了要重视地理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地理核心观点的教育。

地理图像作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上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探讨地理深度学习有助于学生使用所学方法学习其他学科。借助地理图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培养负责任的地球公民。

2. 课堂过程中的深度学习能力培养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批判性构建知识网络,有效课堂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能占据的集体授课时间必须严格控制,这就要求教师有高超的浓缩教材的能力,在课堂上尽量压缩集体讲授时间,把更多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例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这一节的内容,在分析研究影响工业区位选择因素的时候,教师应该结合无锡实例,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例如:无锡新区工业选址的影响因素?无锡发展工业的区位条件有哪些?这一类结合本地实例的问题接近学生生活,学生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问题和结论,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让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例如《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一节,对于森林是开发还是保护的问题,教师预设一定的角色,学生从不同出发点进行讨论,加深对森林保护性开发的理解。

课堂中做到讲练结合,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通过讲练结合,动静交替,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较为深刻准确地引导学生理解。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效果比较好,课堂气氛和谐,质量得到提高。而且要求教师教学方式多样化。合理运用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讲求使用效益,和谐高效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例如《地球的运动》一节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由于其特有优势,能变抽象为具体,将复杂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知识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而且课堂容量增大。学生理清地球运动各知识点的关系后,在头脑中能准确建立知识网络关系,进而绘制更形象、直观的“知识树”。

3. 构建知识树,促进有效性深度学习

知识树是用树形结构表述知识的结构和知识梳理的一种方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魏书生老师就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魏书生老师常把“语文知识树”比作地图,有了地图学习就能明确目标,选择最佳路线,可以少走弯路,而且学习中也有可行性。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需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知识是讲不完的,练习题是做不完的,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才能自己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树”教学能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进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知识遵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点到面、从浅到深、从单一到整体和综合的生长规律。在这样的知识生长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顺知识生长的轨迹,构建有联系内容的“知识树”。这样的“知识树”可以是一册的内容,也可以是一单元的内容,还可以是一节课的内容。它集中反映了一个知识领域、一个知识板块的整体内容和整体结构。例如在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中,可以构建相应的知识区分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时的影响。如图所示。

总之,在以深度学习为基本指向的课堂学习过程中,以知识树的形式进行教与学是一种整体建构思想,让师生可以站在系统的高度,让知识都以系统化、网络化的面貌呈现。可以更形象直观,脉络更清晰地展现教材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整体感知知识、深度理解知识,尽快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地理素养与思维得到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05).

[2]叶晓芸,秦鉴.论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J].教育技术导刊,2006(1).

[3]孙银黎.对深度学习的认识[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4).

[4]傅竹伟.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

[5]王文明.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课堂行为研究[D].苏州大学,2013.3.

[6]Eric Jensen.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2007.

[7]王玉强.深度教学—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方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12.

[8]黎加厚,何玲.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05):29-30.

[9]陈卫花.用“知识树”串起文本[J].小学教学参考,2015(04).

[10]亢华杰.“知识树”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深度学习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阶段性总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要求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摆脱封闭、僵化单一的状态,不仅要在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也要在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通过探索与研究,了解作业设计的途径与方法,不但可以巩固、消化、理解、掌握和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而更应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因此,我校申报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研究”课题,现将课题阶段性研究情况作一总结。

二、具体的实践

(一)制订计划: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

从课题审批下来后,我们召开了课题组会议,撰写开题报告,课题开题。课题组成员针对课题研究的对象,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从2011年10月开始,拟定了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调查问卷,并在三—六年级各抽取20名学生和25名语文老师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抽样调查。同时,随即对我校的语文家庭作业进行了随机抽查,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抽查的方式对我校的语文作业随机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发现我校的语文作业设计不容乐观,与新课程下作业设计要求相差甚远。作业设计形式单一,随意性强,一刀切的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层次性和趣味性。于是又召开了第二次课题组会议。会上,各课题组成员针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整改方案,在作业设计上提出明确的要求,作业设计要科学、合理、有效,达成共识。

(二)制定具体可行的作业设计方案

(1)基础型作业设计更加丰富多彩。为了提高学生作业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编写作业题,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

①正音正字法取消了传统的课内字词教学。在前一天预习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个人基础,借助字典、词典自主扫清“拦路虎”,为课文正音正字。设计了这项作业,改变了原有的读课文、画词语、抄词语的刻板模式,不仅关注到了每个同学字词掌握的不同程度,能让每个同学对自己字词掌握的情况进行反思,认识到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还能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的作业设计,既照顾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大大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

②自默自批法取消了传统的课后字词抄写。在学完一篇课文的第一课后,以往我们总会布置学生抄写生字词或文章中的一些重点段落,有时甚至抄上好几遍。对于学生来说,这项任务机械、重复,毫无意义。于是,我们根据学生的意愿设计,有的会挑选课文中的一些好词语背诵;有的会挑选课文中的同音字、形近字进行比较练习;有的会挑选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按课文内容填空的练习;有的干脆直接把整段重点默写下来;还有的会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进行梳理记忆。自己出题自己完成之后,学生会对照课文进行批改,然后订正。

(2)阅读型作业设计更加具体细致。

①扣关键字词,抓住短文中的生僻字词或关键字词,对这些字词进行注音、辨析或理解;②抓关键语句,深化短文中心。教师要围绕文章中心设计作业,并分发给每个学生作业纸,随后收集,随时掌握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况;③抓好读后感交流展示,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布置给学生的阅读内容,一定要抓好读后感的书写,交流评价环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读懂文章内容,才会把阅读作业真正落到实处。

(3)实践性作业设计更贴近生活实际。

①延伸性作业设计——从课内走向课外。教师设计的作业将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真正达到“学语文,是为用语文”的目标;②表演型作业设计——用文本创造活动。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鲜、有趣。把作业当成是学习,也是活动,更是快乐的享受。

(4)层次性作业设计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计作业。这样,由于难度适宜,同学们都乐于完成作业。并且,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样的作业,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关注到知识的层次性,还要关注到孩子们的差异。作业设计应体现选择性、层次性。

三、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实践,阅读语文,分层体验多元化的作业,不同于以往的作业要求,在学生心中激起了阵阵涟漪。当听到孩子们的一声声:“这样的作业我们喜欢!”时,作为教师我们感受到了作业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活力。在这样的课堂中,在这样的作业中,学生大气自信,体验到了快乐与成功,使语文作业真正成为激发学生潜能,放飞个性的沃土。

四、实践后的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年时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也发现了不足及问题。1.阅读型作业,对学习积极主动,文学鉴赏水平高的学生不是很困难,但对一些学困生较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如何将这样的作业质量提高,将是我们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2.阅读作业中读后感的交流评价活动的过程资料怎样留存是一大困难。3.实践型作业学生很喜欢,但由于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生活环境,不能最大限度地去满足学生的要求,落实不到位。4.层次型作业设计有部分老师不能长期坚持。

(二)努力的方向

1.教师要克服困难,捕捉学生活动中的细节并善于收集过程性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改进,并对自己作业设计过程中的感想、认识和做法,随时记录下来,写成研究随笔、小论文等文本资料,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2.教师要进一步发挥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3.希望通过课题组老师在语文作业上的设计研究一些成功的做法,从而带动年级组老师大胆创新,精心设计,推动我校作业设计的全面改革。

深度学习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 篇4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总结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农村小学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组阶段性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当研究课题申报后,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认真做到研究课题、人员、奖惩三落实。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开展。近几年来,我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遵循素质教育的规律,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及时而广泛地开展了“农村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活动,经过近一个多月来的研究和实践,已初步取得了较为一定的成果,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等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和追求目标。我们提出“农村小学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目的在于:根据我校学生学习的普遍性问题,深入调查分析影响其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原因;研究总结能够培养其形成终身受用的学习习惯的对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自主学习的时空渐趋拓宽,同时,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得到了发展,学生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作业规范、书写整洁、集中精力、认真听讲、独立思考、认真审题、仔细检查等常规习惯。着重要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

课题研究成果

农村小学生大多是留守学生,他们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参研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留守学生经过不断的训练,我校留守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的学习惯得到了改正,逐步养成了多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每天练字15分钟;能做到书写工整、规范、美观;在新课前能主动进行预习,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这大提高了他们听课的效率和读书的质量;在课后能及时复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部分留守学生坚持课外阅读,既拓展了视野,吸收了大量的信息、知识,又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激发了学习的热情;较多学生慢慢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掌握了创新思维的方法,敢于向老师提问,敢于大胆发表与老师不同的看法。

留守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得到提升,珍惜时间的意识得到加强。现在,进行那种毫无意思、百无聊奈

“耍”的孩子越来越少;边学边玩、边玩边学这种一心

二用的现象越来越少;大多数孩子(尤其是高年级的孩子)都能制定作息时间表;部分孩子能够自律,严格按计划学习、娱乐和休息。

大多数留守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基本得以养成,因此他们的学习效率较高,学习效果较好。他们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从事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学生素质得到了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通过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方法的研究,教师的教学理论得以丰富,教学技巧得到锻炼,教学能力得以提升,教研水平得以提高。参研教师们不是为了课题研究而进行研究,而是把这项研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常规工作中去,用研究成果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又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教师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积极运用研究成果,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校的教研之风更浓。简而言之,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的反思

1、课题组的成员中,大多数的教师能积极进行课题研究,主动寻求教学改革,不断用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积极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但也有一些教师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需进一步的提升,导致在课题研究中常常处于被动的局面。

2、课题研究中缺乏闯劲,创新力度不够。

3、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形成的,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有时由于教师和家长督促不够,导致部分留守学生好习惯时常夭折。

4、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策略和方法还缺少一定手段,特别是可操作、可观测的手段,还有许多方面需进一步研究。

5、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不仅限于我们研究的方面,还包括从情感、意志,从动机、信念等方面入手进行培养。许多新的经验还有待我们去总结,许多措施还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完善。我们将以此次研究为起点,努力去多做一些关于小学生教育和成长方面的研究,推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努力方向

课题研究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验过程中也存在着许许多多不足的地方,因此,提出如下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改水平。

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将继续加强科研能力的修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改水平,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严格要求,勇压担子。严格要求青年教师,对他们勇压担子、加砝码,要求青年教师把压力变为动力,努力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培训,促进群体。鼓励教师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完善自己,并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参观、研讨,开阔眼界,学习先进,改革教学,将多邀请教育行家来校讲座、听课、教研,使全体老师都能受益,使课题实验更有利地开展。

2、探索研究中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方案。

我校课题虽说是级的研究课题,但研究中仍会出现些没有预测到的问题,我们将及时发现、探讨研究中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方案,使课题研究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积极倡导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就会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享受到浓浓的乐趣,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潜能就会尽情地释放,我们的课题研究目标将更为充分地体现出来。

本课题组构成人员:

长:@

副组长:

@

深度学习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 篇5

二年级数学课题组 2013年5月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能力,二年级数学课题组,通过研究、实验,初步取得了一些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严格要求,务实开展。

自从二年级数学课题组确立“小学数学低年级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立项后,为保证课题研究能在科学有序的工作状态下顺利开展,我制定了课题研究的管理细则。要求做到“三必须”:必须随时听课,了解实验的状况;必须加强学习,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必须准时参加每月两次的课题小组学习活动。在期中、期末分别进行一次初评和总评,及时交流。加强自身理论的学习,做实验记录,每学期上一节研究课,写一份研究论文或心得体会、教学反思等,做到边实践边学习边总结。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研水平。

要想顺利的实施本课题,我清楚的认识到必须转变教师“角色”意识。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在改革教育同时,必须从居高临下的主宰课堂的局面中解放出来,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我非常明确: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愉悦和融洽的学习环境,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积极思维,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

三、积极探索教学环节的最佳方案,突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首先,从的实验研究课中,我不难看出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现象明显少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多了。每节课的教学都力求做到:先尝试后讲解,先猜想再验证,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例如:《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让学生先试着分糖果,再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后,再小组合作交流,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创设出了要分得公平就要每份的同样多,从而得出“平均分”的概念,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为自主发展打下了基础。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紧扣新课程标准。在有限的时间里吃透教材,撰写教案,定搞,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实践表明,这种分合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

其次,从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积极探索班级和小组、个人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采用加强小组合作研讨学习的方式。本课题采用小组合作研讨的形式进行教学,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二是: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三是: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全班交流过程,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知识的认识,有时还会受同学的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为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便于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索性材料,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一特殊的认识活动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

四、营造浓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探究本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客观需要。儿童好问便是这方面最有力的佐证。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探究学习,也唯有如此,课题研究才能实现实质性进展。在具体的实施中,通过正面引导、树立榜样等手段给予落实。我要做到:

1、尊重、热爱、信任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应更多一份关怀。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信任学生,才能使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开掘出创新的潜质。

2、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到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坚决让学生解决,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多给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机会。

4、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即指导学生怎样当学习的主人,怎样当好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寻找学习的需要,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深度;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步骤;引导学生探索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引导学生总结过去,使学生学会不断调整自我、超越自我。

五、开展课外活动,培养自主、创新、实践能力

广泛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自主创新实验的途径。在实践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真分析,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独立解决问题,这实质上就是创新。为了实现“合格+特长”的培养目标,我们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尊重学生爱好,保护兴趣,发挥特长,循循善诱,分类指导,协调发展。课外活动开展分思想教育、兴趣爱好、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五大类,并建立相应的兴趣实践活动小组,努力创造条件,使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人,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寓兴趣培养于课外活动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广泛地开展了集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勤学、会学,有创造性地学,进而达到“以学为乐”的最高境界。

2、寓能力培养于课外活动中: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实践证明,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这些培训,可以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培养其对学习一丝不苟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3、寓创新培养于社会实践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除组织学生走向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增进了身心健康;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增长了学生才干,培养了劳动习惯,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展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在近段的实验中,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学校组织的统考中,尤其是有关创新能力的命题,我班学生答的准确,有创新。

2、提高了参研教师的素质。近段的实验探索,也使我校教师自觉地加强学习,提高了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对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七、存在与急需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在实验中取得了点滴成绩,但由于实验时间不长,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还有许多解决的问题:

1、如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未得到彻底改变,因而只重视教法,不讲学法,更缺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方法,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深度学习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 篇6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了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为了切实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情况,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我校语文教研组积极申报了市级课题项目《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初探》,并在市教研室的领导和指导下逐步开展活动。现就我校本阶段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做一汇报。

第一、我校于10月初在市教研室的帮助下确立了课题组,成员:郭银环(九运街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中教一级、蒋凌立(九运街中学教务副主任)中教一级、赵静(九运街中学语文教师)中教二级。

第二、2006年11月4日在教务处、语文组及有关班主任的配合下,组织了初一初二的近200名学生以及语文教师1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此外还组织学生代表召开座谈会面对面的了解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通过对书面材料,口头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发现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挺热情、主动,但觉得自己的知识面狭窄。而老师则认为开展会有很很多好处有不愿多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原因有多种,主要是教师认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费时费力,还有一部分老师不知道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第三、我校课题组成员针对调查结果认真分析后有结合市教研室课题实施方案设计了我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初探方案》。方案中我们一致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多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地开发。

1、自然资源的开发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宇宙万象是语文取之不尽的源泉。自然资源主要指:(1)自然世界中的自然形态,如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名山大川,等等,(2)人工设施,如农田水利,园林花卉,城市景观,等等。

我们阜康历史悠久、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都很丰富。如:已开发的三工河谷、天池,还有我校附近未开发的四工河谷。此外市区的畅岁园、团结西路的特纳格尔古城墙等等。有机会带着学生去亲近、去体会、去观察、去感悟,他们定会发现大自然的神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于是让他们尝试着说、尝试着写。在接触自然中他们还会产生许多疑惑,好奇心会驱使他们询问师长,去查询资料,去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对九运街地名的来历、特纳格尔古城墙的历史、“引额济乌”引水工程的意义作用的了解越多就越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在七年级下的活动“黄河,母亲河”中可拓展学生关于对“身边河流对与我们的养育”的认识,在八年级下的活动“寻觅春天的踪迹”中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前往神秘的四工河去看看、去发现。他们一定会满载而归!

2、社会资源的开发

没个人都离不开社会,社会资源指的是生活中的生产劳动和人际关系,如果学生仅仅被关在家里校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什么“荣辱兴亡、科技兴国、国际风云”等等一概与他无关,那么他们又从何而来“爱憎观”、“是非观”、“荣辱观”,又从何而来民主、合作、竞争、进取等现代意识?语文学科以认识社会为主线,沿着“家庭——社会——祖国——世界”的思路,语文综合性学习正可以以此作为资源,让学生去工厂、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如八年级上的“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可以和部队联系,让军容军纪“告诉”孩子们我们的祖国有着钢铁长城的保护,还可以邀请部队的专家来我校做关于“现代战争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专题报告会,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八年级上“让世界充满爱”的活动中还可以带领学生去附近的敬老院组织“关爱老人,我们送欢笑”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关心、孝心。这一系列的活动都可以让学生们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3、人文资源的开发

所谓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资源,指文化世界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人文资源。如:开展“怎样搜索资料”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电视、广播、图书等搜索资料。

第四、我们课题组的三位成员都积极主动的从各种渠道找寻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资料,关于课题研究的资料主要有有这样六部分:(1)中学语文第四学段课程标准中对“综合性学习” 的具体目标(2)教研中心在课题培训上的内容(3)市教研室课题研究实施方案(4)本人所教年级每个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具体要求(5)从网络上下载的成功教案(6)蒋凌立教师在北京学习的资料

第五、我们还进行了一些小小的尝试如郭银环老师的《莲文化魅力》蒋凌立老师的《让世界充满爱》赵静老师的《广告与生活》在这些小活动结束后我们交换意见,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涉猎面较窄因此作品甚为粗糙。(2)关于学生评价,在活动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今后的热情,让他们更为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3)时间究竟要如何把握。(4)怎样鼓励家长参与。第六、对于以上的问题我们也有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一是宣传我国新一轮的教改形势,组织学生(不能光老师学)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对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及要求。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起来,认识到“综合性学习”对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比重视“分数”还要重视。还要请家长学习,到社会上宣传,以争取家庭和社会支持配合。二是激发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兴趣。我向他们介绍钟志贤教授《深呼吸》中有关21世纪人才的标准,谋生的素质,优秀员工素质,创新人才的个性等内容;介绍黄全愈博士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中有关美国中小学生做研究的内容;介绍几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案例。这些工作不仅激发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了解了综合性学习活动。三是师生共同商讨,结合教材及本校实际,制定学期综合性学习计划,使综合性学习能依计划有序开展,也便于学生早做学习准备。四是取得其他学科教师的支持。五是让家长也和学生一起来参与。组织一些活动的时候邀请家长一起参家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的孩子及时了解学校的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上是我们第一阶段的内容,现把第二阶段的活动总结如下: 这个阶段我们组选定了自己的子课题“资源的开发”然后制定了今年的课题研究方案:

第一,我校《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初探》课题组,本积极推行以课例、集体备课为载体的研训一体化研究模式,让“综合性学习”逐步走进了教研组,走进了课堂。为了提高课题研究的学术性、实效性,及时做好课题阶段成果的积累和经验总结和交流工作,推动各子课题的研究。开展2007年课题研究教学设计、课例研究和论文评比活动。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1、各备课组和课题组要以所承担的子课题为引领,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和阶段研究过程,认真组织组织组员进行业务学习和总结,撰写有质量的教学设计、课例和论文参加评比。

2、参评教学设计、集体备课课件、案例、课例和论文要体现课题研究的主旨,要具有原创性、实践性和一定的理论性,要对本课题乃至我校的课程改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具体要求:

① 教学设计主要应包括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含主要环节的分析)、教学建议等环节。

② 课例必须围绕教研组进行的“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的课例研究过程,围绕遇到的问题和跟进研究进行阐述。尽量体现研究的真实性、故事性、问题性、典型性、时代性。主要应包括主题、研究的背景(发现问题)、研究过程(解决问题)、结果或结论(效果与反思)等几部分。写作上应夹叙夹议,真实的表明作者的观点或思考,着重写清“做了什么”、“做得怎样”、“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等问题。一月一次月活动小结

③ 论文要求围绕本研究的重点“综合性学习”撰写,也可涉及“综合性学习”的其它方面。

3、教研组及课题组必须上交一份课例研究报告(文件),每个教师必须选择一项参加。

4、文章一律用16K纸打印,标题三号、内容小四号宋体字打印,并同时上交电子稿。

5、文章截止时间:2008年1月14日。

6、奖励办法:总课题组将根据文章的质量,分类评出一、二等奖,颁发证书和奖励。

第二,围绕子课题“资源开发”开展活动。

我们课题组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主要开发了和利用了课程资源。主要是:

1.充分挖掘教材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无疑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尤为重要。我们使用的教科书或教师用书中所提示的活动案例,都力图体现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我们可利用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通过语文课本、图书资料和大众传媒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语文课本人手一册,含有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综合性学习教学如若挖掘课本中隐含的资源,可以避免学生舍近求远,节约开发资源的时间,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推而远之,可从自读课本、中外名著、报章杂志、影视媒体中开发资源。《献给母亲的歌》教学案例,蒋凌立老师在材料准备阶段,让有条件的学生利用图书馆、电视、网络、、报章杂志、画册、相册等资源,搜集歌颂母亲的中外歌曲、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感人事迹等资料,但在农村有这样条件的学生只有几个,因此要发掘课本资源,应该提示学生温故和重读小学初中语文课本中歌颂母爱的诗文。(图片)路径二:通过调动师生记忆库中储存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人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资源库,储有个体的知识、经验、思想和情感资源,教师要善于激活这些可能处于封冻状态的资源,让这些无形“资源”汇成一口大家可以共享的“井”,一条同学可以“嬉戏”的“河”。“献给母亲的歌”这一案例中,执教老师动情地叙述自己作为母亲和女儿双重角色的喜悦和悲哀,学生朗读写给母亲的信,母亲朗读写给孩子的文章,走的就是这条情感资源开发之路。这类综合性学习资源往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以情动人是它的最大特点,应大力提倡,着力开发。

路径三:通过学校-家庭-村社-社会这条线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校园环境、学校生活、社团活动,家庭的经历、亲人的生活、相互的交流,家乡的自然风光、风景名胜和风土民情,社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社会的大小事件,甚至国际的变幻风云,都是综合性学习的潜在资源。这一路径的资源开发最容易形成特色。开发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的主旋律是“爱”,在进行语文训练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爱校爱家爱乡的感情。就社区资源说,“话说家乡先烈”“乡土研究”“可爱的家乡”“家乡的小吃”“我爱黄梅戏”等活动,富有地域色彩,贴近儿童生活,令人感到亲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自然包含其中。(郭银环到民间采风)路径四:通过跨科学联系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语文不仅联系大千世界,而且联通各门课程,各门课程中的语文资源也是无处不在的,要善于摄取为我所用。要关注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进度,从中提炼出学生感兴趣的、而又是“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资源。语文与历史、地理、政治、艺术等课程的关系尤其密切,与之“联姻”展开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可行的也是有意义的。如语文与历史、地理和音乐课程分别联合,设计“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背起行囊走四方”和“乘着音乐的翅膀”,就是跨学科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的范例。“献给母亲的歌”这则案例,从总的方面说,是与思想品德课程联合而设计的跨学科综合性学习,但从细部来说,活动从开始到结束贯穿的背景音乐和活动一“歌唱颂扬母亲的歌曲”,是从音乐课程中获取资源,活动四“解说表达母爱的图画”和活动五“出示陈旧相片,展现昔日温馨”,是从美术课程中获取资源。(赵静的粮食)

初三年级郭银环老师的手抄小报评比、课前三分钟随记本评比、主持人才艺展示、小老师活动(报名 选拔 上综合性学习课的小老师,并进行评奖)(视频图片)、优秀小组的评比、课前三分钟活动展示、自制的资料收集袋、学生的作品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示范课的评比(同一课四个班上,形式个不同如:《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的进行了学科自身资源的开发。

例如《雨的诉说》、《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就让学生亲自倾听去感受雨、亲自去到网上收集风流人物,或是亲自去采访身边的风流人物。从而开发了自然资源和课程资源。又如《古诗苑漫步》里的人文资源,课程资源的收集。我们把收集到的资料有的做成小报,有的在随记本上,有的在卡片上。这样师生共同进行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作为农村学校的孩子课程资源在图文、影视、会议、场馆、街道等方面明显劣于城市,尤其是目前使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方面更显贫弱;但农村学校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资源又明显优于城市学校。如果组织学生进行题为《家乡特产新闻发布会》的语文实践活动,农村学校的学生一定会乐于参与,因为这是他们身边的事物,他们会通过调查、参观、访问、实践等学习方式去了解家乡的特产,而且在新闻发布会上会滔滔不绝。而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果放在城市学校,学生只能在互联网上或父母口中去了解家乡的特产,因而会显得枯燥无味,缺乏生机与趣味。又如我们的综合实践课《到民间采风去》也同样可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兴趣。

初二年级的蒋凌立老师自己或让学生在网上收集有关战争的资料,上了精彩的综合性实践课《铸剑为犁》。不仅如此还利用了在北大学习时收集的人文资源上了精彩的讲读课《故宫博物院》。同时老师的以身示范使学生提高了积累有效的资源的意识

积极认真地攥写教学反思和论文。

我们在学校教务处的带领下,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创新。在教学反思和论文撰写方面,我们组的教师都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围绕课题写教学心得、案例,以此来来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我们平时鼓励教师随时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多撰写教学反思、多撰写教学论文等。我校的蒋凌立,赵静,郭银环老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发表了关于课题,三维目标的教学论文和个人专题研究多篇,其他老师每人每学期也能积极撰写论文。并且把电子版的打包放在语文组的教师论文集里

11月14日

大学生辩论赛

辩题:爱是无私的还是自私的

今天我在英杰交流中心现场观看了一场精彩的辩论赛,亲眼目睹了天之骄子们雄辩的风采,果然是让我大开眼界,学生们思维之缜密,反应之迅速,语言之幽默,让我不得不刮目相看。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因这个辩题切合学生实际,所以不论是台上辩手,还是台下观众都很投入。辩论过程中正方的三辩可谓妙语连珠,博得观众阵阵掌声,而反方三辩也不甘势弱,旁征博引的奇妙言辞将难题推给对方,如果不是亲自在现场感受,我是无法体会横幅上“辩论的盛宴,思想的大餐”的真实内涵的,你看T型台上,双方唇枪舌剑,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观众席中时而屏住呼吸,时而群情感奋,好一幅大学校园生活百味图!

11月30日

孟子人性论

主讲:杨立华(哲学系教授)

今天的讲座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哲学系青年教授杨立华先生主讲的。三教101本可容纳100人的教室,早已座无虚席,走道及前后门也挤满了人,甚至有同学因教室着实容不下竟然在寒风萧瑟中立于室外,在半开的窗下听完了整场讲座。我想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人听课,不光说明杨老师的教学水平高,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们对儒家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儒学的先哲圣贤假如地下有知,应感欣慰!

那么孟子的人性论究竟讲了什么呢?杨老师引用了孟子的话:“人皆有恻隐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人皆有羞恶之心,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皆有辞让之心,无辞让之心,非人也;人皆有是非之心,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端作为普遍人的心理结构,即善是人的本质的根源的倾向,杨老师肯定了孟子的性善论。

在讲座接近尾声时,杨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善具有必然性,行善不需任何条件。”也许有人会对杨老师的后半句话提出质疑:行善怎么能不需要条件呢?比如你想帮助路边的乞丐而自己又身无分文,那么你有条件行善吗?乍一听这话似乎很有道理,但是我们静下心来再想想,乞丐需要的仅仅是物质上的东西吗?换句话说,行善只能是物质上的给予吗?当你把灿烂的真城的笑容送给他们,当你用温暖的手握住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时,他们所得到的难道不比物质上的给予更重要吗?如果非要给行善附加一个条件的话,那么一个微笑就足够了!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这一概念引人注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现代语文课程史上第一次辟专节阐述语文课程资源问题,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并开列了一张长长的资源“清单”。这些课程资源,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显性的和潜在的、文字的和非文字的、实物的和活动的、校内和和校外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等各个方面,表现了语文课程资源内涵的丰富性和外延的拓展性。语文课程资源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们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发生了深刻转变,激活了一度几乎就要走到死胡同里的语文教育,给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开辟了新天地。由于语文课程资源的注入,语文的含义丰富了,语文的外延扩大了。人们发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长期把语文与生活隔绝开来的高墙被轰然推倒,语文课堂内外和课程内外实现了多年未遂的沟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了解生活的做法蔚然成风。

语文课程资源对语文课程的渗透是全方位的,从课程设置到教材编写到教学实践,从阅读活动到写作实践到口语交际,可谓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其中,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倍受人们关注的综合性学习,与语文课程资源结合得最紧。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必须以大力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为基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成果也主要在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中得到检验。综合性学习教学是检测语文教师资源意识的强弱和开发资源能力大小的试金石。

一、综合性学习资源的种类

了解综合性学习资源的种类,是开发和利用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前提。正确的分类,有助于廓清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外延,明确开发与利用的方向,便于对这些资源进行筛选、整合与生成。综合性学习资源,按分布空间分,有校园、家庭、社区;按呈现方式分,有口头、文字、图片、音像、实物;按信息渠道分,有图书、网络、影视、生活;按储存形态分,有动态的和静态的,有永久留存的和稍纵即逝的。这里,我们参考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列的资源“清单”,将综合性学习资源分为下面两组。

一是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内资源如图书馆、信息中心、活动中心、环境布置、文艺演出、文学社团和师生员工等,它们以方便易得的特点成为综合性学习的首选。如“我为校园添光彩”“如果我主办校刊”“走近图书馆”等,就可主要考虑如何开发以上资源。校外资源有学生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社会风云、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和风俗民情等,这些与校内课程资源互为补充。如“我爱我家”“关注我们的社区”“到民间采风去”“童年的游戏”“走进奥运”等,就是旨在开发这类资源的综合性学习。后面所附“献给母亲的歌”就是一则旨在以开发家庭生活资源为主的综合性学习典型案例。

二是文本资源和非文本资源。文本资源是指利用文字记录的资源,包括教科书、工具书、课外图书、报章杂志、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和学生的习作、日记、周记等,它们是综合性学习赖以实施的最主要资源,如“我的作品”“走进文学”“漫游语文世界”“有趣的汉字”“调查社会用字情况”等综合性学习,就应主要考虑开发和利用文本资源。非文本资源是指文本以外的资源,如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等活动资源,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实物资源,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信息资源,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情感和经验资源。本着开发这些非本文资源,有的教材设计了“英雄赞歌”“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一次有意义的视听活动”等综合性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非文本资源越来越丰富,是综合性学习资源开发的新“矿”和富“矿”,使用前景极为广阔。“献给母亲的歌”这则综合性学习案例,本文和非文本资源都用得不错,但还要加大非文本资源特别是情感和思想资源的开发力度。

二、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的路径

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的路径有多种,了解这些路径,可以增强师生的资源意识,搞好综合性学习教学。这里主要介绍三条路径。

路径一:通过语文课本、图书资料和大众传媒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语文课本人手一册,含有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综合性学习教学如若挖掘课本中隐含的资源,可以避免学生舍近求远,节约开发资源的时间,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推而远之,可从自读课本、中外名著、报章杂志、影视媒体中开发资源。《献给母亲的歌》教学案例,执教者在材料准备阶段,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电视、网络、VCD、DVD、报章杂志、画册、相册等资源,搜集歌颂母亲的中外歌曲、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感人事迹等资料,便是走的这一路径。不足的是,本案例没有很好地发掘课本资源,应该提示学生温故和重读小学以来语文课本中歌颂母爱的诗文。

路径二:通过调动师生记忆库中储存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人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资源库,储有个体的知识、经验、思想和情感资源,教师要善于激活这些可能处于封冻状态的资源,让这些无形“资源”汇成一口大家可以共享的“井”,一条同学可以“嬉戏”的“河”。“献给母亲的歌”这一案例中,执教老师动情地叙述自己作为母亲和女儿双重角色的喜悦和悲哀,学生朗读写给母亲的信,母亲朗读写给孩子的文章,走的就是这条情感资源开发之路。这类综合性学习资源往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以情动人是它的最大特点,应大力提倡,着力开发。

路径三: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这条线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校园环境、学校生活、社团活动,家庭的经历、亲人的生活、相互的交流,家乡的自然风光、风景名胜和风土民情,社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社会的大小事件,甚至国际的变幻风云,都是综合性学习的潜在资源。这一路径的资源开发最容易形成特色。开发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的主旋律是“爱”,在进行语文训练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爱校爱家爱乡的感情。就社区资源说,“话说家乡先烈”“乡土研究”“可爱的家乡”“家乡的小吃”“我爱黄梅戏”等活动,富有地域色彩,贴近儿童生活,令人感到亲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自然包含其中。

路径四:通过跨科学联系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语文不仅联系大千世界,而且联通各门课程,各门课程中的语文资源也是无处不在的,要善于摄取为我所用。要关注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进度,从中提炼出学生感兴趣的、而又是“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资源。语文与历史、地理、政治、艺术等课程的关系尤其密切,与之“联姻”展开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可行的也是有意义的。如语文与历史、地理和音乐课程分别联合,设计“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背起行囊走四方”和“乘着音乐的翅膀”,就是跨学科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的范例。“献给母亲的歌”这则案例,从总的方面说,是与思想品德课程联合而设计的跨学科综合性学习,但从细部来说,活动从开始到结束贯穿的背景音乐和活动一“歌唱颂扬母亲的歌曲”,是从音乐课程中获取资源,活动四“解说表达母爱的图画”和活动五“出示陈旧相片,展现昔日温馨”,是从美术课程中获取资源。

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的路径不止这四条,拓宽思维,敢想敢做,定能出彩。

三、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1.固“本”抓“人”,突出课本与师生在资源开发中的地位。教材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出发点和归宿。综合性学习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主渠道,教材设计各种专题,确定资源开发类型,指出资源开发方向。“感受自然”“漫话探险”“寻觅春天的踪迹”属自然资源专题,“让世界充满爱”“到民间采风去”“关注我们的社区”属社区资源专题,“我爱我家”“献给母亲的歌”属家庭资源专题,“岁月如歌”属学校资源专题,“黄河母亲河”“背起行囊走四方”属地理资源专题,“戏曲大舞台”“莲文化的魅力”属人文资源专题,还有“上网利弊谈”“网上阅读大家谈”等信息资源专题。教材中的这些内容是教师进行资源二次开发的基础,可以引导学生从这里出发,把语文学习的触手伸向学校、家庭、社会、自然、历史的各个角落。我们主张以课本为基础,教师根据各地资源特色,对课本综合性学习进行补充和改造;反对舍本逐末,抛开课本,另起炉灶,尤其反对离开教材大搞非语文活动。课本是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之“本”。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综合性学习资源。师生既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对象。他们是思想资源、经验资源和情感资源的依托,语文老师整体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的深浅度。教师修养好,水平高,引导佳,学生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的意识就强,积极性就高。人力资源库是综合性学习赖以实施的重要对象,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积累、人生体验、情感历程和个性气质,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在不断地生长,它们是综合性学习取之不尽的资源,好的语文老师,既善于把自己的这些资源奉献给学生,更善于开发眼前的座座“矿山”,让全班同学共享。

2.“动”“静”结合,注意动态性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所谓“动”“静”结合是指动态性语文课程资源与静态性语文课程资源相互结合。静态性课程资源主要指那些物化形态的资源,课程标准列出的那些资源类型,绝大多数都属这种资源,我们平时所强调的开发资源,也主要是指这一类资源。但是,还有一类课程资源是我们所忽视的,即以生命体验与思想情感为主体的动态性课程资源,它们“蛰伏”于每个鲜活的学习个体之中,通过语文学习过程中个体之间的互动而生成、激荡,它们是个体心灵活动的产物,看不见摸不着,可能一闪即逝,但能被感觉得到,对心灵产生的冲击要比静态性课程资源大得多,学习效果往往让人感到惊喜。

思想情感资源是动态性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文本和其他众多的静态性资源,师生必然产生各自思想波动和情感反应。“献给母亲的歌”这一案例中,固然要关注学生搜集而来的大量文本资源,但更要关注心灵与文本碰撞后产生的思想火花和情感涟漪,所以,无论是朗读诗文还是欣赏图画,都要让学生充分展开交流,让他们说真话,抒真情,写真意。在这方面,“献给母亲的歌”这个案例显然做得不够,这也许与安排的课时少有一定关系。另外,师生的语文素养资源和个性气质资源也是动态性资源中值得关注的部分。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语文素养和个性气质更多地表现在教师这一面,教师要善于通过自己良好的人文修养和优美的教学语言,显示自己独特的个性气质和人格魅力,以此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见多识广、多才多艺、情感丰富的语文老师,就是拥有丰富的综合性学习资源的老师。

3.“取”“舍”有法,加强不同资源的筛选整合和动态生成。综合性学习资源具有多质性,同样的资源,可以为不同课程所用,如动植物课程资源,既可成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资源,也可以作为综合性学习中观察、体验、感受和写作对象的资源;自然风光既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资源,也可以成为学生欣赏大自然、接受审美教育的综合性学习资源;民俗风情和文物古迹既可以是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资源,也可以是人文地理的资源,当然还可以成为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性学习资源。在一般老师眼里,各种课程资源界线分明,互不能用,在高水平的语文老师那里,则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将课程资源的潜在价值尽量发挥出来。

面对眼花缭乱的各类课程资源,如何从中筛选出对语文课程有用的内容,整合到综合性学习之中,实现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这是教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最重要的能力。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和科技馆是各门课程的共同资源,但哪些是语文课程资源?这就需要老师有取舍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能够让学生围绕语文的某个问题,有目的地开发与语文学习有关的资源,不加取舍、漫无目的、“捡到篮子里的就是菜”的做法是综合性学习资源开发的大忌。其次是对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同样的资源不同学科都可以利用,语文角度如何利用?如家庭生活资源,历史与社会课可以用,班会课可以用,语文课更可以用,但怎样整合才能突出语文的特点?一般说来,把这些材料拿来,化为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就应该算是成功的整合。“献给母亲的歌”对家庭资源的整合基本是成功的,因为抓住了语文基本训练,但写作还要加强,活动前要写,活动后更要写。

4.因地制宜,凸显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地方特色。综合性学习资源因地域、文化、学校和师生的不同而表现出具体差异性。地域方面,中国地大物博,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发展状况,东西南北差异很大,地方综合性学习资源因而存在很大差异。在不同文化传统之下生活的人们,其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可能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因而开发出来的综合性学习资源也不一样。学校性质、规模、所处位置、历史传统、办学水平和教师素质不同,开发的综合性学习资源也就不同,因而表现出差异性。至于学生因家庭情况、生活经历、智力水平和个性气质的不同而导致的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千差万别,更是有目共睹。可见,差异性是语文课程资源最突出的特点。既如此,老师在开发和利用综合性学习资源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力求体现其地方特色,不可追求全国上下,千篇一律。

这里多说几句农村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农村不少老师抱怨,农村地区的综合性学习资源非常贫乏,因而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远比城市来得艰难。这有一定道理,但又不全如此。外在的条件性资源方面,农村一般比城市差,这是事实,但素材性资源方面却未必,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城市与农村孰优孰劣,真是难说,像风俗民情、自然四季、家庭亲情、校园生活、农村社区、地方史志等,农村的资源甚至比城市来得丰富。置身这些资源之间,你也许因“身在此山中”而浑然不觉,以致于“抱着金碗要饭,背着钱袋喊穷”。与其说城乡资源有贫富之别,不如说是城乡教师的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有强弱之分。在这方面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大家不言自明。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而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要做到: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把握课程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教师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演绎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语文教学中课程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语文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的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农村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农村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产生厌学情绪。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如何使农村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所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且居主导地位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意义的作用。教师们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将收到无与伦比的效果。

语文教学活动是农村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其活动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在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之见:

一、遵循语文规律 利用身边资源 加强听说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说就叫语文。” 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每日从早到晚在校时间作一定的安排。早餐半小时可用录音机在班上播放名著名篇的录音;课间活动和午休时间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诗文的朗诵、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并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坚持每次上语文时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用三、五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学生们可以评议时事描绘现象、讲自己的童年、道家庭亲情、诵优美诗文、说有趣的笑话;为了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还可对学生的口头说话进行评定打分,并作为单元测试分数的组成部分予以记录;在学生晚餐的时候,我们可在食堂餐厅放一台电视机给学生播放小说朗诵、评书精段、一首诗词的精美讲评,一篇散文的欣赏品读。

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给农村中学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听说训练的学习氛围。无形之中语文知识在学生身上得到潜移默化,周而复始,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文听说经验,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内容,定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把握课程特点 倡导广泛阅读 培养良好习惯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的美读习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农村图书匮乏的情况下,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图书资料缺乏,我们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了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倡学生读中要疑。如在阅读《变色龙》时,我们可让学生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变色龙”指谁?有何明显的特征?为什么称“变色龙”?抓住标题不放松,根据这一疑问仔细读过全文,许多同学一定会明白“变色龙”真正蕴含的意义。又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时,要组织学生讨论:“美国那么发达,曼哈顿街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伸手乞讨的人?”老师要从社会保障体系,家庭经济情况,赡养老人,遗弃弱者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从而激发学生看书阅读质疑的兴趣,通过讨论把他们的视角从文本引向社会。

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以对共性的看法或结合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三、发挥资源优势 鼓励自主探究 进行综合学习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之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语文实践能力。

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优势资源,把学生写得好的、那怕只是有进步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展示;成立中学生文学社、自办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登在专栏板报上;指导学生参加校、市、省、国家级作文竞赛;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重视激发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促进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培养农村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例如农村中学在教学《挖荠菜》一文后,可让学生去更多地了解一下我们的祖辈曾用哪些野菜来做保命粮的,调查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可食用野菜?它们的生长状况如何?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且认真作好记录,并绘出植物的草图,用相机拍下野生可食用植物照片供大家认识和了解,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农村中学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不能紧紧抓住语文教科书并把它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放弃广博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是有背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要求的,这样的语文教学一定不会获得成功!

广大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教材是魔杖,而不是缰绳;要积极投身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去,合理利用,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农村中学教师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演绎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农村中学语文课程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二)创导生动活泼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讲授文本为主的教学方式

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如,风景名胜、博物馆、纪念馆,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四)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些学校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图书角”“阅读栏”“我会读”“我真行”评比栏,“看谁写得棒”习字栏,在校园的草坪写上“小草正在睡觉,请不要打扰她”等充满爱心和诗意的话语,让学生在多彩校园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五)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课程教材改革中,不少学校在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出构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特点开发的校本课程往往形式活泼,新颖有趣,能激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比如,有的学校开设了“画与写”课程,让学生在画画的同时,为图配话,并将这些作品编成班级刊物;有的学校开设了“每周一诗”的课程,让学生从小认识优秀的中华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

以往大家往往认为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是专家特别是课程编写者的工作。其实专家们开发课程的优势往往体现在内在的学术价值上,但要课程放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往往是无能为力的。《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该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对于语文课程如何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学校和教师应该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变革教学行为方式:不能仅仅充当课程的实施者,也要主动地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不能眼睛只看着课堂,看着书本,还要面对课堂以外,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教师要创造性地去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把课程资源当做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中介,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二)要根据地方特点开发课程资源

各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各不相同,各具特点。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根据地方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努力发挥各地优势。教师要根据需要,利用当地、当时的课程资源,建构地方或学校的语文课程,创造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形式。地方或校本课程一定要有地方特色,用好、用足当地的课程资源,如北京可利用天安门、故宫、长城等人文资源,延安可围绕这一革命圣地的文物、景观来创设建构地方课程,海南岛则可利用海岛、大海、热带景色风光等自然资源开发课程,即使在同一地区,地处城市和农村的不同学校,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也各不相同,城市学校可以更多地开发校外公共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工厂、街道等社会资源,而农村学校则可以现成地利用当地的山川、江河和动物等自然资源。应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展现每个学校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不同学校各自的角色功能,为社会培养出各级各类合格的人才。

(三)要根据语文课程特点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不同课程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功能。目前学校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课程的方式来呈现的。有些课程以开发人的智力,训练人的心智操作技能为主要任务;有些课程以陶冶人的情感、情操,提高人的人文素养为主要任务;而有些课程则可以训练人的动作技能、技巧为主要任务。这就决定了不同课程所要开发的课程资源是有区别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既要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联系,又要体现出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这里有三点应该注意:一是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就要注意开发适合本学科特点的课程资源,不盲目仿效其他学科教师的做法,“依样画葫芦”往往容易弄巧成拙;二是课程资源具有多质性,也就是说,同样的课程资源可以为实现不同的课程目标服务,不同的学科可以运用同一种课程资源,因此,应提倡课程资源共享,这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特点。三是课程资源具有替代性,如果没有最适宜的课程资源,可以由那些特征和性能近似的其他资源代替。

(四)要加强理论学习,重视实践研究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课程理念,广大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更新的过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在动态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因此不能急于求成。广大教师一是要加强学习,从理论上认识课程资源的概念、性质、种类和存在状态,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序、步骤与利用方式。还要加强实践的研究,并且重视学习和吸收国内外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总结出的实践经验。

浅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敬德小学

邵琼

教材,也称课本。作为一课之“本”,不仅体现本学科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也渗透着本学科最基本的指导思想,还规定了本学科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课程是什么?课程就是学科、教材、目的。而课程资源是课程教材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强调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课程观念的更新,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搞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使学生形成有利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和良好个性及健全的人格,其意义十分深远。那么怎样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体会。

一、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学习母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满耳皆汉语,满眼皆汉字,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这就使得学习语文,既有优越的条件——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又有丰厚的语言、文化资源。语文课程又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联系的课程。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凡是现实生活中有的且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关键在于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二、创造性运用教材,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首先,挖掘教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新教科书包含多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等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中的信息,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视作塑造学生、使之得到能动发展的很好的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因此,教科书的使用者,要在如何使用好教科书方面多下工夫,才可能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为育人服务。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新教科书共有课文34篇,涉及的内容广泛,其中,描写动物的有10篇,写植物的3篇,写优美环境的3篇,还配有很多图画,有蓝天、绿树、红花、小河、庄稼······出现在孩子们眼中的是一个充满绿色、生气盎然的世界,也是一个理想的生存环境。这其间蕴涵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的好素材,这些素材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加以整合利用,才能体现新教科书应有的价值。

其次,填补教材,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常有“空白”,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这里,语文教学的重心应是“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创造,把作者有意无意所忽略的部分通过学生的再造想像弥补出来,使之具体化、深刻化。这里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填”,还应通过暗示启发,从空白处引导学生积极地交流、比较、反思、选择,从而达到既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又培养其创造想像能力的目的。例如,一位优秀教师教《啄木鸟和大树》一课,有学生质疑:“大树拒绝啄木鸟治病,把啄木鸟赶跑了,虽然不对,但啄木鸟怎么能直到大树快枯死都不再去看望大树,再做做劝说工作呢?这不是也缺少爱心吗?也许在大树病重时,会认识到自己不对,接受啄木鸟的治疗呢。”这个意见提得很有道理。怎么办?这位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发展性阅读能力,便机敏地抓住了这个可贵的教学契机,说:“是啊,原来的故事是有啄木鸟又一次上门劝说大树的事,可是因为故事太长,没有编进去,现在我们来当小编辑,把这部分编进去,怎么样?”小朋友兴致很高,纷纷续编了啄木鸟二劝大树、三劝大树的故事。这是教科书上没有的,但这样的“违规”不闪光吗?语文学习就是要倡导学生与书本对话,挑战教科书、挑战权威。这是语文教师最大的成功!也是语文教学的最大成功!

再次,拓展教材,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使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把教科书当做圣经一样来解读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了!从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教学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首先,就课程内容而言,除教科书外,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丰富、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其次,就课程的动态性建构而言,教师要以强烈的母语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日常生活、社会,甚至世界的广泛联系。诸如让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辩论、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全球事件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进入教学流程。例如,我国飞行员王伟驾机执行任务时,被美机撞击失踪,这件事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小学生们也关心着王伟的安危。王伟的妻子阮国琴的《致布什总统的一封信》就是我们语文课上难以寻觅到的好教材。有位教师将此信搬上课堂,学生们有感情地诵读着,他们的眼里流出了悲愤的泪水,他们的声音是那样充满激情。正是这样的发自内心的真情,学生的心灵也“经历”了一次血与泪的洗礼。他们感受深刻,发言踊跃。“心系王伟”几个大字写在黑板上,寄托着他们的深切思念。“王伟叔叔,你在哪里?今天是寻找您的第十二天了,听到广播里那熟悉的声音,我的心就像小兔子嘣嘣直跳,虽然您生还的希望很小,但只要搜寻工作还在进行,我就抱着一线希望,渴望奇迹的出现······”这是一位学生在日记中的真情独白,更是教师具有强烈课程资源意识和行为的硕果。

三、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积极利用校内外语文课程资源。

活动是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必要延伸,语文教师可以开展如下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

观赏、考察本地的山水风光、民情风俗、动植物资源等,说(写)见闻和感受。特级教师李吉林在回顾情境教育探索历程时说:“我像干渴的苗木拼命地允吸理论营养,为了建筑、创设典型的场景,我多少遍漫步在家乡的山川田野,一棵大树,一朵小花,在凝神视察中常常会引起我的奇思妙想;淅淅沥沥的春雨,纷纷扬扬的大雪,轻纱般的晨雾,隆隆滚地的雷鸣,又让我想到孩子会提出多少疑问······”李老师的“漫步”与“奇思妙想”,正是努力开掘语文课程资源的过程。

根据课文,制作简单道具,进行表演。儿童活泼好动,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他们非常喜爱把“课文”演出来。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对课本剧表演予以了充分肯定,“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

开展专题读写活动。可以根据课文组织拓展阅读,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也可以依据季节、时事,组织语文活动。如我们最近组织了“民族精神代代传”读书活动,学生阅读的材料有:《民族精神代代传》《革命诗歌集》等。组织学生写读后感,举行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这次活动,既缅怀先烈的光辉事迹,继承革命传统。同时,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展示、观摩自己的手工和图画作品等,介绍作品和制作心得。这是学科间的沟通与融和。如参加社会用字(用语)的调查活动,展示调查结果;举办诗歌朗诵赛,故事会等;组织书法比赛、作文展览等;选编自己的习作,装订成册,展示交流;组织字谜、成语等方面的文字游戏活动;开展读书讨论、电影电视欣赏等活动。

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除以上谈到的有关教材、学生、活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外,还有街道文化、社区文化等民俗民风、文化历史渊源、文化古籍、名人逸事等等。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但我们在开发和利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要考虑与学生学习内容相一致,有利于学习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不可“喧宾夺主”;二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不可“拔苗助长”;三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不可搞“一刀切”;四要考虑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不可“生搬硬套”。

总之,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农村学校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傅泽荣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 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特别是农村学校)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现在看来,这种观念不能适应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要求和学生语文学习广泛而丰富多样的需要。可见,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必将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举措。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居多。因此,农村学校做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那么,农村学校怎样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呢?笔者长期从事农村的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在课改中,对农村学校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现阐述如下:

一、增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

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学习母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即满耳皆汉语,满眼皆汉字,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并积极利用课程资源。

增强农村学校语文课程资源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的途径主要有:

1.“从上到下”,即从校长到教师。校长的办学目标,办学宗旨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影响到教师的发展,最终又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农村学校相对来说比较封闭,对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得较慢。如果校长能站在课改的前沿,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用自己的意识去唤醒教师的意识,这样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先中间后两边”,“中间”为教导主任,“两边”为校长和教师。农村学校大多只设有校长、教导主任各一人。平时,校长要应付学校的各种事务已经忙得不可开交,教导主任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教学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因此,如果教导主任能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影响校长,影响全体语文教师,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与实施,效果也是相对不错的。

3.“自下而上”,即从语文教师到校长。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始终站在教学的第一线,站在课改的最前沿,他们最易感知学生对语文课程资源的需求。因此,教师应当自觉学习新课程,学习有关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提高课程开发意识,并贯彻到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可能是个体的行为,要影响整个教师群体,这种方法时效较慢。

总的来说,我们只有利用一切途径去强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意识,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语文教育教学资源,才能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进而把教师的资源开发意识转化为学生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学习语文的意识。

二、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课程资源也称为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

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大致可分为: 1.图文资源: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 2.影视资源:电影、电视、广播、网络; 3.会议资源: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 4.场馆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 5.街道资源: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6.其他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农村学校的语文课程资源在图文、影视、会议、场馆、街道等资源方面明显劣于城市,尤其是目前使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方面更显贫弱;但农村学校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资源又明显优于城市学校。如白云区江高镇,每个自然村都有自己的农业拳头产品,如水沥红葱,叶边大白菜,双岗咸酸菜,南岗香芋,廖江韭菜等等。如果组织学生进行题为《家乡特产新闻发布会》的语文实践活动,农村学校的学生一定会乐于参与,因为这是他们身边的事物,他们会通过调查、参观、访问、实践等学习方式去了解家乡的特产,而且在新闻发布会上会滔滔不绝。而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果放在城市学校,学生只能在互联网上或父母口中去了解家乡的特产,因而会显得枯燥无味,缺乏生机与趣味。

由此可见,农村学校如果能根据本地区的优势与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

教师作为课程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善于发现、开掘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使我们的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生活,具有长久不息的生命力;同时,要做开发与利用资源的有心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笔者从实践中摸索到其主要途径有: 1.充分挖掘教材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无疑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尤为重要。我们使用的教科书或教师用书中所提示的活动案例,都力图体现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我们可利用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每篇讲读课前都有“预习”,课后都有“思考·练习”,阅读课前都有“阅读提示”,每个单元的“积累·运用”中都有“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其中,有很多内容就是引导我们对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如第九册第二课《夕照》的“预习”中写道:“当我们还沉醉在日出的伟大奇观的时候,如诗、如画的夕照又呈现在我们面前。你注意观察过夕照吗?请你留心观察一下夕阳西下的景象,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写了夕照的哪些景色,你的观察和课文的描写有那些不同„„”这样的“预习”把学生引向了生活,让他们去观察,去体验,去比较。第三课《古诗两首》的“预习”又这样写道:“„„还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李白、苏轼和他们写的诗。”这样又把学生引向课外读物,图书馆甚至网络。《积累·运用一》的第三部分“口语交际·小小导游员”中要求“你的家乡一定有优美的风景、名胜,你能给前来参观的客人当一回导游吗?这次导游的任务就是向游人介绍家乡的风景或名胜„„”可见,课本中的课文再也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课本成为了点燃生活体验的火苗。

总之,只要我们能依据按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充分考虑到语文课程的特点,也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2.引导利用课外读物

教师眼睛不能只看着课堂,看着书本,还要面对课堂以外,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使学生最终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活动服务。

农村学校的孩子手中也有一定数量的课外读物,怎样开发和利用学生手中的读物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课前五分钟读报。广州市农村很多小学生订有《现代小学生报》,而且不少家庭都订有其他报刊。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课前的五分钟,让学生轮流读报刊中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内容给同学听,这样使学生既学会了从报刊中筛选信息,又从同学读报的内容中获取了信息。

(2)推荐好文章。各教学班可以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家中的藏书带回来交换阅读,这样,即使缺少学习资源的农村学生也可以有较多的资源共享了。学校可安排一定的课时作阅读交流,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好书、好文章推荐给同学。这样,学生相互启发,思维相互碰撞,闪出智慧的火花。老师也可适当引导学生读一些名家名著。

(3)设置信息采集本,教会学生摘录。语文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它除了生活的积累外,还有阅读的积累。因此,让学生设置信息采集本,教会学生摘录就成为学生阅读积累的好方法。

指导学生摘录时,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摘录,并给摘录的语段写上心得,写清摘录的内容的出处,摘录的时间。每每学完一课或一个单元之后引导学生对其中精彩的语句,语段进行品析鉴赏,让学生领悟何谓好词好句,让他们摘录到信息采集本上,并学着教师指导的方法,在课外读物中进行摘录。当你每周检查一次他们的信息采集本时,你会发现,学生的本子里头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有好词好句,有精彩片断,还有诗歌、谚语、春联,甚至还有剪报贴报,他们自己画的图画等等。

信息的采集,让学生的语言和信息得到贮存,并能在写作等实践活动中及时提取,学以致用,起到厚积薄发之功效。

3.开发利用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等。农村学校乡土资源丰富,对乡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感情。如白云区南有风光旖旎的白云山,北有自然秀丽的帽峰山,中间有白练般的流溪河,占尽地理上的优势,而且白云区民风淳朴,有自己的传统风俗,如端午赛龙舟,中秋舞火龙,春节醒狮等。更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如三元里抗英纪念馆,江高禺北抗日纪念碑,石井的升平社学等。由于是农村地区,种养业发达,每镇各有特色,如石马桃花,江高马蹄粉,江村黄鸡,竹料龙眼、荔枝,龙湖大冬瓜等等。根据以上资源,我们的语文课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流溪河环境调查,家乡特产新闻发布会,英雄故事会,采访家乡种养能手等等,使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

上一篇:小学生四年级作文生活万花筒下一篇:成长路上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