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数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数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1篇)

学数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1

集体培训心得体会

首先,非常感谢晋中介休教研室的孟淑芝老师和寿阳教研室的郭晓莉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我们对1至3年级的教材进行了深刻的解读与剖析。对于初次教授一年级教材的我来说,孟老师的解读如同黑暗中明灯,给我指明了道路,让我有章可循。在此针对一年级教材的收获,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谈了教材的变动。

为了加强学生学习的准备性,设置了“准备课”单元。准备课单元的内容为原实验教材的“数一数”单元和“比一比”单元的“比多少”内容合并而成。设置准备课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通过具体事物的数量比较,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为后面学习正确数数和比较数的大小做好准备。而原实验教材“比一比”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大,因而被去掉。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到一年级上册,保留了其中的“上下、前后、左右”,体现了准备性。

其次,对整册教材的内容编排特点,做了详细介绍。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2、加强了对知识的整理。大单元都安排了“整理和复习”,并给出了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如:“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3、加强了数学的背景知识,渗透数学文化。如:“生活中的数学”“你知道吗?”。在平时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刻意的给学生渗透此方面的知识,要加强学生对数学背景知识的了解。

4、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突出对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的体验。让学生

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反思的能力和方法。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如:“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这些明确性的提示路线,给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调动调动学生动脑筋去解决问题。

5、练习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既带着前面的内容进行练习,又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如:课本94页第7题:

5+5+5=

4+4+4=

6+6+6= 15-5-5=

9-3-3=

8-4-4= 此题及检验了学生对连加、连减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对后续知识乘法的学习做了铺垫。

6、注重知识的渗透。渗透填未知加数,如:4+()=9

7、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8、帮助学生建立全面而正确的数概念。课本中,利用实物,让学生充分体会数的基数含义。

9、计算教学重视运算意义的理解,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突出加减法含义的本质,尊重学生的思维水平,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10、及时沟通加、减法的关系。如:一图二式→一图四式

由 2+3=5

3+2=5 可以引出

5-2=3

5-3=2等

接着,对各单元内容及编写特点做了详细解读。

《准备课》单元,通过数数活动,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了解学

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使学生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位置》单元,通过只管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能够正确认、读、写5以内各数,注意形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书写姿势;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词语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

《认识图形

(一)》单元,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并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在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体验,并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的显著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表象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是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并会进行相应的计算;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认识11-20各数,能够正确有序地读写各数;认识个位和十位,初步认识十进制,初步认识位值制以及初步体验位值制的作

用;了解加法和减法算是各部分的名称,能够计算简单的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初步感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规律;能够在解决“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中继续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检验回顾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用数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为理解“植树模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认识钟表》单元,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会认、读、写整时;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单元,知道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准确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学会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数学学习,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孟老师在对教材进行整体解读之后,让我感觉到自己之前的解读是多么的肤浅。之后孟老师还对各单元的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刻地解读和指导,让我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再次感谢孟老师。

此次培训,老师们都有很深的体会和感悟,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但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和深入钻研是有效教学的第一步,因此,认真研读教材,领悟其中的精神和内涵,才能更好的践行新课程标准。

冯村博爱学校

低段数学:李竹清

学数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2

在众多的比较研究中,东亚地区(如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学生在数学学科上都取得了显著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学生的成绩,如2012年PISA测试中中国上海地区的学生荣获第一。世纪之初,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相继改革,引起国内外数学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但是也有不同的声音。这反映了影响学生数学成绩的因素很多,诸如教学条件、教学手段以及师资力量等。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学生学习的载体———教科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弗朗索瓦·玛丽·热拉尔和易克萨维耶·罗日叶认为教科书对于学生具有两大功能:第一,与学习有关的功能,包括传递知识、发展素质和能力、巩固学业、评价学业功能等;第二,与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活的衔接功能,包括帮助整合学业获得、参考、社会和文化教育功能等。[1]

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和国外进行比较,力求扬弃传统,辩证吸收国外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澳大利亚与我国的小学数学教材进行难度比较,为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进展提供现实的参考,同时也为教材编写、修订以及教材建设多样化提供参考,进而探索基础教育如何“减负提质”。

二、研究方法

1.比较对象

研究比较的对象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这套教科书,是因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一直致力于教科书的研究,对教科书的编写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下研究中“中国教材”均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

另一方面,Nelson数学教材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出版社按照澳大利亚政府颁布的数学指导性文件编写的,由Glenda Bradley主编、语言教育读物出版商威尔逊圣智公司2007年出版的,是学生独立和自我评估的任务书。Nelson数学教材除了澳大利亚本土使用范围较广以外,在亚洲的韩国、新加坡,以及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等英语国家也有广泛的使用。威尔逊圣智公司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语言教育方面的出版公司。本研究采用澳大利亚小学四年级Nelson数学教材,以下均称之为“澳Nelson教材”。

研究以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作为比较对象,因为四年级是第二学段的开始,学生通过第一学段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按皮亚杰观点,其认知水平也发展到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在此阶段的教材编排上可以充分体现两国的教育理念、教学任务、目标要求等。笔者期望通过对两国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难度的分析,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两国小学数学教育的特点。

2.教材难度测算维度

教材的难易度用内容广度、内容深度和习题难度三个方面来描述。内容广度直接根据知识点的数量进行统计。内容深度用两个维度来刻画:概念呈现和法则(公式)的呈现。其中概念呈现按照直观、描述、抽象三个水平来刻画其难易度;法则(公式)呈现按照了解、理解、综合应用三个水平来刻画其难易度。习题难易度用两个维度来刻画:习题水平和习题背景。其中习题水平按照模仿、迁移、探究三个水平刻画其难易度;习题背景按照无背景、生活背景、科学背景三个水平来刻画其难易水平。

3.教材难度测算方法

本研究对教材难易度N采用如下测算公式:

其中,C1表示内容广度,C2表示内容深度;C21表示概念呈现水平,C22表示法则(公式)呈现水平;E表示习题难度,E1表示习题水平难度,E2表示习题背景难度(见表1)。

(1)内容广度测算。本研究中,内容广度测算通过计算判断出澳教材中的知识点数量(Si),然后除以本研究中所有国家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并集的数量(S),结果为本研究中四年级数学教材的内容广度

(2)内容深度测算。因为“教科书编写在内容的呈现上对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注重获得信息和结果,还是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知识意义的建构,教科书有着不同的内容呈现方式。”[2]

本研究中关于内容深度的测算,采用概念呈现和法则呈现两个维度,分别计算出相应水平的数量,最后代入本研究采用的公式计算(见表2)。

第一,概念呈现。研究概念呈现的难易度从直观、描述/归纳、抽象三个水平来刻画,其刻画标准见表3。

第二,法则呈现。法则呈现的难易度分了解、理解、综合运用三个水平,每个水平的划分标准见表4。

(3)习题难度。研究关于习题水平的测算,采用概念呈现和法则呈现两个维度,分别计算出相应水平的数量,最后代入本研究采用的公式计算(见表5)。本研究中习题难度采用习题水平和习题背景两个维度刻画。其中,每个维度的具体划分方式见表6和表7。

三、中、澳两国小学数学教材难度比较

1.教材难度整体分布情况

由表8可知,中国教材知识点数量比澳教材少。即在内容广度上,澳教材难度高于中国教材。在内容深度方面,中国教材概念呈现的方式主要集中于描述/归纳层次(79%),而澳教材在概念呈现方面由易到难存在一定的递减性,比例分别为57%,30%,13%。而对于法则公式的要求,中国教材和澳教材较为一致(见表8)。

在习题难度方面:从习题水平看,中国教材比较集中于模仿(46%)、迁移(43%)水平,两者约占习题总量的九成。而澳教材也主要集中于这两个层次,但澳教材中迁移水平的习题比例较大。从习题背景看,两者都集中在无背景、生活背景层次,但中国教材中无背景的习题比例较大(56%),而澳教材中生活背景的习题比例较大(61%)。

2.内容广度比较

在澳Nelson教材56个知识点、中国教材48个知识点中,两国共同的知识点数量有45个。具体包括:计数单位,数位顺序表,用万、亿为单位表示数,大数的比较,近似数(万作单位),自然数的含义和特点,十进制计数法,计算工具的认识,用计算器计算,认识直线、射线,角的定义及表示,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用量角器画角,三角形拼图,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口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变化规律,时间、速度、路程的关系,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认识垂直、平行,画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策略优化,乘除混合运算,四则混合运算,确定位置,加法运算律,乘法运算律,加乘运算律的运用,小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小数和分数互相转换近似数,小数加法,小数减法,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中,中国教材有而澳Nelson教材没有的知识点为3个,具体包括:折线统计图(认识、绘制),条形统计图(复式),梯形。澳Nelson教材有而中国教材没有的知识点为11个。具体包括:用图形表达数据和解释图形,数字模式,测量规则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容积,时间变化和指针角度关系,用正式和非正式的方法测量体积,空间图形,体积计算,确定位置(有序数对),测量质量。知识点并集总数的计算,研究采用宋乃庆、史宁中、曹一鸣等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中小学理科教科书国际比较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中、美、俄、德、韩、日、法、新加坡等13国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点并集,总数为110个,故得澳教材的内容广度:

同理,可计算中国教材内容广度为0.436 4。因而,中国教材内容广度上低于澳教材。

3.内容深度

研究内容深度采用概念呈现和法则呈现两个维度进行刻画。

(1)概念呈现方式。根据表8,以及本研究采用的内容深度计算公式,在概念呈现水平上,澳教材难易程度为:

法则呈现水平为:

故澳教材的内容深度为:

同理,中国教材内容深度为0.684。

(2)法则呈现。两国数学教材在法则呈现上的比例方面比较接近,都充分考虑到数学知识的特点以及儿童的认知规律。

4.习题难度

本研究习题难度分为两个水平来衡量:习题水平和习题背景。在习题难易程度上,澳教材的习题水平难度为:

习题背景难度为:

故澳教材习题难度为:

同理,可计算出中国数学教材习题难度为0.53。

(1)习题水平。由图1可知,中国教材的习题数量远高于澳大利亚教材,说明中国数学教学注重练习,“常常具体为解决数学问题的技术手段和工具,也就成为以‘解题基础训练见长’的中国数学教学的常规行为,而且比较富有成效”[3],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和巩固。但是大量的练习也会挤压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这就可能导致中国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虽然澳教材的习题数量很少,但是迁移、探究水平的习题比例却略高于中国教材。这说明澳大利亚小学数学教学比较注重练习的质量。

(2)习题背景。习题背景也是影响教材的难度之一。中澳两国数学教材的习题背景大致可分为无背景、生活背景和科学背景三个水平。

由图2可知,中国数学教材在所有背景方面的习题数量均超过澳教材。但在具体呈现特点上,中国教材在这三个水平上依次递减,而澳教材在生活背景上的习题相对较多。但两国教材均“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4]

由图3可知,中国教材中,无背景的习题比例较高,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生活背景的习题和科学背景的习题,兼顾了不同生活经验的学生;而澳教材比较偏向于生活背景的习题。

将以上各维度难度值带入公式:N=f(C1,C2,C3)=0.2C1+0.5C2+0.3C3,结果为:中国教材总体难度为0.588 3,而澳教材总体难度为0.577 8。

四、研究结论

1.中、澳两国小学数学教材总体难度相当,但澳教材在各维度上难度较均衡,中国教材难度在各维度上有一定的波动

本研究得出,中国教材总体难度为0.588 3,而澳教材总体难度为0.577 8。表明中国教材和澳教材相比,难度略高,但相差无几。因而,两国小学数学教材难度总体相当,各维度上难度差异见图4。

澳教材难度总体上比人教版略低,在内容广度、习题难度方面,其难度高于中国教材,而在内容深度上低于中国,但各维度难度比较平稳。中国数学教材在三个维度上,难度相对起伏较大。

2.澳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宽而不浅

澳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点56个,而中国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点是48个,这意味着澳大利亚小学四年级学生要比中国同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要多出16.7%。在概念呈现上,描述/归纳层次、抽象层次的比例都较中国小学数学教材多。在法则呈现水平上,两国教材在各难度水平上比例相当。就习题水平而言,虽然澳教材的习题数量远低于中国数学教材,但在习题设置上,迁移、探究水平的习题比例高于中国数学教材。这样,“学生可以减少在大量繁杂的运算中花费的时间,在问题解决中的思考、探索上投入更大的精力”。[5]在习题背景方面,澳教材生活背景方面的习题比例也较高。因此,澳小学数学教材宽而不浅。而且,最后难度计算的结果也可看出,澳教材在总体难度上接近中国数学教材。

3.中国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深度上难度较高

中国教材在内容深度上难度为0.684,澳为0.604 2,这表明中国教材的难度较澳教材的难度高。结合图1、图2知,中国教材的难度高主要表现为其概念的呈现方式,而在法则呈现上难度相差无几。

在概念呈现方面,中国教材难度在直观和归纳/描述层次的比例约为1∶4,概念呈现没有抽象层次,中国教材着眼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而澳教材在直观、归纳/描述、抽象这三个层次的比例约为6∶3∶1。因而澳教材能够更好地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在总体方面偏容易,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概念达57%,中国教材仅21%。而且中国教材在代数内容方面相对较多,而澳教材在几何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多。因而,在概念呈现方面,中国教材的概念呈现方式以归纳/描述为主(79%),而澳教材以直观的方式呈现较多。

本研究表明,中国小学数学教材难度略高于澳教材,但是总体上两国小学数学教材难度比较接近。但是在具体维度上,中澳两国小学数学教材难度各有特点:澳教材知识点更多,习题难度也略高,但中国教材在内容深度上难度更大些。但中国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结构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突出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与综合,重视问题情境”[6]等特点。

补教材“漏洞”学厚实数学 篇3

关键词:尊重教材;数学文化史;社会责任感;知识形成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 2)03-0056-02

教材不是“超人”,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把一切知识都仔仔细细地述说开来。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数学知识编排,在很多地方都有简略、省略和概括性处理,这就为教学活动留下了许多特殊的“漏洞”空白。教师要吃透教材,及时把教材中深藏不露的、有促进学生发展价值的“空白”挖掘出来,打上补丁。

一、打好数学文化史的“漏洞补丁”

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教材编排等因素,现行的教材对数学义化史教育大多以“你知道吗?”的形式编排,常常被一些教师忽略(考试不考,上课不讲)。其实,每个数学史都隐藏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凝聚着一代代人创造的智慧结品,蕴涵着灿烂的数学文化。挖掘并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通过丰富、生动的事例,学生能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体会科学求真的精神,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等等。

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教学中技术化、平面化、表层化倾向逐渐充斥课堂,逐渐远离了数学的博大精深与文明智慧,数!学文化步人“边缘”地带。冯·奥尔斯(van Oers)曾指出,数学学习即是对由文化历史所传递给数学作出意义赋予的过程。数学文化是数学的“根”。学生都爱听故事,可用数学故事点亮数学的文化价值。所以,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搜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趣闻轶事、数学家传记、辉煌成就、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等,在讲到相关内容时,补充到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教育。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可开展一次以圆为主题的阅读活动,如“圆周率π的由来”、“圆的历史”、“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趣味记忆法”、“祖冲之对圆周率π的贡献”……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感知圆的文化属性与圆特有的美,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历史渊源,了解古人的智慧,感受数学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学,到达课堂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能从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读史使人明智。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只有理解人类如何获得某些事实或概念的知识,我们才能对人类的孩子应该如何获得这样的知识作出更好的判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用美的眼光欣赏数学,引导学生走进现实,走进数学的历史长河,追寻数学的足迹,经历数学探索,体验数学中的理性、智慧。引导学生领略、品味数学文化的美丽芬芳和博大精深,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数学课堂应当是数学文化流淌的地方,是学生不断用心去触摸数学本质、感受数学文化的自由天空。

二、打好社会责任感的“漏洞补丁”

如今的数学教材,在情境的创设上作了有益的导向,联系生活实际,接通生活的源头活水,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起来,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学习对于生活的意义,有一定的亲和力。

学习数学仅为了生活的需要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能让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学得更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深挖社会责任感的素材,努力寻找德育的“源头活水”,为教学作导向,真正做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社会责任感的渗透当做一回事来做。如北师大版教材中的“回收废电池”、“分苹果”、“激情奥运”、“包装的学问”、“捐书活动”、“旅游费用的预算”、“绿地面积”……在教学预设时要注意发挥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功能,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播下爱护环境、讲诚实、做文明观众、崇尚节约、热爱大自然等社会责任感的种子。

教师若能在数学教学中自觉、巧妙地融人一些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使学科教育与德育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那么,数学教育的境界必有提高,学生思想品质也必有提升。

三、打好知识形成过程的“漏洞补丁”

由于种种原因,教科书编写不可能面面俱到、特别详尽,教材中所呈现的知识都是相对简约、凝炼的。其中,以结论形式出现的静态的知识,或多或少地省去了知识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简化了对知识理解的理性思考过程。在教学中,有时就因为缺少了一些细小的、微不足道的“过程”,就造成学生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理清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充分挖掘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的思维过程,必要时把省略掉的知识形成、发展和变化过程加以补充,特别是那些对学生理解有帮助的一定要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考或创造数学知识。新的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根据学生探究活动,一方面利用多媒体实物投影来展示学生的实验成果,演示操作过程,讲述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沦,同全班学生交流,另一方面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还可以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技巧。

总之,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虽然不能取代其他教学手段,但将小学科学教学与多媒体有机整合,有利于优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学生参与意识强,探究兴趣高;有利于改革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利于突破教材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凶此,教师要基于教材,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灵活驾驭教材,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找准教学起点,对教材进行“再补充”、“冉加丁”、“再创造”,努力呈现其丰富的过程,弥补教材不足,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教师要教好书,就必须要成为“补丁”大师。要精心预设方案,拓展教学空间,增强教学实效,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得教师、学生、教材在教学活动中共同成长。

数学教材是从事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不是“终结日标”,它给予了教师一个知识框架和结构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更新观念,用辩证的眼光理性地看待数学教材,深入而充分地钻研其巾的深刻内涵。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自身特点,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改进、调整、补充,从而实现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在教材留下的“漏洞”处巧妙地打上“补丁”,让学生“学”、“思”、“行”相结合,经历过程,数学知识也才会是学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学生建构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收到“有空处不落空,无声处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4

月5日,在洛阳市北二分,有幸聆听了侯正海和黄为良两位专家的培训讲座,受益匪浅。

上午,侯老师从运算何以影响解决问题引入,主要探讨的是素养立意的运算教学,出示了一些学生的作业,而这些学生出错的地方,和我平时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很相似,让我一下子感觉培训很接地气。接着候老师讲了运算教学的历史背景,从“技能”立意阶段、“能力”立意阶段,再到“素养”立意阶段,数学教学大纲对学生运算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课标就是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思维发展,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数学老师今后在教学方面,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更要养成一种素养。

侯老师还就素养立意的运算教学过程的总体思路做了以下分析:从理解算理、内化算理、概括法则、内化法则到迁移运用,以运算能力的形成为主线,重视发展数学思维,关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在理解算理时,主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算,比如以前讲400乘2时,告诉学生2乘4得8,再在8的后面添上两个零就是800。而现在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400乘2,表示4个百乘2后得8个百,就是800,这样的培训对今后的教学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在分析内化法则时,比如88除以2,教材上出现的习题是先说说商是几十多,再计算。侯老师说先说说商是几十多这一问非常关键,它实际上是一个内化法则的过程。而在平时教学中我都没有重视这样的练习,只重视学生的列竖式练习,这也是今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侯老师讲的最后一个内容是估算教学和研究学生。第一学段对估算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第二学段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说实话,在平时教学中我都没有重视估算的教学,听了侯老师的培训,我才知道原来估算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是如此重要,估算实际上是为了实际的需要。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读懂学生的想法,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进行教学,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做真正有效的指导。

下午,黄为良老师就“图形认识”教学中若干具体问题作了辨析与思考,这其中的好多问题我们学校在进行数学教研活动时,都进行过讨论,但有些问题老师们都没有讨论出具体的结果。经过黄老师的培训,我顿时茅塞顿开,并对培训的过程作了认真的记录,这对我们数学老师今后的教学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小学数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5

一、对教材有了更加深入的整体熟悉。

人教版教材的整体特点是情境串引提题目串,让学生在解决现实情境中题目的进程中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到的新知识又作为解决新题目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题目与知识学习融会在同一进程中。同时在情境图的解读进程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固然每学期我们都对所教教材进行了解读,但我们对教材的熟悉仅停留在本册教材上,只是对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材处理等进行浅层次理解。对其他年级各册教材与本册教材之间的关系,知识结构,目标体系知之甚微。通过学习,对青岛版教材有了新的熟悉,新的理解,每单元的知识基础是甚么,在教材中的地位是什么,通过学习都已做到了心中有数。这样为我在今后每单元的教学中,如何做好与前面知识的衔接,如何向后续知识延伸和拓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明确了每单元、每课教材的教学策略

1、每个单元的教学,要建立单元教学思想,捉住关键,突出重点。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弄清学生每个单元已学习了哪些知识,要学习哪些知识,为哪些后续知识做预备。

2、每课的教学要读懂图中故事和图中信息,在读懂信息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题目。并且一定要把题目写在黑板上。在解决题目的进程中让学生经历操纵观察——形象感受——抽象概括等进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重视解题方法和解决题目策略的比较和提升。

教师要加大对学生的解决题目思惟方式的引领和指导力度,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拓宽学生解决题目的渠道,进步学生的解决题目的能力,进步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进步学生的知识迁移学习能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帮助学生有效地展开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视自主练习的处理,对每道练习题目,不但要能正确解答,而且要更深层次的发掘练习的含义,有些新知识的学习就放在一些练习题目中。

本次教材培训对我们而言,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令我收获颇丰,使我对教材又有了一个新的熟悉。新教材不但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关注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新教材不但关注了学生分析题目、解决题目的能力,还关注了学生的发现题目和提出题目的能力,为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指明的方向。

小学数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2

我参加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版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对我今后如何践行课改理念,实现教学最优化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每一次培训,都让我们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教师的成长之路应是一条学习之路,也是一条反思感悟之路。下面就将本人的一些体会浅谈如下:

一、教材整体分析

(一)、两调整

1、调整到本册教材的有三处,分别是原二年级下册中“混合运算”和“加与减(二)”。原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前移到本册最后一单元。

2、调整出本册教材的有三处,分别是:原“千克、克、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和“生活中的推理”后移到三年级下册;原“时间与数学(二)”和“观察物体”内容后移到四年级下册;“可能性”后移到四年级上册。

(二)、两整合将联系紧密可以整体呈现的部分课节进行了整合。

1、第五单元“周长”将“花边有多长”和“地砖的周长”两课合并为一课,2、第七单元将原来的“认识年月日”、“看日历”“猜生日”整合为一课,(三)三新增

新增加了一些内容,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实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三重设

二、教材特色介绍

1、借助画直观图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体会“化繁为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2、将计算和解决问题有机结合。

3、以寻找算式在生活中的原型为例,增进学生的数学理解。

4、大数目的加减混合运算,很容易出错,教科书突破了这一难点。

5、教科书非常重视图表表示问题,读懂图表等基本素养的培养。

6、乘除法中增加了点子图等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7、从“回顾”入手展开学习活动,调动已有认知基础,建立起已有生活经验和所学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8、用常见的、直观的、应用广泛的现实模型开展新知的认识。

9、利用相关内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材也在不断地整编。新教材编写特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了教材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新研究知识之间的整合;加强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过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必须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过:数学教师要带着思想走进课堂,给孩子们留出思想的空间,孩子们的思想才更开放,孩子们的思路才更开阔。一个好老师要专业地读懂教材,要用心地读懂学生,要智慧地读懂课堂,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

总之,《新课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给我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宽广的舞台,我将努力践行课标新理念。

小学数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3

参加了新教材培训,虽然时间短暂,但我的收获却是不可估量的。它让我更进一步地了解和感悟了人教版教材编写的真谛,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的精彩。不仅对我们的教育与新课程新理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感受到这次课改不仅是教材的改变,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所改变,便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就有更大改革。传统的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疏忽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约束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能力:新课程着重于学生的发展,着重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从新旧教材的区别和新教材的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两个方面进行讲解,新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调整,使内容编排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加强了计算教学,解决问题明确分为了三步:阅读与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加大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力度,为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供更多机会。

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首先,开阔了我的视野。平时在教学第一线,忙于上课,我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把具体的教学任务完成,而无暇顾及其他。因此,视野相对比较狭窄。

其次,丰富了我对全册教材知识的新认识。

另一方面,我对新课程又有了新的体会。

一、转变观念仍是关键新教材的出台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要求广大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注重体验和感悟、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系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三、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6

1、“双基”扩展为“四基”,“双能”调整为“四能”。

《新课标》在数学课程的育人方面,进一步明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能力培养,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将“双能”调整为“四能”,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我认为这正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要求和体现。将双基拓展为四基,首先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同时,新增加的双基,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提出,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更要注意切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由双能变四能;过去的“双能”指的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新课标指的“四能”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涉及的是已知,而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涉及的是未知。因此,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比分析与解决问题更重要,难度也更高。对小学生来说,发现问题更多地是指发现了书本上不曾教过的新方法、新观点、新途径以及知道了以前不曾知道的新东西。这种发现是一种自我超越,不仅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进步的信心,激发创造的激情。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需要逻辑推理和精确的概括,因而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的身心进入活动状态。

2、素材运用的多样化和应用化。

《课标》里“数与代数”中贯穿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是针对过去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某些计算题,只要求笔算,另一些题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种思路(当然,学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止了学生的创造性。再如过去的应用题一定要求学生列出算式,新的《课标》中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手段解决问题,甚至鼓励用扳手指的方法找到答案。可以说,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在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以前教学中我们只能按照教材提供的素材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教师要想将知识点变的更深更宽就必须重新寻找素材,这无形中给我们增加了工作负担。新的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可变化性素材,并配备了相应的教学光盘,增加了教材的应用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点。3、适当调整知识结构,提供清晰的线索和步骤。

新教材根据教材实验结果和教师们的普遍意见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如统计与概率等内容适当降低难度,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部分内容大幅减少,部分内容移到第二学段。如一年级上册“时间”这一单元,将原来的“教学整时和半时”改为只教学“整时”。再如教材系统处理了“解决问题”,为实现“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提供教学思路、发展线索和可操作的案例;针对在实验教材使用过程中,广大教师、教研员提出的不适用的教学素材;例题设置中的一些不合适的呈现方式;练习题编制中的有难度或效率低的题目;等等,进行细致地修改。循序渐进的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因而此次课改通过教材修订研究和精心制作工作,形成了一套文字表述准确,易懂、可读性强,版面设计清爽美观,图文并茂配合恰当,装帧精美,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教材。

学数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7

1.按照目标提示去阅读

在学生阅读之前先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使学生在阅读时能更好地围绕学习重点, 促使学生边读边思考。这种组织方式在概念课的教学中经常会用到,当然我们先要把教学目标转换成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的表述形式。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第一课时时,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1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并能对三角形作出定性描述; 2理解什么叫三角形的高;3能画出三角形的高。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会让学生先自己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质疑评价,从而认识什么叫三角形。然后又会让学生先想一想什么叫三角形的高,再试一试画三角形的高,接着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什么叫三角形的高。显然,这样的教学过程完全是把教材拋在一边。我们觉得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三角形的认识一定没有问题, 也一定会画三角形。问题是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什么叫三角形,这才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但这一问题也不是重要的问题,因为大部分学生心里都明白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只要让学生看一看书上的表述就能很快理解了。另外,对于三角形的高的表述文字比较多,更需要学生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为此,我们在教学时把以上目标转换成以下导学提示:

1请你先想一想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2带着以上问题自学课本第61页,找出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和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3请你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试一试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一条高,并标出上底和高。

显然,教师向学生呈现的是导学提示,学生带着提示进入对教材的阅读与思考。这三条提示就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学生根据提示认真思考、仔细阅读。通过自学尝试画高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反馈。反馈时根据以上提示的顺序,并配合适当的素材进行及时检测。

第一步,先汇报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呈现了三角形的定义。紧接着让学生针对图1,找出图中不是三角形的原因,同时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把不是三角形的图逐一修正成三角形,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都要是直的,而且是一个封闭图形。

第二步,再汇报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教师也同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三角形的高的定义。然后呈现学生尝试画出的三角形的高的多个作品,并让学生针对三角形的高的定义逐一进行检验。接着,教师把学生所画的图进行多次旋转(如图2),每旋转一次向学生提出:三角形中这条底上的高还是这个三角形的一条高吗?使学生及时排除日常生活中的“高”对三角形的高认识上的干扰,真正理解三角形高的本质内涵。

由此可见,以上教学是学生按照提示先进行教材的阅读,然后在阅读的基础上尝试独立画图,接着是教师继续针对提示组织学生自己评价,同时也了解到学生的阅读效果。

2.带着问题提示去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点只要我们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找答案,同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 ,要使学生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含义,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修订后的人教版教材的编排突出了数量关系, 例1就从爸爸与小红比年龄中认识字母“a”与“a+30”的含义 ; 例2是通过人在月球上举起的质量是地球的6倍, 引出“x乘6”的式子,并介绍简写“6x”。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见得较多的是教师与学生一起猜年龄,逐步引入用字母表示数。这样的教学能够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含义,但教学过程是教师牵着学生在思考,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思考的空间。从教材编写内容来看, 例1从小红1岁、2岁、3岁……对应爸爸的年龄用表格呈现,接着是通过两个同学的对话呈现数量关系,并呈现了“a+30”;而且教材在下面提出了想一想:a表示哪些数? a能是200吗?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我觉得教材编写的内容是可以给学生阅读的,学生也有能力读懂它,关键是我们设计怎样的导学问题,让学生带着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去读懂教材。通过试教,我们对此设计了以下导学提示:

请你静静地看书第52页,边看边思考,并填写好以下各题:

1a表示______。

2“a+30”表示______。

3回答书上提出的问题:

a表示哪些数?______ 。

a能表示200吗?______ 。

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

即:a+30=______ 。

4用a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带着以上问题阅读例1,边读、边思、边填写。显然,采用这种阅读方式能使学生在阅读时更具有目的性,教师还可以通过以上问题组织学生汇报质疑。反馈时,我们发现学生对前三个基本上没有多大问题,通过交流评讲后,学生初步认识到了字母可以表示许多的数。对于第4个问题,学生有不同的说法,这一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通过进一步交流、质疑,学生逐步明确字母“a”可以表示我们想要表示的很多的数,它把这些数都概括成了用一个字母来表示。用“a+30”既能表示小红爸爸的年龄,同时也表示了爸爸年龄与小红年龄的关系, 这样的表示具有概括性,比较简洁、明了。

接着以上环节, 教师又提出:刚才大家通过阅读理解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小红爸爸的年龄与小红年龄的关系, 下面你还能根据以下各题的数量关系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吗?

根据各题的数量关系在括号内填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1红花有m朵, 黄花比红花多6朵,黄花有()朵。

2水果店共有苹果100千克,卖出了m千克,还剩()千克。

3从临海小 学到市政 广场有m米 , 明明每分 钟走80米 , 需要走() 分钟。

4正方形边 长为a米 , 周长是()米 ,面积是 ()平方米。

5在月球上, 人能举起物体的质量是地球上的6倍。人在地球上可以举起x千克,在月球上能举起()千克。

当学生独立填好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前三个问题学生分别写出“m+6”“100-m”“m÷80”的答案。通过对这三个式子含义的交流、质疑,使学生知道这三个式子都用到了字母“m”,但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不同的, 而且每一题中的“m”表示的数的范围也不同。

当学生写出第5题“6x”时,教师提出:写这个式子时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这里在写乘号和字母“x”时,如果不注意就容易分不清楚。

师:是的,碰到字母与乘号写在一起时有它的简便写法,到底怎样写呢?请大家继续看课本第53页例2和第54页例3,我相信同学们通过阅读一定能自己学会怎样简写。

学生继续带着“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怎样简写”的问题去阅读教材,通过阅读学生初步学会了简写的方法。教师让学生把刚才第5题中的“6×x”改写成“6x”, 同时对第4题中的“a×a”改写成a2,紧接着给 学生提供以下改写练习。

下面各式中能简写的把它简写:

通过以上改写、比较,及时检测学生自学简写的成果。

从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到,第一次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预设了关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要求把自己阅读后所认识到的结论写在横线上,使阅读落到实处。第二次是延续第一环节认识字母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练习,练习之后引发出问题,从而再次带着问题去阅读。这两次阅读属于“问题驱动式的阅读”,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可以考虑用这样的学习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关键是要求教师针对具体教学内容,预先精心设计问题,才能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

3.针对探究后的提示去阅读

我们提倡学生“先学”一定包括让学生先投入探究,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知识都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获得。为了使学生的探究更有效,教师应做好两件事:一是精心设计探究素材和提出探究要求;二是组织好学生探究后的自主评价。组织学生自主评价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把握,在这里,我们要关注的是探究后如何让学生再通过阅读教材作出自我评价。

比如,在教学“小数除法”第一课时“小数除以整数”时,我们先给学生提供如图3左边的一组除法算式,让学生各自独立填出各题的商后形成右边的结果。

学生根据商的变化规律,看到下一个算式的被除数比上一个算式的被除数都依次缩小了10倍, 而除数都是“4”,自然地想到了它的商也应该相应地缩小10倍, 就会猜想到最后一个除法的商应该是“5.6”。教师组织学生对这组算式的结果进行交流后,向学生提出:你们刚才根据商的变化规律猜想到最后一题小数除以整数的商,那你们还能用竖式计算“22.4÷4”的商吗 ? 请大家试一试。

学生经过尝试计算后,教师再向学生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1阅读课本第24页例1, 你的竖式与课本的竖式一样吗? (如图4)

2为什么在商“6”时要先点上小数点?

3你能看懂书中这位小朋友的想法吗?

这时每位学生带着自己的尝试经历,都相当投入地参与阅读、思考,部分学生对自己在尝试中出现的错误也主动作出矫正。以上第2个问题是本课最关键的问题,通过对此问题的思考既能达到对算理的理解,又能从中学会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后得出:整数部分除以4后 , 余下的2与十分位上的4组成的是24个十分之一,24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6个十分之一,这里的商是“0.6”,所以写“6”前先要点上小数点。对于第3个问题,学生也看懂了意思,教师还提出与开始这组除法算式进行对照,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把被除数扩大几倍,商也要扩大几倍”,并针对竖式指出:如果把被除数看成整数,就是把被除数扩大到了它的10倍,按整数除以整数,其商也扩大到了它的10倍,所以要把商重新缩小10倍。引导学生作 这样的解读 ,也是为接 下来小数 除以小数 的教学做准备。

我们知道,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内容不需要学生先去阅读教材,而重在如何创设探究情境与探究素材,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当学生经历过探究后,心理上就会产生很想检测自己的探究结果是否正确的想法,此刻再让他们去阅读教材,必然会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4.根据课后小结提示去阅读

这种阅读时机把握在教学某一内容之后让学生去阅读,目的是通过阅读重新把刚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梳理。所以,它往往安排在学习了某知识之后, 更多的是在全课小结之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当然要学生能作出小结性的阅读,需要教师提出恰当的阅读提示。

比如,在教学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如图5)“相遇问题”后,给学生设计以上提示:

1仔细阅读课本第79页例5,想一想在解决问题时要分几步?

2在这几步中你觉得哪一步对你来说最重要?

3如果让你画线段图来分析,画图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后作出了小结性的表述,说出了在解决问题时要分成三步: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在回答第2个问题时学生各抒己见,有学生说:阅读与理解最重要, 因为读错了条件与问题,下面就无法进行下去了。有学生说:分析与解答最重要,如果分析时式子列错了解答也就错了。还有学生说:回顾与反思重要,解答后要检查线段图有没有画错,列方程时数量关系有没有搞错。这时教师提炼性地指出:也许每位同学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哪一步重要都有一定道理,但对解决问题而言,整体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很重要。显然通过这一步的阅读交流,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在第3个问题的交流中学生虽然说法不同,但通过质疑学生对这类问题如何去画图分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培训心得体会 篇8

胜溪新村小学 一年级 数学 张秀丽

2014年3月6日下午,针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孝义市教研室在崇文街小学举办了每学期一次的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培训会,所以我们市东区的小学数学教师都参加了此次教材培训会。我是一年级的数学教师,听了教研室人员精彩的透彻的分析讲解后,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现结合我所教班级情况总结以下几点: 针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有的还认为是患了“多动症”。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上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形成大面积的后进层面,日积月累,延误孩子的一生。如果我们上一年级课的老师,能够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

一、故事开头,创设情景,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要想学生学得好,首先要解决他们喜欢学的问题。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课,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四十多个学生,单靠教师控制课堂纪律,教学秩序难以维持。但一说到讲故事,教室立刻就安静下来,个个都竖着耳朵听讲。

二、培养孩子专心听讲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我认为教师讲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而且语言要生动有趣,条理要分明,方法要灵活多样,力求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同学都乐意听。

三、应注意培养学生敢说、善说的习惯

初中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9

绥阳县旺草中学黄其学

做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有幸参加了新课程的教学。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

教学实践,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就近两年多教学情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

会:

一、改革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生

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一般

智力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力、自信心

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基于这一

认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标准粗线条地确定为五个方面:学生喜欢不喜欢

上数学课;学生投入数学学习的程度;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

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环境是否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

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

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

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这一项指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独立

思考、相互启发,敢于发表新想法、新做法的表现情况,评价学生智力潜能

是否得到较好的发挥。

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学生尊

重别人、取长补短,合作学习习惯养成的情况和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特别是学生独立构建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两年多的研究,我逐渐受了新的教学思想,驾驭课堂和管理学生的水

平不断提高,而且对改革很有兴趣,因此保证了实验工作的顺利进展。

二、大胆慎重地改革教材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应该说是一套很不错的教材,但我总感觉它的知识体系不够系统,有些零散,为此,我在反复研究华东师大版数学教材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原来的教材,并对它们进行有理有序的整合。使它既能体

现新课程的标准,又使知识变得系统,从而体现数学的逻辑美以及严密性。

如:在九年级第二十一章分式中的“分式的的乘除法”接着是“分式的加

减”、“分式的混合运算”、“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再接着才

是“负指数和科学记数法”,我觉得应该把“负指数和科学记数法”这一节

直接放在“分式的的乘除法”,这样学生学习负指数就觉得比较自然并且容易接受。因此我就这样对教材处理一下,效果果真不错。

三、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如:在教学课题学习“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时,教师提出问题后,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才能使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 先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① 先小组讨论交流上述两个问题,形成小组意见; ② 小组合作亲手做一做;③ 在全班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制作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的方法,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实际上,在上这一节课时,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想法独特大胆,很有新意。除了我们原先设定的方法外,有一小组在列表统计了各组的数据之后,学生观察发现长方体的容积会随高h(即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的减小而变大时,继续减小高,体积反而变小。有一个学生想到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幸运52》中的猜价格:高了或低了。他们将数据两边夹,与已找到的较大的体积比,最后找出精确到0.1的、能使无盖的长方体的体积最大的h。在这节课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

四、逐步推行探索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很重要的问题是观念的转变问题。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我通过探索,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一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同时,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们逐步推开了探索式、讨论式的学习方法。具体从三个方面实施。

1.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组织数学智力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知识,学习方法,增长智慧。这里说的智力

活动,就是为学生创设一种动手操作、独立观察、引起思考的实际活动,激起学生自主地钻研和创新,经过群体的交流,完成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给每个4人小组发了一套特别的画圆工具--一个图钉、一条短线绳、一个铅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由于用这套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一个人难以完成。就是合作,在运用图钉、线绳和铅笔头的综合操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小技巧,稍有不慎,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好不容易地画出一个圆,它便增加了吸引力,从而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因此,学生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学生们有感而发,有话可言,表现出异常的积极。再转入学习用圆规画圆时,才感到发自内心地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停手地找规律,急切想掌握它。这样的课不管对学生来讲,还是对老师来讲,都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2.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这句话作为一个口号来提是比较容易的,但真正落实在课堂上,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从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好朋友和引导者。我们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实验、摸索、总结,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建立起一套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实验班初步形成的教学思路是”问题情景--操作、探讨、交流--总结、应用、拓宽“。经反复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过去上复习课,老师系统整理知识,学生听完后,完成一些相应的习题,总结一下,就算是复习告终了。复习课的改革多年来一直是一个难点。但在我们的实验班上大改过去的上法,知识的脉络由学生分小组独立整理,练习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设计,交流练习。就拿四边形这一节复习课来说吧。学生用表格、迷宫图、等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整理思路,不管那种形式,都把这一单元的知识联系、解题规律揭示得清清楚楚。在交流过程中,还允许同学们提出问题,进行答辩,关键的环节还能举例说明,再加上巧妙的练习设计,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赞扬,使这节复习课上出了情趣,上出了深度。学生们在学习潜力和学习方法上的出色表现。

3.积极营造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敞开思想参与学习活动。学生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我提倡办好三件事:一是保证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有宽松的气氛,必要时,可以下位,可以重组小组,甚至大声争辩;二是理解学生,允许学生用自然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意见;三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就可以大大解放了学生,也大大解放了老师,课堂上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三年级数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姜 伟

伴随着春的脚步,我们迎来了三年级的数学教材培训。这股学习的暖流如春风般沐浴了我的数学教学。使我感受到了教材和教材的重要性。研读教参,参透教材,把握好教材一直是我的弱项。因为我从来只知道教教材例题。听了红旗小学张美菊老师对教材的解读,顿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首先,张老师带着我们纵向梳理了整个学段的知识网络。从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量的计量、统计知识方面的内容,整体把握教材,形成知识网络。

其次,通观全册、全单元。从每一单元在教学目标和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使我们对每一单元有了清晰的了解,从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难点及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

最后,张老师带着我们解读每一课时的教法及学法。推荐我们阅读相关的教学资料,对每一课练习的疑难问题,编写意图,教学建议,内容结构给我们进行了分析讲解,及每一节课的练习题,都给我们做了合理的分析和建议。真是对这册教材事事巨细的给我们做了解读,使我们在教学中找准了支点,把握准了方向,合理的使用教材进行数学教学。

二年级数学教材教法培训心得体会 篇11

2014年10月18日我参加了县教科局举办的二年级教材教法培训,虽然时间短暂,但我的收获却是不可估量的。这次教材教法培训学习,主讲老师从教材的整体安排、教学目标、教材说明、例题编排意图及课后练习等几方面与原实验教材进行了对比与说明。经过此次的疏理,让我对二年级的新教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解惑了我对一些数学问题的模糊认识,而且对我今后如何践行课改理念,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现具体谈一下个人体会:

一、“双基”扩展为“四基”,“双能”调整为“四能”

《新课标》在数学课程的育人方面,进一步明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能力培养,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将“双能”调整为“四能”,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我认为这正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要求和体现。将双基拓展为四基,首先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同时,新增加的双基,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提出,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更要注意切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由双能变四能;过去的“双能”指的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新课标指的“四能”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涉及的是已知,而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涉及的是未知。因此,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比分析与解决问题更重要,难度也更高。对小学生来说,发现问题更多地是指发现了书本上不曾教过的新方法、新观点、新途径以及知道了以前不曾知道的新东西。这种发现是一种自我超越,不仅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进步的信心,激发创造的激情。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需要逻辑推理和精确的概括,因而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的身心进入活动状态。

二、新课程的数学是从生活中来的数学

1、注重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新教材不再是由一堆毫无生气的数字组成的,而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趣的故事,是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

2、注重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生活。学知识是为了长本领。新教材及其注重让孩子们体验成

功的乐趣。孩子们的最大乐趣是他们能用自己刚学会的知识去解决一个生活问题了,那便是他们最大的喜悦。在新课教学后给孩子们一次检验自我的机会。

三、新课程中的数学是学习多样方法的数学

通过新课改的学习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不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新教材中,加强心算、允许估算,计算上,要求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在我们看来有的似乎不可以理解,但在学生的应用中它们却很自如,原因源于这些都是他们的真实体验,多样化的知识由此产生。新教材还力求体现教材的灵活性,解法的多样性。鼓励孩子们学着用不同的眼光认识世界,知识自然就变得五彩缤纷起来。

四、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上一篇:教育局基础教育工作意见下一篇:“下学期自修反思团队个人发展目标和计划”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