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精选11篇)
1.词语积累与运用。
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3.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课时计划】
2课时
学法指导:
针对步骤三中的赏析语言
语言赏析技巧
1.描写句的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或从……角度进行描写,生动地写出了……。
2.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所在句子的赏析:联系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从字词的感情色彩方面进行赏析。
3.修辞句的赏析:
(1)比喻、拟人: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具体形象地表现了……。
(2)夸张: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3)对比: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
(4)反语: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
(5)排比: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抒发……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滚滚东去的黄河浪涛见证了古老中国的兴衰荣辱,黄河澎湃的惊涛,恢宏的气势和那奔腾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之拼搏奋斗。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发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豪迈的黄河赞歌--《黄河颂》。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山巅(diān) 澎湃(pénɡ) 狂澜(lán) 浊流(zhuó) 宛转(wǎn)
筑(zhù) 屏障(pínɡ) 哺育(bǔ) 滋长(zī)
障(zhànɡ)屏障
嶂(zhànɡ)重峦叠嶂 澜(lán)狂澜
斓(lán)斑斓
(2)词义
气魄:气势,魄力。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育:喂养,比喻培养。
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文中指前者。
浩浩荡荡:水势大。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
2.作者名片
光未然(1913-),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属襄阳)人。现代作家、评论家。1935年创作了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著有长诗《屈原》,诗集《江汉行》,论文集《风雨交谈》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指导朗读
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要求:读出感情,语音清晰、准确。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4)全班齐读,朗读交流。
【交流点拨】教师要时时提醒学生,读出感情才能读好诗歌。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
(二)整体感知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作者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望”字统领哪些内容?说说作者笔下的黄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交流点拨】“黄河滚滚……南北两面。”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涛滚滚、气势恢宏的黄河奔流图。
3.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交流点拨】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赞颂了黄河。
4.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交流点拨】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5.这首诗歌是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
【交流点拨】诗是从歌颂黄河、赞美中华儿女的角度来表达爱国之情的。这首诗歌曾激发着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在今天它仍能激起中华儿女建设强盛祖国的豪情。
步骤三 精读课文 赏析语言
1.体会诗歌用词精妙的地方。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好在哪里。
(1)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交流点拨】“望”能显现出整首诗的阔大意境。
(2)(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交流点拨】用“劈成”能够渲染出黄河贯穿于中原大地的宏大气势。
(3)啊!黄河!你一泻万丈……
【交流点拨】用“泻”字可以形象地表现黄河水滚滚奔腾、不可阻挡的气势。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啊,朋友!”一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呼告。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4.作者把黄河比作是“摇篮”“屏障”,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些比喻有何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把黄河比作“摇篮”,形象生动地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把黄河比作“屏障”,指出了黄河的地理优势,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把黄河比作“臂膀”,是承接巨人的比喻,主流是巨人的躯干,支流是“铁的臂膀”。如此的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一)课堂小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二)拓展延伸
1.听音乐《黄河大合唱》,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
2.以“这首诗歌让我明白了……”为开头,结合诗句写一段话。
【交流点拨】示例:这首诗歌让我明白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写出了黄河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显示了黄河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前进发展。板书设计
黄河颂序曲-黄河伟大坚强
主体望黄河←近望
俯瞰
纵观
横看
颂黄河←养育中华民族
保卫中华民族
激励中华民族
尾声-学习黄河精神民族精神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步骤三 精读文本,赏析语言。
步骤四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谭义专
“玄宗时宰相姚崇令人灭蝗, “仅一个州, 就消灭蝗虫14万石。 (1) ”页下注“ (1) 石 (dàn) , 市制容量单位。1石为10斗。”[1]14
笔者按:此条错误有二:其一, 称谓之误。“市制”虽是指我国创造和长期习惯使用的度量衡制度, 但在古代度量衡制度并不能称为市制。“只是到1928年时, 才开始称为市制 (市用制的简称) 。全国解放后, 正式把我国传统的度量衡制度称为市制。”[2]99“1959年6月国务院规定以公制作为我国基本计量制度。同时仍保留市制。”[3]792市制的标准量制是1石为10斗, 1斗为10000毫升。就唐代而言, 虽然“斛”、“石”可以互换使用, 但其标准量制是“斛”而非“石”, “实际用‘石’作为容积单位自宋始”[4]284, 唐代的标准量制是1斛为10斗。由于斛石可以互用, 故也可说是1石为10斗。此似与教科书所言相同, 但事实上, 唐制大斗1斗等于6000毫升, 小斗1斗等于2000毫升。与市制相差甚远, 故称唐时的石是“市制容量单位。1石为10斗”是不正确的。其二, 读音之误。石作为容量单位, 在唐代读为shí, 而非dàn。《说文》:“石, 山石也。”段注:“或借为硕大字, 或借为禾石字, 禾石, 百二十斤也。”读音皆为石声, 而石声为“常只切。”[5]448故“石”在汉代作为重量单位, 读为石头的石。唐宋时的字典《玉篇》:“石, 市亦切。又厚也, 斛也。”[6]411《广韵》:“石, 常只切”[7]518, 皆读为shí。石音发生变化出现在宋代。据梁方仲称:“北宋时四川的成都府及梓州两路已出现了‘擔’这一权衡单位的名称。不过, 当时这些地区仍以石 (量制) 作为米谷的计算单位, 只有一些‘杂色’的税物才以擔 (衡制) 来计算。自清初以来, 在很多省区, 民间已通俗称衡百斤为一擔 (担) , 而量一石亦称作一擔。擔、石二名从此往往通用。”[8]526因此秦似称“石在北方话中有dàn的一读, 是晚近的事。”[9]375
2.《中国历史》 (下) :
“唐玄宗时期, 有个状元出身的考官叫李昂, 以公正刚直著称。科举考试前, 他对应试者说:‘文章的好坏, 是可以衡量的。如托人情, 一律不录取。’李昂的舅舅与应试的李权私交很深, 舅舅找到李昂为李权说情, 李昂大为不满, 表示要让李权当众出丑。考试结束, 李昂将李权文章中的不通之处, 摘出来贴在墙上, 让众人品评。李权不仅没有考中, 还丢了颜面。”[1]17
笔者按:此条错误有二。其一, 李昂虽是进士第一名及第, 如下文所证, 当时官方并没有状元的称呼。故称李昂状元出身不妥。其二, 向李昂为李权说情的人不是李昂的舅舅, 而是他的妻父。考此典出自《唐摭言》, 向李昂举荐李权的人, 史书称是李昂的“外舅”, 所谓:“既而昂外舅常与进士李权邻居相善, 乃举权于昂”云云[10]11。按《尔雅》云:“妻之父, 为外舅;妻之母, 为外姑。”[11]2593《说文解字》所谓:“舅, 母之兄弟为舅。妻之父为外舅。从男臼声。”[5]699据此, 为李权说情的人是李昂的妻父而非舅舅。
3.《中国历史》 (下) :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 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扩建学舍, 增加学员。贞观年间, 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 录取极严, 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有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 仍未中进士。进士科中第一名的, 称为状元。”[1]18
笔者按:此条问题有二:其一, “贞观年间, 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 录取极严, 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此论不确。因为贞观年间并非每年都开科取士, 如贞观“二年米贵不举贡”、贞观“十六年不贡举”[12]276。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也不在千人以上, 所谓“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 不由进士者, 终不为美, 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10]4虽有千余人之说, 但这是包括了明经等科考生在内的。如宋人王珪所谓:“唐自贞观讫开元, 文章最盛, 较艺者岁千余人, 而所收无几。咸亨、上元增其数, 亦不及百人。”[13]3614其二, 所谓:“进士科中第一名的, 称为状元。”值得商榷。
首先, 对进士第一名的称呼, 唐代并非状元一个, 还有状头、榜元、榜首之称。因应举者皆须向有关方面呈交填有证明其身份内容的家状, 故称居首者为状头或状元。如卢储《催妆》诗:“昔年将去玉京游, 第一仙人许状头。”[14]4153孙棨称乾符中, “孙龙光为状元”颇惑于名妓郑举举[15]28。因应举者省试合格后, 放榜于尚书省, 夺魁者名居前列, 故名“榜元”、“榜首”。如范摅称李肱于文宗元年, “以榜元及第。”[16]15另外在唐代, 制科第一人亦可以称状元, 如唐宣宗大中五年莫宣卿中制科第一, 柳珪遂有《送莫仲节状元归省诗》。
其次, 唐太宗时, 进士第一名尚无“状元”之类的称呼, 随着科举文化的发展, 中唐以后, “进士登第名噪一时, 获第一者更为士林所重。所谓‘榜元’、‘榜首’、‘状头’、‘状元’之类的称号, 就在这时开始出现。”[17]而此前科名高低并不受人重视。如李诚开元三年进士第一, 其《墓志》称“开元三年举进士, 十年兴茂才, 十七年举文学, 皆射策取甲科。”[18]卷11李琚开元二十二年及第第一名, 其《墓志》论及此事时, 也不过是说:“遂以乡贡进士及第”而已[19]1619。柳宗元为杨凝、魏弘简等进士第一名所写的墓志中, 都没有用状元称号, 如他为杨凝写的《墓碣》称其“君既举进士, 以校书郎为书记”[20]212。为魏弘简所作的《墓志》称其“由进士策贤良, 连居科首”[20]223。
主备人:裴学文参加人员:张梅柳西山李红敏
备课时间.2.23
年级 七年
学科 语文
课型 精读课文
总课时 2
课题 最后一课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重难点 学习重难点:
1.分析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
【资料助学】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yī)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2、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3、小说文体知识:
(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小说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5)、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6)、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课前自学】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xié()持ào()悔chà()异qí()祷
哽()咽郝()叟惩()罚钥()匙
2.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征发:
②祈祷:
③诧异:
④喧闹:
⑤懊悔: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②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③他讲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课中探究】
4、诵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5、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6、体会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①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②“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③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④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有什么作用?
⑤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7、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
②神态描写:
③动作描写:
④语言描写:
8.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9.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先生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10.当韩麦尔先生说完放学以后,假如教室里只剩下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请你设想一下他们俩会做些或说些什么
【总结提升】
1、韩麦尔先生是个_____的人。
2、小弗朗士是个_____的人。
3、这堂课我学到了
反思:
《最后一课》参考答案与提示:
【自学质疑】
1.挟懊诧祈gěnghǎochéngyào
2.①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②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③觉得十分奇怪。④喧哗热闹。⑤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3.①拟人②比喻③反复
【合作探究】
4.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段)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段)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段)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段)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5.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6.①“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③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④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⑤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7.①外貌描写: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③动作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④语言描写:“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表现了韩麦尔先生难以言状的痛苦。
8.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9.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的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主旨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10.略
裴学文
岱宗(dài) 青未了(liǎo) 决眦(zì)
2.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曾”同“层”)
3.词语释义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割:分。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决眦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传世。
【文题解说】
“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献身精神。
望 岳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1.在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体悟诗歌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探索知识的兴趣。
3.背诵全诗。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对古诗词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领略诗人豪情的基础上提高诗歌朗读和鉴赏能力。
2.背诵全诗。
【难点】
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入资料助读整体把握品读名句体会诗情
导入一:激趣型
[设计意图] 通过五岳的引入,让学生的认知产生悬念,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色!(出示课题、作者)
导入二:抢答型
[设计意图] 通过简洁抢答,揭题激趣。
运用抢答的形式,简介作者。
在黑板上写出李白、王安石、杜牧、杜甫四位诗人的姓名。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抢答。
(1)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李白)
(2)他,是唐代晚期著名诗人,他的抒情写景七言绝句,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被后人称为“小杜”。我们学过的诗有《山行》《清明》。(杜牧)
(3)他,曾是宋朝的一个案相,唐宋八大家之一,江西临川人。我们学过他的一一首诗《书湖阳先生壁》。(王安石)
(4)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我们学过的诗有《春夜喜雨》《绝句》。(杜甫)(板书诗题、作者)
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和作品的情况,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有“诗圣”之称。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关于作品: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3.关于背景: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的人们普遍具有较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万里封侯是当时文人普遍的人生目标。
杜甫有一个显赫的家世,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最为重要的宫廷诗人,他在写作《望岳》时,他的父亲杜闲当时在担任山东兖州司马--杜甫的家族有做官的传统,他一辈子信守着“奉儒守官”的信条,以“立德立功立言”为终生的人生理想。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等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阅读全文,为下面了解文意奠定基础。
(一)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下来,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待上课时解决。
下面加点的字你会读吗?(要求:将下列字词读音标注在括号内)
岱宗夫如何( ) 齐鲁青未了( ) 荡胸生曾云( ) 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 )
2.认真听读配乐诗朗诵《望岳》。(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给全诗划分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读完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认为你在朗读这首诗时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情感来读?
〔明确〕 喜爱赞叹。 要求:与小组成员交流,并试着朗读。
4.将这首诗读给小组内的成员听。(要求:小组推荐1~2人朗读,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听读,将没有读准的字音和节奏帮助纠正过来,并对朗读进行评价)
(二)品读诗歌,领悟诗情。
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诗人要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
〔明确〕 泰山。从“岳”“岱宗”“齐鲁”得知。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明确〕 (1)描绘泰山景色。也即首联、颔联、颈联。
(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明确〕 (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既写出泰山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分。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
三、再读古诗,赏析名句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学会欣赏诗歌的能力。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
〔明确〕 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览众山小。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所以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认为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胸怀竟然博大得认为天下都很小。林则徐更说过“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4.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掌握杜甫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的诗歌内容,感受独特情感,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望 岳
首联:绵延不绝、树木葱郁 远望
描绘泰山景色
颔联: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近望
颈联: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细望
想象登顶感受
尾联:一览众山小
豪情勃发、壮志满怀的青年杜甫 雄豪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气盛的诗人杜甫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望岳》诗写于北游齐、赵时,其字里行间洋溢着蓬蓬勃勃的朝气。诗题《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并由望岳想到将来的登岳,这样,层层递进,虚实结合,表现出了诗人伟大的胸襟与抱负。
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即到底怎么样呢?“夫”语助词,无实在意义。“齐鲁”指春秋时诸侯国名,齐在山北,鲁在山南。“未了”即未尽。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五岳之首的泰山究竟有多么雄伟?横跨齐鲁大地,青翠的山峦绵延不断,一望无际。诗人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从而形象地描写出了泰山之高大。特别是诗人首句运用设问,语势有力,呼之欲出,不但引起读者的注意,而且强调了诗歌描写的对象。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指大自然,造物主。“钟”即聚集的意思。“神秀”神奇秀丽的景色。“阴阳”即山北称阴,山南称阳。“割”即划分之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大自然把天地之间所有神奇与秀丽全都聚集在这座高山之上,高耸的山峰入云蔽日,乃至山南山北在明暗上竟有早晚之别。这一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使之富有情感。由于山高,向日的一面挡住了阳光,背日的一面阳光就照不着,形成阴、阳两面,而诗人却说是“割昏晓”。“割”字用得很奇妙,不但把阴阳这一自然现象拟人化,神奇之妙蕴含其中,而且表现出昏晓界限的分明,从而突出了山之高大。
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荡胸生层云”是说山中层云叠生,使人心胸为之激荡。“决眦”睁大眼睛。决,裂开。“眦”即眼眶。“入”即隐没。“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这两句的意思就是说,山中层云上浮,令人望去心胸为之激荡不已,竭尽眼力还可以看到飞鸟渐渐隐没在山林中。这里,诗人首先写了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而激发了内心的荡漾,由物及心,触动了内在情感的产生。诗人杜甫面对这雄伟壮丽的大好河山,雄心勃勃的诗人怎能不产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或者“终当”。“凌”即登上。这一联的意思是说,总有一天我会登上这高峻的顶峰,把四周矮小的群山尽收眼底。这里,诗人写由望岳而想到登岳。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杜甫心中满怀雄心壮志,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气概。这不但表明力争上游的精神,而且也表现了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的理想与信心。
总而言之,对于《望岳》这首诗,历代诗歌评论家都很重视,也给出高度的评价。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阅读《望岳》,回答问题。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 而 ,时间是从 至 ,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 景,用 描写,表达了 。
3.“造化”句写泰山的 ,是 写;“阴阳”句写泰山的 ,是 写。
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首联是 ,颔联是 ,颈联是 ,尾联是 。
5.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 ,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 。
6.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做赏析。
7.“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8.文中“割”字用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9.选出下列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10.下列对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答案与解析】
1.远近朝 暮
2.高大 神奇秀丽 实 细节 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3.秀美 虚 高大 实
4.远望近望 细望 俯视
5.整体形象 诗人的感受
6.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7.“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8.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泰山的阳光就像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9.A
10.C
李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导学案]
★ 古代诗歌鉴赏
★ 诗歌鉴赏技巧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高三选修备课资料)
★ 中考古代诗歌鉴赏题解题技巧
★ 《古代诗歌思想感情鉴赏》教学反思
★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 《金黄的稻束》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高二选修)
★ 花脸 导学案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
★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的词语。2、理解本文表达的主旨。3、初步接触散文的写法。
【知识链接】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课前预习】
一、词语积累:
(tuán)羽(hé)蜷(quán)栅(zhà)饮(zhuó)(gū)
(yè)着长(huì)丰(yú)迷(wàng)(yuān)鹰
鼎沸:。玲珑:
秾纤:。高踞:
蹐局:。褴褛:
鸱枭:。瞵视昂藏:
二、课文探究
1、阅读课文,用横线标出划出写鸟的特点的文字,用波浪线标出作者爱鸟体现在哪些方面,用着重号标出作者悲鸟的内容,批注自己阅读的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2、阅读全文,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第一部分:第段,
第二部分:第段,
第三部分:第段,
第四部分:第段,
3、请找出全文的线索:
4、深度思考:梁实秋先生在文中,写鸟的喜,鸟的悲,鸟的生,鸟的死,无不牵动着他的情思。作者这种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也寄托着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5、拓展,请收集一些描写鸟的诗句: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词语。2.梳理文章结构。3、通过阅读感受文章之美。
二、重点:1、梳理文章脉络,理解作者对鸟的感情。
三、授课步骤:
(一)、引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今天我们所学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在文中表现“知性”的。图片展示,激发兴趣。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三)、思考: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四)学习探究:朗读第②--⑦自然段,概括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五)阅读第五自然段,然后思考
1.“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作者的“单纯”指的是什么?
2.作者写杜鹃的豪横无情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课
一、学习目的:1、掌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情感。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重点:1、理解作者对鸟的感情。
三、授课步骤:
(一)阅读第六、七自然段,然后思考。
1、“鸟并不永久的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这句话有怎样的作用?
2、作者写自己与哈代类似的经验的目的是什么?
3、合作探究:结合全文思考作者喜爱鸟的原因是什么?
4、作者在最后一自然段中写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言外之意?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结合文章,你认为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有哪些方面值得学习?(如: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托物而言志的写法、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等)
(三)、鸟被关在笼子里引起了作者的同情,请为世界爱鸟组织写一句宣传标语呼吁大家保护动物:
梁逢光
1、了解史铁生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2、通过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母亲的形象。
3、理解文章将浓烈的感情浸透于叙事之中,并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4、引导学生理解母亲深沉伟大、毫不张扬的母爱,并进一步体会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
【重点】理解文章将浓烈的感情浸透于叙事之中,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描写人物。
【难点】了解文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一、预习热身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史铁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1年生于北京,1972年即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双腿瘫痪。也就是在那一年的秋天,他的母亲去世了。1979年他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81年,患严重的肾病,开始做透析。写下了许多震撼人心的作品主要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等。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人们评价他的作品“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当选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因脑溢血故于12月31日。
2.通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自查字典标注以下词语的读音
瘫痪暴怒沉寂捶打憔悴
央求神色敏感诀别淡雅
深沉烂漫絮絮叨叨
3.标出母亲关心我的几件事,通过这几件小事概括出母亲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
4.文中有几次写到了花?找一找。从这几次写花中写到了我和母亲的情绪变化,
第二课时
目标呈现
1.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3.联系课文内容,具体分析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难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二、活动探究:
1.看了文章,你觉得那是怎样一个母亲?
2.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作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的动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3..既然是秋天的怀念,那么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要在秋天怀念?为什么要怀念?
三、盘点提升
1.结合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好好儿活”以及课文最后两段的深刻领悟,想一想:说出这样话的你觉得应该是怎样的人?
资料链接:
①“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组委会”为史铁生撰写的颁奖词。颁奖词: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活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②4.作家史铁生的三段话:
A“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B“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C“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2.欣赏:
(1)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2)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
(3)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
(4)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病隙碎笔》
四、我的收获
学完本课后,你的收获是什么?请写在下面。
1、
2、
3、
【Learning aims:】
1、New words: Friday,Thursday,whole,interesting,place,change,Sunday,shop,Monday,Tuesday,Wednesday,Saturday,museum,week…
2、Sentences:(1)How about......?(2)介词的用法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学会制定旅行计划 【知识链接与探究】:
1.Li Ming makes a plan for their trip to Beijing.◎make a plan = make plans 制定计划
2.Danny and Jenny arrive in Shijiazhuang on Friday, January 29th.◎on表示时间时,后加具体的时间(如星期几),具体到某一天或某一天的上午,下午,晚上。Eg: on Monday 在星期一on Monday mornin在星期一的早晨 ◎介词in 和at的表示时间
(1)in后面接较大,较长的时间,或一些固定词组in the morning在上午
(2)at后接具体的时间点。at 7:00am3.We can write home.◎write home 写信回家
◎write(a letter)to sb.给某人写信 ◎write to sb.给某人写信
4.I want them to know about the interesting places in Beijing.◎interested和 interesting均为interest的形容词形式 辨析interested和 interesting
(1)interested常用在词组 be interested in sth.中,意为“对...感兴趣” Eg: kate is interested in flying kite.凯特对放风筝感兴趣。(2)interesting的意思为“有趣的”,常用来修饰事物名词。Eg:The book is very interesting.这本书非常有趣。【课堂练习与检测】
一、根据句意及首字母提示写单词
1.Danny and Jenny a____________ in Shijiazhuang on Friday.把规范修炼成一种习惯,把认真内化成一种性格2.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长城).3.What’s your ________________(计划)for this trip? 4.The first day of a week is S__________________.5.T___________ comes after Wednesday.二、单项选择:
()
1、—When do you leave for Beijing?---__________________.A.ThanksB.That’s OKC.In BeijingD.On May 3.()2.Why not go to school ______ bus? A.inB.onC.byD.take()3.This river is ______ than that one.A.longB.longerC.longestD.the long
()4.Most students are ________ in _______ stories.A.interested, interestingB.interesting,C.Interested, interestedD.interesting, interesting
()5.Danny and Jenny arrive __________ Shijiazhuang _______Friday,January 29.A.in, inB.in, onC.at, inD.at,on 阅读理解
Sally is from America.She and her family go to the Great Wall on Sunday.They go their by bus.There are many people on the bus.Some of them are from Australia and some of them are from Canada.There are two Chinese.The Chinese girl speaks English very well.She tells people about the Great Wall.Everyone likes listening to her.()
1、Sally goes to the Great Wall with her ___________.A.friendsB.sisterC.teacherD.family()
2、They take a ______ to the Great Wall.A.carB.busC.bikeD.walk()
3、The people on the bus come from______________ countries..A.twoB.threeC.fourD.five()
4、The girl from China speaks ______________ very well.A.EnglishB.JapaneseC.FrenchD.B and C()
预习任务:
1、了解诗歌常识,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背诵并默写全诗。
3、理解诗歌主旨,学会赏析名句。
预习步骤:
1、背诵全诗。
2、了解每一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4、赏析名句。
【探究课导学】
第一课时《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学习《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1.作家作品简介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学情检测】
【整体感知】:熟读全诗,,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自研自探导学】
1、研读《观沧海》,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1)“”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试作赏析。
2、研读《次北固山下》,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
(1)文中的千古名句是哪一句?试作赏析。(提示:赏析角度:炼字、修辞、手法、思想、情感、哲理)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把《次北固山下》改写为散文(提示:情感真实,语言流畅)
【检测矫正】
【归纳小结】
第二课时《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学习目标】1、掌握白居易、马致远的文学常识。
2、学习《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2、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背景资料:1、《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学情检测】
【整体感知】:熟读全诗,,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自研自探导学】
1、研读《钱塘湖春行》
(1)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和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这是总写。
(2)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从觉和觉角度,描写了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颈联写,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通过“”和“”来表现早春的景象。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从炼字角度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该诗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2、研读《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图”。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图,渲染了的气氛;另一部分是骑着瘦马、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剪影。两部分相互映衬,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尾句:“”点明主旨,集中表达了诗人情感。
【检测矫正】
(A)背诵这两首诗
(B)默写这两首诗
【我的收获】
惜缘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
2、能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3、通过倾听《黄河大合唱》组乐,特别是课文部分《黄河颂》,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感染力。
【预习自测】
1、整理文中生词,明确词语的音形义。
请给加线字注音
山巅( ) 澎湃( ) 狂澜( ) 九曲连环( ) 作曲( )
浊流( ) 屏障 ( ) 哺育( ) 臂膀( ) 胳臂( )
词语填空
不屈不( ) 惊涛( ) 浪 一( ) 万丈 浊流 ( ) 转
九曲连( ) 万丈( ) 澜 奔腾不 ( )
2、熟读课文后填充诗句
①我站在高山之巅,_____________________ ,奔向东南惊涛澎湃,
②五千年的古国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少英 雄的故事,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你是伟大坚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④你一泻万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 伸出千万条的臂膀
3、请写出3-5句关于黄河的诗句
【合作探究】
多角度朗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4、听课文录音初步感悟。
5、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进一步感悟,并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及作者的情感。
6、学生齐读再 进一步感悟。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通过反复地朗读,既增进了对诗歌所表现的强烈的感情有一个丰富的感性体验,也是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语言智能的一次锻炼)
【解难答疑】
7、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8、这首诗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拓展反馈】
9、这首诗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
10、“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反思】
第二课时
【达标检测】
读选文,回答问题: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 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 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诗人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 和“屏障”?
2、课文从哪些方面赞颂了黄河的伟大和坚强?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4、这首诗歌是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
【反思】
雷真民
二、检查预习,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拽()告罄()步履()遗孀()毋宁()毛骨悚然()怏怏不乐()鲁莽()疲惫不堪()diān()狂lǐnliè()xiāoshí()léi()弱吞shì()姗姗来迟()
2、补充成语。
坚持不()千()万苦风餐露()鲁()大胆
精疲力()毛骨()然()武扬威不可思()
疲()不堪()()不乐念念有()语无()次()()来迟忧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请用一段话简要地讲述这个故事?
4、请用一句话凝练地概括这篇课文
5、南极具有哪些威力?
6、学习抓住文章主要信息,填写下表
时间 地点 人物和事件
1912.1.16 白色雪原
1912.1.18 南极点
1912.2.17夜里 埃文斯死去
1912.3.2 贮藏点 四人感到可怕的绝望
一天中午到第二天早晨 一个夜宿营地
1912.3.21 无法离开帐篷燃料告罄
1912.3.29 帐篷里
1912.10.29 营地
1912.11.12 帐篷里
7、结合课文细节,说说探险队员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令你感动的?
三、课内阅读
(1)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
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2)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了,越来越成为朋友们的负担,而不再是什么帮手。一天中午,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他们不得不放慢走路的速度,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而且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厄运,于是作好了最后的准备。他向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要了十片吗啡,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他们陪着这个病人又艰难地走了一天路程。然后这个不幸的人自己要求他们将他留在睡袋里,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的命运分开来。但他们坚决拒绝了这个主意,尽管他们都清楚,这样做无疑会减轻大家的负担。于是病人只好用冻伤了的双腿踉踉跄跄地又走了若干公里,一直走到夜宿的营地。他和他们一起睡到第二天早晨。清早起来,他们朝外一看,外面是狂吼怒号的暴风雪。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其余的人不禁战栗起来。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3)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2段的内容。
9、“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什么?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中“这一事业”指代什么?
10、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你是怎样理解?请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A、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挪威国旗在堡垒上空飘扬的情景。
B、拟人。烘托了斯科特等人知道探险已被人捷足先登时沮丧、懊恼心情。
C、拟人。烘托挪威人第一个到达的成功的喜悦。
D、对偶。生动之再现了挪威国旗在堡垒上空飘扬的情景。
11、文中划线的一句话如何理解?作者认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12、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请结合文段来谈谈。
四、课外迁移(任选两题)
13、讲讲你知道的伟大的悲剧有哪些?为什么说他们也是伟大的悲剧?
14、你是如何看待失败的斯科特和胜利的阿蒙森?
15、假如你是挪威国王,当你得知斯科特一行遇难的消息后你最想说什么?最想做的事又是什么?
1、斯科特从南极绝望而归,奥茨独自走向死亡。
2、(1)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2)第一个发现南极点
3.诚信(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有绅士风度。并愿意完成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团结友爱,在对待奥茨一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苏杏娥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字词,了解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3、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背诵默写。
(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基础部分】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1)《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
收集整理而成。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2)“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 、 、 、
“五经”指 、 、 、 、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曾子( ) 三省( )
传不习乎( ) 不逾矩( )( ) 罔( ) 殆( )
箪( ) 曲肱( ) 笃志( ) 不亦乐乎( )
为人谋( ) 可以为师矣( ) 好之者( )
3、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时习: 说: 朋: 愠:
日: 三: 省: 为:
谋: 忠: 信: 传:
吾十有五: 立: 惑: 天命:
耳顺: 从: 逾: 矩:
故: 温故而知新: 以: 为:
学而不思则罔 罔: 殆:
贤: 哉: 堪:
知之者: 知之者: 好: 乐:
饭: 疏食: 水: 曲肱:
乐: 不义: 于:
焉: 善者: 从: 不善者:
川: 逝: 斯: 舍:
夺: 匹夫:
博: 笃: 切: 仁:
【要点部分】
(相信自己,我能行!)
1、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翻译下面句子并判断其句式。
人不知而不愠。
可以为师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读注释翻译全文(用斜线在课文中划出停顿节奏),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拓展部分】
(挑战自己,我最棒!)找出本文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课堂小结】
政哥
【台阶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推荐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下导学案10-25
千米的认识导学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09-07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中考提纲09-07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06-16
《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09-17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四单元10-31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复习重点10-12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单项选择测试题06-14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