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教案设计一次函数(精选9篇)
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
《工人毛巾衣服》教学设计-免费教案,教案大全
《工人毛巾衣服》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1、学会“工”“人”“毛”“中”“衣”5个生字,能读准字音,理解意思,正确书写。
2、知道工人在工厂做工,织出毛巾,做成衣服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工”“人”2个生字,能读准字音,理解意思,正确书写。
2、知道工人在工厂做工,织出毛巾,做成衣服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复习韵母en、in、onɡ,笔画“丿”“乀”“乚”“横折钩”、“竖提”,以及熟字“土”“八”“手”“中”“瓜”等。
二、看图说话。
工厂里,工人叔叔阿姨生产忙。工人开机器,织出毛巾,做出衣服。
三、自学生字。
1、拼读音节。重点读好ɡānɡ、rén、jīn。告诉学生fu没有声调,是轻声,读得又轻又短。
2、数数5个生字的笔画,想想该怎么写。它们跟学过的哪个字有点像,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3、检查自学情况。
工:读好后鼻音。跟“土”很相像,笔顺也相同,但竖不出头。用“工”组词,如“工厂”“工地”“做工”“建筑工”“清洁工”等。
人:读准声母和前鼻音。跟“八”不同,看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注意起笔的位置。用“人”组词,如“男人”“女人”“人人”“人民”“打人”等。“工人”是在工厂、工地上做工的人,有钢铁工人、建筑工人、清洁工人、纺织工人等,说说工人还生产些什么。(教师板画识记)
四、书写指导。
五、巩固。卡片认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毛”“中”“衣”3个生字,能读准字音,理解意思,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中国搜课网 http://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中国搜课网 http://
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
一、复习检查。
认读生字卡片。
二、学习生字。
毛:前3笔与“手”字相同,注意第4笔的方向。“毛”可组成“羊毛”“毛线”“毛衣”等。
巾:读准韵母in。跟“中”相像,但少一笔,让学生说说我们用毛巾干什么。
衣:字形是难点。带领学生书空,然后书写。我们有哪些衣服?上衣、大衣、衬衣、裤子、毛衣、运动衣,统称“衣服”。
三、巩固。
1、卡片认读。给拼音和生字“找朋友”。
2、比较形近字。
3、在田字格里抄写生字。
《工人毛巾衣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文是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一册第15课。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作者以童话的形式,写小燕子在燕子妈妈的耐心引导下,从而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冬瓜大,颜色绿,皮上有细毛;茄子小,颜色紫,柄上有小刺。故事主要通过小燕子与妈妈的对话演绎开来,尤其是小燕子的语言,一再地以“妈妈,妈妈”的句式反复出现,可说是教材的典型语例。另外,教材的插图精美、清晰,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教育资源。
鉴于教材及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模仿“妈妈,妈妈,我发现……”的句式来练习说话。
3.了解观察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观察一定要细致、耐心。
教学重点:小燕子说的三句话。
教学难点:模仿“妈妈,妈妈,我发现……”的句式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课堂上来了两个客人,出示:燕子燕子妈妈(读准轻声)
2、揭示并读课题: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到底什么事,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呢?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请小朋友读课文,不认识的字、不会读的句子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还不会,可以问同桌,也可以举手问老师。小朋友自己读书。
二、检查字词再读课文
(一)、检查字词
1、出示下列带拼音的生字:瓜、什、么、样、得、再、可、仔、细、兴、现)
2、躺在、能不能、高兴、柄上、不一样、冬瓜(读准后鼻音。)
发现、什么、燕子、看看、再去看看、再去仔细看看)
(读准前鼻音及想想“看看、再去看看、再去仔细看看”的意思,再试着读一读。)
(二)、检查读书
开火车分节读课文。
三、直奔重点教学语例
1.了解课文内容。
什么事情,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2.教学小燕子说的三句话。
①.师:小燕子到底发现了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②.师:小燕子一共对妈妈说了几次话?请你用“――”划下来。
③大屏幕显示:.妈妈,妈妈,冬瓜大,茄子小!
.妈妈,妈妈,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
.妈妈,妈妈,我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a.指名读这三句话。要求:读通顺
b.逐句理解,指导朗读
第一句话。
师:小燕子发现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你觉得它心里怎样?
比较:你觉得哪句话更能写出小燕子的.高兴:1.妈妈,冬瓜大,茄子小!2.妈妈,妈妈,冬瓜大,茄子小!
然后,再请小朋友读第一句话。
c.请小朋友读第二句话。
d.读第三句话,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燕子?(图文对照,告诉学生:1.冬瓜在太阳直射部分它的毛是很稀疏的,看不大见的,只有在底部或两侧毛才相对密集一点。2.茄子柄的位置。)
师:小燕子连这么细微的区别都观察到了,你想它的心情会怎样呢?指导朗读。多种形式练读。
师:小燕子一次次的进步,离不开妈妈的引导,我们来看看,燕子妈妈是怎样鼓励小燕子的,请你用“TT”划出妈妈说的话。
(大屏幕出示燕子妈妈说的三句话。)自读。分角色读。
四、拓展练习提升认识
看到小燕子观察得那么仔细,燕子妈妈开心地笑了,说:“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一幕,被一只路过的小黄莺看见了,它飞回大森林把这件事告诉了大家,小猴子、小兔子、小蜜蜂等小动物都说:“我们要向小燕子学习,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于是,它们纷纷来到菜园里,有的看,有的摸,有的索性向山羊伯伯买了冬瓜和茄子用刀切开来尝了尝……”
让学生仔细观察大屏幕。
2.师:现在,老师就是燕子妈妈了,哪只小动物先来对我说?引导学生用“阿姨,阿姨,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练习说话。
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教师边把学生的发现板书出来边不断地小结:是啊,观察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眼睛看
,可以用鼻子闻,可以用手摸,也可以用嘴巴来尝一尝等。
同时,在学生观察发现的过程中,教学文中的这一句话:菜园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
当x=6时,1=50+12×6=122(元), 2=18×6=108(元).
(1)请分别求出表示轮船和快艇行驶过程的函数解析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轮船和快艇在途中(不包括起点和终点)行驶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3)问快艇出发多长时间赶上轮船?
解 (1)设表示轮船行驶过程的函数解析式为=x(≠0),
由图象知:当x=8时,=160.
代入上式,得8=160,
可解得=20.
所以轮船行驶过程的`函数解析式为=20x.
设表示快艇行驶过程的函数解析式为=ax+b(a≠0),
由图象知:当x=2时,=0;当x=6时,=160.
代入上式,得
可解得
所以快艇行驶过程的函数解析式为=40x-80.
(2)由图象可知,轮船在8小时内行驶了160千米,快艇在4小时内行驶了160千米,所以轮船的速度是(千米/时),快艇的速度是(千米/时).
(3)设轮船出发x小时快艇赶上轮船,
20x=40x-80
得x=4,x-2=2.
答 快艇出发了2小时赶上轮船.
交流反思
1.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函数的思想去进行描述、研究其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
2.使学生体会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能通过图象法来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检测反馈
1.利用图象解下列方程组:
(1) (2)
2.已知直线=2x+1和=3x+b的交点在第三象限,写出常数b可能的两个数值.
3.学校准备去白云山春游.甲、乙两家旅行社原价都是每人60元,且都表示对学生优惠.甲旅行社表示: 全部8折收费;乙旅行社表示: 若人数不超过30人则按9折收费,超过30人按7折收费.
(1)设学生人数为x,甲、乙两旅行社实际收取总费用为1、2(元),试分别列出1、2与x的函数关系式(2应分别就人数是否超过30两种情况列出);
(2)讨论应选择哪家旅行社较优惠;
(3)试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画出(1)题两个函数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解释题(2)题讨论的结果.
4.药品研究所开发一种抗菌新药.经多年动物实验,首次用于临床人体试验.测得成人服药后血液中药物浓度(微克/毫升)与服药后时间x(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下图.请你根据图象:
(1)说出服药后多少时间血液中药物浓度最高?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得解法,了解销售中的数量关系。
基本技能: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基本思想
方法:通过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 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及盈亏中的关系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及相等关系。
教具资料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书、本
教 学 过 程
一、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观察图片引课(见大屏幕)
二、 探究
探究销售中的盈亏问题:
1、商品原价200元,九折出售,卖价是 元.
2、商品进价是30元,售价是50元,则利润
是 元.
2、某商品原来每件零售价是a元, 现在每件降价10%,降价后每件零售价是 元.
3、某种品牌的`彩电降价20%以后,每台售价为a元,则该品牌彩电每台原价应为 元.
4、某商品按定价的八折出售,售价是14.8元,则原定售价是 .
(学生总结公式)
熟悉各个量之间的联系 有助于熟悉利润、利润率售价进价之间联系
三、 探究一
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分析:售价=进价+利润
售价=(1+利润率)进价
练习:(1)随州某琴行同时卖出两台钢琴,每台售价为960元。其中一台盈20%,另一台亏损20%。这次琴行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
亏?
(2)某文具店有两个进价不同的计算器都卖64元,
其中一个盈利60%,另一个亏本20%.这次交易中的盈亏情况?
(3)某商场把进价为1980元的商品按标价的八折出售,仍
获利10%, 则该商品的标价为 元.
注:标价n/10=进(1+率)
(4)2、我国政府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决定下调药品的
价格,某种药品在涨价30%后,降价70%至a元,
则这种药品在20涨价前价格为 元.
四、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亏损还是盈利对比售价与进价的关系才能加以判断
小组研究解决提出质疑
优生展示讲解质疑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盈亏问题
相关的关系式: 例题
1.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对数函数的概念,熟悉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规律.②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能初步运用性质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数函数的图象,发现并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难点:底数a对图象的影响及对数函数性质的作用.3.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4.标签
数学,初等基本函数(Ⅰ)
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在2.2.1的例6中,考古学家利用
估算出土文物或古遗址的年代,对于每一个C14含量P,通过关系式,都有唯一确定的年代t与之对应.同理,对于每一个对数式中的x,任取一个正的实数值,y均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所以的函数. 2.探索新知
一般地,我们把函数(a>0且a≠1)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提问:(1).在函数的定义中,为什么要限定a>0且a≠1.
(2).为什么对数函数(a>0且a≠1)的定义域是(0,+∞).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更加理解对数函数的含义,从而加深对对数函数的理解.答:①根据对数与指数式的关系,知要使②因为所以有意义,必须规定a>0且a≠1.
可化为.,不管y取什么值,由指数函数的性质,>0,可化为,由指数的概念,例题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1)
(2)
(a>0且a分析:由对数函数的定义知:解:(1)因为(2)因为
>0;>0,解出不等式就可求出定义域. 的定义域为的定义域为
<
..>0,即x≠0,所以函数>0,即x<4,所以函数下面我们来研究函数的图象,并通过图象来研究函数的性质: 先完成P70表2-3,并根据此表用描点法或用电脑画出函数再利用电脑软件画出
注意到:,若点的图象上.由于()与(的图象上,则点)关于x轴对称,因此,的图象与的图象.先由学生自己画出的图象.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画出的图象,再由电脑软件画出与探究:选取底数a>0,且a≠1)的若干不同的值,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作出相应的对数函数的图象.观察图象,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特征吗?.作法:用多媒体再画出,和
提问:通过函数的图象,你能说出底数与函数图象的关系吗?函数的图象有何特征,性质又如何?
先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总结出函数的性质.(投影)
由上述表格可知,对数函数的性质如下(先由学生仿造指数函数性质完成,教师适当启发、引导):
例题训练:
1.比较下列各组数中的两个值大小(1)(2)(3)
(a>0,且a≠1)
分析:由数形结合的方法或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来完成:(1)解法1:用图形计算器或多媒体画出对数函数横坐标为3、4的点在横坐标为8.5的点的下方: 所以,解法2:由函数.解法3:直接用计算器计算得:(2)第(2)小题类似,的图象.在图象上,+上是单调增函数,且3.4<8.5,所以(3)注:底数是常数,但要分类讨论a的范围,再由函数单调性判断大小.解法1:当a>1时,所以,当a<1时,所以,><
在(0,+∞)上是减函数,且5.1<5.9.在(0,+∞)上是增函数,且5.1<5.9.解法2:转化为指数函数,再由指数函数的单调判断大小不一,令
当a>1时,所以,<,即在R上是增函数,且5.1<5.9
<
令
当0<a<1时,所以,<,即
在R上是减函数,且5.1>5.9
>
说明:先画图象,由数形结合方法解答 课堂练习:P73 练习
第2,3题 归纳小结: 对数函数的概念必要性与重要性;2 对数函数的性质,列表展现.作业:
1.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1,1],则函数为
.2.求函数3.已知<的值域.<0,按大小顺序排列m, n,0, 1..的定义域4.已知0<a<1, b>1, ab>1.比较
课堂小结 归纳小结: 对数函数的概念必要性与重要性;2 对数函数的性质,列表展现.课后习题
教学目的
1、学习“行道树”――这无私奉献者的精神。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那么,我们的生命,已经经历了十几个春秋轮回,那么,你能说说你的生命经历了哪些第一次吗?那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说来和大家分享。
2、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同学们说得真好啊!第一次远行,第一次上学,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但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子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能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或许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2、朗读课文。
3、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2)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你能在文中找到中心句吗?
(3)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第一次”是无益的,那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4)人生的第一次许多,本文也提到很多第一次,详写了哪些“第一次”?这对我们以后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三、合作探究。
出示问题: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彩”?
四、体验反思。
北京市垂杨柳中学 刘占峰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复习完必修4第2章平面向量的概念、运算、坐标及应用整章知识后的一堂专题研讨课.教材一直坚持从数和形两个方面建构和研究向量.如向量的几何表示,三角形,平行四边行法则让向量具备形的特征,而向量的坐标表示,和坐标运算又让向量具备数的特征.所以我们在研究向量问题或用向量解决问题时,应具备数形结合思想.本节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魅力,体会向量的工具性,因此本节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向量知识的巩固也为以后学生运用向量来解决数学问题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根据向量的线性运算及相关条件构造恰当的几何图形,解决向量有关问题.
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魅力,体会向量的工具性.
能力目标:提高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作用制定了教学重点是:通过平面几何图形性质与向量运算法则的有机结合,构造恰当的几何图形解决向量问题;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提高学生的构造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整合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学难点是:如何构造恰当的几何图形.
四、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及学法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对比法、启发式探索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运用学案、借助几何画板和实物投影来辅助教学.
通过探究、启发、引导学生对于用数的方法和形的方法来解向量问题形成对比,体会到用形的好处,培养用图的意识;采用启发式讲解、互动式讨论及操作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几何画板、实物投影的辅助教学,达到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学情分析:我任教的两个文科班学生的学习愿望强烈、学习习惯较好,但是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良莠不齐.
解决措施: 根据学生的不足和本节课的难点,设置了用几何图形对向量六个基本关系的描述,更通过试一试来搭台阶及能力提高的环节使学生学会对所学的基本知识的迁移和整合.
五、教学过程
1.探究引入
探究:(05年北京)若,且,求与的夹角.
设计意图:这道北京高考题既可以用数的方法求解,也可用形的方法求解.通过比较两种解法的优劣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的简捷美.更通过此题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用几何图形巧解向量问题》
已知:平面内任意两个非零的不共线向量、(1)(4);(5)
;(6)
. ;(2)
;
(3)
;,用几何图形描述下列运算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用数形结合解决向量问题,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根据提议挖掘隐含条件构建恰当的几何图形,因此设计了这六个基本运算关系的向量表示,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提高构图的能力,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另外这六个题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发现结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在结论的发现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讲练结合
试一试:
(1)已知非零向量、,的夹角为________.
(2)若非零向量、A.B.C.D.满足,则(),则
_________,与
(3)已知向量与
(4)设、的夹角为,,则__________.、满足,,,则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这四个题是对前面所介绍的六个图形的迁移与整合,培养学生的构图意识,提高学生的构图能力;处理方式采用学生相互协作在学案上完成构图,并用实物投影演示,教师点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也为下面的能力提高作铺垫.
能力提高
(1)若、(2)已知向量
变式:若_____________.
(3)(2005浙江)已知向量().
A. B.
C.
D.,对任意,恒有,则,则的最大值为,则求的最大值. 都是单位向量,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此组题既能从数的角度解之,也能从形的角度解之.从数的角度能达到复习向量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目的,但运算量较大,从形的角度达到复习向量几何运算和培养学生构图能力的目的,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方法的简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通过试一试和能力提高达到了突出重点的目的.
3.巩固检测
(1)已知向量
(2)求与向量
和,求的值
夹角相等,且模为的向量的坐标.
设计意图:通过几分钟的检测再现本节课的重难点,以此来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小结
通过数形结合研究向量问题:
(1)要关注向量的大小(模)
(2)要关注向量的方向(夹角).
(3)要关注自由向量的可平移性.
(4)构造几何图形解决问题是手段.
启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方面了解学生对本堂课的接受情况,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5.作业
◆ 必做题:
(1)已知
(2)设向量_________.
、,向量与的夹角为,则___________.、满足,且,则
(3)已知是平面内的单位向量,若向量
(4)设非零向量、、满足
◆ 选做题:,满足,则的取值范围.,则与的夹角为__________.
(5)是平面上一定点,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满足,则点
A.外心 B.内心 C.重心 D.垂心
◆ 思考题:
(6)你能用向量形式给出点O是的轨迹一定通过的(). 的四心(即垂心,重心,内心,外心)的条件吗?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中的分层变式训练,巩固所学概念,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的遗漏和不足,强化基础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分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符合因材施教原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养成“题后思考”的习惯和提高数学能力的效果.
执教:连云港市 郑学宝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今天下午郑老师想和大家合作一堂作文课。同学们你们做过实验吗?那是在?
生:在家里。
师:做过很多实验了,家里也做过实验。
生:我是在学校里二年级时做的实验。那同学们有没有写过记实验的作文。今天这节课,郑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记实验的作文的写法。
师:郑老师建议我们同学还是首先向例文学习,看看例文的作者他是怎样写以实验的,他的哪些地方写得特别精彩,值得我们学习。同学们可以打开书一边读一边思考老师刚刚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当然也可以看我们的投影。好,看看哪个同学会学习、会总结、会借鉴,开始了。
生:学习例文。
师:好,大多数同学已经学好了,学好的同学你坐正。哪位同学来告诉大家,通过读例文,你知道了记实验的作文该怎么写?你说。
生:我通过读例文,我知道了写一篇实验的作文一定要写老师是怎么做实验的。
师:嗯,这个实验的过程要把它写清楚,交代清楚。
生:还有写实验的起因。
师:这是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要交代清楚。
生:还有做实验写完的时候,要把自己明白了什么道理写清楚。
师:也就是这个实验做完了结论是什么?把这个结论告诉大家。
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要写有什么疑问。
师:如果有什么问题还可提出来。你真会学习。你说。
生:在作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
师: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事情发展的顺序。
师:咱们做实验的顺序、经过、步骤就是实验。很好。
生:写做实验的作文一定要把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描写清楚。
师:说得非常好,同学们听到没有。实验的过程要写,而实验的许多细节,要仔细观察,把它写具体了,真好。同学们你们看,他这篇例文啊,作者哪些地方写得特别精彩。
生:我觉得他写做实验的过程比较精彩。
师:比如,他写到什么的时候?
生:写道“老师……“
师:谁能帮助她,你说。
生:写道“赵老师往上面……同学们惊奇的瞪大眼。”
师:看到了吗?这一段,你为什么说这一段写得好呢?
生:因为他把赵老师怎样在烧杯里滴了碘酒,怎样地一黑,然后面糊变成什么颜色。
师:也就是赵老师的什么呀,写到了赵老师的动作。很好,请坐。还有吗?
生:还有之后老师把面糊变成了蓝色,同学们惊奇地瞪大了眼睛。
师:这个实验的现象写出来了,还有吗,你刚才想说的?
生:还有说明同学们看到它是怎样的,一下子很惊奇。
师:心情,是吧。写得也很灌木林。好,你说。
生:我觉得这篇作文开头写得好,它没有像别的作文一样,开头就写“今天,我们做什么实验……”等,它只是用一种开头就写别人说的话的方式,而且是赵老师的话,问题。
师:对了,关于这个实验的目的,他这个问题就问到了实验的目的。目的首先要交代清楚。同学们,你们真会学习,你们分析得非常透彻。郑老师把你们刚才所分析的这些,所整理的这些,郑老师总结了一下(看大屏幕),按实验的步骤写刚才已经说到了,实验的过程要写具体,这说到了。对,好的,实验的目的和结果要交代清楚这也说到了。对了,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说明你们很会自己学课文,这是我们写一次小实验,必须要注意的这样几条,咱们一起来把这几条读一读好吧。“记一次小实验,我要……”读。
生:读。
师:现在,写实验的招你可都学去了,现在能写了吗?
生:能。
师:能写怎么写啊?写咱们记忆当中的实验,你做过吗?那我们现场做一个实验。哦,现场做一个实验有没有好处啊,你说。
生:可以一边看,一边写,这样可以写得更具体一些。
生:这样写就可看出哪个同学写得好,哪个同学写得有点不好。
生:我学得现场做实验,可以让大家记忆是新的,不像以前模模糊糊的,一些细节已经记不清了。
师:哦,更具体一些,那么我们现场做实验的时候,同学们可要注意仔细观察,仔细地用心去写。那咱们现在就做了。(好)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马德堡半球实验。你说,你举手了。
生:我听过好像有一个人把一个分成两半的球,里面加什么东西,然后用许多马匹让他往相反的方向跑,但是好像加到第16匹马还是拉不开来。
师:你是在什么书上看到这个故事的?
生:在书上。
师:很会看书,说明我们多读书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真好。你知道的这个故事,大概是这么回事。你还想补充。
生:就是我在电视看到,是说两个小孩……
师:跟他的不一样。
生:内容是一样的。
师:哦,内容是一样的,也是马拉那半球,嗯是的,请坐。这个故事啊,发生在1654年,是一位德国科学家在马德堡城做的实。正如他所说的,两个普普通通的铜半球合在一起,不是添加了什么东西,而是抽了两铜半球之间的空气,拴上马来拉,结果拴上许多马,也没有拉得开。那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这两个半球如此地难以分开呢?你可猜测,你说。
生:我认为是球里的空气被吸走后,有一种吸力。
师:吸力,你好像知道一点,但是不是那么准确,不是那么科学,没关系,我们今天的实验就是要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的实验目的是揭开那个谜底,是什么力量?你说。
生:让我们了解是什么力量让马都拉不开铜半球。
师:就是什么力量,让两个半球如此的难以分开,这是咱们的实验目的(师板书),这是马德里堡半球的模型,同学们可以看一看,你们看它有没有螺丝,有没有挂钩?(没有)你看一看,放在一起去把它们试一试,你大胆点。能打开是吧,请两个同学来帮帮我的忙,那一面两个大个的。你真要请你们俩好好帮我的忙,先把它拿好,不要让它们分开。现在我们要进行实验的第一步,你觉得第一步就该是什么?
生:我觉得第一步应该是先把空气抽掉。
师:对了,应该抽气。(师板书)抽取半球之间的空气。这是就是(抽气筒),我们平时见到的那个是叫打气筒,本质区别在哪里?你说。
生:打气筒是向里边打气的。
师:是向里边注入空气的,这个呢?
生:这个是把一些物体里面的空气给抽出来。
师:给抽出来了。同学们看好了,郑老师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师抽气)你看没问题了吗?那你们要使它们俩靠在一起。
现在第一步抽气开始,按照郑老师的经验,大概要抽30到40次,有耐心等吗?
生:有。
师:来,1、2、3、4、5,和我一起数8、9、10、11、12……,我可是尽力了,啊,尽力了,你怎么知道我尽力了,你说。
生:我看到郑老师有些喘气了。
师:我早就喘气了。
生:就有些太累了。
师:听到了郑老师的?
生:呼吸太……
师:很大的呼吸声对吗,急促的呼吸声,还有呢?你说。
生:郑老师好像有点站不稳了,手都有点发抖了。
师:对了,我都站不稳了,她看得真仔细。可能还有同学看得更仔细,你说。
生:郑老师本来拉得很快的,慢慢地就变慢下来了。
师:拉的速度放慢了,真聪明,你说。
生:郑老师一开始高兴地去拉的,后来神态有变化了。
师:神态有变化了,变得什么样了?
生:有点感觉很气喘吁吁的样子。
师:很吃力的梯子是吗?那两个同学你们可以说,来你。
生:而且你脸涨是通红。
师:你看得真仔细。灯光也挺亮的,能看得清楚,郑老师的脸都已经涨红了,你说。
生:郑老师后来拉的时候,很长很长时间才拉回去。
师:速度放慢了,同学们你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就需要这样的观察。咱们沼气这个现场实验才不至于白做,是吧。你们看得真好,同学们,又有仔细观察,实验的人表情、动作、神态甚至包括他的语言、还有你自己的想象,你的体会,都可以成为我们这个实验里的内容,是吗?
生:是
师:多少下了?
生:30。
师:快到40下了,这时你心里怎么想的?
生:我想说我们都快知道我个原理是真的还是假的?
师:呵,离谜语揭晓的时间已经不长了,你说。
生:我们马上就可以发现有奇迹了。
师:嗯,有奇迹,你说。
生:我想早点知道结果。
师:焦急,这是你的心情,照这样的词语说几个,看看你这时候的心情是什么?
生:我现在非常的焦急,因为我没看过这个实验,非常想知道这个实验是什么原理。
师:哦,很焦急,你说。
生:我也感觉已经很迫不及待的样子了。
师:迫不及待,说得多好呀,这词用得真好。你说。
生:我觉得我的心中是心急如焚。
师:哦,心急如焚。
生:我很想知道结果是怎样,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师:七上八下,嗯,真好,你们的体会我能理解,现在你们俩托着的的可以拿下。同学们,这第一步结束了,这抽气的过程已经结束,你觉得在这一过程中,最难忘的是什么?各有不同,观点不一样,没关系,说给你小组里的同学听听。
生:小组内说。
师:谁愿意说给我们大家听一听,来,你说。
生:这个当中我最难忘的是抽气的过程。
师:说,把它说出来,能说就说。
生: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非常焦急,等着老师把第40下抽完。
师:我想知道你们刚才说郑老师尽力了,你们尽力了吗?
生:尽力了。
师:谁说的,你哪些说你尽力了。
生:因为我们也帮着给郑老师加油,在一旁数着。
师:你给鼓励了,你就参与了实验是吗?那你的加油声音怎么样,场上气氛怎么样,可以说明你也是挺努力的。来你说。
生: 有我胶在下面等得迫不及待了,也很心急。
师:好的,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谢谢同学们的加油。你说。
生:因为我们已经仔细地观察它了。
师:所以你能说出来了,刚才同学说得都挺不错的,同学们,现在试试了,第二步骤叫什么?(拉)拉开,郑老师等会写那两个字。现在我想就这两个同学就够了,好,你两轻轻地试一试,轻轻地。
生拉。
师:哦,同学们你们看他们尽力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尽力,从这个表情动作,咱们都可以看出你俩没尽力。别急,到这边来。能拉开吗你俩?拉不开,为什么拉不开你们知道吗?
生:因为里面的空气没了,就像我们把一个瓶子放在水里,要费点力量才能拉出来。
师:那个力量太神奇了,太大了,你俩能拉开吗?咱们再请几个大个业帮助。你们一边三个,别动啊,先别忙,我告诉你们姿势,前腿马。别急,来明腿弓,后腿弓,咬紧牙齿,瞪大眼睛,同学们,喊1、2加油……
生:喊加油。
师:哦,同学们,说说你的感受。
生:哎呀,累死我了。
师:说不出话来了,你能不能说说你拉得时候,是怎样用力的?
生:我使劲,怎么样也……
师:这时候你的胳膊、腿有什么感觉?
生:酸死了。
师:你呢,你说说看。
生:实在太用力,我的手已经出汗,都有灰迹来了。
师:他的力量怩真得使出不少,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到他们用劲儿?
生:看到了。
师:你都看到什么?
生:他们都使出了吃奶的力气。
师: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因为他们的脸都涨得通红。
师:观察得挺仔细的,你说。
生:他们都非常用力。有些同学他们都眦起了牙,头上都冒出了汗。
师:汗都出来了,那是紧张的,又挺热的,还要从他们姿势上、动作上来分析,汗不能说明问题,我出淌汗了,那是紧张的汗,你说。
生:他们拉得都快跌倒下来了。
师:看起来那汗是真的。
生:他们都快趴到地上去了。
师:对啊,你们看到了吗?要不是郑老师扶他们一把,他们就真的跌地板上去了,你说。
生:我觉得他们把八辈子的劲都使出来了。
师:是呀,那劲儿都使光了。
生:他们几个“好手”脚都绷得紧紧的。
师:对啊,姿势观察得很清楚,你说。
生:连郑老师拔刀相助,也没能把它拉开。
师:郑老师拔刀相助,结果也很遗憾。
生:他们个个都牙齿咬得很紧很紧,使出全身的力气还是拔不出来。
师:他们说得对吗?
生:对。
师:你们是这体验吗?同学们,你们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我很紧张,我害怕那个是永远拔不出来的。
师:你怕他们拨不开。想他们拨开,很急。
生:我认为他们能把球的拨炸掉。
师:拨炸掉嗯,你想象力还很丰富的,等会儿咱们把其中的原理说清楚,你就知道炸不了,来,你说。
生:我很奇怪,因为刚才郑老师给我实验的时候,我轻轻一掰就掰开,可是空气抽走产后,却为什么怎样也拉不开了。
师:嗯,我个问题越打越大了?有这感觉吗?
生:有。
师:算了,你们下去吧。就这么下去了,这么样就想下去了。
生:再来一次。
师:我觉得倒是应该再来几人,你喊,哪个大力士,你来喊。
注意,别忙同学们,仔细看清楚,这么多人,刚才你看到了他们这几位同学的表现,现在啊,你要注意体会一下,场上的同学们,大家你们是怎样的感受,场上大家的气氛是怎么的,然后叱,大家在场也包括几个队员,几个参与实验者,知不知道。好来,悠着点啊。同学们你们喊“预备,开始。”一二加油。
学生再拉。
师:好了,你别使劲了,同学们挺遗憾的是吧?不遗憾,再来这么多也拨不开。上位吗,同学们,刚才的那个场景真是很难忘,你能不能把你觉得最难忘的一个场景给选出来,告诉郑老师是哪一个过程?
生:是我上台拨的时候,然后呢,有好多人来拨都不开,有一人都拨倒掉了。
生:我一开始想人可能太少了,拨不开来。可是后来又来了那么多人,还是拨不开来。
师:就是后来又上那么多人的时候,你觉得那个环节挺精彩的。你说。
生:我学得他们拨的进修很精彩。因为他们拨的时候有四个人跌倒了。
师:都跌倒了。嗯,那个环节挺精彩的,你说。
生:我觉得是郑老师抽气的时候最精彩。
生:我觉得他们拔的时候很精彩,因为他们拔的时候有四个人跌倒了。
师:嗯,都跌倒了,那个环节挺精彩的。你说。
生:我觉得是郑老师抽气的时候最精彩。
师:嗯,那个时候挺精彩的。
生:我觉得是同学们在拉的过程中最精彩,因为我听见下面同学的喊声越来越大。
师:下面同学的喊声越来越大。场上的气氛他关注到了,真是一个有心人。
生:我看到一开始只有我和马竟成两个人在拔,后来变成四个,然后四个又变成十六个,就是越来越多,还是拔不开来。
师:好的,为什么。你还要再补充。
生:他们都快跌倒在地,而且他们脸都红了,牙好像都要掉了。
师:哦,牙咬得紧紧的,脸都憋红了。同学们,这个过程当中有表情,有动作,有我们大家的心理,同学们,老师的语言,还有大家参与活动时场上的气氛,都挺不错的,是吧。把它选择一个片段,最精彩的一个片段,把它写下来。你可以写一小段话,也可以写两三句话。实在不行写一两个词语也行啊。好吧,现在来打开你的练习本,咱们试着写点。
生练笔。师巡视。
师:好的,没写完的同学,咱们先放一放,我们听几位同学的作文看看,他的这个精彩片段究竟写得精彩不精彩?
生:只见十多位彪形大汉分别往两边使出吃奶的劲,也对那个马德堡半球无能为力,这时郑老师拔刀相助,可马德堡半球却仍然无情地吸附在一起。忽然,只听哗的一声,右边的四个同学全部齐刷刷地倒在地上。
师:写得真好,是吧。那个无情两个字就说明你有情。说明你这时候心里边特着急,是吧。真好,你的心理写得真好。你写得是……,读。
生: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拔不出来那,是人少了吧,老师好像看穿了我,便又请了十二位身强力壮的大个儿上来。前腿绷,后腿弓,一二三,顿时大家一起使出吃奶的力气向外拔,他们个个涨红了脸,拉得头上冒汗,四肢发抖,好像快要倒下去似的。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师:说得多好呀。还有哪一位同学写得是抽气的过程,好,你写了。
生:郑老师屏住呼吸,牙齿紧咬嘴唇,用力地拉,同学们在下面一二加油的喊着。喊道三十下时,我的心里十分紧张,我想:这两个半球会不会拉开来呢,郑老师抽完气,会不会连在一起呢?拉到三十七下时,郑老师满脸通红,气喘吁吁,汗流满面。四十下了,我全神贯注地看着这两个马德堡半球,心里好像有一只活蹦乱跳的小兔子似的。
师:这时候你特紧张,是吧。你写得真的很好。我都想啊,我们同学的这个作文,精彩的地方写得怎么就这么精彩呢。写得真好。好,所以我就想啊,现在你们就特别关心一个问题,这个马德堡半球郑老师什么时候把它打开。结论还没有,那么你告诉我,这两个半球在做实验以前和之后,它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怎么的变化?
生:做实验之前它的两个球里边有空气,但是做实验之后,它里边的空气都抽走了。
师:慢慢说,做实验之前。球里有空气,球外有没有?
生:球外也有空气。
师:哦,球外也有空气。现在我们在做实验第一步的时候使它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生:把球内的气给抽掉了。
师:球外依然有空气,说明谁在作怪?说。
生:是空气在作怪。
师:对了,是空气使我们难以把它拉开,同学们,原来里边也有空气的时候,里边也有向外的力量,外面也有向里的力量,他们对当。所以咱们轻轻地就拉开了。现在里边没有空气,只有外边有空气,外面有向里的力量,里面没有向外的力量。这个力量就叫做大气压力。(师板书)这就是我们这个实验的结论,是谁使我们难以拉开呢?同学们一起说,“大气压力”,怎么样使它打开?你说。
生:往里边再打一些气。
师:我用不着,旋纽一旋。听到什么声音?
生:我听到了“噗哧”一身。气全部被放光了。
师:是放光了,还是……对了,进去了。现在我请一个个小一点的女同学试一试。怎么样?很轻松。好的,同学们,这就是咱们今天实验的全部过程。同学们把目的交代清楚,结论告诉大家,中间的过程按照步骤去写,特别选择一个步骤把它具体。这就是一篇很好的记写实验的作文了。有兴趣写好吗?课后,你可以在你们老师的带领下花点时间去修改修改。把我们已经写好的段落放进去,就是一篇挺好的作文了。等会郑老师啊,抽空再去看看你们的作文,好不好?
生:好。
师:好,下课。谢谢同学们。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2、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实验成功的原因,懂得要团结,心中要有他人。
二、教学内容:
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重点:
理解这次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懂得要团结,心中要有他人。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知道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课前准备:一个玻璃瓶、三只系着绳子的乒乓球。
七、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做过实验吗?实验有的时候会成功,有的时候就不会成功。实验为什么会成功呢?<学生说&今天我们就学一篇和实验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
2、学生轻声读课文,画批下需要老师和同学们帮助解决的地方。
3、质疑需要解决的问题。
(老师可适当做副板书。)
4、老师订正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铅锤:chuí。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5、自由读课文,在正确的基础上,要求读出感情。
6、指名说一说外国教育家给我国小学生做了一个什么实验?
(了解课文内容。)
7、小组合作讨论:这次成功的实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感悟的时间。)
8、分组反馈讨论结果。
重点指导:
1)“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她一边灌,一边喊:‘危险!快上来!一,二„„’三名学生中一个叫小梅的低声对两个同伴说:‘你第一,你第二。快„„’教育家的‘三’字刚刚喊完,三个小学生依次迅速地把小铅锤提了出来。”从这句话你能体会出什么?
2)“教育家问小梅:‘你刚才跟他们说了些什么?’小梅如实地告诉了她。‘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遇到危险,当然让别人先离开!’小梅不假思索地说。”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有所悟,通过读书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成功的原因。反馈的结果不强求一律,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9、实验感知。
3人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3人合作取出乒乓球。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会一下当时的危险、紧张的情况,再次理解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
10、再次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1、作业:找一找通过合作、团结取得成功的小故事,第二天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一次成功的实验
铅锤:chuí。不假思索
3人取铅锤 一个人一个人地取 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