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共11篇)
新课程强调,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核心,教师应该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
一,做学生学习的助手,同伴和参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做到五不:凡是学生能看懂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不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不说,从而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这样教师才不会压制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否敢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选择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需求,倾听学生的心声,树立以学定教,以学定法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课本剧表演,故事演讲,你问我答,趣味接龙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也可以设计不同的身份让学生来扮演。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不但使原本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特长和个性特点,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语言上凸显学生
学生与生俱来就有一种被人认可与欣赏的需要,要满足这种需要,教师就要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以朋友的礼节和平等的语气,语言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教师常说:“我们一起想想看”“大家的学习很有收获”“你真棒”“你敢向名家挑战真了不起”“你的表现很出色” “老师很佩服你”等话语,就会使学生产生“我能行”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极大地激发起学习主动性的欲望。
四,留给学生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一、引趣要精妙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 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 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课堂引趣, 一是要“精”, 要根据所学内容, 或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 或布迷设障等, 但不能冗长。二是要“妙”, 开课引题, 要具有延伸性。例如, 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 教师先布置家庭作业, 让学生任意写分数, 进行笔算, 得出分数值, 并记录下计算的结果。上课时, 师生打擂台, 学生报分数, 教师判断结果。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哪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分数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 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 教师说:“我有一个秘密, 它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 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
二、设问要精当
学贵有思, 思贵有疑。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 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因此,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几道有思维价值、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 同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材料, 让学生自学、自探, 然后得出结论。例如讲“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在学生出现种种猜测后, 借助多媒体电脑动画演示, 使学生直观感知:长方形的宽不变, 长越长, 面积越大;长方形的长不变, 宽越长, 面积也越大。从而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第二个问题提出后, 马上放手, 引导学生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各种不同的长方形, 并把所摆长方形的长、宽、面积记录到表格中。在大量具体数据展现在学生面前, 并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摆长方形的过程之后, 教师提出第三个问题:“观察表格, 回想自己摆长方形的过程, 你们发现了什么?”组织讨论。有的学生借助具体数据, 很快得出了“长方形面积=长×宽”的结论;有的学生结合自己摆长方形的过程, 经过深入思考, 慢慢悟出:摆长方形时, 横着一排摆几个小正方形, 长方形的长就是几厘米;竖着摆这样的几排, 长方形的宽就是几;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排数=小正方形的总个数, 因此, 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以上教学, 教师通过精心设问, 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学生开展了积极的智慧活动, 不仅学到了知识, 而且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切实培养。
三、点拨要精巧
学贵有思, 教重在引。学生在认知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运用引导、点拨这一教学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之达到自主参与、自觉发现、自我完善、自行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学中点拨一是要“准”, 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拐弯处予以指导、疏理;二是要“巧”, 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 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 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 使其茅塞顿开。例如,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一课, 通过师生打擂台, 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 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这里面蕴含着一个规律, 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 还是在分母中?”当学生观察到1/4和1/3分子相同, 而1/4能化成有限小数, 1/3却不能时, 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 师又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有的说分母是奇数, 但1/9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有的说分母是偶数, 但1/5也能化成有限小数……教师可点拨:“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 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 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 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 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 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教师又出示7/35和5/35, 先让学生判断, 再组织试验, 从而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同是35, 化成的小数却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呢?通过观察分析, 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 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
如此点拨过程, 使学生对探索知识一直抱着很高的热情, 在兴趣指引下达到了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目的。
摘要:所谓“自主学习”,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 主动参与、主动获取、自主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 实现课堂学习自主, 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那么, 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良好学习动机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教育和激发学生学好化学,使学生产生对化学的内心需求,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求知识的兴趣,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習惯,要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
1预习的习惯。直接从导学案入手是快捷有效的手段。
2反思的习惯。不只教师需要反思,学生也需要反思,而且要及时。教师如果每次上课留出3~5分钟,让同学们在纸笔反思本节课所得、困惑,并要及时批注学生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知道学习越认真老师越重视,学习当然越有动力。
3复习的习惯。
教师可以在单元的学习后要求学生进行知识梳理,使其系统化、结构化。
4使用学习工具的习惯。
通过查阅书籍资料或利用互联网检索独立解决疑难问题。
三、关于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主要来自课堂教学,教师要把握整体教学,注意阶段内容系统化和单元教学内容集中化,将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课堂教学过程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要创设平等民主交流的学习气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学习。
1给学生一点私人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2给学生一些兴趣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3给学生一些有意冲突,让他们自己去争论。
4给学生一个定向主题,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五、增强意识,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之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我们去实践和研究的课题。那么,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1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2给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空间。
要提出问题必须认真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者布置提出问题的作业,进行提出问题的考查,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培养提问的能力。
六、关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教学,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囿于呆板的固定程式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用学习方法。教学模式主要有:
①问题推进式。②启发讨论式。③实践探究式。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内部活动,活动又是认识发展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新旧知识的联系与不同。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跳起来摘苹果,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要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在教学中,学生对于概念是怎样形成的,法则、公式是怎样推导的,一般都是根据老师提出的感性材料,进行观察、思考、分析、综合,从而作出假设判断、推理归纳,这就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学中应该加强这一过程的教学,并且要注意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思考方法,以促进思维的发展。
第二、给学生留有自主发展的空间
1、大胆放手,让学生想
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尽可能地交给学生去做,教师不包办代替,由“牵”到“放”体现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学习“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时,学生列出5×10这个式子后,教师并不是急于讲课本中的算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学生相互讨论后得出:①把5和10交换位置,看成10×5;是5个10,②5×10就是5扩大10倍,③9个5再加上1个5④5×10就是在5的后面加上一个0 ……学生不但掌握了口算的方法,更感受到了解决问题的快乐,更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
2、大胆放手,让学生说
如今的课堂教学要有师生平等,开放的教风,以解放学生被动受教的地位,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畅通活跃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开口说的训练可以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使他们逐步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3、大胆放手,让学生做
一、掌握策略和方法,强化自主学习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知识和技能、认识外部世界的策略;二是对自身学习方法进行选择和应用、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和调控的策略。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策略,特别是能够对自己的学习及时反思和调控,才是学会了学习,进而创造性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掌握表达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分析解决任何问题,都有基本的思维方法和逻辑程序:第一步是读懂问题,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二步是选择知识,知道用什么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第三步是理清思路,了解分几步、几层来分析问题;第四步是表达问题,能用准确清晰的语言来表达观点和情感;第五步是联想发挥,想一想是否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否从中生成一些问题。思想政治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时,可以指导学生按此程序进行思考,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
乌中斯塞有句名言: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学中教师如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然而,现在使用的初中思想政治教材,虽在以前教材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改,但总体上仍显得较空泛、枯燥。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大都以单纯的讲解和说教为主旋律,课堂犹如“一潭死水”,荡不起半点涟漪,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教师讲得索然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状况。因此,教学中设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发展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前提。那么,如何才能让思想政治课堂充满生气、激情四溢呢?我认为,教师在上课时必须有着饱满的情感,要用自己的真挚情感去感染学生。如讲到爱国家、爱人民时,教师必须怀着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当论述马克思主义真理时,必须吐露自己虔诚的信念;当鞭挞不正之风时,必须义愤填膺;当描绘共产主义壮丽愿景时,必须怀着由衷的喜悦和必胜的信念。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受教师的感染,才能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巨大的震动;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以人为本,强化自主学习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从加强自主学习的理论研究做起,积极开展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保证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自主学习的实践探索途径和方法是为效果服务的,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有好的学习途径和方法。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特性,我采用调查访问、模拟法庭、课堂讨论、演讲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发表见解,活用知识。1.进行调查访问。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祖国的历史责任感,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2.开设模拟法庭。这种形式的角色体验既活用书本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3.开展课堂讨论。开展课堂讨论,目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启发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去洞察现实问题,分析原因,探究性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4.组织演讲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热点进行演讲。演讲完毕,由师生共同点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这些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并学有所获。
四、以生活为老师,实践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现在的初中生对当今社会发展的认识相当肤浅,因此思想政治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措施,也是学生深刻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民意的重要途径。
常言道“教书育人”,“教”只是手段,“教”是为了达到“学”的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就应该让孩子们多一些自由的体验,多一些自由的呼吸,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是削弱了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组织课堂教学,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去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和他们共同体验学习的过程,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的角色也就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和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惟命是从的“听话”的孩子,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合作者,是学习的伙伴。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如何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何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点,要靠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结合“祥和课堂”的理念,就是要关注“学生尝试做”和“学会教别人”。如:在“字词教学”中,让学生当小老师带读,想“读哪个就读哪个”;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选择你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给大家做好示范;在分析课文时,提出自己的见解,阐述自己的理解;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才华,充分体会当学习上的主人的自豪和骄傲;学生在学习中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在教学的设计中,要因材施教,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去回答,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比较自由宽松的空间按照自己的实际去发展,去进步等等,作为老师,还要关注每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好奇的问题,自信地读书和表达,尽情地去体验,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此外,还要做好家校合作的工作,与家长进行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因为很多家长为了让学生取得好成绩,给孩子补课,找家教,虽然是为了孩子的学,但这样做,就加重了学业负担,使孩子更加厌恶学习了。
作为称职的父母,要放下“家长”的架子,蹲下来,平等地对待孩子,要给孩子更大更广阔的空间,一是学习空间。根据孩子的爱好,自由地选择一些学习材料,补充学校教学知识的不足。二是自由活动空间。根据孩子的性格爱好,或单个或小组或群体地参加一些自由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尝试成功。三是社会实践空间,作为家长应更多地为孩子提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和孩子一起去参与实践活动,和孩子一起去逛超市,和孩子一起去学习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不仅开拓了孩子的视野,也能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因此,孩子就会乐学、好学、主动学。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 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 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 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从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 学生应尽量摆脱以前被动学习的方式, 而要主动去学习, 感兴趣去学习, 这样, 学生一定会快乐的学习, 快乐的成长。下面我来谈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一、怎样使学生对自主学习感兴趣
先说说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个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概念, 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 是高品质、高质量的学习。一般指在教学条件下学习主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
1. 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教师如何教, 学生就如何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占的是主导地位, 学生是次要地位。而如果我们改变这种模式, 将教学模式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过程, 那么学生就不再是被“填鸭”的一方, 而是真正动脑筋的一方。另外, 这种模式中的老师并不是彻底退出教学环节, 而是要起一个方向引导的作用, 可以在大方向上对学生进行把握。譬如, 可以对一节课先设出一个任务, 这个任务中要用到已经学过的知识, 也有在本节课内要学习的新知识, 但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知识, 而是让学生在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自己去补充、学习新的知识, 老师在学生有困难时给予帮助。这样, 学生既完成了任务, 取得了成就感, 又学到了新的知识, 那么学生会非常乐意的将被动教育转变为主动学习。
2. 老师的引导
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不能做甩手掌柜, 要给予恰当的帮助;但又不能做保姆, 什么都帮, 要拿捏一个度, 这个分寸, 还需要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的摸索。
3. 学生能自我控制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能适应的, 为什么不能适应?因为过惯了老师讲知识的日子, 要让他自己去动脑子, 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当有学生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去学习发现、去学习新知识的时候, 那么他就会放弃学习, 转去做其他无关的事情, 所以在这一点上, 老师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没有学习的自控能力, 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将是空谈。
二、为什么学生要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 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性的, 有的学习比较省事, 俗话说“脑子比较灵光”, 有的学习比较费劲, 就是传说中的笨。如果将会学习的同学和不会学习的同学放在一起学习, 那么学生与学生之间会有一种无形的竞争性, 不会学习的同学也会比平时个人学习的压力和自觉性都来得高, 学习效果比平时要有所提高。另外, 不会学习的同学还可以请教会学习的同学, 学习一些好的学习方式和思路, 对他以后的学习也有帮助。
三、怎样有效率的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人类对学习活动不断认识, 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可定义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提高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趣、习得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1. 提出问题, 学习者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导向, 通过提出问题, 促使学习者卷入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促使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中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 又要有一定的可接受性。一个有难度又可接受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 把探究性学习引向实质和深入。
2. 收集数据 (证据) , 扩展和解释问题
在探究性学习中, 学生需要搜集用于解释和评判问题的证据。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动手操作等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 可以从教师、教学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实证材料, 对他们的探究进行扩展和补充。
3. 形成解释, 学习者对所探究问题作出回答
解释是将所体验到的直接经验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解释要超越现有知识, 提出新的见解。对学生来说, 解释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和知识的增长。
4. 评价结果, 学习者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评价
学生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 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 或通过进一步观察和实验等对自己的解释进行求证和评价。在探究性学习中, 学生须要面对不同的解释结果并展开讨论, 通过比较各自的结果, 或者与教师、教材提供的结论相比较以检查自己提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推理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等, 以保证学生在他们自己的结论与适合其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5. 检查结果, 学习者交流和论证他们提出的解释
让学生交流他们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其他人提供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的推理、找出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表述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的机会。交流结果能够引入新问题或者加强在实证资料与己有的科学知识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已有的联系, 结果是学生们能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矛盾, 或引发新的问题, 导致进一步的探究或最终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共识。
参考文献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学习。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参与设计自我评价的目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确立目标下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情感地投入,他就会在学习中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当有了情感内动力的支持,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他就能在此中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一、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这是自主学习特征之一
为了让学生有自主学习意识,每上一篇课文,我都会让学生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自己设计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带着这一目标去自学课文,整理完成这一目标思路,记录下在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对自己所学的过程及完成目标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刚开始,我先对学生进行有目标有步骤地引导训练,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入门后,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长时间训练,学生有规可循,逐渐有了自主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社戏》一文时,学生先明确第四单元训练目标,我就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学习这篇文章要点知识,结合阅读记叙文的知识点,自己设立目标。上课时,学生就自己的知识目标进行交流。要想把自己目标阐述清楚,学习者就要多次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这样既能完成知识点的训练,又让学生有了深挖课文内容及品味佳句的过程,自己学习做主人。
二、参与设计自我评价目标,可激发学生竞比的心理,这是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特征之二
在课堂教学中,教者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为了检验和改进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者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时多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从正面加以引导,并横向、纵向进行比较,使学生有竞比的心理。同时课堂上的小组评比,又给学生一种激进的竞争意识,不甘落后,努力进取。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给他们公平的竞争机会。我在语文教学中,每天都对学生跟踪评价,间周一次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及大型活动的小组评定,个人的月评价,多方评价结合,同时尊重个体的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手段,使学生语文素养真正得到发展。
三、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维策略,引发学生思维向广度深度延伸,这是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
自主确立学习目标,并参与设计评价目标,这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认定了基础目标后,学习者要对所确定的目标做深入地探究,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在探讨中进行适时地点拨,巧设问题、促进思考、触类旁通。学生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给予兴趣评价,看谁的问题有价值,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
学生确定了学习目标后,在进行新课时,我让学生按照确定的目标,进行课文分析。教者点拨知识点后,我让学生围绕知识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掌握了一定的学法后,学生提出的问题尚可,逐渐引导,大家相互解答提出的问题。有了学习兴趣,更有了深入探讨的意识。这样既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又培养了一种合作探究的意识。这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自主学习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学习状态,有了良好的积极的心态,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
四、比较愉悦的师生情感交流,这是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
在教学中,怎样能够使教学相长,教者学者很好地相融在一起呢?我觉得较愉悦的情感交流能使教者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新知识,师生互融互动,课堂生机无限。
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自主学习变成真正的内动力呢?
学生在学习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核心是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活动总是和认知活动同时发生发展,相随相伴,贯穿始终。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认知发展,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要“激趣”。
通常是采用:讲述一个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小故事;或一段饶有兴趣的材料;或介绍背景的知识;或进行读书交流等直接激趣的方式。这种种做法,很快地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表层情绪被激起后,再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思维空间活动。这样在课堂上,巧妙的问题设计会开启学生深度广度的思维,亦会使学生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激活脑细胞,促进情感发展。教者参与课堂活动,也是情感沟通的最佳途径。“无限风光在险峰”,提出的问题具有诱惑力,使得学生会一步一步走进你的问题中,进入书中的意境里,让学生感觉“无限韵味书之中”。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一般说来,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往往就是有较高素质的人。一个有理想追求的民族,往往是有凝聚力和文化生命力的民族。为了应对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我们必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代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社会愈是发展,愈是需要其成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时代的要求,以思想品德为核心概念,重新调整和安排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研制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非常必要的。在初中思想品德(2011课标版)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一、初中思想品德(2011课标版)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
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性质之一。实践性是很多课程的追求,但是本课程更加关注这一点。因为思想品德本质上不是一套知识体系,而是致力于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得和养成的课程。思想品德必须做到言行一致。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规定,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倡导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应该提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要创设一定的形式和情景,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扩大人际交往,参与公共生活。许多品德,特别是公德,必须在公共生活的环境中,通过公共交往才能得到体验和内化。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应该与课程改革的探究性学习的追求相结合。教师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处于活跃状态,产生思想意识的创造体验,体会到行动和创造的愉悦,达到在实践活动中内化思想品德的目的。必须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尝试、探索、和抉择,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成为课堂学习和社会成长的主人。研究性或探究性学习必须是开放的,即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学生自主地进行生成性品德养成的活动。学生可以在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过负责任的生活,并且得到成长的体验。倡导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人性化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提供机会。因而,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二、初中思想品德(2011课标版)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但这种学习是在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因而不是孤立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生的。所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不武断、不强制、不灌输,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避免把自主学习理解为抛开教师的作用,完全由学生“做主”的形式。自主学习既涉及学习内容,也涉及学习方法。
课标提出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包括以下几个含义:(1)向教师提出要求,如上所述,要启发、引导、创设条件、营造氛围等;(2)自主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索社会现实及自我成长的问题,而不是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来死记硬背,也就是说,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也就是说,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要形成学生持久的提升自己思想品德的愿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与愿望;(3)在思想品德课中,自主学习的方法,主要有调查、讨论、访谈等等,并要求学生之间合作、互助。
三、小组合作应是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 调查、讨论及访谈,可以班为单位集体活动。但通常会将班再细分为小组。在教师的统一布置下,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活动,学生的合作意识会增强,且学生间的互动会更深入。关于小组的组成,可以有几种方式:一种是由教师来组织,一种是由学生自愿组合而成。小组成员间的相似程度,可以是异质的,也可以是同质的。有研究表明,学生自选的小组经常是同质的。当然,所谓的同质也可能有不同的标准,如男生选男生,成绩好的选成绩好的,等等。学生自由组合的小组,由于相互间更熟悉、更了解,所以通常有更多的创意,无论是讨论还是调查、观察等活动,都会比较深入,组内气氛也比较融洽,但同时,这类小组也很可能脱离教学任务,从事与教学无关的话题。因此,教师在安排小组时,既要照顾到学生可能需要同质伙伴的要求,又要考虑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小组规模,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及具体情况来确定。研究表明,不同的小组人数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且小组的规模不同,其组员的行为特征也不同。
1、两人小组。这是目前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讨论小组,通常为同桌同学。这样的组合方式,借助了自然形成的小组,较容易产生讨论。由于人数较少,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但一旦发生分歧,任何一方都没有支持者,也没有人充当调解员,容易使讨论陷入僵局。
2、三人小组。三人小组具有少数服从多数的特征。为了得到小组的认同,小组的一个成员通常会放弃自己的不同意见,从而使小组讨论不能深入,也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真实见解。
3、四人小组。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也常采用,通常由前后两组同桌同学组成。与两人小组一样,可能在小组内出现两两结组的现象,从而将四人小组转化为两个两人小组,遭遇与两人小组同样的困境。
4、五人小组。五人小组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小组规模。五人小组与三人小组相比,虽然都是奇数结构,但五人小组更符合一般社会组织的特征。它与两人小组或四人小组的偶数结构不同,不会形成相对封闭的小小组,却可能形成2:3的结构,从而使少数派得以坚持自己的意见,激发小组内的讨论,又可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5、多于五人的小组。可能会削弱每个人表现自己的机会,组织相对较为困难。
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首先应该是自主学习者,学生对学习的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摘自《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147页)。那么。怎样去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呢?
一、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水平,自主选择例行的起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自主调用学习资源,自主构建新知识。一方面,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依靠自主学习有所收获,看到自身蕴藏着的学习潜力后,增强学习的激情。
二、留给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创新、发现。在教学二年级“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学生对退位“•”。和进位“1”的益总是容易混淆,上课时,我让学生想法记住两者的区别,一个学生说:“进位加法,就是要让前一位数增加,从下往上垒,表示增加,所以“1”要加在脚下。退位表示减少,所以要从头上一点点取。”其它学生也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快掌握了计算方法。
三、重视学生个性、独立性的培养。儿童好奇心强,凡事都想问个为什么,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发扬追根求源的探索精神并寻找答案。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奥秘。学生质疑问题,实际上是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学过程。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先让学生拿出所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学具,展示在黑板上,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后发现: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这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人民币都只有1(10)元(角、分)、2(20)元(角、分)、5(50)元”(角、分)三种呢?我不给予正面回答,而是拿出几种有标价的教具,让学生拿人民币来购买,学生在购买中发现:不管多少价钱,其数值总能用1、2、5组成,于是学生的疑问迎刃而解了。学生充分理解了人民币面值规定的意义,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力得到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又会程式为一种充满想象、充满快乐的激情,更加努力地探求新知,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不断获得新知,不断发现自己的能力,不断获得成就感。当然,学生在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保证。教师的角色定位,对学生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34、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在新课程体系中,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生活经验,更注重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自主学习。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的适用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最初拿一年级新的数学学习教材时,给我的印象就像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紧相连,怎样才能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好数学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有部分受到过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有三个同学在踢足球,有2个女孩在跳绳,有4个同学在做气象观察等等,让儿童感受上学后自己也将融入学校生活,也将参加学习活动,同时也体会到,各种活动需要多少人共同参与。接着再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等教学活动,深切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这样可以更好的增强数学的亲和力,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营造活跃、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数学问题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了一些游戏、故事„„例如:在上《6和7的加减法》时,先用课件演示出一副美丽的郊外图,告诉学生:“秋天到了,图画里秀丽的乡村风光多美啊!老师带领大家和图画里的小朋友一块玩玩,还要请喜欢数学的同学帮助老师用数学解决实际的问题,你们能做到吗?通过简短的几句话,孩子们强烈的表现欲望油然而生,学习情绪高涨,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探索中,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也让学生体会到学生数学的乐趣。
三、培养孩子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怎样才能让一年级学生更好的学生数学,这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加强直观教学,增加学生的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枯燥为丰富,变无趣为有趣。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小学数学由于其具有的抽象性,课堂教学容易枯燥无味,学生参与意识淡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其不能主动投入学习、学习效果差等现象。
作为教者,在教学中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素质,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一个兴趣产生的空间,让他们主动求知。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课一开始就结合教学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猴王分饼”的故事:猴山上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做了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猴甲1块。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8块,分给猴乙2块。猴丙更贪,它抢着说:“我要3块,我要3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12块,分给猴丙3块。故事讲到这里,教师提问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分得的多吗?”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到底谁分得的多呢?这时教师拿出教具,演示分饼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验证后,得出结论:3只猴子分得的饼一样多。这时教师又说:“聪明的猴王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这样通过故事导入,学生饶有兴趣,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享受着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
二、營造氛围,让学生愉快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创设一个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学习中才能保持愉快和不紧张,才有利于他们主动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恰是这些观念和思想给学生主动性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故在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放弃自己的权威,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以平等的心态保持师生情感的融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想、敢言、敢做,让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中。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法”后,出示一道“64+25”让一位学困生计算,当他得出“88”后,同学们都说:“算错了!”这位学生失望地低下了头,这时,只见这位教师微笑着说:“很好!非常接近正确答案!”同学们都笑了,这位学生也笑了,又信心百倍地计算出正确答案。正是由于这位老师能以幽默的语言善待学生的失误,打破课堂上沉闷的氛围,使大家在笑声中又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因此,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班集体中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愉快地进行学习。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轻松求知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过程中新奇、有趣的东西容易诱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较高的动机水平。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情境,以生动有趣的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创设最近发展区,营造学生认知心理上的悬念,时时处处引发学生的新奇、兴趣等情绪,使整个过程始终保持对学生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让学生在可视可感的情境下,主动轻松地求知。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由于学生对年、月、日这些时间单位的产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认识比较抽象,因此有位老师在教学中,设计多媒体课件,通过屏幕展示出彩色的太阳、地球、月亮三个天体的运行情况,即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月亮围绕地球转一周是一月,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生动逼真的画面能把学生带入神奇的宇宙,学生很快便掌握了年、月、日的关系,还能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强烈愿望。
四、拓宽空间,让学生积极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给足探究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一问题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若把公式生吞活剥地灌输给学生就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再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知识的迁移,动手操作探究怎样通过切拼法把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最后探索转化以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问题的驱动下,通过分组讨论、动手实验操作积极参与公式推导的形成过程,不仅对圆的面积公式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主动探究知识的本领,拓宽学生思考空间和探索空间,激活学生的主体思维,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推荐阅读: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10-08
如何引导学生写09-29
如何引导农村学生阅读10-30
如何正确有效的引导宝宝学习07-22
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09-15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健康发展10-17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06-08
如何引导孩子有效的读书范文06-27
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课件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