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西湖

2024-1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秋天的西湖(共11篇)

秋天的西湖 篇1

阳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映托着明朗的蓝天。鸳鸯在湖里嬉戏,有的在树枝上梳理自己漂亮的羽毛,有的在捕捉小鱼,它是要吃点心吗?岸边有一只大橘猫,静悄然地盯着鸳鸯群,似乎“心事重重”。橘猫——你在想啥?最后,架不住秋日午后暖暖的阳光,开端打盹儿了。

人们在湖边悠闲地散步。摄影喜好者拿着“长枪短炮”在捕捉美丽的精彩瞬间。小朋友拾起五彩的树叶,开心肠挥舞着、奔跑着。年轻人戴着耳机,迈着青春的步伐从我们身边跑过,留下亮丽的身影。

秋天的西湖 篇2

关键词:景区门票,扬州瘦西湖,杭州西湖,免票模式

扬州市旅游十二五规划指出要推动旅游企业、商业银行、航空公司、酒店、景区以及媒体全方位跨界合作, 增强融合度, 深度整合“泛旅游产业链”, 实现多方共赢, 使得融合之后的扬州旅游产业结构产生更高的附加值和溢出效应。 所以, 景区门票机制的调整, 也能促进以景区为中心的相关产业的自然整合, 形成产业链, 再按互惠原则, 实现共赢。

一、理论阐述

1、景区门票价格的含义和特点

景区门票价格是指旅游景区对游客开放并收取游览参观和使用费用的价格。 特点是:由于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 使其具备了门票价格的垄断性;由于自身是既有的资源禀赋, 使其具备了价格反应价值的复杂性;由于旅游资源与当地政府利益的密切联系, 使其具备了门票价格的政府决定性。[1

2、景区门票价格制定的基础及涨跌的影响因素

(1)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 200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将我国旅游景区划分为5A级、4A级、3A级、2A级、1A级五个等级; 或者按照传统的分类, 将景区分成世界遗产等五类。

(2) 景区面积及其承载能力。 景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受到其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人文设施的承载能力、旅游服务人员的接待能力以及景区管理水平与技巧等的影响。 自然生态和人文设施脆弱的旅游地往往会受到价格保护, 从而限制客流。 旅游服务人员接待能力有限必定会增加人力成本以满足需求, 这类的人力成本必然会转加到游客的门票支出上。 高效的景区管理能够合理控制客流量, 做到保护设施, 维护生态平衡。 所以景区的环境承载力决定了游客的游览空间, 决定了游客的游览价值。

(3) 景区的管理与开发成本。 旅游景区要想维持正常运转就必须要使其开发管理成本得到补偿景区的管理与开发成本主要包括:人工成本、景区公共管理成本、专项建设成本、税务成本、补偿消耗成本、其他成本。

(4) 景区的经济环境与产业环境。 经济环境与产业环境较好的地方, 其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与开发建设的供给成本相对较小; 大环境较好的情况下, 必然导致资源的规模化开发, 形成产业竞争, 以致促使景区门票下降。

二、杭州西湖景区门票机制研究

2003 年杭州市政府为实现 “还湖于民、还绿于民”的目标, 开始试行免费西湖模式。 截止目前, 杭州西湖景区含西湖十景在内的免费开放景区景点84 处, 岳王庙等收费景点19 处, [2]实行免费与选择性收费的合理搭配。 杭州西湖实行免费开放后, 景区门票加各项管理费用的直接损失每年高达3000多万元, 但西湖模式中所含的“免费+周边消费”的商业模式, 2006 年景区周边商业网点对外承包、出租等取得直接收入5500 万元, 较2005 年的3088.91 万元增长43.84%。 周边消费模式在完全填补了门票与管理费用损失的情况下, 每年还增收逾亿元。 杭州从大处着眼, 以西湖模式为手段, 树立大旅游观念, 整合区域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资源, 追求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追求城市整体效益, 将“门票经济”1转换为“产业经济”。 2012年, 杭州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4.63 亿元, 比2002 年增长82.22%; 住宿餐饮业零售额314.40 亿元, 比2002 年增长82.42%; 旅客运输量3.58 亿人次, 比2002 年增长41.06%;旅游总收入达到1392.25 亿元, 比2002 年增长370%;全市各类旅行社606 家, 比2002 年增长64.52%;星级宾馆217家, 比2002 年增长23.04%。[3-4]

杭州实行免费西湖不仅将西湖还给了当地的居民, 同时免费面向的是整个旅游市场, 实现了旅游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完善了杭州的城市形象,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杭州先后获得“东方休闲之都”、“联合国人居奖”、 “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名胜区”和“中国最具有幸福感城市”等等殊荣。 在2010 年的游客满意度调查中, 杭州西湖的游客满意度高达98.29%。[5]可见, 西湖模式促进了杭州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三、扬州瘦西湖景区门票机制研究

1、扬州瘦西湖景区门票机制现状2002 年, 瘦西湖基本票价涨至40 元/张;2006 年, 瘦西湖基本票价涨至60 元/张;近些年来, 瘦西湖三年扩容累计投资30 亿元;2006 年9 月万花园开建, 一期二期累计投资9.05 亿元;2012 年8 月瘦西湖隧道动工, 投资20.46 亿元, 景区建设投资巨大, 政府财力支持有限, 瘦西湖管理者认为现行的1.3 亿元2门票收入难以弥补这巨大的投资债务, 所以2012 年在年卡不做调整的情况下将瘦西湖基本票价调至淡季12元/张、旺季150 元/张。[6]

《 江苏扬州瘦西湖景区规划策划概念性规划2003》 指出要以扬州瘦西湖旅游景区开发为依托全面带动扬州旅游业、商业、房地产业、酒店业、康乐业、会展业的发展。 经笔者实地调研发现, 瘦西湖南门有私人店铺近十家和一些当地居民的移动摊位, 主要经营地方土特产, 生意惨淡;瘦西湖北门面对蜀冈风景区, 除一家温泉度假村外, 几乎没有其他商业网点;瘦西湖西门的商业一条街, 缺乏特色和大型商点, 未能充分发挥瘦西湖的依托功能效应。

景区涨价除了投资成本回收与弥补外, 另一个强有力的理由便是控制客流, 保护景区资源。 瘦西湖与扬州城市名片紧紧捆绑在一起, 不到瘦西湖就等于没有来过扬州, 这是旅游市场的普遍认同, 相关研究也表明, 瘦西湖门票价格的上涨并没有导致客流量的大幅减少, 导致的仅仅是来扬旅游的综合消费中门票消费的比例大幅增加, 游客在扬停留时间的缩短, 旅游综合效益的减少。 所以瘦西湖景区门票价格的上涨, 确实忽略了扬州大旅游的综合发展观念。 刘立云等[7]基于系统动力学得出景区门票定价系统的因果关系:平均票价↓→景区游客数量↑→景区非门票总收入↑→需要门票收入的成本↓→成本票价↓→。 可见景区票价与景区接待量和非门票总收入成反比例相关关系。

2、扬州瘦西湖模式与西湖模式的对比研究 (见表1)

3、扬州瘦西湖免票模式评估

经表1、表2 的研究发现, 扬州瘦西湖完全借鉴西湖模式是不太实际的, 但是目前扬州瘦西湖景区为弥补建设投资将其门票价格上涨了一倍, 按照景区门票上涨15%, 则景区客流量就会下降30%的研究结论, [10]瘦西湖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客源, 更能影响来扬的游客数量。 所以, 研究并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门票价格, 才能实现资源利用和收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4、州瘦西湖景区门票定价研究

(1) 卢润德, 刘喜梅等[11]通过主成分分析, 将经济环境、产业环境、行业环境确定为影响景区票价制定的三大因素。 他们得出计算因素得分的理论价格公式: (其中, P为景区门票价格;可用问卷调查出旅游市场的门票接受范围, 取范围的中间值与1-4分值的中间值的比, 计算出所代表的门票价格A,

数据来源:2012年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瘦西湖管理委员会官网

资料来源:根据卢润德, 刘喜梅等的《国内旅游景区门票定价模型研究》整理而得。“★”代表扬州瘦西湖的各项类别。

以江苏2012 年资料为据, 并根据对两位扬州大学旅游专业教授和三名扬州旅行社管理人员的访谈, 确定扬州瘦西湖景区为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 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集中分布的历史人文景观。 行业环境指标为:2012 年全省旅游总收入/2012年全省GDP*100% =6500 亿/54058 亿*100% ≈12%。 截止2011 年年底, 扬州市4A以上景区7 家, 4A以上景区才跟瘦西湖有同等竞争力, 所以我们只需要看4A以上景区。 在瘦西湖景区三个门前, 笔者发放问卷250 份, 分析问卷发现, 市场接受扬州瘦西湖景区门票在61-120 元内的比例高达80%, 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A= (61+120) ÷2÷2.5≈36, 我们可以测算出扬州瘦西湖景区的票价应为:

(2) CVM (条件价值法) [12]是以研究WTP (旅游者的支付意愿) 为核心, 该技术大多用于调查研究旅游市场对旅游地的支付意愿, 从而评估旅游景区的价值。 CVM≈WTP=C+CS (C表示购买景区门票的实际支出;CS表示消费者剩余) 。 WTP计算步骤:一是划分可能的支付意愿为若干个价格区间。 二是对充分了解景区价值的游客进行支付意愿调研。三是计算每一区间的样本权重和价格中间值。

5、根据计算出门票价格

笔者根据对两位扬州大学旅游专业教授和三名扬州旅行社管理人员的访谈确定扬州瘦西湖景区门票价格总区间为1-210 元, 并将其划分为1个小区间 (如表4) 。

扬州瘦西湖景区门票价格≈89 元, 考虑到保险等因素, 景区最多可提价10 元左右, 目前, 瘦西湖景区票价淡季120 元旺季150 元, 较高。 综合上述两个模型, 发现扬州瘦西湖景区门票价格在100 元左右为宜。

参考文献

[1]刘啸.关于旅游景点门票价格确定模式的探讨[J].旅游学刊, 2005, 20 (3) :83-86.

[2]刘涛.杭州西湖风景区管理模式探究[J].杭州研究, 2008, (1) :131-139.

[3]黄蓉, 邓念梅.关于国内景区票价问题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32) :74-75.

[4]2002、2012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5]胡文革等.免费西湖经营模式的探索[J].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1 (4) :46-47.

[6]秦合岗.浅析门票经济与景区经营企业经营观念的转换[J].经济发展研究, 2012, (3) :66-67.

[7]刘立云, 雷宏振等.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我国旅游景区门票定价研究[J].旅游科学, 2012, 26 (8) :39-50.

[8]许嵩龄, 刘宇等.西湖模式的意义及其对中国遗产旅游经济学的启示[J].旅游学刊, 2013, 28 (2) :23-34.

[9]刘思敏, 刘民英.杭州西湖景区免费模式的实质及可复制性分析[J].旅游学刊, 2011, 26 (10) :50-57.

[10]滕玮峰.对景区价格体制创新的探索与思考——杭州西湖景区免费准入体制的效益分析及启示[J].价格管理与实践, 2008, (3) .

[11]卢润德, 刘喜梅等.国内旅游景区门票定价模型研究[J].旅游学刊, 2008, 23 (11) :47-50.

“西湖三杰”的书法 篇3

岳飞挥笔《出师表》

在西湖之畔肃穆庄严的岳王庙内,陈列着岳飞手书的三国诸葛亮《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碑。据岳飞自跋,此两表碑文书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八月。八月十四日下午,岳飞率岳家军路过南阳卧龙岗(今湖北襄阳西十二里),岳飞拜谒诸葛武侯祠。相传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屋庐,请诸葛亮出山,就在此地。后人在此建武侯祠。岳飞因遇上大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之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当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时,岳飞挥毫走笔。岳飞与诸葛武侯心灵相通,肝胆相照。还我河山平生志,一腔孤忠向谁诉?岳飞挥书《出师表》,这是通过笔墨与诸葛武侯做一次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故挥笔疾书,直舒胸臆,泪水洒在《出师表》上。书毕,意犹未尽,又在铺开的大纸上,用尽全部心力写下了“还我河山”四个大字,而后将笔扔于案上。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抗金名将。在女真金南侵中原,宋、金之间爆发民族战争的时候,岳飞毅然投身于保家卫国的抗金斗争。他转战长江南北,出生入死,建立赫赫战功。因为坚决主张用武力抗击入侵的金兵,反对与金妥协,被赵构、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于南宋都城(今杭州)风波亭。岳飞冤案在过了二十一年后得到昭雪,朝廷以礼改葬岳飞于栖霞岭,并建忠烈庙,谥武穆,后又被追封为鄂王。

岳飞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现今岳庙内悬挂的“还我河山”匾额及碑廊内陈列的岳飞手书《送紫岩张先生北伐》诗碑、《吊古战场文》碑、前后《出师表》碑,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岳飞书法的磅礴气势与绝妙韵致。岳飞能诗善书,书法学颜真卿,雄浑峻拔,酣畅淋漓,为世所重,对他的书法艺术,向来评价很高。宋人方岳称其书法“老墨飞劲,忠义之气烨如。”明谢肇淛《居东集杂纂》谓:“岳鄂王书力斫余地,非但胸次绝入,其功夫亦正不浅也。” 明黄道周评:“岳忠武书,笔阵纵横,戈矛森立,芒铩增寒,于庄肃严整中忽而出奇不穷,正如兵法正变,交互幻化至妙。此其胸襟运用势有天机,常人虽妙八法,难与之比论也。况其气节如生,义格千古,人品无双,其染翰亦自只绝矣。”书画艺术上有“兵家梅花”之称的清代彭玉麟,盛典赞岳飞书法 :“千军横扫笔锋开,满腹经纶腕底来。”

于谦翰墨留人间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名篇《石灰吟》中的诗句,也是其一生人品和官品的生动写照。这位被杭州人引为骄傲和福佑的同乡,非但将清白留给了人间,也把墨宝留在了世上。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自幼聪明过人,志向远大。六岁开始读书,十五岁考取秀才,十六岁求学于杭州三茅观。少时常以民族英雄文天祥为楷模激励自己。永乐十九年(1421)中进士,宣德初授监察御史,以才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前后在任十九年,曾平反冤狱,赈济灾荒,多有惠政,被誉“于青天”。正统十四年(1449)从兵部左侍郎升任兵部尚书,时瓦剌军入侵,英宗北狩,众臣拥立景帝,侍讲徐珵主南迁,于谦力陈利弊反对南迁。瓦剌军逼近京师,于谦调集重兵身先士卒抗击敌寇,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剌军。景泰元年(1450)瓦剌军见无隙可乘,遂遣使议和,并被迫释放英宗。天顺元年(1457)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于谦被徐珵、石亨等诬陷,以“谋逆罪”被杀。万历中谥忠肃。于谦墓和于谦祠在三台山上,于谦故居位于河坊街祠堂巷42号。他作有《岳忠武王祠》、《夏日忆西湖风景》等诗,其诗激越动人。

于谦工书法,行楷清丽,端雅有格,静穆高雅,气韵盈沛。其传世墨迹珍稀,代表作是《题公中塔图赞帖》。此帖计19行,164字,行楷体裁,笔法严谨,笔调畅达清丽,结字宫敛际展,意如云行水涌,洋溢着精彩奇气。

张苍水诗书惊天地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这是民族英雄张苍水在狱中所作的明志诗。诗中表明他是以先辈英雄岳飞和于谦为榜样的。诗文意高气壮,字字金石,落地有声。

张苍水(1620—1664)名煌言,号苍水,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能文章,善骑射。明室覆败,与同郡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南明福王弘光元年(1644),至天台迎奉鲁王临绍兴监国,官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张苍水率军于浙东及东南沿海抗清,后与郑成功联师,入长江,克芜湖、广德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声势大振。后因郑成功久克南京不下撤离,张苍水孤军无援,招致兵败,避居浙东海岛上。不久,被清兵所袭,被俘后押往杭州。他在狱中作诗明志。又作《忆西湖》诗:“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康熙三年(1664)九月初七,被杀害于弼教坊,他口占绝命诗一首:“我年适五九,复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临终遥望凤凰诸山,感叹道:“好山色!”他坐而受刃,从容就义。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谥忠烈。光绪元年(1875)在杭州众安桥之侧建造 了“张忠烈公祠堂”,张苍水墓在今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

张苍水“虽不以书名世,但行间周密,出入褚、米,非深于学力者岂可同日论哉。”这是后人对其书法艺术的公正评论。品鉴张苍水狱中诗稿遗墨,学养深厚,笔法圆劲,豪气凛然,惊天地,泣鬼神,忠义之心见于毫端,令人肃然起敬。

秋天的西湖作文 篇4

秋天的时节来到西湖边,此时的西湖没有了夏日是的生机盎然,原本湖中的美丽的荷花也早已凋零,徒留着几朵残荷在风中摇摆着,这时候的西湖更多了几分肃渺的氛围。所以此时游玩西湖的人不似夏日时候烦恼拥挤,倒是添了几分宁静的感觉。

此时的天气是秋高气爽的,天空也是万里无云,比较适合登高望远。等上宝塔诗,站在塔上向下面望去,此时西湖的美景便可以格外清晰地尽收于眼底,可以看到西湖的周边的繁华的街市。从塔上下来,走上西堤,此时的西堤上面落满了落叶,道路两边的树木不是随风落下几片树叶,显得格外的安静。大概也正因为此,此时的西堤上面的人们或是静静散步或是小声交谈着,没有了往日的喧哗。也有一些艺术家门带着画笔在湖边做着,静静描摹着湖中的美景。

每当这个时节,坐上湖边的画舫来到湖中心的凉亭处,带上一两本书静静在那里歇息。不时有南飞的大雁从头顶飞过,这个时候更加可以感受到了西湖的平静,也使得自己的心情得到片刻的放松。另自己的心声陶醉在西湖秋日的美景之中。

初中写景作文:秋天的西湖公园 篇5

今天,我们一起去爬山,我们爬到半山腰,突然看见一个红红的东西长在树上。仔细一看,哦,原来是杜鹃花呀!杜鹃花的花瓣很鲜艳,有的是大红色的,有的是朱红色的,还有的是粉红色的。它的花苞也很美丽,有的像雨滴,有的像米粒。

当我们下山的时候,发现了一条小沟,里面有许多蝌蚪。这些蝌蚪有的大,有的小。有时候它们聚在一起。但是当我们走过去的时候,它们就四处逃散,有的钻到泥土里面躲起来,有的藏在水草底下。我把两只手轻轻合拢,像勺子一样慢慢一舀,就抓到了一条小蝌蚪。蝌蚪被我舀上来了,手里的水越漏越少,蝌蚪在我手心蹦跳着,好像在说:“我还小,你先放了我吧!”而我却舍不得放了它,把它装在袋子里,就拎着回家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看见了油菜花金灿灿的,好像给大地铺了一层金子。油菜花上飞着好几只蜜蜂,它们在忙着采蜜。我想:正是因为它们,我们才能吃上又甜又香的蜂蜜,它们可真辛苦呀!走着走着,我们又看见小河上有几只鸭子在自由自在地游泳。看到这个画面,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春江水暖鸭先知!”

略论颍州西湖的变迁 篇6

中国的西湖众多, 较著名的西湖有36处。至今, 仍存的西湖有31处。在36处西湖中, 以杭州西湖、颍州西湖和惠州西湖最为著名。古人云:“海内奇观, 称西湖者三。”清代《冷庐杂识》中说:“天下西湖三十又六, 惟杭州最著。”南宋诗人杨万里《西湖》诗云:“三处西湖一色秋, 钱塘汝颍及罗浮。”宋代文豪苏东坡《轼在颍州, 与赵德麟同治西湖……》诗曰:“大千起灭一尘里, 未觉杭颍谁雌雄。”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颍州西湖在当时的盛景。

颍州西湖位于安徽阜阳市颍泉区生态园西。上古由于人口稀少, 生产力低下, 无人开发, 只是一个自然湖泊, 除了调剂水量、用于灌溉、排水之外, 基本上没有别的利用价值。加之黄淮平原陂塘众多, 河渠交错, 水面并不罕见, 也就没有什么人特别重视它。再加上本地石材严重缺乏, 建设人文景观较为困难, 所以很长一段时期都无人开发, 任其自生自灭。颍州西湖就像深闺中的处女, 虽然天生丽质, 却并不为世人所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此地许多有名的陂塘都逐渐淤塞, 变成了一片片平畴沃野, 唯独名不见经传的颍州西湖硕果仅存, 成为饱含文化底蕴、风景优美、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旅游胜地。

古代志书可以帮我们了解颍州西湖的大致状况。正德《颍州志·舆地·山川》:“西湖在州西北二里外, 湖长十里, 广三里。相传古时水深莫测, 广袤相齐 (长宽相等)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颍州西湖东岸距州城约二里多, 明朝湖长十里, 宽三里。而再往前推, 是个长、宽各十里、接近圆形或方形的湖面。

颍州西湖在历史上长期处于默默无闻的地位。我们在研究其历史时发现:在唐以前不仅没有颍州西湖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任何记录 (除了女郎台, 而女郎台不是以玩赏西湖为目的而建造的) , 而且没有颍州西湖之名。甚至郦道元《水经注》中也没有只字片言谈到颍州西湖或什么陂。这的确非常奇怪。郦道元对汝水上游一些小的水面都有记载, 如果颍州西湖当时就存在, 那么为什么《水经注》没有记录?这个谜团至今无人能解。在对淮北地区水名的进一步研究中我们发现, 本地大水聚集的地方古代都不叫“湖”, 而是称为陂、塘、潭等。《说文解宇》:“湖, 大陂也。”淮北地区没有大陂, 故以湖命名的水域绝少。查《水经注》可以看出, 汝、颍水系中, 形似陂塘的诸水聚集处, 基本上都称为“陂”, 如叶陂 (在河南叶县) 、汾陂 (在河南漯河市召陵区) 等;又《魏书·地形志》汝阴、陈留双头县 (一地以两个县命名) “有高塘陂、蟹谷陂”, 目前已知其中的高塘陂在临泉县高塘乡, 蟹谷陂则不知何处。又《新唐书·地理志》:汝阴县“南三十五里有椒陂塘” (在今阜南县焦陂镇) , 下蔡县 (今凤台) “西北百二十里有大崇陂, 八十里有鸡陂, 六十里有黄陂, 东北八十里有湄陂”, 等等, 阜阳市辖境内有多处黑龙潭、白龙潭, 而在唐以前的史籍中根本就没有以“湖”命名的水面, 至今阜阳这一带称水名为湖者仍是寥寥无几, 唯独出现了一个“西湖”, 令人费解。训诂学告诉我们, 研究一个字、词、音, 都应该结合具体的时代、地域进行考证。作为水名, “湖”不出现在其他水面的名称中 (阜阳也有慧湖, 属后起的名字) , 而只有颍州西湖以湖命名, 必然有其历史原因。我们猜想 (仅仅猜想而已) , 这或许是外地人在此做官时所取, 所以与本地的其他水名不同。但是一旦约定俗成, 这个名字就成了它的专名,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兴旺发达起来。

颍州西湖的真正兴起, 在盛唐时代。唐代著名诗人许浑留下一首《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 西湖清宴不知回, 一曲离歌酒一杯。城带夕阳闻鼓角, 寺临秋水见楼台。兰堂客散蝉犹噪, 桂楫人稀鸟自来。独想征车过巩洛, 此中霜菊绕潭开。 (辑自《全唐诗》卷五三五) 为我们研究唐代颍州西湖的历史状况, 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从诗中所描写的情景看, 当时的颍州西湖紧靠州城, 不仅有亭台楼阁, 而且有画舫游船, 有游人游玩, 有餐馆招待游客, 已经形成了一个典型的玩赏胜地, 不再是仅供渔猎蓄泄的自然湖泊了。可惜, 迄今为止, 关于唐代颍州西湖的资料仅此而已, 难以发掘更多的、有价值的材料。究其原因, 唐代诗人上承汉人恢宏豪放的气度, 喜欢做大气、壮美的文字功夫, 初唐诗人更以边塞诗扬名立万, 却很少对地方的小景观进行雕琢, 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同时, 此地虽属于上溯河洛的水上通道, 但据《唐会要》记载, 直到唐后期的元和十一年 (816) 才设置扬子运使, 开通了从扬州经寿州 (今安徽寿县) 、颍州、项城 (今河南沈丘槐店镇) 直到郾城 (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 的官方水上运输通道, 将南方军需、民用物资运往京师长安, 此后颍州才逐步繁荣起来。值得注意的是, 许浑的《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诗正是写成于扬子运使设立之后, 约公元849年 (大中三年) , 许浑任润州 (今江苏镇江) 司马期间, 为了进京谋职, 从润州到京师, 路过颍州时所作。扬子运使的设置, 水上运输通道的开通, 一方面为颍州的发展繁荣带来了机遇, 另一方面为一些著名诗人、作家路过此处, 留下题咏创造了机会。我们设想如果没有许浑留下的这一首诗, 唐代颍州西湖的状况我们会一无所知。此即所谓“景由人兴”, 没有人烟的地方, 再好的景致也无人欣赏;反过来说, 再好的风景, 没有文章的记录、诗词的歌咏, 也难以传世。这正是唐代诗人许浑《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一诗留给我们的宝贵启迪。

颍州西湖在宋代达到了繁荣的极致。北宋许多著名学者、政治家、诗人在颍州为官或游玩, 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文章篇什, 修筑了许多著名的人文景观, 使得颍州西湖成为天下闻名的风景名胜。欧阳修知颍州时, 曾以颍州西湖为题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其中写颍州西湖的《采桑子》十三首最为精美, 其中第一首写道:轻舟短棹西湖好,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 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辑自《近体乐府》卷一) 并于皇祜二年正月初七在聚星堂宴集宾客, 主宾先是分韵赋诗, 接着又赋室中物、席间果、壁上画像。诗成编为一集, 流行于世, 成为北宋文坛的一大盛事。

金元之际, 颍州西湖开始冷落。考其原因, 就在于南宋初年 (建炎元年至绍兴三十一年, 1127—1161) , 宋、金在这一带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拉锯战, 对此地造成了严重破坏。两国军队忙于打仗, 民不聊生, 湖上不仅没人游玩, 而且湖滨建筑的可用部分都有可能被拆下烧火取暖或移作他用, 我们可以想见当时湖上那一派破败荒凉的凄惨景象。北宋一百多年的和平给颍州西湖带来的似锦繁华, 顷刻之间被扫荡殆尽。

然而, 金人统治时期, 颍州西湖受损的只是湖面上的建筑, 真正给西湖带来重创的, 是南宋末年元军决黄河以淹宋军的一次战役。《淮河水利简史》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编, 责任编辑蔡蕃, 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年版) 记载:

蒙古军于宋端平元年 (1234年) 在灭金后, 为了水淹宋军, “又决黄河寸金淀之水, 以灌南军, 南军多溺死”。黄河更加南移, 但流经哪些地方, 史书没有具体记载。根据《元史·地理志·杞县》和《元史·张柔传》等分析, 此后的黄河可能由封丘南、开封东至陈留、杞县分为三股, 主流经涡河入淮, 北支经汴水故道和睢水合泗南下入淮, 南支亦东流入涡, 泛滥及颍河。

这是黄河南泛第一次影响到颍河。上古时代, 黄河改道主要北流, 自西汉文帝十二年 (前168) , 黄河在酸枣 (今河南延津县西北) 决口首次南泛起, 此后南泛夺淮人海就成为黄河改道的主要趋势。但此前的黄河南泛主要是夺泗人淮, 并没有对颍河造成大的危害;而此次人为决河, 由于接近颍河上游, 故对颍河及颍州西湖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而元人不注重文化, 甚至所到之处破坏和摧毁中华文化, 更从上层建筑方面对颍州西湖的建设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作用。另外, 金元之际对颍州一带居民的残酷杀戮与掠夺, 致使颍州民户大减, 一些地方几乎成了无人区, 也对颍州和西湖的建设造成了致命的摧残。

自元军这次决黄河淹宋军并多年不加堵塞以后, 黄河就开始侵夺颍河, 而颍州西湖就是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缩小, 直至消亡的。明清之际, 受黄河南泛、围湖造田等因素的影响, 湖面由前代的“水深莫测、广袤相齐”缩小到明朝的“长十里、广三里”, 再缩小到清康熙年间的“袤十余里、广二里” (清·康熙《颍州志》) , 而到了乾隆年间, 只有“水面八百九十四亩” (乾隆《颍州府志》) 即59.6万平方米, 理论计算只有康熙年间的百分之十二, 明正德间的百分之七, 大大小于宋代的面积, 简直就是一个小水塘了。

真正让颍州西湖从地图上彻底抹去的, 当“归功”于1938年国民党军队炸开郑州花园口, 企图阻止日军西进南下的那一次绝世灾难。1938年6月9日, 国民党军队先挖掘、后炮轰, 炸开了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 黄水直泄而下, 同时天降暴雨, 黄河南岸立刻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这次人为的黄灾, 虽然淹死了不少日军, 阻挡了日寇南侵的猖狂势头, 但也给淮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据后来的统计, 大水淹没了河南、安徽、江苏3省的44个县, 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 受灾人口1250万, 其中淹死人口89万, 并造成了连年灾荒的‘黄泛区’” (晓农:《中国的旷世之灾———以水代战决黄河》)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水战, 也是最大的一次人为的水灾。连年的水患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于湖底, 水面被湮平, 亭台楼阁被冲倒, 加上战乱期间无人疏浚, 昔日繁华的颍州西湖, 很快成了荒无人烟的黄泛区, 只留下大片滚滚黄沙供后人凭吊。

明珠已潜光于洪水黄沙的尘霾, 颍州也消逝在青天白日旗下。“阜阳”这个东汉初年封于临泉境内的侯国名取而代之, 最终成了昔日颍州的专名。“颍州西湖”已然名不符实, 湖面的消失更使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之中。而今一些研究宋史和欧苏的著名学者, 不知颍州和颍州西湖的, 或虽知而不知就在今之阜阳的, 绝不在少数。

家乡的“西湖” 篇7

难得看到这么出彩的写景抒情散文哦!有色又有声!真棒!

杭州西湖名扬天下,令中外游客赞不绝口。我们家乡公园里的“西湖”虽不能与之相比,但也别有一番独特的韵味。

看,一只只跳水健将——青蛙,望着那绿波荡漾的湖面,激昂地叫着,好像在说:“我要跳了,我要跳了!”一不留神,只听到“扑通”一声,冰雪初融的水面就像被打碎了的镜子,泛起涟(lián)漪(yī)。河边的小草也争相地冒出头来,好像在迎接春姑娘的到来。

湖对面有一片草地,夏天,草地绿油油的,还有各色的小花,吸引着蜻蜓和蝴蝶结伴儿而来,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我们在草地上玩耍,开心极了!俯身下去,小花向我招手,小草向我弯腰,我忍不住轻轻抚摸它们。

转眼间,一片片金黄的叶子落了下来,渐渐铺成了一条金黄的地毯,踩在上面,好软,好软!我穿梭在落叶之间,感受着家乡秋天的美。啊,一片落叶飘到了湖面上,被流水送向远方,那是一封金黄色的信吗?

看,调皮的小雪花如期而至了,雪花晶莹剔透。我忍不住伸出舌尖捕捉它,啊,真凉,一股甘甜沁(qìn)进心脾。是啊,它是多么纯洁啊!远处传来小伙伴们打雪仗银铃般的笑声……

我爱家乡的“西湖”,它留下了我童年许许多多美好的足迹!

教师点评

描写西湖的作文:美丽的西湖 篇8

描写西湖的作文:美丽的西湖

浙江省杭州市建新小学三年级 汪月寒

指导老师 余葵葵

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西湖是《世界遗产名录》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呵护的.魂宝。我生在杭州,有西湖陪着我长大,这真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

西湖的美,是自然的美。春天,有苏堤春晓,间株杨柳间株桃。粉红的桃花绽开笑脸,嫩绿的柳枝甩着长辫。夏天,有曲院风荷,莲叶一片挨着一片,衬得荷花宝宝分外娇憨。秋天,有平湖秋月,湖光潋滟,月色清亮,这时歪坐在岸边的美人靠上,绝对是人间少有的享受。冬天,有断桥残雪,说实话,这个美景我还没有机会看到。不过光是想象,也够美了。

西湖的美,还因为它藏着故事。(小学生作文 )无论是那些数不清的文化名人,还是美丽的白蛇传说,西湖总是让无数的中外游客魂牵梦萦。

晴天的时候,阳光一照,平静的湖面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湖面上,一只只游船浮在上头,缓缓前行。所有的人都在尽情地欣赏这迷人的湖光山色。要是遇上雨天,西湖就好像披上了一层薄纱,远山一片朦胧,就像童话里的仙境。看着看着,我不禁想起了苏轼写的那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三千年的城池 篇9

人类,截海成湖,筑城饮水,呕心沥血3000年,成就了今天的杭城西湖。

人文,使西湖的生命周期,远胜于其他人工湖河,经千年而存留至今,历代人类对文明的追逐,对西湖的治理,使人文与西湖山水自然和谐结合,成就了今天西湖的文化景观,杭城因西湖而美丽繁荣,生命依湖而居,因西湖而得以延续繁衍。

历史的承载和文明的史书,西湖封存着历史沿革的珍贵片段,蕴藏着七大古都的鲜活记忆,形成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城市景观等多层关系的综合人文特质,是大自然的动态博物馆,也是民族文化的典范,更是一笔超越时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杭州历史悠久,早在4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西湖,是在12000年以前形成的“泻湖”。它和6000年前余姚河姆渡文化的形成、5000年前良渚古城文化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同脉渊源。西湖的人文景观文化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共同演绎历史的鼎盛与繁华。当其他文化都成为历史的时候,而西湖却依然鲜活着,因历代人类对西湖的治理,从古至今和它相伴的城市形成一个生命体,成就了今天西湖的文化景观,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水、人类与一座城市如此密切存在的文化遗产。

西湖经历从万年前的海湾——湖盆——泻湖——淤积——疏浚及人为治理等几个阶段,从最早的海湾,渐渐形成较有规模的水库,将海水与淡水隔开,与唐代甬江支流、宁波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的它山堰(中国四大古堰之一),有着同工之曲。

长期以来,杭州人开凿了汲水井,铺设了涵管,修筑了捍湖大堤与涵闸,多次疏浚了西湖,设置了闸、涵、笕等水利设施,使西湖变成个人工湖,成为历史上成功的水利工程之。

西湖与形成于35D0年前的北京昆明湖——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一样,具有人工水库功能,并在人文上与西湖相偕美。巧的是,它们还都用过同一个名字“西湖”。

而相联北京的京杭大运河又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给当时的杭州带来了南北经济及文化的繁荣昌盛、百花齐放,更促进了人们对西湖的改造治理及更高的人文需求。

历代西湖水利的修筑,因将挖湖的污泥堆积,逐步形成了孤山、阮公墩、湖心亭、苏堤、白堤、三潭印月等人文景观,成为西湖人文的重要内容。西湖水利从初期杭州城的饮水开始,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逐渐发展成供水、灌溉、航运、防火、护城以及美化环境等综合性的水利工程,为杭州地区的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湖以自然山水为依托,以儒家审美导向为基础,经历了从自然泻湖、人工水库到山湖景观的三个阶段,形成了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审美实体和东方审美体系中最具经典性的文化景观。西湖的文化景观在于文化与自然的关联和紧密结合,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产生的作品。既包含文化的内涵价值,也包含了自然的内涵和价值。

元散曲家张可久的西湖情结 篇10

一、张可久与西湖的缘分

张可久,字小山,出生于庆元,是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剧作家,人们将他与张养浩合称为“二张”,与乔吉合称为“双壁”。他的一生之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创作,同时也是元代传世散曲创作最多的作家,其个人作品占现存的全部元散曲的五分之一,比例之高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张可久见证了元朝由盛转衰的整个历史过程,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比较坎坷,以1319年,将其人生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主要是通过文学创作来结交朋友,目的是为了能够获得朝廷的赏识,走一条属于传统文人的仕进之路,这个时期他曾经在江苏、吴江一带居住过,也曾经较长时间地隐居在杭州西湖;后期的张可久为了生计,被迫屈沉下僚,有时候做官,有时候隐退在山水之中,在这个时期,他曾经出任过绍兴路吏,后来迁徙到衢州任职首领官,在他五十岁之后的多数时间都是在西湖过隐居生活,期间也曾出任各种官职,但是都没有很长久,而是比较短暂的停留,晚年七十多岁的时候还是昆山的幕僚。总的来说,他的一生仕途不得已,从来没有做过大官,生活比较漂泊,活动范围主要是在江浙行省的辖区境内,也曾去过陕西行省华山、湖广行省长沙等地。由此可见,张可久与西湖之间的缘分是在他早年就开始了,张可久在散曲的创作中西湖情结的产生其实还是受较多的因素影响的。

1.杭州西湖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学创作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从宋代开始,浙江的发展已经开始呈现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进入元代之后发展的速度越发迅速,街道变得更加宽阔,广场也修建得极为宏大,路边的店铺林立,西湖周围更是一家家青楼楚馆紧挨着,酒楼台榭也是密密麻麻,湖上还有日日笙歌的游船,不分昼夜,种种繁荣盛世的景象让人叹为观止。再加上京杭运河的修建,使杭州成为人们进行经济交易和交流的中心,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杭州整个城市带来了一片勃勃的生机和活力[1]100。经济上的繁荣发展必然会促进当地政治、文化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那些商人们在生活闲暇之余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利益的追求,而是将目光放在了精神文化享受上,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与文人结交,并为他们提供经济上的扶持和帮助,使自己的文化品位得到提高,同时也使自己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由此可见,繁荣发展的经济为杭州西湖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客观物质基础。

2.杭州西湖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其文人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杭州西湖风景绮丽,自然人文风景清新秀丽,这是人人皆知并且都认可的事实。许多文人骚客在失意的时候都选择到西湖来游玩,借以寄托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怀,这是任何一个时代的文人心中都有的情结。南方的文人汇集于此结社赋诗,大量的北方文人也由于对西湖秀丽景色的热爱而纷纷南下,使杭州西湖一时之间成为文人进行文学创作和交流的主要场所,打破了南北的隔阂。另外,杭州西湖作为南宋的胜景,它经历了历史的洗刷和打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西湖以曾经接纳了以林逋为代表的一批归隐的文人而具有隐逸之意。南方的文人在这里成立了各种各样的诗社团体,他们在创作中不仅对自然美景进行描述和赞美,同时还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对自己以及对人生的各种情思[2]48。中国的文人儒士中其实很少有真正的隐者,大部分人都是在生活或者人生不得志的时候才选择归隐山林之间,西湖就是这样一个清幽淡泊之地,另外杭州的迅速发展实际上能够为文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际遇,这个地理优势将雅和俗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杭州的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特点。西湖地区文人群体的形成为全国文化的中心地位奠定了基础,对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张可久文学创作中体现出的西湖情结

1. 西湖美丽的湖光山色为张可久提供了放松身心的自然环境。张可久从小就受到系统、完善的儒学教育,这成为贯穿他一生的主导思想。儒家思想向来主张人们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张可久亦是如此。但是他的仕途之路并不顺利,空有满腹的才华却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只做过小官小吏,沉滞下僚、落魄潦倒,这使他的内心非常抑郁悲愤,由此而产生向往归隐的想法,漂泊不定的生活也使他产生一种客居之意,在进行散曲创作的时候也往往会流露出一种天涯倦客的孤独和寂寞之情。他在多部散曲创作中的题目都是直接以“客”为题,比如《客怀》、《客况》、《客中》等,这种立题方式当然可以理解为张可久确实是在经历漂泊的客居生活,但是经过对他人生以及创作心理的分析之后就会发现,其中更多的寄予的是他内心情感无所依托的愁丝。“天人合一”向来是中国在自然与文学的融合过程中的理念,人们往往会钟情于山水名胜之地,风景秀丽的杭州更是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和瞩目[3]。张可久有大量的文学创作都是以西湖为题材的,比如在散曲《钱塘纪事》中对杭州景物的描写,赞叹杭州的魅力在于能够在春天的时候游湖,秋天的时候观潮,其中对于湖光山色的描写以及潮水的描写都是对杭州西湖美景的赞颂。比如在《湖上归》中,张可久采用浓墨重彩的方式对西湖的美景进行了描绘,让人心灵神往,这种不遗余力的赞美不正是张可久对于西湖秀丽景色无比热爱之情的表现吗?另外,从《湖上感旧》以及《秋日湖上》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长期心灵无所依的张可久在西湖找到了“栖心”之所,使他的身心都得到了放松。

2. 西湖上娉婷的水边佳丽为张可久的心灵和情感带来了慰藉。在之前与西湖有关的诗词中,最得张可久喜欢的就是苏轼的那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其出色的艺术表现技巧将西湖美妙的风景以及气韵通过比喻手法表现了出来,同时我们在想象西湖美景的时候,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西施那美丽的容貌以及绰约的风姿,使西湖的形象更为鲜明。在张可久的散曲创作中也多次出现了美好女性的形象,其中秀外慧中的女性尤其受张可久的喜欢,比如在《湖上即事》中有写道“:盈盈娇步小金莲,潋潋春波暖玉船。行行草字轻罗扇,诗魂歹带酒边,水光花貌婵娟。”将美人作为描写的对象,对其秀美的风姿充分地展现出来,即兴所作的作品使其更具有现场感[4]。张可久交往的女性中有不少是歌姬,比如,他的作品《歌姬施氏》以及《琵琶姬王氏》等都是赠给歌姬的曲目。在与在张可久交往的歌姬中有一位名叫张玉卿的女子,从张可久赠送给她的多首散曲中来看,他们两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美人相伴的西湖游玩极大地慰藉了张可久内心的情感,同时也使其人文精神得到了极大的丰实。

3.西湖作为文人居士隐居之地是张可久人文精神的最终追求。西湖曾经是许多文人志士选择隐居的地方,比如宋代的大诗人苏轼,以及著名的隐逸诗人林逋,这是张可久倾心于西湖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张可久曾经多次在散曲创作中提到苏轼和林逋二人,比如在《湖上》中写道“逋仙旧冢,西施淡妆,坡老衰翁”,以及在《湖上晚眺》中写道“林君复先生故居,苏子瞻学士西湖”等。从张可久的创作内容中来看,他对自己的创作才能非常看重,往往以“诗豪”“、诗翁”自居,也非常喜欢与世人结交为伴。苏轼算是张可久最为欣赏的一位诗人,张可久最崇拜的就是他的“诗才”和“诗兴”。张可久在对诗意的追求中还十分钟爱与典故有关的创作,比如“灞桥寻诗”等。其中《湖上归》有一句“踏雪寻梅灞桥冷”,其中的冷反映的是诗人内心的一种情感外现,这属于一种艺术苦吟的行为,这种苦吟往往寄托了诗人自我陶醉、排遣孤独和寂寞以及对抑郁心情的抒发[5]57。张可久通过这种寻诗、作诗、品诗的方式来对自我的存在方式进行认知,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他提升了自己的人文品格,淡化了由于仕途的不顺利而导致的内心郁郁不乐,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了回归之乡。

西湖有着世人称道的秀丽风景,同时也在历史的风尘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满足一个诗人对美景、佳人、情感的归处的需求和向往,西湖的美景给了他安慰,安顿了这位在现实生活中受尽了坎坷不如意的倦客疲惫的心灵,同时张可久在对西湖进行描写的时候也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寄托,进而成就了张可久的散曲创作,为我国文学创作中散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西湖的美,因为张可久的发掘而更加丰富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张可久人生中与西湖之间的缘分,并主要通过西湖的美景、美人以及隐士氛围,对张可久的西湖情结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文学研究者对张可久的西湖散曲创作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秋天的西湖 篇11

西湖的断桥如何得名则众说纷坛,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一说大雪初停,登宝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皑皑如链。日出映照,断桥向阳面积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了,因此叫断桥。

相关传说

传说一

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对姓段的夫妇。两人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男的在湖里捕鱼为生,女的在门口摆个酒摊,卖家酿土酒。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上门,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妇俩刚要关门,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说是远道而来,身无分文,要求留宿―

夜。段家夫妇见他年老可怜,热情地留他住下,还烧了一条刚从西湖里捕来的鲤鱼,打上一碗家酿土酒,款待老人。老人也不客气,一连饮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发老人临别时,说道:“谢谢你们好心款待,我这里有酒药三颗,可帮助你们酿得好酒。”说罢,取出三颗红红的酒药,告别而去。

段家夫妇将老人的三颗酒药放在酿酒缸里,酿出来的酒,颜色猩红,甜醇无比,香气袭人。从此,天天顾客盈门,段家猩红酒名扬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段家夫妇拆了茅舍,盖起了酒楼。他们为了感谢白发老人,积蓄了一笔钱,准备好好答谢他。

岁月流逝,一晃三年。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发老人冒雪来到段家酒楼。夫妇俩一见恩人来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长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别。临别之时,段家夫妇取出三百两银子送给老人。老人笑着推辞说:“谢谢你们夫妇―片好心,我这孤单老人,要这么多银钱何用?你们还是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吧”说罢,便踏雪向小桥走去。段家夫妇站在门口相送,只见老人刚跨上小木桥,脚下一滑,桥板断了,老人也跌进了湖里。夫妇俩急忙跑去相救,忽见白发老人立于湖面,如履平地,微笑着向他们挥挥手,漂然而去。

段家夫妇这才知道,白发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临别说的话,使用那笔银钱在原来的小木桥处,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桥,还在桥头建了一座亭子。从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桥断了。乡亲父老怀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后来,因为“段”、“断”同音,便被称为断桥。

传说二

断桥上还流传着许仙和白娘子的动人爱情故事,也因为这个故事让断桥成为西湖上最著名的桥。白娘子原本是山野中修炼的一条小白蛇,有一天,小白蛇被一个捕蛇老人抓住了,差一点遭遇杀身之祸,幸亏被一个小牧童所救。

经过一千七百年的修炼,白娘子终于化做人形,经观音大士指点,来到杭州西湖寻找前世救命恩人小牧童…

清明佳节,烟雨蒙蒙,观音大士说“有缘千里来相会,须往西湖高处寻”。在杭州西湖的断桥上,白娘子终于找到了前世的救命恩人许仙,以身相许,结为夫妻。在经历水漫金山之后,又是在断桥邂逅重逢,再续前缘。

成功申遗

“断桥残雪”是“西湖十景”之一,6月25日电 接近北京时间6月25日凌晨零点,正在巴黎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申遗的西湖,也是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1]

上一篇:施工承诺书安监局下一篇:东华镇教育基金会教育基金募捐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