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学德育评价现状与思考论文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前中小学德育评价现状与思考论文(推荐10篇)

当前中小学德育评价现状与思考论文 篇1

构建德育评价体系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当前中小学德育评价现状与思考

 

舒 翔 吕 冰

(浙江省慈溪实验高级中学)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评价的现状

学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几乎所有学校都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校最终的归因多半是:社会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盖过学校真善美的教育,“辛辛苦苦教五天,还不如回家混两天”.诚然,学生道德规范的缺失,固然也有社会道德失范、家庭教育失当的因素,但笔者认为当前学校教育的失误还是最主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德育工作浮于表面,缺乏深入

大多数学校未能按《中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不分年级高低,不管个性差异,脱离实际,抽象教条,教育形式单一,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很多学校对德育教育似乎是很重视,但是德育教育大多以说教为主,重知识传授和空洞说教。比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全由教师口中说出,很难落到实处,同时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而使之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2.重智育,轻德育

在教育质量大行其道的今天,社会评价学校,上级考核学校主要看升学率,学校考核教师主要看学科成绩,“一好遮百丑”现象频现。由于应试教育,德育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很大程度的挤压,智育和德育的比例严重失衡,德育工作只有雷声,不见雨点,过多强调共性,忽略个体差异,这些都是学校德育工作弱化的根本原因。

针对当前中小学德育评价的现状,思考如今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何如此不强?说到底还是德育教育评价的缺失造成的。当前德育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其德育评价中最重要的诊断、激励与抑制功能。一个学生犯了错,大多老师会说:“你怎么又犯错?”或“怎么又是你?”……学生很难有说话的机会,老师也往往不会听学生的任何解释。这样的话不仅伤了学生的自尊,更脱离了德育评价的真正目的。

二、对当前中小学德育评价的思考

德育评价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德育工作起着导向性作用。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方式,提倡由以往注重甄别、选拔转向重视个体生命发展,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那么如何评价?怎样执行?这便成了当前中小学校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构建多元、开放的德育评价体系:

1.让学生成为德育评价的主体

德育评价往往是由教师一手操办,大多凭经验、印象给出,存在很大的主观性。教师可以大胆尝试让学生以评价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校德育教育的评价之中,既接受我之外的世界评价,也评价我之内的世界;既接受我之内的世界评价,也接受我之外的评价。让学生成为品德教育真正的评价者,可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让他们学会在对自己、对他人的评价中获得最真实的体验。让他们拥有心的碰触,最终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当然,在保证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所谓给他们充分自评的机会还是以达到学生的德育为最终目的的,是对学生的品德进行激励或抑制的,并不是所谓的`让他们进行自我夸耀。

2.让教师成为德育评价的引导者

德育评价有了学生的参与,当然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曾有人做过调查,一位教师在一天的工作中与学生交往的次数达1500次,在这么多的师生交往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怎样的呢?可见,教师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教师应抓住每一次德育教育机会,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当然,教师也并非是传统德育评价中的“掌握者”,而是以一名组织者、引导者或是激励者甚至是学生亲密伙伴这样的身份出现。作为一名引导者、组织者,教师引导学生的德育评价最主要的就是以激励的方式来做好正确的引导,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3.让家长成为德育评价的参与者

学生的德育评价除了有其自身的投入与教师的引导之外,更应有家长的参与。家庭的熏陶是不可忽视的,毕竟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见证人,孩子的一步步成长甚至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反映在家长眼里的。因而,家长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可低估。如,对学生勤俭节约、孝敬长辈、热爱劳动等习惯的培养方面,家长也可以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当然,由于不同家长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对学生德育评价也不同。何况现在一般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过分的“疼爱”,对学生的德育评价也往往是表扬胜过批评,他们的有些评价甚至可能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这样的参与,将会导致孩子不良品德的形成。因此,正确引导家长对孩子的德育评价也很重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把德育工作抓实抓好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研究,不断地实践、探索与创新,构建多元开放的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德育工作才能持之以恒并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当前中小学德育评价现状与思考论文 篇2

学校德育工作滞后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在学校内部, 以升学为中心, 以应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在社会大舞台, 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率”, 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校长, 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 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声誉”和单纯的“成绩”而放弃道德教育的功能。

1. 学生思想状况令人忧虑。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知识经济的突飞猛进, 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 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左右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传统的伦理道德、审美情操在青少年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 导致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

2. 教师思想认识不容乐观。

教师既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指导者和传授者, 也是学生思想灵魂的铸造者和传播者, 教师应模范地履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但从调查和平时的了解中发现, 一部分教师不能身正为范、严格要求, 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

3.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转型期学生的需要脱节。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 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 并未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 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展现, 大多以“书本”、“教师”为中心, 在课堂上教师只是照本宣科。

4. 学校的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分离。

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 是组成社会的一分子。古往今来, 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 更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现在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 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 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 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拔苗助长, 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

二、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1. 正确处理德育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于首要的地位。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 德育的外延扩大了, 德育与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更密切了, 如果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把素质教育单纯地理解为搞一些活动, 进而用这种所谓的“素质教育”取代学校的德育工作, 那么学校德育就有可能被淡化。

首先, 教师必须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 教师只有认识清楚, 才能把做好德育工作作为自觉的要求和行动的指南。在加强德育, 努力使“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中, 教师普遍存在两种想法:其一, 德育是软任务, 难见成效, 往往说时重要, 忙时不要。其二, 由于现实社会的影响, 德育的力度和效果及德育水平不如过去。因此, 教师加强学习,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是极为重要的。

其次, 必须在实施德育的内容上具有广度。一方面, 在德育常规中学校应加强领导, 加强管理。另一方面, 在德育框架上, 学校要努力做到责任到岗、岗位到人, 明确以遵纪守法、诚实关心他人、热爱等为学校基础道德内容。一方面, 学校要注意抓住契机, 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使德育教育寓于活动之中, 另一方面, 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也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点、连接点、落实点的备课要求切忌贴标签, 应使德育有意、有机地落实在教学活动之中, 使教育教学活动内容落实、要求明确, 为人人都能成为教育工作者搭建舞台, 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最后, 必须加大力度, 以促使和保证人人都能努力成为德育工作者。加强学校的德育, 关键在于有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学校一方面要努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开展学知识、学理论、学技能活动, 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 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规范的, 教师首先要规范, 以教师良好的形象感化学生。另一方面, 要加大检查和考核的力度, 开展文明组室、文明班级、文明教师、文明学生的评比, 把德育效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以发挥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使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成为现实。

2. 学校德育工作的体现途径。

首先, 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自身道德的建设。要做好德育工作, 必须以加强师德建设为前提, 师德建设不是可以一劳永逸的工作, 必须长抓不懈。因此,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一个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的任务。其次, 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结晶, 是民族文化的基石, 是民族精神得以发展的土壤, 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有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再次, 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 是学校德育工作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学校应摸索出与时代相适应的联系形式, 如建立学生家长通讯簿、校长热线等方式, 多与家长沟通, 摸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动态, 及时发现不良苗头, 与家庭一起纠正其不良习气。与此同时, 学校要善于利用社会上思想道德风范的先进典型,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还要善于运用社会上的反面典型,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只有家庭、社会、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 采取各种形式的联动体系, 学校德育工作才能取得实效。最后, 转变观念, 深化教育改革。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束缚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 作为基础教育改革时期的教师应更新观念,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

3. 提高认识, 加强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协同性和互动性。

小学生处于道德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 发展水平低, 思维片面, 加之阅历浅, 容易产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模糊甚至错误观点。教师必须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德朝着健康、正确的方面发展。在学校德育工作中, 家庭、社会是重要的主导者。目前的教育陷入了5+2<7的尴尬, 究其原因, 是学生在家和社会的2天时间里, 在学校受到的教育不是被强化, 而是被家长的错误观念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文化弱化、抵消, 甚至使未成型的道德价值观念朝畸形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加强家长正确教育观念引导, 消除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的同时,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性和互动性, 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 对祖国下一代的关心。

4. 建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格局, 形成齐抓共管的德育氛围。

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既是学校对全体教职工的一项普遍要求, 也是学校德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所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好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德育氛围的好坏, 而学校德育氛围的好坏则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强烈的德育意识, 是否自觉地努力成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学校是育人的重要阵地, 德育是学校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 作为教师, 人人都应该成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是理所当然的要求, 但是如何使“应该成为”转化为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如何实现这一质的飞跃, 学校领导者应该积极思考和努力。

农村中小学校德育管理现状与思考 篇3

关键词:中学德育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229-02

Abstract:Moral education management of school management is the organic part of school management,is a very important content.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and efficiency of moral education,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hool education is the education object,ensure the morality,intelligence and physique,us,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object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Middle school moral education;management

随着农村人员流动性加大,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尤其在独生子女教育观念和方法上的误区,给青少年教育带来新的问题,使当前学校教育工作在某些环节上出现的“疲软”现象,如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比较严重,德育工作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德育工作的保障措施不够有力,德育评价体系滞后,学校德育氛围不浓等”令人担忧。如何寻找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突破口,切实提高农村中学德育教育、德育管理的实效性,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

1 目前农村中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先进的文化与落后的文化并存、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的时代。这种现实给初中生带来了无穷的困惑,使初中德育工作遇到了许多新问题而导致初中德育工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目前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现状存在如下问题。(1)德育过程管理形式化、经验化而缺乏实效性。(2)德育途径管理方面观念陈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3)德育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结构性矛盾有待解决。(4)学校缺乏德育科研管理意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5)学校缺乏对德育管理的资金投入、缺乏德育环境的开发和管理能力。

2 德育管理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德育管理存在问题的内在原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当前农村初中德育缺乏实效,其根本原因还是内在原因,这其中既有理论上的困惑,又有应试教育的枷锁,也有德育工作方法的陈旧。

(1)德育的“人学空场”丧失了德育的人性魅力。我国的德育仍然没有走出封闭的,仍未意识到时代、哲学与德育的互动关系,是一种“人学空场”的德育。

(2)应试教育封杀了德育教育的实施是问题的总根源。应试教育模式封杀了德育教育的实施,使学校德育教育管理现状产生了一些怪现象。农村初中虽然都建立健全了德育管理机构,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升学率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使学校德育过程管理流于形式,德育实效性较差。

(3)学校德育工作方法脱离社会现实,脱离学生思想现状。在现实的教育中,学校德育存在着远离社会现实的现象,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变得高不可攀,失去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对学生的教育缺乏科学性,预见性和针对性,不能摸准脉络,对症下药。

2.2 德育管理存在问题的外在原因

(1)农村家庭现状使学生德育失去了感染性和针对性。目前的社会现状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农村家庭仅仅是解决了温饱问题,经济上仍然很贫穷,农村家庭仍然在为完成原始积累而挣扎,从而导致农村地区出现了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的现象。

(2)社会环境现状是影响德育实效的重要原因。经济建设的繁荣发展,必然带动思想领域的颤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多元思想纷纷出笼,使我们的社会变得五光十色、光怪陆离。这给我国思想道德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意识形态的“二元结构”冲击着初中德育工作。我国正处在社会大转型时期,出现了一个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观,它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另一个是市场经济价值观,它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观。这两种价值观念,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了矛盾和冲突,观念转型导致价值观冲突与道德混乱,原有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在冲撞中变得破碎而苍白无力。新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伦理没有建立起来,又导致人们的价值体系出现混乱。

3 完善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对策性建议

我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已不适应新技术革命和社会转型的需要,其中德育教育更是让人忧心。面对当前德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当有强烈使命感和紧迫感,努力研究新情况和新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管理策略。

3.1 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各项工作

(1)增强系统效应,提高德育实效。德育管理过程是德育管理的中心环节,当前要使农村初中德育管理取得实效,要注意更新教育观念,改革陈旧的德育工作模式。使德育管理从经验管理向人本管理、系统管理转型;使德育评价观由应试审判型向发展性评价转型;使教师德育教学理念从教师主导型向学生主体性转型。

(2)转变德育观念,优化德育途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首,全员育德”的德育观念,优化德育途径,建构德育网络,形成系统管理格局。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具有多层次性,要克服“学校一政教处一班级”式的封闭格局弊端,建构以学校德育领导小组为核心的多元系统管理模式。

(3)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提高整体素质,优化德育队伍结构。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制定有关规定,建立和完善初中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制度,依法管理教师队伍,约束和规范教师的言行,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不断提高德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2 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德育途径

(1)坚持家、校联系的德育模式,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搞好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积极开展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使家长及时了解并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并建立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家访制度和创新家长会,构建“三方”交流平台。

(2)整合社会力量,强化舆论引导,共创德育环境。学校德育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独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整合社会各种力量,为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氛围。

(3)提高网络环境的开发和管理水平。网络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无可争辩地成为一个核心平台,我们应当加强对网络环境的开发和管理,突出正面功能,克服負面影响,积极开发它的积极功能,为德育教育所用。

3.3 建立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我国社会正处于重大转型时期,“和谐社会,价值多元”已成为我们社会的显著特征。教育改革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给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尤其对德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农村初中德育管理,更是一场严峻的挑战。因此,应当认真总结经验,建立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1)积极总结经验,转变观念,突出核心价值观。用现代德育管理理论指导德育管理,提高德育管理实效。用“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去净化社会环境,用社会主义主流的价值观去引导社会,使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社会局面。

(2)建立适合农村初中实情的德育管理机制。德育管理是学校管理的灵魂,要不断分析研究和解决德育管理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管理机制,控制各方面的因素,实行全程管理,保证德育工作的全程有序,科学运转,取得实效。要认真总结经验,把成功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着力形成制度化的领导机制、科学化的考评机制和社会化的共建管理机制。

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学校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价值多元化的国际环境影响下,在“和谐社会,价值多元”的国内环境影响下,学校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尤其是农村初中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经费不足等特殊条件下,加强初中德育管理就显得更加紧迫。因此建立适合农村初中实情的德育管理机制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冯文全.多学科视角下对德育本质的反思[J].教育研究,2005(10).

[2] 周国华.学校道德资本的五个层次[J].教学与管理,2007(1).

[3] 陈延斌.当代美国中小学道德养成的学校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2007(8).

[4] 吴灿新.当前我国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六大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2007(9).

[5] 刘猛.新时期中学德育管理体制的反思与探索[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不足与思考 篇4

当前,我校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学改革不断开展,教育教学取得一定成绩。作为一所农村初中,特别是作为全县13个乡镇几十所同类学校来说,近年来,我校教育教学的工作并不令人满意,在全县处在中下水平。作为学校的一名教职员工,面对社会、学生、家长和上级的期望,我们感到责任重大,同时也值得反思。

一、我校德育工作的不足

学校工作,德育为先。评价学校工作的好坏,教育教学成绩的取得,德育是摆在第一位的。一所校风、教风、学风不正的学校,怎么也不会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静下心来认真想想,我校在德育工作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重智轻德。由于教育评价的不健全,社会评价的片面性,应试教育目前依然是评价学校工作好坏的可看标杆。至此,我校当然也不能独善其身。为此,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摆在了学校教育的首位,德育“首要”地位被忽略、被淡化了。就算天天叫的教育违纪学生也是为重点培养的尖子生服务,写在学校德育工作、班级工作和学科计划中的德育活动几乎成了一纸空文。德育的“导向、动力、保证”功能的丧失,以致除了几个重点班、几名尖子生以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道德情操沉沦,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理想、意志、人格等心理问题突出的。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与思考 篇5

桃溪镇袁晓梅

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农村土地流转明确了根本依据,维护了新时期农民的权益。针对农村当前在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坚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不变的前提下,应积极探索建立依法、自愿、有偿的市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笔者就这个问题走访了我镇部分群众,基本摸清了全镇的土地流转现状,并就如何完善、规范和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做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早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初期,就出现了零星农户之间为便于耕作而进行的小面积的互换、转包。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圩畈区农民负担相对过重,粮食价值低,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导致大面积农田抛荒,为改变这种状况,镇村在土地流转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将抛荒田转包给种田能手,特别是近期,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生产的经营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农村土地流转逐渐呈现出面积大、-1-

规模化的趋势。仅就桃溪镇王泊村而言,王泊村现有耕地面积3926亩。截止2009年10月流转土地1350亩,占总面积的34.4%,其中从事种植业的面积为1190亩,占流转总面积的88%,养殖业160亩,占总面积的12%。农民自行转包的450亩,占总流转面积的33.3%。

二、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1、流转类型单一,比例不均。一是大部分属于农户与农户之间无合同对责任田的有偿流转。二是流转后仍从事水稻种植,而从事养殖业或其它产业较少。

2、土地流转的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土地流转虽在政府引导下积极推进,但缺少有效的市场机制,土地流转的程序和管理都不规范。有些土地流转的合约仍停留在口头上,书面合约较少,且流转期过短,内容简单,易引起不必要的合同纠纷。同时也给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乡镇农综中心无法管理。如果引发土地纠纷,造成调解无依据、仲裁无凭证的被动局面,不利于纠纷及时解决,不利于土地工作健康发展。

3、土地流转具有不稳定性,由于口头合约多,流转期短,造成流转频繁,引起不稳定。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压力大,工作不固定,外出务工人员由于技术、身体等原因,尤其是今年受金融危机冲击,造成部分人员返乡,索要土地重新从事农业生产,造成土地流转的不稳定。

4、土地流转速度慢,规模较小,其主要原因是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严重,有后顾之忧。由于农村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部分家庭还主要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入学、养老等问题,尤其是四五十岁以上老人,由于身体、技能等方面的制约,造成他们对土地的不舍情结,尽管其中有些人已经没有精力和能力经营好承包地,但是宁肯粗放经营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

三、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农村的土地流转工作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一些矛盾,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妥善处理好这些矛盾,必须做到: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推进土地流转依法有序进行。一要进一步充实农村承包土地合同专管员队伍,按职责分工,切实做好土地流转指导工作。严格按照土地流转的民主程序和行政报批程序,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依法保护农民利益。

二要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的调处工作。镇、村要成立土地承包及流转纠纷的调处组织,切实承担起调处土地承包纠纷的责任,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农户对流转的担心。

三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土地流转政策宣传、供求信息等相关服务,推进农村承包

土地向市场化运作方向发展。

(2)建立政策扶持机制,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向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流转。

政府要建立土地流转扶持机制,用于扶持具有一定规模、合法有序的农村土地流转,以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机制,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一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用于鼓励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壮大规模经营主体,培育重点产业和发展龙头企业。要通过资金扶持机制,推动财政支农资金向优势区域和主导产业整合,集中打造优势产业。

二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用大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对依托农业企业和合作社组织,符合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扶持政策的土地流转给予政策扶持。

三要加大农业项目实施力度,对于通过采取土地流转合作方式集中农户土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要结合农业项目的实施不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要从扶持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给予倾斜,降低农业经营风险,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政府要尽快把已经放弃经营土地、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与城镇社保的对接,解决后顾

之忧。

一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力度,探索建立农村人口养老保险制度。

当前中小学德育评价现状与思考论文 篇6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以及江苏省省委领导批示精神和全国妇联、省妇联、徐州市妇联通知精神,新沂市妇联全会人员深入全市16个乡镇对农村妇女工作现状展开调研,通过看现场、听汇报、组织座谈、发放问卷等形式,全面了解农村妇女工作状况,分析原因,查找问题,找准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批示精神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并对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科学定位进行了“再思考、再认识”。

一、当前农村妇女工作现状

1、农村妇女工作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好,妇女组织和妇女群众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两法”、“两规”的实施,优化了农村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双学双比”、“五好”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的广泛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妇女全面参与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农村妇女在参与各项活动中所展示出的精神风貌和所取得的巨大成效,也使基层党政领导对农村妇女的作用和农村妇女工作刮目相看。党委、政府牵头的招商引资、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都吸纳妇联干部为工作成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90%以上的基层党委政府更是把妇联组织放在领导小组成员的位置上;在市、镇两级党委换届选举工作中,市级女代表51人,占总数14.6%,镇级女代表179人,占总数11.4%,较“十五”期间,分别增长了1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农村妇女及妇女干部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明显提高。

2、农村妇女群众的致富路子越走越宽,创业发展氛围日渐浓厚。目前,农村妇女对科技知识的渴求,对致富信息的期盼,对生活富裕的信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从思想观念上,她们已经摆脱了传统的“等、靠、要”思想的影响与束缚,更为深刻而广泛地树立了以经济地位谋求进步与发展的思想理念。她们渴求知识,既“请进来学”,又“走出去学”,学习使她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被调查的500份问卷中,486名妇女表示渴望多掌握一些新技术、新知识,423名妇女渴求农闲时节后手中有活干。农村妇女创业还呈现出人带人、村带村的辐射联动发展局面,被调查的50个村子中,有12个农副产品加工村,有个8养殖村,有6个特种种植村,有5个打工村。各地新兴的民营经济也成为广大农村妇女离土创新业的新平台。被调查的合沟镇缫丝厂、唐店镇服装公司、阿湖镇石英粉厂、棋盘镇玻璃厂吸纳了近万名的农村妇女,带动出一批工业致富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农村妇女群众的致富路子越走越宽。

3、农村妇女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丰富,农村妇女思想观念空前活跃。农村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农村改革的巨大变化,不但深刻影响着新沂市农村妇女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使她们对物质和文化的需求变得多元化、个性化。许多妇女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有房住,而是渴望有更多的机会,以把精力和兴趣投向文化娱乐、健康保健、家庭教育等诸多方面;许多妇女不再囿于家庭小天地,而是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其民主意识、自主意识、维权意识、参与意识越来越强。被问卷调查的妇女中53.1%妇女利用空闲时间读书学习,46.7%妇女对个人生活发展状态不满意,农村妇女的社会意识开始觉醒。

二、农村妇女工作存在的问题

1、与同级同类相比,妇联干部经济待遇与政治待遇偏低,付出的与得到的不成正比。在乡镇,工会能“高配”,团委能“闪电”,唯独妇联“黑头发进,白头发出”。目前,徐州市委办{2005}97号文“镇妇联主席应按同级党委委员的条件配备,享受镇党政领导副职的政治、生活待遇”的意见没有落实。在村级,村妇代会主任按规定只享受村主职干部工资待遇的70%,但又不享受养老保险。

2、活动经费没有保障,凝聚力下降。经调查,全市16个乡镇中,有3个经济较好的镇每年经费能达到1.5万元,其他乡镇一般只能在2000元左右,仅仅局限于“三八”节及“六一”儿童节活动。而村级妇联的活动经费基本上无从着落,经济好的而且稍微重视妇女工作的村每年能拨出300?500元,绝大多数村是空白。因此,市妇联安排的活动,往往只是镇级妇联勉强在唱独角戏,而村级很难落实。如:06年10月份市妇联举办的基层妇女干部培训班,有一少部分村妇代会主任由于经费无法落实而缺习,一部分人是自己垫付,目前还没有解决。

3、工作目标泛化,兼职现象严重,妇联干部常常疲于应付、力不从心。目前,全市妇代会主任中,兼任计生专干的有27人,兼任主办会计的有16 人,兼任小组长的有34 人,还有好多人身兼三职以上。村妇代主任成为农村工作的多面手,平时只能是按行政命令做事,难以集中精力从事妇女工作。

4、村妇代会主任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尽管换届后的村妇代会主任平均年龄有所下降,但总的来说,妇代会主任的年龄仍然偏大。全市村妇代会主任中最大的已达60多岁,50-60之间的还有9人,30岁以下的只有29人。大专以上只有6人,初中以下的有143人。由于她们受思想观念、文化知识、精力等方面的限制,工作的创新创优意识受到影响,难以胜任对妇女群众的引导服务工作。

5、妇女工作形式载体相对滞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妇女群众更多地把目光放在看得见的实际利益上,再加上有些妇联干部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找不到妇女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途径和形式,从而减弱了感召力,增加了妇女工作的难度。“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双学双比”等活动常抓却无法常新,吸引力、影响力逐渐弱化。

三、分析原因

一是由于某些党政领导对妇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导致妇女工作“地位崇高、处境尴尬”。二是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妇女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缺失,整体局面消极被动。三是由于工作目标定位导向的原因,“党政所急、妇女所需”的目标定位与“妇联所能”的职能条件不相匹。四是由于工作思维错位,注重“应该怎样干”,忽视“能不能干”,违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五是基层妇联干部素质偏低,不能很好地把握形势,开拓创新,实际工作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群团工作发展需要。

新变化、新特点、新问题、新阶段,对传统观念上的农村妇女工作是一个挑战和冲击,同时,也是对现行农村妇女工作从观念到形式、从内涵到载体等方面实行渐进转变的一个呼唤。

四、加强农村妇女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转变观念,坚持党建带妇建

各级妇联组织要从巩固党的妇女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当前进一步深化党建带妇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加强党建带妇建,将基层妇联组织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基层党建带妇建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批有经费、有阵地、有品牌、有队伍的妇联组织。要使妇联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待遇等纳入党的整体建设之中,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妇联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要努力克服思想上的保守,敢破敢立,克服行动上的求助求援;敢闯敢试,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市场的观念,效益的观念,要跳出妇联看妇联,克服自己是群团组织的心理弱势,摆脱可有可无的困惑,争先创优,以作为求地位,以作为求出路。

2、转变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妇联工作要真正做到讲科学、讲规范、讲效率,就必须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的工作方针,以“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为工作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上级要求的工作任务中选出适合本地的项目,将党的政策、上级的方针与本地实际密切结合,积极探索工作新思路和新途径,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的工作机制,把全心全意为妇女儿童服务落到了实处。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到抓源头参与、抓争取政策、抓总结经验上,为基层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切实把开展工作的空间留给基层,放手让基层结合实际自主地开展工作。具体工作中,基层妇联应打破部门界限,从全市一盘棋的角度统筹工作,改变强调局部、缺乏全局的意识,根据实际需要,抓住重点,抓好落实,抓出成效。要进一步强化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把妇女群众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受益不受益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善于发现和及时总结基层的工作经验,大胆探索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群众的意愿,符合基层实际。

3、转变思维,坚持社会化的工作模式

“妇联”的本质含义是妇女群众的联合体,在工作模式上应当是“依靠群众的力量解决群众的问题”。要改变传统的指令性的、直线式的工作模式,为间接、具体的“典型示范式”和“中介服务式”。减少工作的布置,深入基层指导帮助,开展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工作,对基层的工作不要面面俱到,而让工作特色在考核中占重要比例。要用经营企业的理念来经营妇联,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下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健全,网络齐备,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并将这些资源巧妙地转化为经营资本,融入经济建设发展之中。妇女群众工作开展了这么多年,沉淀下来的就是各类先进典型。抓典型是妇联组织传统的工作方法,在新形势下,更要常抓常新。要培养一大批体现出时代性、导向性、务实性和可持续性的“妇”字号先进典型,以群众化的典型逐渐推动各类活动的纵深开展。要学会并善于借助政府或协调单位的政策、活动等载体,善于并研究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包括企业及各类经济实体的组织)等,变被动的“配合”为主动的结合,变“为人所用”为“为我所用”,找准妇联与其他部门在工作对象、职能、任务上的交叉点,全力做好“借台、借力、借题、借资、借智”文章,从而走出了一条“资源共享、载体共用、优势互补、工作互动”的市场化运作的路子。

要以新农村经济增长点为中心,实现妇联工作重心转移,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不断创新组织设置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完善,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妇联组织设置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必须主动适应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不同特点,按新的经济成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实际需要,灵活设置基层妇女组织形式;必须主动适应妇女群众流向多元、流量多变和流速加快的新特点,动态设置各类妇女组织,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主动、纵横交叉的网络型组建模式。要打破与党组织设置完全对应的模式,使妇女组织的设置与新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相适应。总的来说,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往往也就是农村妇女的聚集点,所以创新基层妇女组织建设模式要把目光首先投向农业产业化中涌现出来的各类女能人,把她们分别组织起来,建立各类企协会、合作社、文娱队等组织,既可扩大妇女组织的覆盖面,又可延伸妇女工作手臂。

五、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妇女工作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妇联的领导,应建立健全联系妇女组织关心妇女工作的机制,定期听取妇女工作的汇报,定期研究妇女工作,定额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全社会应积极行动,共同倡导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为妇女参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良性环境。

2、抓队伍,强素质,经营“人气”,增强妇联组织活力。

首先,要规范管理,奖优罚劣;其次,要注重妇女干部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再次,要发挥优势,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力度。

3、抓阵地,重服务,经营“财力”,增强妇联组织实力。

首先,转变观念,用市场价值观念经营妇联;其次,转变思维,协调各方力量,培育发展实力;再次,转变思路,创建基地,创办实体。

4、抓载体,求实效,经营“魅力”,增强妇联组织引力。要创新三大主体活动载体,寻找妇女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途径和形式,从而增强感召力,吸引力、影响力。

当前中小学德育评价现状与思考论文 篇7

关键词:课程改革;科学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163-0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的比例相当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是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对于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项不可推卸的任务。

一、科学课程在农村开设现状

在农村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某些地方封建迷信盛行,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损失,甚至有时还会导致一些意外事件发生。长期以来,大多数的基础教育普遍存在重升学轻素质的问题,导致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调查中发现广大的农村的儿童对科学以及科学课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它的价值是和语文、数学、外语等其他基础学科无法替代的,如果不重视农村地区的科学教育,就等于在扼杀农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课题组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希望通过调查发现困难找出原因,提出有效建议。

1、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与城市小学一样,大多数郊区、农村学校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把科学课列在副科之列,因为不是主课,其地位自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謂的主科,许多地方都存在着对科学课的挤课、占课现象。

2、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师资状况很不容乐观。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几乎没有专业背景,这样的非学科专业背景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质量;学历层次普遍不高,这样更无法保证教师素质符合课程要求。

3、教学把握不当

首先,是教学内容方面,显得凌乱,深浅难易把握不够恰当。存在体系落后、不重视整体框架和结构的问题,有些书本知识严重老化,再加上不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既不能适应经济、科学和社会发展,也难以转向其它科学领域。

4、教育经费缺乏,教学资源跟不上、教学配套设施缺乏

这是包括城市小学在内的普遍性问题。对于农村小学来说经费就更是一个突出问题了。由于经费的缺乏,会产生很多的连锁反应。 由于经费缺乏,教师少有参加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的机会。

二、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的思考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提升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科学课在我国是2001年由自然课改过来的一门新课程,与原有的自然课相比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老师的授课方式上都完全发生了转变,各地教材不统一,课时不统一。这对我们教授科学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严峻挑战,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深刻理解科学学习的内涵,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中心的观念;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具有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形成积极学习态度的能力。要知道这门课程的学习与传统的学科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过去的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老师讲的话就是权威就是答案。而科学课程的讲授就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学生要积极与教师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老师要正确处理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这已经不是过去一滴水与一桶水的年代了,要知道现在老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应该是一条河,这条河里的水随时都是流动着的,是新鲜的。所以老师要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有危机意识,真正意识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能力有限,正视自己的不足,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没有经验可以摸索;知识不够可以学习。在不断探索、不懈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熟悉科学教育的流程与要求。通过自身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来更好的指导学生的科学学习。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科学课程教师专业水平

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给语文、数学等所谓的主科教师在培训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给科学教师带来的却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学课没人愿上,没人会上。针对面前农村现任科学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历不高和专业局限的状况,必须加强农村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要把转变教师观念贯穿与培训的全过程,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要适应和满足科学教育的需要,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各种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

3、因地因校制宜,提倡科学学习的多样化

科学课程是国家与学校合作管理的课程,国家主要对课程的地位、课时安排进行规定,而课程的开发必须由学校来完成。学校课程要符合科学课程的性质,也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应该具有可行性与实效性。在农村,各学校的办学规模二办学模式、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水平与市级学校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各个学校在开设科学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是:一切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师生自己的特色实施该课程。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在科学学习上有各自的差异,所以在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也可有各自特点。农村学校尤其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时制宜,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校内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现实生活中都包含着科学问题和科学道理,这些都是丰富的教学素材。科学教师如果加以很好地利用,这对课程资源相对缺乏的郊区和农村地区是非常有用的。

4、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人,切实改进农村教学设备

当前中小学德育评价现状与思考论文 篇8

案例一:未成年人小许(化名),因为参与团伙盗窃锒铛入狱。他的母亲听到消息后感觉犹如晴天霹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她一直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听话,很懂事,不是做那种坏事的人。

案例二:小张(化名)又一次与父母言语失和,继而重演离家出走的旧戏。但这一次事情的结果没有以往那样简单。因为他

在游戏机店为了一个账号与人争吵,最后过失杀人。在冰冷的狱所中,他留下了悔恨的泪水。他说:从小爸妈就对我娇生惯养,但是没有真正的了解过我,只知道打麻将……对父母很少沟通,真的很希望和父母像朋友那样平等地去了解对方!回想起来现在真的是后悔莫及。

案例中的两个犯罪人,都十六、七岁,同属未成年人,正值青春年少、朝气蓬勃的成长阶段,却出人意外地跌进了人生的泥沼,落入犯罪的深渊。原因何在?责任在谁?不同的个体有其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背景,犯罪成因应该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从以上两个案例的家庭层面上,不难发现,家庭成员间的沟通缺失,父母与孩子缺少有效的对话和交流,是导致孩子盲目冲动、最终走上歧路的无形推手。案例

(一)中的小许母亲一点都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对于孩子平时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结交来往的朋友等,都毫不知情,直至案发才恍然大悟,为时已晚矣。案例

(二)中的小张父母,更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家长职责,平时只顾着自己娱乐,只知道拿零花钱搪塞孩子。说实话,这样的家长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不能说家庭缺少沟通就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但是至少可以理解为,在未成年孩子走上歧路的时候,由于缺少细致入微的亲情沟通和交流,没有准确掌握孩子思想发展动向,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犯罪意识或动机,使孩子悬崖勒马,走上正途,家庭或者家长的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9月中旬,**市关工委组织召开“特殊家庭(有未成年孩子在押)家长中秋座谈会”。在与到会家长的交谈、接触中,发现这些家庭有许多比较明显的共同点——如父母工作比较繁重;平时对孩子疏于管教;孩子做错事非打即骂,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孩子经常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有什么兴趣爱好,家长都不在意,不关心,基本上不闻不问等。其实在中国,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历来不被重视,或当作一回事,只“养”不“育”的父母在农村尤其为数众多,融洽相处、民主对话的家庭氛围历来为中国家庭所欠缺。这里面,一方面有传统家庭理念的作祟:作为家庭支柱的父母一般都满足于自己作为长辈、作为家长、作为过来人的定位,常常不自觉地在孩子面前扮演家庭权威的角色,经常压制自己的孩子,在孩子面前不苟言笑,居高临下,爱训斥人,似乎不严肃不足以树立家长形象,不严格不足以显示父母权威。而“棒头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俗语更是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大多数中国父母平时不重视和风细雨似的教育、等到出了事情才心急火燎地着急的家教误区。所以,受家长长期“高压政策”的影响,中国孩子在父母面前,大多是乖巧懂事,谨言慎行的,含蓄、内敛、不喜张扬,也不善表达感情。家庭氛围的不亲近、隔膜所带来的孩子对父母有所保留、敬而远之的感觉,常常成为横在家人间情感、思想交流的沟壑而无法逾越。

另一方面也源于家长片面的责任观:认为家长的责任就是为孩子创造丰富的物质条件,让孩子吃好、住好,进好学校念书。为此家长起早贪黑埋头苦干,辛辛苦苦赚钱养家。对于物质生活以外孩子的精神需求、情感慰藉,家长就无暇、无力顾及,或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

再者,中国家长大都把小孩子当作“小尾巴”,觉得孩子是依附于家长而存在的,是不懂事的、缺乏阅历和经验的受关照、受爱护的对象,并没有视他们为具有独立思想和情感的生命个体而给予相应的尊重和理解。这是与国外的家庭民主思想大相径庭的。

家长与未成年孩子长期的交流欠缺,沟通断层,容易导致家庭成员间心灵、思想上的隔膜,家长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理解孩子的言语和举动,更谈不上深入孩子内心世界,实现精神、思想的相交与共振。这让人不由联想起当前校园中比较严重的 “两面人”现象。不少在学校品德优良、正直宽容的孩子,在家里表现得却很自私、懒惰或性情急躁、主观臆断,好像戴着两副面具生活的孩子。这里暴露的其实就是父母与孩子沟通断层、家校脱节的问题。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活环境,也是未成年人接触社会、走进社会生活的主要人文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平时缺少沟通,很少交流,尤其是父母不能深入自己孩子的内心世界,成为孩子倾心交谈的对象,对当前以独生子女结构为主的家庭来说危害是很大的:

(一)是不利于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容易剑走偏锋,习惯于将自己禁锢在个体孤立的精神世界中,不能很好地与别人相处、共事,成为一个不合群的孩子;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篇9

当前学校德育工的现状和对策

由于德育工作的复杂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德育工作现在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诸多薄弱环节,归结起来,主要有 “三重三轻”、“三个不适应”和“三个不能够”。

1、“三重三轻”

①重智育轻德育

不少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认为,智育是“硬任务”,学生学习不好,就考不上重点中学或大学,全市一排名次,就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生源,也就会影响到学校的收入。而德育是“软任务”,搞得好坏,没法用标准来衡量。因此,没有完整系统的德育工作计划,没有人坚持做细致深入的德育工作。

②重知识传授轻实践锻炼

有调查表明,现在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有普遍下降的趋势。虽然有95%的学生能熟记“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但真正乐意落实到行动上的却只有20%左右。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主要也是宣传教育,缺少实践活动。思品课也主要是进行记诵和分析,让学生得高分,以提高践行能力为目标的活动开展不够。

③重防范轻教育

不少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放在对学生的行为限制与防范上,不允许学生这样,不允许学生那样,缺少对学生应该怎样的教育。对学生的监督与检查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教育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把原因分析透,把道理说充分。如果仅仅是“防”和“堵”,很容易与学生的意志形成对抗,造成“逆反”心理。

2、“三个不适应”

①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德育工作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它的任务是要将社会意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行为。要完成这个转化必须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施教,这样他们才能够接受教育。如果脱离了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需要施教,他们就不欢迎,不接受,以至影响教育效果。目前,有些学校把社会上的一些意识形态,把成人的一些教育内容,不经过教育方法的加工,就象对待成人一样灌输给中小学生,由于他们不理解,没有体验,因而他们就感受不到有这种需要,于是他们就不理睬,不接受,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

②不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很大,新事物层出不穷。而接受新鲜事物快的青少年学生,虽然思想非常活跃,但分析问题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却不高,控制能力也比较弱。对新鲜事物及矛盾现象难以理解,对一些诱惑难以抗拒,很需要教师的指导、教育和帮助。但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能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不能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要,只是教条呆板地讲一些陈旧的脱离实际的东西,而学生希望解决的东西却得不到回答,因此德育工作不受学生欢迎。

③不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为了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和协调发展为基本特征。而我们不少学校,轻视德育工作,忽视社会实践,智育至上,不仅影响了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落实,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3、三个不能够

①在德育内容上不能够把传统德育内容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既不能很好地挖掘传统的德育资源,又不能很好地利用现实中的先进人物和事绩进行教育,特别是不能把现代观念和思想介绍给学生。

②在德育方法上不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灌输的多,学生活动的少。教师批评多,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少。知识传授多,社会实践少。

③在德育途径上不能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能对家庭教育进行有效的指导,不能充分发挥党政工团的综合教育作用,不能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有德育工作难以量化评价的原因,有德育工作本身不好开展的原因,有应试教育影响的原因,有德育工作者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的还是我们不重视和不作为的原因。在当前,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明确一个目标

一个目标就是培养“有中华魂的世界人”。

其中“中华魂”有两个内涵:一是有爱国思想,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不能出国以后不回来,也不能因为个人的私利,有辱国格和出卖民族的利益。二是有中华民族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世界人”也有两个内涵,一是放眼全世界,能够学习和掌握全人类的先进文明和研究成果,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二是服务全人类,不仅要服务于我们的祖国和民族,还要有为全人类做贡献思想和能力。“有中华魂的世界人”是教学目标,也是德育目标和教育目标,并且是最高目标。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对准这个目标,实施我们的教育,1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二、提高两项水平

去年,教育部课程研究中心进行了一次12000人的调查,调查的对象有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士。调查的内容其中有两个,一个是哪一项教育目标最重要,在七项教育目标中,有87.6%的人认为“责任感和人生规则”最重要,高居第一位。一个是哪一项教育目标落实的最好,认为“责任感和人生规则”落实最好的只占1.7%,居倒数第一位。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当前的教育出现了极大的偏差,解决问题的办法主要有两个,就是提高德育工作的认识水平和落实水平。

1、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水平

对于当前的教育,必须具有危机意识,必须充分提高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智育、体育不合格仅仅是出次品、残品,思想品质不合格就要出危险品。“人才”,“人”是第一位的,“才”是第二位的,要先成人再成才,不成人,宁无才。因为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弥补。说到底,一个人,一切的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一切的失败,都是做人的失败。只有使学生首先在思想上有了进步,其它方面才会跟着进步。现在的中小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不仅是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而且对我国的未来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我们必须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使他们能够担负起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重任。

2、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落实水平

德育工作者要做好德育工作,较好地完成教育任务,除具备政治思想素养和知识素养外,还应具备一些特殊的能力。归结起来有四点:

(1)应善于观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2)、德育工作者应勤于思考,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3)、德育工作者应长于说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4)、德育工作者应精于管理,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

三、实现三个创新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既要借鉴,更需要创新,只有根据时代特点,依据先进理论,学校德育工作才有出路。

1、目标创新

要主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改变传统的德育目标.新的目标要能充分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新道德观念,以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总要求。

2、内容创新

我们要按照德育的新目标和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规律,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同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结合起来,贴近和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敏锐反映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形成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生活化、创新性的道德教育内容系统。

3、方法创新

我们要根据德育的新目标新内容,总结历史和现实的道德教育经验,切实贯彻主体性、实践性的基本原则,实行人文教育方式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符合规律性、富有实效性的道德教育方法系统。

四、搞好四个结合1、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教育相结合这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当前,学生普遍地缺少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个人利益,不考虑集体利益,缺少合作精神。这是打破一元化价值观后出现的新的思想潮流,也可以说是思想解放后新的思想体系没有建立给人们带来的迷惘。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能再回到老路上去,事实已经证明,“德育政治化”是十分有害的,空乏的爱国和集体主义教育也是收不到实效的。如果听之任之,任由“人欲”的泛滥也不行,这方面西方教育的教训也是深刻的。何去何从?面对现实,我们必须转变德育观念,贯彻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上提出的观点:“坚持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在德育策略上一方面应大胆倡导学生追求个人价值,鼓励学生成名成家,调动学生积极进取的内在积极性,使“人性”解放,真正使德育工作充满活力;另一方面,对学生个人价值追求加以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人不只具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因此应遵守共同的规则,应追求人类共同的目标。个人的追求只有同祖国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才有发展前途,才能焕发出人生的绚丽光彩。

2、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教育相结合这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学校德育低效的重要原因是德育内容缺少应有的感召力。教条、空乏、陈旧的内容,学生已咀嚼多遍,没有营养,就连德育工作者们都不再认同,又怎能让学生予以体认?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应该继承的,但不应是概念的说教,应挖掘其丰富的内涵,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德性中的基础功能,更主要的是要向学生介绍思想、政治、伦理、经济、文艺、教育、科学等方面的先进理论。应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现代人类文明成果。不要担心会把学生的思想搞乱,人只有在比较中思想才会成熟起来,是真理最终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发芽。况且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在不断完善的,只有汇集了人类最先进的文明成果,才会

推陈出新,才会在思想上进步和飞跃。我们要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不仅要适应社会,还要改造社会,没有现代人文素质是承担不起这个重任的。在价值多无化的社会里,德育内容的单一与僵化只会使德育工作处于尴尬的局面。我们不仅要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还要善于建立一个新世界。

3、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教育相结合这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与智育不同,德育水平的体现主要是实践性,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道德认知上,还不能说学生具有了道德水平。思品教学不应等同于文化课教学,应体现实践性。德育教育不能只是开会总结,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要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参与道德的实践,要开展一系列校内外服务和调查活动,进行道德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现、验证、体会道德规范,享受遵守规范带来的成功愉悦,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实践性是德育的基本特征,也是使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方法。

4、自我内化与社会外化相结合这是提高德育工作效果的主要手段。把学生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把德育工作主要放在对学生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与防范上,不仅效果差,还有负面的影响,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育要“疏”不能“堵”,“堵”只能防止学生犯错误,“疏”才能引导学生发扬优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人才不是“塑造”出来的,而是自己“成长 ”起来的。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有一个渐变的内化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没有学生这个主体的主动参与,不可能收到效果。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必须在学生的道德水平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按照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调动和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从来完成德育的内化。应注重激发学生的自我完善意识,让学生主动克服自身弱点,通过自省、批评与自我批评、写日记等形式完成自我人格的超越。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对现实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实事求是地批判与学习,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自我鉴别能力。教育活动要开放与民主,培养学生自为、自由、独立、理性的主体性道德人格。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的德育工作出现了一些偏差,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和深入分析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努力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水平和实践水平,明确目标和内容,掌握规律的方法,落实措施和办法,树立信心和下定决心,不断开拓和创新,努力搞好德育工作,使学生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让学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健康的人,一生幸福的人。

农村学校德育工作任重道远

——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调查

韦元圆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灵魂,它致力于中小学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体现着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目的与归宿,贯穿德智体美等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追求善的理念,造就美德的教育工作的最根本目的。而要实现这个目的,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统一协作,共同努力,三者在教育过程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统一的一个整体。但是实际教育过程,本应统一的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却很大程度上存在割裂现象,彼此间产生许多负面影响,我是一名农村初中的教育工作者,实际工作中我越来越感觉到家庭教育现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下面从两方面淡淡我的看法。

一、家长对家庭德育教育意识的淡漠,忽略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致使学校德育工作失去延续性。家庭是人生成长、生存、发展的初级场所,因而父母的行为习惯对子女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远的,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这句话虽然含有封建糟粕,但是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子女行为品格是父母行为品格继承和延续。因此家庭在对人的德性熏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子女良好行为习惯、高尚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孟母三迁,成就一代文化大儒;岳母刺字,培养传颂千古的民族英雄。”在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史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这本应该更加传承和发扬的家庭教育精神,在我们社会日益进步,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很多父母认为他们的任务是让孩子衣食无忧,因而父母视子女为私有财产,娇宠有加,呵护备至,一味迁就,百依百顺,甚至纵容等已成为普遍现象。家长德育意识的淡漠,至使家庭教育德育功能衰减,主要表现在:

1、家长不良行为习惯和人生态度给孩子的影响。中小学阶段的孩子是行为习惯、道德品质逐步形成阶段,其可塑性、模仿性极强,而“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庭对其影响是极深远的。工作中曾有孩子因多次赌博且性质恶劣而屡教不改,班主任请家长到校共同教育,该生父亲第一句话就是“你这个颠仔,在家赌就得了,哪个喊你来学校赌”;曾有父母到校协助班主任教育子女,父母才讲一句话,反被子女呵叱而不敢言;曾有父母星期六骑摩托车到校,后给儿子自己骑车回家,班主任进行劝阻,该生父亲说“不要紧,死了没要你负责”等等。在这样的榜样面前,孩子怎能形成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将来又如何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呢?

2、过分依赖学校教育,把德育教育全推给学校,孩子在家期间放任自流。许多家长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于是一推了之,甚至以“学生最听老师的话”为借口,将教育责任完全推到学校和老师身上。我们班有一位学习不够自觉,上课时常迟到,甚至有抽烟、赌博等不良行为的学生,其家长就是这样一个依赖学校教育的人,当我打电话去了解学生晚上在家学习情况,并希望能取得家长的配合,共同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竟然被这位家长劈头盖

当前中小学德育评价现状与思考论文 篇1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学生的自主、平等、法制、民主意识显着增强,人格需求和个性发展呼唤尊重和关注;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日益多元化、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面对当前形势带来的挑战,德育如何应对,如何使德育工作更富有成效,很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结合十多年的德育工作经验,我认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落实新课程理念为根本,建立德育与教学一体的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已引起人们的诸多质疑和不满,尽管其中的原因复杂多样,但我以为教学与德育工作长期脱节始终是根本性症结之所在。虽然,学校和教师在主观上一直强调“教书育人”,但由于在管理上缺乏两者沟通的有效机制,学科教师难以在指导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时顾及其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而班主任又往往力不从心,无法将德育真正贯彻到学生生活中。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课程中渗透德育,并在每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强调要把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学校中德育活动最有效的载体就是课堂教学。只有增强课程意识,使德育工作主动运用课程、整合课程、创建课程,才能使德育工作真正找到了落脚点,真正发挥课程服务于育人目标的作用,深化了德育的实效性。

同时新课改倡导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质量,在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中,营造丰富、积极、有意义的校园生活,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构筑富有生机活力的学校新德育。为彻底改变教学与德育“两张皮”的现象,使德育落到实处,真正帮助学生成长创造了可能。

二、以课标为基础,实现德育工作全员化;以管理为标准,实现德育科学化。

在每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社会价值与人类价值、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语文学科开设阅读课,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欣赏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同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历史、政治或以史为鉴、或直面人生,发人深思,结人启迪。音乐、美术欣赏课陶冶性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一篇篇好文章、一首首好歌曲,都发挥着教人求真向善的作用。与人文学科相呼应,理科教学隐含着四严:严密的逻辑、严谨的作风、严格的标准、严肃的态度,这是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实验中的合作、应用例题的取舍,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师生的人文价值观。

新课程理念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倡导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学校必须强化全员育人意识,让每一个老师既教书又育人,自觉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自主开发学科的育人功能。

从学校管理上也要建立德育网络管理机制,建立德育工作首遇制,对学生中的不良行为要给予批评教育,对优良表现给予表扬;树立不管是教师还是教工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建立一岗双责,每一人都有育人的责任;

三、德育资源丰富化、德育途径多样化。

学生是社会人,周围的一切都是育人资源:淳朴的校风、优美的校园是学校资源,勤勉的教风、高尚的师德是教师资源,优良的学风、学生的精英是学生资源,良好的社区环境了以及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是社区资源,网络上广阔的天地是用之不竭的信息化资源……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创造性开发、整合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德育只有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才有源头活水,才会生生不息。近几年我校通过开展活动,如长期坚持开展校园艺术周、科技周、体育运动会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德育的价值,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的快乐。同时这些活动也让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富有艺术性、科技性。

四、强调德育主体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培养

从学生长远发展着眼,对学生一生负责,调整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最终让德育处处闪耀出人生的光辉,是我们德育工作奋斗的目标。我们将力争使德育生成一种文化,培养学生自觉的心理意识、自尊的人格修养、自律的顽强意志,为学生成功做人奠定坚实基础。

五、探索“文化引导、道德践行”的德育方法。

学校文化代表着健康、进取、积极的社会主流文化,加大学校文化的软硬件建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工作。努力做好文化育人工作,这方面,我校主要的做法是:

1.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和积淀

“腹化有诗书气自华”,提高素养只靠说教是很难做到的,唯有读书才能使思想充实,境界提升。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人的精神史。我校一直提倡: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学会通过阅读来提升、丰富、完善自我。

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许多读书平台,创建了丰富的激励机制。实行学科阅读就是其中一个平台,这一活动我校已坚持了5年。为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我们每节课前利用3——5分钟的时间,选一个学生结合学科内容展示或表述一周所读书籍的精彩段落或新颖观点,不同学科赋予不同的名称。如语文课有“美文赏读”,地理课是“谈天说地”,历史学科叫“谈古论今”……学期未,看看同学们写的读书笔记和美文摘抄,着实让人感动,一个个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现在你眼前,会让你感受到推动阅读这项工作的大价值和学生自我教育的无穷潜力。

班级书柜也是读书平台之一,推门进班,教室后立着的是学校统一配备的书柜,整齐分类摆放着各类书籍。有班主任和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书,还有学校赠送的书。其目的是营造书香校园,让学生沐浴在书香之中。

学校坚持开设专门的阅读指导课,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共同批阅读书笔记。阅读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剖析、提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结合生活实践的解读,带给学生的是开阔的视野和心灵的震憾,老师积极的感情、态度、价值观会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学生的思想里,而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也最终释放出积极的正能量。阅读课上,有时会进行一段动情的朗读;有时会是一阵激烈的讨论;有时又是静静的思考。通过学生广泛读书和班级交流,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沉淀,在沉淀中吸取其精华,滋养成有文化、有道德的优秀者。

搭建了读书平台,更要建立激励机制,我们每学期都要评选校读书之星,我们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用榜样去激励更多的学生在阅读中拓展着知识,在阅读中提升着自身提取、筛选信息以及审美的能力,提高着阅读的兴趣、表达的能力。今年12月开展了全员参加的学生读书之星选拔赛,还有教师读书之星和家庭读书的选拔赛,通过海选,促进、引导师生家长读书。

2、在写字中感悟中华文化。

加强写字教学,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写字。今年为加强写字教学,我校又申报了自治区写字课题,主攻方向是练字与平时作业的有机结合。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开设了十分钟写字小课,每周写字老师指导后把8个字写在教室黑板的右侧,以供学生每天练习。每天有检查,每周有评比,每学期有考核、奖励。通过作业展来促进日常作业的书写。

我校创设了写字长廊,有学生、老师自己的作品,也有书法的相关知识,通过对各种字体的赏析,不仅给学生营造了写字氛围,还肯定了学生进步,激励他们认认真真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今年学校字课题已园满结题。

3.在活动中感受理解和尊重

首先,主题德育活动是指导和激励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一是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如:在母亲节、教师节组织学生征文比赛,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组织文艺演出等等。二是礼仪常规教育活动。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文明意识。三是养成教育活动,从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开展竞赛评比。四是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到德育基地举行团队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既有效填补了“双休日”教育的空白,又使青少年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五是学生成长特殊时期专题教育,如初三年级毕业典礼前,组织评选孝敬父母之星,初一年级从小学转入中学的学生进行中小学学习比较教育。

我们努力的目标是让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乐园,让每一位学生能自信、自尊、自强的成长,但学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上有优势,有的在劳动、艺术等方面在特长,学校要让每一位学生有展示的机会,有在学校学习的成就感,阳光成长,就要成就每一位学生。

其次,特长教育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艺术审美素质的有效途。

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就是我校长期坚持并取得成效的一项重要工作,现已举行了18届科技周活动。科技小制作、科普主题会、科技小发明、读科普读物、征文、演讲、科技知识竞赛、科技书画……,扎扎实实地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我校也被评为全国特色教育先进校。25位学生的作品获得了国家专利,获得伊州知识产权试点学校,成就上一大批学生考入名校。

加强艺术教学,使学生拥有审美情趣,具备高雅气质。在普及书法教育的同时,我们在国画、版画、摄影、舞蹈、合唱,传统剪纸、艺术编织等方面给学生辅导,让学生实践,让学生具备这技能。

健康体魄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各种体育活动更是初中生的普遍兴趣爱好,我们成立了校速滑队、篮球队、足球队、棋类班、排球队、羽毛球队、太极拳队、合唱队等等学生社团,多年来一直活跃在校园。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旨在培养和发展每一个学生自己的爱好,拓展了学生的能力。所有的活动的要从文明、仪容仪表要求做起,树立要做就要做的最好有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在活动中感受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在活动中认识创新在竞争中的价值,使我们的育人无形,育人有效。

六、重视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是学校德育工作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当今学生存在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成长的环境纷繁复杂,对学生的德育要想取得实效,必须紧紧扣住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如我校每学期举办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实现家校间的互动、家长间的互助,每次活动结束,家长们都会自发地继续探讨教育子女的有效方法,家长们都非常感谢学校为他们创设了这样一个好的交流机会。通过活动加强家校联系,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通过活动把家庭办成“德育学校”。通过多种方式,与家庭沟通,摸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与家庭一起共同解决。与此同时,学校要善于利用社会上思想道德风范的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也要善于运用社会上的反面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只有家庭、社会、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各种形式的联动体系,学校德育工作才可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上一篇:公司降低成本措施下一篇:暑期夏令营策划书